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研究

2024-09-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医药产业研究(推荐8篇)

医药产业研究 篇1

医药产业是国际公认的最有发展前景的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国际化的竞争型“朝阳产业”。我国的医药行业面临着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对于这样一个高技术产业而言,新药的研发能力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产业的核心竟争力,决定了这个产业的发展规模、盈利能力乃至产业的生存与否。药物研发与各种宏观、微观的环境因素联系紧密,、又受到国家政策的影响、制约于技术和资源的投入,可以说是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综合体现。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的新药研发正面临其他国家和国际大型医药企业的严峻挑战。我国自主研发的能力还很弱,面临着从低水平模仿到自主创新的突破。这些问题需要政府、研究机构、企业和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来解决。

关键词:药学论文

根据药物研发的产业特点以及全球研发的趋势,再结合我国制药企业的具体情况,从创新药物研发角度而言,特提出以下战略:

(1)创新药物研发的战略是建立在,无论是对突破性新药、部分创新药物还是药物应用创新,都必须是握有专利,掌握知识产权的新药研发,这是提升我国药物研发能力的目标和愿景。

(2)一些具有相对优势的制药企业,如生物制药公司、中药企业,应专心致志,采纳“突破性新药研发战略”,开展新型中药制剂以及新生物制品的研发,一定要注意与国际规则接轨,争取在国际市场占据重要的位置。

(3)对于我国大多数制药企业应以“二次开发”策略为主,从控制风险,投入产出的角度考虑是否进行突破性药物的研发,这与我国的国情及市场是相符合的。但最为重要的是,企业要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开发新剂型,要研究和用国际标准尤其是美国FDA的规范要求企业,这对进军国际市场至关重要;对于我国少量的大型企业,可以考虑"ME-TOO”药物的研发,有条件的适时进行突破性新药的研发,这对于提高制药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与知名度大有好处。

医药产业研究 篇2

1 对我国医药产业的认识

产业(industry)是生产物质产品的集合体,有时泛指一切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劳务活动的集合体,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服务业、文教卫生业等部门。20世纪20年代,国际劳工局对产业最早作了比较系统的划分,把一个国家的所有产业分为初级生产部门、次级生产部门和服务部门。后来,许多国家在划分产业时都参照国际劳工局的分类方法进行划分。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国家大多采用了国际劳工局的三次产业分类法。在中国,也对产业进行了划分。

在现代医药产业中,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占生物技术产业60%以上,而且生物技术在制药技术上的应用也最成熟。随着现代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医药生物技术产业在医药产业中的比重将会越来越大。

医药产业是包括化学原料药及制剂、中药材、中成药、中药饮片、抗生素、生物制品、生化药品、放射性药品、卫生材料、医疗器械、制药机械、药用包装材料及医药商业等主要内容的医药结构体系。医药是关于人类同疾病作斗争和增进健康的科学。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我国医药产业发展迅速,现在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医药产业体系和医药流通网络,发展成为世界制药大国。

2 我国医药产业的发展

医药产业是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是为人民防病治病、康复保健、提高民族素质的特殊产业。随着近年来我国医药产业的迅速发展,行业的发展由低级的自然资源掠夺性开采利用和低级的人工劳务输出,逐步转向规模经济、科技密集型、金融密集型、人才密集型、知识经济型,从输出自然资源,逐步转向输出工业产品、知识产权、高科技人才等。如,我国的化学药物在20世纪70~80年代得到了飞速发展,在这段时间发现及发明了一些非常重要的药物,有的现在仍在使用。其中,有机化合物仍然是合成药物的最重要来源,高级计算机仪器的发明,分离、分析手段得到了不断的提高,特别是分析方法进一步微量化使化学合成药物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流通体制改革步伐有所加快,医药商业打破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国有商业一统天下格局,产权结构逐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组建了一批较规范的股份制企业和有较大规模的企业集团。经营方式也开始转变,不断涌现出总代理、总经销,集中配货,连锁经营等新的经营方式,尤其是连锁经营在近几年有较大的发展,目前全国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了医药连锁企业,连锁经营的药店分布于各主要区域。一批企业积极的进行医药电子商务的探索和试点。当然,在激烈的市场经济竞争中,医药产业业通过各种形式的联合、兼并与重组,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医药企业规模小、布局分散的局面,提高了生产集中度。为了在世界中树立自己的民族品牌,我国医药产业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环境中,本土企业在适应国际规范和市场规则的过程,逐步走向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处于医药产业价值链各个环节中的本土企业进行了战略调整。

随着新医改执行力度加大,产业实体零售连锁企业销售规模的增幅将受到严峻的考验。医药产业是一个高技术产业,它具有高投入、周期长、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并且这种特征表现得比其他产业更加明显。由于化学合成药物在对付一些世界疑难病症上显得无能为力,而且人们对化学药品的毒副反应早已心存疑虑,各制药公司开始转向天然植物,从植物中提取合成新的药物品种,由于其开发费用比纯化学合成药物少得多,必将得到很快的发展。另外,我国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认识的提高,加之人口老龄化,人们对于健康将有更高要求。

3 结语

我国医药产业近年来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也还存在一些问题,总体上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医药企业多、小、散、乱的问题突出,尚未形成以企业为中心的技术创新体系,医疗器械产品质量性能相对较差。制剂品种与原料药品种不相匹配,医药产品进出口结构不太合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人均用药水平相差甚远。当然,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医疗体制改革及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以及对技术创新的重视,我国医药产业必将持续高速增长。

参考文献

[1]李进.对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思考[J].亚太传统医药,2009,(2).

[2]任正华.我国医药产业科技创新现状及对策[J].西部药学,2008,(1).

建设创新型医药产业的对策研究 篇3

当前,我国医药经济在高速增长的同时,经济指标长短不齐,结构矛盾十分突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改革体制弊端的要求日益迫切,为此,制药企业必须把握重点,聚焦难点,破解主要矛盾。

强者恒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从市场经济诞生以来就一直存在着,顺势而为是取得经营成功的根本法则,在日趋复杂、激烈的医药市场竞争中,企业经营者不仅要顺应市场整体的发展趋势,还要顺应企业自身的成长趋势。

基于这种认识,笔者认为制药企业在促进企业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方面应注重强化下文中所述的三个重点。

1 结构调整:“翻新”要比“创新”更具价值

医药产业是一项高科技、高投入、高风险、高回报的行业。而我们目前所处的大背景是新老体制的交替与过渡、自主创新能力薄弱、药品降价趋势不可逆转、市场低水平竞争激烈,这就注定我们医药行业的自主创新充满了艰辛与曲折。从国际医药产业分工的格局来看,发达国家以新药为主,而我国则以仿制药为主。

鉴于上述情况,在新形势下,对中国制药企业而言,可能“翻新”要比“创新”更具有价值。“创新”是创造新的价值,而“翻新”则是在成功的相同价值核下不断发展出新的消费利益,即在原有价值上重新发现新的价值。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首先学会“翻新”,然后再大胆“创新”。

我们每一个人、我们生产的每一个产品、我们创造的每一个品牌、每一家企业最终都免除不了被替代的终极宿命,但命运每一次都能给我们机会,让我们可以选择替代自己,这就是“翻新”。

面对新形势的考验,在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制药企业应以深入贯彻实施《国家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契机,科学制定 “十一五”及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目标:把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发挥自身的比较优势,逐步从完全仿制向仿创结合和自主创新方向发展,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药及技术创新研发机制,进一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我们应切实把握我国的抗生素产业、中药产业和生物技术产业进入新的战略机遇期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大力促进抗生素传统优势产业的更新换代,以及生物疫苗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拓展,积极制定有利于企业创新发展的激励政策,加大对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动企业技术进步,提升核心竞争力,转变低层次加工的增长模式,推动产业向高端领域发展,实现提质式增长。

众所周知,我国医药企业的产品,仿制药占绝大多数,高达97%,其中普药消费占据着我国药品市场6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此这般造成一种药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企业在生产的局面。由于新药创新投入大、周期长而且风险大,而我国绝大多数制药企业规模不大,难以承担新药研发的高风险,尚不能成为医药技术创新和营销突破的主要手段。所以现实要求我们必须走单品突围之路,我们别无选择!

任何一个称得上品牌的产品,都是生存在销量中,生存在消费者中。在行业中具有领先的销量之后,最终形成企业的定位。哈药集团与补钙产品的品牌与销量的良性互动,就是一个典型成功范例。由此可见,产品是品牌的载体,品牌大不大,其根基不是广告,而是市场份额与销量。

目前,多数国内医药企业的普药营销战略是“广种薄收”,一般企业都有几十个甚至上百个品种。如此高的产品分散度,导致了企业在原辅料采购中明显缺乏讨价还价的能力,致使原辅料成本居高不下(采购成本高)。面对单品销售规模小的现象,多数企业便寄希望于通过生产更多品种来增加设备使用率以分摊费用(制造费用和管理费用)。结果适得其反,企业的产品线越做越宽,产品规模越做越小,成本越来越高,但产能放空的问题却越演越烈,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潭。

企业的资源永远是有限的,要想同一时期全面突破几乎是不可能的。那么,最好的途径就是“集中优势兵力,首先在单品上突破”。在单品上做到行业最强最大,成为企业在市场中的立足点,也是下一步向市场发动新攻势的基地和供给站。以笔者任职的国内重点医药企业哈药集团为例,集团现有的亿元品种十余个,而且主要分布在集团旗下三大支柱生产企业,还没有超10亿元的“重磅炸弹”。由此看来,国内企业的产品结构调整应将培育亿元品种作为首要任务重点抓好。

2 市场创新:“顶天”才能“立地”

凭借悠久深厚的文化传承和聪明才智,中国绝对能诞生世界级的企业,但前提是:粉碎小框架,建立大思维。这就是“顶天立地”。大处要壮阔,小处要锋利。因为不顶天,所以走不远;因为不立地,所以走不动。

就制药企业而言,“顶天”就是企业家要目标高远,甚至是崇高。富翁和企业家是不同的,他们对社会和国家的贡献也是不同的。富翁是以追求个人财富为根本目标,所以他们的基本特征是抓住机会挣钱,抓住一个机会后就寻找另外一个机会了;而企业家是以系列产品持续服务人类为基本目标,所以中国医药行业的企业家们更需要的是一生的坚韧不拔,需要用一生的努力为社会打造一个优秀的品牌!那么何谓“立地”?“立地”就是让中国医药产品在全世界都走得动。强者之所以为强,就在于征而服之,以王者气势为底蕴,以驾驭整个竞争的智慧为手段,以全局统一为皈依。顺大势,布大局,做大事。

顶天立地——看得远,不求急功近利,善布局才能稳操胜券。面对《处方管理办法》自5月1日起全面实施所带来的市场变化,我们将积极应对,顺势而为,谋求新突破。一是要进一步总结完善“厂商联盟,远景营销”模式。将生产企业与商业合作开发医院作为当前做好新普药营销的主要抓手,力争通过与代理商资源共享、利益共享、品牌共享,形成战略同盟,实现共同发展,将普药销售打造成为新的增长点。二是深度拓展产品营销渠道。配合“新农合”,充分利用国家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医疗等政策的支持,积极探索尝试参与农村两网建设、社区服务、患者人文关怀等面向终端的社会公益活动,精心打造品牌普药的良好形象。三是充分利用医药环境的改变,及时调整经营策略。加速向配送型企业的战略转型,积极探索扩大物流配送规模的有效途径,将“挂网招标”和“两票制”所带来的市场营销受阻的难题转化为获利商机。

全国5 000多家医药生产企业挤在97%是仿制,60%是普药的严重同质化的市场中混战着,如何脱颖而出?做品牌!对此,企业界已经取得共识,但接下来的关键问题是:怎样做品牌?如何才能够取得瓶颈突破战的胜利?笔者认为,各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取得竞争优势。

一是强化品牌优势,提升品牌的美誉度和忠诚度。有的品类没有老大,竞争对手在市场上默默无闻,强化品牌优势就是要抢占品类老大的位置成为品类的代名词。例如:哈药集团生产的盖中盖、三精葡萄酸钙已成为补钙的代名词;朴血、三精葡萄糖酸锌已成为孩子补锌的代名词。

二是升级产品优势。产品销售过亿元,证明市场大有作为,于是竞争对手纷纷跟进,市场上出现大量包装雷同、价格雷同、广告雷同、销售雷同的产品,如何再从它们中间跳出来?怎样才能让产品从畅销到长销?升级产品优势,是一个必然选择。各企业应着重从“卖点升级”、“细分升级”、“规格升级”、“包装升级”等方面入手,使产品竞争优势升级。

三是延续广告优势。各企业要注重持续的广告投放,坚持功效与品牌并重,坚持投放策略应时而变的原则。

四是增强市场优势。精耕终端深挖销量,逐渐增加生产区数量(80%的销量来源于20%的市场,这20%的市场就是常说的销售主产区。要想销量增长,就要打造更多的销量主产区),向第三终端要销量。

3 循环经济:打造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制药企业

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的战略选择。由于制药是国内6个重污染行业之一,治理成本逐年加大,切实解决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高污染等问题,刻不容缓。对此, 笔者认为,从生产流程的角度看制药企业有“三种功能”:药品制造功能,资源能源转换功能和社会废弃物处理、消纳功能。 从资源能源转换角度看制药企业要达到“三个高效”:资源高效利用、能源高效转化、代谢物高效再生。实现这个目标要完成“三种治理”:资源化治理,分布式治理,系统化治理。从企业价值角度看要实现“三大效益”:企业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和谐统一。 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求集团所属各企业对节能减排、清洁生产工作给予清醒的认识和准确的定位,加快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制药企业的建设步伐,铺就成功的循环经济之路。

一要加快技术创新。不断强化技术和工艺改进,重视以先进技术、适用技术改造和提高老产品的技术水平,开发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深加工产品,淘汰落后工艺、落后设备和落后产品。

二要进一步挖潜降耗。节约水、电、粮等基础资源,节约化工原料,以消化成本上涨因素,提高经济效益。寻找突破口,使产业链得到延伸,实现工业企业物质的闭路循环和能量的梯级利用。

三要将循环经济与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紧密相联。制药企业应切实承担起“企业是药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责任,把诚信建设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始终把保护公众健康作为最重要的价值取向。树立诚信意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大力弘扬职业道德,确保生产安全、药品质量安全和环境安全工作万无一失。

太和医药产业专题汇报 篇4

中共太和县委、太和县人民政府

2014年3月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落实张宝顺书记关于太和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指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把太和打造成为华东最大生物医药生产基地的战略目标,在集聚产业要素、打造发展平台、提升服务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不懈努力,医药加工产业蓬勃发展,中药材种植、医药加工、医药物流等大医药产业联动发展格局基本形成。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一、近年来我县医药产业发展的新进展

经过多年发展,我县医药产业在企业主体培育、产业载体打造、市场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形成了一定的基础,初步形成医药生产、新药研发和医药物流协同发展的医药产业体系,成为我省产业集聚度最高、品牌影响力较强的医药产业基地。主要表现在:医药生产企业快速集聚壮大。目前,全县有医药企业6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30家,产值超亿元企业15家。2013年,医药企业产值突破50亿元,利税近6亿元。医药产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目前全县共有医药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个。2006年至2012

1年,共上报四类以上新药临床试验申请3项,生产申请3项。贝克药业拥有国际领先的手性化合物合成技术,宝和生物在中药提取萃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悦康生物制取7-ACA装臵为目前世界单体第一。县经济开发区先后被命名为安徽省新型工业化生物医药示范基地、安徽省生物医药及物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医药市场品牌效应更加突出。太和医药市场是全国唯一以西药普药销售为主的市场,也是国内最大的医药集散地。2013年,太和医药市场销售规模突破150亿,单体市场销售连续九年位居全国第一。同时,太和医药市场物流配送体系不断发展。华源医药拥有亚洲最大医药仓库,配套医药运输网络遍布全国,配送体系水平国内领先。自2008年起,华药会已在太和连续举办6届,影响力不断增强,成为继国药会之后全国第二大药交盛会,有力提高了太和医药市场的层次,品牌效应更加突出。

二、近年来推动医药产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加强产业规划,明确发展目标

经过慎重比选,委托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有关专家编制了《太和县医药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并在省发展研究中心等有关部门支持下,拟定了具体实施方案。在此基础上,聘请国际一流咨询公司德勤•摩立特把脉问诊,从产业定位、空间布局、实施路径、招商培训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论证和设计,同时,积极发挥该公司在全球医药领域

丰富的专业信息优势和广泛的人脉资源优势,促进我县有效对接国内外高端医药企业和产业要素。力争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全县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200亿元,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国际竞争力的百亿元级医药企业1-2家,拥有3-5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医药大品种,形成西药、中成药、原料药、中药材加工、医疗器械、保健品、生物制药等七大产业集群,太和经济开发区跨入国家级高新区行列。

(二)引进培育并重,强化企业主体

坚持把大招商、招大商作为加快医药产业发展的第一要事,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实现了新的突破,建成了一批综合实力较强、发展潜力较大的重大项目。贝克药业一期、上海华源安徽仁济制药、哈药集团安徽三精日化、天然制药、一帆药业、海神药业、哈博药业、神健医药设备等20多家骨干企业落户太和并建成投产。另有悦康生物、贝克二期、银丰药业、海南海力药业、德信佳生物科技、徽邦香料、盛康药业、致鑫药业等20家医药项目在建。同时,依托太和20万药商大军优势,积极实施“凤还巢”工程。积极引导在外成功人士为家乡介绍项目、回乡创业,把他们多年在外打拼积累的管理经验、资本、技术在太和发挥出来,为家乡发展作贡献。

(三)集聚创新资源,提升产业层次

为进一步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医药产业层次,2013年以来,我县积极与中科大对接,围绕生物医药技术开发、成果产业化、高端人才培养等达成战略框架合作协议,以独立平台方式(科太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入驻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合作内容和单元包括:以生物技术药物开发及技术人才培养为目的的合作实验室-科太生物医药联合实验室;以长效干扰素药物技术和成果转让及合作开发为目标的合资企业-科太生物医药创新有限公司;以及为持续保证平台研发资金为目的设立基金公司-安徽冠亚创业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通过科太创新联盟,推进太和医药企业与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深入合作,加强协同创新,提升企业创新研发能力和综合竞争力。同时,为进一步集聚国内外高端医药创新资源,吸引更多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积极谋划建设太和医药创新基地,通过建设医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中试研发大楼、标准化厂房和专家公寓等,努力为医药研发和产业化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目前规划设计方案已经完成,近期将开始基地建设招标工作。

(四)拓展产业载体,优化产业布局

坚持把夯实产业载体作为促进医药产业发展的基本依托,优化产业布局,全面优化产业发展基础环境。首先,进一步做强太和经开区。2013年7月,省政府正式批复同意太和经开区扩区至13.126平方公里,这为太和医药产业发展

提供了更大空间。以此为契机,按照产城一体的新要求,坚持以人为核心,统筹考虑产业发展、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不断提升开发区产业承载力、人口集聚力。其次,以促进集群发展为目标,着力打造中药材种植、医药加工、医药物流“三大医药板块”,努力形成以中药材种植为基础,医药物流为牵引,医药加工为核心的大医药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全县薄荷、桔梗、黄蜀葵、板蓝根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20余万亩。太和被誉为“中国桔梗之乡”,板蓝根基地是全国首批通过国家GAP专家组认证的中药材生产基地。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由于地理区位、经济基础等方面的原因,太和医药产业规模仍然偏小,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医药大企业仍然偏少,产业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特别是面对激烈的区域竞争,必须以超常的思维和举措,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发展要素,努力促进太和医药产业发展实现新的突破。

三、几点建议和请求

为进一步促进太和医药产业加快发展,提出以下建议和请求。

1.借鉴外省经验,建议建立阜阳市与省直有关部门合作共建太和医药产业基地工作机制(具体建议附后),既“市厅共建机制”,加强对太和医药产业发展的工作指导和政策支持。

2.建议将太和经开区纳入全省产城一体试点开发区。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十大趋势 篇5

历史跨入了21世纪,中国的医药经济将何去何从?

第一,医药产业高成长性和制约性并存,医药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势头不可逆转。当前,我们国家采取的医疗体制改革、药品流通体制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和价格管理改革,都是围绕着抑制社会医药费用过快增长、抑制虚高定价的机制、抑制药品购销活动中的不正之风为目标。因此,在一个时期内,医药产业结构和经济利益的形成机制,将经受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冲击。对这种挑战和冲击,我们既不能熟视无睹,更不能随波逐流,否则我们就要犯历史性的错误。但是,从宏观、长远分析,医药经济仍将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

1、医药产业是关系到人类健康的生命产业。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现代医药技术的进步,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的增强,以及每年保持1%人口的自然增长,老年人口每年保持3%的递增,对药品的需求将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从1980年到2000年的20年间,我国医药工业年增长率为16.6%;自1990年到2000年的10年间,年增长率达到18.3%,超过同期GDP增长速度(7.45%);预计在“十五”期间,我国医疗费用将增长60%,医药产业将保持15%的递增。

2、医药产业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相结合的新兴产业,产业链条长,关联度高,辐射面广。除了中西药械外,目前正向保健食品、保健器材、卫生药品、环保产品、绿色食品等方面渗透。这正是医药经济潜在的增长点。

3、医药产业是为全人类服务的国际性产业,也是世界经济中增长最快的5个产业之一。1998年,全球财富500强的八个领先行业中,医药收益率位居榜首,达到18.4%。在美国,医药仅次于软件、网络产业,居第三位。1990年到2000年的10间,世界药品市场平均增长率达到5.5%。美国在90年代GDP平均年增长率是1.2—2.5%,而医药产业仍然保持7—10%的增长水平。2000年,全球药品销售额达到3600亿美元,预计2005年将达到5400亿美元,年递增8%。

我国2000年医药工业销售收入为1750亿元,折美元只有200亿,仅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5%。由此可见,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药品的需求理应比发达国家保持更快发展势头。

4、我国用药水平的差异性,正是医药经济潜在的购买力。

全球中等发达国家用药水平是50美元,发达国家,如美国是319美元,法国356美元,日本348美元,而中国不到10美元。我国城市用药水平人均193元,而农村用药水平人均25元;公费、劳保人均用药水平是560元,非公费、劳保人均用药水平是37元;老年用药水平人均358元,非老年用药水平均58元。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断完善、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用药水平的差异性正是我国医药经济发展的潜在购买力。

第二,医药产业趋向规模化、集约化,中小企业仍有发展空间。

竞争和选择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强者更强、弱者更弱是市场竞争的必然规律。规模化追求的是企业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实力,集约化追求的是市场的覆盖面。步入21世纪,全球医药市场已经进入了集团军作战的新时期,国际上跨国制药企业凭借产品、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的输出和有效的兼并联合,实现低成本的商品扩张和资本扩张战略。1999年,全球前100家制药企业销售收入占全球销售收入的60—70%。中国医药企业要面对国外跨国公司的挑战,发展规模化、集体化经营,加快有效的兼并、联合、建立联盟,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和潮流。但是,从中国国情出发,中小企业仍有它发展的空间,关键是要扬长避短,体现企业自身的特色和个性。

第三,所有制结构趋向多元化,非国有经济将异军突起。

所有制的问题,实质上是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问题,医药产业长期以来处于相对垄断的特殊地位,所有制改造相对滞后。因此,加快医药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探索多种所有制的实践形式,将是医药产业与国际接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决策。2000年,我国中外合资企业占17%,股份制企业占43%,国有企业占15%,民营企业占7%,集体企业占18%。非国有经济在医药产业中将起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大势所趋。

第四,产品结构趋向个性化、特色化。

产品始终是医药企业的灵魂和生命线,市场竞争实质上是产品的竞争。当前,我国医药市场出现“破釜沉舟”式的恶性竞争,其核心就是产品结构性矛盾的综合反映。没有个性就形不成规模,没有特色就形不成效益。由于产品研究开发的滞后性,药品审评注册分级、分散、多头管理体制,导致低水平重复乃至高水平重复。

在美国,制剂产品达15万种,在市场上销售的就有37万种。在我国,一个原料药只有1—2个剂型,2—3个制剂品种;在美国,有的3—5个剂型,多的达到20—30种剂型,一般产品都有5—10种,多的达到100多个品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地趋向规范化和理性化,加快产品结构性调整已成为诸多企业家重大的战略投资,追求产品文化成为医药企业谋求快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产品文化的内涵,反映在产品的高科技含量、高质量、先进工艺和使用价值上。产品结构的调整将呈现三个特点:个性化、特色化、门类化、系列化、品牌化。

第五,医药产业步入微利化,低毛利、低成本、上规模、高质量将成为医药企业谋求商品扩张的必由之路。

迈入21世纪,医药产品剩余价值的分配和商品经营、资本经营的理念和方式也将发生重大改变,以高毛利、高成本、小规模、低质量为支撑的营销观念将不再有其生存空间。近几年来,我国医药商业的毛利率逐年下降,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使医药商业步入了难以继的困境。2000年全国医药商业毛利率是12.69%,而费用率却高达12.59%,利润率仅0.62%。全国有15个省市是全省性亏损,近40%的企业出现了负增长,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毛利空间过高、经营成本居高不下。随着药品招标的受逐步推广、医疗保障机制的逐步完善、药品价格管理的增强,医药商业企业的经营利润空间将会逐年下降。在美国,批发企业的毛利率是

4.5%,费用是2.7%,净利率是1.5%;欧洲毛利率是5—6.5%,日本毛利率是2—3%。医药产业步入微利化,将有利于与国际接轨,有利于参与市场竞争,有利于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

第六,市场开发趋向网络化、国际化,代理制将成为现代营销的有效途径。

药品的市场的开发问题,关键是渠道问题。发展规模经营,提高经营效益,关键是要建立快速的“绿色通道”,建立以资本或以商品为纽带的总代理、分代理、零售连锁经营的现代营销网络,建立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区域性的连锁经营网络,将市、县级药品批发企业改组为基层配送中心。每一个企业都必须把药品购销渠道网络化建设作为一项战略性的重大投资和无形资产。我国医药产业的根本出路,是要改变属地经营的传统观念,培育产品、网络、人才、管理和成本的优势,积极参与国际大循环,拓展国际市场的空间,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增强竞争的优势。

第七,零售业将成为医药市场的主战场,连锁化经营是发展零售业的必然选择。药品零售业是具有高成长性,高竞争性的产业,当前,我国药品零售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规模小、基础差、冗员过多、素质低下、经营成本高,尤其是布局十分不合理,重城市,轻农村。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自我保健意识和对健康投入的增强,OTC产品的研发,和占90%左右的自费群体,零售业将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新世纪,药品零售业既面临“四改一加入”的挑战,也面临难得的发展良机。在国际上,连锁经营发展非常地迅速:1998年,全球零售业前50家中,药品占2家,都在美国,一家有2549家门店,另一家有4122家门店,两家销售额达到100亿美元以上,超过我国纯销售的总额。我国现有药品零售连锁店300多家,门店为7300多家,与国外相比,存在着非常大的差距。

发展连锁药店,有利于促进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确保药品质量、改善企业管理、提高品牌效益,也有利于对药品零售市场的监督管理。我国药品零售连锁经营,进展缓慢、步履艰难的原因,既有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和零售业自身素质不高的因素,也有监管政策上的原因。因此,尽快建立与国际接轨又符合我国国情的连锁经营监管体系,是加快推进药品零售连锁化经营的重要环节。

第八,人才、知识资本化。

21世纪的医药产业,不仅需要资本,需要市场,更需要知识和人才,这将成为医药产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新经济的基本特征,就是高科技、高质量、低成本、高效率。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知识经济的崛起,企业对知识的要求、对人才的要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和人才的要求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知识和人才将成为企业的资本,而且是主体资本。现代医药企业,人才是立业之本,知识是创业之源,智力资本将在成功企业中占有显著的地位,尤其是高级管理人才,他是企业的精华,在带动企业资源增长和超常规发展上发挥着卓越的作用。一个合格的高级管理人员,必须是集哲学、经济学和管理理论为一体的人才,否则他就不可能使自己管理的企业具有创新能力和活力。

第九,企业管理趋向现代化。

现代企业管理的内涵,科学决策,民主管理,效能主义,网络组织,线性规划等,它与传统管理中浓厚的计划经济色彩形成鲜明的对照。现代企业管理的核心,就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成本的最低化和风险的最小化。

首先,要抓好企业的战略研究。70年代的美国,70%以上的企业都重视战略研究;90年代,美国有将近1/4的高级管理人员从事战略研究。而我国往往是重眼前、轻苌远、重投机、轻战略研究,以致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其次,建立“沙环节、短距离、低成本、高效率”的企业内部组织运行机制,也就是说,企业的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以最少的环节、最短的距离、最低的成本、最高的效率参与市场竞争。

之三,运用现代企业管理理念和技能,运用经济学理念,贯穿于企业经营活动全过程。经济学管理和理论能为人们提供一套系统集训市场和经济运营的方式和工具,它的内涵就是以最少的资源来投入,形成少投入、高效率的投入产出机制,以最低的成本参与市场竞争。之四,注重企业优秀的文化和无形资产的扩张。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中物质和精神的汇总,是企业标志、宗旨、理念的综合反映,也是企业共同的价值观和行为规则。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美誉经济的崛起,对现代企业提出了更为严峻的挑战。伴随着无形资本逐渐成为当代企业倡导的主体资本,企业文化的开发和管理,将成为企业进入21世纪与国际接轨的通行证。

第十,生产、经营行为规则趋向理性化、规范化、法制化。

亳州发展中医药产业的启示 篇6

安徽亳州学习考察报告 2013-06-06 15:22 来源:本站 作者:市中医药产业发展领导初审编辑:二审编辑:点击:366

为加快推动我市中医药产业转型升级,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协调发展。近日,市人大常委会主任申国民、市政府副市长牛艳伟带领药管委、药监局、古城镇、文殊镇、朱阁镇、华中医药集团、万家集团、千方药业、凯旋药业、鼎信中药材公司、药业商会主要负责人,专程到安徽亳州进行学习考察,考察组人员分别就市场建设、药材加工、销售、种植等与亳州市相关人员进行了深入交流。实地考察了安徽济人药业有限公司、亳州新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市谯城区十八里镇农业示范区,通过考察,大家对进一步坚定了对禹州中药产业加快发展的信心。

一、亳州市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

一是亳州为国内最大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近年来,亳州从三个方面(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发展中药材种植,实行截止2012年,该市中药材种植面积达110万亩,常年种植的中药材有30多种。有药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6家,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21家,市级33家;有企业种植基地24个、种植专业合作社43个、种植大户96个。建立了安徽亳州现代农业综合开发中药材示范区,示范区总投资3.6亿元,规划面积3.9万亩,示范区内有完善的农田水利、道路、绿化、喷灌等基础设施。土地统一流转给企业。被流转的农户通过企业专业技术培训转为“田保姆”,聘用到种植基地打工,月月领工资,实现“双收入”。

二是其有实力居全国第一的中药材专业市场。亳州中药材专业市场占地385余亩,建筑面积35万平方米,周围分布500多个固定门店,交易大厅32000平方米,大厅内有4800多个经营摊位,日上市量6000多吨,日客流量3万人以上,中药材年成交额220亿元以上。投资新建了目前国内标准最高的中药材专业市场——康美(华佗)国际中药城,项目计划总投资16亿元,目前一期主体工程项目已竣工,二期工程正在推进。

三是具有较完备的医药制药工业体系。中药工业发展迅速。亳州现有医药制造企业101家(其中58家通过GMP认证)。截止2012年,68家规模以上医药制药业实现产值132.8亿元。中药饮片加工集聚发展。饮片加工企业有73家,在建饮片企业20多家。成药制作企业不断壮大。成药制药企业有11家,复方丹参片等单品种销售超亿元。中药批发企业数量众多。目前亳州以获得医药批发经营许可企业98家,其中通过GSP认证61家。中药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12年全市出口额累计实现16975万美元。

四是有强劲的中药科技创新能力。该市现有涉药CNAS认证检测中心1家,国家级中药类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4家;济人药业等20家省内企业联合发起成立了“安徽省中药材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济人药业成立了博士后工作站;建设了亳州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药材检测中心,目前入驻的中小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23家,已通过注册11家。被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中药企业2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3家;中药

类高新技术企业15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3家。2012年以来,该市企业承担国家和省级各类科技计划项目90个,获得支持资金7319万元。

二、亳州市促进药业发展的主要举措

一是加大药业招商引资和项目工作力度。该市制定出台了《亳州市促进招商引资若干政策暂行规定》,《亳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亳州市直招商引资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确定了项目准入标准、优惠政策内容及兑现程序等。并成立了由市直有关部门组成的药业产业招商中心,对药业项目降低投资门槛,加强政策支持,先后出台了一系列财政税收、要素保障、人才技术和投资融资等方面的扶持政策,对于药业产业项目实行“一事一议”优惠政策。加强项目谋划,围绕中药产业,认真谋划重大项目,把中药项目列入项目库。加强项目实施和调度工作,重大项目都明确牵头领导、牵头部门和协助单位,重大项目每月一调度,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加强药业融资工作。市政府及其相关部门积极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引导银行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努力促进政、银、企三方互利共赢。银行金融机构积极开发金融产品,市建行推出了“助保金贷款”,市农发行推出了“存贷第三方属地监管贷款”、“联保联贷”等产品,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抵押物不足问题。市工行、市中行为现代中药产业创业园量身定制了“标准厂房按揭贷款”和“药业置业通”贷款。积极争取省金融办在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性担保公司机构数量和审批进度上给予支持,稳步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融资性担保公司,为民间资金进入金融领域创造机会。大力推进企业上市融资,该市、县(区)先后成立了企业上市工作办公室,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上市工作的通知》,该市广印堂药业已引进风投1.2亿元,源和堂药业成功引进首批股权投资6600万元,该市目前已确定了8家省级上市后备企业。三是加快中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加快中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方面,除继续推进现代中药产业创业基地平台、康美(亳州)华佗国际中药城物流基地平台建设外,该市还大力推进中药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截止目前,有涉药CNAS认证检测中心1家,国家级中药类工程研究中心2家、省级工程研究(技术)中心14家,建设了亳州市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包括科技企业孵化器、中药材检测中心,目前入驻的中小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23家,已通过注册11家。通过科技强企,壮大药业企业总量,实现企业升级,把药材加工制造业建设成为体系完整、特色突出、优势明显、关联配套的药业加工产业体系。

三、对加快我市中药产业发展的思考

一是推进中药材种植基地规模化建设。亳州主要是从道地药材入手,通过政府出台相关奖励政策,利用“种植大户”、“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等模式发展道地药材单品种规模化,实现中药材的规模化、规范化、产业化种植。禹州发展中药材种植,也可通过发展种植大户和合作社以及加大土地流转力度,向龙头企业、经营大户集中,通过“企业+基地+农户”、“种植合作社”等种植模式,实现中药材种植集群化。以凯旋药业有限公司、中药材鼎信网有限公司、久源堂药业有限公司、药王制药有限公司、金地药业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为龙头,以张得、朱阁、文殊、古城、梁北等乡镇为核心,大力推进标准化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实现

中药材连片成方规模种植,促进优质、特色和优势中药材向最佳种植区域集中。实现道地中药材品种的规范化、规模化和标准化生产,打造具有国内品牌效应的中药单品种产业链条,提高禹州中药材品牌的知名度。

二是加强中药制药企业发展,着力打造中药知名品牌。提升中药制药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亳州制药企业产品单一,而我市仅药王制药一家就有100多个批号,所以我们应发挥我们的优势,给予企业在政策、土地、发展环境等方面的支持,促进药王制药有限公司、中加生物医药有限公司等中药制药企业通过对中成药产品开展自主创新,促进禹州制药产业向现代化、规模化方向发展。支持药王制药有限公司以国家中药保护品种“中风回春片”、“活血壮筋丹”两大主导产品为龙头,带动其系列产品“香砂养胃丸”、“鼻炎灵片”、“七制香附丸”、“六味地黄丸”等品牌产品的不断发展,不断扩大市场份额。支持中加生物制药尽快投入生产,通过对新产品品牌的不断培育,逐步壮大企业规模。

三是拓展中药材交易领域,促进中药材贸易繁荣。加快推动华中医药集团中药材交易大厅、大型现代化物流仓库、电子商务中心、中医药文化广场和生活配套用房等服务设施建设进度,出台相关配套政策,促进中药材交易中心尽快投入运营,依托华中医药集团禹州中药材交易中心平台优势,建立集集中交易、集中仓储、信息交流为一体的中药材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促使中药材市场从人流物流交易场所逐步向信息交流、物流配送的方向转变,推动禹州中药材交易向规范化、规模化、信息化发展。加快推进万家中药材物流项目建设进度,促使其尽快建成投入使用。

四是提供企业融资支持。市政府通过搭建银企对接平台,加大对药业产业的资金扶持力度。鼓励企业联合协作,形成企业融资的互保联盟;拓展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推动银企交流与合作,争取金融机构扩大授信规模,为药企发展提供信贷支持。为药业产业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融资服务,帮助企业缓解融资难题。

医药产业研究 篇7

一海门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化工 (医药) 业是海门市六大支柱产业之一。作为科技含量最高高新企业最密集的海门市临江新区, 先后被评为首批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园和首批南通市新型工业化特色产业基地。海门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布局在临江新区 (见表1) 。

近年来, 海门市充分依托化工园区的资源优势, 致力引进和发展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努力在生物技术产业链延伸, 新医药、新材料产业聚集发展, 精细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做文章, 形成了一批具有强劲竞争力和鲜明特色的产业集群。目前, 海门市正在集全市之力, 在临江新区打造生物医药发展新引擎——海门生物医药科技创业园。科技创业园总投资9亿元, 占地面积500亩, 总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功能上分为公共实验平台、孵化创业区、服务外包区、GMP中试生产区、商务办公区、会展中心、公共服务配套等七个板块, 集科学研发、企业孵化、服务外包、产品中试、GMP工厂为一体。该平台自搭建以来, 海门市先后与美国北卡中美生物协会、新加坡奔腾国际加速器管理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 共同搭建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化合作平台, 并且已成功吸引药明康德药物制剂、广东LED用高端有机硅灌封胶新材料等项目入驻。

2011年, 新区完成工业应税销售36.9亿元。其中, 医药产业占了近80%, 已经成为全市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新区区域面积50平方公里, 高新企业超过100家, 正坚持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共赢, 以省级高新区的创建为目标, 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新医药、新能源材料、循环经济类产业。

二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的内涵

价值链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迈克尔·波特于1985年提出的 (如图1所示) 。波特当时将价值链描述成一个企业两类价值活动:基本活动和支持性活动。前者包括进货后勤、生产经营、出货后勤、市场营销、售后服务, 后者包括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企业基础设施等活动。

根据波特的价值链理论, 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是由技术链、资金链、信息链和物质链链化而成并构成一个可以发生价值传递的价值系统。

第一, 技术链以研究开发作为开端, 将科学转化为技术, 再通过实验、试验、临床阶段和生产加工阶段等来实现上、中、下游技术链化的发展过程。知识创新是产业链的源头, 而市场则是产业链的终端。生物医药产业链具有显著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双重驱动性。

第二, 资金链是以政府、企业和资本市场为资金供给主体, 通过资本的流动与运作完成资源到资本的转化过程, 从而获得增值的契机。根据美国经验, 生物医药产品在其产业化过程中, 上、中、下游的资金需求比例一般为1∶10∶100。

第三, 信息链是信息流动和知识传播的载体。生物医药产业的显著特点是知识高度密集, 而人才是知识的主要载体, 因而对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很大。

第四, 物质链指除了原材料的采购和中间产品的流通外, 还包括药品采购、包装、配送、批发零售及售后服务, 通过营销将药品送达消费者手中的过程, 即药品供应链物流系统。这是产业做强和延长产业链的关键, 这个环节主要由医药流通企业和医疗机构完成。

技术链、信息链及物质链互为关联且均与资金链息息相关。药品从研发到送达消费者手中主要以“四链”为纽带, 在这个链化过程中, 知识创新和营销渠道是产业价值链的“链核”, 只有把持住“链核”, 才能占长期优势地位。价值系统各要素有效整合可使产业链的整体利益最大化。

总之, 产业竞争的实质是价值链的竞争, 谁掌握了行业的关键技术, 谁就具有强大的核心竞争力, 就拥有了产业内的最大利润, 从而取得竞争优势。生物医药因为研发费用高、产业周期长、产业链复杂、受专利保护时间长、风险高等特点使其行业壁垒极高。我国近年来生产的化学药和生物药中, 自主新药研发不足3%, 显示出跨国制药企业在研发方面对中国市场的垄断。如图2所示, 大型制药企业在我国的投资和布局呈现出生物医药产业典型的微笑曲线特征。

三建设基于产业链条式的生物医药产业园区的对策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对提高产业集群效应、完善产业发展环境, 扩大产业规模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但在园区规划、区域功能设计、入园企业的审核、配套服务与设施建设方面, 如果忽视园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原动力——产业链条式集群, 将不可避免使园区发展背离初始设计, 对区域产业发展与地方经济带来一定影响。为有效提升临江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的层次, 现提出如下对策。

1. 构建医药创新体系, 推进新药研发和成果转化

首先, 发挥企业的研发主体作用。加大企业与国内外研究机构开展产学研合作, 通过建立企业研发机构、产业技术联盟等, 加快对重大核心技术的攻关及产业化。打造新医药研发公共服务平台。详细内容如下:一是检验检测服务平台, 建立通用性的分析实验室和安全检测中心, 同时争取与长三角的检验检测公共服务平台连结;二是中试服务平台, 建立中药中试车间、化学药中试车间、生物药中试车间及制剂中试车间;三是信息服务平台, 完善园区主题网页, 与中科院上海聚科生物园建立网络信息连接, 帮助企业及时了解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信息。其次, 完善技术转移体系。以省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建设为契机, 逐步形成技术转移网络体系;组织多样的高层次国际生物医药交流活动, 帮助生物医药骨干企业吸引国内外先进技术向海门市转移, 促进海门市企业与国际接轨。

2. 完善金融服务, 建立有效的风险投资机制

对新落户项目实行专家预审, 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大政府资金对新医药项目的投入力度, 加强产业链中下游阶段的资金配置, 强化对产业链的纵向投入。引导和培育医药研发风险投资市场, 适当允许投行、信托公司、保险公司等机构发起设立新医药风险投资基金。鼓励、支持生物医药企业申请上市, 扩大企业影响, 规范企业运行, 增强融资能力。企业应加强资本市场的运作, 促进形成有效的资金链, 共同创造良好的资金环境。

3. 放大政策效应, 改善生物医药产业的软环境

对自主创新医药产品可有限列入我市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药品目录;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和规划免疫制度过程中, 优先采购自主品牌药物;各级机关、事业单位和团体组织使用财政性资金采购生物产品的, 应优先购买列入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目录中的生物医药产品, 创造能够吸引、稳定和培养企业、项目及人才的配套环境。

4. 健全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 造就高素质人才队伍

以江苏浸会大学落户新区为契机, 建立医药人才培养基地, 促进人才培养与科研开发的紧密结合。逐步建立医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多层次人才培养体系。在收入分配方面加大向关键岗位和优秀人才倾斜力度, 完善技术参股、入股等产权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倪芝青等.杭州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J].杭州科技, 2003 (3)

[2]张辉.全球价值链理论与我国产业发展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 2004 (5)

[3]黄永明、聂明.全球价值链治理与产业集群升级国外文献研究综述[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3)

医药产业研究 篇8

一、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现状

一是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威海市拥有医药企业93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5家,从业人员达2.7万人,总资产达到337亿元。2010年至2014年,医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1.9%,高于工业增速10个百分点以上,行业发展呈现快速上升趋势。

二是骨干企业膨胀发展。近年来,威海市医药产业培育了一大批龙头骨干企业,2014年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鸿宇医疗、东宝制药5家骨干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市医药行业的74.2%。

三是产品结构明显优化。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均已通过GMP标准认证,其中,威高集团、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7家企业率先通过新版GMP标准认证,拥有1个中国名牌和8个山东名牌。主要产品有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新型中成药、医疗器械、生物药物等10大系列2000多个品种规格,基本形成了以化学制药为基础,医疗器械为主导、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工业生产体系。

四是技术研发平台逐步完善。全市医药工业现已建成2个国家级、2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3个山东省院士工作站和1个医用植入器械国家工程实验室,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威高集团在国内建立了9个研发中心及中试基地,重点研发生产高端医疗器械及生物药品。鸿宇器械自主研发的微创颅脑引流系列产品已获得3项国家专利,该技术填补了国内外脑颅出血急救方面的空白。

(二)存在的问题

一是医药企业存在“小、散、乱”的现象。全市规模以上医药工业企业25家,其中过10亿元的企业只有2家,占总数的8%。多数企业专业化程度不高,规模小、工艺落后、布局分散,企业集约化、规范化水平有待提高。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目前国际上大型医药企业(辉瑞、诺华等)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额的15%—20%,而威海医药企业平均投入仅为1%—3%;医药企业技术创新型人才严重缺乏,从而导致企业发展后劲不足。

三是产业集中度不高。目前,医药产业链配套率不足30%,产业集群内部大多数企业分散独立,没有建立起专业化分工与协作的联合生产网络。

四是融资难、招工难的现象普遍存在。中小微企业由于抵押物不足、信用等级不高等原因,融资难的现象比较普遍。企业生产一线工人中的65%来自外地,3—5年返乡或离厂的约占50%。由于新建医药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生活设施配套不到位等问题,也增加了招工的难度。

二、发展形势分析

(一)市场需求层面

未来5年,全球药品市场将维持快速扩张态势,预计市场规模年均增长8%。《全球药物使用—2016 展望》指出,受新兴医药市场销量增加,以及发达国家药物消费额提升的驱动,2016年全球年药品消费支出将增至 1.2 万亿美元。威海市的一次性医用注射器、输液器的市场容量现已占到全国市场的20%以上,心脏支架占到全国市场的28%,儿童保健和治疗药品占据全国首位,医药企业应立足自身优势,把握市场机遇,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二)政策因素层面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医疗器械产业科技发展专项规划2011—2015)》、《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等一系列的政策,自2014年7月生物药品企业可执行3%的增值税简易征收税率,2014年以后新购进的固定资产可缩短折旧年限或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显著减轻税负。今年2月,威海市和韩国仁川自由经济区成为中韩自贸区地方经济合作示范区,在贸易、投资、服务、产业合作方面,发挥两地区位和经贸合作优势;威海市委、市政府把医药工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在财税政策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这些政策都为威海医药产业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三)环境资源层面

威海市拥有千公里海岸线,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8,生态环境优良,气候和环境宜人,饮用水源和海洋功能区水质全部达到国家标准,拥有海洋生物300多种,比较适合发展医药和医疗器械这类耗材少、耗能低、污染小、技术密集型的产业。

三、促进威海市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按照威海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立足现有工业基础,科学制定产业发展中长期战略性规划。一是培植医药和医疗器械两大产业基地。依托迪沙药业、达因制药等骨干企业,大力发展化学原料药及制剂、海洋生物及基因工程药、现代中药及天然药三大类优势产品,打造以化学制药为基础、中成药为补充、海洋保健药为后续的医药产业基地;依托威高集团、鸿宇医疗等骨干企业,重点发展高精尖诊疗设备、机电一体化医疗设备等产品,打造国内外重要的医疗器械产业基地。二是打造高端产业园区。以迪沙工业园、达因工业园、南海工业园三大医药工业园为载体,建设国际一流的生物医药产业专业园区,吸引更多的企业、技术、人才和资本流入园区,促进产业集聚,实现规模效应。

(二)立足创新驱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一是加强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与中国海洋大学、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加强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全力突破一批支撑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提升产业技术水平。二是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聚集,鼓励企业引进高技术战略投资者,采取股权转让、增资扩股等多种形式进行合资合作,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激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力争到2016年全市医药产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三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着力完善“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积极推动科技成果孵化基地、中试基地建设,促进技术转移和扩散。推进产业化示范工程,缩短成果转化周期,加快产业化进程和推广应用。

(三)推进战略重组,培植骨干企业

一是推进战略合作。依托威高集团、迪沙药业等一批骨干企业,积极与国内外知名的大型先进医药企业、知名院校与科研机构合作,重点在高端医疗器械及配套、海洋生物医药研发及营销服务网络建设等领域,坚持引资金、引技术、引人才并重,品牌合作和产学研结合并举,鼓励和支持企业靠大联强、嫁接联姻,实现企业膨胀发展。二是推进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威高工业园扩建项目、迪沙药业高科技原料药生产研发项目、山东中关村医药产业园等15个重点项目,项目完成后年新增销售收入270亿元,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依托产业招商,延伸产业链条

一是开展“独立招商”。各市区要围绕产业区域定位,瞄准国内外同行业领军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着力引进一批投资规模大、科技含量高、带动能力强的高端项目。二是开展“定向招商”。围绕医药产业集群发展和产业基地培育,针对产业链的高端和缺失环节,大力开展定向招商,做粗拉长产业链条。三是完善关联配套。通过行政引路、招商引进、政策引导等举措,推动上下游企业间的协作配套,为骨干企业膨胀发展提供链条支撑。

(五)突出重点,加大财税政策扶持力度

一是财税政策。整合现有政策资源以及技术创新、节能减排等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大力支持医药产业发展,重点向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产业化示范工程等方面倾斜。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所得税减免、进口设备免税、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二是金融政策。抓好银企对接工作,开展科技支行试点,鼓励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和民间融资服务公司为中小医药和医疗器械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三是土地政策。坚持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对于优先发展的医药产业项目,在确定土地出让底价时,可按所在地工业用地等别的基准地价下限标准执行。

(六)建立完善服务机制,优化外部发展环境

一是完善联系重点企业制度。深入开展“访企问难”活动,协调解决企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用地、融资、用工、配套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建立问责机制,明确责任分工,抓好督导落实。对涉及医药与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采取“一事一议”等方式协调解决。二是完善校企合作机制。依托国内外科研机构、教育机构培养适应医药产业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型人才,为医药产业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三是发挥行业协会功能效应。依托威海市医药医疗器械行业协会,突出服务企业的主体功能,提供调度监测、行业分析、产业预警、宏观指导等服务,集聚产业竞争优势,推动医药产业集群膨胀发展。

上一篇:中小学教学管理制度下一篇:安全生产责任制人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