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下养殖生态效益分析

2024-07-04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林下养殖生态效益分析(共8篇)

林下养殖生态效益分析 篇1

1.场地及品种的选择

1.1放养场地选择和鸡舍建设

场地的选择,要远离畜禽交易地、屠宰场、化工厂、垃圾处理地,避免噪音、病菌、水源污染。考虑到鸡的杂食性、觅食能力强和同步化觅食,一般的林果地都可以用于散养鸡,由于鸡的喜暖性、登高性等原因,应选择地势较高,朝南向阳,且通风良好的林果地。场地内需要搭建简易的鸡舍,舍内地面高出舍外30cm左右,搭建面积按照8~10只鸡/m2为宜。

1.2品种的选择

品种的选择应该根据鸡在林果地的适应性和市场需求量来确定,适合林下放养生态鸡品种主要有蛋鸡、肉鸡、肉蛋兼用型鸡及当地的土鸡或土杂鸡。但大多数都选择觅食能力强、适应性强、抗病能力强、味道鲜美、肉质细嫩的地方良种鸡。

2.生态鸡养殖管理

2.1选择优质雏鸡

如果有条件的农户,最好采取自繁自养的方式,若采取购买雏鸡,要选择正规有种鸡生产许可证的,且无鸡白痢、新城疫、支原体、禽结核、白血病的鸡场提供,要经过产地检疫合格的健康雏鸡。优质的雏鸡活泼好动、反应敏感、眼亮有神、挣扎有力,羽毛整洁,腹部平坦、柔软,叫声清脆洪亮。

2.2雏鸡的管理

鸡苗进场时,应选择气温适宜,最好在日平均气温12℃以上,鸡舍做好消毒,饮水卫生,饮水量做到“不间断、不限量”。育雏鸡饲料要优质,光照要合理,要做好计划免疫,在饲料和饮水中定期添加预防药物。此外,要做好防兽害,尤其是鼠类,雏鸡胆小易惊,要注意防范。

2.3青年鸡放养管理

育雏鸡达到大约6~7周龄时,就开始进入育成阶段了,这个时期对放养鸡管理的好坏,决定了放养鸡成熟后的肉质和蛋质,由于这个时期的鸡生长速度快,适应力强,在放养的过程中要控制放养范围,逐步的扩大,每天都采取人工饲喂和放养互相进行,养成回笼习惯,减少丢失。青年鸡放养时要注意天气变化,防止突然遇到气温骤降或者快速升温的天气对鸡产生应激,这种情况要提前做好准备,可以减少鸡群的室外活动时间,鸡舍内做好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不论在何时,鸡舍的环境一定要保持干燥卫生,保证合适的饲养密度。日常管理中,抓鸡时不可粗暴,要经常观察鸡群的饮食和饮水情况,以防影响鸡群的正常生长发育。

3.生态鸡的疫病防控

3.1疫苗接种

放养鸡因为所处环境的特殊性,要根据本场的疫情和生产情况来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制度,首先要确保疫苗的质量,用量要准,免疫前后都要避免鸡群收到应激,要对鸡群进行抗体监测,确定免疫的时间。对于鸡的各类常见疾病要做好早发现,早治疗。

3.2环境卫生消毒

林下养殖生态效益分析 篇2

关键词:八角林,林下养鸡,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广西宁明县

林下经济, 即林地资源和森林生态环境, 建起的林下种植、养殖、采集及森林旅游等, 其中包括林下产业、林中产业及林上产业等多种模式。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生态环境也越来越重视。在全球的生态环境的建设发展推动下, 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尤其对于我国的畜牧业以及林业而言, 人们已经逐渐开始进行展开各种生态经济模式, 而林下养鸡就是其中的一种[1]。根据相关的统计资料显示, 广西八角种植面积以及产量均占全国总量的85%以上, 其中这些主要种植地区包括宁明、上思、上林等多地。本文以宁明县的派阳山林场为例, 分析八角林下养鸡的生态经济效益。

1 派阳山林场八角林下养鸡模式概述

1.1 派阳山林场八角林场概述

广西宁明县素有“中国八角之乡”之称, 然而由于进这些年来, 八角价格一直都处于低迷的状态, 当地很多职工或八角种植户都纷纷放弃了八角的管理, 使当地的八角以及林地资源难以得到充分的利用。为此, 当地也一直致力于八角林下产业的发展。其中自派阳山林场开展了八角林下放养“八角香鸡”以来, 便更进一步推动了八角林的产业经济的提高。根据相关的统计数据, 派阳山林场有八角林0.25万hm2, 年产八角75万kg, 派阳山林场是广西13个大型国有林场之一。林场的各种配套设施即管理机构健全, 具有较高的技术力量, 林场内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0人。林场内一共具有3个规模养鸡场, 每年上市八角香鸡7万余羽, 年产值1 000多万元。

1.2 八角香鸡养殖模式

八角香鸡是派阳山林场依托其保留完整、生态优良、空气清新、林间溪流不断、无污染、无公害的八角林优势环境, 实行无围栏全生态放养八角香鸡, 让其自由觅食散落林下的八角籽和昆虫野草, 饮山泉露水。此外, 当地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了“八角香鸡”“八角鸡”“大料鸡”等多个商标, 并于2013年, 当地的养殖基地通过了广西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证。其主要的养殖模式包括以下几点。

1.2.1 鸡舍的建设

鸡舍规划和设计的过程中, 应该按照15~20羽/m2的密度来进行建设。八角香鸡放养于八角林下进行养育, 同时, 为鸡群提供良好的避雨及夜间作息的地方, 在养殖基地的八角林下进行相应的鸡舍建设。为了防止雨季的积水, 鸡舍应该建在地势相对较高、排水好的地方[2]。此外, 为了减少病菌的传播, 鸡舍在建设的过程中还应该要与八角林地的主干道保持一定的距离。鸡舍设计为开放式结构, 四周不建墙壁, 仅靠主柱支撑。同时, 在鸡舍地下铺设相应的烟道保温系统, 并用水泥硬化处理。

1.2.2 饲养方法

对于育雏期间的八角香鸡, 应该对其使用鸡舍保温的方法来进行饲养, 当八角香鸡在6周龄以后, 要结合当地当时的气候情况来进行逐渐转变为开放式散养模式, 即将饮水器、喂料盘从鸡舍内由近到远的搬到周边的八角林下。在对八角香鸡进行喂食的过程中, 应该按照“按早半饱、晚适量”的原则来进行饲养, 即早上不能给鸡喂得过饱, 从而使鸡群能够在八角林下进行觅食, 而傍晚则适量地补充相应的喂料。同时, 在引导鸡群到八角林下进行采食过程中, 使得鸡群能够逐渐养成良好的晨出暮归的习惯。

2 八角林下养鸡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2.1 对八角林地的影响

派阳山林场八角林下养鸡, 鸡群在八角林下活动的过程中不仅能够捕食害虫, 还能够采食林下的各类野草, 从而不仅使鸡群对于八角林地有除虫除草的作用, 减少对八角林地的除草、除虫管理;同时, 鸡群所排出的粪便还能够增加土壤营养, 为八角树的生长提供二氧化碳、肥料及水分等, 降低了对八角林的肥料成本, 并更进一步促进了八角林木的生长发育。

2.2 对八角林地动物的影响

对于大部分的林木在生长的过程中都会出现各种食叶性、蛀干性害虫。而在八角林下进行“八角香鸡”的养殖, 能够让这些鸡群通过捕食大量的害虫来减少对有机磷农药的使用, 从而减低对八角林地管理成本的同时, 还可以避免由于对八角进行过多的使用有机磷农药而造成八角的农药残留等诸多问题。此外, 由于大部分的害虫在成虫以前都是以蛹的形式在地下越冬, 并且很多害虫在刚刚羽化之际其飞行能力还不够强, 从而也更充分提供了八角林地下放养的八角香鸡的食物[3]。

2.3 对八角林地土壤的影响

鸡群所排出的粪便还能够增加土壤营养, 为八角树的生长提供二氧化碳、肥料及水分等, 通过八角林下饲养八角香鸡,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免耕的模式。由于鸡群具有除草的作用, 为此与传统的耕种模式相比, 在八角林下饲养八角香鸡不仅能够提供影响的肥料的同时, 还避免了使用有机磷农药及除草剂的化学制剂的使用。由于除草剂及有机磷农药的使用都会使杂草以及害虫的抗药性增强, 使土壤的p H及温度造成严重影响, 并直接影响林木的生长。为此, 八角林下饲养八角香鸡, 还够降低八角林地土壤的p H及温度的影响, 起到肥沃土壤的作用。

2.4 对的当地生态环境的影响

通常情况下, 鸡群一般都携带各种病菌, 为此, 与传统的养鸡模式相比, 八角林下养鸡能够起到天然的隔离作用, 降低疾病的传播率。此外, 由于派阳山林场依托其保留完整、生态优良、空气清新、林间溪流不断、无污染、无公害的八角林优势环境。一般来说, 林间的温度变化幅度不大, 不易出现极端气温, 为此, 这样的养殖模式更适宜于鸡的生长发育。而鸡在采食的过程中, 不仅使鸡的身体机能得到了有效提高, 在相对降低疾病传播概率的同时, 在无农药的情况下, 还进一步保护了当地的生态环境。

2.5 对当地经济的影响

八角林下养鸡, 肉鸡可以通过采食各种野草、害虫来补充体能,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其饲养成本;同时, 由于八角林下养鸡属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 由于依托了当地的生态优良、空气清新、无污染、无公害的八角林环境优势。为此, 肉鸡的病死率也在降低, 避免了肉鸡由于各种疾病而造成的养殖成本的增加。

3 结语

通过对派阳山林场的八角林下养鸡模式的分析, 并发现, 这种复合式养鸡模式不仅能够提高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还能够给农户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增加了收入的同时, 还减少了除草剂及有机磷农药的使用, 实现了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甘剑伟, 黄炜弘, 项栽芳.状元山“金凤凰”——派阳山林场规模发展林下养殖纪实[J].广西林业, 2015 (10) :15-16.

[2]朱鹏颐.农业生态经济发展模式与战术探讨[J].中国软科学, 2015 (1) :14-19.

林下生态养殖让土鸡变“凤凰” 篇3

走进生态养殖场,笔者看到,一批的小鸡仔经过注射防疫针,已经开始上山放养了。“多雷雨天气,刚上山的小鸡仔胆子很小,一个响雷就足以让它们乱作一团,极易发生踩踏,造成鸡仔存活率的下降。因此,我就需要经常带着经过训练的小狗前去驱散乱成一堆的鸡仔。同时,为了给它们练胆,我还经常利用手机、低音炮等电子设备为它们放一些音乐。”类似的养殖技巧,杨石城还有很多,而且大都是他在养鸡过程中慢慢摸索、总结出来的。

2012年,已当选为谢地村支部书记的杨石城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放弃乡村“赤脚医生”的职业,全身心投入到了养鸡技术的学习当中,学成之后回到村里办起了农场。杨石城走的是一条生态林下养殖之路,地广人稀的谢地村青山环绕,绿水萦回,为他开设生态农场创造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从小鸡的品种优良化、饲料绿色化再进行严格的防疫,生态农场渐渐实现了规模化,效益也在不断提高。

“这些土鸡吃的是菜叶、虫子、草、谷物等东西,因此生长期特别长,所以这些鸡肉质十分鲜美,营养价值高,每斤卖到60元,还是供不应求,主要成批销往云南、广州等地。”

虽然转行做了专业养殖户,出身“医学世家”的杨石城并未完全放弃他的老本行。当村里其他村民的农田里种植的是木耳、水稻,他则是和老父亲在自家地里种起了各种各样的药草,鱼腥草、金银花……种类多达70多种。“除了最初的疫苗注射,我家的鸡生了病,我都是喂它们吃自己种植的草药,从来不给它们注射或喂食药店里买来的那些含抗生素的药品,这样才能确保养殖出来的土鸡体内不含任何有毒有害物质。”

经过两年的发展,农场的规模从最初养殖几千只的小尝试发展到了如今的年出栏数超过50000只,种类也实现了多样化。而且,杨石城还在农场里尝试种植经营蕨菜干、苦笊、虎杖等各种野生植物,农场年收益近百万元。

我国肉鸽养殖现状与前景效益分析 篇4

韩占兵

张立恒

黄炎坤(河南牧业经济学院

郑州

450046)

1.肉鸽养殖历史

家鸽(Aplopelia Bonaparte)是由野生原鸽经过人类长期驯化而来。据《鸽经》(我国已知最早的一部记载鸽子的专著)记载是,我国养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已有3000多年历史。到了清代,广州就有人饲养一种“地白”鸽,其实就是肉用鸽。肉鸽在我国作为家禽饲养,源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肉鸽业在我国发展迅猛,逐步成为特禽业中的热门产业,现在肉鸽已经成为继鸡、鸭、鹅之后的第四大家禽类型。我国南方和东南沿海地区(如广东省、上海市)率先开始引进、饲养肉鸽,使我国肉鸽养殖由东到西,从南到北,迅速发展起来。广东省是肉鸽传统的消费区域,而且紧邻香港、澳门两大肉鸽消费地,是我国肉鸽产业发展最早的省份。1980年广东省光明农场大宝鸽场建立,是我国最早的肉鸽规模饲养场。目前各地宾馆、饭店不断推出以肉鸽为特色的菜肴,使鸽肉的需求量不断增加,而且鸽蛋的消费也开始崭露头角,成为肉鸽养殖新的增长点。2.我国肉鸽业发展现状

2005年以来,我国的肉鸽饲养业进入新一轮快速发展时期,这得益于人们对优质禽肉、禽蛋的快速增长。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种鸽存栏3000多万对,年产乳鸽总量达到5亿只,计重量20万吨。部分肉种鸽转化成为蛋鸽生产,专门化蛋鸽年存栏量1000万对左右,年产商品鸽蛋6亿枚。我国各地种鸽存栏1万~10万对的大型企业已达百余家,存栏3000~5000对种鸽的中型企业在各省市农村中已很普遍,肉鸽养殖业已成为我国特种养殖业的支柱产业。

广东省作为我国肉鸽养殖第一大省,肉鸽存栏量1500万对,年产乳鸽2.7亿只,占到全国的50%。广州市白云区、花都区、增城市肉鸽存栏都超过100万对,肉鸽养殖是广州市最具特色的养殖业,是广东省肉鸽养殖最集中的地区。广州市年消费乳鸽量就达到4000万只。深圳市种鸽存栏37万对,年产乳鸽607万只。

江苏省肉鸽存栏500万对,仅次于广东省,在江苏省肉鸽业协会的带动下,肉鸽标准化、规模化饲养走在全国前列。上海是传统的肉鸽养殖、消费地区,肉鸽养殖业是上海城郊型畜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全市肉鸽年存栏量150万对,上海市每年肉鸽消费量约1 500万只,然而本地只能提供一半左右,其他都靠外地供货。据2013 年调查统计,上海市出栏肉鸽1万只以上或具备动物防疫合格证的养鸽场、户有89 家,其中大中型肉鸽养殖场(存栏种鸽 5000 对以上)30 家,主要集中在浦东新区、奉贤、嘉定、金山、崇明五区(县)。

湖南、山东、海南、浙江、河南等省肉种鸽存栏量都达到200万对以上,并且呈现产销两旺的局面。2014年以来乳鸽价格在每只20元以上,养殖效益显著。其他养殖量较大的省市有河北、湖北、江西、北京等。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鸽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肉鸽业将得到平稳的发展,是特禽养殖业中最具潜力的产业。但目前肉鸽市场还存在良种率不高、品种老化和饲养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同时规模化、集约化水平还有待提高。

鸽蛋以其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是肉鸽养殖新的增长点,在我国南方于东南沿海城市已经形成鸽蛋市场,产品供不应求。目前,肉鸽消费已经不再是餐桌上的奢侈品。在广东、广西、海南、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肉鸽养殖已形成一定的区域性生基地。肉鸽养殖业的崛起和快速发展引起了家禽行业和科研院校的重视,并积极制定、开展肉鸽产业相关的科研计划与调查,以此来配合和促进中国肉鸽养殖业更好、更快的发展。3.肉鸽养殖前景分析 3.1肉鸽养殖技术成熟

我国肉鸽养殖业经过近40多年发展与积累,已经摸索出一整套的高产饲养方法和疫病防治技术,成熟的养殖技术为肉鸽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肉鸽饲养业已经逐步形成畜牧业中独立的产业,在国内家禽饲养中占据重要地位。3.2 肉鸽产品优势明显

肉鸽养殖的主要产品为乳鸽,乳鸽是指25~28日龄上市,供人们食用的商品各。乳鸽一般由亲鸽自然哺育长大,而亲鸽则是以玉米、豌豆、小麦、高粱等原粮为食,饲料中无任何着色剂、防腐剂和药物。而且肉鸽的抗病能力强,在乳鸽的生产过程中,较少使用药物和疫苗。鸽肉、鸽蛋营养丰富,无药物残留,迎合

了现代人们的消费需求,刺激了人们的消费欲望,因此市场越来越大。目前广州、上海、北京、天津、南京、武汉等大城市对乳鸽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而当地养殖远远不同满足需要,河南省、山东省的乳鸽外销增长迅速。

3.3 肉鸽养殖潜力好

港澳地区、广东省、上海市是传统的肉鸽养殖、消费区域。近年来,东南沿海省份(福建、浙江、江苏、海南等地)、湖南、山东省、河南省的肉鸽业发展较快,养殖量增加较快。在广东、广西、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省市肉鸽养殖已形成一定的区域性生产基地。“一鸽顶九鸡,无鸽不成席”在香港的饮食业中普遍流行,对乳鸽的需求量更是增长迅猛,年需求量已经达到1000万只,主要靠内地供货。随着中国特禽养殖业的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肉鸽消费已经不再是餐桌上的奢侈品,中小餐厅、饭店对乳鸽的需求量逐年增加,肉鸽业将得到平稳的发展,是特禽养殖业中最具潜力的产业。根据近年来统计,全国肉鸽业发展递增速度每年以10%~15%速度发展。3.4 鸽蛋需求旺盛

鸽蛋以其独特的营养、口感与保健功能,是肉鸽养殖新的增长点。早在2000年前浙江、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就率先开发鸽蛋食谱,至今这些地区已形成庞大的鸽蛋消费市场,而且食用鸽蛋养生在经济发达地区逐步流行。每年的端午节、中秋节、元旦和春节是鸽蛋的销售旺季,价格最高时卖到每枚4~5元,因此北方很多养鸽场已形成每到秋季就开始销售鸽蛋至第二年正月的惯例,甚至有的养鸽场常年以生产鸽蛋为主。由于鸽蛋需求量的增加,特别是元旦、春节期间,肉鸽产量会下降,造成乳鸽市场始终保持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肉鸽养殖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3.5鸽场对周边环境影响小

我国肉鸽养殖采用半开放式饲养(南方地区)或全舍饲(北方地区),鸽子排出的粪便较干燥、臭味小,方便加工有机肥,养鸽场基本没有废物、废水及废气产生,不会污染环境,是一项比较环保的养殖业。养鸽业是特别适合我国广大农村发展的现代农业项目,农村具有发展肉鸽养殖的土地优势与劳动力优势,适度引导广大农村农民发展肉鸽养殖,是一项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民工回乡创意的好项目,也是我国十三五精准扶贫的很好选择。

4.肉鸽养殖效益分析

目前市场肉鸽价格为每只20元左右,按每对种鸽年产14只(7对)计算,年产值280元左右,扣除引种年平均费用、工人工资、固定资产(鸽舍、鸽笼、用具)折旧、饲料费用、防病费用、资金利息等费用130元左右,每对肉鸽年可实现利润150元左右,每对种鸽最低100元纯收入是有保证的。肉种鸽普遍采用3层笼养,管理方便,一个劳动力可以管理种鸽1500~2000对。家庭养殖1000对,年纯收入10~15万。

广东省某规模养殖企业肉鸽养殖效益分析:每对种鸽年平均生产乳鸽20只,每只乳鸽平均耗料2.15千克(包括产鸽耗料),乳鸽生产成本分析如下: ①饲料:2.15千克×2.6元/千克=5.46元,②保健砂与消毒药品0.3元,③人工成本1.5元,④管理费用0.6元,⑤水电及低耗品0.1元,合计8.0元/只。即每只乳鸽直接生产成本为8元(不包括折旧费),以目前全年平均每只16元计每只盈利为8元,除去折旧及其他费用每只1.5元,每生产1只乳鸽的利润为6.5元,目前平均每对产鸽年产20只乳鸽,每对种鸽平均创造利润为130元,饲养1万对种鸽年可获利130万元。

林下土鸡养殖可行性研究报告 篇5

一、项目的意义和必要性

1、项目的意义

土鸡也叫草鸡、笨鸡,是指放养在山野林间、果园的肉鸡,由于其具有肉质鲜美、营养丰富、无公害污染,肉、蛋属绿色食品,近年来在市场上颇受人们青睐,价格不断攀升,饲养土鸡市场前景广阔。优质土鸡生态养殖技术是将传统方法和现代技术相结合,根据各地的区域特点,在荒地、林地、草原、果园、农闲地、玉米地、高粱等地规模养鸡,喂五谷杂粮,让鸡自由寻食昆虫野草,饮山泉露水,严格限制化学药品、激素、饲料添加剂等使用,以提高鸡肉的风味和品质为目的,生产出符合绿色食品标准要求的一项生产技术。采用优质土鸡生态养殖技术可对各地的土地资源进行综合利用、立体开发,生产出符合消费者需要的、风味独特、味道鲜美、品质优良的绿色食品,顺应人们喜欢土法养鸡的消费需求。这种方式投资少,效益高,技术易于掌握,市场需求旺盛,是一项应用前景非常广阔的实用养殖技术。

2、项目的必要性

沽源县以土鸡为主的小家禽养殖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养殖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弱、收入低。实施小家禽屠宰及深加工项目可充分利用土鸡资源优势,提高沽源县以土鸡为主小家禽的附加值和养殖户的收入,促进小家禽养殖业走向产业化、标准化,壮大小家禽养殖专合组织,保障小家禽资源永续利用,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增收。牧民利用天然优质牧草进行放养,不用人工合成化学药物,做到了绿色、生态养殖。放养土鸡毛色光亮、肉质鲜美,绿色无公害,适应消费需求。鸡的售价提高了,经济效益增加了。同时,还对保护草场、土壤生态系统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二、相关领域国内外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

1、国内外技术现状

我国现代肉鸡养殖业起步较晚,大约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以前,我国肉鸡生产水平与畜牧业发达国家相比主要表现在产量少、商品率低、效益差、耗料多等特点。进入90年代以后,我国肉鸡饲养业才得到迅猛发展,目前我国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禽肉生产国。

当前,我国肉鸡养殖的基础环节仍然很薄弱,肉鸡的生长速度、上市日龄、上市体重、耗料比还落后于外国。在国内,通常把由国外引进的肉鸡成为快大型“肉鸡”,因不适宜我国传统的烧、饨加工,生产这类肉鸡主要是出口。国内自己消费的主要是被称为优质鸡的某些地方品种,或地方品种与引进品种杂交选育的肉鸡。据研究,我国一些地方品种,在蛋白质与氨基酸总量或某些氨基酸含量都略高于引进品种,有优质的特性。近年来优质肉鸡生产得到不断发展,香港、广东、广西、台湾等地区,优质鸡的比重占肉鸡总体的90%以上,但其生长缓慢、体重较小,上市日龄较长,需要继续加强这类鸡的选育工作。

2、我国土鸡的发展趋势

我国肉鸡产业经过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以20%—30%的高速度增长以后,到21世纪增长速度明显放慢,鸡肉产品出口逐渐走下坡路,主要原因是疫病和公害物质残留,提高养鸡生产的劳动生产率和肉鸡产品质量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了。在农区笼养蛋鸡饲养密度大,场舍密集,设施不健全,排泄物对环境污染严重,夏秋成为蚊蝇的孳生地,影响居民身心健康。发展生态养鸡,远离居民区,饲养密度低,加之环境的自然净化,可使排泄物培植土壤,变废为宝。生态放养 土鸡,大量扑食多种虫体,可大幅度降低虫害的发生率,减少农药的使用量,提高农作物和林果产量,同时有利于环境保护和人类的健康。生态放养鸡,以天然饲料为主,生态环境优良,饲草、空气、土壤等没有污染。草地是天然的绿色屏障,传染病少,家禽体质健壮,药物用量减少,无论是禽蛋还是禽肉纯属绿色食品,有益人体健康是理想的生态养殖业。推广规模化生态养土鸡,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三、项目的市场需求分析

现有的市场以土鸡为主的小家禽养殖历史悠久,大多数市场土鸡具有肉质细致、肉味鲜美等特点。为了充分利用沽源县土鸡养殖的资源优势,促进沽源县小家禽养殖产业化、标准化,走可持续发展之路,为沽源县农民增收、农村产业结构调整、财政增收以及人民群众对土鸡的需求奠定坚实的基础。综上所述,组建沽源县土鸡养殖项目是发展壮大沽源县小家禽这一地方特色资源的必要措施,是资源永续利用,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农民收入,切实贯彻“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有效途径之一。

1、市场预测

土鸡及其产品在省内外市场供不应求,随着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和对“土、特、优”等无公害家禽及其产品需求的增加,土鸡等小家禽市价不断上升,对本地土鸡等小家禽进行屠宰及深加工向市场成批量提供具有风味的优质安全食品,既可增加企业盈利又可满足市场需求是双赢的格局

2、市场竞争力

随着国民经济的不断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也在不断地向前发展,人们的肉食结构发生了变化,对禽产品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倡导绿色禽产品的市场消费新理念越来越起来越强烈。鸡肉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美食之一,在我国有“无鸡不成宴”的传统。目前我国禽肉在肉类结构中仅占20%,比世界平均水平差8%,人均禽肉占有量10—12千克,与发达国家相差甚远,例如,日本人年均消费量达40千克以上,鸡肉占肉类的47%,;美国人年均消费量50千克以上,鸡肉占肉类的40%。从长远来看,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鸡肉的消费将不断增加,鸡肉生产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目前,从国外进口的禽产品都是冷冻产品,不完全符合中国人喜欢食新鲜禽肉的消费习惯。但受国际消费标准的影响,国内对鸡肉卫生标准的要求将逐步提高,肉鸡产品的质量,尤其安全卫生问题将受到更多关注。如果国内肉鸡产品在质量上,尤其是产品安全性下功夫,国产鸡肉还是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

土鸡肉质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可与天然野鸡相媲美,体型较小等特点,符合人们的消费习惯,多年来,其市场价格与笼养鸡品种售价高出5—10元/公斤,市场供不应求。因此,开发与利用本地土鸡这一宝贵的资源,进行规模化养殖,饲养中不添加任何促生长激素、有害的矿物添加剂和化学添加剂,市场前景将十分广阔。

四、项目攻关预期目标,具体的考核指标(含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1、预期目标

根据总体目标,在八塔沟组建年出栏量为1万只的龙头企业。新建100㎡的养殖场;建设污水处理配套设施;投入购置原料、辅助材料及职工工资福利等流动资金10万元。林下放养土鸡实行标识管理,合格的上市成鸡脚上贴有标识,一鸡一标。

2、技术人才

畜牧兽医专业技术人员1人,掌握丰富的饲养和管理经验,加上全县畜牧业服务体系健全,乡镇都设有兽医站,兽医站专业技术人员作为后盾,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开发能满足项目技术力量的要求,可为项目实施提供技术帮助,完成项目任务有技术保证。

(1)资金:本单位固定资产总价超过200万元,目前资产和经济状况良好,没有负债,配套资金落实有保证。(2)资源:沽源县本地林业资源丰富,林地远离城镇,没有污染,符合生态养鸡的环境条件。

3、精选良种

优良的品种是饲养优质肉鸡的基础。应选养皮薄骨细、肌肉丰满、肉质鲜美、抗逆性强、体型中小型的有色羽毛的著名地方品种,可以是三黄鸡,也可以是麻花、青脚鸡,如宫廷黄鸡、河南固始鸡、广西岑溪三黄鸡及浙江仙居鸡等各地优良名鸡,也可以根据当地的饲养习惯及市场消费需求,选育适合当地饲养的优良肉鸡品种。

4、注重放牧

放牧是提高肉鸡肉质的重要措施之一。优质放养土鸡的育雏技术要求与快大型肉鸡无异,在育雏室内育雏30天左右转入大棚饲养。一般夏季30日龄、春秋45日龄、寒冬50~60日龄开始放牧。放鸡场地宜选择地势高燥、避风向阳、环境安静、饮水方便、无污染、无兽害的竹园、果园、茶园、桑园等地较理想。鸡只既可吃上述“四园”中的害虫及杂草,还可为“四园”积(施)肥。放牧场地可设砂坑,让鸡砂浴。还要搭建避雨、遮阳、防寒的草棚或塑料大棚。肉鸡早出晚归,放牧密度为50~70只/亩,每群规模约500只为宜。为防止鸡走失或危害附近农作物,放牧场可设置围栏,一直放养至出售。加强放牧可以提高鸡肉的结实度,促进体格健壮及羽毛紧密光亮;还可采食青草、草籽、枯叶、虫蝇等,节约饲料和提高肉质。有条件的可以放一批鸡换一个地方,既有利于防病,又有利于鸡只觅食。

5、巧喂饲料 饲料是影响肉质的重要因素。优质土鸡育雏期应饲喂易消化、营养全面的雏鸡全价饲料。因其生长速度较慢,饲料中粗蛋白含量低于快大型肉仔鸡全价料2个百分点,并做到少量多餐,以促使雏鸡生长发育良好。育成、放牧期要多喂青饲料、农副产品、土杂粮,以改善肉质、降低饲料成本,一般仅晚归后补喂配合饲料。出售前1~2周,如鸡体较瘦,可增加配合饲料喂量,限制放牧进行适度催肥。中后期配合饲料中不能加蚕蛹、鱼粉、肉粉等动物性饲料,限量使用菜籽粕、棉籽粕等对肉质和肉色有不利影响的饲料,不要添加人工合成色素、化学合成的非营养添加剂及药物等,应加入适量的桔皮粉、松针粉、大蒜、生姜、茴香、桂皮、茶末等自然物质以改变肉色、改善肉质和增加鲜味。

6、严格防疫

搞好防疫灭病是养好优质放养土鸡的重要保证。一般情况下,放养土鸡抗病力强,较圈养快大型肉鸡发病少。但因其饲养期长,加之放牧于野外,接触病原体机会多,必须认真按养鸡要求严格做好卫生、消毒和防疫工作,不得有丝毫松懈,根据本地实际重点做好以下的防疫工作。

此外要特别注意防治球虫病、卡氏白细胞虫病及消化道寄生虫病。经常检查,一旦发生,及时驱除,肉鸡中后期防治疾病尽可能不用人工合成药物,多用中药及采食生物防治,以减少和控制鸡肉中的药物残留。

7、适时销售 合适的饲养期是提高肉质的重要环节。饲养期太短鸡肉中水分含量多,营养成分积累不够,鲜味素及芳香物质含量少,肉质不佳,味道不鲜,达不到优质土鸡的标准;饲养期过长,肌纤维过老,饲养成本太大,不合算。根据土鸡的生长生理和营养成分的积累特点,以及公鸡生长快于母鸡、性成熟早等特点,确定小型肉鸡公鸡100天,母鸡120天上市;中型肉鸡公鸡110天,母鸡130天上市。此时上市鸡的体重、鸡肉中营养成分、鲜味素、芳香物质的积累基本达到成鸡的含量标准,肉质又较嫩,是体重、质量、成本三者的较佳结合点。

五、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工艺路线、关键技术

1、项目的研究内容

林下养殖地由于区域环境幽静、林间含氧量高,昆虫、蚯蚓繁多,适于各类土鸡、肉杂鸡放养。经疏林草地放养的土鸡,肉质鲜嫩,肉味鲜美,风味独特;鸡蛋蛋黄比例大、颜色黄亮,蛋清粘稠、色泽清鲜,口感良好。疏林草地放养土鸡不仅可使土鸡采食大量的青草、昆虫、牧草籽实而降低饲料成本,而且林间空气清新、阳光充足,可满足土鸡生长的各项生理条件,是发展绿色土鸡产品的良好场地。(1)春夏要防鸡舍潮湿(2)辨认低产蛋鸡有诀窍

(3)家禽饮水免疫操作务必把握三环节(4)提高蛋种鸡产蛋率的关键措施(5)鸡舍冬季保暖勿忘降低氨浓度 在林地较高平坦处建鸡舍。鸡舍可用竹木框架、油毛毡(石棉瓦或尼龙布)做成顶棚,棚高2.5米,用尼龙网或铁丝网圈围(冬天改用塑料布保暧),鸡舍内用竹木架起,距离地面0.3米左右,使鸡体与地面隔开,鸡舍面积大小根据养殖数量确定,一般以每平方米15--20只为宜,主要用于夜间栖息和风雨天避雨。

2、项目的工艺路线

土鸡生态养殖是利用郊区丰富的森林、草地资源开发的一项科技扶贫产业,林下放养土鸡是以在林地或草坡放养的土鸡为主,参照无公害标准进行科学饲养,产品肉鲜味美、食口性好,现已走进千家万户的餐桌,成为消费者放心的优质食品。

3、生态条件

生态条件较好的丘陵、浅山、草坡地适宜放养土鸡。放养地必须远离住宅区、工矿区和主干道路。环境僻静安宁、空气洁净。附近有无污染的小溪、池塘等清洁水源。最适宜的地方是坡度不大的丘陵,山地上长有灌木、荆棘林、阔叶林。

六、项目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创新点

1、主要技术要点

(1)选择适合放养的场地及搭建风雨棚

鸡的生态养殖应远离城区、避免污染、环境安宁清洁、有清洁水源,选择地势较平坦的荒山、灌木林,以果林为主,在林地内地势较高、背风向阳、易防兽害和易防疫病的地方搭建风雨棚。风雨棚可用竹、木搭成人字型棚架,顶盖石棉瓦加茅草,四周用竹片等做简易围栏,只要能避雨、避暑、补饲、休息就行。为了便于管理,可在风雨棚旁建值班室和仓库。(2)选择适合放养的品种

选用优质地方良种鸡,如固始鸡、清远鸡、草科鸡等适应性强、适合放养且符合市场消费需求的品种。(3)育雏期管理

雏鸡幼小抵抗力差,不能直接进入野外饲养。3~4周龄前与普通育雏一样,进行人工育雏,脱温后转移到山上放养。因此一定要抓好3周前的管理,为后期生长奠定基础。(4)严把脱温期管理

3周后开始进入脱温饲养,脱温期特别要注意外界气温,内外温差大,仔鸡抗逆力低,调节功能差,一时难以适应环境的变化,因此要选择天气暖和的晴天放养,开始几天,每天放养2~4h,以后逐日增加放养时间,使仔鸡逐渐适应环境变化。棚舍附近需放置若干饮水器和料槽,让鸡自由采食,每天早上不要喂饱,把鸡放出去自由活动,采食天然饲料,太阳下山时将鸡群收回鸡舍并喂饱。刮风下雨天气停止放养,防止淋湿羽毛而受寒发病,同时还要防止天敌和兽害。(5)疫病控制

野外放养鸡的活动范围广,疾病防治难度相应大些,因此免疫工作要求质量高、免疫剂量足,严格按照免疫程序,逐只予以免疫注射。特别是马立克、新城疫、传染性法囊病等主要传染病,决不能放松。同时要做好定期消毒,发现病鸡应隔离饲养,避免交叉感染。(6)饲养密度及方式

针对不同的放养地确定不同的放养方式,每群一般500~1000 羽为宜,第3~4周龄开始放养,围栏分区轮牧,每隔一周期换一块地,放养周期一般控制在一个月左右,这样鸡粪养林,且小草、蚯蚓、昆虫等有一个生养休息期,等下一批仔鸡到来时又有较多的小草、蚯蚓等供鸡采食,如此往复形成食物链。(7)饲料营养及饲喂

雏鸡3周龄前可用全价饲料饲喂,3周龄后逐渐改喂五谷杂粮。温室育雏可按常规喂饲,脱温后第1周早晚在棚内喂饲,中午补饲一次,以玉米、小麦、稻谷、豆类、红苕等天然谷物饲料逐渐增至代替全价饲料;第2周起中餐可以免喂,喂饲量早餐由放养初期的足量减少至七成,5周龄以上的大鸡还可以降至六成甚至更低些,晚餐一定要吃饱,5周龄后全部换为谷物杂粮,促进寻找食物,以增加鸡的活动量,采食更多的有机物和营养物。

2、创新点

为了堵绝外来疾病的侵袭,在选雏前要进行实地考察,尽量在本地无传染病史的鸡场,选择种鸡普系登记齐全、管理规范、防疫制度健全的育雏厂调运,鸡的品种可选用抗逆性强的优良地方品种,如三黄鸡、麻鸡、来航鸡等。

(1)适时开食和饮水:雏鸡先在舍内饲养,在雏鸡入舍后1—2小时即可给以饮水,可在水中加入5%的葡萄糖和多维维生素或配制 0.01%的高锰酸钾溶液饮水,以增强鸡的体质,缓解应急反应,便于胎粪的排出。水温一般要接近舍温(20—22℃),雏鸡一般在出壳 24小时后开食,最初时可喂碎米,3日龄后改喂全颗料饲料。(2)控制好鸡舍内的温度:刚出壳的雏鸡温度要求摄氏35℃(指与鸡背部同高处的温度)以后每5天降低1℃,在35—42日龄时温度最后降至20—22℃。在保温的同时,还需要通风换气,常用的保温方法有纸箱、热炕、育雏笼等。热炕的育雏方法是:炕上用砖砌成墙,用竹片做成拱形,棚高0.8-1.0米,四周用塑料薄膜覆盖做成简易小温室,在炕上铺垫短麦草、干锯末等,炕上的垫料2-3天要更换一次。(3)光照要适当:1日龄小鸡光照相23小时(灯泡不要过大,一个炕一个15-25W的即可),2-15日龄每天减少1小时,16日龄后不再补充光照。

(4)舍内饲养密度要适宜:0-10日龄的雏鸡每平方米40-50只,10-20 日龄30-40只,20-30日龄20-30只,42日龄每平方米20只。(5)注意通风:鸡舍内要通风,它能给鸡保证足够的氧气,但要防贼风。

(6)定期喂不溶性沙砾。沙砾能增强鸡的消化功能,有利于鸡的生长发育。

(7)一片林地以放养2000羽为宜,规模大不便管理,规模小效益低,每公顷林地放养3000羽土鸡为宜。晚春到中秋可放养,冬季气温低,虫草减少,应停止放养。

七、项目总投资预算,资金筹措及来源渠道

1、总投资预算 土鸡生长期内,大部分时间为自然放养,仅添一些精料,大大降低了饲养成本。目前,市场上良种肉鸡的价格为每公斤10元,而土鸡价格约在每公斤20元至30元之间,饲养一只2.1公斤重的土鸡,扣除饲养成本,可净赚16元。另外,土鸡的鸡蛋也是俏货,每只鸡年产蛋125枚,每枚价格为0.5元(包装并打出品牌后价格更高),至少收入50元。如果一个养殖户饲养10000只土鸡,一年可赚到20 万元。

投资估算合计投资22.5万元。

(一)改建厂房需投资(100㎡×200元)=2万元;

(二)新建污水处理设施以及50㎡沼池一座需投资2.5万元;

(三)投入种苗、饲料、生产器械、防治器材、工资福利等生产流动资金18元/只×1万只=18万;

八、项目的关联行动

1、基础建设

开始放养的几天为防应激,可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维生素C或复合维生素,调教土鸡上架是重要一环,可先将部分鸡捉上栖架,用手电照明,不要开灯,需反复3个晚上捉鸡上架;在补喂的饲料中不加工业原料和饲料添加剂,出笼前3个月不用抗生素和驱虫药;可养殖黄粉虫子、蚯蚓等,作为添加饲料,增强土鸡营养,促进其产量;土鸡蛋打上标签或印章,以示与笼养鸡蛋的区别,设计专门的包装箱上市出售。

(1)、防疫:1日龄时雏鸡皮下注射马立克氏疫苗;5-7日龄用鸡传染性支气管疫苗点眼或滴鼻;10日龄用传染性法氏囊疫苗饮水;12-15 日龄用新城疫Ⅱ系或Ⅳ系苗首免;20日龄胸部肌肉注射或颈部皮下注射禽流感疫苗;30日龄、75日龄各接种鸡痘疫苗一次、皮下刺种,2月龄进行第二次新城疫免疫。在接种疫苗后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 Vc、速补

14、氨基酸葡萄糖口服液等可增强免疫效果。

(2)药物预防:4-21日龄鸡白痢最易发生,从第3日开始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预防。预防药物如青霉素、土霉素、大蒜汁等;15-60日龄易发生鸡球虫病,可用克球粉、氯苯胍、青霉素等,加入饮水中,药物连喂5天后停2天,可继续饲喂。在肉鸡中后期防治疾病尽可能不用人工合成药物,多采用中药及采取生物防治,以减少和控制鸡肉中的药物残留。

2、项目分工

雏鸡阶段用全价饲料。第一周龄每天喂6次,第二周龄每天5 次,第3-4周龄每天4次,第5-6周龄每天3次,第7周后逐步过渡到成年鸡料,并减少饲喂数量。放养第一周后,早、晚各喂1次,第二周每晚一次,对品质较高,生长快的土种鸡5周龄后可逐步换为谷物玉米等杂粮。

九、项目的风险分析(含技术、市场的风险分析等)

该项目投资大,技术含量高,管理工作要求严格,受市场需求制约,存在一定的投资风险。投资该项目应积极争取到国家的优惠政策和信贷扶持,引入先进的加工技术和管理人员加强管理,提高产品品质保持小家禽“土、特、优”的特色。土鸡要选择抗病力强的良种鸡,3~4周龄前与普通育雏一样,选择保温性能较好的房间进行人工育雏,脱温后再转移到山上放养。小鸡刚开始放养时没有上山觅食习惯,要人为地训练才行。一般需2人配合,一人在前边吹哨并撒抛颗料饲 料,让鸡随抢食,另一人在鸡后用树枝驱赶,直到全部上山。每天中午还应在山上吹哨补食1次,强化训练,傍晚再用同样的方法训导鸡归舍,训练10天左右,鸡群就建立了条件反射。在舍内饲养20天后,即可选择晴天放养。最初几天,每天放2-4小时,以后逐渐延长时间。夏天30日龄、春秋35日龄、冬天45日龄即可转入舍外饲养,初进林地时要用尼龙网限制在小范围内,以后逐步扩大,最好用丝网围栏分区轮放,放一周换一块地方,每亩地100---150只即可。病死鸡的处理:如发现病鸡及时隔离,死鸡应立即深埋或烧掉,对场地用具和物品用0.2—0.4%的过氧已酸进行消毒。

鸡舍卫生及消毒:舍内用具及物品应经常清洗、保持干净。舍内鸡粪每隔半月清理一次,用10%-20%的生石灰水消毒,并用尼龙布密封鸡舍用40%福尔马林溶液熏蒸。同一块林地放养2—3年后要更换另一块林地,让林地自然净化2年以上,待全面消毒后再养鸡。

严防鼠害或其它动物侵害:林地或草地用铁丝网、尼龙网或竹栅栏圈围,防止鸡外逃或野兽入侵。

注意天气变化:要及时收听当地天气预报,在雨、雪来临前要做好鸡舍的防风、防雨、防漏、防害工作。

十、项目的基础条件(与课题相关的现有技术,设备基础和工作基础)

1、现有技术近年来,随着国内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营养意识和食品安全意识不断增强,优质、安全的肉鸡产品备受关注,需求量加大。消费者不仅要求肉鸡产品营养丰富,而且要有良好的感官性状和口味,更重要的是要求产品安全无污染。而目前以国外引进的白羽为主体的快速型肉鸡产品色泽差,药残过多,且风味严重不足,远远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其生产急剧萎缩。

我国近年养殖的普通杂交三黄鸡,虽然有一定的市场,但因其仍采用品种(品系)配套杂交和全程配合饲料关养方式,鸡肉品质仍满足不了消费者的要求,能形成规模化、集团化发展的龙头企业并不多。尤其在当前,执行WTO规则势必意味着我国肉鸡产业将经受国外价廉、卫生、安全肉鸡的强烈冲击。对此,越来越多的国内从业者们已清醒地认识到,完全依赖国外鸡种、设备和常规饲养方法已难以适应国内外肉鸡消费市场的需要。如何根据我国地方鸡种优质味美、生活力强、品种资源丰富的特点,形成规模化饲养、产业化发展,走有中国特色的肉鸡业发展道路,提高产品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成为业内人士共同关心的重大课题。

优质土鸡养殖是我国现代肉鸡业中独具特色的一个新兴产业。优质土鸡也是优质黄羽肉鸡中的一个重要类型,又称优质地方品种鸡、本鸡、草鸡、本地鸡,特指优质地方品种鸡的直接利用和生产,其血统较为纯正,以肉用为目的。与上述普通肉鸡相比,我国优质土鸡虽然增重较慢,饲料转化率不高,但抗病力强,营养丰富,肌肉嫩滑,肌纤维细小,肌间脂肪分布均匀,水分含量低,鸡味浓郁,风味独特,产品安全无污染,因而深受市场的青睐,价格是普通肉鸡的2~3倍,从而展示出我国肉鸡生产与消费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各地尤其是我国南方数省(市)迅速掀起了饲养优质土鸡的热潮,其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业化发展势头迅猛,成为当前农村新的极具活力的经济增长点,被誉为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效益土鸡”。我国有发展优质土鸡生产的基础和有利条件,有极为强劲的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可以预见,优质土鸡及其配套系的养殖将成为我国现代肉鸡生产的主体,发展前景广阔。

2、设备基础

养鸡业在近十年里发展迅速,规模养鸡方兴未艾,2001年底存栏肉鸡372万只,当年出栏649万只。但随着养鸡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千家万户的散养已逐渐暴露出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信息不灵等问题。蒙城政府决定以“公司+农户”的形式,以蒙城县京华养殖集团为龙头,大力进行国内优质肉鸡的生产开发,快速占领市场,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与农户两方面的优势,使养鸡业真正做大做强,振兴蒙城县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

十一、产业前景分析。

林下养殖生态效益分析 篇6

1林下养殖的发展原则

发展林下养殖,一定要坚持生态优先,根据林木各个生长期的不同选择适宜的林下养殖模式,确保林业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要坚持因地制宜,依据生态环境评价体系确定林下养殖的开发,确保林下养殖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还有就是要坚持寻求科技的支撑,积极研究和运用林下养殖的各项技术,不断完善养殖技术体系。

2发展林下养殖可资推广的模式

林下养殖模式是指林下养殖经营中按不同经济条件采取的林下养殖产业管理方式的总和。如前所述,发展林下养殖必须坚持一定的原则,因地制宜选择适宜的养殖模式十分重要。一般来说,林下养殖可资推广的模式有以下几种。

2.1林禽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禽类动物,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林下养殖模式,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这种模式能够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蛋鸡、肉鸡、鸭类,肉鸡、肉鸭每年出栏4茬;另一种是鹅类、斗鸡、柴鸡,实行放养和舍饲相结合,每年能出栏2茬。

2.2林羊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绵羊或山羊,适宜在10m×3m×3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2.3林兔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种兔或野兔,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2.4林猪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猪,适宜在8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每年可出栏3茬。

2.5林牛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肉牛或奶牛,适宜在大小行间隔10m×3m×3m株行间距林地推广,林下可间作牧草。肉牛育肥,每年出栏2茬。

2.6特种养殖模式

林下养殖梅花鹿、貂、狐狸、蓝孔雀、鸵鸟、蛇类、鹰嘴龟等特种动物,适宜在7m×4m株行间距的林地推广。

3加快林下养殖发展的措施

3.1切实加强组织与协调配合

加快发展林下养殖业,首先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配合。各级政府要把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措施,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尽快出台适应当地林下经济发展的实施细则。同时还要加强监督检查、监测统计和信息沟通,充分发挥管理、指导、协调和服务职能,形成共同支持林下经济发展的合力。

3.2科学规划林下养殖规模

发展林下养殖,要因地制宜,科学地进行规划。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意见》,合理布局林下养殖的模式,切忌不能够盲目发展,一哄而上。规划制订过程中,要把发展林下养殖与森林资源的培育、保护等生态建设工程紧密结合,并根据当地农民的养殖习惯,突出当地特色,合理确定林下养殖发展方向和模式。

3.3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要推进林下养殖的发展,应该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大力推广“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基地+农户”的运作模式,以产业龙头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林下养殖的快速发展。为此,有关部门可选择几个优秀的林下养殖户作为示范点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通过典型示范,推广先进养殖技术和发展模式,从而带动更多的农民投身于林下养殖的发展。

3.4强化科技支撑,搞好技术服务

林下养殖的推进与发展,不是一家一户的事情,它涉及多个行业,覆盖万户千家,需要各个相关部门的悉心支持与精心服务,这其中重要的是要搞好技术服务,要加强与有关科研院所、技术推广部门的合作,大力引进应用林下养殖的新技术、新模式。同时,应该积极加强对林下养殖户的科技培训,不断提高养殖技术骨干和示范户的专业技能水平,做到每个林下养殖区至少推广应用一项新技术,培育发展一个科技强户。另外,还要搞好资金支持服务和市场营销服务,使林下养殖养得好、卖得出、效益高。

3.5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

发展林下养殖,必须加强以标准化养殖、标准化生产为内容的标准化建设,推动林下养殖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竭尽全力实施养殖业品牌战略,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不同地区要根据当地林下养殖发展条件和特色产品与市场的需求,不断提升养殖产品的质量,以过硬的产品品质赢得市场,这样才能很好地保障广大林下养殖户的利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西梁村,已建成围网养殖专业区40个,规模养殖美国七彩山鸡、珍珠鸡、贵妃鸡、柴鸡、鹅、牛、羊、猪等多种林禽、林畜,成为山西省规模最大、最成功的林下经济发展区。该村林下养殖面积超过了6.67hm2,养殖规模达到5.5万只,其中鹅6000只,肉鸡1.1万只,蛋鸡3.8万只,形成了孵化、育雏、检疫、配方、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打造了“洪历山”牌柴鸡蛋品牌,年收益达30多万元。

4结束语

林下养殖生态效益分析 篇7

鳜鱼 (Siniperca chuatsi) , 别名翘嘴鳜、桂鱼、季花鱼, 隶属鲈形目鮨科鳜属[3], 常见种类有翘嘴鳜、斑鳜和大眼鳜。鳜鱼属温水性淡水鱼类, 底栖生活, 喜群集穴居, 静水或微流水均适宜, 水草繁茂的浅水带尤其适合于鳜鱼的摄食栖息。鳜鱼以活鱼虾为食, 是凶猛的掠食性鱼类[4], 其肉质鲜嫩、少细剌, 富含人体必需的氨基酸, 脂肪含量较低, 是驰名中外的淡水名贵鱼, 深受消费者青睐, 市场前景广阔。

目前, 市场对大规格商品蟹和名优鱼类的需求日益加剧, 生态养殖大规格商品蟹、鳜鱼已成为当今名优水产产业的重中之重, 其不仅市场价位高, 而且销售渠道广。现从池塘条件、水质调控、投放苗种、饲养管理等方面介绍河蟹池套养鳜鱼生态养殖技术, 对养殖户来说是提高养殖经济效益最便捷、最重要的手段。

1 河蟹池套养鳜鱼生态养殖技术

1.1 池塘条件

养殖池塘位于安庆市宜秀区石塘村内, 面积2 hm2, 坡比1∶ (2~3) , 水深1.5~2.0 m, 池底淤泥8~10 cm, 排灌系统配套, 防逃设施好, 水源丰富, 交通便捷。

1.2 放养前准备

1.2.1 清塘消毒。

修坡护埂, 建造防逃设施, 清除池底过多的淤泥和腐殖质, 曝晒池底1个月后, 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消毒, 用量1 125~1 500 kg/hm2, 7 d后注水。

1.2.2 种草移螺。

以种植轮叶黑藻、伊乐藻、苦草、金鱼藻为主, 在池塘水体中至少形成3种以上的水草种群, 使水草覆盖率在中后期达到60%~70%, 如果水草不足, 要及时补充;如果水草覆盖率超过70%, 应及时割除, 防止发生“闷塘”现象。分2次投放螺蛳, 以免因一次性投螺量大导致水质偏瘦而滋生青苔。一般在清明前投放螺蛳2 250~3 000 kg/hm2, 6—7月再投放750~1 500 kg/hm2, 在投放螺蛳时一定要全池均匀撒开。

1.2.3 培育饵料鱼。

在清塘后, 放养发育良好的2龄鲫鱼45~60组/hm2, 雌雄比例1∶3, 放养前必须用3%~5%的食盐水浸洗5 min, 再放入水草分布密集的水域。待温度回升后让其自然繁苗, 为鳜鱼种下塘提供适口饵料鱼。

1.3 苗种放养

1.3.1 蟹种放养。

选择当地培育的长江水系中华绒螯蟹种, 投放的蟹种要求甲壳完整, 肢体齐全, 活力强, 规格整齐, 同一来源, 无“小老蟹”。放养密度1.05万只/hm2, 放养规格120~160只/kg, 放养时间为2月, 放养的蟹种要进行围养, 以便于前期集中投喂, 提高饵料利用率;同时避免其过早进入水草栽种区, 影响水草生长。一般5月中旬可撤掉围隔。

1.3.2鳜鱼种放养。

池塘养蟹增效的一个有效办法是套养鳜鱼, 放养密度750尾/hm2, 规格为4.5 cm的当年人工繁殖苗种, 年底可养成商品鳜鱼。少量投放鳜鱼能有效清除部分野杂鱼类, 减少与河蟹争食, 降低饵料成本。

1.3.3 青虾苗、细鳞斜颌鲴和鲢鳙鱼放养。

为了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 提高养殖产量和效益, 可适当配养在食性上与河蟹、鳜鱼不产生矛盾的品种。投放青虾苗22.5 kg/hm2, 规格2 000只/kg;细鳞斜颌鲴450尾/hm2, 规格5 cm;鲢鳙鱼150尾/hm2, 规格0.5 kg/尾左右, 鲢、鳙鱼比例2∶1。

1.3.4 苗种消毒。

苗种须经过严格检疫和消毒。鱼种在放养前采用3%~5%的食盐水浸洗5~15 min, 河蟹用6 mg/L高锰酸钾浸洗10~20 min, 用药时间视水温和鱼的耐受力而定。

1.4 饲养管理

1.4.1 饵料投喂。

投喂饵料要根据气候、水质、前1 d的摄食情况、病害发生情况等灵活掌握。河蟹按照“两头精、中间青”、“荤素搭配、精青结合”的科学投饵原则和遵循“四定”原则, 即定点、定时、定质、定量进行人工投喂管理, 投喂的饵料以2 h以内吃完为宜。

早期 (4—6月) 饵料品种以动物性饵料野杂鱼为主, 植物性饵料玉米、小麦、南瓜为辅;中期 (7—8月) 以玉米、小麦、南瓜为主, 动物性饵料为辅;后期投喂野杂鱼辅以小麦、玉米促进河蟹育肥。饲料日投喂量为存塘蟹体重的10%~30%, 并根据存塘蟹摄食强度、饲料种类、季节、天气、水色等情况灵活掌握, 以食完为度。因此, 一定要勤观察, 随时增减投饵量。鳜鱼饵料根据养殖的实际情况重点安排在7—9月, 每月各补充投喂1次饵料鱼, 饵料鱼规格以其体长为鳜鱼体长的35%~55%, 体高小于鳜鱼的口径为宜。投放饵料鱼数量, 按鳜鱼与饵料鱼尾数比1∶ (8~12) 为宜。

1.4.2 水质调控。

一是换水。春季水位0.6~0.8 m, 每隔20 d左右换水1次;夏、秋季水位1.2~1.5 m, 每隔7 d换水1次, 每次换水30~40 cm。高温时每天都应加注新水1次, 形成微流水, 增加池水溶解氧, 但应注意在河蟹蜕壳高峰期不能加水。二是调水。即调节池水的p H值, 宜控制在7.5~8.5。方法是施用生石灰, 每隔15~30 d施用1次, 按1 m水深施放150~300 kg/hm2, 使池水始终保持微碱性, 促进河蟹蜕壳生长。三是改水。即泼洒光合细菌, 每20~30 d施用1次, 每次施用量为75 kg/hm2, 但使用生物制剂时, 不施用生石灰。

1.4.3 病害防治。

坚持“以防为主, 防重于治”的基本方针, 从源头抓起, 严把饲料质量关, 种苗消毒后下塘, 合理施用生石灰泼洒水体, 投放生物制剂改善水体生态环境, 拌饵投喂三黄散、水产用复合维生素VC、VE等预防措施, 促进鱼蟹生长, 减少疾病的发生。同时, 安排专人了解河蟹吃食、活动情况、检查防逃设施、防止敌害侵袭、做好各项记录等工作。

2 效益分析

测产验收结果表明, 平均产商品蟹981 kg/hm2, 平均规格0.12~0.15 kg/只;平均产鳜鱼300 kg/hm2, 规格0.4~0.6 kg/尾;平均产青虾105 kg/hm2、细鳞斜颌鲴112.5 kg/hm2、鲢鳙鱼225 kg/hm2。总产值220 510元, 总投入119 745元, 总利润100 765元, 平均产值110 255元/hm2, 利润50 382.5元/hm2, 经济效益显著。

3 结语

在蟹池中套养鳜鱼, 可以将低质的野杂鱼转化为优质鳜鱼, 不仅提高养殖效益, 还控制了野杂鱼的过度繁殖与河蟹争溶氧、争空间, 有利于河蟹生长。青虾摄食能力比河蟹弱, 吃河蟹剩余饵料, 清扫残饵, 防止败坏水质。细鳞斜颌鲴能够刮食池塘底部有机碎屑、附着的藻类和植物碎片, 起着“清道夫”的作用, 可有效控制蟹塘青苔及蓝藻的发生。鲢鳙鱼滤食浮游生物、有机腐屑, 防止了水体的富营养化。这种生态养殖模式在养殖期间基本实现了零排放, 达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的目的, 值得大力推广。需要注意的是, 河蟹与鳜鱼均要求水色较清爽, 溶解氧含量高, 在防病、治病上都需要谨慎使用药物, 一般采用生石灰为好。

摘要:从池塘条件、放养前准备、苗种放养、饲养管理等方面介绍河蟹池套养鳜鱼生态养殖技术。对其经济效益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该养殖技术经济效益十分显著, 平均产商品蟹981 kg/hm2、鳜鱼300 kg/hm2, 加上配养的青虾、细鳞斜颌鲴、鲢鳙鱼, 平均产值110 255元/hm2, 利润达50382.5元/hm2。

关键词:河蟹,鳜鱼,套养,生态养殖,效益

参考文献

[1]曹克驹.名特水产动物养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3:7-24, 217-222.

[2]林乐峰.河蟹养殖与经营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147-152.

[3]梁银铨, 崔希群.鳜鱼人工繁殖的生态生理学特性[J].水生生物学报, 1992 (1) :90-92.

黄鳝生态循环养殖的效益评价 篇8

一、基本情况

1. 养殖模式。水蚯蚓养殖水田面积与黄鳝网箱养殖池塘面积比为1∶4;每亩池塘放养6米2的网箱25口,每口网箱投放黄鳝苗种8千克;黄鳝用水蚯蚓与全价配合料按1∶1比例混合投喂,日投饵量5%;池塘内套养适量的鲢、鳙鱼,力求通过能量食物链和生态学原理建立生态循环养殖模式。

2. 养殖结果。以2011年公司2号池塘养殖情况为例,该池塘面积39.8亩,经过6个月饲养,产黄鳝31 283千克,亩均产786千克,产鲜鱼9360千克;总产值1 682 876元,亩均产值42 283元;总支出912 422元,亩均成本22 925.2元;总利润770 454元,亩均利润19 358.1元。黄鳝成活率93%,鱼种成活率95%。

3. 为探索该养殖模式的综合效益,我们委托中科院亚热带现代农业生态研究所对猪粪样、猪粪处理样,养殖黄鳝产品和野生黄鳝产品,养殖水蚯蚓的田间土壤和邻近稻田土壤,养殖池塘进、排水口的水,分别采样进行对照检测,取数据平均值,详见表1、表2、表3和表4:

二、综合效益评价

1. 经济效益

采用这种循环模式养殖,黄鳝不需驯食,可以生产出仿生态食品,获得亩均产值42 283元,亩均利润19 358元的经济效益,在淡水养殖中比较理想。

2. 生态效益

①表1数据显示:水蚯蚓分解利用了猪粪中87%的氮、79%的磷和40%的钾,说明利用猪粪养殖水蚯蚓不仅可以生产高蛋白的生物饲料,而且能有效解决农村生猪生产猪粪处理的难题,改善农村的生态环境。

②表2数据显示:利用水蚯蚓投喂黄鳝,生产产品与野生黄鳝比较,除脂肪偏高外,其余营养成分和野生黄鳝差距不明显,产品安全性能好,产品质量优。

③表3数据显示:田间施用猪粪3年后和邻近稻田的部分成分比较(除磷外)仍然相对稳定,说明使用猪粪养殖水蚯蚓没有造成土壤的富营养化和沙漠化,对土壤肥力影响不大,可以推广。

④表4数据显示:黄鳝排泄物进入养殖池塘被水体中浮游生物利用,鲢、鳙鱼吸食浮游生物和微生物分解后,水体pH值略有下降,化学耗氧量略有上升,其余数据影响不大,且符合《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没有造成水质污染。

综上所述,利用该生态循环养殖模式既可以处理猪粪污染,又不造成土壤肥力变化和养殖水质恶化,能生产出优质仿生态黄鳝,生态效益显著。

3. 社会效益

猪粪养殖水蚯蚓,1个人只能负责3亩地左右的生产,整个养殖过程中40亩池塘、10亩水田要聘用5个劳动力负责水蚯蚓生产、2个劳动力负责黄鳝养殖、1个劳动力负责进出货物和防病治病等管理工作,这既安排了劳动力就业,又带动了周边农户引进先进的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社会效益明显。

三、讨论

1. 施粪稻田和邻近稻田土壤的氮含量相对《GBW07401土壤成分分析标准物质标准值》而言均高出50%,其余成分均偏低,其原因有待进一步探究。

2. 养殖黄鳝的脂肪偏高,我们准备采用调整水蚯蚓和黄鳝配合饲料的比例进行对照养殖,探索最佳的配比模式。

3. 有待进一步适当调整水体中黄鳝、鲢鱼、鳙鱼的数量以及饵料配比等,建立一种最佳的养殖模型,使循环养殖中能量既得到有效利用,又不造成水质恶化,真正实现循环养殖业高效、优质、安全、生态。

注:本试验项目获湘潭市科技计划项目(立项编号NY20111028)和湖南省畜牧水产技术推广专项支持。

上一篇:立春的优美句子说说语录下一篇:魔法师与树精灵大班音乐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