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新变化作文

2024-06-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新变化作文(共7篇)

农村新变化作文 篇1

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你知道作文怎样写才规范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新农村,新变化作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新农村,新变化作文1

以前农村在人的印象中应该是,零乱的一座座土胚房散落在各个小山坳,房子里面住着是一些整天只知道耕种的却又没多大文化的老大粗。房子屋前屋后都是些鸡鸭和猪的大便,地上垃圾也没有打扫。屋子里面的东西也是杂乱无章的,苍蝇到处飞。特别在夏天,蚊子跳蚤特别多,根本无法入睡。交通也特别不方便,基本是靠两腿走路。虽然周围环境空气也美,但却不是一个能让人愿意停留的地方。

但现在的农村却再也不是这样了,如果想知道现在的农村有什么新变化的话,就请你与我一道走进现在的新农村吧。

走进一乡村,看到的不再是泥泞的小路,而是一条条康庄大道。有规划的一座座三四层小洋楼,前后都有各自的院落,院落里面却是各有差别,有的种些小菜,有的却是花草树木,有的甚至还弄个小鱼塘养了些观赏鱼。房子周围早无以前的茅房与猪圈了。这与城里的别墅有什么差别呢?让你不禁会羡慕起这样的.乡村生活。两轮车家家可见,条件优越的都有小汽车了。早不用两腿来做交通工具了。家里应有的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早不再是几家挤在一起看台电视了,听见小车会围观的时代了。超市都开在家门口,生活物品方便着呢。老年人每月都有基本生活养老钱可领,看病有医保,孩子义务教育免费。农民身上的负担与后顾之忧都没有了,不再为温饱而辛劳,这样的生活让农村的人怎能不天天笑开怀呢?

随着时代的变化,农村与城市的差别会越来越小,也许过几年,农村人的幸福生活会是我们城市的人向往的生活。清新的空气,整洁的环境,恬美的和谐的乡村,将会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建设新农村中,有好的政策,只要我们肯奋斗,相信我们祖国的新农村会越变越好!

我为生活在这样的时代而感到自豪!

新农村,新变化作文2

回想起祖国的经历的风风雨雨,我不禁感慨良多,我要纵情高歌,为美丽富饶的祖国送上深情的祝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了中国人民这一个世纪以来的富国强民之路。我的家乡营口是一座美丽的小城。现在家乡的生活和以前是一点儿都不一样了,那真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听奶奶说起家乡以前的状况,再和现在来对比,真是吓了我一跳。

奶奶告诉我,以前人们住的都是一些低矮阴暗的茅草屋,根本没有现在这样宽敞明亮的大房子。那些潮湿的茅草屋是夏天漏雨,冬天结冰,非常简陋,人们住在里面都没有一点安全感。那时的交通很不发达,人们出门基本靠的是步行。哪家要是能有一台自行车,就别提多神气了!以前,人们的生活水平特别低,一能到头都穿不上一件新衣服,衣服基本上是破了补,补了破,破了再补。实在不能穿了,才会丢掉。家里连一样象样的家具都没有,更别提什么家用电器了,也许真的像小品里说的那样,唯一的一样家用电器便是那手电筒了。吃的都是一些玉米面、高粱米等粗粮,很少能吃到大米、白面这些精细的粮食。过去的日子可真艰苦啊!

如今,我们住的是整洁漂亮的大房子,有的人家甚至住上了小洋楼。还有那么多的人开起了私家车,家里的电器种类多的数不请。人们的脸上总是洋溢着灿烂的笑容,是为这翻天覆地的生活变化而高兴。

我的家的变化就是如此,而且不仅仅如此,整个农村都有了一个全新的变化,这些变化都表明了我们都将进入新农村时代!

新农村,新变化作文3

俗话说:"女大十八变,越变越好看。"我们的家乡借着改革开放的东风,同样变的越来越美丽,越变越富裕,成了现代化的新农村。

改革开放前,人们走的是坑坑洼洼、弯曲狭窄的泥巴路。住的是用土砖泥瓦做的房子。坐得是慢慢吞吞的马车和牛车。吃的穿的是一年都发愁。

俗话说:"要想富,先修路。"隨着改革开放,家乡的道路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以前坑坑洼洼的乡村小路,被宽阔平坦的水泥路给取而代之了,就象蜘蛛网一样把一个个村子都连在一起了。农民买了各式各样的小汽车和大卡车,把家乡的特产都运到祖国的四面八方,也引來了外地商人在我们的家乡开工厂。使家乡越來越富裕了。

随着改革开放,房子也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变化。原来破烂低矮的小平房子消失的无影无踪了。一栋栋楼房像春雨后的竹笋一样拔地而起。房子结构是別具一格,墙壁雪白雪白的,楼顶都盖上了鲜艳的彩瓦,看起来金璧辉煌。模糊不清的黑白电视也换上了超薄的液晶彩色电视,破旧的蒲扇成了古董,各家各户都装上了空调和电扇。电脑也走进了千家万户。房前屋后都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鸡鸭成群。成了梦寐以求的人间天堂。

家乡不仅更加富裕了,而且景色也越来越漂亮了,特别是春天到了,满山遍野成了花的海洋。金灿灿的油菜花,一片连着一片,一望无际的桃花张开了害羞的脸蛋,洁白的梨花,像一朵朵雪花飘落在梨树上……五颜六色的花儿红的似火,黄的赛金,粉的似晚霞,绿的如翡翠,白的玉……农民也改变了以前的劳作方式,他们利用这些花的美景举办了一届届桃花节、梨花节,既让人们欣赏到了美景,又让人们的钱包满满的。几场春雨过后,农民开始耕田插秧,全都是用耕田机、插秧机代替了牛和人的辛勤劳作。

农村新变化作文 篇2

关键词:韩中两国,农村政策,历程,新趋势

韩中两国从历史, 文化及地缘上都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两国始终保持着密切的来往。特别是1992 年韩中两国建交使得这种来往更加紧密, 已形成鲜明的互补关系, 其双边贸易规模日益扩大, 合作领域已延伸到社会经济的方方面面。如, 中国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 借鉴和引进韩国的“Saemaeul运动”经验和模式, 推进中国新农村建设。为此, 本文将以20 世纪70 年代开始推行的韩国Saemaeul运动的经验为基础, 解析韩中两国政府推行的农业及农村发展政策的变化过程及存在问题, 寻找两国农村开发事业的异同点, 并利用数据对农村开发投资规模与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使中国新农村建设事业能够更加有效的参考借鉴韩国Saemaeul运动, 为中国新农村建设事业取得成功提供更准确的参考依据。

1韩国农村政策变化

1.1 农村政策演变

1971 年被命名为Saemaeul运动的农村开发政策是韩国最具代表性的农村开发政策。为了有效的推进Saemaeul运动, 韩国政府在人才培训、资金投入及宣传等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

为了培养Saemaeul运动的专业人才, 韩国政府于1973 年5 月31 日在京畿道水原市建立了Saemaeul运动研修院, 代替了原本农协大学进行的农村领导者教育和培训。1972 年接受培训的人数为1490 人, 1973 年增长到4354 人。之后, 每年接受培训的人数规模都在6000人以上。与此同时, 韩国政府也不断扩大财政投入来支援Saemaeul运动的快速发展。1971 年, 韩国政府对Saemaeul运动的财政投入为41 亿韩元, 1972 年为33 亿韩元。从1973 年起, 韩国政府大幅度加大了财政投入力度。1973 年为215 亿韩元, 1974 年为308 亿韩元, 到了1979 年, 韩国政府对Saemaeul运动的财政预算已增加到4252 亿韩元。不仅政府的财政投入不断扩大, 社会民间团体的支援也持续增多。1972 年, 社会民间团体对Saemaeul运动的支援金额为17 亿韩元, 到了1979 年增加到2032 亿韩元。此外, 韩国各主流媒体通过电视和广播早晚播放“新村之歌”, 大力宣扬Saemaeul运动的成果, 并把这些Saemaeul运动典型事例用报纸头条进行报道。1973 年9 月21 日, 经济第四团体率先决定了以生产岗位的劳动者为对象, 把Saemaeul运动引进到了工厂;11 月21 日, 召开了第1 届Saemaeul运动指导者大会。通过这些宣传措施, 韩国政府把Saemaeul运动理念真正地植入到了每一个韩国国民的心中, 把Saemaeul运动变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韩国“国民运动”。

1988 年, Saemaeul运动本部爆出的贪污腐败丑闻使得原本如火如荼的Saemaeul运动跌入低谷。经过长达10年的低迷后, 韩国政府于1998 年制定了《Saemaeul运动组织法》, 并以Saemaeul运动中央委员会为中心开展新的Saemaeul运动, 也称为“第2 次Saemaeul运动”。至今, 韩国“第2 次Saemaeul运动”以市民意识的先进化、建造互助的福祉社会、激发地域发展活力、营造绿色健康环境及推进国际统一协调事务为目标, 有序地推进新一轮的农村开发事务。

1.2 农村政策发展新趋势

过去韩国制定农村发展政策的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过去以Saemaeul运动为代表的农村开发事务是由政府主导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 因此它无法正确反映农村居民的需求;片面的追求项目推进, 重复建设现象较多, 造成了财政浪费;没能完全开发利用农村社会的多样性。因韩国政府自上而下的发展模式无法解决各不同地域之间资源条件、自然景观的差异, 因而无法有效推进农业产业化, 不能为城市居民提供亲近自然的优质休息空间, 阻碍农村观光农业的发展。最后, 过去韩国政府采取的以供给者为中心的开发模式无法正确反映市场特性, 发展形态不符合农村实情。尽管现代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农村能够接受更多市场信息, 但受于这种模式的限制许多农村仍然发展缓慢, 没能享受到现代科技成果。 (见下表1)

近年来, 韩国的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呈现出新的发展趋势。农户收入水平低下、签订FTA的冲击、农业占国民经济的比重不断下滑、农产品价格持续不稳定等难题是韩国农村发展所面临的新的问题。虽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但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及韩国国内人均收入的提高, 韩国农村发展同样存在着新的发展机遇。如, 收入水平的提高促进了绿色有机农产品的需求, 签订FTA提高了韩国农民的危机意识, 观光农业的发展改变了人们对农村、农业认识, 使得农村拥有了新的经济增长动力。这种机遇促使韩国农业及农村社会有着新的发展潮流。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由原来的少品种大量购买变为多品种少量购买, 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高品质农产品, 补助金的减少以及自由化、开放化的加深, 世界化趋势愈演愈烈, 一周5d工作制的确立及收入提升带来的假日休闲需求, 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的增多等因素都促进着韩国农业、农村发展新的趋势。

随着农业、农村发展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韩国政府也尝试着用新的发展模式, 相应地调整了适合这种变化的发展政策 (见下表2) 。从过去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为主转变为以追求幸福为最终目标的政策模式。改变以往自上而下的模式, 采用了以居民参与为主, 充分反映当地实情的自下而上的农业政策模式。这种政策模式充分体现了居民的实际需求、防止了财政浪费, 能够为农民创造出更好的生活环境。

综上所述, 韩国政府为促进农村发展制定并实施了多样的发展政策, 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 农业及农村发展环境的变化, 使得农渔村发展面临着新的趋势。考虑到这种新的变化趋势, 韩国政府近年来开始推进智能农业发展政策。由表3 可见, 从20 世纪50 年代起, 韩国农业政策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 世纪50 年代至70年代农业政策的侧重点在于改善基础设施及基础环境;而到80 年代升级为综合开发模式;20 世纪90 年代则转变为山村综合开发、定住圈开发及奥地开发等地域单位发展模式;进入21 世纪后, 引进了绿色农村、传统主题村庄等观光体验为主的开发模式;2010 年后, 特别是朴槿惠政府执政后, 把农业政策的核心放在了ICT·BT融合的创造农业及6 次产业化当中。通过推行激活城乡交流、加大农业人的福利、培育和扶持女性农业人、农山渔村开发事业、保存自然景观补贴制、农村房屋改造、支援农村复合型产业化建设、建立农业安全保健中心等措施, 通过引进双向共赢、地方及地域共同体为中心的农业政策, 来谋求从以效率为先的农业政策转变到以幸福为先的农业政策, 从而实现农业及农村的快速发展。

2中国农村发展政策变化

2.1 农村政策演变

中国政府在1978 年开始施行改革开放的同时, 也进行了全面开发的农村事务。1983 年,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中国范围内普及, “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旧体制被彻底废除。1985 年起, 中国政府取消了粮食、棉花的统购, 改为合同定购, 价格实行“双轨制”, 开启了农业的市场经济时代。同时, 中国政府还鼓励农民发展多种经营, 优化种植结构, 从而促进小农业向大农业的转变, 并积极促进农村乡镇企业的发展, 延长土地承包期限, 为实现农业产业化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3 年, 山东省潍坊市率先提出了农业产业化概念并于1996 年推广至全中国。

1998 年起, 中国农村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中国政府开始大幅增加对农民的各项补助, 实施城乡统筹发展、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引领农村的发展战略, 并正式步入“以工补农, 以城带乡”的全新发展阶段。2006 年, 取消农业税后, 农民的负担进一步减轻。同时, 中国政府开始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及城镇化发展战略, 2005 年提出并于2006 年起全面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目标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它既包含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又包含了农民收入、生活质量的提高;既包含了农村整体面貌、环境的变化, 又包含了农民素质的提升, 还包含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等, 是一个全面而完整的系统工程。

中国在促进农业自身发展的同时, 也不断地加强了农业国际化程度。特别是2001 年中国加入WTO后, 把农产品平均关税从2001 年的23.2%降至2006 年的15.23%, 远远低于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水平, 仅为世界农产品平均关税62%的1/4, 从而中国的农业也以较快的速度融入到了国际市场当中。

2.2 农村发展中存在问题

长期以来, 中国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了多种农村发展政策。尽管如此, “三农”问题仍是摆在中国政府面前的一大难题。尤其是随着农民进城就业引发的农民工问题成为了中国社会最复杂的问题之一。中国政府在推进农村发展政策的过程中, 存在着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农业生产结构不合理。中国农业生产结构中种植业占得比重较高, 种植业中粮食作物的比重偏高, 经济作物比重偏低。这种生产结构导致农业发展缓慢, 发展质量低下。因缺乏市场调查, 导致有些农产品供不应求, 需要从国外进口;而有些农产品则供过于求, 产生浪费。虽然, 种植业比重由1995 年的73% 下降到2013 年的68%, 但是种植业比重仍然偏高, 成为发展农业多样化的主要障碍。

国家财政投入相对较少。2013 年, 农林水事务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高达9.52%, 但由于中国庞大的农业农村规模, 资金不足现象仍然存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关于农业、农村的投资业仅占总投资的3.02%, 农业技术投资费不到0.5%。

农村民主建设不完善。当前, 中国农村民主政治建设尚未健全, 无法完全保障农民的权益。同时, 农村基层组织、农民组织力量薄弱, 农村邪教势力日益猖獗, 农村人口不断流失, 专业人才严重不足等因素也使得有效的农村民主组织很难健全。

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城乡之间、地域之间差距不断扩大。2013 年, 中国农村居民平均年收入为8895.9 元, 而同期城镇居民平均年收入为26955.1 元, 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仅为城镇居民的1/3, 城乡差距明显。同时, 地域之间差距同样也逐渐拉大。东部地区农村居民年收入为10980.7 元, 中部地区为8376.5 元, 西部地区为6833.6 元。可见, 东中西部之间差距也较大, 且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低于中国平均水平, 中西部地区的落后仍没有得到解决。

农村社会发展落后。与其他发展中国家相同, 中国农村发展落后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农村教育与农村医疗。农村学校条件恶劣, 教师数量无法满足需求;农村医疗水平低下, 医疗设施简陋, 医疗人员不足等原因是中国农村发展问题中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2. 3 农村政策发展新趋势

随着国际、国内环境不断变化, 农业发展不断深入, 新的农业发展趋势也随之而来, 中国政府对农村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

城乡交融发展使农业转移劳动力数量增加。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 工业反哺农业程度加深后, 大规模的农民进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 城镇企业进村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这些因素使得城乡、工农之间关系更加密切, 发展更加交融, 而城乡交融发展的深化, 以及中国经济结构的剧变——第三产业已稳稳占据半壁江山的情况下, 会让更大规模的农民转移至非农产业。“十二五”期间, 中国年均900 万人成为农业转移劳动力, “十三五”期间预期为700 万左右。未来的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更加重视劳动力转移, 加大对农民利益的保障力度。

土地流转使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涌现。近几年, 中国土地流转速度不断加快, 2013 年6 月, 中国土地流转面积达0.21 亿hm2, 占家庭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0% 以上。流转方虽然仍以农户为主, 但是合作社、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逐渐投入到农业中, 向合作社、企业集中流转的面积占总流转面积的30%。据统计, 2012 年中国经营土地面积6.67hm2以上的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有270 多万户, 农业合作社30 多万家。这些新型农业生产经营者具备着一定的资金和经营能力, 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农业的引导力量, 也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动力。

信息化使互联网不断融入到农业发展中。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对“三农”的新要求。即新型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及农业现代化。在此背景下, 互联网对农业发展的作用日益明显, 越来越多的农户开始用互联网销售农产品, 进行各种交易, 生产和销售更加便利, 生产效率得到了有效的提高。未来的新农村建设要根据这种变化, 不断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增加网络覆盖面积, 使新农村建设转变为信息化的新农村建设。

3韩中农村政策比较得出的结论

韩国与中国无论是从地缘上还是历史上都具有密切的联系。当前世界经济主要增长动力已转移到东亚地区, 两国的合作交流也随之扩大。在农村发展领域中, 当前韩国的发展水平高于中国的发展水平。因此, 中国学习和借鉴韩国Saemaeul运动的经验有助于韩中两国的农村发展, 能够实现双方共赢。

过去韩国农村政策的核心是如何增加农民收入。从20 世纪70 年代开始的Saemaeul运动解决了粮食问题, 并以此为基础完全解决了温饱问题, 生活水平得到了显著的提高。整个过程中全民自主参加是该事业成功的保障。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收入的增加, 人们的追求逐渐转变为高质量、绿色有机的农产品。这种变化要求农业发展走向更加高效, 更具有竞争力的方向。韩国农村发展呈现出经营主体从个人转变为集体, 生产方式升级为6 次产业化生产, 从政府主导变为农民自主参与等新的发展趋势。

而韩国新农村建设最为繁荣的20世纪70年代后期, 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 而农村生产方式转变为承包责任制是改革开放的起点。改革开放使得城市飞速发展, 相反农村的发展相对滞后, 导致城乡差距不断拉大, 出现了生产结构不合理, 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农村社会发展落后等问题。在应对新形势下存在的这些问题, 中国政府必须相应调整农村政策, 特别是要逐渐形成自下而上的发展体制, 激发广大农民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的热情, 才能真正实现农民生活质量的提升, 新农村建设取得真正意义上的成功。

参考文献

[1][韩]Saemaeul研究会编.Saemaeul运动十年史[M].内务部, 1980.

[2][韩]Saemaeul运动中央协议会.韩国的Saemaeul运动[M].1999

[3][韩]李道石.韩国Saemaeul运动与先进国家农村地域开发事业比较研究[J].KIPA研究报告书, 2014:33.

[4][韩]崔桂莲.以城乡均衡增长为目的的中国新农村建设与韩国Saemaeul运动的比较[J].精神文化研究, 2012 (02) .

[5]万宝瑞.新时期我国农村发展面临的趋势与政策建议[Z].中国农谷带头人论坛, 2015-07-20.

[6][韩]胡世传.新村运动中政府作用对中国的启示[J].韩国社会, 2010 (02) .

[7][韩]尹义坤, 许国栋, 李炳旿.中国新农村建设政策的特征及课题[J], 江原农业生命环境研究, 2013 (03) .

多维度看待农村新变化 篇3

刚刚过去的春节假期,无论农村学子,还是到乡下探亲或旅游的城市人,都在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农村,一些回忆儿时故乡、感慨城乡差异的文章在此时广为传播。

这些文章里的农村,让人们惊异其发生的变化。这种变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农民的“富”,村里盖起了崭新的小楼,越来越多的打工者开车回家,乡间道路也开始堵车了;二是农村的“穷”,有些农村经济上欠发达,还有不少村子房子空了、院里长满荒草,农村的留守老人变得多了起来。有人惊讶于农村的富裕,也有不少城里人因农村的“穷”生出哀伤。

这些文章让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并关心农民,不失为好事。不过,其中也有怎样认识和看待农村变化的问题。笔者认为,看待当前农村变化,要有多个维度,不能局限于一地一村、一人一事。

城镇化是我们认识农村的大背景和总坐标。城镇化在深刻地改变着我国的社会结构,也必然带来人口的重新分布。这种重新分布既包括城市人口的增加、中心城镇的发展,也必然伴随着乡村人口减少乃至个别村落消失的过程。一些位置偏远且人口稀少的自然村,走出去的人渐多,慢慢也就荒芜了。曾经在那里生活过的人们,看到熟悉的场景,望着刻满童年记忆的住所,免不了有些怀旧的落寞。但理性地想想,祖祖辈辈在这里点煤油灯、爬山砍柴、挑水做饭的人们,如今搬进了城市或集镇,用上了天然气、喝上了自来水,我们难道不应该由衷地高兴吗?

当然,这并不是说城镇化过程必然带来农村衰败,其中涉及整体与个体的关系问题,不能把个别村落的变化泛化为对农村形势的判断,更不能把个别农户的变化简单归结为农村的整体衰落。

看待农村的新变化,要有更广阔的视野。笔者曾到地处大别山的一个农村调研,600多口人的小山村,常住人口不足60人,村子里到处是静寂的院落和闲置的老屋。一位农民说,看到孩子们在外边比在这里过得好,也就高兴了。毕竟,从农村走出去的大部分人过上了更富足的生活,我们也就必须积极看待农村“人去哪儿了”的问题。

看待农村的新变化,必须站在农民的角度,体会农民的感受。农民不应该仅仅是田园风景中的符号,而应该是向往幸福生活的主体。“水田陌陌飞白鹭,耕牛悠悠伴夕阳”的田园景色固然让人留恋,但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那样的穷日子却是我们不愿看到的。节假日到乡下,只有沉下心来体会农民生活,让情感与农民贴得更近一些,才能真正感受到山水背后那令人振奋的变化。

农村的新变化作文 篇4

今年春节,我随爸爸妈妈来到爸爸老家过年,如今的新农村面貌一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开车来到村口,以前那些弯弯曲曲的小路已经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马路直通到了爷爷家门口。路两旁不仅栽了整齐的龙爪槐树,还种植了五颜六色的.花草,行走在路上,仿佛进入了一个大公园,漂亮极了。

以前家家户户住的低矮的石头房子,现如今都已是底上两层的小楼房,一色的大落地窗,家家窗明几净。晚上的路灯照耀着农村,使农村原来那夜晚间黑黑漆漆的脸,变明亮了,变的漂亮了。

清早赶集时,我和爸爸妈妈发现了公共健身场所,每一个健身运动品都被擦得干干净净,还有一个牌子上写着“大家一定多运动,身体健康最重要。”老人和小孩都在那里游玩,一看就知道大家很喜欢这个公共场所。

爷爷家中,已经换上了29寸的大彩电,以往那黑白小电视已不知去向。一家人围在一起开开心心的看电视,有说有笑,别提有多快乐!原来在爷爷家室内都要穿上厚厚的棉衣,用煤炉子取暖,一会向炉膛内加一铲煤,既不卫生取暖效果也不好,而现在什么土暖气、空调、电暖气等等都派上了用场,房间内温暖多了,再也不用像熊猫似的穿了许多。

小朋友们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学校,他们坐在教室里上课,聚精会神,朗朗的读书声飞出窗外,脸上洋溢幸福的笑容,吃得饱了,穿得好了,睡得香了,农村的变化可真大呀!

新农村建设的变化 篇5

【摘 要】:建国之初,中国一穷二白,社会百废待兴,我国是个落后农业大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总之,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也是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当然实际建设发展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对于农村建设来说,更为亟待的是打破目前城乡二元化,实现城乡一体化。

【关键字】:“十一五”;“三农”;“一号文件”;新农村建设;变化

建国后直到改革开放前,中国都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大国,“四位一体”是当时中国农村社会的结构,“四位一体”的中国农村社会,由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四方面组成,每个方面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结构,共存于农村社会这个整体之中。生产方式分散、公民素质不高、农耕意识厚重、公共产品短缺。长期以来,为保证城市工业化顺利进行,在我国逐渐形成了一种城乡分治的惯性思维方式。在粮食短缺和乡镇企业蓬勃发展的时候,通过农村内部的各种途径安排,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基本上还能维持,然而,在农村经济每况愈下的情况下就显得难以为继了,特别是在城乡差别日益加大的状况下,甚至还引发了人们对公平与正义的重新思考以及对社会未来的担心与忧虑,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和谐。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开始,在国家政策、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农村农民百姓的艰苦奋斗下,中国的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内部的各个部分、各要素、各环节都是密切相联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举全社会之力

量建设新农村,农村和农业发展了,又会给工业和城市带来新的发展。因此国家制定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方针。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达到2975亿元,粮食总产量达到9680亿斤。2006年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长达2600年的古老税种从此退出历史舞台,这是社会发展跨越农业时代的重要标志。2007年秋季,全国农村实行“九年义务教务”。2008年金融危机后,国务院一号文件是针对“三农”问题,这是连续几年国务院一号文件针对于三农,足以证明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重视,对新农村建设的大力支持。因此,国家政府提出了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不断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把农业科研投入放在公共财政支持的优先位置,提高农业科技在国家科技投入中的比重;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提出了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在适宜地区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小水电、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以沼气池建设带动农村改圈、改厕、改厨;引导和帮助农民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搞好农村污水、垃圾治理,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等。“十一五”时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的关键时期,是构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取得突破进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村全面建设小康加速推进的关键时期。

新农村建设以前,农村还很不和谐。很多农村是柴草乱垛,垃圾乱倒,粪土乱堆,畜禽乱跑,但如今已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村通上宽阔的柏油路,农家小院干净整洁,部分农民住上了小楼房,通上了自来水,用上了高效环保的天然气。农民腰包鼓了,生活宽裕了,农民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新农村建设期间,高效农业蓬勃发展,农业结构调整明显。粮食生产单产提高、总产稳定,蔬菜、西甜

瓜等经济作物发展迅猛,畜牧养殖生产稳定,产销衔接。同时,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村容村貌大有改观。更重要的是,农村居民收入连年攀升,在农民收入增长的同时,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如:衣服消费成衣化,膳食结构更加合理,住房宽敞、华美,交通、通讯费用增加,文化娱乐及服务消费支出大幅提高,电脑、空调、微波炉等高档的奢侈消费品已进入平常老百姓的家庭,农民在物质丰富的同时,精神生活也日益充实。与此同时,新农村建设的稳步发展,也给我国农村的消费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然而这一切并非自然发展的结果,而是国家、地方及农民百姓一起努力奋斗下取得的辉煌成绩。但必须看到,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面临诸多困难,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镇街发展不平衡等矛盾依然突出。例如,人多地少,农民增收后劲不足;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产条件改善投入严重不足;农产品粗放生产,加工能力低,产业化经营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城乡收入差距扩大,影响社会和谐发展;劳动力素质低,思想观念落后;农村医疗卫生、科技、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滞后,发展水平普遍较低等。诸多的问题的出现,既有政策方面的不足,也有当地政府盲目追求政绩的表现,脱离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的原因。

中国新农村的建设,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继续背负的责任;“三农”,也是我们这一代人所要面临的问题。作为农村区域发展大三的一名学生,可以说要建设怎样的新农村、如何来建设新农村,是我必须思考的问题。说起新农村,有的实现了农民的搬迁上楼人均产值也很高可是农民的再发展问题困难重重;有些表面看起来朴素内部却形成了一条可持续的产业环;有些正在蓬勃发展;有些却还是处于最原始甚至连吃饭问题都没解决的状态。这样一种最广大农民生活的村庄现

状,正反映出了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一个大问题:即贫富差距日益扩大、二元结构日趋凸显。中国的新农村建设是否有走形式主义的危险?

防微杜渐,保证新农村建设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个时代发展的正确方向。我们应当要寻找一种能适合现在一些落后贫穷农村发展的对策。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种建设的城市化,而是呈现出外在朴素、内部软硬件建设全面发展的现象。也就是说农村的建设是完全在尊重已有环境的基础上,以不改变既有资源,着重于如何进一步保护、高效利用已有空间的理念下面开展的。比如说德国,一个在世界大战中重创了的国家,发展的速度是如此的惊人,其中的建设思路是否很有待探询?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新时期“三农”工作的行动纲领和工作目标,也是一个关系全局的战略举措。这不仅是沿海发达地区的重大历史任务,更是中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重大而艰巨的历史任务。

关于新农村发展变化社会实践报告 篇6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寒假生活,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我系于2009年组织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主题之一为“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发展变化及现状调查”。我选择了“改革开放30周年农村发展变化及现状调查”这一主题,对自己的家乡**市陵县**村进行了调查。通过为期40多天的调查访问,我深切感受到三十年来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农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下是我的调查报告

从2009年1月14号到1月16日这三天我做了调查活动的准备,包括拟定计划、罗列提纲、设计和打印调查问卷,确定采访人及时间等。从1月17日开始正式在我村开展采访调查,采访因天气、人为因素等是断断续续进行的,一直持续到2月13日。从2月14号起我开始整理并撰写调查报告,并于2月20日完成。

我家乡所在地为山东省**市**镇乔家村,原政府驻地为碱店乡,后因乡镇合并,现政府驻地为郑家寨镇。村中拥有土地一千二百八十亩,是一个地多人少、以农业为发展主的村庄。村中有100多户人家,人口为四百八十九口(2002年统计结果),后因人口死亡,计划生育政策,农村富余劳动力对外输出等原因,至2009年,村中大约现生活人口为400口。在这次社会实践活动过程中,我分别以发放调查问卷、录音、摄像、调查访问等形式走访了村中67户人家,采访了282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63%。在调查采访过程中发放调查问卷70份,收回70份;拍摄照片67张,录音26份,录像13份。这次调查活动主要是为了了解家乡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的发展变化,国家对农村实施的政策在本村中的实行情况,村中建设,村容村貌,村中经济发展总体态势等;了解家乡村民在改革开放三十年中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的巨大变化;了解当前村民的现实生活状态,生产生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将来家庭发展的想法、期望。因此次只调查了本村63%的村民,故在一定程度上对反映问题可能有所影响,但或多或少可以反映一下本村的一些实质问题。现将统计结果列表

1、改革开放30年来,村中变化最大的表现

2、改革开放30年来,村民家中最大的表现

3、对国家政策的了解情况

4、对国家政策的改进情况

5、对现状的满意程度如何

6、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

7、对自己家庭的发展是否有明确的目标和计划

8、认为本村落实不好的方面

9、通过哪些途径了解国家政策

以上便是我采访本村父老乡亲后做出的的统计。从统计结果且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总结出我村村民在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有目共睹、不容置疑的,让人不自觉的感叹家乡三十年来发生了沧海桑田的巨大变化

1、新房一排排,宽敞又明亮。当年的土坯房子、小木门已不复存在,如今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往前几十年数,家家户户的小木屋在夏天是屋外大雨,屋内小雨,现如今的大瓦房坚固耐牢,有些村民戏言:“刮风下雨咱不怕,就是地震了也不慌”,这当然是说笑,但也表明房屋的坚固性。单从门窗的换代上看:从纸糊的木窗户到安有玻璃的门窗,但现在铝合金的门窗,变化之大可见。

2、摩托车、电动车来去自由,面包车、小轿车也来“赶会”。早些年的脚走肩扛的运输方式早已不复存在。现在因“村村通公路”政策,柏油马路已修到了家门口。村里人出门摩托车、电动车,不到一会功夫就到达了目的地。部分富裕的村名已购置了面包车、小轿车,出门更是舒适、方便。

3、摒弃大鱼大肉传统吃法,讲求吃得健康绿色。改革开放30年来,农民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改善,有45%的被采访村民认为30年来家中最大变化表现在生活质量上。村民餐桌上的内容不断升级换代,往前几年,年年过节吃上鸡鸭鱼肉,那叫富裕。这几年村民的大鱼大肉已经吃腻,如今餐桌上的青菜渐多,村民们也开始讲求吃得健康绿色了。

4、大姑娘、小媳妇花枝招展,年会上个个时髦、时尚。以前,家中妇女紧衣缩食,省出钱来给孩子购买过年的新衣,小孩子也为要过年的新衣而哭鼻子。如今的村民可以说天天穿新衣,什么时髦穿什么。各个花枝招展,告别黑白年代,迎来精彩生活。就连那发型,也是年年新变化,年年新内容。

5、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生活轻松自在。现如今村中70�%的家中安有彩电,很多农户家中安装有电冰箱、洗衣机、电锅、音响等。回想前几十年前,冬天洗衣服妇女手冻得通红,洗的衣服好几天晒不干;夏天的肉、菜总因温度高不便储存;妇女整天围着锅台转,没有空闲,这些家用电器的安装,减轻了妇女的劳动强度,空闲出很多时间休闲、娱乐。

6、农村医疗保险体系不断完善,减轻农民病顾之忧。一直以来村民都害怕家里人出现病症,尤其是害怕老人和孩子生病。但家中有人生病住院花钱的现象又是不可避免的,村中好多村民因病返贫的现象很多。最近几年国家出台好政策,在农村医疗保险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资金。村民通过入农村医保,受惠颇多。像一位村民因得脑血栓所花的4000多的医疗费中,有2000多由农村医保负担,这种农村医保的政策的确减轻了村民的病顾之忧。

改革开放30年,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的生活越来越好,但这是否表明当前的农村就十全十美,没有任何问题了呢?也不尽然,在调查访问过程中,村民就对制约我村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建议。总体说来,以下问题亟待解决

1、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缺乏其它副业的发展。我们村座落在鲁西北平原上,本村村民是一个以农业为发展主业的村庄。就土地总数与人口总数相比,可以算作地多人少的村落。然而几十年来,本村村民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没有任何突破、创新。种植作物单一,无怪乎小麦、玉米、棉花。村中没有什么农特产品,更谈不上农特产品的加工。在蔬菜种植上、林果业发展、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落后,国家出台的农村政策中鼓励提倡的农村要发展多种经营模式的要求至今未在本村实现。

2、水源问题亟待解决,村中至今为安上自来水。水是农业发展的命脉,像我们村这种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村庄,水源问题更是处在至关重要的地位。因村庄所处地理位置远离河流,农田灌溉要通过好几级调水,村民吃够了浇地的苦,75%以上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水源,但对此却无可奈何。另外,村民吃水也很困难,所引用的水要到很远的井上打,尤其是冬天因天气缘故吃水更是难上加难,绝大多数村民强烈要求村中安上自来水,解决吃水不便。

3、村名脑中“墨水”还是少,种田缺乏科学知识。在村中广泛存在着村民种田不懂科学、不用科学、不信科学的现象,有的人想科学种田还受到周围人的嘲笑,认为那是瞎折腾。科学知识的缺乏严重制约着村庄的发展,制约着村民的“钱袋子”。最近几年,有科学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听者不是很多,听了的人大部分也没有按照做。

4、忙于修建,急住新房,读书人渐变少。村中这几年的住房修建规模发展很大,使得村容村貌也焕然一新,但却出现了一个很不好的趋势:读书上大学的人少了,有很大一部分村民只盯住眼前利益,将家庭绝大部分收入投到了住房修建上,而相对减少了对孩子学习方面的投入。村中有很大一部分孩子在初中毕业后就外出打工挣钱,这种看轻知识、缺乏知识的现象,其负面影响是深远的。

5、文化生活很单调,赌博之风日盛。虽然家家户户都安上了电视,但村民了解外界的途径也仅限于此。调查村民中通过电视了解国家政策的占到94.33%,而通过报刊、村委会了解国家政策的只占有2.48%、3.19%。我明显感受到现在农村文化生活的单调、乏味,有很多村民为了解闷,农闲时节就聚在一起打麻将,“顶牛”等,这些具有赌博色彩的活动日益受到村民的“”。

针对本村所存在的诸多问题,结合乡亲父老发表的对于改变本村发展现状,尽快脱贫致富的想法、看法,我也思考良多

农村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支持。很多村民表示最近几年党中央国务院不断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发展的好政策,像小麦,棉花等作物的补贴,生猪养殖补贴,农村医疗保险,新宅基法等。这与国家的好政策是分不开的,在我个人看来,国家政府应继续关注农村,关注居民,将现已出台的关于农村的政策不断加以修养,同时根据时势出台新的有利于农村发展的政策。

发展农特产品,扩大农特产品的生产规模,进行农特产品的深加工。村中有些村民表示:不是不想发展农特产品的生产,只是因为生产规模较少,这种单户单干的规模易造成农特产品的出售困难。村民们说:“种植太少了,成不了规模,人家不愿来收,还往下压价。”村中领导干部应号召发展农特产品的种植、生产,形成生产规模,将本村打造成一个以某种农特产品为主的生产基地,吸引购买商前来收购,并在此基础上号召有能力的村民进行农特产品深加工,过大生产链,取得经济效益。

开展农贸集会,扩大村民收入,消费渠道。像我们临近村盐厂村就是一个农村发展的典型。村中带头人本着“先富带动后富”的思想,在村中投资盖起楼房,建起工厂、学校。为取得经济效益,开展了“九月九农贸会”“元宵大型农贸会”,这些或大或小的农贸集会形式,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其村的经济发展。像这种发展农村经济的模式很值得借鉴,开展本村的农贸招商活动,促进村民多方面、多途径收入。另外若赶上好机遇,还可以吸收外商投资。

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河流的范围。我村远离河流、湖泊,水源缺乏,这是客观原因所致。但是我们完全可以发挥人力资源,不断完善水里灌溉系统,扩大人工水流影向范围。随着村庄经济的不断发展,村民为了增收、创收,开凿了地下井。村中也曾组织两次开凿人工河流的活动,让村民受益颇多。我们村领导干部还应继续发挥作用,解决摆在村民面前的用水、吃水难的问题。

丰富农民头脑,增加农民科学种田知识。在调查访问的村民中有12.4%的村民认为制约本村发展的最大因素是科学知识。这个数据表明一部分村民是认识到科学种田的重要性的。像现在科技员下乡讲述科学种田的活动就应继续下去。要在村中进行实打实的实验,让村民尝到科学种田的甜头,从而达到运用科学知识达到稳产、高产的目的地。

丰富农民文化生活,增强农民乡村生活情趣。自从电视普及以来,农民的文化生活越来越单调了。有些村民表示:现在生活很乏味,电视节目也不好看,闲来逛去也无趣。我想在村中农闲时节,大家满可以组织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像元宵前夕的闹秧歌。由本村一些好事人士组织,还可以联合邻近几个村庄一起,到时还可以比赛,自娱自乐,增添村民生活乐趣。

这次的社会实践活动对于我来说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在这短短40天的调查访谈中,我发现了很多在这次调查活动中的不足,存在较多欠缺

1、准备工作不充足。在所要求的调查形式中有发放调查问卷,要照相、录音、录像、访谈等,我没有准备一套相应的设备,从而会或多或少影响到调查结果。

2、调查问卷设计不足。在我个人看来,在此次自己所设计的调查问卷像是一张试题,从第一问到第十四个问项,整张就像14道选择题,形式太单板了。

3、调查问卷题目问答模糊。像问村民了解的国家政策多少时,选项为“了解很多,了解部分,不了解”,其问题具有模糊性,不利于调查结果的统计,有些题目问答时所用的措词也是不当的。

4、没有如数完成调查任务。在村中100多户人家中,只走访了67户,占全村总人口的63%,在反映村中问题上有其狭窄性、差异性。

在这次调查访问过程中,我的感受、感悟很多,这次的这个学习任务让我成长不少

我深切期望村庄可以很好的发展,村民都过上富裕的生活。能够解决困扰乡亲们的水源问题,家家户户安上自来水;希望村庄可以形成某种农特产品的生产,蔬菜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等都得到长足发展,改变当前农业生产单一情况,实现多种经营;村民科学种田的知识不断增长,实现稳产、高产;丰富乡村生活,村民过上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

农村的发展是任重道远的。我们必须认识到农村的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几代人共同的辛勤努力才得以实现。像上面我所发表的关于本村如何致富、如何发展仅了了几句,但真要实施,实现起来就会是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了。

我发现农民阶层是一个易于知足常乐的阶层,在采访的282个人中,有60%多的村民表示对现在的生活状态比较满意,39%多的村民表示对现状满意,他(她)们对我说:“现在住得好,穿得好,吃得好,还有什么不满意的呢?”这要感谢国家的好政策,重视农民、发展农业,千方百计提高农民收入。他们的笑容让我看到了那颗知足常乐、感恩的心。

农民现如今的日子仍不好过。庄稼稍有不好,直接影响家庭收入,家中老人孩子生病花掉上万元,就会使农民的生活很难维持。村中有个姓赵的人家,大女儿得了重病,花掉家中七八万元钱,母亲觉得没发过,跟丈夫闹离婚。另外像自家饲养的牲口无论是病死还是价格涨浮变化也会影响家庭发展。随着衣食住行各方面花销的增大,农民过日子也很困难。

农村新变化作文 篇7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本文研究资料来源为2008年、2013年江苏省卫生服务调查中的家庭健康询问部分,按照调查地区的城乡分组提取农村居民,以15岁及以上的农村患病居民为研究对象。2008年、2013年研究对象分别为4431人、5768人。2008年国家卫生服务调查江苏省所选取的农村样本点数量为12个,2013年为11个,减少了常州市金坛区,同时以宿迁市宿城区替换了宿迁市沭阳县,其余样本点保持一致。

本研究中对两周患病的解释采用调查表中两周病伤定义,即调查14天内:(1)有就诊;(2)对病伤有医疗;(3)因病伤,休工、休学或卧床一天及以上的情况。本研究中两周就诊是指:调查前两周内前往医疗机构进行治疗,不包含自我医疗。

1.2 研究方法

国家卫生服务调查采用的是多阶段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数据层次为市→县→乡→村→户→个人。分层抽样会使数据具有层次内的趋同性,无法满足传统的单水平Logistic回归分析中的个体独立性要求。尽管多数研究采取了依据高层次单位分别进行模型拟合或将高层次单位哑变量化等方法,但都部分损失了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不能较好地对结果解释,甚至产生生态学谬论[1]。此外,实际生活中,不同家庭、地区的经济文化背景和卫生服务体系发展等不尽相同,若要研究家庭或地区因素对就诊的影响,那么家庭或地区的聚集性不可忽略。基于此,本研究选取多水平方差成分模型研究患者的就诊影响因素。多水平模型以数据的不同层次设立研究水平,将低水平单位的随机误差分解到相应的数据系统结构的水平上,并以高水平单位的参数估计作为随机变量,从而估计随机效应,提高了高水平单位所蕴含的总体特征信息[2,3]。方差成分模型是多水平统计分析中常用的一种模型,与传统的回归模型相比,其通过拟合j条平行的回归线,估计高水平单位的随机效应和系数,以此提供高水平单位所代表的特征信息。

1.3 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运用SPSS 19.0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MLwi N 2.23软件构建多水平方差成分模型,变量筛选标准α=0.05。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008年、2013年江苏省国家卫生服务调查的农村人口数分别为21586人,24278人,两周病伤人数为4763人、5994人,两周患病率分别为22.1%、24.7%。15岁以上人口中,两周患病人数为4431人、5768人,两周内就诊的人数分别为1502人、1765人,两周患病就诊率分别为33.9%和30.6%。

研究对象基本情况方面,2008年、2013年两次调查患者年龄以40~64岁为主(57.1%;56.4%,2008年数据在前,下同),已婚人群占绝大多数(81.3%;82.8%),文化程度集中于文盲与小学(66.6%;61.4%),职业状况以在业为主(64.1%;70.1%),医疗保险类型以新农合为主(88.1%;88.1%)。2008年调查时患者上一年度的家庭人均收入为9118.01元,中位数7000元;2013年调查时患者上一年度家庭人均月收入为17491.92元,中位数14000元,经江苏省农村消费价格指数调整后,相对于2008年,2013年实际月收入水平为17124.72元,增长了87.81%。

2.2 多水平方差成分模型分析

2.2.1 模型构建

两水平方差成分模型基本的模型结构和假设为:

其中,i=1,2,…,n,表示水平1单位。j=1,2,…,n,表示水平2单位。本研究将患者作为水平1单位,家庭为水平2。yij和Xij分别为第j个家庭的第i个患者的因变量观测值(是否就诊)和自变量矩阵的观测值(影响因素)。β0j为截距,假定其服从正态分布,随机效应为u0j,随机系数为σ2u0。u0j表示第j个家庭的y的平均估计值β0j与总均数β0的离差,因此其也可视为水平2(家庭)的残差项,反应第j个家庭对y的随机效应。β为自变量矩阵X的回归系数矩阵。e0j为通常的随机误差项,即患者水平的随机误差。将式2代入式1可得式3,因变量被进一步表达为固定部分(β0+βXij)与随机部分(u0j+e0ij)之和。β0和β表示模型的固定效应部分,随机效应则由随机部分的方差σ2u0和σ2e0表示,在两水平模型中,两者分别对应水平2方差和水平1方差。

2.2.2 零模型

考察数据是否具有聚集性。首先以家庭为水平2,个人为水平1,固定水平1尺度参数为1,采用2阶PQL算法拟合两水平不含任何解释变量的零模型。结果如表1所示。从表中可以看出,2008年、2013年零水平模型的水平2方差都具有统计学意义,结合调查抽样规则和专业知识,可认为数据在家庭水平上具有聚集性,不能忽略其层次结构,适宜采用多水平模型进行统计分析。组内相关系数(ICC)表明:2008年、2013年患者两周就诊率的变异中各有40.3%和28.2%可归属于家庭水平。

再以县市级为水平3,家庭为水平2,患者为水平1拟合三水平零模型。结果显示2008年、2013年水平3方差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两次调查时的患者两周就诊率不存在县市聚集性。

2.2.3 就诊影响因素分析

以是否就诊为因变量,建立含自变量的两水平方差成分模型。根据自变量所处水平,可将自变量划分为两个层次。水平1(患者水平):性别、年龄、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就业状况、慢性病状况、自评健康得分(去中心化,原值-均值)、医疗保险类型。水平2(家庭水平):家庭人均收入、家庭恩格尔系数(去中心化)、住所与医疗机构距离。家庭人均收入采取五等分分组。各分类变量以哑元形式纳入。两水平方差成分模型如表2所示。

由表2可知,2008年影响江苏省农村患者两周就诊的患者个体(水平1)因素主要有年龄、慢性病状况、自评健康得分,家庭(水平2)的因素主要是家庭恩格尔系数、家庭人均收入以及住所与最近医疗机构的距离。在控制了其他因素之后,年龄在45~64岁和65岁及以上年龄组就诊率均低于15~39岁组,65岁及以上年龄组就诊率最低。半年内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就诊率低于无慢性病患者。自评健康得分越高,患者就诊率越低。家庭恩格尔系数越高,家庭成员发生疾病后就诊率也越低。与最低收入组的家庭相比,最高收入组家庭患病后就诊率较高,其他收入组与最低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住所距离医疗机构在1km以内的患者,其就诊率高于1~2.99km组别,距离超过3km患者的就诊率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013年影响江苏省农村患者两周就诊的患者个人(水平1)主要因素有年龄、慢性病、自评健康得分,家庭(水平2)主要因素有恩格尔系数。年龄方面,与对照组15~39岁患者相比,65岁以上患者就诊率较低,而45~64组患者的就诊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半年内患有慢性病的患者就诊率低于无慢性病患者。患者的自评健康得分越高,其就诊率越低。家庭恩格尔系数越高,家庭成员患病后就诊率也越低。

3 讨论与建议

本文采用了多水平统计分析方法探讨农村患者两周就诊的影响因素。通过构建零模型,发现除个体特征外,农村患者两周就诊选择具有家庭聚集性,患者个人的行为嵌套于家庭之中,就诊比例在家庭层面的变异占总变异的比例分别为40.3%(2008年)和28.2%(2013年)。零模型未能发现农村患者两周就诊在县市级水平存在的差异。

纳入自变量后的两水平统计模型发现,2008年和2013年农村患者两周就诊的共同主要因素是年龄、慢性病、自评健康得分以及家庭恩格尔系数。与2008年相比,2013年时的就医影响因素减少,患者家庭人均收入、住所与医疗机构距离不再是患者就医的影响因素。在其他农村地区患者的研究中,医疗保险类型是常见的卫生服务利用影响因素[4,5]。但在江苏省农村地区,两次调查中不同医疗保障人群的就诊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研究发现,2008年和2013年样本人群中无保险人数占比分别为3.6%和0.8%,医疗保障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且不同医疗保险类型的保障水平逐步接近,有效促进了农村患者的卫生服务利用[6,7]。

2008年、2013年时患者就诊影响因素的减少体现了江苏省经济发展和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成效。首先是由于农村患者人均家庭收入与2008年相比几乎增加了一倍,2013年时收入水平不再是患者是否就诊的影响因素,进一步研究可以发现2008年时患者未治疗原因中“经济困难”占比为23.5%,2013年这一数值下降为0.6%,提示江苏省的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大幅增加为农村地区的卫生服务利用创造了有利条件,提供了强大推动力。其次是住所与医疗机构距离方面,随着交通情况的不断改善,距离已经不再是患者就诊的影响因素之一,表明江苏省通过实施农村健康工程,合理布局医疗资源,有效提高了患者的卫生服务利用可及性。

针对2008年、2013年共有的影响因素,提出以下建议:

(1)促进农村老年人群合理利用卫生服务。两次调查均发现,农村65岁以上老年患者与青年患者相比,其两周就诊可能性较低,这可能与老年人群健康意识较差、经济收入较少、行动不便有关。因此,首先应在农村地区开展适合老年人群文化水平的健康讲座,提高其对于疾病的重视程度,改善其就医理念。其次,新农合等医疗保障制度可考虑设立专项资金,进一步提高其医疗费用报销水平,免除老年人就医费用的后顾之忧。再者,可在基层医疗机构开展老年人家庭病床服务,探讨医养结合等新型养老方式,进一步消除老年人就医障碍。

(2)促进慢性病人群及时利用卫生服务。2013年农村地区两周患病率与2008年相比上升了2.6个百分点,但两周就诊率却下降了3.3个百分点,进一步研究发现,2013年样本人群中82.7%患有慢性病,比2008年高出8个百分点,慢性病人数的增加推高了两周患病率,同时慢性病迁延不愈、治疗的非迫切性等疾病特征又使得患者不愿意及时前往医疗机构就诊,而是前往药店自行购药[8]。两水平模型中2008年、2013年的慢性病患者的OR值分别为0.344和0.180,也提示了其卫生服务利用存在不足。目前,在城市地区已经开展了大量的慢性病管理、慢性病医疗服务提供整合等实践,而农村地区尚存在不足。面对农村地区慢性病的高发态势,应以目前的乡镇卫生院健康管理团队为载体,突出慢性病在健康管理中的重要性。团队服务有利于慢性病的防治结合,主动的服务模式也可增加患者对于医务人员的熟悉和信任程度,有助于患者和其建立稳定的联系纽带,促进患者合理的卫生服务利用。同时,团队服务可加强对慢性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督促慢性病患者的持续、规律治疗。

参考文献

[1]Goldstein H,李晓松.多水平统计模型[M].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2]杨珉,李晓松.医学和公共卫生研究常用多水平统计模型[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3]吴晓云,曾庆.多水平模型的最新进展[J].数理医药学,2003,16(2):152-154.

[4]侯蕾.山东省农村居民就医意愿及流向研究[D].山东大学,2011.

[5]魏敏,肖锦铖,杨善发,等.2003-2013年农村居民就医行为相关影响因素文献计量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4,27(3):57-59.

[6]詹长春,余悦,周绿林,等.江苏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0,27(7):471-472.

[7]代宝珍.江苏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经济补偿能力研究[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1.

上一篇:营养快线市场分析下一篇:《世界未解之谜》读书心得书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