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发展

2022-06-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民营经济科技创新发展

科技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5月23日,由新华社旗下部分媒体和北京科博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的中国循环经济发展高层论坛在新华社隆重举行。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新华社副社长鲁炜、全国工商联原副主席保育钧,工业和信息化部、环境保护部、科技部等部委的有关负责人,知名专家及企业负责人等近200人出席了此次论坛。

危机对推动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新机遇

当前,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世界各国政府纷纷推出一系列经济刺激计划,其中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重中之重。

在论坛上,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热地指出:“当前,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显得尤为重要、尤为迫切。”

工业和信息化部节能与综合利用司司长杨铁生认为,循环经济是解决好工业发展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产生压力的关键,是实现可持续发展重要途径。

科技创新是促进循环经济的催化剂

此次论坛的主题是“科技创新与节能减排”。新华社副总编辑俱孟军表示,科技创新在整个循环经济中处于核心花怒地位,起着根本性的推动作用。

科技部社会发展科技司司长马燕合在论坛上透露,科技部正在组织制定“十二五”与循环经济相关的科技发展规划。

发展循环经济需要全民参与

在论坛上,中国新闻发展公司、哈根达斯、华谊兄弟、美国美德维实伟克公司、天津泰达股份有限公司等共同发起建立“明月基金”倡议,用以举办相关公益活动和奖励对环境治理、节能减排、循环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新华社总经理室副总经理程小玲在论坛上倡议社会各界踊跃参与到“明月行动”中,成为发展循环经济事业的共同建设者。

中国品牌监测中心在论坛上发布了由新华网网民投票推选出的“十佳节能减排标志企业”、“十佳绿色环保标志城市”和“十大循环经济标志人物”。两位现任官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国家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也进入“十大循环经济标志人物”名单,反映政府近年来在环保节能、改善环境方面所做的工作得到广大群众高度认可,以及新华网网民对环保节能具有很高认知度。中国品牌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也表示,得到网民高票认可的企业、城市和人物还有很多,30名入围名单只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希望有更多的单位和人士积极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并参与到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实践的良好局面。

作者:薛 枫

第2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研究

摘 要:科技创新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经济发展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目的,两者是相互作用的关系。随着我国小康社会建设的加快和中国梦的实施,使经济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加大了科技创新压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的最终目标,三者形成目的与条件的关系,其中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前提条件,社会主义现代化是经济发展及科技创新的目的,而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同步,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带动科技创新。

关键词: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作用研究

“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都是中国自改革开以来的发展目标和动力,是中国实现富国强民的关键,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践体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两个不同的发展过程,其中科技创新是创新思想、科学理论及技术的集成体,是指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技术提出创新思想,并在创新思想的指导下完成对技术的创新,最后应用到实践当中去。经济发展是指通过各种科学技术、科学人才、经济手段及经济发展措施等实现经济提高的目的,本质在于经济的提高。“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虽然是独立的两个过程,但两者在实现是过程中是相互依存、相铺相成的关系,科技的创新使社会生产力得到提高,有效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最终带动了经济发展,使人们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使我国综合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动就科技创新的发展,使我国科技创新有了更高的目标、更长远的创新路程、更符合实际的创新要求,使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同步,有利于缩短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因此,实现“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我国提高综合国力的首要任务,本文将根据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状况及科技创新状况,进一步对科技创新及经济发展进行研究,以此找出两者之间的联系,发现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一、“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概述

1.“科技创新”

“科技创新”一直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力量,它的定义在不同时代都有不同的理解,到今天都没有一个确切的定义,对它的划分也是模棱两可,没有确切的种类划分,不同国家对它的理解还不同,因此对它的研究也要从多方面进行。首先在中国,“科技创新”一词是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出现的,它的出现并不代表中国以前没有科技创新活动,只不过是改革开放后才有了比较确切的定义,“科技创新”是实际层面上的新兴词汇,具有时代性。其次在西方经济学中,是指一项研究活动,其研究主要基于发明、创新和技术,由此可以看出“科技创新”在西方经济学中也没有确切的定义,而是从发明、创新和技术三个词汇的定义去判断“科技创新”的意义,其中“发明”包含了加工发明和产品发明;创新包含了技术创新和思想创新;技术包含了生产技术和创新技术。最后在经济发展理论中科技创新被定义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素,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和灵魂。

2.“经济发展”

“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对经济发展也没有确切的定义,只有一个被公认的理解,是指经济增长的过程,但同样的理解在不同国家及角度都有不同的诠释。首先在中国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和市场经济的增长过程,是中国有史以来就有的理解,只是在不同的朝代,其增长经济主体不一样,经济增长的途径也不一样。其次在西方经济学中,是从经济增长所依赖的增长源泉角度来诠释经济发展,分别从经济增长要素积累率和经济增长要素生产率两方面,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经济发展的判断,是一种比较科学合理的诠释。最后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经济发展是指某一时期某一地区科学知识、科学技术及科学创新得到高速发展,并且相关的传导机制、实证测度及传播机制等都吸取到足够的养分,在便意味着经济得到了持续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标志。

二、“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及应用

1.“科技创新”有利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

“科技创新”不但是科学技术上的创新,还是科学理论上的创新,更是科学技术发明上的创新,它是发明、创新和技术的集合体,加强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最重要的作用便是有利于经济发展战略的制定,主要体现在科学技术提高经济生产力、科学理论指导经济发展方向及科学技术发明推动经济发展速度。根据科学技术使用情况、科学理论指导方向及科学技术发明水平,可以制定符合实际的经济发展战略。

2.“科技创新”有利于降低经济发展的成本

科学技术创新的目的是为提高社会生产力,实现经济价值。创新的原则是最大限度的挖掘科学技术的使用价值,实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使经济发展中的价值消耗降到到最低,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经济发展中使用科学技术,可以使经济生产效率得到提高,实现降低成本的目的。第二,经济发展使用科技创新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还可以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使经济更好更快更健康的发展,达到经济发展提高综合国力的目的,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终级发展目标。第三,“科技创新”的核心是技术上的创新,“技术”创新到“技术”应用,其中只需要支付创新时的成本,在应用中无需花费,这大大降低了技术在经济生产中的成本,有效降低了经济发展中的成本。第四,一项科学技术一旦被确定并得到广泛应用,便不会轻易退出生产线,这有利于经济生产的稳定,是经济得到稳定发展,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

“科技创新”即是科学发展的核心要素,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科技创新能够为社会带来最新、最高端、生产效率最高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这些技术不但提高了社会生产力,还提高经济生产力,使经济增长速度加快,促进经济发展,但将“科技创新”转换为经济发展动力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很多科学技术在转换的过程中因为经受不住市场经济竞争的压力而被淘汰,因此要做好“科技创新”向经济发展动力转换的工作,实现转换的突进有以下几条。第一条途径是扩展科技创新的范围,增加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的生产功能,避免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结合社会生产特点和经济发展需求,对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进行功能上的创新,只有这样才会创造出适合经济发展的科学技术和生产技术,才会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第二条途径是是将科学理论与科学技术相结合,对现有的科学技术级生产技术进行技术功能的创新,以此提高技术的生产率,实现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最终提高经济增长率的目的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第三条途径是在原因的科学理论基础上进行科学思想上的创新,科学理论是科学技术应用的指导思想,是实现科技创新的主要理论,对它的掌握和创新直接关系技术创新及应用的成败,科学理论的创新主要从科学技术理论和生产技术理论两方面入手。即科学理论创新应符合技术创新和技术应用的实际要求,其创新理论应是科学技术及生产技术的扩展表现,是可以提高技术生产率的指导思想,是可以将产品数量和质量升级的表现形式。只有技术功能得到扩展、科学技术与科学理论得以结合、科学理论得以创新,才会使“科技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经济才会得到持久性发展。例如,重要的科学技术有信息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些技术在军事领域、教育领域、建筑领域、农业领域和科学研究领域都得到了广泛应用,网络技术结合信息技术不但可以提高网络和信息利用率,还有利于经济信息化发展,适应国际经济发展趋势。

三、结语

总而言之,“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是相铺相成的关系,科学技术是经济得以发展的主要生产力和动力。科技创新中的技术创新主要是指生产技术和科学技术的创新,而科学技术中最重要的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这三项科学技术是生产技术创新的前提条件和要求,也是经济发展中核心科学技术。加强对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功能上的创新不但有利于提高相关技术的生产率和利用率,还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率,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参考文献:

[1]庞瑞芝,范玉,李扬.中国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发展了吗?[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4,10:37-52.

[2]史伟.我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研究[J].企业科技与发展,2015,08:5-6+9.

[3]钱士茹,赵斌斌.基于耦合模型下的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蚌埠学院学报,2015,04:59-63.

[4]周柯,时艳强,曾杨.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转型耦合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评论,2013,06:69-77.

[5]杨武,杨淼.中国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度模型[J].中国科技论坛,2016,03:30-35.

作者:王义涵

第3篇:在创新中发展民营经济档案工作

为民营经济档案工作服好务,是档案工作面临的一个新课题。档案行政管理机关如何行使自己的职权去为民营经济服务,无论在理论上还是政策上、实践上都缺乏借鉴。为此,在实际工作中,我们以民营企业较为集中的"天下第一街"---汉正街所在地硚口区为试点开展工作,同硚口区档案部门和有关部门的同志一起深入调研,一起研究思路,一起上门指导,一起制订规范。尤其是抓住今年是《人民日报》重要社论《汉正街小商品市场的经验值得注意》发表20周年的契机,在汉正街民营企业家中大力宣传《档案法》,培植宣传典型,使档案和档案工作成为汉正街民营企业家的热门话题,有力地推动了汉正街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开展。坚持服务为本,实现"四个创新"是发展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的必由之路。

创新制度 为民营经济档案管理提供法规保障

使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由无序到有序管理,首要的是要抓好相关制度、法制建设。为此,我们从硚口区实际出发,将档案管理的要求、规范与民营经济的特点结合起来,制定了档案管理"三合一"制度及相关制度。为使民营经济档案管理持续、健康的发展,我们依据《档案法》等法律法规,通过多次走访民营企业,学习辽宁沈阳等地的先进经验,并请湖北大学专家和教授指导,几易其稿,制定了《硚口区民营经济档案管理暂行规定》,对民营企业的档案权利、义务,文件材料的收集、分类、整理、归档、保管和相关责任方面作了具体的规定。这一《规定》经区政府常务会议专题审议后,由区人民政府印发各街、乡实施。《规定》的出台,不仅加强了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又使我们档案行政管理部门在组织民营经济档案管理工作中,多了一把"尚方宝剑"。它标志着硚口区民营经济档案管理从此步入法制化管理的新阶段,也为全市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服务 加强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指导

鉴于民营企业的私有性和自主性,以及基础薄弱、类型繁多等特点,必须有针对性地改进档案服务工作。为此,我们一是制定《硚口区民营经济建档指南》,作为不见面的宣传员和业务指导员散发给民营企业家,使他们了解档案和档案工作,自己动手开展档案工作;二是分类指导,针对不同企业,不同经营方式,实行不同的指导,帮助建立业务规范,帮助搞好建档工作,如汉正街天一体育用品有限公司经档案部门多次帮助,主动在汉正街这个寸土寸金的地方,在自己的经营门市内设立了规范的档案室,并配备了兼职档案员,成为汉正街民营企业中的一个亮点;三是开展档案寄存业务,帮助民营企业以寄存的方式实现档案管理的规范化,目前已有11家民营企业将档案收集、整理后在硚口区档案馆寄存,民营企业新蒲碳素公司还依靠寄存的档案胜诉,获赔51万元。

创新机制 为民营经济档案服务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搞好民营经济档案管理工作,不是仅靠档案部门的努力就可奏效的,关键在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自上而下,协调运行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在实践中,我们在硚口区着力形成街区两级政府主导,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监督服务指导,协会中介组织积极倡导,共同促进的工作机制。近年来,在硚口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以两办名义发文规定政府部门以及街、乡抓好民营经济档案的责任及义务,促使各级领导将民营经济档案工作列入了议事日程,加强了领导,为全面推行民营企业建档活动的开展打下了管理基础。在区委、区政府的主导和汉正街市场管理委员会的大力支持下,档案部门在全区范围内,依托街、乡,突出为市场服务的方向,采取以点带面、分类指导的方法,选择不同类型的民营经济实体为试点,大张旗鼓地开展民营企业建档活动,推动民营企业建档工作向广度和深度进行。

创新体系 为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

通过实践,我们觉得档案行政管理部门的行政性与民营经济私有性之间的矛盾,决定了政府不能过多干涉民营企业的内部管理。发展民营经济档案工作,依赖政府行政强制命令,往往适得其反,最好的办法,还是要依托民营经济自身的体系,自己的事自己办。为此,经过反复酝酿,由汉正街市场总商会于今年3月倡导成立了"汉正街民营经济档案协会",由档案协会这一民间群众组织自主组织监管汉正街各同业之间的档案管理具体事务,通过协会自主安排,大力倡导自我监督来实现自觉管理,在政府部门与企业档案工作之间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架起了沟通和联系的桥梁,也为企业自身形成行业集约化档案管理模式和科学化的管理网络提供了组织保障。实践证明,实行政府主导,档案部门引导,协会自主倡导的档案管理体系,让我们跳出了由行政代替自主,由他律代替自律的管理误区,跳出原有的机制框架,实现了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合作,开拓了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好的效果,为全市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的深入开展探索了好的经验。

我们深切地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民营经济档案工作不是应该不应该抓的问题,而是如何主动抓好,如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抓出成效的问题。在近年来的实践中,我们觉得,抓好民营经济档案工作,必须坚持以下四个基本原则。

一是必须坚持法治档案的原则。《档案法》明确规定,一切企业事业单位都有保护档案的义务,搞好民营经济档案工作,也是依法治档的工作。一方面,要通过宣传、贯彻档案法律、法规,通过增强档案法制意识,进而提高档案社会意识,才能使民营企业家增强建设与管理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的自觉性;另一方面,必须通过完善法规、规章,规范民营经济的档案工作,把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二是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民营企业自主性强,运转机制灵活。对民营企业档案工作的规范化既不能沿用机关档案工作的标准,又不能套用国有企业档案管理有关的标准。目前,我们在对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的业务指导中,以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标准提供给民营企业作为参考,受到企业的欢迎。民营企业长丰日月永利电源公司了解了国有企业档案工作目标管理的标准后,主动提出按国家二级企业标准规范自身的档案管理,经董事长亲自部署和组织,经过努力通过了国家二级的认定。这说明,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的开展,也需要有规范化的要求,要制订相应的标准,不能没有一个尺度,自愿、自主,又不能放任自流。但是这些规范、标准、尺度必须适合民营经济的特点,如何"因地制宜"地搞好民营经济档案的规范化建设与管理,这还是一个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

三是必须坚持主动服务的原则。鉴于民营经济的自主性,对民营经济的档案工作不能采取目标管理、行政命令的办法,不能下达指标、追求数量,只能通过我们的主动服务,使业主提高认识,自觉自愿地抓好这项工作。实践表明,民营企业家对档案工作者的主动服务是十分欢迎的。一些业主告诉我们,过去,企业的重要文件不是保管不善,就是由老总放在抽屉里,利用上极不方便。现在,他们经过档案部门的指导,正在把这些文件按类别加以归类,编号保管,开发利用,责任到人,他们感到抓好档案工作,对管理心中有数了,对发展更有信心了。有的民营企业利用经营和社会交往中产生的有特色的档案,或编印成册,或悬挂厅堂,形成一种企业文化,成为企业升级上档,信誉增值,创造品牌的"诚信招牌"。不久前,武汉兆丰玩具总汇、武汉天一文化用品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将自己的企业品牌印成宣传册,在随"中国汉正街市场小商品推介代表团"出访马耳他等国过程中,把自己的商品推销到地中海岛国,在域外刮起了一股东方商贸文化热潮。

四是必须坚持齐抓共管的原则。民营经济的发展,有赖于社会各个方面的支持。民营经济档案工作的建设与管理,也不是仅靠档案部门就可以搞好。近年来我们在实践中认识到,要把民营经济档案工作搞好,不仅要取得党委政府的支持,还要取得工商联、工商局等有关部门的支持,还要充分依靠协会、商会等民间组织的作用。取得社会各界的支持,形成合力,才能把民营经济档案工作持之以恒地开展下去,取得成效。特别是"民营企业档案工作协会"这样的自律组织,既代表民营企业的利益,又是由对档案工作有较高热情的民营企业家组成,又能较好地领会和传播档案部门的专业意图,是沟通政府和民营企业、民营企业与档案部门的桥梁。

总之,民营经济档案建设与管理,不仅能为民营企业加强管理谋求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而且有利于企业维护自身利益和打造诚实守信的品牌。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国家档案资源,有利于提高档案社会意识。抓好民营经济档案服务工作,才能实现管理与需求上的"双赢"。

作者:柳杨林

第4篇: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人类实践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这样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实现可持续发展。

十七大报告指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则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它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而人类科技发展的历史也证明,科技创新与伦理道德的关系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对于我国而言,科技创新必须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只有这样才能兴利除弊,更好地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服务,真正实现经济可持续的健康发展。因此,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

一、第

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一、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在人类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上,有过三次不同的科技革命,但相同的是,每一次科技革命给人类所带来的都是经济发展的大步前进,而这种进步是其它任何革命所无法比拟的。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蒸汽机车等发明使工场手工业大大发展,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从而使英国国外市场急剧扩大,成为世界上当时最大的资本主义殖民国家。19世纪70年代第二次科技革命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突破性进展,电力广泛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得到创制、新通讯手段得以发明,使得世界市场出现,促使生产力迅速发展,生产关系进一步调整。二战后的第三次科技革命出现了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代表,包括人工合成材料、分子生物学和遗传工程等高新技术。这些技术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社会经济结构和社会生活结构变化,推动国际经济格局大幅度调整,同时也扩大了发达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差距。

(一)怎样理解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技创新是原创性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的总称,是创造和应用新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开发新产品,提高产品质量,提供新服务的过程。科技创新包括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现代科技引领的管理创新。

经济是生产或生活上的节约、节俭,前者包括节约资金、物质资料和劳动等,归根结底是劳动时间的节约,即用尽可能少的劳动消耗生产出尽可能多的社会所需要的成果;后者指个人或家庭在生活消费上精打细算,用消耗较少的消费品来满足最大的需要。总之,经济就是用较少的人力、物力、财力、时间、空间获取较大的成果或收益。经济发展其实就是一个国家摆脱贫困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更意味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素质的提高。所以,经济发展涉及的内容超过了单纯的经济增长,比经济增长更为广泛。

(二)科技创新是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

从经济长期发展的角度来讲,科技创新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最根本的动力。国际知名经济学家安德森·麦蒂森的研究显示:18世纪前,全世界最发达的西部地区的人均收入增长只

有0.05%,按此换算,1400年人均收入才能够增加1倍。可到了18世纪、19世纪,人均收入的增长增加了近1倍,从过去每年人均收入增长0.05%达到了1个百分点,按此换算,人均收入增加1倍所需要的时间从过去的1400年缩短为70年。进入到20世纪后,人均收入增长速度又提高了1倍,从每年人均收入增长1%变成2%,而2%的人均收入增长只需要35年的时间就可以增加1倍。到了20世纪50年代、60年代以后,即进入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像欧洲、美国这些发达的国家、地区,人均收入的增长还是每年还是2%,但是一批新兴工业化城市的人均收入增长每年达到了7%、8%。如果是7%的增长,那么,只需10年的时间人均收入就可以增加1倍。跟18世纪以前相比,为什么人均收入增长会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人类所经历的三次科技革命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中可以清晰的看出,这背后的根本原因无疑是科学技术的创新。

(三)科技创新决定着经济发展的质量与速度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加强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美国经济学家Ferguson Jr.和Wascher通过实证研究总结出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第一依赖因素就是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 “高能耗、高投入、高增长、低效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科技贡献率较低,发展经济过于依赖能源和资源的消耗。以甘肃省为例,从经济增长方式来讲,甘肃省的经济增长表现为典型的投资驱动型,从1995年起算投资率呈持续走高趋势,“十五”时期年均投资率达47.59%,比“九五”时期年均投资率高6.26个百分点,2006年达到47.9%,至今维持在40%~50%区间内,始终大幅度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从消费来看,甘肃省最终消费率持续下降,1999年跌破至60%以下,2006年恢复到61%;生产总值净出口率多年来一直为负数,货物和服务净出口贸易呈现为逆差,表明货物和服务净出口因素在甘肃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较弱。

当前要实现中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一个重要的自变量就是科技创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贯彻到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认真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加大对自主创新投入,着力突破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支持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技术研究。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法制保障、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充分利用国际科技资源。进一步营造鼓励创新的环境,努力造就世界一流科学家和科技领军人才,注重培养一线的创新人才,使全社会创新智慧竞相迸发、各方面创新人才大量涌现。”

二、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着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一直与近代科技进步形影相随,人们简科其为科技伦理,指的是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和行为规范。科学伦理事关整个社会的发展前途,当然也事关经济发展的好坏。

(一)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

从人类的发展历史来看,科学技术本是人类求生存、求发展的有力工具,但同时它也是一把有着“自杀力”的“双刃剑”: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使人类文明大大地向前跨了一步,但也使得杀人的兵器得到升级;核能的开发利用可以造福四方,但同时也让人类面临原子弹的毁灭性威胁;克隆技术让人可以死而复生,但却对人类社会伦理造成巨大的冲击。这种相伴相生却又相反相成的困惑,可能是人类所面临的空前绝后的一种伦理陷阱。

科技创新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控制自然和自身的能力,但是,科学技术在实际运用中所产生的新问题也日益突出。比如全球变暖、环境污染,比如信息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所引起的人类自身尊严、健康、遗传以及生态平安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产生与存在,一方面是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副作用,另一方面也必将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产生阻碍甚至是破坏。正如江泽民同志指出:“在21世纪,科技伦理的新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核心新问题是,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建立和完善高尚的科学伦理,尊重并合理保护知识产权,对科学技术的探究和利用实行符合各国人民共同利益的政策引导,是21世纪人们应该注重解决的一个重大新问题。”可持续发展环境伦理观要求人类活动应当以不破坏生物物种的持续生存和自然生态系统的持续生存为最低道德要求。

(二)科技创新的伦理道德问题影响经济发展的效益

科技创新有其本身的伦理困惑,这需要科技创新活动必须遵循一定的伦理道德。同样,经济的发展也需要规则,这一方面是经济发展自身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对科技创新的伦理陷阱进行规避的需要。经济通常是以经济行为的主体自身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而不是以整个社会、整个民族的利益最大化为客观目标,因此经济行为的价值效应通常具有局限性、短期性、低价值层次性等特点。这些特点如果与科技创新的伦理困惑相结合的话,所带来的负面效应是不可小觑的。虽然这种结合的负面效用更多的体现在社会问题层面,但是其对经济发展的间接破坏作用也是不容低估的。比如国际恐怖分子、网络黑客等人员的高科技犯罪,其一方面破坏的是社会秩序,另一方面则是对于地域乃至全球经济发展的更为深远也更为巨大的破坏与阻碍。

三、科技创新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因此就当代中国而言,经济发展至少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经济的适度增长。经济增长是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产品和服务的实际产量的增加,经济增长的实质是规模不断扩大的社会再生产过程和社会财富的增殖过程。测量指标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经济增长水平和速度。二是结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包括分配结构、职业结构、技术结构、产品结构等,以及各个层次上的经济结构的变化。三是福利的改善,社会成员生活水平的提高。东部发达地区与中西部欠发达地区居民收入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政府必须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使欠发达地区的教育、医疗、文化等公益事业有基本的保障。四是环境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发展不能以危害环境为代价,可持续发展要求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发展不应影响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发展。可持续性意味着维持本地、本国乃至全人类福利的自然资源基础,使生态环境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由此可见,对于我们国家而言,科技创新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才能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服好务,进而实现十七大报告所提出的经济发展目标:“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二0二0年比二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

新型国家行列。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第5篇:创新工作服务领域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是党的十八大作出的重大部署,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必然要求,是加强作风建设的迫切需要,是切实转变工作作风、提升服务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强化职能转变、推动个私协会事业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启动以来,麒麟区个私协会广大党员干部深刻领会中央、省市和区委精神,全面贯彻区委的部署要求,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实践活动中来,准确把握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神实质,认真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精心组织、周密实施,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四风”问题,围绕“紧扣主题、贯彻要求、抓住核心、把握关键、突出实效”抓好贯彻落实。除此之外,麒麟区个私协会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十八大精神,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的中心工作,开拓进取,勇于创新充分发挥党和政府联系广大个体劳动者和私营企业主的桥梁纽带作用,并做到全体党员人人有笔记,个个有心得,认真履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职责,全面提升协会额能力和水平。并在区委、区政府、市个私协会、区工商局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共同努力下,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组织满意、群众满意的效果,各项工作取得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充分肯定。

麒麟区个私协会围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加快建设面向西南桥头堡”主题,坚持办会方向,加强政治思想领导,积极参与社会管理,着力提高服务水平,切实加强自身建设,努力开创麒麟区个体私营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创新宣传服务手段,全面提高党员和会员综合素质;创新工作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个体民营经济;创新维权服务手段,确保会员的合法权益;主动与银企部门联系,积极搭建银企合作平台,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瓶颈;通过形式多样的会员活动,创新服务会员内容,增强协会凝聚力;积极组织私营企业、会员和党员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回馈社会,大力弘扬会员奉献精神;创新基层组织建设,积极开展创先争优活动,获得了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的一致好评。

自2009年个私协会换届至以来,区个私协会一直广泛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大力宣传落实国家工商总局提出的意见,努力开创麒麟区个体私营经济协调发展新局面。截止去年底,麒麟区全体个体工商户有37000余户,其中私营企业4000余户,从业人数达到10万余人。此外,自换届起的五年来个私协会共组织召开了5次融资洽谈会,并为个体户、私营企业出具信用证明200余份,解决资金3亿5千多万元,促进了就业、创业的顺利开展。这五年期间,共1000余户私营企业被评为“守合同,重信用经营企业”。以多种方式开展慈善公益事业活动,一直是区个私协会的良好传统。几年来,区个私协会组织部分私营企业、个体会员、党员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捐物,开展送温暖活动,截止今年,党员和会员们为各类公益事业捐款捐物累计达100多万元,送去慰问金30余万元,从而扩大了协会的影响,增加了社会凝聚力。 同时,麒麟区个私协会党总支引导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企业建立党组织,引导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和党员积极发挥作用,引导分会和各党支部抓好工作落实,坚持因企制宜,分类指导,加大非公企业党组织组建力度。

经区委组织部和区直机关党委批准,麒麟区个私协会于2008年个私协党总支部,并根据各行业分会的特色与需要,先后建立10个支部,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建设。麒麟区个私协会党总支共为非公企业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发展新党员、建立考察对象及接收入党申请人数十人,使得非公企业党组织和工作覆盖面不断扩大,有力推动了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为提供优质高效服务。麒麟区个私协会对168户企业、工商户开展走访慰问活动,,增强了个私会员、“口袋”党员荣誉感和归属感,并实行民营企业定点联系制度,确定30户重点帮抚企业,推行联络员进行定点联系、重点走访,针对企业实际需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认真落实好非公经济发展优惠政策,进一步改善组织建设。

麒麟区个私协会党总支把部分非公企业作为党建工作联系点,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指导和帮助企业党组织开展工作,有针对性地做好业主的思想工作,开展以“把政情告知业主、将企情手机上来”为主要内容的沟通互动活动,变政情单向下传喂政情与企情双向交流,架起了党和政府与非公企业之间的连心桥。

麒麟区个私协会作为社会团体,将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和自主办会能力全面提高社会公信力,踏实工作,团结奋进,在区委政府的领导下,引领全体会员全面认真的实践好区委、区政府发展精心绘制的经济建设蓝图,大力发展个私经济。

第6篇:以科技创新助推公安经济跨越发展

中共公安县委

公安县人民政府

近年来,公安县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抓科技就是抓经济、抓创新就是抓发展”的理念,深入实施科技兴县战略,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工作先进县”、“国家葡萄产业体系技术示范县”、 “2010年度湖北省科技创新先进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为全县经济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一、强化科技意识,以“第一生产力”支撑科学发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发展的首要推动力。县委、县政府在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实践中,深刻认识到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一项事关全局的战略举措来抓,不断强化科技意识,营造创新氛围。一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工业强县相结合。工业是县域经济的脊梁,科技是工业腾飞的翅膀。县委、县政府在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同时,始终把科技创新作为工业经济的“灵魂”,充分发挥科技对工业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大力倡导以先进技术提升传统产业,鼓励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开发利用知识产权,调整优化工业结构,不断提升县域工业实力。同时,我们着眼未来发展空间,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要求,到2015年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家,高新产业增加

1 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0%,努力以科技创新加快工业强县步伐。二是坚持科技创新与农业增效相结合。农业增效是“三农”工作的基础,科技创新是农业增效的催化剂和助推器。针对我县农业资源丰富,但农业技术含金量不高的实际,我们把科技创新注入传统农业,以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为着力点,培植壮大优势特色产业,着力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和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能力,有力地推动了农业科学发展。三是坚持科技创新与节能环保相结合。节能环保是科学发展的应有之义,科技创新是节能环保的基本途径。在发展中,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坚决不搞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坚决摒弃传统的粗放发展模式,坚决把高能耗、高污染、高排放的“三高”项目拒之门外。同时,积极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万华板业公司成功研发出利用农作物秸秆制造甲醛零释放的中高密度板材,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公司成为国内规模最大的零甲醛秸秆板材制造企业,创造了企业发展、群众增收、减少污染的“三赢”局面。

二、致力成果转化,以科技创新提升工业竞争力 近年来,我们以“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将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工业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抓手,着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工业竞争力不断增强。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69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

2 到8.5亿元。一方面,外引活水,巧借攻玉之石。积极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加强合作,密切产学研联系,不断提高企业研发能力。目前,全县77家规模企业中有28家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华中农业大学、长江大学等10多所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产学研长期合作关系,合作项目80多个。移栽灵公司与中国农大建立研发中心,开发出移栽灵、立丰灵、安栽灵等高新技术产品;与袁隆平院士的中国杂交水稻工程中心合作,将立丰灵应用于超级杂交稻和优质水稻上,已在全国推广使用。凯乐公司与北京邮电大学共同成立北邮-凯乐光通信研究院,成功开发出光缆、硅芯管、复合环保型材、土工格栅等五大类高新技术产品,公司成为中国四大电信主流运营商、亚洲通信硅芯管和土工合成材料生产基地;新生源公司与南京大学建立了研发合作关系,开发出氨基酸系列产品,成为亚洲最大的水解法氨基酸提取基地。另一方面,内挖潜力,狠抓自主创新。围绕我县汽车零部件、塑料新材、化工建材、农副产品加工四大主导产业,出台优惠政策,积极支持重点企业进行技改,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目前,全县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家。以创建“湖北省知识产权试点县”为契机,对重点企业、优势产品,集中骨干力量,开展技术攻关。近三年,全县申请专利287件,企业自主研发新技术135项,开发新产品113个。自主创新为企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带来

3 了巨大的经济效益。索瑞电气公司近两年获专利权30项,企业销售收入由8000万元跃升至2.8亿元,税收由580万元增长到2140万元。

三、突出农技推广,以科技进步推进农业产业化 我县是传统农业大县,但农业大而不强,特而不优。为此,我们坚持走科技兴农之路,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培训、示范、推广和服务作用,有效提升了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201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6736元,同比增长22.2%,增幅位居全省县市前列。一是加强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始终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使广大群众掌握一技之长,提高致富本领。近三年共举办农村科技培训班 750期,每年培训各类农民达25万人次,印发农业技术资料200万份。同时,开通“农技110”电话,及时为群众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难题。邀请全国21名知名葡萄专家,连续两年在我县举办葡萄产业发展科技论坛。二是加强农技推广,调整产业结构。依托粮棉油、水产养殖、生猪、葡萄、食用菌等十大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创建农业特色科技示范基地,加快科技“渗透”农业,优化农业产业结构。目前,全县建立了35个特色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依托埠河镇金秋科技园,推广新技术20多项,促进葡萄产业的提升和规模化经营,我县成为江南最大的葡萄生产地,并被列入国家葡萄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示范

4 点;依托80万亩优质稻示范区的示范带动,我县粮食产量稳居全国前50位,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大力实施并推广生猪养殖“150”模式,实现了生猪养殖标准化、规模化和产业化,被评为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加快水产特色养殖基地建设,全县特色养殖水面超过10万亩,被评为全省水产大县。三是加强“研”“产”结合,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积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研究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拓展企业发展空间,不断做大做强。双港公司在省农科院的指导下,研究出鸡粪转换有机生物肥技术,并建成有机生物肥场,不仅解决了养鸡场粪便污染问题,同时创造了经济效益,企业发展更上一层楼。

四、健全工作机制,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近年来,我县始终坚持“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把科技工作与经济发展一同安排、一同部署,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努力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一是健全领导体系。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县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县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了工作专班。乡镇和部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每个乡镇配备一名科技专干。建立了定期会商制度,每季度召开县委常委会、政府办公会,研究部署科技工作,每年召开一次全县科技工作大会。先后出台《关于创新科技投入机制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的通知》等文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二是建立投入保障机制。

5 我们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县财政每年用于科技的投入不断增加。积极加强对上科技计划项目的衔接和申报,近三年来申报立项15项,争取上级科技项目经费400多万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的主体地位,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对新投产科技型企业采取减税让利、土地优惠等政策,近三年引导全县企业投入研发资金2.7亿元。通过召开银企对接会等形式,以企业开展科技研发为准入条件,帮助县内企业获取银行贷款,助推企业提高科技竞争力。三是健全人才发展机制。强化人才是科技进步第一资源的理念,努力在培养和引进人才上下功夫。近三年全县共引进各类人才近800人,培养乡土人才近5000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良好的人才发展机制,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第7篇:创新服务强化龙头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省人大代表视察城区工作座谈会汇报材料

创新服务 强化龙头

推动民营经济加快发展

——城区民营经济发展现状简析

晋城市城区中小企业局 民营经济管理局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大力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积极引导民间资金向民营资本转变,全区民营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势头,发展速度加快,占比重提高,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加大,成为推动全区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一、城区民营经济的发展现状

1、民营经济在我区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是民营经济成为增加就业的重要渠道,提供的就业人数占全区就业人数的88%;二是民营经济成为税收的重要来源,提供的税收占全区财政收入的76.8%;三是民营经济已成为我区投资需求的主要推动力。

2、民营经济内部产业结构逐步转化,第三产业发展迅速。经过多年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到2009年底,我区的

一、

二、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4:25:71,逐步趋于合理。特别是区委区政府出台了《加

- 1

1、融资难仍是民营企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2009年,国家实行了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金融部门出台了一系列倾向民营企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使部分优质民营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得到了改善,但绝大部分民营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仍然存在着严重的资金缺口。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而民营中小企业所需的资金量相对少、频率高、时间紧,导致单位资金借贷成本上升;另一方面,大量民营企业的企业制度不成熟规范,信息不透明,国有商业银行很难解决二者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导致银行不愿也不敢提供融资服务。

2、技术创新投入不足阻碍产业结构升级。

近年来,虽然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逐步树立起自主创新的意识,但大都苦于人才、技术、资金等条件的缺乏,没能力进行创新。虽然各级政府对科技投入日益增加,但用于民营企业的科技资金可以说微乎其微。同时,科技创新投入大、风险却不可控,已成为民营企业技术创新的重大制约因素。

3、产业层次低,结构性市场突出,市场竞争力弱。

目前,全区民营企业主要集聚在传统的制造业,为居民生活提供服务的批发零售贸易业、餐饮业、社会服务业、公路运输业等一般性竞争领域,农业主要集中在以家庭经营为主的畜牧业等。经营型多、生产型小;粗放型、劳动密集型多,科技型、外向型少;管理水平低,产品单一,自主品牌少;个体经济占比重较大,适应市

- 3

(一)对策建议

1、继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提高民营经济综合实力。

一是在继续抓好总量扩张的同时,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积极引导民营经济向工业资本流动,向生产领域发展,向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和新产品开发方向发展,向生产型服务业发展,促进民营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二是指导民营企业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改进内部经营管理,向管理要效益。三是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选择开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高、市场竞争力强的项目和产品,引导民营企业实行规模经营,尽快改变民营经济“低、小、散”的状况。

2、畅通融资渠道,加大对民营经济的扶持发展力度。 一是各类银行应加大对民营中小企业的金融信贷支持力度,建立完善适应中小企业特点的信用等级评定标准和办法,扩大对民营企业的信贷投入。二是促进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由政府牵头,金融、司法、工商、税务等部门加强对个人、企业进行信用记录,构建社会诚信体系。三是保障民营企业依法用地。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的编制中统筹考虑民营企业发展用地的需求。

3、加快企业创新力度,提高民营经济发展核心竞争力。 一是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经营管理机制,采用现代管理技术水平和方法,整合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建立与市场相适

- 5心、恒光热力有限公司的年产3万吨汽车配件消失模铸造、健牛工贸有限公司的年产10万吨球墨铸管二期工程、金凤南工贸有限公司年入洗60万吨洗煤厂、博宇链传动有限公司年产10万条链轮、三鑫祥达现代后勤服务有限公司的社区后勤综合服务基地等续建项目。三是适时推进项目储备,增强发展后劲。通过组织中小企业、民营企业参加各种洽谈会、博览会和招商引资活动,把适合城区的、带动性强、产业链长、有潜力的项目引进来,做好项目的前期工作。重点做好新型工业和高端现代服务业的项目引进。

通过领导包干,跟综服务,使项目尽快落地,达产达效。

2、抓龙头企业建设,培大扶强,形成产业优势,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

一是坚持龙头带动,形成产业优势。重点抓以恒光精密铸造为龙头的装备制造业、以九州玻璃为龙头的轻工业、以盛博工贸为龙头的煤炭深加工业、以中瑞地产为龙头的房地产业、以三鑫祥达为龙头的现代社区后勤服务业、以金和餐饮为龙头的餐饮服务业、以柏基菌业为龙头的种殖业、以强民乳业为龙头的养殖业等。对这些重点龙头企业,加大政策、金融等扶持力度,积极支持企业进行技改扩能。二是加大对成长型中小企业的扶持。重点抓天利达电子、海容达工贸、博宇链传动、中晋药业等一批企业有潜力、产品有市场的成长型中小企业,通过政策、资金、人才、技术、研发等环节的扶持,使之尽快做精、做大、做强,成为城区经济发展可持续发

- 78 -

第8篇:关于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情况

的调研报告

3月13日,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赵岩带领教科文卫工委组成人员,对我县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调研组采取实地查看、听取工作汇报等方式,详细了解近年来我县科技创新驱动民营企业发展情况。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重视创新驱动发展工作,健全和完善工作制度,制定出台了《**县高层次企业经营管理技术人才扶持细则》《**县优秀人才享受县政府特殊津贴实施办法》等文件,修订完善了《**县支持科技创新若干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民企创新主体培育,加速推进产学研平台建设,加强专利开发管理,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提高民营企业开展科技创新热情。目前,我县拥有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3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4家;2016年-2018年我县民营企业共获批国家、省、市项目累计36个,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推动了民营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存在问题

一是科技创新意识有待加强。部分民营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缺少长远发展战略眼光,对科技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进行自主创新以实现技术储备的危机感不强,产品科技含量较低,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不多。

二是科技创新人才相对缺乏。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与布局不合理,部分企业反映招工难,人才“招不来、用不上、留不住”,存在用工荒现象,包括管理型人才、专业技能人才和普工,普遍存在服务年限短、流动性大问题,导致科技创新的支撑力度不够。

三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一是创新激励机制不强。缺乏长期性的激励手段,企业缺乏研发的压力和动力,主要依靠引进技术发展,二次创新积极性不高;二是产学研合作不够。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产学研合作机制不完善,资源和利益共享共用不足;三是知识产权服务体系不健全。没有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管理机构,大多企业没有确定从事专利申报等这方面的专门人员,知识产权专利有时因不能及时申报而被模仿,成果流失,影响研发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企业品牌的形成。

四是社会协同创新体系不健全。创新平台缺乏对市场调研、研发设计、检验检测等方面的服务,服务链不完整,科技政策、产业政策、金融政策等衔接不够紧密。政府及相关部门缺乏有效的统筹协调和信息沟通,一定程度影响了对企业的引导、带动作用。

三、几点建议

(一)完善科技创新政策。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县委相关政策和要求,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完善金融支持体系、鼓励各类主体创新、激励创新创业人才、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等一批鼓励科技创新的配套政策措施。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健全考核机制,确保相关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二)增强科技创新意识。通过交流、培训、考察、典型引导、政策激励等方式,引导企业树立科技创新意识,在自主创新上有所突破,使企业由“要我创新”向“我要创新”转变,增强科技创新工作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感。

(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激励机制,健全高素质、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进、储备、评价、监督和保障的长效机制,使创新和管理人才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围绕产业转型发展需要,培育和造就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杰出人才和学科技术带头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中的关键作用。

(四)加快创新平台建设。要高度重视科技信息平台的建设,以支撑产业创新和增加研发投入为主线,扶持建设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的工程技术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科技企业孵化器等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积极与先进地区加强合作和对接,构建我县科技信息支撑体系,为企业决策和生产提供信息参考。

第9篇:科技进步促经济发展

依靠科技进步 促进经济发展—在全市科技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杨楼镇人民政府镇长 张长兴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杨楼镇党委、政府感谢市委、市政府及市科技局对杨楼镇工作的大力支持。去年以来,我镇认真贯彻上级党委、政府部署,把加快科技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加快镇域经济发展的关键举措,创新思路、优化环境、大力扶持、积极引导,依靠科技进步,保持了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依靠科技进步的推动作用,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8.06亿元,利税8.34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58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901元。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加强领导,充分认识做好科技工作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科技进步与创新正在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长期以来,农民群众受文化水平的制约,对科技的认识不足,农村成为科技创新与推广的“盲区”,导致一些新技术、新品种、新设备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我们一是从转变观念入手,加大宣传力度,着力提高镇村干部对科技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我镇每季度召开一次科技工作专题会议,针对重点项目和优势产业的具体情况,研究部署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工作,最大限度地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并把科技三项经费纳入镇财政预算,去年我镇的科研经费总支出达到180余万元,占财政预算收入的1.2%。二是搞

1好培训,提高群众科技素质。经济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受劳动力科技素质的制约,为提高我镇劳动力科技素质,我们根据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需要,引导镇、村及社会组织积极开展各种技术、技能培训,镇政府免费向各种科技培训活动提供培训场所。2011年全镇共组织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46期,培训农民5100多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000余份,培训内容涉及电脑、植保、畜牧养殖、畜禽疫病防治等,其中在镇科技培训基地举办的5期电脑培训班共培训青年农民235人次,深受农村广大青年的欢迎,使我镇劳动力的科技素质得到了明显提高,为我镇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智力保障。

二、 明确责任,推动科技工作规范化建设。

为保障科技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强化科技体制建设,安排一名科技专干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各行政村补充配备了科技副主任,于去年6月对他们进行了业务培训。在保障人员到位的同时,我们还加强科技工作制度建设,实行目标管理责任制,与各村签订了科技工作目标责任书,组织各村主干对科技工作进行汇报、交流、评比。春节前抽调人员组成考核组,用两天时间对全镇24个行政村的科技工作进行考核,对目标任务完成较好的马庄、李庄、杨楼等村予以表彰奖励。

三、突出重点,打造科技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

我们杨楼是农业大镇,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富裕是我们做好科技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我们以科技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引导群众引进新的技术和生产理念,共建成了5个科技示范园区、10个产业基地。主要有:1.我们和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等科研单位合作,在黎良村建成了河南秋实新能源公司,使以

前扔在地里没人要、随便烧的秸秆变成了“香饽饽”,减轻了禁烧压力,增加了群众收入,今年要帮助秋实公司建立研发中心,努力打造中原最大的生物质能源研发和机电设备生产基地。

2、河南豫兴铸造有限公司被平顶山市科技局授予“大口径阀门研发中心”,该企业积极与温州等地知名阀门企业合作,引进温州的先进技术和人才,在汝州市产业集聚区成立了煜达阀门制造有限公司。3.在马庄村建成的占地45亩,由14栋新型无支柱塑料大棚组成的“猪—沼—菜”生态有机蔬菜生产基地,每个塑料大棚里有猪舍、沼气池、菜地,养猪产生的粪便生成沼气,沼液沼渣施入菜地作为肥料子,形成了种养共生、循环利用的小生物圈。

4.在李庄建成了6000平方米双膜式温室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示范园。5.位于渠庄村的三源牧业年出栏20万头生猪养殖基地正在建设,有望在今年年内建成一期工程,生猪存栏达到5万头。通过科技示范园区和产业基地的带动作用,有力地促进了我镇农村经济发展,为加快产业升级,实现从种养殖大镇向种养殖强镇的转变,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四、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全面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提高我镇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镇党委、政府按照市委经济工作会议的要求,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搭建平台。一是镇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帮助企业赴省、赴京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国家、省科技项目3个,科技资金245万元,其中省“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科技项目2个科技专项资金185万元,分别是、豫兴铸造公司85万元,秋实新能源公司100万元。还为秋实新能源公司争取到国家科技部 “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科技项目一项,科技专项资金60万元。二是牵线搭桥,促成校企合作。去年为促成豫兴铸造和河南科技大学的校企合作,书记、镇长数次亲

自带领企业总经理范建超到洛阳河南科技大学洽谈合作事宜,最终使豫兴铸造有限公司与河南科技大学达成了为期三年的校企合作协议,并举办了校企合作启动仪式,每周由河科大的教授到该公司为企业员工进行一次免费技术培训,该公司还可利用河科大先进的科技成果和仪器设备,达到资源共享,缩短了企业研发周期,提高了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我镇精密阀门基地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三是与科技局、洛阳专利代办处联络,帮助企业申报专利39项,其中发明专利6项,实用专利33项。四是积极为企业培养科技人才创造条件。自主创新,人才为本。我们紧紧抓住人才培养、吸引、使用三个环节,依托科技园区和产业基地,用产业集聚人才、以项目吸引人才、靠事业留住人才。镇党委、政府将科技人才作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推荐人选,表现优秀的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重点培养,并多次召开科技人才座谈会,倾听他们的意见,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协调豫兴铸造有限公司购置通勤车一辆,解决了家在市区的工程技术人员上班难、回家难的困难,并为各类科技人才子女上学、参军提供帮助。

各位领导,同志们。2011年我镇的科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这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市科技局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在总结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楚地看到,我们的科技工作与上级的要求和杨楼镇经济发展的需要还有一定的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把科技工作摆上更加重要的位置,鼓励企业和农村经济组织推广先进技术,开展科技创新,为全市的经济腾飞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谢谢大家!

上一篇:三亚旅游防宰攻略手册下一篇:财务分析程序与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