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2024-09-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精选9篇)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篇1

××办事处辖7个乡(镇)、83个村、571个组,22300户、80181人,幅员368.6平方公里、耕地5万余亩。近年来,××办事处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和“万千”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种养业,在农业增效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振兴农村经济走出了一条新路。

一、主要成效

一是优化了农业结构。种植业上,大力发展水果。新植市场前景看好的翠冠和中梨1号等早熟梨品种4000余亩,建成早熟梨基地6000亩,新植红心果猕猴桃2000多亩。同时,发展订单油菜3.1万亩、海椒4600亩,种植药材3970亩、苗木3700亩(其中嫁接850亩),粮经作物比达到5:5。养殖业上,突破性发展生猪。今年一季度,出栏生猪19680头、存栏70429头、入库税收33.5万元、完成全年税费入库28,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1290头、6768头、17.2万元、12,四项指标均占全县第一。二是初步实现了“双增”目标。据测算,今年全办事处生猪和水果两项,人平分别可以增收41元、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以达到1770元,仅生猪一项可以实现税收174万元,占全办事处工商税收任务的61。三是造就了一批经济能人。培育了在全县具有一流规模和水平的雪梨大户张斌、猕猴桃大户曾玉敏、毛兔大户李朝益、生猪养殖大户吴桂国等业主大户30多个,带动农户调整结构2000多亩,为农户运销农产品1200多吨。四是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通过发展种养业,全片区以可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4600个,增加劳务收入2300万元,实现了农民向“农民工”、“老乡”向“老板”的转变。

二、几点经验

××办事处“坚持以生态庭园经济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重要手段,放手发展畜牧业”的实践,符合我县农村实际,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一)抓基地,扩规模是基础。没有基地就没有依托,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办事处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规模”,摒弃“小而全”,着眼“大而特”,按照“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特色经济发展要求,抓基地,扩规模,初步建成了优势产业带。以运山镇为中心,沿苍巴线集中成片扩植4000亩早熟梨,建成20公里雪梨风景带,万亩雪梨示范园建成后,将成为川北地区最大的早熟梨基地。以石马、彭店、白山为重点,恢复性发展猕猴桃产业,发展订单猕猴桃2000亩。目前,全片区建成50亩以上的示范片32个、千亩示范片2个;畜牧业重点兴办千家万户适度规模养殖的家庭牧场,计划全年种草1.5万亩,销售商品猪7万头。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基地规模进一步壮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抓大户,带农户是重点。农村专业大户和经济能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抓住了大户,就抓住了结构调整的“牛鼻子”。××办事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是大力培育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今年以来,全处以奖代补投入2.8万元,干部捐资3.7万元,为农户协助贷款30万元,大力发展出栏生猪30头以上的大户1200户,10头以上3000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2900户。二是大力培育业主大户。岳东镇曾玉敏租地100亩建成“玉敏仙果农场”,带动46户人种植猕猴桃,流转土地1600亩。运山镇文庙村雪梨大户张斌,租赁土地110多亩,年收入3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的组成为全调组。××镇权家村四组农民自发到文庙四组参观业主大户后,下定决心卖掉19头耕牛,成为全调组。在业主大户的带动下,全办事处的全调组达到39个。三是动员引导党员干部当大户。全处30多个业主大户中,其中有9名党员干部领办实体,石马镇党委书记权兵宗领办咸菜厂,带动农户种植蔬菜400亩。

(三)抓科技,强增值是关键。市场不需要“大路货”,科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办事处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突破口放在依靠科技上,大力推广普及实用技术。一是积极推行无公害生产,推广使用水果套袋技术、诱蛾灯杀虫技术。2003年,运山镇的套袋雪梨每公斤比外地高出0.3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平增收130元。严格控制禁用、限用投入品的使用,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建成省级无公害水果基地2000亩、县级无公害畜禽生产示范基地7个,80的畜禽产品实现了无公害。二是大力推广名、优、特、新品种。采用矮化密植技术,雪梨投产期由五年缩短为两年。大力推广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良种猪,加快良繁体系建设,每乡镇达到了养10头良种母猪的3户(或养3头的10户),示范片(组)内户均达到1头良种母猪,保证了仔猪的供应。三是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邀请专家、教授实地指导,积极鼓励引导专业大户、“土专家”典型示范,组建专业技术协会,形成了以办事处有关部门为骨干,乡镇站所为主体,协会、大户、“土专家”为主要组成部分,覆盖全办事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四)抓流通,促销售是动力。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是解决“卖难”问题,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重要环节。××办事处围绕本地骨干产业建立起运山雪梨协会、岳东猕猴桃分会、××毛兔协会、岳东手工挂面合作社等10余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3年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经营

服务收入达1500万元。2003年,岳东农产品收购协会销售总额1636万元,上交国税80多万元,为当地农户增收1300多万元,促进了当地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民运销队伍和农民“经纪人”,全处有200多人常年在外跑市场、抓信息、促销售。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集散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市场,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行情,让农民掌握价格动态,争取市场的主动权。××镇25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正在施工,运山镇1300平方米的雪梨市场前期工作准备就绪。

(五)抓领导,重管理是保证。在自发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必不可少。××办事处针对本地税基较重的实际,把生猪的生产和管理确立为实现“双增”目标的重中之重。一是强化领导。实行“书记管修路,乡(镇)长管生猪”的工作制,办事处对乡(镇)政府和书记、乡(镇)长实施双重考核。种植业上,将干部一个月的福利用于奖惩;畜牧业上,实行乡镇干部一个季度的225元津贴与适度规模养殖帮扶业绩挂钩,完成任务50以上按比例减扣,完成不足50的全额减扣。二是强化税费征管。坚持畜禽检疫报检点24小时值班制度,畜牧、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在主要垭口、边界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禁税源跑冒滴漏,仅第一季度,岳东守垭就补检生猪170多头。实行生猪收购资格审查制度和税收保证金制度,取消生猪贩运者自定的生猪组织员,由村、组干部兼任生猪协税员。建立举报制度,以查促管,以查促收,开展生猪税收检查,严肃处理生猪贩运挂靠户无证经营,逃避税收的违法行为。运山龙井村伍某、××红瓦村杨某由于偷逃税,均受到相应的处罚。三是抓跟踪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实行领导联系业主制度,各级畜牧部门实行承诺服务,建立“猪户口”,存栏登记,出栏销号。农业科技人员对业主选址、设计、引种、防疫、技术和信息等实行全程指导,实行高质量高标准服务。

三、几项重点工作

××办事处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表明,县委、县政府针对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提出的“万千”工程和“35111”适度规模养殖工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而且具备很大的挖潜空间。当前,各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我县农产品加工率低,精深加工尤其缺乏,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从单纯的减粮扩经,发展名特优新初级农产品,转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从单纯依赖农民自身力量调整,转到对与农业生产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牵引调整;从单纯提高种养业生产水平,转到延伸产业链,靠产加销整体协同增收;从单纯靠集贸市场蹲点交易,转到广泛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技术指导、物资供应、组织集散、仓储运输、签订合同、完成订单以及拓展市场渠道、传递市场信息、协调购销的作用;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品种结构、技术标准不便统一,转到依靠业主承包、大户带动、订单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不断提升农村规模经济效益。

二是要创新投入机制。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要以示范新村、梨乡新村建设为载体,以“三个转变”为动力,着力创新多元投入的市场机制,增加农业项目资金投入,鼓励业主、大户、加工企业自主投入调结构,形成“引导投入——效益回报——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逐步建立起以农户投入为主体,国家投入为导向,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并配合优惠税收、信贷政策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畜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半壁河山”,县上拿出了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要改变撒胡椒面的做法,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集中建立良种母猪扩繁场,形成仔猪专业市场,建立起稳定的良种供应基地。从长远来看,可以考虑从生猪税费中抽出一点、各级财政投入一点的方式建立“发展生猪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良繁体系建设。

三是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科技支撑,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彻底解决“卖难”问题,关键在于推广、运用新技术。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站是引导、指导、服务农业的生力军,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技服务体系和人员,结合“乡土人才”,建立与重点产业相适应的科技协会,研究、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科技问题和信息技术。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结构调整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开展农业投入点强制性产品认证试点,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篇2

近年来, 县委、县政府深入贯彻中央和省市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 突出特色闯市场, 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思路, 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入手, 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各乡镇结合各自的资源、气候、人才、资金等情况, 积极寻找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子, 做起了“区域特色经济”这篇大文章, 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一是形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种植、养殖基地, 如优质稻、烤烟、生猪等基地;二是培植出了一些专业村;三是引进了一批龙头企业, 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 为增加农民收入奠定了较好的基础, 农民人均纯收入逐年提高。近期, 笔者就衡南县农业结构调整进行了调研, 发表看法与建议。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虽已初见成效, 但进展缓慢, 农业产业化经营仍处于起步阶段, 经济效益不明显, 具体表现在:一是基地和专业村不多且规模普遍较小, 形不成规模优势, 收不到规模效益, 形不成支撑衡南县农业产业化的支柱产业;二是科技含量普遍不足, 产量较低, 产品质量不高, 经济效益低;三是虽有较多的优质农产品, 但没有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的品牌, 更没有叫得响的名牌。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不够突出, 结构调整仍处于自生自灭状态

衡南县虽制定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总体规划, 但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的、详细的、具有可行性的实施方案做指导。各乡镇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是什么, 发展的重点是什么, 没有一个统一的目标, 产业调整主要靠农民自发形成, 导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处于“乡镇各自为政、公司各行其是、基地时有时无、农户无所适从”的被动局面。一些农民自发形成的项目, 由于得不到“宏观调控”政策的“输血”和“诊治”, 造成“营养不良”, 中途夭折。

(二) 农村市场发育不全, 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 农产品流通不畅

衡南县结构调整中普遍只注重产前、产中投入, 却很少注重产后服务, 尤其在市场的培育上做得不够。

首先, 缺乏市场信息收集、研究、发布的机构和人员, 无法为农民提供正确的市场信息。农民不知道市场需要什么, 应该种 (养) 什么, 只好随大流, 结果吃了大亏。

其次, 农贸市场建设滞后, 形不成大宗交易。各乡镇虽结合实际改扩建了原来的集市, 但这些市场大都规模小, 设施简陋, 功能落后, 缺乏农产品交易所需的储藏、冷冻、周转条件, 产品交易主要以零星为主, 形不成专业市场, 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

再次, 缺乏农产品经纪人, 搭不起农民与外地市场之间的桥梁。生产的农产品主要靠在本地销售, 销往外省外县的不多, 销量增长不大。这也是难以形成生产规模的重要原因。

(三) 农村劳动力素质较低, 农业技术力量薄弱, 不能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由于农民文化素质较低, 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 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衡南县农技干部中, 大中专文化程度的技术人员仅占农技人员总数的54%, 且这些农技人员多是学大田作物的, 学经济作物的极少, 无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技术指导作用。另外, 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 服务手段落后, 特别是乡镇农技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 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

(四) 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 规模不大, 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

衡南县虽扶持建设了一批粮油、茶叶、药材、畜牧养殖等涉农龙头企业, 但这些企业多数规模小, 资金短缺, 设备简陋, 生产技术落后, 市场开拓能力弱, 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

(五) 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 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 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但衡南县对这些方面的投入主要是靠个人投入, 难以得到银行的支持, 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多数农民虽想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来提高收入, 但苦于缺乏资金投入而放弃行动。

三、对策及建议

(一) 论证先行

在衡南县农业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 组织专业人员或聘请专家对衡南县各乡镇的地理环境、自然环境、资源条件等实际情况进行认真的调研, 经科学论证后, 制定出方向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的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 用于指导乡镇和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 把市场需要和衡南县的优势结合起来, 注重发展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和拳头产品。

(二) 搞活流通

首先, 统一规划, 统一布局, 多元集资, 建设和培育功能齐备的农产品“专业”市场和“龙头”市场, 以点带面, 辐射周边乡镇;加强农产品储运加工、分级分类、包装等市场配套设施建设。对农产品交易市场的建设, 要给予政策上的优惠。

其次, 积极培育农业经纪人队伍, 发挥经纪人和运销大户在搞活农产品流通中的带动作用。大力发展订单农业, 以市场定规模, 以销定产。

再次, 加快市场信息体系建设速度, 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经济综合信息服务体系, 扩大和完善农产品市场信息网络;加强对市场信息的分析和预测, 及时、准确地向农民提供价格信息、生产信息、库存信息及中长期市场预测分析, 帮助农民按照市场需求安排生产和经营。

最后, 进一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 消除各种关卡和乱收费、乱罚款现象, 为农产品的流通开创“绿色通道”。

(三) 科技助催

加大农技人员的培训培养力度, 建设一支技术精、服务好、能干事的农技人员队伍。建立和完善对农技人员培训培养的机制, 加强与大专院校和农业科研机构的联系, 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 根据衡南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际需要, 有计划地对现有农技人员进行培训, 更新知识或学习新的专业知识, 以便更好地指导农民群众。鼓励农业技术推广部门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承包、技术入股、技术转让等方式, 领办、创办、协办农业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加强对农民群众的培训力度。培训应以农业适用新技术为主, 要有针对性地培训, 注重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以实际操作为主, 提高农民技术水平。

(四) 链条延伸

通过大力发展食品加工, 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经科学测算农业原产品的价值量只占农业最终产品价值量的10%, 可见, 没有农业生产外环节的多次增值, 农业经济效益就难以从根本上提高。因此, 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是增强农业竞争力和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发展的迫切需要。要尽快制定食品加工业规划和支持政策、建立食品加工专项资金, 鼓励多种所有制和多元投资主体共同参与, 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

(五) 政策倾斜

加大本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 同时, 做好项目前期工作, 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 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 提高农业的效益, 以此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资, 形成投资多元化。要引导农民群众在自愿原则下组建农业合作社, 相对集中固定资产,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能力, 便于申请银行抵押贷款和联户担保贷款。要通过以上措施, 形成政府、集体、农民、社会资金等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在投资方向上, 既要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更要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和培育市场的力度;既要加强有形项目的建设, 更要加强信息服务等无形项目的建设。

(六) 品牌经营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篇3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 结构调整之态

麒麟区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中,实施了“数字乡村”、“百千万”、“十农十化”等工程,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麒麟区201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4.92亿元,同比增66.98亿元,其中种植业实现收入8.73亿元,林业实现收入1.08亿元,牧业实现收入23亿元,渔业实现收入1.8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收入268.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收入14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34元,比上年增1687元。蔬菜、蚕桑、烤烟等九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商品化,市场经营一体化。

2 结构调整之难

2.1 支柱产业散乱杂 除烤烟、粮食外,7大主导产业规模都比较小,没有完全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者说只能算是部分主导产业相对突出、其他产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

2.2 农产品深加工滞后 基本上主导产业缺乏深加工,蔬菜、蚕桑产品只是处于初级加工,向市场出售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波动大,容易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

2.3 农业科技人员不适宜 目前农业部门与乡镇在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体制上不顺,存在管人管事脱节问题;科技推广经费不足,良种良法普及率低,科技措施落实不力,发展后劲不足,制约经济作物产业健康发展。

2.4 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3 结构调整之策

农业结构调整是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牵涉到资源、资金、市场、人才、技术等诸多因素,必须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论证、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确保成功。

一要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产品。一是稳步发展优质葡萄。着力抓好葡萄基地建设的提升,在种植管理中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期、统一规格、统一管理。二是大力培育地方名特优蔬菜品种。三是突出提高花卉苗木产业生产。四是积极探索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加大适合我区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强化科技储备能力。培育一批产业化优势区域,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一批优势品牌。

二要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围绕中低田改造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一是大手笔、大气魄超前做好现代农业园区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规划发展的宏伟蓝图。二是基地园田化;三是设施现代化。大力推广蔬菜、花卉大棚种植,提高大棚调温和控温能力。安装喷滴灌和物理、生物防治器具,提高基地抗灾减灾能力;四是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加大与科研院所对接力度,使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科技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加强现代农业加工、储运配套集成技术推广运用,引导龙头企业引进先进设施武装好现代农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加大高效农业发展力度。着力强化重点科技推广落实,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大经济作物复种、套种、立体种植、测土配方、果实套袋、省力化蚕台、自动升温补湿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单位面积效益,增加附加值。二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重点加大对低产桑园、低产果园品种改良和肥土改良力度,提高产品商品数量和质量。三是加大良种繁育。四是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民土地收入。根据中央“三农”相关政策,着力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打破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采用租赁形式,应用“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的运行机制,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实现种植和务工双赢。五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基地发展庄园经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四要加大生态农业发展力度。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速冻蔬菜、供港蔬菜、魔芋、蚕茧、优质梨、优质葡萄、韭菜花、园艺花卉苗木等优势产品,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一是大力推进基地及产品认证力度,在现有无公害蔬菜基地6万亩、无公害产品18个,无公害梨1.37万亩产品3个,绿色食品0.53万亩梨,产品2个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和产品认证,在有条件的乡镇力争每个乡镇认证基地和产品1-2个。二要加强经济作物生产、加工及销售标准化管理,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商品率和安全水平。三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获取品牌效益。在巩固保护好现有品牌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外宣传,围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来创品牌。进一步创新科技,转变经营方式,加大商标注册力度,改进包装,增加花色品种,在目前云珍牌速冻蔬菜、富力牌魔芋粉、阿诗玛牌韭菜花、红美珠葡萄和翠峰山牌梨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基础上,着力培育韭菜花、速冻蔬菜、供港蔬菜、蚕茧、大蒜、花椒、优质葡萄(梨)、花卉八大经济作物亮点品牌。

4 结语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篇4

一、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情况

(一)农村经济总量不断增加,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3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6.87亿元,比1997年的4.72亿元增长45.55%,平均每年递增7.6%。其中,农业产值38217万元,林业产值518万元,畜牧业产值24790万元,渔业产值4086万元。分别比1997年增长了37.6%、-12%、53%、55.4%。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997年的2189元上升到2003年的2875元,上升了31.34%。农村经济结构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比重持续下降,外出务工收入不断增加。其比例由1997年的0.8:0.2变化为2003年的0.6:0.4。全县粮食、经作、畜牧、渔业四项产值的比例由1997年的33:25.9:35:5.6调整到2003年的16.89:41.34:36.1:5.97。经济作物产值比值上升了15.44个百分点,粮食产值比重下降了16.11个百分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日趋合理。

(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四大主导产业成效显著。2003年,全县农业土地使用面积49.3万亩(家庭承包经营耕地面积42万亩),用于粮食生产的面积27.9万亩,占57%,用于多经及生态农业的面积21.4万亩,占43%。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例由1997年的79:21调整为57:43,粮食与经济作物的产值比由1997年的40:60调整为28:72。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水果、蔬菜、花卉苗木种植和畜禽养殖已成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的四大主导产业,涌现了一批专业村、组。2003年,我县蔬菜种植面积已达5.38万亩,总产量21.5万吨;水果成片种植面积6.92万亩,总产量5.26万吨;花卉苗木种植面积2.95万亩;出栏肉兔163万只、家禽1073万只,水产品养殖面积近2万亩、产量10200吨。四大主导产业的产值达到38308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8%,已大大超过粮油产值。

(三)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产业化经营健康发展。至2003年底,全县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2家,其中市级4家,县级21家,街道、镇乡级27家。固定资产总额18619万元,产值56922万元,实现销售收入49948万元。龙头企业用地21823亩,从业人员29550人,带动农户16767户,农民从中获得收入7540多万元。另外,全县还有种养殖专业大户1700多户,专业市场4个。新型农村合作组织12个,拥有会员1818人,带动农户5176户,服务范围主要是蔬菜、种子、水果、水产、蓄禽等方面,作用发挥较好的有广东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狮子太山果协、健龙莲藕协会等。这些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为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农村劳动力转移效果明显。2003年,全县农村土地流转总面积已达80856亩,流转率为19.24%,涉及农户31690户,涉及工商户2361户。全县累计转移农村劳动力14.4万人,占农村总劳动力的52.1%,其中第一产业内部转移12012人,占8.34%,使农村劳动力实现了就地就近转移。除常年性用工外,不少龙头企业还使用了大量临时性、季节性用工,全县农民从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中获得纯收入人均达到160元。

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推进难。一是各级各部门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无力度;二是农业结构调整规划实施差,发展零散。如十万亩优质梨种植,成片的规模较大的果园不多;三是部分农民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喜欢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农业,不愿调整农业结构;四是由于农民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技术缺乏,加之风险大,想调整结构却不知如何调或者不敢调;五是部分农民信息不灵,盲目跟着别人调,导致农业结构调整低水平重复,同类性农产品大幅度增加。由于对市场行情的变化规律把握不准,调整后见不到效益,甚至造成了损失,影响了农民的积极性;六是农产品加工链条短、保鲜、包装、储运、销售体系相对落后,农产品增值不大;七是农业受自然灾害、市场行情的影响大,又缺乏农业种养业和自然灾害保险,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调整农业结构的积极性。

(二)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技术服务滞后。农民在生产与经营中多数“各自为政”,走公司+农户+基地或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生产模式的不多,主要是农业龙头企业少,规模小,象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这样有带动力的少。新型农村合作组织少,规范化程度低,其示范带动作用不够强,全县象狮子太山果协和健龙莲藕协会作用发挥较好的合作组织不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合作经济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业主与农民之间采用订单农业、按利润返还、按股分红方式合作的少,影响了农民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积极性。因此,农业生产难以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的格局,不利于形成规模优势、创特色品牌。加之我县农技服务体系不能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主要是从事农技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太少,全县农技专业人员仅占在岗人员的14%,加之专业技术水平不高,技术指导服务不力,农业结构调整出现了重发展轻管理的现象,不能提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的技术指导与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业结构的调整进程。

(三)农业结构调整项目规模小,档次低,精品少。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项目,除温氏集团、渝西渝川公司、三业茶叶公司等项目规模较大之外,普遍规模

示范、推广工作,建设一批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大力普及农业适用技术、新技术,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产品上档升级。在收集和发布有关农业的信息方面,县政府有关部门应该通过新闻媒体、计算机网络等广泛发布农业生产、销售、加工等方面的信息,及时准确地收集、分析、预报、发布国内外市场供求信息,提供政策、法律、科技、生产、金融、行情等动态信息,为农民的生产经营决策服务。在资金方面,除了政府加大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资金扶持力度外,金融部门还应积极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小额贷款和更多的信贷支持。采取设立农业风险基金、农业扶持资金等方式,为农业结构调整、农业风险性投资提供保障。

XX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篇5

促进农民稳步持续增收

梨林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调查报告

一、镇域基本情况

梨林镇位于济源市东部,东与沁阳接壤,南距洛阳60公里,北距山西晋城65公里,207国道、济新公路呈十字型穿镇而过,济焦、济洛、济晋高速公路在境内交汇。全镇区域面积67平方公里,辖45个行政村,43000人,耕地面积45000亩,属典型的平原区农业镇。2009年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97元。

二、主要经验做法

梨林镇属于传统的农业镇,和全省大多数农业乡镇一样:受传统农业思维影响大,工业发展底子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弱,土地分散经营生产效率低。如何依托土地优势,跳出传统农业圈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增加群众收入,是值得我们重视并持续探索的重要课题。近年来,我镇立足实际,坚持以盘活土地资源、加快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化基层组织建设,科学规划园区建设,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广循环经济模式,用活资金政策,走出了一条具有梨林特色的农民持续增收之路。

(一)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推动“三农”工 1

作的核心。因此,镇党委、政府坚持把基层组织建设作为加快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首要任务。一是全面推广“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密切党群干群关系,提高干部威信,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工作。范庄的养猪厂、永泰、东坡的温室大棚等等,均按照“四议两公开”工作法运作成功。二是坚持开展党性教育主题、“党员先锋论坛”、党内民主生活会、“四赛四比”、评星挂牌等五项活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涌现出了李道安、刘和平、李五才、石春喜等一批带领群众增收致富的先进典型。三是利用党建示范区创建、“学习型”党支部创建、“百千万”工程三个载体,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前荣等20余个村在党支部的带领下,调整土地4000亩,积极发展养殖、蔬菜大棚等产业。

(二)科学布局园区建设

为实现产业的集约发展,我们规划建设了“一轴两园”的发展新格局,为农民增收致富搭建平台。“一轴”即以梨林特色产业园为主体的镇域发展轴线,“两园”即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和沁河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一是在镇区东沿济新路两边建设梨林特色产业园,重点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企业。目前,规划已到位,正在进行招投标工作。该园区建成后,将大大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带动1000余名劳动力就业。二是在济新路以南建设现代农业农村发展示范区,立足于区域相连、产业相近等特点,将范庄等8个村统一规划,连片发展高效温室蔬菜、生物环保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目前,示范区内拥有腾达驴业等4个农字号企业、450座温室大棚、1个年出栏30000头的养猪厂和2个年出栏5000头的环保养猪厂,实现了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致富项目。2009年,示范区内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达13478元,最低村收入5472元,年均增长15%以上;三是在济新路以北建设沁河生态高效农业示范区,该区以沁河沿岸10个村为主,依托滩地资源,重点发展经济林苗木和林果业。良庄、屈东、屈西等村发展苹果、梨、桃,安村、大许等村发展杨树苗。目前,该区林果面积达3000余亩,亩均收入5000元左右,杨树育苗2000余亩,亩均收入7000元左右。

(三)创新土地流转方式

在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前提下,加快土地流转,推动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是依托农村合作社,实现土地规模流转,破解生产效率低的问题。积极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在自愿的基础上,成立了范庄农产品、新大地农机等20余个专业合作社。在合作社的带动下,全镇的生猪、蔬菜、食用菌规模经营、集中销售,远销北京、上海、广州等地,效益是流转前的4-6倍;全镇3个大型农机合作社共购买200多台大型农机,组织流转土地8000亩,培植了一批种植大户。流转出土地的农民不仅获得流转收益,有的还被返聘到合作社打工,更多的则外出务工、经商等,获得工资性或经营性收入。二是依托项目建设,探索集体经营模式,破解集体经济收入难的问题。

范庄村集体经营20余个猪舍,村集体年收入达100余万元;前荣村探索由村集体经办经营30座高标准日光温室大棚,村集体经济收入年增加30余万元。依托项目发展,增加村集体收入,解决民生、社会公益事业等问题,是我们需要持续探索的课题。

(四)推行循环经济模式

循环经济既能实现资源重复利用,又能提高经济效益。近年来,镇党委、政府把推行“猪—沼—菜(菌)、“种—养—加”为一体的循环经济模式作为主打品牌。2006年以来,范庄村先后投资450万元建成1个5000头生物科技环保养猪场、1个500立方大型沼气池和50座高标准温室大棚,形成了“猪-沼-菜”生态农业循环链,实现了集体经济壮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三赢的目标,这一成功做法,带动了前荣等村发展循环产业。目前,全镇拥有5000头大型生猪养殖场4个,大型沼气池2座,温室大棚1200座,食用菌产量突破3000吨,来自蔬菜、养殖、食用菌的收入每年达8000余万元,占农业总产值的55%。

(五)用活惠农政策资金

济源市委、市政府2010年对“三农”的扶持资金达4.5亿元,我镇抢抓机遇,用活政策资金,全力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一是争取上级政策扶持。每年召开全镇农村工作会议,印发支农惠农政策读本,号召各村积极争取政策扶持,并设立争取资金奖,按争取资金数额的1%进行奖励。2006年以来,范庄村争取各类奖补资金达500余万元,一举成为全市新农村建设的一个标兵,全镇各村累计争取奖补资金达5000余万

元。二是加大镇级投入。每年预算30%财政收入扶持“三农”,其中10%专门用于奖补农业结构调整。在市奖补的基础上,一个标准化温室大棚奖补2000元,一个大型猪厂奖补5-20万元,一个农字号企业按固定资产投资的3‰-5‰进行奖补,对发展其它产业的,都分门别类进行奖补。三是激活民间资本。针对农业结构调整前期投资大这一难题,我镇充分运用市场方式运作,先把土地流转出来,然后公开招投标,引入外部发展资金,进行整体开发经营。范庄蔬菜示范园区流转土地300亩建设150座大棚,通过公开招投标,由康源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500万元的价格进行开发经营。

三、问题和建议

目前,在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增加农民收入方面,我镇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和探索,但也有一些问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加以解决。一是群众观念问题。由于思想认识、资金不足、担心风险等原因,广大群众调整结构的积极性依然不高。二是特色和规模问题。蔬菜大棚、养殖等产业发展迅速,产业逐步趋于雷同,且产业规模小,效益低,不能形成规模效应。三是加工流通问题。农产品产后环节开发经营不够,流通加工环节缺少,产品附加值偏低。

针对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有几点建议:一是强化农民的素质教育。各级政府应建立农民教育长效机制,包括技术培训和知识培训经常化,不断提升其素质,提高对农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认识。二是持续加大扶持力度。在对农民加大扶持的同

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篇6

对##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思考

目前,##镇进行的农业结构调整,是全镇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实现全镇农业和农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在新的经济发展阶段,##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就是要促进农业生产资源向知识和技术密集、高附加值、高效益、少污染的产业和产品转移,争取在短时期内使

比较效益较高的畜牧业和经济作物的产值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从各种不同因素看,##镇这次产业结构调整是适应农业现代化要求而做出的必然选择,关系到今后全镇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

一、##镇农业产业结构现状

(一)、##镇自然状况

##镇,距安宁37公里,镇辖面积205.18平方公里,##地处东经102°17′~102°27′北纬24°35′~26°46′之间,##小河河谷盆地中部,东西最宽18公里,南北最长20公里,位于滇中高原中部,东、西分别与晋宁县、易门县接壤,南、北分别与本市一六街乡、鸣矣河乡毗邻,海拔高度1900米~2400米之间。全镇地势东西边缘高,向中部逐步倾斜,境内受西南季风影响,夏秋季节多雨,冬春季节晴干,属滇中地区中亚热带山原温凉气候。干湿季分明,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4.8℃,年日照数可达2054小时。镇域内共有大小河流4条,年径流量每平方公里20万立方米,年平均降雨量约850毫米。全镇耕地面积27997亩,人均1.3亩,适宜各类农作物生长,主产稻谷、蚕豆、小麦、玉米等,是安宁主要粮食和农副产品产区。素有“南部食品柜”之称,是安宁市的“农业型大镇”。

(二)、社会经济状况

##镇属农业型乡镇。##镇现有过境省道2条,镇域内交通便利,下辖12个村委会64个自然村67个村民小组及一个社区居民委员会,全镇耕地总面积1884.94公顷,其中水田1028.26公顷,旱地856.68公顷。主要矿产资源有铁矿、磷矿、硅矿等;传统农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烤烟、浅水藕、茭瓜等。2002年末全镇总人口30880人,人口密度150人/平方公里。其中农业人口23987人,非农业人口6893人。财政收入1330万元,农业总产值1.89亿元,非农业总产值1.47亿元,人均纯收入2646元。2002年程控电话装机总数为1869门;手机拥有量1368部,占全镇总人口数的4.6,现已有11个村委会50个自然村达到电话普及村,完成邮电通讯业务总量39.6万元,其中邮政业务8.9万元,电讯业务30.7万元。沼气、秸杆气化、液化石油气、太阳能等新能源得到综合开发利用,全镇60的村实现沼气化。2003年##镇农业从业人员为11922人,出售农产品总收入7769万元,人均6516.52元,扣除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投入,实际人均来自农业纯收入为1500元左右。

(三)、要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

建设全面小康,难点是农村的小康,建设农村的小康,重点是农民经济上的小康。加快调整农业结构,能够增加农民收入,为全面建设农村小康打牢基础。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科技贡献率、经费投入的增大,以及农业各项政策的落实,##镇农业基础地位得以巩固提高,农业生产条件明显改善,农民在生产中投入更大的热情,粮食农副产品生产连年丰收,全镇农民解决了温饱,基本上实现了小康。但是,近几年来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出现了农产品卖难,农业效益低的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成为困扰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一大难题。拿1999年来说虽然粮食总产达17000多吨,全镇粮经丰收,但农民的年人均收入扣除乡镇企业产值后,不足1000元,形成增产不增收的状况。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是摆在全镇各级干部和广大农民面前的一个严峻挑战。要解决农产品卖难,农民增收缓慢的问题,必须坚持改革发展的观点,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这样才能避免陷入短缺一过剩一短缺的恶性循环,推动农村经济在现有的基础上更快更好地发展。

二、##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尽管##镇农业结构调整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从总体上看,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仍属于起步阶段,在实践中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一)、部分基层干部观念因循守旧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由于大多数农村基层村委会、村(社)干部,指导农业生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长期是在计划经济的环境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对产品品质意识、品牌意识、结构意识和开发市场的意识不强,往往应用“什么赚钱种什么”这种实际滞后的市场信息指导产业结构调整,没有正确理解产业结构调整的深刻内涵。认为产业结构调整就是面积上的加加减减在数量增减上做文章,忽视了质和量的内在关系,没有从根本上树立“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商品意识。一些基层干部“等、靠、要”思想严重怕担风险,不敢下大力气进行结构调整。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和规模。

(二)、农产品结构调整步子慢。一部分农民主动性差家庭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积极性,温饱问题得以解决,但是一部分农民心里仍然存在“饿怕了”的心理,加之对不种粮食种什么心里没有底,认为种粮食一时卖不出去还可以保存起来,风险小,因而对农产品结构调整存有余虑,缩手缩脚放不开

步子,采取观望的态度,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市场信息和技术服务相对缺乏,不适应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要求农民在进行产业结构的进程上,最需要的是市场信息。但是,由于农村市场信息体制建设滞后,农民在产业结构中往往因市场信息不灵,导致盲目生产,盲目投资,造成农产品的积压与卖难。另外,由于基层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知识结构老化和机制不够灵活等原因,导致农技推广机构不能较好发挥职能作用,指导服务不足。

(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

##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项目虽然不少,但目前只有浅水藕初具规模。结构调整上规模是实现产业化的基础,没有规模,再好的农产品也不能体现地方特色,不可能闯出市场,获得可观的经济效益。另一方面,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面临不少困难,销售商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不够紧密,两者之间大多是一种简单的买卖关系,未形成利益共同体,尽管签订了购销合同,但约束力不强,市场一旦发生变化,违约的现象时有发生,吃亏的仍然是农民。

(五)、结构调整的资金准备不足

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和农产品加工等,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由于镇财力有限,资金短缺问题仍然比较突出。

三、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措施

要加快、加大##镇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产业结构所面临的问题及其发展趋势,因势利导,发展特色经济,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而又扎实稳妥地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全镇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健康发展。

(一)、正确理解产业结构调整深刻内涵

要充分认识这次结构调整是在农产品相对过剩,市场约束增大的条件下提出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适应市场对农产品优质化和多样化的需求,提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在这种条件下结构调整不是局限于面积的增减和规定比例内部的平面调整,而是依靠科技,优化产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向生产的广度、深度进军,是一种立体式的调整。它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而且要考虑国民经济发展的大局,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新阶段的一项长期任务。

(二)、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调整优化产业结构

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观念,首先就要正确认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作用。在调整产业结构中,我们既要以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基础方式,坚持市场导向,确定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同时又要制定和实施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加强宏观调控。在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中,要坚持以转变观念为前提,充分认识产业结构调整的潜力和优势,树立起大农业、大市场的观点,强化市场意识,围绕农民增收这一全局性问题以观念更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

(三)、加强农村市场及质量体系建设,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搞活产品流通

引导农民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增加农民收入,首先必须加强市场建设与管理:一是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产地批发市场,是农民销售产品并感受市场信息的快捷渠道,目前##镇虽然建有一个农贸市场,但主要是以买卖日常所需蔬菜为主,今年镇政府将在交通要道,一八公路旁规划建设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畅通农副产品流通渠道,二是要加快农产品质量体系的建设,建立严格、科学合理的质量标准,真正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三是以销定价,发展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同时积极鼓励中介组织,农民经纪人,运销大户进入流通领域,形成多形式流通。要反向思维,为了抓生产,先要抓市场抓流通,镇政府要组织专人跑市场,建立市场网络服务机构,为农户提供及时准确的信息,以安排生产和经营,使市场网络成为政府引导农民调整结构的重要手段。

(四)、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结构的优化

在产业结构中,要改变单纯追求产量的传统做法,坚持产量、质量、结构、效益的统一。一是在良种上要有新突破,以种子工程推动农产品品种,品质的提高;二是在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上有新突破,推动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三是各级组织在工作中要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要加大“绿色证书”工程的普及率,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质,以科技进步推动农产品品种,品质的提高,增强市场竞争力。

(五)、坚持因地制宜,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

改革开放以来,镇党委、镇政府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切实把农业放在经济发展的首位,坚持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下,农林牧副渔并举,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有效地刺激了全镇农业从单纯的粮食作物生产向多元化的格局转化,从烤烟的发展,果园的更新改造到多种经济作物的发展至浅水藕、水生蔬菜基地的建设,初步形成了农业规模化经营。

镇党委、政府要紧紧围绕主导产业发展规划,把提高规模化经营作为产业结构调整上级上档的重要措施抓紧抓好。

1、巩固发展支柱产业烤烟生产,稳定万亩浅水藕基地规模及万亩优质梨基地,作好“烟、藕、梨”这三篇大文章

在加大适用技术推广力度,不断提高粮食单产、保证粮食总产的前提下,稳住粮经种植比例为3:7。其中:烤烟面积稳定在12000亩,要在原有基础上提高上等烟的比例,产值达1700万元;充分利用##镇水源林保护区的优势,争取水生蔬菜种植面积扩大到10000亩产值达到2000万元;对已经完成高换的12000亩红梨基地加强管护,争取3年后投产,产值达2400万元。

2、坚持因地制宜,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通过优化布局,形成有竞争优势的主导产业

把提高畜牧业的比重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良种的改良选育,以及适用科技的推广运用,同时积极引进适合##地区的畜牧业发展项目,切实增加畜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比重。争取在2003年的基础上全镇生猪存栏达18000头,其中肥猪出栏达28000头,家禽出栏达8.2万只,肉牛出栏达1000条,肉类总产值达2400吨禽蛋产量60吨,在2003年的基础上畜牧业总产值达1800万元。

充分利用##镇水资源保护区的水资源优势,加大对渔业发展的扶持力度。引进渔业技术人才,把现有的水面充分利用起来,有计划地开挖鱼塘,加快水产养殖业的发展,使之在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3、按照“一村一品”的思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不论那种所有制和经营形式的龙头企业,只要能带动农户、同农民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给农民带来实惠,都要一视同仁地给予支持。镇政府要加强宏观管理,公正地处理好双方的利益,使传统农业向“合同农业”、“订单农业”转化,较快地适应市场经济机制。

4、加快集镇建设带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通过推进##小城镇建设,消除不利于城镇化发展的体制和政策障碍,为农业人口从事第三产业提供公平的就业和生活环境,把引导私营企业合理聚集、完善农村市场体系和社会化服务等与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形成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机制。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篇7

1 中国与发达国家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比较

1.1 条件比较

1.1.1 市场条件比较

发达国家的市场条件:发达国家有300多年的市场经济演进历史和多种模式的市场经济和相对完备的市场子体系与基础设施网络, 早就形成了完善的农业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

中国的市场条件:中国建国初期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机制受到排斥。缺乏统一的市场体制和有效的调节机制, 已经形成的市场在空间上被分割, 地区封锁和部门垄断问题也没有得到解决。

1.1.2 技术条件比较

发达国家的技术条件:发达国家的政府和私人机构在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服务方面, 每年都投入大量经费, 尤其重视农业科技推广, 农业科技得到了综合应用。

中国的技术条件:中国传统农业的各项技术措施基本上局限于农业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转化, 以人畜为主, 生产技术落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农业科研单位和院校规模不断壮大, 科研力量逐步增强, 科研成果层出不穷, 农业推广体系不断发展完善。

1.2 经济组织比较

1.2.1 微观经济组织比较

发达国家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家庭农场和农业产前、产中、产后部门的企业是发达国家农业经济中最基本的微观经济组织, 在农业产业结构升中担当了主体的角色。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中, 农业企业的竞争力是靠专业化, 其效率通过大生产的优越性表现出来。

中国的农业微观经济组织:建国初,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确保了农产品统购销制度的贯彻实施。改革开放后家庭联产承包制的实行, 农产品价格的逐步放开,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但分散的小规模农户经营效率不高。农业产业化经营应运而生, 为“龙头”企业提供初级农产品的专业化生产迅速发展, 规模越来越大。

1.2.2 中观经济组织比较

发达国家的农业中观经济组织:地位法律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现代化的农业合作社是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农业中观经济组织, 遍布城乡, 覆盖产供销, 联系农民和市民。

中国的农业中观经济组织: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 我国农业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程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多种类型的新型农村合作经济形式应运而生, 有国家兴办的合作组织、政府各职能部门兴办的合作组织、社区性合作组织、专业性合作经济组织和综合性合作经济组织等。

1.3 农业政策比较

发达国家的农业政策:发达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农业实施了保护政策, 如农业价格与收入的支持政策还有结构协调政策, 发达国家的农业保护政策一方面刺激了农民和农场主的生产积极性, 促使产量大幅增加。

中国的农业政策:1979年以前, 我国实行歧视型农业政策, 一贯的“以粮为纲”政策等, 使农业结构单一、发展滞后。1979年以后国家对农业的支持首先从价格政策入手, 相继提高了各种农产品收购价, 超购部分予以加价。1985年, 取消粮食统购, 改为“双规制”。1994年对定购粮食实行“保量放价”, 但由于市场粮价大幅持续上升, 实际又回到“双轨制”1998年实施按保护价收购农民余粮。

由上述比较可以看出, 我国无论在农业的市场条件还是在技术条件上都没有发达国家那样的有利条件;在微观经济组织和中观经济组织上也没有发达国家的多样化和高效;在农业政策上对农民利益的保护, 和对农业的保护程度也不如发达国家的力度强。因此, 导致了我国农业的发展现状与国外农业的发展现状有着很大的差距。

2 日本农业发展的经验以及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2.1 日本农业发展的经验

2.1.1 政府政策导向和有效调控, 是日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入良性循环轨道的根本保证。

在日本, 从明治维新开始直到二战后工业高速发展之前, 粮食问题始终是主要矛盾。所以, 多年来日本的粮食生产一直是国家下达指食性计划, 统购统销, 直到20世纪60、70年代粮食生产出现过剩, 国家才对粮食生产的监管有所松动, 并逐步对水稻作物面积进行调减。日本一是逐年削减粮食定购计划, 逐步放宽流通渠道。二是对不种或少种水稻的农户进行补贴。三是对转产的农户进行种植或养殖技术培训, 给予技术指导和贷款扶持。四是鼓励农户采用新技术

2.1.2 联接农户和市场的农协组织, 对日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起到极其关键和核心的作用。

在日本政府积极倡导和推动下, 分散、脆弱的农户在抵御千变万化市场风险的实践中, 走出了一条发展“农协”的成功之路。日本农协是一个在一定法律规范和社会规范基础上形成的代表农民利益的社会经济合作实体, 也是日本农村中最强大、最广泛的经济合作组织, 它对外以维护农民利益、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对内千方百计为农户提供最佳服务为宗旨。

2.1.3 发挥区域特色, 推行“一村一品”, 是日本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特色。

日本农业注重发挥区域特色, 挖掘人的潜能。从1979年开始推行的“一村一品”运动就是成功的实例。“一村一品”运动, 就是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 因地制宜, 自力更生, 建设家乡, 创建地方品牌, 发展农业经济的活动。

2.2 日本农业的发展对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启示

2.2.1 切实加强农业科研和教育。

日本十分重视对农业科研和教育的投入, 尤其关注农产品的品质和食物的安全性生产, 制定了新的农业科技开发目标, 旨在推进提高作物品质与省力、稳定的种植技术以及生物技术的开发研究, 并力图以技术集约为标志, 继续在世界农业发展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目前, 我国科研与教育仍严重不足, 为了适应农业科技发展的要求, 应该重点加强农业教育。

2.2.2 实施农产品优质、高效和精品战略。

a.积极、有选择地引进各种名特优稀品种资源的相关技术、设备。新品种是发展优质、高效、高产农产品的龙头, 一个新品种的问世可以改变生产工艺和栽培处长产业链, 开辟新的市场与需求, 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b.加快农产品标准化、品牌化, 促进农业生产的规范化和专业化。农产品的标准化、品牌化是农业商品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也是促进农业改变粗放经营, 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重要手段。

2.2.3 培育合作组织,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日本的实践证明, 要克服农业的弱质性和家庭经营的局限性, 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发展合作经济组织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我们要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 通过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 来应对市场经济的挑战, 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2.2.4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

日本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程度很高, 是世界上少有的对农业进行高保护的国家。日本政府每年对农林水产业的总预算额一直保持在3万亿日元以上, 近年来, 日本政府对农业的财政投入更是达到了农业GDP的50%以上。虽然我国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对农业财政支持的总体水平近年来虽有所提高, 但是对比日本, 对比国民经济发展对农业的要求, 我国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的水平还较低。因此, 有必要强化对农业的财政支持, 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研教育和技术推广、质量标准和市场信息等服务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 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2.2.5 发挥农业不同的功能和作用。

围绕多功能的理念, 日本提出各种农业产业的最适合生产区域和生态区域, 并视之为提高农业生产率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必要条件。在日本, 水稻、经济作物、果树、畜产、设施园艺等都已形成地区性专业生产布局。这种方式在我国这样的各地社会、经济、自然情况差别很大, 各区域特点更为明显的国家, 应该更加使用。因此, 我国应充分发挥地区比较优势, 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责任编辑:袁依凡

摘要:针对国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展开论述。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篇8

【关键词】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业产业化水平

一、目前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合作组织有待成熟和完善,多种经营水平低

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需要有关的合作组织帮助解决,我市的农业合作组织数量少,发展规模偏小,内部结构不够合理,管理机制尚不完善,聚合效应差,联结 企业与农户的桥梁纽带作用的发挥受到自身发展水平的限制,服务水平还不高,相关功能还没有发挥作用。加之我市地处内陆,经济欠发达,资金、技术、人才缺乏,从事二、三产业的人数占据比例较低,农村二、三产业还很落后。

(二)区域布局不合理,地方特色不明显

问题突出表现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狭小的区域内进行,产业间,品种间存在明显的类同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认识不到位,对一些传统的产量低、品质差、市场无销路的农产品舍不得,放不下;而对一些农业新技术、新品种不考虑自身条件和市场因素盲目引进,不仅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反而造成不良影响。这里既有市场信息不灵、供求关系不稳定导致价格和决策失误的原因,也有行政干预过多和“形象工程”、“样板工程”的引导偏差。

(三)品种、品质结构不优化,缺乏市场竞争力

目前,我市农产品的优质品率较低,面临的问题是品种不优,品质不高,大路货多,畅销产品少,原料型初级产品多,深加工、精加工的高附加值产品少,农产品科技含量及标准化程度低等。而现阶段我市农产品加工业尚处在初级阶段,农产品的保鲜、包装、贮运、销售体系等方面还是薄弱环节,与发达地区相比差距很大,使得农产品深加工不够,规模化品牌少,市场占有率低,缺乏市场竞争力。

(四)农业关联产业一体化经营机制没有形成

目前,我市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的相互脱离,使农业的产中环节仍处于仅仅为产后环节生产原材料的地位。不仅无法分得产后加工、销售环节产生的部分利润,反而是大量利润流向产后加工、销售环节,加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独自为政”,农业关联产业相互之间缺少信誉度,没有形成真正的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共同体,从而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向产业化生产的方向发展。

二、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方向

(一)发展质量农业,调整和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

随着农产品买方市场的形成,低质产品积压、优质产品畅销。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使农业发展对农产品的质量提出了新的要求,所有农产品生产经营都必须同时具备相当强的资源开发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农产品质量不高,己成为影响农产品销售和农民增收的突出问题。也成为影响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是我市农业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首要目标。应立足于资源优势条件,依托加工企业,对优质专用小麦、加工型高淀粉玉米、加工型脱毒马铃薯等大宗农产品,要依靠科技进步,加快品种的引进改良和示范推广,实行标准化管理,无公害生产,加强产品质量监测,严格按无公害、标准化农产品生产标准,进行产地和产品认定,创品牌、出精品、系列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能力。

(二)发展多种经营,调整和优化农业产品结构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食物消费结构由谷物类食品为主导向动物性食品和果菜类食品转变,转向更有利于健康、安全和享受的高档次、高营养、保健的食品。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利用资源优势和区域优势,与消费结构的转换和市场变化趋势相适应,大力发展林果、蔬菜产业及其后延关联产业的生产,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业结构体系。从种植业内部来看,在提高单产和品质,稳定粮食总产的前提下,大力发展优质瓜果蔬菜和优质饲草产业。

(三)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增强农业产业化带动能力

只有依托 “ 龙头”企业的带动,农业产业化的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培植农业产业化龙头 企业,要根据市场需求,引导和扶持龙头企业确定农产品的加工与营销,带动优势农业、订单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建立各具特色的生产基地,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发展一批农产品品牌,增加市场竞争力;政府科技部门要给予龙头企业农业科技指导,增强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要积极帮助农业龙头企业开拓市场,通过多种措施和手段增加销售渠道。要优化龙头企业发展环境,进一步完善对龙头企业的财政、金融扶持方式。同时,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培育一批农产品加工、运销、保鲜等中小企业和中介组织,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产业链间的运作机制,形成以市场为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产供销一体化,利益共享,风险同担的经济共同体。

(四)合理配置资源

结合客观实际,用足用活国家政策,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建立土地经营权流转机制, 加速土地经营权平稳流转,进一步科学配置生产要素和土地资源, 克服农业生产“各自为政,分散经营”的原始模式,建立科学化布局、集约化经营、企业化管理的现代农业生产新格局, 实现农业产业 结构调整和产业化经营新的跨越。

三、结束语

面对农业发展的新形势,对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以及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认识就应该提升到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高度,提升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 使种植业结构调整工作在广大干部群众思想中得到共识和重视,为农业产业化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建设新农村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韩燕,李海涛,郝跃颖.衡水市水资源短缺问题分析探讨[J].地下水,2009,(01).

作者简介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篇9

--关于迎江乡农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夹江县迎江乡位于夹江县城西13公里处,隔青衣江与木城镇、南安乡相望。幅员面积30.8平方公里,辖11个村,70个经济社,3500余户,1.2万人,其中移民村3个,移民人口415人。乡境内坝丘山各占三分之一,交通不变,现有耕地面积6800余亩,田地约各占二分之一,天然林7400余亩,境内有千佛岩、石骨坡等电站。迎江乡纯属于农业乡镇,典型的丘陵地区。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农民收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农业结构调整是经济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经济发展中一项长期而重要的任务,是释放结构能量,促进农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和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的重要保证。几年来,我乡农业结构取得了重要进展,农业结构调整对我乡经济结构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一)调整农业结构是迎江乡发展经济的需要。迎江乡是一个纯农业乡镇,农村经济发展状况一直决定着我乡经济发展的全局。据调查二0一0年我乡农村经济总收9150万,农业收入占41%。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了我乡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农业结构调整是实现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通过几年 1的农业结构调整,我乡二0一0年农业产值比二00五年相比增加34%。乡党委、政府积极引导和发展乡域经济作物,现种植蚕桑2300亩,苦竹2000亩,蔬菜1400亩,烟叶380亩,茶叶3300亩,大大地增加了农民收入。

(三)农业结构调整是二十一世纪农村经济的内在要求。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农业结构调整提出了新的要求,机遇和挑战并存,面对丘陵地区农村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徘徊不前的严峻形势,积极探索出附合当地实际的农业出路,提出合理的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举措,是当前面临的一个紧迫的问题。

二、农业结构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农业结构的现状

迎江乡农业结构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和调整,现在主导产业以蚕桑、林竹、烟叶、畜禽四大主导产业为主。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全乡蚕桑和林竹发展逐渐有所减少,茶叶发展和中药材种植是我乡近年来宣传引导发展的主导产业。目前茶叶全乡发展3300亩,中药材(金银花)新发展400亩。

(二)农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几年来农业结构的调整,对发展农业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证市场供给发挥重要作用。但是,从目前看,农业产业发展来看没有形成有效的主导规模产业,不能有效发挥产业主导力量;劳动者文化水平不同,发展上无法形成统一,只顾眼前利益,不顾长远和全局利益;农产品加工产业滞后,农业产出效益低,农

民收入增幅减缓;自然资源利用不合理,一些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全乡2010年三产业收入2132万元(外出务工1844万元),占全乡经济收入的23%,特别外出误工农动力占全乡劳动力人口的三分之一。

三、全乡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对策和设想。

(一)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发展质量与效益型农业,是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一场重大变革,我们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实现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模式上的新突破。摆脱“以粮为主”的传统思想的束缚,树立现代市场经济、市场农业、大农业的新思想,在发展思路上,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注重产业经济和规模效益。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优质高效农业。进一步加强丘陵区交通、水利、通讯、电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产业发展能力,抓好打造生态乡镇建设,着力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三)巩固原有农产业,积极探索,发展特色产业。在保持蚕桑、林竹、烟叶、畜禽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基础上,发展中药材种植。经过我乡组织四进重庆秀山考察,确立的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目标,一是积极引导金银花的产业发展,狠抓大户示范,力争建成全县有机金银花生产基地,以大兴、师坝、古埝村为中心发展2000亩,积极引进金银花加工企业;二是依托金银花的发展套种中药材种植,种植面积达1000亩;三是依托古泾口蔬菜合作社,在大兴、师坝、古埝村等大力发展大头菜种植,积极引进大

头菜加工企业入驻。

(四)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把农产品加工业农民增收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农副产品的加工,储藏、保鲜、包装、运销等产业,拉长农业的产业链。比如通过土地流转培蚕桑养殖大户,增加科技投入,提高单产,促进蚕农增收致富;充分利用我乡苦竹发展优势,加大项目引进建设力度,引进并壮大苦笋加工企业,提高苦笋绿色产品的市场知名度。

(五)倡导发展乡村旅游业。随着乡村旅游快速发展,乡村旅游应结合自身山清水秀、自然风光、苦笋特色等优势,依托交通发展和便利条件,利用不拘一格的模式,大力发展生态乡村旅游产业农家乐模式,打造别具农家方式,让游客集“吃农家饭、干农家活、购摘农家果,做农家饭”为一体,以满足人们休闲的需要。

(六)采取有效的产业化合作模式,促进农民增收。我乡的农业产业优势在于一是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二是苦笋、金银花等具有特色的农业产业。但我们还应从抓业主引进,抓技术培训,抓产品营销,三个方面入手。开辟产业“绿色通道”。以各项种植大户、政府农业服务中心人员为带头人,通过“协会+基地+农户”的模式,把农户与合作社结为利害相关、联系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在现有优势产业的生产基础上,科学规划、调整、布局,形成优质的特色产业,打造出集中连片规模宏大的专业生产带,发展壮大更多的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满足龙头企业的加工

原料要求,打下扎实的发展基础。

(七)利用资源优势,发展特色现代农业。要结合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利用现代化的物质手段和丘陵地区独特的优势农业资源,以“特”、“优”、“名”、“精”、“新”的特色型现代农业特点,大力开发、生产那些具有更强市场竞争力的品质优、价值高的有有机、绿色或无公害特点的特殊农业类型农产品及其加工品。

上一篇:地理手抄报下一篇:造价师考试科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