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养殖产业推进规划

2024-05-29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村养殖产业推进规划(共7篇)

村养殖产业推进规划 篇1

一、村基本情况和产业情况简介

xx村是xx县xx首乡的一个行政村,地处黑龙港流域,位于xx县城西北,距县城 8.5公里。全村4个村民小组,共有209户、867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0户、623人,总劳动力360人,其中:男劳动力260人,女劳动力100人。现有耕地面积1406亩,其中浇水地面积1000亩,不能及时浇地的面积406亩,河滩地20亩。该村基础设施条件差,农民经济收入主要依赖农业:由于本村水利设施较差,旱涝不保收。该村主要种植粮食作物,一年两收(夏收小麦,秋收玉米);养殖业比较简单,养殖小家禽(主要是蛋鸡)和猪,规模比较小,经济效益不明显。

xx村原有养鸡专业户13户,由于2011年以来,养鸡市场出现了饲料价格波动,鸡蛋卖价偏低的情况,养鸡户亏损较严重,继续养殖蛋鸡的思想有所动摇。为坚定养殖专业户的信心,驻村工作队今年2月份驻村以后,经过和村双委班子研究,决定向扶贫办申请10万元的蛋鸡专项扶贫资金(现已到位),帮助xx村的蛋鸡养殖户度过艰难期,我们召集养殖户和部分村民开会宣传扶贫产业政策,使村民吃了定心丸,又新发展了12户养殖蛋鸡。至今,xx村养鸡专业户发展到25户,存栏25000只。为给村民寻找到一个稳定的致富门路,帮扶工作队进驻xx村后,带领村民先后到辛集、宁晋、深县、南宫等地考察学习优种肉鸽养殖技术,通过考察了解到肉鸽养殖近8年来市场价格一直稳中上升,市场波动不大而且效益是养鸡效益的3至5倍,效益可观。我们帮扶工作队根据调查了解到的信息,立即召开了有双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和养鸡专业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会上我们向大家详细介绍了近半月来对肉鸽养殖的市场调查及养殖成本和效益的情况介绍。大家听后进行了热烈讨论,认为养殖肉鸽是一个好的致富门路,参与考察的5户村民当即表示立即建鸽社,购买种鸽。现在xx村已有18户村民养殖肉鸽,肉鸽养殖初具规模,存栏已达7000余对,14000余只。

二、xx村产业发展规划

xx村养殖产业正在摸索中发展,根据现有产业现状,我们制定产业规划如下:

1、为鼓励村民继续养殖肉鸽,4月份我们向县扶贫办申请了30万元的肉鸽养殖专项扶贫资金,现在这笔扶贫款的手续正在办理中。下一步的的发展计划是扩大肉鸽养殖规模,形成市场;帮助养殖户成立养殖合作社。

2、以合作社为载体,组织肉鸽养殖专业户进行养殖技术、经验交流、共同探讨、预防禽类疾病。

3、在xx村村西规划80亩地的养殖小区,使xx村的养殖业向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养殖专业户搬到养殖小区,也有利于净化村内的环境卫生。

4、为养殖小区通水、通电、通路,进一步完善小区内的基础设施。

5、引导养殖户将肉鸽的粪便集中处理,发酵后作为养猪的饲料,发展养猪业,目前已有四户养猪户,其中有两户试验利用鸽粪养猪。这一处理方法正在进行试验、摸索中。

6、为鼓励养殖户搬进养殖小区,对所规划80亩地采用有偿臵换或承包地互换,现我们正在积极推动这项工作,现在已经有9户养殖专业户入驻养殖小区。

村养殖产业推进规划 篇2

一、基本成就

1、农民增收成效显著,贫困发生率明显下降。

“十五”期初,我市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不足800元,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近40万人,贫困状况甚为严重。到2009年末,通过重点村“两委”班子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重点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4003元,净增3200余元,贫困人口、低收入人口下降到13万人,贫困发生率也下降到3.5%。全市重点村贫困状况明显改善。

2、环境整治成效显著,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

全市九年来共在重点村新修改造乡村公路3967.744公里,解决了182万余人行路难问题新建水池5220口,饮水工程344处,解决饮水困难人口34.26万;新修维修水渠22.23万米,维修水库43座,新建改造电排灌站75座,新增灌溉面积24.17万亩;有214个村实行了“三清五改”,“三清五改”户达19046户;改造卫生室、医疗所2978平方米,方便了15万人就医;改造村小27320平方米,方便了1.8万名学生就学;新建文化娱乐活动中心46处,文化活动室9277平方米,农民书屋213家,绿化村庄13.7万平方米。

3、产业扶贫成效显著,群众长效增收机制逐步建立。

我市一方面致力于发展生态速生林泡桐和三清山有机绿茶这两项扶贫主导产业。至2009年底,生态速生林泡桐种植基地已达10万亩,三清山有机绿茶已达1.3万亩,有544个贫困村,34670户农户参与了泡桐和绿茶产业开发。另一方面,大力推广和发展传统、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特色经济。“一村一品”等“特色产业发展到100余项,如上饶县的油茶、毛竹、蜜蜂业,婺源的茶叶和以“农家乐”为主要形式的乡村旅游业,万年的生猪、大米业,鄱阳、余干的特种水产业,横峰的葛业,弋阳的年糕食品业,广丰的白云鹅、红薯粉加工业等,贫困群众从中户均年增收已达1000余元。

4、技能培训成效显著,贫困群众自我发展能力不断增强。

九年来,我市通过现场教、实地学、异地培训等方式,开展各类技能培训3.6万余人次,转移就业率达98%,有效地促进了贫困户创业增收。

5、基层组织建设成效显著,村民参政议事氛围越来越浓。

至2009年底,全市827个重点村,有662个为一类党支部,165个为二类党支部,重点村4000余名村两委干部,全部为高中以上文化,其中30%以上有大专以上学历,村两委干部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另外,村村都设有扶贫理事会,项目工程质量监督小组,全程监督规划项目制定、实施、资金使用管理。村民通过自己选出的代表组织,积极为本村的经济建设、社会事务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工程项目建设建言献策,村民参政议事氛围越来越浓。

二、主要做法

1、高位推动,领导重视。

自“十五”扶贫开发规划实施以来,我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整村推进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职能部门职责,实行了地级领导干部挂点帮扶责任制,动员了近万名干部进重点村结对帮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每年开春还深入重点村进行专项调研。为全面推进整村推进工作,从2007年开始,市委、市政府将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纳入民生工程,进行重点督查。各县(市、区)党委政府把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制定并实施了一把手负责制、领导干部包扶责任制、干部分片包干责任制,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动抓,主管领导亲自抓,扶贫干部认真负责的良好工作局面,为我市整村推进工作全面发展和高位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规范管理,措施落实。

几年来,我市各地不断创新工作方法,落实工作措施,确保程序到位,狠抓项目、资金、民主政治等方面管理。

(1)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规划项目质量和效益。

项目规划制定时,我们通过上门走访解民愿,群众座谈听民声,代表表决纳民意的方式,在充分了解群众迫切需求的前提下,民主确定项目规划;项目年度计划落实时,采用群众听证会村民“恳谈会”的方式确定年度项目;项目实施过程中,制定并实施了“阳光操作机制、项目动态管理机制、群众全程监督机制、定期检查督促制度、项目工程招投标制度、项目竣工验收制度、项目问效制度”等;项目竣工验收后,强化了后续管理服务功能。正是这一道道规范程序,一条条创新措施,一项项管理制度,确保了我市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项目的质量和效益。

(2)规范资金管理,确保扶贫资金安全高效运行。

我市各级把扶贫项目资金管理使用作为整村推进工作重中之重抓紧抓实抓好。一是结合我市实际,制定了《上饶市财政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各县(市、区)也制定了具体操作意见,并全面推行了报帐制,事前公示,事后公告的公告公示制,按工程质量和进度分期付款制,到户资金“一卡通”制,大宗物资政府采购和绩效考评等制度,严把了资金申报、审核、审批、报帐四关。二是强化了资金监管,实行了村民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全程监督,市、县财政、扶贫部门定期检查,审计部门提前介入等措施。三是不断创新管理方式。如玉山县为提高扶贫资金使用效益,降低项目工程成本,激励村民投工投劳,制定实施了“以物代资”措施;余干县、鄱阳县按照集中资金办大事,一次投资保规划的目标,将本辖区的重点村按轻重缓急,村两委班子战斗力,群众参与积极性等标准进行分类,每年集中资金扶持一批重点村,确保扶持一个,完成一个重点村整村推进规划项目任务;横峰县每年从县财政配套资金中切出部分资金,按上年度整村推进工作考核考评结果,实施以奖代补措施,以此激励先进,鞭策后进。

(3)规范民主政治管理,提高村民参与度。

为激发重点村群众参与整村推进工作的积极性,我市一方面广泛宣传,提高村民知情权。各县(市、区)、乡(镇、场)、村充分利用会议、广播、电视、标语、宣传单、宣传册、宣传栏等工具,大力宣传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的相关政策和扶持措施,将政策宣传到户,疑难解答到户,确保村民的知情权。另一方面,组建村民理事会,工程监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等村民自治组织,充分调动广大群众主动参与积极性,使村民通过自己的组织积极为整村推进工作出主意、想办法,拓宽群众建言渠道。

3、多方协调,资源整合。

几年来我市各重点村采用群众自筹、部门争取、社会捐赠、招商引资等方式,充分整合各类资源,多方筹集资金,共整合筹集各类资金98858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44226万元,部门支持15248万元,定点部门帮扶4743万元,社会捐赠1745万元,群众自筹32896万元,为推动重点村整村推进工作健康发展起到了突出作用。

(1)积极捆绑运作项目,加大职能部门扶持力度。

我市各重点村在整村推进过程中,与新农村示范点建设,乡村公路改造,农村水利建设,希望工程,新能源建设等各职能部门工作紧密结合,争取发改委、新村办、农林水教育卫生等职能部门资金扶持。如婺源县中云镇霞港村四年共争取8个职能部门资金扶持680余万元。

(2)充分拓展帮扶领域,加大社会各界支持力度。

一是倡导部队帮扶。2009年我市共争取12支驻饶部队帮扶重点村12个。二是争取定点帮扶单位重点支持。各级扶贫部门和重点村干群勤汇报、多请示,并通过项目规划评估会,帮扶工作座谈会,定点工作现场会和先进典型表彰会等形式,加强联系,强化服务,得到了定点帮扶部门的大力扶持。如省住房建设厅三年就倾斜扶持上饶县四十八镇北山村350万元。三是加大龙头企业帮带扶持。“十五”以来,我市各级党委政府和重点村干群积极整治投资环境,制定优惠政策,改善服务态度,强化服务措施,争取龙头企业进村建基地,办工厂、招工,设立帮扶基金,提供种苗和技术服务。九年来,我市100余家龙头企业在480个重点村建立产业示范基地,原料供应基地560余个,招收贫困劳力务工1万余人次,扶持帮带基金94万元,带动30余万元农民参与苗木、果业、毛竹、油茶、畜禽、水产等产业开发。四是鼓励成功人士回乡创业,捐资助建。玉山县下塘乡均郑村村民周芳山,创业不忘家乡,从2007年开始,投资1000余万元,兴建白茶种植示范基地1600余亩,在他的影响下,全村有50户村已种上了白茶;横峰县兰子乡兰子村村民蓝林炎,在外创业致富后,听说家乡要硬化村道,一次性捐资20万元,并表示如村里发展缺资金的话,还可再次捐赠。五是项目市场运作筹资。将部分如小水电、自来水,有线电视等投资大,筹资难的大型社会公共事务建设项目投入市场,进行市场化运作,吸引社会资金融入扶贫开发。上饶县“十一五”规划实施四年来,就投入市场运作项目24个,吸纳社会资金扶持2200余万元。

(3)用好用活“一事一议”政策,加大群众自筹、投工投劳力度。

为加大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力度,我市各重点村通过科学合理规划项目,实现项目支持与群众需求有机结合,加强“一事一议”政策宣传,阳光操作项目,合理公开使用资金,充分接受群众监督,使群众对项目质量称心,资金管理放心,大大调动了村民主动投工投劳和筹资的积极性,形成家家户户、老老少少齐参与规划项目建设的喜人局面。鄱阳县古县渡乡南滨村硬化环村公路时,宣传到位,项目立项公开公正,不到三天,村民就自筹资金23万元,还主动上路投工投劳,使路面硬化工程比计划提前一个月完工。

4、突出重点,破解难题。

(1)抓基础设施建设重点,破解生存环境恶劣的难题。

重点村基础设施薄弱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和迫切要求解决的大问题。“路难行、水难饮、电不通、信息不畅,脏、乱、差”是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规划实施前的真实写照。为彻底改变这种现状,我市在整村推进工作中,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整合资源,集中资金,优先实施基础设施项目,在各地创造性实施了扶贫开发“六到户”工程,即“三清五改到户、环境绿化到户、卫生防疫到户、信息网络到户、移民搬迁到户、产业扶持到户”,各重点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鄱阳县田畈街镇何彭村委会的上岭,叶家等四个村组村民规划实施前,住偏远深山,饮黄锈水,不通路,不通电,生存环境极端恶劣,实施移民搬迁到户工程后,四个村组386户村民全部搬迁到何彭村委会何彭新村,彻底告别了爬山越岭,肩担背挑的历史,住进了环境优美,设施齐全,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商贸兴隆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2)抓群众增收致富重点,破解增收渠道不宽,长效机制不全难题。

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是重点村整村推进的最终目标。为此,我市把帮助贫困群众建立长效增收机制作为整村推进工作的首要任务,采取干部帮扶、科技培训、小额信贷等多项举措,积极发展扶贫产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扶持群众创业增收。几年来,我市一方面致力发展区域性扶贫主导产业。通过招商,扶持龙头企业,建立良种引进,科技服务,加工销售服务三大服务平台,示范能人带动,贫困村集体经营,贫困户参与等方式,采用租赁、承包、托管、异地开发和股份合作等形式,发展壮大了梨柚、速生泡桐、有机白茶三大区域性主导产业。“东茶西桐”、“村村有梨柚”扶贫主导产业格局已基本形成,并在逐步壮大。另一方面,大力发展传统和特色产业,壮大“一村一品”经济。如余干双港村的“丰收辣椒”、万年塘背村的“生猪”、横峰县义门村的“香芋”、弋阳芳湖村的“雷竹”、广丰石人村的“红薯”、婺源庆源村以农家乐为主的“乡村旅游”、上饶姚家村的“蜂蜜”、德兴港首村的“兰花”、玉山县均郑村的“白茶”、鄱阳胡赵村的“特种水产”、铅山南耕村的“毛竹”。这一系列产业的发展和兴盛正逐步引领贫困群众创业、增收,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建立长效增收机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抓基层组织建设重点,破解村两委班子软弱焕散的难题。

规划实施前,文化素质低,能力弱,年龄大,战斗力不强,群众关系紧张是重点村两委班子普遍现象。为扭转这一不利局面,确保整村推进工作顺利实施,我市各地一是借村委会换届选举的东风,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将年轻、能力强、文化程度高、肯干事、会创新的人才选进重点村“两委”班子,配齐配强村“两委”班子,提高班子战斗力和凝聚力。二是积极组织村“两委”干部,采用党校轮训,集中培训,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学习先进村的成功经验和典型做法,帮助分析本村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找破解的方法和措施,从而大大提高了重点村干部驾驭能力和管理水平。

(4)抓农民整体素质提升重点,破解素质低,技能差,就业难难题。

贫困群众文化程度低,务工技能差,就业门路窄是贫困群众致贫的主要原因。为全面提升贫困群众整体素质,提高贫困群众致富技能,我市一方面着力抓好重点村群众技能培训。按照“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对年龄偏大、居住分散的贫困劳力,采用“上门引导”的方法,组织教师深入重点村现场培训;对外出务工贫困劳力,实行异地就近方式,抓好进园区,进企业,进务工现场培训。对在家务农,缺技术的贫困劳力集中实施实用技术培训,彻底解决农民工就业难,务工难,门路窄的难题。2009年7月我市在江苏省苏州市蠡口挂牌设立首个“雨露计划”省外培训就业基地,当年培训1061人,转移带动就业1500余人;另一方面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如引进速生丰产林泡桐新品种“9501”,茶叶新品种“有机白茶”,推广高产油茶种植新技术,三角帆蚌繁育新技术等。

(5)抓扶贫开发档案资料管理重点,破解重点村资料不齐、档案不全、管理混乱的难题。

扶贫整村推进规划书 篇3

沾益县播乐乡奴革行政村 洒凹自然村(村小组)整村推进扶贫开发规划

规划编号:整推【2011】【530328202204 】

沾益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领导小组

编制时间: 2011年8月 评审时间: 2011年8月

规划起止时间:

2011年8月——2011年12月 规划实施单位:

沾益县人民政府扶贫开发办公室 播乐乡人民政府 规划编制人员:

刘德拼 熊彩云 孙加飞 吴国洪 王石强 规划评审人员:

保云华 职务:播乐乡人民政府副乡长 张家普 职务:播乐乡扶贫办主任

文 斌 职务:播乐乡扶贫办干事

一、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范围涉及播乐乡奴革村委会洒凹村全村。

二、规划区基本情况:

洒凹村隶属于播乐乡奴革村委会,属于山区。位于奴革村委会东边,距离村委会3公里,距离乡政府8.5 公里。国土面积9.04平方公里,海拔2000米,年平均气温13℃,年降水量900毫米,适宜种植玉米等粮食作物以及烤烟、当归等经济作物。有耕地854亩,其中人均耕地1.35亩;有林地12046.4亩。

洒凹村2010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72.3万元,其中:种植业收入122万元,占总收入的42.5%;畜牧业收入142万元,占总收入的45.4%(其中,年内出栏肉猪588头,肉牛42头,肉羊301头);林业收入2.5万元,占总收入的1%;第二、三产业收入17万元,占总收入的7.3%;工资性收入10万元,占总收入的3.7%。农民人均纯收入2447元,农民收入以种植业、畜牧业等为主。全村外出务工收入10万元,其中,常年外出务工人数18人(占劳动力的3.61%),在省内务工16人,到省外务工2人。

洒凹村的主要产业为种植业、养殖业,主要销售往省内。2010年烤烟、当归主产业全村销售总收入45万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16%。洒凹村目前正在发展中药材特色产业,计划大力发展当归种植产业。参加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人数2人。洒凹村以汉族、彝族为主,汉族665人,彝族2人,是汉族、彝族混居地。到2010年底,全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665人,参合率99%;享受低保3人。村民的医疗主要依靠村卫生所和乡卫生院,距离村委会卫生所3公里,距离乡卫生院8.5公里。人畜混居的农户140户,占农户总数的80.92%。

洒凹村小学生就读到洒凹小学,中学生就读到播乐中学。距离中学8.5公里。目前全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80人,其中小学生50人,中学生30人。

洒凹村设党支部1个,党员总数14人,党员中男党员14人。洒凹村设有团支部1个,团员30人。

洒凹村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村经济基础差,农民人均经济纯收入较低;土地贫瘠,高稳产农田面积所占比重非常低,农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脆弱,农业基础设施现状与现代农业生产需求之间反差极大,水资源紧缺,农业增效钢性投入比重较大;经济结构单一,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综合效益不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举步维艰;人口综合素质不高,思想观念陈旧,“等、靠、要”思想严重。村庄道路设施差,教育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洒凹村今后的发展思路和重点是:稳粮、强烟、兴药,大力发展养殖业。即:提高农业科技含量,稳步发展粮食产业;加强农田基础建设,巩固提升烤烟产业;加大引导扶持力度,做强做大畜牧产业;加强龙头基地建设,培育壮大药材产业。同时,加强道路建设,改善交通环境;加快农田水利化建设,提高农田水利化程度;加强人畜饮水工程建设,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加强电力、广播、通讯建设,逐步实现村村通广播、户户看电视,手机信号覆盖率达100%;全面落实“素质工程”,提高农民整体素质。

三、规划投资

规划总投资26.5万元,按照资金了渠道分为二个部分:政府扶持资金15万元,群众自筹及投工献料折算11.5万元。

政府扶持资金15万元,具体明细为:扶贫投资1万元,群众自筹2万元,种植经济作物当归200亩;扶贫投资1万元,群众自筹0.5万元,进行中低产田改造20亩;扶贫投资12.8万元,群众自筹9万元,硬化村内道路共计3634m;投资0.2万元建设永久性标志牌一块。

四、具体建设项目

详见《附表2:规划建设明细表》

附表:

1、规划项目区基本情况表

2、规划建设明细表

村产业发展规划 篇4

为了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转型,实现我村“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实现富民强村”总体目标,我村将集中精力,加大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把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稳定、礼貌提高”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镇委、镇政府提出的“强禽畜、攻林特、带旅游、兴工贸”发展思路,结合本村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景

某某村位于××镇北部,距离镇政府×公里,东临××河,西接××村,南与本镇××村交界,北与本镇××村接壤。全村版图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个村民小组,×户,农业人口×人,主要居住在×个自然湾,劳动力×人。共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山林面积×亩,水面×亩。××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产业化富民”战略要求,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规划原则: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本村特点,从

本村实际出发,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重要手段,加强规划,分类指导,实现产业富民,科技兴村,生态和谐,全面发展。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主导产品,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品。

3、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原则。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精做细特色产业,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经验和项目返乡创业,增强自我发展本事。

4、科技为先,合作经济带动的原则。切实把加

快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根本途径。按照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经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引进示范和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品种改良、节本增效、产后加工增值、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点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以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对本村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强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的服务功能。

5、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的原则。统筹安排,优化资源配置,适度整合项目资金,适当集中物力财力,向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倾斜,努力实现投资与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使优势特色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

三、产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经过5年时间的努力,到20xx年基本实现主导产业构成规模,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两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村农业

经济总收入到达2200万元,农民人年均纯收入11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

——主导种植业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进取引进优良品种,稳定优质水稻、优质“双低”油菜等主导产业作物的种植面积,到20xx年优质水稻和优质“双低”油菜分别为×和×亩。

——养殖产业不断做强禽畜产业,按照政策扶持、能人带动、转变饲养方式,新建土鸡养殖基地1个,新建养殖水面150亩,到20xx年使全村土(肉)鸡、蛋鸡年养殖规模到达80000只。开发沿河荒滩发展水产养殖,水产品养殖面积到达300亩以上,并逐步实施猪-渔循环养殖模式。

——特色产业进取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本村农民有多年种植××历史的优势,经过某某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逐年扩大优质××面积,到20xx年种植面积突破600亩。

——劳务产业认真组织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每年培训农民300人次,不断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做到户均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年输出劳动力380人,实现劳务收入380万元。

——合作经济围绕特色种植、养殖、主导产业和劳务产业,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采取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的方法,鼓励支持能人,依托市场、基地,多形式、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培植种养植业和劳务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

四、基础设施和基地配套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硬化组-组共2.5公里的生产道路,解决以上×个组群众

生产条件差的实际困难问题。

2、新建机耕桥座,其中××湾1座、××湾1座、××湾1座、××湾1座,为产业发展供给便利。

3、新建送水渠共2500米,为畜牧业、种植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争取项目投资整修优质水稻、油菜生产面积所需的排、灌两用水沟6000米。确保沿河5个组750亩耕地抗旱和防汛安全。

5、扩大建设土鸡养殖基地20亩,配套建设300米道路和低压线路、整平地基、挖通600米排水沟、建1500米围墙、接通自来水管等。

(二)甘蔗基地配套设施建设资料

从20xx年开始,5年之内将我村××基地种植规模发展到600亩,配套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

1、兴建装机22KVA的电力提(排)水泵站1座;

2、兴建水泥送水渠(渠基座高2m、渠槽宽1.2m×深1m)1500m,管渠(直径为600㎜)850m;

3.基地内2.5m宽水泥生产道路2500m;

4、通往基地的低压电力线路800米和相关配电设施;

5、机动防治病虫害器械20台套;

6、电力喷灌设备20台套;

7、用于值班照管的房屋及××产业合作社办公用房共120㎡;

8、用于贮藏××的混凝土调温地窖20口,每口容积为60m3;

某某村产业发展规划 篇5

**村位于五里店办事处东南部,面积约16平方公里,属山区村。2010年**村总人口为2380人,外出务工经商人口230人,流动人口470人,村民年人均收入3800元。**村目前主要的公共服务设施有村部、小学、卫生所。全村庄居民主要从事种植业和畜牧业,农业种植以小麦、水稻为主,主要经济作物有茶叶、板栗等。畜牧业以家庭养殖业为主。第一产业是本村的主导产业。

一、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

党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任务,我村两委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二十字方针,根据本村现有资源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尊重农民的意愿,以市场为导向,以国家产业政策为依据,以目前农民熟悉的产业为依托,做大、做强现有产业,逐步引导农民发展新的朝阳产业,为此我们村两委提出:“改蚕稳粮抓调整,以上开发抓效益,圈里科学饲养抓规模、剩余劳力抓输出,成立协会抓实体,服务农民促增收的产业发展指导理念。

二、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

1、攻桑稳粮抓调整,蚕桑生产是我村比较有优势的一个主导产业,也是促进农民增收的一个亮点,现已有相当规模、产品供不应求,农民养蚕历史悠久,技术比较成熟,今年蚕价高涨,农民养蚕积极性极高,村两委紧紧抓住发展良机,因势利导,积极推动,去年我村和航佳集团进行村企联合,争取到了航佳丝绸公司无偿提供的30万株桑苗,改造了老桑园250多亩,新栽桑园150亩,今年我村又抓住“东桑西移”工程的发展桑园的历史机遇,发动村民订桑苗20多万株,计划改造老桑园150亩,新栽桑园120亩,并采取一定的措施让村民把桑树 山下田,把桑树栽在高滂田,河质肥沃田里、统一规划,连片种植,逐年推进,做到早能灌、涝能排,使桑树叶质好,产量高,摘叶工夫小,污染少,蚕茧质量好,价钱高,我们将改变传统的执政观念,变管理为服务,在今冬明春清春家教授来我村对蚕农授课,进行技术培训,提高蚕农养蚕的技术水平。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促进农民增收。

粮食生产也是我村的一个重头戏,我村现人均有水田1.5亩,田坂平坦、水利设施较为完备、抗旱灾能力强,尤其是上圹600亩田畈经过2002年农业综合改造,田成方、渠成网,路成线,便于机械操作,为优质粮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我们将继续调整品种结构,发展订单生产,为粮食加工企业种植适销对路的优良品种,增加农民种粮收入。邀请县土肥站对我村土 进行酸碱度测试,实行科学配方施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种田效益,积极推进种植业结构调整,改变一油一稻的传统种植结构,利用冬闲田和冬闲桑园种植蔬菜和牧草,生产适销对路的蔬菜销往本地及外地市场。组织发动村民开展“一事一议”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对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改造低产田,实现粮食生产的前持续发展,保障农民收入的稳定增加。

2、山上开放抓效益

我村市场资源丰富,通过近年来退耕还林和进行贷款项目的实施,竹、笋、林基地在我村已初具规模,我们将引外资和先进技术,对竹笋林进行改造,使燕笋、雷笋在春节前上市,今后三五年内我们将不适宜林木生产的几百亩集体山 建成竹、笋林基地,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另外,还将对用比邻歙县交界不便管理的近1000亩山场,在不影响环境保护和水土流失的前提下,进行经济林开发利用、增加农民收入。

3、圈里科学饲养抓规模

养猪虽然是一个传统产业、但在一般农产家庭收入中三分天下有其一,随着村民市场意识的增强,村民饲养方式变过去“一把青草、一瓢糠”有什么、喂什么,改为精饲料配方饲养,变过去“养猪为过年”为“养殖为赚钱”户均存栏多,生长周期短,有规模,有效益的经营理念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但规模大、风险高,村委会将通过沼气项目在我村的实施,对老猪圈夏能降湿,冬能保温,提高猪的抗病能力,在条件具备的情况下,村委会将成立养猪协会,选派专人对生猪进行防疫工作,积极推广三元杂交猪,及时掌握生猪市场波动情况,不但鼓励农民养,还要帮助农民找市场,把生猪饲养生为一项产业来抓,把农民养猪的风险降到最低。

4、剩余劳力抓输出

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剩余劳力逐年增多,现有耕地的逐年减少,在农业内部要想农民收入有较大、较快增加是非常困难的,而外出务工是当前增加农民收入最直接最有效的捷径,今年我村外出务工人员已达530人,以人均500元算,就有250万元之多,接近在家700年劳动力的从事农业生产的纯收入。可以说“一个挣票人,全家摘掉穷帽子”。务工人员的增多,为土地的合理流转创造了条件、将催出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早日到来,与此同时,还将城市的文明、信息、观念带回农村,促进农村的发展和进步,为破解“三农”问题找到答案。村委会将积极提倡和鼓励剩余劳力外出务工。帮助他们解决家庭的后顾之优,照顾好他们家中的老人和孩子,使他们在外安心工作,奋发有为。

5、成立协会抓实体,服务农民促增收。

培育新型农村市场主体,优化农民组织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引导千家万户的农民与大市场有效对接提高农业和养殖业的效益和整体竟争力。不光是增加农民收入的问题,而是在新形势下,村级党组织执政能力,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是否建设好社会新农村的一个新的重大历史课题。村党组织不但对原有的传统产业要加强组织领导,提高科技含量和市场竟争力,提高种植业和养殖业技术水平,而且要对新型产业进行探索,积极引导推广,如吊瓜长毛兔饲养,杂交水稻制种,尤其是无公害蔬菜。我村离县城较近,交通方便,水利配套齐全,发展蔬菜生产条件得天独厚,我村下备村民组种植蔬菜多年,有一定的基础和经验,目前村委会已成立了蔬菜专业协会,准备着手在村试点推广,长毛兔饲养在各村民组都已有星星之火,望政府在蔬菜种植和长毛兔饲养等新兴产业方面给予资金和技术扶持,使星星之火能变成燎源之势。

三、产业发展的目标

到2010年全村优质丰产桑园面积发展到2300亩,改造老桑园500亩,年产鲜茧6000担,发展长毛兔养殖户150户,饲养量15万,发展竹笋林基地500亩,优质稻种植面积保持2000亩,年均产粮110公斤,出售商品粮65万公斤。饲养生猪5000头,出栏生猪3000头发展蔬菜基地200亩,建立1-2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产参合率达40%,每年劳务输出达600人,农民纯收入达6000元,村集体收入5万元。

要实现上述发展目标要做的几个重点工程、①要加快西源公路建设步伐,开通洪圹到盈坑1公里道路洪圹至红新1.5公里道路,临溪中学到下备1公里道路硬化工程。

②洪圹至石塔亭机耕路建设工程。③洪圹中栏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改善农业生产交通设施条件,推广农业机械化的耕种收割,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大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兴修农田水利工程和低产田改造,保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产业发展的组织保障

村党组吸引人是一切经济组织的领导核心,我们必须有时不我待的危机感,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和无愧于民的责任感,切实加强本村产业发展的领导,加强自身学习,努力提高综合素质和统揽全局的能力,坚持科学发展观,实事求是,量力而行,努力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和舆论氛围,积极引导,精心抉持,协调关系,较好服务,成立由村两委班子主要负责人组成的“上游村经济产业发展领导组”负责协调,组织,指导全村的产业发展,聘请专家,能人授课,办培训班,组织外出学习参观,充分调动广大村民你追我赶争先致富的发展氛围。

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 篇6

××镇某某村产业发展规划

(20xx-20xx年)

为了加快结构调整、加快发展转型,实现我村“坚持科学发展、构建和谐农村、实现富民强村”总体目标,我村将集中精力,加大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步伐,努力把村建设成为“经济发展、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社会稳定、文明进步”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根据镇委、镇政府提出的“强禽畜、攻林特、带旅游、兴工贸”发展思路,结合本村产业发展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基本情况

某某村位于××镇北部,距离镇政府×公里,东临××河,西接××村,南与本镇××村交界,北与本镇××村接壤。全村版图面积×平方公里,现有×个村民小组,×户,农业人口×人,主要居住在×个自然湾,劳动力×人。共有耕地×亩,其中:水田×亩,旱地×亩,山林面积×亩,水面×亩。××年度农村经济总收入×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

二、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项目建设为支撑,坚持以新农村建设统揽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全局,按照“产业化富民”战略要求,立足实际,充分发挥本村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培育优势特色产业,加快产业化进程,提高产业化水平,切实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收入较快增长,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规划原则:1、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的原则。立足本村特点,从

本村实际出发,把发展“一村一品”作为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特色主导产业的重要手段,加强规划,分类指导,实现产业富民,科技兴村,生态和谐,全面发展。

2、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的原则。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面向市场选择和培育主导产品,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优势和地方特色的产品。

3、服务城市,富裕农民的原则。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水平为核心,挖掘农业自身的增收潜力,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做精做细特色产业,拓展农村内部的增收空间。同时,引导和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带资金、技术、经验和项目返乡创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4、科技为先,合作经济带动的原则。切实把加(于:www.cSSyq.co m 书 业 网:村产业发展规划和年度计划)快农业科技创新作为根本途径。按照特色产业和农业产业发展需要,通过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实施一批农业科技项目,引进示范和推广动植物新品种,品种改良、节本增效、产后加工增值、农产品质量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资源高效利用等重点技术,推进农业产业发展。以带动力强的专业合作社对本村产业发展的带动和支撑,强化专业合作社为农户的服务功能。

5、整合资源,重点突破的原则。统筹安排,优化资源配置,适度整合项目资金,适当集中物力财力,向重点产业和特色产业倾斜,努力实现投资与资源效益的最大化,使优势特色产业得到突破性发展。

三、产业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到20xx年基本实现主导产业形成规模,特色种植,规模养殖两大支柱产业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全村农业

经济总收入达到2200万元,农民人年均纯收入11000元以上,年均增长15%。

——主导种植业 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积极引进优良品种,稳定优质水稻、优质“双低”油菜等主导产业作物的种植面积,到20xx年优质水稻和优质“双低”油菜分别为×和×亩。

——养殖产业 不断做强禽畜产业,按照政策扶持、能人带动、转变饲养方式,新建土鸡养殖基地1个,新建养殖水面150亩,到20xx年使全村土(肉)鸡、蛋鸡年养殖规模达到80000只。开发沿河荒滩发展水产养殖,水产品养殖面积达到300亩以上,并逐步实施猪-渔循环养殖模式。

——特色产业 积极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充分利用本村农民有多年种植××历史的优势,通过某某村××专业合作社的带动,逐年扩大优质××面积,到20xx年种植面积突破600亩。

——劳务产业 认真组织实施劳动力技能培训工程,每年培训农民300人次,不断提升劳动力整体素质。做到户均有1人掌握1—2门实用技术;年输出劳动力380人,实现劳务收入380万元。

——合作经济 围绕特色种植、养殖、主导产业和劳务产业,搞好产前、产中、产后综合配套服务。采取典型引路、分类指导的方法,鼓励支持能人,依托市场、基地,多形式、多领域兴办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重点培植种养植业和劳务产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协会,进一步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

四、基础设施和基地配套设施建设

(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1、硬化 组- 组共2.5公里的生产道路,解决以上×个组群众

生产条件差的实际困难问题。

2、新建机耕桥 座,其中××湾1座、××湾1座、××湾1座、××湾1座,为产业发展提供便利。

3、新建 送水渠共2500米,为畜牧业、种植业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4、争取项目投资整修优质水稻、油菜生产面积所需的排、灌两用水沟6000米。确保沿河5个组750亩耕地抗旱和防汛安全。

5、扩大建设土鸡养殖基地20亩,配套建设300米道路和低压线路、整平地基、挖通600米排水沟、建1500米围墙、接通自来水管等。

(二)甘蔗基地配套设施建设内容

从20xx年开始,5年之内将我村××基地种植规模发展到600亩,配套建设相应的基础设施:

1、兴建装机22KVA的电力提(排)水泵站1座;

2、兴建水泥送水渠(渠基座高2m、渠槽宽1.2m×深1m)1500m,管渠(直径为600㎜)850m;

3.基地内2.5m宽水泥生产道路2500m;

4、通往基地的低压电力线路800米和相关配电设施;

5、机动防治病虫害器械20台套;

6、电力喷灌设备20台套;

7、用于值班照管的房屋及××产业合作社办公用房共120㎡;

8、用于贮藏××的混凝土调温地窖20口,每口容积为60m3;

9、育苗专用塑膜大棚600㎡。

村养殖产业推进规划 篇7

(2016-2018年)

一、村情简介

碧痕镇新坪村距镇政府驻地约2公里,东邻东风村,南接箐口,西接新庄村,北抵碧痕村。国土面积23.71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199.62亩,林地面积1350亩、退耕还林6000亩。新坪村辖19个村民组,16个自然村寨,其中3个为苗族自然村寨。全村1402户,6385人,其中贫困户346户1183人,居住着汉族、苗族、黎族等多种民族。全村劳动力3268人,外出务工1900余人。新坪村属温凉湿润的高原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和,光能资源较好,年均日照时数1470小时,全年总辐射量为105.26千米/cm,雨水充沛,年平均气温16°C,总降水量在1500—1650毫米之间,无霜期约325天。合适发展山地农业、主要农作物以水稻、薏仁米、玉米、蔬菜为主,主要经济作物以薏仁米、烤烟为主。

二、贫困现状

1、贫困现状:全村共1402户,6385人,通过精准识别建档立卡识别出贫困户346户1183人,全村贫困发生率为18.53%,其中一般贫困户200户828人,低保贫困户46户175人,政府兜底的“两无”人员共计100户180人,整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村组一个(大坪地组),涉及农户46户169人,其中贫困户19户76人。

2、致贫原因:由于交通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薄弱,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户科技意识淡薄,缺技术和生产资金投入,导致广种薄收;加之农民文化素质低,思想陈旧,发展观念保守,难以组织和参与项目的实施,贫困人群中有部分无力脱贫,尤其是部分高龄老人、聋哑人、癫痫病人、残疾人、智障人等,基本上靠政府兜底保障。

三、产业发展现状

1、基础设施:新坪村现有小学2所(新庄坪小学、大梨树小学),卫生室1所,党员活动室1座,安全饮水池覆盖900户3528人,碧 箐公路穿境而过,村级公路10公里,通组公路14公里。已投入196万元将团结一组89户小康房进行改建,已投入140万元对戈庄组至干河组7km排洪渠改建,已投入300万元建设干河组经半坡、小寨至东风村固路组以工代赈通村路。近年来,上级政府不断加强对新坪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使该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得到很大改善。接下来将通过完善通村、通组、串户路硬化、危房拆除改建、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完善贫困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通讯等民生设施。计划到2020年之前全村实现小康路、小康房、小康水、小康电、小康讯、小康寨六个小康建设。

2、产业资源:现已在干河、新立、兴合、大坪地、戈庄、民族、先锋、兴猛、上马场一

二、杉树林等11个组种植核桃4800亩、养鸡2.5万羽;在戈庄、兴猛、民族、先锋4个组种植脱毒马铃薯349亩;在杉树林、团结二2个组种植茶叶1000亩;在杉树林组养羊121只;在上马场一

二、新庄坪、杉树林、干河、祭山林、小寨、新立、兴合等9个村民组规范化种植糯薏仁米4000亩。

四、大棚蔬菜产业扶贫规划

1、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增加农民收入,减少贫困人口的需要。农业是我村经济的主导产业之一。通过大棚蔬菜产业化项目的实施,加大项目区农业产业结构调速力度,优化了原有的生产模式,为农户增加了收入渠道,且可行成稳定长效的收入来源,降低脱贫人口的返贫率,减少贫困人口数量,改善了农户增收渠道单

一、收入低下的局面,是实现农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径。

(2)实现我村人口、资源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我村经济不发达,农业基础差,粮食产量低,农民经济收入少,生活困难。大棚蔬菜产业项目实施后,将促进部门资金的整合,加大产业区道路、水利投入力度,带动交通运输、养殖业、观光旅游业等行业发展,有效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农民的持续增收,提高我村综合生 产实力,达到人口、资源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2、项目建设的可行性:(1)气候生态优势

项目区碧痕镇新坪村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564.7小时,属全省光能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年平均气温为15.2℃,日均气温稳定,有效积温为4962.4~6970.9℃;≥10℃积温为4000~6250℃;无霜期28l~348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315.3毫米,其中4—10月降水占全年降水的80%。年季间变化不大,雨热同季,降水量较稳定,土壤以壤土或冲积砂壤土为主,PH值5.5~6.5,土层深厚肥沃,有机质含量达1.93%~2.68%,排灌条件较好,无“三废”污染,富含磷、钾,项目区地处河流域两岸,水资源丰富,项目区位于交通十分便利,为产品外运提供了良好条件。而且基地内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比较完善,有着发展大棚蔬菜标准化生产的诸多有利条件,是发展大棚蔬菜产业的最佳理想区域。

(2)品质优势

新坪村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冬暖春早,光、热、水既具有水平的地域性差异,又有显著的垂直差异。海拔低,冬无严寒,无霜期28l~348天,年均温152℃,≥10℃的积温为4000~6250℃,独特的气候条件铸就了新坪村蔬菜产品的优越品质。

新坪村各种地貌交错分布,海拔高差大,天然隔离条件好,自然生态优越,病虫害发生较少且容易防治,农药用量少;以农家肥为主的施肥传统,化肥用量相对少;无工业、城市“三废”,生态条件好,水土清洁,空气清新,蔬菜品质好,十分有利于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蔬菜的生产。

3、项目市场分析(1)本地目标市场分析

我镇蔬菜产品项目市场有晴隆县城、周边的大厂镇、沙子镇及周边中小学食堂等。

另外,全国灾害气候频发、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 大、运输流通费用的增加、种植成本的增加等因素导致蔬菜种植面积不断被挤压,各地大中城市自给力逐渐下降,而人口不断增长、消费日趋多元化蔬菜消费需求日趋增加,供需矛盾将日益加剧。

4、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年度及投资计划:项目拟在新坪村实施占地100亩新修100个大棚蔬菜产业。项目优先补助集中连片规范化种植地块,补助标准为2.5万元/亩。

年度投资计划:2016年,新建50亩避雨延秋大棚蔬菜基地。2017年,完成100亩避雨延秋大棚蔬菜基地建设冷库开始正常运行。2018年,完成相关基地认证工作,拓展市场,确保年度销售目标。

5、项目投资概算及扶贫模式:

(1)项目总投资250万元:其中大棚蔬菜基地建设100亩、投资250万元。项目计算依据参考近年市场价格。

项目申请上级部门专项扶贫资金250万元,采取政府组织实施,业务职能部门进行监管,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以晴隆县碧痕镇康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载体,采取“农户+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生产经营模式,由合作社组织农户生产,把种植家农户组织起来,实行“六统一管理”(统一品种、购药、标准、检测、标识、销售),做到100%统防统治,100%测土配方施肥,100%产品订单生产。由合作社通过分级、包装后,与各地各中小学校、企事业单位、集贸市场进行对接销售。

5、项目避险能力

(1)市场风险防范:一是专业合作社牵头,把小规模的分户经营与市场化、产业化、专业化运作结合起来,提高市场竞争力和抗御风险能力。二是积极发展企业龙头带动效益,拓宽产品销路,创建品牌,增加产品附加值。

(2)技术风险防范:增强科技意识,加强技术培训,拟聘请省农科院、州农委及相关农业科研部门为项目技术依托单位,根据不同管理季节,开展定期和不定期的技术培训,让种植户彻底撑握种植、管理技术,避免了因技术不到位造成管理不善。(3)自然灾害防范: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增加防雹炮点,增强抵御旱灾、冰雹等自然灾害能力。

6、扶贫效益分析(1)扶贫效益

蔬菜大棚建成以后将带动115户贫困户增产增收,初步估算每亩每年将增收5000元。同时,大棚建成以后一是将有效地“避雨延秋”,避免蔬菜减产,提质保量,延长上市时间,赢得市场机遇和利润;二是蔬菜产业将避免过度使用农药,保证蔬菜品质和食品安全,增强我村蔬菜的市场竞争力;三是通过种植技术改良将有效提高蔬菜亩产效益,达到增产、增收的目的。

(2)社会效益

该项目的实施,不仅直接扶持115户农户,还带动周边农500户农户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推进我镇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对建立高效、优质、高产、低消耗的现代化农业,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对生产技术的提升,提高我县蔬菜产业素质和产业化水平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带动了其他滞后乡镇蔬菜产业的发展,同时拉动了运输业和其它相关产业的发展。

(3)生态效益

上一篇:幼儿园教师教学风格下一篇:班主任选拔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