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

2022-06-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

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 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专家简介:

周元军,临沂大学教授、教学名师,临沂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中国农业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山东省新型职业农民首席培训师,山东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特聘教授。主要从事农产品质量安全与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品牌建设与市场营销、现代养猪与猪病防治的教学、科研和技术推广工作,出版《农产品经纪人》《现代畜禽生产技术》《轻轻松松学养猪》等著作20余部,主编或副主编国家规划教材4部,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级和市级科研课题6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项。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中国是世界最大的粮食生产国,更是世界最大的粮食消费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全面实现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人们饮食文化变得多样化,食品安全意识也不断增强,现在人们最关心的已不再是填饱肚子问题,而是“吃什么好,吃什么安全”的问题。“苏丹红事件”“毒韭菜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瘦肉精事件”和“多宝鱼事件”等诸多事件,无一不牵动着广大民众的心,农产品质量安全已成为全国消费者关注的焦点。从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的现状看,随着经济全球化、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有不断加剧的趋势,这就从客观上要求中国必须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安全,让人们真正吃上放心的粮食、蔬菜和畜禽肉。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基本概述

(一)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定义

农产品质量安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是指农产品质量符合保障人们健康的要求,即农产品中不应含有可能损害或威胁人体健康的因素,不应导致消费者急性或慢性毒害,或感染疾病,或产生危害消费者及其后代健康的隐患。广义的是指农产品的可靠性、使用性和内在价值,包括在生产、贮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形成、残存的营养、危害及外在特征因子,既有等级、规格、品质等特性要求,也有对人、环境的危害等级水平的要求;既涉及人体健康、安全的质量要求,也涉及到产品的营养成分、口感、色香味等非安全性的一般质量指标,还涉及到标签及安全教育等问题。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内容

农产品质量安全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外观商品质量,包括商品的合格质量、外观质量和洁净质量;二是营养品质,主要是指能供给人体所需的各种维生素、矿物质及纤维素,以及可补充供给的一些植物蛋白、脂肪及热量,并有维持人体内酸碱平衡及帮助消化吸收等功能;三是安全卫生质量,包括农产品中重金属及有害物质的限量和农药最大残留限量。

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性

农产品质量安全不仅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生命健康、生态环境的改善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和社会稳定,而且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农产品安全生产直接关系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农产品安全生产是食品安全的前提和保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适量的正确使用农药、兽药、化肥、饲料、添加剂、激素和某些抗生素等农业化学投入品,是保证农业丰收和农产品优质的重要手段。但是,如果片面地追求产量,不科学地使用农药、化肥等农业化学投入品,就会严重污染食物,造成残留,不仅直接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同时还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因食用农药、兽药残留超标或含有国家禁止的化学制剂的物质如“瘦肉精”等不安全的农产品,而引起食物中毒的事故时有发生。

(二)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我国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的客观要求

早在1998年底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就明确提出,我国的农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即在农产品数量矛盾已经基本缓解的情况下,如何提高品质,解决供求关系中生产与需求之间、品种与质量之间的矛盾,唯一的途径只能依靠农业战略性调整,其核心就是要大幅度提高农产品质量,生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增加市场份额,促进农民增收。

(三)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适应国民经济发展,满足城乡居民对高质量食物日益增长需求的根本

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对农产品内在质量安全性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往我国农业发展只是简单地靠优化品种、增加数量,而不是提高质量,这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的农业发展一定要适应消费者对产品内在品质安全性的要求,按照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以标准化、规范化生产为基础,组织农民生产市场所需要的优质安全农产品,只有通過这样的生产才能增强消费者的信心,提高其购买农产品的欲望。

(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提升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根本措施,也是关系国家信誉的大事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各个国家之间农产品贸易交往频繁,任何一个国家的食物出现问题都可能影响到其他国家消费者的健康,甚至发展成为国际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所以,保证和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是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冲破各种“绿色壁垒”,扩大农产品出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根本措施。我国的农产品中相当一部分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入世”后,如何使这些产品在出口中适应遇到的越来越多的技术性贸易壁垒(TBT)协定,在国际市场上取得更大的份额,占据应有的位置,是摆在我们面前刻不容缓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是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三、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尽管我国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效,但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仍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

由于长期受自给自足及计划经济等传统生产观念的影响,再加上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控机制没有建立或不完善,生产者质量安全意识偏低,只片面追求产量,却忽视了质量,只求得“产品丰富,增加收入”,而忽视了“质量净化,人体健康”。许多生产者为了追求利益,争取果菜或畜禽早上市早出栏,卖个好价钱,普遍运用早熟技术,并大量使用催生剂、化学制剂和激素类物质,致使农产品不同程度受到污染,大大降低了农产品质量,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二)标准化生产与一家一户分散经营之间的矛盾突出

标准化生产要求农产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如生产、采收、包装、运输、管理等必须采用统一的标准来组织实施,这样才能生产出高标准、高质量的合格产品,才能适应WTO的要求,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但是,目前我国农村实行的仍然是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经营主体是千家万户,众多的经营主体很难按照统一的标准模式来组织生产,更不利于采用与现代农业生产相适应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此外,农业龙头企业发育滞后,大部分农产品以初级产品的形式进入市场,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无从体现,小规模生产方式与低水平产业化经营大大制约了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三)农产品产地环境污染严重

由于工业“三废”的乱排乱放,再加上生产者不合理地使用农药、化肥和无规划地倾倒城镇生活垃圾等,使得农业产地环境污染问题越加严重。土壤重金属污染,不仅影响作物生长和产量,导致农产品可食部分的积累甚至超标,对人体造成危害,而且土壤重金属污染是一个不可逆过程,污染后极难恢复,将长期对土壤功能产生影响,后果十分严重;农药污染不仅污染环境和残留在农产品及土壤中,影响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而且农药的二次降解有的还会产生毒性更大的化合物,或者是长久地保留在环境中不分解,影响后茬作物的生长。另外,过量施用化肥,会造成地下水、地表水、土壤等污染,导致水的富营养化和土壤养分的比例失调;农药化肥包装袋、农膜等固体废物,会造成土壤中微生物死亡,破坏土壤的腐蚀分解能力,严重影响作物根系生长和对养分的吸收,导致耕地退化和作物减产。

(四)农产品检测制度不完善,使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面临挑战

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市场准入制度”,缺少质量安全监控标准化和相关检测方法,农产品的形状和质量也参差不齐,使得不合格的农产品频频进入市场,危及消费者利益。这种状况远不能适应农产品市场竞争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控的需要,更不能进入国际市场。有的产品即使达到了国家标准,但是由于各贸易国家的标准不一样,这些农产品在其他贸易国家成为了不合格产品,严重阻碍了贸易出口量,使我国在农产品贸易中遭受巨大损失,对国家也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

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指出,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必须正本清源,首先把农产品质量抓好。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是个系统工程,必须从源头抓起,推广标准化生产,注重生产过程监管,监控关口前移,加强产品质量检验,严格控制“从土地到餐桌”的各个环节,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严格组织农产品标准化生产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是指以农业科学技术和实践经验为基础,运用简化、统一、协调、选优原理,把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转化为标准,在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具体实施应用的过程,是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必要保证。因此,要把标准化生产与安全农产品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把标准化渗透到农业生产的全过程。不仅在农产品的生产上实行标准化,而且还要在采收、加工、贮运、保鲜、批发、销售等环节都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当前,为了保护农产品质量安全,至关重要的是,指导生产者科学合理地使用化肥、农药、兽药、除草剂、生长激素、添加剂等农业投入品,立足农业产业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推动“三品一标”认证工作健康持续发展。

(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和监管机构建设

我国食品安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已经初步建立,各级政府要逐步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相关部门要在法律法规的指导下,在把握国家标准的基础上制定当地的行业和企业标准,结合本地区农产品的生长特点,制定农产品安全生产和加工技术规范,严格控制化肥、化学农药施用量和积极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农业“三品”建设,逐步健全本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要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到战略高度,对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从源头上保障农产品的质量,确保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安全,提高居民满意度。

(三)加大环境污染监测及治理力度,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尽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畜牧业和渔业监测体系,开展基本农田环境质量监测和农畜渔产品质量检测。农产品检测重点是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龙头企业和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通过建立质量安全检测约束和激励机制,促进标准化生产、加工、配送和交易,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品牌,扩大市场份额。检测机构应根据现有基础,合理配置资源并加以必要整合,在依托省级农产品检测中心的同时,完善县、市、区级农产品检测中心。鉴于农产品检测目前还处于发展阶段,市、县、区农产品检测中心成为独立中介机构运作的条件尚不成熟,市、县、区政府应给予政策扶持。各政府部门依法抽检,应进一步明确分工,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主要承担农业投入品、农业生产过程和待上市农产品的依法抽检工作,并会同环保部门开展农业产地环境的检测,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为安全农产品生产提供优良的生态环境。

(四)培植龙头企业,推进農业产业化进程

我国现阶段极度分散的农产品生产方式不利于监控生产过程,也难以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加强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的建设势在必行,而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应以农业龙头企业为核心,通过“龙头”的带动作用,将标准化生产的意识和观念传播给农民,感染农民,从而带动农民。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集约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整合资源、政策引导、资金扶持等多种有力的措施,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建设,同时力争把生产基地建得更多一些、更大一些。

(五)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生产经营能力和综合素质

加快农业标准化发展,科技是支撑,农民素质是基础。农民的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如果不尽快提高广大农民的素质,再好的标准、规范和技术都无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和保障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也会落空。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的过程,其实也是培训教育农民学科学、用技术,推广普及农业新技术、新成果的过程。近年来我国推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已初见成效,今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做到“教育先行、培训常在”。对新型职业农民的教育培养要有针对性,应着重从三方面做好做实:一是对种养大户等骨干对象,要通过教育培训使之达到新型职业农民能力素质要求;二是对经过认定的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从业和创业培训,使之更好地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三是对所有新型职业农民,要开展经常性培训,使之不断提高生产经营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

总之,农兴则民兴,民兴则国强。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只有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才能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才能增加农业生产效益,才能确保广大人民群众用上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才能真正体现从“土地到餐桌”全程的质量监控,这也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践。

作者:周元军

第2篇:金华市加快畜牧业生态化标准化建设

2019年3月11日,从金华市畜牧局了解到,面对畜牧业转型升级、非洲猪瘟疫情等挑战,金华市不断加快畜牧业生态化标准化建设。2018年以来,全市新指导创建61家美丽牧场,创建数量连续两年居全省第一;创建国字号示范牧场2家,省字号示范县(牧场)3家(个)。

2018年,金华佳乐九峰牧场获评国家休闲观光牧场,武义县绿驰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获评国家畜禽标准化养殖示范场,金东区大堰河农牧场获评省休闲观光牧场。全市共创建省畜牧业绿色发展示范县1个、省级饲料示范企业1家、省数字化牧场1家,开展国家级抗菌素减量使用示范场创建1家,培育打造畜牧业特色品牌2个,建设农牧对接绿色循环体20家。

在高质量实现产业绿色发展的基础上,金华市从提升产业主体、优化产品结构入手提高畜牧业竞争力。义乌正康猪业、浙江美保龙种猪育种有限公司、金华佳乐九峰牧场等一批现代化牧场典型涌现,奶牛、生猪、家禽等主导产业更稳固,以华统肉制品、佳乐乳业、田歌禽业为龙头的屠宰加工、品牌销售全产业链更完善。同时,坚持以“两头乌”猪振兴计划为主线,形成奶牛、生猪、家禽三大产业为主导,两头乌猪、湖羊、蜜蜂等特色产业为辅的畜牧产业同步协调健康发展格局。

为加强畜牧业融合发展,实现牧业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和谐统一,金华市积极挖掘养殖业多方功能。开发区恒军、金东区华顺、兰溪市乐羊羊、浦江县王家及紫运等牧旅融合羊场为畜牧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创出一条健康发展之路。走特色品牌之路是畜牧业提质增效的必由之路。金华市始终将振兴金华两头乌猪产业作为畜牧业转型升级的“金名片”来打造,目前金华两头乌猪重大专项稳步推进。继“华统猪肉”“家农两头乌优质猪肉”“永康灰鹅”获全省十大名优品牌肉后,2018年5月婺城区蜂御医蜜蜂专业合作社、兰溪市鸿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5·20世界蜜蜂日”大会上被评为“浙江省土蜂蜜十大名品”。

2018年,全市各级畜牧兽医系统全面落实畜禽养殖污染线上线下防控,筑牢县、乡、村三級网格化巡查防线,确保全市不发生重大污染事件。全市共抽查畜禽养殖场52家,合格率100%,抽检场(户)数居全省之最,是建设质量最好区域之一,全面完成存栏500头以上的生猪(牛)养殖场封闭式集粪棚改造,总数和完成率均居全省第二。金华市还不断深化畜禽污染整治,全面重点开展黑臭河水体治理情况督查、畜禽养殖业污染普查,推进养殖场污染防控在线监管,整治低小散养殖场,其中兰溪市关停927家,开发区关停66家,目前全市保留下来的50头以上生猪规模养殖场796家全部达到生态发展要求。

第3篇:加快化学品安全标准体系建设

现状

全国安全生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于2006年成立后,根据安监总政法[2006]53号文“关于下达《2006年制修订安全生产行业标准项目计划》的通知”,安排制订了6项标准,其中《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车载终端安装规范》《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车载终端与通信中心间数据接口协议和数据交换技术规范》《危险化学品汽车运输安全监控系统——通信中心与运营控制中心、客户端监控中心间数据接口和数据交换技术规范》3项标准项目已经完成报批稿。另外,《连二亚硫酸钠(保险粉)包装》《加油站作业安全规范》《危险场所电气防爆安全技术规范》《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安全规范》等4项标准项目已经完成审查,正在修改,准备报批。其中前3项已通过审查,《危险化学品储罐区作业安全规范》修改后进行二次审查。

化学品安全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当前工作重点之一是,要尽快制定化学品安全标准体系表,此项工作是一项基础工作。化学品安全管理标准、工作标准也是今后工作的重点。标准的前期预研究要做好做细,基础通用的标准先做,如企业安全生产管理规范等。修订相关国家标准,如GB 18265-2000《危险化学品经营企业开业条件和技术要求》,使之符合现在国内的实际情况。

2007年制定的标准应侧重液氯、液氨等标准,具体制定有关液氯标准4项,有关液氨标准3项,有关操作规程标准8项,共计15项。

发展规划

(一)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化学品安全标准化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到2010年,要健全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基本形成完善的化学品安全生产标准体系。重点对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和剧毒溶剂等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及运输过程制定相关标准,逐步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及运输过程的系列标准。

具体目标为:到“十一五”期末,完成30多项危险化学品安全相关标准的制定工作,每年约制定5~10项。

(二)主要任务

1.重点领域的标准

重点制定液氯、液氨、液化石油气和剧毒溶剂,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及运输环节相关标准,逐步建立危险化学品生产、储存装置及运输过程的系列标准,危险化学品作业场所相关安全规程及其包装安全标准。同时,根据实际情况和新出现的问题,优先选择制定急需的相关标准。

2.标准体系的研究

开展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体系研究,提出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层次及每个层次的主要内容,涵盖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使用、运输等各个环节,为制定标准打下基础(初步体系基本框架见图1)。

(三)保障措施

1.加大投入,确保标准制修订和培训经费

要完成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相当繁重,需要较充足的经费支持。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多为强制性标准,技术性强,是与安全法律法规配套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对于这类标准,应当由政府部门给予大力支持。化学品安全分技术委员会将争取申请一定的标准专项经费,解决标准老化和没有标准的问题;申请化学品安全标准体系研究经费,完成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体系。

建立标准化工作多元化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标准化社会资金保障体系,运用市场力量,充分发挥地方特别是经济发达地区政府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团体、企业以及国外投资者共同支持标准化事业。

2.加大标准宣传贯彻力度

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大力加强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化知识的普及,促进全社会更好地贯彻实施标准,提高企业以及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特别是要提高企业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对安全标准化作为保障劳动生产力的手段,在进入国内外两个市场中的重要作用的认识。

3.借鉴国际化学品安全管理标准,提高我国安全标准的水平

采取有力措施,加快采用联合国法规、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先进标准的步伐,有效参与国际组织的标准化活动,拓宽合作范围,迅速提高我国安全标准的技术水平,使我国化学品安全标准体系尽快满足安全生产的需要。

以下为危险化学品安全标准体系的基本框架和主要内容。

作者:王晓兵

第4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进程 助推产业基地强县建设

高县政府副县长 李诗淮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是实现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性工作。近年来,高县在加速建设“经济强县”目标的过程中,立足实际、超前谋划、高点定位,以创新的思维和务实的举措,以农业标准化为载体,推进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主动融入全省、全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大格局,努力走出一条具有高县特色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通过努力,全县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初显成效,已建立并验收省级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乡1个,正在创建的省级示范项目3个。

一、高县实施农业标准化的产业优势

高县是典型的丘陵农业县,是全国茶叶基地县、全省蚕桑基地县、畜牧基地县。近几年来,大力实施“产业富民”战略,以抓工业的理念抓农业,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形成了产业有龙头、龙头带产业的新格局。山区茶叶经济带、平坝蚕桑经济带、河谷竹业经济带“三带”布局进一步优化,蚕、茶、竹、畜、粮和劳务输出“5+1”农业支柱产业提档升级。被评为“全国食品工业强县”、“四川省最具活力十大特色县”,是“全省产业基地强县培育县”。2010年,实现农业产值22.2亿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5760元,增长16.2%,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一是蚕桑产业。全县已建成桑园面积18万亩、年产茧10万担的蚕桑基础,2010年全县产茧11.2万担,继续保持全省第

二、川南第一。蚕农售茧收入达到1.48亿元,同比增加58.8%;二是茶叶产业。茶园总面积12.06万亩,全年生产各类茶叶5265吨,产值2.5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8%、50.4%; 茶业经济的区域特色产业效益已逐步显现,成为我县农民致富增收的重要来源。

(二)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农副产品加工业保持了快速增长,涌现出高洲酒业、立华丝绸、早白尖茶业等一批省市重点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经营带动主体数量增加,实力增强,品牌更响。全县农业产业化企业44个,其中重点龙头企业24个,年产值上千万元的8个、超亿元的6个,辐射带动农产品生产基地21个,面积36.3万亩,各龙头企业带动农户22.17万户,通过订单合同、二次返利、股份合作等形式紧密联结农户占带动总数的75%。

(三)专合组织逐渐规范发展。市场流通体系不断完善,全县专合组织已达144个,增长8.2%。其中种植业101个、养殖业21个、加工运输业3个、服务业6个、其它3个。成员数63426个,带动农户85310户,占总农户的75.3%。会员人均收入8971元,同比增长8.7%。

二、突出重点,示范带动,强势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一)明晰发展思路。

按照“因地制宜、突出优质、强化基地、壮大产业”的思路,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持续增收为目标,依靠科技,创新机制,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优化产业区域布局,大力推进现代农业良种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建设以特色产业为主导产业的集中发展区,把我县建成全市重要的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和供给基地。

1、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为导向,用市场化手段调整农业结构,着力培育壮大我县优势比较明显、市场前景广、产业覆盖面大的茶叶、蚕桑等优势特色产业。

2、坚持区域合理布局。立足资源优势、区位优势,把优化产业基地布局作为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举措。围绕县委、政府确立的“三带”产业发展布局和“5+1”支柱产业,引导特色产业基地向优势产业带聚集,着力优化种植结构、品种结构、品质结构,引导生产要素向基地集中,促进优势区壮大规模、提升效益。努力形成“核心示范、连片发展、全面覆盖”的产业发展格局。

3、坚持科技创新引领。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发、引进、集成和推广,良种良法良制配套,构建产业技术体系,实行标准化生产,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4、构建现代产业化经营体系。采取多种形式,强化产前、产中、产后衔接,着力培育农产品交易市场,发展乡村鲜活农产品市场,培育现代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绿色农产品生产加工中心,做强龙头企业,壮大品牌,构建现代物流体系,推进农工贸一体化,形成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运行机制。

5、坚持尊重农民意愿。充分尊重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和生产经营主体地位,强化引导和服务,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基地建设,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二)突出主导产业示范效应。

围绕全县蚕、茶、竹、畜、粮等主导产业,我县选择了“羊田茶叶、立华蚕桑、高洲高梁、早白尖茶叶”等重点农产品创建标准化示范乡,通过大力推广“公司+农户+标准(科技)+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以农业标准化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以示范乡带动效应促进标准化的推广,并取得经济、社会和生态的最佳效益,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推进茶叶标准化建设:一是加大了茶树良种化建设,以茶树良种化建设为抓手,进一步扩大茶园面积和生产规模,壮大茶树良种繁育基地,不断改善茶叶生产基础。二是加大标准化建设力度,加强基地质量监控,着力推进无公害基地整体认证;积极支持企业开发绿色食品茶、有机茶,走高效生态茶产业之路;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推进生产车间标准化建设;支持企业创立品牌,大力实施产业化经营。三是制定县级茶叶生产、加工标准化技术规程,健全完善茶产业体系,增强市场竞争力,提升高县茶叶在全省的知名度。

推进蚕桑标准化建设:突出科技含量、规模发展,实现“五化”、“一高”。“五化”即桑蚕品种优良化,每年新建和改造桑园10000亩;小蚕共育化,每年新建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00间,小蚕共育面达到100%;大蚕省力化,每年新(改)建标美化蚕房(棚)500间,省力化饲养面达到100%;上蔟方格化:每年推广方格蔟片75万片,实现上蔟使用方格蔟比例占到100%以上;消毒防疫专业化,95%的蚕农户有消毒池、贮沙坑、石灰缸;“一高”即高效利用和开发。每年在蚕区新建沼气池500口,桑园间种蔬菜、蘑菇、牧草等,实现桑园的立体开发,蚕桑附产物的循环综合利用。

推进高粱标准化建设:通过全面推广示范优良品种,统购高粱种子,集中育苗,确保出芽率在95%以上,壮苗率在90%以上,按高粱生产周期,强化各时段管理,推行适时早播等关键增产技术,普及配方施肥,全面实施绿色植保技术等措施,综合提高高粱单产。并采取“二次返利”模式,对发展较好的镇乡和农户采取奖励化肥和酒糟粉的方式予以返利。

目前,全县通过验收的省级茶叶农业标准化示范乡1个,正在创建的省级示范项目3个(1个高梁示范镇、1个蚕桑示范乡将于今年5月中旬验收,1个茶叶示范乡将于明年验收),并正申报创建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标准化示范项目的建设,有力推动了农产品的品牌提升,“早白尖茶叶”、“林湖红茶”、 “凯华茧丝”和“金潭玉液”等一批有影响力的优质产品走向市场,不断增强了产品和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深化农业标准化发展,加速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一)突出规模发展,提升产业化经营水平。

现代农业是领域宽广的多元产业体系,是以信息传递、现代物流、博览会展、农业旅游、合作组织等为重点的现代农业服务业,建设覆盖全程、综合配套、便捷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突破小农经济“小而全”的历史性局限,走上产业化、专业化和市场化路子,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

1、加快基地规模化发展。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着力构建特色板块基地,提升 “5+1”农业产业化水平,形成产业成带、基地成片的新格局,加速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要求,切实建好企业“第一车间”,发展订单农业,促进初级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通过多种形式实现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的对接,建立数量充足,质量稳定的原料产销基地,切实解决好农产品对龙头企业供不应求的矛盾。

2、加快产业化经营。以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的良性互动为原则,坚持以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按照“扶强、扶大、扶优”的原则,大力引进和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力强的涉农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庆符--文江农副产品加工园区为载体,培育“贸、工、农”紧密衔接、“产、加、销”融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形成农业生产规模化经营和现代化流通体系,推动农产品从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着力延伸产业链,使农产品上档次、增效益。

3、加快专业化服务。要培育农产品经纪人、营销大户、中介组织等农产品流通主体,支持供销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龙头企业等提供多种形式的生产经营服务,与广大业主、农业企业结成了紧密的利益共同体,当好农产品市场的第一信息员、农产品流通的第一直销员和引领农民进入市场的第一领航员,农民提供农资、信贷、农产品销售、技术指导等全方位的服务,逐步形成上连市场、下连农户、信息畅通、购销快速、农民信得过的流通网络。

4、加快市场化建设。有计划、分步骤地培育一批农产品产地交易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为高县农产品“走出去”搭建平台和桥梁。要加强粮油、茶业、蚕业、果业、畜产品等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建设农产品产地大市场,与农产品销区大市场连接,进入大型连锁超市,建立一个全方位、高标准的物流基地,形成发达的农业市场体系,为农产品销售以及现代农业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实现农业的高度市场化。

(二)突出提质增效,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现代农业是现代科技支撑起来的农业,要坚持把农业增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业比较利益和综合效益,以科技优势抢占现代农业发展的制高点。

1、加强技术引进与推广。抓好一批面向农业、农村的重点农业技术、与产学研机构建立互助平台,开展动植物新品种选育、配套技术和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农产品精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等关键技术攻关,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高的新技术、新产品。每年每个产业至少引进、示范、推广2--3项新技术或新品种。

2、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把科技含量高、附加值水平高、经济效益高的“三高”动植物品种为重点,在向家坝引水工程灌区、七仙湖水库、惠泽水库等水库灌区和南广河提灌区域,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以提高机械化水平为基础,加快发展智能化大棚、中小拱棚、滴灌喷灌、容器育苗、标准化菇房、低温保鲜库等设施农业。积极扶持连片开发农村产业,尽早建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安全高效的设施农业生产基地。

3、发展绿色和有机农业。以生态、安全为前提,突出抓好生猪、家禽、粮油、茶叶等优势农产品无公害、绿色和有机认证,建立县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验检测站,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技术指导,在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包装、流通、销售各个环节严格执行绿色和有机标准,全面提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在我县农产品中的比例。

4、大力实施品牌战略。积极创建国家、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农产品出口标准示范基地、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基地,引导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品牌农产品优化配置,苦练内功,奠定品牌坚实的质量基础,把资源优有效势转化为品牌优势,全面提升农产品竞争力。依托县内 “金潭玉液”、“早白尖”等中国驰名商标、四川省著名商标和四川省名牌的影响力和带动力,推动农产品知名、著名商标和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等名牌农产品,着力培育和打造一批富有高县特色的农产品品牌。

第5篇:关于加快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通知

各县(市、区)农业(农林、畜牧、蚕桑)局:

为认真贯彻今年全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九江市标准化战略实施意见》的通知和九江市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领导小组关于《九江市2009年农业产业化工作考评办法》的精神,加快推进我市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现就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以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农业标准化与农业产业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二、基本原则

坚持政府推动、社会参与,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为主,市场引导相结合,围绕当地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推进的原则,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积极开展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市)创建工作。

三、加强领导,健全机构

九江市农业局成立以局长魏立平任组长、局班子成员为副组长、副局长余效虎为常务副组长、各相关单位为成员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市场信息科;各县(市、区)相应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分管领导为组长的农业标准化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具体负责标准化基地建设的统一协调、综合管理、组织实施和技术服务。制定农业标准化资金支持补助政策,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上给予人力和财力上的保障。

四、明确目标,扎实推进

1、各县(市、区)重点围绕自身产业特点,选择2个以上重点或特色产业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同时根据选定的农业产业,制定标准化实施方案,内容包括:指导思想、建设目标、建设内容、建设措施、总体安排、总结评比等。实施方案于8月25日前报市农业局市场信息科备案(邮箱:jjsck@21cn.com)。各县(市、区)要依托农业龙头企业或农民专业合作社办好若干个核心示范片,以点带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标准化生产的农产品总产量要达到该产业的80%以上。

2、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内容。(1)、各县(市、区)要组织人员,结合当地重点推进的农业标准化产业,有现行标准的进行引进、修订农业标准,没有现行标准的,向当地质监部门申请立项,尽快组织制定标准;(2)、聘请或组织本地本产业专家,编印标准化生产技术操作规程;(3)、组织技术人员制作标准化生产管理模式图;(4)、统一印制农业生产过程的记录本,建立生产经营档案,严格农业投入品管理,详细记载农业投入品的来源及使用、农产品的生产及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等情况;并发放到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对照要求进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登记。

3、制作标准化生产标志牌。在各地的标准化生产的各个中心区,制作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标志牌,明确标准化的名称、规模、建设内容、建设单位、实施时间等,进一步提升农业标准化示范水平。

4、组织标准化基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注册商标、申报品牌,进一步提升标准化基地的农产品的品质和市场竞争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五、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

各县(市、区)要组织农业专家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培训。组织农业技术人员,深入基地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技术服务和生产指导。

六、落实农业标准化生产的督促监管

市、县两级农业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要落实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加强督促和检查,确保农业标准化生产工作的顺利推进,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将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九江市农业局 办公室

2009年8月5日

第6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开始出现低水平、结构性剩余,外销量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农业标准化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区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学会采用标准化从事农业生产,甚至不懂“标准化”为何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提高认识、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紧进行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农业标准化,用一句概括的话讲,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现行农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及国别或地区标准。制定和实施各类农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因此,执行什么样的标准,要由市场来决定。你的产品要想进入或打入哪类市场,那么你就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过程中执行与该市场要求相对应的标准。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由于部分农民盲目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致使一些农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亚销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普遍抱有疑惧心理,购买热情下降。在出口创汇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屡屡引发贸易纠纷,有的不得不减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步伐。可以说,在目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显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一是适应“入世”竞争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给人们广阔贸易空间的同时,也给贸易带来了磨擦,这种磨擦,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即产品质量之争。去年日本、韩国对我们的大葱、禽肉等农产品实行进口设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就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只有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生产出大量质量过硬、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随着农业部启动的“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各地都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加强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对策措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将陆续建立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经与河北省联合签署了“京津冀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协作网”,达成了“华北护菜协议”,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外地蔬菜进入本地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推行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无保证,不但不能开拓和占领新市场,而且还会从已经占领的市场中被挤出来的危险,其后果不堪设想。三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过去我国农产品长期处在短缺状态,解决温饱是农业面临的最大最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抓农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是高产,不太考虑产品品质的好坏,因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饱饭的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卫生则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新目标,人们甚至希望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也就是说,广大消费者已对农产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吃好这个目标,就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四是确保人类健康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农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问题,有的因长期食用低劣农产品造成积累中毒,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抱有疑惧心理,感到吃什么都不放心。2001年10月份,国家质检总局与农业部联合,从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抽查了10大

第7篇: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

存的必然选择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2007-12-12 16:34:28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2)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农产品开始出现低水平、结构性剩余,外销量不断扩大,尤其是随着我国WTO的加入,农业标准化问题显得日益重要和突出。然而,我区大多数农民还没有学会采用标准化从事农业生产,甚至不懂“标准化”为何意,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在提高认识、明确重点的基础上,尽快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抓紧进行

农业标准化的普及和推广工作,提高农产品质量,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什么是农业标准化

农业标准化不仅是现代农业的一个显著标志,也是经济全球化的一种必然趋势。所谓农业标准化,用一句概括的话讲,就是对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各个环节均建立起科学先进、切实可行的标准,通过规范操作与严格监督,使其得到全面有效的实施,从而确保农产品质量和消费安全,提高农产品的信誉度和市场竞争力,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它的核心是标准的制定与实施。现行农业标准包括国家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企业标准、国际通用标准及国别或地区标准。制定和实施各类农业标准的最终目的是解决“市场准入”问题,没有标准化就没有市场化。因此,执行什么样的标准,要由市场来决定。你的产品要想进入或打入哪类市场,那么你就要在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

售过程中执行与该市场要求相对应的标准。

二、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由于部分农民盲目追求产量的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不注意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致使一些农产品不同程度地受到农药、亚销酸盐等有害物质的污染,降低了农产品的质量和效益,广大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普遍抱有疑惧心理,购买热情下降。在出口创汇方面,由于一些农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屡屡引发贸易纠纷,有的不得不减少出口甚至被迫退出国际市场。出现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农业标准化工作滞后,没有跟上农业发展进入新阶段的步伐。可以说,在目前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特别是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显得十分突出、十分重要。

一是适应“入世”竞争的需要。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提供给人们广阔贸易空间的同时,也给贸易

带来了磨擦,这种磨擦,主要表现为技术、标准即产品质量之争。去年日本、韩国对我们的大葱、禽肉等农产品实行进口设限,充分说明了这一点。可以说,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按标准化组织生产,就难以开拓国际市场。因此,我们只有按照国际标准的要求生产出大量质量过硬、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产品,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而加快我区农业现代化进程。

二是抢占国内外市场的需要。随着农业部启动的“新世纪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的实施,全国各地都纷纷制定和出台了一些加强农业标准化,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对策措施,农业标准化工作已经在全国全面铺开。北京、天津、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已经建立了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其他地方也将陆续建立并实行市场准入制度。北京、天津,已经与河北省联合签署了“京津冀蔬菜农药残留检测协作网”,达成了“华北护菜协议”,其目的之一,就是要限制农药残留超标的外

地蔬菜进入本地市场。在这种形势下,如果我们不痛下决心推行农业标准化,产品质量无保证,不但不能开拓和占领新市场,而且还会从已经占领的市场中被挤出来的危险,其后果不堪设想。

三是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需要。过去我国农产品长期处在短缺状态,解决温饱是农业面临的最大最重要的问题。过去我们抓农业,追求的第一目标是高产,不太考虑产品品质的好坏,因为首先需要解决的是吃饱饭的问题。现在温饱问题解决了,农产品的品质营养、安全卫生则成为人们关注和追求的新目标,人们甚至希望多花点钱,也要买到安全、优质的农产品。也就是说,广大消费者已对农产品安全性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要适应这种要求,实现吃好这个目标,就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四是确保人类健康的需要。现在我们的农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存在有害物质残留超标的问题,有的因长期食用低劣农产品造成积累中毒,严重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许多

消费者对农产品质量抱有疑惧心理,感到吃什么都不放心。2001年10月份,国家质检总局与农业部联合,从全国23个大中城市的大型蔬菜批发市场,抽查了10大类181种蔬菜,其中有86种蔬菜农药残留超过国家规定的最高限量,超标率占,有9种蔬菜含有3种以上农药残留超标。也就是说,我们吃的蔬菜中,有近一半是农药残留超标的。这种状况不改变,直接威胁到了人们的健康和生命安全。因此,从维护我们人类健康的角度讲,也必须推行农业标准化。

可以说,实施农业标准化,实质上是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一场革命,绝不是锦上添花之作,而是关系到我区蔬菜、畜禽、果品等优势产业能否生存、能否发展的关键措施。

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是当前农业生存的必然选择

第8篇:加快生态农业建设 促进农业经济发展

——关于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调查及发展思路

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总体情况

石龙镇位于鄂中江汉平原向鄂北岗地过渡的地带。全镇辖22个村,1个社区居委会,133个村民小组,6495户,25048人,其中农业人口22811人,劳动力1.1万个。全镇版图面积301平方公里,有耕地8.2亩,其中水田6.2亩、旱地2万亩,林地12.5万亩,水面1.2万亩。2008年,全镇工农业总产值9.7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2.2亿元,财政收入662万元,农村人均纯收入5380元。

石龙镇在上世纪80年代至九十年代开展的生态农业建设,在上级领导下、有关专家的指导下,经过全镇人民的共同努力,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显示出发展生态农业的巨大潜力。石龙镇在开展生态农业建设的过程中,得到国家、省和各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的大力支持和鼓励。著名生态经济学家马世骏、石山、王兆骞、张壬等专家先后多次来我镇指导工作。《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环境报》、《湖北日报》等报刊对我镇生态农业建设进行了报道。国家农业部、省委省政府有关领导多次亲临我镇指导生态农业建设。1991年,我镇被省委、省政府授予“农业先进单位”,1992年、1997年镇党委两度被评为“乡镇党委十面红旗”之一,1994跨身于“全省生态农业十佳”。全镇生态意识普遍增强,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明显改善,全镇生态、经济系统初步出现了良性循环的局面。在1998年9月,我镇代表京山县接受全国生态农业试点县建设领导小组的检查,在国家确定衡量生态农业建设水平的15项指标中,有14项达到了发达阶段的二级标准,其中有7项指标达到一级标准(即粮食单产、农田土壤养分平衡指数、资源利用适宜度、人口科技素质、系统商品化程度、土地退化治理率、环境质量状况指标)。多年来,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主要反映在以下四个方面:

1、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状况。1985年以来,全镇共开发荒山,建成林果基地6万亩,开挖精养鱼池0.5万亩,改造塘堰库坝1万亩;改善牧场1万亩,年发展草食动物2多万头(只),其中牛0.5万头,羊0.5万只,鹅1万只,使用沼气的农户占10%;实行地力补偿的耕地面积占全镇总耕地面积的80%,耕地复种指数达2.13,改造自然生态环境100平方公里。

2、农副产品产量增长幅度。2008年粮食总产4.35万吨,比1985年增长20%,2008年人均产粮1737公斤,保持了历史最好水平;棉花产量916吨,油料产量5360吨,均创历史最高记录,生猪出栏3.6万头,比1985年翻了一番;水产品产量3800吨,比1985年增长6倍,鲜蛋产量2600吨,比1985年增长2倍多,果品产量8300吨,比1985年增长近13倍;蔬菜产量15万吨,比1985年增长3.4倍。2008年的农产品商品率达到75%。

3、农业经济结构变动情况。石龙镇在保持粮棉油稳定增长的前提下,围绕镇域生态农业建设,突破性地发展多种经营,使农业经济结构日趋合理。2008年,全镇多种经营产值达1.4亿元,在农业产值中的比重由1985年的37%上升到63%。

4、农村生态环境改善程度。二十年多来,全镇森林覆盖率由23.5%上升到40.8%,植物光能利用率由0.33%上升到0.45%;耕地有机质含量由1.7%提高到2.1%;水土流失率下降80%;旱涝保收农田达到7万亩,占86%;病虫害发生频率降低,危害程度减轻;工业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农田林网化、田园化进展较快,农村村落布局合理,庭园经济颇具特色,全镇70%的农户改造了住房,有30%的农户住上了小楼房,农村面貌景色一样。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较多, 潜力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1、气候条件比较优越。石龙镇境内北高南低,海拔高度34至347米之间,山地、丘陵、平原兼有,具备良好的发 展农业生产的气候条件。不仅适宜从事大面积的粮食生产, 而由于地形地貌复杂多样,还具备独特发展多种经营生产的“小气候”,为发展有本地特色的名优农产品和引进各种高技术高效益的新品种提供了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

2、土地资源比较丰富。石龙镇土地资源有三大特点,其 一,人均占地面积大,开发前景广阔。土地是不可再生的资源,耕地更为宝贵,是农业生产的基础。石龙镇在土地资源上 的这一明显优势无疑是农业发展的巨大潜力之所在。其二, 土壤类型较多,土地质量较优。据第二次土壤普查,石龙镇土壤类型有4个土类, 8个亚类, 17个土属, 38个土种,通过土 壤评级,石龙镇耕地中的绝大部分是生产潜力较高的

二、二级 土壤,非耕地中适宜各种树木生长的

四、五级软土占65% , 可以发展以林果业、畜牧业为主的种植、养殖业。其三,丘 陵、平原诸全,生产经营门路广阔,多样化的地形类型为广开生产门路创造了可供选择的条件。

3、林业生产优势明显。石龙镇的森林面积活立木蓄积 和森林覆盖率均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特别是近几年石龙镇人 工造林发展较快,面积达6万亩,基本上达到了速生高产 林标准。且林种结构优化,用材林占83%,经济林占17%。石龙镇丰富的森林资源对于维 持自然生态平衡,保护农业生产,调整农业结构,开发森林 工业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4、草场水域资源潜力很大,开发后劲较足。石龙镇草场面积约2万亩,发展牧业具有良好的杀件。石龙镇水域广阔,库面、塘堰、泉眼、机井诸全。为开发引用 提供了很好的条件,特别是近几年来,石龙镇实施沿库开发战略,开发水库消落区,建成渔、果、畜、禽模式的立体养殖基地5处面积1000亩,效益显著。

5、粮食生产基础较好。石龙镇在国家支持发展粮食生产有关政策的有力推动下,农田基本建设,水利设施条件,农业机械,农业生产资料,能源物资技术装备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 基础。全镇已建成稳产高产农田6万亩,还有一部分低产 田也已具备了改造提高的物资技术条件。农民种植粮食的生产技术已达到一定的水平。因此,石龙镇稳定粮食生产有保障, 提高粮食产量有希望。

6、农村工业原料充足。石龙镇发展农村工业 的基础条件较好,特别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原料充足, 如粮食商品率高、土特产品生产量大,非金属矿产资 源多。这些基础条件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各种资源,大力发展农村加工业,实现农副产品的不断加工增值, 促进整个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奠定了基础。

在分析石龙镇发展生态农业的有利条件的同时,还要充分估计到制约石龙生态农业建设的各方面困难和薄弱环节,主要有以下不利因素。

第一,生态农业环境潜伏危机,农业发展后劲不足。主要表现在:其一,土壤肥力减退。多年来重种轻养,重有机肥投入轻无机肥投入,以致土壤对无机肥胃口越来越大, 农田的基本肥力下降,土攘肥力减退。其二,人口与耕地的矛盾日渐突出。近几年,由于集镇、公路建设和农村建房热 的兴起,大量优良农田被占用的现象比较严重。人口增长与耕地减少的矛盾潜伏着危机,将会直接对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带来 不利影响。

第二、农业整体功能较差,自然资源利用率低。现阶段,石龙镇农业内部各产业之间的经济联系松散,转换功能薄弱, 种、养、加之间缺乏配套协作和互补机制,尚未在较广范围 内,较大规模上,较深层次间把农业资源和农副产品原料通 过食物链、生产链、经济链进行延伸增值,具体表现为资源 综合利用率低,农副产品加工层次低,商品转换增值率低 整个农业的综合经济效益低。

第三,市场机制发育不良,服务体系亟待健全。生态农业的发展,石龙镇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意味着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每一个 环节都必须提供完善的服务,否则,农业社会化生产的链条 或循环过程就会中断。石龙镇目前的市场服务体系还很不健全, 如在农业生产资供应的数量、质量、时间、空间方面的不适应状况,在农业技术服务方面的不完善状况,在市场信息 方面的封闭状况等等。

第四,科技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奇缺。由于目前乡镇专业科 技人才由县指派,加上过去对科技投入得不够,导致石龙镇专业技术员奇缺。目前,全镇农、林技术人员15人,与全镇农业人口总数比,则所占比重更小。生态农业实质是一个高度知识密集的科学 农业,按照这一要求,石龙镇农业科技人才奇缺的状况是显而 易见的。

第五,现行政策研究不够,利益关系待调整。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崭新阶段,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和利益矛盾出现是不可避免的,能否有效地启动利益调节机制,确定合理的利益结构,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关键。在运用经济政策来确定合 理的利益分配关系方面,在运用经济政策调节和保障正确处 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微观效益与宏观效益的关系方面,尚存在许多薄弱环节有待在建设实施的过程中认真研究,不断完善,充分发挥各项经济政策在生态农业建设中的管理指导作用。

石龙镇深度发展生态农业的思路

生态农业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按照生态经济学“整体协调,循环再生”的基本原理和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指导、组织、发展农业生产,实现高产、优质、高效,达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代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石龙镇在今后相当一个时期内,还要将生态农业建设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立足资源优势,围绕生态农业建设,发展主导产业,以提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成效为中心,以农科教结合为突破口,把握机遇,深化改革,加强“精品”建设,加大投资力度,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要重点抓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1、加强“精品”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向深度和广度进军。通过近二十多年的生态农业建设,石龙镇农业生态系统和农村经济系统基本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但是“精品”建设还不理想。为此,要加快开展生态农业“精品”建设,大力开发无公害产品、绿色产品、有机产品,还要对精品实行人力、财力和物力的重点倾斜。

2、抓好生态工程配套建设,促进生态农业建设向良性循环发展。要围绕生态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两个循环配套,即一是抓好生态系统的循环配套。在生态农业基地中进行猪、鱼、沼、果或山、水、田、林、电、路、村的综合治理。二是抓好经济系统的循环配套。主攻产供销环节的衔接配套和加工增值。目前,石龙镇已经达到了一定的规模,形成了一定的批量,对这些产品的加工转化已成为实行经济良性循环的重要环节,重点抓好优质稻、优质油等骨干品种的开发深加工项目,真正使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

3、着眼市场选项目,促进生态农业建设与市场经济接轨。要选市场上有竞争力的项目和品种进行开发。优质稻、花生、西瓜等项目的开发,在品种的定向上使用优良品种,增强市场竞争力。同时,要注重规模化生产,形成“一村一品”的经济格局,提高规模效益。

4、注重资金配套,促进生态农业建设由“扩张型投入”向“效益型投入”方向转变。为了加强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步伐,在资金配套上继续抓好两个方面,一要在资金筹措上调动国家、集体和农户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在投入上形成合力,拓宽投资领域,进行引资开发、合股开发,筹措资金。二要在资金投入上,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生态农业的骨干项目和基础项目上,针对目前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现状,采取股份制、土地流转等多种措施,积极引导集体和农户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使集体和农户增加对生态农业建设的投入,成为投入的主体。同时,加快引资开发,促进投入机制的转换,加快石龙镇生态农业建设的发展。

5、依靠科技驱动,强化农业技术物质装备。根据石龙镇目前的技术、物质条件,重点抓好以下三项工作:一是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即建立组、村、镇三级配套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二是建立农业短期培训学校等多层次的农业技术培训体系;三是建立以农户与专业合作社相结合的产业化生产体系;三是建立水、土、大气环境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相合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同时,大胆引进技术和人才。积极引进,推广生物防治,环境保护,新的生态农业模式和良种良法等先进技术。大胆引进生态农业建设的专门人才,培养乡土人才,壮大农业科技队伍。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积极增加农业耕作环节上农机具的功率投入,有计划地配备各种适用农机具,增加农业机械使用量,普及率达到90%以上,降低劳动强度,提高生产力。

6、综合治理山水,改良生态环境。一是植树种草,绿化荒山,防止水土流失,调节气候,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二是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以村、组为单位,抓紧大、小水库水利工程建设,彻底解决水源。动员多方面力量进一步完善现有水利工作的配套设施和维修工程建设。管理维修好当家塘堰,形成水利灌溉体系,增强抗旱排涝能力。三是遵循生态规律,提高耕地肥力。首先,要实施生物循环手段,安排好用地养地的合理组合和对地力消耗异化作物的组合,达到种植模式的良性循环。其次,实施生物归还手段,将农作物副产品在多层次多途径加工利用后,最大限度的将土地的供给物和太阳能的合成物归还土地。再次,实施人为补充手段,推广地力培肥制度,保持农田养分的供求平衡。同时,实施配方施肥手段,改造中、低产田,挖掘农田增产潜力。四是积极控制污染,保持环境净化。增加治理工业污染的投资,清理污染源,防止再生源。治理农业污染,要运用生态农业防治技术,保护天敌,降低病虫害基数,控制草害繁衍。施行化学防治措施时,要运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尽量减少药物污染。使我镇水质、土质、生物质的污染程度控制在国标范围内。五是改良农村人居环境,节约非生产用地。按照既相对集中,又方便生产的原则规划建设好农村住宅区和物质、文化配套设施,改善群众生活、美化农村环境,加快新农村建设。

石龙镇经济发展办公室 二OO九年十一月

第9篇:咸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意见

(咸政办发[2007]3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直有关部门,咸宁经济开发区:

为进一步促进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现就加快推进全市农业标准化工作提出以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技术基础,是把工业化生产的理念运用于农业生产,在采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和先进生产经验的基础上,通过制定和实施农业标准,规范农业生产、加工、经营活动,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经济效益的一项社会活动,也是充分利用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维护消费安全、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有效措施。实施农业标准化能够促进科技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促进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最佳途径。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农业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增强,农产品正面对国际市场日益激烈的竞争和更加严峻的挑战。加快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是我市农业发展的一项必然选择。我市农业正处在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时期,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意义,转变农业的经营理念,加快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化,把农业标准化工作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

我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紧紧围绕我市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全面树立科学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为核心,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大标准推广实施和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以及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方针是:政府大力推动,部门密切配合,市场正确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参与和实施。

三、农业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一)加快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围绕我市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的目标,逐步建立以桂花、苎麻、楠竹、猕猴桃、茶叶、生猪、鲜果、蔬菜、鱼虾等区域优质农产品为主导和以绿色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名优农产品为重点的农业标准体系。以贯彻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为主线,积极组织制定配套的咸宁市地方农业生产技术规范、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检验检测方法标准和农产品加工、储运标准,形成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相配套,生产与加工相衔接的农业标准体系,实现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力争在3-5年制定市级地方农业技术规范和农产品质量等级标准15项,县级地方农业技术规范和农产品质量标准30项,并引导和鼓励农产品龙头企业制定先进的农产品收购标准和加工产品标准,推进全市优势特色农产品的区域化种植(养殖),使全市农业优势产业的标准覆盖率达80%以上,消灭农产品无标生产。

(二)加强农产品质量监测体系建设

要围绕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方向,整合资源、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以治理农产品污染和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逐步建立以省级机构为依托、市级机构为骨干、县级机构为基础的农产品检测体系。并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制度,对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安全要素进行有效监控。市级质监部门和涉农部门的检测机构要根据各自的专业特点、分工负责。农业、林业、水产业、畜牧业等部门要重点加强对动(植)物疫病、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物的监测;农产品中的农药残留量主要由农业部门的农药检测机构负责;质监部门重点对农产品质量进行监督检验。各县、市、区要围绕本地农产品质量安全,建立机动性强、贴近生产、贴近市场、就地就近快速检测的机构,实现对农产品质量安全重要项目的快速检测。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也要具备必要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快速检测手段,加大对农药残留量、兽药残留量等有害物质的检测。逐步形成企业自检体系、社会中介组织检测体系和政府监管检测体系在内的三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网络。

(三)加大农业标准示范推广力度

1、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有效途径。到目前为止,我市已建立了5个国家级和1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各级政府和各涉农部门要按照“选好一个示范项目、建立一个标准体系、培育一个龙头企业、创立一个名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要求,结合当地特色农业或优势产业,确定农业标准化示范项目,创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积极申报和承担国家级和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同时设立市、县两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力争在3-5年内在全市建立20个国家级及省级以上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1-2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县。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把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农业科技示范区、农业生态示范区建设等项目结合起来,通过标准实施达到县有示范区、乡有示范村、村有示范户的良好局面。

2、大力培育农产品生产加工龙头企业,发挥农产品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和辐射效应,推行“公司+基地+农户+标准”的经营方式,通过经济互惠、利益共存的关系,引导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把标准实施落实在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中。各县、市、区要围绕当地优势农产品培育3-5个标准化示范龙头企业。

3、大力发挥各级农业部门、科研单位、专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技术骨干作用,建立市、县、乡互联的农业标准推广体系和技术服务网络,将推广农业标准与推广农业科技成果相结合,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的作用并开展农业标准化知识培训,指导农业标准的实施,组织试验、示范,把农业标准贯彻到农民中去,落实在农业生产上。

(四)发展和培育名牌农产品

培育名牌农产品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的一项重要措施。全市各级政府要将推行农业标准化与培育创建名牌农产品相结合,立足当地资源优势,积极引导农民和农产品经营企业树立品牌意识。推行全过程农业标准化生产,实行全面质量控制,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在5年内实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50个,绿色食品认证50个,有机食品20个。同时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与培育创建农产品名牌相结合,通过强化对示范区的管理,将示范区的产品推向市场。鼓励和支持农产品龙头加工和流通企业采用ISO9000、ISO14000等质量管理标准,引

导企业实施GMP(良好农业规范)和HACCP(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系列标准,引导企业建立以技术标准为主体,包括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在内的企业标准体系,努力提高名牌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五)规范管理农产品批发市场

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农产品的集散地,是农产品进入市场的主渠道。全市各级政府要以强化农产品流通领域的标准化管理,建立诚信、高效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为目标,采用标准化原理管理和规范农产品交易及农产品批发市场,要围绕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分等分级、定量包装、包装标识等标准的实施,加强对进入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农产品的检验检测和认证工作,杜绝有毒有害物质超标的农产品流入市场。同时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实施不合格农产品退市监管措施,为全市的农产品流通创造一个安全诚信的良好环境。

四、加强领导,全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一)强化组织领导

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部门多、工作环节复杂、专业性强、技术要求高。强化组织领导和加强部门协调是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保障。各级政府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把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措施,切实做到认识到位、重视到位、领导到位、措施到位。各县、市、区要尽快成立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领导和协调配合的工作机制。市政府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名单另行公布),负责领导和协调全市的农业标准化工作。

(二)加强部门协调

各有关部门要在同级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按照各自的职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统筹兼顾,协调配合,形成合力。质监部门要统一管理本行政区域内农业标准的制定与备案、标准的实施和监督工作,同时开展培训工作。农业、林业、水产、畜牧、水利、农机、环保、供销、商务等部门要结合各自的职能,制定本行业的农业标准化工作计划,抓好农业标准的起草、制订和推广实施工作;发展改革、财政、科技部门要加大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支持力度,将农业标准化项目列入当地经济发展计划和科技发展计划,增加投入和加强管理;质监、工商、卫生、环保等部门要加大执法力度,抓好市场监管、产地环境治理等工作;同时各有关部门要大力宣传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性和先进典型,营造“讲标准、用标准”的舆论氛围,共同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三)加大资金投入

农业标准化工作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调研、标准信息收集、地方农业标准的制定与修订、检测手段的配套建设等都需要相应的经费保障。市、县两级财政要根据每年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计划和经费预算,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对于通过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的,市、县政府将给予适当奖励。各有关部门要争取上级对口部门的支持,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增加农业标准化工作经费投入;要按照市场运作的思路,动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社会其他组织对农业标准化的投入,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农业企业为主体,广大农民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多渠道投入机制。

(四)建立农业标准化专业队伍

农业标准化作为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技术保障,专业性强,技术含量高。各地和各部门要结合当地农业发展的特点和部门的专业特点,充分发挥农业院校、科研单位和技术机 构的骨干作用,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宣传和人员的教育培训,尽快培养一支既有标准化知识,又懂农业生产技术的农业标准化专业队伍。在此基础上,形成能够指导全市各个农业产业发展的农业标准化专业技术机构,为农业标准化工作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技术保障。

二〇〇七年四月二十六日

上一篇:安全生产月领导讲话稿下一篇:政府融资平台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