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审计论文

2022-03-2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本文一共涵盖5篇精选的论文范文,关于《经济效益审计论文(精选5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经济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就是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强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各级党政和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也越来越关注。

第一篇:经济效益审计论文

县(市)级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思考

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是目前县(市)级基层审计机关面临的新项目、新难点,也是我们县(市)级审计机关提升审计效益开拓审计工作新局面的一项举措。现就如何搞好经济效益审计谈几点看法。

一、县(市)级审计机关搞好经济效益审计应遵行的几条原则

1.要抓住重点,紧密围绕县市中心工作。要注意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紧紧围绕县(市)政府关心的重点和热点问题,选准突破口,以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和管理的薄弱环节为重点,选择确定经济效益审计项目。如涉农资金、公共建设工程项目等。

2.要量力而行,先易后难,扬长避短。选择经济效益审计项目,首先应考虑本单位审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知识构成和可借用的专业力量情况,条件好的可以选择综合经济效益审计或较大项目的审计,条件稍差一些的则可以选择审计人员较为熟悉的某一部门、某个环节或某项业务进行专项审计,待取得一定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全面开展。

3.要组织审计力量,搞好审前调查。要下力气对被审计单位的项目资金筹措管理使用情况进行认真细致的审前调查,尽可能多地搜集各种文件资料,在充分分析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审计对象和重点环节。

4.要遵循审计目的,坚持“一审二帮三促进”。经济效益审计不应只是局限于最终评价,还应进一步帮助被审计单位找出影响经济效益的关键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因此,在选项目时应力求选择那些对促进经济效益的提高可能性较大的项目。

5.针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要根据不同的被审计单位确定不同的审计项目。开展企业综合性经济效益审计时,宜采取一级审一级,即集团公司对各公司、各公司对下属公司,从上到下,纵向延伸,不留死角。至于开展企业专项效益审计,如成本管理效益方面、内控制度方面向资金管理方面、销售管理方面等等,还应组织专业人员开展专项审计为主,这样更有利于发挥专项效益审计的特点。从审计中发现倾向性问题,举一反三,在企业内加强管理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审计容易处理难的问题。目前县(市)级审计机关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应以专项效益审计为主。

二、县(市)审计机关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重点和内容

1.建设投资方面。除继续深入开展基建工程预决算审计外,还可以在研究建设项目可行性的同时研究其投资价值,例如技术是否先进、适用、可靠,经济上是否有利等。通过对比分析,选择投资少、技术好、效率高、成本低、利润大的方案作为建设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可以侧重在建设项目投资的管理、质量管理、加强施工管理等方面研究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项目。

2.资金的合理筹措和运用方面。首先应注意如何节约资金占用,降低资金使用成本。例如如何解决库存商品和采购物资超储积压,如何有效催收各类应收账款,加速资金周转。其次应该就如何合理筹措与代价相宜的资金加以研究,诸如融资租赁、发行债券、用户集资等,不仅要看资金性质与资金用途是否相适应,还应比较所用资金的代价和可供使用的期限如何。另外,资金的合理运用诸如对外投资等都可以作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项目加以研究。

3.经营管理方面。随着企业经营管理的转变,要求审计人员通过评价企业的管理工作找出不足,特别是从经营上寻找薄弱环节,为企业出主意、想办法,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因此可以就企业的经营目标是否明确、合理、完整、系统,经营决策的原则、程序、方法是否正确、科学,实现经营目标的措施是否落实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

4.内部控制制度审计评价方面。审计部门应根据经济活动发生的频繁程度以及职能部门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对物资采购供应、资金审批、成本费用控制、企业联营、工资奖金分配等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寻找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帮助经营者改善经营管理,防止企业经济效益流失,同时也督促干部和职工守法经营、从业清廉,在经济活动中少犯错误。

5.决策审计方面。如企业经营者作出的决策影响到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为防止决策失误,保证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审计部门必须开展决策审计。这类审计活动属于事前审计,可以对即将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事前预测,减少损失浪费,降低经营风险和投资风险,为企业经营者当好参谋。

(作者单位:广丰县审计局)

作者:俞聂强 詹利水

第二篇:经济责任审计中必须加强效益审计

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同步进行不仅能关注被审计领导干部投资决策是否科学、决策依据是否充分、是否存在决策不当或盲目决策造成的损失浪费问题,还能将是否建立有效的管理制度、绩效评估和责任追究机制纳入视野,在突出审计事项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等方面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加以评价。为此,笔者就如何使效益审计融入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使审计质量不断得到提升谈几点看法:

一、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的必要性

1、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公共受托责任的内在要求。

公共受托责任关系是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就是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人。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只要存在公共财产的受托经济管理,受托人就必须对受托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及效益性承担公共受托责任。随着公共受托责任观念的不断增强,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不只停留在当前只确定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层面上,他们更关心的是财政支出的效果性。缺乏效益性评价的经济责任审计是不完整的。效益审计恰恰是从第三者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受托人履行公共受托责任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情况的信息。由此可见,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就可以实现对领导干部履行公共受托责任情况进行较全面的评价,以满足公众的需求。

2、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经济责任审计职能的需要。

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发挥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对资金的监督作用,对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作用。经济责任审计正是对领导干部权力监督制约的一项重要措施。关注领导干部和领导人员经济责任中的效益问题,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效益情况进行审计,是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对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进行全面客观评价的必然要求。经济责任的效益审计是当前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更高阶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效益审计,搞好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的结合,对领导干部业绩进行深层次审计,不仅有助于鉴证、评价领导干部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监督领导干部权力的行使情况,为组织人事部门评价、任用干部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健全对领导干部业绩责任的考核机制,完善干部管理机制,而且有利于促进各单位、部门、地区提高经济管理水平、投资决策水平,推进管理的现代化。

3、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途径。

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发展,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应从单纯关注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真实性、合法性向经济责任的效益审计转变。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还主要停留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管理、决策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层面上,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深入查证和分析。效益审计则可以在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审计。如果说当前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是对领导干部管理、决策的执行过程的行为审计,那么效益审计则可实现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决策的能力评价。搞好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4、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审计机关合理安排审计资源的需求。

从审计业务量看,经济责任审计对象多,审计内容涉及面广、审计期限长、任务要求时间紧,特别是在党委政府换届时,审计任务更是集中。同时,按照审计署制定的《审计署2003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实行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逐年加大效益审计份量,争取到2007年,投入效益审计力量占整个审计力量的一半左右。"可见,效益审计业务量也会逐渐增加。除此以外,审计机关还要完成同级财政审计、审计署规定项目和自定的其他项目等,审计任务重与审计力量不足的矛盾将会日益突出。在这种情况下,审计机关只有充分利用审计资源,搞好审计结合,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才能不断适应新时期的工作要求。

二、对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强效益责任审计的几点思考

1、在审计力量方面,注重审计人员观念转变和知识更新。首先,切实树立审计人员的效益审计观念。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是客观经济发展的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尽管当前对经济责任进行效益审计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困难,但是不能让这些困难裹住审计人员的思想,羁绊审计人员前进的步伐。要通过会议强调、专题讨论、审计宣传等形式使审计人员树立开展效益审计迫在眉睫的观念,使审计人员克服旧习惯和定式的制约,从思想上先接受并认可,然后再逐步开展起来。其次,大力提高审计人员的整体素质。审计机关要在引进高素质人才的同时注重现有审计人员的知识更新,通过开展各种培训、实践锻炼等形式,提高整体审计人员的宏观全局意识和专业水准,使审计人员基本上能掌握经济活动分析、统计分析、管理咨询、经济预测等现代经济管理所使用的方法和技术。第三,有效借助外部专家的技术。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是开展效益审计的重要条件。在当前审计机关工程技术、法律、经济管理等专业人才不足的情况下,聘请外部专家,借梯上楼。可以向社会咨询机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以及政府部门聘请有关专家,要求技术专家出具技术专家审计报告作为总审计报告的组成部分,有效地解决一些技术性难题。同时也可以因专家对专业问题作出的职业判断而保证审计意见的权威性,降低审计风险,提高审计质量。

2、在审计内容方面,逐步切入党政领导干部权力运行轨迹涉及的重点领域。经济责任效益审计应主要针对党政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决策权、经济管理权、经济政策执行和监督权的过程中对公共资源的使用和管理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审计。因此,其效益审计从内容上看应涉及政府性资金及国有资产管理使用的经济性和效益性、地方政府组织实施上级及本级有关政策的效率效果。从审计的具体范围来看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审查财政资金管理的经济效益。按照市场经济和公共财政要求,分析财政支出管理的经济性、财政政策执行的效率性、财政部门履行监管理职责的有效性。二是审查政府部门预算执行的经济效益。通过审查部门对预算的遵循情况及经费支出的合法性、效率性及其结构,分析部门预算收支的质量,衡量行政成本的高低和支出效率。三是投资建设项目的经济效益,通过对实际投资成本与预计投资、投资所取得的有效成果与所消耗或占用的投资额、预期效益与实际效益、投资项目的社会影响和环境影响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项目决策、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工程质量、造成损失浪费等情况。四是各类专项资金使用中的经济效益。对照专项资金管理相关规定、项目计划、质量控制标准、考核方案等基本指标,考核专项资金运用的效率和效果,分析评价专项资金项目完成所带来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3、在审计技术方面,积极探索和尝试先进的审计方法和手段。第一,重视风险分析和目标评价的方法。风险分析指审计人员通过审阅文件资料、实地查验、询问调查等方式找出管理和执行中存在的各种风险点作为审计重点,对项目或者行为的管理控制情况进行分析评价,并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和建议。目标评价指审查和评价有关目标是否达到。效益审计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在具体事项中是很难区分的,有关指标往往已经被包括在项目目标中,而且项目文件、合同文件一般都会对目标计量和测评方法等有具体的规定,对这些内容的审计主要是对照项目文件或者合同,审查和评价有关目标是否达到。第二,探索期中效益审计。事后效益审计,偏重于对行为结果的效益评价,期中效益审计侧重于对正在进行行为的管理控制情况进行效益评价。对于上级党委政府来说,希望通过审计促进整改、规范和提高,同时更希望通过审计来发现和预防风险。当然,期中效益审计的难度更高,要求审计人员具备更高的素质,掌握更多的审计技术方法。第三,创新审计技术手段。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信息化、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趋势,审计工作要加强对传统的审计技术和手段的变革和突破,由重经验型审计逐步转向重技术型审计,大力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加大审计技术攻关的投入和审计软件的开发力度,运用现代计算机辅助手段规范审计活动,使审计方式更加科学化。

4、在审计制度方面,逐步规范党政领导干部效益责任审计的操作程序和评价标准。首先,认真总结财政投资项目和专项资金审计所取得的效益审计方面的经验,制定系统的可操作的党政领导干部效益责任审计操作规范。在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不能仅仅在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审计的基础上加一些零散的、单项的效益审计的内容,要把它作为效益审计的一个独立类型进行研究,制定独立的效益审计的操作规范,在规模化的作业面、体系化的评价指标、规范化的工作程序、最大化的审计结果运用机制等各方面作出规定。其次,加紧研究探索能准确反映党政领导干部经济业绩、市场经济活动效果的科学指标,建立能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以此来衡量党政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和水平。由于党政领导干部工作的宏观性和综合性,其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相应应建立在通盘考虑“微观与宏观、社会与经济、当前与长远”的基础上,对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作出反映。经济效益一般可以用定性指标来衡量,而社会效益很难量化,可以先给出一些原则性较强的定性规定,在实际操作中再通过认真总结经验进行补充完善。此外,完善党政领导干部责任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可以为党政领导干部效益责任审计的具体实施和评价提供重要标准和依据。

(作者单位:广丰县审计局)

作者:俞怀风

第三篇: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审计机关如何开展效益审计

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经济质量和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一个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就是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强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各级党政和社会公众对财政资金使用的经济性和有效性也越来越关注。《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规划》正式提出,审计工作三大重点之一就是积极开展效益审计,促进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益,已将效益审计推向了审计前台。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审计机关,我结合本县在财政、投资、专项资金及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初涉效益审计实践的情况,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目前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困难和对策谈谈个人粗浅体会。

一、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效益审计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一是“狗拿耗子”的思想认识普遍存在。因种种原因造成社会对审计发展趋势认识不清,多数人(含相当一部分领导,甚至审计机关人员)认为审计部门能够做好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监督就不错了。绩效如何是人家的业务,应该是人家主管部门去考评,审计部门去搞是否有点太平洋警察的味道。二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政府(及部门)办事业,融资渠道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给效益审计的开展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三是地方法规建设相对滞后,科学规范行政程度不够高。表现在一些部门审监督意识不够强,对于一些有意识的回避审计监督的缺乏有力的责任追究机制。如重点建设项目未经决算审计即办理资产移交现象还普遍存在,待审计机关知晓,往往是蛇过后打棍——已过时。四是审计成果不易引起重视。首先,这些地方本身大项目就不多要出一鸣惊人的重大成果的客观机遇较少;其次,建设项目因地方配套资金不足,项目资金出现问题,往往被冠以“争资争项目”需要成为正当理由;再次,一些重要工作重点项目往往是出政绩的地方和政绩工程,审评价及问题的难披露都存一些客观困难。

2、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差异性较大。因审计对象千差万别,衡量审计对象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标准难以统一。既有定性的又有定量的。一定程度上定性的多于定量的,定性的因工作性质责任目标来分析,而这些被审单位肯定比审计人员熟知,这就使审计人员就衡量标准要与被审计单位进行协商,以达成基本共识。衡量标准的不确定性,增大了该项工作的难度。

3、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审计机关效益审计操作规范尚需探讨,相关条件存在较大差距。因评价对象不同,不能为效益审计提供一个统一的审计规范和操作规程,对审计调查,审计目标的确定,审计范围的确定,审计方法等都需要在实践过程探讨,审计人员必须灵活地选择与被审事项相适应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审计。很多要依据经验判断,技术方法的不确定性,加大了审计风险。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审计因客观条件的制约查询和咨询体系不完备某种程度上也增加了操作难度。

4、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审计机关自身主客观条件不完全适应效益审计。效益审计不仅涉及财政财务知识,还涉及与之相关的经济知识,管理知识,甚至相关的金融投资,工程建筑专业技术知识,它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较强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而复合型人才,非财会专业人才偏少是普遍现象。另外,效益审计作为一项高层次审计工作,需要充足的力量,工作时间及必要的设备等问题的解决都需要一个过程。

二、积极稳妥探索经济欠发达地区县级审计机关效益审计的路子

1、以宣传贯彻新《审计法》为契机,加强效益审计宣传,积极营造一种良好氛围。《审计法》的修订是宣传审计的一个大好机遇,作为基层审计机关应当抓住时机,扩大宣传面,让社会更了解审计,各级领导更关心审计,各部门更支持审计,使效益审计深入人心。要不失时机地把效益审计开展起来,用审计成果来赢得各方的理解,社会的关注,党政的重视。可以从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投资审计、专项资金等相结合开始,逐步增大效益审计含量扩大效益审计面。

2、加快效益审计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开展效益审计不同于财政财务审计,面对效益审计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要求审计人员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较宽的知识结构,较强的判断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必须对审计人员进行专门的培训。一方面要有审计专业知识;另一方面还要加强宏观经济知识和经济管理知识等相关知识的学习,并关注经济体制改革信息和决策信息,培养一支复合型审计人才队伍。

3、积极稳妥地探索效益审计的路子。县级审计机关要量力而行开展效益审计,规范效益审计的操作,加强效益审计的管理。在一些财政基础工作比较好的部门,选择一些项目开展与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完全不同类型的效益审计,重点揭露体制不顺、管理不善、决策失误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并及时更新、调整审计理念,转变原有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方法,由单纯审计财务账簿逐步转向审计单位业务资料,由单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逐步转向系统审计。要突破传统查账的技术方法,应用研究调查和社会调查所用的方法,运用现代化计算机辅助手段,使效益审计方式、方法更加科学化。

4、开展效益审计必须突出重点。基层审计机关开展效益审计,必须突出重点,抓住和突出广大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关系国计民生的工程项目的效益审计。关注关系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专项资金,如扶贫资金、水利资金、资源环保等资金,这些资金的使用方向是否科学合理,使用效率是否高,使用效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基层审计工作要紧紧围绕当地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有意识地运用手段剖析一些宏观调控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从审计角度来监督检查各项宏观调控措施的贯彻落实情况,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和可靠信息,提出切实可行的意见、建议。

5、不断提高效益审计质量。审计质量是审计工作的生命线,这就要求效益审计前调查应摸清项目的基本情况,掌握审计的难点和重点,审计方案要根据专业胜任能力安排人员分工,对审计目标、内容、方案等进行安排,审计过程应对审计质量全面控制,强调风险意识,严格审计日记制度,效益评价应谨慎、客观、全面,不夸大审计发现的问题,实事求是反映审计结果,力求全面地对效益状况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作者单位:大余县审计局)

作者:赵海远

第四篇:浅析经济效益审计

摘要: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制定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经济效益审计也逐渐成为审计业务发展的必然结果。本文通过分析目前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完善措施供广大读者参考,以提高我国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质量。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问题;措施

一、经济效益审计概念

经济效益审计,是以审查评价实现经济效益的程度和途径为内容,以促进经济效益提高为目的所实施的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的主要对象是生产经营活动和财政经济活动能取得的经济效果或效率,它通过对企业生产经营成果和基本建设效果的审查,评价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情况的好坏,并进一步发掘提高经济效益的潜力和途径。

二、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起步晚,发展慢

欧美国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就已出现经济效益审计,我国晚了将近半个世纪,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并没有深厚的土壤。当经济效益审计开始作用于我国的经济体时,我国企业的相关管理人员并没有充分理解并将其广泛运用到企业活动中,更多的是将其仅仅流于财务审计中,并且只是局限于某一个具体行业或是领域,没能行成体系。当经济效益审计的先进理论提出时,我国企业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做出质的提升,无论是从硬件设施还是人员思想改变方面,条件都不成熟。所以就出现了有国内特色的经济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有所发展,但不是预期轨道上的飞速发展,而是融合各个国家的先进经验之后与我国企业实际情况慢慢磨合的过程。

(二)审计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完善具体体现在:与现金流相关的指标较少;评价指标无法精细化,评价结果不准确;评价指标与战略指标联系不紧密,无法显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这诸多的问题一方面显示了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理论上的不足,另一方面更反映了效益审计指标缺乏对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阻滞。由于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还可能随审计独立性和审计结果产生影响,我们应该更深入实践发展经济效益审计,进一步完善相关评价指标体系。

(三)从业者专业素质不达标

经济效益审计具有综合性、复杂性的特点,注重揭露一些企业深层次的问题。这对已经习惯传统审计的财务人员来说,经济效益审计模式对他们的从业素质是一种挑战。具体来说,经济效益审计往往对审计人员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要求较高,而一般的综合分析判断能力的培养并不是单一的财务知识就能保证,审计人员还需熟知与工程、环境、建设、生产等方面的知识,这就使得审计需求和审计队伍的建设出现了冲突。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各方面的进步仍然缓慢,并且难以进行联动作业,使得综合素养的提高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难题。

(四)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

一般而言,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需要有法可依,但审计法对经济效益审计或政府审计中的效益审计没有具体条款的规定,目前在审计多项细则上均没有相应的法规条例提供指南,审计人员很难采取统一的程序和方法,工作中随意性较大,使审计人员在专业判断上难以达到一致性和客观性,不能按照一定的标准和规范对企业经济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核、分析和评价,难以体现经济效益审计的独特价值,还可能加大审计风险。

三、完善措施

(一)转变观念,加大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程度

企业应该转变观念,意识到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要性,加大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程度。管理层应该形成经济效益审计意识,了解经济效益审计的原理、作用、运行机制和相关成功案例,积极配合审计人员的审计工作,结合公司的实际情况更好地理解和采纳审计人员做出的建议。当企业管理者有了这些认知后着眼于全局,接受一套在传统基础上范围更广、内容更加丰富的审计体系的考核,将极大提高企业的资源使用效率,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应该建立财务与非财务指标相结合的评价体系,这是检验经营者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重要依据,更是提高经济效益方法的途径。在现有的环境和技术条件下,财务指标是构成经济效益指标的重要因素,由于它定量化的特点被广泛运用,但只用财务指标进行效益评价是有很大局限性的,必须引进非财务指标才能构建一个更有效和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非财务指标的建立一般基于以下理念制订: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结合、长期效益短期效益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绩效与公平相结合等。企业只有财务与非财务指标有效结合起来才能帮助审计工作者以更加客观而又全面的态度来进行经济效益审计。

(三)提高从业者专业素养

为了经济效益审计快速发展,首先就要优化审计队伍。最直接的方法就是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让他们充分理解经济效益审计原理,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复合型人才。相关人员包括审计单位审计部门,也包括被审计单位相关财务部门。此外,审计机关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审计人员职业化管理体制,提高经济效益审计入职门槛,把人才职业生涯设计作为审计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完善竞争、激励、奖惩等机制,创造有利于优秀审计人才成长的环境,努力造就一支资源丰富、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审计队伍,为推进我国经济效益审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五)完善法律法规

依法审计是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原则,在经济效益审计发展的同时,相关的法律法规也应该健全发展,逐步落实。审计人员在进行审计的时候能够有法可依是保证其审计独立性和有效性的保障。国家在制定相关条例法规时,应该要认真总结在经济责任和专项资金审计中取得的效益评价方面的经验,结合财务收支审计的审计准则,制定比较系统、操作性较强的效益审计准则。在准则中要对效益审计对象、审计目的、审计程序、审计报告基本形式等做出具体规定。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企业的经济效益审计还有很多问题存在,严重阻碍了企业经济效益的可持續发展。我们应该加强对经济效益审计的重视,国家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体系,企业需要探索科学合理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审计人员需要接受知识培训,成为高端复合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高岩芳,张禾.经济效益审计方法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3(01)

[2]沙晨鹏.企业经济效益审计问题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5(12)

作者:任梦玲

第五篇:试论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

[摘要] 近十来年的实践证明,有效的经济责任审计已成为监督干部、考察了解干部、教育干部的重要手段,是纯洁干部队伍、规范干部经济行为的主要途径,是有效预防职务犯罪,减少决策失误,减少损失浪费的重要举措。科学衡量绩效,是任用和管理领导干部的前提,绩效评估既反映出领导干部工作的质量和结果,又体现出其工作的过程和效率;既体现出领导干部的思维层次和水平,又体现出领导干部的驾驭和执行能力,效益审计在领导干部的经济责任审计中越来越显现出它的重要性。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是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审计机关审计使命所决定的。如何将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有效结合,笔者将作出初步的探讨。

[关键词] 经济责任;效益;审计;结合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1 . 16. 029

[

经济责任审计既是一种监督方式,又是一种评价手段。我国现有的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主要侧重于对经济指标、财政财务收支、重大经济决策和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等方面进行监督和评价,对党政领导干部所应担负的政治责任、社会管理责任和机关效能建设责任等方面履行情况没有进行审计评价,这种审计评价不全面、不完整。目前的管理审计和效益审计尚未形成系统的技术、方法,国外的绩效审计虽有成型的审计标准和指南可资借鉴,但我国的国情和审计行政管理体制不同,且绩效审计只针对政府事业单位和项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进行审计分析,均不能达到干部管理部门的委托目的。经济责任审计目的应是掌握被审计责任人履行职权职责和德才表现的综合情况,为考核、使用干部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应引入效益审计机制,对被审计责任人任期进行绩效评估,将被审计责任人所担负的政治责任、社会管理责任、“经济责任”、行政效能建设责任等均纳入经济责任审计的范畴,扩大经济责任审计的外延,丰富经济责任审计的内涵,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更加科学、更加公正、更加全面。

一、经济责任审计和效益审计的涵义

1.经济责任审计

我国的审计始于周、兴于宋。审计的最初目的就是理清财政收支流向,对掌管钱财的官员履职情况进行监督和评价。可以说经济责任和经济责任审计源远流长,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从理论上讲,经济责任审计是审计机关(审计机构)通过对党政领导干部或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及其所在地区、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以及相关经济活动的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党政领导干部或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行为。

从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看,经济责任的审计评价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所在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资产、负债、权益)真实性、合法性、效益性评价,有关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评价,单位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评价。二是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主管责任进行评价,即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对其任职期间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不真实、资金使用效益差和违反国家财经法规问题应当负有哪些方面的主管责任;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应负的直接责任进行评价,即评价被审计领导干部在其任职期间在财政财务收支中侵占国家(公有)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问题上应当负有哪些方面的直接责任。

2.效益审计

效益审计在国外有多种称谓,如绩效审计(Performance Audit)、综合审计(Comprehensive Audit)、价值为本审计或物有所值审计(Value for Money Audit)、管理审计(Management Audit)、经营审计(Orperation Audit)、3E 审计 (Economy、Efficiency、Effectiveness)等。效益审计从20世纪70年代起已成为发达国家国家审计的主要任务。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1986年4月在澳大利亚悉尼举行了第12届国际会议,形成了这次国际会议的历史性文件《关于效益审计、公营审计、公营企业审计质量控制的总声明》,其中对效益审计的定义表述为涉及对公营管理部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的评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3E”审计。

在我国,最初提出的概念是“经济效益审计”,指的是经济效益实现途径开发利用和实现程度的审计,是中国特有制度背景下的产物。针对过去在经济建设中存在的只重速度的问题,中共中央在1982年召开的十二大上提出“把全党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1983年新中国国家审计制度恢复建立后,曾经在该领域开展了一些积极的探索,但主要局限于企业的效益审计。经济效益审计概念反映了围绕党的中心工作确定审计目标与任务这一基本指导思想。

国内学术界对经济效益审计定义是:对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的行为。效益审计包括3个要素,即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和效果性审计。

经济性审计,是对财政、财务支出是否节约所进行的审计;效率性审计,主要是指对投入与产生之间关系所进行的审计;效果性审计,是指对计划目标完成情况所进行的审计。

二、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必要性

开展效益审计有利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只评价领导干部所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既不能完整地反映领导干部的任期经济责任,也不能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的作用。只有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加入效益审计的内容,才能充分揭示由于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不力而导致的脱离客观实际、盲目决策、造成严重损失浪费等问题,才能使经济责任审计真正成为对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的一项重要手段,为干部的选拔任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1.经济责任审计客观上具备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条件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其中一个重要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包括建立健全对各级领导者业绩的考查、考核机制,通过对其任期业绩的深层次审计,体现领导干部任期所实现的效益水平。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审计机关要发挥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对资金的监督作用,对惩治腐败,加强廉政建设的作用。效益审计可以在这方面发挥重要的监督作用。

2.公共受托关系决定经济责任审计必须与效益审计结合

公共受托关系是效益审计和经济责任审计产生和发展的理论基础。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事业单位的负责人就是公共资源的受托责任人。经济责任审计是要评价单位、部门、地区的党政领导干部和企业法定代表人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以及对经济活动应当负有的责任。效益审计的目的正是站在第三方的角度,向有关利害关系人提供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信息。随着公共受托责任观念的不断增强,公众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要求不只停留在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上面,他们更关心的是效果。只要存在公共财产的受托经济管理,受托人就必须对受托财产的安全性和完整性及其效益性承担公共受托责任,而审计部门就应该对公共受托责任即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审计。

3.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是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

目前,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主要还停留在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各项管理、决策活动真实性和合法性审计的层面上,缺乏对领导干部经济活动的效益性和其他经济责任履行情况的深入查证和分析。效益审计可以在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管理、决策活动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益性的审计。搞好两者的结合,有利于提高经济责任审计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深化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三、当前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开展效益审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1.经济责任审计中效益目标难以界定,效益的评价标准模糊,操作难度大

由于各企事业单位的具体情况不同,在考核经济效益时,所运用的考核指标也不同,具有很大的弹性。就某一项具体的指标而言,其运用过程和要求也是有区别的。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因事、因地而不同,这给审计工作形成很大发展空间的同时,客观上也造成了标准依据弹性化、人为化的问题。在审计过程中,微观经济效益容易确定,宏观经济效益难以把握;经济效益容易确定,社会效益难以判断;当前经济效益容易确定,长远经济效益难以预测。因此,对效益性目标缺乏合理明确的界定,是影响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质量的一个关键因素。

2.经济责任审计中资金财产损失鉴定难

经济责任审计是对任职期间的经济责任履行情况进行审计,而经济活动具有连续性,这就存在前后任职者的决策、结果的关联性。比如任期前的投入在任期后体现的效果;前任的投资或过失延伸到本期造成损失或遗留问题;前任投入的与目前经济活动有连续性的对外提供担保;应承担的或有责任等,审计人员难以按照期间归属调整相关指标,经济责任鉴定比较困难。由于经济责任审计对象的特殊性和审计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准确界定资金财产损失经济责任存在一定难度。

3.相应的审计专业人员不足

效益审计需要复合型的审计队伍,不仅要有会计师、审计师,还需要精通其他学科知识的人员,如社会科学、法律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 这是有效实施效益审计所必需的。而目前的审计力量主要以财务、会计审计人员为主,其他方面的审计人员缺口很大。

四、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相结合的措施和对策

1.确定效益审计的目标

效益审计的目标是寻求提高效益的途径并帮助被审计单位采取必要的措施,改进系统及控制手段。由于经济责任审计项目涉及的资源量面广量大,在选择审计目标范围时,总体原则是围绕责任者任期国家财政资金投入、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点关注项目决策和管理环节中存在的问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考虑:①重点审计。对国家财政支出领域可能存在的严重铺张浪费、效率不高、效益低下或控制薄弱环节进行重点审计,特别是涉及当前社会经济活动中的热点、焦点和难点问题,主要目的是为了查明以上现象是否存在及其程度,分清责任,分析原因并提出改进建议。②专项审计。对被审计单位或重大事项、项目或计划进行深入调查,尤其是带有行业性,倾向性的问题。主要目的是对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效果提出评价,对责任人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促进责任落实,督促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③局部审计。对主要涉及重要资源的某一领域,对经济和社会效益产生重大影响的方面进行局部审计。该类审计针对性强,能够直接揭示存在的问题,改善单位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选择效益审计的方法

当前,我国财经领域中违法违规问题还比较普遍,经济责任审计引入效益审计也应在真实合法性审计的基础上,重点揭露决策失误、管理不善造成的严重损失浪费和国有资产流失问题。效益审计有两种方法,即以结果为重点的审计方法和以问题为重点的审计方法。以结果为重点的方法,主要关注被审计单位的效益或取得了什么结果,有关要求或目标有没有达到。以问题为重点的方法则主要关注问题的确认和分析,一般不参考事先确定的审计标准。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可以通过结果目标来评价效益的实现程度,但更侧重在检查中发现问题,要分清是管理水平问题,还是固有的政策、体制原因;是利益导向驱使,还是长期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取舍;是主管部门的问题还是具体执行中的失误等,重视综合分析,发现问题、揭露矛盾,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提出解决问题、处理问题的办法和建议,要作恰当的评价,提出如何克服影响经济性、效率性或效果性的建议。

3.建立有效的评价指标体系

只有正确选用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才能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活动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在选择审计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时,根据审计标准的相关性、全面性、先进性、合理性等,形成多层次,相互补充的评价体系。一要根据国家的经济方针、政策、规定及有关的经济规律、经济理论等来选择评价经济活动合理性的定性标准;二要结合被审计单位的计划目标、业务标准、各种指标和有关的数字,用于评价经济效益高低的定量标准;三是对于一些特殊的项目和目标,则因地制宜选择合适的审计标准。

4.运用先进的审计方法与手段,加快人才培养,充实专业人员

效益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强、难度很大的工作,效益审计中十分重视质量分析方法及决策模型研究,增加效益审计的科技含量。鉴于效益审计的特殊性,审计工作需要多种类型的专业人才,包括经济学、社会科学、法律与工程方面的人才等,在加快人才培养,更新知识,优化专业结构,提高审计人员整体素质的同时,应聘请一些专家和学者为效益审计提供智力和技术支持。

综上所述,经济责任审计与效益审计结合就是对领导干部任期的财政财务收支及其有关经济活动的效益进行监督,而且是更全面、更深入、更高层次的监督与评价,是今后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因此,如何选择效益审计与经济责任审计最佳结合点,将是我们需要长期探讨和实践的课题。

作者:李璧君

上一篇:科技发明论文下一篇:劳动法律关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