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扎实实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推荐7篇)
初中教研室
为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初中教研室制定2014年度工作重点工作如下:
一、积极谋划、组织精兵强将编写导学案
编写导学案,是初中教研室推进高效课堂的有力措施之一。我们将组织精干教师,以新课标和高效课堂为标准,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前提,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升学考试为导向,以案导学,全面推进高效课堂的建设。初中教研室将利用教师课余时间(必要时将利用寒假、暑假两个假期的时间)组织编写导学案。
2013寒假时间,将组织推进高效课堂带头人编写七、八两个年级下学期所有导学案。
201年暑假期间,组织推进高效课堂优秀教师编写七、八年级上学期和九年级上学期导学案,全方位、立体化地推进高效课堂。
二、新学年初举办研讨课、展示课
为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优秀教师、学科带头人的积极作用,教研室将在新学年初,举办推进高效课堂研讨课、展示课活动。活动的目的是,使全体教师深入领会、运用高效课堂的流程,从而实现教师与学生的角色转变,真正使学生成为“要我学”为“我要学”进而实现“我会学”的根本转变,突破制约高效课堂的“教师观念不改变、教学方式不灵活、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思路不畅通、教学主体不突出”等重大问题。研讨课、展示课将在区片教研的基础上,经过层层选拔,最终将在教研室的统一组织下,举办全市性的、同学科的高效课堂展示课,保证我市初中学校高效课堂全面开花、全面结果。
三、2014年5月份举办教师高效课堂业务素质大赛
教师的业务水平是推进高效课堂建设、进而实现我市的初中教学水平大提高的根本保证。俗话说“艺高人胆大”,为此,初中教研室将举办高效课堂业务素质大赛。大赛以务实、创新的原则,重点加强高效课堂的流程、教学教法在教学中的实际运用,为推进高效课堂提供理论支持和思想保证。
四、加强质量跟踪,注重信息反馈
为保证高效课堂的有效实施,初中教研室在新的学年,将重视高效课堂的质量跟踪检测。教研室将在2014年5月份和10月份,对高效课堂进行质量跟踪检测,以保证高效课堂进展情况的信息反馈。在此基础上,树立并推广典型学校,初步形成具有遵化特色的样板学校,为建设成“遵化高效课堂模式”奠定信息追踪基础。
五、开展高效课堂星级学校评选活动
为调动我市初中学校推进高效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的学年里,初中教研室将围绕高效课堂建设,开展高效课堂星级学校评选活动。活动以初中教研检查为重点,采取检查档案、推门听课、活动记分、年终总评的方式,对各学校进行星级奖励。对积极推进高效课堂并取得优异成绩的学校进行表彰,并与年终学校考核挂钩。对不重视高效课堂推进活动的学校进行限期整改。
六、积极构建校长高效课堂论坛,打造高效课堂平台
新的一年,将是我市初中学校积极稳妥地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一年。在这一年中,很多热衷教研教改的学校、很多好的经验做法将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为此,我们初中教研室将在2014年4月份,举办校长高效课堂论坛,就各学校课堂成果进行展示、示范,为各校之间互相学习提供理想平台,从而形成一种互学、互比、互保、互进的课改氛围。
七、举办教师达标课评比活动
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
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市委书记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6年3月 日)(送审稿)同志们:这次农村工作会议,是在市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和市“两代会”之后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荣生同志和义友同志代表市委、市政府分别就2006年农业农村工作和民政工作作了很好的报告。市委、市政府还将下发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各级各部门要认真学习贯彻,切实抓好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确保我市新农村建设有一个良好开局。下面,我着重就当前“三农”工作中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的问题,讲几点意见。一、深刻领会五中全会精神,把思想统一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上来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是指导今后5年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建议》展现的亮点很多,一个突出的亮点就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提出的任务很多,一个重大的历史任务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议》制定的举措很多,一个重大的战略举措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发展阶段和发展任务的科学把握,是新阶段“三农”工作指导思想的深化、升华和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中央提出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基本要求,明确了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作出了“两个趋向”的重要论断和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发展阶段的基本判断,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规划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这充分表明了中央统筹城乡发展、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和信心,深刻反映了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集中体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愿望和根本利益。因此,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首先,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科学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揭示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的重大创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城乡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坚持科学发展,必须立足于城乡全体居民,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参与发展进程、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协调发展,必须立足于所有城镇乡村,重视把农村的事情办好。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快农村经济发展,推动农村社会进步,建设好农村这个最大的生态屏障。如果脱离农民群众的愿望,忽视农民群众的利益,发展就没有真正体现以人为本;如果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发展就不可能真正做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因此,我们必须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与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联系,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尽快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其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确保现代化建设顺利推进的必然要求。近年来,随着我市工业化、城镇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但长期形成的工农失调、城乡失衡状况并没有根本改变,城乡之间的差距仍然十分严峻。据有关资料分析,目前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略小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仍高达2.6:1;占全市总人口近60的农村居民仅享用了30左右的医疗资源,若再加上教育、文化、市政公益设施等方面的城市福利,城乡差距无疑将会更大。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农村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严重滞后,一些地方还通不了路、看不起病、上不起学、喝不上干净水。如果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不能摆脱落后面貌,江津就不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我们必须准确把握基本市睛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工业化、城镇化同步推进、协同发展,把农业农村发展纳入整个现代化进程,让广大农民群众共同享用现代化成果。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任务。我们正在建设的小康社会,是惠及全市人民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改革开放以来,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农村面貌变化相对较小。目前,我市城镇化率虽已达到45.20,但大部分人口仍然生活在农村。即使将来城镇化率达到60以上,全市也还有60余万的农村居民,农民仍然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群体。如果农民问题解决得不好,农村面貌得不到有效改变,农民生活得不到明显改善,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就会成为一句空话。因此,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我们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第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于我们这个有着近150万人口的区域性大市来说,扩大内需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们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最有希望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增长。特别是加强农村道路、住房、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陆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我市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农民负担等方面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和谐江津打下坚实基础。目前,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90年的7.56倍,第一产业的比重从41.16下降到22.20;城镇化率从12.60上升到45.20;城乡居民收入由2.8:1略降为2.6: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五中全会和中央、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对当前“三农”问题的正确分析与判断,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用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求真务实精神,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和作风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拓宽和创新工作思路与举措,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部署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进一步创新观念与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一个“新”字。我的初步理解是,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城乡差距越大,农民就越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过度采用掠夺式经营,既难以形成我们的食品安全供给,也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其二,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老弱妇孺,而且出现了不少“三无”农民,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很多矛盾难以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松懈、制度涣散、文化生活缺乏;农村的治安、社会保障、养老救助等问题日趋复杂。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把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这些工作到位了,才能率先在农村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三,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生产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让农民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让一些城里人被田园诗般的农村所吸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以新的理念催生新的举措,以新的举措推动新的变化,以新的变化促进新的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贯彻“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和“两个趋向”重要论断,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实施“一路三化”战略,以推动城乡统筹为根本,以实施“三百工程”为抓手,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方向,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新型化、居住生态化、保障社会化、管理民主化”,加快我市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三个结合”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键在于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切发展都必须以农民群众为出发点。要求在制定规划、确定指标、新上项目等重大事项时,都必须以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为重要前提,都应充分倾听农民群众的意见,不仅使农民得到眼前利益,而且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使农民获得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创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农民群众的主动性。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群众,把建设新农村这个主题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利,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实际利益,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第三,一切发展都必须以农民群众为目的,要求把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面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切实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结合起来。在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同时,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等措施,激发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能力。二是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事业滞后的状况。三是要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起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搞好规划,抓好示范,防止出现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切实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使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狠下功夫,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通过新农村建设,要使我市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农民群众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持续推进。归根到底,就是要切实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逐步消灭城乡差距。三、切实注重并强化关键环节,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市现阶段的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一是建设性资金要更多地投向农村。近年来,尽管我市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用于“三农”的比例逐年增加,但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好转。对此,市财政要按照“三个高于”的原则,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向农村。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都要向农村倾斜。各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二是城市要加大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要在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部门和企业对口帮扶农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同时,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1990年我市农民的纯收入中,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占77.88和12.62,而2005年这两项指标已变为52.87和40.42。这充分表明,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的变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重要。三是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广播电视、饮水困难、农村沼气、农村信息化等建设。同时,国家和地方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以工代补”等方式予以鼓励。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以“三百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晚熟柑橘和花椒产业这两个“全国之最”,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抓小城镇建设和劳务开发,不断提高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水平。
(三)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新农村建设必然会伴随一系列体制创新,其中一大任务就是推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今年起,全国将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种地必须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延续了两千多年后到此终结。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只有下决心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这些改革任务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核心是要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中央和重庆市的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体制保障。
(四)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也必然是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两大重要原则,这就是“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只有始终坚持这两大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五)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五中全会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在转变镇(街)政府职能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六)切实解决民生、维护民利和落实民权,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阶段,既是大有作为的“发展黄金期”,又是各种困难和风险的“矛盾凸显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切实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实现“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服从大局,以民政部门为载体,充分发挥其在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竭力推进和谐江津建设。一要立足解决民生,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放在工作首位。关注困难群众,关心弱势群众,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城市低保、五保供养、农村特困、大病医疗等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要立足维护民利,把相关特殊困难群体的各项政策落实好。落实好优抚对象的各项抚恤优待政策,保障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努力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大力推进安置改革,开发利用军地两用人才;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努力实现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目标;加强老年福利设施建设,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大力推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社会救助资金;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三是立足落实民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受益权,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培育发展,依法监管,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重点规范和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推进殡葬改革、婚姻登记工作,强化地名区划管理。四要立足时代要求,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各级党政要把民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民政工作列入我们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研究解决民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实民政工作力量,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民政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对民政工作要积极给予支持和配合,在建立公共财政过程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民生、民利所需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证民政事业费按时足额拔付,各相关部门应履行自身职责,不折不扣地落实救助和扶持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努力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民政事业新发展,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
四、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也必然给我们的领导方法、工作部署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应当看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能因为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而放松农业;农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因为农村发展任务艰巨而避开农村;农民是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成果的平等享有者,不能因为农民人多分散、收入消费水平低而忽视农民。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按照中央县级以下的工作重心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要求,市里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镇街党政主要领导至少要有一人主抓农业和农村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二要用好用活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激发农民生产热情的根本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大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重庆市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农、惠农政策措施。就今年而言,仅中央出台的支农政策就有15点之多,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三个加快”。要结合我市实际,将这些政策进行细化、深化和硬化,把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农村,把好处实实在在地给予农民,让农民完完全全地得到实惠,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和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坚持部门联动、资源整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的职责,市级各部门同样义不容辞。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全市统一规划,依托项目搭建平台,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环卫、城乡建设等支农资金,集中投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为协调有关工作的重大事项,我的初步意见是,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设规划、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报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实施,力争今年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试点示范区建设上有所作为。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做形式主义的假文章,不搞劳命伤财的假政绩。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带领农民群众用辛勤劳动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当作大事来对待,尽心竭力地办好。要努力贴近群众、深入群众,真心实意地听取群众意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耐心教育群众、细致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和解决问题;真心爱护群众、切实保护群众,及时疏导群众情绪,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之中,确保全市农村社会稳定。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要认真搞好第三批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目前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巨大的精神力量,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各地要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把注重实效贯彻和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使广大党员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保持先进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作用,深刻铭记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光荣责任,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和自觉的积极行动。要结合当前农村实际,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基层党组织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切实转变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多办顺民心、合民意的实事好事,使大方群众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切实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同志们,做好当前“三农”工作难度很大、任务艰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发扬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锐意进取、奋力开拓、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我相信,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市今年的“三农”工作将会有一个新的起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有一个良好开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会书写出更加灿烂的新篇章。《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2页)》来源于,欢迎阅读扎扎实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2页)。
展的持久动力。我国是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对于我们这个有着近150万人口的区域性大市来说,扩大内需始终是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农村人口占大多数,集中着数量最多、潜力最大的消费群体,是我们经济增长最可靠、最持久、最有希望的动力源泉。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可以有效地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群众的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现实消费需求,拉动整个经济的持续协调快速增长。特别是加强农村道路、住房、水利、能源、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改善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和农民的消费环境,大大释放消费潜力,又可以消化当前部分行业过剩的生产能力,促进相关产业发展。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激活农村的巨大需求,不仅是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应对之策,更是保持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长久之计。
第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把农村的事情办好,使农民安居乐业、和陆相处,使农村安定有序、充满活力。当前,我市农村总体是稳定的,干群关系是好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特别是土地承包、征地拆迁、环境污染、农民负担等方面引发的纠纷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事件,给社会稳定造成不利影响。相当数量的农民受教育程度低、就业技能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些农民生存压力大、待遇不公平、心理不平衡,处理不好就会引发社会矛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认识,思想上高度重视,工作上加大力度,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维护农民合法利益,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为构建和谐江津打下坚实基础。
目前,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是1990年的7.56倍,第一产业的比重从41.16下降到22.20;城镇化率从12.60上升到45.20;城乡居民收入由2.8:1略降为2.6:1。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已经成为现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我们必须认真学习、深刻领会五中全会和中央、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通过对当前“三农”问题的正确分析与判断,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来,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机遇意识和历史责任感,用全球眼光、战略思维和求真务实精神,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我市农业农村经济形势;进一步深化对科学发展观精神实质和基本内涵的认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从思想上、组织上、制度上和作风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增强做好农业农村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拓宽和创新工作思路与举措,切实把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部署贯彻到具体工作中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二、进一步创新观念与思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全局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突出一个“新”字。我的初步理解是,新农村建设的“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城乡差距越大,农民就越会为了短期的利益而过度采用掠夺式经营,既难以形成我们的食品安全供给,也破坏农村生态环境,甚至影响社会稳定。因此,推进新农村建设,就必须改变过去单纯加快城市化的倾向,全社会都来更加关注并致力于农村的综合发展,努力缩小城乡差距。其二,农村社会制度的完善和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与农业经济问题相比,农村的社会问题显得更为严峻。一些地方不仅生产靠老弱妇孺,而且出现了不少“三无”农民,家庭内部、邻里之间的很多矛盾难以协调;再加上一些基层组织松懈、制度涣散、文化生活缺乏;农村的治安、社会保障、养老救助等问题日趋复杂。我们应逐步建立起比较符合农村实际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渐把城市中已经相对过剩的社会文化资源引向农村,帮助农民把各种社会文化组织发展起来。这些工作到位了,才能率先在农村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其三,农村人文传统和自然环境的全面恢复。生产环境良好,生活环境优美,让农民生活在一种相对比较和缓、比较和谐的社会人文环境之中;让一些城里人被田园诗般的农村所吸引。因此,我们必须进一步创新农业和农村工作思路,以新的理念催生新的举措,以新的举措推动新的变化,以新的变化促进新的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总体目标和要求,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贯彻“重中之重”战略思想和“两个趋向”重要论断,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实施“一路三化”战略,以推动城乡统筹为根本,以实施“三百工程”为抓手,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以现代农业建设为方向,以结构调整和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为主线,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改革开放为动力,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保障,促进“农业现代化、农民新型化、居住生态化、保障社会化、管理民主化”,加快我市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城乡一体化进程。推进我市新农村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三个结合”的原则。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根本。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键在于把以人为本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一切发展都必须以农民群众为出发点。要求在制定规划、确定指标、新上项目等重大事项时,都必须以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为重要前提,都应充分倾听农民群众的意见,不仅使农民得到眼前利益,而且有利于长远发展;不仅使农民获得经济利益,而且有利于创造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其次,一切发展都必须依托农民群众的主动性。要尊重农民,依靠农民群众,把建设新农村这个主题转化为他们的自觉行动,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权利,千方百计增加他们的实际利益,使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得到实惠。第三,一切发展都必须以农民群众为目的,要求把农民群众的经济利益、政治权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结合起来,从整体上改变农村发展滞后的面貌,实现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要切实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要把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结合起来。在认真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的同时,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培育新型农民等措施,激发增强农村自我发展、自我建设的能力。二是要把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与促进农村社会进步结合起来。坚持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任务,打牢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同时加快农村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逐步改变农村社会事业滞后的状况。三是要把遵循客观规律与尊重农民意愿结合起业。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循序渐进,搞好规划,抓好示范,防止出现强求一律、盲目攀比、急于求成等问题。要尊重农民意愿,加强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实行政务公开,切实解决农民关心的问题,使新农村建设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认真贯彻党在农村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农村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特别是要在“多予”上狠下功夫,全面推进农业农村的发展。通过新农村建设,要使我市农业生产力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使农民群众的生活有比较明显的改善,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切实加强,使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使农村基层民主建设继续持续推进。归根到底,就是要切实保护农民的民主权利,得到更多的物质利益,逐步消灭城乡差距。三、切实注重并强化关键环节,整体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一)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个鲜明特点就是,要在积极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前提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此,我市现阶段的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坚定不移的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逐步建立起“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一是建设性资金要更多地投向农村。近年来,尽管我市财政性建设资金安排用于“三农”的比例逐年增加,但总量不足、结构失衡、渠道分散等问题比较突出,农村落后于城市的局面仍未得到根本好转。对此,市财政要按照“三个高于”的原则,切实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各级各部门尤其是基础产业和公共服务部门,要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向农村。在制定发展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增加资金投入时都要向农村倾斜。各金融机构也要调整信贷投放结构,切实改善金融服务,加强对“三农”的支持。二是城市要加大对农村的带动作用。要在加快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加强部门和企业对口帮扶农村、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的同时,通过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的市场体制,为农民提供更多、更便利、更公平的就业机会。1990年我市农民的纯收入中,家庭经营和工资性收入的比重分别占77.88和12.62,而2005年这两项指标已变为52.87和40.42。这充分表明,就业结构和收入来源的变化对农民增收的作用日益重要。三是充分发挥农民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大力实施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加快农田水利、乡村道路、农村电网、广播电视、饮水困难、农村沼气、农村信息化等建设。同时,国家和地方财政通过直接补助资金、“以工代补”等方式予以鼓励。要进一步拓宽工作思路,鼓励各类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良好氛围。(二)以“三百工程”为抓手,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建设新农村的首要任务,就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建设现代农业的基本要求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加强农业设施建设,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十一五”期间,要按照现代农业的要求,集中力量做大做强晚熟柑橘和花椒产业这两个“全国之最”,积极发展特色产业。要在稳定和完善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根据自愿、有偿、依法的原则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大力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上,把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和基本目标。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健全农技推广、农产品市场、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在完善现有农业补贴政策的基础上,逐步建立符合我市实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在增强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的同时,鼓励和引导农民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继续抓小城镇建设和劳务开发,不断提高农村工业化、农村城镇化水平。
(三)巩固税费改革成果,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体制保障。新农村建设必然会伴随一系列体制创新,其中一大任务就是推进以巩固税费改革成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今年起,全国将全部免征农业税,农民种地必须交纳“皇粮国税”的历史在延续了两千多年后到此终结。这是国家、集体与农民三者利益关系的一次重大调整,由此必然提出加快推进涉及面更广、层次更深的农村综合改革的任务。只有下决心深化改革,进行体制创新,才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才能保证农村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因此,五中全会提出,“十一五”期间要“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任务”。这些改革任务涉及农村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核心是要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我们要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严格按照中央和重庆市的有关规定,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体制保障。
(四)搞好乡村建设规划,逐步改善村容村貌,着力解决直接关系农民切身利益的各类生产生活问题。要切实加强乡村规划,使乡村的建设和管理符合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乡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既要坚持节约和集约使用土地的基本原则,又要便于农民生产生活,体现地方特色。农村各地的发展差距很大,改善村容村貌的工作也必然是起点有差距、过程有快慢、水平有高低,切不可脱离实际,违背农民意愿。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建设新农村,农民是主体。因此,必须牢牢把握两大重要原则,这就是“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和“通过农民辛勤劳动和国家政策扶持”。只有始终坚持这两大原则,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能在符合农民意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农民拥护的基础上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五)注重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建设新农村,离不开培育和造就新型农民。五中全会要求“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这是把农村巨大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的根本途径,也是持续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力量源泉。要通过发展农村教育事业、活跃农村健康的文体活动、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等措施,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风貌,使新一代农民有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在转变镇(街)政府职能的同时,应切实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通过认真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可靠的组织保障。
(六)切实解决民生、维护民利和落实民权,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权益,推动和谐社会建设。我们正处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阶段,既是大有作为的“发展黄金期”,又是各种困难和风险的“矛盾凸显期”。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各级党委、政府的重要责任,切实解决民生、维护民利、落实民权是当前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维护安定团结的局面,实现“两地一中心”的宏伟目标有着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服从大局,以民政部门为载体,充分发挥其在解决社会问题、缓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竭力推进和谐江津建设。一要立足解决民生,把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放在工作首位。关注困难群众,关心弱势群众,认真做好救灾救济、城市低保、五保供养、农村特困、大病医疗等社会救助工作,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努力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二要立足维护民利,把相关特殊困难群体的各项政策落实好。落实好优抚对象的各项抚恤优待政策,保障优抚对象的基本生活权益;努力做好退役士兵安置,大力推进安置改革,开发利用军地两用人才;深入开展双拥工作,巩固军政军民团结,努力实现第四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目标;加强老年福利设施建设,保障老年人合法权益;广泛动员社会力量,深入开展社会捐赠活动,大力推进社会慈善事业发展,筹集更多的社会救助资金;扩大福利彩票发行规模,支持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营造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和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三是立足落实民权,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充满活力的村(居)民自治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机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和受益权,维护农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促进全社会和谐稳定;坚持培育发展,依法监管,促进民间组织健康发展,重点规范和扶持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法治服务型政府建设。依法推进殡葬改革、婚姻登记工作,强化地名区划管理。四要立足时代要求,健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民政工作新机制。各级党政要把民政工作放在重要位置,将民政工作列入我们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十一五”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时研究解决民政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充实民政工作力量,进一步调动社会各方面积极性共同做好民政工作,督促有关部门认真履行职责、通力协作,对民政工作要积极给予支持和配合,在建立公共财政过程中,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证民生、民利所需资金,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切实保证民政事业费按时足额拔付,各相关部门应履行自身职责,不折不扣地落实救助和扶持政策。要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民政事业,努力健全完善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共同推动民政事业新发展,开创民政工作新局面。
四、积极探索新的工作方式和方法,确保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良好开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对农业是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对农村是一场重大的社会变革,对农民是一种美好的时代福音,也必然给我们的领导方法、工作部署等方面带来深刻影响,提出更高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十六届五中全会和中央、重庆市农村工作会议的总体要求和具体部署,扎实有效地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一要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领导。应当看到,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具有很大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不能因为农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下降而放松农业;农业是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和难点,不能因为农村发展任务艰巨而避开农村;农民是现代化的建设者和成果的平等享有者,不能因为农民人多分散、收入消费水平低而忽视农民。各级党委和政府必须坚定不移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农村工作的领导。按照中央县级以下的工作重心是农业和农村工作的要求,市里将进一步采取措施加强对“三农”工作的领导,各镇街党政主要领导至少要有一人主抓农业和农村工作。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做好农村工作的能力和本领,努力开创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新局面。二要用好用活政策,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党的农村政策是农民利益的集中体现,是激发农民生产热情的根本措施。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十六大五中全会精神作为今后一个时期的首要政治任务。认真学习领会中央、重庆市和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农、惠农政策措施。就今年而言,仅中央出台的支农政策就有15点之多,概括起来就是“三个高于”、“三个终结”、“三个强化”、“三个加大”、“三个加快”。要结合我市实际,将这些政策进行细化、深化和硬化,把政策原原本本地落实到农村,把好处实实在在地给予农民,让农民完完全全地得到实惠,切实保护好、引导好和发挥好广大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三要坚持部门联动、资源整合,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开好头、起好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决不仅仅是农业和农村工作部门的职责,市级各部门同样义不容辞。因此,在“十一五”期间,要按照全市统一规划,依托项目搭建平台,整合农业、林业、水利、国土、交通、环卫、城乡建设等支农资金,集中投向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和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为协调有关工作的重大事项,我的初步意见是,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牵头,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尽快提出我市新农村建设的组织领导机构、建设规划、试点工作方案以及各有关部门参加的新农村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报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实施,力争今年在基础设施建设和试点示范区建设上有所作为。四要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做好群众工作。坚持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不做形式主义的假文章,不搞劳命伤财的假政绩。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和求真务实的实干精神,带领农民群众用辛勤劳动增收致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扎实做好群众工作,积极化解各种矛盾,努力构建农村和谐社会,凡是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都要当作大事来对待,尽心竭力地办好。要努力贴近群众、深入群众,真心实意地听取群众意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耐心教育群众、细致引导群众,以合理合法的形式表达要求和解决问题;真心爱护群众、切实保护群众,及时疏导群众情绪,努力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把问题解决在基层之中,确保全市农村社会稳定。最后需要强调的是,要认真搞好第三批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目前在农村开展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必将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巨大的精神力量,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各地要按照市委的部署和要求,把注重实效贯彻和体现在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形成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创造力,不断加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要把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作为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一项重要任务,使广大党员深刻理解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意义和丰富内涵,深刻认识保持先进性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保障作用,深刻铭记自身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光荣责任,使新农村建设成为广大共产党员的奋斗目标和自觉的积极行动。要结合当前农村实际,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稳定发展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阵地建设,继续搞好农村党员干部培训,开展“三级联创”活动。基层党组织要以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切实转变作风,密切干群关系,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和能力,多办顺民心、合民意的实事好事,使大方群众通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实践,切实感受到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同志们,做好当前“三农”工作难度很大、任务艰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重道远。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继续发扬艰苦创业、顽强拼搏的精神,锐意进取、奋力开拓、扎实工作,全面完成农业和农村工作的各项任务。我相信,在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在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和改革开放的推动下,我市今年的“三农”工作将会有一个新的起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将会有一个良好开局,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将会书写出更加灿烂的新篇章。演讲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情境、具体场合来确定,要求情感真实,尊重观众。随着社会不断地进步,演讲稿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泛,大家知道演讲稿的格式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打造高效课堂演讲稿:积极投入新课改 在高效课堂中全面发展,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大家好:
同学们,二外正在课改的背景下进行一场以构建高效课堂模式为突破口的伟大改革。很幸运,我们成为了这次改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也是最后的、真正的受益者!新课改引领教学理念的更新,逐渐摆脱过去的“满堂灌”和“一刀切”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把过去“以老师为主体”的课堂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转变,让我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把课堂还给了学生,强调同学们的个性发展,也让课堂成为同学们展示自我、施展才华和提高能力的舞台。
所谓“高效课堂”,顾名思义,就是用尽可能少的时间获取最大教学效益的教学活动,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这是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理想的终极追求。同时也是建设和谐校园,建设快乐校园和人文校园的根本要义所在。
为了打造高效课堂,学校领导、老师费尽心血,终于初步探索出了一条可行之路——探究式分组合作学习模式。组建六人一组,选出组长,明确成员分工,成立强弱帮扶,互帮互助,制定个人学习目标,成立个人量化评比机制,开展竞赛活动,实行组组互动,组长给予检查落实,掀起比学赶邦的氛围。
新课改对于我们每一个人来说都是新的,只有在集体中才能集思广益,共同成长。也就是说,老师应饱含激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并以自己积极的情绪感染学生,以高超的教学艺术引领学生,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各环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方式激发和引导我们的兴趣,引导我们去发现去创新。在课堂上开展一些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让我们在活动实践中亲自体验、感悟,这样更容易激发我们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我们的全面发展。作为学生,我们该怎么做呢?我们则要做到主动参与教育教学并积极认真思考,课前要充分预习,不仅要完成好当天的作业,更要把第二天各科要教学的知识梳理预习一下,有导学案的要将导学案认真完成,并挑出难点和自己有疑问的画下来,准备次日与同学交流。在课改的课堂上,我们应该在小组交流探讨时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另外,在全班互动中也要认真听取他人意见。即要保持一份激情、又要有一份认真的态度。不管是同学讲还是老师补充,都做到耐心虚心的听;并要在合作中学会探究问题、发掘问题,要在同学的交流中擦出智慧的火花,拓展自己的思维。取长补短,才能更高效的学习。只有大家都积极地投入到新课改中,才能建立起一个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型、高效的课堂。
其实,高效课堂在全国范围来说,已经不算是一个新鲜的话题,再多的探讨最终还是在于落实,“高效课堂”这四个字也不仅仅是一句口号,需要的是每位老师与同学们的积极参与和热情投入。新课改赋予了它崭新的生命力,相信高效课堂会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催生出最美丽的花朵!
——天祝县新华中学特色工作汇报
新华中学现有教学班32个,教职工153名,在校学生1725名,其中寄宿生569名。近年来,在教育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构建高效课堂为目标,以“一三三四制”为抓手,以“教前预设,以学定教,精讲精练”为主要课堂教学模式和学校特色工作进行重点研究和推广,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学校先后获市级“新课程改革实验先进集体”和县级“工作实绩突出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2005年被确立为“武威市示范性普通初级中学”。
一、全面推行“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
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我校借鉴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教学模式,结合我校实际提出了“教前预设,以学定教,精讲精练”的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并将此作为校本课题和学校特色工作进行重点研究和推广,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奠定了基础,在近三年多的实践过程中已初见成效。
1.“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基本操作方法
教前预设包括教师备课和学生自学两个环节。备课就是要求教师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自学就是要求教师给学生自学指导,布置具体的自学任务,学生在教前进行自学;以学定教就是
教学模式实践经验总结或心得体会,汇总刊出教学模式经验交流专刊,供各备课组学习和交流。
3.取得的效果
“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在全校推广实施以来,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质的转变,学生真正成为了课堂的主体,有效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养成了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校的教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2011年初中毕业会考中,我校参加会考500人,388人被高中录取,其中65人被一中、二中的实验班录取,高中升学率为77.6%,五科、六科合格率分别从上年的32.64%、29.37%上升到41.4%、31.2%,五科、六科合格率全县排名第二,班级的各项指标与2010年相比均有大幅度提高,90%的班级超额完成了目标责任。
二、对教学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
为了进一步推进学校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进程,提高管理效益,规范教学行为,以课堂教学为中心,狠抓教案备写、狠抓作业批阅、狠抓学风建设,建立了“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的管理机制,制订了涉及教学各个环节的《新华中学教学常规精细化管理制度》,实行“一三三四”制,即:在课堂教学效果的管理上实行一天一检测,在教案的备写上要求写好“三案”(预学案、教学案和固学案),在教学过程中落实三维目标,在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上做到“四清”(堂堂清、课课清、天天清、单元清)。保证了“教前预设,以学定教,精讲精练”十二
堂教学质量,已经成为学校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学校确立了“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为立足点,以重点课题研究为龙头,以校本课题研究为基础,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目标”的教科研工作原则。坚持全面推广“教前预设,以学定教,精讲精练”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成效显著。
1.注重教师培训,促进专业发展。学校以提高教师业务素质为核心,以“青蓝工程”和“名师工程”的实施为载体,引导年轻教师关注课堂、研究课堂,积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一是开展“青蓝工程”活动,学校每学年召开一次青年教师拜师大会,让青年教师与骨干教师结成师徒关系,充分发挥其对新教师的教学指导作用,促进新教师的成长,自2005年“青蓝工程”实施以来共有80多名青年教师拜师学艺。二是除了参加省、市、县各级各类教师培训和县教研中心开展的各项活动、竞赛之外,我校主要开展以“同课异构”为主要形式的优质课、观摩课、汇报课、研讨课等活动,以此为突破口,查找影响教学质量的问题,制定措施,重点解决。三是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带动辐射作用。一方面以备课组为单位进行集体备课、集体教研,为“名师”搭建平台。一方面定期开展公开课、观摩课、送教下乡、对外交流等活动,创造“名师”效应,带动其他教师的发展。
2.重视非专业教师培养。指定教学经验丰富的专业教师负责培训指导,将非专业教师指导培训为专业教师,解决了学科专业教师短缺、个别教师课时过重、难以提高教学质量的问题。
近年来,学校始终遵循“着眼学生的发展,依靠教师的发展,促进学校的发展”的办学理念,坚持“适度控制办学规模、努力挖掘内部潜力、逐步优化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发展思路,努力完善“条块结合、以块为主、重心下移”的管理机制,注重制度管理和人文管理的结合,过程管理和结果管理的结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许多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不断总结经验,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为把我校办成全市的品牌初级中学而努力奋斗。
四、存在的问题
1.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刚刚起步,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差,有待于进一步培养。
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高,观念有待进一步转变。3.电教设备严重滞后,尤其是电子白板等数量极少;学校现有实验室、音乐舞蹈室、美术等功能室,均是教室改建而成,面积小,无法有效开展各项活动。硬件设备的不足严重制约了“十二字”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高效课堂”构建活动开展两年以来,我校认真落实区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部署和要求,认真探索课堂教学改革,涌现出了以课改之星申瑜、陈宗刚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教师和以生物、数学、化学、政治等为代表的部分优势学科。在各学科高效课堂实践反思的基础上,提炼形成了“二三四体验式”高效课堂教学策略。为进一步实践、完善和推广这一策略,促使全体教干教师积极行动起来,真正把精力投放到教学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上来,精心打造我校的高效课堂教学特色,经研究,把10月份定为“高效课堂推进月”。为切实搞好本次“高效课堂推进月”活动,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大力实施素质教育为统领,以市教研室“35X”教学策略和区教研室高效课堂策略为指导,通过专家引领、骨干带动、自我研修、任务驱动、全员参与等主要方式,努力解决我校高效课堂构建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丰富完善“二三四体验式”高效课堂策略,打造高效课堂特色,促进各学科均衡发展,为我校的教学质量再提升打下坚实基础。
二、活动目的
1、全面提升教师的课改意识。提高全体教师对高效课堂建设的重要性认识,改变部分教师思想不重视、态度不端正、行动不落实的不良倾向,积极实践反思,构建个性高效课堂。
2、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愿学、会学、乐学,充满学习的激情,思维活跃灵动,语言正确流利,目标达成率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得以提升,实践水平和创新能力得以展现。
金轮中学:卿立述
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准备,我校从2012年9月份开始,全力推行高效课堂建设。在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我校的高效课堂建设正扎实开展,稳步推进。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三个加强
1、加强了宣传引导。
客观地说,我校的高效课堂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多数教师对高效课堂建设在思想上有抵触情绪,动作也迟缓,学校推行这项工作,可以说是举步维艰。为了解决思想问题,每一次例行周会议上,都要在教导处的安排下学习有关高效课堂推行的必要性和必须性让老师明白高效课堂改革没有退路,只有坚持实施下去这一条路。同时传达教育局、教学研培中心的要求、精神。通过宣传引导,大多数教师已转变了观念,形成了共识,并积极进行课堂改革实践。
2、加强了观摩交流。
我校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听过高效课堂的示范课、观摩课,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十分陌生。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使我校高效课堂建设少走弯路,我们多次安排教师外出观摩交流。先后组织教研组长、年级组长、市级骨干教师参加各种形式的高效课堂理论培训,带领他们参观绵竹实验中学的高效课堂,广汉中学的数学高效课堂,回校后由他们带动全体教师学习。使教师直观感受到了高效课堂的教学流程,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高效课堂建设。
3、加强了团队建设。
我们在本期将利用导学案的高效课堂优质课竞赛,积极进行高效课堂教学实践,以推动高效课堂建设工作的开展。为了在高效课堂竞赛中取得好名次,提高自已的教学能力现我校部分年轻教师在没有学校统一安排的情况下,主动互相听课,并利用课间时间就教学中的问题积极进行探讨交流,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二、存在问题
应该说,我校的高效课堂推行总的发展趋势是好的,但也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基本的教学流程已大体把握,但细节方面还存在诸多的问题。如:教师对导学案学生预习的把握,对课堂上学生活动时间的安排,学生课堂检测题设计的合理性,课后作业的处理针对性,教师完全不敢放手,评价方式单一等。为更快解决高效课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将进一步加强课堂监管力度,开展专题研讨、举行课堂展示、与兄弟学校交流、着力解决细节问题,使我们的高效课堂逐步走向规范,走向成熟。
三、对于当前情况下推行高效课堂的几点建议。
(一)要向洋思中学学习,改变教师课堂教学观
1、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学生发现、积极行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2、教学既要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3、教学改革要以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为本。
4、教是为了指导学生学。
5、新课程下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角色: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学习方式的促进者。
(二)向江苏田家炳中学学习倡导的心本教育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
2、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
3、学习方式自主、合作、探究。
四、我校准备采用的一些方法。
首先教师加强备课,要求,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放在课前的备课上。要对课程标准的要求与教材内容烂熟于心。数学学科教师要在大量的做题中发现规律,将各类知识点的典型题型分门别类,运用自如。
教师要针对不同类型的课型,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以帮助学生学习为出发点,以“导学案”的形式来设计教学方案。将导学案变为学生预习的路线图,学生自学的知道手册。体现出学生如何学,学会了什么。学案要做到两化,即知识问题化,问题层次化。
其次合理安排上课:课堂教学是组织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过程。教师的作用在于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引导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目标的达成上,通过学生的个体自学、同伴交流、教师引领、互相促进,逐步达成目标。
第三加强教学反思与调整:课堂教学完成后是否进行了有效的、有指导意义的教学小记或教后感,是否根据自己的反思调整了自己的教学思路与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是否具有一定的承继性,是否能够不断在反思与发展中向前发展。第四学生的课前预习和课后作业检查方法,种种细化让学生对学习目标更加明确,努力方向也更加明朗化。
总之,我校在新课程背景下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中,虽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学校校长和教导处、教研组、年级组的配合下,齐抓共管,同心协力地进行各个研讨活动。我校教师也深刻认识到了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和实现有效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在课堂教学中努力贯穿新课程理念,将实现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课堂教学作为自己课堂教学的目标,我校的课堂教学有了较大程度的改观,课堂教学有效性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目前,有效课堂模式的教学改革正在我校领导与老师、学生、家长的共同配合下强力推进,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校高效课堂工作将会更上一层楼。
广汉市金轮镇中学校
为进一步巩固我校课堂教学创新成果,加快课堂教学创新进程,大面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我校将按照滨州市教育局《关于在全市中小学推进高效课堂建设的意见》精神和阳信县教育体育局《推进高效课堂建设三年行动实施意见》《阳信县教育体育局关于开展“高效课堂建设推进年”活动的通知(阳教发〔2018〕57号)》要求,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实现学校内涵提升、科学发展为宗旨,以深化课程改革、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以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高效课堂为重点,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落实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积极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教学中心、质量中心、学生中心”的教学育人思想。
二、目标任务
通过“高效课堂建设推进年”活动,组织和引导我校教师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和现代教育思想,更新教学观念,开展课堂教学研究,树立并落实“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构建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模式;以3211四环节教学模式为基础,营造“向课堂要效率”“向课堂要质量”的良好教学环境,着力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能力和水平,打造一批有特色、高效率的典型课堂,推动校本教研活动深入开展,促进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和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
三、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2018年9月7日前)通过会议形式进行广泛宣传和发动,为活动开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成立高效课堂实施工作领导小组,拟定符合我校实际的具体实施方案及相关制度规定。
(二)理论培训阶段。(2018年9月8日—14日)
采用集中、分组、自学以及外出学习等多种形式,组织全体教师深入学习高效课堂教学理论,正确理解和把握高效课堂教学规律及其基本方法,认真学习《高效课堂资料汇编》《高效课堂导学案编写与使用》等文件,并做好笔记。
(三)初步尝试阶段。(2018年9月)
每位教师都要结合学科特点,对“高效课堂”课堂模式进行初步尝试,学会导学案的编写。结合各种学习,开展“观名师录像 促课堂教学”“名师课”“同课异构”“邀课送课”等活动,引导全体教师巩固深化“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四)年级试点阶段。(2018年10月—2018年12月)在初步尝试的基础上,以3-6年级语、数、外三个学科作为突破口实行高效课堂。骨干教师上好示范课,普通教师上好达标课,新教师上好过关课。本阶段工作的重点与难点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要求任课教师首先要结合课堂实践进行认真反思、对照、查排、研究对策与实施补救,然后在教研会上进行交流,共同研究,确定适合的解决方法。
(五)全面推广阶段。(2019年1月1日—5月31日)本阶段目标为:在总结前一阶段3-6年级语、数、外改革经验的基础上,按照“名师带动、同伴互助、自主发展”的模式,所有学科全面开展高效课堂创建活动,使每位教师明确高效课堂的目标和要求,掌握并运用高效课堂的教学方法和策略,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四、保障措施 1.健全组织,加强领导
为保障我校“高效课堂建设”活动顺利开展并取得显著成效,成立高效课堂建设活动领导小组,确保活动顺利开展。
组
长:张斌 副组长:王建明 孙伟
成 员: 商玉艳 刘惠萍 冯晓蕾
刘桂英 温长强 温强
2.强化学习,深化研究
学校将采取有力措施,严格学习要求,创新学习方式,优化研究方法,积极组织教师认真开展现代教育教学思想、先进教育教学理念的学习与研究,明确课堂教学创新要求,把握课堂教学创新方向。
3.勇于实践,积极创新
我校将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教学能手和骨干教师的作用,通过组织集体备课、公开课和示范课等,开展“高效课堂”观摩研讨活动,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扎扎实实全面推进高效课堂】推荐阅读:
堂堂正正做人 扎扎实实做事06-14
青海四个扎扎实实心得体会06-12
听课心得(实实在在上课)09-24
明明白白做人 实实在在做事05-30
勤勤恳恳工作学习 踏踏实实做人做事10-02
大学生思想汇报:切切实实为人民服务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