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2024-06-0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精选9篇)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1

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中央政治局2007 年4月23 日进行第41 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实施农业标准化、保障食品安全是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任务。他指出,解决好13 亿人口的吃饭问题,促进农业增收、农民增收,必须加快实施农业标准化。实施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重要抓手,是增强我国农业市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条件。没有农业标准化,就没有农业现代化。这充分说明党和国家对实施农业标准化的高度重视。那么如何全面实施农业标准化,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也是促进现代农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举措

但目前,人们对农业标准化作用的认识很不一致,或仅强调作业标准化,忽视品种和栽培技术的标准化。因此,明确标准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作用,对加速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农业标准化的内涵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标准化”的定义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定、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这个过程在农业经济活动中的体现就是农业标准化。目前,我国对于农业标准化尽管还没有明确统一的定义,但它们的本质内涵是一致的,概括来说就是在“统一、简化、协调、优选”原则基础上,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以促进先进的农业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流通,规范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农业标准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一项综合性技术基础工作,分为标准体系、实施体系、服务体系、监测体系、评价体系。它要求农业生产遵从统一的生产环境标准、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并通过统一的手段实施监测。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最终目标

当前,我国农业正在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其目标是充分发挥农业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优化农业结构,农、林、牧、副、渔综合经营,种、养、加协调发展,高产优质并重,提高资源的综合利用率和产品的转化率,提高综合效益和竞争能力。而标准化则是在经济、技术、科学及管理等社会实践中,对重复性事物和概念通过制订、发布和实施标准,达到统一,以获得最佳秩序和社会效益。由此看来,标准化活动的领域是非常广泛的,它几乎包括了人类生活和生产活动的所有范围,当然也包括农业生产和社会实践。协调农业生产,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现代农业追求的目标,也正是农业标准化的目的。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客观要求

过去,我国农业生产处于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水平,标准化是否应用无关紧

要。而现代农业,要想提高经营销理水平,一方面靠投入,另一方面就要靠标准化这一科学管理手段。无论是劳动力投入、资金投入还是技术投入,要想达到预期效果,就要采用科学的管理手段,这个手段也只能是标准化。一个优良品种,要使其在生产中得到较好的应用,并发挥其最佳的经济效果,就要有品种管理和栽培方面的配套标准化技术,否则就失去了优良品种的增产作用,使科研人员多年的心血付之东流。吉林省出口的玉米、大豆、山野菜等,从种或采集到加工都有严格的标准,达不到标准要求就会遭受损失。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标准化管理是使有限的农业投入发挥最大的生产作用的保证。因此,要想加快我国农业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就必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化。标准化对现代农业的发展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4.1 标准化是国家农业政策的实施手段

农业生产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而标准化正是把国家的技术、经济方针政策、先进的劳动方法和科学技术成就直接应用到农业生产上,使国家农业政策得到真正的落实。同时又大大促进了科学技术这个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发挥和成果的有效推广,使农业技术和经济的发展不断跃上新台阶。如果没有标准,就没有共同的依据,不利于采用先进的技术,也不能正确贯彻国家技术经济政策。

4.2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专业化的前提

专业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之一,标准化的水平直接影响农业生产的专业化,标准化为生产走向专业化铺平了道路。从目前农村状况来看,农业逐渐摆脱“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生产经营越来越精,农业生产更加社会化、商品化、专业化。农业专业化大致分为:农业地区专业化、农业企业专业化、农艺过程专业化。如在种植业生产中,有专门生产种子的,有专门从事机耕、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的;畜牧业中有专门饲养仔畜的,有专门饲养幼畜、中畜的,有专门从事育肥、生产的等等。在诸多的部门生产经营中,都离不开标准化,只有各生产部门、各生产过程标准化运作,才能达到专业化要求的目的。

4.3 农业标准化可以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对推进农业产业革命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农业标准化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它通过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组装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它融先进技术、经济、管理于一体,使农业发展科学化、系统化,是促进农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由数量型向数量质量并重型、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重要基础。

4.4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行业部门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有力保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被广大消费者所关心和重视,对农产品消费安全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解决该问题的根本措施就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用标准来规范农业生产行为。同时,农业标准是农业依法行政、技术推广、市场监管和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技术依据,推行农业标准化可以尽可能地消除农产品市场上的信息不对称因素,使监管效能大大提高。

4.5 农业标准化可保持农业生态环境,促进资源的合理利用

制订和实施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标准、农药和化肥的合理使用标准以及农产品卫生标准等,就是为了达到保护生态环境和人民身体健康的目的。如《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就规定了54种农药和各种剂型施用于不同作物的用量、方法、次数及间隔期等,从而保证农产品的农药残留量符合卫生标准。我国农业发展受资源限

制,人均资源有限,利用标准化这一科学管理手段可以保护农业资源,并促进其合理利用。

5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5.1 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并且落后,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标准陈旧。国外的农产品标准每隔2年或5年修订一次,我国10年以上的国家标准占37.7%,5年至10年的国家标准占33.4%。(2)技术指标落后,特别是农产品质量卫生安全方面的指标低且项目不齐全的问题突出。(3)标准的配套性和可操作性差。主要表现在:农产品保鲜、贮藏、运输标准数量少,农产品生产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少;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标准空缺;技术标准与相关法律法规衔接配套差。此外,农业标准化实施过程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5.2 农业标准化建设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2

一、大理州农业标准化建设的实践

云南省的农业标准化建设起步较晚。2000年11月, 云南省农业厅制定并颁布了《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 (试行) 》, 随后, 省质检局进一步制定和颁布了《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 (DB53/T090-2000) 、《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 (原料) 生产技术操作规程》 (DB53/T089-2000) 和《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 (原料) 产地环境质量标准》 (DB53/T088-2000) 等地方性法规和标准, 标志着全省农业标准化战略开始正式实施, 并进一步推动了各州、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全面展开。当前, 大理州的农业标准化工作取得显著的成效, 陆续步入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发展的轨道。

(一) 环境保护和治理成效初显。

大理州的环境保护工作一向受到中央和省、州地方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 州委、政府曾先后采取了一系列刚性措施, 对以苍山和洱海等为中心的重点地区生态环境进行了重点保护和治理;州人大相继制定并颁布了《洱海管理条例》、《苍山保护管理条例》和《鸡足山保护管理条例》等;全州先后重点实施了生态环境建设重点县工程、19条小流域治理工程、环洱海生态工程、洱海环境管理工程、面山绿化工程、“天保”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入湖河道垃圾和污水处理工程等一系列环境保护与治理措施;关停并转了一大批排污企业;截至2002年底, 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达2, 000 km2以上;同时各级政府还建立了严格的层层考核的“环保目标责任制”等, 为全州农业标准化的全面实施和推进奠定了一定的环境基础。

(二) 相关的组织和机构初步建立。

2003年始, 州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大理州食品放心工程领导组”和“大理州食品安全委员会”, 强化了全州“三品” (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 生产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的领导及开发指导工作;制定了《大理州食品放心工程实施方案》, 开始实施大理州食品放心工程。2003年, 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 (昆明) 大理工作站及大理州土肥站分析测试中心成立, 并通过了相关的计量认证;同时大理州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也先后挂牌运营, 共同负责本地区农业环境质量和主要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检验测试及评价工作, 以及“三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发、产品质量认证的委托受理等工作。

(三) 加强了农业化学投入品的全程监管。

2002年12月, 州政府发布了《关于加强洱海径流区农药使用管理的通告》, 明确规定了禁售、禁用和限用农药的种类;州农业局成立了禁用农药工作组, 并联合其它相关执法部门进一步加大了相关法律、法规、标准的宣传、农资市场的整治以及农药监管的执法检查力度。此外, 目前全州的农药、化肥使用量均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生产过程化学投入品用量的有效控制, 为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创造了良好条件。

(四) 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初具规模。

根据区域特点和资源优势, 全州基本确定了优先发展的17大优势农产品产业化经营项目, 州政府每年投资1, 000万元扶持基地建设, 使基地逐渐向规模化、标准化方向发展。其中, 优质烟叶生产基地2.7万hm2, 泡核桃生产基地5.2万hm2, 大蒜基地1.05万hm2, 啤大麦基地1.71万hm2, 梅果面积1.0万hm2, 茶叶0.76万hm2, 桑园0.72万hm2, 亚麻0.38万hm2, 甘蔗0.34万hm2, 各类蔬菜3.57万hm2, 苦良姜0.13万多hm2, 奶牛存栏7.1万头, 肉牛出栏27万头, 黑山羊出栏83万只, 生猪出栏233.2万头等等[3], 优势农产品基地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建设为农业标准化的推进、产业化经营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 龙头企业规模初具, 作用渐显。

大理州委、政府十分重视农业龙头企业的建设, 坚持“外引”和“内扶”相结合, 曾先后引进了四川新希望集团、福建华港集团、娃哈哈集团、嘉士伯集团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 (集团) 落户大理, 充分利用强势龙头企业的雄厚资金、先进技术、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市场信息和人才优势等, 通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有效地带动了奶牛、泡核桃、啤大麦等上游产业的标准化、产业化生产。在龙头企业的自身培养扶持上, 州政府每年安排1, 000万元作为扶持企业的担保金, 紧紧围绕区域优势农产品作重点扶持, 按照“以大型龙头企业为主, 中小型龙头企业为辅, 多元启动, 群体发展”的原则, 初步形成了以大理卷烟厂、邓川蝶泉乳业公司、东亚乳业、大啤集团、下关沱茶集团、鹤庆糖厂等为骨干和代表的龙头企业群[3], 通过企业标准化建设, 对生产和加工技术、产品质量、经营管理、安全生产等标准体系的初步建立及其宣传、贯彻和实施, 引领着千家万户种植、养殖业或生产基地的农业标准化生产。截至目前, 全州共有下关沱茶集团、蝶泉乳业2家企业被确定为国家级重点扶持龙头企业, 兴玲药业、四方公司、大栗树茶厂、锦龙公司等7家企业被列为省级龙头企业。龙头企业群的初步形成和进一步发展壮大, 必将有力拉动全州农业标准化的实施, 加速农业标准化的进程。

(六) 农业科技支撑作用进一步显现。

近年, 全州农业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 农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州政府每年均安排500多万元投资农业技术研究和体系建设等, 使农业科技的支撑作用不断得到增强。据不完全统计, 1998年至今, 全州农业系统共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5项、省部级奖72项、地厅级奖305项。同时, 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逐渐提高, 重大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面不断扩大, 使科技对农业的贡献份额达42.8%。2003年全州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98%;此外, 先进、规范化的作物栽培技术、畜禽养殖技术、农产品加工等技术不断得到示范、推广和应用等等, 为全州农业标准化的实施和顺利推进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七) 农产品质量认证工作稳步推进。

据不完全统计, 截至目前, 全州共有24家单位 (企业) 的41个农产品通过了产品质量认证。其中, 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5个, 认证产地18个;认证绿色食品22个 (2个为AA级) ;认证有机食品4个。此外, 弥渡大蒜、红花、祥云优质米、东亚乳业酸奶、南涧树头菜、漾濞核桃乳等6家企业 (单位) 的10个农产品或基地正在申办产地认定和产品质量认证。

(八) 农业地方标准正在酝酿出台。

目前, 随着农业部“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在全国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实施, 以及全省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的召开, 更加有力地促进了大理州“三品”的发展;各相关生产基地、单位 (企业) 或县 (市) 均相继制定了一批“三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 并在实践中日趋完善和成熟。州农业行政部门、州质检局等积极组织农业科研、推广等技术部门正在抓紧研制涵盖全州种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和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 并作为地方标准或企业标准有望在近期内正式出台和发布。

二、影响大理州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

(一) 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家底不清。

目前, 除了“三品”生产基地和部分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得到监测和评估外, 全州范围的大部分农业种植、养殖业主产区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家底不清, 对土壤、水环境、大气等农业环境的污染状况缺乏有效、系统而全面的监测和评估, 进而阻碍全州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全面推进和实施。

(二) 地方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迄今, 大理州尚未出台关于“三品”生产的管理和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适合州情的法规, 经有关部门正式认可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等亦处空白状态, 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标准体系的建立更是相距遥远, 使得全州农业的生产、加工、贮运、包装、经销等一系列过程和活动均处于无标准操作状态。同时, 这也给农业执法和监管带来诸多不便, 最终影响“三品”生产和农业标准化工作的迅速展开, 资源优势不能尽快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 农业化学投入品的监管有待加强。

长期以来, 大理州的化肥、农药施用水平普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但部分地区滥用化肥、化学农药、激素等现象仍较为突出, 尤其是坝区的蔬菜、瓜果等产地, 违禁化学品的使用屡禁不止, 加之农业执法队伍尚处建设初期 (全州具有合法农业执法人员不足30人) , 致使农产品中农残和重金属、亚硝酸盐等超标严重。据1996~2001年有关部门的监测, 污灌区稻米中镉、氟、汞的超标率为1.5%~8.2%;大理市市售蔬菜中甲胺磷、马拉硫磷、对硫磷等有机磷类违禁农药超标率达76.7%, 普通大白菜中“六六六”等有机氯类高毒、高残和“三致”农药仍能检出并超标。同时, 一些坝区、城市近郊和蔬菜、瓜果主产区 (基地) 的农业环境质量状况令人堪忧。此外, 金沙江、怒江、澜沧江等水系和洱海等高原湖泊水环境污染突出, 水质退化严重, 治理速度远不及污染速度。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进一步恶化和治污的乏力, 严重障碍和制约大理州农业标准化战略的顺利实施。

(四) 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形成。

目前, “农业部农业环境质量检验测试中心 (昆明) 大理工作站”虽已成立, 并与州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州农业环保监测站和州农药监测站等3部门实行“四块牌子, 一套人马”的运作机制, 负责全州农业环境质量及农产品质量的检验检测、评价、认证、管理等一系列相关业务。但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规模小、检测设备落后、实验条件差、人力不足, 检测能力、水平、范围、人员素质和结构等有待提高、加强、优化或拓展的突出问题;此外, 除部分县 (市) 建立了相应的检测机构外, 大部分县和乡 (镇) 级检测机构的建设几乎处于空白。因此, 从总体看, 全州的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尚未形成, 远不能适应现代农业标准化建设所需。

(五) 基地建设滞后。

近年, 大理州虽明确了17个优势特色农产品生产项目并建立了相应的生产基地, 但真正符合条件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为数不多, 优势特色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与农业的标准化建设结合得不够紧密, 大部分生产基地仍未完全摆脱粗放经营和无标生产的传统模式和格局。迄今, 全州正式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或相关产地评估的生产基地31个, 总面积近2万hm2, 约占全州总耕地面积的11%。但无论是基地数量, 还是总体规模, 大理州的发展水平仍与发达地区有较大的差距, 远不能满足市场和生产的需要。其次, 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偏小。从全州获得产品质量认证的“三品”生产基地看, 一般的生产经营规模仅在 (40~400) hm2, 产量 (50~3500) t。再次, 产业化、标准化程度不高。目前全州除茶叶、果品、乳品等部分“三品”标准化基地与产业化有一定程度的结合外, 其它大部分基地均不能实现二者间的有机结合而建立起良性的互促互动机制。基地的组织化程度低, “多、散、差”现象突出, 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现象普遍, 高效、先进、规范化的农业标准化技术和管理措施难以统一实施, 最终影响规模效益的实现。此外, 重“名、特、优、稀、新”品种, 轻粮作等大宗作物, 这与强烈的市场需求极不相称。

(六) “有基地无龙头”现象突出。

目前, 全州除烟草、乳业、糖业、啤大麦等少数产业拥有知名大型龙头企业的引领外, 其它大部分优势特色产业, 如大蒜、梅果、蚕桑、肉牛、优质稻米等的基地建设虽规模初具, 但依然缺乏强势龙头企业的引领。特别是许多“三品”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目前仅依靠一些县级行政或事业单位、部门, 或“小、弱、低”的小型企业、农民专业技术协会、农产品加工大户等进行松散的组织、管理和引导, 或处于无组织的农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状态, 以致农业标准化无力贯穿于“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始终, “产加销”脱节, 抗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弱, 也无法开拓大市场、打造大品牌、创造高效益, 从而不能发挥应有的示范、辐射、带动等功能、扩大影响力。

(七) 绿色消费理念和市场尚未形成。

全州的农产品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无公害意识依然淡薄, 标准化的洁净生产、加工、营销及绿色消费理念远未形成, 农产品质量的市场监控体系、网络和市场准入机制尚未建立。目前, 虽建立了部分无公害农产品专销区 (柜、点) , 但规模小, 且产品价位普遍偏高、标识管理松懈, 鱼龙混珠现象频发等, 使消费者望而却步。绿色消费理念的淡漠和消费市场发育的不充分, 致使农业标准化建设缺乏应有的动力机制。

三、关于全面推进大理州农业标准化进程的若干思考

(一) 全面展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测评, 并加大治污力度。

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是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的基础和前提条件, 农业生态环境的质量直接左右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及其标准化程度。因此, 全州各级领导需统一思想、提高认识, 积极组织, 投入资金、技术和人力, 尽快对全州范围的农业种植、养殖区域的土壤、大气、水等农业环境质量进行全面的普查和评估, 充分掌握农业环境质量的家底。通过普查, 划分出应保护的区域、须调整的区域和应重点治理的区域;进一步明确适合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标准化生产区域或基地, 为加快农业标准化建设奠定基础。同时, 对污染区域应加大整治力度, 尤其针对水环境污染严重的现状, 除彻底清除内外污染源外, 尚需着力研究、引进、推广和应用行之有效的国内外湖泊、江河和地表水治理、净化的先进技术和措施, 不但确保人畜饮水的卫生、达标, 还需保障农灌水的洁净[4]。

(二) 加快地方法规体系和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首先, 州级有关部门应抓紧制定出台《大理州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大理州农产品市场准入管理办法》、农药使用管理办法及农业标准化生产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切实加强法规体系建设, 将农业标准化建设真正纳入法制化、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其次, 积极遵循和引用国际标准、发达国家标准以及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省级地方标准, 同时须进一步强化力量、增加投入, 加快研制适合我州州情、涵盖全州主要农产品的产品质量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等的步伐。要根据农产品的市场定位研究建立和制定不同层次的产品质量和生产技术规程等, 并尽快使之成为囊括“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的完整的标准体系。

(三) 强化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

基地是榜样, 基地是典型, 基地更应是标准。大理州应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财政支持, 还应加大州、县级地方财政、技术和人才的投入力度, 认真制定好“十一五”规划和计划, 进一步加强、加快各具地方特色的不同层次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建设。在抓好“名、特、优、稀、新”农产品“三品”生产的同时, 应尽快把涉粮等大宗作物的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摆上议事日程, 并迅速付之实施。要坚持“围绕龙头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依托市场建基地和连片开发建基地”的原则, 在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全面评估的基础上, 紧密结合优势农产品的产业化开发和“三品”生产基地建设及其他农业项目的综合开发, 选择一批生产较为集中、有一定规模、措施较为统一、新技术应用较快、组织化程度较高、有强势龙头企业引领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 积极进行农业标准化示范基地的重点培育和建设, 并使之在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的进程中真正发挥强大的示范、辐射功能和带动、引领之作用。此外, 在政府投资的基础上, 还应激活非政府资金和民间资本, 多途径、多渠道广纳社会资金注入农业标准化基地的建设和开发;同时, 要积极研究和探索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和体制, 尽快扭转或缓解投资渠道单一、资金短缺之严重困局。

(四) 加强龙头企业的扶持和培育。

大理州除积极开展大招商招大商, 吸引一些国内外知名企业落户大理外, 还应着力培育本土有发展潜力的农业企业, 大力推行“公司+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基地+标准 (科技) +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 同时鼓励、支持其他一些涉农大中型企业涉足农业标准化、产业化的开发经营, 在政策、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和倾斜, 并将其扶强扶大。其次, 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中, 对现有的龙头企业要实行全面的标准化改造, 大力推行ISO9000质量认证, 使标准化渗透到企业的组织结构、运行机制、创新能力、技术水平、质量意识、管理制度及效益等方方面面, 以龙头企业的标准化建设促进农业的标准化建设, 以农业的标准化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产业升级以及农产品贸易的国际化。第三, 实施品牌战略。龙头企业在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实践中, 牢固树立品牌意识。要在充分把握农产品市场动态的基础上, 通过实现从产地环境和良种选择, 种植、养殖技术采用, 到农产品的加工、包装、标识、贮运以及农资供应、技术服务等“产前、产中、产后”一系列环节的标准化生产和管理及全程质量监控, 以标准化推动品牌化, 进而打造地方知名品牌、开拓国内外大市场, 最终全面拉动和有力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和升级。

(五) 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体系是农业标准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是实现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加工、营销、管理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等目标的重要保障。因此, 大理州应尽快建立州、县 (市) 、乡 (镇) 三级布局科学、结构合理、分工明确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和网络。首先, 要重点建设、充实和完善现有的州级相关检验检测机构。投入资金、扩大规模、更新设备、改善实验室条件;扩充人员, 强化技术培训, 努力提高检测人员的内在素质、业务水平和检测能力, 使州级机构真正能够肩负起全州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环境质量和主要农产品质量的定性、定量检测、评估的重任, 真正成为全州检验检测体系的龙头;同时, 适时考虑成立大理州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心。其次, 尽快建立和完善县 (市) 、乡 (镇) 二级的综合检测站, 主要负责各地农产品重点品种的常规分析和定性速测。再次, 龙头企业和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大型农贸市场等均应设立相应的以速测为主的检测网点, 配备专职人员和速测仪器、速测卡等, 加强自检及对市售农产品的农残进行简便、快速的定性检测分析, 确保产品质量与安全[4]。

(六) 强化农业标准化技术支撑体系的建设。

农业标准化生产的技术体系必须紧扣“三品”生产的技术体系来建立, 紧紧围绕“三品”的技术体系来研制和实施。全州农业科技部门应整合科技资源, 加强横向和纵向的协作攻关, 首先重点、优先解决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的关键技术问题, 重点突破化学农药、化肥等的替代技术研究;大力推广有害生物综合防除技术 (IPM) , 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生物农药和生物肥料等的应用, 强化高抗病虫害作物品种的选育以及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机械防治、精准施肥技术、化肥利用率的提高等技术的研发力度, 并按照标准化的要求, 尽快完成相关技术的组装、配套和集成;同时, 要积极引进、研究、推广和应用无公害标准化的养殖技术及农产品的加工技术等, 为全州农业标准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七) 进一步加强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首先, 要加大农业化学投入品的市场监管力度。农业执法部门要在州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领导、部署下, 密切配合质检、工商、环保等部门, 进一步加强对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的监督和管理, 经常性的组织开展市场的清理、整治工作, 全面净化农资市场。其次, 建立严格的农产品市场准入机制。在大型农贸市场、超市等设置“三品”专营区、柜、点, 或建立专销市场, 全面实行严格的标识管理;建立市场监测网点和制度, 规范经营行为, 拒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专销市场或专营区、柜;要加快“三绿工程”的建设和实施, 努力培育绿色消费市场, 大力发展连锁经营或物流配送等现代营销方式, 积极引导消费。通过市场准入制的推行, 使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农业标准化意识和无公害意识得到增强。

(八)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首先建立州、县 (市) 二级农业部门的信息工作网站和内部局域网, 进而逐步建立州、县 (市) 、乡 (镇) 三级农业信息服务网络;积极引导、鼓励和支持乡 (镇) 农业部门、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和营销大户等加入国际互联网;同时, 要加快研究和开发大理州农业信息采集、整理与发布系统, 充分利用现代先进的传媒技术, 及时、快速、准确地为龙头企业、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业经纪人、生产基地、种植养殖和营销大户等提供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及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动态等方面的资讯服务, 并逐步推行网上销售等营销方式[5]。

(九) 强化宣传和培训, 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

要进一步统一思想, 提高认识, 加强对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和政策引导, 增强政府部门的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 为农业标准化建设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涉农部门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期刊、电子网络等现代传媒, 进一步强化对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力度, 普遍提高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监督管理者的农业标准化和农产品安全意识;要深入不同阶层, 按照不同的要求、标准和目标, 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行政管理人员、企业管理人员、科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和农民等的培训, 努力提高各层次人员对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重要性、必要性和迫切性的认识, 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水平和综合素质, 继而全面提升制标、修标和宣贯标准、实施标准的能力与水平, 加速全州农业标准化建设的进程。

摘要:大理州的农业标准化建设工作起步晚并滞后于全国, 但在环境保护与治理、生态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科技创新及推广应用等诸方面均取得了可喜成就, 为新时期农业标准化战略的进一步深入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文章进一步系统分析了影响全州农业标准化建设的主要障碍因素, 继而提出:全面展开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测评, 加大治污力度, 加快法规体系和农业质量标准体系建设, 强化基地建设, 建立健全农业质量检验检测体系, 建立农业信息服务体系, 增强农业标准化意识等, 积极推进大理州农业标准化进程, 确保农业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标准体系,障碍因素,思考,大理州

参考文献

[1].郝春荣.辽阳市农业标准化的工作实践与思考[J].农业经济, 2005, 1:11~12

[2].农业质量标准编辑部.云南省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见成效[J].农业质量标准, 2004, 3:46

[3].大理州政协课题调研组.全州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及发展思路[M].大理州年鉴 (2004) .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2004:352~355

[4].宋天庆, 杨曙辉.云南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刍议[J].农业质量标准, 2004, 5:20~22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3

【关键词】 农业标准化 措施 建议

1.辽源市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辽源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遵循“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农民实施”的方针,紧紧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坚持以“绿色、安全、健康”为方向,以标准化体系建设为载体,走出一条“强基地、建园区、壮龙头、打品牌、保安全”的路子,取得了显著的工作成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

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召开了农业标准化工作会议,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下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通知》、《关于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实施方案》的要求,结合辽源市实际情况,提出“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强力推进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的目标和任务。先后下发了《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的通知》、《辽源市绿色食品发展规划》、《关于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辽源市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意见》、《辽源市“十一五”农业标准化工作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规划》五个文件,把农业标准化工作纳入农产品质量安全目标体系中,明确由各级农业部门负责,每年进行两次检查;每年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市政府均把农业标准化工作作为全年农村工作的重要任务进行部署。

2.辽源市农业标准化工作重点是推进“六个建设”

2.1推进标准化与集约化结合,加强示范园区建设 辽源市在加强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的基础上,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坚持六个突出:突出区域布局、突出技术标准、突出特色产业、突出主体作用、突出行为规范、突出科技培训。促进了农业生产要素的集中,提高了生产的集约化和专业化水平,带动了“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形成。

2.2 推进标准化与产业化结合,加强龙头企业建设辽源市紧紧围绕粮食、畜牧、加工、园艺、绿色食品五个主导产业,推进标准化,加强龙头企业建设,着力打造标准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形成了“产业链和标准链”两链并进的局面。

2.3 推进标准化与优质化结合,加强产品品牌建设辽源市坚持以打好“绿色牌”、“标准牌”、“安全牌”为载体,全力实施标准化产品品牌战略。市政府专门下发了文件,制定了鼓励政策。农业部门依据生产技术标准,从选种、施肥、田间管理等源头加强标准化生产管理,从而使农产品品牌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

2.4 推进标准化与市场化结合,加强流通体系建设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推进标准化工作,建设诚信、高效、安全的农贸市场,积极探索农资连锁经营。针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农资市场,为确保农资的质量安全,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从实施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的源头把住关口,积极探索农资连锁经营。

2.5 推进标准化与科技化结合,加强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农业标准化需要经过推广和实施,才能变成现实的效益和成果。把建立标准化推广体系作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重要环节来抓。加强宣传普及,利用报纸、电台、电视、网络,采取开辟专栏、发表电视讲话、制作电视专题片等形式,大力宣传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加强技术信息服务,组织人员参加国家和省里的农业标准化相关培训班,提高工作水平,增强技术服务能力。各级农业技术部门每年都确定农业标准化重点推广技术项目,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深入企业、农村进行推广。

2.6推进标准化与法制化结合,加强监管机制建设强化产地环境质量监管。对已认定的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进行抽样检测。根据农业部《农产品产地安全管理办法》,开展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和生产区域划分工作;强化标准实施监管。对辽源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按标准化要求从事生产经营;强化农业投入品监管。加大对农药批发商和零售商的监管。加强对农药和肥料的监管;强化认证基地监管。经常对辽源市“三品”有效认证的企业进行专项检查,规范生产经营行为;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乡级质检站挂靠乡镇农业站,初步形成了市、县、乡、基地、批发市场(企)五级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组织专项检查,会同质监局、食品安全监管中心等部门,在全市开展了“两节”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执法行动,对全市重点市场进行专项执法检查。加强例行监测,蔬菜农残超标率逐次下降。

3. 辽源市农业标准化工作建议

3.1从认识层面上加深进一步明确作用。认识到做好农业标准化工作对于优化农村经济结构、大力发展产业化、发展优质农产品,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国内和内际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明确定位。农业部门在农业标准化工作中处于重要位置。地方农业部门,在农业标准制(修)定上,重点是修定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在标准实施上,要重点抓好农业技术标准体系方面的工作;进一步明确主体。要在各级政府部门强力组织下,建立以产业化龙头企业、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农业合作经济组织为带动,广大农民参与为主体的农业标准化推广队伍;进一步明确任务。地方政府和农业部门以推行农业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的实施、建设农业标准化示范园区、建设标准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标准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立相应的农业标准化技术推广隊伍体系为主要任务;进一步明确责任。作为农业部门要承担法律责任、政策责任、工作责任。

3.2 从管理层面上加力 要加大农业管理标准体系建设的推进力度。建设标准化生产经营单位,主要是标准化基地、标准化园区、标准化龙头企业,夯实农业标准化的载体和基础。

3.3从工作层面上加重各级农业部门承担农业标准化的繁重而又紧迫的任务,急需加强工作标准体系建设,建立明确的目标和责任标准体系;建立一支过硬的标准化队伍,特别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管队伍建设,这方面人才欠缺,具有十分紧迫性。

3.4 从推广层面上加大抓好技术推广是农业标准化工作的关键。在全社会普及农业标准化知识;结合本地实际,围绕农业主导产业、特色优势,大力推广标准化技术。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4

申论范文:以标准化生产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充分强调了互联网的重要作用。李克强总理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要大力推动互联网与其他产业的健康融合与发展,为产业创新加油。这不仅为其他产业带来了商机,更是为农业发展带来了机会。不过,互联网+农业也不能仅仅简单的拿来使用,“互联网+”不仅仅是把互联网和农业简单相加,更多是实现标准化的生产。

当前诸多电商已经看到农村所蕴含的巨大商机,农村网购市场规模将成爆发式增长。不论是阿里巴巴还是苏宁京东都准备在后期大力进驻农村。但是电商进入农村的同时我们确实看到“互联网+农业”也面临着挑战。

缺少物流运输支持。农业产品,首先新鲜是保障,这是消费者购买农产品的首要考虑。可是农产品本身就有保存困难、容易变质的特点。再加上对于发货量少的农民,不论是使用冷藏货车或者是冷库、保鲜库等,他们不仅排不上而且使用成本也较高。而究其根本还是在于当前农村的果蔬冷链物流建设的缺乏,这对于农民来说很难真正实现将新鲜的农业产品送到消费者的手中。而对于冷链物流的建设,电商也面临着建设成本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导致盈利少亏损多。

缺少专业人才支持。当诸多电商进驻农村后,必然要面临着网点的经营与维护的需求,所以对电商人才的需求量将大大的增加。可是在现实中却看到,许多农业大户,在看到网销售商机后,也跃跃欲试。然而,网店的开设运营等需要科技知识,普通农民也许是拥有丰富的务农知识,但对网络却懂得不多。想要找有专业能力的大学生来予以支持和帮助,但是却也面临着现在农村大学生流失的困境,所以最终无法找到合适人员,只能让自己的电商梦想搁置。

缺失资金观念支持。互联网+农业是必须使用先进技术的产业发展模式。可是在运用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建立农产品追溯体系方面前期投入就很大,对于普通企业和农户来说这都不是小数目。所以这些技术更多的只是在大中型企业中运用,这也造成互联网+弄发展受限。同时农民的观念也是阻碍互联网+农业发展的一大“短板”,传统农民都拥有丰富的种植养殖经验,会形成不借助信息技术依旧能够做好农业生产的理念,而这种挂念一旦形成则很难改变,也阻碍了互联网+农业发展。

农业标准化与食品安全论文 篇5

专 业:种子科学与工程 班级:种科132班

姓名:陈玲玲 学 号:20130144227

农业标准化与食品安全

摘要: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性,对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器,通过制定标准 和实施标准 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定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

关键词:农业标准化、食品安全、现状、有机农业。

保障食品安全,必须树立全程监管理念,坚持预防为主、源头治理的工作思路。要切实抓好食品安全专项整治,推进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三绿工程”、食品药品放心工程.食品安全工程涉及供应、生产、经销等多个环节.食品业需要全程标准化管理与控制.而实施农业标准化正是建立在食品安全体系之上的基础性工作

1.实施农业标准化的概念、必然要求及现状

所谓农业标准化就是以农业为对象的标准化活动。这一概念具体化就可以形成加下定 义:农业杯准化是指运用“统一、简化、协调、优先”的原则,对农业生产前,产中、产后全过器,通过制定标准 和实施标准 促进先进的农业科技成果和经验迅速推广,确保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促进农产品的流通.规定农产品市场秩序.指导生产.引导消费。从而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从而达到提高农业竞争力的目的。农业标准化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农业综合标准化等。农业标准化的对象主要有: 农产品、种子的品种、规格、质量、等级、安全、卫生要求;试验、检验、包装、储存、运输、使用方法;生产技术、管理技术、术语、符号、代号等。这些正是食品质量安全建设的基础性工作.2.食品质量安全

食品质量安全是指食品质量状况对食用者健康、安全的保证程度。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食品的污染对人类健康、安全带来的威胁按食品污染的性质来分, 有生物性污染、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按食品污染来源划分有原料污染、加工过程污染、包装污染、运输和贮存污染、销售污染;按食品污染发牛的情况来划分, 有一般性污染和意外性污染

二是食品工业技术发展带来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如食品添加剂、食品生产配剂、介质以及辐射食品、转基因食品等.这些食品工业的新技术多数采用化工、生物以及其他的生产技术采用这些技术生产加下出来的食品对人体有什么影响, 需要一个认识的过程, 不断发展的新技术带来了新的食品安全间题。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直接原因系源头污染, 而目状况较严重。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安全性

目前我国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方面的原因及间题如下: 1.农用化学品(农药、化肥、曾药、生长调节剂等)的大量使用2.环境污染是导致食品不安个的又一个重要因素3.微生物污染造成的食源性疾病问题十分突出4.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食品的安全性

通过前面的概述得知: 影响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直接原因系源头污染, 而目状况较严重这就需要对食品上业作标准化的规范。农产品是主要食品加工原料及组成部分, 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确保农产品安全卫生的基础, 是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的基本要求实施农业标准化能够控制农产品生产的全过程, 确保农产品质量的提高, 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卫生,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要求, 在更高的质量水平层次上实现农产品的供需平衡。这样通过农业标准化的不断改进, 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的农产品质量提高过程, 保证了我国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性。实施农业标准化是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的基础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部分地区或城市搞无公害食品生产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 因为农产品的生产是在广大的农村, 而消费则在人日比较集中的城市, 城市只能控制本区域的农业生产达标安全, 对于不能自给的农产品就难于保证安全卫生质量.而且目前的农产品市场是个集各地农产品为体的大流通的综合性市场, 这样城市的食用农产品卫生安全就存在漏洞, 就不能形成有效的食品卫生安全体系。

只有在全国广大的农产品生产地区都实现农业标准化, 并且都将安全卫生作为最基本的标准和目标, 这样才能较为有效的实现食用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卫生。胡锦涛总书记在2 0 0 3 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 “ 要加强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监测体系的建设, 这是促进农业结构调整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把食品质量卫生和安全土作放到十分突出的位置, 加快建立健全统一、权威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检验检测体系, 提高农业标准化水平”。因此, 我国要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 不断提高我国食品质量和安全性.4.有机农业标准化体系本质

有机农业是指遵照有机农业生产标准,在生产中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生物及其产物,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化肥、生长调节剂、饲料添加剂等物质,而是遵循自然规律和生态学原理,协调种植业和养殖业的平衡,采用一系列可持续发展的农业技术,维持持续稳定的农业生产过程。这些技术包括选用抗性作物品种,建立包括豆科植物在内的作物轮作体系,利用桔秆还田、施用绿肥和动物粪便等措施培肥土壤保持养分循环,采取物理的和生物的措施防治病虫草害等等。,有机产品与古代无肥无药产品是有本质区别的。我们说有机产品禁止农药、化肥和转基因技术,这是技术底线,换句话说,它是有机产品的一个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也就是说,虽然有机产品肯定是不施农药化肥的,但是不施化肥、农药的产品却不一定是有机产品。有机产品必须满足如下三个条件:标准化生产;可追溯;独立的第三方认证。抛开独立第三方认证这个管理因素外,其标准化生产和可追溯均为食品安全的必要条件。因此有机产生其本质必然是一套完整、严谨的技术体系,规定了产地环境、目标品种、农业投入物要求、有害生物管控、储运追溯等等都有严格的指标要求与生产方法。只有这样,无论在何处、无论生产者是谁,只要能够达到标准的要求,按照一个固定的标准要求去生产,那么其产出农产品质量必然是有保障的。

总之,产品质量安全是以农业标准化的制定和实施为基础,农产品质量安全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兼顾环境,依据人的健康需要改进生产方式,因此说产品质量安全是创造节约型社会,促使社会财力、物力、人力的多智多资源合理开发和使用,真正体现从“土地到市场 全程的质量监控,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实践.文献资料: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6

世界农业型态变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研究

本文在对世界农业型态和农业演化分析的基础上,对发达国家的现代农业内涵进行了初步概括,提出了现代农业是由“田间到餐桌”各个环节全程构成的现代产业的观点;分析了现代科学技术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些特点,提出了对农业科技的投资就是对一个国家的未来投资的观点.

作 者:王东阳  作者单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北京,100081 刊 名: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ISTIC英文刊名:WORLD SCI-TECH R&D 年,卷(期): 26(2) 分类号:F3 关键词:世界农业   现代农业   科学技术   农业现代化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7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既是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迫切需要, 也是建设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的必然选择。改革开放30年来, 哈密地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增强,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建设得到了快速发展, 现已建成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 示范项目覆盖棉花、蔬菜、水果、畜禽等, 示范区总面积达10万亩。

一、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概念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 通过农业标准的制订、实施和监督, 取得典型经验, 进而推广带动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 促进农业标准化、产业化、国际化进程。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主要工作包括组织管理、保障服务体系建设、标准体系建设、监测体系建设、取得示范效益。

二、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现状

(一) 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94—2003年。围绕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转化应用农业科技成果, 主要通过制订农业生产技术规范标准并组织实施, 有效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第二阶段, 2003年至今。围绕农业经济结构调整, 适应市场需求, 进一步加强农业标准化和食品安全工作。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坚持标准制订与发展地方名、特、优、新产品相结合, 与创农业的品牌相结合, 与促进外向型农业与效益型农业相结合, 与农业科研相结合的原则;农业标准实施坚持“重点突破、典型引路、以点带面、逐步推广”的方针, 围绕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发展, 着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工作, 取得了显著成绩。

(二) 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的典型模式

1.“品牌+公司+基地+农户”模式

伊吾县淖毛湖哈密瓜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就是这种模式。该示范区是2007年哈密地区农业局要求建立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示范面积20000亩。他们采取“品牌+公司+基地+农户”的做法收到了良好效果。据统计, 小试验点内哈密瓜单产由原来的1850公斤/亩提高到2630公斤/亩, 商品率由原来的75%提高到85%。示范区的单产也由原来的1850公斤/亩提高到2390公斤/亩, 新增亩产量540公斤。通过两年的示范, 农民增加年纯收入600余元。

2.“企业+农户”模式

伊吾盐池羊肉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就是这种模式。伊吾盐池羊肉是哈密地区独具特色的优势畜产品, 在哈密有着悠久的历史。2005年, 伊吾县成立了以县长为组长的伊吾盐池羊标准化示范区项目建设领导小组, 负责伊吾盐池羊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成立龙头企业哈密地区伊吾县喀尔里克畜牧开发有限公司, 带动盐池羊肉发展。通过3年的项目区建设, 年末牲畜存栏头数19.5万头 (只) , 下降2.3%;牲畜出栏18.57万头 (只) , 增长25.8%;肉类总产量7241吨, 增长13.2%;羊绒产量11吨, 与上年持平;羊毛产量245吨, 持平。

3. 政府主导模式

哈密市精品大枣标准化栽培技术示范区即属于政府主导模式。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 哈密大枣便被列入哈密地区重点发展的特色农林产品。历届哈密地委、行署领导均对培植和发展哈密大枣产业给予了高度重视。自2001年起就在哈密大枣的种植上小面积推行了标准化种植。政府的扶持和市场引导, 使哈密大枣种植面积得到了快速发展, 各级政府视大枣产业为增收富民的农业经济增长点, 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给予扶持。为使规范化操作产业化运行大枣产业, 哈密行署确定大面积实施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以使大枣产业做大做强。哈密地区2003年向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申报了哈密大枣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项目, 并获得批准。项目建设历时3年, 自2004年开始到2006年建成。

(三) 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未形成统一协调、全面推进的工作机制

一是政府农业标准化管理机构有名无实。调查中发现, 哈密地区和各县 (市) 都有成立的标准化领导小组, 下设办公室, 但没有明确专职或兼职工作人员。机构经费不足, 缺乏实施规划和具体措施。二是部门之间缺乏统一协调管理。从1994年始, 哈密地区成立了负责全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组织机构——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 行署、地区质监局、地区农业局、地区财政局、地区畜牧局、地区林业局等部门参加。由于分工不明确, 导致质监、林业、农业、畜牧等部门都有自己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三是行业协会和其它农业经济合作组织的作用不显著。哈密地区196家农业企业和农业经济组织中, 其中有5家农业龙头企业、182家示范性农村专业合作社和4家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各地开展农业标准化工作主要依靠地方政府和有关部门, 标准没有成为市场主体的自觉行为。许多企业还没有制订相关产品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 行业协会主要是在组织农民生产、交易中发挥作用。四是农业标准化培训力度不够。调研中发现, 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的培训推广仅局限于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无公害基地和绿色食品基地, 没有面向全社会的固定培训网络, 没有专项的培训经费, 缺少专门的工作人员。五是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信息的收集、加工与咨询服务工作不到位。调研中发现, 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主办单位对农业标准化活动中所产生的记录、农业标准化科研成果和实践经验的标准文献进行了收集整理, 但缺乏分析研究、及时的修订和提供标准信息服务。

2. 农业标准体系不健全

目前哈密地区制订的省级农业地方标准和市县农业标准规范已达53项。但总体上无论从标准的数量看, 还是从标准的技术水平看, 这些技术标准和质量安全标准己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发展规模、市场流通、产品贸易、质量监控和提高质量安全的需要, 缺乏先进性、系统化和配套标准。

3. 标准实施推广率不高

目前, 农业标准化工作在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项目的带动下在一定范围得到较好地推广实施, 但总体上农业标准的实施推广率还不高。近年来, 农业标准颁布制订不少, 但有相当大部分尚未得到有效实施与推广, 存在重制标、轻实施的现象。

三、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对策

(一) 坚持政府引导, 加强组织领导管理

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是一项涉及多环节、多部门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有效开展, 必须强化政府的责任。哈密地区各级党委、政府要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 提高对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要制订出台关于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政策意见, 提出农业标准化工作的目标、任务和要求。各级政府要成立农业标准化管理机构, 切实加强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化工作的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要重视农业标准化工作队伍的建设。各县 (市) 都要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农业标准化生产, 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名优特产品基地建设、农产品质量检测。政府加大激励力度, 出台一些鼓励农业标准化制定、标准推广实施及农产品认证和创名牌的奖励政策。

(二) 不断完善农业标准体系

各农业标准化示范区要把制订完善农业标准规范作为农业标准化的基础工作。各县 (市) 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产品, 都要制订相应的农业标准, 初步形成与国家、行业标准相配套的包括农业基础及通用标准、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标准、农业投入品标准、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农业基地建设标准以及农产品加工、运输、储藏、包装标准等在内的农业标准体系, 为发展农业生产和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标准技术支撑。

(三) 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

目前农业标准化推广, 实施面不大的一个重要原因, 是基层群众、干部和科技人员对标准化工作不认识、不了解, 获取标准的渠道不畅。因此要加强农业标准化的宣传推广, 通过发放资料、组织培训、专家宣讲、现场指导等方式, 加大农业标准化的宣传力度。

摘要:哈密位于新疆东部, 是新疆通往内地的门户, 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哈密地区以农业为主, 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现已建成各类农业标准化示范区12个, 示范项目覆盖棉花、蔬菜、水果、畜禽等, 示范区总面积达10万亩。本文旨在通过对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现状的调查, 分析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因素, 进而提出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哈密地区,农业标准化,对策

参考文献

[1]王敏华等.标准化教程[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3 (6) .

[2]国家标准化委员会.农业标准化[M].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2003.

农业标准化与现代农业的发展 篇8

农业转型——变单一种植为复合型产业。

为满足城乡的多种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浑江区积极探索城乡一体、亦城亦乡的经济发展新模式。其中,与上海大山合集团的成功合作即是范例。他们携手组建白山分公司,以食用菌产业为主导,经营各类农、林、特产品。分公司采取“龙头企业+合作社+标准化生产基地+农户”的模式,用工业化、标准化的理念指导食用菌生产,产业规模达600万袋。

“在这里工作,风吹不着,日晒不着,既掌握了技术,又有了稳定的收入。”在大山合食用菌产业园香菇大棚里,浑江区六道江镇东村村民宋小华一边把采摘下的香菇往筐里放,一边高兴地说。

食用菌园区是大山合白山公司倾力打造的样板工程,也是公司的标志性工程,自项目成型以来,香菇产量稳固提升。

为确保质量,公司专门派出两名技术人员传授技术。这种全程式跟踪服务,看似简单,其实很复杂,香菇菌棒经一冬的养菌后,摆入出菇大棚,要经脱袋、注水、梳蕾、采摘、分选、保鲜等多项程序,每一項都要细心呵护。工人们介绍说,现在反季节香菇品质好,销路宽,产品供不应求。

让村民在家门口就业,是大山合集团为确保土地流转的农民优先就业的措施之一。马玉香家里原有5亩多地,土地流转后,成为这里的一名员工,她说,作为大山合一名员工,心里挺踏实,有时加班加点,工资也开的多,在香菇采摘旺季,工作虽然辛苦点,但心里还是高兴的。

“有浑江区经济局扶持,帮俺找项目,大山合公司跟踪服务,提供食用菌和新技术,俺对种植木耳有信心。来年再组织五六户村民成立合作社,一起种植木耳,好日子越来越有奔头。”家住红崖镇红新村村民郑宪波说。

过去靠种大田生存的郑宪波,2014年种植木耳尝到甜头。经白山现代农业有限公司担保,“大山合”为其提供了4万菌棒,使5亩木耳种植地有了“幼苗”。郑宪波种植4万袋木耳,纯收入达2万多元。

产业园远景可期:着力推进工厂化企业联盟,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入驻园区,在两至三年内建成东北最大的香菇交易市场,提高议价能力,共同维护企业和菇农利益;创造食用菌文化品牌,建设长白山菇菌博物馆和长白山食用菌研究院,挖掘菌类文化,举办菌类烹饪美食活动,使食用菌产业向文化旅游、生态旅游业发展,融入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倡的“一荤一素一菌”健康饮食实践中。目前,大山合集团公司已推出蘑菇精、蘑菇酱、休闲保健系列食品100余种。

发展现代农业的实践与思考 篇9

在统筹城乡的大背景下,江州如何抓住机遇,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已成为“十二五”时期一项重大战略考量和抉择。

一、江州现代农业发展的现状和主要成果(略)

二、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制约因素

(一)基础设施比较薄弱。每年的水灾、旱灾均给江州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尽管近些年加大了农业投入,兴建了一大批农田水利等基础工程,但仍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农业生产基地绝大部分还达不到旱涝保收的程度,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比较脆弱。

(二)要素制约依然突出。一是土地资源相对缺乏。江州人均耕地仅0.57亩,低于全国人均1.455亩,也低于联合国世界粮农组织认定的0.79亩的警戒线。二是农业投入资金紧缺。与工业企业相比,农业企业固定资产量少,可抵押的资产也少,且抵押率低,融资渠道不畅,贷款供需差距较大。三是农业劳动力素质偏低。尽管近年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已取得明显成效,但农民素质的提高还不能跟上现代农业发展的步伐。同时,农村人力资本的溢出效应明显,高素质的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到二、三产业,现代农业发展面临农户兼业化、劳动年龄偏大和农业专业人才缺乏等方面的制约。

(三)产业化水平有待提高。目前,农业部认定的国家级龙头企业在江州还是空白,省级也仅有2家,与发达地区相比,农业龙头企业无论在数量、规模,还是档次、水平上,都有较大差距。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多,初级加工产品所占比重高,产品科技含量、档次不高,产品同化程度较高,市场竞争力较低。农业龙头企业的缺乏制约了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另外,产业化组织和农户的利益联结还不够紧密,不能保证种养加、贸工农一体化生产的需要。

(四)标准化生产水平偏低。目前绝大多数农产品生产和加工还缺乏统一的生产环境标准、统一的生产技术规范和统一的产品质量标准。面对不断严格的市场准入规则,现有的农产品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等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市场准入制度尚待建立健全,质量监管手段尚显落后,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不高,部分农民依标生产意识不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制有待加强。

(五)农产品市场仍显狭窄。农产品走出江州的不多,主要销售市场仍在县内,市场狭窄。农产品产地市场建设水平较低,区域布局不平衡。市场流通模式仍处于现货交易的原始集散阶段,现代物流模式刚刚起步。农产品进超市、配送中心销售、网上交易等新型交易方式发展缓慢,对农产品销售有一定制约。农村经纪人、营销队伍规模偏小,组织化程度不高,恶性竞争、盲目购销等问题时有发生,市场开拓具有很大的无序性。

三、进一步加快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推进结构调整,以科学布局构建现代农业。一是逐步推进农业结构立体调整。按照特色、高效、生态、精品农业的要求和业已实施的《江州特色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巩固和发展品质优良、特色明显、附加值高的蜂产品、茶叶、蔬菜、干鲜果、竹业、名优水产、蚕桑等特色优势农产品,突出规模调大、品种调优和质量调高。做大山核桃、板栗、香榧炒货产业,做强蔬菜、竹笋加工出口业以及竹制品加工产业,发展区域性特色农业。二是积极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兴产业。把农业文化功能的开发与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及旅游文化的开发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三是抓好粮食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制定并实施粮食功能区建设规划,力争建成一批省、市、县级粮食生产功能区,确保粮食安全。立足资源区位条件和产业发展基础,在特色优势产业相对集中连片的区域,集中力量建设1个相对集中连片面积2万亩以上的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若干个突出某一主导产业,布局集中连片的省级主导产业示范区及产品特色鲜明、品牌效应突出的省级特色农业精品园。

(二)培育龙头企业,以产业化方式经营现代农业。围绕优质粮食、蔬菜、杂果的深加工,进一步树立工业的理念,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加工业。针对江州农产品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的现状,一是致力打造“大龙头”。选择一批具有较大规模和发展实力的农业企业,采取联合重组、增资扩股、科企联姻等形式,进一步提升整体素质,做大做强。二是积极振兴“小龙头”。对特色明显、与农民增收关系密切、有发展潜力的小规模加工企业,着力提高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提高发展水平和带动作用。三是加快培育“新龙头”。着力引进各种资本投入农业开发,创办农业企业,发展生产基地,促进畜禽、果蔬、油茶等产业的深度加工和开发。同时,进一步深化合作社规范化建设,通过重点扶持、典型示范、强化服务等各种措施,加快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户参与到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中来。

(三)健全服务体系,以农业组织化促进现代农业。一是在政府的支持下建立现代农业发展基金和农信担保公司。完善金融机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融资载体,以解决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投融资的难题。二是加大对农业保险的扶持力度。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覆盖面,减少农业灾害损失。三是完善以公益服务为核心的农技推广服务组织体系。建立科技信息服务网络,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高效、便捷的信息服务。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继续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推广新品种新技术,促使科技成果转化,增加农民收入。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工作的实施意见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农产品监管和质量追溯范围;完善生产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生产销售档案、投入品使用管理档案,加强标识标签、产地准出证明、二维码耳标和产地产品检测监控管理;进一步稳定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队伍,加大对农产品生产者的质量安全知识培训,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技能。

(四)推广农业科技,以科技引领现代农业。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积极培育发展各类科技示范园区、示范村、示范户,充分发挥园区的科技载体示范作用,大规模引进、试验、推广国内外农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设施,为江州农业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持。二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以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工程”为切入点,加强新型农民的科技培训。培训方式上,建立以职业学校为中心,以乡镇农民文化技术站为基础,以民办培训机构、用工企业和中介服务组织培训为补充的多层次、多形式、优势互补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三是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力度。重点抓好优良品种、节水灌溉、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作物栽培与管理等的推广。鼓励农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在县、乡、村中广泛建立新品种和科研课题试验基地,加快新技术成果向生产的转化。

(五)建立农产品市场,以市场需求拉动现代农业。一是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批特点鲜明、辐射面广的农产品批发市场。新建市场要坚持起点高、特色突出的原则,采取优惠互利的措施吸引客商入驻市场,推动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和流通。二是积极在周边大城市建立销售网点。同时,加强同国内进出口企业、外资公司的联系,逐步形成“生产与流通相连,本地与外地相通,国内与国际接轨”的流通大格局,提高江州农产品的竞争地位。三是支持和培育专业化的农产品运销企业和物流配送企业。以县城、中心城镇为重点,积极培育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符合现代流通要求的流通方式,大力发展仓储式商场、专卖店等新型流通业态。四是培育壮大农产品经纪队伍。通过资格认证,造就一大批持证的农产品经纪人;通过激励机制,引导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成为农产品经纪队伍的主力军;组建农产品经纪人协会,倡导信息共享、组团作战,形成龙头连大户、大户带小户的良好格局。

上一篇:农业局2010年种子执法年活动方案下一篇:圆月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