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十二五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2024-05-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市十二五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推荐9篇)

市十二五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篇1

为加快我市现代化农业的发展,坚持政府大力推动、市场有效引导、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积极实施,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重点,切实抓好农产品种植、食品生产加工到流通领域各个环节的标准化工作,实现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确保质量安全控制,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导,以提高我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高效农业,为实现农业现代化,保障食品安全,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轨道,完善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管理体系和服务体系。

二、工作目标

“三年”发展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优质和无公害农产品基本达到有标生产,建立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45.5万亩,实现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市。具体目标是:

1、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以xx、xx、xx等市、区为主,建立绿色水稻标准化生产基地15万亩,到2010年带动全市发展到25万亩。

2、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以xx区和xx区高效农业示范点为依托,大力引进示范推广名优特新蔬菜品种和无土栽培、脱毒技术,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建立标准化生产基地0.9万亩。2010年达到1.5万亩。

3、茶叶标准化生产。以xx市、xx区为主,建立茶叶标准化示范区

1.5万亩,到2010年带动全市发展到5万亩。

4、食用菌标准化生产。xx市蒋墅镇、xx区高资镇等乡镇为主,进行标准化试点和生产,带动周边乡镇发展食用菌标准化生产。

三、工作重点

(一)、积极推进农业标准体系建设

根据我市实际情况,在借鉴发达国家及国内农业标准化工作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加快制(修)订和申报与国际标准接轨的地方农产品质量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检测技术标准、农业生态环境标准和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农业标准化信息体系等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着力搞好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的示范推广工作,加强对生产过程中规程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农产品的检测,指导生产基地和加工企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技术,实行标准化管理。“三年”规划期间,完成制修订省级农业地方标准20--30项,市级农业地方标准30--50项。

(二)提升龙头企业加工质量标准水平,加快绿色基地标准化建设 加大扶持龙头企业力度,发展加工转化和产业化经营。突出主业,把粮食产业和传统经济作物产业做优做强做大。重点扶持具有一定规模和牵动力的农产品加工转化龙头企业,使之提档升级,生产、加工能力不断增强,承担起带动农民生产、帮助农民增收、推动农业标准化生产的任务。

搞好农产品加工过程的质量安全监控,提高加工和保鲜、贮运和包装质量,提高产品档次。加快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建设,加快认证步伐,到2015年力争无公害种植面积要达到160 万亩。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数量达到20个。加强绿色、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对已通过认定认证的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和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进行经常性的质量安全抽检。

(三)强化对农业投入品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充实和完善现有各级、各类监测机构,加强有关农作物的品种品质测试、农业环境监测研究和畜禽的检疫防疫工作。充实和完善现有质检机构,加强对农药、化肥、兽药等主要农用生产资料以及粮、油等农产品的检验工作。建成市级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加强对粮油、果蔬等农产品及其加工品质量和农药残留的监测;逐步开展对涉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的监测。

每年春夏两季对重点农资市场的种子、农药、肥料产品质量进行专项检查,切实把农资打假与质量监管工作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上来。严厉打击各种制售假冒伪劣农资产品的违法犯罪活动,严肃查处各种违禁销售和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的违规行为,确保农产品安全生产和消费安全。加强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

(五)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领域标准化工作,建立公正、诚信、有序的农产品流通机制。到2015年末,在我市建立1~2个实施标准化管理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示范项目,逐步规范农产品批发、零售市场的建设和管理,全面提高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水平。

(六)加快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的实施

农产品市场准入要以大型农产品市场、超市、龙头企业为重点,逐步扩展延伸的原则,实施市场准入制度,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一是实行索证索票、场地挂钩制度。对进入实施市场准入的农产品实行“索证索票、场地挂钩、互认制度”,对农产品实行质量责任追溯制度;二是搞好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搞好批发市场规划布局和科学配置,积极推行农产品现代流通方式,在大型市场建立有机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销售专营区、专柜,建立健全具有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符合环保要求的销售网络体系。

(七)大力推进农产品名牌战略,积极创建农产品名牌。

把推行农业标准化作为一项基础工作与开发、培育、创建名牌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工作结合起来,积极引导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者树立品牌意识。要推行全过程标准化生产,分类别、分层次、有针对性地抓好一批带动能力强的重点企业和优势农产品,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业类名牌产品,开拓市场,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末,力争创建一批按标准组织生产、在国内具有竞争优势的农业名牌产品。

(八)加强宣传培训,提高标准化意识

通过新闻媒体、科普宣传和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重点培训等形式,在全市广泛开展农业标准化宣传,分类组织开展农业标准化技术培训。组织对现行推广应用的各级农业标准进行收集整理,并对适宜我市推广应用的标准进行筛选、分类、印制,在全市范围内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宣传培训活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从战略高度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思想,加强研究。要建立相应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各职能部门切实履行职责,认真抓好标准化各项工作的落实。

(二)加大新闻媒体的宣传力度。充分利用新闻媒体,网络平台,对推行农业标准化的重大意义、基本知识、先进典型等进行集中、连续的宣传报道,普及标准化知识,增强农业生产者、农产品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标准化意识,形成有利于农业标准化发展的社会舆论氛围。对标准化加快农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的作用进行广泛深入的宣传,调动生产者和生产经营企业认真实施农业标准化的积极性。

(三)加大投入力度。逐步建立起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农业标准化投入机制,通过项目引导,资金扶持等方式,广泛吸纳全社会的技术、人才、资金等资源参与农业标准化的推进工作,形成政府推动,市场引导,龙头企业带动与农户主动参与的动力机制

(四)加强执法监管力度。加强农产品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监督管理,实行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加大农业产地生态环境的检测力度,控制住一切环境污染。规范农业生产资料供应市场,进一步抓好种子、化肥、农药、农业机械等农业生产资料的质量监督检查和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行为,保护农业企业和广大农民的合法权益。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制度,实行定点检测和抽查,逐步扩大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范围。

市十二五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篇2

一“、十二五”时期甘肃农业发展的主要成就

“十二五”以来, 在甘肃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农业部的精心指导下, 全省上下深入实施“365”现代农业发展行动计划, 积极推进农业农村改革, 着力打造旱作农业、高效节水农业、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三个国家级示范区, 突出发展草食畜、苹果、蔬菜、马铃薯、中药材、玉米制种和酿酒原料六大特色产业, 持续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升, 科技支撑水平稳步提高, 粮食生产实现“十二连丰”, 优势特色产业快速发展, 走出了具有甘肃特色的农业发展新路子, 为“十三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㈠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十二五”末, 甘肃农业增加值预计可达1100 亿元, 比“十一五”末增加525 亿元;粮食总产量预计可达1180 万吨, 连续四年稳定在1100 万吨以上, 实现了甘肃省粮食生产由总量基本平衡到部分调出的历史性转变;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预计可达47%, 比2010 年增长约12.3 个百分点;肉蛋奶总产量预计可达180 万吨, 水产品产量预计可达1.47 万吨, 分别比2010 年增长约30.4%、19.5%, 主要农产品均衡供应能力明显增强;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可达6367 元, 比2010 年增长约85.9%。

㈡特色产业成为促农增收的重要支撑

全省按照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特色产品三个层面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特色优势作物面积超过3000 万亩, 占农作物播种面积一半以上, 提供了约三分之二的农民家庭经营收入。

草食畜牧业从牧区资源约束型逐步走上了农牧互补的循环发展路子, 以50 个牛羊产业大县和3 个市州全产业链试点建设为重点, 加快了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 牛羊出栏量预计达145.4 万头、988.8 万只, 比“十一五”末增长约15.18%、16.1%。

苹果产业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逐年提升, 面积和产量预计达520 万亩、350 万吨, 比“十一五”末增长约11.6%和52.4%。

蔬菜产业标准化水平明显提升, 品牌影响力逐年提高, 面积和产量预计达800 万亩、1720 万吨, 比“十一五”末增长约31%和41.1%。

定在1000 万亩和1200 万吨以上。

中药材产业已由“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 产业链不断延伸, 种植面积和产量预计达388 万亩、99.8 万吨, 比“十一五”末增长约53.6%和86.8%, 年加工量和加工产值比“十一五”末分别增长约100%和300%。

以杂交玉米制种为重点的现代种业核心地位进一步提高, 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杂交玉米制种、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和重要的蔬菜、花卉种子生产基地, 杂交玉米制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全国的42%和48%。

草产业发展和草地农业试点建设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途径。全省人工种草面积达2407 万亩, 比“十一五”末增长8.8%, 建成草原围栏1.1 亿亩, 退化草原治理率达45%, 比“十一五”末增长21.3%、11%。在农牧互补、草畜良性互动和农业结构调整方面取得初步成效, 草畜业发展方式逐步转变。

㈢科技进步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旱作农业和高效节水农业取得了一大批理论和实践成果, 形成了全膜双垄沟播、膜下滴灌、垄膜沟灌等一系列技术模式。在航天育种、马铃薯品种选育与脱毒种薯繁育、中药材新品种开发与标准化种植、特色林果繁育与栽培、玉米品种选育与制种、草地农业等技术推广应用及创新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 成为农业发展的持续动力, 为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农业科技贡献率达55%, 比“十一五”末提高了7 个百分点。

㈣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明显加快

以土地制度、经营制度为核心的农村改革深入推进, 新型经营主体不断壮大, 家庭经营、合作经营、集体经营、企业经营等多种经营方式共同发展, 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比重明显上升。全省农业产业化组织预计达7585 家 (龙头企业2534家) , 其中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27 家, 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05家;各级农民合作示范社预计达2500 家, 家庭农场预计超出5000 家, 参与产业化经营组织的农户超过300 万户, 农产品加工率达49.5%。

㈤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显著增强

启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 全面建设省、市、县、乡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追溯平台, 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监管、检验检测、标准化生产、品牌认证和体系队伍建设等取得重大进展。全省“三品一标”农产品数量累计达1326 个, 生产面积达到2200 多万亩, 农、畜、水产品监测综合平均合格率保持在98%以上, 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保持较高水平。

㈥现代农业示范区 (园) 建设迈出了积极的步伐

全省共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5 个、省级示范区 (园) 104 个。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旱涝保收农田面积比重达到39%,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4%, 分别比全省平均水平高14%、17%;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户参加农民合作社的比重分别达到38%、42%,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创新, 财政、金融对农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达到1.3, 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达到0.55。示范引领、梯次推进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

二、基本经验

“十二五”时期甘肃农业的持续较快发展, 为全省国民经济社会的平稳较快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十三五”甘肃农业转型发展赢得了主动, 也为“十三五”和今后一段时期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积累了经验。

㈠把握农业阶段性特征, 创新发展思路

用工业化的思维谋划农业发展, 推进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组织化, 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用以人为本的理念谋划农民增收途径, 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提高农民的就业创业能力, 实现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

㈡调整农业结构, 提高发展质量

从战略性主导产业、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和地方性特色产品三个层次上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特色优势产业加快发展。

㈢依靠科技进步, 转变发展方式

实践总结出了全膜双垄沟播技术, 取得了旱作农业技术重大突破;大力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 推进畜牧业生产方式转变;示范推广农业清洁生产技术, 促进循环农业发展,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㈣完善强农惠农政策, 优化发展环境

出台扶持牛羊产业、设施蔬菜产业发展的贷款贴息配套政策, 形成适合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机制;实施重要农产品临时收储、农业保险保费补贴等措施, 形成农业生产经营风险化解机制;实施草原生态补奖政策, 探索建立生态建设保护机制, 优化农业发展环境。

㈤创新工作机制, 凝聚发展合力

通过“双联”行动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 畅通了社会力量参与渠道, 形成了上下联动、左右配合、齐抓共管的格局。支持“三农”发展的社会氛围、工作合力不断增强, 政策效应不断释放。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甘肃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十三五”时期是适应新常态加快全省农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时期。从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看, 促进甘肃农业转型发展, 既具备许多有利条件, 也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㈠有利条件

1.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带来新机遇。国家更加重视“三农”工作, 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了政策保障;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快速推进, 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蓬勃发展, 将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新动力;“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 为特色优质农产品加工、流通、市场开发拓展了新的发展空间;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 将成为我省破解难题、补齐短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大机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西北旱区农牧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屏障试验区建设等一系列国家重大战略的实施, 为加快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多极突破口。

2.全面深化改革激发新活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深入实施, 国家进一步加大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力度,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 加强农业法治建设, 发展现代农业的制度更加完善, 机制更加灵活, 法治更加健全。全省以土地确权登记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正在向纵深推进, 将进一步激发农业农村各类生产要素的活力。

3.农业科技实践成果成为新支撑。旱作农业、高效农田节水、草地农业、农机农艺融合等方面取得了一批全国领先的实践成果,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4.优质农产品刚性需求稳定增长成为新动力。随着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消费者对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需求的不断增加, 为优质农产品的生产、供给提供了更大空间, 提出了更高的质量标准要求, 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调整结构注入新动力。

5.特色农业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起点。经过“十二五”的实践与探索, 各地因地制宜, 调结构转方式, 面向市场, 积极实施特色农业战略, 全省特色农业规模优势凸显、产品品质独特、市场前景看好, 成为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新起点。

(二) 面临挑战

1.农业基础薄弱。全省70%的耕地为中低产田, 土壤肥力水平整体偏低, 日光温室、标准化圈舍等高效种养设施发展不足, 农机装备结构不合理, 农田水利设施陈旧, 缺水、缺路、缺仓储加工设施现象普遍存在, 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弱。

2.资源环境硬约束日益加剧。水资源严重短缺, 耕地亩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1/4, 土地后备资源改良利用难度大, 天然草场局部退化沙化, 导致产量和载畜量降低, 农业自然灾害种类增多,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存在较大困难, 拼资源拼消耗拼生态的发展方式短期内难以扭转。

3.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动力不足。“十二五”末, 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60%, 农业生产成本地板和价格天花板双重挤压越来越重, 依靠提价增收、转移就业的空间收窄, 新型职业农民和高素质农业生产者缺乏,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

4.农业竞争力不强。生产方式粗放, 产业结构调整滞后于需求结构变化, 一二三产业融合不足, 小规模分散经营弊端日益凸显, 农产品品牌影响力不足, 农业竞争力不强。

市十二五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篇3

近日,农业部《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正式发布。规划提出,到2015年,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信息化整体水平翻两番,农业农村信息化总体水平从现在的20%提高到35%,基本完成农业农村信息化从起步阶段向快速推进阶段的过渡。

《规划》指出了“十二五”时期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五大主要任务。一是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包括推进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农业基础设施与信息化融合,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二是加快信息技术武装现代农业步伐,包括加快推进种植业信息化,加快推进养殖业信息化,加快发展农业信息技术;三是助力农业产业化经营跨越式发展,包括提升农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四是推进农业政务管理迈上新台阶,包括推进农业资源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执法信息化水平,加快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完善农业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五是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局面,包括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信息服务体系,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

“十二五”云南农业发展 篇4

4月26日,云南省农业厅在昆明召开“云南省农产品出口企业座谈会”,分析我省农产品出口面临的形势和存在的问题,规划今后云南农业发展方向。省农业厅厅长张玉明、副厅长张智泽出席会议,来自昆明、曲靖、玉溪、楚雄30家农产品出口企业的代表,农业厅办公室、市场信息处、种植业处、茶产业处、乡镇企业处有关领导,昆明、曲靖、玉溪、楚雄四州市农业局有关领导及工作人员参加会议。

张玉明在会上指出,把云南建设成中国面向西南开放的“桥头堡”,已纳入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云南农业的发展,不能满足于自给自足的现状,要发展外向型农业,着力开拓云南农产品的东南亚市场和中东市场,“用云南的蔬菜换中东的石油”将是云南农业农村经济“十二五”发展目标。

张玉明提出,“四轮”驱动构建云南农业“桥头堡”。一是充分利用地缘、资源、产业、技术四大优势开拓八方市场,二是强基固本,创建种子、产业、培训三大基地和信息、物流、加工、会展四大中心,三是实施“两个走出去”和“两个引进来”,即产品基地和动植物防疫 “走出去”,龙头企业、技术人才引进来,四是创新机制,改革体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他希望,企业能畅所欲言,为我省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会议期间,昆明晨农绿色产品有限公司、昆明龙城农产品经营股份有限公司、昆明欣农科技有限公司、昆明信威食品有限公司、曲靖市麒麟蔬菜产品进出口公司、通海宋威农产品进出口有限公司、玉溪明珠花卉有限公司、大姚亿利丰农产品有限公司9家公司作交流发言,并对我省农业发展提出很多好建议和意见,也指出我省农产品进出口服务和政策方面的不足,农业厅市场信息处、农业厅对外资源合作交流办公室当场对部分问题进行答复,也作出“今后将优化服务,提升服务能力,营造良好的农产品推介和出口服务环境”承诺。

会上,张智泽进一步分析了这次座谈会议的重要意义,他强调,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桥头堡”的建设,已经开了三次专题会议研究,已经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即将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我省农产品出口面临难得的机遇。

张智泽指出,近年来,云南农产品出口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尤其2009年,在全国金融危机的情况下,云南出口增长21.6%,今年一季度,在严重干旱的情况下,云南农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5%,这归功于全省各级各部门和广大的企业,尤其是经营农业出口的企业。

休闲农业十二五规划 篇5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引导我国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繁荣农业农村经济,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精神,结合休闲农业发展实际,我部组织编制了《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贯彻执行。

附件: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发展休闲农业,对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满足城乡居民日益增长的休闲消费需求具有重要的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和《全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精神,促进休闲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休闲农业发展形势

休闲农业是贯穿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和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农业产业形态和新型消费业态。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居民收入的提高,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高涨,休闲农业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一)发展休闲农业意义重大。休闲农业是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有市场需求、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有助于解决“三农”问题的朝阳产业,是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一是推进农业功能拓展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举措。休闲农业能够融合一、二、三产业,将农业从单一的食品保障功能向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涵养、观光休闲、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交通运输、人文创意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满足城乡居民休闲消费需要,开辟了现代农业建设新途径。二是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保障粮食及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要任务。发展休闲农业能够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带动相关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拓展农民就业增收空间,成为农民“四季不断”的重要收入来源。三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发展休闲农业能够有效引导生产要素流向农村,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发展,改善农村发展环境和村容村貌;能够加快培养一批有文化、懂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从而整体带动农业生产水平、农民生活水平和乡风文明水平的提高,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四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有效途径。休闲农业以农业为依托,以农村为空间,以农民为主体,以城市居民为客源,能够实现“大农业”与“大旅游”的有机结合,使得城乡互为资源、互为市场、互为环境,必将在加快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和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缩小城乡差别,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五是丰富我国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农村地区集聚了70%的旅游资源,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二)休闲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当前,我国休闲农业蓬勃发展,规模逐年扩大,功能日益拓展,模式丰富多样,内涵不断丰富,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产业规模逐年壮大。全国农家乐已超150万家,规模休闲农业园区1.8万家,年接待人数超过4亿人次。二是产业类型丰富多样。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先后发展形成了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三是发展方式逐步转变。休闲农业逐步从零星分布向规模集约,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多功能,从单一产业向多产业一体化经营,从农民自发发展向政府规划引导转变。四是产业品牌影响扩大。围绕“高、新、特、优、雅、奇”努力打造特色休闲品牌,一批服务能力好、休闲功能强、顾客认同度高的休闲农业品牌初步形成。五是产业效益初步显现。休闲农业年经营收入超过1200亿元以上,带动1500万农民受益,已成为一些地区壮大县域经济的支柱产业和民生产业。

(三)休闲农业发展机遇难得。“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城乡居民收入的提高、消费方式的转变、新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都为休闲农业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一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增收空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指出要开展农业观光和体验性旅游活动,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地方党委政府把发展休闲农业作为破解“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引导其快速发展。二是农村基础设施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新增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明显改善,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支撑。三是国民经济快速发展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需求动力。我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4000美元,城乡居民对休闲消费需求持续高涨,个性化休闲体验渐成新宠;我国70%的旅游资源分布在农村,广大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恬淡的生活环境,必将成为休闲消费的主阵地。四是休假增多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现实机遇。国民休闲纲要、带薪休假制度以及法定节假日的调整优化,居民休闲时间明显增多,这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发展拉力。五是农业生产方式变革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条件保障。随着科学技术进步和农业服务体系的健全,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势头强劲,大量农民已经从繁重的农业劳作中解脱出来,这为农民依托农业产业、依靠农村资源发展休闲农业,走创业就业发展道路提供了条件保障。

(四)休闲农业发展任重道远。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迅猛,一批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品牌优势明显的休闲农业企业迅速壮大,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但从总体情况来看,休闲农业发展仍存在一系列困难和问题。从产业内部看,主要存在布局不合理、管理水平不高、人员素质较低、基础设施较差、投资结构不合理等问题;从外部环境看,主要存在思想认识不统一、规划引导不到位、行业管理不规范、政策扶持滞后、融资渠道不畅、企业运行负担重等问题。这些困难和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休闲农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必须加大政府扶持和规范的力度切实加以解决。

二、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适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新变化,顺应城乡居民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推进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目标,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以快速推进休闲农业发展为重点,立足“富裕农民、改造农业、建设农村”,按照“夯实基础、加快转变、提升水平、引领发展”的思路,科学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规范管理,强化服务,完善设施,打造品牌,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发展新格局,推动我国休闲农业快速持续发展。

夯实基础,是通过强化政策引导、项目倾斜和财政支持,充分发挥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的主体作用,不断强化休闲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设施基础、队伍基础和平台基础,改善休闲农业的发展条件。

加快转变,就是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创新休闲农业经营管理模式、产业组织模式和市场服务模式,促进联合与协作,加快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从根本上实现休闲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增强休闲农业发展能力。

提升水平,就是以科技为支撑,着力培育一批休闲农业发展基础好、素质高、自我发展能力强、示范带动作用大的重点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龙头企业,增强休闲产品科技含量、文化特色和转化增值能力,提升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整体规模、层次、素质和水平。引领发展,就是以满足城乡居民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和精神需求为动力,通过体系建设和机制创新,不断提高休闲农业的创新能力和经济社会效益,促进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城乡居民消费结构转变,引领农村新型产业和新型消费业态发展。

(二)基本原则

以农为本,科学规划。坚持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农村为单元,按照统一生产、生活、生态,融合一、二、三产业的要求,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分类规划,合理布局,引导各地有序发展。

因地制宜,突出特色。以突出自然生态,挖掘文化内涵为重点,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统一,加快培育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的休闲农业发展,变资源文化优势为产业经济优势。

强化服务,规范管理。加大教育培训、宣传推介、营造环境力度,制定规范标准,创建示范典型,引导行业自律,实现休闲农业基地建设、食品安全、公共安全、生产安全、产品服务、环境保护的标准化、规范化。

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创新体制机制,强化政府在政策扶持、规范管理、公共服务、营造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充分发挥市场调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调动社会力量和行业协会的积极性,形成休闲农业发展良好局面。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休闲农业成为横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成为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成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休闲农业点数量稳步增长,年营业收入500万元以上的休闲农业点增长20%,接待人次和经营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

产业结构明显优化。布局科学、结构合理、服务完善、特色明显、管理规范的休闲农业产业带、产业群基本形成,产业地位明显提升。

产业类型丰富多元。创新农家乐、休闲农庄、农业示范园、农业观光园、民俗文化和农事节庆等模式,新颖性、趣味性、体验性进一步增强。

增收贡献显著提高。在休闲农业聚集地区,休闲农业收入占农民全部收入的50%以上,从事休闲农业的农民收入比本地农民人均收入平均水平高一倍。

经济社会效益明显。通过拓展农业功能,大幅度提高就地就近吸纳农民就业的容量,促进城乡经济文化融合,农村面貌明显改善,农民综合素质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一)优化产业结构,扩大规模经营。以规划为先导,挖掘文化内涵,注重参与体验,加快创意发展,加大休闲农业资源整合力度,形成集农业生产、农耕体验、文化娱乐、教育展示、生态环保、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多元化休闲农业园区。遵循休闲产业发展规律和市场规律,以需求为导向,突出区域资源、环境和文化特色,科学配置种、养、加、销比例,鼓励产业间联合与协作,构建新型休闲农业产业联盟,打造生产标准化、经营集约化、服务规范化、功能多样化的现代休闲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带和产业群。农家乐和小型休闲农业企业要主动与附近的大型旅游场所加强联合,形成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的格局。

(二)创新发展模式,塑造产业特色。积极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户利用农业与生活资源,大力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以休闲度假和参与体验为核心,拓展多元功能,发展功能齐全、环境友好、文化浓郁的休闲农庄。突出传统农耕文化与现代科技的结合,拓展教育示范功能,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充分利用农业生产过程的时空景观,发展农业观光园,彰显人与自然和谐的丰收景象。挖掘包装民俗文化,强化民族精神,塑造民族品格,推进民俗村发展。全面提升农事节庆活动内涵,实现“以节会友、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三)强化品牌建设,提升产业地位。以自然生态、田园文化、农耕文明为基础,以诚信经营、提升内涵、保障质量为重点,积极弘扬“回归自然、认识农业、怡情生活、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着力创建一批优势产业突出、发展潜力大、带动能力强的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加快培育一批经营特色化、管理规范化、服务标准化的休闲农业示范点,形成一批休闲农业特色品牌;扩大农村消费,使休闲农业成为“十二五”期间扩大内需、壮大县域经济的重要途径,显著提升休闲农业地位。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经营水平。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要求,依托职业院校、行业协会和产业基地,分类、分层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对休闲农业管理人员重点开展政策法规、宏观管理、发展理念、农业创意、信贷融资、生产安全、综合服务等知识培训。对一线员工开展专业知识、服务技能和服务礼仪培训,重点培训职业道德、作业内容、操作规程、工作方法、产品知识、安全生产等知识,增强服务意识,提升管理水平。

(五)健全服务体系,增强发展后劲。加快完善行政管理体系、信息统计体系和社会服务体系。强化对各类休闲农业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管理与支持力度,增强行业自律性。组织开展对休闲农业产业发展战略、发展规律、发展政策、发展模式、管理机制等研究,增强管理的协调性和针对性。引导科研教学单位创新、集成和推广休闲农业技术成果,建立休闲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增强休闲农业支撑保障能力。顺应互联网、物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发展趋势,拓展信息终端,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

四、区域布局

依据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历史文化背景等条件,我国休闲农业发展总体布局分为四类区域: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传统特色农区。

(一)大中城市和名胜景区周边。大中城市周边的农业基础好、城镇化水平较高,已经构建起集农产品生产、休闲观光、生态环保功能三位一体的现代农业雏形。该区域要以满足市民多样化消费需求为目标,积极建设以大型设施农业为基础,以新、奇、特等高档农产品生产为主,集休闲、观光、度假、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业园区、农业主题公园、观光采摘园和休闲农庄,努力打造现代农业新型产业模式。名胜景区周边客源丰富,需求量大,具备了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要以功能衔接和特色互补为重点,突出服务功能,强化休闲体验,满足多元需求。

(二)依山傍水逐草自然生态区。山区、滨水地区与草原地区具有得天独厚的山水、气候、植被、生态和人文优势,承载着农业生产、农民生活、生态涵养等重要生产生态功能。该类地区要以农民就业增收为核心,紧密依托自然资源、生产资源、历史文化与独特民风,打破区域界限,营造特色休闲农业功能区,在保护生态环境基础上,大力发展以农业生态游、农业景观游、民俗风情游、特色农(牧、渔)业游为主的休闲农(山、渔)庄和农(牧、渔)家乐等。

(三)少数民族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独特基础。应依托丰富的特色民风、民俗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借助特有的资源优势和广阔的空间,创新少数民族地区发展休闲农业的有效途径。着力保护特色村庄和田园风光,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发展以农民家庭经营为基础,以特色乡村游、民族风情游、村落风光游等为特色的休闲农业新兴休闲度假方式。

(四)传统特色农区。传统特色农区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主战场,要在稳定农业生产、保障农产品供给的前提下,拓展农业的多功能性,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耕文化、生产条件和自然景观,着力发展景观农业、农事节庆、观光采摘、特色动植物欣赏以及农业园区等多种形式的休闲农业,强化农业生产过程和产品功能创意,增加文化内涵,创新农业发展思路,拓宽农民致富途径,努力在传统特色农区建成一批农业与休闲产业并举的多功能现代农业区,提升传统特色农区的社会经济效益。

五、重点工程

(一)示范基地创建工程。为进一步调动地方发展休闲农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社会公众的参与热情,农业部和国家旅游局将持续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示范点创建活动。通过创新机制、完善标准、优化环境、规范引导,逐步使休闲农业由单一休闲服务向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现代服务业一体化延伸,形成主题鲜明、特色突出、内涵丰富、产业完备、功能齐全的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带动全国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到2015年全国建成一批休闲农业示范基地。

(二)知名品牌创建工程。围绕生产、生活、生态、人文等内部要素,接待能力、就业人数、休闲收入、游客感受等外部因素,统筹设计评价指标,分类开展以全国最有魅力的休闲乡村推介、全国休闲农业星级评定为核心的休闲农业品牌培育工程,打造一批有影响的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和节庆活动,提升产业影响力、社会认知度和产品知名度,引领休闲消费热点的形成,提高全国休闲农业发展水平和经济社会效益。到2015年全国培育一批休闲农业乡村和星级休闲农业点。

(三)支撑体系建设工程。围绕休闲农业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休闲农业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集全国休闲农业信息服务、管理咨询、营销推介、物流交易、虚拟展示为一体的现代信息支撑体系,为休闲农业发展营造良好氛围。借鉴相关行业管理经验,遵循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规律,制定休闲农业行业标准,规范休闲农业设施建设和服务。加强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体系建设,依托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建立一批休闲农业设计研究中心。

(四)从业人员培训工程。将休闲农业从业人员培训作为一项公益性工程纳入国家财政支持范畴,加大投入力度,扩大培训规模。组织专家精心编撰培训教材,确保培训质量。依托各类培训机构,大力开展休闲农业管理和服务人员培训。充分运用现代传媒技术在培训方面的优势,加大远程培训,显著提升信息化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撑作用。到2015年全国从事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部分参加过专门培训。

(五)乡土文化挖掘工程。乡土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休闲农业持续发展的灵魂。针对目前休闲农业区域同构和产品同质问题,“十二五”期间,要加大乡土民俗文化收集整理挖掘力度,开展全国休闲农业乡土文化艺术园创建活动。按照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理念,就地取材挖掘田园文化,寻幽探微发扬山水文化,追根溯源传承建筑文化,去伪存真浓缩民俗文化,促进乡土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形成乡土民俗文化区,加快乡土民俗文化的推广、保护和延续。

(六)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休闲农业场所的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明晰的路标指示和完备的停车场。参照相关规范标准,改善住宿、餐饮、娱乐、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等服务设施,使休闲场所和卫生条件达到公共卫生标准,实现垃圾净化、环境美化、村容绿化。加强休闲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建设,在动植物新品种引进、现代种养技术示范、设施农业生产设备、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为拓展农业功能创造条件,使消费者“乘兴而来、放心休闲、满意而归”。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建立以农业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参与的休闲农业行业管理体系。省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应设立专门的机构,基层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安排专人从事休闲农业管理工作,确保本规划顺利实施。要按照规划精神,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区域发展规划,并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要加大对行业协会和中介服务组织的管理支持,引导休闲农业有序发展和规范经营,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组织保障。

(二)完善政策体系。各地要加大休闲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争取把休闲农业场所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贯彻《国土资源部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依法对休闲农业用地进行管理。要加大相关政策衔接力度,争取“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休闲农业用电享受农业用电收费政策。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意见,指导本地区休闲农业的规范发展。各地要结合实际,争取在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营业税、教育附加费、城市建设费、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三)优化发展环境。各级政府(部门)要加大管理服务的力度,为休闲农业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要加大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力度,有效衔接供需,进一步宣传推介农耕文明、乡土文化,普及农业知识,让消费者方便、及时、准确地获得休闲农业的真实信息。做好休闲农业的统计分析工作,为政府决策提供依据。

(四)加大政府投入。各级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加大对休闲农业发展的支持力度,现有基本建设和财政资金项目要向休闲农业倾斜。要将休闲农业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计划予以支持。各级政府要逐步建立休闲农业发展基金,专项支持休闲农业的规划制订、基础设施建设、宣传推介和产业促进等工作。

市十二五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篇6

公告日期 2011-08-25 作者--

8月23日,农业部颁布《全国休闲农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以下得称《规划》),《规划》称,到2015年,休闲农业将成为横跨家村一二三产业的新兴产业,成为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需求的民生产业,成为缓解资源约束和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产业,成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支柱产业。

由于《规划》对“农家乐”、“观光园”等旅游项目给予了较多的关注,相关上市公司是否会因此而在十二五期间受益呢《证券日报》致电多家园林及旅游上市公司询问得知,多家公司对于是否能因此受益呈保守态度,而有行业研究中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亦表示,目前未看到有A股公司直接因此受益,而在原有供给不变的情况下,或许会因为投资者的增多而导致休闲地产价格上涨。

遭遇规模管理难题

《规划》称,休闲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大力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对于适应我国旅游消费转型升级,培育新型消费业态,提高居民幸福指数具有重要意义。

对此,东方园林(002310)相关人士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公司此前已有关于农业观光项目的前期调研,但具体的投入时间及详细规划,尚不明确。

而北京旅游(000802)在接受《证券日报》采访时则表示,“此前公司也有考虑过‘农家乐’项目的投入,但是由于‘农家乐’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如果要将之规模投入,成本将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而且一但规模化之后,随之面来的管理问题也无法得到圆满的解决,因此多方权衡之后,最终放弃了‘农家乐’项目。”

对此,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对《证券日报》表示:“由于休闲农业个性化较强,经营者大多是以农民为主体,较为分散,因而不易形成规模,目前A股市场还未有上市公司涉及休闲农业的相关业务,但是规划将给地方性房产类上市公司带来利好。”

翻阅《规划》得知,其明确规定“贯彻《国土资源部 农业部关于完善设施农用地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精神,依法对休闲农业用地进行管理。”

因此,分析人士认为,在上述产业发展现状下,主题性农业项目增加使园林类公司最先受益的可能性较大,此类项目增多的同时,也就意味着投资者对该地产的需求增加。“而在原有供给不变的情况下自然会导致休闲地产的价格上涨。”

农业投资热情高涨

农业作为一个传统产业,在科技及管理手段日益更新的时代,育种、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各个环节都在发生着变化农业的科技化、现代化的转变。

对于《规划》所称的“大农业与”“大旅游”的产业目标,中投顾问农林牧渔业研究员郑宇洁认为,大农业贯穿了一、二、三产业,不仅涵盖种植、养殖过程,还包括产前的农药、化肥等的生产以及产后的加工、销售等等,而休闲农业就是其中的第三产业部分,大旅游是以“城市即旅游,旅游即城市”的理念为依托,将城市发展与旅游开发统一起来,达到城市与旅游的协调发展。事实上,两者具有异曲同工之效,都是强调地域环境和商业发展的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事实上,近年以来,农业产业已经吸引了风险资本的关注。2011年6月,聚焦现代农业的创投联盟在陕西杨凌成立,同时,资金规模达3亿元的杨凌东方富海生物产业创业投资基金也正式成立。

清科研究中心发布的研报显示,除了专项基金的成立以外,从历年的投资情况来看,自2006年至2011年上半年,中国农业领域已经披露的投资案例累积达到114起,其中104起披露了金额的案例共涉及投资金额17.6亿美元。2010年创下历年投资的新高,共披露投资案例47起,投资金额达到8.91亿美元,仅从投资金额看,超过历年累积金额的一半。

而利好政治的出台,也使得这种投资隐现热潮,按照《规划》规定,各地要加大休闲农业政策扶持力度,争取把休闲农业场所纳入政府采购体系。要加大相关政策衔接力度,争取“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政策,休闲农业场所销售自产的初级农产品(000061)及初级加工品享受免税政策,休闲农业用电享受农业用电收费政策。各级政府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休闲农业发展的政策性意见,指导本地区休闲农业的规范发展。各地要结合实际,争取在土地使用税、房产税、营业税、教育附加费、城市建设费、排污费、垃圾处理费等方面出台优惠政策。

市十二五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篇7

未来一段时期内, 北部湾经济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加速, 要求广西大力发展科技, 以此支撑产业、交通和北部湾优先发展。农业是广西具有重要地位的基础性产业, 农业科技是广西科技发展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农业科技, 对于广西农业做大、做强具有重要意义。

1“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成效

促进农业科技发展是广西“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科技三年计划以及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过去几年是广西农业科技发展较快的时期, 科技为广西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1.1 农业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应用取得突出成就

“十一五”期间, 通过努力采取各种措施, 大量自主研发以及引进的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得到了广泛运用。其中, “免耕”技术已由水稻向玉米、马铃薯等主要农作物扩展, “三免”、“三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被广泛推广, 一些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也已投入使用。先进实用技术的运用, 促进了广西农业的科技进步, 提升了农业常规技术, 使得科技对广西农业的贡献率显著提升, 推动了广西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发展。

1.2 农业新品种培育、引进、推广获得显著成绩

“十一五”期间, 广西积极培育、引进并推广农业新品种, 在甘蔗、水稻、玉米、果蔬、经济作物等品种选育上取得显著成绩。2004年至2008年底, 广西连续5年推广主要农作物新品种1 300多个, 带动水稻、玉米良种推广种植面积933.33万hm2, 带动增产粮食480万t。全区农作物良种覆盖率98%以上, 超级稻等优质稻种植比例80%以上, 甘蔗“双高”良种占89.91%, 推广桑蚕良种近100%, 基本完成“十一五”期内全区种养业主要产品良种覆盖率保持在90%以上的目标。

1.3 农业自主创新实现一定进展

近年来, 广西农业科技在品种选育及生物技术、植物保护、土壤肥料、品种资源、科技情报等新技术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三免技术”、“三避技术”以及以频振诱控技术为主要内容的绿色、生态植保技术, 为广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 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农产品深加工技术的进行, 支持了广西高新农业技术的孕育和发展。

1.4 特色优势农业科技有所进步

“十一五”期间, 广西加大科技对特色优势农业的支持力度, 努力推进优势农业产业技术创新, 逐步培育出一批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优势农产品, 甘蔗、木薯以及桑蚕等相关产品逐渐在国内市场占有重要地位。

2“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常规技术水平需进一步提升

广西农业的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等生产技术水平普遍较低, 导致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较低, 生态与安全农业发展不足, 严重制约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1]。

2.2 农业自主创新水平有待加强

总体而言, 广西农业科研水平较低, 发明专利数量少, 引进技术多创新少, 总体技术自给率低。除甘蔗外, 广西主要农作物育种以及一些禽畜、水产、园艺产品的品种主要依赖引进, 先进的农业机械化装备主要依赖引进, 产前、产中、产后等系列技术集成、配套不够, 农林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等重点领域技术成果严重缺乏, 农业高新技术少[2]。因此, 广西通过自主创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能力还较弱, 加强农业自主创新能力成为一项紧迫任务。

2.3 特色优势农业科技需重点突破

特色优势农业是带动广西农业现代化、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依托与突破口所在。发展特色优势农业, 有利于优化农业资源配置、提升农业市场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以及解决“三农”问题。广西特色优势农业的发展还不够, 尚不具备在国内、国际市场的核心竞争力, 应大力发展产业科技以引领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3]。

3“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趋势

广西农业总体上科技进步速度较慢, 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生产能力不足, 高新农业技术较少, 特色产业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从而导致农业现代化水平较低, 农业国内、国际市场竞争力偏弱。这需要在“十二五”时期内下大力气加以解决。

3.1“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新形势

一是中央对农业、农业科技发展提出新要求。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对今后至2020年期间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工作作出了全面部署, 提出了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新要求、新任务。应顺应世界科技发展潮流, 着眼于建设现代农业,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加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 不断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二是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在政策支持与科技推动下, 我国传统农业加速向现代农业转变:要素投入加速集约化;资源配置加速市场化;生产手段加速科技化;产业经营加速一体化。广西农业、农业科技发展需要跟上这种发展的潮流[4]。三是市场竞争加剧增加农业科技发展的紧迫性。随着全国各地“三农”建设的加强、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成以及国外农产品的加速涌入, 广西农业面临激烈的国内外竞争, 打造广西农业核心竞争力成为当务之急。这提出对发展广西农业科技、提升科技支撑能力的紧迫要求[5]。四是广西发展有了新思路、新目标。新形势、新时期, 广西提出“以空间换时间、资源换产业、以存量换增量;产业优先、交通优先、北部湾优先”的“三换三优先”的总体发展新思路, 最终目标是要实现“二区一同步”:国际区域合作新高点、沿海经济新极点以及与全国同步实现小康社会。新思路、新目标的提出, 对广西农业、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6]。

3.2“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趋势

今后一段时期内国内农业科技的发展, 呈现下列发展趋势:一是农业科技发展将从主要追求数量向在保持总量平衡的前提下更加注重质量效益的方向转变、向生态与安全农业生产服务的方向转变。二是农产品加工技术的突破和产业化开发, 已成为保障和支撑农业跨越式发展的制高点和制约点。三是农业生物技术是农业科技领域的源头性和战略性高技术, 信息技术正在全面改造和装备农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构成农业发展的引擎, 推动着农业常规技术的效率革命和全面升级。未来一段时期, 它们将逐渐成为农业技术的主体。

4 总体思路与目标

4.1 总体思路

“十二五”时期, 广西农业科技的发展应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等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以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为主线, 以特色优势产业科技为重点, 努力提升常规技术,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 以此实现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 进而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发展主线。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高农业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 是发挥区域优势、应对国内外农业竞争挑战的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进程需以科技进步为支撑。农业科技的发展, 应以围绕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为其产业化发展提供支撑为主线, 努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所需科技。二是发展重点。农业科技发展应有所为、有所不为, 重点推动广西特色优势农业产业科技的发展, 为其尽快形成核心竞争力提供科技支撑。三是发展途径。努力提升常规技术, 大力实施自主创新。农业科技的发展, 一方面要努力开发、引进和推广农业常规技术, 以此实现常规技术升级, 夯实农业发展基础科技;另一方面要大力实施自主创新, 以此实现农业科技跨越, 努力跟上技术新潮流、进驻技术高地, 同时带动常规技术升级。前者为后者提供基础、条件, 后者反过来促进、带动前者, 两方面结合推动农业科技发展。四是发展内容。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农业技术集成化能明显提高土地的产出率、资源的利用率, 机械化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生产经营信息化一方面促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和机械化, 另一方面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和效益, 三者是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内容、主要方向。

4.2 发展目标

“十二五”时期, 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实现农业科技水平较大幅度的提升, 农业科技自给率有明显提高, 若干传统特色产业科技水平达到全国先进或领先水平。一是良种选育技术进一步提升。在前期较好的基础上, 应进一步提升良种选育技术水平, 使其能够满足区内多数产业特别是特色优势产业的新品种需求。二是优质高效安全低耗生产技术实现规模化开发。包括生物技术、丰产栽培技术、节水技术、疫病防控技术、防灾减灾技术等在内的生产新技术开发实现较大突破, 农业规模化、精准化、设施化生产有较大进展, 机械化水平显著提高。三是农业精深加工关键技术有较大突破。以特色优势农业产业为突破口, 大力开发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 支撑农业的产业化发展。四是自主创新有一定进展。积极采取各种措施, 努力构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农业自主创新能力的形成与提高。通过自主创新, 促进农业技术的集成化、劳动过程的机械化、生产经营的信息化, 实现在部分领域对国内外先进水平的追赶、超越, 培育若干高新技术农业产业。五是生产经营信息化有所进步。努力开发与引进农业领域的现代信息技术, 提高产品生产、加工、储藏、运输和市场销售等领域或环节的科学化和智能化水平, 推动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经营管理信息化、市场流通信息化。六是若干特色优势产业形成技术核心竞争力。通过技术升级、自主创新, 推动甘蔗、桑蚕、木薯等重点产业形成技术核心竞争力, 树立国内外市场竞争优势。“十二五”期间, 广西应在努力推动上述目标实现的基础上, 大力做好先进实用技术成果的转化、推广工作, 最终大幅提升广西农业科技水平, 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使若干代表性产业发展为国内、国际优势产业。

5 主要任务

“十二五”期间, 根据上述发展思路、主要目标, 为打造广西现代农业、提升农业综合效益, 广西农业科技发展的主要任务包括: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高产优质高效种养技术开发与推广、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保鲜技术开发以及农业高技术开发。

5.1 种质创新与新品种培育

大力开展种质资源的搜集、保存、评价、创新与利用的研究, 以培育农作物、畜禽、水产、林木等优良新品种, 特别是开展大宗农业产品与特色优势农业产品的新种质与新品种培育。

5.2 高产优质高效种养技术开发

主要包括开发和推广主要农作物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全面均衡提高农田土壤基础肥力与有效改良大面积中低产田技术、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工厂化设施种养技术, 建设标准化绿色生产体系;开发和推广大宗特色经济作物避灾保护栽培技术、有机健康栽培技术, 建设标准化绿色生产体系;开发和推广森林定向培育技术与人工速生林丰产栽培技术;开发和推广畜禽和水产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无公害养殖等技术、粗饲料资源高效利用技术;开发和推广节约型农业新技术。

5.3 农产品精深加工与保鲜技术开发

深入实施特色植物、药食兼用植物功能成分和活性物质的分离、提纯及其功能研究, 功能性食品生产技术开发;亚热带优势水果和大宗蔬菜的保鲜贮运技术与深加工技术、粮油精深加工技术、烟草加工增值技术研究;发展畜产品和水产品保鲜及深加工技术, 重点引进、消化、开发先进乳制品加工技术, 开发水牛奶牛新产品。

5.4 农业高新技术开发

深入开展特异农艺性状和林木重要性状的功能基因分析、克隆与分子辅助育种;优良畜禽品种体细胞克隆技术开发及产业化;新型微生物制剂开发;粮、蔗、水果、蔬菜、畜禽、水产等方面计算机农业专家系统和精确农业技术开发与推广;应用全球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建立农业资源、环境、产量、灾害等综合监测、预报、预警系统;建立可提供政策、市场、资源、技术等综合信息的农村信息网络服务体系。

摘要:介绍了广西“十一五”农业科技发展的成效及存在的问题, 分析了“十二五”农业科技发展面临的形势与趋势, 提出了广西“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主要任务。

关键词:农业科技,发展成效,问题,目标,任务,广西壮族自治区

参考文献

[1]谢再发, 洪跃通.龙海市农业科技发展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0 (8) :7-9, 38.

[2]孙好勤, 张慧坚, 方佳.中国热带农业科技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10 (14) :339-344.

[3]田晓琴, 何昀昆.贵州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J].科技信息, 2010 (17) :1036, 1025.

[4]刘长虹.广东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现状及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 2010 (6) :349-350, 359.

[5]李卫东.湖南农业科技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 2004 (5) :40-41.

市十二五农业标准化发展规划 篇8

日前,农业部印发《关于加快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意见》,提出了全国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种植机械化水平达到45%,收获机械化水平达到80%。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率先实现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

农业部要求将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摆上重要位置,大力建设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区,实行整村、整乡、整县推进;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向薄弱环节倾斜,加大对水稻收割机、插秧机、育秧播种机等的补贴力度,加强机手培训,培育农机作业市场,调动农民购机用机的积极性;下大力气促进农机农艺融合,将提高水稻机插秧水平作为水稻高产创建的重要措施,将发展高效植保机械作为水稻病虫害统防统治的重要手段,将培育适宜机插的秧苗作为实施育秧大棚补助的重要内容,形成推进水稻生产机械化的工作合力。

《意见》明确了各个稻区的区域发展重点。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要进一步巩固水稻机插秧的发展成效,加大高速插秧机、水稻育秧成套设备的示范应用力度,积极探索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的技术模式和发展经验。双季稻区,要加快确立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主导地位,推动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本地化。积极组织开展水稻跨区机收,引导水稻收获机械的升级换代,不断提高丘陵山区和深泥脚田水稻机收水平。西南稻区,要加大水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的宣传和培训力度,积极推进联合收割机进行跨区作业,重点解决山地和小田块机械化技术与装备问题。北方稻区,要推广激光平地、育秧大棚和软盘育秧技术,推动人工育秧向机械育秧转变,由分散育秧向集中育秧和统一供秧转变。发挥农垦国有农场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农村地区的水稻机插、机收水平。

高淳县十二五高效农业发展规划 篇9

2011-12-9 9:16:00 来源: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是我县实施转型发展、创新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也将是我县农业坚持高效农业发展定位,加快传统农业迈向现代农业发展的突破性步伐的五年。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推进“特色兴县”战略,努力构建较为发达的现代农业体系,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依据《高淳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全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和特点,制定《高淳县高效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高效农业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我县按照高产、优质、生态、安全的要求,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县高效农业取得了较快发展。截止2010年底,全县高效农业面积由2005年的15.4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38.6万亩,年均增长20%;设施农业由2005年的3.36万亩增加到2010年的7.76万亩,年均增长18%;畜禽规模养殖平均由2005年的53 %增加到2010年的78%,年均增长5个百分点。“十一五”规划中的农业增加值达到10 亿元的目标提前超额完成。

1、农业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坚持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和调整农业生产结构为主线,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县亩效益3000元以上的高效农田达24.2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39%,其中蔬菜面积3.6万亩,水产养殖面积14.8万亩,经济林果4万亩,特经特粮面积1.8万亩。

2、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加快。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整合和优化配置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资源,重点建设了特种水产、水禽、水生蔬菜、食用菌、草食畜禽、林特业等6大农业优势产业。2010年全县特种水产品产值14.6亿元,以蛋鸭、肉鸭为主的水禽年饲养量达到841万羽,水生蔬菜规模达到1.6万亩,种植双孢蘑菇5100万平方尺、珍稀菇5500万袋,以菜鹅、山羊为主的草食畜禽分别达到 247万羽、25.4万头,以早园竹为主的经济林果种植面积达到4.38万亩,特色产业的经营规模逐步扩大。

3、农业标准化建设步伐加快。全面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坚持优质、生态、安全的发展理念,把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纳入标准化生产和标准化管理的轨道。全县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19个,获得绿色食品有效使用标志24个,认证有机食品15个;通过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水产品)生产基地达11个;组织制订4项农业标准,其中被认定为省级标准1个、市级标准3个。目前,我县已建立了以水产品和食用菌为主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主导农产品的标准覆盖率达到80%以上。

4、农业品牌化效应日益明显。在发展高效农业同时,成功打造了一批具有一定竞争优势的高效农业品牌,提高了我县农产品参与市场的竞争力。全县累计注册各类农产品商标200多个,其中“固城湖”螃蟹、“仙草”茶薪菇、“固城”双孢蘑菇成为3个省级名牌农产品,同时“固城湖”螃蟹还荣获省著名商标、中国驰名商标、中国市场公认知名品牌和原产地标志认定等多项殊荣;“新邮”咸鸭蛋、“景田”大米、“味他行”豆制品等7个农产品荣获市级名牌农产品称号。

5、农业科技水平稳步提高。承担了市以上各类农业科技项目21项,获得市以上科技进步奖5项。引进、示范、推广农林新品种122个,成功推广了武香粳14号、FA—1菇种、翘嘴红鱼白、苏太猪、波杂山羊、康绍蛋鸭等一大批优质农业新品种。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全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和农业科技入户工程,保证农民长期有效地使用农业科技技术。全县农作物品种全面实现良种化,主要农作物品种的优新率达95%以上,农业科技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超过60%。

6、市场竞争主体日益增多。目前,全县共有县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8家,其中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4家,市、县级预备分别为6家和25家。全县农业龙头企业拥有总资产9.1亿元,其中资产千万元以上13家、年销售千万元以上35家。全县有农业专业大户1600多户,基地种植面积达到34.6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258家,持证农民经纪人300多人,带动农户4.7万户。

“十一五”期间,我县高效农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与现代农业的客观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一是高效农业投入不足。除了上级农业项目资金扶持外,地方政府和工商资本投入相对不足,尤其外资投入更少,高效农业发展的外部动力不够。二是龙头企业带动不力。从事高效设施农业生产、加工的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部分农业基地存在标准低、档次小、连片规模不大的现状,农业效益规模优势很难体现。三是新技术推广力度不大。突出表现在现有农技推广人员年龄、知识老化,服务手段陈旧,设备落后,农技推广队伍断层现象严重,跟不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步伐。

二、“十二五”高效农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提升档次、扩大规模、升级技术、提高效益”的总体思路,在确保粮食有效供给的基础上,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目标,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增加投入,扩大高效农业生产规模;以科技进步为支撑,提高经营者生产技术,增加科技对高效农业贡献率;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为核心,培育市场竞争主体,实施品牌战略,普及标准化生产技术,推进高效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目标。

(二)主要目标

1、奋斗目标:

经过5年努力,建设南京最大的有机大米基地、早园竹基地和茶叶基地,江苏最大的工厂化食用菌基地和设施螃蟹养殖基地,争创省级农业产业园区2—3个,国家级农业产业园区1个。到“十二五”期末,把我县农业建成全省一流的农业示范区。

2、发展导向:

一是巩固发展设施农业。以设施栽培和设施养殖为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多渠道增加投入,扩大设施农业规模,强化科技支撑服务,不断提升设施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产业化水平。

二是突出发展园区农业。将农业生产用地以园区空间的形式进行整合,给予专项资金投入,采用先进管理理念,利用现代农业科技技术,打造螃蟹、食用菌、茶叶、高档水果、畜禽等特色产业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

三是加快发展有机农业。以有机农业为突破,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及清洁生产,实行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把高淳建成全省较为名气的绿色食品基地。

四是培育发展合作农业。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培育各类社会化服务组织,积极开展植保、农机等专业化服务,提升农业社会化服务水平。

3、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县每年新增高效农业面积3万亩,其中新增高效渔业面积0.5万亩;新增设施农业面积1.8万亩,其中新增设施渔业面积0.8万亩。到2015年,高效农业累计面积达56万亩,其中高效渔业面积达到24万亩;设施农业面积达15.1万亩,其中设施渔业面积达到4.4万亩;生猪规模养殖比重达达85%以上,家禽规模养殖比重达90%以上。

————农业产值持续增加。到2015年,农业总产值达到50 亿元,高效农业产值比重提高20%。其中,种植业产值达到12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4%左右;渔业产值达到23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46%左右;畜牧业产值达到7.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15 %左右;林业产业达到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8%左右;服务业产值超过2亿元。

————农业结构不断优化。认真落实市农业“1115”工程,争取到“十二五”末期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全面实现水稻优质化、油菜双低化;发展早园竹、茶叶、高档水果等经济林果10万亩;建设花庙村、双进村、荆溪村等绿色蔬菜基地4万亩。全力组织实施县农业“333”工程,争取到“十二五”未期,早园竹、茶叶、食用菌三大特色产业产值比重占农业总产值25%以上。

————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提升。2015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总数达到60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数量2家,省级龙头企业数量4家,市级龙头企业数量16家,龙头企业的销售收入达到82亿元。————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有升。2015年建成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5万亩。经过认证的有机产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农产品等“三品”年均增加6个以上。

————农业园区建设力度持续加大。到2015年,全县建成并通过认定的省级农业产业园区3个,市级农业产业园区20个,县级农业产业园区50个。

————休闲农业实现新突破。重点打造和包装“国际慢城”桠溪生态之旅。到2015年,全县星级“农家乐”数量达30家,休闲农业示范点10家,争创全国休闲农业示范县。

三、“十二五”高效农业发展的主导产业、重点工程及保障措施

(一)主导产业

1、优质粮油:“十二五”期间,全县优质粳稻面积保持在30万亩,双低优质油菜16万亩。

在确保粮食生产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特粮特经种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种植效益。到2015年,全县粮油优新品种应用率达到95%以上;“稻鸭萍”共作有机米发展到3万亩;努力打造粮油品牌,申请有机认证5个,争创市级名牌3个,省级名牌1个。

2、高效蔬菜:大力发展食用菌永久性菇房、高标准钢管大棚蔬菜、水生蔬菜等规模基地。到2015年,设施蔬菜生产面积达到6万亩,占全县蔬菜面积的90%以上,其中设施蔬菜面积2.5万亩。食用菌种植面积分别达到:双孢蘑菇1亿平方尺、袋栽菇1亿袋,其中建成食用菌工厂化周年生产基地15个,全县鲜菇总产达15万吨,总产值达9亿元。申请绿色食品认证30个,有机认证3个,创建市级名牌10个,省级名牌3个,争创中国名牌1个。

3、经济林果:大力发展早园竹、高档茶、精品水果、高档景观苗木等经济林果,“十二五”期间,茶叶每年新增面积3000亩,早园竹每年新增面积2000亩。到2015年全县高效林果面积达10万亩,其中茶叶达3.5万亩,早园竹1.8万亩,梨1万亩,葡萄1万亩。建成500亩智能温室。同时,要不断改进和提高早园竹、茶叶加工技术和包装技术,联合创建知名品牌。

4、规模畜禽:到2015年,全县生猪饲养量38.5万头,规模养殖生猪比重达85%、建成年出栏千头的中型猪场10个、年出栏万头的大型猪场1个,其中三元猪良种杂改率达70%;家禽饲养量1600万羽,规模养殖比重达90%以上。其中鸡500万羽,鸭840万羽,鹅260万羽;山羊饲养量25.5万头,山羊杂改率达70%以上,畜牧总产值达7.5亿元。建成50万羽蛋鸭和2个百万羽肉鸭养殖小区;建成 2个10万羽蛋鸡养殖小区和2个百万羽肉鸡养殖小区。

5、特种水产:重点发展以河蟹为主的特种水产养殖业。到2015年全县水产品总量达4.7万吨,渔业总产值24亿元,其中特种水产品产量达2.8万吨,产值21亿元,螃蟹、青虾两项产值超过19亿元。构建沿湖、沿水阳江连片规模特种水产养殖基地25万亩。“十二五”期末高效渔业面积达24万亩,河蟹养殖面积稳定在22.5万亩左右,全县河蟹苗种培育面积达1万亩,年培育规格蟹种1.5亿只。

6、观光农业 :利用优美生态环境和特色鲜明的高效设施农业,围绕打造“中国长江之滨最美丽乡村”目标,以油菜花节、荷花节、固城湖螃蟹节和年货文化节等四大农业节庆为载体,以游子山森林公园、桠溪生态之旅、龙墩湖现代农业科技园等园区为基地,吸引周边地区的居民来我县观光旅游,体验农家生活和参与农事活动,带动农产品销售,拓展农业功能。到2015年接待来淳休闲观光人次达166万人次,观光休闲农业综合收入7亿元,增加12个农家乐接待点,创建2个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

(二)重点工程

1、实施农业“333”工程

即建设龙墩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武家嘴农业科技示范园、固城台湾农民创业园三大现代农业园区;做大做强食用菌、早园竹、茶叶三大高效特色产业;重点培育桥李村、红松村、瑶宕村等三十个农业特色村。

(1)三大现代农业园区:①龙墩湖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规划总面积75000亩,其中核心区22500亩,发展区52500亩。建设现代高效园艺产业、高效生态农作产业、农业旅游休闲产业、农业文化博览产业、农产品交易物流产业等5类产业形态。到2015年,争创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认证无公害农产品4个,绿色食品3个;②武家嘴农业科技园规划核心区15000亩,辐射区50000亩。其中茶叶9800亩、经济林果2300亩、设施蔬菜1500亩。到2013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到2015年,建成为苏南地区知名的农业生态园区和科技园区。③固城台湾农民创业园总体规划面积50400亩,示范启动区13200亩、推广生产区37000亩、物流加工区200亩。到2015年,建成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园区产值达到6.5亿元左右,提供当地农民就业岗位18000多人,提高农民人均收益9000多元。

(2)三大特色产业:“十二五”期间,全县高效农业在继续做稳优质粮油,做强特种水产的同时,突出重点做大做强食用菌、早园竹和茶叶三大高效特色产业。到2015年,全县食用菌种植

蘑菇1亿平方尺、袋栽菇1亿袋,鲜菇总产达15万吨,总产值达9亿元;全县茶叶种植面积达到

3.5万亩,总产达52.5万公斤,产值突破1.5亿元;全县早园竹种植面积达到1.8万亩,总产达2700万公斤,产值达2.7亿元。

(3)三十个农业特色村。其中培育九龙村、双游村、新中村等10个食用菌特色村,建设黄花公路产业带和环游子山森林公园带食用菌基地;培育桥李村、河南村、前进村、和平村等15个茶叶特色村,建设茶场为中心南带,桥李为中心北带的茶叶产业带;培育青山村、东风村、红松村、永庆村、荆山村等5个早园竹特色村。到2015年,培育村级集体农业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行政村超30个。

2、实施特种水产“123”工程

特种水产重点打造“一只蟹、两尾虾、三条鱼”的高效渔业。即河蟹、青虾、克氏原螯虾、鳜鱼、黄颡鱼、沙塘鳢。构建沿湖、沿水阳江规模连片的特种水产养殖基地,建成5万亩永胜圩精品有机螃蟹养殖省级示范区。到2015年,全县特种水产品产量达2.8万吨,产值达21亿元,其中螃蟹、青虾两项产值总和超19亿元。

3、实施种植制度创新工程

通过创新推广“水稻+N”新型种植制度,既稳定粮食生产,又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高效农业目标。重点推广“水稻+马铃薯”、“水稻+袋栽菇”、“水稻+芹菜”“ 水稻+蔬菜”等新型种植模式。到2015年,“水稻+马铃薯”、“水稻+芹菜”分别发展到2万亩。

4、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工程

按照“扶优、扶强、扶大”的原则,全面落实税收优惠、金融、人才、用地、信息等扶持政策,优化发展环境,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打造一批生产规模大、工业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产业链条长的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基地+农户”、“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户”等产业化经营模式,逐步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运行机制,提高农业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实现农企双赢。不断完善品牌创建激励机制,积极引导龙头企业创建地产农产品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固城湖螃蟹节的影响。

5、实施农业资源与环境保护工程

突出抓好农作物、水产苗种、食用菌、畜禽等种质资源的保护利用,加大高产优质农业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力度。以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为重点,全面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大力推广商品有机肥和冬闲田种植绿肥,建成面源氮磷流失生态拦截工程2万亩;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测报准确率达到97%,大力推行农作物重大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工程,机械化专业防治面积覆盖80%;发展集约型生态养殖,推广畜禽发酵床养殖技术,采用“三分离一净化”(雨污分离、干湿分离、固液分离、生态净化)综合处理工艺技术,实现规模畜禽养殖场粪污循环利用。到2015年化肥利用率提高5个百分点,农药利用率提高15个百分点。

6、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工程

健全农产品标准化体系,基本建成生产、加工、销售相配套的较为完善的农产品生产环境、生产程序和质量标准体系。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生产,加大“三品一标”产品认证力度,到2015年,全县认证农产品达到上市产品总量的85%以上。按照县镇有机构、监管到村、检测全覆盖的要求,加快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镇检测点,批发市场、大型超市、生产企业和基地检测点建设,构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网络,不断提高检测能力和检测水平。

(三)保障措施

1、加强领导,提升管理水平。加强高效农业组织领导,成立县镇工作领导小组,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各涉农部门要搞好协调与分工,强化目标管理。各镇要做好产业与基地规划,做好具体项目的组织实施工作,加强技术指导,及时提供优质服务。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加强资金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农工、农业、发改、科技、农业资源开发、水务、商务

及金融等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通力合作,齐抓共管,推动全县高效农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

2、政策扶持,完善惠农政策。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强农惠农政策,确保政策不走样,不缩水。不断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扩大农业保险范围,增加农业保险额度,探索建立农业保险与农村信贷相结合的银保互动机制。建立以各级财政为主导,以农民为主体,社会各界参与相结合的多元化、多层次的投入机制。明确将高效设施农业专项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加大财政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不断提高财政支农比例。

3、科技支撑,加强人才建设。进一步深化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明确的工作职能、规范的运行机制、优良的队伍素质、必要的工作条件、稳定的经费保障,使其成为连接广大农民的纽带,成为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产品的推广点、宣传点、服务点。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为抓手,积极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工程、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等培训工程。全面启动职业农民持证经营工作。培育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创业的新型农民。

4、突出装备,夯实发展基础。大力支持高效设施农业设备和机械的研制与推广。农机部门要加强现有农机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安全管理,支持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和机械化专业服务组织培育,提高农机资源利用效率。在搞好技术推广服务的同时,大力发展围绕农业产前、产中和产后的商业服务,建设以县为主体,镇为骨干,村为基础的农资、农技、信息连锁经营服务体系,镇覆盖面达到100%,村级便利店覆盖达90%以上。加强县镇村三级农业信息网络建设,以“农信通”和“三电合一”为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服务水平。

上一篇:环境污染中学生心得感受下一篇:机械效率教学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