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产业结构论文(共8篇)
建国后,尤其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的产业发展实现了由少到多,由弱到较强的转变,产业结构的变化也基本符合世界产业结构演进的一般规律。在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过程中,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如何,在新的开放经济条件下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空间有多大,其未来走向是什么,都是急待解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课题。本文在对中国过去产业结构政策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在WTO背景下未来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的走向。
一、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始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当时中国基本上遵循了苏联模式,选择了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发展战略。政府利用严格的价格管制、强制命令等行政手段优先将稀缺资源配置到重工业部门,使得重工业迅速建立和发展起来。这在当时严酷的国际政治经济背景下是符合历史和逻辑的必然选择,也为我国在短期内建立起完备的工业体系奠定了经济技术基础。但是,重工业的超前发展也造成了产业结构的严重失衡,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到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进入改革开放时期时,产业结构失衡问题已经十分严重。为了矫正畸形的产业结构,协调各产业部分的发展,政府在进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先后出台了轻纺工业优先发展政策、促进“短线”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发展的政策和限制“长线”的加工工业发展的政策。从这些政策实施的结果看,促进农业和轻纺工业发展的政策效果显著。到1982年,我国粮食和工业消费品长期供应紧张的状况已有根本改变;促进“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发展的政策效果就十分有限了。在整个80年代,尽管国家鼓励向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投资并在资金、物资、能源、交通等方面进行扶植,但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发展却始终滞后于国民经济的发展,其“瓶颈”状况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相反,国家限制发展的生产能力过剩的加工工业却不断以惊人的速度增长
在产业结构失衡状况有了一定程度的缓解之后,国家在继续坚持执行“促短限长”的结构调整政策的同时,开始重视产业结构升级问题。在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政府明确提出了“有重点地开发知识密集和技术密集产品,努力开拓新的生产领域,有计划地促进新兴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及“运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从“七五”计划执行的结果看,结构失衡问题依然严重,新兴产业的建立和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的进展十分缓慢,产业政策目标基本没有达到,以至于“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与“七五”极为相似。90年代初期,受邓小平南巡讲话的鼓舞,全国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热潮,加工工业因其经济技术特性成为主要的投资领域,规模小、技术含量低的中小加工企业迅速大量涌现,“八五”产业发展规划不仅没有得到执行,而且加重了业已存在的产业结构失衡、产业低度化和分散化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国家被迫运用行政手段对经济进行全面调整,以实现国民经济“软着陆”。“九五”期间,我国在成功实现国家经济“软着陆”的同时,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突出表现为一般加工工业在制造业中的比重有所下降,而技术相对密集产业的比重有所上升,尤其是技术密集度高和具有高新技术产业特征的医药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比重明显上升。1999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在制造业的比重已高达8%。2000年电子及通讯设备制造业的销售收入比上年增长了33.7%。在国家积极财政政策的推动下,基础设施、通讯设施和交通运输状况也得到了明显改善;家用电器已经成长
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行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取得的上述进展,主要不是政府产业结构政策推动的结果,而是经济运行态势的变化和市场改革取向的深化提高了市场机制的调节功能。一方面,“九五”期间我国经济的基本态势由需求不足转向了需求过剩,商品的普遍过剩迫使企业调整生产结构和进行技术升级。另一方面,经济体制市场化改革的全面系统推进,增强了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市场机制不仅能够对产业结构进行增量调节,而且能够通过破产、兼并、合并等方式进行存量调节,从而能够实现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和较快调整。
尽管“九五”期间过剩经济的运行态势为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创造了一个有利的环境,但是,由于受到体制性和政策性因素的约束,三次产业的结构性偏差没有得到有效调整,第三产业因受到政策性进入的限制发展仍然相对滞后;1994年国家指定的主导产业(机械电子、汽车、化工和建 筑)在“九五”期间虽然得到了巨额财政资金和大量优惠政策的扶持,却未能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也没有能在国民经济中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其主要原因也在于政府的过度保护政策(包括关税、进入限制和高价格)使它们处于垄断地位,缺乏竞争的压力和由竞争引起的提高产业集中度的动力。此外,产业发展与科技发展的体制性分离、科技开发与运用的制度性问题,也制约着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
从上述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结构政策绩效的实证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在市场机制尚在形成中的改革开放初期,产业结构政策(主要是调整农、轻、重结构的政策)效果比较显著外,在以后的全部时期里产业结构政策推动结构调整和升级的作用十分有限。产业结构政策推行20多年来,长期困扰我国的三次产业结构失衡问题未能得到根本解决,加强“短线”产业和抑制“长线”的政策目标没有能实现,政府重点和着力扶持的主导产业仍然没有摆脱“幼稚”状态,企业规模小、产业集中度低、技术升级慢等问题依然大量存在。相反,没有能得到政府的扶持和强力保护、较早和较彻底地摆脱了行政计划干预、引入市场机制的产业,却往往能够快速发展,稳步地提高了产业集中度和国际竞争力。家电行业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事实上,产业结构政策的有效性问题,不仅在国内存在争议,在国际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在以产业政策创造经济“奇迹”著称的日本,对产业政策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问题仍然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日本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曾经在完成一项有关日本产业政策研究课题后郑重声明:“参加本项目的全体人员都认为,除了战后初期有限的短时期外,高速增长基本上是通过建立在竞争基础上的价格机制和旺盛的企业家精神的作用取得的。……,甚至也许可以说战后主要时期产业政策的历史,是民间企业的首创精神和活力,不断地否定政府控制性直接干预意图的过程。”(注:小宫隆太郎等编:《日本的产业政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版,第535页。)显而易见,日本经济学家这种结论与我国产业结构政策实践的结果也是基本吻合的。
有专家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失效的原因作了具有开创性的分析,认为政府不具备推动结构调整、升级的动力(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往往从自身利益出发制定和执行政策)和能力(政府不能判断所选择的产业结构政策的合理性和有效地实施产业结构政策是造成产业结构政策失效的深层原因。因此,在市场机制已经形成并比较完善的条件下,由市场机制取代政府产业结构政策配置资源,调整产业结构,是产业结构有效调整的基本途径。
二、WTO背景下中国产业结构政策取向
尽管改革开放以后的中国经济经历了不断开放的过程,但中国的产业结构政策整体上仍然是在封闭或准封闭的环境下推行的。如果说主要通过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是中国市场化取向改革的内在要求和必然结果,那么,“入世”作为外在的强制因素,不仅进一步强化了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而且直接影响我国产业结构的构成和资源在不同产业间的配置。
1.入世对中国产业结构政策空间的影响。一国实施产业结构政策的工具主要有两种:一是管理贸易,包括采用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方式限制同类商品的进口和用财政补贴、政府出口信贷等方式鼓励出口;二是优惠措施包括政府投资、优惠贷款、优先满足政府扶持的产业引进技术、进口原材料对外汇的需要等。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条件下或者在能够得到发达国家包容的开放经济条件下,(注:对日本、韩国、新加坡、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实施的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发展战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出于冷战的需要,基本上采取了容忍和包容的态度。中国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对西方开放,西方国家也出于同样的考虑放纵中国。冷战结束后,西方国家开始大肆指责这些国家和地区搞不公平竞争,并以种种借口进行经济制裁。)一国能够运用这两种政策工具调整产业结构并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发达国家不再包容并转向关注经济竞争和要求严格执行世贸组织规则的今天,管理贸易和优惠措施等产业政策工具的运用都将受到极大的限制。从管理贸易看,WTO的一系列规定基本上取消了各成员国独立的贸易政策权。在WTO的非歧视贸易原则框架下,中国已不可能用高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和主导产业、重点产业。各种非关税保护也受到了严格限制。在失去管理贸易政策工具的情况下,以发展主导产业、重点产业为基本内容的产业结构政策相当程度上也就无法实行。同样,在WTO的框架下,各种旨在扶植主导产业和重点产业的优惠措施也在相当程度上失去了施行的空间。因为WTO的国民待遇原则,要求各国政府对内外资企业一视同仁。如果政府选定产业内的所有内外资企业为扶植对象,不仅超出了政府财政等资源的承受能力,而且也失去了扶植的意义。如果选定部分内资企业为扶植对象,则又违反了WTO的国民待遇原则。可见,入世极大地限制了产业结构政策施行的空间,导致产业结构政策效应大大弱化,具有歧视性和倾斜性的产业结构政策将趋于无效。入世对产业结构政策作用的弱化,意味着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功能的增强和市场配置资源主导地位的确立。政府应尽快适应这一变化,及时把政府的产业政策功能由直接培育产业转向为产业的合理布局创造有效、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环境上,通过充分的市场竞争和反映生产要素相对稀缺性的市场价格的作用,增强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2.入世后的中国产业结构变化趋势。
(1)产业结构调整的速度将加快。当前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后工业化社会,它们在致力于发展高科技含量的信息产业、第三产业的同时,逐渐将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相对滞后的技术密集型产业向海外转移。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在完成工业化之后,也开始了产业结构的转型和升级,它们在承接发达国家转移过来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同时,将一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向其它发展中国家转移。当前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势必有力地促进中国的产业重组。一方面,中国日益完善的基础设施、大量廉价且素质较高的劳动力和广阔的市场,使得中国日益成为外国投资和产业转移的理想场所;另一方面,入世后中国政府要履行对世界贸易组织的承诺,依据世贸组织的规则
和章程,进一步深化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完善法律和制度环境,逐步取消对外资企业在融资、销售市场和经营领域等方面的各种限制,使外资企业享受到国民待遇。外资企业经营环境和经营条件的改善,将有力推动外商投资规模的扩大,加速外国产业向中国的转移,从而引起中国产业结构的大规模调整。
(2)产业结构的布局将发生重大变化。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分工模式已经由单纯的国家间的产业分工转化为产业间分工和产业内分工并存。中国加入WTO,标志着中国主动融入全球化经济,这就使得中国不仅能够根据本国的资源优势,参预国际产业分工,而且能够深入到国际(主要是跨国公司)产业内部组织生产,参预在整体上处于劣势而在产业链条上仍具有比较优势的某一产业的生产和竞争。因此,国际产业分工的这种变化必然导致我国在产业结构布局上具有明显的层次性,不同技术水平的产业将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并存。同时,参预国际较高层次产业内部的分工,也为我国产业结构的高度化演进奠定了技术和管理基础。
(3)入世将使中国产业由均衡发展转向非均衡发展。入世后,中国在赢得更加开放的国际市场的同时,也要向世界其它国家开放市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将融为一体,国内竞争力也直接表现为国际竞争力。在这种情况下,均衡发展各产业部门,构建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既不必要也不可能。因为在激烈的全球化市场竞争中,资源劣势产业因缺乏竞争优势很难具有自生能力。如果盲目发展这些产业,势必造成资源的浪费,延缓经济增长速度。相反,集中稀缺资源发展优势产业,参预国际市场竞争,则可以分享到更多的国际分工利益,创造更多的社会剩余,积累更多的资本,为产业结构升级创造条件。因此,加入世贸组织,不仅加快中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过程,而且客观上规定了中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中国各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现状和资源优势所在,共同决定了劳动密集型产业以及一定技能型劳动密集型产业目前在产业结构中的主体地位。
有的学者在强调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同时,主张运用关税、配额、出口补贴等贸易政策手段和信贷、补贴、税收优惠等产业政策手段保护和促进幼稚产业的发展。认为如果没有国家的保护和扶持,“即使将来资本积累到一定的程度,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所要求的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面对国际寡头垄断市场也将很难发展起来。但这种观点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夸大了产业结构政策施行的空间和政府执行产业政策的能力。如前所述,在相对封闭的经济时期,政府施行产业结构政策的空间较大,但产业结构政策绩效却微乎其微。加入WTO后,在政府推行产业结构政策的能力受到了WTO规则极大的限制、独立的产业结构政策难以在一国范围内施行的情况下,再由政府主导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更不可能取得成功。(2)对资本积累重要性的认 识存在偏差。资本积累固然不能自动导致产业结构升级,但是,不建立起能够最有效、更快积累资本的产业结构,需要大量资本支撑的资本密集技术密集型产业更不可能建立和发展起来。如果把稀缺的资本资源用来发展不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幼稚产业,不仅幼稚产业因缺乏盈利能力影响资本的积累,而且优势产业也会因可用资本被挤占而得不到应有的发展,进而不能提供更多的剩余,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就会因资本积累不足而受阻。(3)对比较优势产业战略作用的认识存在偏差。在目前我国资源状况的约束下,突出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不仅能够为产业结构升级提供资本支持,而且能够提供技术和管理支持。因为比较优势既
存在于产业间,也存在于资本密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内部的产业链上。依据比较优势原则布局产业结构,也能形成技术水平不同的、多层次的产业结构。产业结构不会因技术断层升级受阻。也就是说,比较优势战略内生的具有促进产业升级的积累和转换机制,随着资本、技术和管理经验的不断累积,比较优势不断变化,原有的竞争优势产业或产业环节将被新的、更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或产业环节所取代,产业结构也就逐步地向高度化方向演进。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认为,比较优势战略具备提高产业竞争力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双重功能,政府的产业政策的作用主要是根据经济增长过程中必然出现各种资源比较优势变迁,促进产业结构的渐进升级。今后,除了为数极少的关系到国防安全的产业和“市场失效”的公共产品、自然垄断产业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干预外,其它产业都应该推向市场。对于幼稚产业,国家也不宜在加入WTO的缓冲期内,再度大规模地动员稀缺的国内资本予以扶持,而是引进充分竞争的市场结构,促使幼稚产业在激烈的国内市场竞争中提高其自生能力。如果有些产业在关税保护期结束之后仍未能成长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就应该进行产业转换,由它们自己在市场中寻找和转入具有比较优势和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部门中去。
1. 产业结构定义。
产业结构是指国名经济中各产业的构成及各产业之间的联系和比例关系。不同的生产部门, 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会在增长速度、就业人数、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等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
2. 产业结构的分类。
产业结构有很多分法, 我国采用的是三次产业分法:第一产业为农业;第二产业为工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为除第一、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行业。
二、文献综述
库兹涅茨认为, 在总量与结构变动的关系中, 首要的是总量增长, 即总量增长从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是引起需求变动的主要原因, 并进而引起经济结构包括产业结构的变动。罗斯托认为经济增长本质上是一个部门的过程。他以创新为基点考察了在某些部门率先出现的创新, 通过与其他部门的复杂关联, 对产业结构转换发生的重大影响, 尤其是以创新为基础的主导部门通过其扩散效应推动产业结构转换, 从而加速经济增长的状况。这两种分析虽然有所不同, 但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结构特别是产业结构变动对于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
三、分析
中国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变化趋势:
1. 三大产业结构比重的变化。
我国自1978年起第一产业产值比重总体上在不断下降, 从1978年的28.2%下降为2008年的11.3%。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期间比较稳定, 在42%—48%之间波动, 第三产业产值比重总体不断上升, 1978年的20%上升到40%左右。目前中国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 第三产业产值还未超过第二产业。发达国家, 如美国日、本, 第一和第二产业的比重之和均在30%左右, 与这些国家相比, 我国的第一、产业比重之和高达65%以上, 明显偏高。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 如印尼, 中国第二产业比重也明显过高。但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中国产业结构趋于高级化, 表现为第一产业比值下降, 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但中国产业结构第二产业比重仍然过高, 面临专业结构转型问题。
2. 中国三次产业的区域分布。
中国东部地区以9.5%的的土地面积, 创造了全国54.5%的GDP, 而中国其他地区的的GDP所占比重较小, 中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差别不大, 分别为19.3%和17.8%, 东北地区仅占8.6%。从人均GDP来看, 东部地区遥遥领先。为37213元;东北地区以25955元居于第二。而广大中西部区人均GDP仅为17000元左右, 相对贫困。贫富差距较为明显, 区域经济发展矛盾突出。从产业结构来看, 东部地区以第三产业为主, 堪比发达国家第三产业的比重。而中西部地区, 仍以第一、二产业为主导力量, 是出于相对落后的产业结构模式。综述, 中国地区经济差异明显, 东部地区相对发达, 而广大中西部地区贫困落后,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要想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必须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投入, 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快速崛起。
四、中国产业结构的评价和建议
1. 评价。对区域产业结构的评价主要从以下方面分析:已形
成的产业结构同区域资源结构是否相适应, 能否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区内产业之间关联度如何, 即产业间是否协调, 特别是主导产业与非主导产业之间的关系如何;区域产业结构转变能力和应变能力如何;结构性效益的高低怎样。
2. 政策建议。
新中国以来,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国产业结构也随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产业结构经历了高级化的演进, 建立了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中国较好的发挥了劳动力和资源优势, 利用世界产业转移的机会, 实现了快速发展。但是, 中国产业结构也面临诸多问题, 比如三大产业结构不合理, 过分依赖投资, 内需不足, 对外依存度高。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 经济增长方式粗放, 污染严重。科技水平不够高, 单位GDP能耗高。这需要多方的努力:
(1) 确立调整产业政策的基本思路: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 促进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促进内需,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以促进中国经济的稳定可持续发展。 (2) 着力提升产业层次:发展高技术和新型技术产业, 尤其是要发展一些高附加值已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通过这些企业的发展, 使得我国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并在一定程度提高核心竞争力。 (3) 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和技术水平: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过程中, 农业发展既是一切产业结构升级的基础, 也是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今后, 中国应继续加大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 不断增加财政投入,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支持农业科技创新, 鼓励农民调整生产结构。 (4) 继续加大产业创新, 尤其是加大产业结构创新, 使得我国的产业结构能够更加灵活的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 (5) 制定政策, 稳定经济, 减少房地产业的资本泡沫, 并在一定程度解决流动性过剩的问题。 (6) 大力发展带有我国特色的服务业, 尤其是加大对旅游业的投入。
参考文献
[1]中国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09.
[2]芮明杰.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5.
[3]西蒙.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89.
[4]林善炜.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战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5]郭新力.我国中部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路径选择[J].经济众说, 2006.
关键词:软件产业 市场结构 市场行为 市场绩效
中图分类号: 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064-02
一、引言
软件产业是信息产业的基础,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化的基础性、先导性、战略性产业。近 年来我国软件产业高速增长,从2001到2005年的“十五”期间,软件产业的平均增速超过40 %。2006年我国软件产业累计完成软件收入4800亿元,是1992年的软件收入的111倍(1992年 我国的软件收入为43亿元)。在产业规模迅速扩大的过程中,软件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有了 一定提高,并涌现出一批较大规模的本土软件企业,如东软、用友、金蝶等。近几年来,我 国软件产业无论在发展思路、技术研发、应用服务、人才培养等方面都呈现了良好的发展势 头,软件产业正在成为信息产业与国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产业组织理论认为,所谓“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具有密切替代关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 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就是产业组织。哈佛学派认为可以从市场 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个方面对产业进行分析,认为三者之间存在着市场结构决定市 场行为,市场行为决定市场绩效的因果关系,由此建立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的 分析框架,简称SCP分析框架。后来的芝加哥学派对此框架进行了修正和发展,指出市场结 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相互制约且互为因果,市场行为改变是市场结构改变的主要原 因,但有时市场绩效也直接促使市场行为或市场结构发生变化。
SCP范式被广泛应用于各类产业的分析中。本文试图运用这一理论框架来分析我国的软 件产业。
二、中国软件产业的结构、行为与绩效
1.市场结构。市场结构是指对市场内竞争程度及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 特征。决定市场结构的因素主要有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等。
(1)市场集中度。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认为,市场集中度综合反映了产业内企业数量和规 模这两个决定市场结构的重要方面。本文选用绝对集中度指标来衡量市场集中度,该指标通 常在规模上处于前几位的企业,其生产、销售占整个市场的相应指标总量的比重,用CRn来 表示(n为企业数)。根据2006年的软件产业收入数据和当年中国软件产业最大规模前100家 企业软件收入进行市场集中度的计算(见下表)。
而2004年CR4为10.60%,CR8为17.19%,CR100为37.58%,除了CR4有一点提高,CR8、CR100都 有下降。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软件产业的集中度较低、企业规模小、过度进入的问题 还是没有得到解决。根据贝恩对市场结构的分类标准,我国软件产业结构属于竞争型中的原 子分散型,没有明显的主导厂商,即使我国最大的软件企业的规模也比较小。
我国软件产业的集中度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①企业规模结构。现在我国的软件企业 规模普遍偏小,没有主导型企业,存在“小而全、大而全”的现象。从企业数量来看,据中 国软件协会统计,2004年通过“软件企业”认定的企业有15000多家,其中90%是小企业。20 06年规模最大的前十家企业软件收入不足100亿美元。从行业从业人员规模来看,我国企业 的平均规模只有30人到40人左右。②人才瓶颈。合理的软件人才结构应该是“金字塔”型, 而我国的软件人才结构是“两头小、中间大”的橄榄型,表现在缺乏软件高端人才和低端人 才,这种不合理的人才结构制约了企业规模的扩大。③资金制约。软件产业是高投入、高风 险的行业。由于我国的风险投资机制尚不完善,软件企业普遍存在银行贷款难的问题,资金 的不足造成中国软件企业总体规模偏小。
(2)产品差异化。产品差异化是指由于同一产业内部不同企业生产的同类产品在质量 、款式、性能、销售服务、信息提供和消费者偏好等方面存在差异所导致的产品间不完全替 代的情况。从整体上看软件产品是具有很大差异的。软件产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产品质量、 售后服务及品牌等方面。①产品质量。软件产品可靠、有效性、容易使用、可验证、易维护 等构成软件的质量属性。软件被用来帮助用户执行业务活动或解决领域问题,因此其质量属 性体现了其对解决业务或领域问题的支持良好程度。由于我国软件企业在软件开发流程的管 理上与国外企业有一定的差距,我国软件的质量往往赶不上国外软件。早在2003年Gartner 公司就宣布:“软件质量是中国软件行业的发展瓶颈”。②售后服务。软件产品与许多制造 品一样,卖出后还有售后服务问题。售后服务的好坏一定程度上影响买者对产品的选择。现 在有许多用户不愿意买小企业的软件产品,因为小的软件企业由于缺乏核心竞争力容易在竞 争中被淘汰,软件的维护就成了问题。而用户倾向于知名大企业的软件产品就是看中了他们 的服务质量。现在许多软件企业都利用周到细致且有特色的售后服务来提升自己产品的价值 。③品牌。品牌的差异越来越重要,几乎每个消费者都把品牌作为产品选择的主要决定因素 之一。微软的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用友的财务软件、科利华的教育软件等 都凭借自身的优势在我国的消费者群体中确立了良好的声誉,造就了大批忠实用户,在我国 软件市场上占有重要位置。
(3)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指新企业进入特定市场所遭到的一切经济、技术以及法律、 行政制度障碍的总和。这种障碍使潜在进入者与现存企业相比存在种种不利的条件,承受着 在位企业不必承受的成本负担,从而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一般而言进入壁垒的因素有企 业经济规模、必要的投资、产品差别和政策法规等。平台软件和中间软件由于具有产品开发 周期长、研发投入大、技术复杂度高等特点,企业的进入壁垒大。相对而言,应用软件的开 发要容易得多,常常三五个人一个创意就可以开发出一个应用软件,企业的进入壁垒小。具 体情况如下表所示:
平台软件和中间软 件的市场进入壁垒大而应用软件的市场进入壁垒小也是我国软件企业目前主要集中在应用软 件市场的一个重要原因。
2.市场行为。市场行为是指企业竞争行为,即企业在市场上为实现其目标(如利润最大 化、提高市场占有率等)而采取的适应市场环境要求不断调整战略和策略的行动,通常包括 价格行为、产品创新行为等。
(1)价格行为。近几年软件价格持续走低,价格战日益激烈。随着软件产业的快速发 展,软件产品逐步走向大众化、普通化,软件市场竞争日益激烈,软件生产厂商纷纷通过价 格战来扩大市场份额,于是就有了1999年持续至今的降价浪潮。1999年金山公司率先掀起“ 红 色风暴”,金山词霸等一系列软件从百元以上的价位狂降到29元,随后实达铭泰发动了“旋 风29”行动,此后又有10多家软件企业跟风而动,这次降价浪潮的结果是价位在28元、29元 上下的正版软件产品在市场上屡见不鲜。
软件的低价风潮将改变软件企业的经营模式,由高价低销量营销转向低价高销量的数量 营销。低价软件也将改变软件业的产业结构,市场集中度将大大提高,“软件工厂”模 式将成为我国软件业的主导模式。
(2)产品创新行为。非价格的竞争行为首先表现在 产品的开发领域。软件产品生命周期 短,产品升级和更新换代的速度比一般产品快,所以持续不断的创新是产业发展的内在规律 和主要动力。创新分为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我国软件企业由于缺少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 术,大多进行的是模仿创新,表现在我国的软件产品只有几种类型,但每种类型的软件都有 相当可怕的数量,有的达几千种。针对这种情况,软件企业要强化模仿创新能力,不仅仅是 简单的模仿,要注重消化吸收和技术改进。同时我国的软件企业应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开发 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高附加值的通用平台软件、中间软件和应用软件,将产业价值链向上 游延伸。
(3)并购行为。并购行为是指两个以上企业在自愿基础上通过法律规范订立契约而结合 成一个企业的组织调整行为。自2001年金蝶、用友的成功上市后,由巨额资金融入而引起的 国内软件公司并购战拉开序幕。我国软件产业中的并购可分为三类:一是传统企业并购软件 企业,向软件技术领域拓展,它们或是为了满足自己企业的信息化需求,或是为了给上市公 司提供资金, TCL对北京开思软件公司的收购属于前者,而实达对朗讯的收购则属于后者; 二是IT硬件企业并购软件企业,实现产业价值战略转移,如联想并购广州智软、神州数码并 购广州新龙科技等;三是软件企业之间的相互合并,实现业务的整合,如金蝶并购开思,目 的是完善高端的ERP软件产品线。这些并购活动大体上是成功的,并购使得软件企业提高了 产能、技术水平和市场份额,获得了规模经济,增强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4)盗版行为。盗版问题一直是困扰世界软件产业发展的难题。由于我国知识产权保 护方面的法律制度的不健全以及人们产权保护意识的淡薄,我国的盗版问题十分严重。美国 商业软件联盟(BSA)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05年中国软件的盗版率为86%,远高于世界水平 的33%,因盗版造成的损失高达39亿美元。盗版行为导致中国软件产业结构失衡,尤其使我 国的通用软件企业锐减。因为软件的通用性越强,用户越普及,被盗版的现象就越严重。企 业为避免软件被盗版而转向受影响较小的专用软件、集成或服务领域,国产的通用平台软件 、中间软件和其它通用软件产品有不断萎缩的趋势。对于处于成长和发展过程中的中国软件 而言,盗版行为是阻碍其发展的巨大障碍,加强软件知识产权保护已成为发展中国软件产业 的当务之急。
3.市场绩效。市场绩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场结构下通过一定的市场行为,产业在价格、利 润及技术进步等方面所达到的现实状态,它反映市场在特定的市场结构下的运行效率。本文 仅从企业规模经济性、产业技术进步等方面对目前软件产业的市场绩效进行评价。
(1)规模经济性。我国软件产业的群体规模太小,规模经济性差,整体上不具备与国际 软件巨头一争高下的能力。2006年我国软件产业规模占电子信息产业的比重仅为10%,在全 球软件产业中的份额仅为6%。我国软件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2006年规模最大的前10家企业 软件收入不足100亿美元,相比微软、甲骨文、SAP等跨国公司,仍存在很大的差距。
由于我国大部分软件企业规模较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低,核心技术相对缺乏,特别是 系统、平台等基础软件的开发能力相对薄弱,因此多数企业集中在相对狭小的行业应用软件 市场上,在全球软件产业链中基本上处于中下游环节。大量行业应用软件产品的同质化导致 了品牌定价上的劣势,价格战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其结果是软件业的利润率一度下滑 ,2001年下滑了4%,2002年下滑了5.89%,2003年甚至下滑了57%,目前产业利润率维持在5% 左右。
(2)产业技术进步。从完全照搬照抄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我国软件企业在核心 软件技术和产品方面取得较大进展。我国自主开发的一些产品已达到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如1994年我国推出的Linux操作系统在当时世界上处于领先水平、在文字编辑方面自主设计 的WPS可和微软的Word相媲美、北大方正在中文字排版领域独树一帜。我国在Linux操作系统 、集成办公软件、信息安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系统软件与“金”字系列国家重大信息化 工程大型应用软件方面涌现出了中标普华Linux、红旗Linux等优秀Linux操作系统和金山WPS 、永中Office等优秀办公软件产品,以及金山、瑞星、江民等公司的优秀防火墙和防病毒产 品,并在电子政务等重要领域得到推广使用;中间件技术和产品得到了较快发展,形成了一 批专业化公司;大批应用软件在国民经济各行业中发挥了较大的渗透和推动增值作用。
我国软件产业技术进步的原因主要有三方面:一是政府的支持。政府利用专项资金对软 件企业研发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的投入,建立和完善软件产业技术创新体系,对基础软件等 产品的研发给予资金和政策上的支持;二是国内巨大的市场需求。政府电子政务信息化和国 内传统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信息化对软件产品的多样化需求推动了中国的软件企业的技术研 发;三是软件产业的国际化。近年来国外知名软件企业纷纷进入中国市场,在技术上国内软 件企业与它们有一定的差距,国内企业要想在市场竞争中得以生存就必须提高自身的技术水 平。
三、结论和建议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我国的软件产业结构是竞争型中的原子分散型,市场集中度低 ,产品间的差别总的来说是日趋增大,产业的进入壁垒提高。我国的软件企业由于缺乏自主 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低,因此,我国大多数软件企业都集中在应用软件市场 。 在市场行为方面,品牌缺乏差异化使得价格战成为市场竞争的主要手段,大大降低了产品的 利润空间。各软件企业为避免价格战纷纷通过产品创新扩大品牌间的差异,提高企业的市场 竞争力。一些实力雄厚的软件企业开始通过并购来增强实力,扩大市场份额。由于软件产业 的特殊性,盗版行为成为阻碍软件业的巨大障碍,为促进软件业的发展,加大软件知识产权 的保护力度是当务之急。在市场绩效方面,产业的技术进步快速,但由于未掌握产业核心 技术,产业的利润水平并未得到相同水平的提高。企业规模经济性还有待改善。本文基于以 上的分析提出如下的政策建议:
1.坚持实施大公司战略,重点扶持有核心竞争力的软件企业,给予它们资金上的支持和 政策上的优惠。鼓励实力雄厚的企业兼并相对弱的企业,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
2.加强对企业研发活动的支持,推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 技术创新体系。利用专项资金加大对基础软件的研发支持,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掌握产业 的核心技术,摆脱外国软件企业的控制和对其的依赖,提高产业利润率。
3.强化软件的产权保护,促进软件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一方面要加大对盗版软 件的打击力度;另一方面,要完善软件知识产权保护法律制度,继续推进软件的正版化工作 。积极引导计算机生产、销售企业和软件企业做好计算机预装正版操作系统软件工作,并积 极推动政府部门和企业使用正版软件。
参考文献:
1.苏东水.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金碚.产业组织经济学[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
3.D•卡尔顿,P•杰弗瑞.现代产业组织[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上海三联书店,199 8
4.史冠瑞.中国软件产业集中度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6(6)
(作者单位: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江苏南京 211189)
广商网 行业资讯频道 2004-9-10 近些年,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带动了一大批爱好高尔夫运动的消费人群的出现。有调查资料表明,目前高尔夫俱乐部的入会消费人群每年以10%的比例增长,而国内的高尔夫消费人群已突破100万人。庞大的消费人群的出现,带动了高尔夫相关产业的蓬勃发展。根据有关数据,预计到2006年,中国高尔夫产业将会超过479亿人民币,中国高尔夫球市场在未来五年内将以每年25%的速度飞快增长。高尔夫产业创造出的社会财富,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高尔夫产业几乎涉及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部门。下面从制造业、服务业和房地产业这三大产业来分析高尔夫产业的结构和发展状况。
一、制造业
(一)相关范围
与高尔夫产业相关的制造行业主要有:高尔夫球杆球具业、高尔夫服装业、高尔夫球场设施设备业。
1、高尔夫球杆球具业:球杆、球、球座、球标、球杆握把、杆身、杆头、球杆套、球杆量度、制造及维修品、球包、旅行袋、手袋。
2、高尔夫服装业:男装、女装、童装、球僮服装、球鞋、休闲鞋、袜子、帽子、头饰、手套、雨伞、毛巾、太阳眼镜、防晒、护肤用品
3、高尔夫球场设施设备业:高尔夫球车及配备、高尔夫草坪、草种、草坪机械、人造草皮产品、化学/生物制品及肥料、灌溉和排水设备、练习场设施及用具、洗球机、捡球器、回收器、码数度量器及符号、模拟练习设备和挥杆分析器、景观美化及器材、球场、俱乐部、练习场的设计、建造和管理。
(二)发展状况
据国际高尔夫球协会统计,中国目前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高尔夫球用具生产国,并有望在三年内超越美国,占据这一市场70%的份额。高尔夫球具和配件是高尔夫产业中的重要的一部分。尽管高尔夫在中国的发展仍然只是处于初级阶段,但全球知名的高尔夫品牌用品纷纷在中国设场加工,以便尽早地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
完善的球场设施设备,在球场管理中非常的重要,是每个球场必备的。球场配备包括各类型剪草机、覆沙机、球道和果岭打孔机、果岭打孔柱收集机械、喷药机、挖掘机械、铲土机械、沙坑补沙机械、划破机械、运输机械等应有尽有,满足各项工作需要。因此,球场设施设备有很大的前景。
另外还有高尔夫练习场设备、球场及会所用品、球具修理工具、高尔夫球具配件、高尔夫球具等。练习场设备主要包括高尔夫练习球及发球器、练习垫、练习场 机械设备、练习场附件等;球场及会所用品主要包括会所用品、球场用品等。这将是一个大有发展前景的产业。
二、服务业
与高尔夫产业相关的服务业主要包括高尔夫旅游业、高尔夫展览会、高尔夫球场养护业、相关综合服务业。
1、高尔夫旅游业
暨南大学深圳旅游学院的吴克祥副教授认为:“高尔夫旅游是一种指向明确、具体的特殊休闲旅游,无论人们参与高尔夫运动的程度如何,旅游的目的地就是高尔夫球场。”
因此高尔夫球场建设可以带动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比如海南省。随着高尔夫球这项“绿色运动”的日益大众化,它正逐渐成为海南旅游休闲的新热点。海南省把高尔夫球运动列为该省旅游业的六大主打产品之一,高尔夫产业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各类国内、国际、职业、业余赛事的举办,各种具有海南特色的高尔夫旅游产品的开发,为海南省吸引了众多高尔夫球爱好者和旅游观光客。据统计,近两年来,海南的高尔夫球场每年接待打球的人数都高达10万人次,高尔夫已成为与旅游业紧密结合的一项产业。“冬季到海南打高尔夫”,对我国北方地区及日本、韩国、北欧、东欧等国的高尔夫球爱好者都有极大的吸引力。
高尔夫球场可以通过与旅游机构的资源合作,找到更多的具有高消费能力的商务客人。从而有效解决客源问题,提高球场的使用率,增加营业收入,有效拉动当地旅游、餐饮等周边经济的发展。高尔夫旅游,已成为旅游业一个新的经济增长亮点。
2、高尔夫展览会
专业高尔夫展览会在从很多方面反映一个地区或是一个国家高尔夫的发展状况及前景下,也能为高尔夫界的商家搭建交流舞台。比如,即将于2004年3月4日至6日举办的中国(广州)国际高尔夫球用品展览会,在国内率先为球场球会、旅游机构设立了“高尔夫旅游主题展区”和“中国高尔夫20年产业成果主题展区”,为球场球会、旅游机构展示企业形象,拓展高尔夫旅游业务搭建了平台创造了洽谈贸易的条件。据了解,展览会这一富有特色的高尔夫旅游与产业成果主题展区,已经引起了法国旅游局、泰国旅游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广东美国商会的兴趣与关注。高尔夫球会如果利用展览会这一平台,在向来自海内外经济界的人士传播高尔夫文化的同时,也能刺激商界人士对高尔夫运动的兴趣。就能够迅速发展会员,更有效地推广高尔夫运动。
3、高尔夫球场养护业(草坪管理)
高尔夫运动是一项对草坪要求很高的运动,国外的高尔夫球场管理已经非常的专业化,自动化的程度相当高。很多是用机械化操作的。同时国外高尔夫球场可选用的草坪专用化肥品种非常多,而且都是经过处理的缓释型固体肥料和施用较为安全的液体肥料。这些肥料包括果岭和球道用的氮磷钾不同比例的复合肥和添加铁、镁等元素的复合肥,添加微量元素的液体肥,各种生物有机肥,植物生长调节剂,土壤改良肥,土壤改良剂产品(土壤水分润湿剂,石灰、石膏柱)等。而我们的高尔夫球场普遍存在着草坪养护人员技能水平偏低草坪管理效率低下和草坪的养护不当等问题。
4、高尔夫综合服务业:高尔夫赛事和管理公司;俱乐部管理软件和高尔夫教学、游戏产业;高尔夫相关报纸、杂志、电视台节目及网站;专业高尔夫宣传画及艺术品等。
高尔夫赛事对当地经济的影响起了很多的作用。今年中国的张连伟第一次去参加大满贯赛事之一的美国名人赛,就得到了中央电视台的转播。大满贯赛事(四大赛,即美国名人赛、美国公开赛、PGA 锦标赛、英国公开赛等)的收视率越来越高已经成为大众关注的焦点,推动了各种大小赛事的发展。世界注明企业和公司如宝马、帕萨特、奥迪、尊尼获佳等纷纷办起自己的高尔夫赛事或者冠名赞助赛事。吸引国际高尔夫赛事到中国的球场来举办的条件,就能有效拉动当地旅游、餐饮等周边经济的发展。其他高尔夫服务行业也会被带动发展起来。
三、高尔夫房地产业
目前国内不少商业的高尔夫球场内都有兴建球场别墅。许多高尔夫球场和别墅两者之间已经形成相辅相成的关系,依靠高尔夫球场的品牌优势发展起来的房地产项目已不在少数。高尔夫球场周边的房地产一般价格都会比同等楼价高出很多,而凭借它坐拥的绿地、蓝天和广阔的视野,同时更重要的因素是方便打高尔夫球,所以让许多房主情有独钟。但是一些高尔夫球场开发商开发球场是假,真正的意图是在球场中随便划出一块地方,建别墅区,牟取暴利。其实关于高尔夫房地场的发展应该植根于市场的研究,不能盲目开发。
一.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总体概况
二.分类发展情况
三.发展类型
四.当前文化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
具体表现在:
(一)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和闲暇时间的增多,人民群众对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更加多样化。相比之下,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需矛盾和“结构性短缺”突出,“有效供给”相对不足,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还有一定差距。尽管国际社会尚未形成统一的文化产业划分标准,各国文化产业的统计口径还不一致,但也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产业总量还不够大、水平还不够高,文化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相对较小,对经济结构的调整作用发挥不够,对国民经济的贡献及影响远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文化产业要真正成为国
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有待采取有力措施加以推进。(二)文化产业集中度不高,缺乏骨干企业和知名品牌。由于起步较晚和文化领域条块分割、市场壁垒等原因,我国的文化企业“软小散滥”问题比较突出,规模普遍偏小,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程度不高,产业布局不均衡,大规模、高水平、产业链完整的龙头企业少,缺少文化领域的战略投资者和骨干企业。文化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核心竞争力不足,知识产权的作用发挥不充分,企业的创意、研发、制作水平较低,内涵深刻、风格独特、形式新颖、技术先进的精品力作和知名的文化品牌较少,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政策、法规体系不健全,投入、人才保障不完善。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但从总体上看还不够完善。文化立法比较薄弱,文化产业发展缺乏强有力的法制保障,产业政策还需进一步增强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文化产业的行政管理仍然存在一些体制性、政策性障碍,产业规划不明晰,行业管理不规范,特别是对网络文化等新兴业态的管理仍然依赖传统的管理经验和模式。盗版侵权问题仍比较突出,知识产权保护有待加强。
虽然各级财政对文化建设的投入不断增加,但由于长期以来文化建设经费基数低、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财政投入的增长与文化发展的需求之间仍有不小的差距,对文化投入总量仍显不足,文化产业发展基础条件薄弱。
文化产业的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开发人才、市场营销人才,尤其是既懂文化又懂经营的复合型高级人才短缺,人才培养和激励保障机制有待加强。文化产业统计工作刚刚起步,统计指标体系还在完善,统计工作尚未全面覆盖从事文化产业的所有单位和个人。现代科技与文化的融合愈加紧密,但传统文化产业利用新技术的动力不强、活力不足。文化产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比较滞后,影响了产业发展水平提升和规模扩大。
(四)文化贸易逆差仍然较大,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有待进一步加快。近年来,虽然我国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数量有所增长,但文化贸易逆差的现象仍未得到根本改变,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渠道比较狭窄,出口价格远远低于进口的同类产品,我国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传播力还有待于进一步提升。以演艺产品为例,我国引进和派出的文艺演出每场收入比约为10∶1,我国全部海外商业演出的年收入不到1亿美元,不及国外一个著名马戏团一年的海外演出收入。
(五)盲目发展的苗头一定程度存在,规划、引导和调控有待进一步加强。目前,各地发展文化产业热情高涨,竞相上马大型文化产业项目,文化产业园区基地遍布各地,各种资本也纷纷涌入文化产业。这一方面体现了各界对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预期,也是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前提,对产业发展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但另一方面,盲目发展、资源浪费、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已经出现,需要引起重视。如全国有几十个城市已开工或准备建设大型动漫主题公园或文化主题公园;不少风景区都拟上马大型实景演出;有的文化产业项目以文化之名搞房地产开发。这些势头如不及时加以规划、引导和调控,很可能影响到文化产业的科学发展。
四.2011我国文化产业发展四大趋势新形态不断呈现企业管理面临考验
随着新科技的不断创新,文化产业形态日益丰富,我国首部IMX3D电影《大明宫传奇》上映、首部立体动画片《渔童》问世、首份3D日报正式发行。未来5年,我国的3DMMORPG市场规模有望超过100亿元人民币。这些新兴的文化产业形态不仅为相关行业寻求了一条新的发展出路,对未来文化产业的发展也将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在市场国际化、专业化的浪潮中,我国的文化企业能否驾驭这些新呈现出来的形态,能否在市场化的大浪潮中占有一席之地,文化企业将面临管理水平等方面的考验。品牌化提升企业多元化发展
从近几年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情况来看,我国文化产品的品牌化程度不断提升,企业的品牌意识不断加强,助推了旅游、新闻出版、电影等行业的发展。
目前,我国文化产业中的大型企业在市场中仍占据主导地位,但是个别中小型企业也通过不断创新、发展壮大,实现了大中小型企业并存发展的市场局面。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为我国文化产业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规范化建设推进国家管理复杂化
近年来,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法规政策,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但是随着文化产业形态的不断创新、文化企业的不断增多,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管理体系,将成为我国政府管理机构所面临的重大挑战。量与质将更趋平衡
近期在吉林长春召开肉类会议,国家经贸委以及肉类协会再次说明肉类发展计划和目标.同时对肉类产业发展做具体讨论,主要核心如下:
作 者:王军 作者单位: 刊 名:中国动物保健 英文刊名:CHINA ANIMAL HEALTH 年,卷(期):2002 ”"(9) 分类号: 关键词:★ 产业调研报告
★ 产业市场调研报告
★ 养老产业可行性报告
★ 家电行业成为中国产业的脊梁
★ 中国新能源乘用车产业发展研究报告
★ 柑橘产业发展前景调研报告
★ 产业调查报告
★ 产业策划书
★ 游戏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经济全球化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使得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和细化。在这种更加细化分化的国际分工格局下, 一个产品的生产过程被拆分成若干个环节, 在全球范围内进行组织生产装配, 充分利用各国的要素禀赋优势, 实现资源在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这种分散化的生产方式带来一种新的贸易形式应运而生, 这就是产品内贸易。它将是国际生产方式和贸易方式的一场新的变革, 并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变动升级产生有力作用。
一、产品内贸易的产生与内涵
产品内分工是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的产物, 它是同一产品的不同生产阶段 (生产环节) 之间的国际分工, 实际上就是生产布局的区位选择, 可以在跨国公司内部实现, 也可以通过市场在不同国家间的非关联企业完成。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通常用来解释产业间分工的现象, 该理论对产品内分工依然适用。如果说传统国际分工的边界是产业的话, 那么产品内分工的边界则在于价值链。产品的价值链按要素密集度的不同分为劳动密集环节、资本密集环节和技术密集环节三种, 各国依据自身的要素禀赋在不同环节的生产上具有比较优势, 并相应占据产品价值链上其具有比较优势的环节。产品内分工既可以通过横向扩展方式来实现, 如发达国家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 也可以通过纵向延伸方式来完成, 如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之间的中间产品贸易。
随着国际分工的进一步深化, 产品内贸易应运而生。产品内贸易, 也称为生产共享、外包、加工贸易等, 是继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之后的又一新的贸易形式。产业内贸易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在产品内贸易中, 发展中国家扮演重要的角色。东欧、拉美以及东亚的发展中新兴经济体无不是利用这一新贸易形式取得了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快速发展。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 我国也开始推进这一贸易形式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因此, 研究产品内贸易的决定因素对于中国发展经济而言具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产品内贸易分工所研究的生产形式必须满足以下三个特点:一是产品的生产必须经过一个或者多个工序;二是产品生产跨越国界, 两个或者多个国家为产品价值形成提供生产服务;三是至少一个国家在工序生产中运用了国外进口投入品, 并且一部分生产出的最终产品或者中间产品需出口到别国。
二、我国产品内贸易发展现状和特点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 中国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对外贸易平均年增长率在l5%以上, 已超过国民经济增长速度。进出口总额从1978年的206亿美元增长到目前的百倍以上,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贸易大国之一。
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贸易的主要形式为加工贸易, 加工贸易企业通过进口中间产品, 进行组装、加工, 将生产出来的产品用于出口, 这些产品既可以是最终产品 (消费品和资本品) , 也可以是用于下一环节的中间投入品。但因为我国目前处于生产价值链条的低端, 主要通过进口中间投入品并加工装配成最终产品 (主要是消费品) , 然后出口最终产品, 因此生产产品中最终产品占绝对比重, 而我国在产品链环节的附加值较低。改革开放后的几十年, 我国的加工贸易突飞猛进, 开始注重培养加工贸易前后相关产业的零部件配套能力, 延长国内价值链, 形成产业集群。
随着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 我国参与国际产品内贸易分工的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就我国产品内贸易发展特点而言, 其表现之一, 是产品内贸易指数的显著提高, 以及中间产品贸易讯速发展。同时, 产品内贸易也产生了诸多积极的经济效应, 具体表现为:贸易余额的增加;加工贸易增值率的提升以及贸易结构的优化。表现之二, 在出口商品结构上, 中国对外贸易结构已得到较大改善。中国出口产品中, 传统产品增长缓慢, 纺织服装出口在出口中的比重在逐年下降。相比之下, 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相当活跃, 已成为目前中国的主要出口产品。
三、产品内贸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是实现经济有效增长的重要形式。一个经济体在发展的不同阶段应存在着不同的产业结构与之对应, 或者说, 一定的发展阶段有一定的经济结构特征, 否则意味着产业结构存在偏差。大量经济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结构变迁尤其是结构升级对于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的贡献。这充分表明, 随着经济的发展, 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转换能力, 也就是资本由低效率区向高效率区转移的能力对经济的增长有积极作用。产业升级是指产业由低层次向高层次的转换过程, 它不仅包括产业产出总量的增长, 而且包括产业结构和产业组织的高度化。值得重视的是, 产品内贸易对中国产业结构变化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一) 随着中国加入国际分工的不断加深, 中国产品内贸易部门的自身结构逐步提升
首先, 产品内贸易部门产业分布结构优化。随着经济的发展, 发达国家的产业越来越集中于高科技领域, 特别是知识密集型的行业, 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加快向新兴国家和地区转移。而这些新兴国家要实现产业升级也要寻求转移的国家和地区, 这就使得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的产业结构能够实现不断的演进。因此, 我国产品内贸易部门的产业结构的演变是国际产业传递的反映, 产品内贸易的发展在我国呈现明显的阶段性。
其次, 产品内贸易部门的价值增值在逐步上升。在生产全球化的背景下, 由于产品内贸易在国际贸易的比重越来越大, 国家和地区之间按照比较优势分居同一产品生产的不同环节, 因此, 出口产品的产业类别已不能十分准确地反映出口部门的结构特征和变化趋势。我国加工贸易增值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迅速增长, 到90年代后期一直维持在50%上下, 这与90年代前期30%左右的增值率形成鲜明对比, 说明我国产品内贸易正在走出仅仅收取廉价加工费的阶段, 我国产业在全球产品生产网络中的地位在提升。
(二) 产品内贸易的发展促进中国出口商品的结构不断升级
出口商品结构的不断优化体现出我国的产业结构也从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出口逐步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出口。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 对外贸易以每年15%以上的比率增长, 已经超过了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已成为世界贸易大国。在出口商品结构上, 我国对外贸易结构已经得到较大改善。我国出口产品中, 传统产品增长乏力, 纺织品服装出口在出口的比重逐年下降。相比之下, 机电产品与高新技术产品贸易相当活跃。近年来, 高新技术产品和机电产品的加工贸易出口占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和机电产品出口的比重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而且这个趋势还在不断的增强。
四、我国发展产品内贸易的对策
我国经济正处于“后金融危机时代”,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转变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与内在要求。大力发展产品内贸易, 可以有力地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为此, 应采取如下相关对策。
(一) 充分利用外商直接投资, 加大吸引外资的力度,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特别要加强交通运输设施的建设, 以加工贸易为切入点, 积极地参加国际产品内分工, 提高我国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在传统分工格局下, 产业结构的升级是指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跃升, 是指产品内部生产链条上的升级, 同时也是价值链条上的攀升, 而这种跃升在跨国公司的主导下比传统的产业升级更为迅速。从当前产业内贸易的发展来看, 虽然我国已经取得了一定成就, 但仍然处在全球价值链的中下游环节。要实现我国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 就必须把握并深化当前我国加工贸易蓬勃发展的趋势, 在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中逐步融入其国际产业链条, 从最初从事劳动密集型的组装、加工环节, 进而从事资本密集型的零部件、中间产品生产环节, 最终从事资本技术密集型的贴牌生产、自由品牌生产环节, 从而实现产业结构的快速升级。外商直接投资同时也会带来技术上的外溢。从跨国公司的角度来讲, 出于逐利及对国际竞争的考量, 跨国公司会逐步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含量, 并重视在东道国的技术研发和创新, 这就为我国通过加工贸易实现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和机遇。
(二) 积极发展对外直接投资, 促进我国在全球产品内分工价值链上的跃迁
在跨国公司主导的产品内分工的模式下, 只有投资母国才能获得贸易的主导地位并占据产品价值链的上游。我国依据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体系, 在跨国公司的技术外溢和其他效应的影响下, 我国的产业结构的确得到了提升。但是, 投资母国同时以更快的速度来更新技术, 所以, 我国仍落后于投资母国, 难以摆脱低端分工的地位。要想摆脱这种局面, 必须秉着“走出去”战略。虽然与发达国家相比, 我国在资金、技术上处于劣势, 但是经过数十年的发展, 我国已经积累了一定的资本和生产技术, 具备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基本条件, 通过引进先进技术、加大科研、教育投入、加大对外直接投资、将产品的非核心环节转移出去, 专著于研发环节和核心生产环节, 培养我国企业的技术优势, 形成技术积聚效应;通过将产品的不同生产环节分配到适合的国家, 从而将不同国家的比较优势转化为产品的竞争优势, 凝聚多国比较优势为产品优势, 提升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竞争优势。通过上述技术积聚效应和产品竞争效应, 整合全球资源, 从而提高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增加我国企业参与国际产品内分工的深度和广度。
参考文献
[1]刘丙泉.我国产品内贸易发展现状及对策探讨[J].商业时代, 2010 (9) .
[2]雷鹏.垂直专业视角下的产品内贸易与中国产业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 2009 (2) .
[3]黄建康, 詹正华.产品内国际分工条件下我国产业升级路径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 2010 (4) .
[4]程婷.产品内贸易对国际贸易的影响[J].经济贸易前沿, 2008 (96) .
[5]李凤莲.产品内国际分工与我国加工贸易的发展[J].东南亚纵横, 2009 (12) .
这次峰会9月27日在常州举行,汇聚了众多行业大咖和精英人士。在峰会上发布的这份《报告》,首次对“数字创意”的产业政策、细分市场、典型园区、企业案例、发展瓶颈与前景、产业指数等做出了专业解读,颇为引人关注。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呈现高速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是以文化创意、设计服务为核心,依托数字技术进行创作、生产、传播和服务,满足人们现代生活需求、引领新供给新消费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它主要包含网络文学、动漫、影视、游戏、创意设计、VR(虚拟现实)、在线教育七个细分领域。
2009年是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一个重要界碑,此前这一产业在中国处于萌发状态,此后随着国家不断推出政策促进和大量科技相继加入,而加速发展。
《报告》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长三角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概况、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指数进行了专业解读。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已集聚了36948家企业,同比增长13.8%;从业人员384万,同比增长13.1%;产业规模达5939.85亿元,同比增长22.9%。中国数字创意产业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
《报告》还对2009年以来中国数字创意产业政策的发展脉络作了一次系统梳理。指出数字创意产业作为国家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将持续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消费增长、引领社会风尚提供有力支撑和有效供给。
这一产业呈现出十分美好的前景。
相比欧美,中国尚有十多倍差距
近年来,全球数字创意产业不断突破创新,成为信息服务业中一个高速增长的新兴产业,并引领着文化产业的发展。
《报告》深入分析了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情况,为中国企业的决策者提供了参考:目前数字创意产业占GDP的比重,英国高达8%,中国仅为0.7%,有着十多倍差距;全球音乐的15%、视频游戏的16%来自英国,全球影视票房收入的1∕3归于美国,全球60%的动漫制作来自日本……
这些数据表明在数字创意产业发展上,中国既有较大差距,又有巨大发展空间。因为中国受众众多,市场庞大,具有后发潜力。
数字创意产业渐成长三角经济发展主动力
《报告》对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整体和区域发展状况做了全面客观分析。其中的2015年数字创意综合指数显示,获得区域排名前三的依次为: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
值得注意的是,区域发展已经呈现差异分布格局:长三角处于高速增长阶段,珠三角成熟稳定,京津冀则有分化,河北发展程度偏低。江苏省数字创意产业保持高速增长态势,与北京、广东等发展较为成熟稳定的地区相比,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区域综合指数还显示:北京市在政策扶持、产值占比、文化普及和工作薪资等方面表现突出,综合指数居于榜首;上海市需求指数排名第一,文化娱乐消费意愿较强;广东省企业指数居于首位,营收能力旺盛;江苏省要素指数、企业指数均高于平均值,政策和技术环境、企业数量和营收规模可观。另外,江苏省在政策扶持、科研人才和企业发展方面都排名前三,科研支出方面最为突出,说明江苏省高度重视创意产业研发,推动行业发展。
“数字创意产业成为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主力。”《报告》认为,上海、江苏、浙江三地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这一可喜局面:三地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有着“经济效益高、创意基石多、文化特色浓”的良好背景,如有海派文化、金陵文化,吴越文化和江南文化等;三地政府都出台了相关政策加以扶持,第三产业获得快速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占地区GDP的比重均超过5%,逐渐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之一;创新研发动力强,呈现多元化、开放性、融合发展的特点,如上海以“文创+旅游”为主,江苏以“文创+金融”为主,浙江以“文创+高端制造”为主;数字创意企业积极采用VR、AI等新型技术,如常州恐龙园文化以“恐龙人”为主题打造优质IP内容,《恐龙宝贝》、《米多龙》等作品赢得国内外市场。
从细分领域看发展寻商机
2015年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规模达5939.85亿元,同比增长22.9%;其中VR增幅最大,达267.5%,显示其发展具有较大的潜力和活力。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七大细分领域,目前呈现出“游戏盈利强,动漫衍生广,VR潜力劲”的外部特征。睁眼细看,不难发现其中蕴含的商机———
网络文学:处于发展阶段,作为IP源头,提升机会大;
动漫:处于发展阶段,IP衍生市场潜力大;
影视:处于成长阶段,受众广泛,优质内容爆发力强劲;
游戏:处于成熟阶段,电竞、VR是其新增长点;
创意设计: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经济附加值空间大,但创意理念和水平有待提高;
VR:处于起步阶段,潜力大,高增速,但技术、产品和内容等有待提升;
在线教育:处于成长阶段,融合语音识别、直播互动、AI等技术可获得快速发展。
突破瓶颈,方能获得大发展
中国数字创意产业虽然发展态势良好,但其进程面临瓶颈挑战。
《报告》对“瓶颈”及“成因”,从四个维度做了分析:一是产品供给内容方面,虽然内容消费覆盖领域众多,但存在“优质作品供给不足,劣质作品产能过剩”的问题,有文化含量、情感含量、艺术含量的国产作品仍然凤毛麟角;二是供给主体方面,内容厂商在资本投入、知识产权和品牌竞争上不时出现不正当及恶意竞争的状况;三是消费层面,恶意扣费、消费欺诈等侵犯消费者利益的事件时有发生,特别是在移动网络游戏、移动直播等领域,虚拟物品、虚拟道具等虚拟财产相关法律法规缺失;四是人才缺口较大,这与教育培训和实践相对脱节有关,也因为中国创意人才培训政策尚未完善,对创意人才的发展、帮扶、支持等制度尚未形成体系。
这些问题,数字创意从业者、投融资机构和政府主管部门都“绕不开”。只有直接面对,寻得良策破之,才能赢来中国数字创意产业的大繁荣大发展。
【中国产业结构论文】推荐阅读:
市场经济下中国武术经济的产业化发展论文06-19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调查06-04
中国动漫产业现状探析06-25
中国保险产业分析报告05-31
中国医药产业发展报告06-09
中国电影百年产业历史06-19
中国大陆汽车产业分析06-26
中国软件产业发展简介10-26
中国电焊机产业报告11-05
中国手机产业scp分析1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