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培养建议

2023-01-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大学的教育理念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以培养“有教养的人”、“高贵的人”为目标、贵族式的博雅教育。随着时间的推移, 大学教育逐步向自由教育, 即通才教育转变。遵循着儒家经典“大学之道, 在明德, 在新民, 在止于至善”的古训, 大学为社会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生力军。如今, “90”后步入大学校园, 渐渐成为在校大学生的主流人群。如何培养个性特征鲜明的这一代大学生是每位高校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

1“90”后大学生的心理特征

某权威机构采用团体施测, 选用心理健康症状自评量表 (SCL-90) , 旨在通过对心理症状90个预设问题的回答, 判断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表明“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全国成人正常水平。问题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敏感、心理适应能力较弱、自我规划迷茫等方面。

1.1 人际关系敏感

相对于“80后”来说, 具有城镇户口的“90后”大学生多数是出生于“四二一”家庭, 既四个老人加上两个大人共同抚养一个孩子。他们毫无疑问成为了家庭的中心, 对于他们的要求父母都尽量满足。这让他们习惯性地在家庭消费、家庭活动等事项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意愿, 而这些意愿也往往会在父母的迁就下成为了现实。长此以往, 就培养了他们性格中独立和自信的一面, 当然也伴随有自私和专制的一面。在大学校园, 来自五湖四海的学生汇集成一个社会的群体, 由于各自的生活习惯、性格、兴趣等方面的不同, 也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冲突和情感损伤。而“90”后自我意识很强, 不太考虑别人, 这使得宿舍、班级更易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的现象。

1.2 心理适应能力较弱

挑战对于“90后”, 是生活中必须的“游戏”, 他们喜欢面对挑战, 甚至追寻挑战。“70后”为信仰而奋斗, “80后”为理想而付出, 而“90后”的生活激情则更多的来源于各种挑战。然而, 他们承受挫折的能力却远远比不上他们接受挑战时的勇气和信心, 冲劲有余而韧劲不足。往往小小的失败就能打击得他们一蹶不振, 甚至误入歧途。

有些学生看到班上有些多才多艺、能力较强的同学, 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事事不如人, 产生自卑心理。有些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 但又不知道如何突破自己。高校有许多的学生组织和社团活动, 有的大学生对这些既新奇又困惑, 满怀信心地去参加一些社团, 由于缺乏经验, 遭受挫折, 从而陷入痛苦的自我否定的深渊。在大学阶段, 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 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 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 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 看问题往往片面主观, 加上心理的易损性, 一旦遇上暂时的挫折和失败, 往往灰心丧气, 怯懦自卑。同时, 他们对于周围人给予的评价非常敏感和关注, 哪怕一句随便的评价, 都会引起内心很大的情绪波动和过激反应, 以致对自我评价发生动摇。

1.3 团队意识淡薄

“90后”一出生, 就获得了有史以来最好的物质生活资料、最好的医疗保障、最好的基础教育环境。物质产品的丰富与易获取, 让他们越来越远离艰苦朴素的传统观念。“甘苦”对于他们而言, 已经只剩下一半, 因为他们从未经受过物质匮乏之“苦”。所以, 在他们的潜意识中, 就只有顺理成章的获取, 毫无顾忌的享乐。所以, 在面临团队问题时, 他们更关注自己能从这个团队中获得什么, 而不是思考自己能给这个团队带来什么。

集体主义、团队意识的淡薄, 除了“90”后大学生张扬的个性使然外, 他们敏感的人际关系也是原因之一。一旦出现人际关系不和谐, 他们就会把自己的内心情感世界封闭起来, 经常处于一种要求交往而又害怕交往的矛盾之中。他们在集体中不被理解而被排斥, 因而变得独来独往, 不与他人接触, 慢慢地也就不知道如何与人相处、合作了。

2“90”后大学生培养建议

“90”后大学生是中国高速建设发展的主力, 教师应该根据这一代大学生的特点, 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模式, 培养出有个性、有担当、有活力的一代大学生。

教师要想了解“90”后大学生的感受和他们的想法, 就要真正的融入到他们的世界之中, 教师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这一平台, 借助电子邮箱、QQ号、飞信等手段, 与对网络有较强依赖性的“90”后加强交流, 了解他们的想法。教师用“90”后大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 以朋友的身份与他们交流, 建立他们对教师的信任, 帮助他们健康的成长。

武汉大学法学院院长肖永平教授说过:“实践智慧根源于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简而言之就是正义精神和对社会负责的精神。‘90后’大学生在走向社会、迈向成功之前, 尤其需要具备独立的人格、独立的灵魂。”因此, 教师应该帮助“90”后大学生正确认识自我, 学会调节自我;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全面客观正确地分析与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 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值;帮助他们学会欣赏自己, 也欣赏别人, 学会对情绪、意志、行为的自我控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 调整好自己的心态, 保持心理平衡。

此外, 教师应该教育“90后”大学生在现实面前不怨天尤人、不自怨自艾, 帮助他们积极主动地去创造条件, 以求外界现实符合自己的主观愿望, 力求在自己现实条件下获得最佳的发展;帮助“90后”大学生认识到考上大学并不是终点, 而只是一个新的起点;帮助他们对自己的人生生涯做出合理的设计与规划, 明确并努力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 增强学习的责任感、使命感, 不断充实、完善自己, 发展自己。帮助“90后”大学生保持热情、自信、乐观、坚强、进取的心态, 积极参加各项丰富多彩的、健康有益的校内、校外活动, 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 培养自己健康的情趣, 陶冶自己的情操。通过在大学校园4年的学习, 应该逐步使自己具备多种能力, 以适应社会的未来需求。这些能力包括:逻辑思考能力、研究分析判断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外语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挫折承受能力、人际相处能力, 以及跨领域的第二或第三专长等。

面对“90后”这样一个个性多样的群体, 教师需要根据其特点, 适时地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法, 帮助“90”后大学生在实现个性发展的同时, 放飞青春的梦想。

摘要:“90”后大学生有着专属于他们这一代的心理特征。通过对这些心理特征作简要的分析, 教师可以重新思考如何更好地培养“90”后大学生, 以便帮助他们在实现个性发展的同时, 为投入社会做好充分的准备。

关键词:“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培养建议

参考文献

[1] 于鹏, 贾微.雏鹰展翅真诚护航——关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J].信息系统工程, 2009, 10.

[2] 王晶.“90后”大学生心理特征分析及其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启示[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9, 3.

[3] 雷振勇.高职类院校90后学生教育中出现的新情况及对策[J].今日南国, 2009, 6.

上一篇:心理护理联合运动指导干预在妊娠糖尿病护理中的应用下一篇:城市交通流预测方法阐述与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