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2022-12-2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高效课堂英语教学设计

教学反思

要上好每一堂课,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需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本节课的课前准备:

1.学生的课前准备:预习新单词、完成导学案的预习作业、预习并初步理解Section A(1a—1c)。

2.教師的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导学案的编制、制作香蕉奶昔的流程图片,以及制作香蕉奶昔所需的搅拌器、香蕉、牛奶、冰激凌、小刀、纸杯等。

作者:罗卉

第2篇:优化教学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摘要:在新课程的背景下,我们应该践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程理念,立足于化学教学实践,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能力与水平,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使我们的高中化学课堂成为真正的高质高效课堂。

关键词: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常态课;高效课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26

高效课堂是指教育教学效率或效果目标达成相当高的课堂,具体而言是指在实现有效课堂的基础上,完成教学任务的效果较好,达成教学目标的效率较高,并且取得教育教学的较高影响力和社会效益的课堂。高效课堂基于高效教学,而高效教学又基于教师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课堂的导入、提问的时机、问题的设计、意外情况的处理、学生学习的组织、课外资源的利用、对学生的评价等无不考验着教师的智慧,如何进行教学设计,使课堂更加高效。

一、高中化学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

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高中化学教学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限于课时或其它原因,很多学校和老师的教学是浅尝辄止,照本宣科,不做整理和深加工,既不利于学生化学学科能力的形成,也使学生逐渐失去了学习化学的兴趣,也让化学课失去了化学味。例如高一教学一味强调降低起点,教师就教材讲教材,就反应讲反应,通过默写强化考点,必修学完,学生不知结构、性质、用途之间的关系,学生不能建立化学思维素养;化学反应原理学完,不知守恒思想的运用,学生不能建立化学学科素养;诸如此类的问题举不胜举。这样的教学、这样的课堂,我们怎样能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虽然我们的课时是有限的,虽然学生不再像以前一样重视化学,但这样的现状更需要化学教师动用自己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经验,用心设计课堂教学,使我们的化学课堂趣味与知识并进,效率与效果齐收,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化学素養。

二、“卤代烃”两种教学设计的对比

一次市教育局来我校调研,调研专家听取了高二的一节选修化学课“卤代烃”,课后评价为“中规中矩”,为什么说中规中矩呢?上课教师完全按照教材的编写次序规规矩矩地完成教学任务,没有整合加工,缺少有机化学思想的培养,就反应而反应,没有突出卤代烃在有机合成中作为中间体的重要特点。调研专家老师也说了一下他对这节课的设计思路,本人将这两节课进行了整理比较,下面列举几个片段的对比,可以看出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对课堂效率的高低影响的重要性,可以看出教师智慧对课堂效率的影响。

片段1:导入生活中常见卤代烃用途的图片资料。1、写出甲烷与氯气、苯与液溴、乙烯与溴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写出一氯丙烷、二氯乙烷可能的结构简式。 承上启下,既复习烃的性质,又引入了卤代烃,并且让学生直观感受到可以通过烃的取代和加成反应制得卤代烃,为有机合成铺垫,同时也为卤代烃的分类、水解反应做准备。

片段2:用途和物理性质幻灯片整理归纳,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可以自主学习的内容,为什么不可以简化处理呢?课堂效率的提高也包括教学内容的取舍、简化和学生的自主学习。

片段3:水解反应实验放视频或按课本“观察与思考”的步骤完整演示,然后给出反应方程式,强调卤代烃的检验方法。在水解反应实验中,第一步学生观察到的现象是分层消失,教师可在此处停顿,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是卤代烃加热挥发(可以看到中间试管水层下有油状液体),教师适时提出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反应发生,学生很容易想到硝酸银溶液,但也会有学生质疑卤代烃会不会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卤化银沉淀,教师可补充卤代烃中滴加硝酸银溶液的实验,而不是直接理论分析或告诉他结果;排除这一疑问后,接着直接往反应液中加硝酸银溶液,没有得到预期现象,引导学生再分析,最终得到先加硝酸酸化,再加硝酸银溶液的正确结果。 有些知识教师觉得很简单,直接告诉学生结论,学生缺少直观感受,对知识的理解只能借助死记硬背。如果我们让学生通过质疑→探究→解惑来获得直接经验,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过程,更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促进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片段4:习题设计的层次性。卤代烃两个反应学习结束后,完成课后习题2:以溴乙烷为原料设计合成乙二醇的方案,以此习题巩固本课所学,并初步接触有机合成,体验卤代烃是重要的有机合成中间体。 未对消去反应深入学习前,先练习“1、以溴乙烷为原料设计合成乙二醇的方案”;接着通过举例思考总结消去反应的条件,再思考CH3CHBrCHBrCH3可能的消去产物,1,3-丁二烯更稳定;最后完成“2、以苯为原料分别设计合成环己醇、1,2-环己二醇,1,4-环己二醇的方案。”给出信息:“卤素原子直接与苯环相连的卤代芳香烃,如氯苯、溴苯等,发生水解反应的条件比较苛刻。”第一道题目能够很好的巩固卤代烃的两个性质,同时也有助于学生初步建立有机合成的思路方法;第二道题目则加入了信息处理,而且这一信息又是回扣书本内容,这道题三个物质的合成层层拔高,层层递进,对学生初步建立有机合成的基本思路很有帮助,也让学生更深刻的体会到卤代烃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的特点,真正实现了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列举了四个片段,可以看出融入了教师智慧的课一下子脱去了他的平凡,在学生学习方式、课堂容量、思维高度等很多方面都变得不再平凡,一节常态课变成了一节高效课。

三、教学设计对课堂效率的影响

课堂的高效有两个表现方面:一是效率的最大化。即投入等量的时间完成的任务量最大。这里的任务主要指课堂内的教学目标达成情况,教学内容、作业完成情况等。二是效益的最优化,即学生被教育教学影响的积极程度。它的衡量往往是隐性方面,如行为习惯的养成、兴趣志趣的培养,思维品质的培养,学习能力的提高等。效率的最大化和效益的最优化是高效课堂必不可少的因素,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教学设计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教师课堂教学的走向。优质的教学设计,不但能使课堂教学环节变得紧凑,结构变得严谨,而且,可使课堂教学灵活多变、富有创意,实现课堂效率最大化、效益最优化。相反,低质的教学设计会使得课堂教学陈旧机械、零乱无序,最终导致教学的僵化、散漫、低效。

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来实现高效课堂呢?结合自己的教学体会,认为在以下几点上要多做文章:

1. 坚持多元化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课堂上教师与学生双方活动的准绳,是衡量教学质量的尺度。教学目标的明确对教师的教以及学生的学都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制订教学目标时要考虑以下问题:(1)学生需要学到哪些知识?学到什么程度?(2)本节课要巩固哪些知识?为下一节课作什么准备?也即如何承上启下?(3)需要应用哪些与生产、生活密切联系的素材?(4)学生需要掌握哪方面的技能?并達到什么程度?(5)要培养学生哪些能力?(6)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社会责任感?等等。教学目标要定得恰如其分,提法过高、过低或模糊不清,都不便于执行和落实。当然,以上这些目标也不是每节课都要面面俱到的,根据内容、课型,突出其中的几个目标。例如“卤代烃”这节课首先应复习巩固卤代烃的制备,再学习卤代烃的重要性质、反应,然后是新知识的运用,其中涉及实验现象分析、实验设计方案的优化、有机合成思路的建立等能力上的提升。常态课主要关注了本节课的新知识的学习,而高效课通过复习前面脂肪烃、芳香烃的重要性质,建立起了烃与卤代烃的联系,完成了卤代烃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重要特点的体现、突出这一目标,同时在实验探究中培养了学生化学学科素养和能力。

2. 坚持科学化的教学过程

科学化的教学过程是指利用最少时间,花费最小精力,获得课堂教学的最佳效果。达到这一点,要求教师依据教学目标精心搞好以下三个设计。

一是精心设计课堂教学结构。一般按时间序列把化学课划分为课的开始、课的中心和课的结尾三个部分。课的开始,重在引入。例如“卤代烃”一课的两种引入高下立现,常态课借助图片泛泛而谈,仅从兴趣出发;高效课承上启下,由已知引出未知,调动起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强烈愿望,并为有机合成框架建立做准备。课的中心部分是一节课的核心,是否能完成教学目标,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都在这部分。“卤代烃”一课,常态课设计是引入→实验→现象分析→结论→简单应用,高效课设计则是引入→实验→现象分析→质疑→实验→解惑→结论→简单应用→综合应用,课的中心设计增加学生探究,使学生更直观地获得新知,也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在课的结尾部分,学生应对所学到知识进行归纳、概括,加深理解和记忆。简单应用仅是对本节课的知识巩固,而由简单应用升级至综合应用,则对新旧知识的融合,解决问题的方法等起到了升华作用。

二是精心设计问题。一个有意义的问题将对教学效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既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也是课堂师生互动的有效形式之一。例如“卤代烃”一课中实验环节,对实验现象质疑,再实验验证,甚至利用错误实验产生奇效,加深正确操作的印象,让学生自我消化实验中的反应原理。

三是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对于课堂练习的设计,主要是帮助学生及时消化新知,运用新知,起到及时反馈,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同时也要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以及综合运用。例如“卤代烃”一课,常态课仅止于简单巩固“以溴乙烷为原料设计合成乙二醇的方案”,而高效课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以苯为原料分别设计合成环己醇、1,2-环己二醇,1,4-环己二醇的方案。”既复习了苯的取代反应、加成反应,又进一步巩固了本节课所学新知,而且还帮助学生建立了烃→卤代烃→醇的合成路线,突显出卤代烃作为有机合成中间体的作用,其中还有信息处理能力的训练等,综合性较强,锻炼学生思维,初步形成有机合成的一般思路。

3. 坚持多样化的教学方法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要得法。一堂课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要视具体情况而定。在化学教学实践中要运用好化学教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如指导阅读法、实验演示法、归类法、创设问题情境法等,针对高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可着重运用实验探究法、分组讨论法等。应用时要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结合,灵活运用,保证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高效课堂需要好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则需要智慧型的教师,让我们努力做一个智慧型的教师吧。

参考文献

[1] 李锁会.如何培养和保护学生的主动性[J].考试周刊,2012(1):17

[2] 杨涵雄.新课程理念下我校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4:29

[3] 章立早.如何做智慧型教师[J].中小学校长,2013(11):7

[4] 石洪柱. “271”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校本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14

[5] 焦世军.重视教学设计,提高教学质量[J].课改论坛,2013(11):85

[6] 李阳. 高中英语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实证研究[D].固原:宁夏师范学院,2015:22

作者:仲淑娴

第3篇:优化教学设计 实现高效教学

摘要:本文通过对《物态变化》一章复习课教学片断的分析,就如何优化教学设计,实现高效教学,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物态变化;高效;教学实录

所谓高效教学,就是师生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效益。国内外无数课改实践证明:只有营造民主、科学、互动的课堂,让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才能实现教学效益的最大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教学设计就是对课堂教学的预设,教学设计的质量,制约着课堂教学的效益。现以江苏科技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8年级上册)》“物态变化”章复习课的教学片断为例,谈谈优化教学设计,进行高效教学的体会,与同仁交流共享。

1 教学片断实录

1.1 知识建构

教师:让学生独立回顾本章的基本知识,交流后展示知识结构(略);引导学生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完成基本知识填空题。

学生:回顾、交流、思考、填空。

教师:给出基本知识填空题答案,学生对照改正后,询问学生有没有不理解或存在疑惑的问题,然后出示图1,让学生总结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放热情况,巡视后批量板演(规范正确和存在错误的各一个)。

学生:填写物态变化的名称和吸放热情况,并与板演同学对照。

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后,根据填写的物质状态变化图,总结物态变化的规律。

学生:观察思考,相互补充,归纳结论:物态变化从左向右进行时吸热,从右向左进行时放热。

教师:对基本知识还有什么疑问吗?

教师:有问题引导学生帮助解决,最后让学生思考回答下列问题:⑴物质由固态吸收热量变成气态的过程中,其温度是否一直升高?⑵温度较低的物质,由固态吸收热量变成气态的过程中,其体积是否一直增大?请各举例说明。

学生:思考后自由回答。

1.2 双基反馈

教师:依据新课学习情况设计7道练习题(练习略),要求学生在8分钟内独立完成,然后分成四组抢答。并要求学生不但要给出答案,还要说明所给答案的依据。

学生:小组代表交流对各题的解答情况,在教师:“谁还有不同意见?”、“谁能表达得更准确?”等语言的引导下,完善每题的答案和多种求解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质量按小组记分。

1.3 潜能挑战

教师:出示“炎热的夏天,小亮从冰箱冷冻室中取出一支冰棒,发现包装纸上附有一些小冰晶,打开包装纸后,看到冰棒在冒‘白气’,一会儿,冰棒变成了冰水。根据该情景,请你提出一个关于物态变化的问题并回答”等3道练习让学生思考抢答。答对得4分,部分答对得2分,否则扣分。

学生: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交流答案。

教师:引导其他小组的同学补充完善或给出正确答案,并按回答问题的质量记分。

1.4 生活探秘

教师:出示3道与生活生产密切相关的练习,学生在5分钟内独立完成,然后分组讨论进行抢答。

⑴炎热的夏季,小红在家做作业汗流不止,抬头看到挂在墙上的温度计的示数是36℃,于是她打开电风扇,立刻感到凉快多了,这时她又看了看,发现温度计的示数______(升高/不变/降低),这是因为打开电风扇加快了______,从而加快了______,温度计的示数______。

⑵冬天手冷时,用嘴很慢地向手上“哈气”手会感到暖和些;若快速向手上“吹气”反而觉得更冷,试一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⑶冬天气温降到0℃以下时,汽车水箱中的冷却水会凝固,影响发动力机正常工作。这时,在水中加点盐,就能避免出现这种情况。①为什么水中加盐就不容易凝固,请你提出一个猜想?并说明猜想的依据。②请设计实验方案检验你的猜想。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教师:鼓励其他小组给以补充或发表不同意见,直至答案完善。

1.5 课后探究

教师:展示冷冻食品解冻过程,学生观察后课外完成练习:为使冻肉、冻鱼等食品化冻的较好办法是将冷冻食品放入凉水中浸泡。当食品外面结一层冰并且冰的厚度不再增加时,揭掉外面的冰,冷冻食品就解冻了。有人把这种现象叫“冷水拔冰”。请你分析说明:⑴“冷水拔冰”的道理;⑵使用冰箱的利与弊。

教师:汇总各小组的得分,分数较低的一组同学完成《创新课时训练》P33第10、11题

2 教学反思与启示

本节课设计为五个部分,有基础强化,也有练习深化,有实际问题分析,也有课后探究。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主动学习,成了课堂的主人,思考、练习、讨论、竞赛、合作、动手实验等元素,充实着学生的学习生活;教师在展示问题、鼓励点拨、倾听引导、评价激励中成为学生学习的伙伴,高效完成了教学的“三维目标”。仔细研究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有许多地方值得借鉴:

2.1 更新模式让学生成为主人

课程改革倡导建立民主、和谐、高效课堂,让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做到学会、学好、会学。本节课不论是知识体系的建构,还是练习的分析处理,都是师生互动完成的,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合作者和参与者。教师的适时点拨和鼓励,帮助学生闯过了道道难关,让学生体验到了成功。学生在对话交流和思想碰撞的和谐气氛中,增长了知识,发展了思维,提高了能力,为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2.2 优化设计打造高效课堂

高效教学是我们永恒的追求,优化设计是实现高效教学的前提。本节课从知识体系构建看:简明、细致、全面,突显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从练习的设计看:注重基础,兼顾开放性、探究性和拓展性。不少习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以生活、生产和科技材料为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教学方法看:基础知识的复习由学生自己回忆,突破了“教师问学生答”传统低效的教学方式;“概念习题化、习题概念化”的“问题教学”法,既能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又能启迪学生思维;根据习题的难度,安排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式和探究学习,体现了因材施教;限时练习,竞赛抢答,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满足了学生征服问题的自豪感,成功感,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意识。从媒体的选用看:多媒体和学案共同辅助教学,实现了教学资源的整合,既有利于突破难点,又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增大课堂的容量。这样的教学设计,既符合《课标》要求,又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还最大限度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2.3 方式多样 激发学习的热情

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中学生一次集中注意力持续学习的时间大约为15分钟”;“教学方式多样性,能充分利用学生的多种感观,使学生获得不同的体验,培养不同方面的技能”。多种教学方式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优势互补,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学方式多样化。本节课有个人自学,也有小组合作,有观看录像,也有实验探究、有批量板演,也有竞赛抢答,有交流讨论,也有相互评价。多种学习方式交替运用,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有效的激发了学生忘我投入学习的热情,较好地解决了学生长时间进行学习活动易产生疲劳的问题,是真正意义上的高效。

总之,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坚持“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不断优化教学设计,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性,就能促进每个学生从现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转化,并使最近发展区迅速转化为新的现有发展区;学生就会感到学习是件乐事,忘我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不断体验成功的喜悦,高效课堂也就形成了,培养综合素质高、可持续发展的人才就会成为现实。

(栏目编辑张正严)

作者:许金兰

第4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洋县城西小学 马 虹

教学目标:

1. 情感、态度、价值观——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识字、写字,巩固学过的字;渗透性识字;初步接触多音字。 教学重点:

1.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意境,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意识。

2. 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难点:用听读法识字。

教学方法手段:讲授、谈话、演示、创造性作业等。 教具准备:幻灯片,字词卡,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故事引入

1. 古时候,人们就想飞到月亮上去,我国民间就有一个神话故事叫《嫦娥奔月》,说的是人间有一个叫嫦娥的姑娘听说月亮上很美,于是想尽了一切办法,飞到了月亮上。当然这只是个神话。现在我们人类不但已经登上了月球,而且还能乘宇宙飞船再回到地球上来呢!

2.今天怎么不见我们的好朋友丁丁了 ?

二、指导看图

1.示图:丁丁在什么地方?你怎么知道他在月亮上?相机贴词卡在图的相应位置: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2. 原来丁丁到月亮上旅行去了,你有什么问题要问丁丁吗?

三、读文

1.板题,理解课题的寓意。 2.反复练习,读熟课文:

( 1)自己练读,画出不会读的字。

( 2)教师带读,学生留意自己不会读的字。

( 3)学生再读课文,若还有不会读的字问一问旁边的同学或老师。 ( 4)指名读文,众生评议。

( 5)教师范读,学生评议后标出停顿。 ( 6)齐读课文。

四、认字

1.示词组卡,全班认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2.板叠词卡,这几个词有什么特点?

出示“弯弯的月儿”,比较“弯的月儿”弯?还是“弯弯的月儿”弯?教师范读,生练读,同法练读“小小的船”、“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3.感情朗读课文:

丁丁说小朋友读的真好,把月儿读得弯弯的,把船儿读得小小的,把星星读得闪闪的,把天读得蓝蓝的,他还想听小朋友读一次课文,你们愿意吗?一边读一边想象可爱的星星、月亮、天空。

五、认单字

1.示贴有字卡的小黑板:小朋友看,谁来了?

2.“谁来当当小老师?”会读哪些字就拿下字宝宝,领大家读一次。 组词重点:里、月 多音字:只 3. 小组合作识记一类字: (1)分析部件:只、尖、里 (2)字理识字:月 (3)数笔画:在、见 (4)编儿歌:只、尖 (5)猜谜语:月

4.拓展识字方法:丁丁说其实我们在生活中每天都能见到字,比如说电视里、商店里、街道上的广告牌等,你平时还在哪里见过这些字?

5.同座互检生字掌握情况。 6.游戏:猜猜他是谁?

7.自由组合进行拼句游戏:摘果子,做拼盘。

六、音乐欣赏,感情朗读,练习背诵

1.播放歌曲《小小的船》,第一遍跟唱,第二遍根据自己的想象做动作。 2.配乐朗诵,练习背诵。

3.丁丁说弯弯的月儿像小船 ,你觉得月亮还像什么?和周围的同学说一说。 4.大家想象丁丁那样到月亮上去看夜空吗?闭眼,听音乐,放松,想象,你看到了什么?

七、写字

1.观察书上田字格里的字,你认为哪个字难写? 2.多媒体演示“里”,“在”的笔顺,生书空。 3.余下的字,指名说笔顺,多媒体演示,一生领书空。 4.观察字的笔画在田字格里的位置,和同桌说一说,指名说。 5.指名二人在灯片上写字,众生观察,对比,评议。 6.学生练写生字。

7.口语交际训练:老师,请您评评我的字。

八、课外作业

观察月亮的形状,看看月亮变成什么形状的时候,丁丁就该结束他的旅行回来了。

教学反思:

《小小的船》作为本单元的课文,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故事引入,看图,读文,自主识字,音乐欣赏,朗读感悟,拼句游戏等多项语文实践活动,从而达到了各方面的教学目标,较好地体现了“课标”的精神,本课例注重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教师是以参与者的姿态与学生一起开展具有相互作用的对话,教学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力求体现民主性、平等性,创设了轻松、愉快、民主、平等的氛围,教师以引导者、合作者的身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对于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来说,兴趣是其主动学习的前提,因而我十分注重对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激发,如由故事引入,教具设计富于童趣,安排音乐欣赏及水果拼盘游戏。课上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如自己练读课文,当小老师认单字,自主识字写字,互检认字情况,自由组合做拼句游戏等多项生生合作完成的学习活动。

本课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识字教学主要采用听读识字法,在进行认的活动时,充分利用学生原有的基础和生活的环境。如教师启发提问:“平时你在哪里见过这些字?”由于学生生长在汉语的环境中,所以能说出日常生活中常用常见的词,让学生切身体会语文学习的乐趣。

第5篇: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作为教学准备工作之一,教学设计对课堂教学具有定向作用。教学设计就是我们教师为达到教学目标而对课堂教学的过程与行为所进行的系统规划。 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建立在下面三个基本点上:

一、理解数学,主要是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精神的理解,对数学知识中凝结的数学思维活动方式和价值观资源的理解。教好数学的前提是我们教师自己先学好数学。只有我们教师自己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有较高水平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把数学的精神传达给学生,真正发挥数学在学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只有我们教师具有展开数学知识中凝结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能力,善于挖掘知识中蕴涵的价值资源,才能保证数学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三位一体、有效整合。

二、理解学生,主要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理解,核心是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才能知道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三、理解教学,主要是对数学教学规律、特点的理解。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只有遵循了这些规律、反映这些特点,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得到保证。 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有两个关键:

一、提好的问题。“好问题”有两个标准,即:有意义,并且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有意义”就是所提问题要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能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的心理保持积极的、适度的求知倾向。

二、设计自然的过程。这是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原过程(再创造过程)与学生数学认识过程的融合。一般地,“自然的过程”是一个从知识的背景到典型具体事例的分析,再到具体事例共同特征的概括得到猜想,再到猜想的证明得到新知识(定理、公式、法则等),再到新知识的应用、反思和再概括的过程。 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有一个核心。 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而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设计概括过程:根据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以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设计课堂教学进程,以问题引导学习,尽量采用“归纳式”,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是基本而重要的。要做到“讲逻辑又讲思想”,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找到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在建立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中领悟本质。教学过程中,要在关键点上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并让他们自己概括出数学的本质,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 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还需从理解数学入手。 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但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首要的还是我们教师的数学理解不到位导致数学教学的:不“准”——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教学不准确,有的甚至教错了;不“精”——没有围绕概念的核心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不“简”——纠缠于繁琐的细枝末节,简单问题复杂化。因此,我们教师要下功夫于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结构体系的理解,努力提高揭示数学知识所蕴涵的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过程的能力,想方法使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在数学课堂中得到落实,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突破口,同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 例:向量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 与学生熟悉的数一样,向量也是一个“量”,不过这个量有些特别,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引进一个量,就要研究它的运算;向量如果没有运算就只是一个‵路标′”。研究向量的运算,可以把数及其运算作为类比对象,通过这种类比,可以使学生明确平面向量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方法,为向量的学习提供一个有力的知识、方法的认知固着点。 向量具有明确的几何背景。向量及其运算(运算律)与几何图形的性质紧密相联,向量的运算(包括运算律)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图形的一些性质也可以用向量的运算(运算律)来表示。例如,平行四边形是表示向量加法和减法的几何模型,而向量的加法及其交换律(a+b=b+a)又可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BC,AB∥CD,△ABD≌△CDB).这样,建立了向量运算(包括运算律)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后,可以使图形的研究推进到有效能算的水平,向量运算(运算律)把向量与几何、代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与解析几何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不同的只是用“向量和向量运算”来代替解析几何中的“数和数的运算”。这就是把点、线、面等几何要素、直接归结为向量,对这些向量借助它们之间的运算进行讨论,然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翻译成关于点、线、面的相应结果。如果把坐标法简述为: 〔形到数〕——〔数的运算〕——〔数到形〕, 则向量法可简述为: 〔形到向量〕——〔向量的运算〕——〔向量和数到形〕。 概括以上所述,可得如下关于向量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 代数角度 引进一个量,必须要有运算——向量如果没有运算就只是一个路标; 类比数及其运算,研究向量的线性运算(包括数乘向量运算) ——以定义向量加法为出发点; 数量积——从物体受力做功的物理模型中得到启发; 引进一种运算,就要研究运算律——结合律、分配律、交换律等。 几何角度 数乘向量的几何意义——直线的向量表示,与数轴类比; 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平面的向量表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数量积——与几何度量、位置关系相关,使角度和距离这两个基本几何量得到向量表示; 向量法——核心思想是“三步曲”;向量法是坐标法的返璞归真,例如,“根据条件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的向量含义是“适当选择基向量”。 关于概念的核心、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示例。 传统上,我们数学教师编制教案(也叫课时教学计划)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环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材料、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材的系统和主次、选择教学方法、编写教案。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新知讲解和应用举例、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等)。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及其解析(概念的核心);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的设计。 下面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设计为例,阐释在上述框架下的教学设计基本方法和步骤。

一、 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这一栏目的要点是:阐述教学内容的内涵;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本课内容的核心所在;必要时要对该内容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明确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解析。 前面已经学习了向量的概念,研究了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加法——平行四边形法则;数乘向量——相(位)似变换。本课学习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平面内任一向量v必可唯一地表示为某一组基底{a,b}的线性组合v= a+ b.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表明,有了加法运算和数乘向量运算,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某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由此,平面内的点就成为可“操纵”的对象,从而通过向量代数运算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思想也就得以实现。因此,将这一定理冠以“基本”二字是当之无愧的。顺理成章地,取基底{e1 ,e2}为直角坐标系的x轴、y轴方向的单位向量,那么平面上任一向量a就可唯一地表示为a= xe1 +ye2 ,于是向量a可以用坐标(x,y)表示,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将向量运算彻底推向“有效能算”的形式——数的运算。所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沟通几何与代数的关键性桥梁,是向量中承前启后的内容。 教学重点: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意义和作用。

二、 目标和目标解析。 为了更加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以给课堂中教和学的行为做出准确定向,需要对教学目标中的关键词进行解析,即要解析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究等的具体含义,其中特别要明确当前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目标: 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目标解析: ⑴运用向量的加法和数乘向量研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经历将某一向量在一组基底上唯一分解的过程; ⑵初步理解根据问题特点选择适当基底的重要性,体会基底的作用; ⑶了解向量的“唯一分解”与实数对(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知道这是向量的坐标表示的基础,从知识联系中体会化归思想。

三、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我们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认知状况的分析,以及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思维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并对出现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问题诊断和教学难点: 本节内容围绕向量在两个基底上的唯一分解展开。其认知基础,既有物理中的力、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合成的经验,也有向量线性运算的经验。但对于引入基底这个概念的意义,需要在后续学习中才能提供理解的平台,而选择、运用基底进行运算求解的能力则需要在后续训练中才能形成。所以应当设计对基底的作用及意义的说理过程。虽然从形式上看,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不难理解,但对其中蕴涵的基本思想——用基底表示几何基本元素,基本定理的作用等,需要一个渐进过程才能有深入了解,这也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循序渐进的体会过程。 教学难点:基底的作用和意义;基底的选择;定理中蕴涵的基本思想。

四、 教学过程设计。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如下问题需要予以关注: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 要给出学生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 要突出核心概念的思维构建和技能操作过程,突出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分析; 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应当认真思考每一问题的设计意图、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 另外,要根据内容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如基于问题解决的设计,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教学设计,等。

五、 目标检测设计 一般采用习题、练习的方式进行检测。要明确每一个(组)习题或练习的设计目的,加强检测的针对性、有效性。练习应当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循序渐进地进行。当前,要特别注意去除“一步到位”的做法,过早给综合题、难题有害无益,基础不够的题目更是贻害无穷。题目出不好、练习安排不合理是我们老师专业素养低的表现之一。 综上所述,围绕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进行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改进教学方式的切入点。这也是我们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应该关注的地方。

第6篇:高效课堂大赛教学设计

红都小学高效课堂大赛教学设计

一年级(4)班 张恬静

5、《爷爷和小树》

教学目标:

1、 认识10 个生字,会写"不、开、

四、五"4个字。认识1个笔画和4个偏旁。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树立爱护花草树木的意识。 教学重点:

1、 识字、写字和练习朗读。

2、 理解重点词语 "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花草树木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看看图片上画的是什么?(小树)你们喜欢小树吗?你们对小树都有哪些了解呢?

预设:

1、小树春天发芽,秋天树叶飘落,到了冬天就变得光秃秃的了。

2、小树能够防风固沙。

3、小树能给我们遮阳光,送阴凉。

4、小树能美化环境。 „„

师:你们了解的可真多啊!小树是我们人类的朋友,我们都应该保护它们。 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小树有关的文章,第5课《爷爷和小树》。(出示板书课题) 生跟读课题,强调“爷爷”的第二个“爷”字读轻音。再读课题。

二、读文识字

- 1234 -

第7篇: 如何进行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的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高效课堂的教学设计应从以下几步进行:

一、把握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就是“教什么”的问题。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教学系统本身是对资源和程序做出的安排。因此,把握教学内容就成为教学设计首要做的工作。

1、学情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教师所教的学生和教材。教学设计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解决要以“学习需要分析”作为起点,所以就要对学情分析。学情分析主要是了解学生学习状态、一般特点、学习风格、学习态度等方面的情况,重点是了解学生起点能力以及原有知识经验。可以采用自然观察法、书面材料分析法、谈话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等方法以及交错运用上述方法来掌握学生的学情,在此过程中一定要讲究实效性。

2、研究教材

教材是学生借以获得知识的中介和手段。为了让学生有效的掌握教材中最重要的信息,教师应认真研究教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步来研究:

⑴学习课程标准

学习课程标准的目的是弄清自己教学所教学科应秉持的教学理念,清楚它的目标与要求;了解本学科的编排体系和内容安排,明白学科特点和教学建议以及对课程开发和资源利用的要求。

⑵认真钻研教材

钻研教材要达到“懂,透,化”。

一是懂。就是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内容以及每字每句都弄清楚。 二是透。就是对教材不仅要懂得而且要很熟悉,能够融会贯通,运用自如。

三是化。就是教师的思想感情同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融化在一起,如同蜜蜂酿蜜一样,是一个消化吸收的过程。

⑶获得其他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

课程资源的范围很广,教师能获得教学指导书、参考书、配套练习册、相关的关盘、课件、软件包以及网上其他人开发的有关材料,都可以辅助教师把握教材内容。

⑷抓住教材内容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找出教材中最基本而最主要的具有统摄性、概括性、能举一反

三、广泛迁移的知识,即重点。学生难于理解、掌握和运用的知识和复杂技能,即难点。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和后继学习最有影响的知识,即关键点。

⑸对教材精细加工

教材的精细加工涉及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合理安排与进一步创造性使用。教材内容的灵活处理主要是从内容质量、内容深度、内容广度方面对教材进行取舍;给教材增添一些背景性、经验性、活动性、练习性、扩展性的材料;从顺序、时间、素材等方面对教材进行调整;从教材的知识性、情趣性、操作性进行加工。

3、确定三维目标

教学设计必须根据教学学科内容的特点来确立“三维目标”将它具体化并落实于教学活动中,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整体,是一个完整的人在学习活动中实现素质建构的三个方面。

二、制定教学策略

可以从以下四步进行:

1、安排教学程序

在安排教学程序时,应按认识活动规律展开教学过程;按“课”的类型是单一课还是综合课来确定教学的步骤;按教学模式是讲授式、讨论式、发现式、范例式和自学式等模式来安排教学的程序。

2、组合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的种类较多,无论选择和运用何种方法,都要根据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本学科内容特点,教学活动的规律以及教与学的情况,重视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综合运用和优势互补,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注意灵活机智地运用教学方法,处理好细节的变化。

3、选择组织形式

教学的组织形式就是用什么形式或较为稳定的关系将学生组织起来进行教与学。教师以课堂教学为基本组织形式,借助相关的辅助教学设备,科学合理地确定教学的组织形式。这样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有助于促进学生个性充分、自由和全面发展。

4、设计练习作业

前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在谈到教学最优化和减轻学生负担时,告诫人们“不要取消作业”,而是要“从一道练习作业中取得最大可能的效果”。这就是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精心设计具有目的性、针对性、系统性、层次性、全体性、适度性、启发性、多样性、诊断性和补救性的作业。

三、撰写教案

作为一种创造性很强的工作,教学设计,不可能一蹴而就,一个优秀的有效的教学设计方案的形式,总是伴随着教师潜心的推敲、研究、修订而逐步臻于完善的。完善之后,教学设计最终要形成实践性的教学文本----教案。

教案撰写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材把握、学情调研、教法改进、实践反思上。

第8篇:高效课堂源于精心设计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上课要有趣,课上得有趣,学生就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前面展示的真理感到震惊。要学生在每节课上都带着浓厚的兴趣,全身心的投入学习活动,就必须使每节课都让学生产生新鲜感,每节课都让学生或有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或有新的感悟,新的收获。因此在课堂教学诸环节的设计上要精心设计,力争使课课有新意。

1、课的导入应能”引爆”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设计出自然,新颖,诱人的导入方式,第一锤就敲在学生的心坎上,做到先声夺人,引人入胜,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为新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针对学生好奇心强,爱听故事的心理,可以适当地引用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名人轶事来导入新课。比如在讲“正确对待挫折”一节时有个教师引用了发生在日本的一件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某生报考一家大公司,不幸落榜而自杀,不料自杀未遂。正在他神志昏迷之际,传来一条消息:他被录取了。原来他本是名列榜首,只是电脑出了问题才使他名落孙山。正当他将这一喜讯告诉亲朋好友时,又传来了这家公司老板的消息:他被解聘了。”学生沉浸在故事当中,急于想知道下文,这时教师适当地提出问题:“为什么会有如此啼笑皆非的结果?“大家猜猜老板是如何评价此生的呢?”通过用这样耐人寻味的故事和问题导入新课,从而使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当然,导入新课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歌曲导入、小品导入、游戏导入、名言导入、都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来,只要灵活运用,并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总能找到生动有趣的导言,展开别开生面的一课。实践证明,一个成功而精彩的导语确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妙。”

2、新授过程要活泼,为学生创设参与的机会。

新知识的学习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能否参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轻松愉快地掌握新知识,这需要教师创设活泼的课堂形式,少灌输,多活动,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从而使课堂教学活跃起来,为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使全体学生动起来,主动去获取知识,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传统的政治课教学是“师讲生听”,甚至一讲到底的单一的教学方法,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课堂教学如一潭死水。而新教材在排编结构和内容上求活求新,贴近学生实际,这就为教师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参与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教学中,可以用分组竞赛法,摆擂辩论法,讨论辨析法,角色换位法,配乐朗诵法等。使课堂气氛尽快地活跃起来,学生个个积极准备,踊跃参与为本组代表出谋划策,在热烈的气氛与竞争中,学生掌握了所学知识。

教师把课堂的主角还给了学生,尽量让学生动脑思考,尽量让学生动口表达,尽量让学生动手操作,尽量让学生质疑问难,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活跃起来,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第9篇:《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结题报告

五里小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科研课题结题报告

一、课题名称

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研究

二、课题背景

随着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在我县的全面铺开,我校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教学教改,努力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我们根据市、县教育局的有关文件精神,曾经承担了县总课题中的子课题《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的实验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模式研究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许多语文教师的课堂教学没有章法,随意性太强;很多教师仍旧喧宾夺主,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落实,致使课堂效率低下,三维目标难以落实;教师在教学中,为提高教学“质量”,拼体力,拼时间,形成了高消耗、重负担、低效率的局面。一句话,落实目标“少、慢、差” ;少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缺乏和学生有效沟通,从而使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变成了学困生,给教育教学带来极大的影响;在新课程实施中,由于种种原因,也出现了新的倾向,如噱头多,课件多,语文味淡。自主、合作、探究流于形式,没有达到“内化”的效果,不能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00后的孩子,兴趣广泛,思想活跃,渴望展示自己,而我们的课堂没能够给孩子提供足够展示自我的机会和平台。

在问题面前,我们认识到,科技在发展,时代在进步,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处在教育改革风口浪尖中的我们,只有与时俱进,大胆进行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研究与改革,才能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切实改变“鸠占鹊巢”现象,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才能真正落实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发展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基础,真正实现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

在此背景下,有县教体局教研室领导的大力支持,有“有效教学各学科教学设计”课题研究成果作为基础,我学区全体语文教师愿意进一步探索“小学语文高效课堂和有效教学模式研究”的成功模式,改变原有的单

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多样化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主动、富有个性地学习。

三、课题界定与理论支撑

1、课题概念的界定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具体表现在:让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会探索新知,愿意与他人合作并分享学习成果,教学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90%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2、理论依据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它意味着三层含义。第一,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的实质是尊重、关心、牵挂。第二,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绪体验,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心。第三,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行成。

(2)高效教学的相关理论。高效课堂的一个中心: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快乐为根本。

高效课堂符合新课改理念:

A、紧扣“教”与“学”,真正实现了“两个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由“灌输式教学为主”向“以探究式教学为主”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接受式学习为主”向“以探究式学习为主”转变。

B、围绕的就是自主、合作、探究。

C、诠释的是“师”与“生”的关系: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实现师生相长。

D、教书育人的完美体现。

E、从传统到高效的教学比喻:传统课堂抱着学生走,高效课堂是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跑着走。

四、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通过本课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行动研究,探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本课题究主要有三方面的目的和意义:

1、以课题研究促进我校教师积极探索科学高效的教学方法和高效课堂教学模式,探索出适合长乐学区乃至更大范围内小语学科特点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真正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质量。意义:通过本课题的实施与研究,优化小语学科的课堂教学,改变我校现有的缺乏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解决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些实际问题,总结出小语高效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为我校语文教师的教学提供一个基本的思路框架,使教学过程科学化,合理化。

2、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发展。意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要我学”转为“我要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高效课堂走向高效学习,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从而实现终身学习。

3、以研促教,加快教师的专业成长。意义:通过研究与实践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陈旧的教学模式,树立高效教学观,逐步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和业务水平,进而优化教学,更好地为学生的成长服务。

五、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一)、课题研究的目标

1、收集、研究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教育内容,构建现代小学语文教学中高效课堂的学习模式。

2、探索有关小学生学习方式的规律,构建指导小学生课堂自主合作探究等有效学习方式的操作方法。

3、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实验教师教学方式的优化和专业成长;丰富我校的文化内涵,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形成我校的办学特色。

4、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使广大语文教师及时转变观念,更新知识,具有比较深厚的文化素养,具有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的能力以及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的能力,提升教师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能力和教科研能力。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1、研究课题所反映的内涵和精神实质。

首先,要研究什么是新课程理念,新课程理念与旧课程有什么区别,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是什么,新课程理念下语文教师应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其次,要研究高效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评价、课堂要求以及管理等。

2、研究教材、学生和教学设备。

首先要研究教材,教材是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载体。研究对教材把握、处理的度和呈现形式。其二,对学生进行具体分析,要分析学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思维能力、接受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动机、意志、情感等。其三,是研究学校的教学设备。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设备的应用,教学材料的准备等,这些都会影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和策略。

3、研究学法。

要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作为起主导作用的教师,必须要研究学生的学习方式:小组学习、独学、对学、群学;研究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存异质疑、交流展示等学习方式的组织和引导要点。

4、研究教法。一是通过问卷调查、现场听评课、教师访谈、学生座谈等途径,调查研究目前我校语文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二是通过对当前国内有影响的名师课堂教学的观摩学习,研究他们课堂的特点、基本点、基本模式、课堂评价、要求和管理等,科学取舍,学习优点,为我所用。三是立足于自己课堂的学情和教材,研究运用什么样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高效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四是开展上课、观课、议课等活动,以先进理论为指导,不断总结实践经验,探索出切实可行的适合小学语文的高效教学和有效教学模式,在学区内加以推广。

六、课题研究的实施过程

(一)准备启动阶段(2011.4—2011.6)

1、深入调查研究,选题立项。

针对“高耗低效”的教学现状,由参加过骨干教师脱产培训的李昌荣教师,查阅相关资料,分析当前领域问题研究状况以及我校近年来教学实际,开展“语文课题有效性”师生问卷调查,对调查情况进行及时总结与分析,最终确定科研方向,进行选题立项。

2、调查研究中发现的困惑。

(1)教师对分层教学、分层辅导等设计持不同的看法:认为40分钟一节课大部分时间是学生自学合作交流会不会影响课堂质量,分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如何体现。

(2)语文课堂教学如果突出了“工具性”,就会失去“文味”,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间的平衡点难以拿捏。

3、针对问题提出的解决策略。

针对教师的困惑,学校及时组织了科研讲座,坚定了教师开展研究的信心和决心,鼓励教师踏实走好科研之路,并在结合学习李炳亭老师《高效课堂22条》,不断改进实验方法,坚持在实践中总结,在实践中反思。

老师们在研究中制定了高效课堂的五步教学法步骤: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 (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 (3)提炼问题、合作探究(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 (5)拓展提升、有效训练

4、确立研究课题,进行课题论证。

以新课程理念为指导,根据我校教育教学发展的实际情况,按照新课程改革的目标要求来确立课题并进行论证。

5、成立课题领导小组。由李昌荣老师任组长,王宗琼老师任副组长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组织课题实施。

(二)初步探索阶段(2011.7—2012.1)

1、开展网上专题学习,名师课堂录像观摩交流活动。进行课题研讨。

2、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如实记录研究过程中各种相关的现象、数据、问题等事宜。

3、开展课题研讨,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举行课题经验交流会,研究实施课题。

此阶段,学校在语文学科中实施了课堂教学结构的改革。实践证明,“五步”教学模式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益:每个学生都在原来的基础上获得各自更大限度的发展,教师的专业成长也成为了现实。

(1)提高了学校领导对办学思想的认识。

课题研究提高了学校领导办学理念的认识,从“课堂让学生获得各自最大限度的发展”这一研究理念,延伸到学校倡导学生“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形成了学校的办学特色。

学校更以课题的核心观念为指引,不断更新办学思想,落实和完善教育教学改革的措施。行政积极带头投身课改,无论是最早涉足实验的,还是中间加入研究的,都满怀热情地投入,带领教师开展“学习——实践——总结——再实践”,对“高效”理念深入学习、理解,结合实验操作的情况及学生的实际,不断探索和改进教学的细节,对高效课堂教学与评价的形式进行了完善。

(2)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

学校把与专家的交流学习作为强大的理论基础与后盾,专家先进的理念与指导,进一步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学校更充分发挥教科研精兵强将的作用,让他们通过上研究课、总结交流、组织探讨等形式,推广实验成果,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形式得到了全体成员的认同。通过深入学习与大胆尝试,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深入实践阶段(2012.2—2013.1)

在初步探索的基础上利用课堂教学、课堂实践活动等形式进一步开展课题实施与研究。加强高效课堂理论的学习,深入学生实际,不断摸索,最终总结出可以操作的小学语文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语文教学五步法。

1、 在研究中学。

学校积极为教师实验创造条件,提供对高效课堂教学理论学习、实践交流的机会。定期观看《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专题讲座。组织教师集体备课,破解迷团,指明研究方向,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有效措施。多次安排教师外出观摩学习,提高了教师的理论与实践研究水平;每周一次的教研活动,教师从不同的角度认识到课堂教学各环节的优势与不足。认真组织好研究课,做到课前同级几位教师同备一节课后集体讨论,一位老师执教后开展组内评课。在一系列的培训中,教师对实验的热情高涨,在学习中积极提出自己的观点,大胆提出实验的改进意见,自身的研究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2、在研究中教。

学校把课题研究与校本教研相结合。期初在制订教研计划时,就把课题研究纳入其中,如每周均开展“三课”(达标课、示范课、展示课)观课活动,周四进行评课、议课;每学期组织几次全学区高效课堂研究课,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课例;教师在学校营造的浓厚研究氛围中,坚持开展反复实践,不断提高课堂实效。教学模式的改革提高了课堂效率,更重要的是教师在适应这一改革的过程中提高了钻研教材教法、讲授表达的能力。

3、在研究中提高。

随着对课题的深入研究,教师对语文教学五步设计的目的、意义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老师们开始重视对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如语文科如何确定每课的“主题”?如何“直奔主题”?如何设计主线问题?等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并在研究课中作了展示。其他教师在学习模仿中有了新的感悟,从开始的套用模式到学会根据学生实际,大胆地进行改良与创新,使得教科研水平有了进一步提高。研究的开展,带动了学校良好的教学氛围,教师们的课堂教学比过去更从容、更自信。

(四)总结推广阶段(2013.2-2013.6)

(1)汇集资料。课题组以教学案例、教学反思、教学设计、研究论文、实验报告、经验交流等形式进行总结,所有过程资料由专人负责整理、收集和归档。

(2)课题研究资料归档,撰写结题报告,申请结题。

(3)、召开课堂教学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在学区范围内的各个学科推广研究经验。

七、研究成果与分析

本课题研究从申报立项到现在经历了近两年多时间,尽管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我们得到了县教育局教研究室领导和学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使整个研究工作基本达到了预定目标,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研究成果。

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构建了高效课堂的五步教学法步骤: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 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 3提炼问题、合作探究4适时点评、精讲点拨 5拓展提升、有效训练

1、课前预习,自主读画——“学”

在课前预习中,学生要将文中出现的不能读准的字,不理解的词、句划出,通过查字典解决基本的字词问题,并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了解作者、写作背景、文章的社会时代背景及文体特点,整理成小卡片。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学生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深入到文本中,理解材料内容,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并对文章精华进行吸收、消化。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要有目的、有层次,默读思考和动笔圈画结合,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思考,读出自己的见解。并找出重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的探究。学生能感知到什么程度,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积累而定,老师不必强求一致。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将产生的疑难问题做好整理,留待解决。这一阶段的学习中,老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要设计出简约的、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引导学生理解文章。

2、激趣导入,初步质疑——“疑”

教师要采取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走进新课的学习。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体验,由学生熟悉的学校生活、社会生活及热点问题入手,学生感到自然亲切。

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求教师设计新颖的导课形式,如故事法、悬念法、实验法、紧扣题眼法、欣赏优美画面法等,为构建新的知识结构作好准备;要求教师从学生角度出发,根据学生的需求提供一切条件,为学生的发展提供足够的信息资料。如我们常充分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上网收集资料;要求教师设计材料要能迎合学生口味,激起学生迫切学习新知的心态。

当学生不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解决情境中的矛盾时,就会产生疑惑。最佳提问点找到了,教师应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基本思考方式。赞科夫指出:“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最有价值的本钱。”引导、鼓励学生初读课文后自主质疑。尊重学生的每个疑问,表扬质疑行为,激发学生较强的探究意识。

当学生发现疑问,提出问题时,他的探究意识和探究欲望就已经具备了。每一个问题的提出,都是一次思考的过程,一次思想上的交流,是激发新思维的保证。

3、提炼问题,合作探究——“探”

合作探究,是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多通道的相互交流,是网络式的立体交流体系。因为大家相互交流,又相互启发,每个人的思维都处于活跃、开放的状态,思维的不断碰撞将会形成“思想风暴”,激活学生的神经细胞,接通学生的神经联想,从而产生创造性思维,迸发出各种独特的想法和见解。

首先在教师的指导下,组成“互动互助”有效学习小组,好中下不同层次学生搭配,指定组长,合理分配发言次序。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倾听,学会质疑,学会尊重,学会交流。

强化合作互助形式,各学习小组先由学生将自己对课文的见解或学习心得先在小组内交流,每生汇报对问题的理解,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交互作用,把个别的发现转化成共同的财富,丰富提高每一个学生的认识。然后提出个人在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供全体组员讨论。最后,对达到的共识以及小组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准备下阶段交流时发表见解,并提出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全班进行有效合作探究。只有以合作的学习活动为纽带,才能使学生在探究学习中,“朦胧的意象变得清晰、具体、血肉充盈了。”针对文本内容及体裁的不同特点,还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来展现学生的成果。学生在自学、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等过程中自然地达成预设的目标,并且在交流中又会获得新的感悟,达到共赢的目的。

4、 适时点评,精讲点拨——“点”

适时点评是课堂高效的关键点。 “点评”就是“点拨”与“评价”,这是高效课堂教师必备的两种教学行为。如何“点拨”?

一是把握“点”机。课堂是动态的,变化莫测,教师要善于观察、准确判断,该出“口”时就出“口”,不该出“口”时要封“口”。二是遴选“点”招。如“点”而不“拨”、“拨”而不“透”、点破点透。三是锤炼“点”语。课堂实践中,不少教师的点拨不到位,不能一语中的,关键是语言组织上出了问题,平时琢磨得比较少。作为点拨性语言必须准确、精练、富有启发性和牵引性,力求起到一语开茅塞的作用。

在精读的基础上,教师再加以点拨,引导学生感悟-----感悟课文的人物形象,感悟文本的语言,感悟蕴含的道理。对于重要词语的理解和认识,需要循序渐进,从词语的品味,到课文的理解,到体会作者遣词的妙处,对课文的语言魅力,让学生从读中充分地揣摩。

这一环节目的是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促使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使学生与文中的情感产生共鸣,并把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下来,逐步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为学生今后语言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领悟、掌握读书的方法。

5、拓展提升、有效训练——“练”

对当堂课学习的内容,教师进行回归性检测,将重点内容以检测题、提问等多种形式进行反馈训练,检查学生当堂掌握知识的情况。并结合本班学生实际,进行拓展训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灵活掌握技巧与方法。

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主要从创新实践的目的出发安排拓展。如语文教学后,结合课文内容,当场编一首热情洋溢的小诗,创作一个精彩的儿童故事,续写一个合理的结尾,说说自己的肺腑之言;课后有效地组织学生编排小报、表演课本剧,进行辩论、开展一次社会调查等。这些活动有效地培养了学生探究未知世界的良好心理品质

这一环节目的是运用语文,把语文学习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学以致用,真正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通过课题研究,增强了教师的科研意识,提高了教师的有效教学能力。两年多的实验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多次承担研究课和参加县级各类观摩、评比课,收到了良好的效果。通过宣传与学习,老师们了解到了做课题的步骤、方法与途径,通过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开展领域小课题研究。通过小课题研究,我们的老师逐渐变成了一个思考者、研究者,对于每天都要遇到的教育现象和教育事件,不是靠多年教学形成的一种本能来解决,而是以研究的眼光,运用智慧去解决问题,体现出自己作为一个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的价值所在。

2011年5月我校吴玲老师在肥东县小学语文教师素养大赛中,表现突出,获撮镇片一等奖,肥东县二等奖;席春燕老师获语文教师电子白板教学比赛撮镇片一等奖,肥东县二等奖。课题组老师的论文多次在省、市、县级获奖并发表。课题组最终编写了一册《教学案例集》,一册《优秀教学设计集》,一册《教师论文集》、一册《教学反思集》。

八、本课题反思与展望

研究是无止境的,只有不断地开拓创新,才会有前进的动力。两年多来,我们虽然在课题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诸多不足,以待今后弥补。

1、研究过程中,教师积极性高,但缺乏深度。往往表现出为了课题研究而学习。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做到周周集中学,天天要自学,月月来交流,建立课题研究的长效机制。

2、如何使亮点更亮,将成为我们今后一段时间的研究重点。如何系统地开发语文校本教材,做好与现行教材的有机整合,形成校本课程的一大特色,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

面对诸多困难,课题组的成员将坚定不移地做好课题成果的推广工作。学校将继续努力为老师创设良好的工作环境,并提供尽可能多的学习机会,教师也要重视资料整理工作,对实验经验进行理论升华。让教师体验课题研究的价值,品尝成功的乐趣。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重新审视工作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把教科研的方法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把教育科研的热情变为切实的成果。走出一条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路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作出新的贡献!

上一篇:培优辅差学校总结下一篇:公交公司股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