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
农业产业化步伐缓慢、现代农业发展滞后、农民增产难增收已成为当前制约我县经济增长的突出问题。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的现实选择,是促使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是统筹城乡发展,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方法,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快富民强县步伐的重大举措。本文从东安实际出发,针对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一、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的初步成效
我县是农业大县,总人口60.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2.68万人,农村劳动力27.2万人。现有耕地面积51.34万亩,其中水田面积45.65万亩,旱土面积
5.69万亩,人均耕地面积0.85亩。近年来,我县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坚持 “重农固本”的工作方针,把加强农业产业化建设作为全县农村工作的重要抓手,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发挥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培育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1、农业区域化、特色化经营日益明显。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在全县建立了以东大线为主的柑桔产业基地,以井芦线为主的优质稻产业基地,以紫溪、大盛等乡镇为主的优质烤烟产业基地,以芦洪市、石期市、白牙市等乡镇为主的蔬菜产业基地,以南桥、大盛等乡镇为主的早熟梨产业基地,以川岩乡为主的楠竹产业基地,以石期市、横塘等乡镇为主的油茶产业基地,以大庙口鸭白片为主的银杏产业基地,以芦洪市、大庙口等乡镇为主的良种生猪产业基地,以井川片和芦新片为主的东安鸡产业基地,以横塘、水岭等乡镇为主的山羊产业基地,等等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20多个,逐步形成了以优质稻、柑桔、烤烟、银杏、楠竹、生猪、东安鸡等七大农业支柱产业,农产品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农业区域化、特色化经营日益明显。
2、农业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到2008年底,全县共新建和改造农业示范基地23个,基地总规模达到32万亩。在此带动下,我县优质稻已稳定在40万亩,柑桔发展到17.5万亩,银杏发展到7.6万亩,楠竹发展到24.5万亩,东安鸡发展到1000万羽,良种生猪发展到85万头,良种山羊发展到10.5万只。舜皇米业、金源米业、金叶米业、吉祥食品、芦江罐头食品、和立罐头食品、银杏公司、东安鸡养殖公司、汇源竹板厂等一批规模较大的农业龙头企业落户东安。全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已发展到255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达15家,0已培育省级龙头
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4家,年加工产值达到5.98亿元,利润4889万元,上交税金1522万元。全县各类农村经济专业合作组织已发展到83个,会员达到
7.6万人,如东安养猪协会、群山葡萄生产合作社等已成为农民发展生产、销售产品的重要桥梁。同时,粮食、水果、蔬菜等农产品运销大户和各类经纪人队伍不断发展壮大,已达到1300多人(户),为促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3、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有了根本改观。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不断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深加工层次,全县农产品质量显著提高。近三年来,我县以水稻、生猪、柑桔、早熟梨、蔬菜等主导产业为重点,制修订地方标准12个,申请认定了无公害水稻产地42万亩,无公害柑桔产地16万亩,无公害蔬菜产地5万亩;申请认证了舜峰牌柑桔、舜峰牌蜜梨、东安紫皮大蒜、东安鸡、舜皇大米等无公害农产品23个,并获得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证书》,其中绿色食品3个。2008年对全县农产品基地和市场抽检,合格率达97.9%。
4、农业发展基础逐步夯实。近两年来,全县共投入资金6500多万元,用于农村道路、水电以及农业生产建设,大大改善了农业生产生活环境。截止2008年底,全县共完成通乡公路改造275公里,实现了“乡乡通油路”,修建和改造农村通畅、通达公路1076公里,改造组道325公里、户道392.7公里,新修和改造机耕道235公里,整修生产基地公路215公里;新建和改造渠道195公里,修整山塘958口,新建22千瓦抽水机台埠、电排28座,新增农机设备600台。目前,全县机耕面积已达67.08万亩,机械化脱粒面积达64万亩。全年总蓄引水提水量达3.45亿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达38万亩。
二、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龙头企业带动力不强。虽然我县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255家,但大部分企业规模小,产品类同,而产值10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只有4家,作为龙头企业所应具备的引导生产的导向功能、占领市场的拓展功能、加工增值的开发功能、扶持基地的服务功能、联结农户的带动功能均不强。我县大部分涉农企业的投资者就是管理者、技术工和销售员,管理水平、技术水平、市场营运水平都非常低,再加之缺乏对科技创新、扩大市场和基地建设的投入,企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企业档次难以提升,不少企业仍停留在小打小闹的基础上。
2、农业结构不合理。一是农产品品质结构不合理。表现在一些低质量、低档次的大宗农产品供过于求,销售不畅,造成社会浪费。优质专用品、无公害和绿色食品农产品总量不足,规模偏小,不能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农业内部结构不合理。林牧渔三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9.1%,70%的山地只取得5.7%的农业总
产值,与农业资源构成极不相称。三是农村经济结构不合理。全县三次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28.7%、29.7%、41.6%,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仍然偏低。
3、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程度不高。一是优势主导产业规模化程度仍然不高。一地多业、一业多品,各乡镇集中连片专业村组和专业农户不够,有基地无市场、有市场无基地问题同时并存,制约了农产品生产和企业规模效益提高。二是企业与农户之间没有结成紧密的联合体。龙头企业重加工、流通,轻培育、服务;农户重生产、数量,轻市场、流通,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机制尚未形成。三是农业经营组织机制脆弱。一些企业和农民诚信意识差,片面追求利益最大化,农民处于弱势地位,利益难以保障,影响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推进。
4、农产品品质和品牌不优。全县虽培育出了几个有一定知名度的本地农产品品牌,但由于企业、农民以及政府的观念、资金、技术等因素影响,全县农产品科技含量、内在品质、附加值都不甚高,农产品品牌不够响亮,影响了农业基地和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难以抵御日益多变的市场。如我县是一个粮食生产大县,但水稻优质率仅为42%;作为全县支柱产业之一的柑桔生产面积已达17.5万亩,优质蜜桔、脐橙品种只占38.7%;生猪中良种洋杂猪和三杂猪只有60%左右。
5、农业发展基础不牢。从硬环境来看,我县农业基础设施还比较滞后,如村级道路状况等级低,有的地方车辆通行难;农村水利设施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当前的耕地经营制度和农民的亲土固农观念,制约了耕地经营权的流转,实现规模经营的难度较大;小城镇建设步伐不快,农村教育、医疗、文体设施滞后;过度使用农药化肥,导致土壤酸化、水质污染等等,都不利于现代农业所要求的大市场、大流通、大农业经营体系的形成。从软环境来看,还存在着农业科技服务、信息服务、销售服务不优,农村土地保护政策不严格,农村金融政策缺乏和金融资源配置偏离“三农”方向,农村坑农骗农行为不断发生等问题,影响了农业的健康发展和农村的社会稳定。
三、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立足县情,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主导产业、产品为重点,优化组合各种生产要素,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规模化建设、系列化加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集种养加、产供销、内外贸、农科教为一体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结合我县实际,应重点要在以下几个方面下硬功夫。
1、要在转变思想观念上下硬功夫。一是强化“两线引领”的观念。“两线
引领”是今年县委经济工作会议确定的城乡一体化示范试验区,要集中力量、整合资源、加快进度抓突破,务求年内将永东公路公路和S217线沿线建设成为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先行区,发展成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样榜区,带动全县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二是强化“以产业化抓农业”的观念。发展现代农业的目标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农业产业化突破了传统的农业生产经营方式,为家庭经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走向专业化、集约化和现代化开辟了广阔前景。我们要树立“扶持产业化就是扶持农业,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观念,对主导产业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形成产供销、贸工农、农科教一条龙的经营体制。二是强化市场观念。进一步提高和深化对市场农业的认识,坚持按照市场需求组织生产,摸清市场供求状况,市场需要什么,就生产什么。同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农民多发展一些具有市场潜力和远期收益的新品种,由被动供给转变为诱导市场需求,不断拓宽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农业的路子。
2、要在培育主导产业上下硬功夫。农业产业化的基础是主导产业的形成,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首先要从培育主导产业做起。一是实行区域布局。要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稳粮、优果、扩菜、造林、兴畜”的发展思路,按照东菜、南草、西果、北烟、中部养猪(鸡)和产优质粮的战略构想,搞好农业区域化产业布局,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形成“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格局。我县北部丘岗区的花桥、南桥、大盛、新圩江等镇,水稻耕作的条件相对差一些,应以发展烤烟、玉米等旱作为突破口;南部的横塘、紫溪等镇,草场资源丰富,重点发展良种羊、牛等草食动物养殖;西部山区的舜皇山国家森林公园、黄泥洞林场、川岩乡,山场资源丰富,要狠抓白果和楠竹等林果业;中部的芦洪市、石期市、白牙市镇,交通便利,重点发展蔬菜、高效经济作物;西南部的紫溪市、大庙口镇,柑桔面积较大,以发展柑桔生产为主;芦洪市、鹿马桥、端桥铺、井头圩、大江口等乡镇,畜禽养殖有较好基础,应以发展东安鸡、良种猪和优质稻为重点。二是明确发展目标。按照“品种调新、品质调优、规模调大、科技调高、成本调低、流通调活、产业链调长”的要求,以优质稻、柑桔、烤烟、银杏、楠竹、生猪、东安鸡等七大主导产业为重点,以构建产业集群为目标,加大资金、市场、科技、信息服务等方面的支持。按照集中连片、板块推进的思路,力争用三年的时间使全县的优质稻播面稳定在80万亩以上,单产突破450公斤;通过改造低产劣质桔园和新扩桔园,建立起25万亩优质柑桔基地,使我县柑桔面积由17.5万亩增扩至25万亩,产量由5~8万吨增加到20万吨以上,并与熙可罐头食品有限公司联营,开发加工柑桔系列产品,扩大出口创汇能力;以鸭白片为核心,建成10万亩银杏生产基地,并创办银杏系列加工龙头企业,开发银杏茶、银杏保健枕芯和银杏酒等系列产品;抓好25万亩楠竹低改和笋竹两用林示范,确保全县年产竹笋稳定在2000吨以上,产商品用竹稳定在60万根以上,并正确引导竹木加工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楠竹产品向精、深、细加工方向发展,扩大规模创品牌,不断提高楠竹加工产品的附加值;在芦洪市、端桥铺、大江口、大庙口等
乡镇建立东安鸡原种场和扩繁场,使全县年出笼东安鸡突破1500万羽,通过创办东安鸡加工企业实现产值过亿元,打响东安鸡品牌。同时,要继续加大生猪、蔬菜、烤烟等优势主导产业的培育力度。
3、要在培育龙头企业上下硬功夫。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强弱决定了农业产业化的规模、进程和效益。我们要紧紧抓住“龙头”不放松,按照“巩固粮、竹、菜,开发果、畜、鸡加工企业”的原则,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创办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龙头企业,以“龙头”带动舞活农业产业化一盘棋。一是围绕主导产品,催生一批。要以县域工业园区为平台,围绕柑桔、银杏、楠竹、优质稻、生猪、东安鸡等优势特色产业,每年培育高档次、高科技、高附加值的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5家,并积极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二是倚大联强,提高一批。引导扶持舜皇米业、金源米业、吉祥食品、吴氏禽业、芦江罐头等现有农业龙头企业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尽快做大做强;对部分长期处于粗放经营状态的企业,采取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合伙经营等多种经营机制与实力强的大企业合作,对现有企业进行嫁接改造。三是着眼县外,引进一批。着眼于县外广阔的大市场,开展招商引资、引智,在用地、服务等方面提供充足的便利条件,为外商提供施展才能的平台,实现外地资金、技术、信息优势与我县劳力、土地资源优势的对接。积极引进外商兴办优质稻、东安鸡、柑桔及银杏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带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4、要在提升档次树品牌上下硬功夫。一是要加速优质农产品品种引进推广。必须大力引进和推广适合本地环境条件和市场需要的品种好、档次高的农产品,保证从一开始就为农产品的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本地原有特色的优良品种,不能丢弃,应通过选育使之品质更优、产量更高、市场更俏、消费者更欢迎。二是要加快标准化体系建设。抓好无公害农产品及绿色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估认定和基地建设。对未制定标准的特色优势农产品要加快系列技术标准制订。对已制定的标准,要积极研究,结合国际标准,进一步进行修订和提升。同时,要加强对产区农民标准化技术培训和应用指导,积极组织创办标准化示范园区和生产、加工基地。三是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一方面要从生产的角度推进标准化,严格按标准生产;另一方面要从技术层面加大标准化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检验检测,保障质量安全。四是要加大农产品品牌营销化力度,提升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加大各类农产品品牌申报认证力度,合力创建农产品品牌。利用各种媒体加强我县绿色、有机食品和特色产品品牌的宣传,扩大影响力和知名度。同时鼓励支持企业到大中城市建立直销网点,推进特色产品进超市,着力开拓农产品市场。
5、要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上下硬功夫。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是有效整合生产要素,节约生产成本,增强农业的整体竞争力,促进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有效对接的需要。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是一个地区农业发
达状况的重要标志。我县要以各类中介服务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抓手,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原则,积极鼓励基层农技部门、农业龙头企业、种养大户和贩销大户等领办、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辐射带动周边农民参与生产和销售,形成市场促营销、农民搞贩销、政府抓展销的立体模式。同时,建立和完善“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户”紧密型联结机制,提高订单履约率。鼓励龙头企业与农户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关系,努力把松散性基地建设成紧密型、可控型基地,培育和发展依托龙头企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一、农业产业化建设推进情况
(一) 整体谋划, 加快发展壮大龙头企业
一是多途径筹措资金, 扶持壮大现有龙头企业。先后到农垦九三分局和九三油脂、九三丰缘麦业、九三薯业等企业进行实地调研、对接, 共同探讨解决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二是通过招商引资, 积极引进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 与在新加坡上市的嵩天集团签订投资建厂协议, 该公司投资7.5亿港元在嫩江县建设年加工马铃薯60万吨的淀粉加工厂。三是多方协调努力, 启动停产龙头企业。原省粮油公司嫩江谷丰油脂公司, 是一家日加工大豆400吨的中型油脂加工企业, 前几年由于受国内外市场影响, 企业亏损严重, 近年一直处于停产状态。通过与新良粮油集团协商, 促成谷丰油脂公司今年复产。
(二) 调优结构, 加快建立八大种养基地
一是加快优质麦基地建设。依托九三丰缘麦业等龙头企业的发展, 通过开展30万亩全省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和采取优质麦保优节本规范化生产技术等措施, 形成了以山区乡镇为主的优质麦生产基地, 带动全县优质麦大面积发展。二是加快高油大豆基地建设。依托九三油脂公司和巨祥油脂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发展, 通过开展200万亩全省大豆高产创建活动和推广农场模式化栽培技术等措施, 形成了以平原乡镇为主的高油大豆生产基地。三是高淀粉马铃薯基地建设。依托九三薯业集团和新引进的嫩江嵩天薯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发展, 依托嫩江县土壤肥沃、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和农民生产及贮藏经验丰富的优势, 以山区乡镇为主, 初步建设了12.7万亩高淀粉马铃薯生产基地。四是高糖甜菜基地建设。依托嫩江南华糖业和九三南华糖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通过县政府出台较强的配套扶持政策和措施, 以平原乡镇为主, 努力扩大甜菜种植面积。五是优质亚麻基地建设。依托九三亚麻厂等龙头企业的发展,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办示范和技术指导等方式, 以山区乡镇为主, 初步建立了4.1万亩的优质亚麻生产示范基地。六是北药生产基地建设。依托嫩江兴邦药业龙头企业的发展, 以全力打造中国“北药之乡”为目标, 建立3000亩北药示范基地, 种植的主要品种为防风、甘草、黄芩、黄芪。七是奶牛、肉牛两大畜牧养殖基地建设。依托九三肉业食品有限公司和嫩江辰鹰乳业等龙头企业, 利用辖区内丰富的草原资源和农作物秸秆, 通过政策扶持规模化发展, 加快两大畜牧养殖基地建设步伐。
(三) 强化扶持, 促进基地建设健康发展
一是制定优惠政策, 为基地发展创造条件。二是加大种植业扶持力度。三是加大畜牧养殖业扶持力度。
(四) 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 改善农业基础条件
(五) 加快土地流转, 提升土地规模经营水平
一是场县共建模式。二是委托代耕模式。三是返租倒包模式。四是股份合作制模式。五是家庭农场模式。
二、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一是产业化经营水平不高, 龙头企业规模不大、数量不多, 技术管理相对落后, 辐射带动能力不强, 与农户的利益联接不紧密;二是农业标准化程度不高, 精品、名牌农产品少, 农民无公害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 不能适应市场准入制度和市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要求;三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 农民主动开拓市场、抓订单的意识和能力不够, 部分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作用发挥不充分、运作不规范, 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四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 加快土地流转, 提升土地规模经营和农业产业化水平
土地流转面积全部实行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社会化服务、企业化管理, 全面推进嫩江县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
(二) 完善利益机制, 密切龙头企业与基地合作关系
一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二是推进股份合作。三是提供贷款担保。
(三) 加大对龙头企业扶持力度
加快市场体系建设,搭建农业产业化快速发展平台
一是加强果仁加工交易市场建设。果仁是梅河口市的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果仁加工企业181户,全市果仁产品加工销售量占全国的75%,松籽仁产销量占世界的45%,被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确认为“中国松籽仁加工集散中心”。为发展壮大果仁产业,梅河口市正在建设集金融、冷链物流、仓储、监管、电子商务、加工、销售为一体的果仁加工交易市场。项目建成后,将成为亚洲果仁交易中心,年产值可达6亿元。二是加强东北农特产品交易中心项目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占地面积12.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万平方米,具有电子商务、大宗商品交易、仓储物流、批发零售、展示展洽、金融服务等功能。项目建成后,将成为吉林省东南部重要的长白山农特大宗商品交易平台。三是加强农产品物流城项目建设。包括综合服务区、蔬菜批发区、水果批发区、专业市场区、货物仓储区。同时,建设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强化基地建设,夯实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基础
一是抓好养殖基地建设,夯实发展基础。本着“围绕龙头建基地,发展基地保龙头”的思路,坚持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发展、优质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狠抓优质农产品基地建设,着力构筑农业产业化的“第一车间”。正方农牧股份有限公司投资2.6亿元,新建养殖基地5个、标准化养殖舍215栋。项目建成后,年养殖长白飞鸭1000万只、年产鸭肥肝1200吨,实现产值7.5亿元。东林畜产品加工有限公司投资2亿元,新建养殖基地4个,现已完成80栋兔舍建设、兔绒加工厂房建设及6套兔绒加工设备安装,正在进行配套设施安装改造。项目建成后,年养殖长毛兔30万只,实现产值9亿元。二是加快土地流转,推进规模化经营。为进一步完善流转手续,规范土地流转程序,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为农业产业化提供原料保证,我市投资230万元建立农村土地流转交易平台,在政务大厅设置了土地流转交易窗口,正在进行设备采购。
推进农业标准化,提升农业产业素质
一是围绕产品安全和产业发展需要,引导鼓励龙头企业积极参與标准制修订工作,加快制定符合生产实际的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二是大规模开展产品标准化园区建设,以标准化园区建设为基础,由点及面,不断扩大生产面积和总量规模。三是规范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生产行为,加大宣传力度,普及质量安全科学知识,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四是推进品牌农产品发展,以品牌化带动标准化、推进产业化,实现农业标准化与市场效益直接挂钩,形成优质优价的市场激励机制,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培育经营主体,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以项目建设为载体,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竞争力和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紧紧围绕医药、果仁、食品等支柱产业,鼓励工商资本发展适合企业化经营的现代种养业、农产品加工流通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促进龙头企业集群发展。鼓励发展规模适度的农户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和龙头企业,完善新型经营主体支持服务体系,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拓宽服务领域,为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创造良好外部环境和市场条件。
一、突出重点,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成立了特色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特色产业恢复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抓园区、建基地、做特色、促加工、创品牌”,大力发展茶叶、山珍食用菌、核桃、油橄榄、畜牧、水产六大农业特色产业的总体思路。根据县上部署,县财政将不断建立健全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重点支持产业园区建设,加快特色产业发展。
二、统筹整合,完善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机制。
(一)融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大产业发展投入力度。一是按照渠道不乱、性质不变、用途不改的原则,加大中央重建基金、援建资金、各类涉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打捆使用。二是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示范园区和示范片的土地整理、水利、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行政府投资或补助。三是支持生产设施建设。良种繁育设施、“五带五园”的种植大棚和养殖网箱、畜禽养殖小区和适度规模养殖户的标准化圈舍等生产设施建设,给予资金补助。四是支持良种种苗引进。“五带五园”建设所需茶叶、油橄榄、核桃、大湖鱼苗等种苗,实行政府投资和政府采购。畜牧和水产良繁场引进的种畜禽、种鱼,给予资金补助。五是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鼓励支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转化和认证。龙头企业、专合组织恢复重建,鲜活农产品冷链和配送系统建设,实行投资补助或贷款贴息。龙头企业贷款,纳入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支持对象。六是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技术推广、农业综合信息服务等服务体系重建,实行政府投资。七是加大项目推进力度。围绕项目资金整合、支持重点、支持方式,进一步优化项目安排。抓好责任落实、要素保障、指导监督、效益发挥,加快前期工作、开工建设、实施进度,强力推进农业特色产业项目建设。
(二)发挥财政四两拨千斤作用,引导多元资金投入。财政资金的有限性决定了新农村建设不可能全部靠财政投入,改变目前单一的、直接的、无偿的财政支农投资方式,发挥财政支农资金的引导作用,采取财政补助、财政贴息、投资参股、以奖代补、贷款担保等灵活方式,吸引社会闲散资金,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各种经济从事农业投资建设,大力促进资金的多元投入,扩大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效果。如,建立了板桥食用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灾后重建支农中央资金投入870万元,引进业主、农户投入4507万元,年产值5525万元,年利润2318万元,项目区农户人均增收3244元;又如,财政投入1320万元,引导四川唯鸿食品有限公司自主投入6501万元建立了三锅山珍示范园,年可实现香菇干品3000吨以上 ,实现产值6000多万元,利润2433万元。
三、严格程序,切实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监管。一是严格项目评审。对以财政投资为主的建设项目的概(预)算等进行财政投资评审,及时出具评审结论。,送审项目29件,送审额达32,828万元,审定额为30,879万元,审减额为1,949万元,审减率达到16.52%,有效地节约了财政资金。二是严格账户管理。即专户储存、专账核算。,新开设专户6个,新建独立核算专账(账户)4个,所有灾后重建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严格按投资项目单独建账,实行专账核算,切实做到事实清楚,票据合规,依据充分,核算及时,账务健全。三是严格招标采购。对供应物资实行政府采购,严格按采购政策采购灾后恢复农业生产所需的种子、种苗等农业生产资料,最大限度节约财政资金。
四、完善创新,全力保障支农资金及时拨付。实行灾后恢复重建项目资金直接支付给提供商品或劳务的单位和个人,减少了资金运行的中间环节,确保了项目资金安全运行和专款专用,针对我县灾后重建支农资金补助内项目较多的情况,财政部门积极参与项目的编制评审中、全县明确统一重建支农项目补助标准,即补助资金不超过项目总投资的30%,改革以往财政支农补助项目按项目实施进度支付的方式,采取项目建设完成验收合格后一次性全额支付补助资金,极大促进项目业主自主投入热情、杜绝项目业主等、靠、要思想,极大推进了我县支农重建项目建设进度。五是公开透明,加强支农资金使用跟踪问效机制。一是实行“两公开”,确保资金公开透明。公开资金拨付程序和资金拨付情况。资金拨付实行周报制,定期向有关方面公布拨付情省检查组和县领导报送预算执行情况,确保了资金拨付的公开透明。二是对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进行跟踪管理。“全程监督”,进
一步完善财政、审计、纪检三位一体的财政支农资金的专项督查机制,实行违纪问题责任登记制度。通过“分片分责包干监管”的办法对灾后重建资金进行事前、事中、事后全方位监督,发现问题及时纠正。三是加强财政支出绩效管理,制定《青川县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考评办法(试行)》,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整合使用考评机制,设立科学、合理、规范、操作性强的考评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产业之一,如何做强做大做优,真正实现产业化经营已成为当前必须深入研究的课题。最近我们对以李七里峰为中心的薯制品加工进行了调查,就薯制品加工的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进行了思考。
一、薯业发展情况
我县薯业加工时间较长,以淀粉生产
为主。早在70年代初李七里峰村就靠队集体生产经营,改革开放后,群众仍保留着淀粉和粉条生产的传统习惯。90年代初,县委、县政府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薯业加工,以李七里峰村为中心、辐射周边十几个村庄的薯业加工区逐步形成。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又适时将薯业列为全县三大特色主导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有力刺激了该产业的迅猛扩张,基地面积、加工规模都得到快速发展,红薯产业已成为全县群众增收的一条重要渠道。
1、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全县共有淀粉加工户500多家,涉及李七里峰、花园头、刘七里峰、高七里峰、马凹、柴家庄、仝市同、龙洞等3乡、14个村。其中常年加工户270家,户均日加工薯干达到1.5——2吨(折红薯5——7.5吨),加工大户可达4吨,秋季平均每户加工鲜薯150吨,生产规模较前扩大3——4倍。全县年加工薯干约5万吨,加工鲜薯6万吨,生产粉面5万吨。
2、生产周期缩短。近年从事薯干和淀粉购销的经纪人非常活跃,原料来源已扩展到周边灵寿、阜平、曲阳、新乐等县市的红薯资源和山东等地的薯干资源,生产周期也由原来的季节性生产发展到现在的全年长期生产。加工旺季分别是3——6月份的薯干加工期和10——11月份的红薯加工期。周期的缩短,使加工量大大增加。
3、产品档次不断提高。淀粉生产已由原来的手工作坊发展成为机械化和半机械化生产,生产淀粉技术日趋成熟,淀粉的质量在同行业已负盛名。注册了龙源、金庄等粉条品牌,生产冷冻拉直的粉丝、粉条,产品的档次、包装都有了较大提高。
4、效益显著。受市场因素影响,红薯淀粉加工的利润与前几年相比虽然有所降低,但效益仍然不菲,一个规模适中的淀粉加工户在薯干加工期仍可日获利90元左右。资料显示,淀粉加工为农民年增加收入900余万元,淀粉加工户均增收两万多元,共上缴税金58万元。淀粉加工业的发展还有力地带动了红薯种植、交通运输、机械制造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全县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12万亩,全县直接从事淀粉加工业的人数达到2000多人,仅花园头村从事捞粉浆人数就占该村人口的1/3。
5、发展前景广阔。由于红薯淀粉可广泛用于化工、医药、食品、纺织、塑料、染料等行业,市场需求量大,红薯制品深加工有较大市场潜力,发展前景极为广阔。专家预测,今后10年全球仅生物塑料用量就将达到3000万吨。同时红薯淀粉价格高并且稳定,每吨红薯淀粉可卖到3000多元,较其它淀粉高出1000多元。因此,发展红薯淀粉加工业能够产生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二、薯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县红薯产业在促进县域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有的已成为制约该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的瓶颈,必须正确认识,认真对待。
1、污染严重。这已成为县乡村各级干部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目前加工区日排废水达到3000余吨,全部充斥在李七里峰、赵七里峰、花园头、马凹、高七里峰等村周围所有大小沟、塘、渠,污水排放区域内树木枯死、庄稼烧死,井水混浊变黄,臭味扑鼻,不能饮用。部分排入郜河的废水,已流到六一小学附近,对县城西侧郜河两岸造成不同程度污染。每到夏季,臭气熏天,严重影响了城区及加工区周边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受害最深的赵七里峰村群众为此多次信访反映,成为影响全县社会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
2、产品技术含量低。我县薯业加工的主要产品是淀粉,属于初级产品,且生产工艺为传统扬浆工艺,污染严重。虽有少量粉条生产,但大多为传统生产,产品质量差,且无包装、无品牌,附加值低。事实上,近年我县已成为卢龙、迁安、昌黎等地的原料加工基地,污染留在当地,效益却供手送给了别人。形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是加工户小富即安,不求进取,片面认为,加工淀粉不愁销路,满足于“收入不大,年年有”,缺乏干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和魄力,因此,不想、不敢也不愿钻研、谋划发展深加工、精加工项目。
3、行业不规范。淀粉产品没有统一加工标准,没有品牌,更谈不上产品质量监测,不能进入大市场、大流通。缺乏制约监督机制,个别加工户掺杂使假,用低价购买的木薯粉、玉米淀粉代替红薯淀粉,千方百计降低生产成本,并以相对低廉价格销售产品,结果出现货真赔本、造假挣钱,形成无序竞争,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这一产业就会步固体饮料、胶合板业之后尘,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出局。
4、组织化程度低。缺乏统一的组
织协调。薯业虽然被列为我县“两红一白”三大主导产业之一,但还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机构,具体负责该产业的规划实施、政策保障和问题协调,一些部门收费多,服务少。缺乏统一的中介服务组织。薯农与政府间、薯农与加工企业间、加工企业与外界市场间缺乏沟通的桥梁,没有联结各方利益的机制。缺乏统一品牌。我县淀粉虽在外享有盛名,却没有一个叫得响的品牌,产品销售无序竞争,产品抗击市场风险能力低,产品质量良莠不齐,既不利于提升产品知名度,又容易被假冒伪劣产品破坏市场声誉。
三、做大做强我县薯制品加工业的对策及建议
红薯产业作为我县三大产业之一进行重点培育发展以来,无论在基地规模、加工规模,还是在市场开拓上,都出现了较大飞跃,成为群众致富增收的亮点。做大做强这一产业,必须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抓实关键环节,走可持续发展路子。
一是增强危机意识。市场竞争不仅是大鱼吃小鱼,而且还是快鱼吃慢鱼。当前我县的红薯加工业已经形成了一定规模,在全市乃至全省都处于比较领先地位,但产品品种单
一、质量标准不统一、深加工能力差的现状,严重制约着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尽管目前产品有销路,但由于其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品质低,从长远看,不求发展,就势必逐渐萎缩。山东招远市金岭镇依托开发的药用保健红薯粉丝,而走俏国际市场。湖南娄底采用先进的薯制品加工工艺,产品不含任何添加剂,并利用粉渣建设酒厂、饲料厂,形成了集团化专业生产。因此,做大做强红薯加工业要首先引导干部群众增强危机感和紧迫感,通过参观考察、座谈交流、知识培训、宣传发动等途径帮助他们分析形势,研究市场,搞好定位,坚定以质取胜的信心,确保产品质量。要帮助加工户跨过“小富即安”的思想坎,不能甘做“原料基地”,不能各自为战,不能再忽视卢龙、迁安的深加工业和四川光友等其它省市县薯制品加工业的崛起,树立创大事业、求大发展的雄心,围绕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强产品市场挤占能力多做文章。
二是明确目标定位,搞好产业规划。定位高才能起点高,规划好才能保证效果好。目前我县的红薯产业一定意义上说,仍属群众自发生产状态。应围绕如何提升产业档次、扩大基地规模、优化发展环境、推广实用技术等有所作为,要做出中长期发展规划,提出明确具体的奋斗目标,指导全县红薯产业发展。规划要切实可行,紧贴县情,不能好高骛远,偏离实际。目标要催人奋进,可望可及,经过努力能够实现。当前,要重点对薯业发展定位、专业市场建设、定标创牌、小区建设、污水处理、服务体系建设等,按照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发展要求做出具体规划,分步运作实施,推进红薯产业上档升级。
三是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协会是带领农民进入市场、降低经营风险的有效载体。目前无论从生产规模看,还是从农民经纪人的需求看,都迫切需要有这样一个市场中介组织,应尽快组建薯业协会或合作组织,靠协会沟通政府与加工户、加工户与市场间信息,规范行业生产经营秩序。协会或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既可借鉴乳业协会的经验,由农口部门先牵头协调组建,然后转成民间组织,也可出台政策激励加工大户、经纪人等牵头组建。其活动经费可采取政府出一部分、加工户入股等办法筹集。协会重点负责信息服务、产品质量检测、商标管理、市场购销,维护行业秩序,协调解决该产业在生产、购销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是依靠品牌兴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品牌是提高产品市场份额的保证。纵观成功企业无一不得益于靠叫得响的品牌作支撑,而我县红薯生产作为一个产业,淀粉产品至今没有注册一个品牌。最近两年粉条注册了两个品牌,但产量不大,带动作用不强,还没有在市场叫响,绝大多数产品销售还属“黑户”,外地客户只知道行唐所产淀粉品质高却叫不上名字,一旦个别掺杂使假者坏了牌子,势必影响整个产业的生存与发展,应该尽快注册品牌,统一质量检测标准,不合格产品一律不准使用商标,唯此才能抵御伪劣产品对淀粉加工业的冲击,提高产品的知名度,拓展销售市场。要走无公害生产之路。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意识的增强,对产品的绿色环保要求愈来愈强烈。光友集团的崛起,关键是得益于无明矾粉丝产品的问世。我县淀粉加工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始终稳占一席之地,必须走无公害生产的路子。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的核心是“标准化”,包括产地环境标准化、生产技术标准化、产品质量标准化和运输包装标准化等环节。就我县薯制品加工而言,多数还没有达到标准要求,这是导致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的根本原因,必须尽快建立一整套生产标准和检测体系,以此规范加工户的生产,保证产品质量,赢得市场主动权。
五要规范生产,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资料显示,四川光友集团的红薯深加工,价值能增加23倍;红薯还可加工成地膜、塑料大棚、塑料袋和包装用品。可见,开发红薯新产品前景极为广阔,是项很有前途的事业。应正确对待发展中遇到的环境污染问题,不可因噎废食,一棍子打死。目前,淀粉加工形成的污水处理,外地已有了成功技术和工艺可资借鉴,并且从废水中还可提取到饲料,既治污又能开发新产品。因此淀粉加工业要生存、发展,必须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污染问题。可实行小区化管理。由政府出台占地及水、电、路、税费的优惠政策,乡镇统一规划,村具体组织实施,建设淀粉加工小区。有关部门要制定生产加工标准,对不符合生产条件的一律关停,实行统一进区生产,统一供水供电,统一排污治污,统一交纳税费,规范淀粉加工业发展,实现轻污染、高效益发展目标。污水治理属经营性项目,可采取招商或股份形式建设污水处理厂。
六是建立专业市场,解决有市无场和无序竞争问题。年产5万吨淀粉的生产加工能力,年消化11万吨薯干和鲜薯原料的市场需求,在李七里峰村一带自发形成了红薯交易市场,但目前的市场没有固定场所,每到旺季,大多沿公路交易,障碍交通,影响行唐县的外部形象。并且交易过程中加工户间、经纪人间为了销售或收购产品,常常竞相压价或抬价,竞争无序,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产业的进一步做强做大。因此当务之急是对现有马路市场进行规范,可划定场地,开辟红薯专业市场,把路边交易纳入市场正当交易。同时加强对市场的内部管理,为本地群众和外来客商营造良好的交易环境,以市场兴旺拉动产品销售,提高行唐红薯交易市场的知名度,带动红薯加工业的做大做强,加速全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步伐。
七是加强对红薯产业的领导。特色产业的发展需要政府的强力扶持。我县乳业发展及外地经验表明,只有强势政府加强势企业,才能有强大的特色产业。应成立一套由相关部门主要领导为成员的专门领导班子,并从有关部门抽调人员专职负责该产业的谋划、布局、区域调整、政策、信息、市场管理、质量标准等组织协调工作。要加强政策扶持、资金扶持、环境扶持,特别是当前应从小区建设、产品质量管理、组织化水平等方面加强组织领导。要深入一线开展专题调研,针对加工户反映强烈,制约发展的瓶颈因素,定期筛选一两个重点,着力解决,该出台政策的要及时拿出意见,该依法治理的要决不手软,毫不含糊,真正做到早规划,早治理,早规范。各职能部门要树立全县“一盘棋”思想,以全县大局为重,充分履行职责,严把各个关口,为加工户生产经营搞好服务,创造优质宽松环境,确保该产业始终沿着健康轨道发展。
朝阳产业面临的困惑
随着信息产业数字化步伐的加快,广播电视产业正不断向数字化、网络化、集团化方向发展,在发挥党政喉舌功能、传播现代科技文明、传递市场信息等方面,开始呈现出具有其他信息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并逐渐成为信息产业的典型代表和最具竞争力的朝阳产业。可我县农村光缆通村仅355个(还差143个),通村率59.4%,有线电视通社1227个(还差3771个),通社率25.4%;有线电视入户2万户(还有约16万农户未入网),覆盖率仅为10%,朝阳产业面临着诸多困惑。
——网络发展缓慢。由于农村广电体制不顺,县乡广播电视光纤大联网后,广播电视发展一直处于自发状态,没有在全县范围内实行统一的规划和实施,乡镇一直处于一种低水平的运作状态,网络发展与用户发展较为缓慢,在全市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中处于倒数第一,与其他县(市、区)的差距十分悬殊。曾与我县处于同一“梯队”的西充、营山,现有农村有线电视用户已接近10万户,入户率达到了60%左右。
——建网质量较差。乡镇迫于资金压力,虽然采取了“公司+农户”、“职工联合承包”、“出让经营权”等多种模式发展网络,但无论是哪一种模式,都置行业技术要求不顾,网络建设没有专门的技术人员对器材进行质量鉴定,没有严格按网络技术标准操作,普遍存在网络质量较差的问题。兴旺镇是我县农村网络发展较早的一个乡镇,但由于网络质量未达到技术标准,目前仅有一半的网络可以使用,用户“返盲”现象较为严重。
——负债较沉重。实行“县乡共管、乡镇为主”的管理模式,乡镇广播电视的收支不能自主管理,网络运营收、支维护费用管理脱节,高额负债的缺口由此打开。有的乡镇在收了农户入网的安装网费后,不是用于支付购置设备、器材的款项,收视费收了后也不偿还广播电视站债务,而是借“零户统管”名义,将这些收入另作他用。2003年,金马乡收了20万元的广播电视初装费,乡政府却把钱挪去支付了公路建设工程款,造成了“网络安装公司建了网收不到钱、群众交了钱又看不到电视”这样一个多方“扯皮”的结果,为农户和业主上访留下了隐患。类似金马乡的情况在我县绝非仅有,大多数乡镇都存在类似的问题。乡政府挪用广播电视站的资金后,使得广播电视站长期处于负债运转的状态,广播电视站职工“挣了钱得不到钱用”,发展意识、服务意识逐渐弱化;网络设备及系统得不到有效维护,用户意见越来越大,结果是出现大幅度的“返盲”,使本来基础就很脆弱的农村广播电视事业陷入恶性循环。目前,全县乡镇广播电视站欠债高达2000余万元。
——技术力量缺乏。乡镇广播电站经历两次事业单位改革后,熟悉广播电视安装、维护的技术人员,有的因临时人员的身份而被解聘,有的因年龄偏大而提前退居“二线”。全县46个乡镇仅有16名技术人员,新河、向东、中华等乡镇无一名技术人员。技术人员的缺乏,直接影响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杨家镇是全县建网较早、发展较快的“红旗乡镇”,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技术骨干退居“二线”,2004年有线电视用户从年初的1028户骤然下降到600户,海田、兴旺等乡镇也存在类似情况。
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根源
一个本该蓬勃发展的产业为何发展如此缓慢?理性思考我县农村广播电视发展滞后的原因,在于观念、体制和机制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需要。
(一)观念滞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思想根源。观念决定思路,思想决定出路。在电信、移动等信息产业突飞猛进时,广播电视产业却原地踏步,主要原因是作为管理主体之一的乡镇,没有充分认识到电视的产业性质和长远的社会效益,因而缺乏集中力量抓发展的意识。一是对广播电视的产业性质认识不够。以前,人们认为广播电视纯粹是一项高投入低产出的公益性社会事业。随着广播电视产业的发展,广播电视成了地方财政增收的新税源。我县农村有16万多农户,如果农村有线电视覆盖率达到80%,仅初装费就可以为地方一次性上缴380.52万元的税收,每年的收视费可以为地方上缴46.08万元的税收,每年的广告文艺、节目点播、可视电话等增值业务可为地方上缴23万元的税收。这样,除初装费创造的税收外,全县每年农村广播电视的收视费和增值业务收入就可以为地方创造税收69万元,相当于办了几家中型“无烟”工厂。二是对广播电视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的认识不够。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后,(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原农技站、果树站、林业站等部门合并成了农业服务中心,原由农技站承担的农技推广、农技服务功能不仅没有得到加强,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削弱,有的乡镇甚至出现农技推广、农技服务“断链”的现象。当前,我县正举全县之力,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建设,农民缺技术成了发展产业最为关键的制约因素,而广播电视信息涵量大,群众收看的积极性较高,因此广播电视将成为最有效的“科技推广平台”。但大部分乡镇对此认识不足,科技推广仅局限搞培训班、开现场会等形式,不仅成本高,而且效果不明显。三是对广播电视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够。当前我国农村正面临着一次深刻的变革,随着乡镇机构改革与农村税费改革的不断推进,农村社会已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集中力量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成了党在农村工作中的主要任务。要完成这一使命,就必须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党政喉舌、群众喉舌”的功能,将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到农村中去,将基层的社情民意反馈给党委,努力构建一个文明和谐、安定团结的发展环境。同时,广播在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也具有其它产业无可比拟的优势,但大多数乡镇认为,发展广播电视仅仅是为了满足农民消遣、娱乐的需要,对广播电视深远的社会效益认识不够,因而在发展上思考不够,创新不够,力度不够。
(二)责任不明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体制障碍。我县在乡镇广播电站管理上实行的“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模式。这种管理体制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曾经对以有线广播为主体的农村广播事业的发展产生过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这种管理体制已经不适应新时期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要求,阻碍了广播电视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一是管理主体错位。乡镇广播电站人、财、物等方面由所在乡镇党委政府管理,业务上接受主管部门的指导,形成“乡镇应管不会管”、“广电局能管不便管”的局面。广播电视基础差的乡镇,把广播(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电视站当成包袱,认为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好坏是行业主管部门的事,当“甩手掌柜”;而广播电视站基础好的乡镇,政府又管得过死,或任意调配人员,或是任意挪用广播电视发展资金,主体的错位,造成责任的不明确,这是乡镇负债不断膨胀的根源,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责任主体的问题,负债恶性膨胀的现象将难以遏制。二是违规转让经营权。部分乡镇为保开支,擅自将广播电视经营权对外出让,承租者多是经济实力差、技术力量薄弱、不善管理的个体经营者。为追求眼前利益最大化,承租者对网络实行掠夺式经营,根本不顾行业管理、新技术应用和长远规划,更舍不得追加投入进行升级改造。承租期一到,农村广播电视网就成了一张无用的“烂网”、“废网”。三是发展投入严重不足。发展有线电视所需要的技术支撑、资金投入、管理水平都要远远高于有线广播。作为管理主体,乡镇一级难以独立解决网络建设、开发和管理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人才问题,无法形成规模效益。而各乡镇各架各的杆,各走各的线,造成了大量的重复性的建设,又增加了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成本。要提高广播电视效益,就要求在一个更大的区域范围内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管理的集团化发展模式。
(三)驱动不力是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缓慢的机制问题。体制决定机制,“县乡共管,以乡为主”最大的弊端就是行业主管部门对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缺乏有效的调控手段。一是缺乏有效的约束机制。随着信息产业集团化发展的推进,各乡镇网络技术标准、产品规格不统一的隐患将成为改造升级的“瓶颈”,到时又要来一次“大换血”,群众将不堪重负。另外,在“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体制下,受制于资金压力和对经济效益的片面追求,乡镇无力向人员居住分散、网络效益低的边远山区发展,无法让这些地区的农民与场镇居民一样同享改革开放的成果,这必将影响整个农村的和谐发展。发展不发展,这是乡镇自己作主的事,而广播电视局又无权过问。而如果实行“县乡共管、以县为主”的体制,可以通过合理规划、资源共享、成本分摊和规模效益等途径,让山区农民以同样的付出享受同样的(本文权属文秘之音所有,更多文章请登陆查看)服务,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与平衡发展。二是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作为新兴产业,广播电视的发展同样要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近几年,电信公司、移动公司之所以能迅速抢占农村市场,根本原因就是建了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机制。但在同样的市场环境下,广播电视网络集成了众多信息服务,为何在发展上举步维艰呢?根本原因就是没有建立一套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机制。作为管理主体的乡镇,不是以发展来抢占先机,而是仅凭行政手段来促进发展,主体没有积极性,从业人员就更无积极性。三是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部分广播电视发展得好的乡镇,富裕人员又较多,内部缺乏有效的激励措施,干好干坏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特别是有些乡镇借保稳定保运转无节制的向广电站拆借资金,却很少投入,一定程度削弱了广播电视的发展活力,造成有的同志带着情绪工作,安于现状,不求发展。
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产业的建议
广播电视事业,既是党和政府的宣传舆论阵地,又是电子信息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抓住省委提出的“建设西部文化强省”和县委提出的“加快县域经济推进产业化建设”的发展机遇,将广播电视产业做大做强?笔者作如下建议。
建议之一:转变观念,全力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要站在构建和谐社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广播电视事业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重要作用,把广播电视事业当作一项社会效益深远、经济效益明显的大产业来发展,以抓产业的理念、决心和措施来抓广播电视事业的扩张,把广播电视事业办成惠泽群众、服务党政的朝阳产业。
建议二:深化改革,建立市场化的发展机制。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痛下决心,彻底改变“县乡共管、以乡为主”的管理模式,组建广播电视网络分公司,由县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统一管理,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政企分开、产权明晰、权责明确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彻底解决束缚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建议之三:提高认识,大力推进“户户通工程”。认识的高度,决定发展的速度。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起跑阶段,各乡镇要提高认识,围绕发展这第一要务,积极转换角色,尽快从“主管者”进入“服务者”角色,配合行业主管部门共同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力争今年底使农村有线广播电视光纤通村率达100%,同轴电缆通社率达100%,用户入网率达30%,2006年用户入网率达50%,2007年达60%,2008年达90%。
建议之四:争取项目,破解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发展资金不足是农村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缓慢的一个制约因素。当前,国家正在实施西部地区农村广播电视发展项目,将无偿为边远、落后的自然村提供一定价值的广播电视配套设备。各乡镇、行业主管部门要积极主动争取项目,按政策要求落实好地方配套资金,早争取、多争取项目,弥补我县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
关键词:农场经济,场域经济,产业集聚区
1 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场域经济和产业集聚区在农垦经济发展中, 是一种新兴的经济发展模式, 是适应时代发展的产物。场域经济就是指对一个场的经济发展状况进行概括总结, 可以将这个场的状况进行分类, 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分法, 而产生的经济效果也是不同的。产业集聚区建设就是在一个场的经济发展中, 以一个或者几个优势产业为支撑, 然后调整产业结构, 合理化布局。这种经济发展模式, 可以带动整个农场经济发展, 使农场的经济发展水平有所提升, 为农场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 大多数农场为了适应经济发展的脚步, 在农场的经营方式上进行了改革, 发展场域经济就是一项很好的实例。通过场域经济建设和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农场实现了产业链的发展, 在以一个产业发展为支撑的基础上, 进行有效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 形成产业链条。产业链条的形成, 是互相依赖, 互相促进的, 在经济发展中, 形成优势互补, 在经济上不断的发展壮大, 使农场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生活水平逐渐的提高。
2 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关系
2.1 场域经济对产业集聚区的建设, 既具有支撑、推动作用, 又具有约束功能。
2.1.1 一个地方、一个农场的经济发展
方向、方式、快慢、质量不同, 其产业集聚区的发展速度、规模及效应、效益也相应不同。
2.1.2 产业集聚区的发展, 与一个农场
及其周边区域的资源、环境密切相关。具有资源优势、环境优势, 经济才能得到较大的发展, 才能形成产业化的生产链条, 才能奠定产业形成集聚的基础。
2.1.3 在企业集中布局、产业集群发展、
资源集约利用和功能聚合的过程中, 农场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资源储备、资金储备、土地储备和人才储备等基础性工作, 包括道路、供水、电源、通讯、住房、学校、医疗保障、超市、休闲娱乐、生活学习等基础保障设施也要一应俱全。在此基础上建设的产业集聚区, 必将会反过来促进农场、地方的经济发展。
2.1.4 当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出现这样或
那样的问题时, 就意味着资源、销售、市场、环境等环节上出现了漏洞, 甚至意味着产业集聚区功能的减弱或消失。这时, 其场域经济的发展, 就有可能受到牵连或制约。随着农场失去了产业集聚的吸引力、依附力, 原本已形成的产业集聚区内的企业将外迁至更有吸引力的区域。
2.2 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区对地方的影响与作用
2.2.1 场域经济的发展, 在推动产业集
聚区快速发展、建设的同时, 能提升农场的形象, 增强招商引资的吸引力。
2.2.2 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能改善农场面貌, 大幅度地提高城镇化水平,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场建设的步伐, 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能解决下岗职工、失地职工群众的再就业问题,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 保持农场长期稳定。
2.2.3 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能拓宽当地资源的利用空间、发展质量, 降低生产成本, 形成市场和规模, 使利益实现最大化, 进一步增加农场的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
2.2.4 随着场域经济和产业集聚区的建
设, 大量的人才流入到农场中, 新技术也引进到农场的经济发展中。随着人才的引进, 各种先进的管理方式和新的技术手段都在经济发展中有所应用, 为农场的经济建设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使农场的经济发展在创新能力上有所提升。随着这种趋势的发展, 农场的经济将向着更加高科技的方向发展。
2.2.5 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集聚区建设,
是优化调整产业结构、经济结构, 推动产业升级换代的有力抓手。这几年, 民权农场场领导紧紧抓住发展机遇, 积极带领全场干部职工, 举全场之力, 整合资源, 解放思想, 锐意创新, 着力打造农垦现代农业新形象, 走出了一条持续快速发展之路, 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葡萄酒、无公害瓜果、生猪、蛋鸡等, 成为民权农场一张张亮丽的名片。
3 推进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区建设的几点思考
通过场域经济与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对农场的经济效果上可以看出, 其在农场的经济发展上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对农场的经济发展和职工的生活状态都有很大的影响, 是农产转变经济发展模式的额必要手段, 那么在发展场域经济和产业集聚区建设方面, 笔者有以下几点思考:
3.1 农产在实行场域经济和产业集聚区
建设的时候, 要充分地考虑好二者之间的关系, 使其协调发展, 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在农场的产于经济发展比较滞后的情况下, 要对产业集聚区的发展基础进行充分的调查考证, 对于起到支撑基础的产业要掌握好项目的发展方向是否符合标准, 能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 把握好资金的投入, 正确对待。不可以急功近利, 搞面子工程, 要踏实的将经济建设搞起来, 要进行充分的实地调查和研究, 做出有效的经济发展。
3.2 在实现经济发展模式转换的过程中,
要根据农场的客观实际来发展。充分的发挥农场的优势资源, 在具有农场特色和优势的项目上进行开发, 因地制宜, 才能够更好的发展场域经济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 要稳抓实干, 不可盲目的扩大化, 要根据实际情况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大环境制定适宜的经济发展制度。
3.3 在进行招商引资方面, 要有针对性
的进行选择, 要选择低碳环保, 科技含量高, 在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并且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项目。与此同时, 应该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 对优势资源进行调查考核, 选择基础产业的时候, 要考虑到是否能够适合产业链的发展, 能否对农场经济形成大规模的长远的发展模式。项目的选择一定要慎重, 不能够因为引进的项目对农场的环境造成影响, 引进的项目要具有长远的发展潜力。
3.4 在产业集聚区建设中, 要本着“节
约资源、节约土地”的原则, 落实中央有关耕地保护的方针政策, 正确处理产业集聚区建设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始终如一地坚守节约土地资源这个底线。
参考文献
[1]卢定月, 张传林.金融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研究——以河南省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例[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0.
[2]涂文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建设的理论视阈与现实构想[J].科技与经济, 2011.
石首市辖14个乡镇,170个行政村,总人口11.2万人,农业人口9.1万人,占总人口的81.3%。近几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经济欠发达精神文明不能欠发达”的理念,走“以城带乡、以乡促城、城乡联动”的创建路子,突出抓好与发展农村经济、与提高农民素质、与解决农村存在突出问题的紧密结合,通过创新载体,积极地探索和实践,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一、我市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状
1、以农村创建为龙头,农民群众素质提升明显。以文明村镇创建为抓手,充分发挥文明村镇示范带动作用,不断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目前,已成功创建全国文明镇1个,各级平安村168 个,民主法制村125个,文明村12个;以文化示范村创建为抓手,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推动农村文化事业发展,成功创建省市级文化示范村6个,文化示范户32户;以生态市创建为抓手,在全市开展“保护生态环境、树立文明新风”等主题实践活动,进一步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2、以农村文化服务为抓手,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开展“送文化下乡”活动,充分发挥文化大篷车、文化小分队、市、镇图书室、“农家书屋”的作用,把公益性文化活动覆盖到农村基层,每年送电影下乡100场,基层图书流通点年流通量达到5.2万人次,努力为农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产品。以民间风俗为特色,以农村生活背景为题材,以农民群众为演员,坚持开展“民间民俗文化艺术月活动”,努力打造“一乡一品”的农村特色文化品牌,实现了由“送文化下农村”向“种文化在农村”的转变;推进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已建成500平方米以上(三级站舍标准)乡镇文化站站舍4个,村级文化活动室49个,村级篮球场49个,初步形成了以市文化馆、图书馆为中心,以乡镇文化站为枢纽,以村级文化活动室为基础,以文化示范户为补充的四级农村文化网络。
3、以“春泥计划”为切入点,农村未成年人成长环境进一步优化。针对我市农村未成年人居住分散和85%学生在市城就读的现状,依托学校、社区,注重城乡联动,在全市积极开展“春泥计划”。制定活动项目库,以学校为单位,面向农村未成年人征集“春泥计划”活动项目,挑选归纳出4大类11个主题50多项活动,并制成活动项目库,提供给各实施点参考选择;成立“春泥计划”志愿服务队伍,吸纳“五老人员”,大学生村官,回乡大学生,图书馆和乡镇文化站等基层单位的各类专门人员担任“春泥”志愿者,组织开展普及科学知识、传播先进文化;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由市财政补助一点、文明单位结对扶持、企业募集等多元化筹措资金;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展示活动,在新闻媒体刊登、播放系列宣传报道,邀请社会各界参加启动仪式,编印发放“春泥计划”系列读本,组织各类主题实践活动。
4、以城乡共进为目标,农民物质、精神生活实现双丰收。以统筹城乡四个文明建设,促进城乡共同繁荣进步,推进城乡和谐发展为目标,开展形式多样的城乡文明共建活动,从而形成了共建一个对子,结出一片硕果,惠及一方百姓的良好局面。
二、存在问题
1、群众精神文明建设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农村精神文明创建缺乏必要的物质支撑,我市农民生活并不富裕,农民均忙于生计,根本无暇顾及精神生活。
2、文化活动设施有待进一步完善。各乡镇虽然都建立了文化站,但普遍存在“一站一人一桌”现象,根本发挥不了一个文化站的作用,甚至有些村文化活动室成了麻将室。
3、精神文明建设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随着我市“小市大城”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我市大部分农村劳动力外出转移,农村文化知识水平相对较高的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守农村的可以说是“老弱病残”,让这些人去搞文化,搞精神文明建设颇为难。
4、创建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农村创建载体多,分管部门多,存在各自为阵现象,5、思想道德教育有待进一步增强。由于农村政治思想教育不深入,党的农村政策在农村宣传不到位,解释不具体;道德教育不扎实,良好的道德规范在广大农村还没有形成,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产生错位。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崔桂芹
(一)什么叫农业产业化经营
农业产业化经营,就是通过大力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经济组织,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完善企业和农民利益联结机制,形成牢固的利益共同体,增强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品牌农业、特色农业,大搞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大幅提高农业效益和增加农民经济收入。
(二)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状况
1、我县农业产业化进步较快。
经过30年改革开放,尤其是近几年,我县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速度较快,主要有几个方面:
一是农业产业化组织队伍不断扩大,产业化经营水平不断提高。2009年全县有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茂 1
名长兴食品有限公司、茂名佳辉食品有限公司),有2家省级扶贫农业龙头企业(广东绿洲农业有限公司、广东正红鸭蛋开发有限公司),有10家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还发展了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协会等产业化组织,如水东芥菜协会、沉香种植协会、乌龟协会、蔬菜购销协会、辐射带动了一大批农民走产业化经营道路,推动了我县农业种、养、加工、销售等行业的发展。
二是促进了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形成了“三位一体”的产业格局。在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沿海地区形成了水产养殖、海洋捕捞和海产品加工产业带,海水养殖面积不断扩大,产量、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平原地区形成了蔬菜、畜禽、水果、粮油生产及加工产业带,我县的北运蔬菜、优质水果、优质花生及花生油、山地鸡、乳鸽、小耳花猪等名优产品种养规范不断扩大。山区地区形成了林果、南药、竹木种植加工产业带。在电白南药药业公司的辐射带动下,南药种植,特别是电白沉香的种植规模迅速扩大。同时,根据区域特点,打造了岭门沙葛、林头甜玉米、观珠番茄、那霍架豆王、下洞玉豆、马踏优质稻、旦场红心鸭蛋、沙琅小耳花猪、沙琅龟鳖、电城牡蛎、博贺海蜇、爵山虾苗、龙山对虾、陈村网箱养鱼等专业村镇,有效地发挥了地理资源优势。
三是加工型企业不断壮大,实现了产业链延伸。到目前为止,全县有5家加工型企业被评为市级农业龙头企业。通过这些加工型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作用,我县水产养殖业、海洋捕捞业、畜牧养殖业、无公害蔬菜等农产品附加值明显增加,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四是创立了一批农业品牌,提高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2009年我县茂名市长兴食品有限公司的罗非鱼片、茂名市佳辉食品有限公司的罗非鱼片、茂名龙海海蜇集团的海蜇、广东正红鸭蛋开发有限公司的红心鸭蛋、广东绿洲农业有限公司的水东芥菜、电白永发水产有限公司的冷对虾等5个产品被评为广东省吃俭用名牌产品。
五是标准化生产技术不断推广,多项农产品取得了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2、我县农业现代化水平差距较大。
我们国家是个农业大国,我县也是个农业大县,但大而不强,农业现代化的水准比较落后。世界发达国家如欧、美、日等国家经历了18—19世纪工业革命和20世纪信息技术革命之后,实现了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
化。美国、日本现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是3—4万美元,我国去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才达到3000美元,不到人家十分之一。人家农业是全面实现了机械化、大规模生产,一家庭,几口人家,耕种几百亩甚至几千亩农田,劳动生产率非常高。我没有机会去过台湾,据资料介绍,台湾农业现代化水平很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也很高。农田是私有化,但是每季度生产什么,种什么品种,种多少面积,都是由农民协会指导生产,按计划去组织实施,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全部由农协会组织销售,农民耕田很轻松,无后顾之忧,收入很高。人家农业已经真正是实现了产业化、现代化。
反观我们自己,实行改革开放,近几年农业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但仍然很落后。概括起来有六个低:一是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以单家独户分散经营为主;二是市场化程度低;三是抗风险能力低;四是农业科技水平低;五是机械化水平低;六是农业劳动生产率低。所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是实现我县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改变农业落后面貌的必由之路。
(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几项重要工作
1、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坚持“扶优、扶大、扶
强”的原则,继续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国家政策上给予倾斜支持。
2、大力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大力宣传和贯彻实施《农业专业合作社法》营造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良好氛围。坚持“民办、民有、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引导农民自愿联合兴办专业合作社,建立民主管理机制、合理利益分配机制、完善服务机制。加大扶持力度,落实配套政策,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集约化、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增强品牌意识、商标意识,兴办经济实体,增强带动农户能力和增收能力。在短时间内,在全县发展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行业协会,提高农户覆盖面。
3、大力发展农村社会化服务。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制订优惠政策和激励机制;引导各种行业机构和经济组织,面向农村开展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支持龙头企业、专业经济组织、专业大户、个体农户开展经济合作,引领农民参予农业产业化经营。
4、大力推进农业品牌化。鼓励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注册农业品牌,开展品牌经营,争创名牌。支持农业生产企业实行标准化生产及无公害产
品、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和名牌产品认证。运用法律手段保护名牌产品生产企业合法权益,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引导农业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做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的申请注册工作。
5、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加快制订各类农产品尤其是我县名优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检测技术、包装标识,加强标准化技术规程示范推广,以农业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主体,逐步推行农产品全程标准化生产。
【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推荐阅读:
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1-20
070326大力推进和谐文化建设07-02
大力推进班组建设 全面夯实发展基础12-01
关于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工作的通知12-11
大力推进农村消防工作经验材料10-19
大力加强检察官专业化建设01-02
关于推进新型农村住宅社区建设的现状与思考09-19
大力发展特色优势农业产品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