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小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精选8篇)
摘 要:小城镇的蓬勃兴起已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城镇人口已占全国城镇总人口的40%以上。集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动力。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长底乡集镇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予以解决。
关键词:集镇建设成效问题建议
长底乡是云南省唯一的布依族乡,位于东经104°23′25″—104°37′28″,北纬25°03′40″—25°14′39″之间。地处罗平县城东部。云贵两省,三县市(罗平县、富源县、兴义市)结合部,乡人民政府驻长底社区居委会,距离县城26公里,全乡国土面积89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国家AAAA级风景区—九龙瀑布群风景区,国道324线及南昆铁路横穿全乡,素有“滇黔锁钥”之称,是进出我省的“东大门”。
一、长底乡小集镇建设工作取得的成效
(一)小集镇规划编制工作有序进行
集镇建设是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渠道,是推动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动力。近年来,在县委、政府的关心支持下,长底乡集
镇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2009年以来,在城市总体规划指导下,编制完成了乡镇建制镇的总体规划。目前已建有长1.5公里,宽9米的长底大街,并于2009年全面完成全乡5个村(居)委会53个自然村的整乡推进工程和小发达居委会6个自然村的小康示范村建设工程;2012年全面完成小发达新村庄Ⅰ、Ⅱ期建设;2012年完成了全乡6个行政村和59个自然村的村庄规划工作。现正按规划实施建设补笼温泉开发。
(二)乡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
2012年,全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1亿元,使集镇基础设施和环境逐步改善,交通、通讯日益完善,文化、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能力得到不断提升。
(三)小集镇建设体系逐步形成通过以城带乡战略的不断实施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各村(居)委会大力实施“一村一业”、“一乡多业”工程,积极培育特色产业,逐步形成了以集镇为核心,长底、补笼为中心的集镇建设体系。
二、小集镇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规划工作滞后
全乡集镇布局不优,城镇化率低,中心集镇不突出,集镇特色不明显。集镇规划功能不全面、布局不合理、特色不明显、设施不配套,跟不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步伐。
(二)基础设施落后
除交通、通讯条件稍好外,公共服务设施、排污排水、垃圾收集
处理等环保设施几乎是空白。房屋建筑杂乱无特色,绿化水平普遍很低,市场规模偏小
(三)建设资金匮乏
县财政可用于小集镇建设的资金十分有限,加之全县没有形成“农村集镇建设一盘棋”的共识,难以将各部门资金整合到一块,致使资金分散使用,建设效果不佳,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弱。
三、对加快长底乡小集镇建设工作的建议
(一)科学编制集镇建设规划
1、优化城镇布局。根据《长底乡城总体规划》对集镇体系建设的要求,按照“大长远”的思路调整威远镇布局。同时,进一步加快撤并村建设步伐,重点抓好长底、发达村委会区位条件较好的居委会基础设施建设。到2015年末,基本形成“集镇--中心村--一般村”的乡域体系。
2、明确发展定位。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明确产业”的思路,根据地域特点、民俗资源和发展优势,科学确定集镇发展定位,明确集镇发展方向。
3、加强规划管理。依法维护规划的严肃性、连续性,切实做到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坚决制止和纠正违反规划私搭、乱建、乱占等违法行为,对随意改变规划设计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追究责任。
(二)切实加快集镇建设步伐
1、拓宽融资渠道。要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做活经营小集镇的文
章,进一步强化市场观念和经营意识,通过存量资产置换、出让公共设施经营权、上级财政贴息贷款等途径,吸纳社会资金参与集镇建设,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集镇建设投融资体系。充分激发和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小集镇建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鼓励和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小集镇建设。同时,要与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危房改造、农村奖励性住房建设、交通沿线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结合起来,整合各类资金,加快集镇建设。
2、完善集镇功能。加快以道路为主的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通过路网建设吸引人气、汇聚商气。加快推进集镇供排水、电力、通讯、污水和垃圾处理等项目建设,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增强集镇承载功能。完善集镇医院、学校、文化活动中心等公益性服务设施建设,搞好集镇绿化、美化、亮化工程,提升活力,树立形象,提高集镇居民的幸福指数和生活质量。
3、强化产业支撑。根据各村(居)委会自身实际确定产业发展定位,坚持宜工则工、宜农则农、宜商则商。通过制定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在集镇创办企业,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鼓励农民向集镇聚集,扶持发展交通运输、餐饮、农家超市等服务业。争取集镇建成一条示范街和一个专业市场。一是培育主导产业。科学分析自身资源的比较优势,分析市场需求和市场前景,找准切入点,抓住优势产品和产业进行重点培育,使之成为主导产业。立足农副产品丰富的优势,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走农业产业化的路子;立足交通便利优势,发展专业市场、运输物流业和农村服务业;立足生态环境和风景名胜
资源优势,发展观光农业和旅游业,走旅游观光的路子。二是发展产业集群。围绕主导产业,拉长产业链条,促进产供销一条龙、农工贸一体化,形成“小产品、大市场,小产品、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带动集镇快速发展。三是推动产业集聚。着眼于发挥产业集聚效应、提高规模效益,搞好集镇各类产业集中区建设,完善配套服务,吸引企业、资金、人才和技术到集镇集聚,为集镇产业发展搭建良好平台。
(三)建立健全集镇管理机制
1、组建管理机构。进一步明确各乡镇集镇规划、建设、管理的主体,抽调专人组建集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机构,并参照城市的管理标准制定集镇管理办法,加强集镇建设管理,不断提高集镇管理水平。
2、建立长效机制。在乡机关干部中抽调精干人员,组成专门的集镇管理队伍,通过设立公益岗位等形式,组建集镇保洁队伍,做到环境卫生常年有人管理、有人监督,坚决防止出现脏乱差问题。
为了进一步加快创新创业城市的建设步伐, 市政府专门赴深圳、厦门、南京和无锡等地考察学习先进地区在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创业城市方面的成功做法和经验, 同时召开座谈会, 认真分析盐城发展现状, 广泛搜集各方面意见, 对加快创新创业城市建设提出了设想。
一、推动创新创业城市建
设, 首要的是解决思想问题, 要在全市上下进一步解放思想, 造浓创新创业氛围
近年来, 我市深入实施创新发展与人才强市战略, 把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作为调结构、转方式、促转型的关键环节, 在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创业城市方面,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一是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全市已培育创新型企业69家、高新技术企业516家、省级民营科技企业2184家;全市50%以上的大中型工业企业、20%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有企业研发中心;今年专利申请量有望突破14000件、专利授权量突破4000件。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先后建立了纺织机械、环保装备、海上风电、绿色能源、石油机械、汽车零部件等6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预计今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实现1198亿元, 同比增长32%, 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20%以上。三是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全市已建成省级创新平台和创新载体111个, 其中:省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6个、重大创新载体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2个、企业院士工作站18个, 科技企业孵化器面积达77.5万平方米。华锐风电海上风电技术装备研发中心和科行集团环保设备研究中心成为国家级研发中心。四是政产学研合作深入开展。建成各类技术创新联盟、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120个, 先后与中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多所高校院所签订合作协议, 为我市新兴特色产业的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具体表现在: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偏少, 产值仅占全省的2.4%;全社会研发投入不足, 去年全市研发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仅为1.2%, 离1.6%的目标还有差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只有1/3左右拥有专利, 每十万人口专利申请数为146.3件, 每万人口中科技活动人员数为37人, 均列全省第10位, 等等。究其原因, 既有客观条件的制约, 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但最根本的还是思想解放程度不够。
当前, 盐城正处于稳增长、促转型的关键时期, 宏观经济环境复杂多变, 区域竞争更加激烈, 进位争先难度进一步加大。我们认为, 要解决发展中的矛盾和困难, 实现新的跨越发展, 就必须在全市上下奏响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发展的主旋律, 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 掀起新一轮的思想解放热潮, 以思想的大解放促进全市改革创新的大突破。在具体措施上, (1)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解放思想, 增强创新创业发展能力。带头打破束缚发展的条条框框, 用创新的思维谋划发展;切实将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 视人才为第一资源, 把创新贯穿于新一轮跨越发展全过程;敢于担当, 不为困难所阻, 研究体制机制障碍, 用创新的办法解决矛盾和问题。 (2) 各地各部门要增强创新创业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破除“唯条件论”, 对于市委、市政府的重点工作, 不谈困难、不讲条件,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用创新的办法破解难题, 落实到位, 不断提高服务创新发展的能力和水平。 (3) 要充分激发全市广大干群的创新创业活力。在全市组织开展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创业行动、科技创业企业家评选活动, 鼓励广大干部群众积极投身创新创业实践, 大力培育创新创业主体, 在全市上下形成以创新创业推动跨越发展的共识, 大力营造鼓励创新创造、宽容失误失败的浓烈氛围。
二、推动创新创业城市建
设, 关键在于强化创新驱动, 要把科技创新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 大力增强创新发展能力
(一) 更大力度推进新特产业科技创新, 引领经济转型升级。
厦门市作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造就了一批拥有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创新能力强、具有竞争优势的行业骨干企业, 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高新产业、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一批先导型科技产业。目前高新技术企业有677家, 占福建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的44.4%。2011年实现工业总产值1861.8亿元, 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2%, 占据了厦门市工业经济的“半壁江山”。盐城市新特产业已有良好的发展势头, 但占GDP的份额还不高, 还没有成为主体产业。要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加快制定新能源、节能环保、新能源汽车、海洋生物4大新兴产业和24个特色产业科技创新行动计划, 推动新特产业以技术领先引领产业升级, 实现跨越发展。在具体措施上, (1) 培育开拓新兴产业产品市场。可以通过创新商业模式, 运用政府采购、制定标准、推广应用等方式, 推动新能源汽车、太阳能路灯、LED照明等产品占领市场, 以扶持盐城的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2) 推动新特产业抢占行业技术制高点。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制定国家行业标准, 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实现高端发展。鼓励新特产业组建技术联盟和专利联盟, 降低研发成本, 确立行业优势, 提高市场竞争力。 (3) 研发储备下一代新兴产业项目。依托科技孵化器平台, 抓紧研发、储备智能化组合机床生产线、大规模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云计算服务、碳回收利用等高端项目, 为今后的产业升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4) 积极探索新兴产业开放式招商。德国在风电、光伏, 法国在新能源汽车, 台湾在海洋生物方面全球技术领先, 建议整合各部门招商力量, 组织招商小分队, 前往这些重点地区进行产业招商, 寻求突破。在“走出去”的同时, 也要“请进来”。建议在盐举办“全球新兴产业科技创新高层论坛”, 邀请海内外研究机构及行业龙头企业参加, 寻求投资合作机遇。
(二) 进一步强化企业主体地位, 增强企业科技创新能力。
深圳市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不断完善企业主导产业技术创新的体制机制, 90%的研发人员、研发机构、科研投入、专利生产集中在企业, 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导者、组织者和风险承担者, 形成了有3万多家创新型企业的集群, 其中销售额超千亿的企业2家, 超百亿的13家, 超亿元的700多家,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2113家。其中, 华为公司一年的研发经费达到180亿元, 连续五年居于全球企业国际专利申请前五强之列。比较而言, 我市企业普遍存在技术创新能力薄弱问题, 大中型企业投入缺乏动力, 小企业投入严重不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 就必须激发企业技术创新的内生动力, 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在具体措施上, (1) 推动创新政策、创新资源、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充分发挥政府资金对企业自主创新的导向作用, 通过以奖代补、贷款贴息、担保贷款、风险投资等方法, 积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实施好“千百十工程”, 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 开发新产品、新技术。认真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 增强企业加大研发投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大力支持企业建立健全技术研发机构。由市经信委牵头, 积极编制大中型企业研发机构建设推进方案, 确保全市所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都建立企业研发中心, 全市所有大中型企业都建立研究院 (所) 。帮助企业积极申报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强化企业科技创新平台支撑。 (3) 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提高专利资助标准, 加大补助力度, 鼓励企业申请专利, 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好、技术含量高、符合我市产业政策的专利技术实现产业化。 (4) 加快建设创新企业集群。实施创新型企业培育工程, 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承担或参与国家、省、市重大专项、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突破关键技术, 力争到“十二五”期末, 全市2/3的规模以上企业都拥有高新技术产品、重点新产品、自主创新产品。
(三) 不断深化政产学研用合作, 推动科技成果加快转化。
南京市以项目实施为带动,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科技投入, 加强与高校院所的产学研合作, 设立了“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专项基金”, 对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实施的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优先扶持, 通过联合进行技术攻关, 联办、共建试验示范基地、研发机构等形式, 加速科技成果对接与转化, 产学研合作走在全国前列。和南京相比, 盐城没有综合性大学, 科研院所较少, 研发力量相对薄弱, 在这样的客观条件下, 大力引进科研成果并加快转化, 是盐城推进科技创新的现实途径。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具有盐城特色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 健全“以政府为指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技术和资本为纽带”的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努力推进国内外科技资源向我市的企业、新特产业和各类研发机构集聚。在具体措施上, (1) 建立省内政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推动各级政府、园区、企业与省内高校、研究机构、科技中介机构合作, 共同组建长期稳定合作的校企联盟、技术转移联盟、产业技术联盟, 形成共同投入、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 (2) 实现国内政产学研合作新突破。深入开展我市与清华大学的第二轮全面合作, 新建与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哈工大等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全面合作关系, 支持全市技术创新平台等重点工程建设, 开展电子信息、新材料、先进装备等关键领域的协同攻关。 (3) 开拓国际政产学研合作新领域。继续举办好11·18科技创新活动周, 利用清华大学、中科院、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合作渠道, 进一步加强与以色列、欧美、俄罗斯、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的联系, 进行项目对接洽谈, 引进国际科技创新资源为我所用。
(四) 大力加强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为创新创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厦门市近年来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具有较好研发条件的大中型企业, 投入科技创新与研发资金9亿多元, 带动全社会科技投入约35亿元, 重点支持了41个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南京市设立每年1亿元的平台建设专项资金, 通过培育大学科技园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中心, 整合、集成和优化科技资源, 实现对科技创业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南京市实施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建设计划, 设立每年不少于2亿元的“南京市特区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 重点打造20个用地约45.8平方公里的科技创业特别社区, 以特别的体制机制, 营造发展的特殊政策环境。与厦门、南京相比, 我市在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方面存在着基础薄弱、投入不足、整合不够、层次不高等问题。下一步, 要按照“政府引导、多元投入、市场化运作”的模式, 加大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力度, 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在具体措施上, (1) 促进各类园区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大力推进开发区、新特产业园区提档升级、促进发展, 加强公共服务平台、科技研发平台建设, 完善基础设施、生产配套, 把开发园区建成体制机制最活、发展环境最优、承载功能最强的创新创业特区。 (2) 加快推进创新创业基地建设。加快城南新区科教城、市开发区科技绿洲等重点项目建设, 重点抓好研发孵化基地、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 支持盐城工学院、盐城师范学院争创国家和省级大学科技园, 打造创新资源集聚平台, 建成全市创新创业示范区。 (3) 积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对盐都高新区、市环保产业园要采取政策聚焦、力量集中等措施, 在引进高新技术项目上取得突破。积极创建并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促进我市进一步优化战略布局, 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产业集群, 引领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
三、推动创新创业城市建
设, 离不开政府引导, 要切实加大组织推进和政策激励力度, 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深圳市在政府机构“大部制”改革的基础上, 率先组建科技创新委员会, 制定实施全国首部国家创新型城市发展规划、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振兴规划和33条自主创新政策, 引导社会资源向创新领域聚集。南京市从2008年起连续四年, 每年出台一部促进科技创业创新的地方性法规, 2011年出台《中共南京市委关于聚焦“四个第一”,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 打造中国人才与科技创新名城的决定》、《“人才引领、科技创业, 制度先试、园区先行”八项重点计划》和与之配套的14项实施细则 (简称“1+8”政策) 。体制机制的创新和强有力的政策扶持, 为深圳、南京创新创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我市与先进地区相比, 我市在组织推进、政策聚焦、科技与金融结合、人才引进等方面还有较大差距。为此, 我们建议:
(一) 进一步加大组织领导力度。
各级政府要更加自觉地把创新驱动作为引领发展的核心战略, 切实加强对创新创业城市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 明确目标, 统筹协调, 扎实推进, 确保创新创业城市建设工作取得积极进展。要建立建设创新创业城市领导责任制, 进一步完善县 (市、区) 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考核, 把创新体系建设、创新企业发展、创新成果转化、创新人才聚集等主要任务列入干部任期考核目标, 健全考核指标体系, 加大考核力度, 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市各有关部门也要各负其责、协同配合、共同参与, 以形成全市上下抓创新、促转型、求发展的强大合力。
(二) 进一步加大政策聚焦力度。
我市发展创新型经济、建设创新型城市方面的政策相对较为零散, 不够配套, 缺乏整合。建议由市科技局牵头, 对现有政策文件进行梳理, 调整完善, 汇编成册, 整合出台更大力度推进盐城创新发展的政策文件, 充分发挥政策的最大激励效应, 营造创新创业良好环境。同时, 积极筹划建立科学合理的市级科技计划项目体系, 做好市级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 通过政府引导激发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三) 进一步加大财政支持及金融服务力度。
(1) 为确保各项科技创新优惠政策落实到位, 建议有效整合现有6项科技资金, 设立“盐城市创新城市建设专项引导资金”, 由市科技局会同财政局制定专项资金的使用、管理和监督办法, 进一步提高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效率。 (2) 成立科投公司政府平台, 募集资金, 设立“盐创母基金”, 大力招引风投、创投等社会基金来盐投资成长型中小科技企业, 为新特产业科技创新提供金融扶持。 (3) 推动金融机构与科技结合。完善信用担保、专利质押、融资租赁和科技保险等金融创新模式, 打造金融服务科技新体系。 (4) 以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资金为主要抓手, 积极组织全市中小企业申报风险补偿项目, 促进盐城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转型升级。
(四) 进一步加大高层次人才的招引力度。
[摘要] 市场经济是信用经济,信用是市场经济的基础,因此,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黑龙江省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是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需要,我们需要从社会规范体系、信用制度体系、信用中介体系、信用教育体系、政府信用和个人信用等方面不断地完善社会信用体系的建设。
[关键词] 黑龙江省 社会信用体系对策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诚信则以信用为本。党中央十分重视社会信用建设。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健全现代市场经济的社会信用体系”;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要形成“以道德为支撑、产权为基础、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因此,加速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项迫在眉睫的工作。黑龙江省在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道德失衡、信用缺失等制度性或体制性问题。加快全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对稳定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秩序,无疑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结合我省信用体系建设实际,笔者认为,必须从信用规范体系、信用制度体系、信用中介体系、信用教育体系以及政府信用和个人信用等六个方面入手,不断提高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层次和水平。
一、完善信用规范体系
信用规范体系包括道德规范体系和法律法规规范体系两个方面。其中,道德规范体系建设是建立信用规范体系的基础。尤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缔约双方能够彼此建立信任,首先应该是建立道德层面上的信任。由于我省是边远省份,长期以来既缺少信用传统的积淀又缺少信用意识和信用观念。因此,加快道德规范体系建设任重而道远。结合我省道德规范体系建设的实际,一是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伦理道德水平。教育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经济权利,使大家能够在公平、平等、合理、有序、诚实、守信的经济平台上自由竞争,逐步形成有利于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氛围;二是努力塑造诚实守信、信誉为本的人格。进一步增强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把诚信作为自己待人接物的基本原则,在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时候,决不能损害他人的经济利益。
法律法规规范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核心,完备的法律法规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具有保障作用。我省的社会信用法律法规体系建设与发达省份相比还比较落后,为适应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需要,应不断在完善各项法律法规规范体系上下功夫。首先,要加强信用立法。把信用体系建设的精神实质落实到制定具体的法律法规之中,使之进一步具体化、条文化。在这方面,可以借鉴其他省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尽快出台《黑龙江省企业信用管理条例》、《黑龙江省个人信用管理条例》、《黑龙江省信用信息管理办法》、《黑龙江省公平机会信用法》、《黑龙江省个人破产法》等法律法规,用法律手段规范和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解决市场信用缺失的问题。其次,要做到公正司法。不断提高执法者的道德修养、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只有执法者的业务水平提高了,才会深刻理解信用原则、法律法规以及有关的方针政策的精神实质,在执法实践中才会贯彻落实各项诚信原则。 再次,要强化信用意识。建立对守信者予以奖励,失信者进行惩罚的奖惩机制,使失信者能够在法律的约束下,进一步规范自己的经济行为。
二、加强信用制度建设
信用是一定制度的产物,信用的高低与制度的发育程度密切相关。为加强信用制度建设,我省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一步加强信用制度的建设。一是建立政府信用公示和使用制度。在这方面,我们主要是建立对政府的信用信息公布和管理做出制度性的安排,规定政府的有关部门向公众公布客观的信用记录,比如税务部门公布按章纳税的名单以及偷税漏税的名单;工商部门公布企业的年检情况以及被奖励单位和被处罚单位的名单;金融部门公布借贷者的信用等级、坏账、呆账的记录;质量和卫生检查部门公布质检产品合格单位以及不合格单位的名单;司法部门公布个人的不良行为记录等等。二是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失信惩罚制度是通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对失信者进行惩罚,以加大失信者的失信成本,使失信者得不偿失。目前应重点做好五方面工作:第一,加强政府综合管理部门做出的行政性惩戒制度的建设,如政府部门可以公布“黑名单”、“不良记录”等;第二,加强政府专业监管部门做出的监管性惩戒制度建设,如监管部门采取的曝光、记录、警告、处罚、依法追究责任等行政管理手段;第三,加强由金融、商业和社会服务机构做出的市场性惩戒制度建设,主要是对信用好的在信贷、工商注册、税务等方面给予优惠和便利,对信用不好的部门进行限制,以促进形成守信收益,失信受损的社会局面;第四,通过信用信息广泛传播形成的社会性惩戒,主要是使失信者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成对全社会的失信;第五,由司法部门做出的司法性惩戒,主要是依据法律追究严重失信者的刑事和民事责任,使失信者付出沉重的代价弥补因失信而造成的损失。
三是建立联合征信制度。首先要整合行政资源。把分散在工商、税务、海关、公安、贸易、交通、质检、药检、环保、劳动人事、公用事业、法院、银行、证券、保险等部门的关于企业和个人信用的数据资料作为重要的信用信息资源,有序开放,充分利用,逐步实现部门监控信息的互通互联。其次要鼓励和支持有关部门建立专项数据库。如工商注册数据库、工商年检数据库、工商年检普查数据库、法院诉讼数据库、人民银行的企业借款还款记录数据库、企业产品质量投诉数据库等。逐步形成省级信用信息数据库和交换平台,使之逐步成为有序的、有偿的开放信息数据库。
三、培育多元化的信用中介组织
为有效维护市场经济秩序,需要大力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高职业资质水平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一是加快建设电子政务平台。使各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的信用数据向合格的征信中介机构开放,推进信用信息的公开化。二是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严厉打击非法中介机构和违规违法的中介活动,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规范中介机构的行为,对不规范的中介组织形成淘汰机制,保证信用服务的中立、公正、客观的性质。三是促进信用中介规模化。鼓励信用中介行业进行跨地区、跨行业的发展,形成具有一定规模和良好信誉以及较高业务能力和权威评估结果的信用中介机构,充分发挥中介机构在市场经济中的媒介作用。
四、加强诚信宣传教育
要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还必须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诚信意识,对全民进行信用知识教育和诚信道德教育。只有这样,信用体系的各种技术手段才能更好的发挥作用,建设诚信社会才有基础。一是要提高认识。把诚信道德教育作为一项基础性的工作常抓不懈,一以贯之地抓出成效。二是要根据《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大力开展诚实守信的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伦理知识的教育,使之深入到学校、家庭、社区、行业等,提高全民的文化品位和层次。三是充分发挥传媒、舆论教育的作用。不断地利用省、市电视、报纸、广播、图书以及网络等现代传媒工具,大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宣传舆论教育,在全社会努力培养信用意识,塑造信用观念。对于讲信用的先进典型要进行表彰,对不守信用的企业及个人,要予以曝光。
五、加强政府信用体系建设
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需要由政府信用来推动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政府信用就是最大的信用,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关键环节。一是提高行政公信力,开展政府信用建设。必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逐步推行“一站式”、“一条龙”服务,简化办事程序,提高行政效能;必须建立行政决策的社会咨询机制,健全和完善政府决策程序,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克服行政行为的随意性;必须继续完善、推广政府采购、价格听证、信息公示、公开承诺等政务公开制度,拓展联系群众的渠道,调动人民群众参政议政的积极性。二是推进公务员信用体系建设。公务员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政府的管理水平,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水平,建设一支遵纪守法、诚信廉明、公道正派的公务员队伍是建设信用政府的基础。可以通过制订《公务员诚信守则》,促进公务员忠于职守、勤恳敬业、依法行政,树立起公务员的信用形象。三是加强对公务员的监察和考核。实行末位淘汰制,以形成竞争机制,推动公务员队伍建设,使公务员形成高效、廉洁、诚信的行为规范,对提高政府的公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六、建立个人信用体系
建立和完善个人信用体系,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一是建立网络查询系统。建立区域性、行业性个人信用计算机联网;二是实行个人实码制。个人实码制是用一个编码将个人信用所有必要的资料锁定。需要时只要出示信用实码就可以进行查询所需的材料,以掌握相关的资料,减少信用风险;三是建立“一卡通”。在全省范围内可以逐步形成统一协调的、联系紧密的信用卡支付、结算网络。条件成熟时,实行信用卡的“一卡通”,建立个人基本账户体系。在个人账户之下,实现个人资产、负债的统一管理,为个人提供金融服务。
总之,加快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新时期一项重要的紧迫的任务,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需要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统一认识,加强领导。把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规划之中,把加快信用体系建设作为我省振兴老工业基地中的一项系统工程,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全力推进。
参考文献:
[1]曾宏:构建我国信贷征信体系有关问题的思考[J].《南方金融》,2004.5
[2]韦启光:关于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思考[J].贵州社会科学,2004.2
[3]全国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领导小组.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J].求是,2004.10
[4]程松彬: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4
[5]苏晓红:转型期我国信用缺失的经济学分析[J].决策参考,2004.7
[6]黃彦: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的难点与对策[J].中共山西省委省直分校学报,2004.1
[7]邢越:建立全国统一的信贷征信体系初探[J].海南金融,2004.4
[8]赵东荣:建立社会信用体系问题研究[J].现代经济探讨,2004.2
[9]陈小毅:中小企业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J].经济论坛,2004.1
[10]杜振吉:论诚信的社会保障体系[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2004.1
一是干预经营,集权审批,市场基础性作用还没有得以充分发挥。“管理就是审批”、“重权力轻责任”的观念一直在很多部门单位同志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习惯于出现问题,就要求加大审批力度,增加审批事项,甚至越俎代疱,把本该由市场、企业和社会调节管理的事统统包揽过来。同时,还存在着审批事项法律依据不充分,审批条件、程序不公开,审批责任不明确,审批监督机制不健全,审批与收费挂钩等问题,这样不仅容易造成部门推诿、扯皮、办事效率低下,更直接影响到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干扰企业自主经营,甚至成为腐败滋生的“温床”。
二是体制不顺,因权设事,“三乱”现象还不能得到全面禁止。按照现行的财税管理体制,社会公共事业的一部分投入采取税外加费的办法解决。长期以来,对这些行政事业性收费缺乏强有力的监控管理措施,这就使一些政府部门大权在握,为其利用公共权力谋取小集体或个人私利提供了方便。“乱收费、乱罚款、乱摊派”现象屡禁不止。一些部门在利益的驱动下,总是不遗余力来争取审批收费权,存在着增设“门槛”,增加办事环节的现象,甚至造成多重管理、重复收费等问题,借加强管理之名,行收费牟利之实。
三是执法不严,侍权干预,行政执法制度机制还不够健全规范。根据市场经济的基本法则,行政管理的主要精力应放在维护社会公正、保障经济秩序、实行公平竞争上。行政管理和执法部门的主要职能是当好社会、市场赛场上的“裁判员”。现实情况是,由于市场经济转轨,法律法规还需要进一步健全完善,行政执法制度不够规范,监督约束机制不够有效。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利益的驱动,出现种种有悖市场经济规律的行为,如各种地方保护,限制资源流出、商品流入;政府部门借管理之名,插手企业事务,干预企业自主经营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不同程度导致了严重的社会信任危机,影响社会投资和消费的积极性,最终结果是阻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转变政府职能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总的原则应该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利于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针对上述问题,要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保障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笔者认为,要真正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充分认识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具有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多年来,政府职能转变集中于经济领域,改革的侧重点在于放开那些“不该管也管不好”的事务。所谓经济职能转变,其核心问题是确定政府在哪些方面有所作为,在哪些方面有所不为。时至今日,就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而言,我们的理念和认识已基本到位,深化职能转变必然触及那些不那么泾渭分明的领域。在这些领域,政府职能不再是“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所能回答得了的,它与政府履行职责的具体方式密切相关,与政府在应该管理的领域中的角色定位密切相关。相应地,政府职能转变具有了深层次的内涵和新的表现形式。举例而言,各级政府都承担着经济职能,但不同层级政府在履职方式和手段方面有着很大的区别。换句话说,各级政府都“该管”经济,其分野主要在于怎样去管。“怎样管”和“该不该管”就这样紧密联系,共同决定着政府的职能定位。政府职能转变的侧重点不再是回答该不该管,而要深入到“如何去管”的问题。这一点不仅适合于经济领域,同样适合于政府的其它职能领域。
其次,要进一步认清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笔者认为,未来改革的着力点主要在两个方面:第一,科学发展观对政府职能转变提出新的要求。科学发展观意味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包括扩大内需使消费成为未来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摆脱以资源消耗和生态牺牲为代价的可持续陷阱,靠知识经济和自主创新推动经济增长改变非均衡发展模式,促进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等等。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对政府经济职能及履职方式会产生重大影响,提出新的要求。第二,实施《十一五规划》对深化职能转变提出新的要求。《十一五规划》相关部分提出了深化改革的重点领域、任务目标和基本方向,这些都和政府的经济职能密切相关,是深化政府职能转变的未来着力点之一。具体来说,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方向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无所不为的万能政府转变成有所必为的有限政府,把工作内容最终集中到规划制定、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区域协调、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方面上来;
2、从热衷于“管、审、批”的干预型政府转变成致力于“扶、帮、助”的服务型政府,把工作任务集中到保障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财产安全、帮助企业排难解困上来;
3、从主要是为国有经济服务的倾斜政府转变成为整个社会服务的全面政府,把工作基点落实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上来;
4、从不受约束的自由政府转变成依法行政的法治政府,把工作规范统一到相关的法律法规上来。
第三,要准确把握职能转变与政府的角色定位。前面已提及,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具有新的内涵和表现形式,其侧重点不再是政府“该管什么不该管什么”,而是深入到政府履行职责的具体方式,即政府在应该管理的领域中的角色定位问题:
1、政府在经济领域中的角色定位。《十一五规划》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政府要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这意味着政府角色的进一步转换——从“积极的经济主体”到“制度保障者、市场环境缔造者和公正仲裁者”的重心转移。这是政府经济角色归位的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2、政府在社会职能中的角色定位。强化政府的社会职能是新施政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政府的社会职能是一个庞杂的体系,但考虑到提出的时代背景,强化的着力点应在扩大就业、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大扶贫工作力度、扩大城乡居民消费等方面。如果说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政府由“积极的经济主体”向“制度保障者”的角色归位,那么在社会职能领域,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应该有两条:一是“慈父”与“组织协调者”角色之间的合理平衡;二是“授鱼者”与“授渔者”角色之间的合理平衡。
3、政府在公共服务中的角色定位。政府的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如果说社会职能具有“倾斜性特征”,强化社会职能主要表现为对弱势群体和相对落后地区的救助、保护和扶持,公共服务则具有“普遍性特征”,强化公共服务意味着面向人民日益增长的需求,一视同仁地增加或完善基本的公共服务,如基础教育、医疗卫生、社会治安、良好生态环境等等。
就普遍性公共服务而言,政府角色定位的核心是“安排者”和“生产者”之间的区分和理性选择:一方面,承认公共服务是政府的份内职责;另一方面,又要认识到公共服务不一定由政府独家垄断生产。按照新的角色定位,政府作为“安排者”决定哪些属于公共服务应该由政府来做,做到什么程度或水平,怎样付费等问题。至于多数公共服务的生产和提供,完全可以通过合同外包、政府补助、凭单、特许经营等形式由私营部门或社会机构来完成。由于教育和公共卫生等领域目前出现的种种问题,公共服务市场化在我国正面临责难和质疑。笔者认为,推进公共服务的市场化没有错,所要反思的仅仅是市场化的内容及具体形式。市场化具有多样化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既可以是“政府责任”的市场化——把本应是政府“份内职责”的公共服务推向市场;也可以是“提供机制”的市场化——在政府承担安排者责任的前提下,推行公共服务生产过程的市场化,通过多元生产者间的竞争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和质量。
第四,要科学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当承担的职能。
1、计划职能。政府的计划管理职能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必须运用计划等宏观调控手段补充市场的缺陷与不足,确定总体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导向。
2、调控职能。政府应当把主要精力用于制定经济政策、运用经济杠杆、采用经济措施、运用法律手段、采用必要的行政手段和进行收入再分配等调控措施,将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产业调整由政府化变为企业的自觉行动,不能靠行政命令。
3、服务职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靠经济主体强化内部管理,但也离不开政府有力的服务和支持。政府转变职能很重要的是增强服务职能,主要是要培育和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社会公共事业;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发挥行政协调功能;保护自然和生态环境。
4、监督职能。政府必须采取各项措施强调监督检查职能,制止违法经营和不正当竞争,确保经济建设健康运行。
5、稳定职能。政府要保一方平安,必须坚持严格执法,推进依法治国,确保市场经济健康、有序发展。
第五,要进一步深化职能转变的实施理念。我国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在利益分化、社会多元化和高度复杂化的背景下,深化职能转变需要实施方式的创新,包括先进的实施理念和有效的实施机制两个基本层面。笔者认为,深化职能转变过程中应该提倡和坚持以下理念或原则。
1、“协同政府”理念。协同政府的核心是“确保政策制定的高度协调和具有战略性”。高度协调即建立不同部门之间在决策过程中的制度化沟通和协商机制,克服公共决策的部门化,确保不同政策领域之间在政策上的高度一致性和整合性。决策的战略性则强调公共决策从长远出发,避免决策成为对目前现实压力的被动应付。协同政府还包括政府部门与外部主体之间的协同,首先是公民参与,其次是发挥外部专家的作用。
2、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职能转变意味着政府部门的自我革命,其效果可想而知。实践中部门争夺审批权和重审批、轻监管的倾向可为见证。所谓“结果导向的责任政府”理念,就是政府的主管部门向结果负责,权力获取与权力行使的目标和结果密切挂钩。
3、“可持续性”理念。强化社会职能和公共服务是新时期政府职能转变的亮点和突出特征之一,同样存在可持续问题,而且比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更为重要,也更为复杂。
4、“管理精致化”原则。需要牢固树立一个观念:理念需要技术支撑,忽视制度、技术和机制的构建,再先进的理念也只能是空中楼阁。管理精致化侧重于技术层面和细节,目的是实现细致化、科学化和操作化,这应该体现在变革过程的每个环节,包括优先项选择、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实施与评价等等。
优化发展环境、建设法治政府,主导权在政府,主动权在政府,关键环节在政府职能的转变。在市场经济的框架体系内,政府只有从直接微观管理转向间接宏观调控,从重审批重管理转到重执法服务上来,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率,经济发展环境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安。笔者认为,要大力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实现“三个协调”。要真正实现政府职能转变,就需要有完善的制度机制做保障,通过制度把政府的职能固化下来。因此,加强制度建设显得非常重要。要注重通过提高立法质量,完善配套制度机制,确保政府及其部门实现行使职权的法制化、规范化。同时,要通过强化立法,完善配套制度,努力做到“三个协调”,即:政府职能转变要与健全市场机制相协调。政府职能转变要把一些原由政府承担的职能交给市场,这种转变成败的关键在于市场能否有效地承担政府让渡的职能。所以在将企业推向市场,市场对企业起引导作用的条件下,加强政府对市场的管理,建立市场秩序,规范市场主体,健全市场组织,完善市场机制,不断提高市场的组织程度,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环节。因此,转变政府职能与培育市场机制是相辅相成的,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还得要由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来创造和引导。只有形成了健全的市场机制,政府职能转变才可能真正到位。政府职能转变要与健全社会组织相协调。政府职能转变也使许多职能从政府转移到社会,如果没有相应的社会组织承担政府让渡的职能,必然导致大量社会事务无人管辖。因此,建立健全社会组织同样是实现政府职能转变的基本保障。政府不能对社会组织放任不管,要积极予以引导和管理,促使不断健全和完善,从而有效地分担传统体制的部分政府职能。政府职能转变要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相协调。政府职能转变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给国有企业更多的自主权,让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独立法人实体。政府转变职能,不再直接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并不意味着政府不再管理国有企业,而仅仅是管理方式的转变,从直接干预转向间接调控。因此,转变政府职能、改变计划体制下的政企关系,不仅仅是政府职能的转变,而且必须完善国有企业的自我管理体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真正实现企业搞活的目的。
二是理顺管理体制,改革行政审批。转变政府职能,其根本在于理顺管理体制,推动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近年来,我市在这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尝试,也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如开展了对相对集中行政审批研究探索、行政行政执法依据梳理和行政权力清理等工作,基本理顺了政府各部门的职能,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今后,还应该加大这方面的工作力度,最大限度地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对不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能通过市场机制调节的审批项目一律予以取消;对确要保留的审批事项予以精简、规范;对部门之间重复、多头交叉的审批予以归并。同时,要建立健全行政审批的监督约束机制,推进行政审批的政务公开和民主监督,真正理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市场、政府与社会的关系,使政府部门从过去繁琐的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集中精力搞好公共行政,加强公共服务,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廉洁高效、协调运转、行为规范”的行政管理体制。
三是严格依法行政,提高执法水平。法制是发展环境的基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行政执法是政府的职责,执法不严、违法不究是政府的失职。因此,有必要加大行政执法责任制落实力度,加强行政执法机构和执法队伍建设,努力提高行政执法人员的业务素质和执法水平。要把依法行政与提高政府部门服务水平有机结合起来,保证必要的执法经费,坚决纠正各种形式的收支挂钩现象,以有法必依求效率,以执法必严保公正,以违法必究顺民心,以法制意识和执法水平论干部,确保规范执法行为,提高执法水平。
四是塑造诚信形象,提升政府公信力。从不同角度看,转变政府职能,实际就是转变政府形象,努力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具体操作中就是要提高工作效率,简化办事程序,提供优质服务,着力改善软环境;要增强为民意识,牢记党的宗旨,立足本职,尽心尽责,心系群众,扎扎实实帮助群众解决实际问题,实实在在为群众谋利益,坚持在服务经济、服务基层、服务群众中塑造政府新形象;要大兴学习研究之风,面对新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各级政府部门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摆脱文山会海,挤出更多的时间,集中更多的精力,开展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倾听群众的意见和要求,把各项决策建立在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真正代表人民群众的利益,树立起新时期政府部门的良好形象。
作者:**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 杨洪坡
**市政府法制办公室主任科员 王凤河
一、对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必要性的认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市依托城郊型优势,使城乡联系显著增强,农村经济、民主政治、文化、教育、基础设施建设及其它各项事业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是,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体制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突出表现为城乡差距过分悬殊。××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仅为元,两者比例为:。如果再加上城市居民享有的医疗、住房等补贴因素,实际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达到:。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我市要提前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重点和难点均在农村,所以把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和促进农村社会进步作为重中之重,由城乡二元格局最终走向城乡一体、协调发展,是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我市发展城乡一体化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
㈠、有利因素
农村经济和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年,完成农村社会总产值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元。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镇、村、驻镇单位、农村中小学先后完成了基础设施的新建、改建或扩建,农村小康住宅改建率达到了%,农村电话、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了⒍%,配套设施基本实现“四化”即道路硬化、四旁绿化、村容美化、净化,为城乡一体化进程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城市大、农村小,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农村靠近城市,农产品市场容量相对较大,有就近吸引城市资金、技术、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能力,以城带乡,发展乡镇企业,以工富农,发展农业产业园区和二、三产业的条件优越。
旅游资源丰富。我市境内有“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关城、悬壁长城、长城第一墩、黑山岩画、魏晋墓壁画等历史文化遗产和居世界第二的滑翔基地等自然景观,且这些旅游资源都地处农村,且农村具有发展旅游观光农业的优越条件,如果将我市独特的旅游景观与丰富的田园旅游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统一规划,共同开发,将为农村第三产业和旅游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农业开发已初具规模。双泉农业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成,金汇果蔬基地、文殊食用菌基地、友谊特禽养殖基地、长城葡萄基地的建成,为我市培育新的农村经济增长点注入了活力。拱北梁水库、双泉水库、安远沟水库以及酒钢种植园的建成,为我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水土资源具有一定的开发潜力。全市实有耕地面积万亩,荒滩万亩,境内水资源可利用量亿立方米,农田水利设施基本配套,具有在城乡结合部、荒滩地带招商引资进行农业产业园及二、三产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人文、地理环境较好。我市农村人口万人,仅占全市总人口的%,且靠近酒钢,具有就地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转换农民身份的有利条件。
政策环境宽松。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决定》,并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
㈡、不利因素
镇区规模偏小,镇区人口偏少,辐射带动功能较弱,吸纳剩余劳动力的能力有限。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后。我市个镇多表现为以镇政府为中心,周围零星建有若干不具规模的商业网点和服务设施,排水、路灯、绿化及社会文化服务设施基本未建成或不健全,基础设施较为落后。
城郊型特色农业发展不足,农产品品种少,且部分老化,不能满足全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我市蔬菜在本市市场占有率仅为,且多为黄瓜、西红柿、油菜、土豆等市场价格低,效益不明显的品种;我市林果品种如苹果、梨等大部分品种已老化,销售难,造成挤压堆积,甚至腐烂。
二、三产业规模偏小。许多镇办、村办企业由于人才匮乏、产品质量差,技术含量低,资金少,在市场竞争中被挤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超过万元的有个乡镇。商贸流通、餐饮服务等三产业总量少,规模小,从业人员少。
债权债务负担沉重,再投入资金严重不足。据统计,自年以来,农村基础设施(不含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完成投资亿元,其中镇村筹集万元,农民自筹万元。农户三提五统、建校集资等各类拖欠款万元;村级债权万元,债务万元。农业再发展及基础设施资金严重缺乏。
三、我市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措施和思路
㈠、努力壮大农村经济,是加快城乡一体建设的基础。
城乡一体化的载体主要是农村城镇化的发展,而城镇生长发育的速度和质量,最终取决于当地经济的发展。促进我市农村经济发展,应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力发展乡镇企业。乡镇企业的发展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主要途径,也是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之一。要针对目前我市乡镇企业数量少、效益差的现状,一方面要根据本地的资源优势,新建一些劳动密集型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另一方面要加紧对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结构的调整,增加科技含量,改善管理水平,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抓紧乡镇企业的制度建设,使之尽快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完成二次
创业。同时,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乡镇企业向城镇聚集,走连片发展的道路。“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局面显然意味着发展的低水平、低质量和整体的不经济。分散的乡镇企业是否愿意向城镇的工业小区集中,取决于土地购置成本、基础设施配套程度、政策优惠的力度等。在小城镇建设中应规划好工业园区,统一提供配套的水、电、暖、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利用利益机制和行政限制手段促使乡镇企业向城镇集中。
⒉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步伐,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农业产业化是以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为依托,实现种养加、产供销、农工商一体化经营,将农业再生产的各个环节,联结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从而使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转化为社会化大生产。我市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就是依托城郊优势,把农业办成实用型精品农业、实效型珍品农业和实质型旅游观光农业,满足城市的消费需求。大力调整种植业内部结构,提高科技水平,坚持发展多品种精细蔬菜、花卉等高效作物。大农业内部结构要向林、牧业方面调整,在林业方面,要积极引进和推广优质、高效,适合我市种植的高新品种,对老果园要加大高接换优力度。在畜牧业方面,使优质牧草的种植和畜牧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小规模大群体的经济格局,重点引进和鼓励农户养殖有较高经济效益的肉用牛、羊及瘦肉型猪,扩大奶牛养殖规模,在满足城市消费需求的同时,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同时,要发展“一村一品”的专业化分工,规模经营的路子,也就是大力发展专业村,把一个村的经济建立在一种或二、三种产品的专业化生产优势之上。我市农村有这方面的优势,应着力培养壮大。如嘉峪关村有发展旅游服务业得天独厚的条件;断山口村有发展沙产业的条件;河口村有发展蔬菜产业的优势;冯家沟村有发展林果业及优质林果育苗的条件。还可以培养养牛专业村、养羊专业村等,要引导农民少种或干脆不种粮食作物,大力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专业种植和专业养殖。
⒊大力发展二、三产业,以多种经营推进城乡一体化。根据我市工业旅游城市的定位和城市大、农村小的特点,要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为城乡一体化建设增强活力。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重点,加快发展第二产业,壮大农村经济实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加速发展第二产业是壮大城乡经济实力,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关键所在。依靠丰富的农产品优势,发展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是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要以市场为导向,以产业为依托,着力培育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形成农副产品的生产、加工和销售基地。要坚持外延扩大和内涵提高并重的原则发展镇区工业,以集镇工业的发展带动规模农业、特色农业的发展,推进农业产业化,加速实现农业工业化,形成巨大的带动力、聚合力和辐射力,推动小城镇建设,壮大集镇财力。
以市场建设为纽带,发展商贸流通,带动第三产业发展。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和休闲产业,兴办各种服务行业。以观光旅游活跃农村经济,推进农村建设。大力发展商贸流通业,完善市场功能,吸引八方商家,以商贸流通的发展,扩大农产品外销数量,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促进餐饮业、旅游业以及其它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壮大第三产业规模。鼓励和支持农民在市区、城乡结合部从事二、三产业,将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民转换为城市居民、产业工人或个体私营者,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㈡、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扩大镇区经济凝聚力。
基础设施建设是加快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基础,也是城乡一体化的承载体。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建设规划上,必须高起点、高质量、高水平、适度超前。在建设上,以城乡结合部为突破口,分层次搞好开发建设,优先进行道路、水、电、通讯等建设基础设施。在资金筹措上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主要依靠社会资金建设的多元化投资体制。要充分运用建立投资回报保障机制等市场经济手段,吸引企业、个人及外商以多种方式参与镇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建设和经营,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打破单一的财政投入为主的模式。鼓励本市农民、居民带资进镇自建或合作建房。
㈢、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积极稳妥地推进农业规模经营,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
我市农业生产规模小,现行的一家一户的分散的经营方式已不能适应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需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中要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上求创新,在有条件的村,在农民自愿的基础上,通过转包、转让、联合服务等办法,允许土地经营权依法有偿流转,允许把土地的使用权作为合作资本,并取得合理补偿。鼓励和支持个体、企事业单位、个体私营者在农村承包农民的土地兴办产业园区,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土地上转移出来,成为产业工人。
㈣、改革城镇户籍管理制度和土地使用制度
为鼓励农民和外来投资者进入小城镇,便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要逐步取消城镇户籍划分,凡在城镇已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已有稳定的生活来源,而且在城镇有合法的固定住所的,办理城镇常驻户口,并在住房、教育、就业及社会保险等方面享有与城镇居民同等待遇。经商办企业的,应享受政府招商引资的所有优惠政策。
小城镇土地使用制度改革,要坚持合理用地,节约用地、严格履行审批手续的原则,由政府统一征用、统一规划、统一开发、统一管理,合理安排一定数量的城镇建设用地,确保镇区具有一定的规模。对在农村小城镇从事经营活动的农民,可根据其本人意愿,保留承包土地经营权,也允许依法有偿转让。
㈤、加大政府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
乌恰县既在南疆三地州、又属边境地区和贫困山区,是国家、自治区2011年—2020年重点扶持的南疆区域边境山区贫困县,全县国土面积2.2万平方公里,辖9乡2镇1个管委会、34个行政村,共有人口17401户、57075人。2011年全县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383元,比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977元低4594元,比全疆农民人均纯收入5442元低3059元,差距仍然很大,农牧民脱贫问题已成为加快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项艰巨任务,消除贫困,加快发展,一方面需要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另一方面,更需要当地政府引导以及各部门的亲切关怀、大力支持。中央、自治区党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的召开,把南疆三地州、边境地区和贫困山区定为重点扶持的区域,乌恰县委在国家、自治区的总体目标内明确了农牧民实现人均纯收入1万元与25个贫困村整村推进任务。如何尽早完成扶贫开发工作任务、快步实现脱贫致富,我通过对中央、自治区、自治州党委及乌恰县委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文件精神及其它县(市)区域的学习,经认真分析思考,形成了一些肤浅的认识,望能为领导决策提供一点参考。
一、试行板块式区域划分加快脱贫
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将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比2009年提高了92%,根据这一新的标准,县委明确了今后一个时期全县6286户、25650贫困人口为新一轮扶贫开发对象。然而这2.56万贫困人口绝大部分集中在各乡镇,分布远散现象突出,解决脱贫问题难度很大,单靠县城发展难以快速脱贫,须根据各乡镇(村)实际情况,由政府引导、找准出路、谋划发展。
(一)充分利用县城、工企、口岸园区建设发展,牵引乌恰镇、黑孜苇乡、康苏镇(或者说一部分人)率先脱贫致富。结合乌恰本地实情,扩充伊口岸免税店规模,走海南省发展模式,加大对外宣传力度,让有能力、想消费的人都可以在口岸开发区免税店购物。一是可以减少本地人在外消费额;二是能够吸引喀什、阿图什等地人来乌恰消费;三是可推动完善城市功能与旅游宣传服务。同时,进一步加强引导乌恰镇、黑孜苇乡、康苏镇有头脑、有想法的农牧民充分利用距县城较近的优势,找出路、谋发展,形成先富带后动的格局。
(二)充分利用高速公路、旅游资源优势,带动吾合沙鲁、乌鲁克恰提、吉根三乡发展。2013年9月喀—伊高速公路将全线贯通,吾、乌、吉三乡旅游资源丰富,阿富汗胡杨林、天山与昆仑山处、贝壳山、玉其塔什草原、中国最后一缕阳光的地方(斯木哈纳)等景区景点具有沿线喀—伊公路较近的优势,在县委、政府的引导下,各乡结合实际,在旅游资源方面想想办法,踩好加快发展的油门,相信能够形成一乡一业的特色,推动农牧民脱贫致富。
(三)充分利用喀什、疏附、阿克陶三县市,加快波斯坦铁列克、膘尔托阔乡两乡发展。波、膘两乡距喀什、疏附、阿克陶较近,具有人口密、土地良等优势,发展品质好、有规模的果品业不愁销。波乡乔尔波村小尚亥是距喀什最近的高海拔景区,应加快景区开发、加大对外宣传,吸引游客到尚亥景区观光旅游,可以把乔尔波打造成为游玩、服务为一体小乔村,发展可辐射到膘乡政府周边村。同时,膘乡应充分利用每年部队3—5个月的驻训期,在林园、乡建、增收方面想想办法,应该也是一个很好的增收机遇。
(四)乘借阿图什、托帕口岸发展机遇,加快铁列克乡、巴音库鲁乡脱贫步伐。铁列克乡距县城较远,依靠县城远水难解近渴,乡领导应该在铁列克乡距阿图什市较近的优势广大谋出路,坚信只要“想”、“做”就一定有办法。巴音库鲁提乡距托帕口岸比较近,不融入到口岸建设发展中,很难找到长久发展之策,允许他们暂时性缓慢发展,但必须长远发展之策,尽量把依靠口岸发展的根基打牢。
(五)加快草料业发展,打造玛依喀克生态基地。玛依喀克属黑、康、吾、乌、吉、膘、波七乡镇中心地段,具有路通、地广等优势,在加快草料发展满足于自给的同时,可供其它乡镇所需草料,推动另一部分从事牧业的牧民发展经济,从而带动一部分脱贫致富。
(六)利用高海拔优势,打造托云高原特色品牌。托云乡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具有高海拔、优质天然矿物质
水等优势,应充分利用雨鹭水业正在打造高原天然苏打水品牌优势,想办法、找发展的对策与路径,同时还可利用高海拔优势人工训化雪鸡,发展出具有规模的畜养,从而加快农牧民扶贫致富。
二、继续抓好劳务输出,实现务工人员从学技能、开阔眼界向懂技能、提高自我发展意识上的转变。各级政府及部门应加强群众的思想发动和宣传引导,充分发挥农牧民的主体作用,在通过劳务输出创收、推进扶贫开发的同时,让外出务工人员多掌握各种劳务技能,把技能学实学精,同时也要使他们了解乌恰县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坚持“自己的家园自己建,自己的家业自己创”,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主体作用,目前喀什经济开发区伊尔克什坦口岸园区发展很快,一旦有落户企业需要某一方面的技能型人才时,这一部分人就可以参与到当地的发展建设中来,成为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最终实现变“输血”为“造血”,变“政府大包大揽”为“群众自我发展”。
三、谋划戈壁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等化。戈壁产业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对美化家园、改善生态环境起到了较好的作用,同时也解决了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发展的速度超乎想像,社会效益非常明显。但是就蔬菜大棚而言,不可否认经济效益还是没有根的上的,主要依靠政府投入未能彻底摆脱,需要在求精、求效上下功夫,在经营管理上多下功夫,最了情、最掌握情况的人应多为领导
出些好的、有利于发展的点子,从而不断加快推动戈壁产业发展,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均等化。
以上几点思考,认识还很肤浅、不够成熟。但希望加快乌恰发展、农牧民早日摆脱贫困的想法一直没有改变,我坚信今后的五年中,乌恰县未必能成为南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最好的县,但必将成是南疆区域乃至全疆发展最快的县,真切的期望自已能为乌恰做点什么。
乌恰县政府办公室秘书:王之健
一、加快产业人才培养,奠定文化产业基础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解放和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文化产业迎来了迅猛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和黄金期。自2004年国家教育部批准山东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4所院校开设文化产业专业以来,10多年来我国先后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高校已达到100多所[1]。文化产业专业展现出强劲发展,直接推动了高校文化产业的发展壮大,但培养体系不合理、培养定位不明确、师资力量匮乏等问题日益突显,成为制约文化产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瓶颈和制约。
(一)探索建立“金字塔”式层级教育培养体系
国外高等院校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陆续开展文化产业高等教育,并形成非常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2]。当前,认真探索总结我国高校文化产业十余年发展经验,充分发挥“后发优势”,积极借鉴国外文化产业专业成功经验,面向产业发展需求和文化企业实际需求,推进建立集高职、本科和研究生一体化的文化产业专业人才的教育体系,进一步扩大招生规模,采取联合办学和学科交叉等方式加强中层骨干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已成为推进文化产业建设的必然需求。
(二)注重把握“少而精”的专业教学方向
文化产业包涵的内容非常宽泛,几乎是无处不在,无所不容,致使很难对其进行准确的专业定位,也决定了高校在专业教育中普遍实行了“大而全”的模式,缺少了针对性和特色性。高校应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创新,在统一中求特色,在探索中求创新,结合自身的专业、师资和技术特点,在“大而全”的基础上,确定核心课程,努力追求“小而精”,打造专业学生的看家本领,培养一技之长,确保其学有所成、学以致用,以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
(三)努力打造“专而优”的专业教师队伍
高校文化产业教育的根本在于培养高素质专业人才,关键在于拥有一支业务精湛的教师队伍。文化产业的包容性和交叉性,以及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和实践性,对专业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高校在积极加强专业队伍梯队建设的同时,应采取“走出去学、请进来教”等方式,通过选派教师到文化产业发达的地区学习考察、到重点文化企业参观学习、聘请业内人士讲组织讲学辅导及研讨交流等活动,不断拓展专业教师的思维和眼界努力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
二、深化沟通合作,拓展文化产业平台
高校是文化产业的重要基地,是文化产品的重要来源。在信息化条件下,以知识资本和智力产品为主的高校文化主产品,只有在与政府、企业的深度沟通和融合中,才能不断地激发创意灵感,明确科研重点,有效实现转化对接,并充分体现价值。
(一)加强与政府合作,寻求政策资金支持
高校与政府联合办学,是一种直接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当前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如火如荼开展,特别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以来,国家、省市制定了一系列针对大学生创业的优惠政策,甚至出现了“资金等项目”的情况。建立合作领导机制,推进高校与政府深度合作,对充满自主创业期待和热情的在校大学生来讲,其帮助和扶持作用将更加明显。
(二)加强与企业沟通,提高适应市场能力
高校文化产业的最终产品只有走向市场,才能体现其商品化价值。而企业把技术更新和产品更新换代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重要途径。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浪潮的兴起,高校文化产业技术型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一大批优秀成果成功转化,更加吸引了文化企业高度关注。在此形势下,高校师生应主动转变“先出科研成果,再找市场”的固有观念,主动深入文化企业,直面企业遇到的实际困难,了解企业和市场发展需求,增强高校文化产业科研工作的针对性,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
(三)加强与师生联系,提供优质服务保障
创办高水平大学,师资队伍是根本,物质基础是保证,科学研究是关键[3]。在科研人员对外沟通能力总体能力不强、在校学生社会实践经验相对欠缺的情况下,,高校应进一步强化跟进服务意识,积极为在校师生开展科研工作提供支持和保证。对于高校文化产业来讲,应更加关注课题选择与申报、科研经费的支持和保证,尤其要重点关注知识产权申报和保护等问题,解决师生的后顾之忧,维护师生的切身利益。
三、加强教育引导,把握文化产业方向
“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扶持优秀文化作品创作生产,推出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精品力作”,为未来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也为高校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基本遵循。
(一)积极体现核心价值观理念
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标准。”文化产业是塑造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并成为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有效载体。因此,高校文化产品要充分发挥层次高、站位高、质量高的特点,把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文化产业科研和创业的重要内容,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唯一一个没有发生文明中断的伟大民族,传统文化浩如烟海,博大精深。高校承载着优秀文化传承的使命,在保存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始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高校要积极主动地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各项教学工作之中,融入到文化产业项目和作品的研发创作上来,并使之成为高校文化的重要构成,充分发挥好高校传承文化的基本功能。
(三)努力实现文化产品创新
随着互联网逐渐渗入传统文化产业领域,文化产业内部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文化产业资金流入3 241.8亿元,其中最显著的现象就是互联网企业对文化企业的并购。高校在发展文化产业中应立足“创新、创造、创意”,有效整合和发挥自身知识优势和人才优势,在提供新思路、新模式、新思路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努力引领和开拓文化产业市场,最大程度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参考文献
[1]孔羽.对高校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
[2]辛文玉,李紫烨.河北省地方高校关于文化产业人才培养的创新研究[J].科技资讯,2015,(5).
【关键词】 明确目标 抓住重点 技术推广
1.目前,农业机械化发展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农业机械化促进法》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购置补贴为农机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的农业机械化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经济基础;农业机械科学研究进展技术和农业机械化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持;建设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了新的需求。在新的形势下,县署推广农机技术推广工作进行认真的任务,如何加快农业机械推广,在当地工作实际,谈谈粗浅看法。
1.1明确目标,认真履行职责,促进
目前,本市涉农街、镇,用来专业耕作的牲畜满足不了耕地所需,农民种地代耕费用增加,代耕紧张等问题越来凸现。农业生产发展进步依赖于农业机械的应用和不断更新,随着农业生产条件的不断改变,农机具不断更新、用农业机械代替牲畜等传统耕作,提高劳动生产率,实现集约化经营,解放劳动力,是发展的主流,也是广大农民的企盼,需要加快农机普及应用,尽快以农机代替传统畜犁耕作。
1.2抓住重点,用典型示范带动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
《农业机械化促进法》第二十三条规定,“国家设立的基层农业机械技术推广机构应当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为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无偿提供公益性农业机械技术的推广、培训等服务”。指明了以试验、示范基地为依托是农机化技术推广的重要方式,按照试验一示范一推广的程序开展技术推广工作。在农业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中,农民渴望农业机械代替人力劳动,市场上有成百上千种农机产品,到底哪种适用,哪种有保障,这就需要农机推广部门结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和农业生产、农民的实际需求,抓住重点,找准突破口,正确引导,按照试验一示范一推广普及的程序开展技术推广工作,积累经验,用于指导后续的示范和推广普及工作。试验取得成功后,通过示范基地,组织技术员、蔬菜专业户现场参观培训,引导农民自愿主动地应用农机新技术和新机具,激发农民的购机、用机热情,从而达到推广普及、增产增收的目的。同时大力扶持农机大户,使其成为农机化技术推广工作的重要抓手。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制定帮扶农机大户的措施和目标,确定联系对象,摸清农机大户经营农机的思路,了解他们的需求,通过信息传递、技术服务、帮助解决实际困难等措施,把农机大户吸引到我们工作周围,把他们作为基层农机推广员和信息员。
1.3提高农民和技术人员素质,为农机化推广打好基础
农机化技术推广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民,因为传统的生产观念的束缚,许多农民的知识新的东西,需要较长的过程。作为农机化技术推广部门,应注重示范和引导,使他们认识到农业机械的使用效益,提高他们的意识农机化,转变传统观念,自觉改变生产行为;另一方面通过现场演示,举办技术培训等形式班,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广大农民对农业机械化新技术设备的知识和技能,引导他们到新的农业机械化技术在农业生产实践中,使他们成为农机推广信息,了解技术骨干知识。此外,还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和其他媒体,加强宣传和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好的经验,好的做法,典型,让社会了解农业,支持农业机械。通过示范,培训,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新机械化技术的推广,提高农民技术素质,提高农业机械专业技术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农业效益。
2.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实现国家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加快农业机械化推广工作体系建设和完,是促进农机化发展进程的必然要求。我国是农业大国,纵观历史,中国的农业发展是曲折和艰难的。长期以来,落后的思想观念、保守传统的生产方式、即得主义、小农经济,在相当程度上阻碍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先进的理念、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生产模式推广相当迟缓,所以必须充分认识到农机化推广工作的迫切性和必要性,特别是对“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国家现代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为此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2.1在政策上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宣传力度
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程中,“三农”问题始终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从1978年到2004年中央共下发56个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文件。2004年以来中央连续下发了5个“一号文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农业和农村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特别是今年的一号文件精神,把农机化推广工作提高到更高的一个层面,要求通过3~5年的建设力争使基层公益性农技推广机构具备必要的办公场所,仪器设备和试验示范基地,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增加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直补,增加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提高补贴标准,将农机具购置补贴覆盖到所有农业县,党的方针政策,这无疑是中国九亿农民的物质和精神食粮。我们如何贯彻落实,深刻领悟精神实质和内涵,充分发挥政策帶来的效益,是摆在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当今乃至今后一个时期即光荣而又艰巨的一项任务。
2.2在业务上要加强对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的传授和指导
现代农业靠科技,而农业机械是推广应用先进农业技术的重要载体。深耕深松、化肥深施、节水灌溉、精量播种、设施农业,高效收获技术等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农业机械突破了人畜力所不能承担的生产规模,生产效率限制,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实现了人工所不能达到的现代农业技术要求,可以看出先进机具与先进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我国农业长期以来落后的经济状态低速度的发展,农民的文化水平偏低,短时期内接受新事物、新技术从主客观上讲都有很大难度,这就需要有一支思想素质好、业务本领强,对机具、农机技术经验丰富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队伍,向广大的农民传授,在生产实践中给予指导,使他们少走弯路,少受挫折,这样的支撑才能使中国农业健康快速发展。
2.3在规划上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要实现可持续发展
长期以来,传统的耕种收简单的生产模式,在农民脑海里烙印很深,只注意眼前利益,急功见效,一哄而上,缺乏长远规划,缺乏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农业的快速发展、现代化的实现,不仅要有先进的机具、先进的技术,更重要是要有成熟的生产经验,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生产模式、农机装备的合理布局。农机具的使用即有市场行为,也要有科学的组织与规划。这都需要我们科学合理的加以引导,从真正意义上讲,充分发挥先进的科技所给我们带来的效益。
农业的快速发展是要有好的政策,先进的技术,科学合理引导,长远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眼光。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工作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将这些重要环节有机结合起来,才能从真正意义上讲实现我国农业现代化,才能实现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参考文献:
[1] 王传根, 浅析阻碍农机化发展因素[S] 农业机械化论坛1996,4(15-16).
[2] 李万才, 浅析农业机械化现状和发展的前景[S] 农业机械化论坛1993,3(17-20).
【关于加快小集镇建设的几点思考】推荐阅读:
关于加快小城镇建设的几点思考12-08
关于加快拜城县煤炭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05-31
关于乡村建设规划的几点思考11-05
关于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情况的几点思考11-30
关于国有企业纪检监察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07-25
关于新形势下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的几点思考11-09
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几点建议12-14
关于乌海市加快推进经济转型的思考09-06
关于演讲的几点建议与思考06-06
关于乡镇职能转变的几点思考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