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内容

2024-09-0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内容(精选8篇)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内容 篇1

一、当地农民文化生活的基本状况,农民需要或喜欢什么样的文化活动?

AA县共有乡镇文化站10个,文化用房2357平方米。达标建筑面积(400平方米以上)的只有4个乡镇,从业员23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3人、助工9人、高工1人、中级22人;本科1人、大专7个、中专12人、高中2人、初中1人。年全结构为:25——30岁2人;36-40岁7人;41-45岁7人;46-50岁4人;51以上2人。各乡镇每年均开展各种大、中型群众性的节日文化活动,形成了大节日有大活动,小节日有小活动,日常活动经常化的文化活动模式。特别是百育、坡洪、洞靖、五村、巴别、玉凤等乡镇利用传统歌圩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内容有:山歌对唱、文艺演出、壮话快板、篮球、拔河、抛绣球等。县文化馆、业余艺术团经常开展文艺下乡活动,极大地活跃了农村基层文化生活。

现阶段的农民需要和喜欢如下的文化活动:(1)科技、图书下乡宣传活动。

(2)文艺下乡演出活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科技营销信息等。(3)辅导乡镇、村级文艺山歌队。

二、农民自办文化的主要形式、资金来源管理方式及发展趋势等。

全县农民自办文化积极性极高,各乡镇都有自己的山歌、文艺队伍,图书室、文化活动室等。AA县农民自办文化较好的有百育镇百育村“光彩艺术团”,在2005年荣获“全区优秀村、屯文艺队”光荣称号。[桂文发(2005)435号]这是我县乃是百色市农民文艺先进的代表。荣获全区农村“小康文化示范户”的个人:坡洪镇的马进友(综合型);百育镇的农元大、韦金秀(文艺活动型)(桂文发(2005)453号),他们取材于农村、立足于农村,创新、自编自 演、用通俗易懂的形式,立足本乡镇、本县开展文艺演出,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自办较好的文化站有:田州、百育、头塘、那坡、那满、五村等乡镇。

资金来源:政府适当补助,队员自筹,企业、单位赞助;邀请演出方式:自收自支,自负盈亏。

三、农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状况、存在问题?(1)政府农村文化服务队伍建设情况。

AA县农村文化建设,可以说是正常开展,后劲十足,成立山歌队、文艺队等,各乡镇积极性高。但是由于经费的问题,购买道具、服装等受到影响,更谈不上购买交通工具。所以农村文化建设开展得不够正常,时冷时热、时好时坏,只有赔本。现只有经济效益好的百育镇、头塘镇、那坡镇、五村乡开展得比较正常。

(2)政府农村文化服务队的建设情况为:以山歌文艺队形式成立。自己组建文艺队(如百育镇、田州镇、五村乡、头塘镇那坡镇等)其他乡镇有的以邀请形式组建。总之,政府农村文化服务建设及服务对象在农村主要配合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中心工作任务而形成的宣传发动重要工具。

(3)存在问题:没有相应政策,经费严重不足。

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应该做什么?为何建功立业产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

1、在构建农村公共文化体系中,作为政府应该做:(1)制定宽松的政策;

(2)工作上给予指导,经济上给予扶植;

(3)政府出面协调有经济实力的企业给予冠名、赞助等;(4)政府职能部门给予业务工作的辅导、培训。

2、为了保障农村文化建设的持续健康发展,应当建立起:(1)建立农村文化建设的财政比率数的大制度,以红头文件形成制度延续下去,以保证经济的基本到位。(2)各乡镇文化站在工作中,应建立一支稳定的文艺队伍,才能保证 正常开展活动。

应增加文化站人员在编人员,落实编制、工资。

五、现行农村文化建设中政府投入项目的效果和投入方式的评价。

(1)投入项目的专项资金很少,效果不很大;(2)没有形成专款专用的财政预算内的比率;

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文化基础设施陈旧且发展不平衡,经费投入不足。近年来,我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总体上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各乡镇发展不平衡。目前,全县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面积共2357平方米,而巴别、洞靖、坡洪三个乡镇面积加起来还不足300平方米。全县建有综合活动设施的乡镇有4个,建有健身点的乡镇1个。然而,由于领导认识不够到位,以及受经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一些乡镇原有文化设施移作他用或废弃情况严重,不少乡镇文化站站舍被挤占、挪用、变卖,许多站舍设施老化,功能得不到发挥。据调查,全县十个乡镇目前无一把农村文化建设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农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仍严重滞后于经济发展水平。

2、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受益面不广。目前,我县各乡镇的民间文化组织,如龙舟队、舞龙队、歌舞队、文艺队、太极拳队、长跑健身队、气功健身队、腰鼓队、秧歌队、蓝球队、乒乓球队、垂钓队等还不时地活跃在广大农村,已成为我区农村文化生活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但这些还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大多数群众平时主要的文化娱乐活动还只是看电视、搓麻将等,即使每逢春节、歌圩节、元宵等重大节日,也只是元宵灯会等传统项目。由于组织形式和内容安排都比较单一,缺乏创新,真正民族民间文化表演形式越来越少,群众受益面不大,教育启发不深。导致一些乡镇、村群众的文明程度弱化,赌博、迷信等现象较为普遍,民事纠纷和刑事案件有上升趋势,社会不安定因素加剧。这不但严重影响着农村的村风民风、社会治安、农民素质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而且不同程度地显现出对经济发展的制掣作用。

3、专业人才缺乏,区域文化特色不明显。目前,我县十个乡镇文化站定编23名,然而,由于机制与体制的不完善,致使长期以来,不少乡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干着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有的一年到头不在文化站上班,“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农村文化站、文化室“空壳化”,缺编、混岗、空岗现象普遍存在,有的文化站组织活动次数几乎为零,有的文化站已到了名存实亡的地步。由于文化体制改革滞后,文化人才引进难,造成目前各乡镇既缺乏有专长的“文化人”,又缺少“做文化”的文化产业经营者。农村原有的文化人正在“老化”,新时代的“乡土人才”培育严重滞后。特别是近几年来,忽视了对民间传人的保护和培育,具有特色文化的人才有青黄不接的现象,村级组织的文艺骨干显得更为苍白无力。

4、职能部门调研、指导工作不够深入及时。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为丰富活跃我区群众文化生活作了有益的探索和研究,并制订相关发展规划。然而,由于有关职能部门宣传不够到位,一些群众对“创文化名县”到底包含哪些内容,要做些什么,不甚了了。乡镇领导对此也没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同时,有关职能部门对农民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内容和形式缺乏创新,没有抓住农民文化需求的兴奋点,造成规划滞后,城乡差距加大。一些地方“为文化而文化”,只是在年节期间象征性地开展一些活动,主要是为了完成上级布臵下来的任务,这些活动内容和形式雷同的多,群众参与率低,效果不佳,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文艺的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如每年各乡镇组织的歌圩节,展出时间仅是一到两天,但组织筹备至少花上几个月,且活动大多以行政组织为主,浪费大量人、财、物,基层反响强烈。另外,一些农村反映,近几年,县组织的的文艺下乡活动几乎很少,一年除了送上几部电影,农民看不到喜闻乐 见、反映农村群众生活的文艺节目,基层呼声很大。

5、由于一些应当开展的文化宣传活动无法开展,使有的地方文化糟粕乘虚而入,思想文化阵地被封建迷信、宗教文化、赌博等对本土故有的民族文化影响冲击力较大,使一些非常宝贵、具有传承价值的民风、民俗正走向灭亡。

6、“2131”工程设备不足,目前全县尚缺电影机4台,领导兼放映员、放映员兼会计出纳共4人。影片老,知识量、信息量不能满足农民的需要,农村看电影难的问题尚未真正解决。

七、加强我县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改善、丰富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既是统筹城乡文化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把文化发展的着力点放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的需要。为了进一步活跃我区农村群众的文化生活,积极营造农村奔小康的环境氛围,全力打造“文化名县”。

1、要把农村文化建设纳入城乡统筹的总体目标中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加强科学论证,抓好规划落实,切实做好“布洛陀文化”这个大文章。建议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制定和完善《农村文化体育实施细则》,以保证我县农村群众文化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发展经费要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要借助国家推行行政体制改革的东风,将文化指标纳入各级政府的政绩考核体系中并占有相当比重,明确各级政府在基层文化建设中的责任,县与乡镇要签订文化工作责任状,列入工作目标范围内进行考核。

2、加大投入,努力实现文化设施建设与经济发展同步并进。文化设施代表着一个地方的形象和品位,很大程度上也是一个地方的名片和窗口。县、乡镇两级要围绕建设“布洛陀文化”的战略目标,把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加大区财政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发挥投资主渠道作用。彻底改变我县农村文化体育设施简陋、不足、落后的现象。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经济实 体及民间组织参与农村文化设施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文化产业园区、特色集镇的开发和建设,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中介组织,形成多元投入的新机制,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以加快我县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步伐。

3、改革和调整乡镇文化管理体制,扩大乡镇文化机构职能。市场经济时代,农民的文化需要主要是“求富、求知、求乐”,首当其冲的是“求富”。因此,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进一步革除制约文化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以体制机制创新为重点,健全文化市场体系,依法加强管理,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为农村经济和农民群众科技致富服务,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我们的各项改革和调整也应围绕这些进行。

首先要转变文化工作仅仅依靠宣传文化部门来办的观念,积极引导科技、教育、卫生、广播、政法等部门广泛参与基层文化建设活动。建成融宣传、科技、文化、教育、广电、咨询、服务、实用技术培训、职业介绍等为一体的综合性的农村宣传文化活动中心。第二,要改变文化活动单纯搞娱乐的做法,将知识性、教育性有机地融为一体,特别是和当前的经济建设结合起来,在发挥娱乐功能的同时,通过举办科技讲座、科普展览、农家课室、文艺进村、道德论坛、读书交流会、实用技术培训、职业介绍等多种新颖有效的形式,改单向灌输为互动参与,牢牢地把农民吸引住,帮助和带领农民探索致富的途径。抓住了农民“求富”这一兴奋点,就抓住了农村文化发展的“牛鼻子”。第三,要动员社会力量来办文化。把原来“政府办文化”转变为政府管文化,政府引导文化。结合城乡一体化建设,积极借鉴先进县加强文化建设的成功做法,通过政府主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机制,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管理,使其发挥最大的社会效益。

4、积极扶植和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千百年流传下来,生生不息,被当地群众所悦纳与保留,说 明其生命力极强,符合当地的风土人情与当地群众的审美习惯,值得我们去发扬光大。只不过我们在扶植、培育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的时候要剔除其糟粕,保留其精华,并注意与时俱进,让传统文化形式与时代精神紧密结合起来,用古老的传统文化这只酒瓶去盛装新时代醇香的美酒。目前我县10个歌圩节,特别是敢壮山歌圩、桥业歌圩等特色文化,已初见规模,且有一定的影响力和知名度。建议县政府进一步加大扶持和引导力度,对这些有文化特色的乡镇、村命名为诸如“山歌之乡”“篮球之乡”等,以奖励的形式鼓励各乡镇积极开展有特色的传统文化建设,以打造成我区农村群众文化的精品和特色。

5、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努力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建议建立我县农村文化骨干人员的人才库,形成县、乡、村三级的文化骨干网络,并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影响力,为丰富活跃农村文化生活作出更大贡献。逐步在基层文化单位实行人员从业资格制度,建立完善并广泛开展在职人员岗位培训机制,采取远程教育等现代化培训方式,努力提高他们的思想水平和业务素质。同时,通过公开招聘、考核等方式引进农村文化事业管理人才,建立并健全乡村文化机构。除乡镇设立文化站外,村委会要设文化委员。鼓励或组织村民进行业余文艺创作、表演活动等。有条件的乡村,可定期请学有专长的人士为农民传授文化知识等。要重视和培育农村“乡土文化”人才和农村文化能人,进一步夯实农村文化工作的基础。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内容 篇2

1 农村区域河岸带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

1.1 特 点

农村区域河岸带与城市区域相比,自然化程度较高,在结构形式、覆盖物、岸外土地利用方式、防洪能力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如下。

(1)纵向自然弯曲,横向结构多样。

农村区域河岸带结构丰富多样。在纵向上,基本维持蜿蜒弯曲的自然形态,尤其在丘陵山区,弯曲程度较高。在横向上,平原区农村河岸带多以缓坡形式为主;丘陵山区由于地势陡峭,洪水陡涨陡降,水力冲刷力强,因此丘陵山区河岸带以复式断面为主。

(2)以植被覆盖为主,硬化程度低。

农村区域河岸带大部分区域以自然植被覆盖为主,植被覆盖程度较高,既有水生植物(芦苇、菖蒲等),也有陆生植被(乔木、灌木和草被)。河岸带植被基本以自然生长的植被,而非人为栽种植被,植被死亡后倒伏于河道,为生物生存和生活提供食物和避难场所。部分居民集中居住区或安全要求较高的区段,河岸带采用硬质材料覆盖。

(3)岸外土地利用以农田为主。

农村区域河岸带岸外土地利用方式主要以农业耕种为主。部分河岸带岸外也会被用作居民居住区、工业生产区以及特殊功能区。

(4)抵御洪灾能力较低。

由于农村区域河岸带以自然河岸为主,其防洪能力相对较低,农田区域河岸带一般能抵御10~20 a一遇的洪水,集中居住区一般能抵御30~50 a一遇的洪水。

1.2 存在的问题

由于自然和人为等原因,农村区域河岸带在防洪能力、稳定性、生态栖息地等方面均受到一定的影响,其功能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目前农村区域河岸带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稳定性较差,防洪能力不够。

水流对河岸带的侵蚀和冲淤是造成河岸带失稳的主要作用,部分岸坡抗冲刷能力不强,尤其岸趾部位易被水流掏空侵蚀引起坍塌,河岸带的安全性及亲水性受到影响;部分护岸年久失修,破损严重,威胁到河岸带稳定安全。

(2)人为侵占,河道失去有效屏障。

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部分河岸带区段被农业利用、商业开发和工业建设等人为侵占,使河岸带在植被覆盖率、适宜宽度等方面都不能满足要求,河岸带生态功能退化严重,河流失去有效屏障。

(3)建设不合理,生态退化严重。

传统的河岸建设模式主要依靠硬质化、渠道化河道,人为改变河流的自然形态,使径流强度增加,陆地污染随径流直接汇入河流,影响河流水环境。同时,钢筋混凝土护岸阻隔了河道水体环境与陆地环境之间的物质交换,切断了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链接,使生物栖息地丧失,生态多样性降低,生态功能严重退化。

(4)管理不到位,环境恶化严重。

长期以来我国河流建设中重建不重管,可持续性不强,随意抛撒垃圾,水面水葫芦、水花生蔓延严重。尤其在农村区域,由于管理不到位,很多河道建设后3~5 a后就退化显著。而且在农村地区,居民环境保护意识较弱,河岸带常常会成为垃圾堆放地,河岸环境较差。

2 农村区域河岸带建设内容与建设步骤

2.1 建设内容

农村河岸带建设是在分析现有河岸带水文、生态、地质、人为干扰等因素的基础上,根据生态河岸带的特点,综合考虑农村区域河岸带存在的稳定、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和管理等方面要求,根据水力稳定性原则、生态完整性原则、功能性需求原则、资源保护原则和整体景观原则,对河岸带的纵向形态和横向断面进行全面建设。

(1)纵向形态建设。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边缘的曲折度和宽度共同决定景观中边缘生境的总量,弯曲边界比平直边界的生态效益更高[2]。因此,河岸带纵向形态建设上应保持自然弯曲的形态,从而为河岸带陆地和水生生物提供多种栖息地,有效的保护滨水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同时,应根据不同区段的要求,将河岸带纵向划分成不同的功能区段,如:自然保护区、资源开发利用区等,以利于河岸带建设和管理。

(2)横向断面建设。

河岸带横向宽度对于生态河岸带功能发挥有着重要影响,当河岸植被缓冲带宽度由2.44 m增大到19.52 m时,其拦截沉积物效率也由50%增加到98%[3]。应根据当地条件保持河岸带适宜的宽度,满足河岸带结构安全、生态保护、环境缓冲的要求。

断面形式上,根据农村所处地势不同以及两岸地形限制情况,选择不同的断面。丘陵山区,由于水位变化幅度较大,水流湍急,河岸带横断面形式尽量采用复式断面。对于河岸带受地形限制的平原地区,较适合梯形或矩形断面,结构简单,占地较少,是农村中小河道常用的断面形式。

2.2 建设步骤

(1)健康状况诊断,发现主要问题。

在详细了解农村河岸带的结构、功能的基础上,对整个流域范围内的地形、水文和植被等资料进行综合,针对不同河段河岸带的功能,对生态河岸带的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同时对人类活动干扰进行回顾性评价[4]。主要从结构稳定性、景观适宜性、生态健康性和生态安全性四个方面系统分析河岸带健康状况[5],分析并总结现阶段河岸带存在的问题。

(2)控制因子分析,探析致病机理。

影响河岸带生态健康的主要因素可概括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条件,水流条件,植被覆盖,地质条件;人为因素包括污染排放状况,水资源的资源开发,河岸带人为侵占,工程建设措施和河岸带管理。通过对这些影响因子数据收集,计算表征问题与影响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式,确定影响农村河岸带健康的主要病因。

(3)建设模式明确,实施具体措施。

经过对农村区域河岸带健康状况诊断,分析存在问题与致病机理,根据河岸带建设原则,针对河岸带存在的不同问题,选择合适的建设模式。

3 农村区域河岸带建设模式和建设材料

3.1 建设模式

在确保满足防洪要求的前提下,考虑河岸带水流条件、生态状况、人文景观等因素,针对不同河岸段的功能,因地制宜地采取适宜的建设模式,达到生态河岸带的要求。主要有自然建设模式、工程建设模式以及景观建设模式[6,7]。

(1)自然建设模式。自然建设模式是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材料对河岸带的纵向形态和横向断面建设。主要的自然材料包括:土著植被、枯树干、碎石以及土壤生物材料等。尤其是应用土壤生物工程,可以有效地塑造河岸带形态和适宜的断面结构,加固和稳定边坡,控制水土流失和实现生态修复,以满足防洪、营造适宜栖息地等的要求。常用的土壤生物工程技术包括活枝扦插(live stakes)、柴笼(live fascines)、灌丛层栽(brush layering)、木栅栏(live cribwall)、草垫(brush mattress)、椰植卷(coconut fiber rolls)等[7,8]。在实际建设工程中,可以组合使用。

自然建设模式适用于防洪要求不太高、侵蚀和淘刷不易发生的河岸带。这种模式中应重点注意植被物种的选择和配置。

(2)工程建设模式。工程建设模式是指利用人工辅助材料和当地自然材料组合的建设模式。这种方式主要针对冲刷较严重、防洪要求较高的河岸段。在建设中主要是通过利用石材、竹笼、格宾网、生态混凝土球等对坡脚和坡面进行防护,同时在空隙中种植植物。几种典型的工程结构形式断面结构如图1、图2所示。这种模式既能确保河岸带防洪的要求,又能营造良好栖息环境,还可有效缓冲面源污染。

工程建设模式主要适用于崩塌、冲刷严重,河岸稳定性较差的河岸区段,尤其是山丘区河岸带。在建设中,应重点注意工程材料的选择以及植被的合理配置。

(3)景观建设模式。景观建设模式是指采用人文景点配置方式建设河岸带的方式。这种模式主要是根据当地居民亲水、休憩、旅游和城镇功能区划要求,融合当地人文历史和休闲娱乐的特点而采用的建设方式。主要的景观设施包括:凉亭、休憩长椅、亲水平台、码头、奇石、历史图碑、画廊、花卉等。该模式主要适宜于城镇区域和旅游区域河岸带。在建设中不仅仅要考虑景观要求,同时应充分考虑防洪要求和生态保护要求。

3.2 建设材料

材料选择上,主要原则是因地制宜。总体而言,主要建设材料包括自然材料和人工生态材料。

3.2.1 自然材料

植物是河岸带生态建设的主要自然材料。由于不同的植物种类在耐水性、耐旱性、耐盐性、观赏性、抗病性和固岸护坡、水质净化等方面存在着显著差异,因此,在建设中应根据河岸带特点选用适宜的植物种类。山区河岸带,应选用耐贫瘠、抗冲刷的植物种类,山地野生的水土保持植物。平原地区河岸带,宜选用耐水淹、净化水质能力强的植物种类。同时要考虑生态栖息地营造和水土保持的要求,应采用根系发达的植被,采用乔灌草结合的配置方式。

3.2.2 人工生态材料

混凝土材料、砌石等作为传统的河岸带建设材料已经不能满足河岸带防洪安全和生态环境保护两方面要求。国内外学者通过对护岸材料的研究,制造出了既能有利于保护河岸稳定,又能有利于植被生长,还能有利于水土保持和截留面源污染的人工生态材料。目前,主要的人工生态材料有:生态混凝土、三维植被网、生态袋、格宾网、荣勋砌块等。

(1)三维植被网。三维植被网护坡是指利用活性植物并结合土工合成材料等工程材料,在坡面构建一个具有自身生长能力的防护系统,通过植物生长对边坡进行加固的一种护坡形式,如图3所示。与天然草皮护坡相比,在流速为3 m/s的水流条件下,三维植被网加筋草皮护坡的侵蚀模数为天然草皮护坡的42.69%,单位面积的泥沙冲蚀量减少了57.31%。流速达到4 m/s时单位面积加筋草皮护坡的泥沙冲蚀量较天然草皮护坡减少了81.4%[9]。可见,三维植被网能有效保护植被生长,有效抑制暴雨径流对边坡的侵蚀,从而大幅度提高边坡的稳定性和抗冲刷能力。

(2)生态混凝土。生态混凝土由粗砂砾石、水泥及其他添加剂制成,通过预制成球、矩形、鱼槽等不同体型,对河岸带进行防护。生态混凝土的足够的空隙和基质配置能为植被生长提供良好的条件,如图4所示。生态混凝土的孔隙结构有助于水质净化,据研究,生态混凝土孔隙率可达30%~40%,对CODMn,NH3-N,T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17.10%,79.12%,53.10%[10]。这种材料在抗冲性能上与普通混凝土近似,可以防止暴雨横向径流及雨季洪峰河道径流对河岸的冲刷,满足水利工程建设需要。

(3)生态袋。生态袋是一种柔性岸坡防护材料,通过向人造土工布袋内填土,并用连接扣将一个个生态袋连接成一个整体(图5),可以防止填充物(土壤和营养成分混合物)流失,同时实现水分在土壤中的正常交流,为河岸带生物提供水分及营养物质。生态袋作为柔性护岸,能够适应地基的不均匀沉降,可有效增加护岸的稳定性,保证堤防不再坍塌,减少水土流失,相当于每年每公里新增土地100.05 m2(按年减少塌损20 cm计),每年每公里减少清淤600 m3[11];施工后的边坡具有植被覆盖的表面,植物的根茎可穿透袋体,对生态袋与土体进行锚固作用,进一步稳固河岸带,而且使开挖的坡面具有绿化的效果,形成自然生态边坡,有益于生态环境。

(4)荣勋砌块。荣勋砌块是一种生态混凝土预制块材料,砌块顶面有中部脊,两侧低,横截面整体上呈朝下的喇叭口状,通过砌块的上下咬合,形成一个牢固的锁扣结构,与砌块后土工格栅共同形成加筋挡土墙结构(图6)。砌块的基本形状能够保证护岸内外渗透压平衡,提高护岸的稳定性。砌筑的护岸可以垂直或任意仰斜,且受土压力作用变形小,300 mm与500 mm砌块挡墙高度3 m,灌水饱和30 d,累计变形分别为1.6 cm与0.6 cm,变形量不会对护岸安全造成影响[12]。离缝砌筑形成的生态孔,使得护岸前后内外相通,保证了河流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之间的交流,并且为水生生物提供了栖息环境。生态孔直接与墙体后土体联系,可以种植藤本植物,长势良好可以覆盖墙体,对景观起修复作用。由于荣勋砌块护岸占地少的特点,适用于人口聚集城镇区和岸坡较陡的山丘区。

(5)格宾网格。格宾网格是用低碳钢丝织成双铰柔性网格,经绑扎相互连接形成的网垫或网笼。这种材料在建设中需要填入石块等材料,主要有格宾网箱(图7)和雷诺护垫两种形式。这种材料适应性强、柔韧性高、不易断裂的板块结构,护岸整体稳定性好,抗冲刷和塌坡能力强。其抗冲性能与护垫或网箱厚度以及填充石料平均粒径有关,据研究,护垫厚度为0.15~0.17 m,0.23~0.25 m与0.3 m时,抗冲极限流速能达4.5,6.1,6.4 m/s。粒径d50为0.15 m和0.19 m的格宾网箱,抗冲极限流速为7.6和8.0 m/s[13]。同时,这种材料还能有利于植被扎根与其中,从而能有效消减面源污染和营造良好栖息地。

4 结 论

传统的河岸带建设往往以结构稳定的要求为主,忽视了河岸带缓冲截污、生态和景观的功能,造成河道水质下降、水域和陆地生态退化等问题。农村区域河岸带自然化程度较高,在结构形式、覆盖物、岸外土地利用方式、防洪能力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建设时应同时考虑纵向形态和横向断面两方面内容。以区域为单元,对河岸带进行健康诊断,确定不同河岸段问题并分析致病原因,再根据区域功能的不同要求,因地制宜地选择建设模式和材料。通过河岸带生态建设,在保证农村区域生活生产安全的基础上,还原了其自然生态的环境,确保农村河岸带可持续发展。

摘要:农村区域河岸带作为维护河流健康的重要屏障,受人为和自然因素的影响,其屏障作用存在一定的退化。实施适宜的生态建设措施将能有效遏制这一退化趋势。建设中需对河岸带的纵向形态和横向断面开展全面建设。根据不同的区域条件、功能要求,选择适宜的建设模式。通常包括自然建设、工程建设和景观建设3种模式。各模式有其自身的适用条件,需根据具体条件选择适宜的建设方式,尤其是材料选择上,需要因地制宜的选择自然和人工材料。

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调研报告 篇3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利用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违法行为屡禁不止

据近年全市农村集体建设违法用地调查处理数据显示,全市违法违规现象未能得到有效遏制。主要表现在:有的村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尤其是耕地或基本农田建设工业厂房,对外出租、出售;有的村以“以租代征”的方式,将土地出租给其他单位或个人,非法建设工业厂房;有的则以农业结构调整为名,擅自占用耕地,甚至基本农田建设永久性建筑,进行畜禽养殖。大量耕地遭到破坏,部分厂房闲置,既严重违背了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又造成大量资源的闲置浪费。

(二)农村住宅违法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近年来,由于农村集体经济增长乏力,再加上国家取消了三提五统等税费,一些空壳村和自然环境较好的村把农村住宅建设当作集体收入的唯一来源,纷纷违法建设住宅对外出售和寻租,其表现形式主要有:一是部分村集体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设住宅,对外出售;二是部分村以集体土地为条件与他人联合开发,建设住宅对外出售;三是部分村集体将土地出租给他人,用于住宅建设;四是部分村民未经批准,擅自占用土地建设住宅。

(三)农村居民住宅非法交易时有发生

随着城市化水平的提高,城市和农村住房价格差异的不断提升,在乡镇中心区域,尤其是城乡结合部,部分城镇居民以及农村村民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非法交易农村住宅的现象时有发生,随着旧村改造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一些违法交易现象逐渐表露。农村住宅的非法交易,不仅严重违反国家政策规定,扰乱了土地市场的正常秩序,而且引发大量的土地信访案件和民事诉讼,使农村村民的合法权益得不到有效保障,造成了农村土地权属混乱和产权纠纷,并给旧村改造及新农村建设带来新的矛盾。

(四)集体建设用地利用率低,闲置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一是人均集体建设用地面积较大,利用率低。二是农村住宅空置率高,一户多宅较多。部分农村村民取得宅基地建房后,因考学、参军、工作、在外购房居住等原因,将户口迁出本村,造成大量住宅闲置;部分村民因结婚分户等原因已在村内单独申请建房居住,后又继承其父母或亲戚生前所居住的房屋,导致一户多宅和房屋闲置。农村住宅闲置及一户多宅等问题,造成了农村土地的粗放利用和浪费。

二、对策及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社会各阶层的国策意识

一是搞好法律法规宣传,增强法律意识。二是搞好国情、国策的宣传,增强危机意识。三是搞好科学发展观教育,增强责任意识。将正在开展的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延伸到基层、到农村、到群众,将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持续发展的理念扩展、落实到农村基层,切实增强社会各阶层的责任意识,把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科学发展变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为,“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二)强化执法,规范管理

一是强化审批管理。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界定和控制乡镇企业、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农村村民住宅等三类用地的范围和规模,并纳入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管理。除此之外,任何单位和个人建设使用土地的,必须依法使用国有土地,禁止以兴办“乡镇企业”、“镇村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为名,非法占用或租用农民集体所有土地进行非农业建设。

二是强化预防管理。逐步建立健全市、县(区)、镇、村四级巡查网络,普及执法监察管理信息系统,进一步完善案件发现预防机制,增强市(区)、镇、村基层执法监察网络的效能,实行专人分片包干责任制,突出重点区域,明确划分区域,确定巡查周期,加大巡查力度,对土地违法行为切实做到“早发现、早制止、早处理”,努力将土地违法案件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是强化执法管理。针对目前农村集体土地乱占滥建和非法交易等行为,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制止和查处乱占农用地进行非农业建设的违法违规行为,对违法占用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要坚决依法处理到位。同时,要进一步加强与公安部门的协调与配合,推动国土、公安联合执法机制,共同查处、处理土地违法违规案件,不断加大对土地违法违规行为的震慑力及处理力度,有效制止各类违法行为。

(三)多措并举,提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

一是合理规划。认真组织开展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合理编制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挖潜利用规划,在确保全市建设用地总量不增加、耕地总量不减少、耕地质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充分挖掘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的整理(复垦)潜力,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有机结合,合理规划调整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布局,优化用地结构,降低人均建设用地面积,进一步促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节约集约、高效和可持续利用,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二是积极推进农村居住工程建设。要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实施村庄合并、集中兴建多层民居,将党的城乡统籌政策惠及到大多数农民,落到实处。首先,全面摸底,科学规划。第二,结合实际,分类实施。第三,严格标准,保证质量。第四,资金扶持,扎实推进。各级政府应从城镇土地出让收益中拿出专项资金,用于补助拆迁村和搬迁居民,保证农村居住工程建设顺利推进。

三是积极开展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和挂钩。集体建设用地置换和挂钩,就是通过置换和挂钩的方式,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减少与城镇建设用地增加相结合,通过整理复垦,将农村废弃、闲置、低效利用的建设用地整理成耕地,并将整理复垦后取得的建设用地周转指标由市(区)统一调剂用于城镇及工业园区项目建设。

四是逐步建立农村住宅退出机制,实行有偿使用。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市曾对农村住宅实行有偿使用制度,不仅有效解决了农村住宅乱搭滥建、少批多占的问题,还较好地改善了村容村貌,受到广大农民的好评。具体方法可采取对符合规定标准的住宅少收或不收有偿使用费、对一户多宅和超标准占地的多收有偿使用费。具体标准可由县级人民政府制定,也可由村按村民公约的方式确定。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4

多年来,农村基层经过持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法治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运用法律手段解决矛盾纷争,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正在成为更多农民的首选,农村的法治水平正在向建设较高层次现代法治文化的方向提升。但当前农村有的地方,受自然经济长期形成的传统观念影响,法治文化的建设还相对滞后,农民的法治观念依然比较淡漠,法律在调整和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民合法权益方面还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社会法治化的程度不高,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农村廉政文化建设调研报告 篇5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的一个重要创新。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不仅对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廉政文化其它“几进”工作也具有借鉴、促进作用。本文就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几个有关问题作些粗浅探讨,以期对正在开展的廉政文化建设活动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所裨益。

一、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1、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农村全面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倡导的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廉政文化是与腐朽消极文化相对立的,是一种积极进取、健康向上和推动社会进步的先进文化。毫无疑问,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利于促进农村文化建设健康发展,进而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持续发展。近年来,我市把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纳入大文化建设,采取有力措施,切实提高农村党员干部及村民思想道德和文化素质,为实施“建设新型工业市,构建和谐新农村”战略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思想保障和智力支持,从而推动了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民主政治建设,推进农村社会和谐进步。消极腐败是社会不和谐的主要因素。中央颁布《惩防体系实施纲要》以来,我市加大惩治和预防腐败力度,查办了一批贪污受贿、损害群众利益等违纪违法案件,取得了较好成效,但消极腐败现象仍在一些地方反复发生。消极腐败问题的背后有着深刻的落后文化。因此,要消除农村腐败问题,构建和谐新农村,就必须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只有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才能使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摆脱见利忘义、以权谋私的腐败文化羁绊,才能解决监督不力、民主管理不到位等诸多问题,才能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3、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有助于增进反腐倡廉宣传教育,推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党中央把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作为当前反腐倡廉工作的重要举措来抓,意味着反腐倡廉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在这种新的形势下,我们应把廉政文化建设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好,以此提升党风廉政宣传教育水平,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参与反腐倡廉工作。这几年,我市结合“文化下乡”活动,积极实施送廉政电影、图书、书画等到农村基层一线,使廉政文化走进了千家万户。实践证明,这种做法是有效的。今后还要加大廉政文化含量,发挥其激蚀扬清功能,促进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更加深入有效开展。

二、农村廉政文化的内涵

农村廉政文化作为廉政文化“六进”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其寓于农村社会复杂的大文化环境中,具有丰富而独特的内涵,从根本上讲就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制度文化、物质文化,其中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处于较低层次,思想文化属于较高层次,其实质是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体现的是“以人为本”、“以德治腐”的思想,目的是从源头上预防各种腐败行为的发生。

从思想文化上看,包括农村党员干部和群众对廉政的认知程度、思想文化素质、道德修养、价值取向等。通过坚持不懈的廉政思想道德教育和舆论宣传,使广大农村群众传承中华民族清正廉明的思想品德、传统美德和良好道德风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道德观,自觉坚持讲文明、讲诚信、讲法纪、讲廉洁;特别是使党员领导干部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两个务必”、“八个坚持、八个反对”,以及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等要求,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不贪不沾、廉洁奉公,营造“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氛围和环境。

从制度文化上看,包括维持农村清正廉洁政治局面并能及时揭露腐败行为的管理制度、监督制度和公认的社会道德规范等。它具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在这一制度文化的引导和约束下,使乡村干部意识到什么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是应倡导的,什么是应反对的;什么是群众满意的,什么是群众不满意的。如果违反了制度的刚性原则,那么廉政制度的规范、约束机制就会发生作用,从而促进党员干部廉洁自律。

从物质文化上看,包括廉政文化活动场所、载体、组织方式及文化产品等。它是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形态反映与体现着廉政思想及要求,要求我们在建设一些廉政基础设施,如廉政主题公园、廉政文化景观时,要把先进的廉政理念、思想道德规范融入其中,通过这些富有喻意的物质形态让人们在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精神和灵魂,洗刷思想上污垢。

从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效果上看,表现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集体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农民收入不断增加,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干部积极向上,党风、政风、学风明显改善,乡风民俗进一步好转;规章制度更加健全完善,管理实施更加规范到位,等等。

三、对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近年来,我市在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领导对农村廉政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工作措施不够有力,气势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工作机制尚未建立,方式方法不够科学,经费难以保障等。我们认为,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提高认识,增强做好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要认真组织学xxx省、市、县(市)委有关文件和胡总书记对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指示精神,深刻领会精神实质,进一步明确廉政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工作原则、工作内容、目标要求等,增强做好廉政文化建设的自觉性、责任感和紧迫感;要通过各种宣传媒体大力宣传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意义,进一步营造浓厚的舆论氛围;要从新农村建设示范村中精选一部分经济条件好、党员干部热情高的村,通过先行一步进行示范建设,待取得初步成效和经验时逐步推开,切实把加强农村廉政文化建设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2、创新载体,扎实抓好农村廉政文化教育。要强化对农村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思想道德、党纪政纪和法律法规的教育,每年突出一个主题,着力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增强拒腐防变能力。要注意讲究方式方法,选择新颖、通俗、有效的载体,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凝聚力。要拓宽思路,积极探索,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群众参与度高、易于接受的教育形式或载体进行实践,展示自身亮点,彰显地方特色。要注重人性化,讲求实效,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防止和克服就事论事、生搬硬套、空洞无物、不解决问题的说教,把廉政文化教育与加强农村基层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相结合,与解决党员干部存在的突出问题相结合,与发展农村经济和解决百姓生产生活上遇到的困难相结合,使廉政教育更贴近农村干部群众的思想实际、工作实际,做到入情入理、入脑入心。

3、与时俱进,完善并落实好党风廉政建设制度。一方面,要抓紧修订完善有关廉洁从政规章制度,使之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客观实际。如通过不断完善乡村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民主听证制度,确保重大决策、重要项目安排和大额资金的使用由班子集体讨论决定,村级重大事项由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防止少数人说了算。另一方面,要增强民主管理意识,落实监督制度。在现有村级会计业务水平不高,财务管理不规范的前提下,通过充分发挥村级党风廉政监督小组作用,督促农村资金往来账实行“村账乡镇代管”,并送乡镇农村经管站审核管理,督促农村资产拍卖、山林权属转让、工程建设项目发包经过招标投标,督促乡务、村务及时公开,即凡涉及乡镇、村里重要事项如惠农政策、专项资金使用、村集体土地征用、计划生育指标分配、宅基地审批、扶贫款物的发放及村主干的工资补贴等群众关心的事项都要一一公布,保障农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的落实,促进各项制度的有效落实。

4、加大投入,切实加强农村廉政文化阵地建设。要充分发挥大众媒体作用,组织精干人员通过办好广播节目、电视节目、开辟廉政网站(页)来大力宣传廉政文化,报道党的反腐倡廉政策和勤廉兼优的典型事迹,唱响正气歌,弘扬主旋律,展示党员干部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表明党和政府惩治腐败的决心,引领广大群众形成共识,形成尊廉崇洁的良好风尚。要利用好现有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中心、农村远教站点、公开栏等重要阵地,通过配备人员,添置必要设施,提供廉政资料,组织人们上廉政辅导课,制作廉政作品,唱廉政歌曲,讲廉政故事,观看廉政电教片,阅读书籍,丰富廉政文化活动内容。条件好的地方还可以开辟固定的廉政文化宣传场所,如在乡村制作设立廉政公益广告牌或灯箱广告,建设廉政主题公园或教育基地,让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受到廉政文化熏陶,从而弘扬正气,促进廉政,鞭挞腐败。此外,还要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对传播反动、色情、封建等不健康的思想阵地和作品进行清理和打击,铲除腐败文化滋生的土壤和环境。

农村建设调研报告 篇6

xx县农村建设的不足

(一)新农村建设

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农村发展观的转变,近年来,随着领导班子的改进,经济措施的施行,沂水县农村呈现出焕然一新的面貌。而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也存在着不足,尤其在团组织建设方面。农村的团支部建设存在四大问题:

一、从农村基层团干部队伍状况来看,村级干部队伍中存在年龄偏大,素质偏低,兼职过多的问题。

二、从农村团员队伍状况来看,农村团青比例偏低,团员意识淡薄的问题比较突出。

三、从农村团的阵地建设和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存在活动阵地少且利用率低的问题。

四、团员教育管理工作徘徊不前。调查发现,农村团员流失严重,发展团员困难,团员管理制度不健全等问题突出,特别是对流动团员的管理日渐弱化

总结各省先进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经验,领导之所以重要是因为:

1、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真心真意为人民办事。作为党就应该为人民服务。这是最简单也是最实用的道理。

2、能够领导群众,具有发展的眼光,能够针对市场的实际需求和现状带领大家向前走。

3、具有宣传和号召能力,能够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只要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什么事情都有可能。而我村缺少的正是这些,“三个代表队”提出后,村支部对自己的行为应有亲的要求,只有努力去实践“三个代表”才能彻底地脱贫。

(二)医疗保障制度的实施情况。

经过统计,90%的村民自愿上了农村医疗保险,在自己生病的时候能够得到国家及时地帮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部分医疗费用。但所采访的村民均一致表示虽然政府的政策很好但由于有钱数的限制,没有达到制定的钱数或没有生病住院就不能报销。这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医疗保险的根本用意,就是为了能减轻农民的负担才制定政策,但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或家人生大病住进医院,也不希望因为有大病需要买价值昂贵的药来治病,所以村中几乎没有人真正通过医疗保障解决缺钱的问题。这样看来,政府的一片好心好意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落实到老百姓的身上。

(三)农村经济

从经济的发展上来看,农民的经济都有了一定的发展,有些村子主要靠种植蔬菜,有些村子主要靠发展旅游,开农家院。另外,沂水镇、黄山铺镇、龙家圈乡是最相对比较富裕的村子比较多,主要靠发展旅游和食品工业等来实现经济发展的。近几年姚店子镇通过发展地下大峡谷发展很快。通过调查,了解到现阶段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

1、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硬环境建设急需加强。近年来,不断加强电力、通信、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但随着农村经济发展对环境的危害和农业特色产业的壮大,水、电等资源供应不足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

2、村干部的区域经济发展观念急需更新。部分村干部过多地强调客观理由,认为无资源、无项目,不能积极主动挖掘发展潜力,创造发展优势,致使区域经济发展缓慢。同样没有现实“资源优势”的前燕窝村和扎拉营村,却能立足乡情,主动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扶持,强服务,建市场,搞外联,使蔬菜和旅游产业成为富民立乡的主导产业。这说明部分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还是主观努力不够,发展观念不新不活。

3.增收措施不增收

为了使农民增收脱贫,提出并实施了诸如调整农业主为结构,推动农业主业化,减轻农民负担等一系列措施,都是提高质量,增加收入的重要措施,但是这些举措实际却不能解决农民增收。近年来当地村支部实施了一系列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但受多种因素制约,农民增收依然十分困难。首先是种养业增收难。农业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增收的不稳定性较大。虽然政府对农民实行了种粮补贴,但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持续涨价,无形中增加了生产成本,农民从事种养业增收困难。二是产业化带动难。近几年农业产业化有了一定发展,但农业竞争力总体还不强,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还不高,带动农民增收不明显。公司加农户和协会加农户等模式并未给农民增收带来多少实惠。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还未真正形成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农民几乎没有在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获益增收。有的地方将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作为普通企业对待,有的作为社会团体对待,还有的地方根本没有适当的名分。这种混乱局面使得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在贷款、纳税、保险等诸多方面困难重重,严重妨碍其发展。三是转移性增收难。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到二、三产业的比例逐年增加,外出打工和就地转移的劳动力队伍庞大,但由于综合素质低,大多数劳动力仍从事着低收入的工作,技术型、技能型劳动力转移输出很少,无法获得较高收入,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受到抑制。四是政策性增收难。自从国家采取了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税政策以来,“一免三补”政策提高了农民的种田积极性,但农民依靠政策增收的空间也在缩小,没有更多途径。

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特点有:

1、农民收入的增长仍然依赖于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收入来源渠道依然狭窄。

2、农民收入增长与国家政策紧密相连,2004年农民收入的快速增长主要是政策效应。免征农业税不仅使农民减轻了负担,更重要的是从源头根治了农村乱收费的痼疾,使各种巧立名目的搭车收费失去其依附的载休,广大农民群众可谓欢呼雀跃,拍手称快。直补、良补给了农民一条稳定的政策性增收渠道,减负和增收使农民在长期的“高负低收”的恶性循环下解脱出来。

农民增收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1、农民增收的空间非常有限。

2、农民增收的风险性系数大。

3、农民增收的自主性非常有限。

透过涨价现象可以看到一些不可忽视的深层次的问题。一是近年来,舆论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宣传有失偏颇。农业和农村经济刚有转机和起色,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把农村形势说得天花乱坠,片面宣传和夸大成就,对仍在存在的各种问题或是忽略不计,或是轻描淡定,给人以“三农”问题已经解决,农民已经富裕的舆论误导,各行各业,特别是农资生产商和经销商也就争先恐后来分“蛋糕”,为农资涨价埋下伏笔。二是农民对农资生产成本、进零差率等生产经营信息全然不和,涨不涨价、为什么涨价、涨多少,全是生产企业和经销商的一面之词。三是国家在农业生产资料的“产前”补贴方面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投入大量资金,但真正的“好处”往往落到了生产企业和经销商手中,他们一方面享受国家的行业政策优惠,一方面叫苦不迭,大呼亏本经营,一次又一次提高农资市场价格,最终受“挤榨”的还是农民。

(四)农村教育

在农村教育调查中,安子沟小学是一所12年前由村子里所有村民经过三年的筹款时间所建的小学校,这里只有两间破旧的教室却教育三个不同年级的约30名学生。这里设有半年级、一年级和二年级共学习数学、语文、美术、音乐、体育五门课程,但这一所学校只有教师一名。这就是电视台曾报道过的在同一个教室有多个年级一同学习的复式教学。这里的房屋破旧不堪,一间屋子只有一个很小的灯泡,木质的桌椅板凳也已磨得不成样子。同时,在与一些家长的交流中,发现部分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情况关注的不多。可见,农村教育急需进一步得到改革,加强硬件设备及学生家长的教育。

现在一些村民认为农村孩子读了大学没有用了,大学生在他们眼中已经没有了以前的那种荣誉感,一些人甚至对孩子读书失去了信心。中途辍学、外出打工的青少年不可胜数。甚至出现了3个人打工才能供一个孩子读书的局面。夏青的姐姐本来还在读书的,由于成绩不是很理想,就退学去打工挣钱,为的就是供学习成绩较好的弟弟上学。村里的人家大多有2个孩子,在完成义务教育后,由于家庭经济条件限制,有的只好让其中1个孩子继续上学。我发现,村里和自己年龄相仿的孩子逐渐分成了3类:80%以上的孩子在读完初中后就随大人一起到外出打工了,另外一些孩子成为社会上的“漂一族”,只有极少数的孩子经过努力能够上大学。城市里的孩子几乎都能上大学,即使不能上大学,也能接受大学以外的职业教育,而在农村,如果考不上大学,孩子们只能继续父辈的生命轨迹,务农、打工。

想发展,农民才是主体,但是我村农民阶级的文化水平低,意识跟不上来。农民闲期间没有什么经济来源而大多数村民都沉溺于赌博等活动,社会风气较差。由于村民平时活动较少对于全国典型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了解不足,易于满足,所以没有强烈的求知未定心理。

对于此次社会实践,我对农村发展现状有了更胜层次的了解,我得出了以下几点总结:

1、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农村基层团的工作环境。新形势下,基层团组织应紧密结合党政中心工作部署,主动向同级党组织汇报工作,使党组织了解团组织,及时给团组织指路子、压担子,以此加强和改进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以服务青年需求为中心,根据农村生产实际,在活动时间、方式、内容上灵活考虑,增强团组织的凝聚力,避免为活动而活动。重点做好青年创业致富工程的服务工作,加大青年科技培训力度,为他们尽可能地提供政策和市场信息,从而为农村青年的增收成才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2、当前社会农民的进步就是农村的进步,提高农民素质是实现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必须积极开展普及全民教育的工作。

3、学知识、求发展,坚持以繁荣文化塑造人。继续开展“致富思源,富而思进”的教育,为与现代化建设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相配合,应努力建立规范健全的培训网络,多渠道、多层次建立培训基地。根据实际,努力做好追赶城市发展的工作。全面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平。对青年道德方面的教育尤其重要,营造和倡导良好的社会时尚风气,引导青年的文化心态和社会心理向有利于该镇发展、有利于改革开放发展,从而抑制发展中传入的不良思潮的影响。

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的调研与思考 篇7

一、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探索

株洲市于2008年底启动了首批16个农村社区的建设试点, 其中攸县6个, 醴陵市、芦淞区各2个, 炎陵县、茶陵县、株洲县及天元区、石峰区、荷塘区各1个。这次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旨在推进株洲市城乡统筹发展, 逐步改变农村社会的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短缺现状, 让广大农民公平地分享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 公平地享受政府公共服务。两年来, 全市农村社区建设将按照“一村一社区”、“两委+协会”模式, 围绕“社区配套基础设施、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服务、社区组织体系”三个方面展开, 以全面推进农村社区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教育建设、社会保障建设、民主法治建设和平安建设, 提升农村社区功能, 实现村民“生活服务不出社区”、“文化教育不出社区”、“医疗保健不出社区”、“老年活动不出社区”、“强身健体不出社区”等“五不出社区”。

笔者就农村社区建设做了一次调研, 深入到了列入第一批农村社区建设试点单位的荷塘区仙庾镇仙庾村、攸县新市镇新联村、攸县网岭镇罗家坪村、攸县大同桥镇新塘村、炎陵县三河镇星光村。通过调研发现: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基本上采取一村一社区形式, 社区和村委会合二为一, 社区的人员主要是村支两委的人员交叉任职, 并吸收村里热心社会事业、工作能力较强的人参加。农村社区建设的主要途径和措施主要有:一是做好社区规划, 创造条件让村民集中居住, 集中改造基础设施。目前, 试点村围绕布局优化、道路硬化、村庄绿化、路灯亮化、环境美化, 切实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新建或改扩建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 建成了“农民书屋”。在攸县新市镇新联村, 基本上实现了集中居住进社区, 基础设施像城镇, 家禽饲养有规划。二是让村民参与社区管理, 形成农村社区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运行模式。在农村社区建立了社区事务通报制度、社区重要工作征询意见制度、社区重大事项票决制度、社区工作民主评议制度等, 逐步规范了社区事务的决策和管理程序, 健全了村民对社区的监督机制。三是瞄准农民需求, 打造农民参与社区的平台。根据农民需求, 有选择地成立了社区农民协会, 设立社会互助救助站、民间纠纷调解站、文体活动联络站、科技信息传递站等农民组织。四是强化社区服务, 加大公共产品供给。在农村社区建设中, 坚持以人为本, 以提高村民素质和提高生活质量为宗旨来推进社区服务。积极为广大村民的生产、生活服务, 抓社会治安、抓卫生整治、抓文化活动、抓社会保障, 同时通过创办阅览室、宣传长廊、农民夜校等载体, 完善农村社区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两年来的试点, 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农村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得到了提高, 公共产品供给日益丰富;有效地促进了乡风文明, 规范了村庄建设, 农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农村社会事业体制得到了初步的理顺, 农村的社会问题得到了有效扼制;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的生产发展, 农民生活日益富裕。

二、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管理体制不顺。农村社区管理应该是一种农民参与式的民主管理, 就目前而言, 农村社区的管理体制还没有理顺。我们对农村村民的调查显示:农民对农村现状的总体满意度还处于较低水平, 村民对农村社区管理的参与度不高;农村家族势力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对农村公共资源的垄断和公共服务供给决策的家族控制;农村社区与基层“准行政”组织———村民委员会的自治权力范围往往不一致, 影响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决策效率。长期以来, 我国各级政府是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唯一合法主体, 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实践的是“自上而下”的决策模式,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模式更是造成了农村社区的决策困境, 由于地域广, 发展差异大, 这种决策模式使公共品的供给很难适合农民的真实需求。同时, “自上而下”的供给决策机制也不能有效地反映农民的实际需求, 可以说, 农民在农村公共品供给决策中基本上没有参与权和表达真实意愿的话语权和渠道, 最终形成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脱离真实需求的非均衡供给决策困境。

第二, 投入资金不足、建设资金的匮乏, 是制约农村社区建设的重大瓶颈。建设资金的严重不足, 主要有以下原因: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实力不强。虽然近年来我市农村集体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壮大, 但与农村社区建设所需要的大量资金相比, 还远远不能满足建设工作的需要。有些村看上去集体资产不少, 但实际上可经营资产很少。而且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呈现不均衡特征, 多数地方普遍存在村级经费不足、村干部待遇偏低、基础设施较差的现象, 给推进农村社区建设带来诸多不便。二是农村税费改革后, 基层政府, 尤其是乡镇政府财力大幅度下降, 不能有效提供农民所需的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三是事权与财权的不一致造成基层政府和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投入困境。上级政府倾向于自我利益选择, 即把事权下放, 财权上移, 结果造成基层政府“事多财乏”, 难以提供上级要求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

第三, 农民认识不清。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主动参与农村社区管理的意识不强, 是农村社区建设中遇到的主要阻力之一。根据调查发现, 大多数村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 认为农村社区就是集中居住, 统一规划。大部分村民还没有领悟到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质, 虽然农民主观上都渴望过上高质量的生活, 但没有意识到农村社区建设是利村利民的事业, 真正能主动参与农村社区建设的积极性却普遍不高。广大农民对农村社区建设的认识不到位, 极大地影响了农民建设农村社区的积极性, 进而导致实际行动上的缺位。在调研过程中我们看到, 有些农村随处堆积的垃圾是司空见惯, 村民不注意维护村里的公共环境、公共卫生, 导致出现村容村貌长期脏乱差, 严重影响农村社区建设的发展。

第四, 服务能力不强。农村社区重在农村公共服务, 但目前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体现在村庄规划、村容整治上, 而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普遍不强。主要体现在:一是农村社区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结构失衡。由各级政府和部门自上而下的强制性供给, 导致农户真正需要的公共产品和服务提供不足, 而不需要政府提供的服务却存在供给过剩。农民参与和表达机制不健全, 在大量的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 农民很难有机会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 既缺乏意识, 也缺乏有效的参与与表达渠道。二是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渠道单一, 供给成本较高, 容易造成农村公共服务生产成本向农村居民和企业转嫁, 造成其负担的加重。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单调, 政府供给和生产的公共服务量占了供给总量的绝大部分, 供给效率低下。市场组织、社会组织和个体参与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方式, 如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合同承包、公私合作、民间投资、服务购买等并不多见。

三、推进株洲市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重点

第一, 注重社区规划:标杆重树的基本前提。农村社区发展规划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首要环节, 是建设农村社区的基本前提。一是要坚持规划先行, 以科学的规划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科学的规划有利于提升村庄整体环境而带动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有利于整合农村有限的资源谋发展。二是农村社区规划应该坚持运用自下而上、上下结合的参与式方法。农民长期生活在当地社区, 并利用社区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实现自我发展。他们非常熟悉社区情况, 清楚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优势和潜力、困难和劣势, 有立足当地实际发展自己的内在需求和愿望, 但他们同时受到信息、技术、认识能力等方面的制约。而政府拥有政策、资本、技术、信息、专家等资源, 但其客观上远离农村社区, 难以真正了解社区的优劣势以及需求和愿望。运用自下而上和上下结合的参与式方法制定社区发展规划, 可以有效克服政府和社区存在的不利因素, 使规划更加符合当地实际, 更好地满足社区和农民的发展需求及其利益, 从而充分调动他们参与规划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有效发挥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三是要坚持以规划来指导农村社区建设实践, 用好用活规划。规划是一杆标尺, 农村社区要围绕规划有目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区建设。社区规划要有一定的稳定性, 不能因基层政权的变动而随意改变, 当然, 也不能一成不变, 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 使社区规划更符合当地发展实际。

第二, 重构社区组织:和谐社区的组织保障。构建农村社区的组织管理, 就是要理顺政府间关系, 均衡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间关系。一是界定政府间关系, 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间事权与财权匹配。应当合理界定中央政府、省市政府和乡镇政府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权责或合理边界, 设置好相应的财政分配与分担比例, 统一各级政府的事权与财权, 有效保障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公共财政投入。二是理顺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的关系。政府、社会组织和市场组织在公共服务供给中各具优势, 三者“合作”供给公共服务的效率倾向于最优。从传统的以国家为主体的生产和管理农村社区公共服务的方式逐步过渡到以农村社区为主体 (基础) 的服务供给和管理方式, 正代表农村社区全面自治的演变方向。因此, 应当寻求政府、市场组织与社会组织在农村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领域的均衡点, 形成三者相互结合、优势互补的合作供给模式与机制。同时, 将政府职能调整转换到对农村社区公共服务进行宏观调控、区域均等、规则制定、规范市场和评估监督的任务上来。

第三, 创新社区管理:村民自治的平台构建。构建新的居民参与平台, 是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依托。农村社区好比一个大家庭, 要靠家中的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共同管理才能形成“家”的氛围。因此, 农村社区建设的内在动力来自农村居民, 必须努力构建适宜农村居民的参与平台。构建适宜农村居民参与的平台, 应以居民代表会议、居民议事会、户代表会议等法定性平台为主, 以社区志愿者队伍等非法定性平台为辅。应逐步健全和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 拓宽居民参与的渠道和途径, 使农村居民切实享有选举权、罢免权和监督权, 以及对社区事务的参与权和决策权, 增强农村居民对社区建设的关联度、依存度。同时, 可以考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农村社区建设相互衔接、相互配合。

第四, 发展社区经济:跨越发展的重要引擎。农村社区建设的重要目的是为了整合农村资源, 让分散的村民形成合力, 来促进农村社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因此, 要充分利用农村社区, 大力培育和发展民间组织、农村各种行业协会、农村各类专业经济组织协会, 努力形成产、供、销一条龙、一体化服务, 努力为广大村民的生产致富服务。放活发展农村专业经合组织, 放活农村信贷, 放活发展农村商贸流通, 激发农民的创业活力。帮助农村社区成立各种专业协会, 如瓜果协会、蔬菜协会、养殖协会、水产协会、信息流通协会和外出务工组织等;要充分发挥社区各种协会里的致富能手、科技标兵的作用, 帮助村民搞好农产品的流通;积极开展面向农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 为广大村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的信息咨询、农技培训和技术指导, 使他们熟练掌握科学种植、养植、加工、营销技巧, 实现增产增收, 努力为广大村民的生产致富服, 增加农民收入, 促进农村社区经济快速发展。

第五, 繁荣社区文化:给村民一片广阔的天空。农村社区建设还要突出文化建设, 关注和满足农民的文化需求, 努力提升农村社区的文化软实力。一是要努力发展公益性民间组织创建乡村文化, 农村社区可以组建诸如老年协会、妇女协会等组织, 在增进相互了解的基础上, 适当开展公益性活动, 以和谐农村社区的人际关系。二是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文艺活动, 组织文艺队伍, 以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三是要传承民间文化, 开发有地方特色的农村文化资源。例如, 炎陵县独特的风土人情, 要借势进一步挖掘, 并做大做强特色文化产业。四是要发挥城市文化的带动和辐射作用, 加强城市与农村的文化交流, 建立起市、镇、村三级文化设施网络, 形成“以城带乡”的文化格局。

摘要:农村社区建设是推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文章在对株洲农村社区建设进行深入调研的基础上, 分析了农村社区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推进农村社区建设的战略重点。

关键词:株洲市,农村社区,新农村

参考文献

农村文化建设调研内容 篇8

一、农村学校"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基本情况

1.全力备战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认真准备区教师风采大赛

11所农村学校全面重视长春市教师专业知识水平测试工作,每个学校都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具体的学习时间、内容安排和监督考核机制来备战此次测试。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有以教师自学为主,学校定期集中考核;有学校统一下发学习资料,教师统一学习、参加考核;有以青年教师为学习主力军,总结概括理论、学科知识要点,将知识重点共享他人。

2.教师档案袋建设起点高

2007年教师进修学校培训部针对教师档案袋建设进行了两次分组培训,会上区属中小学校将各自在此项工作上的经验、成果作以交流和推广,同时展出各自有特色的教师档案袋。在这次调研期间,我们将学科优秀教师档案袋带到每个农村学校,并组织教师对范例进行翻阅学习。

3.校本培训扎实开展

农村学校每学年或每学期初制定校本培训计划。每周有固定的校本培训时间,内容多为集体会课(集中备课、上课、听评课)、教学研讨、德育培训等,每类培训隔周进行,教师学习笔记完整。校本培训从计划、实施到总结等各个环节的一系列过程性材料能充分反映出学校工作的实际开展情况。

4.教师叙事研究成果显著

2005年长春市在中小学开展教师叙事研究活动,汽车区教育局根据市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号召全区教师进行叙事研究,促进教师通过探究和解决教育实践问题来提高专业化水平。农村学校将教师叙事研究汇编成册,每年都有一本成果集。

5.骨干教师成绩突出

西新小学在骨干教师培养和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方面制定了"6个1":每学期至少做一次业务讲座;进行一次骨干教师论坛;写一本自学笔记;每学期至少承担一次研讨课;帮带一名教师;每人承担一项课题。该校五名教师参加长春市"区农村教师优质课大赛"活动,其中3节课被评为区一等奖,2节课被评为区二等奖。

二、 存在的问题

11所农村学校大多地处城乡结合部地区,其中3所学校原属外县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信息沟通渠道不畅通,没有切实可行的监督评价机制和机构指导其"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建设,导致农村学校对"教师专业发展型学校"工程开展不深入。

1.区开展的教师风采大赛活动主要包括上课、说课、答辩等环节,农村学校自感教师自身素质不比局属各学校教师,有的农村学校对市级测试工作后期的区教师风采大赛活动热情不高。

2.每位农村教师都建立了个人成长档案袋,但由于教师对个人档案袋缺乏深刻的认识,且没有及时收集汇总个人素材的习惯,导致一些教师档案袋过程性材料少,体现不出个人或学科的特色。

3.每个农村学校都有体现自身特色的校本培训内容,但由于早前没有正规的监督评价机制指导其工作,使农村学校校本培训的过程性材料不完整,痕迹不明显。

4.教师对叙事研究体裁认识有误,多将叙事研究写成论文、课后反思等。

5.在此次调研期间,农村学校无区以上级骨干教师,多为校级骨干教师。个别学校对骨干教师没有提高培训计划,同时也缺乏发挥其辐射带头作用的管理机制。

三、建议

上一篇:我最爱的季节作文下一篇:哲理的语句优美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