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高效课堂讲座有感

2024-06-2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观高效课堂讲座有感(通用11篇)

观高效课堂讲座有感 篇1

泰来农场学校

王艳娟

寒假期间,学校领导组织全体教师观看了乐金才、崔其升、杜金山等老师的讲座《高效课堂》,我受益匪浅,对有效课堂有了更深的认识,也促进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探索和追求。为此,我简单地谈一下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有效课堂的真正内涵

要使自己的课堂成为有效,首先应该明确什么样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我从网上找了一些资料,满足以下条件的才有可能成为有效课堂吧。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在规定时间内参与教学、掌握规定教学内容的教学叫有效教学。有效课堂的含义是:

1、以绝大多数学生的需要为基础,合理的组织教学内容,完成教学任务。

2、教学过程优化,单位时间里教学效率高

3、关注学习者的参与度:广度、深度、效度和自觉程度;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绝大多数学生充分参与。

4、组合教学媒体和教学方法。

5、课堂的每个环节都体现出有效性。

二、如何使课堂成为有效

1、老师的准备

课堂是师生教学活动的主阵地,其中老师起着引领者,指导者的作用。因此只有老师作好了充分的准备,不断引邻着学生学习,指导他们掌握学习的方法,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从而完成教学任务,课堂才能成为有效。课前应该做好以下几备:

(1)备教材:老师自己首先要明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重难点在哪里,知识点的迁移和转化是什么等。

(2)备学生:原有知识、原有经验、学生情感状态、多数学生的需要、学生建构上的困难等。

(3)备方法:针对教学目标,如何指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解决重难点,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4)备练习:自己的课堂有没有达到预设的效果,学生有没掌握本课的知识。很大程度上从训练中体现出来。如何设计有效的练习是至关重要的。既体现了老师的水平,又能更加准确的反应出学生学习的状态。

当然,要成为一堂有效的课,老师要做的准备还应该 有许多,一句话,不打无准备之仗是关键啊。

2、学生的学习

老师做了这么多的准备,想了许多的方法来努力达到自己设定的教学目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欲望,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等待状态,这样的课堂并不会成为有效。

如若学生始终能被精彩的课堂所吸引,在强烈氛围的渲染下不知不觉地度过40分钟,学生在一堂课中始终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张扬,那就是一堂有效的课。

(1)学生要全体参与:有效的课堂,学习不只是一两个人的,也不是一些尖子生的,而是全体学生的。

(2)学会自学:一些基本的,比较容易的问题,学生应该明确:我能行。通过书本来寻找答案,解决问题,得到感悟……

(3)学会交流:自己的学习成果如何和全班同学分享;自己的困难如何寻求小组、全班、老师等的帮助。

(4)学会反思:老师对每堂课都有反思,其实也应该指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状况进行一定的反思,比如说本节课自己的收获,还存在什么问题,准备怎么解决等。

观高效课堂讲座有感 篇2

一、关注学生的学习情绪

一个人的学习状况如何, 与他的学习情绪有很大关系.学生在课堂上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 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 伴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 学生对学科的学习态度是越来越积极还是越来越消极? 学生对学习的信心是越来越强还是越来越弱? 这些都是老师应关注的方面.良好的情感是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重要动力, 只有在情感上主动投入学习的活动才能长期维持.因此, 教师应积极地探索、尝试, 让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积极、主动、喜爱的学习乐园.

学生不良情绪的产生原因是多方面的, 也因人而异.如教学方法不当引发的厌学情绪, 课堂突发事件处理不当引起的对立情绪, 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等教师应认真进行剖析, 对症下药, 使之转化为一种积极地学习情绪.一次课上, 小杨同学的脸拉得长长, 眼睛不时看我, 眼角还有泪痕, 我知道他课间一定受了委屈.但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我只当没看见, 继续上课.他见我一直没理会他, 请他回答问题他不答, 让做作业他不写.我知道以他的个性, 如果我再不处理, 这节课对他来说等于没上.于是我停了下来, 了解他们课间发生的事情, 并对他进行了一番“安抚”, 他立刻投入了学习.

在教学中, 教师要关注学生, 努力创造民主、平等、自由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 使师生心情愉悦, 让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自由发展.运用“亲其师信其道”的心理效能, 把尊重、微笑、激励、爱心带进课堂, 在这样的氛围中, 学生发现问题、积极探索的心理取向才能得到激活, 使课堂上的教与学活动产生最佳效益.

二、关注学生的已有基础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已有基础, 找准教学起点, 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进行教学, 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提高教学效率.

如一位老师教学“长方形面积计算”时, 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 问:怎样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学生答:只要用长×宽老师愣了一下说:今天就来学习求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本以为该教师要让学生通过摆小正方体来研究为什么求长方形的面积用长×宽, 可老师又出示两张长方形纸 (宽相等长不相等) 问:这两个长方形哪个面积大? 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回答:第一个长方形面积大, 只要把两张纸重叠在一起就知道了. 老师把两张长方形纸重叠在一起说: 现在还看出什么 (边说边指长与宽) ? 学生会意:它们的宽一样长, 面积大的那个长方形的长长一些.教师小结:从这里可以看出, 两个长方形, 如果宽一样, 长比较长的那个长方形的面积大.教师又出示两个长方形 (长相同, 宽不同) , 再通过比较得出:两个长方形, 如果长相等, 宽长的那个长方形面积大.然后又得出:长方形的面积跟长与宽有关, 这时才让学生通过手动摆来研究长方形的面积计算.

当老师出示一个长方形, 问学生怎样知道这个长方形的面积, 老师的本意是想让学生说出用摆小方块的方法, 这是学生已学过的方法.但学生却直接说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这也说明学生在前面面积的意义及面积单位的学习中已感悟到长方形面积的大小跟长与宽有关, 或已预习或思考过这一问题.但老师没有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把学生拉入了预计的教学设计中. 课堂上当学生直接说出了长方形面积公式, 教师应灵活调整教学计划, 把“比较两组长方形面积大小”这一环节去掉, 直接让学生验证求长方形的面积是不是用长 × 宽, 为什么用长 × 宽? 节省学生宝贵的学习时间, 进一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 首要的任务就是要分析教材、吃透教材、弄清教材前后的逻辑关系.同时要分析学生, 把握学生的知识储备, 分析学生的思维特点, 找准教学的起点, 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现实起点进行适当调整, 这样才能激起学生探索热情.

三、关注学生的不同声音

数学课堂需要不同的声音.学生接受新知有快有慢, 理解事物有深有浅, 思维方向也不可能一致.有了不同的声音, 教师才能了解学生的思维情况, 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才能有效地调整教学节奏.

曾听过张齐华老师上的“轴对称图形”一课.

生1:我认为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把平行四边形对折后, 两边的图形不能完全重合, 所以我认为它不是轴对称图形.

生2:我认为平行四边形是轴对称图形, 沿着高把它剪下来, 可以拼成一个长方形, 对折后左右两边能完全重合.

张老师特意走过去, 跟她握着手说:“我跟你握手不是我赞成你的说法, 而是感谢你为课堂创造出了两种不同的声音想想, 要是我们的课堂只有一种声音, 那该多单调啊! ”

在学生再次进行操作实践后, 第二名学生改变了自己的看法, 知道了平行四边形不是轴对称图形.

接下去的环节中, 为了引导学生能找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张老师说:“都说实践出真知, 数学讲究的是深究, 这5 个图形, 难道你们就不想深入研究点什么? 这梯形是轴对称图形, 但……”

张老师的这句没有说完的话将学生思维引向深入, 打开了学生思维的闸门, 后面学生自主探究的一系列问题都从这句没有说完的话开始.

当学生一致认为正五边形只有五条对称轴, 张老师这样说:“老师真佩服你们, 尽管老师喜欢课堂上有许多不同的声音, 但是当只应该有一种声音的时候, 你们坚持了自己的意见.”

观讲座有感 篇3

对有些企业来说,亏损也好,赢利也罢,都与搞没搞学习型组织不搭界。比如江淮汽车,曾经连年亏损,后来“盈利”,其实是政策的问题,计划经济下,安排你得给首钢100台车,不给钱你也得给。如果汽车政策不放开,你的车卖给谁?卖出去又找谁要钱去?

上海大众根本就没有必要学习什么理论,不用学习、不用创新,十几年来他的车就没愁卖过,卖一辆车的利润可以翻一番,美日等帝国主义国家眼珠都红了,想都不敢想,这就是政策。同样,政策放开了,中国彩电又把帝国主义们的眼珠给整红了……这样的价格还是彩电吗?这也是政策。

好多年前,我们的商业系统要定期给营业员办班,是关于如何提高服务态度,如何对顾客热情,但有用吗?后来,政策放开,出现了个体户,也就出现了竞争,营业员的服务态度问题还用组织学习吗?现在上商店,我都离柜台两米以上,用眼睛看商品的价格,实在是不敢靠前被缠住,当然,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个问题,你如果组织学习,同样没有用,得他们自己发现,靠这种方式卖不出去商品,他们就会自动改变的。

在国外,它应该是一种理论,是一种总结,而在我国,它被当成了一种教材、一种不切合国情的教材、一种学完后用不上的教材,就象我们的电脑,很多人在许多年前就学过,但由于一直没有电脑而用不上,而电脑在发展,造成脱节,形成浪费。

发达国家在用电脑做研究,而我们在研究电脑是如何使用。我们在研究“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发达国家在用这种理论管理企业,他们不是曾经或已经学习过电脑或者“学习型组织”等管理理论,而是直接就在用,或者充其量是边学边用,而我们是在走形式。如果没有开放的政策,则创建学习型组织就是空谈,就是走形式,就是领导们的面子工程。即使有了好的创意,也可能过不了领导关,因为企业不是他们的,只是走形式而已,企业盈利,是政策好,亏损,则怨没有好的政策就可以了,而如果采用了你的创意,出了岔子,那谁来承担责任呢?

观物理前沿讲座有感 篇4

到了大四了,他家都在忙碌的准备考研或者准备找工作的同时,学院的老师连续几周为我们开了物理前沿专题讲座的报告,以及后来我自己又在网上看了一些关于物理前沿的视频报告。老师们绘声绘色的给我们讲解了从古至今物理学家们对粒子和宇宙的探寻的发展过程,介绍了未来物理界即将探寻的问题,阐述了基础研究的重要性和急需得到国家政府支持的原因。从这些课程中,我感慨万千、受益匪浅。

从古至今,科学家们一直致力于研究寻找宇宙中最基本的粒子,和寻找反物质粒子组成的宇宙。

由经典物理带来了蒸汽机、照相术、电子工程、收音机、电视、飞机,原子物理和量子物理引发了新材料,半导体和超导体、晶体管及其激光、计算机等,以及同位素技术和核能的应用。

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问题:你这个基础研究有什么用?如果我们回答没有,下一个问题就是:能得诺贝尔奖吗?如果回答还是否定的,下一个问题就是:既没有实际用途,又不能得诺贝尔奖,这个基础研究有什么用?

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实际上普遍存在于各级领导、平民百姓、知识分子、科研管理人员甚至一些科学家的心里,虽然有时候他们不一定说出来。

我们也经常听到一种说法,科学家不能只在象牙塔内自由探索,要与国家与社会需求相结合,为什么什么作贡献。

这种要求自然有其合理成分,但如果大家都这么做,就显然有问题。这句话还隐含两层对基础研究的误解:其一,基础科学研究就是自由探索;其二,有实际用途的科研才是国家需求,基础科学不是。

什么是基础科学研究?其目的到底是什么?如果不咬文嚼字,用我自己的话来讲,那就是发现与研究自然界的各种基本规律、收集相关知识、建立完整知识体系的(学术)活动。其目的很简单,就是更好地了解自然、理解自然,最终使人类能利用自然。从这个意义上说,基础科学研究本身就是最大的国家需求。

试想,一个大国,且不说有创造性的贡献,如果不能全盘掌握人类已知的所有知识及其体系,这个国家能有前途与未来吗?带过学生的都知道,要让学生掌握前沿知识、方法,必须让他做一项科研,题目本身有时并不重要,过程更重要。

基础研究有时也这样,有些研究听起来匪夷所思,但实际上科学家通过该过程走在本学科的前沿。说不定哪一天,国家就会大大需要。

每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规律、目标、方法、传统等等,外界不应怀疑与干预,要把选题的自由留给科学家自己,不能因选题似乎无稽而否定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

国家对基础科学研究的目标应该是全面发展,建立完整的学科体系。各学科的目标是达到本学科的国际最好水平。因此,基础研究既有科学家个人的自由探索,也可以是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有规划的活动。以此衡量,学科建设与学术能力是基础科学研究最重要的指标。

对于下一个世纪的挑战,正负的决定在这一过程中是重要的

一个国家在基础科学方面的投资在国民经济总产值所占的比例是一个国家致力这个方面努力的一个标志,如果没有基础研究和教育方面的投资,发展经济适用主义途径不可能长期维持下去,基础研究的原始动力是人类的好奇心,人们渴求学习新事物和了解自然现象。

基础研究是新技术和工业发展的原动力,因此,基础研究应该得到支持。从国家需求来说,我们的基础科学研究必须学科完整,全面均衡发展,缺一不可。不可因一时的兴旺而不顾一切地支持,也不可因一时的不时髦而不予支持,或任其自生自灭。重点只能是短期的,全面才是永久的。

观余世维讲座有感 篇5

观看了余世维先生的讲座使我受益匪浅。从中总结出几点,并深入学习改善自我,主要总结如下:

现今社会和企业都提倡和推行团队精神。犹如机器一样,一架机器一颗螺丝不是一个整体,只有将它们按正确的方法组合起来,相互协调、配合默契地高速运转起来,才能体现它的价值。现今社会已经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而是提倡相互配合,互利互助。一个单位只靠几个优秀的领导、技术精英、业务精英是不行的,只有所有员工上下齐力,才能使我们所在的单位欣欣向荣。作为单位职工,我明白一个团结的集体的重要性。我们日常工作中要培养自己的团队,培养一群互利互助,不畏吃苦,高技能、高素质的团队,为单位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如果所有职工都具有主人翁责任感,置集体的利益于个人利益之上,各尽所能,各出其力,一切困难都会迎刃而解。

个人对于团队来说,就像一滴水相对于大海,只有把个人融入到整个团队中才能更好的发挥个人才能和重要性,社会上都在倡导复合型人才,但一个人的精力毕竟有限,不可能聚工作、学习等需要的全部知识和技能于一身。拥有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加上所有人的一技之长就不可小视了。只有每个人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与团队其它成员优势互补的局面,才能显示出整个团队的综合竞争力,更好地促进事业的发展。作为一名普通的员工想要超越平凡,只有靠踏踏实实的努力,认认真真的工作和孜孜不倦的追求!

余博士认为“我以为……”要不得,那是一种辩解,为已经犯下的错,不愿负起责任。我有时候也会这样为自己开脱。其实,我一直都觉得,人应该有点追求完美的精神--从一开始就不让它错!然而非圣贤的我们,孰能无过?那么,犯了一次错,就应该接受教训,不要重复犯错。我们真正该做的和能做到的是:承认错误,负起责任,铭记教训。做任何事,我们都要有责任心,要负起责任。工作不仅要有责任心,还得讲求效率和效果,而且效果应重于效率。要做到有效率、重效果,就得有主动的思考精神,平时应多学习,不断充实自己。说到学习,我想起余博士说:不忙的时候,主动帮助别人。我想,这不仅是一种助人的行为,同时也给了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了自己。其实,这里还涉及了一个问题:是否愿意接受别人的帮助?我以前就有过这样的体会:坚持自己的事自己做,亲历亲为。这一点“坚持”精神无可厚非,但坚持要看事情的性质、要有度,否则,就是固执,要付出代价,最起码浪费了宝贵的时间!事实上,接受帮助也是给了自己一个学习的机会,我们要想超越自己,体现自身价值,就应该汲取别人之长。

工作上严格要求自己,细心谨慎;生活中不能太拘小节,学会宽容。无论何时何地,为人做事都要以诚为本。这是我对自己的要求。“最低成本的做人方式,就是老老实实地做人”,这句话真的很有道理。诚实,在工作中也是不可或缺的。我觉得,一个诚实的人会更愿意负起责任。对自己诚实,对别人诚实。

余博士还讲到遇事不乱,即所谓的镇定、冷静吧。这让我想起大学的班主任,他经常教导我们要“处变不惊”。我一直铭记在心。这是大将风范,也是大家的风范,我们都要学习。

零零散散讲了几点感受,再看看自己,不足之处还有,欣慰的是,在参加第三梯队的一年多的时间里,我学了很多东西,只要努力,每个人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最重要的事是,首先做好自己的工作,不断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一个有竞争力的人。我相信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观高效课堂讲座有感 篇6

本周学校下发了一则通知,组织家长观看由清华同方录制的《名师讲方法-初中学习讲座》视频,观看完之后感觉非常受益。

视频中各位教育专家,以专业的角度讲解了以下问题:

一、语文方面1、2、3、如何提升语文的阅读能力 如何提高作文的写作能力 如何夯实语文基础

二、英语方面1、2、如何提高英语的书面表达 如何快速掌握更多的英语词汇

三、数学方面1、2、如何加深数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如何精确掌握数学的阶梯技巧

作为家长,原来我们只关注孩子的成绩,至于学习的方法,我们从来都没有过问。通过这个视频,我们觉得很惭愧。名言说的好:“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确,成绩只能说明结果,而学习方法是一个孩子能力的体现。好的学习方法要比一次好的成绩要重要的多。但是作为普通家长,如何教授孩子学习的方法,我们显得力不从心,因为我们本身也只会应用一些像“题海战术”“死记硬背”的老方法,其他的即使听说了知己也不会,更何况教孩子呢。作为家长,都有望子成龙的心情。但是“鱼与渔”的问题确实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观高效课堂讲座有感 篇7

一、重视兴趣培养是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都知道语文学科, 特别是初中阶段的语文学科, 其肩负着重要的任务, 然而当今语文课堂却不容乐观。那么,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兴趣如何提高呢?这是我们各位教学工作者多年探讨的问题。我觉得我们可以重视课堂导语设计。导入新课是一堂课的开始, 同时也是课堂教学中重要的一环, 如教师导入的精彩, 能使学生如沐春风, 如饮甘露, 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好的导语像磁铁一样吸引学生认真。求知课堂引入就掀起一个小高潮。我们还可以通过设疑问难激发兴趣。古人云:“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指出:“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因此, 课堂导入时, 教师要善于设置和提出问题。实践证明, 问题设计得巧妙, 可以启发学生思考, 引起学习动机, 提高学习兴趣和增进自我概念。初中语文教学中一些比较书面化、哲理化的问题, 教师如果直接提问, 学生会觉得枯燥、抽象, 难以理解。如果把问题生活化, 运用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材料、事例, 让学生能设身处地地根据自己的经验、生活感触加以理解, 就能“心有灵犀, 一点就通”。当然, 作为教师板书的创新也同样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刘国正先生说过:“板书是一门教学艺术, 对教学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设计出一个好的板书不等于就有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 但一堂精彩的语文课却不能没有出色的板书。如果让学生老是看一成不变的板书, 活泼好动的学生就会很快厌烦, 失去兴趣。在设计板书时, 语文名师都非常重视板书的设计, 做到新颖性、形象性和艺术性。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因此, 作为新时期的初中语文教师, 我们必须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教学的首位, 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营造和谐欢快的教学氛围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种研究, 人们在欢快的环境中其记忆力是平时的三到五倍。因此, 良好的课堂教学离不开欢快和谐的教学气氛。作为教师, 我们要洞察每个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 如果课堂上学生有小动作、开小差, 那一定是教师给了他偷懒的机会。每堂课, 每位学生都有45分钟学习的权利,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给他们45分钟的收获。要想做到课堂上不浪费任何一个学生的时间, 教师除了必须在课前作好备课这一环节的工作外, 在课堂上必须留意每个学生的每一个动作和表情。只有这样, 他才能知道学生是否在全神贯注。只有保证学生是在做与课堂有关的活动和反应, 才能顺利地保质保量地完成学习任务。为此, 语文学习应当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探究发现, 在实践中学, 在合作中学, 在探究、质疑、问难中学, 应当是语文教师的首要职责。所以, 在教学实践中, 我一直致力于营造开放、合作、探究的教学氛围, 还课堂予学生。一般情况下, 我总是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文本进行思考, 懂得发现问题, 并提出问题;然后针对同学提出的问题, 全班齐思考, 齐讨论, 共同来解决问题;最后是通过个人的体验与感悟, 能对课文内容提出与众不同的、新颖的、科学的见解。我们教师放低了姿态, 学生就会觉得我们可以靠近, 学生就会轻松地在课堂上学习, 和我们教师共同的探讨知识, 才能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的吸收。新时期的教师就要放下姿态, 和学生们打成一片, 营造和谐欢快的教学气氛, 提高教学效率。

三、走向时代潮流, 合理使用多媒体技术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 多媒体已悄然走进初中语文教学的课堂, 并以其先进的科技, 优化语文教学, 改变了以往“一支粉笔, 一块黑板”的传统教学手段。现代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把文字、图片、音像综合处理, 创造一个有声有色的教学情景, 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在《春》教学中, 利用多媒体展示朱自清笔下的春景, 让学生体验春的生机、春的美, 可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化抽象静态为活泼动态, 突破难点。多媒体呈现出形象生动、色彩逼真的动画效果, 再配以悦耳动听的乐曲和声情并茂的解说, 充分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 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具体、生动、直观、形象地获得知识和技能, 取得学得快、记得牢的效果。当然, 多媒体的使用还可以增大课堂容量, 实现高效课堂。多媒体课件的使用, 可以极大地节约板书时间, 扩大课堂容量, 更好地优化语文教学, 实现高效课堂。多媒体的优势显而易见, 但是我们要看到事物的两面性, 客观地去评价, 所以我们要合理地使用多媒体, 注意用度。

听讲座有感 教师在课堂中 篇8

听讲座有感 教师在课堂中

今天我有幸聆听了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的讲座《活力课堂:课改后的课堂走向》。

周教授一开始就提出了一个问题:课程改革是“改课”还是“改人”。周教授强调了教师在课堂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改人”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上课通俗的讲就是靠的一张嘴。老师在课堂上如果不能清楚地表达教材中的内容,就会让学生一团雾水,对知识的掌握也是一知半解,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磨练自己的口才,要选择学生能理解的语言进行教学。其次,老师的知识面也是非常重要的。知识丰富的老师总是让学生敬佩不已,对于你讲的每句话都很感兴趣,深信不已。知识丰富的老师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有利于顺利地开展各种形式的教学任务。再次,一个有自信的老师才能造就一群有自信的学生。如果一个老师站在讲台上懒洋洋的,说话有气无力。那么这种行为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慢慢地,学生上课听讲地认真程度,学生积极思考问题,举手回答问题的欲望也会慢慢地下降。所以老师就要把自己的三尺讲台看成是自己的舞台,在舞台上要能够尽情地展示自己的激情,自己的自信,让学生的情绪随着你的情绪的高昂而充满活力。

听李炳亭高效课堂讲座心得体会 篇9

4月10日中国教师报李炳亭主任莅临兴隆剧场为我们做有关高效课堂的讲座,李炳亭主任用他那幽默风趣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具体实例和浅显易懂的诸多比方为我们再一次阐明了高效课堂的理念和具体操作方法。

通过聆听此次报告,对照自己的工作实际,找出了自己课堂中的不足之处,并拟定了今后工作努力的方向,现总结如下:

一、不能做到完全放手学生,总存在这样那样的担心,担心学生不能充分挖掘各题的知识点,担心学生不能将解题方法概括总结到一定的高度,担心学生讲解展示时浪费时间,讲不到点儿上,担心学生做题时偷懒、取巧,担心学生自学时知识脉络归纳不全,专题设置偏离中考„„高校课堂的灵魂是相信学生,解放学生,利用学生和发展学生,而我却是连第一步——相信学生都没有做好,在这方面我应当多向本组教师陈金平老师学习、请教,力争向她一样能完全放手学生,相信学生,多听取她对每节课的设计意见,多听陈金平老师的课,研究她的课堂具体操作流程,再对比自己的课堂,找出自己放不开的具体环节,并结合两班实际不断加以改变和完善。

二、评价手段形式单一,多采用直接加减分的方式,并且对评价结果关注不够。激情要靠赞赏、主动取决认同,如果说没有评价的课堂,就像没有施肥的庄稼一样,那么单一的评价方式就会像只施撒一种化肥的庄稼一样,刚开始能看到明显的化肥作用,但经过一段时间后,无论我们再施撒多少这种单一的化肥,效果都不显著,甚至会伤害到我们精心培育的庄稼。因此我要在今后的课堂中,不断尝试使用新的评价方式,通过自己的不断思考、向同校教师学习,上网查阅等途径使自己的评价方式常换常新。

三、没能充分点燃学生学习的激情,还有一部分学生对数学没有兴趣,甚至不喜欢上数学课,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所以这部分学生的数学成绩也不好。针对这一点,我准备多向崔立明、王海燕等老师学习,将趣味元素带进课堂,并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不断激励学生,从而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

四、通过本次学习还对“展示”有了新的认识——小展示展对,大展示展错。如果能做到,既能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又能增加学生参与的机会,提高课堂参与率,还能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更强。因此,我准备增加小展示的预设时间,进一步明确小展示时的要求和评价,并做好学生培训,正确引导学生正视小展示的意义,并积极投入到小展示中。在充分进行小展示之后,再将课堂上小展示中暴露出来的共性问题进行大展,尽量避免出现由原来一个老师在讲仅仅改变为由一个学生在讲的情况。

总之,在此次高效课堂改革中,我还存在着许多亟待改进之处,还需要不断学习,不断探索,才能使自己的课堂距离“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越来越近。

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第一次有幸现场聆听专家讲座,受益匪浅。通过学习,我慢慢找到在高效课堂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对高效课堂教学又有了进一步认识,下面是我的个人体

会:

1、学生要有激情。即要有浓厚的学习兴趣,高涨的学习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感觉学习过程是非常愉快的,非常开心的事。因此,这就要求课上教师要做到“调情”。即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情绪,在课上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的点燃是真心实意的表扬和鼓励,是学生困难时的助推。同时,教师的表扬和激励要有层次,要有延续性。

2、学生在课堂上要积极参与。在高效课堂的教学中,必须做到让每个学生都全身心的全程参与,即参与自学,参与研讨,参与展示。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谈自己的看法,特别是小组合作学习当中要互教互学,学生不仅在学,而且在教,整个过程是互动的。

3、学生要做到倾听。课堂上,部分学生缺乏倾听的品质和习惯。而合作学习的前提就是要学会倾听。如果不培养学生这种倾听习惯,合作学习就很难有成效,提出的问题就不会中要害,不会有广度,不会有创造性思考和个性化的见解,这将会使展示环节将成为“无效环节”。总之,建立科学的高效课堂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要一个环节一个环节的解决问题,就像神舟七号飞船一样,每个部件都是高科技,都要过关,这样我们飞船才能一飞冲天。我相信,只要我们面对问题和困难,冷静思考,勇于实践,善于总结,终会取得高效课堂教学改

革的成功。李炳亭报告心得体会

今天,我们在办公楼四楼会议室听李炳亭报告,全场一片寂静,每个人都认真听。我听的是津津有味受益非潜,以下是我个人的体会。

李炳亭老师的报告精彩纷呈,他以“何为高效课堂” 为报告主题,共分四个部分:序:课改为了解决“三个普通”。第一个部分:课改“改”什么?第二部分:如何理解高效课堂。第三部分:高效课堂教育。他说高效课堂是: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李炳亭认为背课应该改为背导学案,如何背导学案呢?那就是三背:背学生、背学情、背学法,抓两头,一头抓课前的,一头抓课下的真对性作业,最好的课堂应该是零作业的。他还说,任何好课都要经历这样一个流程:预习、展示、反馈,所有的好课都要经历这三个过程,预习就是自学,其实教学即自学,自学的全称叫自主性学习,因此他就包括了三种学习方式:独学、对学、群学,所以自学不要理解成一个人学,因此好课具备的三个流程:第一个流程叫自学,第二个流程展示,第三个流程叫反馈。自学我们有三个要求,展示,其实高效课堂对于当代中国最大的教学贡献是有了展示,展示足以改变每一个人的人生,因此展示是调动学生学习情绪,学习兴趣,解决学生内趋力的新要素,如果你想改变一个人你就让他上来展示。展示就是发表,展示即暴露,展示即提升。李炳亭先生还认为高效课堂是有模式的,说实在的教书实在是个技术活,因此课堂必须从基本的技术入手,只有技术到位,才会生成艺术。李炳亭老师还说,高效课堂实在不要理解成是一个课堂教学概念,高效课堂应完整的说是高效课堂教育。高效课堂教 育,他有一个教育在里面,教育背后有三大系统做支撑。一个系统叫教学系统,是惟学、惟生的二维系统。第二个是以学评教系统。第三个是开放搞活营销系统。高效课堂的一般模式,非常简单,我建议校长们也不要学什么方式,就应用我这一套模式。五步三查的核心是问题式教学。第一步:自己学,找出不会的。、第二步:对学,群学,学会不会的。第三步:组长带,人人真正的学会没有,写出来。第四步:教师根据你写出的步骤,组织一下反馈。第五步:学生归位,整理学案。一查:自学。二查:小展示。三查:课堂收成。什么是好课堂,评课标准就是,看状态:表情、声音、习惯;看参与:人人参与、个个展示;看流程:模式;看效果:自主程序,合作深度,探究效果;看师德;看学习状态是不是快乐、是不是狂欢。看参与度,人人参与,个个展示。

会上共同探讨了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策略,受训的全体教师触动很深,受益匪浅。就高效课堂的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了进一步的交流,并对我校高效课堂模式”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对教师高效课堂的技术操控和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等方面都进行了比较深入的探讨。这次培训讲座,共有我校中学部教师100余人参加,讲座培训中,李先生慷慨激昂、立场鲜明的阐述了课改是新时期教育的必由之路,不课改,教育必是死路一条,不课改,中国的教育就没有希望,民族就没有未来,而且特别指出,改就必须改的彻底,改的绝对,不给传统教育留余地、留空隙。学习培训的人无不为李老师的远见卓识所叹服,也深深体会到课改势在必行。否则,我们就是历史的罪人。

李炳亭报告对我校的首次培训,坚定了我校课改的信心,加快了我校课改的前进步伐。我坚信,只要我们有着锐意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求真务实,大胆改革,精益求精,勇闯教育改革之路,必将掀起我校课改的浪潮,课改之花也必将会在田家中学争相绽放。

李炳亭:好课的六个特点 2011-05-09 21:18:38 点击数:30 作者来源: 石家庄市华兴小学 适应范围: 其它 类型: 综合资源 科目类型: 其它

附件:(在附件文件名上,单击鼠标右键,选择目标另存为即可下载,暂不支持各种断点续传工具,请使用浏览器自带的下载工具下载)很多老师总以为课改是件十分艰难的事情。着实是这样,一旦连好课的DNA都不清楚,那只能是盲人瞎马、一头雾水。教师必须从“旧经验”里走出来,站在“新教师”的高度上去完成自身的“蜕变”。如果说旧课堂是一辆自行车,那么,新课堂则是一部奥迪。你不可以总去质疑奥迪为什么没有链条甚至总固执地去反问“没有链条如何带动轮胎行进?”我们还可以换句话说,你不可以用骑行自行车的经验来作用于汽车。新课堂和旧课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系统。课改其实就是考验教师,敢不敢、能不能完成对自身的超越!

对旧课堂怀有深厚的感情,这也是人之常情。对于有些人来说,一旦抛弃了自行车,面对汽车时束手无策这是事实!但我们不能因为不会开汽车就诅咒汽车吧!否则,人类文明如何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说,当新课堂是文明时旧课堂就是糟粕。这样说或许又有人质疑是“偏激”的,难道自行车一无是处?其实,这个比喻也不贴切,我是说,如果我们现在就去送人到医院救命,有自行车和汽车可供选择,你会选择哪个呢?为什么不选择自行车了呢?课改其实也是救命,救孩子的命呢,多抢一秒或许就多了一点“生还”的可能性,你理解“救孩子”的含义吗?别再争了,争不是真正爱孩子!

回到基本的课堂概念上来,现在我回答好课的六个特点。

1、学生自主学习的课。自主学习简称“自学”,也可以说好课的第一条即自学的课。

2、动静结合的课。要让课堂动起来,动包括三动,即身、心、神俱动。一味强调静就是反人性的,一味强调动也不行,要动静有序、相得益彰。

3、注重展示的课堂。对于未成年,好奇和展示是两大天性,而展示是解决学习内驱力的好办法。课堂因展示而生动精彩。当然展示又分为大展示与小展示。以小组为单位展示叫小展示、集体集中展示为大展示,小展示是展示成果、暴露问题,大展示是围绕问题予以反馈,因而说小展示是“展对”,大展示是“展错”。大展示是基于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才有效组织的,一旦小展示无错,则大展示没必须进行。

4、有这样流程的课:自学、展示、反馈。一切自学的课都必须经历和体现出这样的三步流程。我们主张课堂教学要尊重流程,但并非主张要刻舟求剑地“模式化”。比如大展示环节,教师是基于小展示暴露出来的问题组织大展示的,如果这个过程是无错的,则完全没必要画蛇添足。当然,在学校课改的初期,从策略的角度,我们是建议学校要“亦步亦趋”的,等熟练掌握了流程之后,完全可以灵活操作。

5、师生相长的课堂。课改说穿了骑士就是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就是变教师“二传手”为鼓励学生“一传”,教师一旦不再是一个传授者时,那么,他应该体现出新课改要求的“平等中的首席”,即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收获、一起成长。这样的课堂呈现出来的是生生合作、师生合作,即兵教兵、兵教官,兵兵合作、师生相长。那么,这样的课堂教师不再扮演“牺牲者”,而变身为“成长者”,这考验着教师是否敢变、善变,观念一变一重天,教师们再也不要拒绝转变,而安于迂腐、因循守旧、乐于表演。请记住,好教师一定是放手发动自学的教师,比较低级的教师往往是“能说会道、上串下跳”。

6、情感的课堂。高效课堂所谓“知识的超市、生命的狂欢”,课堂承载了学生的生命、精神成长,学生的生命是有无数个45分钟组合而成的,一个无法让学生45分钟快乐的教师其实就是在对学生的生命犯罪!以人为本的教育就必须是从真爱和尊重生命开始的!一个藐视生命快乐的教师,一定不是一名合格的“人师”!教师必须反省自己的课堂,否则,教书就不是功德而恰恰是罪孽!

最后,我还要加一句总结:

观高效课堂讲座有感 篇10

●微课设计瞄准翻转课堂

姜老师的微课是新课《感应电流的方向》的配套学习资源。为了用好微课,姜老师设计了自主学习任务单,要求学生在课前根据任务单的要求进行自主学习。该微课需要学生掌握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楞次定律及应用等知识内容。学生最短能在五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根据认知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同,学生可在不同的时间内完成学习任务。这就是微课解决个性化需求的功能。

姜老师选择的微课学习内容,是一节教学课时的内容。该微课从学习目标开始,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实验,介绍实验器材、步骤、注意事项,记录实验现象与数据,分析与归纳出楞次定律,介绍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及其方法。把学习楞次定律的内容前移,即学习知识在课外。在课前学习楞次定律,用楞次定律去判断感应电流方向,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带到课堂内,在教学中去讨论、研究课前的疑虑,或者在课堂教学中去巩固自主学习的知识,即内化知识在课堂。这是翻转课堂的理念。姜老师的微课是瞄准翻转课堂教学方式去设计的。

微课内容的选择是对微课理解的选择,姜老师的微课是以教学课时为单位,突出与课堂教学、课程相结合,是课程教学的组成部分,是课堂教学的配套学习资源。

●突破难点呈现微课优势

微课的优势主要在于解决重点、突破难点,姜老师选择突破楞次定律的教学难点为微课内容,发挥了技术在课堂教学中应用的优势。在高中物理学习中,学生最不容易掌握的内容,就是楞次定律,一是内容不易理解,二是实际应用难度大。在微课中,姜老师把产生感应电流方向的实验通过视频展示,学生可以回放实验的过程,把实验现象定格在视频上,再通过分析、讨论与研究,找出感应电流方向与其相关的因素,在这个基础上归纳出了规律,得到楞次定律的内容。

楞次定律是本节的教学重难点,其应用更是难中之难,姜老师通俗易懂的讲解与分析,引导学生从楞次定律的内容、运用来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讲述了如何根据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与方法,让学生感到应用楞次定律来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有抓手,非常实在、有效。体现了微课在处理重点知识和难点知识上的优势。如果按常规教学,教师一般先做探究性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师生一起分析实验现象与结果,再找出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得出楞次定律的内容。在这节课的基础上,还需要对楞次定律内容进行复习,同时研究应用楞次定律判断感应电流方向的步骤,然后再讲授楞次定律的应用,教学时间相对较长,而且学生不易理解。在采用微课教学后,楞次定律的难点可以在课前得以突破,如果学生不理解,可以通过微课反复观看、揣摩,直至理解。这里的微课充分体现了微课的个性化学习、自主学习优势。如果学生在课前仍对楞次定律的内容或应用有困惑,就让学生带着疑问进入课堂去解决。这就是内化知识在课堂。

●任务单让微课更加实用

在微课之后,我又审视了姜老师《感应电流的方向》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在新课前自主学习《感应电流的方向》是有难度的,即使有视频和课件辅助,自学同样存在困难。但姜老师设计了课前自主学习任务单,并指导学生在观看视频后,在记录实验现象与结论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自己先得出结论,再比较视频中结论,看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原因是什么,可以自己去寻找、去分析,给了学生较大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这正是微课的优势所在,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困惑,在课前已经有足够长时间去思考,有足够大的空间去寻找实证,这是常规课堂所不允许的。

如果单纯是微课作品,没有自主学习任务单作为学习指导,微视频充其量不过是一个电子预习读物或者是一个课后复习的课件,现在微课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指导下所发挥的功效,已经超过了一个课件或微视频在学习中所发挥的作用。微课作为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使课堂教学赢得足够多的时间进行对楞次定律的深入学习有了可能。这也是常规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教学效果。

●置疑设问是任务的核心

如何让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对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对认知内容产生碰撞,这是任务单中的重要环节。姜老师充分利用任务单的功能,设置了七道思考题,引领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学习任务的设计非常重要,关系到微课的作用是否能达到预设者的要求,也是自主学习效率高低的关键所在。姜老师的七个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思索,降低了学习楞次定律内容的难度。特别是对感应电流的磁场在“阻碍”与“阻止”的区别、判断与理解,楞次定律与右手定则、切割磁感线等方面的内容等方面的处理非常得当。具体的置疑设问作用不一一赘述。

许多教师在制作自主学习任务单时,往往会把下节课堂上的教学内容全盘呈现,这就改变了任务单的性质,任务单成了下节课教学内容的预习任务单。也有教师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上罗列出微课中内容的提纲或者安排相对应的习题,这样做就不能发挥任务单的指导作用。自主学习任务单的设计,是对教师的专业知识的检验,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对学生的了解以及对课堂教学的掌控达到一个较高的境界。在设计任务单时,教师需要不断置疑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不断设问诱导学生展开思维活动,学习进程的设计需要环环相扣,在阶梯式学习中把难度降低,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微课需要联系教学实际

微课必须与课堂教学相结合,才能持续发展。姜老师的微课体现了与课堂教学的结合,特别是在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问题的探究活动中,以及楞次定律应用的四个步骤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视频中讲解得很清楚,为课堂教学中处理这两个难点赢得了时间,降低了学生学习楞次定律及应用的难度,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奠定了基础。

●微课实践有待不断探索

任何一种教学法都有其适用范围,没有万能的教学方法。微课是教育技术在教育领域应用的产物,也只能解决教学中的一部分问题。因此,教师在设计微课时,需要考虑学科教学的实际,根据学校、学生、教材内容等具体实际来设计微课教学活动。结合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商榷下列几个问题。

(1)在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时,视频是永远无法替代实验操作的。因此,本节微课的内容,如果作为第一课时后的复习内容或者第二课时的课堂教学配套学习资源,我认为更能发挥其作用。因为,教师往往会在第一课时选择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让学生亲身体会感应电流的产生,感受感应电流方向与哪些因素有关。这里就提出这样一个课题,如何更好地设计探究性实验教学的微课,是值得我们思考的。如果说学校没有实验器材来完成探究感应电流方向的规律,本节内容的微课则是非常好的选择。

(2)在本节微课中,讲述了“用试触法判断感应电流的方向与电流表偏转方向的关系”,用导线、电流计、电池连接起来,短暂接通电路,观察电流表指针指向确定偏转方向。这一内容,在教师操作过程中是常用的一种方法(也仅限于指针在中央的一种电流表),但是作为让学生学习、知道判断电流方向与指针偏转,这样做我认为不妥当,让学生在视频中看到电流表、电源直接短路,与我们教学中强调的电流表不允许直接连接在电源两极不相符,应补充“在电路中需串联一个保护电阻”才行。

(3)在自主学习任务单中的达成目标,与教师平时的教学目标应该有所区别,姜老师的第一个达成目标设计得很好,是通过观看视频、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寻找出感应电流的方向的规律。但是第二、第三个达成目标与教学目标就没有区别了。当然,教学目标与自主学习的达成目标是有联系的,但还是有一定的区别。

(4)在课堂教学形式预告中,按照我的理解,应该是课堂教学对微课的制约,微课的设计必须为下一节的课堂教学服务。所以,在课堂教学预告中,是给学生一个信号,根据学习任务单、观看微课、思考问题,是下一课的学习的基础。因此,自主学习过程中,是有要求、有目标的,是需要学生学会一定的知识、带着一定的问题进入课堂学习的。

(5)在学习任务中,姜老师设计了七个问题。由这七个问题,自主学习得以展开,学生的思维才能激活,思维的火花才会点燃,让认知冲突萌生疑问,这是学习任务设计的目的。在任务设计时,教师需要设计一定量的问题,通过设问、质疑,逐步把学生的思维活动从低层引向高层。因此,学习任务的设计,是微课制作质量高低的决定性因素。学习任务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模式,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探索。

(6)微课最明显的特征在“微”字,它包含了时间不能长、内容不能太多,短小精悍是微课的名片。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单时,需要考虑学生投入的时间和学生的年龄特征,对于多数学生学习可能需要的时间进行估测。因此,不能在任务单中过多布置练习题,既有的也只是让学生练练手,尽量是概念性比较强、没有繁复的计算、难度不能太大的练习题。最主要的一点是不能超过完成常规物理作业的时间,这是对微课制作的硬性制约,否则微课就一定没有持续发展的空间,因为微课需要提高学习效率,延长了学习时间,等于自找绝路。

(7)自主学习任务单的任务是课堂教学的前期准备,任务单上的内容一定不是课堂教学的内容,否则不是自主学习任务,而是课堂教学内容的预习。

观高效课堂讲座有感 篇11

长兴县第二实验小学 俞静丽

有幸聆听了朱乐平老师有见地、有特色的专题报告——从“圆的认识”看图形与集合教学,收获颇丰。在报告中朱老师提出的五个观点,很值得我们数学老师去深思和努力地落实在平时的课堂教学行为中。观点一:几何内容体系严密,逻辑性强,教师备课时要特别注意本体性知识的回顾与学习,否则容易出科学性的错误。观点二: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由于解决问题的思路表达的困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接触到的几何体相差较大,因此要十分重视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起点。观点三: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要十分重视学生空间观念的培养。观点四: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为了突破空间观念的培养,在新课教学时,“过程”特别重要,因此不要在一节课中求全。观点五:要精心呵护“图形与几何”教学中的新设计,积极倡导同课异构的研究思路。这五个观点句句中肯,专家的深刻分析概括给我们指明了前路,点出了我们图形与几何教学中忽视或平常不在意的各方面以及我们需要重视的方面,很值得学习。下面就简单谈谈我体会最深的几个方 面。

一、取舍结合

圆的认识》一课是小学数学课堂中的经典之一,很多老师演绎过许多精彩,自己也曾几次执教过本节课。这次有幸聆听浙江省特级教师朱乐平老师的倾情演绎,着实让我们眼前一亮,同时也给我们强烈的思考。《圆的认识》一课竟然可 以这样上。

一直以来,自己在执教《圆的认识》一课时,总是不会先去了解学生已经对圆有多少了解,而且西瓜芝麻一把抓,觉得这也不能丢,那也不能掉,要教圆的各部分名称,直径和半径的关系要讲清楚。而用圆规画圆步骤更要详细讲,这样下来学生本已知道的知识又重复讲时间浪费很多,效果并不好。结果连圆的真正 定义都不清楚。

朱老师在报告中指出,现在大部分教师能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起点,但凭感觉的多,真正去做调查的少。别人做的调查也没有充分的关注,总觉得不适合自己的班级,这样就不能实实在在地去了解学生的起点。他上公开课《圆的认识》之前,就对学生进行了前测,然后对调查的数据进行了分析。(这是“取”)在充分掌握学生的起点的基础上,舍掉了形式化的概念,(这是“舍”)让每个学生 1 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去观察、思考、想象,去经历探究的流程,在探究中学生也自然而然掌握了概念。圆的特点拿我们教师来表达清楚都十分困难,可学生在朱 老师引领下,最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了圆的特点。就是朱老师的取舍结合,学生得到更多。

二、幽默横生

在《圆的认识》一课中,朱乐平教师先在纸上画了一张“脸”,并告诉学生:这是朱老师的脸,老师的脸显然不是圆圆的。老师如果要想整容成圆形的脸,你能不能画一个图,告诉医生应该怎样进行整容?学生兴趣盎然,拿起圆规纷纷设计整容方案:有的学生以鼻尖到耳朵的长度为圆规两脚之间的长度,这样就要去掉一部分使得外面一圈到鼻尖的长度相等;有的学生以鼻尖到头顶的长度为圆规两脚之间的长度,这样要增加一部分使得外面一圈到鼻尖的长度相等。课堂妙趣横生,在课后调查中,学生都认为本节课最有趣的环节是“整容”。这样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进一步感知了圆的特征,也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参与愿望。也许,这 一教学片断会给学生留下终身难忘的记忆。

朱乐平老师的课堂总是笑声阵阵,情意融融,学生们在有趣的过程中感知数学的本质。在朱乐平老师的课上,数学不再是呆板的枯燥的数字与图形,那分明是一道七色彩虹,那分明是一曲美妙的乐章。生活是七彩的,课堂也应该是七彩的,在这样的数学课堂上,学生会喜欢教师,喜欢数学课,也许就从这节课开始 爱上了数学。

三、独辟蹊径

听朱乐平老师的课,时常让人感觉他的教学是意料之外,却在情理之中。那么,他的教学设计独辟蹊径的背后是什么?是他对数学的深度思考,是对展现数学知识本质的追求,是他扬弃传统、不断创新的体现。《圆的认识》一课,教学圆的认识时,一般是让学生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掌握圆的半径与直径之间的关系,圆的半径和直径有无数条,圆是轴对称图形”等知识。但在朱乐平老师看来这一些“特征”并不完全是圆的本质属性。圆的本质属性是:在平面内,到一个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叫做圆。学生学习“圆的认识”就是要理解圆的本质属性。在这样的理念指引下,他设计了包括“画圆”、“剪圆”、“整容” 在内的多个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圆的本质属性。

教学中,朱乐平老师总是以他独特的视角、多样的方法展现数学知识的本质特征。听朱乐平老师的课,就会引发我们对教学的反思,引发对数学是什么的思考。通过他的课堂,似乎在我们面前打开了另一扇窗口,看到那里还有一片我们 不曾发现的广阔的天空,需要我们去解读,需要我们去创造。

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听了朱乐平老师的讲座,让我对于如何做老师,有了新的认识,也让我联想到自己教学一年的点点滴滴,学生的表现,以便站在更高的理论上去剖析自己的课堂,自己的育人方式,得课堂者得天下,如果能在孩子在课堂上快乐得学习知识,又能教导孩子做人的方式,那是最大的成 功了。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先传道,再授业。

上一篇:转变工作作风 构建和谐计生下一篇:国防教育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