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

2024-07-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 篇1

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选择

新形势下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迫切需要得到金融的支撑.文章探讨了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金融的要求及金融政策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提出了促进贫困地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金融政策.

作 者:张明宏 作者单位:百色地区农行,广西,百色,533000刊 名:桂海论丛英文刊名:GUI HAI TRIBUNE年,卷(期):17(3)分类号:F121.3关键词:贫困地区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金融政策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 篇2

(一) 主导产业的定义

最早提出主导产业概念的是美国经济学家赫希曼, 稍后罗斯托对主导产业概念进行了明确、系统的研究。罗斯托在《经济增长的阶段》一书中指出, 在任何特定时期, 国民经济的不同部门的增长率存在着广泛的差异。这时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结果。他把这些关键部门称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罗斯托把国民经济的各个部门分为三类: (1) 主导增长部门; (2) 辅助增长部门; (3) 派生增长部门。经济增长就是为数有限的主导部门迅速扩大并带领辅助部门和派生部门增长的结果。

目前对主导产业的概念没有一致的观点, 笔者在此认为:主导产业是指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专门化产业, 具有明显的相对优势和较高的增长率, 产出规模大, 产值比重大, 关联效应强, 能够带动其他产业的增长, 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二) 主导产业选择基准

在产业经济理论史上, 许多经济学家提出了界定和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罗斯托提出, 选择主导产业的基准有两条:第一具有较高的增长率和显著的规模;第二能带动其他部门的经济增长。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艾伯特·赫希曼在《经济发展战略》 (1958) 一书中, 提出了联系效应理论和“产业关联度基准”。这一基准的含义是指产业关联度高的产业对其他产业会产生较高的前向关联、后向关联和旁侧关联。选择这些产业为主导产业, 可以促进整个产业的发展, 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比较优势基准”源于古典经济学家李嘉图以及稍后的赫克歇尔和俄林。该理论认为每个国家在各个时期都应该重点发展那些具有某些资源 (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 相对优势, 并可以充分利用其相对优势的产业部门, 然后以此为中心按照产业部门之间的技术联系, 逐步推动相关产业部门的发展, 形成一个能够充分利用区域优势的产业结构。比较优势基准主张以资源密集度为基准选择主导产业。

结合广西的具体情况及区域差异的客观实际, 参照上述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笔者利用以下两项基准来判定和选择广西主导产业。

1. 比较优势基准。

选择具有某些资源 (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技术资源、管理资源等) 相对优势的产业作为主导产业, 充分发挥它们的优势, 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快的经济增长速度, 并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2. 市场基准。

区域主导产业必须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较强的市场竞争优势, 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区域优势, 建立起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 引导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衡量指标为市场占有率。市场占有率=某产业销售收入/全国同产业销售收入×100%, 市场占有率高, 说明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强。

二、广西产业结构总体特征及其工业化现状评价

(一) 产业结构总体特征

1. 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结构由“一二三”型调整为“三二一”型。

2006年广西生产总值为4828.51亿元, 是1978年的63.65倍。三次产业构成比例由1978年的40.7:34.0:25.3调整为2006年的21.4:38.9:39.7。第一产业比重不断下降, 第二产业比重由快速上升逐步转为缓慢上升, 第三产业则经历徘徊、再上升的发展过程。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了19.3个百分点, 第二、三产业分别上升了4.9、14.4个百分点。

1988年以前产业类型为“一二三”, 1989年转型为“一三二”。90年代中期随着工业高速增长和第三产业推动又转型为“二三一”。到了1997年产业结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三次产业结构为31.9:33.8:34.3, 产业类型转变为“三二一”, 表明广西经济的工业化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工业和服务业构成了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2. 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一直保持:

“一三二”。广西劳动力在产业间分布状况是:第一产业先快速减少, 后缓慢减少, 第二产业缓慢增加, 第三产业增加较快。1980~2006的27年间, 第一产业在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中所占的比重大幅度下降, 由1980年占绝对优势的83%, 下降到2006年的55.1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上升幅度较大, 由1980年的9.0%上升到2006年的32.79%;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有所上升, 但上升幅度不大, 27年间仅上升4.1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增加值结构和就业结构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但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结构一直保持“一三二”。

(二) 广西工业化水平的综合评价

1. 从GDP指标看广西工业化。

著名经济学H·钱纳里等人, 把经济学理解为经济结构的全面转变, 并借助多国模型提出了标准模式, 即根据人均GDP收入水平, 将不发达经济到成熟的工业经济整个变化过程分为三个阶段6个等级 (见下表) :

资料来源:H·钱纳里.工业化和经济增长的比较研究[M].上海三联书店, 1989.

人均GDP是反映工业化阶段直观指标, 一般说来, 人均GDP水平与工业化程度成正比。2006年广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10, 296元, 按汇率法计算人均GDP约为1291.8美元。根据H·钱纳里多国模型来判断广西工业化发展进入了第二阶段加速阶段, 因此其工业化程度比较低。

2. 参考西方国家学者提出的工业化

发展阶段更详细的划分标准, 可把工业化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1) 从产业革命开始到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超过农业产值这一点, 为前期工业化阶段, 即走向工业化阶段; (2) 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超过农业产值 (按钱纳里的观点) , 由这一点到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下降到20%, 为工业化初期阶段; (3) 从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下降到20%以下开始, 到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下降到10%以下, 为工业化中期阶段; (4) 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下降到10%以下, 标志着进入后工业化阶段; (5) 农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下降到5%以下, 可以看作完全实现工业化。广西2006年工业产值在GDP中所占比例超过农业产值所占的比例, 且农业产值占广西GDP的比例是21.4%, 高于20%, 由以上可看出广西工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综合来看, 广西工业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

三、广西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 广西主导产业选择的基本方法

1. 区位商。

该方法主要衡量区域专门化程度。区域专门化程度也称专门化率, 是指一产业在区域结构中所占比重与该产业在全国产业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之比。

该指标用公式表示为:

注:RCAij:j地区第i产业的区位商;Xij:j地区第i产业的产值;Xit:j地区总产值;Xnj:全国或全省第i产业产值;Xnt:全国或全省总产值。

当RCAij>1时, 表明该产业专业化程度很高, 具有相对规模, 发展较快, 不仅可以满足本地需求, 还可以对外提供产品, 有可能成为区域主导产业。RCAij的值越大, 该产业的专业化就越高, 其转化为主导产业的可能性就越大;当RCAij<1时表明I地区J行业不能满足本地区需求, 需要由区外来弥补。

2. 市场占有率分析法。

该指标用公式表示为:

注:Pi:第i产业市场占有率;Sij:第i产业在j地区的产业销售收入;Sin:第i产业在全国或全省的销售总收入。

(二) 广西主导产业选择分析

资源来源:由《广西统计年鉴2007》《中国统计年鉴2007》用相关数据整理得来。

市场占有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工业经济竞争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市场占有率高表明其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农副食品加工业 (3.48%) 、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 (2.12%)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2.1%) 、烟草制造业 (1.99%) 、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 (1.68%) 、医药制造业 (1.42%) 。市场占有率相对较高的产业, 工业经济竞争力较强。

综合以上两个指标分析, 笔者提出重点选择农副食品加工业, 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 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 烟草制造业, 医药制造业等作为广西的主导产业。

四、广西产业结构调整

(一) 广西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 农业基础薄弱。

广西农业产业发育程度低, 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够强, 农业综合经济效益较低;商品生产基地集约化程度低, 科技含量不高;农副产品加工和流通企业普遍规模小, 实力弱, 企业与农户利益分割, 没有形成一体化经营, 绝大多数企业撑不起产业化的龙头;农产品市场档次不高, 规模不大, 市场体系不完善, 辐射范围小, 带动能力弱;社会化服务组织, 由于部门分割, 经费不足, 不成体系, 没有形成健全的综合服务功能。这种状况的存在, 造成广西千家万户的农业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矛盾, 农产品的生产脱离市场的需求。

2. 工业经济实力不强, 产业结构欠合理, 地区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企业规模小, 骨干企业少, 全区能上规模, 上档次的大型企业集团为数不多。企业和产业缺乏规模, 缺乏竞争力, 导致广西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工业技术含量低, 技术设备落后, 创新能力低, 工业技术进步缓慢。广西工业的关联度低, 产业链条短, 直接制约了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之间产业结构趋同现象严重, 小而全, 造成企业间低水平过度竞争, 资源配置效率低。区域为加速自身发展, 盲目建设, 没有很好形成经济特色。产业结构不合理。工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小, 工业企业中传统的企业多, 产品结构单一, 层次较低, 缺乏市场竞争力。

3. 第三产业层次低, 从业人员素质不高。

从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看, 发达国家主要以信息、咨询、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为主, 而广西以传统的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贸易餐饮业为主, 一些基础性第三产业 (如邮电、通讯) 和新兴第三产业 (如金融, 保险、信息、咨询、科技) 发育不良。

(二) 调整产业结构的对策

1. 推进农业综合开发, 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农业群。

广西具有丰富的亚热带特色的农业资源,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广西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1) 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 (2) 调整果业结构, 大力种植和发展具有特色的高产优质水果品种, 提高农产品质量, 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3) 大力推广种植经济作物。如药材, 松树等。 (4) 延伸产业链,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流通业, 加快现代化农产品流通网络建设, 大力发展农业现代物流, 开发和引进农副产品的冷藏、仓储、包装、营销等技术。 (5) 密切关注市场需求。根据市场需求的数量、品种来进行生产, 减少因供需信息不对称, 导致农产品供过于求, 积压腐烂或贱价卖出的情况发生。 (6) 重点组建一批具有一定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 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科学种养基地, 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 培育和开发在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特色产品。

2. 加快发展工业的步伐, 重点发展主导产业。

(1) 坚决搞活中小企业, 加强大、中、小企业的合作。中小企业可以为大企业生产零件、配件, 从而提高产品的专业化水平, 资源利用率和创新能力, 也使得大企业有更多的资金、人力、精力花在具有比较优势和附加值较高的产品研发, 整合等核心部分, 从而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如上了规模的汽车企业, 可以将部分汽车零件外包给小企业, 集中开发和生产核心部分或具有较强优势部分。这样, 既留给中小企业较大生存空间, 并使某些零部件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高, 又能令大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增, 市场竞争力增强, 能与区外、国际的企业相较量。 (2) 加强投资引入, 拓宽融资渠道。政府制定优惠政策, 吸引区外国外资金流入。 (3) 完善产业组织, 扩大产业规模, 兼并落后企业, 重组资产。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 产品质量, 降低经营成本, 完善企业组织。大企业可以兼并落后、亏损、扭亏无望的企业, 进行资产重组, 扩大企业规模,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4) 发展特色经济。如广西发展海洋经济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 应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结构调整的战略任务来抓好抓紧。广西发展海洋经济, 应以规划为先导, 以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为动力, 加快海洋经济综合开发,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保护。又如广西具有丰富的有色金属矿石。对有色金属进行统筹和深加工, 把广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有色技术产业基地。

3. 加快发展服务业。

(1) 改造提升交通运输、餐饮、零售贸易等传统服务业。如在交通运输方面, 加快建设沿海大型组合港, 统筹规划和建设防城港、钦州港、北海港三大港口;加快出海出省出边高等级公路建设。重点建设以南宁为中心, 通往越南以及广东、云南、贵州、湖南的高速公路, 构筑连接华南、西南、华中至广西沿海港口, 以及沟通中国与越南乃至通往东盟其它国家的高等级公路网络;拓展铁路网和提高铁路运输能力 (2) 加快发展现代信息、会展、金融、中介、咨询、会计、律师、房地产等新型服务业, 并加快与国际市场沟通。这些产业具有市场需求大、产业关联度高、吸纳人员多、延伸领域广等特点。如加快金融业的发展, 为投资者提供更多资金来源和更好的投资环境。 (3) 积极培育教育、文化、体育等需求潜力大的服务业。培养更多具有专业知识的服务专员, 提高服务质量, 并大力宣传本地文化。 (4) 大力发展旅游业, 既能提高本产业的生产总值, 又能带动其他配套产业的发展。广西旅游资源丰富, 发展潜力巨大。强化桂林山水、北海银滩、南宁绿都、防城港金滩、边关风貌以及各地民族风情等极具特色的新景区、景点、线路的开发和保护, 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这就十分需要与国际接轨的现代化技术、装备、管理以及相应的教育培训。

摘要:本文根据主导产业选择理论以及相关判断指标, 结合广西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特征, 确立了广西主导产业的选择基准, 并通过区位商和市场占有率这两个指标对广西主导产业的选择进行定量分析。统计分析得出, 广西的主导产业为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烟草制造业等。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探讨了调整、优化广西产业结构的对策思路。

关键词:主导产业,区位商,市场占有率,结构调整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方志玉区域主导产业的选择———以福建省为例[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6 (8) 81-83

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路径选择 篇3

基本思路:四个坚持

坚持“六个最”为指导

最有效利用自然资源;最大效率提高经济效益;最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最大程度市场化运作;最大可能规模化生产;最大可能运用科学技术。

坚持服务城市与产业为依托

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三化”互动发展将是宜宾未来发展的根本途径。城镇化的快速发展,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加快建设,“产业宜宾”目标的确定,工业化的强力推进,无疑为宜宾农业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因此如何有效地满足城市快速扩张和产业发展释放出来的巨大需求来发展壮大特色农业,是一个重大的战略课题。

坚持比较优势为准则

任何一个地区都不可能在所有领域创造优势,农业受自然条件、气候、交通等条件的约束尤为突出,因此农业产业化必须以比较优势为准则予以取舍,结合宜宾的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选择适宜规模化、集约化及深加工的产业为主导,实施一体化发展。

坚持以工业的思路抓农业产业化

用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思路改造农业以小规模农户分散经营为主的格局;通过深化专业分工将农业生产、深加工、市场销售及生产技术服务等环节有效组织起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以追求高效率和高效益为灵魂的工业化精神来推进农业产业化,不断提升农业的比较效益;用工业现代管理的理念来组织和管理农业产业化,持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现代化水平。

基本目标:产业一体化

以“中国白酒原料基地”、林竹综合开发、茶叶产业和休闲观光农业为主导,优化区域布局、联动发展,持续壮大龙头企业,不断增强龙头企业的引领和带动作用,产业一体化经营持续纵深发展。

实现龙头企业大发展。已具有优势龙头企业如白酒企业更强更大;发展壮大宜宾纸业、天竹竹资源等林竹加工企业;发展壮大叙府茶业、川红茶业、四川早白尖等茶产业龙头企业;培育上规模、上档次的休闲光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不断增强这些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市场占有率及品牌影响力。

实现农产品加工水平大提高。主要体现在农产品精深加工比重明显提高,产业链明显延长。

实现农产品品牌建设大突破。广泛采用国际国内先进标准,建立严格的质量管理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培育一批优质、高效、安全、生态的名牌产品和知名企业。

实现产业化经营带动能力大提升。扶持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和中介服务组织,深化专业分工协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和经营体制,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力争一大批农产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领域,农户来自产业化经营的收入不断增加。

发展重点:延伸产业链条 打造专业优势

依托优势产业,加快“中国白酒原料基地建设”

宜宾是“中国白酒之都”,白酒产业是宜宾市的头号产业,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战略部署,市委、市政府打造“世界顶级白酒生产基地”和“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龙头”的战略目标,加快建设以高粱为重点的原料基地势在必行且大有作为。白酒龙头企业要立足长远,从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建设原料基地的重大意义,主动作为。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化原料基地及其所生产的高粱等原料具有酿造名酒所需的独特品质,特殊的地理环境和独特传统的工艺技术,有机结合共同构成无法复制的核心竞争力,这对于宜宾原产地顶级白酒地域品牌,即中国白酒之都地域品牌的打造,宜宾白酒品牌塑造和提升,是非常重要和不可或缺的元素。

突破品牌瓶颈,加快茶业产业升级发展

宜宾茶叶产业历史悠久,是中国西部重要的产茶区之一。产品种类丰富,有以叙府龙芽、早白尖、屏山炒青为代表的绿茶系列,以早白尖功夫红茶、红贵人为代表的红茶系列,以醒世绿雨、苦丁春芽为代表的苦丁茶系列等。宜宾自然条件优良,具有名优早春茶的先天生产优势,茶叶产业发展已具备一定的基础,但宜宾茶叶具备的优势条件并未转化为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其主要瓶颈在于龙头企业不强,品牌建设滞后。因此,引导企业通过重组、联合、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强力塑造品牌,提高产业集中度,是茶业产业做大做强的突破口。

以规划为引领,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休闲观光农业是立足现有农业景观资源、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利用、迎合现代都市人亲近绿色、回归自然的诉求,发展集观光、休闲、旅游等综合功能定位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业态。由于其体验式农作、采果、捕鱼等娱乐项目与都市休闲方式差异化明显,所以作为现代农业与旅游产业战略性融合的新兴业态,休闲观光农业的崛起改变了传统单家独户、大田种植的生产经营模式,加速了农业与服务业的相互融合,同时增添了旅游产品,丰富了旅游内容,满足消费者多元化、个性化需求的同时,又使农村居民实现了零距离就业。宜宾可重点依托于农业产业化发展如前所述的白酒原料、林竹、茶叶基地等建设,在交通便利、距离城市较近的地方布局观光农业;丰富宜宾市的旅游资源,与原有的优势旅游资源有机结合。在统筹规划,恰当定位的基础上,充分挖掘休闲农业产业的文化内涵,由政府引导,完善基础建设,加强休闲农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

措施:全面加强促发展

加强领导,形成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合力

农业产业化涉及一、二、三产业,工作面广、工作环节多,需要强有力的组织领导。建设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研究协调农业产业化的战略、规划、重大政策措施等,使相关部门、各区县形成工作合力,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障。

强力推进农产品品牌战略

品牌是企业致胜的法宝,是企业综合实力的具体显现。龙头企业要树立原料生产基地是“第一生产车间”的理念,其品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最终产品的品质,构成品牌塑造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近年来“金骏眉”的问世在中国茶业历史上写下了重要一笔,仅用了三年时间就迅速走红中国茶市,一举拿下“中国高端顶级红茶代表”的殊荣。其昂贵的价格源于可靠的品质,可靠的品质源于严格的采摘和制作工艺。

实施重点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支持具有现代经营管理水平、技术先进的龙头企业,以资本、品牌为纽带,整合资源要素,组建大型企业集团。积极谋划一批农业产业化及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壮大重点龙头企业使其实现跨越式发展。

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

要紧紧围绕《宜宾市农村经济“十二五”规划》,对优势特色农业进行统一布局,通过政府政策支撑和措施保障,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如路、水利的投入,引导社会和企业闲散资金的投入。对全市优势特色的新兴产业实施补贴政策、实施优惠政策、积极吸引外地资金参与宜宾优势特色农业资源开发。加强农业法制建设和健全杜会化服务体系等,对优势特色农业开发过程中投入的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和管理等要素有效保护,实施保障优势特色农业发展的“绿箱政策”。

强化农业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连结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 篇4

**县辖*乡、*镇、*个农场,总人口*万,其中农业人口*万,耕地面积*余万亩,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农林牧副业综合发展的农业大县。多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在上级的正确领导下,县委政府团结和带领全县各族干部群众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创造性地开展了各项工作,一些优质、高效农产品,尤其是棉花得到了迅猛发展,形成了规模优势,农业生产的整体效益稳步提高,农村经济得到全面振兴。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本文转载自本资料权属,放上鼠标按照提示查看更多资料建立和逐步完善,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已明显暴露出来,主要表现为一是农产品阶段性和结构性过剩。二是农业结构单一,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不强。三是农民增收渠道狭窄,增收困难。四是产品质量不高,效益低下。县委政府深入调查研究,面向市场,立足资源优势,结合实际,形成了“稳粮、增果、上蚕桑、优棉、强畜、壮龙头”的农业发展思路,以地区农业发展“三十字”方针为指导,围绕调优种植业、调大林果业、调强畜牧业、调快庭院经济和调壮农业龙头企业,下大力气抓好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特色产业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粮经比例进一步调整。在保障人均口粮不低于*公斤情况下,稳定粮食面积,增加经济作物面积。粮经比例由*年的1:1.25提高到**年的1:2.4。

——作物品种优化,单产提高,品质改善。淘汰次劣品种,推广优质高产品种,粮棉良种率达*,棉花由过去十来个品种减至目前一至二个品种,长绒棉为新海14号,细绒棉为中棉35号,**年单产分别为*公斤、*公斤,比**年分别增*公斤、*公斤。小麦以优质鲁麦23为主,单产达*公斤,比**年增*公斤。

——畜牧和林果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农业多元化发展格局形成。新植果园*万亩,种植牧草、青贮饲料***万亩,牲畜存栏*万头,出栏*万头,新增适龄母牛*头,养蚕*盒。

——小宗作物得到快速发展,特色产业初具雏形。水稻面积扩大到*万亩,蔬菜面积*亩,正播西甜瓜*万亩,复播西瓜*万亩,色素辣椒*亩,小茴香*亩。*瓜果系列、红提葡萄和*甜瓜市场影响日益扩大,产品供不应求。

——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新的突破。在扶持和发展原棉花龙头企业**,促进棉产业一体化经营的同时,**年以来,新组建了**公司,通过“公司 基地 农户”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一头连着市场,一头连着农民,有效地促进了产业连动,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效益稳步提高,农民收入稳步增加。**年,全县第一产业增加值*亿元,同比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元,较**年增*元,较**年增*元。预计**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元。

二、农业结构调整的原则

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是农业进入新阶段,增强自身发展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农业市场改革与发展的必然产物,我县农业结构调整坚持了以下原则和方向。

1、不忽视粮食生产。近几年,粮食连续喜获丰收。粮食库存和农民存粮有明显增加,粮食总量上呈现供过于求的局面。但是从长远看,随着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在人增地减趋势不可逆转的背景下,现有的粮食生产能力和巨大的需求潜力相比还是不够的。因此,我们在结构调整中不忽视粮食生产,保证粮食生产规模,保证总产,保证人均口粮,切实保护和稳步提高我县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

2、面向市场,以市场为导向,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改善农产品的品种和质量,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变粗放经营为集约经营,提高品牌意识,实现名牌战略,扩大经营规模,形成区域性特色经济,提高农业的综合效益。

3、坚持因地制宜原则。从实际出发,以市场为导向,充分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发展别具一格的县域特色经济。

4、坚持协调发展原则。调整农业结构,必经坚持农业各业之间,农业与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满足社会全面需要。

5、在调整优化种植业结构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畜牧业、林果业、庭院经济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三、农业结构调整的具体措施

我们在农业结构调整,具体做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稳粮。粮食生产坚持“平衡有余,优化品质,加工转化”的方针,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粮食结构,增加复播、套种指数,提高种粮效益。**年小麦种植*万亩,单产*公斤,总产达*万吨;正播玉米*万亩,套种黄豆*亩,复播玉米*万亩;正播水稻*亩,复播*亩;种植高梁、红薯等小杂粮*亩。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篇5

农产品的供求格局和市场条件的根本性变化,制约我国农业发展的因素由单纯的资源约束转向了需求约束。在此形势下,农业进一步发展,须在政府的支持和引导下,以市场为导向,不断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一、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面临的问题

改革以来我国的农业产业结构虽然得到了较快的调整,但是与变化更快的市场关系相比,却总是慢半拍。特别是最近几年,伴随着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变,我国农业发生了重大的阶段性转变,农产品出现供给过剩,农民收入增加受到“卖难”和价格下跌的严重影响,农业生产结构与市场需求结构的矛盾变得非常突出。

二、政府与市场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一个长期动态过程,特别是目前,农业发展正处于一个关键时期,要求对农业进行战略性调整。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既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积极作用,又要积极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

在原计划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变化,完全是政府的行为,是通过中央计划、层层下达任务的自上而下的方式实现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结构调整主要是通过价格信号的诱导机制实现的,是农业生产者的行为和自下而上的变化。但是,由于我国农民经营能力十分有限,市场发育离成熟完善的程度还相差甚远,加之农业特殊的产业特性,致使广大农民很难顺利实现结构的调整。这表明,目前微观决策与宏观供求关系之间的矛盾,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大障碍。因此,政府必须充分关注我国农民人数众多、经济容量狭小和抵御风险能力很弱这一特点,既要看到市场化改革给农民带来的巨大利益,也要认识到市场经济对个体小农的冲击。

因此,在市场化改革中,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农民的利益问题,并在政策安排上有充分的体现。特别提出以下几点:1.调整农业结构,首先要调整总量供求关系。2.保持农民利益,妥善处理财政负担与农民收入的关系。3.加强信息服务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结构是否能够得到优化调整,取决于产品和要素的价格信号是否真实、准确,即在发展市场农业的过程中,价格信号是决定资源配置的方向、规模和速度的核心因素,进而是引发结构变化和资源配置效率水平变化的基本动因。

三、进一步调整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1.扩大优良品种,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增加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不仅有利于从整体上实现农产品质的提高,也有利于缓解农产品普遍供大于求的矛盾。通过提高农产品优质率,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的步伐。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程度如何,归根结底是取决于科技进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必须建立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从本国国情出发,大力推广和运用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科学种植和科学养殖的水平,提高农产品及其加工品的优质率和产出率,使我国农业的整体科技含量能有一个明显的上升,实现农业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取得较好的农业综合经济效益。

2.实行退耕还林还草还湖,逐步优化生态环境。长期以来,我国水土流失严重,国土荒漠化趋势加重,自然灾害频繁,都是与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有很大关系。而生态环境被破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毁林开荒、围湖造田和开垦草原。退耕还林还草还湖不是权宜之计,不是在粮食充裕情况下的一时安排,而是长远的战略性措施。

3.调整农业布局,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农业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除了要从全国着眼农业总体结构外,还必须从各个地区着手调整农业区域结构。全国的农业产业结构是否合理,和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有着直接关系。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既有各自的特长和优势,也有各自的缺陷和劣势,只有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农业产业结构,才能在市场竞争中确立较为有利的地位,进而形成一个具有活力的全国农村产业结构,并且促进和保持农业的长期持续稳定发展。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各个地区的区域结构趋同现象严重,区域优势没有很好形成,更没有充分发挥作用。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 篇6

关键词:金融危机,产业结构调整,策略选择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快, 中国的产业发展面临国内竞争和国际竞争的双重压力。中国产业结构发展存在内部结构不协调、升级缓慢、产能过剩等问题, 金融危机的爆发, 对中国的产业结构调整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冲击, 暴露了中国产业结构的深层次缺陷, 但同时也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新的机遇。在金融危机后, 分析中国产业结构发展问题, 并制定相应策略,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我国产业结构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1.1 产业结构发展概况

2009年, 我国全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 比上年增长8.7%。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35477亿元, 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156958亿元, 增长9.5%;第三产业增加值142918亿元, 增长8.9%。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 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6.8%, 下降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2.6%, 上升0.8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长速度较快, 发展滞后的状况得以改善, 但经济增长仍然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

1.2 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

1.2.1 三次产业结构不相协调。

在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趋势研究上, 西蒙·库兹涅茨考察了三次产业占国民收入比重变化的产业结构变化规律——农业 (包括林业、渔业和狩猎业) 的份额与人均产值成反比, 在整个产值中所占比重逐渐降低;第二、三产业与人均产值成正比, 在整个产值中所占比重逐渐增加。霍利思·钱纳里等将库兹涅茨的研究向前推进, 运用多国数据进行模拟, 提出了结构转变的“标准模式”, 即按照人均GDP的变化将经济增长过程划分为六个时期 (参见表1) 。

2008年, 我国三次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1.3%、48.6%、40.1%, 根据表1, 我国产业结构与国际一般趋势的差别是第二产业比重过高,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 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存在总体不相协调的问题。这同我国长期过多地强调工业发展, 忽视第三产业发展的指导与政策有关。

资料来源:西蒙·库兹涅茨:《各国的经济增长-总产值和生产结构》, 商务印书馆1985年中文版, 第128-129页

1.2.2 产业内部结构升级比较缓慢。

第一产业内部, 农林牧渔结构优化, 种植业比例有所降低:1978年, 农林牧渔产值比例分别为80%、3.4%、15%、1.6%, 2008年, 该比例变动至48.4%、3.7%、35.5%、9%, 但农业劳动生产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第二产业内部, 总量明显扩张, 但增长质量不高, 传统产业比重过大:2008年工业增加值146183亿元, 增长了9.3%, 但重工业对工业总产值的贡献达到71.3%。第三产业内部, 服务业总量偏小、比重偏低, 发展水平滞后: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2008年第三产业贡献率为42.9%, 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作用为3.8%, 服务业产出比重不仅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也低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

1.2.3 产能过剩问题严重。

产能过剩是指生产能力大于实际有效需求而形成的生产能力过剩, 在经济全球化时代, 实际有效需求包括国内市场需求和国际市场需求。在过去的30年里, 我国主要依靠大量出口来缓解过剩的工业产能。随着近几年世界经济增速的放缓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加强, 我国的过剩产能出口之路受到较大冲击。而金融危机后, 我国采取的4万亿扩张性财政政策中, 很大一部分资金投入了本该控制甚至淘汰的产能过剩产业, 重复建设问题突出。

1.2.4 传统产业比重过大, 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

200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的规模进一步扩大, 总产值达到57087亿元, 比2007年增长了13.1%, 远低于同期制造业的增速 (24.8%) , 导致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对制造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也下降, 从2007年的10.7%减少到2008年的7.6%, 下降了3.1个百分点。从2004年开始, 高技术产业占制造业的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 至2008年, 高技术产业总产值占制造业的比重由2004年的15.8%下降到12.9%。

2 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2.1 金融危机对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负面影响

金融危机恶化了我国产业发展的外部需求环境, 对产业发展形成冲击。

农产品对外市场需求的紧缩使农业生产面临较大的压力, 农产品生产、出口结构面临新的调整;信贷市场萎缩和信贷供给不足, 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所需资本投入与实际到位资金产生缺口;东部沿海地区的“民工荒”造成大量农民工返乡, 农民工外出就业形势严峻。

受到此次金融危机冲击最为强烈的是出口导向型的产业, 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 行业要求技术含量低, 产品附加值低, 使得我国制造业具有成本优势并得到大规模发展。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国外减少了对低附加值产品的需求, 使得劳动密集型行业遭受重创。

2.2 金融危机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的机遇

金融危机打破了原有的世界经济格局, 凸现了全球产业结构中存在的种种缺陷:实体经济比重过小, 虚拟经济迅速膨胀, 两者比例失衡;发展中国家单纯依靠引进技术, 不注重提高自主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 只能在价值链的低端发展产业等。但金融危机也加速了全球产业的重新布局, 给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

金融危机推动了中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作为我国的基础产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必须着眼于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 以拉动内需为主, 进一步增强农业产业发展的竞争力。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制造业国家, 其制造业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发达国家经济形势的持续恶化使得制造业遭受到惨重的打击, 迫于利润压力, 发达国家的制造业势必加速向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转移。这将对中国制造业的成长和升级带来历史性契机, 从而使国内企业的产业结构也随之迅速提升。

3 金融危机后我国的产业结构调整策略选择

调整产业结构就是要调整各个产业部门之间和每个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 使其符合升级优化的要求。我国经济发展经验表明,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同一过程的不同方面, 只有着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经济才能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后危机时代, 有关产业国家和地区往往会充分利用国际经济秩序或金融体系重新构建的机会, 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快经济转型的步伐, 从而出现产业结构的新格局, 调整现有产业结构的同时催生出许多新的产业。在这一背景下,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应该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速发展新兴产业、兼顾发展前沿战略产业。传统产业发展时间长、规模大, 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较强;新兴产业规模扩张快, 能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前沿战略产业多属于高科技产业, 具有广泛的市场前景, 对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演变有重大影响。具体来说, 有以下几个方面:

3.1 调整产业间结构比例

从产业部门之间来看, 对传统的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状况进行适度的调整, 适当降低第二产业的结构比例, 增加第三产业的结构比例, 第一产业在现有基础上重点提高效率。

3.2 从产业部门内部构成来看, 要进行结构优化

3.2.1 我国是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 其发展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粮食安全及占全国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村人口的就业问题, 还关系到国家缩小城乡差别、保障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等重要政策的贯彻实施。发展农业就要确保农田的耕种面积, 防止过度占用;确保国家“三农”政策的落实, 真正减轻农民负担;确保绿色消费需求和高效生态农业的良性局面。在结构优化上, 拉长农业产业链, 提高附加值水平, 拓宽农业生产和服务领域, 提高农作物的品种和质量, 改善农产品构成, 促进农产品升级, 并通过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提升农业生产的效率。

3.2.2 第二产业是关系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行业, 工业结构的调整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正确处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关系, 促进产业的升级。一方面, 坚持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振兴装备制造业, 夯实工业发展基础,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群, 支持新能源、新材料、信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 支持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改善工业投资结构, 防止重复建设, 淘汰落后产能。此外, 在产品结构上, 采取措施大力推广节能型产品, 如小排量汽车、建筑行业中各种低耗材、低耗能的材料。

3.2.3 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 服务业的迅速发展, 是产业结构演进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前我国第三产业过于依赖“生活型”服务业, 结构低质, 发展缓慢。作为调整第三产业结构的突破点, 不仅要积极发展房地产、旅游、教育培训、文体等具有巨大需求潜力的行业,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还要大力发展信息、咨询、精算、法律服务、科技服务等新兴中介服务行业, 填补相关社会空白, 提高服务技术含量。此外, 还要运用现代经营方式和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 重视知识密集型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在制度创新和政策协调上, 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 积极引导劳动力向第三产业的转移, 缓解我国面临的就业压力。

参考文献

[1]郭克莎, 我国产业结构变动趋势及政策研究[J].管理世界, 1999 (5) .

[2]李岚红, 论我国基于能源消费的产业结构调整[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0 (2) .

[3]张晖、郭宝华, 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律及其政策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 2010 (9) .

[4]冯素杰, 产业结构调整30年:历程与特点[J].重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0 (3) .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 篇7

关键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1 结构调整之态

麒麟区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建设中,实施了“数字乡村”、“百千万”、“十农十化”等工程,有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据统计麒麟区2012年实现农村经济总收入74.92亿元,同比增66.98亿元,其中种植业实现收入8.73亿元,林业实现收入1.08亿元,牧业实现收入23亿元,渔业实现收入1.84亿元,第二产业实现收入268.5亿元,第三产业实现收入142.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434元,比上年增1687元。蔬菜、蚕桑、烤烟等九大主导产业逐步形成生产规模化、区域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商品化,市场经营一体化。

2 结构调整之难

2.1 支柱产业散乱杂 除烤烟、粮食外,7大主导产业规模都比较小,没有完全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或者说只能算是部分主导产业相对突出、其他产业齐头并进、竞相发展。

2.2 农产品深加工滞后 基本上主导产业缺乏深加工,蔬菜、蚕桑产品只是处于初级加工,向市场出售的都是农民生产的初级产品,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价格波动大,容易挫伤农民种养积极性。

2.3 农业科技人员不适宜 目前农业部门与乡镇在农业技术人员管理体制上不顺,存在管人管事脱节问题;科技推广经费不足,良种良法普及率低,科技措施落实不力,发展后劲不足,制约经济作物产业健康发展。

2.4 现代农业发展缓慢

3 结构调整之策

农业结构调整是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牵涉到资源、资金、市场、人才、技术等诸多因素,必须结合当前存在的问题,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科学论证、统筹规划,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才能确保成功。

一要加大特色农业发展力度。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大力培育地方特色产品。一是稳步发展优质葡萄。着力抓好葡萄基地建设的提升,在种植管理中做到四统一,即统一品种、统一播种期、统一规格、统一管理。二是大力培育地方名特优蔬菜品种。三是突出提高花卉苗木产业生产。四是积极探索一些新品种新技术。加大适合我区发展的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强化科技储备能力。培育一批产业化优势区域,形成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创建一批优势品牌。

二要加大现代农业发展力度。围绕中低田改造和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项目。一是大手笔、大气魄超前做好现代农业园区和昆曲绿色经济示范带规划发展的宏伟蓝图。二是基地园田化;三是设施现代化。大力推广蔬菜、花卉大棚种植,提高大棚调温和控温能力。安装喷滴灌和物理、生物防治器具,提高基地抗灾减灾能力;四是在科技创新上下功夫,加大与科研院所对接力度,使产学研紧密结合,增强科技的实践性、实用性和指导性。加强现代农业加工、储运配套集成技术推广运用,引导龙头企业引进先进设施武装好现代农业,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三要加大高效农业发展力度。着力强化重点科技推广落实,全面提升综合生产能力。一是加大经济作物复种、套种、立体种植、测土配方、果实套袋、省力化蚕台、自动升温补湿器等技术的推广应用,增加单位面积效益,增加附加值。二是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重点加大对低产桑园、低产果园品种改良和肥土改良力度,提高产品商品数量和质量。三是加大良种繁育。四是加快土地流转,提高农民土地收入。根据中央“三农”相关政策,着力抓好土地流转工作,在充分尊重农民群众意愿的前提下,打破现有土地承包关系,采用租赁形式,应用“公司+基地+标准化+农户”的运行机制,把一家一户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规模化生产经营,实现种植和务工双赢。五是依托农业龙头企业的资金、技术、基地发展庄园经济,推进高原特色农业发展。

四要加大生态农业发展力度。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打造速冻蔬菜、供港蔬菜、魔芋、蚕茧、优质梨、优质葡萄、韭菜花、园艺花卉苗木等优势产品,努力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特色产业格局。一是大力推进基地及产品认证力度,在现有无公害蔬菜基地6万亩、无公害产品18个,无公害梨1.37万亩产品3个,绿色食品0.53万亩梨,产品2个的基础上,继续加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基地和产品认证,在有条件的乡镇力争每个乡镇认证基地和产品1-2个。二要加强经济作物生产、加工及销售标准化管理,切实提高农产品质量、商品率和安全水平。三要加大品牌培育力度,获取品牌效益。在巩固保护好现有品牌的同时,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加强对外宣传,围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来创品牌。进一步创新科技,转变经营方式,加大商标注册力度,改进包装,增加花色品种,在目前云珍牌速冻蔬菜、富力牌魔芋粉、阿诗玛牌韭菜花、红美珠葡萄和翠峰山牌梨等优质农产品品牌基础上,着力培育韭菜花、速冻蔬菜、供港蔬菜、蚕茧、大蒜、花椒、优质葡萄(梨)、花卉八大经济作物亮点品牌。

4 结语

对办事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调查 篇8

××办事处辖7个乡(镇)、83个村、571个组,22300户、80181人,幅员368.6平方公里、耕地5万余亩。近年来,××办事处以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为主线,以生猪适度规模养殖和“万千”工程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种养业,在农业增效增收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为振兴农村经济走出了一条新路。

一、主要成效

一是优化了农业结构。种植业上,大力发展水果。新植市场前景看好的翠冠和中梨1号等早熟梨品种4000余亩,建成早熟梨基地6000亩,新植红心果猕猴桃2000多亩。同时,发展订单油菜3.1万亩、海椒4600亩,种植药材3970亩、苗木3700亩(其中嫁接850亩),粮经作物比达到5:5。养殖业上,突破性发展生猪。今年一季度,出栏生猪19680头、存栏70429头、入库税收33.5万元、完成全年税费入库28,分别比去年同期增加11290头、6768头、17.2万元、12,四项指标均占全县第一。二是初步实现了“双增”目标。据测算,今年全办事处生猪和水果两项,人平分别可以增收41元、2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可以达到1770元,仅生猪一项可以实现税收174万元,占全办事处工商税收任务的61。三是造就了一批经济能人。培育了在全县具有一流规模和水平的雪梨大户张斌、猕猴桃大户曾玉敏、毛兔大户李朝益、生猪养殖大户吴桂国等业主大户30多个,带动农户调整结构2000多亩,为农户运销农产品1200多吨。四是实现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地消化。通过发展种养业,全片区以可就地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4600个,增加劳务收入2300万元,实现了农民向“农民工”、“老乡”向“老板”的转变。

二、几点经验

××办事处“坚持以生态庭园经济建设为载体,大力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坚持把发展畜牧业作为实现农民增收、财政增税的重要手段,放手发展畜牧业”的实践,符合我县农村实际,值得各地学习和借鉴。

(一)抓基地,扩规模是基础。没有基地就没有依托,没有规模就没有效益。××办事处坚持“因地制宜,突出规模”,摒弃“小而全”,着眼“大而特”,按照“户成园、组成片、村成带、乡镇成规模”的特色经济发展要求,抓基地,扩规模,初步建成了优势产业带。以运山镇为中心,沿苍巴线集中成片扩植4000亩早熟梨,建成20公里雪梨风景带,万亩雪梨示范园建成后,将成为川北地区最大的早熟梨基地。以石马、彭店、白山为重点,恢复性发展猕猴桃产业,发展订单猕猴桃2000亩。目前,全片区建成50亩以上的示范片32个、千亩示范片2个;畜牧业重点兴办千家万户适度规模养殖的家庭牧场,计划全年种草1.5万亩,销售商品猪7万头。通过结构调整,产业基地规模进一步壮大,品种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抓大户,带农户是重点。农村专业大户和经济能人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抓住了大户,就抓住了结构调整的“牛鼻子”。××办事处在产业结构调整中,一是大力培育生猪适度规模养殖户。今年以来,全处以奖代补投入2.8万元,干部捐资3.7万元,为农户协助贷款30万元,大力发展出栏生猪30头以上的大户1200户,10头以上3000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2900户。二是大力培育业主大户。岳东镇曾玉敏租地100亩建成“玉敏仙果农场”,带动46户人种植猕猴桃,流转土地1600亩。运山镇文庙村雪梨大户张斌,租赁土地110多亩,年收入3万余元。在他的带动下,他所在的组成为全调组。××镇权家村四组农民自发到文庙四组参观业主大户后,下定决心卖掉19头耕牛,成为全调组。在业主大户的带动下,全办事处的全调组达到39个。三是动员引导党员干部当大户。全处30多个业主大户中,其中有9名党员干部领办实体,石马镇党委书记权兵宗领办咸菜厂,带动农户种植蔬菜400亩。

(三)抓科技,强增值是关键。市场不需要“大路货”,科含量的高低决定了农业结构调整的成败。××办事处把结构调整的着力点、突破口放在依靠科技上,大力推广普及实用技术。一是积极推行无公害生产,推广使用水果套袋技术、诱蛾灯杀虫技术。2003年,运山镇的套袋雪梨每公斤比外地高出0.3元,仅此一项,全镇人平增收130元。严格控制禁用、限用投入品的使用,加强畜禽疫病防治,建成省级无公害水果基地2000亩、县级无公害畜禽生产示范基地7个,80的畜禽产品实现了无公害。二是大力推广名、优、特、新品种。采用矮化密植技术,雪梨投产期由五年缩短为两年。大力推广长白、大约克、杜洛克等良种猪,加快良繁体系建设,每乡镇达到了养10头良种母猪的3户(或养3头的10户),示范片(组)内户均达到1头良种母猪,保证了仔猪的供应。三是大力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邀请专家、教授实地指导,积极鼓励引导专业大户、“土专家”典型示范,组建专业技术协会,形成了以办事处有关部门为骨干,乡镇站所为主体,协会、大户、“土专家”为主要组成部分,覆盖全办事处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四)抓流通,促销售是动力。积极开拓农产品市场,是解决“卖难”问题,把产品优势转化为商品优势、经济优势的重要环节。××办事处围绕本地骨干产业建立起运山雪梨协会、岳东猕猴桃分会、××毛兔协会、岳东手工挂面合作社等10余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003年各类合作经济组织经营

服务收入达1500万元。2003年,岳东农产品收购协会销售总额1636万元,上交国税80多万元,为当地农户增收1300多万元,促进了当地种养殖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民运销队伍和农民“经纪人”,全处有200多人常年在外跑市场、抓信息、促销售。同时,充分发挥市场的集散功能和综合服务功能,积极培育市场,及时向农民提供市场行情,让农民掌握价格动态,争取市场的主动权。××镇2500平方米的综合农贸市场正在施工,运山镇1300平方米的雪梨市场前期工作准备就绪。

(五)抓领导,重管理是保证。在自发调整结构,发展特色产业的过程中,政府的引导、管理和服务必不可少。××办事处针对本地税基较重的实际,把生猪的生产和管理确立为实现“双增”目标的重中之重。一是强化领导。实行“书记管修路,乡(镇)长管生猪”的工作制,办事处对乡(镇)政府和书记、乡(镇)长实施双重考核。种植业上,将干部一个月的福利用于奖惩;畜牧业上,实行乡镇干部一个季度的225元津贴与适度规模养殖帮扶业绩挂钩,完成任务50以上按比例减扣,完成不足50的全额减扣。二是强化税费征管。坚持畜禽检疫报检点24小时值班制度,畜牧、国税、地税、工商等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在主要垭口、边界加大检疫执法力度,严禁税源跑冒滴漏,仅第一季度,岳东守垭就补检生猪170多头。实行生猪收购资格审查制度和税收保证金制度,取消生猪贩运者自定的生猪组织员,由村、组干部兼任生猪协税员。建立举报制度,以查促管,以查促收,开展生猪税收检查,严肃处理生猪贩运挂靠户无证经营,逃避税收的违法行为。运山龙井村伍某、××红瓦村杨某由于偷逃税,均受到相应的处罚。三是抓跟踪服务。各级党委、政府实行领导联系业主制度,各级畜牧部门实行承诺服务,建立“猪户口”,存栏登记,出栏销号。农业科技人员对业主选址、设计、引种、防疫、技术和信息等实行全程指导,实行高质量高标准服务。

三、几项重点工作

××办事处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实践表明,县委、县政府针对发展种植业和养殖业,提出的“万千”工程和“35111”适度规模养殖工程,不仅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性,而且具备很大的挖潜空间。当前,各地在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中要注意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是要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精细化、集约化、产业化是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必由之路。我县农产品加工率低,精深加工尤其缺乏,要积极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要从单纯的减粮扩经,发展名特优新初级农产品,转到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从单纯依赖农民自身力量调整,转到对与农业生产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龙头企业,依靠龙头企业带动牵引调整;从单纯提高种养业生产水平,转到延伸产业链,靠产加销整体协同增收;从单纯靠集贸市场蹲点交易,转到广泛建立各种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技术指导、物资供应、组织集散、仓储运输、签订合同、完成订单以及拓展市场渠道、传递市场信息、协调购销的作用;从千家万户分散经营,品种结构、技术标准不便统一,转到依靠业主承包、大户带动、订单作业,实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不断提升农村规模经济效益。

二是要创新投入机制。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要以示范新村、梨乡新村建设为载体,以“三个转变”为动力,着力创新多元投入的市场机制,增加农业项目资金投入,鼓励业主、大户、加工企业自主投入调结构,形成“引导投入——效益回报——自觉投入”的良性循环,逐步建立起以农户投入为主体,国家投入为导向,信贷、外资和社会投入为补充,并配合优惠税收、信贷政策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投入机制。畜牧业是我县农村经济的“半壁河山”,县上拿出了部分资金用于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要改变撒胡椒面的做法,将有限的资金集中使用,集中建立良种母猪扩繁场,形成仔猪专业市场,建立起稳定的良种供应基地。从长远来看,可以考虑从生猪税费中抽出一点、各级财政投入一点的方式建立“发展生猪专项资金”,主要用于支持良繁体系建设。

三是要建立完善的科技推广体系。农业结构调整离不开科技支撑,要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彻底解决“卖难”问题,关键在于推广、运用新技术。乡(镇)农业科技服务站是引导、指导、服务农业的生力军,要充分利用现有农技服务体系和人员,结合“乡土人才”,建立与重点产业相适应的科技协会,研究、指导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的科技问题和信息技术。要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加快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在结构调整中的应用,建立和完善农村经济信息网络,为农业企业和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和科技信息服务。进一步完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安全监测及质量认证体系,推行农产品原产地标记制度,开展农业投入点强制性产品认证试点,扩大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加强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实施重点区域动物疫病应急防治工程。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 篇9

我们金塔县是一个农业大县。近年来,围绕市委“一特四化”发展战略,以“一园四基地”建设为目标,以实施“五五增九”富民增收计划为着力点,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上,狠抓项目强基础,主攻产业促增收,农业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农民收入持续增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节水高效设施农业规模稳步扩大。按照“普及双千田,扩大伍仟元田,争创万元田”的思路,全县通过加大政策扶持、部门帮扶、加强技术指导等措施,全县日光温室、弓棚蔬菜、优质葡萄、网式制种,初步形成了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竞争力强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

二是特色优势产业效益明显提升。按照规模化,集约化经营的要求,通过积极引导,全县棉花,加工番茄,制种,洋葱、瓜菜等经济作物逐年增加,促进了特色优势产业的提质增收。

三是设施养殖业快速发展。以建设全省养羊大县和优质良种羊繁育供应基地为主攻方向,狠抓规模化小区建设和扩群扩繁工作。目前,全县有良种羊繁育场4个,高标准人畜分离养殖小区近100个,调引优质良种羊近3万只,培育年收入万元以上的规模养殖户3000多户,顺利通过了全省养羊强县的验收。

四是农村二、三产业发展活力增强。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谋划农业,突击主导产业,培育龙头项目建设和农产品流通促销三大重点,按照“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以西域阳光、康源油脂、金信蔬菜等50多家“农字号”企业为依托,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重点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化合作社组织,农业生产的专业化、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提高。五是把林果业作为支柱产业发展。一方面,全县近几年全力推广敦煌模式,大力发展优质葡萄产业;另一方面不断扩大红枣、香梨、枸杞等特色林果的定植规模,使其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总之,经过近几年的结构调整,在巩固提高粮食、棉花、瓜菜等优质产业的基础上,我县以日光温室、优质葡萄,加工蔬菜和高效制种为主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全县日光温室按照“五五增九”计划确定的目标,以每年500亩的速度推进,5年以后,日光温室将达到6000亩以上;葡萄面积,按每年7000亩的速度推进,5年后葡萄产业将达到45000亩以上。因此,推进农业产业化已成为当前我县农业结构调整最现实、最紧迫的任务。

当前,在农业产业化推进中也存在许多方面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县农业虽然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农业产业化水平偏低,发展方式粗放,农产品质量不高的问题还是比较突出。

二是以家庭承包为主的经营模式,阻碍了产业化的发展步伐,从外地一些产业化发展快,规模效益高的地区的发展经验来看,以家庭承包经营为主的模式,发展产业化矛盾多,问题多,各级政府不能强抓强推,只能是在示范中带动辐射。

三是群众思想认识滞后,产业推动难。我县近几年虽然在日光温室产业、葡萄产业等方面下了功夫,花了力气,投入了大量的资金来扶持产业发展,但群众的思想认识跟不上各级政府、组织的期望和要求。由于我们金塔土地肥沃,光照资源丰富,水资源相对充足,群众的思想认识满足于现状,还是传统种点粮,再种点棉花,制种,洋葱,简单维持生计,而对一些高效设施农业的发展没有兴趣和爱好,束缚了现代农业的发展。近几年,虽然采取县上分,乡上压,村组干部团团转,群众在一边看热闹,推动产业成为了各级政府的包袱,群众没有把它作为一种增收的产业来认识,产业推动难上加难。

四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产业难以形成规模连片。通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县的现代农业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有些已经走在了省、市的前列。如何把规模做大,特色做强,这就要在专业化布局上做文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价值选择 篇10

买车盖房供儿上大学生活有奔头

讲述人:魏连富(旅顺口区长城街道周家村村民)

魏连富今年57岁,和妻子都是当地的农民,在种蔬菜大棚之前,夫妻两人都是老老实实的农民,但是那个时候,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尽管每天不停地干活儿,可是每年都剩不下几个钱,家里的花销总是捉襟见肘。

几年前,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他和妻子干起了两个蔬菜大棚,正是这两个蔬菜大棚,让他们家的日子开始好过起来。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们家的生活发生了变化,现在,他不仅买了卡车,还盖起了新房,儿子和女儿也都很争气,大女儿大专毕业后在大连市内工作,小儿子正在念大学,用他自己的话说,他和妻子现在的生活太有奔头了。

魏连富说,在种植蔬菜大棚之前,他们夫妻就是种地,种玉米等常规作物,春夏的时候,也在露天的菜地里种一些蔬菜,然后拿到附近的菜市场去卖,尽管那个时候,夫妻俩很辛苦,但是每年只能有不到2万元钱的收入,除了供两个孩子上学,再加上自己家的花销,每年基本都是捉襟见肘。五六年前,当地政府开始引导建设设施农业,他们夫妻就下决心建了蔬菜大棚,当时建设2个蔬菜大棚,投资了20多万元,夫妻俩还借了不少外债,当时觉得压力很大,担心还不上。没想到,这几年政府的政策和服务越来越好,他们的蔬菜大棚盈利也越来越稳定。他们的两个设施农业蔬菜大棚,占地4余亩,每年产三茬蔬菜,年产量6万~7万斤蔬菜,年收入达到8万余元,每年的净利达到6万余元。魏连富告诉记者,他们夫妻两人现在只管种植好蔬菜,因为销售的问题,他们不用担心,村里的农业合作社将他们的销售都包了。原来,几年前,周家村成立了绿缘蔬菜产销专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的股东就是村里的农民,魏连富就是合作社的社员,他种植的蔬菜通过这个合作社流向市内的各大批发市场,这个合作社减少了他们销售的后顾之忧。

家庭农场经营模式带动农民奔往致富路

讲述人:刘志杰(旅顺日源家庭农场主)

大连市旅顺日源家庭农场,坐落在旅顺口区三涧堡街道韩家村,也是大连市的首个家庭农场,占地面积为105亩,日源家庭农场特色是“多种经营”,其中果园70亩、玉米地35亩、1个饲料场、1个兽药店、1个千头生猪饲养场、1个屠宰场,3台农机具、2辆运输车,果园里有1000多只鸡、鸭、鹅。家庭农场主刘志杰介绍说“独具一格”又相互依存,运转方式看起来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产业链条——将玉米地产出的粮食加工成饲料,用饲料来喂猪,猪粪用来喂果树,给玉米做底肥,可谓是粮丰、果甜、猪也肥。农场还注册了“臀源”牌猪肉商标。整个过程不仅使家庭农场注入了工业化的理念,还有商业化轨迹,推动了家庭农场的生态化发展。经过近年来的努力和实践,家庭农场发展很快,已有雇工12名,年产值1200万元。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家庭农场”概念,旅顺口区三间堡街道的刘志杰踩住了时代鼓点。当年3月20日,她就登记注册了大连第一张“家庭农场”营业执照,由此成为全市首位身份明确的家庭农场主。现在,刘志杰家庭农场出产的猪肉和鸡蛋拥有自有品牌——臀源牌,在镇里还有专卖店;她还经营一个兽药店,为家庭农场里的猪、羊、鸡、鹅等提供兽药……“我们一家三口全都扑在这个家庭农场上,农忙时最多还要雇20来名临时工。”刘志杰告诉记者。

这几年,该家庭农场的机构健全了,一条产业链也逐步形成。“大田玉米以及果园落果、杂草等给猪、羊、鸡、鹅等作饲料——猪粪和鸡粪等给果园和大田作物提供肥料——出栏的农家猪自家屠宰、分割、包装——猪肉、鸡蛋等都有自有品牌,在自家专卖店里售卖——兽药、饲料能够自我提供——各种经营所得再投入到家庭农场里……”刘志杰一边说,一边慢慢梳理思路。经过这两年的尝试和创新,脚下这片熟悉的土地竟能延伸出如此多的产业支点,恐怕连刘志杰及其家人都感到吃惊。

过去五年,全市每年新发展设施农业10万亩

从大连市农村经济委员会了解到,截止到“十二五”期末,大连市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增加值达到495.2亿元,增长3.7%;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667元,增长8.3%,增幅连续9年超过城市居民收入。实现农产品出口额33.8亿美元,分别占全省、全国农产品出口总额的70.5%和5%,其中水产品出口额突破20亿美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中近一半来自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市民“菜篮子”实现了四季均衡供应,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产品产值的比值达到3.1∶1,优势农产品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

上一篇:pep小学五年级英语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下一篇:小学生儿童节英语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