新农村住宅现状调研

2024-07-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新农村住宅现状调研(通用8篇)

新农村住宅现状调研 篇1

此问卷需要小组内通过观察、访谈等其他方式进行,分析同时加以图片和照片辅助。

1.村庄情况简介(包括用地面积、居住户数、改造现状、农村耕地情况、特色文化及民俗等,做出区位图、现状图和相关说明书)

2.村庄的现有建筑形式()

A.单层独立小院B.2层砖混结构C.土坯房D.三层及以上住宅E.其他形式

3.屋顶形式及防水材料分别是()

4.村庄市政情况()(可以多选)

A.集中供水B.集中排水沟渠C.有消防设施D.设置了集中垃圾处理点

5.村庄服务设施有()(可以多选或者补充)

A.幼儿园B.小学C.卫生站D.村政府大楼E.老年活动中心

6.农民是否希望变成市民()

7.如果可能,在现在机械化操作情况下,多数农民是否还愿意有一部分田地来耕种()

8.新农村规划采用的门窗形式和材料分别是()

9.新农村环境方面绿色植物主要有哪些?分别列举行道树、宅旁等采用的植物种类。(在现状图上作出绿化植物分析图,简单核算出新农村的绿地率)

10.农村中燃气使用情况

11.如果有消防栓的话,每隔多少米设置了一个消防栓?

新农村住宅现状调研 篇2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广大的农村正逐渐富裕起来,农村经济得到迅速发展。但是,与城市住宅和居住环境相比,农村民居和环境没有得到实质的改观,仍然比较落后。随着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传统村镇体系和传统民居已经不能满足农民的现代生活。为此,在我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河南是人口大省,也是农业大省,长期以来,河南省大部分农村地区的人居环境不能令人满意,住宅居住质量普遍不高。在河南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如何看待农村民居的现状,如何解决农村民居存在的问题,提高农民居住质量,是我们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农村住宅建设现状

1.1 农村民居现状

根据河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公报[1],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30.6㎡,99.8%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从住宅数量上看(见图1),93.3%农民拥有1处住宅,从住宅类型上看(见图2),农村住宅以平房为主,部分农民已住进楼房。从住宅结构上看(见图3),农村住宅主要为砖木和砖混结构。部分农村住宅开始使用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农村的竹草土坯房仍然存在。

1.2 农村住宅建设现状

(1)建设总量大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民收入水平提高,广大农村地区农民建设住房,改善居住条件的愿望十分迫切。据统计[2],河南省在2000~2007年间,农民每年用于居住的消费支出仅次于食品消费居第二位,平均每人年内新建(购)住房面积从0.9 m2增加到2.0 m2(表1)。仅2007年,全省村庄住宅施工13 333万m2,竣工11 866万m2,均远远超过全省城镇住房建设总量。2007年新建住宅中,新建楼房占93%。2007年底,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30.2 m2。

(2)建设盲目无序

在农村,农房建造几乎完全是农民自筹自建的个人行为。20世纪80年代为适应家庭联产承包小规模生产方式以及放养家禽等,许多农户寻觅坡地、山地及村头、村尾建房,形成布局分散的自然式农宅。随着近年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先富起来的农民首先是新建住房,但由于农村建房的盲目随意性,建房时无长远打算,当人口增加或功能不合理时又扩建或重新修建,存在极大随意性及不稳定性[3]。

2 农村住宅建设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总体设计规划不合理

首先,绝大部分农村没有按照《村庄规划标准》要求进行总体规划,反映出村庄布局散、规模小、建设乱、交通不便、社会功能不完善。村民根据自己的选址要求,拿到审批手续后,便自行建造,缺乏全局意识,导致住宅自然分布。有些村民修建新房,并不在旧宅上翻新,而是重新选址,一户多宅,重复占地。一些经济相对落后的村组,村民考虑到乡村内部基础设施较差,许多村民选择在村庄外部、道路附近建新房。形成村内大量旧房闲置,村庄周围新建房屋布局零乱的“空心村”。此外,村民单户独立式住宅比较多,住房面积偏大,不考虑自家人数,间数越来越多,房屋越高越好。一些先富起来的农民建起了三层楼房,农村人始终坚持的片面风水原则,认为自家西边邻居的房顶不能高过自己家的房顶,迫使有些会建造所谓的假三层,就是从外观上看是三层,实际只有两层。诸如此类而产生的纠纷层出不穷,浪费的建材不胜枚举。且临路、临街乱搭建生产经营性用房,房屋的层数、进深、朝向等均参差不齐[4]。

2.2 新增住宅占用耕地较多

农村居民争相盖房改善居住条件,新建房屋不断向村外延伸,大量占用耕地,形成带状、块状式新村。

一方面,村庄规模盲目扩大,给耕地保护带来了很大的压力。据《中国土地统计年鉴》统计,1995年全国农村个人新增建房用地29090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0637公顷,1996年全国农村个人新增建房用地29109公顷,其中占用耕地10174公顷。另据全国土地详查提供的数据,2000年我国村镇居民宅基地己达2.5亿亩,大大超过规划用地2亿亩的控制指标[5]。

另一方面,农民每人法定拥有的宅基地面积大于城市居民,再加上宅前宅后的场地、与邻居山墙之间的距离,使得农村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过大。此外,很多农村居民建新房但却不拆掉原来的旧房,一户多宅的现象普遍存在,或者造成“空心村”的情形,或者将多余的房屋出租,造成土地的浪费,也使得农田难以形成成片规模,影响了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农业的规模经营[5]。

2.3 住宅功能失调

农村住宅建设极少经过正规设计,建房施工基本没有正规的设计图纸,多是简单模仿,自筹自建。住宅平面布局和空间组合极不合理,人畜混居、生产生活不分、内外不分、动静不分、干湿不分、设施不全、设备简陋。厨房卫生间功能不齐全,室内污染物严重超标,难以满足新农村农民的正常居住需求。

2.4 建筑质量参差不齐

从事乡村建设的施工队伍大多由乡村木匠和泥瓦匠拼凑而成,由于缺乏对其管理、培训,稍有点砌墙抹灰技术的农民就拉起施工队承揽工程,没有营业执照,更谈不上资质等级,队伍素质低,缺乏必要的技术装备,施工无监督,质量无检验。其施工前的盲目性和随意性大,往往忽视水文地质因素,施工中砌筑墙体不讲质量、混凝土使用不按规定操作、屋架承载缺乏科学计算等,导致房屋功能和质量低下,建筑质量隐患较大。

2.5 民居抗震性能差

近年来发生在我国农村地区的地震都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农村地区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和社会发展面临着严重的地震灾害威胁。地震造成的房屋倒塌是农村地区人员伤亡的重大直接原因。文献[6]对我国某地区民居调查发现,具备一般抗震性能的只占当前农居总数的10%,而大约90%的房子不具备抗震性能,91%的人口居住在这些没有抗震性能的房子里。抗震性能差已成为我国各省农村亟待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

2.6 建筑室内环境与居住条件较差

目前,河南农村住宅多为低层砖混结构,其外围护结构过于单薄,外墙墙厚不够;水泥面层的平屋顶几乎没有任何保温隔热措施;门窗过大面积大且材料低劣等均是造成用能效率低的主要原因,农村住宅实际能耗远高出国家标准。

3 促进农村新民居建设的建议

3.1 发挥政府在住宅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在农村住宅建设中,应很好地发挥政府在规划、建设上的主导作用,尤其在农村经济还比较脆弱的情况下,在新农村民居建设初期,政府要做好前期规划、土地控制、设计、动员、引导示范、服务监督等工作。

3.2 保障农民在民居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新民居建设的主体是农民,目的是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要想把新民居建设工作做好,必须调动农民积极性,保障农民在民居建设中的主体地位。

新民居建设中,对自己的家乡真正了解的就是本地村民,通过他们的参与,将生活价值观和审美情趣吸收到设计和建设中来,给村庄的建设带来新的文化与活力。居民不仅要关注自身住房的建设,还有责任改进当地的人居环境,愿意投入时间、精力与财力,更应该解放思想,理解、宽容的接受改变。同时,村民参与还是一个受教育过程,可从设计者身上学到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3.3 深入研究新农村住宅的设计

农村住宅除了具有居住功能以外,还兼有一定的生产功能,它需要在住宅空间以外保留一部分生产空间,这也是农村住宅与城市住宅之间最大的区别。对于新农村的住宅设计,我们认为绝不能照搬城市的别墅和多层住宅,而是应从农民的实际需要出发,体现当地村民的生活习惯,反映农民家庭生产的需求,考虑农民对新住宅的购买能力和使用时所能承受的生活支出水平等。

因此,农村住宅与设计师通常设计的住宅有很大区别,我们必须深入研究农村住宅的设计,在农村住宅的建筑设计上,我们必须本着以人为本的态度,从广大农民的利益出发,建设适应新时期农民生活所需要的具有一定适应和可持续性的居住方式。并赋予其一定的时代生活特色以期引导和灵活适应农民生活方式的转变。引导村民建房向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及环保上来,充分发挥建筑对农村生产发展、生活方式转变、文明乡风形成、村容村貌整治的巨大推动作用。

3.4 推广节能型民居

建筑节能是贯彻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使农村住宅建筑成为节能住宅是新农村住宅建设的重要问题。按《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93),河南大部分区域属于夏热冬冷地区,该区域节能设计时必须满足夏季防热要求,适当兼顾冬季保温。

3.5 重视新民居抗震安全[7]

目前,我省农村地区大多数房屋未经正规设计、施工,自行建造,基本上处于不设防状态,村镇房屋抗震能力普遍低下,直接危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农村地区地震安全问题是我国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民居的抗震安全能力,农村民居建设中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场地选择要恰当,地基要他牢、做稳;(2)房屋结构布局要合理,房屋不宜过高,开间不宜过大;(3)墙体要有足够的强度和稳定性,门窗开洞也不宜过大;(4)增设构造柱、圈梁和地梁,确保房屋的整体性;(5)屋顶要轻,屋顶和楼层、砖墙(柱)要连接牢固;(6)尽可能请专业队伍施工,确保施工质量。

4 结语

河南农村大部分住房,已不能满足新时期农民的住房需求。河南新农村建设应注重民居建设问题,通过政府重视,社会关注,大众参与,合理解决上述问题,农村居住质量将进一步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2]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2008.

[3]周拥军.社会主义新农村住宅建设初探[J].山西建筑,2007(2):33.

[4]孙丹.农户住房消费影响因素分析[D].华中农业大学,2008:30-31.

[5]周筱芳.农村人居环境与新农村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6(12):65-67.

[6]贾安强.社会主义新农村村庄建设规划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8:12.

开封黄河大堤下散落的农村新住宅 篇3

摘 要:本文以河南省开封北郊黄河大堤下的村庄为例,描述住宅与地理位置、自然气候、历史背景、风俗人情的息息相关。近几年来,新农村在大力发展建设,随着城市居住的不断改善,新型材料的应用,对于农村老百姓来说,盖新房盖楼房成了家家户户的大事件。本文就简单介绍一下自己家乡的住宅虽然简单但便利、舒适、实用而且与整体环境相映成趣。

关键词:新农村住宅;地域环境;风俗人情

中图分类号: F407.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8-109-2

1 开封北郊黄河大堤地理位置简介

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但黄河在开封段是非常危险的,自古就有老话:黄河是铜头铁臂豆腐腰。但在开封老人传下来的话说:“开封河段可是豆腐腰的豆腐腰。”原因就在于黄河到了中下游因泥沙不断淤积,使得河床不断抬高,甚至高出开封地面十几米,形成了地上悬河。河床越高修筑的堤坝就越高,整个堤坝就悬在城内的居民头上,到汛期时尤为惊现壮观。史载黄河从金代改道开封附近后至清末,黄河开封段决口120多次,开封城曾经七次被洪水所淹。1952年毛主席曾经亲自来到开封北郊柳园口乡视察黄河,并作出了重要指示: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在42坝中心处至今竖立着一块黑色大理石纪念碑,上书: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几个大字。至今60多年过去了,黄河治理成重中之重,开封城终于安然无恙。

从开封城向北10公里左右至黄河柳园口水利风景区可欣赏黄河大堤开封段的美景。这里曾是林则徐治理黄河的地方,登上黄河大堤可以清楚地看到黄河之水已高出堤内地面3米到5米,河面开阔,大堤高耸,气势磅礴。沿铁犀向北,可以登上观河亭,欣赏悬河奇观,领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恢弘气势。纪念碑旁的飞雁亭和六角亭造型别致,两边花繁叶茂,垂柳依依,置身听涛长廊可听到黄河波涛汹涌之声。可以欣赏黄河大堤的瑰崎壮丽,还可参观黄河颂景区内的展览馆,到密林景区呼吸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到附近的农家乐,品尝鲜嫩的黄河野生鱼以及美味的农家菜。

在大堤下散落着许多村庄,他们世代生活于此,与黄河为邻,靠黄河为生。由于黄河泥沙淤积,所以这里的土地基本都是沙土地,能耕种的土地极少,在过去这里是非常穷困的。但是随着交通的便捷及旅游业的兴起,居民借黄河风景区及黄河周边优美的环境,开展起与旅游相关的各种小生意,日子也慢慢好起来。有的买了各式各样的小船,供游客泛游黄河之上,可乘坐游船游览黄河的壮丽景色,到沿河两岸参观“镇河铁犀”,黄河母亲雕塑、陈桥驿风景区等名胜古迹;有的开起各种餐馆,卖起黄河鱼虾,各种野味;还有的经营小吃,各种旅游商品。逐渐村子里的生活红火起来,人们的居住也逐渐改善,盖新房盖楼房成了村里各家的大事件。

2 开封风俗简介

开封,简称汴,古称东京、汴京,八朝古都 ,位于黄河中下游平原东部,地处河南省中东部,东与商丘相连,西与省会郑州毗邻,南接许昌市和周口,北依黄河,与新乡隔河相望。开封已有两千七百多年的历史,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八大古都之一,历史上的开封有着“琪树明霞五凤楼,夷门自古帝王州”、“汴京富丽天下无”的美誉,北宋东京开封更是当时世界第一大城市。

开封历史悠久,流传下很多的风俗,如:庙会、灯会、鸟市、菊花、夜市、风筝、斗鸡、盘鼓等。而黄河大堤下的老百姓,虽然物质生活不那么富裕,但精神风貌却丰富的很。比如,家家几乎都会打盘鼓,每到过节或是谁家有喜事,都会有民众自发组成盘鼓队。盘鼓节奏性强,套路多变,气势恢宏,热闹非凡。

3 黄河大堤下的民居

走进黄河大堤下的村庄,老平房已经寥寥无几,映入眼帘的是很多沿路而建的新楼房。这些楼房或垂直于大路或平行于大路,因此看到的不是一排排住宅,而是纵横交错的房屋。而且,多为二层小楼,每家都有很大的院子,屋顶都有大平台。农民离不开土地,世代耕种,虽然土地很少,但是人们为了生活,在仅有的一点土地上耕种,甚至在黄河水退去的沿岸种植,但是每到夏季黄河涨水时,这些土地就会被淹没很多,使得耕种一无所获。但是,由于可耕种土地的稀少,村民依然每年还去种植,期待涨水不大时部分土地会有所收获。而且,由于村庄离黄河较远,在黄河岸边的土地耕种距离很远,因此,家家都有大院子,放着很多的劳作用品,还有运输农作物的车辆。大大的屋顶平台是每家必备,因为这里常年雨水很少,阳光充足。因此,平台上晾晒农作物及家居物品很是方便。在这里,你几乎见不到坡屋顶。可见,建筑是依据当地的环境逐渐演变的,建筑是跟生活息息相关的,最重要的是满足居住者的使用。很多人家都还有地窖,以备冬季十分寒冷,存放红薯等作物不至于冻坏。

现在,很多新农村建的房子,几乎一个模式,各家都一样。一排排整齐的规划,没有一点自家特色。但是这些散落在黄河大堤下的小村庄,家家户户都有所不同,虽然都是二层小楼,虽然也是砖砌,混凝土楼板,外墙面砖或刷漆,但是,每家都有自己的不同之处,没有设计图纸,很多都是些经常盖房子有经验的人领着几个工人根据主家的要求建造而成。而且自家盖房子,亲戚邻居都会有人来帮忙,也会分享各家建房子的经验和不足,因此,每年新建起来的住房都会显得更加漂亮也更为实用。农民虽然没有很高的审美,但是由于开封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所以,老百姓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审美。家家院里都种植果木树,还有花草,院子里养的鸡鸭、还有的养着成群的羊,或者猪。过年时,家家户户都亲朋满座,大院子可就派上用场了,在院子里打牌打麻将,甚至在院子里吃饭聊天。大门外的空地是小孩放炮的好地方,屋顶是晚上燃放烟花的场所。农村虽穷,却最重视节日,烟花炮竹都买好多,吃的喝的大量购买,新衣新鞋也是每人必备。对联不仅门上贴,窗上也贴,米缸,面缸也贴有年年有余,车上,大型农具上,羊圈猪舍上,甚至门前的大树上也贴上了“出门见喜”。可见人们对生活的热爱。走进这样的住宅,感受到的是切切實实的生活场景。这样充满活力和生机的建筑就是最好的建筑。

因为纵横交错,布局都有所不同,而且户户错开,很少有紧邻的,所以日照通风都不是问题,而且村里的房子是散落于大树之间,很多房子还被树荫遮盖,夏季很是阴凉。由于临近黄河,这里的温度常年低于市区4度左右,夏季避暑的好地方。而到冬季,树叶凋零,光光的树枝,温暖的阳光透过树枝照在屋顶上,院子里,人们在晒暖聊天,打麻将,孩子玩耍,满是阳光下的欢声笑语。春季满眼嫩绿,大树发了嫩芽,院里的桃花开啦,远处的麦田一眼望去像来到了大草原。到秋季,田地变为满眼金黄,地上开始落下片片黄叶,连屋面上,墙头上,树枝上也挂满了金黄的玉米,一派丰收景象。

建筑的形成离不开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建筑形式,建筑风格。建筑的形成也和当地的风俗人情息息相关,不同地域文化造成当地民众特有的对建筑的认同感,对美的认同感。开封黄河大堤下的人们,在现代建筑蓬勃发展的时代,不免也受其影响,建筑材料早已不是传统当地材料,已没有老建筑的传统风格。但是,由于他们对使用的功能的重视,以及方便生活的追求,使得房屋功能非常实用,住起来非常舒适。宽敞的大门,门前留下大块的空地,走入大门宽敞的庭院。庭院内搭建的大车棚。简洁的二层小楼或是一二层交错的楼房,南向开启的大窗户,屋顶的大平台。切切实实体现了,建筑的形式满足于功能这一设计理念。这正是生活的地方,便利、舒适、实用。被绿树环绕的这样一个个小院,虽简单但也别具当地特色。建筑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这是不变的宗旨。无论设计师再怎么设计,都不能脱离这最基本的要求。片面追求所谓的“美”是不足取的,一味的追求建筑单体的造型也是孤立的。美的定义也不盡相同,不同地方不同时期使用者对美的认知更是不同,建筑离不开周围的环境,与环境相互融合,建筑之间相互依托,整体环境和谐才是我们设计新农村要达到的追求。因此,作为一名建筑师,在新农村建设的设计中,看到很多建筑也设计有小小的院子,甚至也考虑了放农具车子的空间。但是,缺少农村生活经验,按照美的原则设计出来的二层小楼虽然很整齐划一,但是,总觉得缺少情趣,脱离原本的乡村生活。我深刻体会到村落的形成不仅是建筑,还有建筑周围的自然环境景观和其乡民的风俗习惯。建筑“不能与其所见证的历史和其产生的环境分离”。因此,设计者一定要征求使用者的建议,在他们共同的参与下,共同设计出更适合乡村的新民居。建筑离不开充满历史的原始环境,满足不同地域使用者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才是设计最根本的宗旨。

参 考 文 献

新农村住宅现状调研 篇4

当前,我省各级领导和广大人民群众正在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规划工作,为下一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部署、扎实推进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但是,当前我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新农村建设与规划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困难,必须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和关注:

(一)农民整体素质不高,培训工作亟待加强。

当前绝大多农民素质不容乐观,文化水平不高,思想保守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法制观念淡薄,道德素质差,缺乏诚信意识,社会责任感不强,文盲、科盲、法盲的比例还非常大。据不完全统计,在我省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约占15%,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约占30%,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10%。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较高文化素质的农民大量流向城市和非农产业,留在农村的农民素质呈逆向发展态势,并且呈现老年化趋势。同时,大批转移出去的农村劳动力,因缺乏城市生活常识和就业技能而就业不稳,回流现象较为普遍。而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没有农民的新思想、新观念和新思路,就不可能有现代化的新农村。因此,必须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引导和职业技能培训。

当前我省农民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哪些制约因素?据调查,我省农村幅员广阔、地域差别大、农民以多业兼营为主,教育培训需求呈个性化和多元化特点,难以集中;长期二元经济结构,导致农村社会事业基础薄弱,农民教育培训发展滞后,条件手段落后,难以满足需要;农业经济效益低,农民收入不高,农村生活艰苦,农民想方设法跳出农门,离开农村,难以形成良性循环;至今为止,农民教育培训权益仍缺乏有效的法律保障。

(二)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

调查显示,我省相当地方的农民整体收入偏低,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城乡二元化发展趋势日趋明显,城乡差距日渐拉大。

1、影响我省农民收入增长的不利因素主要有:一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居高不下,吞食农民收入的增长份额;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特优农产品比例不高,制约农民增收后劲;三是因农业基础设施落后,造成农业生产受自然条件影响的程度较大,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改变;四是农民走出去的渠道不够畅通,各种合法的正当权益难以保证,城乡壁垒依然存在;五是内地县市本地工商企业欠多、欠大、欠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较弱。

2、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的的主要表现为:

(1)公益事业发展难。由于多年来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欠帐”太多,农村基础设施非常薄弱,老百姓吃水难、看病难、上学难、行路难的问题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以后,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都是补助性的,投入非常有限,老百姓的义务意识和集体观念越来越淡化。农村的一些公益性基础建设的维修和新建很难组织发动。例如通村水泥路。

(2)村容村貌改善难。受经济发展和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村村庄就象撒播的庄稼,分布散乱,七零八落,镇村建设缺乏科学系统的规划,布局不合理,设施不配套,农村“露天厕、泥水路、压水井、鸡鸭院”的现象相当普遍,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户居住十分零散,住房十分简陋,长期烟薰火燎,人畜混居。针对集并村庄、完善设施、彻底改变农村脏乱差的问题,资金难筹,工作难做。

(3)农业基础设施年久失修,配套设施不全,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薄弱。同时,由于部分农村大兴小水电站建设,不仅使农村生态遭受巨大破坏,而且直接影响了下游的农田灌溉和农民饮用水的水源来源。

(三)农业投入缺乏保障,投入不足制约农村发展。

农业投入不足的问题,依然是新农村建设的一个很大的制约因素。一是一些农业项目难以立项。目前资金投入以项目为主,内地县市尤其是贫困山区在争取项目上缺乏优势;二是农村“贷款难”的问题比较突出;三是相当多地方财政困难,投入能力十分有限;四是农民自身投入能力有限。农民收入偏低,自身积累主要用于住房改造和子女教育、婚嫁,真正用于农业投入的资金不多。

(四)基层党员干部素质欠缺,难以发挥示范带头作用。

基层党员干部是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当前在群众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不高的情况下,很多工作需要他们去引导。但是,目前一些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我们的一些乡镇干部),由于缺乏培训“充电”等种种原因,自身的能力素质与新农村建设形势和任务要求不相适应,发挥不了推动工作、指导实践、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示范带头作用。

(五)建设规划存在不足,必须加以科学完善。

目前,我省大部分地区的新农村建设尚在规划和初步实施之中,但不少地方的建设规划存在着以下不足:

当前农村社会现状调研 篇5

一、调研时间:2012.7-8

二、调研地点:河南省驻马店市香山乡杨楼村

三、调研对象:杨楼村村委会领导班子及该村村民

四、调研目的:通过调研该村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找出农村在建

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杨楼村简介:杨楼村位于驻马店市驿城区西南侧,乐山脚下,多为浅山丘陵地带,总面积6.8平方公里,驻香公路西段,刘朱公路贯穿全境,交通便利,自然资源丰富,全村共有19个自然村,21个村民组,1076户,4103口人,耕地面积5969亩,荒山荒坡面积近万亩,林地面积1610亩,坝基两处,水面面积80亩,党支部下设7个党小组,共有80名党员,村干部7人,全村工业产值9206万,总收入6980万元,农业总收入6120万元,人均纯收入3817元,目前,杨楼村形成了以石料建材业为龙头,运输业、种植业为两翼,餐饮业、服务业、修理业等齐头并进的产业格局,一个开放、富裕、活力、和谐的杨楼正在振兴!!

就中国国情而言村委会这个基层组织是和人名群众联系最为紧密的,它的一言一行都代表着党和政府,它是党和政府为民政策的直接贯彻和执行者,群众能不能从中受益,能不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能不能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出谋献策这与村委会的作为有着直接的联系。为此暑假一行人带着疑问和收集的资料来到了杨楼村村委会,在村委会我们见到了带领广大群众发家致富的当家人,该村主任

首先介绍了杨楼村概况,该村书记接着说道:我们村现有党员80人,积极开展党员座谈活动,加强与周边村党支部的联系,不断提高党员们的战斗力、凝聚力,正是这些党员在杨楼村的经济建设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硕果累累。有困难找党员,再朴实不过的一句话令我印象深刻,想着一些公务员在岗位上不作为,远离群众,疏远了干群关系,出现矛盾冲突,归根到底监督不到位,无所忌惮,为人民服务成为空谈,然而在基层它确得到很好的贯彻,紧接着村委会主任补充道:村委会所有干部全部实行包片制既实行责任划分,每名村干部负责几个村民组,紧密了干群关系,第一时间了解群众之所需所求,真正做到了“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该村还积极推行“4+2”工作法,在全乡率先推动政务公开,村委会支出公开,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行差额、民主选举,使选出来的当家人顺应民意,能够把握未来发展潮流,带领杨楼的父老乡亲致富。通过这些年的发展,杨楼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已经居全乡前列,乃至在全区都是数一数二的,该村主任说道。办公室里的一个个荣誉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随着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对农业投入力度不断加深,广大人民群众从中受益,先是政府废除了2600多年的农业税,激发了农民种田的积极性,土地流转等政策的实施使许多原先外出打工的群众纷纷回乡创业,原先种地交钱,现在是种地国家补贴,政策好了,我准备承包搞种植业,一位正好在村委会办事的群众说道。该村主任说,10年农村社会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告别有病不敢看,因病致贫的时代,该村又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该项费

用,引得广大群众啧啧称赞,在全乡作出了表率,11年广大干部深入自己的责任区加大宣传力度,广大群众又积极参加了养老保险,这一惠民工程又很好的完成。要想富先修路,判断一个地方的领导班子怎么样,首先要看这个地方道路怎么样,该村这些年在国家财政的支持下,积极筹措各方力量实现村主干道全面水泥化,其他道路也得到硬化,村村通基本实现,解决了群众的出行难,告别过去雨天出行难的尴尬时代。发展归根到底要靠先进的生产力,要靠教育,该村领导班子高瞻远瞩,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文化事业,积极筹措资金20万元用于杨楼村小学新校舍的建设,一年时间一所现代化,实用,美观的两层教学楼投入使用,教育环境和质量得到了质的飞跃。该村又积极响应号召推进“农村书屋”建设,使广大群众在闲暇之余能够吸收更多的精神养料,丰富自己的科学文化知识,使自己向现代化农民靠拢,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杨楼村的石料业为该村的支柱产业,随着近年来资源的枯竭,杨楼村村委领导班子坚持“走出去、引进来”战略,通过组织村干部外出考察,寻求合作,引进项目,在该村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使一些矿产资源变废为宝,村集体收入明显增加。对村民反映强烈的垃圾场污染问题,村委班子经研究后一致同意关停,该村书记说道。虽然关停垃圾场意味着每年村里少了一部分收入,但为了群众的安全、幸福,为了子孙的长远发展,这是我们每个共产党人义不容迟的责任。由于常年的生活垃圾的倾倒,有些村民组的地下水已经遭到污染,该村又在资金困难的情况下四处筹措,新建一自来水厂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难题,使老百姓

真正感受到了政府的温暖,对该村两大班子的满意度也不断提高,通过对村民的调查发现该村的幸福感指数较之前几年有了非常大的提高。现在家家都有钱了,不满足于物质享受了,为此村委会积极联系一些豫剧团等下乡,群众不用出门就能欣赏名家大腕的精彩演出,或是组织外出旅游,领略祖国大好河山的壮阔。

通过两个月的调研,让我们对杨楼村有了一个全面的了解。虽然过去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但现在面对的问题也不容忽视,首先该村产业链比较薄弱,农业基础设施比较差直接导致抗旱抗涝能力脆弱,这与政府的财政投入有着直接联系,其次虽然现在的小学各个方面较之原来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和城区的教育质量还是有一定差距的,我们的政府能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提高农村教师的福利待遇。当前农村留守儿童居多,家里多是年迈的老人,留守儿童的看管和社会治安又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期待我们的政府能很好的解决,农村社会医疗保险报销比例还不是很高,农民大病还是要花很大一部分钱,有些群众甚至抱怨为啥城市的比例这么高,不公平,现在国家有钱了,百姓也应该得到更多的实惠,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开放发展成果。虽然现在还有很多个虽然,但我们已经看到我们的政府在行动,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指向三农,国家对农村的财政投入不断增长,省派驻村工作组,大学生村官等为农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建设一个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代代杨楼人正为此奋斗!!

农村妇女工作现状调研建议 篇6

一、农村妇女工作现状

近年来,通过国家

政策倾斜、党和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各级妇女组织的不懈努力,**市农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带来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经济建设中,广大农村妇女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身伟大的变革,积极参与各级妇联开展的“双学双比”活动,充分发挥了“半边天”的作用,为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在全面参与中实现了新的进步。农村妇女工作坚持服务大局,服务妇女,在探索中不断前进,焕发出蓬勃生机,取得了巨大成就。

一是农村妇女的生产力得到解放,成为振兴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力量。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大批农村男劳力流入城市或进入乡镇企业,多数农村妇女因为社会角色等原因留守在家,部分农村妇女告别锅台、走向市场,从事编织、加工、运输农副产品等工作,走上了亦农、亦工、亦商的路子,农村妇女在农业生产中的角色发生了根本性转变,成为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力量。随着“双学双比”竞赛活动的不断深入,各级妇联组织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农村妇女进行大规模的实用技术培训,通过妇联自办、与有关部门联办、请女能人代办培训班等方式,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优秀农村妇女人才。

二是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素质明显提高,在精神文明建设中以其聪明才智承担起重要责任。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各级妇联根据不同的形势要求,及时调整培训重点,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培训工作,拓宽了广大农村妇女的视野,求知、求富、求发展已成为现代农村妇女的共同要求。广大农村妇女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以自身优势积极向社会传播文明新风,带头参加妇联开展的“五好文明家庭”、“平安家庭”、“净化居室、美化庭院”等创建活动,促进了家庭环境的改善;带头倡导尊老爱幼、夫妻和睦、勤俭持家、邻里团结的家庭美德,推动了文明家风的建设;带头参加“家庭读书”、“万名妇女学礼仪”、“廉政文化进家庭”等活动,提高了农村妇女文化素质。“做文明人、建新农村”已成为广大妇女的自觉行动。

三是农村妇女的合法权益得到了有效保护,社会和家庭地位进一步提高。各级组织高度重视促进维护妇女权益的法制建设,《妇女权益保障法》深入贯彻落实。各级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维权,开展了妇女权益保护等专项执法检查,妇女法制环境进一步优化。广大农村妇女参与民主政治的权利、劳动权利、受教育权利、婚姻和生育自主权利、财产继承权利等都得到进一步保障,生存健康发展条件明显改善,社会地位进一步提高。“维权法庭”、“权益热线”、“投诉站”等机构的建立,方便了妇女,缓解了妇女投诉无门、诉讼难的现象。通过“四五普法”、“五五普法”、“法律下乡”、“法律进万家”、普法知识竞赛、以案说法等活动的深入开展,使87%的农村成年妇女接受了法律知识教育,增强了法制观念和权益保护意识。农村妇女在广泛参与中获得了更多的劳动机会和收入来源,不仅有效地改善了家庭经济状况,也促进了妇女家庭地位的提高。

四是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日益完善,农村妇女在民主政治建设中参与管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不断提升。按照“哪里有妇女,哪里就有妇女组织”的要求,全市农村妇女基层组织建设得到了较快发展。目前,全市共有5个县(市、区),县、乡镇、村(局委会)三级妇联组织网络基本健全,49个乡镇(局委会)、512个行政村基本建立了基层妇女组织,组建率达98%,同时,各级妇联组织寓农村妇女的思想政治教育于致富能力培训之中,带领广大农村妇女转变思想观念,参与农村民主政治管理,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一大批年纪轻、文化程度较高,能够带头发展庭院经济、增加家庭收入、热心公益事业的优秀农村妇女进入党员队伍,奋发有为,干事创业,为促进全市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广大农村妇女凭着自己的出色表现,赢 得了干部群众的好评和上级领导的信任,逐步成为农村领导层中的中坚力量。

二、主要问题及其形成原因

1、组织建设方面。

“妇代会”是最基本的农村妇女组织,在组织农村妇女开展各项活动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这次调研发现村级妇女组织建设面临着不少问题,主要有:

一是乡镇、村级党组织不够重视。农村妇女工作的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党政的重视和支持,党政领导对妇女工作重视的乡镇,在换届选举中给女性以适当的倾斜措施,女性进入两委的情况就好,反之,党政领导在思想认识上不够重视,在宣传引导方面不得力,没

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在两委换届中妇代会主任当选率就低。还有为数不少的村两委干部认为农村妇女工作说起来重要,真正落实到行动上就认为没什么作用,因而不重视妇女组织建设。

二是传统的观念落后、妇女自身素质偏低。首先是妇女自身性别观念浓厚、参政意识不强。在农村,男主外、女主内是大多数家庭的生活模式,大部分妇女在家庭中处于从属地

位,出头露面的事情妇女也总是把男人推在前面,自认为女人的天职是持家管孩子。其次,农村妇女文化程度整体上不高,农村妇女接受再教育的机会少,这导致她们参与村务管理的能力有限。另外,大部分妇女对参政参选持“无所谓”、“小家更重要”的态度;在思想上不够解放,在人际交往中过于羞怯,不善于表现和宣传自己等,这也是造成妇女参政参选比例低的原因。

三是受村级经济基础方面的影响较大。经济条件好的村,妇代会组建率和妇代会主任进入两委的比例较高,妇代会主任的经济待遇落实的好,反之,经济条件薄弱的个别乡镇村的妇代会主任进入两委比例低。导致这种不平衡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在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妇女的主体意识、觉醒程度较低,主要精力放在维持生计方面,不愿意参政议政;另一方面是由于村经济基础较差,村委会出于减少开支的想法,不愿采取聘用或误工补助补贴妇代会主任,所以很多村都聘用计划生育小组长兼任妇代会主任。由于绝大多数村妇代会主任享受的是计生补贴,妇代会主任通常会花时间完成有工资待遇、经费支持的计生工作,对妇女工作没有热心,影响了农村妇女工作的开展。

2、经济建设方面。

一是农村妇女观念有待更新。绝大多数农村妇女带头致富的竞争意识不强,市场观念淡薄,不敢大胆探索,不会主动创业,全市相当数量的农村妇女从事传统的农业种植、养殖和加工技术,由于科技含量比较低,附加值高,收入偏低。

二是掌握的农业科技知识滞后。在农村妇女中,绝大多数文化水平低,与现代农业的发展不相适应。具体表现为掌握的农业实用技术和科技知识滞后,接受新知识、新信息的渠道少,掌握现代科技能力较差,缺乏增收致富的本领。

三是驾驭市场的能力较弱。由于农村资讯不够发达,难以及时而准确地获取高科技、市场等多方面信息,难以把握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造成盲目模仿生产和盲目决策,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3、维权能力方面。

受经济地位与残留的性别歧视影响,在农村侵害或轻视农村妇女合法权益的现象仍然存在。究其原因:

一是社会化维权机构作用发挥的不够好。农村妇女的权益涉及社会方方面面,仅靠妇联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从过去维权工作实践看,由于妇联的职能有限,上访受害妇女由妇联说服教育之后,必须转移到具有相关职能部门处理,有的职能部门以种种理由推脱不接受,协调难度大。还有的职能部门,把上访到本部门的妇女直接推到妇联。

二是农村妇女的法律意识比较淡漠。固守着“家丑不可外扬”,的错误传统观念,对家庭暴力等不合理的婚姻状况,大多是忍气吞声,不能很好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尤其是离婚妇女家庭财产权利、城乡结合部出嫁女土地承包及受益权利等时常受到侵害,由于法律意识不强,一旦受到侵害,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自我保护能力不强。此外基层执法人员有限,处理不及时,农村妇女的侵权问题得不到有效地解决。

三、今后农村妇女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妇联工作,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重大课题。无论是市妇联的主体活动,还是承接**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都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才能实现妇女运动的可持续发展,只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和市委的一系列决策部署上来,才有真正意义上的妇女全面发展,才能实现妇女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科学定位,新思路引领新农村妇女工作。

随着**市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农村大部分男劳力外出打工,广大农村妇女成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力量。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和谐新农村,离不开全市农村妇女的的广泛参与。能不能提高农村妇女的文化科技素质、经营管理能力和思想道德素质,想法设法帮助她们增加收入,关系**市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目标的实现。各级妇联必须站在新的高度、以新的思维、新的举措,积极探索城乡统筹发展的工作机制和城市带动农村、社会各界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参与机制,充分发挥基层妇联宣传、组织、教育、服务农村妇女的工作优势,让她们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建设新农村这一目标任务上来,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全面奔小康这一时代主题上来。

一要加强宣传力度,营造农村妇女发展新环境。在农村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意识仍很淡薄。在新农村建设这一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大国策在农村的宣传力度有利于唤醒广大农村妇女的性别意识、主体意识和主人翁意识,有利于提高社会对女性重要性的认知度,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特别是各级党政领导对女性发展的重视程度,为农村妇女创业、发展营造和谐、平等的积极环境。要不断开展男女平等基本国策进农村活动,让男女平等基本国策深入千家万户,激发广大妇女“男女并驾建设新农村”的新局面。

二要加强道德建设,倡导乡风民俗新风尚。积极倡导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倡导讲文明、树新风、革陋习的现代农村新风尚。要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农村文化活动,帮助农村妇女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在参与中移风易俗,陶冶情操;引导农村妇女和家庭以德治家、文明立家、平安保家、节约持家、和谐兴家,全面提升农村社会的文明程度。

三要发挥女性优势,创造和谐美好新生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仅仅表现在经济层面,不仅仅是建新房、修新路,只有改变了陋习、提高了素养、开阔了视野的农民,才能在更大程度上决定自己的命运、创造美好的生活。妇联有责任引导好、教育好、服务好广大农村妇女,通过广泛开展文明进农家、和谐进家庭活动,充分发挥她们在家庭、社会等方面的特殊优势,营造和谐温馨的亲情、纯洁高尚的友情、宁静安逸的人情,营造安居乐业的人文环境。

2、分类指导,新渠道拓展增收致富空间。

让农民富起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最终目的,也是妇联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妇联要千方百计帮助广大女农民拓宽增收渠道,拓展致富空间,过上富裕生活。要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因人制宜,对有创业能力的人,引导她们自主创业;对有劳动技能的人,促进她们转移致富;对有劳动能力的人,支持她们充分就业,努力形成个个有技能家家有产业的良好局面。要深入实施“巾帼致富工程”,帮助农村妇女转移创业致富,帮助农村妇女参与培训会技能,帮助千家万户依靠科技发家有产业。为她们增收致富寻找门路,打好基础。

一要以创业促增收。创业是女农民增收致富最有效的途径。一个人成功创业,可以带动一片人增收。各级妇联要大力弘扬自主创业精神、宣传自主创业典型,大力开展创业技能培训,大力培植和扶持一批女性创业项目,营造千方百计想创业,齐心协力创大业的浓厚氛围;要加大呼吁力度,主动牵线搭桥,积极为农村妇女自主创业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等方面的支持和服务,让创业农村妇女成为妇女工作的品牌和旗帜。

二要以基地建设促增收。抓基地、办协会,为农村妇女参与经济发展搭建平台,做好服务。一是抓科技示范基地。建立以妇女发挥作用为主的示范基地,增强周遍辐射带动作用,为基地提供技术指导、资金扶持和市场服务工作。二是围绕“巾帼科技致富”工程,继续抓好“妇”字号项目示范基地的幅射作用,使妇女工作在新农村建设中蓬勃发展,形成亮点,带动多点,覆盖全面。

三要以“城乡联动”促增收。各级妇联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妇女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作用,推进城乡妇女统筹协调发展。通过岗村联动、结对帮扶形式,实现以城促乡、城乡互动。各级“巾帼文明岗”要立足自身特点,发挥自身优势,为广大农村妇女在技术、信息、资金、项目等方面提供了优质服务和强力支持。真正实现城乡妇女发展资源的有效对接,构建“城乡互动、统筹发展、共同进步”的妇女发展新格局。

四要以组织建设促增收。各级妇联要积极争取各级党组织的重视与支持,切实抓好党建带妇建,开展妇代会整建行动,健全村妇代会组织,完善工作制度,创新活动方式,增强组织活力。要围绕“有一个好的领导班子,有一支能发动农村妇女投入生产和建设的妇女代表队伍,有一套行之有效的妇代会组织工作制度,有一系列适合农村妇女特点的活动,有一个保证组织妇代会正常活动的创收基地和活动阵地”的“五有”目标,加强培训,提高岗位待遇,激发工作积极性,真正把妇代会建设为能带领农村妇女增收致富的坚强妇女组织。

3、培养人才,新农民注入农村工作新活力。

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提高广大农村妇女的整体素质,不断开发农村妇女人力资源是各级妇联妇女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支撑和源泉。各级妇联要把提高妇女素质贯穿建设新农村始终,引导农村妇女积极参与多层次、宽领域的学习培训,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提高素质,打造创业新形象,打造文明新形象。要进一步实施农村妇女人才培训工程,每年培训百名农村女村干部、千名创业带头人、万名农业技术骨干,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的农村妇女人才队伍,再通过这一优势群体将知识层层传递,提高整个农村妇女创业、增收、致富的能力和层次。

一要培育一批能够带领群众致富的女村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有好的带头人,今后各级妇联要在培养选拔基层女干部中积极呼吁,竭力推荐,选拔出那些想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女村官”。要切实提高村妇代会主任的自身素质和领导能力,使她们真正成为带领妇女群众科技致富的明白人,成为保护妇女群众合法权益的代言人,成为带领广大妇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路人。

二要培养一批致富有门路的女能手。女能人是新农村建设的骨干力量,是培训的重点对象。各级妇联要有的放矢,广泛开展营销、网络等知识培训,帮助她们提高创新、创优本领,成为懂技术、会经营、能增收的“领头雁”;要深入开展“女企业家、女能手、女农民”的科技结对以及“岗村连动”活动,帮助她们提高种养殖技能,成为带头富、带领富的女能手;要鼓励、扶持女能人创办科技服务组织、龙头企业和示范基地,把它建成广大农村妇女学技术、学本领的“实习地”,带领更多妇女共同走上致富路。

三要培育一批适应发展的新型女农民。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农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是培育新型农民。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现代农业的要求,培育一代有作为的新型女农民是各级妇联组织的重要责任。要对农村妇女积极开展文化教育和实用技术等普及型培训,开展法律、法规、政策培训,增强她们适应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能力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本领。要开展帮助广大农家女找到一条致富门路,掌握一门技能技术,订阅一种书籍报刊,学会一种文体爱好健康文明的活动,引导她们走出家门学技能,让广大农村妇女会种田、会上网、会生活,成为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女农民。

4、整合资源,新力量搭建服务妇女新平台。

农村妇女工作面广、量大,各级妇联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挖掘潜在资源,整合社会资源,借劲使力,互动联动,搭建教育培训、科技示范、信息服务、项目入户和扶贫救助等工作平台,有效地为农村妇女的发展服务。一是整合培训资源。充分发挥各类培训基地的作用,积极争取各级财政、农业、科技、教育、林业、科协等部门的支持,共同推进农村妇女整体素质的提高。要采取“走出去培训,敞开门学习”的方式,组织妇女外出参观学习,拓宽视野。二是整合扶贫资源。要坚持以农民增收为中心任务不动摇,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创新扶贫形式,加大扶贫力度,建设扶贫开发的长效机制。鼓励经济薄弱村妇女自主创业、发展经济、脱贫致富;积极为贫困妇女牵线搭桥,寻找脱贫门路。三是整合维权资源。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涉及方方面面,牵涉千家万户,各级妇女组织要密切关注农村妇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转变工作方法,整合社会资源,由说服教育式的妇联独家维权向依法维护的社会维权转变,积极争取、依靠党委和政府部门(公、检、法、司法等)支持,善于协调各职能部门的力量,解决维权问题,首先要真正实现维权工作社会化,形成社会化维权大格局。各级妇联要加强妇联人民调解员队伍、妇女维权信息网和妇女维权自愿者队伍建设,畅通维权渠道,完善诉求表达机制,及时释疑解惑,化解矛盾,理顺情绪。要对广大农村妇女进行知法、懂法、守法的普法教育,不断提高农村妇女自身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农村妇女作为权利主体,只有懂法,才能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增强依法维权能力。

北方农村住宅现状及其未来发展 篇7

1 北方农村住宅现状

1.1 建筑布局

中国北方农村的传统住宅多为平房,平面多采用对称布置,以房间组成“四合院”或“三合院”的形式。新建的住宅平面多采用非对称布置,或以正房(北房)配以东(或西)房,或只建一排正房的形式。宅基多为矩形,院落一般可分为前院、后院或前、后两院兼有。

1.2 造型和装饰

北方天高气爽、寒冷干燥、环境开阔。住宅布局严紧规整,造型浑厚庄重,建筑物线角平直,多在屋檐、门窗局部加以装饰,色彩常以材料的原色为主,少加或不加装饰。

1.3 材料和构造

农村住宅的建造主要以就地取材为主,采用传统的构造方法。主要形式有:1)木结构。分布面广,易于加工、运输和安装,既可做承重构件,又可做围护构件。北方农村常见的是梁、柱(梁架式)构造。2)土结构。分布较广,施工方便,造价低廉,有利于隔热保温。有天然土拱(窑洞)、土坯叠拱、土坯墙和夯土墙等。3)混合结构。材料以黏土砖和混凝土制品为主。

目前,北方农村的住宅建设受小农经济的制约,呈现分散零乱一户一宅的面貌。简单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结构设计不合理,无正规设计图纸,施工随意性大。目前农村建房95%以上无正规施工图,建房时东抄西仿,仅凭经验动工,在建造过程中随意拆改,建筑质量无保障,抗灾能力低。2)施工人员技术素质低,质量得不到保证。农村建房都是一家一户,建筑规模小,大的施工队不愿承揽,施工队伍大多由个体瓦工、木匠工等杂牌队伍拼凑而成,一般都没有经过正规培训和专业技术考核,缺乏基本的建筑施工知识,技术工艺落后,施工不得要领,最终造成施工质量不合格。3)材料以次充好或因材料不足而影响质量。目前社会上的建材市场相当混乱,不合格、不标准、低质量的产品,冲击整个建材市场。

2 农村住宅未来发展趋势

重视农村房地产业发展,从根本上符合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生活水平提高的基本要求,是建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和必然选择。1)发展农村房地产业有益于推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发展国民经济和改善人民生活的基础产业。房地产业具有先导性和带动性的基本特征,发展房地产业可以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建筑业需要直接消耗工业产品,还可以带动其他商品销售。另外,住宅行业还可以增加就业。因此,重视农村房地产发展可以改善农村第三产业不发达的现状,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和转移问题,从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2)发展农村房地产业有利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缩小城乡生活差异。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众多,农村经济发展落后,农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发展农村房地产业,改变农民的居住方式,有利于促进农民转变小农意识,树立起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意识、法制意识、开放意识。发展农村房地产业,建立相应的农贸市场和商品集散地,有利于农村产品的销售,也有利于农民购买较为现代的日常用品、家用电器、通信设备等,使农民能够及时了解信息,把握时机,掌握市场行情,并结合自身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拓宽增收渠道,提高生活水平。3)发展农村房地产业有助于集约利用农村土地形成农业集约型生产。重视农村房地产发展,依据保护耕地、集约用地原则,限制建设独立式住宅,鼓励农村居民建设多层式住宅、建立“节能省地型”农村住宅。在农村发展房地产业应进行统一规划,集中建设,从而将分散的自然村改造为人口和房屋相对集中的居住区和耕地相对集中的生产区,这对于土地的有效保护以及农业集约型、规模型生产有积极作用。4)发展农村房地产业有利于提高农民自身素质。发展农村房地产,改变农民原有一村一族的居住方式,有利于改变农民的小农意识,树立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市场经济意识、法制意识、开放意识,养成讲卫生、爱清洁、讲公德的良好风尚。另外,发展农村房地产,建立和完善科学技术、文化教育、体育卫生、商业服务等设施,有利于广大农民学文化、学科学,不断提高自身的科学文化素质。5)发展农村房地产业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实现人地关系协调统一。重视农村房地产业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农村住宅建设进行统一规划设计,有利于提高农民住宅质量,同时将村庄建成社区,农村建成城镇。发展农村房地产,综合利用资源,发挥规模效应共建共享公共设施,合理安排居住房、农具及车辆房、牲畜置放处、垃圾堆放处等场所,并对住宅的朝向、采光给水排水及房内布局进行科学处理,将减少农村不良的环境卫生,使农村居民居住在和谐优美的环境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3 浅谈房地产开发模式的两种思路

3.1 参照发达国家的模式

3.1.1 以色列农村乡村服务中心的建设

20世纪50年代大批移民定居以色列,移民来自不同国家,摩擦频生,难以统一领导及组建村镇机构进行管理,为适应当时的农业生产力形式,保持住宅与耕地的关系,保证乡村服务系统的效率,同时兼顾移民群体的独立居住,以色列创造了一个等级服务中心的村落布局。

3.1.2 美国郊区新社区或新村

美国郊区新社区的特点是土地混合利用,具有步行可达范围,布局紧凑,由于成功的将开发项目和空间利用相结合,人们的居住、工作、购物、娱乐集中在一起,有了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这里交通便利,乡村住宅建设达到了“七通一平”,有完善的政权机构、医院、中小学、商业和其他服务业网点,有综合性的物业管理,还有垃圾处理、树林维护等,以保证居住区的环境、卫生、健康、安全、便利,基本上住宅建设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

3.1.3 英国农村中心村

20世纪50年代初~70年代,英国开展了大规模的发展规划,其政策核心是加强乡村地区人口的集中,建设中心村。为了提高乡村服务设施的利用率,发挥规模效应,政府出台了一套综合性政策,促进住房、就业、服务和基础设施向中心村集中,以加大对中心村地区的投资,促进其成长,支持中心村腹地的发展。

3.2 参照目前国内已有的农民新村模式

结合地方特色,建设节约化的集中公寓式住宅。

农民新村是一种新型的农村居民聚居点,它是在城市化背景下产生的新型农村聚居形态。农民新村的外部依托环境也是农民新村建设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及周边地区的建设现状,目前已有新村存在以下布点类型。

3.2.1 靠近交通沿线布置

在交通沿线或路口自然聚居并自然发展是传统集镇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当前的一些农民新村建设,在选址上也有许多是沿交通线或靠近交通线布置的,这样沿交通线两旁自然形成许多商业网点。交通的便捷也利于迁入农民的多种经营。

3.2.2 靠产业题材地区

许多地区的农民新村建设往往是依托于当地产业开发,如旅游开发区。另外,还有依托于大型企业、学校及其他产业区的农民新村。调查中发现,许多农民新村的选址与其所依托的产业背景有着密切的联系。

3.2.3 靠近城市近郊的农民新村

城市土地的对外扩张是农民新村形成的原动力,最早期的农民新村便是在城市近郊形成的,后来随着城市的发展逐渐被纳入城区的范围,或完全被城市同化、或形成与城市肌理格格不入的“城中村”。近年来,各级城市近郊的农民新村建设势头仍有增无减,相应的建设标准也不断提高,成为城市建成区向周边扩张的有机过渡区域。

3.2.4 孤立建设的农民新村

除了以上三种类型农民新村布点方式外,还有一些新建农村既不沿交通线,也不靠主题产业区,还不靠近城区,成为孤立建设的一种独立建设的农民新村,往往受外在影响较少,其土地成本及建筑造价相应也要低一些。

参考文献

新农村住宅现状调研 篇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第四章“义务教育”中明确规定:要增强学生体质,科学安排学习、生活、锻炼,保证学生睡眠时间,大力开展“阳光体育”运动,保证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不断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为了贯彻纲要的精神,教育部于2011年5月23日印发通知,决定在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实施“体育、艺术2+1项目”,即通过学校组织的课内外体育、艺术教育的教学和活动,让每个学生至少学习掌握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和一项艺术特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2007年2月江苏省教育厅出台了《江苏省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其中体育健康的总课时数为1029节,占总课程比例的10.8%,仅次于语文(1985节)、数学(1495节)两学科。可见体育教学在整个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地位。但是在农村中学,体育工作还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学科的设置还处在边缘化状态,这样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一、农村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曾在几所农村中学任职,几所中学体育教学都存在一定共性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教师专业素质低,学科配套差

在农村中学,一所学校通常只有一个专业体育老师,有的学校甚至一个都没有,体育老师是其他学科老师“兼任”,也有的是其他学科老师“改行”,谈不上有效组织课堂教学。虽然教育部门也组织了培训,但不能根本提高这些“改行”老师的体育素养。体育课一般都是自由活动。又由于缺乏女体育老师,所以对女孩子也不能根据其身心发展特点分类指导。2007年,为了改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江苏省实行了“四配套”工程,为学校配备了大量的体育设备。但是由于体育老师自身的素质问题,有很多器材得不到合理的利用。“一个哨子,两个球”的上课现象还大量存在。

2.教材笼统,目标含糊,一般教师无整合编排的能力

以教育科学出版社编印的《体育与健康》中册为例,全书共分为体育理论、运动实践、心理拓展训练、作业实践4个部分,其中运动实践部分又包含了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武术、铅球、滑冰、游泳、体操、跳跃练习、投掷练习、提高素质练习等13个方面内容。这就需要体育老师根据本校情况,选定相应内容,然后就选定的内容编写教案,实施教学。还要考虑天气因素,给学生上体育理论知识课。而一般教师缺乏对教材的整合编排能力。

3.考核模糊,缺乏有效的考核机制

当前各县市都把体育纳入中考一部分,其所占分值也不小,这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体育教学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仍然不能达到预期目的。除了中考的几个项目外,其余项目经常被忽视。一般学校每学期都组织期中、期末两次检测,但体育课就没有考试。对体育老师的量化考核缺失。由于其学科特殊性,一般学校都把体育课视为“副课”。

4.因为安全问题,传统项目举步维艰

在进行体育教学的时候,由于一些难以预料的原因,经常会发生一些运动伤害,使得学校和体育老师非常被动。于是一些对抗相对激烈的项目就停止了。如足球、篮球这样的项目,学校一般都不组织比赛。标枪、铁饼、铅球等投掷项目在现在的体育课上已不多见,有的学校甚至明令禁止。3000m、15000m等长跑项目在学校运动会上也鲜有出现。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1.提高认识,确保课程计划的落实

省教育厅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体育与健康课每周3课时,但一般学校都是2课时,这就要加大监督力度,切实从依法办学的高度来认识问题。课程计划是国家规定的纲要性计划,任何学校都无权擅自改动,一定要认真落实。学校要提高体育教师的各种待遇,充分利用现有的体育设施和器材,同时也发挥师生的动手能力,自制一些活动器材,运用到教学活动中来,切实保证学生体育锻炼有一定的运动强度,让体育教学走上正轨。

2.把好教师入口关,选聘优秀的专业教师

体育教学的质量关键是教师,教育主管部门在选聘体育教师时,应选聘优秀的专业体育教师,既要考虑到各个专业方向的特点,又要考虑到性别比例。

3.组织体育备课组

体育老师不能“单打独斗”,而是要形成一个团队。在进行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确定教学内容。就每个体育老师而言,其专业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不可能什么都精通,所以一个学校的体育教师队伍,应该兼顾各种专业方向、特长、性别,这样才能完成教材的整合,从而提高体育课教学效果。

4.制定可操作的考核目标

教育主管部门应制定对学校的体育考核细则,同时还要指导学校制定对体育老师的考核细则,从制度上保证各项体育工作的落实。

总之,只要我们认真分析和思考农村学校体育工作的现状,研究其发展的特点、规律,加强体育教学内容设置、过程优化,层层重视,齐抓共管,农村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一定会有个新的局面。

上一篇:急诊科进修护士心得下一篇:专门的造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