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纠纷论文

2024-06-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纠纷论文(精选7篇)

经济纠纷论文 篇1

3经济纠纷案件

案例简介:

2001年,被告(大酒店)公开招标装修工程,包括原告(装饰工程公司的数家公司参与投标,原告的投标书上报价一栏写明“装修款不超过160万元”。原告中标后,双方签订了工程承包合同书,约定:原告对被告的酒店装修工程实施总承包,该工程应于2002年9月底完成。合同第三条为:“装修款暂定为160万元,预算由甲方提出后经乙方同意,并经XX银行审核,不再更改。”

合同签订后,被告向原告支付了50万预付款,原告开始施工。数月后,原告提出一些装修项目变化、材料涨价,工程造价应提高至320万元。被告拒绝。双方产生争议,原告中止了工程。后双方达成协议:装修款定为240万元,并请银行进行了审核,三方在价款协议书上均已签字。

2002年10月底,工程结束,被告于验收后接受并开业,但一直拒付190万元工程款。双方无法达成共识,原告便于2003年3月诉至法院,请求被告支付工程款庭审情况:被告的答辩理由是:装修款实际超出原投标书和合同规定的160万元;该酒店为国有企业,应经审计部门对工程款审计。审计部门对工程进行了审计,结论为:未发现违反财经纪律,但工程款按市价计过高。被告遂提出应按审计意见降低工程款50万元,原告延期完工,应付赔偿责任。被告认为应依投标书、合同规定和审计意见来确定工程款,并提起反诉,要求原告承担迟交工程的责任。

原告认为:双方签订的工程承包书合法有效,原告工程无质量争议。被告应按三方最后签订的价款协议书的规定支付工程款。理由为:

1、工程款的数额只能以合同确定。

招标属要约邀请行为,投标是要约行为。但双方一旦订立了合同,其权力义务就应依合同确定。《招标投标法》中强调应当按合同而非投标书来履行合同,这表明合同书与投标书的内容可以不一致,不一致时应依合同规定来履行。在本案中,投标书与合同约定的价款不一致,合同已修改了投标书的内容,就应按修改后的合同条款来确定工程款。

2、合同内容变更后,应以最终协议内容确定价款。

经济纠纷论文 篇2

一、来源及含义

(一) 循环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环境保护思潮和运动崛起的时代产生。“循环经济”一词是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受当时发射宇宙飞船的启发来分析地球经济的发展提出生态经济时谈到的。

“循环经济”一词并非国际通用术语, 在学术界尚存争议, 从各种文献对它界定的共同性来看, 就是指通过资源循环利用使社会生产投入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的经济发展模式。

(二) 绿色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绿色经济”是由经济学家皮尔斯于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先提出来的。在经济学界, 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绿色分配、绿色技术此起彼伏, 使绿色经济成为经济学界研究和讨论的热点命题。但直到目前对绿色经济的内涵、外延以及特征等方面都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相关理论正处于不断探讨和完善之中。

绿色经济的“绿色”, 不是人们感知意义上的颜色, 而是一种象征性用语。一般认为绿色经济是指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 通过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高效地、文明地实现对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 使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和生活质量持续提高的一种生产方式或经济发展形态。

(三) 生态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20世纪60年代末, 美国经济学家鲍尔丁在他的论文《一门科学———生态经济学》中首次使用了“生态经济学”这一术语, 成为生态经济学学科的最早倡导者。他在该书中倡导用市场经济体制控制人口的增长、环境污染和协调消费品的分配、资源的开发利用。此后, 生态经济学在西方逐渐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毫无疑问, 生态经济学就是以生态经济为研究对象的。应该指出的是, 尽管国内外的生态经济学家对生态经济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但是, 他们在许多方面还没有达成共识。两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第一, 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 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 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 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 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实现经济腾飞与环境保护、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第二, 生态经济是让整个产品的生产、使用和废弃的全过程像生态系统一样形成全封闭循环, 最终达到资源的零输入和废弃物的零排放, 使生产系统自持, 也就是真正的可持续发展, 是理想化阶段, 在知识经济的后期才有可能做到。目前, 各个国家生态经济的发展仅仅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趋势。

(四) 低碳经济的来源及含义

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最早起源于西方国家。早在2003年, 英国颁布的《能源白皮书》, 使之成为世界上最早提出“低碳经济”的国家。

低碳经济是碳生产力 (单位碳排放的经济产出) 达到一定水平的经济形态, 它的着眼点是未来几十年的国际竞争力和低碳技术产品市场, 目标是低碳高增长。低碳发展通过技术跨越式发展和制度约束得以实现, 表现为能源效率的提高、能源结构的优化以及消费行为的理性。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 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又一次重大进步。低碳经济实质是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清洁能源结构问题, 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生存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20世纪后半期产生的新经济思想, 是对人类和自然关系的重新认识和总结的结果, 也是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中陷入资源危机、环境危机、生存危机深刻反省自身发展模式与改进的产物, 因此它们有许多相同之处, 当然也各具特色。

二、相同的理念、支撑点和追求

(一) 新的价值观念和消费观念

新的价值观念包括:在考虑自然资源时, 不仅视为可利用的资源, 而且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在考虑科学技术时, 不仅考虑其对自然的开发能力, 而且要充分考虑到它对生态系统的维系和修复能力, 使之成为有益于环境的技术;在考虑人自身发展时, 不仅考虑人对自然的改造能力, 而且更重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能力,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新的消费观念摈弃过渡浪费和奢侈之风, 提倡绿色消费, 也就是物质的适度消费、层次消费。是一种与自然生态相平衡的、节约型的低消耗物质资料、产品、劳务和注重保健、环保的消费模式。在日常生活中, 鼓励多次性、耐用性消费, 减少一次性消费。而且是一种对环境不构成破坏或威胁的持续消费方式和消费习惯。在消费的同时还考虑到废弃物的资源化, 建立循环生产和消费的观念。

(二) 支撑点是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是以绿色科技和生态经济伦理为支撑点。

绿色科技是指科学技术的生态化, 因而又称之为生态科技, 主要是针对科学技术的功能及社会作用而言的, 它涉及到科技伦理和科技价值问题。绿色科学技术或者生态科学技术是建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基础上的, 目的是促使人与自然协同演进、共同发展, 是在生态自然观指导下, 受生态意识支配和生态伦理、生态价值约束的科学技术, 这种有利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与统一的科学技术越是发展, 人与自然间的关系越融洽, 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优化也就越有保障。自然性和人类性是绿色科技的显著特征。

生态经济伦理是适应当代人类发展的生态经济的新时代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经济伦理。生态经济伦理的深刻内涵是:生态经济伦理强调环境忧患意识的重要性;生态经济伦理追求平衡、和谐的道德境界;生态经济伦理的根本价值观是可持续发展。

(三) 追求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都追求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和环境友好的实现, 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时不能把自身置于这个大系统之外, 而是将自己作为这个大系统的一部分来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要充分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 尽可能地节约自然资源, 不断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物质转化的全过程采取战略性、综合性、预防性措施, 降低经济活动对资源环境的过度使用及对人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从生产的源头和全过程充分利用资源, 使每个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少投入、少排放、高利用, 达到废物最小化、资源化、无害化。并且用生态链条把工业与农业、生产与消费、城区与郊区、行业与行业有机结合起来, 从自然-经济大系统出发, 使人类经济社会的循环与自然循环更好地融合起来。

三、不同的侧重点、突破口和核心

(一) 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循环经济侧重于整个社会的物质循环, 强调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3R”原则以实现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 提倡在生产、流通、消费全过程的资源节约和充分利用;绿色经济关爱生命, 鼓励创造, 突出以科技进步为手段实现绿色生产、绿色流通、绿色分配, 兼顾物质需求和精神上的满足;生态经济则吸收了生态学的相关理论, 核心是经济与生态的协调, 注重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有机结合, 以太阳能或氢能为基础, 要求产品生产、消费和废弃的全过程密闭循环, 需要长期的努力和坚持。而低碳经济是针对碳排放量来讲的, 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采用清洁能源, 以期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量缓和温室气候, 使在较高的经济发展水平上, 碳排放量比较低的经济形态。

(二) 解决危机的突破口不同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都是以人为本, 解决人类生存危机, 但是它们解决问题的突破口各异。循环经济是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存环境的改善来体现的;绿色经济实施绿色分配, 如保证最低收入人群的基本生活消费和费用支出;生态经济则将人类看成是具有最高级智慧的生物, 通过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创造、依存和协同进化的关系达到人类经济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低碳经济通过减少碳排放量, 使得地球大气层中的温室气体 (CO2) 浓度不再发生深刻的变化, 保护人类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和气候条件。

(三) 核心不同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物质的循环, 使各种物质循环利用起来, 以提高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率。绿色经济以人为本, 以发展经济、全面提高人民生活福利水平为核心, 保障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 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公平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 使社会系统的最大公平目标得以实现。生态经济学研究现状, 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 以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 其核心是能源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和人类消费发展观念的根本性转变。

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将引起现代经济发展的全方位的深刻变革。这场变革对发展中国家而言, 不可能一蹴而就, 它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因为支撑这场变革的重要条件:绿色科技的进步, 市场机制的建立, 价值观念、消费模式的改变, 生态经济伦理形成都需要时间。我国也面临着从传统的资源依赖过量消耗型、粗放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向资源节用循环型、集约经营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我们应理性地对待, 清醒地认识我国当前的国情, 克服盲目地不切实际地攀高。因此, 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也就是说, 要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摘要: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环境危机、能源危机产生后, 相继出现的几种经济形态, 旨在解决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它们有相同的理念, 内容有交叉, 极易产生混淆, 却又在研究的侧重点、突破口和研究核心上有着各自的特点。它们都是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完成这一转变需要相关条件。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在于加速经济转型, 按照经济发展的规律, 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资源节约型的发展道路。

关键词:循环经济,绿色经济,生态经济,低碳经济

参考文献

[1]、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2]、钟建平.生态伦理与绿色经济[J].丽水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3 (6) .

[3]、韩锦芳.试论绿色经济的发展[J].山西能源与节能, 2005 (4) .

[4]、王育德, 步秀君, 贾东水.绿色经济论[J].经济论坛, 2004 (16) .

[5]、李彦龙.哲学视野中的生态经济[D].中共中央党校, 2004.

[6]、陈建国.生态经济和知识经济[J].江西社会科学, 2000 (7) .

市场经济中的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篇3

一、实体经济及其特点

实体经济是以物质资料的生产经营活动为主,以精神产品与各种服务类产品的生产经营活动为补充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通信业、商业、建筑业、服务业等,也包括教育文化、医疗、卫生、艺术、体育等精神类产品的生产与经营部门。

实体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本条件,只有实体经济的发展才能真正促进人民文化生活水平的总体提升。其概念决定了其三大基本特点:

有形性。任何实体经济都以一定的物质条件为依托,能为人们切实地感知和触摸。

主导性。实体经济是一国或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人类赖以生存的保证,它主导着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进程。

趋降性。即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实体经济在所有经济总量中所占的比重会趋于下降。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实体经济总量有的已经降到50%以下。

二、虚拟经济及其特点

实体经济的不断发展,拓展了经济的覆盖范围,产生了生息资本,并且促成了利息这一经济范畴的独立化,同时形成并促进了信用制度的发展,造成了“收入的资本化”,人们因此就可以通过收入的资本化,定期得到一定的收入,形成了以股票,国/债券等为主要形式的虚拟资本,而且通过人类自身也创造了各类衍生品,促成了虚拟经济的产生和发展。

在现代经济运作中,虚拟经济就是以虚拟资本为核心,以各种信贷体系为依托,以各类金融衍生品为补充的一切经济运作形式,其特点表现为:

无形性。虚拟经济是一种虚拟的,以钱生钱为主要特征的经济运作方式,会逐渐脱离实物依托,只通过资本的不断流转,而扩大其规模。

复杂性。虚拟经济的发展及创新,是被大多数人接受的主观性的无实物积淀或假托实物基础的创新。有着复杂变换的一面:(1)运作方式的复杂化。通过各种创新与衍生,造成运作方式的相对复杂,再加上人为因素,导致运作方式的更加复杂与不透明。(2)组成的多样性。包括各类有价证券,信用凭证等,而且随着衍生品的出现与增多,还会有更多的新的组成方式。(3)内部联系的多头性。银行、金融机构、证券市场、实体经济等等之间,以及自身内部都有着多方面的联系与影响,并且随着规模的扩大与形式的多样化,各种联系会以乘数倍扩张而更趋复杂。(4)不稳定性。在虚拟经济的运作过程中,信用是其发展的基础与保证,各投资者,借贷者等之间及内部的联系与影响都以层层叠叠的各种信用,契约等为纽带,一旦其中一个环节脱节,就会导致整个经济如多米诺骨牌一样整体瘫痪。

扩张性。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虚拟经济在其中所占的比重会越来越多。而且经济体越发达,虚拟经济所占比重越大。

投机性。西方经济学中假定人都是追逐利益最大化的,但因为信息等的不对称与不完全,尤其在对虚拟经济的运作中,人的投机本性会增多。就造成马克思所说的经济虚假繁荣。

回归性。因繁荣的虚假,只要整体运作中的某一个环节出现了问题,就会通过经济危机的方式实现回归。2008年爆发的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的全球金融危机就是明证。

三、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运作组成了市场经济的运作,它们的发展,共同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它们之间通过相互间的作用达到彼此的平衡。

(一)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其发展程度决定了虚拟经济的发展状况

(1)虚拟经济产生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过程中。(2)虚拟经济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3)实体经济的发展状况归根到底是虚拟经济发展状况的衡量标准,虚拟经济不能过分脱离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

(二)虚拟经济有相当的独立性

虚拟经济以股票,国,债券等为代表。国/债券的发行,在一定程度上不能代表实体经济的成长与壮大;股票,若是新上市公司所发行的股票,则能反映实体经济状况,而股市上大部分股票价格的上涨与下跌,只能是股市上人们对于某公司的行情的判断,并不能完全代表此公司的实际情况。故在很大程度上,虚拟经济的状况会脱离实体经济的真正状况,表现出一种虚构的需求。

(三)虚拟经济反作用于实体经济,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但一定时候,又会影响甚至严重阻碍实体经济及国民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的发展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所派生的金融交易需求相适应时,虚拟经济便能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当虚拟经济的发展适度繁荣时,企业便能够筹集更多的资金,从而促进投资市场,及由此引起的劳动力市场,产品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也能增加那些拥有以股票为代表的金融资产的消费者的财富拥有量,促使他们有更多的资金和信心去消费,从而促进消费市场的繁荣与发展。以此促进了收入一消费一投资的良性循环。当虚拟经济规模不适合于实体经济发展和居民财富积累所派生的金融交易需求时,会阻碍实体经济的发展,严重时,会造成经济衰退。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会因其中的某一个环节的脱节而造成危机,造成资金外逃,股市、房市、汇市、衍生品市场缩水,从而发生金融危机及实体经济危机;造成消费力下降,劳动市场失业率上升,使整个国民经济衰退。

因此可知,市场经济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辩证的矛盾统一体。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是基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的辩证式发展。首先应重视市场经济的根本基础——实体经济的发展;其次,要重视虚拟经济的作用,利用其促进经济发展的功能,促进实体经济的更加繁荣与发展;再次,要对虚拟经济进行适当的控制和监管,其规模不能太过脱离实体经济的实际规模而无限度放大;最后,还要注意国内与国外总的经济中的实体与虚拟的平衡发展,注意监管整个世界市场的虚拟经济,保证国与国之间,虚拟与实体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经济纠纷论文 篇4

宝洁公司开发一次性尿布的决策是在通过大量有针对性的,科学且严密的市场调研后,从而把握到顾客和市场的真正需求,进而得到准确而充分的市场数据的基础上进行的。宝洁公司通过详尽的市场调研了解到顾客和市场所需要的产品,并且通过选择合适而正确的开发市场以及通过无数次的试验,对产品进行改进,使之更满足顾客需求,另外,宝洁公司设法通过降低成本和销售价格以更好的适应消费者的消费能力,最终使宝洁一次性尿布在与其他品牌的尿布竞争中脱颖而出。

这个决策和开发过程,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的过程。现代市场营销是以消费需求为中心,在满足消费需求的情况下,又追求企业的长期合理利润的基本精神,其强调面向市场、注重满足顾客需求。而宝洁一次性尿布的这个开发过程,就是一个面向市场、了解顾客——满足顾客过程,充分体现了现代市场营销的基本精神。

民间经济纠纷起诉状 篇5

9月19日,祁门县乔山学校班主任会议在该校会议室举行,本次会议由校长谢培军主持。

首先政教处结合该校的实际情况布置了当前班级工作,督促班级做好德育、安全、卫生等工作。分管政教工作的副校长胡全民针对本学期新任班主任较多,对班主任进行了一个简短培训,对班级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要求,他要求班主任在班级的管理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好的习惯对班级的管理工作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最后校长谢培军作了总结发言,他要求班主任要做到三个字:“爱”,班主任要有爱心。用自己的爱心培养学生对班级的爱心;公平公正对待每一个学生;安全教育永在心上;特殊的学生有特殊的爱。“勤”,腿勤,多到教室、寝室、卫生区看一看。手勤,如实记好班主任日记、班级日记。口勤,班级工作多讲、勤讲。脑勤,遇到班级问题要多思考。“细”,班级工作要做到细微入至。

通过本次会议进一步规范班级管理,加强学生德育、安全等教育,为全面提升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打下坚实基础。

经济纠纷论文 篇6

关键词:经济纠纷,民间纠纷,犯罪案件,公安机关

《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程序规定》第十四条通过否定列举的方式阐明了公安机关办理刑事案件的管辖范围, 通过其我们可以看出经济案件只有达到犯罪的程度才属于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 《治安管理处罚法》关于管辖范围的规定也将属于民间纠纷的经济纠纷排除在治安案件的范围之外。然而实践中却经常发生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的案件, 虽然早在1989公安部就发布了《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 然后1992年公安部又发布了《公安部关于严禁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抓人的通知》, 之后《最高人民检察院办公厅关于对合同诈牌、侵犯知识产权等经济犯罪案件依法正确适用逮捕措施的通知》中又再次明确强调要明确区分经济犯罪案件与经济纠纷, 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但是此类案件仍是层出不穷。

一、此类案件产生根源

经济纠纷, 表现为平等关系的双方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产生的发生在双方当事人之间的经济纠葛。我国法律明确规定经济纠纷不属于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 所以不论公安机关以何种理由对经济纠纷予以立案侦查, 都表现为公安机关非法干预经济纠纷。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 一) 被动型插手经济纠纷

纠纷发生时, 经济纠纷当事人出于某种利益考虑编造虚假事实蒙骗公安机关, 进而利用公安机关的强制力帮其解决经济纠纷。这种情况发生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来源于办案民警自身对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难以区分。作为并非全部具有专业的法律知识的公安民警在面对如此专业性极强的问题时, 往往将许多经济纠纷案件错列为经济犯罪案件, 不但侵犯了公民的权益, 也极大地浪费了行政执法成本与司法资源。

( 二) 主动型插手经济纠纷

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明确要求各级行政机关要依法行政, 但在如此严峻的大环境下, 仍不乏部分地方公安机关的办案民警认为侦破经济犯罪案件不但可以扣下相当比例的所收缴赃款, 而且可以提升自己的结案率, 这也成为一些公安机关热衷于将经济纠纷往经济犯罪上靠的根本原因。

除此之外, 中国传统的地域割据、地方保护主义思想也是造成公安机关越权干预经济纠纷的原因之一。为了更好地保护本地企业, 公安民警在办案的时候偏私于本地企业, 将一些简单的经济纠纷列为经济诈骗从而为本地企业赢得更多的经济补偿。

二、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问题的研究难点

( 一) 要区分经济纠纷与经济犯罪

经济犯罪侦查部门必须充分认识所承担职责的重要性和办案工作的艰巨性, 提高办案人的法律素质。正确认识经济纠纷需要公安民警学习了解经济相关的法律法规, 熟知刑法, 真正实现打击破坏市场秩序的经济犯罪同时避免插手经济纠纷。如, 每一位经济犯罪侦查员都要清楚了解经济犯罪与经济合同纠纷的区别。认定经济犯罪, 必须严格依照刑法规定的犯罪基本特征和犯罪构成要件, 从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惩罚性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不能全部满足此行为特征的只能定义为经济纠纷。例如实践中经常发生的乘客搭乘完出租车拒不付钱纠纷就属于典型的经济纠纷, 不属于公安机关的管辖范围。而实践中发生的司机报警, 公安机关出面协助解决这一纠纷的现象, 就是因为此类纠纷原不属于公安机关的受案范围, 公安机关本无需插手, 但是实践中如果公安民警不协助司机提取证据, 防止事态的进一步扩大, 很可能造成司机权益的损失, 更甚者是社会秩序的破坏, 所以此处公安机关的行为并非是插手经济纠纷, 而是对纠纷当事人的一种协助行为。

( 二) 要区分公安机关作出的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司法行为

区分公安机关作出的行为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司法行为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具体行政行为是可以被提起行政诉讼的, 所以公民就多了一条保护自己权益的途径。现实生活中许多公安民警认为, 区分公安机关刑事侦查部门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司法行为的界限是公安机关是否立案, 一旦刑事立案, 那么公安机关的行为就是司法行为, 被认为是不可诉的。但是实践中, 存在着公安机关立案的随意性与不合法性问题, 就导致了以是否立案作为区分公安机关行为是司法行为还是具体行政行为的不合理性。

三、对此类案件的控制与救济

( 一) 法律法规上的控制

我国《治安管理处罚法》、《行政处罚法》已经就有关公安机关的某些行政行为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公安机关在遇到经济纠纷案件时应当遵守这些法定程序。其他可作为公安机关区分处理经济纠纷行为规范有: 公安部《关于公安机关不得非法越权干预经济纠纷案件处理的通知》 ( 1989年03月15日颁布) 、公安部、最高人民检察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在商业贸易活动中发生非法拘禁案件情况的通报》 ( 1990年9月8日颁布) 、公安部《关于严禁公安机关插手经济纠纷违法抓人的通知》 ( 1992年4月25日颁布) 、公安部《关于办理利用经济合同诈骗案件有关问题的通知》 ( 1997年1月9日发布) 等等。公安机关在办理此类案件时, 要严格按照上述法律法规的规定, 严格执法。

( 二) 行政诉讼法及国家赔偿法上的救济

1. 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行为的可诉性问题

众所周知, 作为国家行政机关的公安机关在履行维护社会秩序, 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国家行政权力的同时, 也承担着很大一部分刑事案件侦查的权力。这就导致了在司法实践中经常出现公安机关的具体行政行为与刑事侦查行为难以区分的问题。有的公安机关就是利用民众对专业性极强的行为属性难以区分这一弱点, 假借履行刑事诉讼职责为名, 实际上在实施插手经济纠纷的行政行为, 故意滥用两种不同性质的职权, 人为地模糊其行为属性。我们知道为了更好地保护行政相对人的权益, 《行政诉讼法》通过“民告官”的方式, 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进行监督, 如果行政机关的某一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行政相对人的利益, 则行政相对人可以通过诉讼的方式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然而公安机关越权插手经济纠纷这个类似于刑事侦查行为, 却剥夺了利益受害者维护自己权益的一条有效途径。

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的行为, 如果从程序上看, 确实发生在刑事侦查环节, 但是究其实质来说却是一种行政越权行为。刑事诉讼法关于公安机关侦查刑事案件的范围有明确的规定, 只有符合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行为才属于刑事侦查行为, 而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的行为则完全是行政越权行为, 如果当事人认为公安机关的相应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 当然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权益。

在我国行政诉讼法中并没有行政诉讼的时机问题,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 提起行政诉讼只需符合以下条件: ( 1) 原告是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 2) 有明确的被告; ( 3) 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 ( 4) 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因此, 笔者认为可以援引美国行政法的“成熟原则”: 只要某一行政机关正在实施的行政行为有导致相对人权益受损的可能性, 即认为该行政行为已然成熟, 行政相对人可以对这一行为进行诉讼。所以只要公安机关将某一经济纠纷定义为经济犯罪予以立案, 那么相对人即可以通过行政诉讼的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 国家赔偿法上的救济

根据《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和精神, 公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违法干预经济纠纷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给行政相对人造成的物质损失应当赔偿; 《刑事诉讼法》规定: 如果公安机关因判断失误或是出于刑事侦查以外的目的错立案、乱立案, 不管是嫌疑人客观上是否构成犯罪以及公安机关在立案后实施的是不是真正的刑事侦查行为, 一切由此引起的后果都可以由检察机关进行监督或由《国家赔偿法》来调整。所以, 只要发生公安机关违反干预经济纠纷给当事人造成损失的情况, 无论怎样对这一行为进行定性, 都不影响受害当事人申请国家赔偿。

( 三) 刑事诉讼法上的救济

解决公安机关违法干预经济纠纷的问题就应当从源头治理———完善立案监督程序。虽然《刑事诉讼法》只规定了某些案件公安机关应当予以立案而实际上出于任何原因而没有立案应当由检查机关予以监督, 但是却没有明文规定公安机关在不应当立案的情形下立案这种情形应由谁监督。但是2010年7月6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发布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刑事立案监督有关问题的规定 ( 试行) 》, 明确了检察机关对不应当立案而立案进行监督的条件、范围和程序。《规定》第六条规定: 人民检察院经审查, 有证据证明公安机关可能存在违法动用刑事手段插手民事、经济纠纷, 或者办案人员利用立案实施报复陷害、敲诈勒索以及谋取其他非法利益等违法立案情形, 且已采取刑事拘留等强制措施或者搜查、扣押、冻结等强制性侦查措施, 尚未提请批准逮捕或者移送审查起诉的, 经检察长批准, 应当要求公安机关书面说明立案理由。

刑事诉讼法关于公安机关的立案监督程序虽然日臻完善, 但是笔者认为缺少相应的处罚机制。虽然检察院和公安机关之间只存在一定的监督关系, 两者并不是上下级机关, 但笔者认为应当通过一定的部门规定, 建立公安机关不当立案的行政责任追究机制, 赋予检察院在监督公安机关的同时, 具有申请公安机关的相应上级机关处罚的启动权:只要检察院在审查公安机关立案理由的过程中, 发现公安机关存在着以权谋私或者滥用职权的情形, 即可以申请其上级机关对错误立案的责任人进行行政处分。当然, 错误立案的责任追究机制也可以建立在公安机关内部: 只要是检察院要求公安机关书面说明立案理由的情形存在, 即在相应公安机关内部启动立案审查机制。

四、总结

对公安机关越权干预经济纠纷问题的研究不限于此, 若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 不但可以更加有效的规范公安机关的执法细节, 还可以大量的节约司法成本, 减少冤假错案的发生, 并且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实现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伟大梦想。

参考文献

[1]孙琴.论刑事立案监督[D].吉林大学博士毕业论文, 2013.

[2]于禄娟, 郑伟红.民事纠纷刑事化的根源与对策[J].人民论坛, 2013.

[3]季美君, 单民.论刑事立案监督的困境与出路[J].法学评论, 2013.

[4]朱新力.论行政超越职权[J].法学研究, 1996.

经济民主与经济自由 篇7

从理念来看,经济自由和经济民主都来源于社会意义上的自由和民主。大家都知道,“自由”是一个富有战斗性但含义十分模糊的词。洛克曾说生命、财产、自由三者,均为人所不能放弃的权利;美国总统罗斯福在二战期间曾揭示“四大自由”。就个人而言,自由乃是一种“选择的权力”,这一权力的大小,以其可以选择的范围来加以衡量,或者说,以其在“想做”的事情中所“能做”的事情的多少来衡量。现代意义上的经济自由是对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组织和自然人而言的,具有两个特性:一是排他性,即某人在行使某种权利时,不容许别人也行使同样的权利。比如某人可以自由地使用自己的车辆,而不容许他人未得许可而任意使用;二是相对性,即某人可以在公共道路上行使车辆,但不能以此妨碍他人的交通。为了避免个人行使自由权的冲突,政府必须在法律上加以种种约束或规定,例如财产权、契约权、继承权等。一方面对个人拥有某种权利加以适当保护,以排除他人的侵犯;另一方面也对拥有这些权利的人加以适当的限制,以免损害他人的利益。比如,人们有经营商业的自由,但不得贩卖违禁物品;人们可以有出版、结社的自由,但不得藉此从事破坏性的活动等。另外国家还采取法律以外的途径来保护经济弱者的自由,如加强劳动市场管理,保护工人就业自由;扶植中小企业,促进市场自由竞争等。

显然,经济自由对于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经济福利的增加是至关重要的。没有经济的自由,没有微观主体分散决策的自由,没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自由,就不可能有资源的有效配置和社会经济福利的增加。然而,经济自由作为一个良好的理念,在实际实行中却会遇到许多困难:首先是关系复杂。经济自由包含一切活动的经济自由在内,而这些活动之间是相互关联的,甚至也与经济以外的自由发生密切关系。其次是难以衡量。自由只是一种个人(含经济人)可以“选择的权力”或是可以“活动的范围”,这一权力或范围是很难以数量来加以计量的。最后是不便于比较。即使某人的自由受限制,导致另一人的自由扩张,但我们仍无法对二人享受的经济福利加以比较。所以,米瑟斯在其自由主义的政策讨论中,他极力回避了这些难题,而只强调一种不客观的决定自由,好像整个世界的资源都是极其丰富的,因而不存在也不会有矛盾和冲突;如果有,就只好让古老的丛林规则来解决,从而破坏了自由主义的基础——价值的源泉在于社会所有个人的价值。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确定的个人价值是无法得到的,所以,较为现实的方法是用某种方法和程序来求得一个近似的结果。在这里,我们发现先验的理论只有结果,而不能确知如何去实现结果。

和“自由”一样,“民主”也是充满美好感情的字眼,但民主更多的是一种运行机制和程序,所以,不能只把它当作一种投票规则和选择过程,同时也是一种结果(社会公正和平等),是一种真正对个人价值和自由的肯定。布坎南在《自由、市场与国家》一书中认为,“为真正民主理论提供基础的最重要的前提是把个人看作价值的唯一来源。假使存在或根据推测存在非个人主义的价值来源,民主政治程序最多只成为探明此种独立价值的一组可能有用的工具,不比其他几个可供选择的工具更有效率。”所以,起源于政治民主的“经济民主”并没有否定作为经济自由基石的个人价值,而是更为丰富了其内涵。从宏观层次上看,我们可以将它视为社会给予个人或经济组织以平等的机会和创造这种平等的过程和规则,如社会保障制度、义务教育、反垄断法规等。很显然,这些做法为自然人和经济人提供了基本的保障,使他们在参与决策的过程中能自由地发表其见解、维护自身权益,而不必害怕得罪某一利益集团或个人而失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基本条件。从这个意义上说,经济民主是政治民主的基础,促进了社会民主的发展。那么微观层次上的经济民主是什么呢?主要体现为经济组织内部——企业在经济决策过程中、利益分配过程中的参与和权益分享,以及在特定的所有权依存状态下利益相关人对自身利益的维护。在管理思想上表现为后福特主义、再造工程、团队合作精神和鞍钢宪法等。崔之元在《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一文中认为鞍钢宪法(“两参一改三结合”)与后福特主义、团队合作精神本质上是一致的,他所强调的并非一个历史事实,而是鞍钢宪法所代表的一种思想。从经济学上分析,鞍钢宪法与团队合作精神一样,它们都只注重于经济管理过程中的民主与合作,实际上相当于委托人对原来经理、主管等天然代理人权力的一种削弱,将这部分权力让更多的人(包括工人、技术人员等)分享,以求得更好的经营管理方法,制约经理人员权力过分扩张所可能产生的败德行为;而后福特主义则包含更为深刻的内涵,对企业所有权的改革,即让工人拥有一定的股权(更确切地说是剩余索取权),以求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更好地对称,降低股东(实际上是大股东)的监督费用。当然,这种剩余索取权的来源或许就是对人力资本的一种承认。另外,崔之元还谈到了生产线上的改革,汪丁丁认为是对技术分工的否定,而崔之元试图用社会分工和技术分工的区别来解释。我们认为,社会分工和技术分工是一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就以环岛装配或在同一个部件的生产组里不再强调按斯密传统的专业固定的工序分工为例,其出发点是为了提高产品质量,实行全面质量管理,而工人和技术人员只有了解这一产品或部件的全部生产环节或所有性能才能做到保证和提高产品质量。虽然有些环节。确实不属于一种技术,但从知识角度分析,大多数是类似的或易于掌握的其他技术,它们属于该组生产者的共同知识。因此,这种对局限于生产某个产品或零部件范围内专业技术分工的突破,我们以为叫做“知识分工”更为合适。

上一篇:麟龙公司析家庭理财实施规划下一篇:设备管理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