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2024-09-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推荐12篇)

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篇1

关键词:浙江省;文化礼堂;农民群众

引言:

一般而言,礼堂是指用于集会、观看电影或者一般公共演出活动的场所。礼堂曾经是一个年代的记忆,人们在礼堂里观看幕布电影、皮影戏、二人转等,礼堂是人们群众集体娱乐的公共记忆场所。顾名思义,农村文化礼堂,即在农村地区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仪式、祭祀、娱乐宣传活动等,来挖掘和展现本村的文化底蕴,从而达到凝聚和传承文化的一种乡村文化建设活动。

“农村基层文化生活是传承民族文化的根基,农民是中华民族共同精神家园的主要成员。”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我们需要给农村建设一个个新的精神文化地标。”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葛慧君说:“在传统的基层文化阵地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的情况下,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为了探寻重构乡村文化价值秩序、维护乡村社会幸福和谐之路。”一年多过去了,浙江大地已涌现出1300多个农村文化礼堂。

一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的重要意义

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实现精神富有、打造精神家园”的重要载体,是实现文化强市建设的重要基石,同时也是巩固农村思想文化阵地的重要保障。

(一)建设文化礼堂,是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和繁荣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要让人民群众广泛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增加农村文化服务总量,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文化礼堂”是集文化设施、文脉传承、文明传播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载体。“文化礼堂”的建设,是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环节,有利于促进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有利于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改进农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实现公共文化“重心下移、资源下移、服务下移”,从而形成城乡文化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二)建设文化礼堂,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导方向。“文化礼堂”能够促进农村文化建设与农民群众的生活相结合,与传统美德和地方文化相融合。“文化礼堂”的建设,有利于把优良的文化传统、积极的价值追求以大家喜闻乐见的形式传递下去,并引导农民形成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风貌,形成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良好文化氛围。

二 正确处理各方面的关系,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一)处理好农村礼堂的“思想性”与“娱乐性”的关系。在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的设计上,不能简单的停留在“求热闹,求娱乐”这个浅层面上,要善于把思想引导与文化娱乐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通过开展文体活动、文化交流、文化娱乐等活动引领农民价值观的转变。同时,在文化礼堂的建设上,要围绕文化殿堂、精神家园的理念,进一步提炼文化礼堂的功能和定位,把传承传统文化、弘扬主流价值、丰富文体活动等主要功能有机的结合起来,把农村文化礼堂打造成传播现代文明和弘扬主流价值的新平台。在这个展示村庄形象的新窗口中,普及科普知识,传承传统文化。充分利用文化墙、文化窗等载体,全面展示农村的历史沿革、乡风民俗和文化古迹,宣传农村的道德模范人物和先进工作者。

(二)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关系。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应该有一套明确的建设标准和要求,文化礼堂、文化学堂和文化配套设施的建设和布置应有一系列比较明确的操作指南。但是,标准并不是模子,在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各地既要注重标准要求,更要注重挖掘地方特色。坚持建设标准,是推进文化礼堂建设的基本要求和质量保证,而挖掘地域特色是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之源。只有抓好主流文化与乡土特色文化的融合,让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充分结合,文化礼堂才能真正焕发魅力,吸引更多的农民参与进来,才可能有可持续的动力。

三 文化礼堂建设遇到的问题分析

(一)农村经济相对薄弱,建设经费缺口大。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是一项不小的工程,包括文化礼堂的设备购置以及设施的基本维护、更新和管理,很多地方都是需要资金来维持的。虽然在建设经费上采取上级补助、市财政投入和村级自筹相结合的模式,但对村级经济较好的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推广没有太大问题,而对经济相对薄弱的贫困地区来说,文化礼堂建设的经费来源是个大问题。

(二)村民认同有差异,全民参与难度大。新农村建设使试点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有些村民的思想观念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让这些人接受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文化礼堂的建设现在还不能说是真正的被所有村民真心拥护,村民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还有待挖掘。村民组织的文化活动,有些因参与度不够而难以开展,从而影响组织者的积极性。

(三)文化内容建设可持续发展堪忧。浙江农林大学专家学者也普遍担心,文化礼堂的内容建设后续乏力,这样势必会影响到该项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在刚开始通过挖掘本村特色和梳理村史文脉,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在今后的推广中,各村文化礼堂的内容和形式将会面临很大的困境。村里开发的属于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之后恐怕也会面临缺乏后继人的问题。简单机械的复制试点的经验和模式,可能会与其他村存在兼容性的差异,致使农村文化活动得不到村民们的认同。

总之,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上,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在文化礼堂的建设和管理上,也还存在很多潜在的问题有待解决。这需要社会上各部门不断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争取把存在的问题解决,使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够顺利的进行下去。

四 结语

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篇2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它体现着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精神层面。文化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态性质或许有所改变,但是它的改变形成了一种社会风气,这种风气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活动场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基础除了现今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以外,还要考量农村人口数量和成分结构是否合理。在这一基础要求下,农村祠堂和旧有的公用场所就不能够有效地满足现代文化发展的需求。因此,改造旧式文化礼堂和建设新式农村文化礼堂就成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应有之义。

新式的农村文化礼堂主要以文化礼堂、讲堂以及文体活动场所三种表现形式为主体。立足于有场所、有展示、有活动、有队伍和有机制的建设原则,构建以礼堂和讲堂为核心,融合村史廊、民风廊、励志廊、成就廊和艺术廊的设计意蕴在内的农村文化建设综合体,将其作为农民获取教育、文化和娱乐的重要公共渠道。

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趋势来看,新式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经由外在的基础设计建设转变到如何提升农村文化礼堂的内质建设上来。因为“农村文化礼堂若与地方文化巧妙结合,相辅相承,就能使一些尘封多年的祖上礼仪、道德、明规、戒律和地方人物故事、美文传说、田园佳话、传统民俗得以重见天日,并通过举办活动,既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众人,也推介了地方特色文化,丰富了农村的精神生活。”[1]所以,传统化的分散性资源要如何有效地给予整合与提升就成为其发展的核心要义。尤其是在全面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前提下,使其更加具有着现实化的时代价值。

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我国农村文化礼堂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各地区不但积极改造和扩建祠堂和礼堂,还在此基础上适时地将文化培训和文体娱乐作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补充,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起到推动作用。正是在这一发展大背景下,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但在取得这一发展成果的现实过程中也要客观看到其内在依然存在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第一,村民因缺乏对农村文化礼堂的深度认知导致主动参与度低。在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历程中,外在基础设施的更新升级可以通过修建快速完成,但是农民思想观念的认知转变却是渐进性的,这使得有些农民的依然按照传统思想看待文化发展建设,认为农村文化建设是国家的事情,与村民自身没有任何关系。这种事不关己的思想认知就使得一些村民对于积极投身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文化礼堂建设缺乏动力,相应的文化活动也因此无法得以顺利有效地开展,因此阻碍了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第二,活动类型单调无创新,核心内容无法持续有效地推动农村文化生态建设的发展。从整体化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发展进程来看,由于村民对于文化礼堂的建设热情度无法支撑长期的发展需求,所以农村文化礼堂在内容建设与形式建设上依然存在着二元分裂的缺陷。单一化的相互复制和模仿使得村民正逐渐降低着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热情度,这就现实化地致使着本来已很积弱的文化礼堂基础更因缺乏农民参与而难以切实发挥作用。

第三,资金的匮乏致使相应设施建设迟缓。农村文化礼堂的改建、扩建和修建本身就是一个大的工程。它的完成需要充足的资金提供作为保障。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也决定了有些农村经济负担不起这样一大笔建设经费,致使建设资金存在着投入不足的实际状况。即使有资金投入的农村在后期礼堂维护方面依然需要投入资金,它不是通过嘴上说说就能够实现的。所以,对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维修就客观地要求给予充足的资金支持,这一现状也直接地制约了我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发展。

第四,没有切实地发挥出文化礼堂的价值。由于农民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热情度低以及自身缺乏着科学合理化管理方法。所以,即使投入巨资建设成的农村文化礼堂也并没有对提升农村文化建设发展起到明显的推动作用,文化礼堂的实际运用率特别低,甚至有些地区的农村还出现了文化礼堂建设初期规模宏大,声势震天,建成以后则门庭冷落,无声无息的实际反差。

三、积极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的科学化建设

作为现代化农村文化发展的新事物,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要始终坚持在统一思想、积极规划、科学管理和内涵运用等方面做文章,才能切实推动农村文化礼堂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文化礼堂内在精神的形成。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农村文化礼堂的目的就是要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为“没有农民群众的精神富有,也不可能实现全体人民的精神富有。”[2]所以,在确立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的价值导向基础上,构建中华民族传统意义上的美德价值的创新发展。对前人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习俗给予积极地吸收与继承,使其能够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形成一致的价值存在意蕴,从而保证农村群众可以在这一价值观的引领下形成共同的精神家园。尤其是在我国改革开放深层次发展的现状下,当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已经得以满足的前提下,如何满足精神信仰的需求就成为现代文化的核心追求,特别是在当今农村群众普遍存在生活麻木、身心焦虑、急功近利和道德滑坡等情况下,通过让农民群众来文化礼堂相互交流,就能够陶冶彼此的道德情操,提供一个释放和吸收社会正能量的心灵港湾。

第二,正确处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所形成的思想性和娱乐性两者之间的内在关系。因此,对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过程当中,建设目标就要始终高于只追求热闹和娱乐层次方面,通过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活动、文化交流和文化娱乐,将文化礼堂建设的社会思想内涵有机融入到现实化的娱乐活动中,通过渐进性的潜移默化引导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农村要构建文化礼堂,就要以精神文化家园作为核心要求实现文化宣传,通过掌握文化礼堂建设的功能和定位来保证传统文化能够得以继承和发扬,进而把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成为传播精神文明和弘扬主流价值的一个平台。有机运用好农村文化墙和农村文化窗等平台作用,将农村的发展变迁、风土民情以及文化古迹,大力宣传农村的道德模范人物等正面思想和价值,保证村民可以随时地接受文化的感染和熏陶。

除此之外,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还要正确地处理好标准化与特色化的内在有机关系。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整体过程中要确立明确规范化的建设标准及要求,与文化礼堂相配套的基础设施和布置也要具备明确的操作标准。同时还要积极突出特色文化,保证社会主义主流文化能够有机融合到本地的乡土特色文化之中,使其真正地体现出农村文化礼堂的应有魅力,将农民群众全部引进到礼堂来,促使村民可以慷慨解囊、捐款赞助,能够激励着更多的村民投身创业。

第三,准确抓住农村文化礼堂的地标定位以构建综合性文化功能。农村文化礼堂的选址、方案设计和相应的功能设施配套都应进行科学谋划。选址要以人口聚集、村班子团结具有相应辐射力和影响力的位置作为文化礼堂优先建设的基础,这样可以便于村民参与诸多文化集体活动。

除了选址,整体化的建设方案也要有效融入当地村民俗文化的内涵当中,做到建筑形式同村文化内涵协调一致,并在这一基础上积极打造文化礼堂的综合化功能。强调文化礼堂的整体感,礼堂、长廊和广场的建设要集中;长廊要保证大方通透以保证人流能够及时疏散;广场周围要配备相应的娱乐设施以满足群众的文体娱乐需求。这些设计要始终以农村群众的生活与发展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切近老百姓为主体要求,不要追求浮华亮丽以免形成铺张浪费。

第四,积极架构科学管理平台以保障管理机制常态化,明确村长的领导责任制。重视对农村文化礼堂的职业管理人员的选择和聘任,保证能够将高素质、有热情和精力旺的年轻人积极纳入到农村文化礼堂的管理体系当中,甚至可以任命大学生村官担任专兼职的管理者。充分发挥农村文化领导者的引领作用,积极组织和规划多样化的文体娱乐活动,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够长效发展。

除了建设文化礼堂之外,对于文化礼堂的管理也要在科学制度内进行。建立健全符合农村文化礼堂管理的实际日常管理制度,并在平时的运行过程中严格以此执行,保证农村文化礼堂能够真正地成为农村文化发展的主阵地。

第五,紧抓精神家园,构建文化礼堂运用的内涵实质,坚持农民群众的农村主体地位。农村文化礼堂本身就是农民精神提升的平台空间,通过它的多种实践形式如书吧、心理咨询室、大众聊天室和讲座等都能够让群众获得喜闻乐见的学习和感悟收获。群众积极参与到农村文化礼堂活动当中,帮助和鼓励群众有效开展多样化的风俗活动,让人民群众在生活中真正地感受到心灵的滋润和情感化的熏陶,从而满足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要想保障群众能够切实围绕“精神家园”这一核心指引,要求各级政府能够有效联动,“建立以政府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机制,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形成投资主体的多元化、投资方式多样化,是较短时期内解决农村文化设施不均衡发展的有效方法。”[3]与此同时,还要积极开展多种宣传教育和便民服务活动。原则上要求各级机关单位都要到每个文化礼堂开展活动。同时积极开拓思路,组织教育、卫生等机构深入文化礼堂开展活动,真正地形成上下级协调联动,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局面,推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迈向规范。

四、结语

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篇3

一、寓教于乐,在活动中熏陶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到“驻村少年宫”活动全过程,落实到课程设置、教学管理、阵地建设的各个环节中。一是以中国梦教育抒发理想。在宫内设置梦想主题墙,组织“我的梦想秀”征集,引导青少年从小立志向、有梦想。举办“核心价值观记心中”主题队会,帮助青少年牢记、理解核心价值观“24字”。通过“我们的价值观”海报设计比赛,用孩子的视角和画笔,描绘出一幅幅生动的儿童版宣传画卷;二是开展“美德少年争章小达人”活动,选树“村里好少年”典型。开辟“雏鹰争章园地”,设置“互助章”、“节约章”等雏鹰章目,以雏鹰章反映孩子们日常文明言行表现。并根据综合获章情况表彰“好少年”,为孩子树立起身边的美德榜样;三是挖掘民俗资源,传承传统技艺。邀请民俗专家举办“乡土民俗讲座”活动,通过图片和实物展示,让学员了解乡土名俗风貌和迎龙灯、十八蝴蝶、九狮图、十字莲花、哑口背疯等民俗风情。联系民间艺人,开设传统手工技艺课程,学习制作方岩纸花、布贴画、彩陶麦秆剪贴、纸藤编织等老手艺,在实践中激发爱乡情怀,传承永康精神。

二、以小见大,在故事中启迪

以村史、国史、人物故事为教育素材,用大白话、小故事阐述大道理,推进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教育”。一是开展“听爷爷讲故事”活动,邀请村中长辈、村长、老五金人等老一辈来少年宫,共同牵手参观村史文化廊,赠送《听爷爷讲故事》书籍,举办“村长讲村史”和“村里人忆往昔”故事会,聆听永康五金产业“创一代”的创业故事,教育青少年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二是开设“国史讲坛”,组织青年教师志愿者,讲述甲午战争史、抗日战争史,以史为鉴,以史明理,激励青少年勿忘国耻,振兴中华,增进青少年肩负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厚重感;三是开展道德模范交流活动。邀请当地的历届道德模范荣誉获得者到宫里,和孩子们开展交流互动,聆听他们的美德故事,让可亲、可敬的身边典型人物,成为孩子们心中可学可敬的榜样。通过这一系列青少年乐于接受的活动,帮助青少年认知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刻内涵。

三、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体验

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是教育的两种途径,通过在知中有行,在行中有知,引导青少年在实践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是组织“红色之旅一日营”和“走进军营一日游”活动。通过参观革命圣迹、瞻仰革命纪念馆、观看经典儿童电影,在军营开展军事体验等活动,激发青少年的爱国爱军情怀;二是以走读游学的形式,把教育空间延伸向社会大课堂,延伸向大自然。永康是中国五金之乡,通过组织青少年探访中国五金城和国际五金名品馆,了解五金文化的历史渊源、五金产业的发展现状和五金人的创业历程等。开展“美丽村庄寻访”活动,欣赏家乡风采,关注家乡建设,实地感受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变迁,从小树立建设“两美永康”的远大理想;三是开展孝老敬亲道德体验活动。带领孩子们走进村镇养老院,陪老人聊天,为老人整理内务。组织“和爸妈说说心里话”、亲子运动会等活动,增进亲子间沟通,把孝老敬亲的大道理转变为点点滴滴的实际行动。

四、媒介融合,在群体中传播

一是借助新传媒,拍摄“向上、向善”题材微电影《糖》。围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为主题,以发生在村里娃身边的小故事为主线,通过鲜活的语言、丰满的人物形象,讲述新一代永康少年传承永康精神的故事。运用微电影,生动艺术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是强化微媒体,传播积极向上的主流思想舆论。通过共青团微博、微信,开设“家长微课堂”,交流家庭教育和青少年德育讯息,发布驻村少年宫里的精彩瞬间;三是结合青少年与互联网互动密切的特点,举办“暑期网络夏令营”活动,围绕“我当家、我学习、我创意、我实践”主题,开展我当小厨师、小区调查记、生活大美绘等一系列网上线下互动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网络文化、网络服务中。

永康“驻村少年宫”项目实施以来,始终围绕“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任务,以“活动育人”为载体,在教育内容上重视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德育、实践体验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教育内容,采用活动课程设置,不再简单地进行暑期培训,真正实现了在活动中育人。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的大背景下,“驻村少年宫”拓宽了文化礼堂和少年宫的服务边界,把文化礼堂办成了老中少皆宜的文化阵地。使青少年宫的服务,“跳”出了青少年宫的围墙,让更多的青少年享受到普惠、均等、公益的基本文化教育服务。其办宫理念,体现了文化礼堂和青少年宫的社会担当,体现了“人人共享、普遍受益”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求,成为了党政部门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促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受到了社会的肯定和农村未成年人的欢迎。

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篇4

摘要: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基层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担负着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先进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优秀传统文化继承、现代科学技术传播、健康生活知识普及等历史使命。笔者作为一名乡镇文化员,就丽水市松阳县为例,就如何进一步加强文化礼堂队伍建设进行了调研,初步形成了建议与思考。

关键词:文化礼堂 队伍建设 对策措施

一些地方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由于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管理”等问题,确实导致农村文化礼堂出现了活动内容设置单

一、活动开展偏少、场所利用率低、参与人气不旺等普遍现象。但是,真正致使农村文化礼堂很少开展活动,或者不能持续正常活动的最根本、最主要的原因是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的脱节或者可以说是薄弱。殊不知,多种层面的骨干队伍的支撑,才使文化礼堂富有生命力,完成从“文化乐园”到“精神家园”,从“集聚人气”到“凝聚人心”的目标提升。

一、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农村文化礼堂需要组织各种活动的策划队伍、宣传讲座的宣讲队伍、编创文艺节目的创作队伍、引领文体活动的文体队伍、保障正常运行的管理队伍以及社会文化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等各方面的队伍。这些队伍如同人体身上的五脏六肺,不可缺失,然而当前不少农村文化礼堂恰恰正是少了这些关键“器官”。由此可见,农村文化礼堂的队伍建设至关重要,应该成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农村文化礼堂队伍体系

在开展农村文化礼堂活动的实践中,各地结合自己的地域特色、文化传统、群众需求以及资金条件等因素,创建了许多队伍,构建了“总干事驻堂主抓、‘八大员’各负其责、文化大使联系指导”的队伍体系。

(一)总干事“驻堂”,主抓文化礼堂日常运转

农村文化礼堂活动涉及面广,参与人员多,具体事务杂,要保证农村文化礼堂的常态长效运行,其各项管理工作十分重要。因此,需要物色一些富有责任心和懂电脑、电器知识的热心人组成管理队伍,负责场地的维护、设备的维修、活动规章的制订以及安全的宣传保障等方面的管理工作,确保农村文化礼堂的正常开放和各项活动的顺利开展。总干事不仅仅是管理员,还是文化礼堂不断完善和开展活动的总导演。除了参与特色民俗展厅建设,还组织老艺人、青少年等人群,利用重大节庆日,开展各种活动,传承民族特色文化。

(二)“八大员”干事,创新文化礼堂的队伍建设模式

推广建立由组织员、宣讲员、辅导员、文化员、科普指导员、文史保管员、法制协理员、舆情信息员、网络宣传员等组成的“八大员”队伍。他们“任一个岗位、带一个兴趣组、做一个项目、创一份荣誉”,有效拓展了文化礼堂的文化活动。

(三)文化大使在文化礼堂管理过程中,负责指导和策划各项活动

如松阳“文化圆梦大使”(流动文艺大使、流动电影大使、流动图书大使、流动培训大使、流动策划大使)情系山乡温暖农民心,积极探索以“文化圆梦大使进百村送服务”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流动文化服务新机制,初步走出了一条送文化、种文化、办文化、赛文化有机结合的农村文化发展新路子。

三、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方向

既然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处在激活农村文化礼堂功用,确保农村文化礼堂持续运行的重要位置,那么,把握好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的方向就显得尤为关键。根据农村文化礼堂的性质、任务和特点,其队伍的建设和发展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向:

(一)本地本土方向

因为来到文化礼堂参与活动或说受教育的都是当地的农民,所以为其服务的队伍组成人员也应来自本地本土为主为宜。可以从热衷公益事业,喜爱农村文化的当地乡土文化能人、文化活动积极分子以及农村干部、道德模范等群体中选拔人员,组成策划、宣讲、创作、文体、管理等方面的队伍。建立起一支本乡本土的永远撤不走的队伍,从而增强农村文化礼堂的自身运转能力和活动的经常性开展。

(二)乡音乡情方向

乡音乡情是拉近感情距离的便捷方法,也是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发挥更好作用的有效途径。例如松阳县望松街道吴弄村在文化礼堂建设中建立的由本村党员干部、退休教师、模范人物组成的乡音乡情宣讲队,队员们在“晒家风、说村训、传礼仪”等活动中,引起许多村民的乡愁,潜移默化中让诚信、孝敬、慈善等传统道德文化润泽人心。

(三)草根艺人方向

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倡导草根草星特色,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农村文化礼堂队伍建设措施

(一)抓好管理队伍,实现文化礼堂“有人管”

在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中,各村文化礼堂均配备有1名以上懂文化、会管理、热心文化事业的专(兼)职人员,负责文化礼堂各项活动的组织协调和日常管理,做到有人办事。

(二)抓好文体队伍,实现文化礼堂“有人演”

通过建设一批有地域特色的草根文体团队,支撑文化礼堂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如:松阳县望松街道西河村舞蹈队,舞蹈队每天组织开展广场舞活动。队员们积极配合送戏下乡演出、警民共建文艺晚会、五水共治、农民文艺汇演等演出。组织策划开展了“十里避邪”庆端午民俗活动、“九九重阳节孝老”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得到了广大村民的好评。不少村民天天晚上到文化礼堂跳广场舞,文化礼堂真正成了村民的精神家园。

(三)抓好志愿者队伍,实现文化礼堂“有人导”

松阳县根据文化工作者和文艺工作者的专长,帮助基层挖掘本地特色文化资源,策划举办民俗文化节会活动。如西屏街道“妈祖文化节”、古市镇“叶法善养生文化节”、“象溪溪鱼节”、大东坝镇“客家民俗文化节”、玉岩镇“香乳庙会”、“三都梨花节”、“四都萝卜节”、“竹溪摆祭”、樟溪乡“田园文化节”、安民乡“箬寮杜鹃节”、枫坪乡“高亭迎神赛会”、板桥“??乡三月三”等一大批初具规模、渐成品牌的民俗节会活动。这些民俗节会都由村民自己举办,“文化圆梦大使”策划,一经举办就受到了本地百姓和都市游客的普遍欢迎,成为人民群众自己的节日。

走进松阳,你会发现一个随着建设的深入、队伍的建立、设施的完善、品味提升的农村文化礼堂,将更多的文化种子根植乡土,成为村民们温馨的精神家园。

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篇5

摘 要:本文从增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效性出发,介绍了作者所在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做法,提出了优化教育的对策建议,以期能形成学生爱阅读的热潮,帮助学生积累文化知识。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方法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拥有培养德才兼备合格人才的宝贵资源。近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尝试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收到了较好效果。通过有的放矢地教育和渗透,学生的人文素质明显提高,综合能力有了很大改善。

一、从学生最熟悉的传统节日切入进行教育

小学生都喜欢过节,但他们不知道我国传统节日的历史渊源和丰富内涵。每年传统节日来临之际,我有意识地查找了我国传统节日的起源、演变的有关知识,讲给学生听。当他们了解到我国传统节日的知识后,产生了非常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清明节期间,我不仅给学生讲解清明节的来历和节庆活动的主要内容,而且组织学生参观烈士陵园,凭吊先烈的光辉业绩,不失时机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郭化如、张雨僧、何处、张保英是甘肃著名的革命先烈,我在清明前夕有意识地给学生讲这些出生、成长在陇原大地的英雄的故事,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了学生的爱国情怀。端午节前夕,我给学生介绍了包粽子、敲扇鼓的习俗;同时,给学生讲述了爱国诗人屈原的故事以及与端午节的关系。中秋节前夕,我给学生介绍了中秋节举家团圆的历史沿革,给学生灌输了中华民族重视亲情和家庭和睦的传统美德,教育学生热爱父母、热爱家庭、热爱家乡。在重阳节期间,我又不失时机地给学生灌输尊敬和爱戴老人的意识。每年寒假前夕,我总会给学生布置一道特殊的假期作业,就是参加村庄或社区的春节文艺演出,在演出中体验我国传统的秧歌、武术等艺术的魅力,培养学生对家乡的亲近感。

二、利用古诗词进行传统文化教育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精华,它集中反映了我国历代诗人的情感世界和对人生、社会的深刻认识,是我们了解祖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小学高年级学生已经在语文课中学到了许多古诗词,许多家长也习惯于利用古诗词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和陶冶情操的载体。为此,学校每学期都要举办古诗朗诵比赛,给优胜者颁发奖品。学生从耳熟能详的诗词中,体会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同时,我还利用第二课堂,教学生根据古诗词的意境,创作美术作品,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又丰富了他们的传统文化知识。

三、挖掘本地传统文化资源,丰富教育内容

甘肃省武山县有着悠久的历史,辖区内有大量的古迹遗存,也有动人的传说和故事,是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绝好教材。早在东汉时期,就产生了与华佗齐名的名医封衡,三国时期,又诞生了驰骋疆场、名震三军的白马将军庞德,此后又有陈青选等武山人引以为豪的人物。武山有世界第一摩崖大佛――拉梢寺,有国家4A景区水帘洞和木梯寺,有蜚声陇原的旋鼓舞。学生对这些家乡的人物、古迹和故事很有兴趣。我常常利用班会、第二课堂等机会,给学生介绍先贤圣杰的故事,介绍境内的文物古迹,增强了学生向先贤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的自豪感。

四、发挥学生家长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作用

现在许多家长都具有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有一定了解,调动和发挥学生家长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积极性,是教育活动的重要环节,也是我们在教育工作中的有效尝试。为此,我们通过召开家长会、给家长发短信、走访家长等多种形式,向家长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意义,得到了广大学生家长的广泛认可、赞同和积极参与。家长对我们的倡导反应积极,他们有的给孩子购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书籍,有的利用周日、节假日带孩子到县内外的名胜古迹参观游览,有的给孩子讲述当地民风民俗的起源和意义,有的带领孩子参加民俗活动。家长的参与和配合,促进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深入开展。为了吸引家长的参与热情,我们还举办了传统文化知识讲坛,邀请有条件的家长聆听专家的讲座,参加学校举办的亲子互动节目等。

五、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我们在校园围墙上制作了《二十四孝图》《二十四节气歌》《家乡名人事迹展》,介绍传统文化知识;还利用校园广播《每周一歌》栏目,在课外活动时间播放中华名曲、名歌;还成功举办了一年一度的读书节,向学生推荐优秀传统文化读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选择一本优秀作品,利用课余时间阅读,写读书笔记和阅读心得,形成了“人人争当读书标兵”的热潮。

参考文献:

文化礼堂简介--传百度 篇6

**村有户籍人口2652人,常住人口4200余人。28个村民小组,有党员125人,村民代表60人。

近几年来,**村在文化建设上下足了功夫,先后建设了露天长廊、灯光舞台、文体广场、老年孝文化等。这方面对活跃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需求仍有差距。对此我们**村于2012年3月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报党委.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将三间村委老办公楼拆除和征用农户自留地,新建七间.三层的文化礼堂及附属设施。总占地面积为(518.1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328.00平方米),投资资金约为350.00万元。**村文化礼堂集会议、演出、电影、村史展示、图书阅览等等“多功能于为一体”,能容纳200人参加会议和观看演出。同时在我们的文化礼堂二层设置观看席,舞台的二侧建有化妆间、休息室,为方便开展文化活动设立后台。文化礼堂建成达到村民文化娱乐的要求,也便于村两委上情下达、问计于民。

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篇7

(一) 文娱活动的展开

文化礼堂作为下宅村村民的重要公共空间, 对村民与农村社区的文化活动都产生积极作用。在文礼堂没有兴起之前, 村民的文艺活动更多集中于老年人活动中心举行, 而主要演出的内容多集中在婺剧表演、道情歌咏等传统文娱活动中。文艺礼堂的出现, 使下宅村文娱活动更加丰富, 不仅把传统的婺剧、道情带进文化礼堂之中, 同时带有现代元素的如三句半小品节目、歌咏比赛也在文化礼堂之下而兴起。这使以往参加几十人的活动, 扩展到近百人。另一方面, 旧有的文娱活动更多集中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身上, 文化礼堂所具有的现代元素, 也使许多年轻人加入到活动中来, 在调研中了解到, 现代每次在文艺礼堂举行的活动中, 年轻人的比率已经上升到百分之二十左右。

而随着文娱活动在文化礼堂的深入, 村民一些日常生活活动也依托文化礼堂进行展开。村民通过把传统节日如元宵节、五月节等传统节日的聚餐、庆祝移入到文化礼堂进行, 就此打破以家庭为单位的庆祝形式, 使村民更易走到一起, 从而在开展文娱活动带给自己欢愉的同时, 促进村民们的团结与村庄和谐。

(二) 礼教仪式的恢复

孩童的启蒙礼仪与对老年人的敬老礼仪, 自古即以有之。启蒙礼作为人生重要礼仪之一, 它使孩童能够有意识的树立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与个人责任, 同时也使孩童能够对知识与尊长的尊重。敬老礼,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与重要部分。早在孔子《论语》中就有:“乡人饮酒, 杖者出, 斯出矣”, 的直接表现对老年人尊重。在传统社会中, 这些礼仪形式更集中表现在家族、家庭内部之间, 简单说来这些礼仪活动更是对内, 而不对外。随着20世纪文革与破四旧的出现, 像启蒙礼仪仪式、敬老仪式日已渐淡出下宅村, 敬老只能隐喻在村民家庭日常生活上。

但随着文化礼堂的出现, 这些礼仪又一次出现在下宅村社区, 它不仅恢复了启蒙礼与敬老礼的仪式, 更超越传统社会中, 礼仪只针对家族、家庭内部的局限。在如今下宅村文化礼堂内, 孩童在开学之前, 以及老人在过重阳节等敬老节日, 都会聚集于此, 孩童会像尊长行礼表达敬意, 儿孙也会在节日之时, 通过各种实际行动, 如为老人行礼, 煮饭等内容表达对老人的孝道之情。在这种背景下, 传统中“尊老爱幼”的优秀美德, 被重新发掘出来, 并以仪式化的手段, 展现出来。而这种仪式的重大作用则在于, 一方面, 通过这些仪式性礼仪活动使老年人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使儿童在启蒙礼的仪式中获得个人正确价值观的树立。另一方面, 这些仪式会固化到人们的行为之中形成人们的道德习惯。

而在下宅村, 承载这一巨大意义的仪式场所正是文化礼堂, 而以上所述礼仪的真正复兴, 也正是在文化礼堂建立后得以出现, 并以日常规范的形式镶嵌在村民们的日常活动当中。因此, 文化礼堂的建立, 一方面标志着曾经淡化的传统优秀礼教仪式重新恢复, 另一方面也使它内化到村民行为习惯中, 成为精神文化的一部分。

(三) 服务功能的延深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 村集体很大程度上的功能, 在于把国家政权力量渗透到农村社区的日常生活当中。“国家的权威在人们生活中日益强大。这就造成村集体为村民服务的公共职能减弱。直到20世纪80年代“村民自治”的兴起, 村集体的服务功能日益加强, 村集体除了办经济、维护本村治安外, 乡村文化事业外, 其村民的福利也得到发展。

对于下宅村来说, 文化礼堂正是村集体服务功能的延伸。下宅村集体依托文化礼堂, 来对村民展开服务。简单说来, 下宅村依靠文化礼堂展开的服务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科技培训职能。

下宅村主要以经营苗木蔬菜为主, 因此农业技术成为许多村民的主要需求。文化礼堂的出现, 为村民提供培训场所, 更多村民参与到培训中来。

2. 居家养老职能。

在下宅村居家养老是已经被实践的活动行为方式, 但其实践行为是与其敬老文化相适应的。而提供这种文化寄居寓所的正是文化礼堂。文化礼堂使敬老文化精神显现, 并辅导居家养老的日常实践。

3. 儿童教育职能。

除了以上服务职能之外, 文化礼堂同样对儿童教育起到服务作用。一方面, 它吸引了许多外来大学生对儿童教育的关注, 从而以文化礼堂为平台对儿童的进行教育。另一方面, 它也为儿童在假期之间等提供了一个接受文化熏染的寓所。

正是基于以上原因, 文化礼堂的存在, 使得需要职业技能人员、老年人、儿童享受到了村集体对村民们深入的服务。

二、文化礼堂对文化记忆与村民精神生活重构的重要意义

文化礼堂在下宅村的出现不仅预示着下宅村对人们精神文化的关注, 尤其是传统的敬老文化的注重, 这对传统优秀文化的记忆有着重要作用, 对村民精神的重构也同样着重要意义。

文化礼堂在对传统文化的作用上, 正是具备实践层面与仪式化的符号层面, 正是对传统敬老文化的实践层面, 尤其依托文化礼堂而兴起的“居家养老”, 它是以日常生活中, 对老年人的住宿起居的关怀, 通过为老人做饭、组织老年人活动、使老年人在物质上、精神上都得到满足的具体实践行为。而以敬老仪式, 通过子女在文化礼堂中对父母行礼、家庭礼仪表演、晚辈为长辈剥水果捶背等一种仪式上的文化符号过程, 使这种文化得到纪念。

因此, 文化礼堂在实践层面与仪式化层面的双重条件, 使得原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如敬老文化得到接续、传承, 并最终记忆下来。同样, “记忆是一种文化建构”, 文化礼堂作为公共空间的形式与文化记忆的载体, 已经传承与接续了传统的文化, 同时与文化礼堂中出现的新的娱乐休闲、服务等融合在一起, 共同铸建了村民们的精神家园。

总而言之, 文化礼堂作为下宅村公共空间的表现, 它的功能不仅仅是娱乐、恢复礼仪仪式与提供服务。它更主要的目的是为传统的优良文化的继承提供寓所, 重塑村民精神生活。

参考文献

[1]曹海林.乡村社会变迁中的村落公共空间[J].中国农村观察, 2005.

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篇8

文化影響一个民族的思维方式,可以说一个民族文化的发达程度直接决定了这个民族能否强大,是否有内涵,是否有素质。所以,文化复兴显得尤为重要,尤其是那些经过几千年沉淀的优秀传统文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具有民族复兴和文化复兴的使命意义。

一、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工作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能有机融入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不仅有利于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而且有利于丰富农村文化生活、提高农民综合素质。

展示功能的相互促进。展示展览是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没有展示素材,或者内容单调肤浅,那么文化礼堂建设就会显得单薄空洞。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农村非遗)则能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提供素材、彰显特色、增添亮点,从而发挥独特的吸引、宣传和教化作用。如传统技艺萧山花边、传统美术河上西山红石雕刻、民间美术瓜沥昭东剪纸等,都是极有价值的展示佳品。同时,通过挖掘历史,对村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文化进行展示展陈,建立档案,有利于农村非遗知识的认知、传承和普及。如传统技艺抢潮头鱼、沙地“十碗头”、箍桶技艺等后期申报项目,都是深度挖掘的重要成果。

内涵与保障的相互促进。农村文化资源比较匮乏,而农村非遗含有许多精神、礼仪层面的文化内容,如明媒正娶婚俗、民俗抛梁歌、临浦年俗节、卧薪尝胆传说等,经过一代又一代的继承和发展,逐步凝结成特色和精华,能丰富和提升礼堂的文化内涵,真正发挥其精神家园的作用。而农村文化礼堂条件相对充分,能为农村非遗传承提供阵地和机制保障,增强非遗工作的实践性,促进规范化。

活动与载体的相互促进。非遗的特点是活态的流变,如传统音乐楼塔细十番、民俗河上龙灯胜会、曲艺绍兴莲花落、传统戏曲萧山绍剧等,能极大地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活动内容。农村文化礼堂是农村非遗的传承载体,如果没有这个载体,非遗就像尘封的宝剑会生锈,又如失去土壤滋润的树苗会干枯。

传承与发展的相互促进。农村非遗需要加强保护和不断演练,才能传承发展,如民间杂技翻九楼、瓜沥白龙会等;礼堂文化需要宣传培育、潜心研究,才能创新繁荣。所以,农村非遗融入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能实现相互依存、共同提升的良好效果,必将极大地丰富村民文化生活。

建设与教化的相互促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不仅为了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能提升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我国农村人口的教育水平和文化素养普遍较低,大量成年人已经过了最佳的受教育阶段,接受能力明显下降,使再教育效果不甚理想。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www.ems86.com总第543期2014年第11期-----转载须注名来源如果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势,采取文物、戏剧、戏曲、小品、展览馆等宣传教育方式,人们就比较容易接受。随着知识的普及和文化水平的提高,思想境界也会相应提升,对文化建设就会更加重视,文化需求就会更加强烈,对非遗保护、开发和研究就会更加深入。

二、目前影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作用发挥的因素分析

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已经逐步启动。如何发挥农村非遗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的相互作用,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及时解决。

一方面外部条件欠缺。具体表现为四个不够:一是社会氛围不够。在现代化浪潮的强烈冲击下,不少古村落、民族建筑和文化遗址遭到破坏,公众对历史文化的重视和珍惜,对文化建设的认识和参与,以及对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等存在较大差距。二是政府重视不够。一直以来偏重于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招商引资、土地开发等工作列为一号工程、一把手工程,至于社会文化建设则往往停留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在行动上。三是资金投入不够。政府在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中比较重视商业地产、环境建设和基础工程,财政预算很少安排在文化建设和非遗工作上。四是人才储备不够。农村非遗传承和文化礼堂建设需要一定的人才保障,而基层文化工作者长期缺乏,加上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严重影响农村非遗的传承和农村文化礼堂的正常运转。

另一方面是内部运行问题。主要有:(一)文化单调。农村文化资源缺乏,农民文化生活单调,除了家家户户看电视,平时局限于一些演出或电影,节庆文化也比较枯燥,而礼仪文化逐渐淡化或者异化,展示文化素材也不多,孝道文化又不成气候,励志文化尚待培育。(二)非遗单薄。农村非遗数量非常有限,缺乏地方特色,底蕴不厚,亮点不够。(三)礼堂空巢。由于农村文化礼堂内容少、活动少,吸引力不强,人气不旺,所以经常门可罗雀,趋于荒废,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四)非遗空闲。农村非遗因为缺乏活动和展示空间,缺少运行机制保障,基本停留在初步整理状态,还接不上地气,给人比较空虚的感觉,保护和传承变得困难重重。

三、促进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相得益彰的建议

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当前基层文化工作的两大抓手,如能有机融合,必定相得益彰。为此提出以下四条建议。

要更加重视。文化蕴涵着群体凝聚力,文化又是一种生产力。基层政府应该坚持科学发展理念,更加重视文化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考核机制,引导公众积极培养文化意识,努力营造社会氛围,使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良性互动、协调发展,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要加大投入。优化公共财政预算方案,加大文化事业经费支出比例;同时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培育扶持婚庆礼仪公司等各类文创组织;还要积极倡导村民自发自筹运营模式,引导激励企业、财团和乡贤捐助等等,多渠道加大非遗传承和农村文化建设投资力度。

要完善机制。组织机制上要培养主导人物和骨干人才,不断壮大文艺队伍,引导村民自发组织各类社团,积极参与非遗传承和文化礼堂建设。培育机制上要强化政府主导,充分利用民间资源,综合规划、分类推进,努力让优秀文化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线、品质生活的主题。

要创新形式。要擅于创新运用本村资源,注意挖掘本村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自己的文化主题,优先选择本村的特色品牌文化;要不断创新文化活动载体,制作影视频等新型展示形式,开展非遗采蜜和文化提炼活动,组织评比和竞赛,深化文化走亲活动,建立研究会,举办论坛,培育社会主体,提高村民参与度等等。

总而言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在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过程中,要处理好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建设”和“一保护”,只有我们真正将两者之间的关系协调好了、统一好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才能发挥出它的积极作用,农村文化礼堂才会焕发出更强的生命力,才能更好地弘扬我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参观文化礼堂作文600字 篇9

来到文化礼堂,我们先去参观了较久前人们的农耕工具和当时使用的一些物品,这些东西不仅展现了当时农民智慧结晶,还让我们看到了当时工匠的心灵手巧。有看起来像是许多箱子连接在一起的水车,有利用“动物”力量来耕田的铁犁,还有当时使用的梳妆盒——我最感兴趣的东西:它看上去不大却十分精致,有三层隔板顶盖还镶上面小镜子,外面涂了红漆还画着一只栩栩如生的金凤凰,我很喜欢。

我们不仅观看了工具,还听了张伯伯精彩的农耕文化课。我们坐在善美讲堂,象征着荣耀的奖状贴满墙壁,我也为得奖的人感到骄傲!演讲开始了,他有声有色、幽之一默地向我们介绍了农耕工具的用处,与同学们的对话间也让我感受到他的平易近人。

随着时代的进步,农田里来回忙碌的已多是现代化的“大家伙”,那些曾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牵牛耕犁的记忆已渐渐远去。听完演讲,我们又去参观了当地五水共治建设成果。我看到了当地特色的“小西湖”,那儿的景色可不比西湖的差,还有渔夫捕鱼,湖中倒映着大树的影子,美极了。在回去的路上,墙壁上画着许多七八十年代流行的小吃,有棉花糖、吹糖、冰糖葫芦、酥饼……看得我饥肠辘辘。

彭里村文化礼堂主持词改 篇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尊敬的长辈们:

大家下午好!

金秋九月精神爽,彭里老少迎重阳。在这金秋送爽,丹桂飘香的季节,我们迎来了老人们的节日——九九重阳节。今天,大家相聚在彭里村文化礼堂,举办“同聚文化礼堂、共襄敬老盛举”为主题的重阳节尊老敬老活动。值此喜庆欢乐时刻,我们祝愿大家万事如意,合家幸福!祝所有的老年朋友们身体健康、平安长寿!

首先请允许我向大家介绍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今天活动的领导和嘉宾,他们是:市委宣传部--、市人口计生局--、中国建设银行江山支行--、江山虎水泥有限公司的--。让我们伸出双手,对出席今天活动的领导、嘉宾以及在场的所有父老乡亲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谢谢!

我们的文化礼堂凝聚着上代人奋进的精神,记载着先辈们光辉的业绩,能激发子孙积极上进,启迪后人实现梦想。她是耕耘的见证,更是成长的摇篮。那么接下来,有请我们彭里村村书记郑书香来为今天的活动致辞。有请!

村书记致辞

感谢郑书记。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关爱今天的老人,就是关心明天的自己。尊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感恩哺育、尊敬长辈、强化人性亲情和家庭社会伦理的仁爱之举,是构建和谐社

会的必要举措。今天,我们把各位老人请到了文化礼堂,你们都是村里70岁以上的寿星代表,是为建设彭里村立下汗马功劳的优秀分子,是我们的宝贵财富。

下面容许我介绍今天到场的各位寿星代表:

()掌声欢迎!

接下来,有请晚辈们端上充满敬意的菊花茶,用最恭敬的姿势向各位长辈敬茶!

敬茶

多么温馨的一幕,相信此时此刻,纵有千言万语也道不完他们对长辈们的感恩之情。那么,有请我们的晚辈代表致敬颂词。

晚辈代表致敬颂词

感谢我们的晚辈们,希望你们继续秉承尊老、敬老、养老、爱老、助老的良好品德,向老前辈们学习,今后继续为彭里村建设添砖加瓦!

接下来,有请***领导,为彭里村长寿星、健康星颁奖!他们分别是:长寿星--,健康星--颁发证书

恭喜老长辈们,也感谢各位领导,有请工作人员为他们拍照留念。

好,再次感谢!请入座。

诶,那在这里我们采访一下身边的这位老人:(奶奶,您今天高兴吗?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大家说的?)呵呵,从老人质朴的

话语中我们能看出老人们是有多么的幸福。让我们再次祝愿他们身体健康,平安长寿!让我们欢送老人们到台下就坐。

微心愿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他们的健康快乐成长,对国家及整个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孩童时代是人生中有最多、最美梦想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满足他们的想法,可以让孩子们感受到爱的力量,可能激发孩子们终身的兴趣和志向。大家也在现场看到了这棵充满希望的爱心树,那今天呢,我们从中抽取了10位小朋友,有请他们带着自己的小小微心愿上台。

(小朋友们,大家知不知道今天是什么节日吖?--九九重阳节!那我们先来祝愿爷爷奶奶们节日快乐好不好?--祝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节日快乐,健康长寿!)

好乖的小朋友们,那今天呢在座的叔叔阿姨对你们有小小的奖励。来,你们逐个说出自己的心愿来--接下来,掌声有请我们的结对单位领导上台来完成我们小朋友们微心愿!

感谢各位领导,请入座。小朋友们开不开心?那你们是不是因为来展现一下自己的才艺,表达一下自己的感激之情呢?谁先来?还有没有小朋友想展示一下的?好,谢谢!

农村文化礼堂实践与思考 篇11

一、农村文化礼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 对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和运行管理重视不够

虽然上级政府非常重视, 但是落实到基层很多村干部没有认识到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对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 认为文化礼堂就是农民平时唱跳活动的地方, 得不到任何收益所以内心上是不愿意建设的。也有一些村子已经建设起了文化礼堂, 然而在后期的运行管理方面却十分欠缺, 没有专人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 也没有定期的安排文化活动, 导致很多文化礼堂都处于闲置的状态, 没有实现当初建设时的初衷。

(二) 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经费投入不足, 文化设施相对落后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推进, 农村的整体物质环境和硬件设施才得到显著的改善, 但是对于文化设施的建设还是比较薄弱的。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涉及到单体建筑的建设, 是实体的文化产业, 而建设这样一个能满足全村文化活动功能的场所在数量和功能上自然要求也较高, 这就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对于农村来说, 本来经济基础就比较差, 农民的收入也不高, 如果没有政府相应的资金扶持, 很难有能力建设起本村的文化礼堂, 而且日后管理和维护的经费也是一笔很大的开销。

(三) 农村文化礼堂的内容和形式比较单一

在农村文化礼堂模式推广过程中发现虽然在试点村的活动开展的比较好, 但是由于缺少创新精神, 其它各村只是形式上的生搬硬套, 对试点村的内容和形式简单的复制, 并没有结合本村实际和当地的文化。形式的单一与内容的雷同让原本文化基础就很薄弱的农民很难产生浓厚的兴趣, 必然会影响农村文化礼堂的可持续发展, 出现了建设时大张旗鼓, 建设后悄无声息的现象。另外, 文化建设工作在基层得不到落实, 也打消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加强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策略

(一) 充分重视农村文化礼堂建设, 完善管理制度

首先要提高基层村部领导的重视。村部可以成立专门的文化礼堂建设领导小组负责全面工作的开展, 严格执行文化礼堂的建设标准, 实时把控建设质量。根据本村实际情况和经济能力制定建设计划和相关的管理制度。负责人员要深入调研, 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 细致规划礼堂内部的空间布局和功能设置, 科学规划, 合理使用, 使其具有一堂多能、灵活多样的复合型功能。在文化礼堂的管理方面, 制定文化礼堂的使用和活动安排计划, 加强对农村文艺人才的培养, 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 实现自管自用, 同时也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建立长效机制及考评管理机制, 确保农村文化礼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 多渠道筹措经费, 加大对文化设施的资金投入

由于农村文化礼堂建设需要很大的资金投入, 光靠政府的专项财政拨款和村里的自筹资金很难实现, 因此需要通过多种渠道筹措经费。一是政府在建设文化礼堂的资金投入要形成区、镇、村三级财政结构, 保证财政政策能够逐层落实, 并在政策上有所倾斜;二是积极引导地方企业投资, 吸引经济实力雄厚的地方企业对文化礼堂投资建设, 并且对愿意投资的企业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 支持出资企业对文化礼堂拥有冠名权或者在其中为企业老总设立创办名人堂, 在今后开展的文化活动中也可以为企业免费宣传;三是在后期的管理过程中建立考核制度, 对那些充分发挥文化礼堂作用, 组织丰富活动的村子进行物质奖励。同时要集思广益, 充分发挥村民的聪明才智提出多种筹措资金的方法。

(三) 充分挖掘地方文化特色, 采用多样化的形式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内容

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要充分挖掘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本土文化。结合各村的现状, 多途径查找村史宗谱资料, 整合文脉资源, 深入挖掘本村的历史文化和特色文化, 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主流文化的融合。丰富农村文化礼堂的内容和形式, 可以在展览墙或展览馆通过照片、文字、实物、模型或者多媒体等多种形式展示民风民俗、风土人情和村中的典型人物, 也可以举办一些群众乐于参与的活动, 比如文艺演出、摄影比赛、书画展览等, 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 弘扬地方文化, 传播正能量。在文化讲堂投入使用的过程中, 要重视文化礼堂的教育功能的实现, 将对村民的思想政治教育、科学文化知识、农业专业技术知识融入到文化礼堂的活动中来。

结束语

文化礼堂是传承传统文化、弘扬现代文化、传播正能量的文化场所, 是展现新农村文化建设、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 因此必须要充分重视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工作, 以丰富的内容和全面的功能提高文化礼堂的影响力, 从而提高农村整体的文化素质, 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对推动新农村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蒋旭俊.浅谈农村文化礼堂建设[J].大众文艺, 2013, (23) :11-1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与思考 篇12

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与思考

----------以涵江区江口镇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为例

黄桂雄

(福建省,莆田市国土资源局涵江分局 351111)

摘要:开展土地综合整治,既是新形势下缓解土地资源供需矛盾、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一项

创新之举,也是农业农村发展方式的重大转变。涵江区江口镇自2010年被福建省国土资源厅列为全省第一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后,紧紧围绕土地整治和增减挂钩政策,把握时机,真抓实干,扎实深入地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文章试从该镇的土地整治实践出发,通过总结经验,深入思考和探讨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方法和举措。

关键词: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实践与思考 *

2010年初,涵江区江口镇被省国土资源厅列为全省第一批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镇。涵江区委区政府紧紧抓住这一政策机遇,把土地整治作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平台,作为推进城镇化进程、加速江口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的重要举措。积极用好用足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努力破解土地资源瓶颈制约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这其中,既有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也遇到许多工作困难和问题,在此试与大家来共同总结和思考进一步推进农村土地整治的方法和举措。实施农村土地整治的实践做法

1.1 基本情况

涵江区江口镇是莆田市东部门户,镇域面积79平方公里,山地面积4600公顷,辖26个行政村和1个社区,总人口7.5万。在外侨胞与港澳台同胞约19万人。多年来的建房陋习,历史原因形成的“空心村”、“空心房”,以及宅基地的需求矛盾,一直困扰着江口镇的长远发展,无法破题。农村土地整治政策给江口镇带来了新的契机,涵江区充分利用省政府赋予的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优惠政策,先期在江口镇东大、院里、石狮三个村开展土地整治试点工作,走出了一条盘活农村土地资产、节约集约用地的新路子。2010年完成新增耕地200亩,并已全面转入安置区建设和土地复垦阶段。至目前,已成功出让指标285亩,交易金额达4399.95万元。2011年上半年已拆除房屋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全年可再完成新增200亩耕地的任务。其中,东大村项目区规模413.9亩,涉及户数280户,计划新增耕地289亩,目前已有203户签订拆旧协议,已拆除105户,拆除房屋建筑面积近3.5万平方米;院里石狮村项目区规模127.1亩,户数277户,计划新增耕地87.5亩,目前已有103户签订拆旧协议,已拆除103户,拆除房屋建筑面积近2万平方米。

1.2 主要做法

1.2.1 强化组织领导

涵江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土地整治项目建设工作,将其列入重要工作日程。区政府成立了由区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区政府办公室、区国土资源分局领导任副组长,区发改、财政、审计、建设、规划、农业等部门和有关乡镇领导为成员的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此项工作。江口镇也成立了由镇党委书记任总指挥的项目实施指挥部,指挥部下设规划建设、工程监管、资金管*作者简介:黄桂雄 男 大学本科 高级经济师从事国土资源管理电子邮箱:***@139.com

理等工作组,各司其职,相互协作,共同负责抓好各项具体工作的落实,形成了上下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1.2.2 坚持规划先行

规划的科学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地整治工作的成败。涵江区牢牢把握规划先行的原则,于2010年4月中旬委托福建省国地工程规划设计有限公司编制《江口镇农村土地整治和城镇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规划》以及《江口镇土地整治拆迁补偿安置实施方案》,规划拟对石狮、院里、蒲江、上后、东大、顶坡、丰美等7个村的居民点进行整治,涉及居民点用地1395亩,除去安置用地397亩,可新增耕地面积998亩。安置区建设综合长泰县、聚龙小镇、南安官桥等地的成功做法,实行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联建、统一基础设施建设,防止以户为单位,各自占地围墙的行为发生,避免出现“新房一大片,新村看不见”的粗放用地现象,打破了江口镇原有的旧房建筑占地面积小,围埕占地多,土地利用率低的怪圈。

1.2.3 做好宣传引导

土地整治工作与群众利益密切相关,做好政策的宣传,让群众理解和支持这项工作是保障项目顺利开展的基础。在实际工作中,涵江区在江口镇实行镇党委、政府领导包片,镇村干部包户的制度,通过召开群众大会、举办知识讲座、利用广播、宣传车、公开栏、印发宣传册等多种方式,深入到家家户户,耐心细致地向群众讲解土地整治带来的好处和收益:一是通过农村土地整治,把新增的用地指标转让后,收益所得全部用于该村的新农村建设;二是通过整治新增的土地,使用权仍然属于村集体或村民所有;三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可解决部分农民想要翻建、重建旧宅的迫切要求,同时旧房又得到了相应合理的补偿;四是解决了部分祖遗房子闲置问题,激活农民手里最大的资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五是通过整治、安置区的规范建设极大改善了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通过广泛而深入的宣传发动,使农村土地整治这一工作家喻户晓,优惠政策在群众中入心入脑,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1.2.4 确保群众利益

在充分考虑农村群众生活习俗,遵循节约、美观、实用原则的基础上,根据拆迁房屋占地面积和人口数量,设计了60、90、120㎡不同层次、不同档次的户型,努力打造“精品”工程,使安置区建设成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在土地整治示范村院里村,经村民代表讨论通过,对申请自建的群众,依据60、90、120㎡的三种户型分别予以5千元、8千元、1万元的补贴。同时,为确保项目区群众得到更多的实惠,在严格项目工程公开招投标的前提下,将农民群众有意愿并有能力实施的土方平整、挡土墙等技术含量不高的单项工程从招投标中剥离,组织承包给农民实施,施工费直接兑付给农民,既解决了农民生产生活问题,又激励了群众参与的主动性。

1.2.5 严格规范运作

涵江区在江口镇财政设立农村土地整治资金专户,指标转让获得的收益全部进入专户专项管理,收益所得专项用于旧房拆迁补偿、安置区农转用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土地复垦等投入。在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坚持规范运作,严格管理。从旧房丈量、评估、补偿到安置区选房、建设等诸环节,都实行阳光操作,向社会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切实保障农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和决策权,真正做到村里事村民要知道、要参与、要做主、要监督和要满意。自开展土地整治以来,没有发生一起因利益补偿不到位、拆迁安置不及时而引发的上访事件。

1.2.6 党员创先争优

俗话说,开展工作是“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干部,党员看支部。”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是农村土地整治工作顺利推进的关键。为确保土地整治政策能够家喻户晓,项目建设能够顺利推进,村干部们起早抹黑,挨家挨户耐心细致宣传。院里村作为江口镇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示范村,该村支部书记王卫洪带头拆除了自家的祖屋,同时带头砍伐自家龙眼树,为安置区建设腾出土地,身体力行地解除群众的畏难和顾虑。涉迁的党员干部纷纷效仿,带头拆除房屋。据了解,该村共有4名干部带头拆除房屋,建筑面积达600多平方米。正是有了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使该村土地整治工作得到快速进展。2 农村土地整治的几点思考

2.1 政府主导是关键[1]

土地整治项目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在政府的领导下,多部门合力推进。要牢牢把握政府的主导地位,部门协作共同推进的原则,努力构建“政府领导、国土搭台、各方唱戏、群众参与”的工作格局。市、县(区)、乡镇各级要成立由主要领导任组长,建设、财政、规划、农业、国土、发改、民政、监察、审计等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由政府组织领导和协调,主要负责项目实施工作的部署安排、筹划组织、重要政策的研究制订、重大问题的协调解决,各成员单位要明确工作职责,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积极配合和推进土地综合整治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建立日常协调工作例会制度,定期对土地整治推进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举措、新经验进行调查研究,总结经验,解决问题,切实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做实,使农村土地整治工作变成一项富民工程。

2.2 规划引领是根本[2]

土地综合整治不是单一的土地整理,而是包括田、水、路、林、村在内的全面整治,需要在全面规划、全面设计的基础上统筹推进。各地应对农村建设用地现状认真开展潜力分析和深入调查摸底,准确掌握后备资源情况,做到心中有数。要抓住新一轮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的时机,在完善村镇规划、产业布局规划基础上,综合设计挂钩专项规划,统筹衔接居民点归并、农村社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农田综合整治和产业布局优化调整。特别是要通过现场调查、实地勘测、科学设计、充分论证,广泛征求专家和项目区群众意见,合理布局新建区的区位、规模和空间;要整体考虑土地开发利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布局、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以挂钩为抓手,综合推进各方面工作,实现土地利用节约集约、耕地资源有效保护、农民生活切实提高、城乡建设协调共荣。

2.3 因地制宜是基础

鉴于农村居民点拆旧整理难度较大,应本着先易后难的原则,优先选择当地群众积极性高、资金有保障、难度较小、具有建设用地拆旧整理潜力的空心村、砖瓦窑场、工矿废弃地为主的整治工作。在整治实施过程中积极探索整治新方法、新形式,通过这些地区的示范,对存在问题和难点进行深入分析研究,以点带面,为拆旧整理难度大的农村居民点积累经验,逐步推广,以促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向纵深推进。如这次涵江区江口镇的土地综合整治,该区在细致调查摸底的基础上,选择了江口镇东大村、院里石狮村这几个人口密度低、村庄布局散、房屋结构差、建筑物老旧的地方作为工作试点,实行点上带动、面上开花。对在新农村建设、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空闲地、闲置地及时进行整理复垦,对低洼地、危旧房以及废弃的工矿点等进行全面的盘点和登记造册,申报整治,这些举措不仅迎合了部分群众改造危旧房的意愿,又使政府尽到了扶危解困、灾后救助的社会责任,形成了互利共赢的局面。

2.4 以人为本是前提

土地整治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实施增减挂钩、土地整理工程,均对群众的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产生深远的影响。因此,从项目区的确定、规划的编制及示范村和集中居住区建设等一系列过程中,要通过公告、听证、公示以及召开群众座谈会、基层测评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群众意愿,充分尊重和保证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项目实施应注重把保护和实现群众利益、尊重群众意愿、倾听群众诉求、确保群众得实惠放在首位,要严格按照依法、自愿、有偿、规范的要求,组织群众签订拆迁补偿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要尽可能满足大多数群众的合理要求,确保农民权益不受损害,切实把这项民生工程好事办好,实事办实,让群众满意,使群众得福祉,形成整治前农民乐意,整治中农民同意,整治后农民满意的效果。

2.5 资金整合是后盾[3]

土地整治工作是一项投资巨大的系统建设工程,要按照“资金来源不变、使用用途不变,整合集中投放”的原则,以土地综合整治为载体,集聚各级政府涉农项目资金和社会投入资金,努力发挥民生政策的优势,提高资金运作的质量和综合效益;要整合各类支农惠农资金,保持渠道和用途不变,实行专账管理,统筹集中使用,形成整体推进的合力。一是统筹使用各类土地整治资金,满足项目需求。地方政府留成的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和农业土地开发资金要按规定统筹用于农村土地整治项目。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主要用于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耕地开发和土地整理;土地出让收益要优先用于农

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二是突出整治项目平台集聚效应,整合涉农资金。充分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集聚作用,以土地整治项目为平台,各类涉农资金配套跟进,重点支持项目区内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农业生产发展,拓宽项目投资渠道,加大对项目配套资金的投入。三是创新土地整治资金投入方式,提高经济利用率。对经济欠发达、耕地整治潜力大的地区,要实行财政为主的投入方式。对经济较发达、社会投资活跃的地区,推行“以补代投”,引导各类资金流向农村参与土地综合整治,构建以企业投资为主体、财政补助引导相结合的投资方式。

2.6 规范运作是重点

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明确“有序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农村宅基地和村庄整理后节约的土地仍属农民集体所有,确保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确保复垦耕地质量,确保维护农民利益。”涵江区江口镇对整理出来的土地,首先复垦为耕地;其次解决部分农民想要翻建、重建旧宅的迫切要求,以及村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并留足发展非农产业用地;最后运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将农村节余的建设用地指标调剂到城镇使用,促进小城镇发展,同时把通过农村土地整治增加的用地指标转让后,收益所得全部用于该村的新农村建设,形成良性循环。实践证明,这样的思路和做法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因此,要继续打造好这个平台,规范有序地搞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要通过农村土地整治,使城乡土地资源、资产、资本有序流动,促使农民居住向中心村镇集中,耕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产业向园区集中,实现耕地增加、用地节约、布局优化、要素集聚的目标。

2.7 强化监管是保证

土地综合整治涉及面广,涉及资金额大,强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监管责任重大,为确保综合整治项目顺利实施和资金的运行安全,必须对项目实行多重立体监管。一要强化项目动态监管。建立土地综合整治季报制度,按季度定期考核。项目所在地人民政府要严格按规划组织实施,完善管理手段,健全项目台账,提高信息化监管水平。二要强化周转指标管理。积极引导并严格规范增减挂钩工作,加强周转指标和节余指标的管理,周转指标必须纳入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实行规模控制,不得随意突破,保证城乡建设用地总规模不突破、耕地面积不减少、耕地质量不下降,避免为了取得城镇建设用地指标,只注重耕地数量而忽视耕地质量的现象发生,使政策初衷充分实现。三要强化资金使用监管。对项目资金要实行全程管理与监督,按照工程项目预算、施工合同和工程进度拨付项目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项管理、单独核算制度,确保项目资金使用规范。四是强化项目廉政监管。要大力加强征迁工作人员的廉洁从政教育,着重强化丈量评估、征迁补偿、项目发包等重点岗位、关键环节的监督管理,严防出现弄虚作假、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等不良行为,确保项目建设的“公开、公平、公正”。

参考文献

[1]蒲波.关于规范和创新我市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工作的思考[J].广安市国土资源局

[2]胡进安.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实践与思考[N].湖南日报.2010.9(第22015号)

上一篇:弘扬传统文化朗诵稿下一篇:智慧教学培训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