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以来率先在发达经济体中爆发的金融危机与债务危机, 实际上就是发达国家在二三百年的工业化进程中所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在21世纪的一次集中性爆发。受资源与环境约束, 新兴市场国家的结构性矛盾也愈来愈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增长的最大障碍。当前, 世界经济已进入产业大融合阶段, 伴随着这种融合, 世界经济极有可能出现二次探底。为了化解上述矛盾与危机, 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产业大融合背景下推进经济结构大调整已成为发展中国家的战略性抉择。从金融危机以来的情况看,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 这种结构大调整都需要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问题。在这种背景下, 企业社会责任问题越来越引人注目, 企业自觉承担和履行社会责任已经成为一种国际潮流。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入手来探讨经济持续增长与社会和谐发展问题, 无疑是一个恰当的切入点。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我国采取的是一种低附加值、高污染、高能耗的经济增长模式, 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 付出了巨大的环境代价。虽然目前我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二位, 但是多数产业仍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 劣势地位没有根本改变, 经济结构尚不合理, 增长方式仍较粗放, 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矛盾突出。在这种情况下, 必须引导企业努力转变发展方式,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这与推进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是一致的。
产业结构升级本身就包含着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两个方面的含义。现如今,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获得可持续生存与发展能力, 已经不再单纯依靠过硬的产品、具有竞争力的价格和细致周到的售后服务等硬实力, 而必须靠硬实力与软实力的综合集成与功能互补。产业结构升级对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 政府淘汰落后产能的力度将加大, 一批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低效率的企业将被强制关停。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微观载体, 理当顺应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自觉调整其管理策略和经营战略, 将社会责任管理纳入企业战略管理的一部分, 提升企业责任竞争力。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具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应。按照企业社会责任国际标准的规定, 企业除了创造物质财富外, 还应对全社会承担责任, 保障劳工权益、保护环境、发展慈善事业等, 这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吻合之处。劳动力综合素质的提高、科技进步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都是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重要因素。企业执行社会责任国际标准无疑将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向更合理的方向发展, 实现经济资源、劳动力资源、资金资源、科技资源等在不同层次产业间的合理优化配置, 从而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
推进企业社会责任, 有利于要求企业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认真落实节能减排责任,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 降低污染物排放, 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坚持走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发展道路, 把粗放型经济增长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增长。因此, 企业切实履行社会责任, 对转变发展方式, 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 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企业社会责任从本质说就是要构建企业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愿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是使资源配置最优化和宏观经济效益最大化, 实现企业、环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可见, 产业结构升级目标与社会责任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即可持续发展。企业加强社会责任建设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目标的实现, 反之, 则会阻碍产业结构升级进程。
“十一五”期间内蒙古经济高速发展, 经济结构调整中取得了初步成效。“十二五”开局之年的2011年全区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首次超过50%, 工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但从整体发展质量看, 我区在经济结构调整中还存在第三产业亟待做强做大、产业结构升级缓慢、区域发展不平衡、内需乏力、资源环境代价依然较大等问题。通过经济结构调整提升经济质量, 已成为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首要任务。
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的资源和能源大区, 我区的优势产业大多分布在钢铁、机械、化工、煤炭、食品、电力、制药等与环境紧密相关的行业。2011年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内蒙古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将内蒙古定位于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新型化工基地、有色金属生产加工基地和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为内蒙古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非资源型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 这并不意味着我区今后不要发展资源型产业。事实上, 内蒙古经济社会发展所处阶段的特殊性和资源富集地区产业的比较优势, 都决定了在“十二五”及今后相当长的一段个时期, 资源型产业仍将是推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高耗能、高排放、低利润是资源型产业的突出特征。近几年, 内蒙古单位生产总值能耗虽然有所下降, 但在国内各省区的排名始终处于前几位的水平。内蒙古生态环境十分脆弱, 发展资源型产业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有部分企业对资源进行掠夺性的开发, 对周边环境的破坏非常严重, 激化社会矛盾, 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长此以往, 必将使资源与环境难以为继, 破坏社会公平与正义, 影响企业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内蒙古自治区地处祖国北部边疆, 境内多民族聚居, 北部同蒙古和俄罗斯等国接壤, 边境线较长, 内蒙古自治区的和谐与稳定, 对民族团结和我国北疆的和平与安宁至关重要。
《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把建设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社会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 坚持用发展的办法保护生态, 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资源节约, 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在这种背景下, 企业社会责任的建设将会受到更多的监督, 那些不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必然会受到社会的惩罚, 受到市场的抛弃。这就要求企业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要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一起相互依存, 共同承担社会责任。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 内蒙古企业已经具有了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内在动机与客观条件, 一些企业已经在市场上具备了一定的竞争力, 理应承担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内蒙古产业结构升级迫在眉睫, 在产业升级的关键时刻, 决不能走先发展, 再治理的发展模式, 必须同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工作, 在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中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实现内蒙古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在不同国家以及不同的历史时期, 企业社会责任的驱动力量与作用机制并不完全相同。在西方, 成熟的市民社会、不断兴起的社会责任运动、各种非政府组织的推动与监督, 迫使企业将社会责任纳入自己的公司信条。在企业社会责任问题上, 西方国家或政府往往保持着“中立态度”, 通过完善立法和严格执法引导企业自觉承担社会责任,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社会公众与企业博弈的结果。而在我国, 由于市民社会发育不成熟, 民间团体形成的比较晚, 对我国企业的影响力还很不够。这种市民社会的幼稚和不成熟导致社会力量不足以对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形成实质性的驱动。因此, 在我国当前强政府、弱社会的现实条件下,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 主要是政府权力和企业权力的博弈与平衡。对于发展中的内蒙古自治区而言, 地方政府在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
企业社会责任的推进机制的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政府、企业和全社会共同努力才能实现。符合内蒙古自治区区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应该是政府主导型的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社会责任协同推进机制。在该系统内, 企业推进机制、政府推进机制、社会推进机制可视为企业社会责任协同管理系统下的三个子系统。企业社会责任协同推进的核心理念是通过调动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各方力量, 促进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系统的组织、信息、资源等各种要素的有效整合, 实现系统协同效应最大化, 推进系统走向有序化, 实现企业社会责任的最优化即利益相关者的均衡, 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动态平衡发展。在该机制下, 要合理界定政府与企业与各自的职责与功能。政府应尊重企业的主体地位,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起到引领、规制、督导和推进的作用。同时鼓励和培育社会力量参与企业社会责任的监督。总之, 企业社会责任协同推进机制就是以政府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以社会力量为促动的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协同推进机制。
企业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生存、发展、获利。企业实施社会责任行为与否是基于企业自身成本、收益的权衡。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益从根本上看并不冲突。企业社会责任要求把社会责任理念全面融入企业发展战略、企业经营和企业文化, 有利于创新发展理念, 激发创造活力, 提升品牌形象, 从而有利于提高职工素质, 增强企业凝聚力, 扩大企业社会资本, 增强企业责任竞争力, 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可见, 承担企业社会责任有助于企业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对利润的追求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内在动力, 但仅有动力是不够的。从长期看, 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只有与企业核心能力相平衡, 才能保证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可持续性。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程度不能无限放大, 必须与企业的核心能力在时间和空间上相匹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取决于企业的经济实力, 从长远来看, 企业的经济实力又取决于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只有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和能力在一定范围内实现耦合时, 才有可能导致企业社会责任的自觉履行。
企业对利益最大化的追逐是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逻辑起点。但是, 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与核心能力只是为实现企业社会责任自觉履行提供了可能性, 要把这种可能变为现实, 还需要强有力的外部约束与监督, 这是实现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的必要条件。政府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职能首先体现在立法和监管方面, 法制是落实企业社会责任的基本保障。国家以法律规制的形式将企业各项责任上升为具有强制性的行为规范, 并严格执法, 同时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提供法律上的支持。如果企业拒绝履行法律责任或者没有履行法律责任的能力, 将会受到法律的强制或惩罚, 企业将失去生存的合法性。只有完善外部监督约束机制,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动力才会被强化和内化, 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才能由被动的适应变为自觉的行动。
约束不是最终的目的, 企业社会责任的实现, 不仅仅需要法律被动地强制性要求或者事后的处罚, 更多地应通过事前积极的引导和鼓励。目前, 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责任管理能力还不够强。政府应采取各种积极的扶持政策, 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真正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在履行社会责任的过程中不但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 还能得到经济实惠, 从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能力得以加强, 步入良性循环。为了激发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政府可以通过产业政策指导、自主创新政策支持、投资环境改善、金融信贷支持等方面的优惠政策, 将企业社会责任的各项要求贯彻到政策之中, 充分调动企业履责的积极性。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 两者的有效配合, 才能真正发挥政府的推进作用。
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消费者、社区、商业伙伴和环境等, 他们是企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按照利益相关者理论, 企业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同时, 还要兼顾利益相关者的各种诉求。社会推进机制是一种平衡促动机制, 企业需要在与各利益相关者集团以及社会道德、社会伦理的博弈中取得平衡。首先是社会大众的共同利益推动形成共同价值观, 进而推动形成社会运动和社会压力集团, 并且把这种压力施加在企业身上, 从而事实上影响到企业的利益实现, 然后才有可能通过企业趋利避害的动机来修正企业的行为, 从而实现企业利己和利他的统一。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 既不是企业利益最大化, 也不是公共利益最大化, 而应当是企业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兼顾, 以及在追求企业利益的同时, 实现与包括股东在内的各利益相关方的期望与诉求的动态平衡。社会的多元化发展、利益相关者维权意识与维权能力的提高、非政府组织的发展壮大, 均有利于搭建企业与社会的对话平台与沟通机制, 构建企业社会责任的平衡促动机制。
摘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产业结构升级的内在要求, 具有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效应。资源型产业是推动内蒙古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内蒙古生态环境脆弱, 发展资源型产业与环境保护的矛盾日益突出。部分企业对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 对周边环境破坏严重, 激化了社会矛盾, 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具有特殊性和紧迫性。在内蒙古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刻, 必须同步推进企业社会责任建设, 决不能再走先发展, 后治理的发展模式。文章构建了以政府为主导, 以企业为主体, 以社会利益相关者为重要推动力量的政府——企业——社会三位一体的企业社会责任协同推进机制的理论构架, 并对其作用机理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内蒙古,企业社会责任,推进机制,构建
[1] 陈佳贵.企业社会责任研究报告 (2010) [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11)
[2] 刘长喜.企业社会责任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基于利益相关者和社会契约的视角[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9 (10)
推荐阅读:
泸溪县工业企业产业转型升级调查与思考07-05
产业结构调整 产业功能定位 企业战略06-03
产业结构调整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论文10-10
产业转型农民工如何升级06-26
中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及对策研究10-10
中国产业结构论文10-11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特色产业07-07
村养殖产业推进规划05-29
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1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