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2024-07-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共8篇)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篇1

调查人:XX专业XX班 XX

一、调查的背景与动机

目前,党中央立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高度,做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部署,提出了要培养新型农民的目标,这就对农民的文化水平以及农村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了了解家乡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现状,我利用寒假这段时间,对我家乡邻近的几个村庄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行了调查,希望能在当前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方面体现一点点参考价值。在我的家乡,农民的生活情况基本上是相似的,因此这几个村庄是整个地区农村社会的一个缩影,可以代表家乡农村的整体状况。

时间:XX年XX月XX号。

地点:XX省XX市

方式:调查主要是通过对一些亲戚、朋友以及他们的家人、邻居进行个别访问来进行。

内容:分别对不同时期(从过去二十年来到现在的变化及一年四季从农忙到农闲的变化);不同年龄人群(老年人,中年人以及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调查统计。

二、总体状况及分析

总的来说,近几年来,随着国家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力度不断加大,农村的文化建设也在蓬勃地发展和繁荣,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日益丰富多样化。就我调查的范围和人群来说,农民对当前的情况是基本满意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按时间来说

从近二十年来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状况的变化来看,经历了先慢后快的发展过程。从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由于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市场经济的逐渐形成,农村的整体面貌有了很大改观,但同时由于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历史原因所造成的父辈们自身文化素质过低、观念落后,使得他们在受到外来文化冲击时显得犹豫、盲目以及不适应,农村里传统的文化生活方式如:看大戏、听说书、扭秧歌、祭祖等逐渐消失,农村文化阵地明显萎缩,文化建设发展缓慢。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到现在,这种情况开始逐渐好转。80年左右出生的人开始成为农村家庭的家长,这些人大都受过初中文化教育,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都有了很大提高,他们对各种新鲜事物感兴趣,并且接受很快,于是,一度单调沉闷的农村文化生活逐渐变得丰富多样,听广播、看电视、打扑克、搓麻将、看电影、下象棋等文化娱乐活动得到广泛接受和普及。近年来随着广场舞的传播,我们村

以及邻近的几个村庄流行起了打腰鼓和跳集体舞,这种歌舞的娱乐方式更是起到了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添砖加瓦的作用。发展到现在,在我所调查的农村家庭里,98%都有彩色电视,近42%的农村家庭安装了有线数字电视,36%左右的家庭购买了VCD或DVD,有8%左右的家庭甚至学会了网上冲浪,像伤不起、给力、有木有之类的网络流行语他们能脱口而出,说明现代高科技产品已经正式走进了农民家庭。在我们三眼塘镇也有许多文化场所,如:音像制品出售出租、书报刊出租与零售、学校阅览室、网吧等。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得到很大的丰富和改善,农村的精神文化建设也朝前迅速发展。

2、按不同人群来说

当前农村文化生活的主体是30到48岁之间的成年人,不管是在村里还是自己家里,他们主导着文化活动的组织方式和进行的内容,他们的文化生活方式:54%在家里看电视或者听广播,23%打扑克,10%左右搓麻将,7%下象棋,另外的6%读书看报或作其他文化活动。

农民娱乐方式比较60.0%50.0%40.0%30.0%20.0%10.0%0.0%看电视或听广播打扑克搓麻将下象棋读书看报

农村未成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整体来看缺乏指导、监督和引导。比如我在调查邻村的一个网吧时,发现近80%都是未成年人,而这些未成年的初中生和小学生几乎全部是在玩电脑游戏或者QQ聊天。电脑和网络本来是一种现代文明的传播工具,而如果缺乏来自社会、学校和家庭的管理和指导,使孩子们整日沉迷在游戏或聊天的虚拟世界里,势必会影响他们的学业,甚至毒害他们的身心健康。

老年人是一个比较容易被忽略的群体,他们的文化生活相较于其他年龄的人群显得相对贫乏,我所调查的这些农村里针对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太少,原因主要是缺乏组织和开展。建议农村乡镇的相关部门和干部多关注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多组织开展一些例如扭秧歌之类的文化活动,为他们修建一些休闲场所、购置一些健身器材,使农村的老人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

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农村目前还存在较多问题。当前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也存在着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赌博风的抬头

在我这次调查的几个村庄里,有近30%的农民在打扑克、搓麻将的时候赌过钱,虽然数额不大,一般都是一元、两元,并且按这些农民所说,“如果不打点小牌、搞点娱乐,没有人会跟你玩,就没有乐趣”,这种风气必须加以遏制,阻止其扩散蔓延,从而影响社会风气。

2、迷信活动

在这次调查中我发现一个特别值得注意的现象,我调查的村庄全部是汉族,有近10%的家庭信仰基督教,但由于农村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使得基督教在当地农村的传播中,为了吸纳更多的教徒,向文化水平不高的村民宣扬一些迷信思想,比如:“信基督者得病可以不用打针吃药,有主保佑病就能好;信基督者打牌时赢钱概率高”等,这带有很深的迷信色彩的思想已影响了村民。

3、部分农民的参与热情不够

有些农民仍然只注重挣钱与娱乐,对公共娱乐活动积极性不高,对群体文化活动热情不高,不太喜欢参加这类活动以致忽视自身的精神文化生活,使得农村精神文化建设遇到困难和阻碍。建议村委针对此问题认真思考、找出对策,提高大家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

四、感想与建议

以上就是我所调查的家乡农村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情况,通过这次调查,我认为家乡农民朋友对目前的状况是基本满意的,农村的文化活动是丰富多彩也是农民喜闻乐见的。但现状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不适应,存在着一定的差距,需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对此我提出几点建议:

1、加强文化场所建设。就目前的经济情况来看,家乡的农村乡镇有能力来建设一些公共文化场所,如:农家书屋,健身的器材和场地,放映厅等。

2、重视对农民的文化教育。上级部门应多开展一些“送文化下乡”活动,并且应该针对农民需求,丰富“送文化”的形式和内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更新他们的思想观念。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篇2

一、丰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工作取得的成绩

从老年人自身方面来看, 有28.1%的农村老年人在受到城市老年人或者是政府宣传的影响下注意到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83.3%的农村老年人选择比较简单常规的娱乐方式, 比如打麻将、村口聊天、做家务、看电视、听广播等娱乐方式度过闲暇时间, 整体可以说大部分老年人能够在自己的意愿下度过晚年。

从家庭角度来看, 子女的思想正在从只注重老年人的物质生活向同时重视老年人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过渡。在虞城县的农村中, 71.5%的年轻人选择出去打工, 所以老年人在家留守的较多。在以前, 子女外出务工时为了多挣钱都是几年不回家, 只留下老年人独自看家, 多数老年人得不到子女在情感方面的慰藉。现在一些子女在解决自身经济问题后会把老年人带在身边以期能够经常照顾老年人;还会在逢年过节时回家看望老人, 陪老年人在家过节。

从政府方面来看, 一是最近几年虞城县政府综合运用各种传播媒介, 如宣传栏、广播、电视台等来宣传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使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建设人人了解。二是兴建了木兰文化公园、人民公园、森林公园、两河口公园四大公园供百姓娱乐, 还兴办乡镇文化站、农家书屋丰富人民的娱乐生活。调查中还发现在城中村及临近县城和集镇的农村, 多数都配置了简单的老年人活动室。三是组织了一些文化活动。虞城县的部分农村都有下乡放电影、唱大戏的活动, 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个别村庄组织过一些专门性老年人娱乐活动, 比如:虞城县城郊乡孙尧村老年秧歌队。

二、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 农村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低质需求。

精神文化生活能够陶冶情操、调适心情、锻炼身体, 是老年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改善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然而, 在调查中发现, 农村老年人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较低。高达56.1%的老年人认为文化娱乐生活对生活质量有轻微影响, 甚至有15.8%的老年人认为没有影响, 决定生活质量的仅仅是物质条件。在有关精神文化爱好方面, 64.5%的老年人没有自己的爱好可以打发时间, 有19.7%的老人没有爱好, 也不想有这种爱好。总的来说, 农村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不太关注, 要求很低, 目光还停留在物质生活方面。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不难得出:第一, 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 对精神文化生活这一概念认识不足。随着年龄的增加, 老年人身体机能的退化, 以及和后辈的代沟, 农村老年人会感到孤独, 然而他们由于文化水平比较低的缘故意识不到是精神生活的空虚造成的。部分老人对于电视、报纸或广播上的老年娱乐活动一知半解, 甚至会有老人认为“那只是城里老年人的生活”。第二, 经济水平有限, 不足以长期支持老年人除物质生活外的花销。农村老年人的收入来自于子女赡养和继续劳动, 而且收入不高。马克思说, “物质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受经济条件的束缚, 加之老年人的勤俭节约品德的影响, 农村老年人必然不会花费“多余的钱”去享受。第三, 农村传统的自我养老模式的影响。城市老年人一到六十岁就会退休在家养老, 而作为农村人则没有退休的说法, 即“活到老干到老”, 只要没有丧失劳动能力, 一般老人都会选择继续劳动, 补贴家用。所以在这个过程中, 农村老年人会很忙碌, 不会考虑到自己的精神享受。虽然现在部分农村老年人的见识多了, 尤其是城中村和临近集镇的农村老年人, 子女也考虑父母的精神生活, 但是长期的这种自我养老模式的惯性依然存在。

(二) 情感慰藉不足, 精神状态欠佳。

夫妻情感和代际情感是老年人的精神支持。特别是代际情感, 即子女的孝顺和关爱, 对老年人尤为重要。由于各种原因, 老年人的心理脆弱, 缺乏安全感, 情感需求也随之增强。而子女正处在壮年, 无论是视觉还是心理上都可以给老人以安全感。但是在调查时, 当问及“子女是否经常陪你谈心聊天”时, 回答“经常”的只占17.1%, 回答“偶尔”、“很少”和“从不”的共占82.9%。在问题“您最常倾诉的对象”中, 回答“老伴”和“邻居”的分别占了58.2%、35.8%, 回答“子女”的仅占7.3%。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子女与老人的交流沟通很少。所以, 当问及“您是否有孤独感”时, 只有28.9%的老人认为从不孤独, 也可以说71.1%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孤独感。而在丧偶的老人中, 高达57.1%的老人认为经常孤独。由此可见, 子女对老年人的情感慰藉不足, 导致了老年人情绪低落, 精神状态欠佳, 孤独感增强。而造成上述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两点:第一, 两代人的观念不同, 共同话题较少。由于两代人生活的时代不同、接触的人不同等, 所以很多看法并不一致, 共同话题自然不多。第二, 农村青壮年多外出务工, 对老年人的精神慰藉相对忽视。虽然一些子女打电话给老人, 但是由于距离等原因无法使老人的情感得到满足。

(三) 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 层次低。

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内容单调、层次低。表现在:第一, 兴趣爱好较少。调查发现, 在问及“您有关于精神文化方面的爱好吗”, 回答“没有”的高达64.5%, 由此可见, 受文化水平、经济、设施条件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限制, 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没有自己的“所乐”, 没有兴趣爱好自然缺少了一种生活的动力, 也很难做到老有所乐。第二, 精神文化生活单调, 娱乐休闲活动种类少, 而且层次低。人际关系密切是农村相对于城市来说的一个突出特点, 所以在调查“您平时通过什么方式度过闲暇时间”时, 回答“串门聊天”、“打牌打麻将”的分别占72.4%、31.6%;“看电视听广播”、“照看孙辈”分别占69.7%、36.8%;而“读书看报、体育锻炼”稍高级的活动形式仅占13.2%、7.9%。有学者把闲暇活动划分为消遣型的娱乐活动和提高型的学习创造活动。[2]还有学者进一步细分为一般消遣型、娱乐充实型、学习提高型、自我发展型。[3]从上述数据中, 我们可以看出, 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多是一般消遣型娱乐活动, 学习提高型和自我发展型的活动很少, 总体来说层次较低。另外, 也正是由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匮乏, 精神需求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 6.6%的老年人在宗教活动中寻找精神寄托。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除了老年人自身文化水平、身体状况的限制外, 文化设施短缺、文化活动缺少组织领导也是重要原因。

(四) 文化设施短缺, 文化活动缺少领导、组织。

农村基础文化设施建设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 也是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但是调查中显示, 农村基础文化设施不足, 尤其老年人的文化活动设施较少。因此, 老年人外出活动多是在村口走动, 村口聚集聊天等。只有部分村庄有老年人简单的老年活动室、戏台、阅报栏等。文化活动设施分布的特点是在数量上由城中村向偏远农村递减, 即距离城镇越近, 文化活动设施越多;距离城镇越远, 文化活动设施越少。此外, 在问及“您所在的村庄是否组织过老年人文化活动”时, 89.2%老人表示没有组织过, 只有极少的村庄组织过文化活动, 比如听大戏、看电影这些被动活动等。绝大多数农村老年人的文化活动呈现自发性, 缺少领导。由于农村老年人文化程度偏低, 文化活动如果没有科学的组织和领导就只能停留在低质水平, 这将不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三、提高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水平的途径

党的十八大作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大力发展服务事业和产业”的战略部署, 可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一个迫切的问题。而农村老年人数量巨大, 在三农问题已成为社会焦点、新农村建设如火如荼进行时, 关注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更具有时代性, 意义非凡。所以以老年人自身为基础, 以家庭为核心, 以政府和社会组织为领导依托来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十分必要。

(一) 以老年人自身为基础, 提升自我。

1. 加强一种认识, 即重视精神文化生活。

生活质量是全面评价生活优劣的一个概念, 它涵盖了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两个方面的内容。[4]也就是说, 精神文化生活和物质生活同等重要。而从调查的现状而言, 农村老年人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所以, 农村老年人必须在观念上重视精神文化生活, 以开放的心态面对文化信息,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文化活动的质量。

2. 树立一种态度:

终身学习。农村老年人知识水平较低, 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和知识水平密切相关。所以, 农村老年人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态度, 在空闲时间及时为自己“充电”, 提高生活品味。当然, 这里的学习不仅包括文化知识, 也包括各种兴趣爱好的培养。

3. 拥有一种信念:

服务他人, 充实自己。老年人精神的充实不仅在于享受, 还在于奉献。俗话说:“送人玫瑰, 手留余香”。老年人只有拥有这种信念, 才能使自己的价值完全体现, 得到社会的尊重。因此, 农村老年人应该主动参与有益于社会的活动。比如参加到村庄的管理中, 为村庄建设建言献策;也可以自发组成“关爱下一代”组织, 共同关注村里的留守儿童;或者组成村容村貌整理监督队, 监督毁坏公共设施的行为;或是成立老年人协会组织, 为当地农村老年人排忧解难;还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帮助更多需要的人等等。农村老年人参与这些活动, 不仅有益于新农村建设, 也真正实现了老年人的“老有所为”。

(二) 以家庭为核心, 满足老年人基本的精神需求。

家庭始终是农村老年人生活的中心, 完美的家庭生活是老年人最大的精神享受。[5]在家庭因素中, 起着最关键、最直接、最贴切作用的就是子女对老年人的精神关怀。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检验子女是否孝顺的一把尺子。满足老年人精神方面的需求, 不仅是中华民族尊老孝老传统美德的要求, 也是新时代赋予子女的任务。

1. 要给予老年父母情感慰藉。

子女在关注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 同样要关注老年人的内心世界, 经常与之沟通交谈, 了解父母心中所想, 尊重老人的意愿, 排解老年人的内心忧愁。外出务工不在老人身边的子女要经常打电话慰问, 让老人感受到子女的关心。特别是在一些特殊的日子, 比如说春节、母亲节、老人的生日等, 要及时表达关爱和孝敬, 不在于形式怎样。

2. 要给予父母精神文化活动方面的支持, 包括精神上、物力上、财力上的支持。

比如要经常鼓励老年人出去锻炼, 和同伴一起参加集体活动;对于消极的老年人活动方式要给予指导;必要时, 子女要陪同老年人一起参与老年人文化活动, 为老年人营造良好的家庭支持氛围。在物质上, 子女要转变观念, 在满足老年人物质生活的同时, 给予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方面的开支, 使老年人的文化生活具备一定的资金基础。

(三) 以政府和社会为领导依托, 完善老年人服务体系。

政府作为一个公共服务机构, 应在充分了解老年人精神文化现状的情况下, 依据中央文件精神, 更有针对性地实施与完善与老年人有关的各种服务。[6]

1. 加强舆论道德宣传力度, 继续优化农村老人的养老环境。

农村的地理位置和文化水平的限制使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被重视。政府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包括广播、电视、宣传单等大力宣传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 并加强对其子女及社会各年龄阶段人口的尊老敬老的道德教育。一是村政府可以起表率作用, 重视失独老人、失能老人、留守老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 常去看望和慰问。二是对特别孝顺家庭给予表扬和奖励, 树立全村的楷模。总之,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村里都要营造出一种浓郁的敬老和关心老人精神文化生活的氛围, 积极做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宣传, 为老年人提供义务法律援助, 不断优化家庭与社会养老环境。

2. 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老年人文化活动设施。

舒适心仪的活动场所和活动设施是提升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条件。各级政府在行动上对农村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重视, 首先应该加大资金投入, 完善农村基础文化设施, 特别是专门的老年人活动场所设施。比如每个自然村应该至少设有一个老年人活动中心, 内可设棋牌室, 小型图书室, 休息室等, 作为老年人活动的基本场所。此外, 可修建老年人体育锻炼广场, 增设老年人活动器材, 并对广场环境进行公园式优化, 达到“既能健身, 又可陶冶情操”的标准。

3. 有效地组织老年人集体活动, 包括学习性活动和娱乐性活动。

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活动呈现低质性、自发性, 主要原因是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政府应以基础设施为依托, 有效地开展老年人活动。一是创办老年人学习班, 组织社会力量担任老师或管理员, 对老年人进行知识教育和爱好培养, 提高老年人的文化水平, 为实现老年人的“老有所乐”奠定基础。二是以村委会为领导开展主动型有益的老年人集体娱乐活动, 比如:某项体育活动的比赛或在某个节日进行节目表演等。三是可组织文化活动下乡, 比如:定期为老年人播放电影, 或组织某剧团下乡演出等。

4. 从社会角度来讲, 社会组织可提供资金辅助和义工服务。

社会组织作为一种重要力量, 对改善农村老年人的现状起着重要的作用。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或个人可以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捐助各类活动器材、或者提供周转资金。当地的各类社会组织 (如:中小学、工厂、医院等) 亦可利用周末等闲暇时间为老年人提供义务服务, 比如:陪老年人谈心聊天, 为老年人义务诊疗等。

四、结语

北京大学教授穆光宗说, “一个健康的、幸福的和成功的老龄化社会的建设离不开积极的老年文化的发展和支持”。因此, 政府、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身应该齐心协力共同发展农村老年文化, 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促进全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摘要:精神文化生活是老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但是, 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并不高, 主要表现在: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低质需求、情感慰藉不足、活动内容单调层次低。其原因包括老年人文化水平偏低、子女外出务工、老年人文化娱乐设施不足及老年活动缺乏有效的组织领导等。本文在分析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不足的同时, 从老年人自身、家庭、政府与社会多个方面提出了改善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议, 从而希望能够提高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步伐。

关键词: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老年文化

参考文献

[1] .养老大堤能否抵挡银发潮[DB/OL].山西新闻网.http://www.daynews.com.cn/sxrb/bban/B2/1642, 2012-10-23

[2] .王雅琳.生活方式概论[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1988:28~29

[3] .沈康荣.城市居民闲暇生活探略[J].社会学, 2000, 9

[4] .周绍斌, 李建平.提高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社会政策选择[J].统计与决策, 2006, 4

[5] .杨明佳, 林英峰.农村老年人的精神生活状况与新农村建设[J].学习月刊, 2006, 5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篇3

针对当前农村文化建设较为薄弱,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进展缓慢,农民文化生活单一枯燥,给发展繁荣农村文化带来了一定困难的现实问题,宾县县委宣传部利用一个月时间,专门组织开展了调研工作。通过现场走访、召开座谈会、发放调查表等多种形式,深入到宾县乡镇农村地区,对农村文化阵地建设和利用阵地开展活动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进行了全方位了解,结合现实的成功经验,探索一些能够加强和改善农村文化阵地建设的有效措施。

农村文亿阵地建设的现状

近年来,宾县经济社会发展迅猛,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农村文化阵地建设有了长足的进步,推动了农村文化的繁荣,提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质量,有力地促进了农村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

1、公益性文化阵地不断完善

宾县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新建成210平方米的中共北满分局史迹陈列馆一处;争取哈尔滨市文化建设专项资金20万元,新建了300平方米的县文化馆多功能展厅,功能及配套设施齐全,并对外开放;建有图书馆一处,露天体育场一处。同时,重点在全县部分乡镇开展了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和农村体育健身工程。2006年以来新建了建筑面积300平方米的宾西综合文化站和建筑面积460平方米的新甸综合文化站两处。全县新建农民党校和新型农民学校(综合活动室)10余所,年培训人数近万人次。投资近20万元在休闲广场建文化长廊一处,便民阅报栏两处。

2、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不断加强

通过近年来新农村建设的全面展开,全县农村环境卫生有了新改善、社会风气有了新变化、文化阵地建设有了新突破。除了传统的黑板报、宣传橱窗、广播等阵地外,又增加了有线广播电视、新型农民学校、农家书屋、阅报栏和科技文化中心户等,其中有线广播电视入户率达到96%,活动室和示范户创建率分别达到76%和78%,到2008年农村文化活动室和农家书屋创建达46个,建阅报栏46个,新添置图书4万多册、乒乓球桌等设备;自2006年以来,分别在全县各乡镇建设了农村体育健身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标准化篮球场地一处,标准化篮球架子一付,7件套健身路径一套。2007年在宾西镇、平坊镇、民和乡、满井镇等4个乡镇分别建设了城市路径工程。该工程项目主要包括:11件套健身路径一套。这些农村文化阵地为丰富农民文化生活提供了条件,为繁荣农村文化夯实了基础,为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化创造了机会,利用率较高,深受农民朋友的欢迎。

3、群众性文体活动不断深化

多年来,宾县自上而下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以现有文化场所和设施为阵地,以各乡镇文艺骨干为核心,以村级文化中心户为主体,以县级专业文艺人员为保障,建成三级文化网络,自编自演以歌颂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为主题,宣传党的好政策和改革开放三十年取得的成绩,既注重思想教育性、群众参与性、艺术欣赏性,又有地方特色、乡村特色和群众特色的各种贴近生活、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极大地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同时,开展“三下乡”、送电影下乡、广场文艺汇演、文化大篷车下乡等活动不断,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全县共举办各类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130多场。仅2008年就有大型文艺活动13项近30场,小型文艺活动近50场,观众达20余万人次。节庆活动有声有色,重大活动主题鲜明。2008年开展了“迎奥运、迎大冬”为主题的系列文体活动,掀起农民体育运动新高潮,群众性体育活动在全县农村和民间得到推广。此外,基层各地组织建起了篮球队、乒乓球队、巧手编织队、读书小组、书画小组、文艺演出队、乡间乐队等队伍。群众性广场文艺活动逐步形成了组织网络规范化、内容特色多元化、参与对象社会化、表演形式系列化的格局。做到“乡乡有活动,村村有歌声”,用先进文化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阵地,让公民道德行为走进千家万户。创建失地农民培训学校,根据农民自身和企业的需求,对失地农民开展技能培训。2008年对全县就业年龄段的失地农民基本上轮训一遍,引导农民“洗脚上岗”、“洗脑进城”,至今已有多批农民从学校结业走上了致富之路。为做好服务“三农”这篇文章,县电视台开设了集政策性、知识性、服务性、趣味性于一体的专题节目《这方热土》,每周一期,每期15分钟,至今已播出50多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目前农村文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虽然近年来农村文化建设取得了一定进展,但是也还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新情况、新问题。一些村里无文化活动场所,无文娱活动设施,更谈不上良好的文化氛围;农村文化的滞后,导致封建迷信及腐朽没落的黄色、黑色文化沉渣泛起,死灰复燃;人们的思想道德水平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精神生活空虚。具体表现出以下“三少三低”的现象:

1、文化场所少,阵地使用率低。比如有一个乡镇共有7个村、56个自然屯、23000口人、农家书屋3个、文化活动室2处、村级休闲活动场所2处,活动室有的就是几张桌子、几把椅子和几张报纸,图书类型比较单一,很多内容都已经过时陈旧,适合当代农民阅读的书刊极少,因此文化活动很少,许多场所长年处于闲置状态,农村文化阵地的使用率极低。

2、资金投入少,资源利用率低。由于基础相对薄弱,乡村两极不可能拿出更多的资金发展农村文化事业,造成乡村文化事业经费严重短缺,活动室无力充实,图书室的藏书更是有减无增,正常的文化活动无法开展。与此同时,现有文化资源配置又不合理,使用效率不高,多年来,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都进行了一定的投入,建立了一些文化阵地,添置了一些文化设施,但是,这些建设都是各自为阵,缺乏统一管理,致使农村有限的文化资源过于分散,难于发挥作用。以图书为例,彼此互不交流,其结果是除少数图书室使用效率较好,大多数图书长年无人问津,利用率极低,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3、形式创新少,活动吸引力低。随着农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的文化消费结构、消费观念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他们对文化的需求迅速增长,但目前农村的文化生活仍比较单调、乏味,农忙时干活农闲时打麻将、看牌,还是许多农民文化生活的真实写照。目前大多数农民的文化生活自下而上依次为:看电视、打牌、闲聊、参加文体活动。不能说我们没有开展文化活动,而是我们对农民文化需求的特点研究滞后,文化活动从形式到内容都没有多少创新,给农民提供的活动缺乏时代性和吸引力。

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以下四个方面的原因:

1、受地域因素影响。有些乡镇相对闭塞,经济上并不很富裕,政府目前根本无法拿出更多的资金投入农村文化建设,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村文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

2、受认识因素影响。一些基层领导对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还不到位,思想上重视不够,农村文化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一手硬、一手软”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

3、受主体因素影响。由于各种因素,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外流,留守乡村的大多是中老年人、妇女和小孩群体,他们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使农村文化建设难有更大进步。

4、受载体因素影响。当前,农村群众的文化需求日益呈现多样性,但一些文化干部对不同群体的文化需求研究不够,不善于运用新手段、创建新载体,组织活动过于简单和老套,对群众缺乏吸引力,社会效益不佳。

加强新时期农村文化建设的对策

1、思想促动,把握群众文化需求方向。一是以先进文化引导农村文化。要把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来抓,在政治思想上要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宣传与教育,在社会伦理上要突出“和”、“美”的观念,在人文精神上要突出文明健康向上的特征,在社会价值观体系上突出个体发展与社会、自然和谐发展的共同理想。二是注重从满足农民需求出发建设农村文化。当前,农民的文化需要出现了“求富、求知、求乐”的特点,探索农村文化发展的新思路,我们就必须尊重和适应农民文化需求的新变化,综合运用各种文化手段,满足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2、投入拉动,建立多元化的筹资体系。经费投入问题,是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坚持国家、社会一起办的方针。实践证明,在政府财力、物力有限的条件下,由政府包办农村文化建设,既不现实,也不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而由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农村文化建设,不仅有巨大的潜力,而且具有日益高涨的积极性。为此,必须建立以政府和社会力量共同投资的多元化筹资渠道。一方面,当地政府要根据农村经济的发展情况,将农村文化建设经费列入年度财政预算,优先加大投入力度,保证农村文化阵地的设备更新、图书资料订阅、活动开展等必要的经费开支;另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和已经富裕起来的农民为农村文化建设投资或通过集体、个人联建、联办等形式,共同发展,共同受益。

3、队伍带动,建立健全长效运行机制。目前农村文化建设最困难的问题不是阵地如何建起来,而是如何确保阵地的永续利用。农村文化建设是一个覆盖面广、牵涉领域多的系统工程,必须要有一套切实可行的长效管理运行机制,才能摆脱“一年轰轰烈烈,两年四分五裂,三年自生自灭”的窘境。首先,要稳定和充实文化工作队伍,各乡镇文化站要保证有一名专职文化干部,同时要配齐各文化场所的管理人员和其他人员,并保证他们的各种待遇。其次,要着力培养文化人才,积极扶植农村专业和业余文化队伍,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一支业余文艺队伍,同时特别要充分发挥老人协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德高望重的老前辈等的余热,动员他们积极参与农村文化阵地的建设和管理工作,文化部门要经常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培训,为农村培养文化人才。再次,要健全必要的奖励机制,对文化工作开展得好的乡镇、村予以奖励,对长期在农村工作并做出一定贡献的文化工作专业人员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最后,要建立内部规章制度,根据农村文化阵地的特点,及时建章立制.完善措施、规范管理,使农村文化建设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管理轨道。

4、管理驱动,发挥现有文化资源的作用。农村文化建设,一方面要继续加大投入,建好阵地,完善设施,另一方面还要注重现有文化资源作用的发挥。一是要充分发挥现有阵地的作用,要走出“建阵地红红火火,搞活动冷冷清清”的怪圈,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把广大农民群众从庙堂里、从牌桌上吸引到文化阵地里来。可以借鉴居仁镇三合村把文化阵地交给老年协会管理、使用的做法,将乡村文化阵地与老年协会、教师、妇女、青少年等文化活动比较活跃的群体联合使用与管理,提高其使用效率。二是要发挥政府在文化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对图书、音像制品进行整合,可以成立“中心图书室”或“文化超市”将全乡镇的图书、音像制品全部集中起来,并建立“流动文化服务站”,定期在各站所和各村开展图书借词、音像播放等文化服务,使有限的文化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

5、创新推动,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农村文化要做到持续发展,很重要的一点是要不断创新。要注意研究新时期农民文化需求的新特点,设计一些符合农村实际的、行之有效的活动载体,来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和感召力。一要创新文化阵地建设。根据目前农村的实际,要重点抓好以农家书屋、农村活动室、农村休闲广场为主要内容的农村文化阵地工程建设,特别是要注重将互联网引入乡村文化阵地,添置一些电脑。免费让群众在网上查找一些需要的信息,农民群众同样可以享受免费的上岗服务。同时,管理人员还可定期将在网上获得的有关信息在固定的“信息栏”中发布。二要创新文化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催化剂”,要摒弃过去那种“地点老在集镇,节目吹拉弹唱,时间都在晚上,观众政府组织,领导上台讲话,群众远远观望”的陈旧模式,成立一支老教师、老干部、老艺人组成的文艺小分队,开展村头文化、田头文化、庭院文化活动。同时。要抓好民间文化的挖掘整理,将当地流传的传统文化搬上舞台,这些文化遗产不仅富有生活气息。而且对村民最具有召唤力,可以极大地提高文化活动的吸引力。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篇4

一、基本现状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南江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我县共创建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最佳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社区1个、集镇1个、村2个,县级文明单位(社区、村)2个。

(一)思想观念不断进步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精神方面的消费逐步增多,休闲方式逐步多样化。就是在边远乡镇,也有不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坝坝文化”较为火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由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广泛开展宣传政策法规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活动形式日趋多样

正月初七“灯火节”游园活动、万名群众环城长跑、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等主题突出、参与性强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各文艺宣传团体创作编排的金钱板、音乐快板、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农民读书节”和“迎奥运、促和谐”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等,使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入村入户,深入人心。

(三)阵地建设更臻完善

加强了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新规划建设了12个乡镇文化站,为光雾山镇铁炉坝村、元潭乡字库村、侯家乡姜家大院捐赠图书30000余册,并建立了规范的图书阅览室。加强了县内赶场老年拐棍宣传队、南江镇女子秧歌队、长赤镇腰鼓队、元潭乡唢呐龙狮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建设,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传统文化颇具特色

我县精深的红军文化、独特的楹联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等凝聚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南江诗词楹联学会发展会员137名,建成了4个楹联文化村,完成了300副永久性对联入户悬挂,相继在5个村、2个镇、1所学校、2条街道、2个景区开展了楹联文化创建活动,为南江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确定了“舀火纸、爨坛戏、杂耍、说春”四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二、存在问题

我县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南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视不够,认识偏差。一些乡镇,尤其是经济和基础建设较为落后的乡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做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2、投入不足,基础薄弱。一是缺经费。目前乡村两级财政十分困难,无法筹集到资金建设文化阵地,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力。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二是缺阵地。边远乡镇大多缺乏文化设施,就连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也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无法发挥作用;大部分边远乡镇没有文化站,村没有文化活动室,社没有图书阅览室,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

3、队伍不力,主体缺乏。部分乡镇没有专职的宣传委员,使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体。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年农户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村社文化活动室因缺乏活动主体名存实亡,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巨大反差。

4、观念不正,陋习抬头。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乡、村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一些地方不良风气蔓延,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

三、对策建议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

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特别要重视边远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扎扎实实地把我县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一)深化认识,做到“三个到位”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努力扭转两个文明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坚决克服对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点,真正把精神文明和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资金投入到位。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要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立各级财政拿一点、后盾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保障农村精神为文明建设的正常开展。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定期检查,年底总评。

(二)提高素质,狠抓“三个教育”

围绕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个核心,大力开展“三个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一是思想教育。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消除固有和封闭、保守的旧意识,形成改革开放、共同致富的新意识,增强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加大对农民在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邪教的能力。逐步破除封建迷信,阻止乱建坟墓、庙宇,大操大办红、白喜事陈旧陋习,形成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三是道德教育。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争创省级文明县城、市级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城和中国旅游经济强县。

(三)优化载体,开展“三项活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贵在不断创新。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是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构建和谐南江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创建和“十大孝星”、“十佳公婆”、“十佳媳妇”、“十佳丈夫”、“十大孝星”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以德报怨、促进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努力发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书画展览等活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和“万村书库”建设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可亲可信、深入民心。三是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按照“标美公路进村、文明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饮水入户,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卫进村、文明新风入户,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和“致富星、平安星、和睦星、科技星、计生星、卫生星”的要求,深入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

(四)建好阵地,把握“三个关键”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篇5

一、坚持“民心得失是标准”,始终把群众满意作为基层党建工作的根本价值取向

迅速传达。从11月19日下午起,我们及时召开了县委常委会、县委全委会、中心学习组集中学习会,对魏宏部长及王川副部长的讲话精神进行了专题传达学习,并向全县各基层党组织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魏宏部长及王川副部长重要讲话精神的文件。

深刻领会。我们3次召开县委常委扩大会,组织县四大家领导及县属综合部门主要负责人反复研究川组发〔2005〕5号文件,一一对应细化,出台了《中国共产党XX县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基层党建工作的意见》(蓬委发〔2005〕44号文件)。

统一思想。12月1日至3日,县委举办了为期3天的有县级部门党组织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村(社区)党支部书记共769人参加的集中培训班,观看了魏宏部长及王川副部长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现场会上的讲话实况录像,参观了中坝村、下河街,分组进行了深入讨论。与会人员深受教育鼓舞,深感责任重大,纷纷表示,要把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XX现场会作为XX基层党建工作新的起点,彻底转变过去“就党建抓党建”、“党建工作是务虚”等陈旧观念,牢固树立“群众满意是基层党建工作的核心价值取向”的党建工作理念,使推出的每一项举措,开展的每一项活动,制定的每一项制度,都能让群众满意,真正把基层党建工作建成群众满意工程。

二、坚持“群众利益无小事”,用心为群众办实事

魏宏同志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XX现场会上指出:“人民群众的利益问题是我们党政治的核心问题,也是基层党建工作必须紧紧抓住的根本问题”。按照这一要求,在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中,我们把解决群众“八难”作为工作重点,落实了具体责任人和解决时限,让群众在得到实惠中感到满意。

县财政一次性注入资金200万元建立特困家庭发展信贷担保公司,扶持有生产能力的特困家庭三年内脱贫;在对城镇特困家庭应保尽保的基础上,今年内将农村特困家庭全部纳入低保,逐步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完成了河(舒)会(龙)路和城区道路改造;补助资金1100多万元,加快了乡村道路建设,逐步解决群众“行路难”。在去年对城乡首批3000户特困家庭实施医保的基础上,今年将符合条件的城乡特困家庭全部纳入医保;加强乡(镇)、村两级卫生网络建设,将乡镇卫生院直接为民服务的医务人员纳入财政供养,年内村级合作医疗站全部达标,着力解决群众“就医难”。今年完成县城16000平方米的经济适用房建设;对因灾或贫困造成无房和经鉴定为危房的农村特困户采取政府补、社会筹的办法,切实解决群众“住房难”。以建设南路、磨子西街为示范,创建“再就业一条街”、“困难群众创业示范街”,开发“三保”、“三托”、“三服务”、“三管理”等公益性岗位,开展免费技术培训,拓展劳务输出渠道,有效解决困难群众“就业难”。积极推进以中坝村、桃花村为重点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建设;广泛开展送项目、送科技、送农资下乡活动,健全农业服务体系,搞好农技培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着力解决群众“致富难”。推进“寄宿制”工程,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建立“圆梦助学基金”,着力解决群众“子女入学难”。每村补助1000元,建广播室和文化活动室,同时加快有线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举办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解决群众“文化生活难”。

三、坚持“发展增收是根本”,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同志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XX现场会上指出:“解决农村的一切问题,最终要靠发展。维护农民群众的最大利益,就是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抓好农村发展,也只有发展才能带来农村的持久稳定与真正和谐。”按照这一精神,我们把加快“发展增收”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帮助群众发展生产、发家致富。

培育农业特色产业。我们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确立了生猪、葛薯、水果、蚕桑四大农业特色产业。抓好以巨农、七环、齐祥、华西希望四大良繁龙头企业带动的优质生猪产业,加快DLY、pIC优质生猪良繁体系和养殖小区建设,力争今年全县饲养LY母猪1.3万头,出栏优质肉猪80万头;抓好以钰峰、荷田等龙头企业带动的葛薯产业,建立葛薯种植示范基地1万亩、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抓好以巨农、可口爽等龙头企业带动的优质水果产业,建立200亩育苗中心;抓好以赛克斯丝绸、海峡丝绸等龙头企业带动的蚕桑产业,组建合作社,推广新技术,带动农民增收。

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深入推进“支部+协会”工作,成立了农业产业化投资担保公司,为龙头企业和业主大户融资提供信用担保;建立“企业托养”、“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中介组织+农户”、“加工企业+中介组织+农户”等多种模式,促进了龙头企业的快速扩张、产业基地的稳步发展和农民增产增收。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建设。按照“一水二路三产业四人居五社会事业六民主法制”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思路,在全县确立了中坝村、桃花村、福安村等13个新村建设示范村,以点带面,培育一大批中坝村式的新农村。目前,中坝村已启动“第二批新村扩建工程”,新打沼气池200口,60户群众正在建新房,蔬菜、水果、生猪三大产业发展态势良好,1月8日已正式逢场兴市,人气、商气、财气“红”了中坝人。

四、坚持“支部书记最关键”,更加注重配强班子带好队伍凝聚人心

同志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XX现场会上指出:“在农村,一个好班子特别是书记得力,就能把烂摊子变成好摊子,做好农村基层党建工作,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把选好配强党组织书记作为重中之重。”为此,我们把“一把手”工程作为队伍建设的关键来抓。

选好配强“一把手”。去年底,我们采取“54321推优法”对龙蚕镇、XX二中、县人民医院、四川嘉宝汽车有限公司(非公企业)四个试点单位党组织“一把手”进行了公推直选,XX二中还同时进行了校长直选。今年县、乡两级换届,将充分运用公推直选试点经验,把群众满意的优秀干部选拔到“一把手”岗位上来。继续深入开展“百村十居示范行动”,在已下派110名机关科级后备干部担任村(社区)支部书记的基础上,今年再下派一批乡镇机关优秀事业干部到村任职,公开选拔20名优秀大学生任“村官”,充分吸引优秀外出务工人员、优秀退伍军人回村任职,逐步实现村(社区)支部书记“脱产”化。

强化保障激励。县财政一次性拿出166万元,补助解决了241个村无标准党员活动室的问题,通过招标为344个无电教设备的村统一配备了29英寸彩电、DVD等设备,解决了基层组织活动无阵地的问题。将在职村支部书记的误工报酬由每月120—150元提高到300元/1500人以下的村、350元/1500人以上的村(村主任、村文书依次递减20元/月),由县财政按月打卡直发,并鼓励兼职兼薪,解决了基层干部待遇低的问题。从今年起,每年开展“优秀乡镇党委书记”和“十佳村(社区)支部书记”评选活动。连续三年被评为“十佳村(社区)支部书记”、符合《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的,原则上提拔到乡镇任职;不符合选任条件的,一次性奖励1万元。新提拔的乡镇副职原则上在优秀村(社区)支部书记中选拔,新提拔的县级部门领导干部原则上在优秀公务员和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中产生,推荐提拔的副县级领导干部原则上在优秀乡镇党委书记中产生,解决了基层干部无“前途”的问题。加快组织发展。采取“群众民主推举、组织考察、定向培养、适时发展”四步走的方式发展新党员。在全县598个村推选了673名致富能力强的年轻人作为培养对象,以乡(镇)村两级党组织为主体,以乡镇党校和农村党员活动室为阵地,进行重点培养,让“致富能人”加入党组织。以县、乡、村三级成人技术学校和党员电教室为阵地,对特困党员进行劳动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学知识、学科技、转观念、长本事,让“特困党员”走上致富路。采取“重培养强素质、压担子炼能力、给位子明责任”的办法,对致富能力强的党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能力培训,在“双带”实践中锤炼党性,坚持成熟一个重用一个,让“双带模范”当上村干部。

注重动态管理。继续实行县级领导分工动态制和科级干部任职动态制,着力建设爱民、创新、务实、业绩、廉洁、和谐的“六型”领导班子。继续实行干部继续教育学分制,县委每年对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村(社区)支部书记进行1次集中培训,乡镇每年对所辖村(社区)除支部书记外的其他干部进行2次集中培训,适时派出基层干部到外县或本县先进村(社区)参观学习。充分借鉴第一、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成功做法,抓好第三批先进性教育活动,实现“中坝经验”的全覆盖,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大力推广以加强村党支部建设为核心、对优秀党员挂牌示范、无职党员设岗定责、流动党员持证外出为主要内容的“1+3”管理模式,抓好农村党员的教育管理。

五、坚持“工作方法系全局”,注重增强做好新时期农村工作的能力

同志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XX现场会上指出:“在政策、原则一定的情况下,工作方法就是能力,工作方法就是本领,方法得当才能凝聚人心、打开局面。”为此,我们积极应对新形势下农村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新矛盾,把引导党员改变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作为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内容,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深化结对帮扶,增强亲民意识。按照魏宏同志“XX要有更多的象中坝村和下河街这样的村和社区”的要求,我们在前两批2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帮扶社区贫困居民的基础上,去年12月启动了第三批“一对一”结对帮扶活动,县委常委带头,1800多名机关党员干部与城乡特困居民结成帮扶对子,并公示帮扶内容、联系电话和帮扶效果,广泛接受社会监督;93个县级部门、46个乡镇机关与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村结为帮扶对子,区、乡、村三级近

10000名有能力的党员每人联系一个富裕户、帮扶一个贫困户、转化一个“问题户”,广结“穷亲”,广交朋友,实现了帮扶工作城乡全覆盖。目前,已为被帮扶户捐款达126万元,帮助就业96人,56户“问题户”得到了及时转化,受到了群众的好评。县委正在筹备3月中旬召开全县结对帮扶工作总结表彰大会,拟对结对帮扶工作中真情为民办实事的单位和个人进行大张旗鼓地表彰。推进党内基层民主。推行“三联”制度,每名党委委员联系5名党代表、每名党代表联系5名党员、每名党员联系5名群众,目前,已收集反映党情民意的意见和建议1100多条;推行“阳光党务”,对重大决策、重大事项和重大活动,采取固定公开、定期公开和随时公开相结合的方式,全部向社会开放。开放全委会,2月9日,邀请了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党代表、老干部代表、社区居民代表、村支部书记代表等不同层面156人参加县委全委会,讨论县委常委会工作报告,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接受群众监督。完善村党组织领导方式。组织全县村支部书记观看了近年来全国发生的10多起群体性事件等典型案例警示片,特别是《汉源事件的背后》,并就事件发生的根源进行了深入讨论。建立完善了村党组织领导的村民自治机制,推行“四权”工作模式,强化村党支部的领导权,保障村民会议的决策权,落实村委会的执行权,完善村民监督委员会的监督权。

六、坚持“县委责任更重要”,注重在真抓实干中体现先进性

同志在全省农村基层党建工作XX现场会上强调:“农村基层党建搞不好,一切工作都无法落地。”我们按照这一要求,始终注意从工作责任、工作措施、工作机制上落实县委领导责任制。

落实工作责任。县委主要领导为农村基层党建第一责任人;乡镇党委书记为具体责任人。实行党建工作“一票否决制”,将党建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作为党委领导班子及领导成员社会评价内容之一,与经济社会发展同研究、同部署、同推动。

强化工作措施。全面践行“从我做起,向我看齐,对我监督”,实行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县级部门定点帮扶联系乡村社工作制度。落实县级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64个,讲党课64场,指导64个村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帮助解决具体问题33件。建立县级部门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点99个,派出1199名机关党员驻村指导先进性教育。建立五级督导制度,督查组不定期督查各级各部门抓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责任落实情况,并全县通报。

健全工作机制。实行目标考核制。年初,对县级党员领导干部及各基层党组织下达党建目标,落实党建联系点,细化目标参数。建立监督机制。县委聘请了10名基层党建工作巡察员和100名群众监督员不定期开展明查暗访,每季度向县委汇报一次,加强工作监督;县电视台设立专栏,对基层党建中的正反典型进行及时跟踪报道,加强舆论监督。建立评价机制。县委组织部、县委目标办、县纪委组成专门考核领导小组,每年底对各基层党组织的党建工作进行社会评价。评价结果与基层党组织负责人的晋职晋级、评先选优挂钩。对没有完成目标任务的,实行工作问责。

实施“民心考核”。我们坚持把各级领导班子及成员的工作和个人形象纳入“民心考核”范畴,既让干部经受“数据考核”,更要经受“民心考核”。去年12月3日,组织全县县级部门“一把手”、乡镇党委书记、村(社区)支部书记、普通群众代表等10个层面人士共769人对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关于党建工作、工业经济、农业产业化、招商引资及项目争取、城建城管、关心群众疾苦等6个方面的工作;对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成员的政治素质、工作能力、勤政敬业、协调能力、廉洁自律、工作实绩、群众感情、公众形象等8个方面进行社会评价,满意度均在90%以上,县委主要领导满意率达98%。其结果已在县电视台和XX组工网上进行了公示。目前,全县科级领导班子的工作和班子成员的个人表现正在接受“民心考核”,3月底前完成任期目标考核和换届考察考核工作,考核结果将作为干部选任调整的重要依据。

关于农村生活水平的调查报告 篇6

——通过过年看农民

调查对象:。。

调查时间:2010年2月16日——21日

调查者:。

寒假期间,看到村里人纷纷置办各式各样的年货,一个想法不禁进入我的脑子:村民们的平时消费水平与过年期间成什么比例?于是一份关于农民生活的调查问卷便在我脑海中产生了。问卷想要了解的问题主要有:每户农民置办年货的支出、年底的收入来源、正月里(主要是正月初一到十五期间)每户的日平均消费、农民的日常生活状况等等。下面就将我的调查内容及感想作一总结:

通过调查结果显示:

1、每户人家置办年货的支出:对于条件一般的家庭,支出在1500元左右;而家庭条件稍好的支出在3000元以上。这些支出包括了正月里需要的烟酒糖茶、鱼、肉等。平均来看,正月里每天的消费不低于100元。

2、年底收入来源:45%的人依靠卖菜或其他货物的收入,15%的人靠外出打工,15%的人靠经营饭店或其他买卖赚钱,还有一少部分人在年底成了“失业”人员,没有什么收入。

3、农民的日常生活状况:多数人的观点是吃饱就行,没什么讲究。对于条件较好的家庭来说会在日常饮食上注意一些,餐桌上比较丰富;而条件一般的人则花费很少。不论家庭条件好坏,日常

消费与年底消费均形成明显对比。

这一系列现象引发我对以下二个问题的思考:

第一,中国人的这种“年观”好吗?

第二,日常生活与年底消费的不平衡说明了什么?

多数农民都觉得过年是多年的习俗了,没人说过不字,再苦也要过个舒适年。在我们中国人的心目中,春节是最热闹的一个节日,理应过的最隆重。但是物我却觉得如果用牺牲平时的舒适来换取过年这几天短暂的热闹是很不值的,这就是我们中国百姓心中的“先苦后甜”吗?不是的。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我们应该懂得真正的享受。其实多数农民反应,他们都不喜欢过年,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过年简直是在烧钱。另一方面,农民也要改变消费观念。最近,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农村市场潜力确实巨大,很多商家也已经或准备进军农村市场。启动农村市场,一是农民要有消费能力,二是农民要有消费意愿。消费能力靠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消费意愿则需要引导农民转变消费习惯,形成新的消费理念。但现在到农村走走,却发现农村消费需要更加多元。在农村,新房多了,楼房多了。从外边看,房子高高大大的,很气派。不过,走进一些新房再看,发现里边显得空空荡荡,家具是老的,电器也是旧的,生活方式也还是比较传统的。

当然了,对于那些经济富足的人来说,年无疑是个无比热闹的节日。这里正体现出了农村与城市的差距——经济差距。归根结底,是经济上的欠发达导致了农民过的年与城里人的年味大不一样。日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篇7

新范村位于浙南千年古镇壶镇镇,以商贸为支柱产业,2010年新范村改为新范社区,成为缙云县第一个实现社区转型的行政村。全社区有332户家庭,共1067人,2010年村民人均纯收入8526元,村集体收入204.04万元。

多年来,新范村大力发展文化事业,村集体投入资金近百万元建成2个娱乐场、1个文化活动中心楼、1个村级图书馆和各种文体器材,先后成立了12支各具特色的文体队伍。由该村村民吕官水自编、村民自演的剧目《老鼠娶亲》、《渔翁得利》曾多次应邀赴永康等周边县市表演,并大获成功,多次受各级媒体报道。目前,《老鼠娶亲》已被列入丽水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渔翁得利》被列入缙云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壶镇歌谣”的传承人吕明兴被列入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二、新范村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新范村在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发展较快且独具特色,但仍与当前全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对照构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要求,尚存在差距。

(一)农村文化建设资金投入相对不足,结构较不合理

资金缺乏是扼制新范村文化建设和发展的主要瓶颈,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资金投入总数不足,占全村总支出比例较小。2010年新范村文化建设支出仅占全村总支出9%。

2.资金支出结构较不合理。文化建设资金主要用于基础文体设施建设、大型节庆活动、各级各类文艺表演等,日常文体活动、文化骨干队伍培训和激励等没有安排专门资金。

3.资金投入未建立长效机制,存在“搞一次活动,要一次钱”的现象,较为普遍。

(二)基层文化工作缺乏人才,文化领导队伍建设弱化

新范村拥有专门的文化领导小组,理论上管理制度较为完善,然而究其实质,存有以下问题:

1.专职文化人员配备不足,文化骨干队伍基础薄弱。指导全村文化工作的专职文化员仅有一名,业余文化队中文艺骨干普遍具有“老人为主、新人较少、能力较弱、学历不高”的特点。

2.领导结构不甚合理。村双委交叉担任文化领导小组成员,文化领导干部专职不专用,领导结构存在随意性,不少干部并无文化专长,无法胜任农村文化建设工作。

(三)文化活动形式单一,缺乏创新

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单一机械,缺乏多样性和创新性。现有农村文化活动形式、内容缺乏新意,远不能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多样性、多层次文化需求,造成百姓受益面较为狭隘、教育启发不够深刻。

三、所存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三对矛盾尚未解决

1.经济发展重于文化建设。部分村干部没有真正将农村文化建设列入全村经济发展规划以及新农村建设当中,对农民最直接、最关心的基本文化权益需求重视不够。

2.大型节庆重于日常活动。在实际操作中,缺乏“大文化”发展思路,简单狭隘地将农村文化事业等同于“舞、说、唱”,热心于大型活动、比赛,而忽略了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日常开展与广泛普及。

3.设施建设重于相关管理。领导层单纯将多建文体设施归结为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最大贡献,却忽略了其后续管理,导致诸多设施并没有得到合理运用。

(二)农民传统观念、封建思想依然存在,阻碍农村文化健康发展

1.自身文化发展存在差距。调查发现,能主动通过上网、阅读专业书籍来获取务农知识的农民仅占14%,参加相关培训更是少到只有8%。

2.农民文化消费观念薄弱。与中国的大多数农民一样,新范村农民一生的花费主要集中在子女上学、建房购房、婚丧嫁娶等三件大事上。调查显示,平均每月文化消费在100元以下的占了64%,201元及以上的只占4%。

四、新范村农村文化建设的改进对策及建议

(一)制定全村近期和长期文化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点、线、面相结合的村域主体网络,尽快形成社会化、开放式和整体效应优化的村域文化。

(二)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拓展投资渠道,使文化投入途径多元化。提倡以全村集体投资、个人出资等方式创办文化事业。并利用自身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商贸及房屋租赁等第三产业,加强招商力度,利用社会力量支持全村文化建设。

(三)有效管理和发展文化活动中心楼及其他文体设施,实现优化配置。充分发挥文化活动中心楼各专用活动室功能,进一步强化对各基础设施的功能性管理、规范化管理、责任制管理。

(四)加强文化工作队伍建设。配齐文化专职干部,切实纠正文化专员不专职的问题,加强培养年轻文化骨干并择优启用,并可通过提高文化干部政治经济待遇对外吸引专业人才。

(五)坚持传承与创新,进一步繁荣农村文化活动。大力开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活动,把经常性、小型多样的文化活动与定期举办的大、中型群众文化活动结合起来,做到文化经常化、日常化。

(六)倡导文明新风评选活动,力争破除陈规陋习。开展“除陋习,树新风”、争创文明户等活动,提高农民参与意识和创建意识,为进一步文化建设夯实基础。

(七)加大文化的基层宣传,构建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

(八)加强文化生产力的双向流动。一方面,鼓励村民走出去,见世面,学技能;另一方面,大力支持鼓励他们回来,让他们将所学所得用到新范村文化建设之中。

(九)利用附近城镇文化的辐射作用,逐步缩小与周边城镇的文化差距。

五、农村文化建设任重道远

关于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调查报告 篇8

关键词:农村文化礼堂;精神家园;构建与实践

众所周知的是,农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自身独特的性质,并且一直以来也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自从改革开放以来,构建一个和谐的精神家园是我国未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且它对于发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农村地区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的构建与实践。但是,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地区的文化始终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扬,严重影响了中国精神文明层面的发展和进步。并且,随着近几年来各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和进步,各国之间的交流和贸易越来越紧密,在进行经济贸易的同时,许多西方文化也渐渐的走进了中国各个地区,并且这些文化也受到了人们的喜爱,许多西方节日已经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量西方节日的不断涌入使得中国传统文化渐渐的消失在了人们的视眼中,从而严重的阻碍了我国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一、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构建的重要意义

(一)为实现中华民族精神文明建设提供了一个重要支柱

我们知道,农村文化也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推动我国传统文化继续发扬光大的主要动力之一,但是,随着大量西方节日的不断涌入,许多农村地区的人们已经渐渐的忽略了农村原有传统文化,这些现象对于构建我国精神家园具有一定的阻碍作用,因此,我们必须要尽最大努力去改变农村地区人们的思想,增加他们对于农村礼堂文化的重视程度。众所周知的是,建设农村文化礼堂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农村人们的精神素质,不断的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从而使得他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可以共同得到丰富,这样不仅仅可以提高我国农村整体的精神素养,同时,使得传统的农村文化可以得到传播,受到人们的重视,进而为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了重要的支撑。

由于受经济方面的约束,农村文化礼堂在举办上存在着许多局限,但是,在举办农村文化礼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尽量的克服这些困难,从而真正的实现构建农村精神家园的目的。农村文化礼堂的举办形式就是对于农村原有的各种大会堂或者活动中心等进行进一步的扩建或者整改,从而为人们进行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例如,在空闲时间,人们可以到各个文化场所举办一些文化活动,在活动举办过程中,应该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到各个活动形式中,并且将这些传统文化作为活动的宗旨,同时,应该鼓励农村所有的人们积极的参加这些活动,让他们都可以成为活动的主人公,然后,在进行休闲娱乐的同时,可以更好的记住并且传承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另外,我们可以定期在这些文化场所举办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竞赛或者播放一些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视频,从而不断的丰富和充实农村文化的内容,使得农村文化能够尽快向着更优质的方向发展。

二、推进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有效对策

(一)增加农村文化礼堂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力度

不断的增加资金投入力度是更好的进行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主要基础之一。由于受我国经济政策的影响,我国农村整体经济发展比较落后,人们的生活水平都比较低,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方面,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推进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不断地增加农村文化礼堂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不断的完善农村文化礼堂场所中的所有设备。例如,对于农村原有的一些文化礼堂或者场所,政府应该进行维修或者改建,适当的增加这些场所的面积,同时,还应该为这些场所配置一些新型的设备,以便更好的开展文化活动。另外,对于部分具有少数文化场所的农村,政府应该给予他们一定的资金补助,帮助他们修建更多的文化场所,但是。在选择修建地址时,应该选择交通方便、人口密集的地方。最后,政府还应该定期对这些文化场所进行检查,不断的改善原有的设备,使得所有设备都可以正常运行。

(二)丰富文化礼堂的内容

为了更好的开展农村文化礼堂活动,我们必须要首先不断的丰富文化礼堂的内容。众所周知的是,我们开展农村文化礼堂的目的就是为了构建一个更加美好和谐的精神家园,传播我国的传统文化,使得我国传统文化可以发扬光大。为了真正的达到农村文化礼堂举办的目的,我们必须要将村民作为举办活动的核心,从他们的爱好出发,将农村的人们都吸引到文化礼堂中,从而不断地增加文化礼堂的生命力。例如,在进行活动之前,我们应该对农村居民进行采访,了解他们对于本村传统文化内容的认识,然后对得到的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同时,也可以对农村的一些记载实际情况的史书进行调查,最后,将这些文化以文字、图片或者视频等形式展示在文化礼堂中,从而增加村民对于这些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另外,我们也可以根据当地的风土人情来开展一些具有特色的活动,即农耕文化活动或者重阳敬老活动等,鼓励所有村民积极参加这些活动,对于活动中表现优秀的村民,应该给予一定的奖励。

(三)建立健全文化礼堂的管理机制

为了更好的推进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的构建,我们必须要首先不断的改革和完善现有的管理机制,加上对于管理机制的建设,从而确保文化礼堂活动的更好开展。例如,首先,我们应该针对不同农村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一个合理的文化礼堂管理机制,为了增加文化礼堂所有的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我们应该定期对他们进行思想培训,提高他们对于管理机制的重视程度。另外,我们还应该明确各个部门的职责,使得所有工作人员意识到自己工作的内容以及重要性。同时,我们还应该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农村文化礼堂的保障机制,明确文化礼堂管理人员以及工作人员的薪资以及这些薪资的来源渠道,增加对于文化礼堂的资金补助力度。例如,我国相关政府可以鼓励社会人士或者一些大型的企业和公司为农村文化礼堂的建设资助一定的资金,确保农村文化礼堂可以正常的进行开展。

三、小结

总而言之,农村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的发展和弘扬农村文化是我们目前的一个主要任务。由于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我国许多农村文化已经渐渐的走出人们的视眼中,这也是导致我国农村人们整体素养越来越差的主要原因之一。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推进农村文化礼堂与精神家园的构建已经势在必行。为了尽快实现这一目标,我国相关政府必须要首先增大对于农村文化礼堂设备建设的资金力度,确保文化礼堂开展的活动场所。同时,还应该不断的改革和完善农村文化礼堂的管理机制,从而使得农村文化尽快向优质的方向发展,提高农村人们的整体精神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胡昔昔.“文化礼堂、幸福八有”气象新[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12).

[2]韩杰.浅论农村文化礼堂凝聚精气神[J].科学中国人.2014.

[3]陈洁.对农村文化礼堂长效发展的若干思考[J].大众文艺.2014

上一篇:毕业设计方案思路范文下一篇:关于春天周记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