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课前准备

2024-06-1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高效课堂课前准备(精选8篇)

高效课堂课前准备 篇1

要想上好一节课,教师要有充分的课前准备,因为这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新课改要求我们教师,“教学目标要有预设性”。没有充分准备的课,肯定是低效或无效的。上课就好比打仗,备课就好比战前的备战。《孔子兵法》说得好:“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备课之关键在于备知识、备方法、备学生,三者缺一不可。备知识就是“知己”,备学生就是“知彼”,而备方法就是研究战略战术。古人说高效方能为师“,故教师备课时,不能仅限于将课本上已有的知识备好,还应该阅读大量的相关资料,将本节课的知识背景掌充分,将局部的知识放到整体的知识大背景来研究,只有这样,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才能有“会当凌绝顶,一缆众山小”的感受,而不象是走进了一片大森林,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晕头转向,如果教师一味的照本宣科,学生就会觉得枯燥乏味。

这几天讲课的老师都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他们将学生放在了课堂的`主体地位,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知识,自己去突破重难点......,将课堂放手给学生的前提,老师必须备好课,用问题的形式来引领学生自己进行探索,点拨学生不能偏离本节课的重点。

通过这几天的听课活动,我还意识到要想打造高效课堂,老师备好课只是其一,另外学生做好课前预习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学生只有做好了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在课堂上,充分的展示自己的所学、所想、所感、所悟,否则也只是个旁观者,融入不到学习的氛围中。

所以,上好一节课,需要师生共同做好课前准备。

★ 听课前的准备

★ 高中物理实验教学有效性的探究

★ 求职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 《马》的课前准备教案

★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有效性论文

★ 小学科学自主探究范文

★ 小学高年级语文预习有效性的探究

★ 写好简历与做好面试准备

★ 大班科学活动:探究茶叶

高效课堂课前准备 篇2

关键词:信息技术,高效课堂,课前准备

信息技术虽是一门开设不久的新课程, 它有许多不同于其他课程的地方, 但课堂教学仍是学习的核心渠道, 是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最重要途径。信息技术又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注重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由于知识面广, 但课时较少, 大多数学校每周安排一节课, 在这种状况下, 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就成了迫切需要达到的目标。

如何提高课堂实效, 根据我多年任教信息技术课程的经验, 我认为, 达到该目标需立足于课堂, 但又不限于课堂。一周一节的信息技术课, 时间是非常宝贵的。除去正常的开机、关机时间以及必要的课前复习、适当的教师讲授, 留给学生操作的时间就很有限。因此充分的课前准备, 是高效课堂的坚实基础。

因此, 必要的课前准备应包括三个方面。

一、分析学情

学生情况是备课的出发点。课前根据了解的学生情况, 设计适当的教学方法是构建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也只有充分掌握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学习状态、操作习惯, 才能制定出合理的教学目标。学情分析应包括两方面:一是授课班级学生的信息技术学习习惯和基础以及同学之间能力的差异, 以便设计不同层次的任务, 确保每一个同学在课堂上都有收获。要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让他们个个学有所得, 就必须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二是在新知识学习前, 该部分内容与相关学科 (如语文、数学、英语、美术等) 学生现有知识水平情况。

在教学LOGO语言前, 我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到该班部分学生家中有电脑, 电脑运用能力较强, 平时已有一些同学接触简单的电脑编程。也有一些同学接触电脑机会少, 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基础薄弱, 操作能力有待提高。全班学生存在明显的层次差距。通过同相关科任教师沟通, 掌握了与LOGO语言学习密切相关的几何知识、英语单词学习情况。同部分学生的交流, 也清楚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期待和顾虑。鉴于以上现状, 我按照学生的能力高低和不同基础组织了合作学习小组, 分别安排了不同层次的学生, 指定有能力、有责任的学生担任小组长, 作为老师的“小助手”。从而, 发挥了学生的协作意识, 促进了共同进步, 为提高课堂效率奠定基础。

二、备好学案

作为一门操作性很强的学科, 信息技术课不但要有教师的上课教案, 还应提供给学生操作步骤的学案。学案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 为指导学生主动的知识建构而编制的学习方案。它同普通教案的研究方向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有很大的差异, 它以备学生为主, 教学结合, 改变“只顾教, 不顾学”的弊端。信息技术课中的学生操作时间所占比例较大, 因此在确立教学环节和预设问题时, 不但要注意讲解的知识体系是否合理, 还应注重整个过程是否具有操作性, 以学生为本, 站在学生的立场上, 以学生的身份对要完成的任务进行演练, 寻找他们学习的兴奋点, 避免出现学生练习结果与教师设计目标的念头, 目的是使他们肯学、能懂、会做、有收获。精心设计问题, 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 帮助学生将新知识和原有经验连接起来, 并对新知识进行加工。这样, 才能编写学案, 充分发挥学案的导学功能, 引导学生通过体验全面、系统地掌握方法。

在准备《海龟作动画》这课的学案时, 我根据教材内容要求, 结合学生情况的分析研究, 从问题的提出、情境的安排、方法的选择以及媒体的展示等方面精心做了设计, 确定合理有弹性的教学目标, 实行分层互动, 因材施教, 给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要求不一的学习任务。该课任务分基础任务 (旋转的风车) 、提高任务 (圆形表盘) 和挑战任务 (交通信号灯) , 练习难度逐步提高, 由学生自行选择, 鼓励他们发挥潜力, 激发学习主动性。在备学案的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

三、设备的运行

信息技术课程课时少, 任务重, 高效、流畅的教学流程离不开电脑软硬件的正常进行, 否则, 故障不断的电脑、频频卡壳的软件将使高效课堂化为泡影。因此, 扎实的课前准备还应当包括必要的硬件维护和上机试运行来避免此类现象的发生。比如, 哪些教学素材应该先准备好, 放在哪个共享文件夹中, 学生上传作业的通道是否顺畅等等, 把这些问题考虑周全才能保证整节课的教学流畅。

在学习PPT幻灯制作成语幻灯这一内容时, 依照设计好的教学流程, 我先在教师机上运行安排的练习———上网查寻有关成语的图片, 以判断作业设计是否实效和浏览网页能否通畅, 结果发现由于教材编写的内容跟不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 教材展示的网页与现有网页变化很大, 网络链接也更多, 一不注意就打开了不良或商业网站, 实际操作效果远比课本要求复杂。于是对教师展示环节和学生练习内容作了相应调整。从而, 有效地指导了学生正确上网, 避开了不良信息的干扰, 通过合适路径快速查找到所需材料, 确保了该课教学任务的顺利、按时完成。

注重课前准备,打造高效语文课堂 篇3

一、研读课本,吃透教材

新课程倡导合理利用与开发教学资源,其中最直接的资源就是学生的语文课本。教师上课前必须深入研读、感悟课本,挖掘教材内涵,明确目标、重难点,针对教材特点与学生实际选取恰当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才能指引教师的教学行为。因此,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师备课时就必须吃透教材,充分利用好教材,方能为高效课堂奠定基础。如苏教版一年级上册《我叫“神舟号”》来说,教师就要在课前做好充分的、扎实的备课,关于神舟号的航天科技知识要有深刻的了解,在课堂上绘声绘色的给学生讲解,相信他们都会听得津津有味。也调动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纵观小学语文一年级到六年级的教材我们不难发现,在很多课文里,有渗透了关于自然现象的、有渗透了关于环保方面的、有渗透关于科学探索的、有渗透关于文物方面的知识等等。透过语言文字我们不难看到智慧的火花,对科学的执着态度,尊重事实,注重调查的科学方法,不畏艰难,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这一切无不使学生深受感动和敬佩,无不激励和促动着学生行为。静下来细细回味语文教材简直就是一本科学的百科全书。这些知识,大大拓宽了学生的眼界,浓郁了学生的科学文化底蕴。语文教材中的这类课文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科学教育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还要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范本,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吃透教材,把握重点、难点,同时又要把教材看作是一个例子,不唯教材,力图出乎其外,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要与课本对话,引导学生感悟文本的内在意蕴。要精心设计教学流程,提炼出简练而有效的教学主线,层层推进。

二、制作课件,吸引学生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恰当的运用多媒体,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纵横的视野,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教师应选择合适多媒体课件,使抽象、枯燥的知识变得轻松活泼、乐此不疲。其目的不是使学生感到新鲜、好看、好玩,而是通过图、文、声、象融为一体的技术处理,解决传统教学所不能解决的问题,以更好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如一年级上册识字教学中,学生质疑,什么是港湾?什么是音乐厅?对于农村的一年级的孩子来说,这两个表示地方的词难以理解,只有直观的展示实物,学生才能明白。学生自然释疑,课件的必要性也就体现出来了。

在朗读指导方面,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播放一段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学生感知到了美,就能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事实证明此种做法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一年级的《东方明珠》“这座塔,头顶蓝天,脚踩大地,像一个巨人。夜晚塔上的灯都亮了,五光十色,非常好看”,这个巨人到底有多高,五光十色到底是什么色,有多美,通过课件出示图片,视频,学生再练习朗读,就很容易把东方明珠的高大和美丽读出来,不光用语言来表现,他们也用表情来表现,真是声情并茂。所以教师在课前一定要做好课件,课堂上才会有更多的精彩。才能让有效课堂变为高效课堂。

三、积累语言,适时评价

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在老师眼中是最好的,尤其是一年级的孩子,最喜欢听到老师的表扬,一听到表扬就会有更好的表现。但我在课堂中却常常忽略对学生的表扬和鼓励。原因是不知如何表扬,只是反复地说,“真棒”,“很好”,学生听的已经感觉不到是在表扬了,也不会有激情。所以课前设计好每个问题的评价语言非常重要,最好的的办法就是把这些语言背下来,在合适时送给学生。在平时的听课中也积累了许多。

评价语言是小学语文教学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教学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频率最高、对学生影响最大的一种过程性评价方式。更加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气氛。如:你是个善于想象的孩子;看来你们已经爱上这片碧水了(学生读得精彩时)。

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你的朗读给老师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已经走到作者的内心深处了;听你们这么一说,更加可以看出作者用词太恰当了;同学们的感受是多么的细腻;你知道你的发言有多精彩吗;先肯定你的预习,但更想听到你的心声(学生看《课课通》回答问题时);你真会读书,更会总结,要走进作者内心,就应该这样;我特别在意女生的评价(女生不举手时);你愿意把这些画面呈现在我的面前吗;你很幽默,有意的活跃课堂气氛(学生读错字,一片哄笑时);谁拥有了语言,谁就拥有了智慧;我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更佩服你敢于发表意见的勇气……

学生听到这样的赞美,一定会更加积极踊跃的参与到课堂中去,知识贵在积累,评价语言也需要积累。

总之,精心准备是高效课堂前提和基础,是打造高效课堂的第一步。教师要学会全方位、多视角地分析教材,灵活运用教材,科学合理地选择教学方法,精心设计每一节课,正确把握教材的重难点,使课堂教学的创造性得以实现,使自己每一节课的教学都成为教学效率最高的课,从而获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课前准备 篇4

五年一班姜绍余

小学阶段,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学生养成了各种好习惯后,会使学生学习更自觉,更有效;逐步适应学校生活,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集体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见这样的情景:上课铃响之后,有的学生还迟迟没有拿出书来;美术课上,因为没按老师要求准备必要的绘画用具,而不能完成自己的绘画作品……所以,作为班主任,使学生养成做好课前准备好习惯尤为重要。

课前准备虽小,但却可看出一个人当天的学习状态,再者,整齐的摆放不仅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更可以成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所以,我反复训练,每一节课都要先检查学生的课桌。主要从以下几点进行训练:

1、发挥榜样的力量。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爱上进,好模仿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班级中有部分孩子自控能力比较强,能很快地接受老师提出的要求,课前准备做得很到位,我就发挥这一些同学的榜样作用,经常表扬他们,使其他同学找到具体学习的榜样。我经常会说:课前准备最快,课前准备摆放最整齐,哪个小组的课前准备最整齐等等。

2、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对班级大中小队干部作出要求,班委必须起到带头作用,保证做好课前准备,若发现多次课前准备不及时,将严肃批评。班级班级还有个别学生爱表现,喜欢当“官”,平时在课前准备这部分做得比较好的就选为小组长,专门负责检查课前准备,督促其他同学做好每节课的课前准备,发现表现优秀的小组,对小组长及成员给予表扬。

3、落实行动,持之以恒。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虽然学生已经明白了应该怎样去做,但这并不表示他们已经能够做好,还必须依赖于行为强化训练。从我接班时,学生的书本都摆放在书桌的右上角,铅笔盒摆中间。所以,我把这个习惯继续加强训练,使之做得更整齐。每一科的书本要求是不一样的。如:数学课,书放下面,练习本放上面;语文课则预习本在下面,书在上面;科学课是实验手册放下面,科学书放上面等等,这样看起来更整齐些。另外,每个班都有个别学生经常没带用具的,首先是组内解决,互相帮助,组内解决不了的找老师想办法。课前准备不仅就限于书桌上,书桌里面也要求整齐,通常是要求按照课表整理书目,书本放左边,用具放右边,可以定时抽查,平时同桌互相检查。学生离开座位也要做三件事:凳子插进去、桌子摆整齐、地面捡干净。起立后要离开座位,就要把凳子插进去,桌子按方砖线摆整齐,要把地面的纸屑捡干净。这样,教室里就会显得更整齐一些。

播种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种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种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我们认识到养成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就要从现在做起,养成良好习惯,改正不良习惯。但是,任何一种习惯都不是天生的。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它的形成都是多次重复的结果。只要事事用心,就能养成良好习惯。

​《课前准备好》教学设计 篇5

活动目的:

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们了解做好课前准备的必要性,学会按要求做好课前准备,并逐步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良好习惯。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故事、做游戏等方法,使学生懂得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引导学生们自主性和独立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有充分准备的习惯,促进同学们习惯养成方面的心理发展。

教学重难点:

使学生懂得做好课前准备是上好课的前提,引导学生们自主性和独立性。

教学过程:

热身游戏:

同学们好,我是来自唐山市的宋老师,宋老师有个请求,能不能大声叫我一声宋老师,生 :宋老师

师;谢谢同学们能记住我,咱们一起做个游戏好吗,老师说左手的时候,你们举起左手,老师说右手的时候,你们举起右手。

师,现在老师要增加难度里,老师说起立的时候,你们要坐好,老师说坐下的时候,你们都起来,明白了吗?现在咱们开始。起立、坐下

一、引入

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位小朋友,我们一起来看看它都做了些什么? 播放:

师:谁能帮帮小黑熊?

生:

师:上学前要做好上学的准备,那么我们上课的时候,需不需要把课前准备做好呢?

今天我们就来做好课前准备?

二、新授

下课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下面我们看看两位小朋友是怎么做的课前准备。情景剧 小强下课的时候,应该怎么做?

小丽很快就会进入学习状态,小刚需要去厕所,然后再找学习用品,你会在下课的时候怎么做课前准备? 引导学生说出

师补充:

1、课前学习用品的准备。是指课本、文具盒、作业本等;

2、课前生理、心理的准备。去厕所、口渴需要喝水等适当休息,调节自己的精神状态,让自己在心情愉快的状态下学习。

3、课前行为的准备。是指在十分钟休息时间里学生不要进行剧烈运动,适当地远眺休息,调整好上课的状态。

4、课前知识的准备:对上一节课所学内容的回忆,对新知识进行提前预习,能够在课上有针对性的学习。

师:课前准备看似小事,它却能反映同学们对一堂课的态度,也能反映一个同学的学习面貌,这种课前准备的好习惯,虽然只是许许多多习惯中的一个,但却伴随整个学习阶段。

课前准备练一练

第一,把所有物品都收进书包内,记住要轻轻的拿,轻轻的放。

第二,当老师说出下一节课上什么课时,看看谁能做好课前准备。

4、读一读,课前准备儿歌:

预备铃声响铃铃,请把书本摆放齐,各项准备都做了,上课专心效果好!

上课铃声响铃铃,身体坐正精神好,静待老师互问好。

课堂上,认真听,勤思考,积极举手勇发言,回答问题声响亮,主动参与头脑好。

三、教师总结:通过这节课你们知道了什么? 生答

课前准备虽小,但却可看出一个人当天的学习状态,课桌上整齐的摆放不仅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更可以成为同学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

课前准备看似小事,它却能反映同学们对一堂课的态度,也能反映一个同学的学习面貌,这种课前准备的好习惯,虽然只是许许多多习惯中的一个,但却伴随整个学习阶;

从课前准备开始养成良好学习习惯 篇6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育是什么?简单的方面说,只需一句话,就是要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是人们在学习活动中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行为方式,是在一定的情况下自动进行某些学习活动的经常性倾向。国内外教学研究统计资料表明,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的好坏,20%与智力因素相关,80%与非智力因素相关。而在信心、意志、习惯、兴趣、性格等主要非智力因素中,习惯又占有重要位臵。古今中外在学术上有所建树者,无一不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然而,很多习惯都是从小养成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主张,好习惯的培养“最好是心理还很清新”,没有形成错误概念,没有养成坏习惯时就开始,否则将是麻烦的。小学阶段,尤其是低年级更是培养学生养成好习惯的关键时期,俗话说:习惯成自然。当学生养成了各种好习惯后,会使学生学习更自觉,更有效;逐步适应学校生活,使学生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集体生活中。因此,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非常重要、非常必需的。我们作为一年级的启蒙老师,要常常思考:孩子们刚进小学,教师应该充分调动他们的兴趣,使他们乐于学习。同时还应教会方法,使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善于学习。

俗话说“良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我觉得要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从课前准备开始。

一、晓之以理,培养良好的“习惯意识”。

人的习惯很多:生活习惯,道德行为习惯,学习习惯等等,但不管是什么习惯,它们之间都存在着联系,有着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作用。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首先应从培养学生良好的“习惯意识”入手。

1、正面引导,让学生明白怎样做才是好习惯。

低年级学生模仿性强,可塑性大,辨别是非能力差。我的做法是坚持从正面启发诱导,教会学生应该怎样—做,并使他们明白简单的道理,从而调动他们积极主动地、自觉地按照老师提出的要求去做,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要等学生出现了不良习惯时再费九牛二虎之力去纠正,因为对习惯来说,培养正确习惯总比纠正不良习惯容易得多。所以,开学第一天我就跟学生讲清楚了:课间应做好课前准备,如课前“摆好书本、削好铅笔、拿好本子……”这样可以帮我们充分利用上课时间,而且可以让我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循循善诱,让学生明白应该养成良好习惯。

教育孩子是一门科学,是一门艺术,违反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规律,教育必然失败。事实上,以说理诱导学生行为规范,养成良好习惯,是我们教育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方法之一。我从培养低年级学生良好的课前习惯入手,从孩子们入学开始便着手抓课前习惯的培养,我常以“温和的据理劝说”,让学生懂得应该养成良好的课前习惯。记得一节语文课铃刚响,大家都迅速回到自己的座位,准备上课。而此时,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学生——赵冠儒却慢吞吞地走进教室,桌上也没摆放好本节课需用的学习用品。我没生气,但也不打算放过这一细节,因为我知道习惯是从小处养成,而且得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于是,待大家坐定

后,我便说:“聪明的孩子都知道在课前把下节课用到的东西准备好,因为他们希望在课堂上节约点时间多学点知识,真是太懂事了。不过有几个孩子还没准备好,我想他们一定是忘了,但是相信他们会很快改过来的。”果然,话还没说完,伍威丞已经开始拿书和文具了……

二、规之以行,让充分的课前准备在学生中成为可能。

“无以规矩,不成方圆”。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十分好动,自我束缚能力不强。要想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除了正确的引导,还必须有其他方法来规范他们的行为。

1、你我约定,共同遵守。

在我们班有一个不成文的约定:每一节上课前都必须做好课前准备,否则本节课后只能在自己座位上玩,以示惩罚。此约定人人遵守,无一例外,大家共同监督执行。这样让“充分做好课前准备”深入学生之心。

2、抓紧抓好首次练习。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教材的首次学习,他认为,“学习教材的第一堂课应成为特别的一课”因为“首次学习,就是从不知向知,向理解事实、现象、品质、特征的实质迈出的第一大步”。学生的第一次所学的东西往往会影响终身。但是,一旦操作不慎,或马虎了事,其后果同样惨重。因此,形成约定后的第一天,我每节课前都特地来到教室,告诉学生下一节是什么课,帮他们做好课前准备。

3、树立榜样,让学生潜移默化接受好习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对于爱上进,好模仿的低年级学生而言,更是如此。榜样来自何方?低年级学生最肯以他所尊敬、佩服的人的一言一行为模仿榜样,因而榜样对学生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可以经常向学生介绍一些科学家、艺术家、伟人和古人是怎样学习的,以及他们有什么良好的学习习惯等。另外榜样同样来自于学生这个群体的本身。所以,我还在班里树立“课前准备模范”,鼓励大家向他们学习。

三、练之有素,让学生的课桌井然有序。

1、反复训练,在练习中规范言行。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事实就是如此,要养成学生书写不用橡皮的习惯,首次训练固然重要,但是,以后经常地提醒、反复地要求必不可少。课前准备虽小,但却可看出一个人当天的学习状态,再者,整齐的摆放不仅让人有一种赏心悦目的感觉,更可以成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开始,所以,我反复训练,每一节课都要先检查学生的课桌。

2、轮流管理,在管理中训练自己。

管理是一门学问,在管理中我们往往能发现问题,并以此来警示自己。为了培养每一个学生的管理能力,也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养成做好课前准备的良好习惯,于是,我让大家轮流管理课前情况。当上课铃响后,轮到管理的学生迅速检查同学是否已准备好课堂上需要的学习用品,而且是否已摆放整齐;如发现未准备妥善者,则去提醒他。其实,他们在提醒同学的同时就是再一次告诉自己该如何做好课前准备,这样以后更会强化自己的言行,让自己养成良好习惯。

3、奖罚分明,以此激励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1)奖

我们都知道“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奖励是一种积极的强化手段,良好行为的强化物,是一种有利的教育方法,对学生要坚持表扬为主。我把课前准备与班里的争章、得星结合起来。为了使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起初,我在当天能全

部做好课前准备的孩子的书上画一朵小红花,而后换成红星贴在红星榜上上。渐渐地,大部分学生的行为已得到强化。现在,做好课前准备已成了我们班大部分孩子的自觉行为。

(2)罚

学生犹如一棵幼苗,要促使其茁壮健康成长,不能只给予它需要的东西,也就是说,仅仅提供肥沃的土壤、充足的水分、温暖的阳光还是远远不够的。“玉不琢不成器”,人性不仅仅是善的,也不仅仅是恶的。赏与罚、奖与惩总是相对出现的,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也是畸形的。惩罚之于教育,是不可回避的问题。所以,当学生在约定后有时没做好课前准备,那么,当堂下课后我会让他在座位上坐几分钟不许出去玩,以此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样之后,慢慢地,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课前做好准备,任课老师都说到我们上课总能看到孩子们摆放整齐的课桌。

四、持之以恒,让学生习惯整齐的课前摆放。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可能一蹴而就。任何一个人成功的秘诀不在于一时的冲动,或有一个良好的开端,而在于有持之以恒的精神,坚持不懈的努力。所以,在训练学生行为习惯时,既要重视抓好开端,由易至难;更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进行长时期地循序渐进地练习。不仅如此,训练必须严格。根据科学家的研究,一个好习惯的养成需要21天,但是这只是一个平均数。养成的习惯不一样,每个人的认真程度不一样,所用的时间也不一样,因此,我们要培养一个习惯就要坚持,不仅是21天,更是任何时刻都要学生明白充分的准备、整齐的摆放的重要性,决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想起来就抓,想不起来就不抓。培养习惯坚持是非常重要的,正如著名教育家恩曼所说:“习惯仿佛像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她缠上一股新索,要不了多久,她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指导课前学习实现高效课堂 篇7

一、课前学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

课前学习, 不仅仅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学习内容的预习, 即简单地进行了解, 而是要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之前, 能明白将要学习什么, 自己在这部分知识里要知道什么, 有什么样的问题需要在课堂上解决。在课前, 学生要对课堂的过程有一个清晰的走向。如此, 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和知识储备, 课堂学习中才能紧扣重点, 在简单处有巩固, 在疑难处有想法, 在重点处有收获。这样才能在课堂学习中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实现知识的快速飞跃。常有少数学生感觉学习吃力, 反映老师教得太快, 都是因为忽视了课前学习, 降低了课堂学习效率。

二、实现课前学习价值的做法

(1) 课前学习的策略。课前学习是对新知识的预习和对旧知识的梳理, 因而首先要对即将学习的内容进行认真阅读。这里的阅读不是蜻蜓点水地浏览, 而是要逐字逐句地进行思考, 明确学习的目标, 明晰教学内容的结构与安排。其次, 还要对相关旧知识进行回顾与梳理。要将相联系的公式、定理进行复习, 尤其是对模糊的概念要进行查阅, 力求让新知识中不留下学习障碍。在课前学习中, 还要做到思考探究, 要善于对学习的内容提出疑问:这里的重点难点是什么?这里的定理、公式有什么特点?解题中有什么条件?等等。从方法到概念的定义, 从解题的思路到证明的依据等等, 多给自己留下思考的空间, 都让自己的思考贯穿其中, 逐渐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最后, 还要亲身实践, 动笔画一画、写一写、算一算, 检测自己的概念掌握了多少, 方法明白了多少。可以利用书本上的习题进行简单练习。不求完全做对, 关键在于让自己的思考在实践中进行验证, 也就是对课堂学习进行充分准备。

(2) 不同课型的课前学习。针对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前学习, 我们提出要有所侧重。对于新授课, 要让学生在课前学习中经历知识的形成, 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对于此类课的课前学习, 要重视让学生在准备资料和制作学具上投入精力。因为数学新知识的提出, 常常伴随着一些生活实践的运用。此时, 教师让学生在课前就进行相关生活资料的搜集准备。学生往往能带来丰富的资料, 而且他们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 也对这些资料有了详细了解, 对相关的概念有了清晰的认知。这样既培养了处理信息的能力, 也锻炼了他们的动手能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和积极性。在学习几何图形的知识时, 让学生动手去制作学具不失为一种很好的课前学习方法。初中生, 他们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乐于动手。让他们亲手去做一做, 他们就会在这个过程中自觉地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如教学《圆锥体的面积》这一内容前, 我让学生制作一个圆锥模型。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发现, 圆锥的侧面展开就是一个扇形, 从而很好地理解了圆锥的侧面积就是展开扇形的面积。

对于练习课, 则要让学生在课前学习中注重已有知识的迁移与运用, 实现知识间相互的联系。如配方法是学习一元二次方程的一种重要方法。让学生充分掌握这种方法, 可以在许多的二次函数题目中解决问题, 还可以推导公式法的解题方法。因此, 重视课前对相关知识点的梳理是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保障。

而对于复习课和活动课, 则要让学生在课前的学习中充分明确学习的目标, 让学生以研究典型问题为对象, 学会基本的思考方法, 掌握基本的认知技能, 从而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3) 让课前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融合。学生能够在课前进行认真学习, 还需要教师要善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有机融合。要借助课堂这一交流平台, 让学生展示课前学习的成果, 让学生感受课前学习的成功感。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主动了解学生课前学习的情况, 对那些学生已掌握的简单内容不宜过多讲解, 要对简单的问题进行适度拓展与补充, 给予学生一个需要思考的空间。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还要及时了解学生在课前学习的差异程度, 对于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教师要给予特殊的照顾, 要让他们也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翻转课堂的课前准备 篇8

一、方法指导与具体要求相结合

对于学生学习方法引导应该由两部分组成,即指导和要求。指导是指对于学生的学习过程有积极意义的建议,但是不容易以实物呈现,难以检查。要求是指为了引导学生完成学习过程,提出了具体而明确的建议,而且能以文字等形式呈现,能及时检查与反馈。

在引导学生预习当中,一方面要在阅读、思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检索资料等方面给予方法上的指导,但另一方面,还要给学生提出具体要求,阅读哪一部分、参考哪些资料、解决哪些问题、达到怎样的效果等,提出明确和科学可行的要求。这样学生对预习什么,目标是什么,怎么达成目标就有了清晰的思路,才能实现高效的预习,才能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为科学准确地制定教学计划提供参考。

二、课前预习设计的开放性与多样性相结合

既然课前预习的目的是了解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那么在课前预习的设计中,就要避免闭门造车,应该探索开放性的备课模式。在课前预习的设计中,不拘泥于课本,积极吸收各类学术成果,开发适合的参考资料;备课中不是以教师个人为中心,打破“备课是教师的事”的思维局限,在设计之初就与学生多交流,探索师生共同备课的新模式。

同时,教师还应该和学生一起积极摸索多样化的预习设计,避免每节课、每预习都是千篇一律的填空、问答、文字等。课前预习设计形式上可以多样,有问答题、材料分析、自主命题、小论文等文字形式,也可是图片收集、资料征集、人物访问等图片、视频等多媒体形式,还可以是短剧展示、电影评析等等语言表达。总之,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只有学生愿意主动学习,才会真实反映认知水平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

三、课前生成问题的积极反馈和及时反馈

学习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互动得越充分学习的效果就会越显著,所以当学生在课前预习中生成了问题之后,必须要积极、及时地给予反馈,这样会形成有效的互动,既能给教师提供更多的信息,又能让学习最大程度受益,并且保持持续互动的兴趣。

当然,课前预习生成的问题不一定都是优质的,可能很浅显,可能是偏离教学主题的,甚至问题本身就是错误的。教师可以将各种问题分类处理,优质的可以用在课上教学,肤浅的可以指导学生自己解决,偏离教学主题的可以在鼓励思考的同时,给予相应资料或指导,帮助完成,对于错误问题也不要置之不理,要诚恳地支持错误,发现学生的问题,帮助纠正。普遍的问题可以用在课上讨论,个别的问题可以小范围研究。

总之,只有对预习中的问题做出了积极和及时的反馈,才会真正实现了解学生和学期的目的,为课堂设计准备有针对性的素材,推动学生自主探究的积极性。

四、分层次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一个动态的区域,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认知水平有发展,不同的人在同一时期认识水平也不可能是一致的。所以,当我们面对学生时,一定要时刻谨记,我们探求的现有认知水平和潜在认知水平永远不会是一条直线。因此,我们在设计课前预习时,为了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有所收获,就必须正视学生水平的差异。预习任务可以分为必做与选做两部分,也可以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实现认知水平上的互补,分层次的任务布置能够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是课前生成的问题更加具有普遍性。

通过课前的充分准备,促进问题在课前提前生成,然后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设计,并能通过有效办法去引导课堂问题的积极生成,推动教学的高效性和参与性。

上一篇:以开学典礼为主题的六年级演讲稿下一篇:关于2020感动中国中国女排心得体会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