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通用8篇)
肖旭明
2011年第6期 ——文化建设
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是党中央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着力把民族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对于“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加快建设湖北武陵山试验区和全国先进自治州,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充分认识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恩施州民族文化绚丽多彩,文化产业发展前景广阔。近几年来,文化资源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文化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基础。但是,由于基础差,开发起步晚,文化产业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
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恩施州巴楚文化交融,民族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交相辉映。历史文化底蕴厚重,是距今200万年左右的最古老的人类——“建始直立人”以及古代巴人的发源地,有土司皇城、抗战时期临时省会等历史遗址,自治州首府——恩施市被列为湖北省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民族文化绚丽多彩,以哭嫁、跳丧、摆手舞为代表的民间艺术独具特色,是列为世界25首经典民歌之一《龙船调》的故乡,是名副其实的民族艺术之乡;红色文化弥足珍贵,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湘鄂西和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贺龙等老一辈革命家在这里留下了战斗足迹,有叶挺将军囚居地、红三军政治部旧址等革命遗址。
文化开发初见成效。近年来,恩施州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关于加快民族文化大州建设的若干意见》和《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等文件,文化不断繁荣发展,民族文化的影响力、感染力进一步增强。一是文化精品不断涌现。以“五个一工程”项目建设为龙头,推出一批具有恩施特色和较高艺术水准的民族文化精品。电影《沉默的远山》、大型歌舞《比兹卡》、地方戏曲《西兰卡普》、民族歌曲《巴山谣》等众多艺术门类的优秀作品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来凤《土家摆手舞》获得全国广场舞“群星奖”,“土苗兄妹”、巴东“土家撒叶尔嗬组合”先后获得中央电视台青歌赛原生态组金奖,歌舞《山乡春来早》走进央视2009年春晚。二是旅游与文化的结合更加紧密。以利川“龙船调民歌节”和恩施“土家女儿会”、来凤“土家摆手节”、巴东“三峡纤夫节”等“一歌三节”为代表的旅游节庆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丰富了生态文化旅游业的发展内涵。利川腾龙洞景区大型歌舞《夷水利川》历经三次改造,影响力不断扩大,成为展示恩施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三是文化产业逐步壮大。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全州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9个,民间职业剧团5个,歌舞等娱乐场所136家。坚持以市场为主导,依托特色文化资源,开发出宝石花竹筷、西兰卡普织锦、土家绣花鞋等一批市场前景好的文化产业项目和旅游工艺产品。积极推动国有文化单位体制改革,恩施报业集团组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湖北民族歌舞团管理体制不断完善。文化“走出去”步伐加快,湖北民族歌舞团代表中国艺术团赴巴基斯坦进行为期10天的文化交流活动,受到巴基斯坦总统、总理及三军参谋长等政要的亲切接见,赢得巴基斯坦各界一致赞誉。
产业发展刚刚起步。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前景较好,势头良好。但是,与全国、全省发展差距较大。一是文化体制改革不够。体制机制不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还没有彻底分开,文化产业发展活力不足。乡镇综合改革后配套管理没有跟上,基层文化干部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文化资源深度开发不够。文化精品少,特别是在全国、全省叫得响的文化品牌还不多。三是文化市场发育不够。书报刊、电子音像、演出娱乐、影视剧等文化产品市场规模小、实力弱。全州现有文化企业不足1000家,文化产业发展与先进市的差距较大。综合分析,我州民族文化产业整体上处于起步、培育和探索的初级阶段。加快发展民族文化产业,既不能超越特定阶段,提不切实际的目标,又要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发挥资源优势,抢抓历史机遇,走出一条符合恩施实际的发展新路子,推进跨越式发展,使文化产业逐步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二、妥善处理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
文化作为一种软实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文化产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中的几个关系,以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推动全州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妥善处理广泛借鉴与因地制宜的关系。在恩施这样一个经济欠发达的民族地区,文化产业还是一个全新产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要自我探索,积累经验,又要增强开放意识,拓宽发展视野。把世界的拿到恩施来,把恩施的拿到世界去。向国内外发达地区学习,把他们的先进经验与本地的实际结合起来,既融入现代理念,又彰显民族特色,在更大的空间,以更高的标准,谋划发展战略,创新发展思路,完善体制机制,促进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妥善处理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关系。传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对传承的扬弃。没有创新,传承就难以延续;不注重传承,创新就失去了根基。要以建设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为目标,加大民族文化保护抢救、开发利用和传承力度。一方面,以实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为抓手,挖掘、整理和保护民族文化遗产,发掘传统文化的独特内涵,通过艺术表现形式和现代传播手段,使民族优秀文化遗产永久传承和延续。另一方面,要体现时代要求,推陈出新,以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创造出更多的民族特色与时代精神紧密融合、相得益彰的文化产品。
妥善处理产业升级与突出特色的关系。针对我州文化产业“软、小、散”的状况,坚持转变发展方式,把产业结构升级与突出民族特色统一起来,在更高层次上体现个性特色,增强文化产品市场竞争力。研究制定政策,引导文化产业结构调整,改造提升传统业态,加快发展新兴产业。积聚文化要素,整合文化资源,培植壮大文化市场主体。组建文化产业集团,探索建立文化产业园区,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由数量型向素质提升型转变。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改变文化产业发展层次低的状况,促进可持续发展。
妥善处理内部搞活与扩大开放的关系。把文化产业放在国际、国内产业发展大格局中去谋划,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完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机制,加快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步伐,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坚持“引进来”,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问题。坚持“走出去”,发挥开放的“倒逼”作用,推进文化产业市场化进程。认真总结推广湖北省民族歌舞团到巴基斯坦等地演出的经验。大胆“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市场分工合作,有效宣传推介恩施,扩大民族文化的影响力。
妥善处理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的关系。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把资源开发与资源保护统一起来,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加大文化资源的抢救和保护力度,建立文化资源永续利用保护机制和法规体系,把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建立在牢固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
三、积极探索恩施州文化产业发展的新途径
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恩施文化产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黄金期。国家对民族地区、西部地区扶持力度不断加大,省委、省政府大力推进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支持恩施建设全国先进自治州和湖北武陵山试验区,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平台。我们要抢抓机遇,抓住关键,着力推进旅游与文化的融合,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植市场主体。以湖北省民族歌舞团为龙头,加快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步伐,培养一批更具活力的文化市场主体。抓好文化招商,吸引外来资本;鼓励全民创业,激活民间投资;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形成多方投入、共同发展的局面。重点培育广电传媒、文化旅游、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印刷发行、网络信息、体育休闲等文化企业,组建州广播影视集团、恩施日报报业集团、恩施新世纪电影院线集团、恩施印务集团,扩大文化产业的集群效应。扶持培育民间文化传人成为文化产业“专业大户”,在继承民间艺术绝活中开发文化产品,成为民间文化产业发展的带头人。引导和支持文化底蕴深厚的村寨、乡镇作为文化产品生产“专业村镇”走向市场,带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
办好民俗节庆活动,让文化与旅游融合。巩固发展“一歌三节”等旅游文化节会品牌。以腾龙洞、大峡谷、神农溪、坪坝营、龙船水乡、仙佛寺等旅游景点为基础平台,以正在建设的“恩施旅游港”、“中国女儿城”、“中华茶城”、“三峡纤夫文化旅游公园”等旅游文化项目为延伸载体,整合节会资源,创意发展以“女儿会”、“龙船调”、“摆手节”、“纤夫节”为重点的民俗节会,挖掘文化内涵,丰富表现形式,发展商业会展,延伸旅游链条,促进旅游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扩大旅游文化的经济社会效应。传承传统工艺,继承开发土家织锦、刺绣、竹编、藤编、石雕等民间工艺产品,加强“民族特色购物街区”建设,发展旅游文化商品。打造民族饮食品牌,发展民族餐饮业。加快特色民居建设,构织旅游文化“风景线”,促进民族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旅游产品。
整合各类文化资源,打造民族文化品牌。着眼于我州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抗战文化、生态文化等优势文化资源,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突出文化艺术创意,打造一批彰显民族特色、体现时代精神的民族特色文化品牌。加强文化旅游示范县(市)、旅游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建设。组建“恩施州民族民间文化演艺集团”,发展有品位、有特色、大众化的歌舞娱乐节目。打造民族歌舞精品,借助国内外巡演,展示推介民族文化。大力推广宣传《直尕思得》、《比兹卡》、《撒叶尔嗬》、《土家女儿会》、《黄四姐》等具有广泛影响的民族文化演艺节目。依托清江流域,策划山水实景演出《神话恩施》;依托重点旅游景点,建设民族歌舞演艺场所,打造摆手舞、堂戏、撒叶儿嗬、傩戏等具有土苗风情的商业演艺队伍。加大影视作品创作力度,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推出《大水井》等具有地方特色的电视、电影作品,打出恩施文化名片。
完善文化市场,引导文化消费。科学把握文化市场消费的新趋势,拓展群众文化消费新途径,引导文化消费朝健康时尚的轨道发展。坚持在政府引导下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完善文化市场体系。科学合理布局,发展文化产品专业市场;繁荣中介机构,发展文化服务市场;积聚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发展文化要素市场。加强文化市场监管,营造健康有序的文化市场环境,吸引更多的文化投资者到恩施创业发展。■
1.1 养殖方式
现阶段, 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 部分地区会受到地理条件的制约, 例如偏远地区, 养殖户居住的地点比较分散, 并且交通运输不方便。因此, 养殖户所处的地理位置, 决定其必须采用自给自足的养殖方式[1]。
1.2 养殖规模
目前, 在农村养殖业发展的过程中, 散养和规模养殖方式并存, 散养模式主要集中在偏远山区和丘陵地带。然而, 规模养殖主要集中在城镇的周围, 由于国家和当地政府对畜牧业的大力支持, 使得规模养殖的发展趋势逐渐增大。
1.3 经营方式
在偏远山区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 主要包括以下几种养殖模式, 即圈养、土杂品种等等。然而, 对于规模养殖的用户, 通常情况下, 会采用标准的圈舍、配方饲料等现代化的养殖技术, 进而为自身获取更多的经济收益。此外, 在经营方式方面, 主要存在以下两种经营方式, 即分散经营和现代化经营, 分散经营方式主要用于自给自足的养殖户, 然而, 现代化的经营方式主要用于专业养殖户[2]。
2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对策
2.1 优化畜牧业的养殖结构
现阶段, 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 养殖户应当转变养殖结构, 主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养殖户应合理的把握养殖进程, 保证畜产品的及时供给, 以免因速度过快或过慢, 出现供不应求的现象, 这会为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 也会影响国家的宏观调控。养殖户在养殖的过程中, 应当选择最佳的养殖区域, 以保证周边环境有利于畜禽的生长, 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场, 应当选择远离城镇、河流的区域, 并且养殖数量应符合当地环境承载的基本要求;养殖户应当调整和优化畜禽结构, 以保证畜牧业发展的协调性, 依据当地实际情况, 选择与之相适应的畜禽种类, 以使畜禽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地气候与环境。
2.2 改进和完善养殖方式
伴随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 以及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转移, 养殖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现代化的规模养殖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因此, 国家和当地政府应当以此为切入点, 并且制定一些优惠政策。例如, 贷款、项目扶持等等, 积极引导企业到民间进行投资, 建立大型的养殖场, 给予养殖户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 为养殖户奠定良好的经济基础。
2.3 转变增长方式
在养殖设备方面, 应逐渐实现机械化, 并且还应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 应使养殖场与科研院校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以不断提高养殖技术, 进而使我国养殖业能够在国际市场中占据有利地位。国家应提升养殖人员的专业素质, 定期对养殖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以改进和完善养殖人员的养殖理念, 进而不断加快我国养殖业的发展进程。
2.4 完善发展方式
在养殖畜禽的过程中, 对于规模较大的养殖户, 应当依据绿色产品、有机食品和无公害产品的标准, 进行养殖生产, 加大监督和管理力度, 以保证产品质量, 以不断提升养殖户的声誉, 进而实现标准化的生产经营方式。当地政府应引入市场准入机制, 以使畜禽产品能够朝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对于符合质量要求标准的产品, 允许其进入市场, 对于不符合标准的产品, 严禁进入市场, 以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相关管理部门应当加大监督力度, 例如, 可以开展产品质量打假, 对于部分违背畜产品生产标准的行为, 应严格进行惩处, 进而稳定畜产品的市场秩序。
3 结论
综上所述, 通过分析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的对策, 我们能够看出, 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 规模养殖已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并且为养殖户获得较多的经济收益。但是, 仍旧存在很多缺陷, 例如, 养殖技术落后、销售方式单一等等。因此, 这就要求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 国家应当给予养殖户足够的资金支持, 以不断提高养殖技术, 进而为养殖户获得更多的经济收益, 以不断加快我国养殖业的发展进程。
摘要:伴随我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 国家对畜牧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 要求养殖户应当转变畜牧发展方式, 推进畜牧产业的跨越发展。长期以来, 在畜牧业发展的过程中, 养殖户也在不断转变畜牧发展方式, 虽然已经取得一些成效, 但是仍旧存在很多问题, 阻碍畜牧业的发展进程。本文主要阐述了转变畜牧发展方式的主要对策, 进而使我国畜牧业朝向更好、更快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畜牧业,发展方式,跨越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凡东.我国畜牧业生态经济发展的分析[J].青岛大学, 2010, 18 (03) :259-261.
要充分发挥政协人才荟萃的优势,在提高建言献策的深度上下功夫。要充分发挥“智囊团”和“人才库”的作用,竭尽所能地为党委、政府当好参谋、出好主意。
善于抓住关键问题。不管是政治协商,还是参政议政,都要选择产业发展中具有全局性、前瞻性的课题,提出符合经济规律、南充实际的建议。当前,要围绕推进工业、农业、旅游和文化产业“四个跨越”,围绕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目标,多谋发展大事,多献发展大计。
勤于调查研究。陈云同志说过:我们做工作,要用90%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10%的时间决定政策。政协委员要坚持深入基层,把民间的真知灼见集中起来,把现实的问题反映上来。
善于转化建议。建言立论要注重质量,谋在事发之前、关键之处。按照“三在前、三在先”的原则进行协商,运用调研报告、提案、建议案、社情民意等形式及时反映,切实做到提出的意见和建议都是饱含心血、凝聚智慧的珍品。今年我们围绕市委工作部署,就建设石油天然气化工产业基地、建设丝纺服装工业园等重点课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提出的许多意见建议转化成党政决策。
要充分发挥政协包容性强的优势,在凝聚发展合力的广度上下功夫。政协突出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把上下下下的思想统一到实施“产业兴市、工业强市”战略上来,大大小小的智慧集中到实现富民强市目标上来。
多做加强团结、凝聚人心的工作。按照团结的人越多越好、团结的面越宽越好要求,做好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团结工作,搞好与参加政协各党派团体和无党派人士的团结联谊。
多做发扬民主、促进和谐的工作。坚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积极支持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就产业发展的重要决策、重大问题讨论协商。
多做协调关系、化解矛盾的工作。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工作者工作在基层一线、生活在群众身边,要积极宣传党委、政府的政策举措,协助党委、政府解民忧、顺民心,使党政领导的精力能够更多地用在抓产业抓发展上,使全市人民的心思能够最大限度地统一到跨越发展上来。
要充分发挥政协位置超脱的优势,在加大环境监督的力度上下功夫。现代经济重视环境经济,抓环境就是抓发展,抓环境就是抓机遇。政协要加强对发展环境的监督,努力把南充打造成聚集资金的洼地、创业兴业的宝地。
增强监督的责任意识。民主监督是政协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我们开展工作的有效手段。监督要敢于直言、善谏铮言,不怕招惹麻烦,有利发展的话坚决说,有损发展的事敢于揭,下决心摒弃阻碍跨越发展的落后观念,破除制约跨越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增强监督的换位意识。南充是欠发达地区,很多事情一时还没有能力全部得到妥善解决。监督中要尊重政府和部门的意见,体谅政府和部门的难处,不责人所不及,强人所不能,本着推动工作、有利发展的原则,对发现的问题和错误该提醒的及时提醒,在监督中共为共进。
大兴全民创业推进跨越发展
〃陈昌学刘俊
2010年,麻城市委六届五次全会召开,会议的议题是: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认识和把握市情,进一步谋划麻城科学发展的思路和举措,进一步振奋干部群众精神,动员和组织全市上下大力推进全民行动,建设名城强市。2011年9月,市委六届六次全会召开,会议的议题是:动员全市上下积极行动起来,创新理念,创造活力,创建舞台,创优环境,努力开启全民创业的新征程。11月,中共麻城市第七次代表大会召开,新一届市委提出我们今后五年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大别山实验区建设为抓手,坚持“五城同建”,推进跨越发展,努力把麻城建设成为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
纵观这几次会议,谋划麻城科学发展的目标日益明确,思路日益明晰,让人倍感振奋。在这几次会议中,推进全民行动,谋求跨越发展是相同的主题。可见,推进全民行动对于发展我市经济起着重要作用。创业是发展之基、富民之本、强市之路。下面我就全民创业谈谈看法。全民创业是激活发展动力,建设“五个新麻城”的根本举措,也是推进跨越发展,建设富民强市的内生动力。推进全民创业就是要通过各种方式,让每个人根据自身情况,抓住发展机会,选准发展路子,充分发挥才能,在市场经济中大显身手,在各自领域创造价值、成就事业;就是要激发一切能够鼓起的创业热情,调动一切能够动员的创业主体,放开一切能够放开的创业领域,落实一切能够做到的创业政策,在全市上下大力营造千方百计谋创业、千辛万苦去创业、千军万马兴创业的生麻城市黄土岗中心学校教师文稿
动局面。
目前,通过全市各级各部门的积极努力,我市市民在参与全民创业中已表现出高涨的积极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1、缺乏年轻劳动力,农村创业后继无人。目前,由于农业生产效益低,我市农村许多年轻人都外出打工,在家种田的主要靠上世纪 50年代的人,基本没有年轻人种田,农业生产面临断层的危险,导致农村创业群体缺乏活力和战斗力,更谈不上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科技的推动。
2.农民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难于适应创业发展需要。据调查,我市农村劳动力初中文化程度以下的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妇女老人留守农村,只能应付简单程式化的劳动。由于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水平较低,很难适应创业发展的需要。
3、思想观念守旧,市场意识不强。由于受历史文化、传统思想的影响,我市相当一部分干部群众求稳怕乱,因循守旧,闯市场的勇气不够,开拓创新意识不强,只求稳稳当当,不愿冒风险。一些村民存在小成即满、小富即安的思想,大事干不了,小事不愿干,大钱挣不来,小钱不愿挣,严重阻碍了他们创业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4、创业服务体系尚需完善,创业环境不优。由于创业具有开拓性和风险性;创业项目起点低、投资少、规模小,又缺乏必要的发展资金、技术和信息;加之,部分单位部门服务意识不强,依法办事观念不足,办事效率较低,收费审批项目多,法律服务保障欠佳,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市全民创业的积极性。
要解决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
一、充分认识实施全民创业的重要意义。
全民创业是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推动镇域经济发展的内在动力,也是富民强市、建设“五个新麻城”的必然选择。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可以扫除思想障碍,激活创业主体,发挥一切创业潜能,促进麻城经济社会的跨越发展。在全社会树立起崇文重商的理念,弘扬创业文化,优化创业环境,实现以创业加快改革,以创业推动发展,以创业促进和谐,为“五个新麻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广泛宣传动员,实施部门联动,形成全民创业氛围。
要切实做好开展全民创业的宣传动员工作,充分发挥报刊杂志、广播电视、广告、网络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利用各种宣传工具和途径,认真开好动员会,专题讨论会,在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中深入开展创业教育。弘扬创业文化,推介创业典型,传递创业信息,发布创业的各种优惠政策,使全民创业计划家喻户晓,从而激发全民创业的激情,在全市形成全民创业的良好氛围。
实施全民创业计划,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条块结合,形成合力,联手推动全民创业。各部门明确责任,积极制定支持全民创业的具体政策措施;并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优势,推动全民创业工作的深入开展。
三、解放思想,扫除思想障碍,提高创业意识。
先进发达地区的大发展、大进步,源于思想大解放。麻城崛起,必须从解放思想起步;麻城发展,只能从转变观念开始。创新一个理念,抓住一个机遇,才能领先一个时代。要坚决克服“等靠要”思想、官本位思想、因循守旧思想和小富即安的思想,着力营造“重商、亲商、从商“的浓厚氛围,努力推进”官本位“向”商本位“转变,让更多的人把心思放在创业上,把资金放在创业上,把能量耗在创业上。要强化培训培育创业主体,创新载体培育创业主体,焕发激情培育创业主体,创新各种创业服务平台,激发百姓创业激情,形成家家上项目,人人搞创业,户户忙赚钱的可喜局面。
四、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增强创业能力
一是整合职业技能培训资源,建立和完善一批创业项目库,成立一批创业培训基地,对创业者进行创业培训;二是各村、各社区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帮助创业者了解创业环境和市场动态,熟悉有关政策法规,掌握创业经营的必备知识,提高创业能力;三是建立创业导师库,按照“一名创业导师+一位法律援助顾问+一个创业见习基地”扶持模式实行“一对一”创业辅导,帮助创业者走过最艰难的创业初期。
五、完善创业扶持政策,强化创业动力
1、发挥政府融资主导作用,落实财政扶持政策,建立小额担保贷款创业基金,集中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
2、发挥金融部门融资主体作用,加大对大中专毕业生、残疾人、复转军人、失地农民等自主创业者小额担保创业信贷的支持力度;
3、落实优惠政策,给创业者开通绿色通道。降低创业门槛,针对创业者办证难、手续杂的问题,简化办证手续,搞好服务和技术指导,为创业者提供一个公平竞争的法制环境;
4、加大小企业小老板的培育力度,对资金少、规模小但有良好发展前景的小企业小老板,政府可加大对他们的政策和资金扶植力度。总之,立足新起点,抢抓新机遇,坚持“五城同建”,大兴全民创业,推进跨越发展,麻城建设成为大别山地区经济中心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
抓住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是西吉实现跨越发展、与全区和全国同步迈入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要做好以下四篇文章。
(一)做好创新的文章,立足县情谋发展。一是在创新中抢抓发展机遇。紧抓国家加大对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支持机遇,积极争取宁夏中南部地区城乡饮水安全工程西吉项目区建设和一批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库井灌区节水改造等水利工程项目;争取固—西高速、309国道袁河至郭家沟段改(扩)建和一批乡村道路建设项目。紧抓国家对西部地区退耕还林、封山禁牧、生态补偿等方面的政策机遇,争取将西吉县列为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二是在创新中抓好产业结构调整。切实做好产业规划和布局,建立100万亩的旱作节水农业产业带,在葫芦河川道区打造100公里特色蔬菜产业带,努力形成一带带多园、各具特色的现代农业格局。大力发展马铃薯种薯产业,强化科技支撑,提高产量和品质,力争把西吉建成集种薯繁育、生产加工、贮藏外销为一体的马铃薯产业强县。加快实施肉牛养殖示范工程,扶持养殖专业村、养殖大户,扩大养殖规模。加快培育以西芹为主的特色蔬菜产业,引领现代农业发展。抓好劳动力转移、技能培训和经纪人引领输出,稳定现有基地,加快劳动力就业转移。三是在创新中实施产业带动。我们将依托优势资源,深入实施优势资源开发转换战略,加
快东西合作,建设闽宁产业园,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绿化、环保、低碳经济。扶持发展华林公司、佳立公司等龙头企业,着力打造以佳立公司为龙头的10亿元产值的马铃薯加工业集群,打造1亿元产值的单家集清真牛羊肉加工业,以园区带动全县工业经济上台阶。四是在创新中发展民营经济。不断创优法制环境、人文环境、创业环境,旗帜鲜明地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掀起全民创业高潮,加快创业园区和孵化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创业和技能培训,充分调动民营企业家、大学生、返乡农民工、复退军人、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能人的创业激情,努力走出一条挖掘民智、吸引民资、依靠民力做活民营经济发展之路。五是在创新中推进城镇化进程。大力实施“城镇带动”战略,以建设生态园林县城为目标,坚持县城和重点乡(镇)全面推进、协调发展,完善城镇功能、培植产业支撑、增强集聚能力,切实做好县城及城镇规划,打造一批亮点城镇。六是在创新中打好生态移民攻坚战。举全县之力,打一场生态移民攻坚战,大力实施劳务移民、教育移民和产业移民,力争在5年内对全县6万不适宜人居地区的群众基本搬出来,按照“两步走”的要求,确保实现小康目标。七是在创新中打好提高人口素质的持久战。牢固树立“抓计划生育就是抓发展,控制人口就是快发展”的理念,着力抓好“少生快富”扩面试点、节育措施落实工作,统筹解决好纯女户、少生快富对象户社会保障问题。教育引导广大群众转变生育观念,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促进人口大县向人力资源强县转变。
(二)做好转变的文章,解放思想促发展。一要着力推进思想观念转变。要以“西部大开发,西吉要奋进”大讨论为主体,以“县级领导干部论坛”、“科级干部大讲台”、“专家学者进西吉”、“千名干部下基层”和“五比五看”活动为载体,以“争坐西部大开发头班车、争创西吉大发展新局面”为目标,紧紧围绕加快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加快项目建设、保障和改善民生等事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开展大讨论,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牢固树立发展意识、机遇意识、竞争意识,切实把思想观念从狭隘封闭的习惯中解放出来、从按部就班的意识中解放出来,从小进则满的观念中解放出来,让思想的大解放引领事业的大发展。二要着力推进发展方式转变。西吉县自然条件差,经济基础薄弱,工业、服务业发展滞后,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发展层次低等问题突出。要实现与全国、全区同步迈入小康,必须着力推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要“跳出抗旱抓抗旱、跳出农业抓农业”,把生态脆弱、干旱少雨、高寒阴湿等农业生产的劣势转变为发展特色经济的优势,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和旱作节水农业。用工业化的理念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规模大、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加快推进产加销一体化步伐,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加快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带动批发零售等商贸服务业加快发展,不断提高商贸流通现代化水平。三要着力推进工作作风转变。越是欠发达地区,越需要过硬的作风,我们要坚持
在创先争优中看作风,努力在“早”、“实”、“快”、“严”、“抢”上作文章,以实实在在的工作,扎实有效的举措,激发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走在前列。四要着力推进精神状态转变。要进一步弘扬“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保持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和只争朝夕的工作劲头,以“欠不起”的使命感、“等不起”的责任感、“坐不住”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以谋大事求发展的气魄,以殚精竭虑、全然忘我的精神境界,以奋发有为、敢为人先的勇气,推动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快发展、大发展。
(三)做好跨越的文章,奋力推进快发展。作为一个贫困地区,要在十年的时间内追赶上发达地区水平,这就要求我们要以超常规的思路、超常规的举措推动跨越式发展。一要优化思路求跨越。思路决定出路,我们要站在全市、全区、全国的高度,审视我们所处的位置,改变坐标系,转变参照系,以大视野提升大思路。要做到工作谋划超前,项目设计超前,各项措施超前,高起点、高标准勾画好今后五年及十年的发展蓝图。二要树立标杆求跨越。树立标杆,才有前进方向,奋勇跟跑,才能缩小差距。环顾周边,区内川区各县(市、区)发展势头极为迅猛,我们要紧紧咬住他们发展,以川区为参照系,提升我们的发展定位。三要发挥优势求跨越。我们有丰富的土地、劳动力资源,有特色突出的产业资源,有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我们要依托资源优势,加快东西合作,抢抓东部产业转移机遇,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四要完善机制促跨越。以目标管理考核责任机制促落实,结合西部大开发政策落实对接,奖励先进,鞭策后进。以评先促优机制促落实,每年举办县域经济观摩会和外地考察学习活动,通过观摩、比较和学习,促进全县竞相发展。以有效的督查机制促落实,推行重点项目建设和重点工作“限时办结制”,实行“目标倒逼进度,时间倒逼程序,社会倒逼部门,下级倒逼上级,督查倒逼落实”的抓落实机制。建立公开评议制度,对一些重大事项的落实情况,向社会公开,发动群众评议,提高落实实效。
(四)做好和谐的文章,团结稳定保发展。我们始终把和谐稳定作为第一责任和硬任务,坚持以发展促和谐稳定、以和谐稳定保发展。一要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和“三个离不开”的方针,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主题,坚持不懈地推进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进社区、进农村、进校园、进寺庙。依法加强对宗教事务的管理,突出抓好宗教人士和教职人员培训、宗教活动场所和大型跨地区宗教活动规范化管理,发挥好信教群众在西部大开发中的积极作用。二要深入推进“平安西吉”建设。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完善治安防控体系,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积极预防和有效化解矛盾和纠纷,及时妥善处理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三要深入推进环境创新。结合落实中央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本着力所能及、尽力而为的原则,最大限度地出台一些让利于商的新政策。进一步推进机关效能建设,落实好岗位责任制、首问责任制、限时办结制、服务承
回眸南通**快速发展的几年,我们深深感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除
了要有适应市场的发展战略外,更重要的要有能够发掘员工潜能,凝聚员工人心,激励员工向上的优秀企业文化,使企业文化成为推进企业跨越发展的不竭动力。
一、发扬传统,坚持创新,努力创建优秀的企业文化
南通**是南通建筑铁军的发祥地。早在二十多年前,南通**就和众多兄弟队伍在大庆油田留下了“大庆有铁人,南通有铁军”的佳话。1984年援藏建设中,南通**凭着一股拼命精神,创造了雪域高原建筑史上的奇迹,承建的拉萨饭店被人们誉为西藏高原上不朽的丰碑,并被列入中国百年经典建筑,公司因此被授予“高原建设铁军”称号。
二十多年来,我们不断发扬光大“艰苦创业,纪律严明,奋勇争先,甘于奉献”的铁军精神,在全国二十多个省市的二百多个施工点上,建一项工程,树一座丰碑,创一方信誉,使南通铁军誉满全国。随着时代的前进,我们把在改革开放大潮中搏击的新的文化内涵融入具有浓厚精神文化底蕴的铁军精神,总结形成了“开拓、务实、创新”的南通**企业精神。精神文化建设使企业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曾荣获“全国建设系统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称号,连续多年被评为“江苏省文明单位标兵”。
二、信任员工,尊重员工,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我们公司的领导有这样一个共识:所有员工都是渴望被信任,并希望能够有所成就和贡献的,只要领导者有效激励员工的自尊心和荣誉感,员工自然会竭诚相报。领导者激励员工的方法不能单纯靠自己所拥有的法定权力,主要地要靠自身的影响力,靠自己所具备的人格魅力,身体力行,去影响和带动员工,使员工看到领导者的新观念、新举措能给企业带来的发展,给员工个人带来更大实惠,从而赢得员工的信任。当员工对领导者有了信任感,就会自觉全力投入各项工作,并努力取得好成绩。因此,我们从企业改制就努力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股权结构的合理性。根据企业实际,改制时确定购股对象为:工程处主任、书记和部分副主任、副书记,分公司经理、副经理和副书记以上人员,机关中层干部以上人员,优秀项目经理和优秀财务负责人,共200人。改制后,经营管理层股本占总股本70%以上,主要经营者股本占总股本8%左右,股权结构的合理性和股东的广泛性充分调动了整个管理层的积极性。同时,公司明确规定所有员工工龄不作一次性买断,把员工与企业捆在一起,使全体员工特别是与企业一同成长起来的“师傅级”员工感到:企业改制没有把他们当作包袱,而是作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长期归属感和责任感,激发了员工的向心力和团队精神。
二是充分体现民主文化。企业改制后,第一届董事会是通过全体股东民主推荐候选人,然后召开股东大会,采用差额选举的办法按法定程序选举产生的。第一届董事会在任期内,按照股东意愿,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不断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创新发展思路,强化科学管理,把企业推上了快速稳定发展的轨道,取得了有目共睹的骄人业绩,得到了全体股东和广大员工的赞扬和支持。
2003年10月,公司董事会和监事会换届选举,我们为了使全体股东充分履行自己的民主权利,并能让所有股东以至全体员工亲身感受到自己在南通**受到尊重,并能受到公平的对待,决定在全体股东中采用“海选”的办法,不确定候选人,无记名投票民主选举,一次性选举产生了公司新一届董事会和监事会,选举结果与董事会的预料完全一致。这个事实有力地证明了公司全体股东团结一致,同心同德的精神风貌和董事会在股东中的崇高威望,也说明了公司是一个和谐企业,整个员工队伍是一个优秀的团队。
三是注重绩效文化。企业改制后,对薪酬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工人按完成的劳动定额,实行按劳分配,多劳多得;管理人员实行年薪制,其中对公司经济效益不产生直接影响的人员实行固定年薪制,与公司效益直接相关的人员实行效益年薪制。通过建立科学的绩效考评体系,合理、客观地评价每个员工的工作实绩,把薪酬与个人绩效紧密联系,既体现“多劳多得,绩效优先”的分配理念,又体现了员工自身价值和价值观的满足,每个员工在南通**都会受到平等的待遇。随着企业效益的增长,员工收入也逐年提高,让员工实实在在感受到明年会比今年更好。同时,通过目标激励、荣誉激励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员工的工作态度、工作质量、工作效率和爱岗敬业精神有了明显的提高。
四是强化人本文化。我们把对人的开发与管理放在企业管理的首要位置上,在管理中逐步从传统的偏重于员工的物质需求和经济利益转向文化管理,重视员工的精神作用。从认真研究员工的思想和需求为起点,肯定每个员工的个人价值,提供充分发挥每个员工才智的平台,为他们的自我实现创造条件,从内心深处激发每个员工的内在潜能,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精神,使他们在共同价值观的作用下激励斗志,奋发工作。通过创建学习型企业,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凝聚力功能,培育员工的团队精神,把员工个人目标同化于企业目标,使每个员工对企业都有真心实意的忠诚感,并且具有团队的荣誉感,把企业铸造成一个特别能战斗的集体,一个优秀的团队。对企业来说能够胜任岗位的就是人才,为企业发展作出贡献的就是优秀人才。对人才的发掘我们不但只看那些已经被选拔任用的人,更注意发现那些尚未被发现,其价值得不到体现、未能人尽其才的人,避免埋没真人才、流失好人才。通过待遇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和剩余价值留人,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近几年来,公司没有一个员工要跳槽离开公司的,相反的,却有很多外单位的人才要求应聘到我们公司来,现在公司每年要引进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近百名。
三、以人为本,创新管理,加快企业发展的步伐
南通**是一家创立四十多年,具有国家工程总承包特级资质的建筑施工企业。随着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我们感到用纯粹的制度来管理企业很难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只有把优秀企业文化融入企业管理的各个环节,在企业管理中运用“文化”来激励员工,才能使企业保持快速稳定发展。我们首先确立了员工靠文化来凝聚,管理靠文化来推动的管理理念。企业不能绝对靠制度管人,制度可以制订得很严格,而在管理中必须与融通情感相结合,以人为本,实行人性化管理。其本质就是通过制度创新来实现与提高员工对制度的认同,继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潜能的目的。员工理解了制度,认同了制度,就会自觉地执行制度。要让员工理解制度,认同制度,首要的是制订制度的人要信任员工、尊重员工,要使制订的制度能够发掘潜能,能够体现人性化。企业改制后,我们本着人性化管理的原则,修订和完善了35项管理制度,这些制度的实施,不但规范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和员工的行为,而且激发了员工的工作热情,提高了工作的效率。现在,我们根据公司的实际和各个施工地区的地域文化不同,采取“区别化”的经营战略,成立具有独立法人的地区子公司,把过去的地区总部融入当地,成为当地企业,建立适应当地市场的一整套管理制度,与当地企业平等竞争。同时,鼓励下属单位在当地置业生根,员工在当地买房安家,小孩就近入学,有困难的公司还出面帮助协调解决。这样,企业突破了壁垒,在同一市场上与当地企业平等竞争,享受同等待遇。员工的后顾之忧也得到解决,人心更加稳定。今年,在上海注册成立了一级资质的上海金安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在南京注册成立了二级资质的江苏金恒泰建筑安装工程有限公司。今后,在其它市场也要相继成立具有独立法人的地区公司,形成能够完全适应当地市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别化”经营,达到“企业年年有发展,员工年年有提高”的目标,让员工看到希望,看到前途,真心实意地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
诚信是企业的立企之本,也是企业健康发展的保证。在生产经营中,我们首先突出企业经营理念的诚信内涵,企业必须依靠诚信提高信誉,增强市场竞争能力,走诚信立企、诚信兴企之路。我们坚信:“以诚感人者,人亦以诚而应”。我们从不做有失诚信,有失信誉的事,不因急功近利而有失诚信准则。我们把客户需求作为企业的追求,让客户满意作为企业的服务准则。凡是对客户承诺的,无论多大困难都要按时兑现,以此树立企业良好的诚信形象。企业被评为“全国工程建设社会信用aaa级单位”和“中国建筑行业企业信用aaa级单位”,被授予“全国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近年来,公司根据用户反馈的信誉卡统计,用户满意率达到100%,企业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用户满意施工企业”,有数十项工程被评为全国和省市级用户满意工程。
产品如人品,好的人品才能生产出好的产品。特别是建筑施工的群体性和建筑产品的个性化特征,要生产出好的建筑产品,不但要有高素质的员工,而且要有一个优秀的团队。在质量管理中,我们不但重视规章制度和技术措施的作用,更重视人的作用,注重团队意识的培养。我们认为,施工现场的每一个人所做的每一项工作都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不仅包括项目经理、施工员、质检员、操作工人,而且还包括后勤人员。试想,如果由于炊事员的疏忽,工人吃不上可口饭菜,情绪势必会受到影响而不能专心施工,工程的质量也就无法得到有效的保证。因此,我们对工程质量实施全员的管理,对质量通病实施“群防群治”。优秀员工的集体智慧在某种程度上超过大师。我们公司和国内的一些大企业相比,高级人才不是最多的,设备不是最先进的,技术也不是最领先的,而我们可以把产品做得很好,并且每年出一个鲁班奖工程,我们靠的是优秀员工,是员工的团队精神。申报鲁班奖和其他奖项获奖不是我们唯一的目的,我们更看重在检查评审中专家们给我们的指点,通过我们的持续改进,使工程质量更上一层楼,让业主更满意。由于企业整体质量水平逐年提高,每年都有几项工程符合申报鲁班奖的条件,为了摆平,我们首先组织有关人员进行自评,今年就是在上海和南京的两项工程中选出一项申报鲁班奖的。公司先后荣获中国建筑工程鲁班奖11项,全国用户满意工程3项,国优银奖2项,省级以上优质工程奖300多项。
我们一贯重视企业形象的建设,通过形象建设使企业的理念视觉化、具体化。首先是加强员工形象建设。通过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科学文化知识、业务水平和个人道德修养。制定员工行为规范手册,将员工的主要行为规范,如团队守则、职业道德、工作纪律、工作作风、基本礼仪和个人修养等作为手册的主要内容,以此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其次是加强施工现场形象建设。我们把加强施工现场的形象建设作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在施工现场实施统一规划、统一标识,施工人员统一着装,工作和生活环境做到整洁文明。通过培训教育人、制度约束人、环境陶冶人和共同愿景激励人,增强了员工的自信心和自豪感,促进了企业的和谐发展。
一、优化区域布局, 扩大种植规模
确立相对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经营的理念, 科学规划产业区域布局, 着力推进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向规模基地集中。采取企业、专业合作社、业主建基地等形式, 全力推进桑薯协调发展, 形成了遍及沿金沙江和黑水河流域的冬季马铃薯连片产业带。种植面积8.3万亩, 建成现代冬季马铃薯高效复合种植基地3个, 百亩以上种植大户达73户, 大户生产面积2.56万亩。
二、粮经复合种植, 提高生产效益
大力推广“6215”大行桑/冬马铃薯-玉 (豆、花生、菜) -苕 (玉、豆、菜) 等粮经复合高效种植模式, 打造“千斤粮万元钱”生产基地, 大行桑套种冬马铃薯面积达4.8万亩, 产粮千斤以上, 亩产值1.5万元以上, 实现了良壤良制、良种良法、农机农艺结合提效益。采用农机化生产面积达7.4万亩, 农机具使用率在89%以上。一台培土机一天起垄10亩, 相当于20个壮劳动力, 油费40元, 机械操作手工资120元, 每亩起垄成本仅16元, 大大降低了劳动力成本, 减轻了劳动强度, 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三、推进订单生产, 强化市场营销
扩大对外宣传力度, 提高市场影响面和消费者的认知度。积极扶持和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 引导专业合作社建立生产基地。成立各类马铃薯农民专业合作社10家, 建设产业基地2万余亩。实施“农超对接”, 实行直供直销, 订单生产面积达5.4万亩。
四、落实目标责任, 强化资金保障
旗帜问题至关重要。旗帜引领方向,旗帜凝聚力量,旗帜昭示未来。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就谈到“主义譬如一面旗子,旗子举起来了,我们就知所趋赴、有所指望”。我们党成立91年、在全国执政63年、领导改革开放34年,之所以能够带领人民创造一个又一个“中国奇迹”,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弱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用不足世界10%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创造人民生活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关键在于高举旗帜不动摇。历史和现实反复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更是中华民族走向富强、实现伟大复兴的旗帜。哈尔滨要实现科学发展新跨越,也唯有高擎这面旗帜,把它作为经济社会更好更快更大发展的基本遵循。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不动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创造人民美好生活的唯一正确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指导党和人民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确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点和优势,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根本制度保障。当前,哈尔滨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面对百舸争流、千帆竞发的城市发展态势,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只要我们按照讲话要求始终不渝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基本道路不停步,坚持基本理论不动摇,坚持基本制度不懈怠,就一定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谱写哈尔滨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胡锦涛讲,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思路决定出路,观念关乎长远。哈尔滨发展相对滞后,固然原因很多,但思想不够解放、缺乏创新意识是个重要因素。一些同志习惯于“在现有的篮子里找菜”,在“老圈子里打滚”。解放思想,就要跳出固有的思维定势,挑战自身极限,把不可能变为可能。瑞士在土地、人口等方面与哈市相差无几,一年只有4个月可以放牧和耕种,其余时间都是冬季。然而,却能连续两年位居世界“创新指数”榜首成为创新强国,靠的是“独辟蹊径、勇于创新”的开放思维。解放思想天地宽。只有坚定不移地解放思想,我们才能走出束缚、摆脱桎梏,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发展的视野上、高度上突破自我,实现跨越发展。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改革开放。胡锦涛说,“我国过去30多年的快速发展靠的是改革开放,我国未来发展也必须坚定不移依靠改革开放”。哈市实施计划经济体制最早、最长,影响也最深,到现在一些部门仍习惯依旧,管住、管死的办法多,扶持、搞活的办法少,形象点说就是“车破闸好使”,严重影响了投资环境。改革开放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只有坚持改革开放,才能冲破体制坚冰、打破制度瓶颈,从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中解放出来,解决制约发展的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为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胡锦涛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仍然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面临着一系列极具挑战性的矛盾和困难”。哈尔滨目前还处在跨越式发展的起步阶段,正在“爬坡”。实施新战略、实现新跨越需要破解的矛盾很多,存在着经济总量不大、结构调整不快、新兴产业发展缓慢、服务业不发达、“二元结构”明显、城市功能不完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高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必须“以更加坚定的决心、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完善的制度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哈尔滨进入跨越发展新境界。
推进跨越发展,必须以高度负责、奋发有为的精神做好各项工作。胡锦涛强调,要牢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关键取决于我们的工作力度。“境由心生,事在人为”。正处于实现新跨越征程中的哈尔滨,迫切需要形成一种敢打硬拼、知难而上、坚韧不拔的精神状态和工作状态。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只要我们振奋精神,真抓实干,以“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危机感、“坐不住”的责任感,凝神聚力谋发展、千方百计惠民生,就一定能够实现建设繁荣、幸福、文明、和谐哈尔滨的奋斗目标。
【推进旅游产业跨越发展】推荐阅读:
洪泽推进科学跨越发展目标考核工作10-26
进一步推进旅游安全“三项行动”09-11
村养殖产业推进规划05-29
推进落实企业改革发展06-17
创新思维推进企业发展10-04
推进各类教育协调发展11-26
广元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10-30
推进经济发展的有力举措12-05
推进旬阳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11-20
大力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建设的调查与思考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