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陕南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与对策(通用7篇)
乌兰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对策
农业是国民经济最重要的基础产业,受自然社会和市场环境的制约,是社会效益高而自身效益低的弱质产业.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加快农业发展的步伐和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使农业这一弱质产业得到有效保护,是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战略性问题.经过的改革开放和发展,乌兰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新的提高,农业经济步入新的发展阶段.但是,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根本问题并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要求不相适应,结构调整仍处于低水平的调整阶段,内容上主要局限于农产品产量和面积的简单增减,与农业发展阶段的要求极不相适应,结构性矛盾日益突出.农业比较效益下降,农民增收十分缓慢,不利于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所以,如何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把农业的发展切实转移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的轨道上来,是乌兰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亟待解决的问题.现结合乌兰县实际,提出以下浅见:
作 者:李广社 Li Guangshe 作者单位:817100,乌兰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刊 名:青海农技推广英文刊名:QINGHAI AGRO-TECHNOLOGY EXTENSION年,卷(期):2002“”(1)分类号:F3关键词:
辽宁省是我国的重要商品粮基地、粮食储备基地和玉米出口基地,农业生产力发展水平在中国居领先地位。但辽宁省却属于高产低效型的农业省份,主要表现在农民收入低、财政负担沉重。因此,研究辽宁省不同地区产业结构演变对调整辽宁省产业结构,形成适应市场需求的品种多样化、结构多元化、品质优质化的高效益农业生产格局,发挥辽宁省农业的比较优势,增加农民收入,实现辽宁省农业与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基本原则
农业产业结构是对生产力的合理组织和开发利用,农业产业调整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主要有:
1.1 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
辽宁省的生产结构调整要立足于本地市场,面向全国市场,考虑国际市场。既要适应现实的市场需求,又要研究和预测未来的潜在市场需求趋势。要立足多样、多层次、优质化的市场需求,重点发展市场前景好的优势农业产业和优势农产品。
1.2 发挥比较优势的原则
要以提高市场竞争力为核心,正确把握安康市盆地、浅山和高山各区域的经济、自然和生态条件,从各县区的实际出发,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生产基础、区位条件和市场环境的优势,综合考虑资金、技术等方面因素,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扬长避短,优先发展具有一定基础和竞争力的农业产业,尽快形成规模优势,建立稳定增加农民收入的优势骨干产业。
1.3 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
运用现代农业技术和传统技术精华,选用和引进优良动植物品种,大力优化品种和品质结构,提高农产品内在品质和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及加工水平,提升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
1.4 产业整体开发的原则
发展优势农业产业,要着眼于提高产业的竞争力,立足开发整个产业,打造名牌产品,构建优势产业群体,延伸产业链条,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逐步形成工农互动,城乡统筹的经济社会发展态势。
1.5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采取协调发展的原则
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一定要注意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针对目前农村各产业之间不协调发展的状况,应当特别强调协调发展的原则,即合理确定农村各产业部门之间、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相互支持,共同发展,以实现各部门、各行业的协调发展,形成良性的互补关系。
1.6 突出重点的原则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要选择优势农业产业,要扶优扶壮,不能面面俱到,要相对集中,优中选优,不能到处布点:投资建设要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不能全面开花。
2 调整的对策与建议
2.1 推动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
农业产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不仅在于一级结构的调整,还要包括二级、三级等内部结构的协调。
2.2 种植业结构合理化
辽宁省的种植业结构长期以来受“以粮为主”的思想影响,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和产值一直以来占主要地位,近几年来的结构调整也只是压缩粮食面积,扩大经济作物的面积,种植业结构还是二元经济的模式。所以,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应该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和饲料、绿肥作物,实现由二元结构向三元结构的转变。粮食生产对品种结构要进行调整,应压缩小麦、玉米,扩大水稻、薯类、豆类的种植,除大宗产品外,要发展名特优产品,如黑米、糯玉米等。经济作物生产要有辽宁省的地域特色,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生态优势,生产绿色、无公害产品。
2.3 畜牧业结构合理化
发展畜牧业的根本出路在于产业化。首先,产业化有利于解决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畜牧业产业化经营一头连着国内外市场,一头连着千家万户,可以有效地将分散的个体与市场联结起来,解决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加速了畜牧业的商品化、场化进程。其次,通过产业化建立畜牧业内部的利益补偿机制,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实力。一体化的经营形式,通过合同或契约,将农民与其他参与主体,结成了较稳定的利益均沾、风险共担的经济共同体,加工企业通过提价让利、生产资料赊销、无偿服务等方式,将产品加工、销售环节等实现的多次增值向农民部分返还。第三,产业化有利于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进程。第四,产业化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与组合。畜牧产业化以建立高效畜牧体系为中心,延长了产业链,带动农业剩余劳动力向产前、产后环节转移,缓解了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压力。
2.4 林业结构合理化
调整林业产业结构,发展产业经济,必须以市场为导向,适应变化了的新形势、新情况,重点搞好森林分类经营改革和管理体制、经营机制的改革,加快林场所有制结构的调整,大力发展职工自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的改革。加快林种树种、林龄结构调整,减少一般用材林面积,增加防护林、特用林面积,增加速生丰产林、工业原料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面积。大力发展红松、云冷杉和珍贵阔叶树种,减少中幼林龄比例。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继续抓好有发展潜力的传统产业项目。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项目,采取多种有效措施,积极发展森林旅游、苗木花卉、森林食品、中草药材、野生动物驯养繁殖等新兴产业,努力培育新的林业经济增长点。
2.5 渔业结构合理化
随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要在充分发挥辽宁省海洋功能区划的基础上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进一步贯彻国家提出的“快速发展增养殖,稳定近海捕捞,经济扩大远洋,狠抓流通加工,强化法制管理”的发展方针,积极推进渔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变,实现数量型渔业向质量型渔业的转变。以科技为动力、以加强质量管理为手段,促进产业升级;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产品结构;通过政策引导,调整对自然资源的利用结构;通过政府投资的引导,建立健全海洋渔业发展支撑体系。加强渔业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使渔业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与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走产业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摘要:本文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探讨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原则和对策。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政策建议和理论参考,以指导辽宁省农村能够高效,充分的利用土地资源,进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原则,对策与建议,合理化,辽宁省
参考文献
[1]韩德全,刘慧英.农业产业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漆长军
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各地都立足资源优势,围绕“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业增效”的目标,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坚持“品种调优、规模调大、链条调长、效益调高”的原则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件大事来抓,取得了一定成效。尽管如此,但应看到,有些地方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还处在初始阶段,所做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适应性的调整,还不是战略性的调整。很多还局限在农业产业内部结构的调整上,停留在种植面积、产品数量增减和比例的变动上。存在着农产品优质率低、商品率低、加工率低和规模化、基地化、专业化程度不高等诸多突出问题,农业结构性矛盾仍然十分突出。为什么我们下了很大力气,花了很大工夫来抓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从实践来看,笔者认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在于调动农民的积极性,而调动农民积极性的关键在于解决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后顾之忧,即农产品“卖难”问题。因此,要破解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难点,关键是要下大力气做好农产品销售这篇文章,以农产品销售为龙头来牵引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具体说来,要切实做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深化认识,抓住关键,促使农民想调整
调整任何一种农产品,一是要生产得出来,二是要卖得出去,三是要能赚得到钱,三者缺一不可,否则,农民是不会去调整的。因此,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首先要解决农民想调整的问题,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在于农产品有没有销路。农产品有销路,农民就想调整,就推动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健康发展。农产品没有销路,就解决不了农民“卖难”问题,最终会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只开花不结果,功亏一篑,白费心血。因此,农产品销不销得出去是农业产业结构调不调得成功的关键。
1、销售是农产品转化的桥梁,是实现“三增”的重要途径。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根本动力是增加收入,政府抓结构调整的动力是实现“三增”,即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农业增效。达不到这“三增”,无论是政府还是农民都没有积极性,结构调整也就无从淡起。而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无论是农民增收还是财政增长,都离不开农产品的销售。只有通过销售,才能促使农产品转化为商品,转化为货币,才能使生产投入转化为更多的生产效益,转化为增值的产业。正是通过销售这一环节,农民的劳动得到了回报,实现了增收。同时,农产品转化为商品后,达到一定规模,政府可以征税,也就实现了财政增长。农民增收了,财政增长了,也就说明农业增效了。所以,销售是农产品转化的桥梁,是实现“三增”的桥梁,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所在。
2、销售是产业调整和产品调整的龙头。在农业结构调整中,无论是产业调整还是产品调整,都是由市场销售带动的。一是销售带动产业调整。不同时期的市场行情是不一样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行情好的产业会吸引更多的资源投入,市场行情不好的产业,资源就会自动退业,这是市场规律作用的结果,是市场效应从客观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从粮食生产来看可以说明这一点,前些年由于粮食的比较效益十分低进,增了产业难以增收,于是农民就调减了粮食种植面积,甚至还抛荒了许多稻田,增加了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而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种粮的补贴和粮价的上涨,农民种植粮食作物的积极性提高了,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又增加了。二是销售引导产品结构调整。不同质量的产品,销售情况也不同,优质优价,市场肯定广阔,劣质产品则没有市场,也就没有效益。这样,产品的销售自然就引导资源从劣质产品中退出转向投入优质产品的生产,也推动了产品结构的优化。
3、销售也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产品销不销得出去不仅仅是个经济问题,还有可能引发一些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政府引导农
民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农村经济,是目前最多地方的做法。但是,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如果销售不出去,内部又消化不了,就会严重挫伤农民调整产业结构的积极性,并且很可能会酿成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影响了政府的信任度。农民就会产生逆反心理“政府要我们种的,就决不能种,政府不要我们种的,才可以种。”有的地方是农民按照老板要求生产,老板又不兑现包销承诺,结果引发农村闹事,影响了社会稳定。这些情况说明,销售也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是解决农民后顾之忧,促使农民想调整的关键所在。
二、注重实际,降低风险,促使农民敢调整
目前,影响农民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市场风险。由于农村绝大多数还不是很富裕,生产成本相对较少,承担风险的能力十分脆弱,面对千变万化的市场经济,他们不敢轻意调整产业结构。要想让农民放心调整产业结构,就必须注重实际,因地制宜,想方设法降低市场风险。从实践来看,降低市场风险的一个最好的方法就是发展订单。订单农业是一种以契约的方式把各家各户的小生产与广阔的大市场紧密联结的生产经营方式。它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在农产品生之前签好订单,以合同的形式把销售价格事先固定下来,然后根据订单组织生产,订单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订单需要多少就生产多少。可以说,订单农业是用法律的手段解决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它使农产品流通由无序变成有序,由不规范变成规范,由没有保障变成有法律保障。同时,它也一定程度上化解了市场风险,减少了市场价格波动对生产和销售的影响,既保护了生产者的利益,又保护了购销者的利益。同时,当订单农业相对稳定发展后,就可以逐步发展成为“公司+农户”的生产模式,扩大生产经营规模,走产业化发展道路。
三、强化服务,开辟渠道,促使农民会调整
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民种什么养什么,都由政府统一安排,属于政府行为,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民种什么养什么则成为了市场行为,主要靠市场来调整,但离不开政府的引导和服务。然而,农产品销售渠道则成为农民通向市场的“窗口”,哪个“窗口”通畅,透明度高,农民就会挤向哪个“窗口”,就会促使农民自觉调整产业结构。只要帮助农民把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通了,农民就会懂得该种什么,不该种什么。
l、组建民间购销组织,充分发挥其流通主渠道作用。从目前农产品的销售情况来看,民间购销组织已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民间购销组织具有机制灵活、分布广、贴近产地、面向农民等优势,只要政府引导正确,并提供优惠政策和宽松环境,它就会发挥出巨大作用,这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统购统销所无法比拟的。因此,要解决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必须组建和扶持民间购销流通组织,充分发挥它们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主力军作用。
2、培植销售大户,通过大户支撑一方产业。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中产生了一大批运销大户,他们专门从事农产品购销活动,在农产品流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事实证明,有的地方一个或几个规模较大销售大户就可解决一个县或几个乡镇的某种农产品销售问题,要充分发挥销售大户在农产品流通中的重要作用。在培植大户上,一方面要为他们提供资金的扶持、政策上的保护,同时还要制定激励措施,鼓励、支持更多大户的成长。另一方面,要规范他们的购销行为,形成销售合力,防止出现相互倾轧、恶性竟争等现象的发生。
3、建立打工能人协会,充分发挥他们的牵线搭桥作用。打工能人是在农产品流通中新近涌现出来的一支主力军。这支队伍数量大、分布广、朋友多、信息灵,只要组织得当,引导得法,其作用是无法估量的。因此,要建立打工能人协会,建立打工能人档案,经常主动与他们联系,通过他们促销农产品。
四、健全网络,开拓市场,促使农民大调整
市场作为商品交换的场所,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问题的重要载体。只有完善市场网络,拓展市场规模,农产品有了销路,才会放手大规模地调整产业结构。因此,抓好农产品销售,必须开拓农产品市场,健全农产品流通的市场网络。
1、在本地区建设一批有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就县域经济来说,主攻方向应该是建设一批有规模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实践表明,一个产业的发展与一个专业批发市场的建立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当一个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它就要求建立一个专业的产品批发市场来解决分散销售、不规范销售、零乱销售等问题。与此同时,一个有规模的专业批发市场建立后,往往又能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因此,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一个大的产业的形成,离不开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的龙头带动作用。
2、在外地设立一批窗口市场。在外地建立窗口市场,可以及时了解外地的市场动态,可以及时了解市场需求的最新信息,从而也就可以及时调整农业生产的思路和重点,做到市场需求什么就生产什么,哪种产品好卖就种哪种,以窗口市场获得的信息为依据,科学引导本地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外建立窗口市场还可以成为本地农产品销往外地的集散地,也可以成为外地客商了解本地产品的一个窗口,为推动农产品销售搭建了平台。
3、建设网上市场,打通高科技销售网络。随着因特网的不断普及,在一些条件较好的农村地区,电子商务也在悄悄地进行,网上交易已经成为农产品销售的又一重要渠道。网上市场具有信息广、速度快、成本低等特点,通过它,可以了解全国各地的市场供求动态,可以向国内外发布本地的农产品销售信息。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建设网上市场显得越来越重要,也是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的必然趋势。
赵 君
当前,我区农业和农村经济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但农业产业化程度依然不高,农民在生产环节的增收空间不大,农民的增收渠道不宽,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土地流转尚处于起步阶段,农民产业程度不高,抗御自然风险、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不强,农民增收难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虽然差距不小,可我们也面临着极好的机遇,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项目实施及补助政策的落实、水权制度的深化、“十二五”规划的启动,中央到省市对节水农业、生态农业、高效农业的政策支持力度愈来愈大。为此,要增加农民收入,就要针对上述问题,抢抓机遇,早谋划、早动手,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普遍增长、持续增长、加速增长。
一、农业结构调整取得的成效
农业结构调整是增加农民收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得力措施。近年来,我区按照市委实施“两大战略”、发展壮大“五大产业”的总要求和区委提出的“1126”发展思路,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以水权改革为抓手,围绕节水增收这个目标,主攻设施农业、畜牧业、特色林果业和制种业等特色优势产业,通过强化政府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严格水权配臵,推进区域化种植,实施“主辅转换”战略等措施,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明显成效。农、林、牧结构由2009年的71.8:0.06 :28.14调整为2010年的65.2:1.1:33.7,夏秋比例由2009年的48:52调整到2010年的40:60,粮经比例由2009年的65:35调整到2010年的64:36,农业种植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1、农业结构存在“三大三小”问题。种植业结构中,粮食作物面积大(占种植总面积的69.9%),特色高效经济作物面积小;内部结构中,种植业比例大,畜牧业、林果业比例小;经济结构中,第一产业比例大,第二、三产业比例小。这“三大三小”的不合理结构造成农民收入渠道单一,给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带来很大困难。
2、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企业与农户和基地的联结较松散。农副产品加工的深度和广度不够,产品附加值低,产业发展不平衡,农产品流通渠道不畅,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尚处在初级阶段,其在农产品流通中的作用还未得到较好的发挥。
3、水权水价制度未完全发挥作用,农业单方水效益明显偏低。我区农业单方水效益仅为3.8元,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区农业灌溉用水为91.8%,其中82.6%的水用于种植业,用水结构极不合理。大田串漫灌式的粗放落后的灌溉方式仍然占有很大比重,有利于调动农民结构调整积极性的水价制度还未完全建立,影响了农民节水的积极性,同时也成为农民自主调整种植结构的制约因素。
4、土地流转面窄量小,还处在小范围、小规模的流转上。目前,我区土地流转面积只占到全区耕地总面积的5.2%左右,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18个,在缺乏大产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绝大多数农民还是一家一户小规模经营方式,使得设施农业、畜牧业、林果业等特色优势产业不能上规模,进而影响到农村经济结构中二、三产业的发展。
5、畜牧业、林果业发展缓慢。2009年我区农林牧结构为68.7:0.6:30.7,畜牧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40.6%低9.9个百分点,林果业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
4.2%低3.6个百分点。畜牧业养殖规模小,大多是房前屋后育肥养殖,经营分散,受资金、土地因素的制约,养殖规模扩大缓慢;林果业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推广滞后,建设品牌不多,畜牧业和林果业仍是我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三、凉州区结构调整的思路与发展方向
为了彻底改变我区农业结构不合理的现状,解决畜牧业、林果业比重偏低,夏秋比、粮经比不协调,水效益低的问题,必须大幅度压减粮食作物、高耗水作物和低效益作物,大幅度提高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在种植业中的比重,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在农业增加值中的比重,以酿造葡萄、红枣、枸杞等为主的特色林果业在农业中的比重,重点发展高原夏菜、番茄、食葵、辣椒制种、水地地膜马铃薯等亩纯收益过2000元、单方水效益在3元以上的高效作物,下功夫压减小麦、啤酒大麦等亩收益在1000元以下、单方水效益在2元以下的低效益作物,禁止引进亩耗水400m3以上的高耗水作物。通过“三压三提”,促进高效节水农业发展,推动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1、大幅度提高以日光温室为主的瓜菜业比重。我区有丰富的水土光热资源,发展设施农业条件优越,在日光温室上,应把日光温室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突破口,遵循“工业化生产、市场化运营、园区化发展”的理念,突出抓好规模扩大和效益提升两个重点。坚持因地制宜,在井泉灌区和条件较好的山水灌区及其它适宜种植日光温室的地区建设日光温室,在大力发展城郊日光温室精细蔬菜和以四坝镇为中心的北片外向型蔬菜产业带的同时,在沿山冷凉灌区种植红提葡萄、双孢菇大棚。继续推进张义山区人参果产业带及沿沙区瓜菜产业带,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努力实现提质增效。
2、大幅度提高以暖棚养殖为主的畜牧业比重。暖棚养殖应以“走出庭院,人畜分离,集中连片”为基本方向,要加快暖棚进畜进度,要通过妇女小额担保贷款扶持解决农户资金不足的问题,积极扩大畜禽进棚数量,全面提高进畜量、出栏率,达到扩畜增效的目标。对新建的暖棚,要按照基本达到的投畜标准进行验收,做到当年建棚,当年养殖暖棚足量进畜。要注重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大力实施“主辅转换”战略,促进畜牧业由家庭副业向经营主业的转变。在稳定发展牛羊等传统草食畜牧业的同时,适度扩大精饲料畜禽养殖规模,加大秸杆青、黄贮技术推广力度,促进农作物秸杆“过腹”增值,要通过提升畜牧业产出效益,加快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进程,推动农业生产方式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3、大幅度提高以酿造葡萄、枸杞红枣、杂果为主的特色经济林果业比重。把林果业作为节水增收的重要产业来抓,立足区位优势,按照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原则,向优势区域集中,尽快形成规模化、区域化发展的特色林果产业布局。按照“以酿造葡萄为主,以枸杞、红枣为辅,以核桃、李、杏小杂果为补充”的思路和“集中建基地、重点建园区”的发展模式,着力抓好现有酿造葡萄基地和日光温室红提葡萄基地的改造升级,制定发展规划,分区域确定产业发展重点和主推品种,加快推进特色经济林果业规模壮大和效益提升。积极推进沿山冷凉灌区经济林产业带、“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发展进程,做到区域化发展,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4、大幅度提高以玉米、瓜菜制种为主的制种业比重。按照“规范发展玉米制种,鼓励发展瓜菜制种”的思路,进一步加大现有玉米制种基地的规范化建设
和标准化生产力度,加强市场监管,优化种子质量。重点鼓励发展以西瓜、西红柿、花卉制种为主的瓜菜制种业。
5、大幅度提高以加工型马铃薯、高原夏菜为主的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种植比重。围绕优势产业,着力抓好特色高效经济作物示范基地建设,按照“高标准、高质量、高科技、高起点”的原则,围绕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切实加快加工型马铃薯、蕃茄、高原夏菜、葵花等特色高效经济作物基地建设,积极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加快全膜覆盖、垄作沟灌等节水技术推广步伐。
四、凉州区结构调整的分析与探讨
1、创新发展思路,努力提高结构调整的档次和水平。调整农业结构必须先调整农业发展方向,使农业发展向“城郊型”转变。“城郊型”农业突出的是生产功能,注重的是保障城市供给,追求经济、社会、生态三大效益;调整发展目标,使农业发展向“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加速发展草食畜牧业、加速发展瓜菜产业、加速发展特色林(药)果业”的“一稳定三增长”转变,努力扩大某一种或某一类产品的生产经营规模,建立专业户、专业村、专业乡(镇),“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使其成为我区的一项主导产品和主导产业,最终发展成为在省内乃至全国具有一定市场占有率和较高知名度的特色产业和特色经济。农业发展的目标更多地要考虑如何适应市场需求,生产安全食品,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同时还必须考虑如何保护好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资源的永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使农业发展由产品结构调整向产业结构、区域结构全面优化转变。
2、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要树立“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就是促进农民增收”的理念,积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一是大力扶持和发展壮大以红太阳、荣华集团、福建达利集团等为代表的农业龙头企业;二是在龙头企业的认定上,不能只看企业的经营规模和产品的市场前景,而更要看它有没有带动农民,带动了多少农民,有没有与农民结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关系。在对龙头企业的资金扶持上,不能只将有限的扶持资金用在增加企业的流动资金上,而要更多地用于支持企业增添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以增强其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生产功能和作用;三是加大引进和扶持力度,扶大龙、兴小龙、育新龙,因地制宜,分类培育,政策扶持,要围绕特色产业加工增值需要,尽快引进、培植一批辐射范围广、带动能力强的养殖、加工和销售龙头企业,参与我区农业深层次开发,通过龙头企业的涌现,不断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将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连成一体,促进农产品生产加工和转化增值,不断开拓农业增效增收的空间,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四是积极探索建立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农户更加紧密的利益联接机制,不断完善产业化的有效组织形式和利益分配机制,使龙头企业与农户结成紧密的经济利益共同体,切实化解企农利益矛盾,形成紧密的风险共担、利润共享的企农利益关系,共同抵御农业市场风险;五是加快社会信用制度建设,规范农户和企业行为,合理确定产品价格,提高农业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推进产、加、销一条龙,实现农产品转化增值。鼓励农户以土地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更深层次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企业增效。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提高农业发展效益。加大农业技术推广力度,推进高效农业科技化,积极采用和推广现有成熟的农业科技推动农民增收,以科技促增收,促调整。一要推广运用设施栽培技术、特色种养技术、精深加工技术、标准化生产技术和资源节约技术,创新品种,创优品质,创响品牌,增强科技对高效农业的支持能力;二要深入实施农产品品牌发展战略,着力创出名优品牌,大力推进农产品认证工作,继续培育做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品牌,以品牌农产品带动农产品市场开拓和外向农业发展;三要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健全服务网络,提升服务水平。倡导专家进龙头,龙头带大户,大户帮农户,农技进村入户,推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和应用;四要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加强与农业科研机构和高等院校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鼓励与支持涉农部门、企业建立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培育多元化农业科技创新主体;五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农村中介组织、农业示范园区、农村基层组织等平台,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型机具、新肥料、新农药的普及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科技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撑力度。
4、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要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必须以新品种、新技术推广为抓手,制定发展蔬菜产业的种植技术规范、操作技术规程,及时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全面落实无公害农产品技术规程,加强质量监控,努力提升农产品品质档次。要认真贯彻《农产品质量安全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加快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建立“产地准出”速测点,建立农产品质量可追溯制度,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管理、产业化发展。
5、引导和扶持各类经济联合体,积极发展专业服务组织。可将由农业大户投资形成的专业协会逐步发展成为行业协会(经济联合体),以增强其对协会成员的自我协调、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的能力。这种经济联合体,既是一种专业合作组织,又是开展企业化经营,乃至发展成为农业企业的前奏。对此,必须加强引导和扶持。同时,积极鼓励涉农企业和农技部门领办各类专业服务组织。供销、粮食、农牧等部门以及科研院所和各级农技推广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流通优势、加工优势和技术优势,积极组建各类专业服务组织,在帮助农民发展生产、促进农民增加收入的同时,实现这些部门的自身价值,促进这些部门的自我发展,以形成服务者与被服务者共同发展的“双赢”效应。
6、加强农村信息化建设,以农村信息化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全区推广形成以互联网为纽带,以乡(镇)信息服务中心为平台,以中心户为基础,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产品供求信息、林木产权交易、农村就业信息、农村党员教育、防灾减灾预警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使信息服务进村入户,全面建设“数字新农村”。通过建设集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农产品供求信息、林木产权交易为一体的信息服务网络,大力拓宽销售市场,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从根本上调动农民发展蔬菜、林果业和从事高效经济作物种植的积极性,推动我区农业结构调整工作。
五、凉州区结构调整的对策措施
1、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加快创新农村土地使用制度。加大土地流转力度,扩大土地规模经营,实行专业化的大生产,以土地流转促进结构调整工作。一是稳步实施农村土地流转。根据自愿原则,鼓励动员农户(目前主要是脱离土地务工或经商的农户)在土地承包权不变的前提下,以转让、互换、转包、出租、股份合作的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形成可供成片调整的大田块,使土地向优势产业集中,向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有序流动,也可统一向国内外公开招标,引进大型农业发展项目,规模化、标准化、市场化、产业化运营。农户可采用收
取地租或土地折算入股等形式获得收益。通过加快土地流转,使农户得到长期的土地收益,以提高土地资源的产出效益,然后将他们从农业生产领域分流出去到城市从事二、三产业,为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奠定基础;二要加强对土地流转工作的指导服务,搭建土地流转平台,完善土地流转中介服务体制、价格形成机制和纠纷调处仲裁机制,逐步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服务中心,乡镇设立服务站,村设信息员,及时搜集发布流转信息,规范流转程序和合同,调处和仲裁纠纷,促进土地流转工作;三要利用土地流转,积极拓宽融资渠道,解决农户资金不足的问题,农户可以向银行抵押“土地权证书”来贷款,有效解决农业发展融资问题,提供资金支持,为发展节水高效农业创造良好的条件。
2、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调整农业结构必须紧紧牵住农业产业化这个“牛鼻子”,农业产业化是传统增量型农业向现代化效益型农业转变的有效载体,是创造新的市场需求、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目前,我区农业产业化程度低,推进慢,主要是龙头企业少,规模小、产业链难以形成,农产品附加值低、效益差。因此,要把龙头企业建设作为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关键措施来抓。一要坚持用工业化思维谋划农业产业化发展,壮大龙头企业,全面强化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二要抓好武威阳光产业示范园区、甘肃威龙万亩葡萄基地、黄羊河集团、清水乡千亩日光温室示范园区等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园区建设,并以园区为核心,连片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充分发挥现代农业园区的示范和辐射作用;三要重点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大中型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为动力,推进我区农业产业化进程。
3、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培育完善市场体系。产品销售问题一直是制约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瓶颈问题。必须发展专业协会和经济联合体,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培育农产品营销企业、营销队伍和经纪人队伍,尽快建立完善营销网络。一要大力扶持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新型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组织,研究制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实施意见,明确其职能,规范其运作,发挥其作用。大力发展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积极鼓励农民以种养大户、中介组织和各类农民合作社为核心组成各类专业合作协会,鼓励龙头企业创办专业合作组织,发挥其在技术、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二要重点扶持蔬菜、林果、草畜、食用菌协会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在新农村建设项目安排上,要优先向运转规范、管理严格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倾斜,更好地发挥其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促进农产品销售,提高抗御风险能力,走“龙头企业(基地)+ 专业合作社(协会)+ 专业大户(农户)”的产销路子;三要要积极培育有市场意识,敢闯敢干的新型农村经纪人,活跃农村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鼓励更多的专业大户、农村能人进入流通领域,拉货源、跑市场、找销路,促进农产品交易;四要不断培育完善市场体系,努力开拓农畜产品市场,加强农产品流通市场体系建设。完善提升一批乡(镇)农产品批发市场,支持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直接向城市超市、社区菜市场和便利店配送农产品;在城区和中心乡(镇)积极发展食品超市、便利店、自选店。
4、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服务,大力培育新型农民。要加大技术指导服务力度,广泛开展有针对性的农民技术培训,确保每户有一名熟练掌握种养技术的农民科技带头人。一要加大技术服务力度,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要聘请区内外专家组成技术服务团,对我区农业技术骨干开展包乡培训,建立专业技术人才库,组织专门的技术小分队,到农户家中、到温棚、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服务,着力抓好产前、产中、产后的社会化服务;二要对农民进行大规模的职业技能培训,培训新农村建设实用人才,重点对种养业能手、科技带头人、农村经纪人和专业经济合作组织领办人等进行培训,致力于提高农业劳动力的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提高农民素质,提高农民创业的能力。目前情况表明,农民收入水平的高低与文化程度的高低密切相关,必须对适龄农民加强文化教育和农技培训,使他们迅速增强勤劳致富的本领。
5、深化水权改革,以水权配臵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一是以水权配臵为抓手,以水权改革促进农业结构调整。不按种植结构调整政策种植的农户,水务部门采取不予配水或减少水权水量的措施,使农户认识到种植结构调整势在必行、不调不行;二是通过深化水权改革,建立农业用水“节奖超罚”制度,实行阶梯水价,以水价为杠杆引导农民自觉进行结构调整,引导农业企业向节水高效的产业升级,促使其提高土地单位面积的产出效益、单方水的产出效益,使水权向节水高效优势产业流动,促进农业结构合理化;三是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内部种植结构调整上下功夫,尽快建立起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的区域产业结构布局,以水定产业布局,以水定种植结构,以水定发展规模,通过调整农业结构,大面积压减高耗水、低效益的作物,达到削减农业用水,补给生态需水,进而恢复植被、改善生态的目的。
6、靠实责任,强化措施,充分发挥政府在结构调整中的主导和推动作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量大、任务重,必须细化任务,明晰责任,统筹推进。一要扎实做好面向群众的宣传发动工作,把区委、区政府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意义、目标、思路、措施和要求宣传到乡村、农户。二要通过政策扶持、科技服务、市场拓展、效益示范、典型引路等方式,充分调动起农民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三要建立区级领导包抓、部门主抓工作责任制,制定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工作重点以及配套措施。围绕推进蔬菜、畜牧和特色林果产业化发展,标准化生产,龙头企业建设,土地流转等方面加大扶持和考核奖励力度,并将奖励措施作为一项长期的政策进行推进;四要实行“一个产业基地、一项发展规划、一个实施方案、一套扶持办法、一套工作班子、一抓到底”的“六个一”工作法,做到既抓生产又抓销售,产前、产中、产后全程服务,促进产业的持续稳步发展,全面加快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
总之,我们要把加速生产方式转变和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首要工作来抓。按照全区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总要求,以发展现代农业为方向,认真安排部署,加强分工协作,各司其责,形成合力,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发展循环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设施农业,精心研究,通力协作,强化措施,进一步强化扶持措施,解除农户在市场销售、种植(养殖)技术培训、科技服务、资金筹集等方面的后顾之忧,引导更多的农户投入到高效节水农业生产中,确保农业结构调整目标任务落到实处,努力实现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的历史性突破。
摘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已经成为农业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瓶颈。介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指出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结合云南省社会经济的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问题;必要性;对策
农业结构调整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拉动内需、促进消费的一项长期任务[1]。在伴随着国际金融危机蔓延的形势下,如何通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产品竞争力,达到促增收、扩内需、保增长的战略目标是当前我国农业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1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涵义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就是对农业发展的各种资源进行权衡、改造和利用的过程,是通过发展现代农业,对资源和生产要素进行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满足人们对食物的需求,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过程。其基本内容包括农业内部的结构调整和农业外部宏观环境的调整。即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可以理解为根据其所处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的影响,从战略的高度对农村产业结构进行有取有舍、有进有退的调整,主要着眼于农村产业的改组、产业的审视和生产要素的再配置[2]。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是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进而实现农村经济资源的合理开发与有效利用,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过程中必须遵循农村产业结构的内在演进规律,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和高度化。产业结构合理化是农村产业结构高度化的基础,只有先合理化才能达到高度化。
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是任何国家在任何阶段所要追求的目标,而农村产业结构高度化是在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达到一定程度才能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从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过程来看,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是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要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高度化,必须首先实现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而且农村产业结构的发展水平越高,其产业结构协调化的要求也越高。实际上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本身就是一个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度化过程。
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2.1资金投入不足
据对龙头企业的调查,在影响企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诸多外部因素中,首要的因素就是融资渠道不畅。农村金融机构一度成为农村资金的“抽水”机构。农村金融领域中的“抽水机效应”、“马太效应”日益凸显,使其雪上加霜。随着商业银行改革的不断深入,为增强市场竞争力,追求利润最大化,国有商业银行纷纷整合资源,撤并农村机构网点,上收贷款权限,集中优势资源进占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大量信贷资金非农化,大量农村资金流出农村,被多渠道分流至城市优质客户。
2.2龙头企业少、规模小,农民的整体素质不高
全省缺乏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的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规模与全国先进省份相比还有比较大的差距,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各地农村留守种地的大多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劳动力,他们文化素质不高、市场意识淡薄,致使农业新技术推广难。不少农户市场信息闭塞,种植结构调整随大流,跟着感觉走,使农业新技术推广受到较大阻力。
2.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缺乏科学性、长远性
中国的农业组织结构长期表现为生产组织与流通组织的分割,农业的组织化程度低,束缚
了农业的发展。中国的技术结构长期以来表现为农业科研主要集中在产中领域,而适应于农业产业化产前、产后的深层次开发性科技成果较少。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普及与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快速发展,大幅度提高生产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但云南省农业科技成果在生产上的利用率却很低,每年农业科技成果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还不到30%(美国达到80%),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2.4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
从目前来看,农业与其他部门相比,比较利益明显偏低,从而导致现有的农业资源大量流失,不仅严重削弱了农业的基础地位,而且也对现行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巩固带来威胁,这是目前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面对的不可回避的重大现实问题。当前,农业基础还很脆弱,产业化经营还处于起步阶段。因此,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加以开展。
2.5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
从全省范围来看,农业基础仍显薄弱,农业区域特色不明显,部分优势产业规模不大,比较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农民增收基础不牢实、不稳定。农产品的优质率低,农产品加工增值低,农业生产的集约化程度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档次低。第三产业以终端服务为主,没有形成以生产型工业项目为服务对象的中间层产业链。在农业结构的调整过程中,还存在对当地的各种优势缺乏整体的考虑,不能够扬长避短、存优去劣、确定当地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以优势为立足点,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的现象。3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要性
3.1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
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经济社会的本质特征之一,是众多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难以逾越的发展阶段。我国的城乡二元结构也非常明显。近年来,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发展滞后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只有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积极发展二、三产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经营,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才能缓解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的局面,促进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和谐进步。
3.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选择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这一目标既要注重发展农村生产力,又要注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既要注重农村经济发展,又要注重农村政治文明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统一、外在形象与内在素质相融合的科学完整的目标体系,包含了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内容,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只有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全局性、战略性、合理化的结构调整,按照市场需求,优化农产品结构和资源配置,重构适合地区特点的现代农业体系,才能改善全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加速农业效益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增长,才能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创造物质基础。
3.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本质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农业和农村经济以及社会发展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优化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才能满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后对农产品的优质化和多样化的要求,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提供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增长动力。只有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收入,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进程,才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3.4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但由于我国农业技术水平低,农业整体素质不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不可避免地对农业带来了压力和冲击,特别是单门独户的小农生产极不利于市场竞争,低层次的产业化经营也会使地方农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只有通过农村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才能把资源优势变为产品优势,增强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4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4.1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
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搞好水利、土地整理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以交通、供水、供电、通讯为重点的农业生产生活设施建设[3]。一是抓好通村道路建设,不断提高云南经济发展的外向度。二是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同时,积极抓好土地流转工作的协调,合理规划田块,规范土地租金,引进外来承包大户等,有效引导土地向种养大户流动,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努力降低业主农业生产成本,创造有利于农产品种植、加工和流通的软环境。
4.2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
发掘优势资源,形成区域特色。一个地区应有其自身的优势和传统的生产项目,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中必须因地制宜、扬长避短。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培植本地的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和特色农业,一是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建设农产品产业带,发展特色农业。二是立足资源优势,选择具有地域特色和市场前景的品种作为开发重点,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三是建设特色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筛选、繁育优良品种,把传统生产方式与现代技术结合起来,提升特色农产品的品质和生产水平。四是加大对特色农产品的保护力度,加快推行原产地等标识制度,维护原产地生产经营者的合法权益。五是整合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做大做强名牌产品。六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促进优势农产品出口,扩大农业对外开放。
4.3加大农业科技措施推广力度,建设区域农业商品基地
创新工作机制,推动科技进步。科技进步是产业结构调整的先导,决定着产业结构调整的档次和质量。为此,要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结构调整的推动力。一是重新确立农业科技开发重点;二是抓住关键技术,实行科技攻关;三是有针对性地进行不同区域的科技开发;四是加强科技开发和推广,尽快将现有先进、适用的技术在生产中推广应用。在实施农业产业过程中,要通过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农业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地加强农产品商品基地建设,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地区特点建基地,连片规模化建基地,把农业商品基地建设与主导产业的形成和龙头企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4.4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植龙头企业
注重产业延伸,抓好加工流通[4]。要积极发展“龙头”企业。目前,云南省现有很多的农产品加工企业资产规模小,技术水平不高,对农业生产的带动力和辐射力有限,抗御市场风险能力弱,已不适应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要求。要加大存量资产盘活力度,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农业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联合等方式,扩大规模、增强实力,发展成为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招商引资活动,出台优惠政策,扩大合作领域,广泛寻求合作伙伴,鼓励和吸引侨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进入农业产业化领域,围绕特色产品、畜牧业培育一批规模较大、实力雄厚、带动力强的支柱型农业龙头企业。加大资金、技术投入力度,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利用水平,力争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取得突破。要强化产销结合,大力发展各类农民经纪人队伍,注重培育各类农产品流通专业合作组织和联合体,鼓励更多的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参与农产品销售,形成多层次、多渠道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开辟农副产品销售绿色通道,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4.5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农民增收意识
一是多元化筹措资金,加大经费投入。按照WTO“绿箱政策”,进一步加大对农民科技培训的投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方筹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民营企业、农业龙头企业和个人捐资参与农民培训工作,解决农民科技培训经费不足问题。二是加强宣传教育,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竞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
5参考文献
1 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1.1 三次产业结构的比较
1978年以后, 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 安徽省认真贯彻党中央关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 坚持“一个稳定增长, 两个加快发展”的战略, 不断加大农业投入, 积极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产业结构逐步得到调整和优化, 由表1可知:三次产业结构由2003年19.1:39.1:41.6调整为2012年的12.7:54.6:32.7。其中, 第一产业即农业所占的比重稳定下降。但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相比, 第一产业明显偏重。
注:“构成 (%) ”为各产业生产总值占安徽省生产总值的百分比
1.2 农业产业内部结构发展现状分析
根据2003-2012年《安徽省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研究(见表2),不难发现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及变动存在着以下特点:
1.2.1 狭义上的农业,即种植业所占比重缓慢增加,由2003年的50.
41%上升到2011年的52.48%,始终占据安徽省农业产值的半壁江山。尽管安徽省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努力把降低种植业比重放在首位,把提高林牧渔业的比重作为调整方向,但收效甚微。
1.2.2 产值居于第二位的牧业,是安徽省重点发展产业,但是从2003年以来有所下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畜牧产品的需求量也随之上升。因此,安徽省牧业的发展,仍有较大空间。
1.2.3 2011年农林牧渔服务业所占的比例虽然较2003年相比有所提高,但总体发展缓慢。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发展,既是农业产业高度化的标志,也是现代服务业的一项重要内容,其本身能够创造巨大的产业价值,而且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一个重要途径。就这点来看,安徽省农林牧渔服务业的发展远跟不上时代要求。
数据来源:《安徽省统计年鉴》
2 目前安徽省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总体来看,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虽已取得部分阶段性的成果,但仍存在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2.1 发展不平衡,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趋同、比较优势难以发挥
地区之间、产业之间发展不够平衡。安徽地处气候南北过渡带,在地势上由南至北依次为山地、丘陵和平原,气候和地形上的多样性导致了安徽物种资源的多样性。区域农业资源的差异,也固然要求区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随之实行差别化战略,但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我省如粮食、畜禽等主导产品发展较快,但区域性特色产品发展较慢,地区间的产业过于趋同,低水平、重复性建设现象依然存在。
2.2 缺乏规模经营,科技含量低,生态环境遭破坏
在安徽省农业结构调整中,目前还普遍存在规模缺陷,除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规模较大以外,农业产业化经营比例偏低,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含量不高。一些企业加工的基本属于初级产品,产业链短,附加值低,效益不高,难以推动产业集聚,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同时,农业生产中粗放式经营依然严重,大部分企业产品科技含量较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现象时有发生,出现了填塘改田、围湖造田、农药使用过量等现象,忽视了生态效益,影响了农业经济的可持续性发展。
2.3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市场体系不健全,社会化服务落后
农产品直销、批发市场建设缺乏规划,存在布局不合理、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等问题。此外,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难以有效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而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社会化服务也较落后。各政府部门缺乏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程中所给予的宏观调控和引导,缺乏有效的政策意见和措施;能够直接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进行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社会中介组织规模小、数量少,而且服务内容欠丰富、服务手段落后。
3 推进安徽省农业产业调整的对策建议
3.1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安徽省要把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一项战略性举措。首先要重点搞好“龙头”建设,发展壮大龙头企业,从安徽省实际情况出发,充分发挥其农业优势,努力在农副产品、畜牧产品的深加工增值上及绿色产品上下功夫,力争在全省形成一批各具特色的复合型经营实体。其次,要寻找一个适合本省发展的农业产业组织形式,主要的形式包括:龙头企业牵动型(公司+农户)、市场带动型(专业市场+农户)、合作经济组织推动型(农业专业协会、合作社+农户)。就目前安徽省自身情况来看,农业合作经济组织是最适合安徽农业发展的组织形式,其优点在于能较好的协调各利益之间的关系,适应目前市场和农村的实际发展情况。
3.2 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
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如何,关键是要看能否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创新的能力亟待提高,因此要充分发挥科技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首先要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尤其是农业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其次应在安徽省相对丰富的农业技术资源的基础上,尝试建立农业高等职业教育体系,重点培养一支懂技术、有文化、善管理的农业技术型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核心作用,并鼓励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到农业生产的第一线,加强对农民的技术教育培训。
3.3 加快农产品品牌建设和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
安徽省地处全国中部,承东接西,具备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区位等诸多优势,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产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因此,安徽省应依托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长三角地区,加快培育品牌农业和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把握农产品消费的总体趋势。同时,应尽快建立适应发展需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这将成为提高农产品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丁忠明.安徽省经济发展研究报告 (2006) [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7.
[2]安徽省统计局, 安徽调查总队编.安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农业结构的形成受宏观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农业比较效益、农民收入预期的影响。对农业结构进行调整,不仅需要采取有效的宏观调控措施,而且也要探索和建立一种有效的经营机制引导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以不断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本文拟就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及相关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带动农业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
农业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的复合系统。农业结构的调整,即调整农业各部门、农村各产业之间及其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关系。通过调整,使农业生产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提高比较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实现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农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也是对农业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的阶段,既要搞好种植业、养殖业等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又要搞好加工业、运销业等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既要保持农产品生产的一定规模,又要提高农产品质量;既要搞好农产品的加工转化,又要搞活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销售。这种调整不是适应性的,而是战略性的。从长远看,实行这种农业结构战略性的调整,单靠行政手段不行,必须建立健全一种与农业经营主体和市场需求变化相联系的经营机制,并通过这种机制去带动和引导,才能逐步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目标。
农业结构调整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业结构逐步进行高速和改善。从大的阶段看,一是从1949年到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这是在计划体制和“以粮为纲”方针指导下进行的。农业生产按政府指令安排,实行计划种植。所以,偏重种植业和粮食的单一结构,虽有一定的微调,但基本变化不大。单一的农业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影响了农民收入的增加。
二是从1978年到90年代初期的农业结构调整。由于农村土地经营制度的改革和农产品购销体制的改革,加之实行“绝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业结构开始由单一种植业向农、林、牧、副、渔并举转变,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粮食在种植业中的比重都有所下降,农民收藏有所增加。但是,由于计划体制的影响还远未消除,加上行政手段的驱使,农业结构调整趋同性很强,使农产品出现“卖难”,区域性结构矛盾突出,农村加工业、运输业发展缓慢。
三是从90年代初期到现在的农业结构调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农产品购销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的调整。特别是近几年农业结构调整成效较大,种植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下降,粮食、棉花面积进一步调减,养殖业、乡镇企业
有较快发展,农业结构有较大改善。但市场机制在农业资源配置中的作用仍没有充分发挥,一些地方农业发展仍以追求增加产品数量为主,品种结构单一,优质农产品少,加工转化率仍然很低,农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惩农业整体效益低,农民收入增幅减缓。
从整体上看,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的农业结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结构长期积累的矛盾并未根本解决,农业结构与市场消费、农民增收的要求还很不适应,农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⑴农产品质量不完全适应消费多样化的需求,多数农产品处于阶段性、结构性从过于求;⑵农民不能有效地进入市场,农产品销售不畅,价格低迷;⑶农产品加工转化滞后,农业比例效益低,逐民收入增幅减缓;⑷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地方生态环境受到破坏;⑸农村第三产业发展缓慢,等等。应该看到,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农业结构不合理。这是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所必须解决的问题。
事实证明,以往的几次农业结构调整是有成绩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除了历史的和政策的局限性原因外,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缺乏市场引导,结构调整趋同性强,你调我也调,你种什么我种什么,形成“重复建设”,致使农业生产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市场需求变化脱节、错位。二是一些地方以行政手段干预较多,往往使农业结构调整脱离本地的优势和市场需求,盲目性很大。三是注重种植业、养殖业结构调整,但农产品加工业、营销业发展缓慢。四是农业生产结构调整预期不好,农业生产者不知调什么、种什么、结构调整的目标不明确,缺乏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和预见性。
以上分析表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对农业资源的配置起着基础性作用。农业结构调整作为农业资源的重拳组合,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与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紧密结合。这就迫切需要一种经营机制,充当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结合的载体和带动、引导力量。否则,就会由于市场住处不灵、农产品滞销、比较效益低,影响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那么,什么经营要制能把生产、加工、销售与市场联为一体,并使三者互相促进呢?那就是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带农户,是引导和推动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就是广大农民为解决农业结构性矛盾对生产和收的影响而创造的。这种经营机制,通过利益纽带,实行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的高速与市场消费结构的变化有机地联结起来,并使三者相辅相承,互为促进,顺应了农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尤其应该看到,市场对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的要求更高。只调生产结构,而以农产品为主的加工业和营销业发展不起来,农业比较效益就不能提高,农产品销售就困难;有了加工
业和运输业,而没有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营销业也难以巩固和发展。这说明,农业生产结构、农村产业结构以及市场需求结构调整是一个系统工程。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决不只是单纯解决种什么、养什么、种多少、养多少的问题,也不某个五一节的局部性调整,百是要把数量与质量、生产与加工和销售通盘考虑,进行多环节的全局性的调整。通过结构调整,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质量和效益,向生产的深度和广度进军,切实增加农民收入。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连头市场,龙身连着加工和销售,龙尾连着农产品生产基地,具有引导和扶持生产、提高农产品质量、开展深度加工、拓宽销售市场的功能,不失为农业结构调整的一咱重要动力机制。
二、农业产业化经营对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的一体化经营。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也就是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生产结构的调整。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生产基地通过调整结构,为龙头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需求,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技术、资金支持,提升农业结构调整的水平。
(一)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市场引导
结构调整的目的,是生产适应市场需求的农产品。所以,调整农业结构必须以市场为导向,瞄准市场需求。土地家庭承包经营的农户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主体,户数众多,经营分散,尤其需要加强结构调整的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是生产与市场连结的桥梁,成为向农民传递市场信息的重要渠道。一是向农产品生产者及时反馈市场信号。龙头企业外接市场,了解市场需求,能够把握市场变化。为获得适合市场需求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及时向农产品生产基地传递信息,以此引导农民合理确定主导产业和生产规模。二是为农产品生产者开辟销售渠道。市场销售既可以引导结构调整,又可以促进结构优化。通过龙头企业与农民建立稳定的购销关系,农产品有了稳定畅通的销路。这样,就发挥了主导产业优势,巩固和提高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效果。总之,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市场牵动龙头,龙头引导基地,基地带动逐户,合理确定农产品生产基地主导产业和布局,把农业结构高速引导到依靠市场配置农业资源上来。
(二)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技术支撑
农业科学技术是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动力。农业结构高速的过程,也是农业科学技术应用的过程。只有加快农业科学技术进步,才能促进农业结构优化。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成了农业科技推广和应用的重要载体,开辟了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新途径。一是为农产品生产基地提供技术服务。龙头企业采取提供良种,推广栽培、植保、储藏技术等措施,提高了农产品的科技会计师,促进了产业结构和口若悬河种结构的调整。二是为农村培养科
技人员。龙头企业重视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进步,聘请专家开展培训,现场传授知识,提高农民和科技人员的科技文化素质,为农业结构调整奠定基础。三是促进农业生产和农业技术的紧密结合。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促进了农业科技的应用,提高了技术集约化程度。农业科技人员进入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解决一些生产和加工领域的实际问题,强化了科技应用力度。所以,农业产业化经营,既为农业科技进步创造了有利条件,又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技术支持。
(三)对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
农业结构调整,就是农业技术、资金、资源等要素的重组。没有资金投入不足,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制约因素。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随着龙头企业实力的增强,为农业结构调整提供资金支持就成为可能。一是让利于农,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投入能力。龙头结成利益共同体,把部分加工、销售环节的利润返还给农民。农民改变了单纯出售初级农产品的地位,并获得社会平均利润,增加了收入,增强了结构调整的投入能力。二是反哺农业,直接增加农产品基地投入。龙头企业为了扩大再生产,获得高产优质农产品,积极增加农产品生产投入,推广农业技术,修建仓库、水利、道路等农业基础设施。三是解决贫困户资金困难。一些龙头企业拿出一部分资金,解决盆困户购买化肥、农药、种子资金不足的问题,扶持农业生产。这些情况表明,由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业比较效益,创造了更高的农业利润率,从而增强了带动农业发展的经济实力。“利益共享”的机制,又驱动了龙头企业拿出相应资金,支持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四)对农业结构调整具有提升作用
随着农业发展和国内外市场变化,农业结构高速必须不断地提高层次和水平,以解决深层次问题,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推向新的阶段。农业产业化经营作为一种新的经营机制,其重大作用不仅在于实现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而且还在于通过一体化经营,把农业结构调整提升到新的水平。一是促进农业生产结构优化。一般来说,龙头企业根据市场多样化需求,确定加工和营销的农产品。不同的龙头企业加工或营销粮食、水果、蔬菜、畜产品等不同的农产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需求的这种多样性,带动了种植业、养殖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优化了农业生产结构。二是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的优化。从一些地方的情况看,一般龙头企业具有从事加工、销售、储藏、运输等多种类型。一种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农村一咱产业。多样类型的龙头企业,带动了逐村加工业、运输业、营销业、服务业等产业的共同发展,改变了农村单一的产业状况,使农村产业出现多门类重组的新格局。三是促进了农业区域化、专业化。为满足加工和销售需要,龙头企业对农产品收购时间集中,需求弹性大,质量要求高,一般都成批量收购。每个龙头企业往往只收购某
一种特定的且符合质量标准的农产品。这种需求和经营特征,决定了农产品生产基地为适应龙头企业的需要,必须实行单一品种规模化种养,从而促进了农业结构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方向发展。可见,农业产业化经营,促进农业结构从某个单一部门或产业向多部门、多产业发育和重组转变,进而逐步实现由量的变化向质的提高飞跃。
三、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引导和带动作用,随着其自身的逐步完善,才能充分发挥出来。当前,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推广“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大力加强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为发挥农业产业化经营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创造有利条件。
(一)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增育和扶持龙头企业
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功能的强弱,关键在于龙头企业实力的强弱。龙头企业经营实力强,对农业结构调整带动作用就大。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龙头企业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龙头企业要在税收、信贷、出口等方面给以扶持。要有计划、有重点地培育一批大型龙头企业,不断增强它们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支持能力。应选择一些经济实力强的大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以农产品加工、营销为主的乡镇企业,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行列,充当龙头企业,发挥它们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引导和支持作用。要鼓励多咱所有制形式、多种经营类型的龙头企业的发燕尾服,防止重复建设,以俣理的龙头企业结构带动农业结构的组合和优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生产基地要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以利于农业各部门、各产业均衡发展,形成科学的农业区域结构。
(二)支持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按政策规定收购自用粮
这是促进粮食品种结构调整和区域化生产的重要措施要认真落实国家有关政策规定,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产品生产基地建立稳定的粮食购销关系。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省级政府批准,可以到农村收购自用粮。建立这种稳定的购销关系,既可以促进粮食销售,又可以引导农民调整优化粮食品种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粮食生产。一些大型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经批准后,成批量地收购一些自用粮食品种,可以带动粮食的区域化、专业化种植,促进农业结构和区域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三)采取“公司加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形式,带动农业结构调整
发展订单农业,实行“公司加农户”,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增强农业产业化经营对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作用。提倡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同农户签定订单,这样可以将市场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表现为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品种、规模等的具体要求,为
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信息和导向。农民按照订单的约定来安排农产品生产,可以使生产结构更适应市场需求结构,从而带动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发挥比较优势,合理配置农业资源。加强“合同”和订单的管理,进一步规范化、制度化,提高履约率。
(四)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农产品基地生产结构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第一车间”。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后,要发挥市场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搞好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结构调整,要根据市场和龙头企业需要,合理确定主导产业,优化品种结构。要加快农业科技进步,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推广中的作用,促进农业科技在农产品基地的普及和推广。要采用先进农业技术,提高农产品生产基地的科技水平,依靠科技带动品种结构、品质结构调整。要加强农产品基地的农田水利建设,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搞好储藏、保鲜、运输、供电、通讯等设施建设,以保证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需要。农产品生产基地要健全市场网络,开辟农产品市场,创造良好的外部销售环境。
(五)运用利益机制调动农户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调整陕南农业产业结构的基本思路与对策】推荐阅读: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07-27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几点思考10-04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09-12
宁夏农业产业结构调整12-11
09农业结构调整05-31
节水农业发展下的农业种植结构调整论文10-14
全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讲话稿10-26
2024年农业结构调整意见(征求意见稿)06-30
陕南简介09-25
陕南移民搬迁政策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