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2024-06-0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春风》高效课堂教学设计(精选7篇)

《春风》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篇1

2.学习文中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

3.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4..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重点: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教学难点 难点:学习欲扬先抑、对比在文章中的运用

教学方法 自主预习、合作探究、拓展练习

教学用具 导学案、迷你音箱、投影仪

【合作探究】(请学生赏析图片:杨柳依依,黄土滚滚;鸟语花香,昏天黑地……)导语:同学们,江南之春,山清水秀,杨柳依依;而北国之春黄土滚滚,昏天黑地。不同的画面,不同的天地,请允许我邀请大家在鲜明的对比中,走进春天,来用心感受咱们北国的春风吧!老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切记:一定要多肯定,表扬,赞美!!)一图片导入、明确目标(读目标,明方向)情形,请大家跟随我来 放幻灯导入,板书题目 小组说,全班起立读目标

二、检查自主学习(小组读词语,回答解释)(给予充分肯定,鼓励,表扬。)抽查读音,解释 小组读,小组考查

三、聆听范读、理解课文(自主学习理解,小组交流后展示)要求:作者情感变化,北国春风特点。放录音 熟悉课文

1.议一议

小组读第6.7.8.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小组轮流读课文,然后讨论。)巡视 读,做,说

1>.作者是怎样表现北国的春风特点的?找出直接描写、间接描写的句子,体会北国春风的特点。适当点拨

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 启发,诱导 讨论,展示

2>.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的变化有哪些?(结合课本,师生共同学习)

预习案

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行知识梳理;圈点勾画你喜欢的词句,写上批注。

2、标注每一段的序号;熟记基础知识。

3、阅读资料助读部分,筛选勾画出你认为重要的信息。

4、将预习案中不能解决的问题标识出来,并填写到后面“我的疑问”处。

5、限时15分钟,独立完成。

一、基础知识

1、我会拼读我会写

着重()刮折()嘎()地一声 冰碴()吹号()冰砚()乍()暖还寒 粗犷()冰溜()褒贬()飘拂()塞外()

2、解释词语我在行

乍暖还寒:

将息:

鼓苞:

褒贬:

二、资料助读

走近作者:林斤澜,1923年生人,浙江温州人。中学时代曾参加抗日救亡运动,1949年后调到北京文联工作,专门从事剧本创作。一生有许多作品。如《春雷》《山里红》《林斤澜小说选》等。曾与汪曾祺并称为“文坛双璧”。2009年4月11日16时46分,被称为“短篇圣手”

三、课文阅读指导

1、用你们最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请写出你的初读感悟。

这篇散文作者写了哪些内容?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我的疑问

请将你预习中未能解决的问题和有疑惑的问题写下来,待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探究解决。

导学案

学习目标:1.比较北国春风与南国春风的不同,学习辨证地看问题

2、感受语言美、自然景物的美,感受北国春风粗犷、豪壮、,领会作者感情。

3、学习先扬后抑的写法。

4、学习文中对比和衬托的手法,体会作者对北方春风的赞美之情。

学习过程:

合作学习,深入文本

1、读1、2段: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对北国的春风的热爱和歌颂吗?

2、读第3、4段,“我”相对怀念江南的春风,江南的春风有什么特点?作者是一味的抑北国春风扬南国的春风吗?

3、齐读7、8、9、10段

①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国的春风的特点的?勾画出直接描写春风的句子,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

②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出现了哪些变化?

③与朱自清的《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

4、第10、11段,作者为什么再次写到江南的春风?

小结:

这篇文章,作者抓住江南春风的怡人轻柔和北国春风的豪迈粗犷,用江南的春风同北国的春风作对比,对北方的春风先抑后扬,用富有表现力的词句歌颂了北国春风,表达了对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无限怀念和赞美之情。

练习案

要求:限时8分钟,独立完成。

一、根据拼音,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词语。

1.(bāo biǎn)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2.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piāo fú)。

3.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pāo sǎ)匀净。

二、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下乡之后,对北京的春风,有了怎样的“别样的体会”?

三、作者说,关于江南之春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你如何理解这里的“色香味俱全”呢?

四、作者这样描写北国的春风:“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间,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你认为这样的春风美吗?说说你的理由。

《春风》导学案2(公开课)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文本,体会北国春风粗犷豪放的特点。

2.学习文中对比、欲扬先抑的写法。

3.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4.培养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

重点:品味精彩语句,体会作者极具表现力的语言。

难点:学习欲扬先抑、对比在文章中的运用。

【自主学习】

1、了解作者

林斤澜(1923——2009),当代作家,浙江温州人。代表作品有小说集《春雷》、《山里红》、《矮凳桥风情》等。

2、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朗读课文,圈点勾画,做好批注)①在文中圈点生字词,并给加粗字注音。冰砚()冰溜()冰碴()粗犷()

靸鞋()刮折()褒贬()塞外()

②根据解释写出文中的词语:():评论好坏。():将养,休息和调养。():消除心中的气愤。():饱含水分,不干燥。

3.你感觉作者对北国的春风的感情是怎样的?中心语是哪一句?

《春风》导学案2(公开课)

《春风》预习案(学案)

春 风

一、结构层次

1、概括每一自然节的段意。

2、划分结构层次并概括段意。

二、主要内容

1、如果说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一位温柔的母亲,那林斤澜笔下的春风是一位______(文中句)。作者对这样的北国春风的感情怎样?找出直接体现的句子。

2、从第几节开始,北国春风就是以这样的姿态登场的?

3、开始的文字中谈到的北国春风的特点是什么?人们对其感情怎样?找出直接体现的句子。

4、文章在哪一段由讨厌转到喜欢北国春风的?其作用是什么?

5、作者对北国春风的感情变化是怎样的?在文中找出相应句子并思考概括。

6、“景象”是指什么说的?

7、第四节中哪句暗示了作者现在不太喜欢江南的春天?

8、6——8节

⑴从哪两个角度描写北国春风?分别描写了其什么特点?

⑵从中,可以感受到北国春风的什么特点?

⑶从哪些角度侧面描写北国春风的特点?

⑷北国春风之下的自然景物有什么变化?

⑸作者为什么说“好不痛快人也”?找出表现的句子及其词语。

⑹依次写了春风的____,春风的____,春风的____,是按照从_到_的顺序写的。

9、第⑩段开头说“如果……”,一直没有出现和它相应的“那么”之类的词,如果要加上,应该加在哪儿?

10、作者怀念北国的春风,主要是因为什么?

11、“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渣……”,句中的省略号有什么作用?

12、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忘记北国的春风”?

13、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

14、作者充分调动感官描摹了春风的特点。找出相关句子。⑴听觉: ⑵视觉: ⑶触觉: ⑷味觉:

15、文中写了静景,也写了动景,体现了乡村生活的风情。请摘录相关的句子。

16、在作者心目中,春风也是有性格的,江南春风的性格是________,北京春风的性格是________

17、作者说,北京的春风不仅仅是刮土,而且有“别样的体会“,在七八段分别表现为什么?

18、作者写江南的春风是为了与北国的春风作比较,那么作者是在贬低江南的春风吗?

19、如何理解江南的春天“有死耗子味”?

20、文中有多处感应,试举出一例。

三、主题思想

本文为我们描绘了北国春风__________的特点,歌颂了它的__________的可贵品质,表达了对驱散严寒,带来春天的北国春风的________之情。

四、写作方法

1、欲扬先抑:对描写对象的一个侧面进行一定程度的贬低,而后着重描写要赞扬的方面。比如本文,本是赞扬北方的春风,却先写北方春风的不好——起风刮土,而后突然一转,写北方春风横扫大地的壮阔景色。作用:开头增加悬念,引发读者的兴趣,突出描写对象的特点。

“抑”“扬”的内容分别集中在哪些自然段中?“抑”对“扬”起什么作用?

2、对比:把两个相反、相对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相反、相对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用比较的方法加以描述或说明,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例:有缺点的战士终究是战士,完美的苍蝇终究不过是苍蝇。

对比的作用: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如本文,通过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对比,突出北国春风的特点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思考体会本文中的对比及其作用。

3、找出比喻、拟人、夸张、反复等修辞手法的句子,朗读体会其表达效果。

五、妙词佳句

1、“春脖子”“脖子”“褒贬”在文中的意思。

2、品味句子。

⑴一夜之间,……如无数的针扎。

⑵要不,……霜雪?

⑶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⑷“轰”的一声,是哪里来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⑸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

3、体会三个“扑”;“漫”“插”“灌”“吹号”“呼啸”;“坚持”;“轰”“嘎”等拟声词;“河水开裂”“碗口的病枝刮折”“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的表达效果。

4、换一换,比效果。

⑴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⑵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中的“轰”与“嘎”对调好不好,为什么?

六、课外积累

1、写出“春风”及与“春风”有关的成语、诗句。

2、《春》除描绘春风外,还描绘了南方的春草、春花等。《春风》描写了北方的春风。根据你对这两篇文章的感受,试着描写北方的春景,如春草、春花、春雨等。

春风 答案

二、1力大无穷的好汉/喜欢、怀念/到喜欢……解气。11节2第六节3刮土/讨厌/3节最后一句4第五节/过渡(承上启下)5”怀念江南的春风→别样的体会→喜欢的不行→怎不怀念北国的春风”不喜欢——喜欢——怀念 6“只见起风……一百遍……”7起初……春天8⑴6节正面描写北国春风的气势;

7、8节侧面描写其巨大威力⑵气势宏大,粗犷豪迈,雄健苍劲,猛烈迅疾,强劲有力⑶风中自然景物的变化,风中人物的劳作⑷冰河开裂;病枝刮折;房子……响起来;麦苗返青;山桃鼓苞⑸“清晨……人也”着,穿,使,背,绕,上,爬,呼哧呼哧,抛撒匀净⑹形象作用影响 景 人 9“怎能不”前面10北国的春风及时送走了坚冰霜雪,伴随作者经历了艰苦的岁月。11“潭、溪、井、台”是北方水的几种形态;省略号交代了冰的形状不止这些,暗写冰在北国冬天很普遍。12北国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的江南的春风。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13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突出文章主旨。14⑴轰的一声,……刮折了。⑵只见起风……擦一百遍。⑶撒拉撤拉……针扎。⑷牛尾……有死耗子味儿。15(1).静景:背阴的岩下……冰碴(2).动景:一夜之间,……如无数的针扎。16轻柔、温暖/粗犷、豪迈、雄健,17粗犷豪爽和给予人们希望。18不是,仅仅向我们展现了两种不同的春风,并作比较,让我们感受北国春风的有力、粗犷。19这句话揶揄江南春天,衬托了北方的春天。20有天夜间,……格拉拉地松动。

三、粗犷豪迈、猛烈迅疾、强劲有力 勃勃生机,竭力扫尽残冬,催生万物 无限怀念和深深敬意

四、1作用:造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北国春风的“有力”,使文字波澜起伏,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的感觉,留下深刻印象。2突出北国春风的特点及其感情

五、1春天持续的时间/持续的时间/贬2⑴这句用铺排的手法,辅之以拟人的写法,象声词的烘托,突出了北国春风的猛烈。⑵运用反问,将北国山民喜欢春风这种感情表达得充分透彻、淋漓尽致。⑶引用名句,描写了江南的春天风景如画,生机勃勃的景象。四字短句,充满韵律美。⑷写出了北国的春风强劲有力。⑸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非常形象生动。3第一个:用得很形象,把风的气势、阵势写活了,春风势不可当。后两个字,一个扑在窗户上,一个扑在人的脸上。同样写出春风的威力;前一个具有视觉效果,后两个具有视觉、听觉、触觉效果。/“漫”非常形象地写出春风刮过山梁的情景,犹如潮水一般。“插” 风进入山谷,呈现长长的阵势,同时还表现出风力大,异常迅猛。“灌” 动作感很强,也与“山口”搭配。“吹号” 用吹号写春风,着眼于听觉,非常有气势。“呼啸” 也是着眼于听觉,写出了春风的气势。/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冰天冰地的景象。/“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这些春风的声音渲染了春风的有力,让我们淋漓尽致感受到了北国春风粗暴的解气。/从低到高,从小到大,气势越来越彰显出来,衬托出春风给北国带来的壮美。4⑴不好。“呜呜”在这里用以形容低沉的拖长声音的风声,与“吹号”(拖长声音大声叫)搭配较为恰当。“哄哄”指发出巨大的响亮的声音,与“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搭配也比较恰当。⑵不好。“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六、1春风送暖 春风满面 春风得意 春风化雨 春风夏雨 如坐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不度玉门关

林斤澜《春风》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问题,完成13-15题。

春 风

林斤澜

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能不怀念北国的春风!

(选自1980年4月8日《北京晚报》)

13.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文章前三段,写北京春天时间段、风沙大,点明了北国春风的特点。

B.作者历经飞沙走石的北国春风,“有了别样的体会”,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

C.作者“好不痛快人也”的感慨,源于对北国春风和人们在春风中劳作场景的感受。

D.对比是本文的主要写法,如南国春风与北国春风的对比,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的对比。

E.作者对北国春风欲抑先扬,把自己对北国春风的体会抒写的淋漓尽致。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类作品的分析综合能力,重点是对文章的理解。A项、C项在文章的第一二段和第八段都有体现,并且分析准确。B项所说作者“感到北国春风不如南国春风”是错误的,和作者的观点正好相反;B项麦苗返青与山桃鼓苞不形成对比;E项对表现手法的说法是错误的,对北国春风不是欲抑先扬,而是使用了欲扬先抑。

误区警示:考生误答本题原因,一是对文章内容不把我,而是对写作手法“对比”“欲扬先抑”等不理解。

答案:AC

14. 为什么作者起初在北方怀念江南的春风,后来却说“能不忘记北国的春风”?请简析。(4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把握。答题时要从全文着手,把握住江南春风和北国春风的特点,抓住作者的观点态度,特别是结合原文第一二段和倒数第三段作答。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把握不到位,再就是表述不规范。

答案:北国的春天时间短,风沙大,使作者怀念的江南的春风。后来作者看到北国的春风吹开冰冻,催生万物,产生了痛快淋漓的深切感受,因此怀念北国的春风。(意思对即可)

15.文章倒数第二段,作者对江南春天中“看不见”的春风另有一番描述。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样写好在哪里?(6分)

答:

解析:本题考查了考生对作品表现手法的鉴赏能力。解答时要审准题目,把握题目中的有效信息“另有一番描述”,这样就可以得到启发,和开始第三段结合起来分析前后对比表现手法的使用效果。

误区警示:本题误区在于考生审题审不出答题角度,没有注意到“这样写好在哪里”是对手法或语言的鉴赏。另外,规范合理的表述也不容忽视。

答案:用另一种角度写南国看不见的春风,与开篇对南国春风的描述形成对比,表明感情的变化。用轻柔的南国春风,与强劲的北国春风对比,凸显北国春风的作用。从怀念南国的春风,突出文章主旨。(意思对即可)

《春风》教案1

1教学目标:

1、领略自然景物的美,领会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理解作者先抑后扬地突出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的表现作用。

3、初步揣摩、赏析精彩的词句,体会本文拟声词的表达效果。

4、与《春》比较阅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领悟文章以组合性动词、拟声词及短句来展现北国春风特点的写作方法。

难点:对文章所描绘的北国春风特点的理解。

媒体准备:《北国之春》磁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上节课我们在朱自清先生的《春》中领略了江南春天的柔婉之美,诗情画意之美。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先生笔下的春风是怎样的吗?请大家大声背诵《春》第五段“春风图”。

春天是否仅仅一种美呢?让我们先欣赏一首歌。(播放《北国之春》渲染北国早春春寒料峭,春风雄浑豪迈的气氛,引入新课学习。)这首歌描绘的是北方的春天,另一种春景。北方的冬天是怎样一幅景象呢?让我们随着林斤谰的《春风》一起去感受一番吧。

二、师生讨论“春风”及与“春风”有关的成语、诗句,为学习《春风》,对比北国春风的特点做铺垫。(让学生自由回答)举例:

成语

①春风满面——形容人满脸喜色,和蔼舒畅,十分得意的样子。

②春风得意——形容遇事顺利,心情非常得意、畅快的神态。

③春风化雨——比喻良好的教育和影响。也用以称颂师长的教诲。

④春风夏雨——春风和夏雨能够养育万物,故用以比喻及时的教益或帮助。

⑤如坐春风——比喻受到良师的培育。

诗句

①“春风又绿江南岸”(宋王安石《船泊瓜洲》)

表示又一个春天来临了,现用来比喻新的政策、措施等所带来的新景象。

②“春风不度玉门关”(唐王之涣《出塞》)

旧以形容边塞苍凉,现用来比喻某种思想、影响到不了某一地区或单位。

三、朗读课文,圈划生字词。

褒(bāo)贬飘拂(fú)塞(sài)外冰碴(chá)耗(hào)子乍(zhà)暖

四、研读课文。

(一)本文写北国的春风,作者抒发了对北国春风怎样的感情?

(学情预测:这题难度较低,学生基本能回答。)

明确:作者热爱北国的春风,歌颂了北国春风的品质。

(二)作者一开始就表达了这种感情吗?

(学情预测:学生大都能发现文章开头并没有表达热爱之情,关键在于提醒学生注意欲扬先抑的写法,引导学生逐段分析文本。)

明确:不是,作者一开始持贬抑的态度。开篇就用北京人的话说“春脖子短”和觉得南方来的人觉得这个“脖子”有名无实,来说明北京春天之短暂,冬夏交接之迅速,人们无法感受“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美好,也无法欣赏百花斗艳的声景,有的只是淡淡的哀愁和心灵的缺憾。

第二段又举出北国春风带给人们的恶感——起风、刮土、让人睁不开眼睛,人们对它恨之入骨、骂之连天,怨声载道,叫苦不迭,似乎北国春风是那么的令人厌恶、令人生畏,令人可恨——这是抑,抑北国春风。第6段突然笔锋一转,用一个设问句,引出了北国春风的另一个方面,引出下文感情的变化,表达自己对北国春风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三)作者是怎样来表现北国的春风的特点的?

(学情预测:或许学生会有无从答起的感觉,可将此题化为几个小题。如:文章哪几个段落描绘春风?作者笔下的春风有什么特点?文章用怎样的表现手法?)

(进入初一,可逐步教给学生一些术语,让他们学会更清晰地表达。)

明确:直接描写与间接描写相结合,运用对比(第9、10段)、衬托(第6、7段)的手法。学生齐读7~10段。

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一夜之间,春风……如无数针扎”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词语,展现了北国春风雄健、宏大、粗犷、苍劲的、难以遏制的气势。

(四)北国春风来临之后自然界出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冰的家族只有当北国的春风来临了,一夜之间可以使他们降伏:他吹开了冰冻的河流,吹折了残枝病叶,吹醒了冬眠的生命。

人们开始走出温暖的家,“穿着老羊皮背心……把粪肥抛撒匀净”开始春耕了,人们规划着,忙碌着。

拟声词的运用“轰的一声”,“嘎的一声”,渲染了氛围,使北国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引导学生体会北国春风的巨大威力、气势,欣赏这种并不优雅,并不柔婉的、粗犷的美。

(五)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具体描绘:

北国粗犷强劲:

春风滚滚——扑、漫、插、灌、吹号、呼啸、飞沙走石(动词)

——呜呜、哄哄、撒拉、轰、嘎、格拉拉、呼哧(拟声词)

(学情预测:让学生一下子概括出江南及北国春天的特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以分两步走:(1)找出描写南方、北国春风的重要语句。这一步学生基本能作到。关键要引导学生找全。(2)在此基础上进行概括。教师应进行适当点拨或师生共同完成。)

板书:

江南温和轻柔:草长、花开、莺飞、抚摸、体贴。

北国粗犷强劲:

春风滚滚——扑、漫、插、灌、吹号、呼啸、飞沙走石(动词)

——呜呜、哄哄、撒拉、轰、嘎、格拉拉、呼哧(拟声词)

五、问题思考。(多媒体显示)

(一)作者喜欢的是南国之春还是北国之春?

(划出文章中作者情感变化的语句。)

(二)为什么作者一开始不写自己喜欢北国之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学情预测:这两题难度较低,学生基本能回答。关键在于通过这篇文章让学生掌握“欲扬先抑”的写法,并能在写作中运用。)

六、课堂练习。(用多媒体或小黑板展示)

1、给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注音:

呜呜吹号()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

2、“乍暖还寒,最难将息”化用了李清照词中的句子,意思是:。

3、请结合文章的思路,简要谈谈其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4、“春风扶摸大地,像柳丝的飘忽;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一句运用了那些修辞方法?请仿照这个句子写一句话。

修辞方法:

仿写:

七、布置作业。

(一)朗读课文,背诵“一夜之间…”至结尾。

(二)思考:与《春》进行比较阅读,思考这两篇文章中所描绘的春景有何不同。

第二课时

一、与《春》进行比较阅读。

(一)同学们还记得朱自清的《春》描绘了哪几幅画面吗?(让学生自由回答)

(二)讨论:朱自清春花、春草、春雨都写,而林斤澜单写春风,你读后有什么不同的感受?

(学情预测:学生大都能说出自己的一些感受,诸如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或语言风格等,教师须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概括。)

教师归纳:本文单写春风,北国的春之精神全部集中在这里。我们感受到的是与《春》的柔婉之美完全不同的豪迈之美、雄健之美、苍劲之美、粗犷之美。我们读后可能会有这样种种感受:第一、即使写春天的美好,也不是只有那“莺歌燕舞”一种;不写经典意象的“春姑娘”,而把春写成力大无穷的北国大汉,反而使人耳目一新。第二、重点只写某一事物,不仅可以写出春天的景象,甚至可以给人更为深刻的、强烈的、独特的印象。第三、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活体验,写出春天可能很不一样,即使都写春天的美好,也可能具体样式完全不同。

(三)学生自读课文:体会一下北国的春风有什么特点。与《春》比较,南国的春风和北国的春风有哪些不同之处?

①北国春风的特点:具有粗犷之美。

②比较:同样是写春风,朱自清笔下的春风是柔柔的,清新的悦耳的;林斤澜的笔下则充满力度,充满豪迈之情。

(四)自由朗读课文,找出文中让你惊喜的语句。

(此题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语言,学生言之成理即可。教师可结合“词句品味积累”进行分析。)

1、“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这样的名句是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

用“老窖名酒”这样的口语比喻雅致的经典名句。请细加品味其独特的趣味。

教师分析:首先,本体和喻体是差别很大的完全不同的两类事物,跨度如此之大而又如此贴切。其次,“暮春三月”句是高雅的文字,而“老窖名酒”是大众生活、通俗口语。用通俗的日常之事比喻郑重其事的高雅之物,会产生风趣效果。

2、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喜欢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

这样的表达你常见吗?你是否也觉得好不痛快?

教师分析:“好不痛快也”,现代口语中几乎不用,它使我们想起《水浒传》等古代白话小说中“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的豪侠之状。由于这种可能存在的潜在联想,把此句用于现代文中时,就可能无形中赋予某种形象感并加强“痛快感”。

“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过度的言动,正是痛快之至、兴奋至极的表现。“喜欢得不行”就是喜欢到极点。

3、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臂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揣摩全句贴切、形象的表达,品味其特殊的韵味。

教师分析:房子格拉拉响动一段,本身就是生活中的奇特现象,是冬眠惊醒的最形象的缩影,敏锐地抓住它记述于文字,本身就体现了作者特别的情趣。作者接下来用冬眠惊醒,伸懒腰,松动关节的巧妙比喻且拟人,既解了疑惑,又展现了一夜间春回大地的美好感,痛快感,读者也因此获得了同样的体验和享受。

4、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坚持”用得妙显出这冬天无一丝退去的动静,显出它顽固抵抗春天的到来,也由此反衬出后文所述的春风的威力之大。

5、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用响亮有力的短句,用琅琅上口的对偶,排比句式,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展现了春风雄健、宏大、粗犷、勇猛的气势。

6、……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牛角淡淡的阳光,牛尾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首先,所有的景象与霉腐有关,给人极不舒服的感觉。

其次,类似于古典诗歌的意象并列的手法,如《秋思》。

其三,同时调动了视觉、触觉、嗅觉,使那霉腐湿闷之感更为具体可感。

其四,作者笔下的春天与中国传统山水诗歌中比较婉约的流派情趣大相径庭,没有了“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温和、细柔,而是寒冷的,到处是积雪、冰渣、冰溜。给我们展现了春天的另一幅画面,另一种美。

7、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明确:不好。“呜呜”在这里用以形容低沉的拖长声音的风声,与“吹号”(拖长声音大声叫)搭配较为恰当。“哄哄”指发出巨大的响亮的声音,与“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搭配也比较恰当。

8、“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中的“轰”与“嘎”对调好不好,为什么?

明确:不好。“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

9、体会“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中“呼哧呼哧”一词的表达效果。

明确:“呼哧呼哧”形容喘息的声音。用拟人手法称赞春风也像勤劳的人们一样,在播种的季节辛勤劳作,非常形象生动。

二、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描写北国春风的重点句段,特别注意读出拟声词、动词的表达效果。

三、归纳写作特点。(让学生自由发言,并找出相应的句子。)

(学情预测:学生大多能零碎散乱地说出一些特点,教师可将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词写在黑板上,最后在进行归纳总结。)

(一)语言粗犷豪放。动词的妙用、短促的句式、排比、反问,使语言富于变化读来抑扬顿挫,富有节奏感。

(二)语言形象生动,真切感人。

(三)采用了对比烘托和先扬后抑的写法,突出了北国春风的阳刚之美。

四、用多媒体播放景色图画,学生口头作文

要求学生注意观察,展开想象,运用3个以上的拟声词,描绘你所看到的画面和听到的声音。

五、教师总结。

本文不写江南的春天,而写北国的春天;不写北国的春景,只写北国春风。作者从北方与江南春风的对比性议论入手,对北方的春风欲扬先抑;然后酣畅淋漓的描绘北方春风的阳刚之美;最后呼应全文,在对比中强化对北方春风的赞美。

六、布置作业。

课外练笔:运用恰当的拟声词,描写校园的早晨。字数不限。

《春风》教学构想(北师大版七年级下册教案)

《春风》教学构想

(一)记得几年前命期未语文试题,选取了林斤澜的《春风》。是因为人教版教材选取了朱自清先生的《春》,选林斤澜的《春风》,是为了作一个比较阅读。而现在北师大版教材更是直截了当地把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做为精读课文进行比较,可见两文是很有可比性的。

读朱自清的《春》与读林斤澜的《春风》有两种不同的况味,套用郁达夫的话,很有稀饭之于馍馍,黄犬之于骆驼的味道。

教学《春风》用两课时,第一课时重在研读本文本,第二课时着重于与《春》进行比较。

第一课时的教学构想。

课前预学课内检查的问题:

1、熟读课文,识记作者与理解词语

(1)林斤澜:

(2)词语:“春脖子短” 飘拂 解气 乍暖还寒 最难将息

2、全文朗读展示,检查学生的朗读水平。

课内研读文本:

3、文章标题是《春风》,找出作者直接描写“春风”的文字朗读。

(描写“春风”的文字是第6、7段)

4、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1)作者描写的春风是整个春天的风吗?如果不是,哪具体是什么时候?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出词语。“冬眠惊醒”之时。)

(2)这时北方的春风的有怎样的特点?联系文本的句子或有关词语回答。

(引导学生赏句品词。春风的特点:威力巨大;雄健、宏大、粗犷、勇猛。在此问题之下,可设问一些更小的问题讨论:A、有人说“坚持”用得妙,你认为妙在何处?B、“从关外扑过山头”到本段未,作者连续运用了哪些动词?这些动用具有怎样的表现力?在句式在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C、第七段描写:写河冰开裂、病枝刮折,这写出了北方春风怎样的特点?属于什么描写方式?“惊醒”一词换成“苏醒”可以吗?从“有一天夜间”到段未这两句话,造句有什么新奇之处?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对这问题讨论可参看“主编导读”)

5、朱自清的《春》与林斤澜的《春风》都写到了“春风”,试比较南方与北方春风的特点,再读描写春风的句子进行细心体会。

(南方的春风柔美舒畅,北方的春风豪迈雄健。)

课内学习后的运用:

现在正值春天,描写你感受到的春风.尽可能与朱自清\林斤澜笔下的春风不同,注意词语的恰当运用.课内展示交流.

《春风》教学构想

(二)第一课时着重研读文本对春风的描写,品味文本的语言,比较描写春风的不同,学会描写春风。这一课时着重学习文章的技法,评价作者对“春”的态度,进行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同时还要通过品句,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

教学问题设计:

1、在描写北方的春风前,作者为什么要写南方的春风?具体说说你的理解。

(南方有春风柔美舒畅,值得怀念;北方的春风虽是刮土、刮土,但也不尽是刮土、刮土。这里运用了抑扬的手法。品味“老窖名酒”这个词的运用妙处。)

2、作者下乡时体会了北方风的别样好处,请你结合这几个句子具体说说。

(1)问题设计参考“语句品味”3。

(2)“好不痛快也”能使你想起了什么样的心情和姿态。

(3)为什么北方的春风“连悄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

(以上问题意见参考教师用书。)

3、朱自清的《春》与林斤澜的《春风》都写的是春天,选材有什么不同?你读后有什么不同感受?

(参看“阅读练习”解答第一题。注重比较,选材内容的比较与阅读体验的比较。)

4、讨论:从全文看,作者对南方的春风与北方的春风有怎样的态度。具体说明。

《春风》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篇2

关键词:设计教学,高效课堂,构建方法

新课改既有课程的改革,又有教学方法的改革,但改革目标是一致的,就是要尽量让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在具体教学中,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在应试教育时期,教学效果不好,可以采取节假日补课的方法弥补,而新时期的教学是严格按照课表进行的。 为了取得较好的教学质量,必须重视课堂教学效率,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促进学科教学质量提高。 课堂教学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不是老师不做任何准备就进入教室的,欲取得好的效果,必须在上课前做好教学设计。因此,教学设计是取得高效的前提。尽管新课程教学会出现很多生成性问题,有的问题是老师无法预计的,但无法否认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如何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 如何在有限课堂时间内让学生取得最大进步,确实是每个老师关注的问题。 教学一线老师应该有创新精神,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科学地设计好每一节课的教案,以求每一节课都能取得好的效果。

一、设计教学内容要迎合时代的要求

教师在教学设计的时候,不能只考虑这一节的内容,要对本单元内容进行整体研究,确定本节内容在本单元中的地位,知道它处于什么节点。 只研究教材是不够的,还要思考本节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运用,尤其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挖掘其让学生足够兴趣的素材,同时考虑能否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因素。 简单地说,设计教学的时候,需要考虑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性,寻找与生活有关的内容,而且,这些内容要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要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总之,教学不是教书,教学内容设计要迎合时代对教育的要求, 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才能与时俱进,否则,学生一毕业就已经落伍了,不受社会欢迎了。

二、教学设计要立足于激发学习兴趣

设计教案首先要立足于兴趣, 学生有了学习兴趣才有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可能,学生才能产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老师安排的教学活动,一旦遇到物理问题,会积极地思考、讨论、探究。 一个有学习兴趣的学生与一个没有学习兴趣的学生, 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状态是完全不一样的,没有好的学习状态是无法顺利完成各种学习任务的,尤其是具有一定难度的任务。 因此,教学设计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作为立足点十分必要。 在具体教学中,老师要充分考虑初中生的身心特点,要懂得初中学生的兴趣点,这样才能有效设计出让学生感兴趣的教案。 比如,初中生喜欢实验,那么,教学导入阶段就要考虑能不能运用实验进行, 即使教材上没有相应的实验,老师可以进行补充。 如学习浮力知识的时候,老师进入课堂后,先用手将一只乒乓球托起,问学生:乒乓球为什么不会落到地上,学生自然能解释,是因为它受到了手对它的托力。 然后将乒乓球放在水中,让学生观察:乒乓球为什么不落到水底?学生自然会想到是因为它受到了水对它的托力。 这个小实验看似很简单,但说明了浮力的方向,使学生初步理解浮力的概念,而且,能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整个课堂中能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 比如,在学习惯性知识的时候,要多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为什么自己衣服上的灰土可以用拍打方式除去?开车的人为什么要系好安全带? 这方面内容可以适当多讲些,比如,为什么今年5月以后,要求副驾驶座位的乘客也系上安全带? 为什么不满十三岁的儿童不允许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

三、教学设计要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当今世界,各个国家、各个行业都需要创新人才,因此,教学必须重视创新人才培养,一个没有主体精神的学生,只喜欢等待老师灌输知识,怎么有可能创新呢? 将来走向工作岗位的时候,更不会想如何进行发明创造。 学生的主体意识需要老师的培养,如果老师不更新教学观念,就是喜欢将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什么事都给学生包办,甚至连实验都给学生示范后再让他们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人翁意识怎么会得到培养呢? 甚至造成很多学生以为教学是老师的事,我们只顾记忆就行了,那么,当学生遇到问题的时候, 就等着老师解决, 不会自主想办法解决了。 所以说,在新时期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如何做到这些呢?

1.让学生有提问的权利 。 提问一般是老师的权利 ,它有很多教学作用,为了凸显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地位,我们可以将提问的权利放给学生一些,让他们在课堂对其他学生进行提问,这样不仅能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 而且能很好地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课堂变得更加生动、有朝气。 针对学生这一心理特征,可以给学生提问的权力。 比如,上课前几分钟的旧知复习性提问, 或者检查预习效果的提问, 可以让学生之间开展互问。 在具体教学中,可以小组比赛形式进行。 A组的学生向B组提几个问题,看B组的学生能答对几个? 然后由B组的学生向A组提同样多的问题,看A组能答出几个? 老师只做评判者。 这样,就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2.让学生做老师 。 对于某些章节的知识 ,可以先让学生自学,然后让某个学生来讲台讲解,当学生讲解完毕后,再请其他学生向他提出问题,等其他学生提完问题后,再请这个小老师向下面的学生提出一些问题。 小老师不能只选课代表做,可以轮番做。 尽最大可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3.给学生充足的实验时间 。 老师总是希望学生学习好 ,每次让学生做实验的时候,总是担心学生做不出来,或者犯很多错误,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总是先将实验的操作要领讲解一遍,甚至会示范一下,等到学生开始做的时候,已经离下课时间不多了。 所以,老师在设计教学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学生的实验时间,压缩一切挤压学生实验时间的各个环节,试想,假如自己是学生,实验没做完就下课是什么心理? 长期这样谁还有兴趣做实验呢? 谁愿意再用实验探究问题呢? 还不如直接记忆老师给的结论。

朱春风教学设计 篇3

阳谷第二中学

学科:生物 姓名:朱春风

证书编号:080609电话:*** 【课程分析】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是生物必修一第三章的第一节。此外还包括: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课本的内容是按细胞的结构由外向内引导学生学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且课本的内容都是以细胞为基础展开的,因此本节内容在学生以后的学习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细胞膜——系统的边界》介绍的是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课本介绍了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糖类。没有介绍有关这些组成成份的更详细的生化知识,有利于学生的理解。细胞膜作为细胞系统的边界,其功能是多种多样的。课本用了学生能够理解的语言,采用类比、打比方等手法,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等几种主要功能。

学习重点是掌握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学习难点是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活泼好动,思维活跃,学生上课充满热情、积极发言、善于表现自己,并且具有合作精神。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和自学方法,具有了一定的分析材料和辨别重点难点的能力。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学生已知道了组成细胞的物质种类;且在初中学习细胞的基本结构时,也对细胞膜已经有了初步了解。这些均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学生们为学习新知识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但是细胞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关于细胞的内容学生常常感觉距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因而兴趣不浓。【设计理念】

基于诱思探究教学活动,必须重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倡导合作化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教学中的满堂教式的单方向的教师传授知识的倾向和问答式的简单的对话式的模式,努力实现由教师的教向学生的学地转变。

这节课如果不精心设计探究问题,很有可能变成“满堂教”的课堂。本节课对学生的要求不高,但要使学生对细胞膜有个直观形象的了解却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课堂上安排学生利用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使学生对细胞膜有个感性的认识。这节课分三个认知层次进行:

(一)实验探索

亲 身感知:在这个认知层次中教师先让学生观察显微镜下的动物细胞,让学生对细胞有了初步认识;接着进行分组实验让学生自己动手获取细胞膜,使学生对细胞膜有了直观形象的认识吸引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使其在体验中发展思维,提升能力。

(二)理性探究

把握实质:在这个认知层次中教师给出同学们相关的资料及探究问题,让同学们根据资料解决问题。教师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由同学们独立思考后分组讨论并选派代表发言,完成学习任务。

(三)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这个认知层次的作用是考查学生对本节知识的掌握情况并进一步提升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认知层次中选取了和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问题,既可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又将理论联系到实际中。

课前准备好猪的新鲜红细胞稀释液(血液加适量的生理盐水)。蒸馏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学习目标】

(1)能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能掌握临时装片的制作和显微镜的操作。

(3)能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学会调整视野与选择观察范围。【教学流程】

一、实验探索

亲身感知

(一)、创设情境,激发情意

课件投影: 请认真观察所展示的 “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的未经染色的动物细胞”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你怎样区分显微镜视野中的气泡和细胞?光学显微镜下能看见细胞膜吗?

2.科学家用电子显微镜清晰地观察到细胞膜之前,已经能够确定细胞膜的存在了。请你思考一下,我们怎样确定细胞膜的存在? 要求: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讨论交流,然后选出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学生有了初中关于细胞的基础知识,看到图片能够一下子想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快速融入课堂)。

(简要实录:同学们看到图片及两个问题时,课堂气氛陡然活跃,学生露出胸有成竹的表情,纷纷抢答,很快刘玉杰答出第一个问题,气泡是光亮的,细胞是一个具有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的复杂结构,赵腾飞补充说在显微境下可观察到细胞不同层次;在显微镜下看不到细胞膜。第二 个问题却陷入沉默。根据学生们答的答案及时给予肯定及修正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如何确定细胞膜的存在。给大家提示鸡蛋的蛋黄就可以看作是一个细胞;如何确定蛋黄的膜呢?学生陷入思考并就自己的想法互相讨论。王晓提出蛋黄外面有一层非常薄的膜,林胜说没看到过,这时孟珊提出碰触蛋黄表面蛋黄有弹性,如果用针扎破它蛋黄就会流出来,可以证明蛋黄外面有一层膜,而它就是细胞膜。至此,学生对细胞膜便有了形象的认识。)

(二)、动手操作,获得感性认识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分组实验来获得细胞膜。

1、课件投影: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材料用具:猪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鸡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植物细胞的稀释液、蒸馏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盖玻片、显微镜。

(1)请选择获得细胞膜的最佳实验材料是什么?说明原因。

(2)你认为获取细胞膜所用的实验原理是什么?

要求:请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设臵问题情境,找到探究的方向,避免学生在进行实验时盲目实验,失去探究意义。通过对问题的思考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为学生主动探究做铺垫)。

(简要实录:通过大家的思考与讨论轻松解决了问题,同学们都很有成就感,探究情绪一下调动起来了)。

课件投影:最佳实验材料为猪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理由是红细胞只有细胞膜这一膜结构。实验原理:“细胞吸水涨破,流出内容物可获得细胞膜”。

2、课件投影:请根据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步骤

提示:请大家回忆初中所学习的临时装片的操作过程,在此基础上设计实验步骤。要求: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将详细步骤写到课堂笔记上,由小组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是在前面问题的基础上提出的,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大家在初中时做过类似的实验,这个问题应该能轻松解决。)

(简要实录:同学们经过短暂思考后,在小组内展开讨论,根据已有的经验,同学们在短时间内设计好了实验步骤。)

3、课件投影:请根据实验步骤获取细胞膜,并描述现象

(1)、用滴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滴一小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临时装片。(2)、在高倍镜下观察,待观察清晰时,在盖玻片的一侧滴一滴蒸馏水,同时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小心吸引,注意不要把细胞吸跑。

要求:小组内分工合作,完成实验,并由代表描述现象。(设计意图:让学生亲自动手,练习制备细胞膜,使其在操作过程中五官并用,全身心投入,探究到新知识)。

(简要实录:有了前面的理论基础,在实验中小组内同学配合默契,过程井然有序,实验效果良好)。

课件投影:红细胞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变大,很快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

二、理性探究

把握实质

课件投影:

(一)请根据下述资料,分析细胞膜的成分。

资料一:1985年Overton在研究各种未受精卵细胞的通透性时,发现脂溶性物质易透过细胞膜,不溶于脂质的物质透过细胞膜十分困难。

资料二:科学家还发现细胞膜除了会被溶解脂质的溶剂溶解,也会被蛋白酶分解。(说明:蛋白酶是专门水解蛋白质的酶)

要求: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得出结论。

(设计意图:通过对资料的分析,让学生得出细胞膜的成分,使学生既掌握了细胞膜的成分又锻炼了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

(简要实录:学生看到资料分析之后,陷入了独立思考状态。不一会儿,一位学生根据资料分析1得出细胞膜中有脂质,学生在分析第二个问题时,利用老师提示的内容经过思考得出了细胞膜中有蛋白质)。

课件投影:细胞膜的成分: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还有少量的糖类。课件投影:

(二)请根据下述资料,分析细胞膜的功能

⑴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细胞膜将草履虫与外界环境分隔开;这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 ⑵清水洗红苋菜清水呈什么颜色?红苋菜在锅中炒熟后汤成什么颜色?想想为什么?这又体现了细胞膜的什么功能?

⑶精子和卵子结合形成受精卵,它们是靠什么结构进行识别和结合的?

要求:小组内将问题分开,两位同学解决一个问题,并将问题的答案在小组内交流后,选派代表发言。

(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分析得出细胞膜的功能)。

(简要实录:学生看到第一则材料,纷纷抢答,很快得出细胞膜的第一个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第二则材料提出的问题学生生活中再熟悉不过,但从未深究,议论纷纷,兴趣盎然,通过讨论,不难得出:清水洗红苋菜时,细胞膜完整,细胞膜不允许色素分子透过,水呈无色;炒熟后,细胞膜被破坏,色素分子透过膜进入汤,故汤成红色。则得出细胞膜的第二个功能: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第三则材料学生依靠初中对这两种细胞的认识可得出两种细胞首先接触的是细 胞膜,可得出它们靠细胞膜进行识别和结合,教师进行点拨:进行识别和结合即细胞膜的第三个功能: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课件投影: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

(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三、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1.有人在解释细胞膜时,把它与窗纱进行类比:窗纱能把昆虫挡在外面,同时窗纱上的小洞又能让空气进出。你认为这样类比有什么合理之处,有没有不妥当的地方?

要求:请同学们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内集思广益,将答案归纳整合后,选派代表发言。(设计意图:通过联系生活实际,提高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简要实录:这道题是开放性习题,同学们在讨论时,不但从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与窗纱进行了分析,还从是否有生命,对于控制物质的进出有何不同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的全面细致)。课件投影:把细胞膜与窗纱进行类比,合理之处是说明细胞膜与窗纱一样具有允许一些物质出入,阻挡其他物质出入的作用。这样的类比也有不妥当的地方。例如,窗纱是一种简单的刚性结构,功能较单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要复杂的多。

2.科研上鉴别死细胞和活细胞,常用“染色排除法”。例如,用台盼蓝染色,死的动物细胞会被染成蓝色,而活的动物细胞不着色,从而判断细胞是否死亡。你能解释“染色排除法”的原理吗?提示:从细胞膜的功能上来分析问题

要求:请同学们独立思考,得出答案,在小组内展示。(设计意图:考查学生对细胞膜功能的掌握情况)。

(简要实录:学生经过自己思考,顺利将问题解决,学生感觉掌握的比较好)。

课件投影:“染色排除法”利用了活细胞的细胞膜能够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原理。台盼蓝染色剂是细胞不需要的物质,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所以活细胞不被染色。而死的动物细胞的细胞膜不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的细胞的功能,所以台盼蓝染色剂能够进入死细胞内,使其被染色。课后反思:

在研究这节课时,我发现课本上是将知识直白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如果依据课本来学习这节课,很容易成为“满堂教”的课堂,不能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在设计这节课的时候,遵循“观察—思维—迁移”的认知规律,以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提出的:“师者,所以引路,开窍,促进也;学者,所以体验,探究,创新也”为理论指导。大胆设计探究问题,让这节内容在形式上彻底改头换面,整节课没有一个知识点是由教师说出来的,全部是学生经过探究活动自己得出来的,真正实现了学生的“满堂学”。在整节课中学生五官并用,以研究者、探索者的身份投入学习,学贵善思,学贵善悟。只有在这样的课堂中,才能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成为具有“志远、德高、才智、健康”素质的人。

在设计这节课时我还是有些担心的,学生能否通过自己的探究学到相关的知识,特别是制备细胞膜的实验,学生以前做的实验不多,而我又将这个实验中所涉及到的内容:材料选择、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过程实施,现象描述都交由学生完成。学生如果完成不了怎么办?因此我还准备了另一套实验方案:那就是如果学生做不成功,我就用课件将整个实验操作过程和实验结果投影给大家,让大家看一下,感受一下。可是学生在课堂上表现出的能力让我惊叹,不但相应的探究活动顺利完成;更让我惊喜的是:学生在制备细胞膜时,从材料选择、实验原理、实验步骤都完成的很好,在过程实施中小组内同学配合默契,操作规范,实验效果明显,现象描述准确。我从来没想过把课堂还给学生会取得这么好的效果。我深深体会到诱思探究学科教学论的精髓所在:教贵善诱,学贵善思,以诱达思,启智悟道。这更坚定了我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决心。

春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课题:

字典大楼 【第二课时】

年级: 二年级 科目: 语 文 教师: 余 娟 日期: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巩固识字12个。积累词语。

3、识记同音字,体会形声字的特点,能区分形声字。学习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春天欣欣向荣的景象。学习难点:

识记同音字,体会形声字的特点,能区分形声字。学习准备:

多媒体、生字卡片。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听写生字,新词。

2、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表示动作的词。()口哨()绿袍()柳笛()问候

3、我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给爸爸妈妈听。

4、在预习过程中我有问题需要上课时跟老师、同学们讨论:

-----------------------------

二、互动交流:

(一)复习:

1、生字卡片开火车认字组词。

2、用词造句。

(二)朗读课文:

1、自己精读课文

2、和同桌互读。

3、和同学们一起赛读,读完之后评议。

(三)学习儿歌,理解内容:

1、学习儿歌第一小节。

(1)说一说春风轻轻一吹,我们的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

吹化了()吹红了()吹绿了()

(2)听老师朗读,听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3)带着欣赏、赞美的语气齐读第一小节。

(4)除了文中说到的变化,春风一吹我们的周围还发生了什么变化呢?

2、学习第二小节

1.自己读第二小节。说一说,知道了什么?

2.除了儿歌中说的活动,春天里我们还会做些什么呢?

3.做这些活动时我们的心情如何?带着心情和语气读这一小节。4.你喜欢这首儿歌吗?试着背一背。

(四)学习形声字的造字特点。

1.读生字“哨、梢、俏、悄、削”,仔细的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2.认识“肖”字。3.观察这些带有肖字的生字的拼音? 4.说一说它们的读音有什么特点呢?

5、总结形声字的特点。

6.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肖的字?写一写与同桌交流分享。

(六)小结:

学完这篇课文你会区分形声字了吗?

(七)作业:

完成课后17页练习题。

三、达标练习:

1、照样子,写句子。

春风轻轻吹着口哨,和小朋友一起欢笑。

这句话运用了------------------的修辞手法,我也能仿照样子写一句:

--------------------

2、看谁写得多。

带“肖”的字:-----------------------------

四、我的收获:(总结反思)从这首儿歌里我知道了----------------的特点,形声字的------------------------表意,----------------------表音。

五、课后引导:

《春风》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11个要求会认的字,会写8个要求会写的字,学会“数”这个多音字。

2、过程与方法目标:感情读文,了解春风带给大自然的变化,了解春天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抒发自己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

教学重点:识记11个要求会认的字。

指导学生对要求会写的8个字形书写。

教学难点:抒发自己对春天、对生活的热爱。教学准备: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 咱们北方的春天来的有些晚,你能说说你印象中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吗?

2、今天我们就要和春风一起,去看看春天的美景。(师板书课题:《春风带我去散步》)请学生一起读课题。

3、解题:从题目中你能读懂什么?你怎样理解“散步”一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标画自然段。

2、再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扫清字词障碍。

三、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识记生字词。

1、检查识字情况。

指名读字卡,说说你是怎样记住的。开火车读生字卡片。

2、查字典。指导学生弄清“数”的两个读音及其区分方法。

四、指导学生对要求会写的字进行书写。特殊指导“步、带、梢”。

1、学生观察每个字在虚宫格中的位置,说一说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2、教师范写“步、带、梢”。

3、生仿写师巡视指导。

4、成果展示。

五、巩固练习

读词语卡片:外套、淡水、脱口而出、皮带、兰花、散步、格格不入、心中有数。

六、再次练读课文,争取做到流利地朗读下来。

七、全课总结:这节课你都学到了那些新知识?

八、布置作业。

1、练习书写要求会写的字。

2、熟练、流利地朗读课文。第二课时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1、出示词卡,学生认读。

2、请同学们看看窗外的景象说一说。(外面还是白雪皑皑,很冷。)

3、请同学们打开书读一读课文,并想一想有哪些事物和窗外的景象不同,他们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二、朗读课文,并逐段来学习。

1、过渡:那我们就和春风一起去散步吧。不过可别忘了,要一边走一边看,同学们,你们看到了什么?有哪些事物在发生着变化?

2、朗读课文后讨论:春风和我都来到了哪里?看到了什么?他们有什么变化?(老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整理板书)春风呼唤 我 脱掉(棉衣、棉帽、手套)草地上 小草

变绿 山脚下 二月兰 淡紫色 树林里 白桦树 睁着眼 喜鹊

筑巢 做妈妈 孩子 风筝 蓝天

三、再读课文,结合板书,指导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抓准春天的特点,感受春的美。

四、指导学生朗读:和春风一起去散步,你有什么感受啊?你能读出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吗?

五、拓展延伸:你觉得春风会呼唤你吗?你能说说你和春风会去哪些地方吗?

六、指导学生完成课后习题。

前两个习题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最后一个玩一玩,说一说,先让学生小组内讨论一下,图中画的小玩具都是些什么?为什么要和春风玩?怎样和春风玩?在小组内先交流,然后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同学们听。指导学生语言表达要清楚、完整。

七、全课总结:谈一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八、布置作业。

1、结合课文内容,画出春天的美景。

优化教学设计 打造高效课堂 篇6

一、以生为本, 优化思想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前提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以下简称《标准》) 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实现高效课堂目标, 教师和学生都必须准确定位自己, 教师要做课堂数学活动的组织者, 学生数学学习的引导者, 课堂教学活动的合作者.学生做课堂学习的主人, 整个课堂都应以学生的自我探索、自我发现、自我学习为主, 同时交融在师生之间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和碰撞.在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 必须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和成长的舞台.要有一种民主、和谐、开放和合作的课堂教学设计思想和理念.有了以生为本的思想, 数学课堂就会由教师的舞台转换为学生的舞台;有了学生是课堂主体的理念, 数学课堂就会由教师讲、学生听转换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将以生为本作为课堂教学设计的基础思想, 课堂教学就会找到学生数学学习的“最近发展区”, 就会让学生在积累数学知能、解决数学问题和激活数学思维中学会数学知识、会用数学技能和愉悦探究数学王国, 从而达到学会、会学和乐学的目标, 高效课堂在教学设计环节就有了可能性.

二、解读教材, 优化内容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标准》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标准》对“全体”的含义是这样表述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又由于家庭环境、特定的生活和文化氛围的差异, 导致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发展潜能.教师在解读教材时, 要对教学内容中的“保底目标”和“发展目标”了然于胸.在教学设计时, 要全面了解学生, 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为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而制定多层次的教学活动, 对不同的学生确立与之相符的学习要求和学习目标, 并在问题情景的设计、教学过程的展开、练习的安排中等尽可能地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精心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内容, 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堂中获得必须的知识, 落实“下保底”目标, 因材施教, 让不同的学生在课堂中得到不同的发展, 落实“上不封顶”目标.在课堂上, 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传授知识时可以不必局限于教本上的知识, 有时可以讲解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前端科研成果, 目前科技发展水平, 以及实际生活中对学习数学有帮助的事例.给学生以“趣味性”和“新鲜感”,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改变以前沉闷的课堂氛围, 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更好地把握课堂, 必能提高教学效率

三、改进策略, 优化过程设计是打造高效课堂关键

数学教学过程的几个基本要素是确定教学目标, 确定和组织教学内容, 选择课堂教学的结构和组织形式, 选择灵活多样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优化了这些基本要素和具体操作中的一些细节, 如教态、语言、板书、环境等, 课堂教学的效率必将提高.

1.优化教学目标设计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教师只是引领者.设计教学目标时, 教师要以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培养目标为依据, 确定对学生终生发展有用的知识为教学内容, 让学生对“保底目标”的内容人人学会.同时, 根据学生的禀赋和个性特征, 进行拓展性知识的设计和多层次能力的训练.要克服教学设计中目标虚化现象, 使得应该掌握的知识、必须迁移的能力和尽量开发潜力有机融合, 目标具有检测的可操作性, 达到用设计的目标完全可以评价课堂生成度的要求.

2.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材体现“话题”特征.教学内容仅仅是一个特定的情景、特定的话题或者是一个引子.要打造高效课堂, 在教学内容设计时, 要依据教材, 又不拘泥于教材.所谓依据教材, 就是要对教材内容中承载的课标要求读懂、读透, 明确“这个”数学、空间、概率等的具体知识和生成要点.所谓不拘泥于教材, 就是要从“教教材”向“用教材教”转变.教材中设计的超市购物活动, 可以设计为收购粮食活动, 收购蔬菜活动, 但前提是要把新知识要点承载其中.设计中还要有“分层设计”理念, 考虑到学生的已有经验和个性特征, 使教学内容的设计对每个学生来说, 都有“跳起来摘桃子”的感觉, 克服学生的学习倦怠倾向.

3.优化教学结构设计

明确的教学目标、准确的学情把握、适宜的教学内容都要用科学的教学结构来落实.新课程倡导数学教学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因此在进行教学结构设计时, 要把内容、能力和潜力的学习和培养, 尽可能多地以活动为载体呈现, 让学生在活动中参与、体验、探究和思维, 让数学知识变成一个个生活场景, 一个个实践活动.在“教不用教”的潜移默化中完成数学学习.教学结构设计要科学, 要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的内在规律, 活动之间既严谨又灵活, 既放得开又收得拢.让铺垫知识的复习、新知识的探究、新能力的迁移和思维的开发之间无缝对接.

4.优化教学方法设计

“教有法无定法”.新课程最有意义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要把学生作为新知识的建构者, 通过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等形式让学生获得新知.在教学方法设计时, 要对学生知能情况准确把握, 对学生个体学习能够解决的问题予以牵引, 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够完成的问题搭建平台, 对学生似是而非的问题进行澄清, 对学生无法解决的问题进行讲解.因此教学方法的设计既要体现完整性, 又要体现灵活性, 要将课堂中估计出现的学习状况考虑全面, 何时用讲解, 何时用启发, 何处用训练, 何处用实验等等胸有成竹.只有这样, 才能在课堂教学中准确处理随机问题, 合理解决设计与实践的冲突, 高效课堂才能在一个个常态课堂中生成.

5.优化评价方式设计

新课程数学教学评价, 要以学生发展为本, 重视多元化评价, 多运用激励机制,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评价设计时, 教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 还要关注学生其他方面的表现.如:学生动手操作、讨论交流是否积极, 是否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 是否善于与人合作, 是否善于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是否乐于探索、搜集和处理信息等, 在过程中多鼓励和表扬, 使之得到积极的情绪体验, 有效地自信培养, 激发热情, 培养兴趣, 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也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关键所在.

中学高效课堂教学设计 篇7

一、理解数学,主要是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及其精神的理解,对数学知识中凝结的数学思维活动方式和价值观资源的理解。教好数学的前提是我们教师自己先学好数学。只有我们教师自己对数学的思想、方法和精神有较高水平的理解,才能在教学中自觉地把数学的精神传达给学生,真正发挥数学在学生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只有我们教师具有展开数学知识中凝结的数学思维活动的能力,善于挖掘知识中蕴涵的价值资源,才能保证数学知识教学、能力培养和价值观教育的三位一体、有效整合。

二、理解学生,主要是对学生数学学习规律的理解,核心是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数学思维规律,才能知道应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三、理解教学,主要是对数学教学规律、特点的理解。数学是思维的科学,数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数学教学的特点和规律,只有遵循了这些规律、反映这些特点,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益才能真正得到保证。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有两个关键:

一、提好的问题。“好问题”有两个标准,即:有意义,并且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有意义”就是所提问题要反映当前学习内容的本质;“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的问题才能形成认知冲突、激发求知欲、激活思维,才能使学生的心理保持积极的、适度的求知倾向。

二、设计自然的过程。这是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原过程(再创造过程)与学生数学认识过程的融合。一般地,“自然的过程”是一个从知识的背景到典型具体事例的分析,再到具体事例共同特征的概括得到猜想,再到猜想的证明得到新知识(定理、公式、法则等),再到新知识的应用、反思和再概括的过程。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有一个核心。培养数学思维能力是数学教学的核心,而概括能力是数学思维能力的基础。所以,数学教学设计的核心是设计概括过程:根据学生数学思维发展水平和认知规律,以及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设计课堂教学进程,以问题引导学习,尽量采用“归纳式”,让学生经历概念的概括过程,思想方法的形成过程,这是基本而重要的。要做到“讲逻辑又讲思想”,引导学生通过类比、推广、特殊化等思维活动,促使他们找到研究的问题,形成研究的方法;促进学生在建立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过程中领悟本质。教学过程中,要在关键点上给学生提供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并让他们自己概括出数学的本质,使他们始终保持高水平的数学思维活动。中学数学的高效课堂教学设计还需从理解数学入手。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众多,但从当前实际情况看,首要的还是我们教师的数学理解不到位导致数学教学的:不“准”——数学概念、思想方法教学不准确,有的甚至教错了;不“精”——没有围绕概念的核心和数学思想方法进行教学;不“简”——纠缠于繁琐的细枝末节,简单问题复杂化。因此,我们教师要下功夫于中学数学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及其结构体系的理解,努力提高揭示数学知识所蕴涵的科学方法和理性思维过程的能力,想方法使核心概念,思想方法在数学课堂中得到落实,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的突破口,同时也是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抓手。例:向量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与学生熟悉的数一样,向量也是一个“量”,不过这个量有些特别,它既有大小又有方向。“引进一个量,就要研究它的运算;向量如果没有运算就只是一个‵路标′”。研究向量的运算,可以把数及其运算作为类比对象,通过这种类比,可以使学生明确平面向量研究的基本问题及其研究方法,为向量的学习提供一个有力的知识、方法的认知固着点。向量具有明确的几何背景。向量及其运算(运算律)与几何图形的性质紧密相联,向量的运算(包括运算律)可以用图形直观表示,图形的一些性质也可以用向量的运算(运算律)来表示。例如,平行四边形是表示向量加法和减法的几何模型,而向量的加法及其交换律(a+b=b+a)又可以表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AD∥BC,AB∥CD,△ABD≌△CDB).这样,建立了向量运算(包括运算律)与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后,可以使图形的研究推进到有效能算的水平,向量运算(运算律)把向量与几何、代数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几何中的向量方法与解析几何的思想具有一致性,不同的只是用“向量和向量运算”来代替解析几何中的“数和数的运算”。这就是把点、线、面等几何要素、直接归结为向量,对这些向量借助它们之间的运算进行讨论,然后把这些计算结果翻译成关于点、线、面的相应结果。如果把坐标法简述为: 〔形到数〕——〔数的运算〕——〔数到形〕,则向量法可简述为: 〔形到向量〕——〔向量的运算〕——〔向量和数到形〕。概括以上所述,可得如下关于向量的核心概念、思想方法: 代数角度 引进一个量,必须要有运算——向量如果没有运算就只是一个路标; 类比数及其运算,研究向量的线性运算(包括数乘向量运算)——以定义向量加法为出发点; 数量积——从物体受力做功的物理模型中得到启发; 引进一种运算,就要研究运算律——结合律、分配律、交换律等。几何角度 数乘向量的几何意义——直线的向量表示,与数轴类比; 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平面的向量表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数量积——与几何度量、位置关系相关,使角度和距离这两个基本几何量得到向量表示; 向量法——核心思想是“三步曲”;向量法是坐标法的返璞归真,例如,“根据条件建立适当的坐标系”的向量含义是“适当选择基向量”。关于概念的核心、思想方法的教学设计示例。传统上,我们数学教师编制教案(也叫课时教学计划)一般要经过如下几个环节:钻研教材、了解学生、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材料、确定教学重点和难点、明确教材的系统和主次、选择教学方法、编写教案。教案一般包括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方法、教具、教学进程(包括复习旧课、引入新课、新知讲解和应用举例、练习、小结、布置作业等)。本着继承与发展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理论研究和实践检验的基础上,确定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框架,包含如下几个方面: 教学内容及其解析(概念的核心);目标和目标解析:教学问题诊断;教学过程设计;目标检测的设计。下面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设计为例,阐释在上述框架下的教学设计基本方法和步骤。

一、教学内容及其解析 这一栏目的要点是:阐述教学内容的内涵;在揭示内涵的基础上说明本课内容的核心所在;必要时要对该内容在中学数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明确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此基础上确定教学重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内容解析。前面已经学习了向量的概念,研究了向量的线性运算及其几何意义:加法——平行四边形法则;数乘向量——相(位)似变换。本课学习习近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平面内任一向量v必可唯一地表示为某一组基底{a,b}的线性组合v= a+ b.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表明,有了加法运算和数乘向量运算,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以唯一地表示为某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由此,平面内的点就成为可“操纵”的对象,从而通过向量代数运算解决平面几何问题的思想也就得以实现。因此,将这一定理冠以“基本”二字是当之无愧的。顺理成章地,取基底{e1 ,e2}为直角坐标系的x轴、y轴方向的单位向量,那么平面上任一向量a就可唯一地表示为a= xe1 +ye2 ,于是向量a可以用坐标(x,y)表示,由此可以进一步地将向量运算彻底推向“有效能算”的形式——数的运算。所以,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是沟通几何与代数的关键性桥梁,是向量中承前启后的内容。教学重点: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意义和作用。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为了更加清晰地把握教学目标,以给课堂中教和学的行为做出准确定向,需要对教学目标中的关键词进行解析,即要解析了解、理解、掌握、经历、体验、探究等的具体含义,其中特别要明确当前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目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目标: 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目标解析: ⑴运用向量的加法和数乘向量研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经历将某一向量在一组基底上唯一分解的过程; ⑵初步理解根据问题特点选择适当基底的重要性,体会基底的作用; ⑶了解向量的“唯一分解”与实数对(坐标)的“一一对应”关系,知道这是向量的坐标表示的基础,从知识联系中体会化归思想。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我们教师根据自己以往的教学经验,对学生认知状况的分析,以及数学知识内在的逻辑关系,在思维发展理论的指导下,对本内容在教与学中可能遇到的困难进行预测,并对出现困难的原因进行分析。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指出教学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教学问题诊断和教学难点: 本节内容围绕向量在两个基底上的唯一分解展开。其认知基础,既有物理中的力、速度等矢量的分解、合成的经验,也有向量线性运算的经验。但对于引入基底这个概念的意义,需要在后续学习中才能提供理解的平台,而选择、运用基底进行运算求解的能力则需要在后续训练中才能形成。所以应当设计对基底的作用及意义的说理过程。虽然从形式上看,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不难理解,但对其中蕴涵的基本思想——用基底表示几何基本元素,基本定理的作用等,需要一个渐进过程才能有深入了解,这也需要我们教师有意识地安排循序渐进的体会过程。教学难点:基底的作用和意义;基底的选择;定理中蕴涵的基本思想。

四、教学过程设计。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如下问题需要予以关注:强调教学过程的内在逻辑线索; 要给出学生思考和操作的具体描述; 要突出核心概念的思维构建和技能操作过程,突出思想方法的领悟过程分析; 以“问题串”方式呈现为主,应当认真思考每一问题的设计意图、师生活动预设,以及需要概括的概念要点、思想方法,需要进行的技能训练,需要培养的能力,等。另外,要根据内容特点设计教学过程,如基于问题解决的设计,讲授式教学设计,自主探究式教学设计,合作交流式教学设计,等。

上一篇:安顺市2011年畜牧业工作总结下一篇:五年级《水墨动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