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责任审计要点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精选8篇)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 篇1

一、在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前,应认真学习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相关法规。

二、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企业或者承办审计业务的社会审计组织应当将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与其他财务审计工作相结合,在确保审计结果客观公正的基础上,可以参考利用相关财务审计或者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资料,避免重复审计,提高审计效率。

1.在利用内部审计工作成果时,应当对被审计企业内部审计环境及内部审计制度的有效性进行适当评估,以合理确信内部审计结论的可靠性。

2.在利用外部中介机构审计成果时,必须采用一定的审计程序进行适当的审计评估,以合理确信所引用的审计结论的真实性及有效性。

3.在审计企业资产状况时,可以借鉴相关的清产核资(清产核资主要包括账务清理、资产清查、价值重估、损益认定、资金核实和完善制度等内容。)专项审计工作成果。当审计结果与清产核资专项审计结论不一致时,应当遵循谨慎性原则追加适当的审计程序。

4.利用被审计企业及有关部门的纪检监察工作成果时,对于已经办结的案件,可以在给予必要审计关注的基础上直接利用纪检监察工作成果;对于正在办理的案件,应当注意与被审计企业及有关部门的纪检监察机构相互沟通配合。

5.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尽量借鉴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软件,财务绩效定量评价主要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6.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要根据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对企业有关数据进行调整,并根据评价要求,对非经营绩效因素进行调整。

三、按照重要性原则,企业总部及重要子企业应当纳入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范围内,其他子企业可视不同情况决定审计工作范围,但审计户数不得低于50%,审计资产量不得低于被审计企业资产总额的70%。

1.资产或者效益占有重要位置的子企业; 2.由企业负责人兼职的子企业;

3.任期内发生合并、分立、重组、改制等产权变动的子企业; 4.任期内关停并转或者出现经营亏损、资不抵债、债务危机等财务状况异常的子企业;

5.任期内未经审计或者财务负责人更换频繁的子企业; 6.各类金融子企业及内部资金结算中心等。

四、审计要点

企业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主要内容包括: 1.审查任期内公司的资产、负债、损益的真实性

①任期长时重点关注最近三年。②关注大额未达账项

③审查任期末资产质量状况,分析任期资产增减变动情况、资产是否真实、合法,有无虚列资产:

资产是否账实相符,有无账外资产;

资产是否有效,是否只有账面价值而无实际价值;

资产中的债权是否确认,有无呆坏账;

资产的结构是否合理,有无虚拟资产;

分析资产的变动情况,有无不良资产。

④审查任期末负债状况,分析任期债务增减变动情况:

负债是否真实、合法,有无隐瞒负债的情况;

负债中的债务是否确认,有无虚列的债务;

负债的过程是否合法,有无违规拆借的资金;

负债的结构是否合理,有无逾期的债务。

⑤审查所有者权益状况,分析所有者权益的增减情况: 所有者权益是否真实;

所有者权益的形成是否合法。

⑥审查损益的形成及分配情况,确定任期经营成果:

收入是否真实,有无虚增、虚减收入;

收入是否全部入账,有无“小金库”;

收入形成是否合法,有无非法收入;

成本费用是否真实,有无虚增、虚减的情况;

成本费用的列支是否据实列支,是否合规;

收入与费用是否配比;

利润的形成是否真实,有无人为调节利润的行为;

营业外收支是否真实、合规;

利润分配是否合规。

2.审查任期内会计信息的质量 会计信息的质量的重点主要是揭示被审计单位有否存在粉饰财务报表的行为。

3.审查任期内主要经济指标的真实性和经营目标的完成情况

①任期内营业收入指标完成情况; ②任期内费用控制指标完成情况; ③任期内实现净利润指标情况; ④任期内资产保值增值指标情况; ⑤任期内交纳税费指标情况; ⑥任期内职工福利改善指标情况; ⑦任期内支援社会公益事业指标情况。4.审查任期内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情况

①任期内被审计单位净资产增减及比较分析情况;

②任期内被审计单位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并与同行业对比; ③任期内被审计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情况; ④任期内被审计单位有无造成国有资产损失问题;

⑤任期内被审计单位有无人为转移、擅自处置国有资产问题; ⑥任期内被审计单位小金库的来源以及资金截留手段; ⑦任期内被审计单位国有资产增量和存量变动情况; ⑧任期内被审计单位修建楼馆所和对外大型建筑的资金来源; ⑨任期内被审计单位开办三产情况。

5.审查确认任期内公司的重大经营决策的科学、有效性

①任期内被审计单位重大经营决策是否经过企业董事会同意或经过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 ②任期内被审计单位对外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投资回收期和报酬率是否达到预期目标; ③任期内被审计单位是否将有限资金放在关键项目上,有无重大决策失误; ④任期内被审计单位有无将资金存入非正规金融机构或非金融机构,并导致公司资金损失或长期沉淀的情况。

6.审查任期内控制度的建立和执行情况 ①任期内被审计单位的内控制度是否健全、是否存在漏洞、是否得到有效执行; ②任期内被审计单位的管理现状、管理机制、股权结构等运作规范性做出审计评价,并提出改进意见。

7.审查任期内×××本人遵守国家财经法纪的情况

①任期内被审计单位有无截留国家收入行为; ②任期内被审计单位有无私设账外账、小金库问题;

③任期内被审计单位有无偷漏、拖欠国家税款行为; ④任期内被审计单位有无高消费、奢侈浪费问题; ⑤任期内被审计人有无以权谋私、侵占国有资产问题; ⑥任期内被审计人有无损公肥私藏、行贿受贿问题;

⑦任期内被审计人有无欺上瞒下、弄虚作假、骗取经营成果的问题; ⑧任期内被审计人有无贪污挪用问题。8.绩效评价

①企业绩效评价分为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②财务绩效定量评价主要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③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所使用的评价基础数据应当根据评价需要进行评价调整,评价基础数据调整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根据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对企业有关数据进行调整; ◆根据评价要求,对非经营绩效因素进行调整。④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是通过对企业负责人任期内的企业发展战略规划、经营决策机制、内部风险控制、人力资源建设等方面的分析评议,反映企业采取的各项管理措施及其管理成效,对定量分析结果进行补充修正。

9.经济责任评价 ①经济责任评价是指根据财务基础审计结果和企业绩效评价结果,综合考虑企业负责人任期内影响企业发展的相关因素,对企业负责人任期的经营业绩与经济责任进行客观公正的分析和评价。②应当明确企业负责人对其任期内企业存在问题应承担的经济责任。经济责任是指企业负责人在任期内职责可控范围内应当负有的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管责任和领导责任

10.在进行企业绩效评价时,尽量借鉴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软件,财务绩效定量评价主要从企业的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 篇2

一、经济责任审计“经济责任”内涵研究现状

(一) “经济责任”内涵研究

目前,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但是缺乏对经济责任的界定和确认的深入研究 (彭振威, 2005) 。李季秀 (2001) 认为:经济责任产生于委托代理, 基于委托代理的经济责任需要监督。陈波 (2005) 指出:对于经济责任的界定和解释, 是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的起点。政府官员所承担的受托经济责任, 是一种受托公共经济责任。李东 (2006) 对经济责任进行了分析, 提出在个人理性与家族理性下对经济责任的不同理解。王雷 (2005) 提出经济责任包括依法行政 (或经营) 的责任、规范管理的责任、创造效益的责任。刘君芳 (2007) 认为:认识经济责任是认识经济责任审计的开始, 经济责任具有双重性特点, 即个人属性和社会属性, 并提出了经济责任的评价模型。彭韶兵、周兵 (2011) 以政府两级委托代理与两类管理关系的分析为依托, 提出了目标经济责任的责任层级体系。虽然学者和审计人员一致认为“经济责任”涵义的界定是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理论问题, 但是由于经济责任涵义的复杂性和多变性, 现有研究成果大多是从不同行业、不同审计对象、不同历史阶段对经济责任审计的内容分别进行了探索, 缺少理论工具的有效支持;同时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过程中“经济责任”的变化过程及其规律的研究尚不成熟, 尚未达成共识。

(二) “公共受托责任”与经济责任审计关系研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 西方学者对公共受托责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1985年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第三届大会发表的《关于公共受托经济责任指导方针》的东京宣言中对“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的概念进行了定义, 之后美国审计总署、最高审计机关亚洲组织也先后对公共受托责任做出了界定。我国自90年代初, 开始有学者从公共受托责任角度研究国家审计问题, 张杰明 (1991) 认为:现代国家审计的发展, 是公共受托责任扩大的结果。秦荣生 (1995) 认为:贯穿于现代政府审计的受托经济责任是一种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现代政府审计不但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产生而产生, 而且因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发展而发展。刘秋明 (2006) 从公共受托责任的角度研究了政府绩效审计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董延安 (2007) 将公共受托责任作为权力审计控制的理论基础, 认为审计对权力进行控制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要求, 并对国家审计参与权力控制体系、建立权力审计控制机制的提出了自己的设想。在我国近年的理论文献中, 关于公共受托责任与经济责任审计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 代表性的成果包括:刘建军 (2001) 认为:国家审计的产生和发展是建立在公共受托经济责任及其控制的特定社会需要的基础上, 经济责任审计是“民主化、法制化”的具体体现;许百军 (2005) 在《寻租理论、政府权力的监督与公共责任视角下的经济责任审计》一文中对公共受托责任监督的要求与经济责任审计的范围、基本内容和方法进行了研究。总的来看, 近年来在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中, 公共受托责任成为很多学者比较重视的理论基础, 也从不同角度研究了公共受托责任下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问题, 但是专门在公共受托责任理论基础上研究“经济责任”的涵义的文献还很少。

(三) “制度背景”与“经济责任”内涵演变研究

张以宽 (2001) 指出:研究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理论, 健全和完善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必须注意其所处环境的要求。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进行审查的内容, 随着社会经济、政治、法律、文化、科技以及自然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和充实。因此, 本文选择环境因素中与经济责任审计关系最为密切的制度因素作为研究出发点, 分析不同制度背景对“经济责任”内涵及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影响。由于经济责任审计最初的出现及其后续的发展都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密不可分, 所以很多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中都涉及到了制度背景, 其中李凤鸣、时现 (2001) 、刘世林 (2006) 都在各自的著作中对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过程及各阶段的制度特点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但现有文献中专门从制度的角度分析经济责任审计发展变化, 尤其是“经济责任”内涵的变化的研究成果尚未出现。从以上三个方面的现有文献来看, 在近年国家和审计署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大力支持的背景下, 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的研究成果累累, 但是就其中“经济责任”的涵义问题尚未在理论上进行系统研究, 在不同制度背景下分析“经济责任”的内涵及其变化的研究成果就更少了。故本文从制度出发, 探讨不同制度背景下经济责任的内涵变化, 总结出经济责任审计发展的一般规律, 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进一步完善, 尤其是审计内容的规范化, 提出自己的看法。

二、我国经济责任审计的制度背景及“经济责任”内涵演变

(一) 厂长 (经理) 离任审计阶段

我国现代经济责任审计首先以厂长 (经理) 离任审计的形式出现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确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 将扩大企业自主权, 正确处理国家和企业的之间的利益分配作为改革的重点。1984年, 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规定企业实行厂长 (经理) 负责制, 明确指出“企业中党的组织要积极支持厂长行使统一指挥生产经营活动的职权, 保证和监督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在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中规定企业实行厂长 (经理) 负责制, 厂长领导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主要行使下列职权:决定或者报请审查批准企业的各项计划、决定企业行政机构的设置、提请任免或者聘任、解聘副厂级行政领导干部、任免或者聘任、解聘企业中层行政领导干部、提出重要规章制度、提出福利基金使用方案和其他有关职工生活福利的重大事项的建议。根据这一阶段经济工作的中心工作, 审计署将厂长 (经理)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常规性审计工作之一, 并于1986年发布了《审计署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 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正式提上了日程。由此可见, 厂长 (经理) 离任经济责任审计是配合经济体制改革时期经济监督的特定需要而出现的, 具有特定历史阶段的特征。离任责任审计的对象主要是进行企业领导体制改革试点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的厂长 (经理) 。1982年, 杨时展教授首次在《《国家审计的本质》一文中引入了“Accountability”一词, 并将其翻译为“受托经济责任”。基于对受托经济责任理论研究刚刚起步, 审计理论界对此概念的研究尚不深入, 因此当时对“经济责任”内涵的理解主要是从国家对指厂长 (经理) 的管理规定出发, 重点强调了管理者的财务责任。在《审计署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通知》中, 明确了离任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厂长任期内企业的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盈亏是否真实;经济效益是否达到任期目标;国家资财有无损失浪费;有无违反党纪国法等。

(二) 承包经营责任审计阶段

党的十二大之后, 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企业积极探索搞活企业的有效模式, 从原有的政策引导和国家要求延伸为完善自身的经营机制。1987年起, 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全国大中型企业中得到普遍推行。在不改变企业所有权的前提下, 国家以合同的形式赋予承包者经营权和财产使用权.并由承包者承担约定的经济责任, 以此调整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 从而进一步转变企业经营机制, 增强企业活力。1988年国务院发布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暂行条例》规定:“承包经营责任制, 是在坚持企业的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的基础上, 按照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原则, 以承包经营合同形式, 确定国家与企业的责权利关系, 使企业做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营管理制度。党的十三大报告中指出:“目前实行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经营责任制, 是实行两权分离的有益探索。1988年, 审计署印发《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的若干规定》, 明确规定了审计的对象是签订承包经营合同的双方及企业经营者, 其中重点关注的是承担承包责任的企业负责人。承包经营经济责任审计是全民所有制两权分离形式变化的产物, 企业负责人在经营过程中不仅要完成组织授予的职责, 还要履行承包经营合同的约定。因此其“经济责任”的内涵主要是在责任人承包经营和承包兑现过程中各项职责的履行情况, 具体包括资产、债权债务、盈亏是否真实;承包经营目标的实现情况及企业经营者的经济责任;国家资产的维护和增值;专项基金的提取和使用是否合规、有效;有无严重违反财经纪律和重大损失浪费;有无损害企业合法权益的行为等。相对于厂长 (经理) 离任审计, “经济责任”的内涵主要是在原有财务责任的基础上增加了在承包过程中合同约定的责任, 即承包责任。

(三)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

虽然承包经营责任制在实行的初期对企业经营者和职工起到了有效地激励作用, 但也逐渐暴露出其制度的缺陷。减税让利的理念在实践中遭遇了经营者短期行为、“包盈不包亏”等现实问题的冲击, 并没有使国有企业效率得到实质性提高。伴随着1994年财政税收制度改革, 国有企业取消承包缴税, 按统一税率缴税, 承包经营责任制也随即取消。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了企业深化改革的基本思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 是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其中, 改革的核心就是做到企业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在现代企业制度理念下, 国家对国有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企业法人财产权、国家出资人所有权进行了界定, 对两权分离进行了明确的解释。由此, 承担了国有企业经营管理权的领导人员的经济责任也趋于明朗和合理。宏观经济领域的发展同时推动了政府机构的改革, 政府在放权调控的过程中, 也在积极探索自身的定位。政府及领导干部接受了人民的授权, 究竟具有何种职能, 享有何种权利, 负有何种义务, 成为政府和公众开始思考的问题, 如何客观了解和公正评价他们各项职责的履行情况成为政府改革的必要环节。1999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颁布了《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和《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企业领导人员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 正式确立了经济责任制度, 也标志着我国的经济责任审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在新的制度环境下, 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首次由企业的领导人员扩大到党政领导干部, 扩大了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对象的层面;同时, 关于受托经济责任的理论研究也进入到相对成熟的阶段, “经济责任”内涵被极大地丰富。杨时展教授首次将对受托责任的认识延伸到经济范畴之外, 拓宽了理论研究的视角。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实务中, 审计人员不仅要评价领导者对单位、组织的资产、财务、效益负责, 同时也关注其在国有资产管理、内部控制方面赋有的责任, “经济责任”的内涵具体体现为财务责任和管理责任。

(四) 问责经济责任审计阶段

新中国成立后, 我国政府伴随着经济转型的进程也在不断促进自身的建设和完善, 以期实现政府转型。与此同时, 西方的责任政府理论趋于成熟, 很多国家开展了政府再造运动, 在政府行政权力扩张的同时开始思考对政府权力的有效制约。21世纪初国内开始有学者对“责任政府”进行了研究, 提出责任政府既是现代民主政治的一种基本理念, 又是一种对政府公共行政进行民主控制的制度安排 (张成福, 2002) 。香港特别行政区最早对行政问责立法并实施, 董建华在2000年和2001年的施政报告中都提到了要“实行高官问责制, 以加强问责性, 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之后, 香港立法会通过了特区政府提出的问责制议案并于2002年7月1日正式实施高管问责制。2003年的“非典”事件中, 众多卫生部官员和地方领导因失职被罢免, 并快速出台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明确了在此类事件中各行政首长应承担的责任;同年, 海军361潜艇失事事故也导致原海军北海舰队司令、政委被降职。中央领导在此类重大事件严肃追究领导干部责任的态度, 促使我国的政府问责正式启动。随后, 湖南、江苏、四川先后颁布了行政问责的相关规定, 对问责的对象、范围、方式、程序等作出了明确的规范。2004年, 《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 (试行) 》中, 明确写入了“询问和质询”、“罢免或撤换要求及处理”等内容;随即国务院印发了《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 提出在未来10年内基本实现建设法治政府, 要建立健全决策责任追究制度, 建设一个透明的、可问责的政府。2009年, 《关于实行党政领导干部问责的暂行规定》的发布标志我国问责制已经由偶发性阶段过渡到了制度性阶段, 行政问责制正向制度化、法制化、规范化方向发展。2003年, 审计署发布了第1号审计结果公告, 向社会公众公开了防治非典专项资金和捐赠款物的审计结果, 并在随后的审计结果公告中对很多中央部委在审计中被发现的问题进行了披露, 形成了所谓的“审计风暴”。这一现象引起了政府和学者的关注, 国家审计机构在问责中的理论和实践问题成为关注的热点, 政府审计问责制度是经济权利控制的重要手段成为问责制度的重要内容。战略转型期的政府审计应该以责任政府为核心理念, 加强以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为重点的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全会之后, 为了切实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监察部、人事部、审计署与2005年联合发布《关于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扩大到地厅级的意见》, 将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从县级以下党政领导干部扩大到地厅级;2010年,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 将中央和地方各级党政工作部门主持工作的领导干部纳入经济责任审计对象范畴, 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将作为考核、任免、奖惩被审计领导干部的重要依据, 并归入被审计领导干部本人档案。经济责任审计监督对象范围的扩大和级别的提升, 反映了经济责任审计是制约和监督权力的重要环节, 是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重要制度设计, 是从机制上、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有效手段。在这一系列的制度背景下, 经济责任审计出现了重大的变化, 审计对象的范围扩大、层次提高。同时, 由于公共受托责任概念的引入, 也丰富了“经济责任”的内涵。领导人员不仅要对企业和本部门承担财务责任和管理责任, 还要向社会公众承担相应社会责任;不仅要实现企业效益, 还要实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因此, 在现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实践中, 将包括安全、就业、纳税、可持续发展等内容都纳入到“经济责任”的范畴, 实现了对监督对象的全面问责。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我国经济责任发展历程的回顾, 尤其是剖析了其中制度背景和“经济责任”涵义之间的联系, 我们可以得到表 (1) 。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发现, 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发展过程表现出“制度———实践———理论”的路径, 即制度的变化带来了实践的探索, 实践中的问题促进了审计理论的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发展实质上是一系列重大制度变迁的结果, 其中起到决定性意义的主要是经济制度改革、民主政治发展和审计制度的完善三个方面的合力。因此, 对于下一阶段的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要关注两个问题:第一, 对经济责任审计的研究不能脱离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大背景, 改革的方向和进度对“经济责任”的内涵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第二, 经济改革会推动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研究经济责任审计要紧密关注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只有结合特定制度背景研究“经济责任”的内涵, 才能科学全面界定经济责任的准确涵义, 才能为进一步探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标准提供研究基础。

参考文献

[1]彭韶兵、周兵:《公共权力的委托代理与政府目标经济责任审计》, 《会计研究》2009年第6期。

[2]李凤鸣、时现:《经济责任审计》,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3]刘秋明:《现代西方公共受托责任研究述评》, 《外国经济与管理》2005年第7期。

[4]秦荣生:《公共受托经济责任理论与我国政府审计改革》, 《审计研究》2004年第6期。

[5]张勇:《经济责任审计理论研究述评——基于国内1987至2007年研究的分析》, 《审计研究》2009年第3期。

[6]蔡春、陈晓媛:《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定位、作用及未来发展之研究》, 《审计研究》2007年第1期。

经济责任审计“四忌” 篇3

一忌“快餐式审计”。有些地方在下达经济责任审计项目的时候,一下就是十几个或是几十个,而且这些项目时效性很强,往往要求在一个星期或十几天内全部完成。由于基层审计人员少,审计力量比较薄弱,因而普遍存在“赶项目”现象,审计人员只好理一理报表,抄几个数字便应付了事,审计质量可想而知,审计风险隐藏其中。因此,审计部门应该在平时的财政收支、预决算审计过程中,做好原始数据的积累,从平时的财务收支审计、专项审计调查、预决算审计做起,积累审计资料,从制度和程序上加以规范,积极建档立制,加强任中审计,做到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

二忌“全面评价”。审计评价是一个审计结果报告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一个难点。由于没有一个统一的尺度,在评价方面往往有些束手无策,有的看到某一方面政绩比较突出便一好百好,大书特书,以偏概全,甚至把一些与审计无关的事情也写入审计报告。要知道,审计工作报告不是对领导干部的全部业绩的评价和鉴定,它只是以财务数据说话,实事求是,不能充当裁判员。

三忌“千人一面”。一份审计报告,应当坚持客观、公正,要用辩证、发展的眼光看等待问题。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往往看了一份报告以后,便不愿意看第二份报告了。究其原因就是所有的报告除了数字不同外,几乎千篇一律,没有新意。其实,如果我们的审计再深入一些,工作再仔细一些,同时开动脑筋,勤于分析,就会发现各个单位、各个乡镇都各有特色,写出来的报告也自然会异彩纷呈。

四忌“光讲成绩不讲缺点”。由于基层审计机关普遍存在经费紧张等问题,审计工作的侧重点多在于发现财经纪律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增加收缴额。在经济责任审计过程中,离任领导为了把审计报告做得“漂亮一些”,希望审计机关报告中多讲成绩,少讲或不讲缺点,审计人员也为了违纪款能及时入库或多收一点而网开一面。

经济责任审计要点 篇4

(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

甲方(委托方):

公司

乙方(受托方):

会计师事务所

合同编号:

签订地点:

签订时间:

1.委托事项;

2.审计费用及支付方式;

3.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4.甲方权利义务;

5.乙方权利义务;

6.保密条款;

7.违约责任;

8.不可抗力;

9.法律适用及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10.合同的变更;

11.合同的终止;

12.合同的转让;

13.通知和送达;

14.补充协议与附件;

15.合同的生效及其他。

目 录

合同正文

甲方(委托方):

公司 法定住址:

法定代表人:

职务:

乙方(受托方):

会计师事务所 法定住址:

法定代表人:

职务: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之规定,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以资共同遵守。

第一条 委托事项:

经过双方友好协商,甲方委托乙方进行下述第 项进行专项审计:

1.审查企业会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

2.验证企业资本,出具验资报告;

3.办理企业合并、分立、清算事宜中的审计业务,出具有关的报告;

4.会计报表内的特定项目审计;

5.内部控制制度遵循情况审计;

6.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审计业务,具体审计业务如下:

(1)

(2)。

7.本项审计业务预定在 年 月 日前完成现场工作。如有特殊情形,经双方协商一致,可适当延长。

第二条 审计费用及支付方式:

1.双方约定完成本项业务的审计费用为:

人民币大写 元整(RMB 元)。

2.支付方式:

2.1甲方在本审计合同签署后 日内,支付费用总额的 %,即人民币大写 元整(RMB 元);

2.2乙方交付审计报告并经过甲方书面确认后 日内,甲方支付剩余的审计费用,即人民大写 元整(RMB 元)。

3.因业务需要,发生的相关费用如差旅、食宿等费用,按照下列方式第 种方式执行:

3.1甲方另行全额支付,不计入上述费用。具体办法为:按照不高于甲方普通工作人员标准,由乙方先行垫付,审计事项完成后由甲方实报实销。

3.2由乙方自行承担,甲方不再另行支付。

4.在每一次付款前,乙方应当在上述付款期限之前 天开具并向甲方提交等额的正式发票提示甲方付款,乙方拒绝提供正式发票或所提供发票不合格的,甲方可以拒绝支付审计费用。

5.如因审计工作遇到特殊疑难重大问题,致使乙方增加审计程序使实际审计工作时间有较大幅度的增加,甲方应在了解实情后确认是否接受乙方增加审计费用的请求。

6.审计过程中因甲方原因中止审计,双方应当及时组织有关人员对乙方的工作量进行评估,对于甲方多支出部分的费用,乙方应当予以退还。

7.如果甲方经调查发现乙方出具的审计报告存在未披露的内容,则乙方应当按照审计费用总额的 %对甲方进行赔偿。

第三条 会计责任与审计责任:

1.甲方承担会计责任(管理当局的责任),即建立健全的内部控制制度,保护资产的安全,并保证其提供的全部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合法性;

2.乙方承担审计责任,即依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对所出具的审计报告承担责任。

第四条 甲方权利义务:

1按约定时间提供审计业务所需全部资料,包括财务会计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

2.协助乙方查看业务现场,并提供其他必要的协助;

3.按约定条件及时足额支付审计费用,不以足额支付审计费用为条件影响报告意见;

4.按委托目的正确使用审计报告,不给使用人关于审计报告理解的误导;

5.乙方指定的主办或经办审计人员与甲方或委托事项有利害关系的,甲方有权要求其回避;

6.甲方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办理业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干预。

7.甲方有权根据工作需要,要求乙方提供相应审计工作底稿及相应资料原件。

8.当甲方认定乙方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并要求乙方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

(1)执业人员和服务质量与合同约定不符,拒不改正的;

(2)有确凿证据表明存在违法违规行为的;

(3)存在严重工作过失,有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资料的;

(4)违约将委托服务业务转包、分包给其他中介机构的;

(5)受到有关部门或行业协会处罚,丧失执业资质的;

(6)拒不配合工作要求达三(3)次以上的;

(7)应当解除合同的其他情形。

第五条 乙方权利义务:

1.严格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执行业务。

2.应于

年 月 日之前出具审计报告共计 份。

3.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员,必须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4.乙方必须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对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有权不予接受,并向单位负责人报告;对记载不准确、不完整的原始凭证予以退回,并要求按照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的规定更正、补充。

5.乙方可以根据需要查阅甲方的有关会计资料和文件,查看甲方的业务现场和设施,要求甲方提供其他必要的协助。除非甲方故意或者重大过失,乙方应对其在甲方现场的工作人员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责。该等工作人员在现场期间造成甲方及在现场的任何人员的任何人身或者财产损害的,乙方应当承担责任。

6.乙方执行审计业务,遇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拒绝出具有关报告:

6.1甲方示意其作不实或者不当证明的;

6.2甲方故意不提供有关会计资料和文件的;

6.3因甲方有其他不合理要求,致使注册会计师出具的报告不能对财务会计的重要事项作出正确表述的。

7.乙方执行审计业务,必须按照执业准则、规则确定的工作程序出具报告。在出具报告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7.1明知甲方对重要事项的财务会计处理与国家有关规定相抵触,而不予指明;

7.2明知甲方的财务会计处理会直接损害报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利益,而予以隐瞒或者作不实的报告;

7.3明知甲方的财务会计处理会导致报告使用人或者其他利害关系人产生重大误解,而不予指明;

7.4明知甲方的会计报表的重要事项有其他不实的内容,而不予指明。

8.乙方应确保其自身、工作人员及其任何替代人员在执行审计业务时,不得有下列行为:

8.1在执行审计业务期间,在法律、行政法规或证券交易所的规则规定不得买卖被审计单位的股票、债券或者不得购买被审计单位或者个人的其他财产的期限内,买卖被审计单位的股票、债券或者购买被审计单位或者个人所拥有的其他财产;

8.2索取、收受委托合同约定以外的酬金或者其他财物,或者利用执行业务之便,谋取其他不正当的利益;

8.3接受委托催收债款;

8.4允许他人以本人名义执行业务;

8.5同时在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会计师事务所执行业务;

8.6对其能力进行广告宣传以招揽业务;

8.7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其他行为。

9.乙方应当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资质,并承诺工作人员及其任何替代人员具备与其从事的审计工作相适应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

10.乙方办理审计事项,与被审计单位或者审计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应当回避。

第六条 保密条款:

1.乙方应对在讨论、签订、执行本协议过程中所获悉的属于甲方的且无法自公开渠道获得的文件及资料(包括商业秘密、公司计划、运营活动、财务信息、技术信息、经营信息及其他商业秘密)予以保密。未经甲方事前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该商业秘密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允许第三人使用或使用于本协议之外的其他目的及用途,否则应承担由此给甲方造成的损失。但法律、法规另有规定或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2.本合同保密期限为合同有效期及合同终止后五(5)年。

第七条 违约责任:

1.由于甲方变更计划,或未及时提供审计所需全部资料(或工作条件)而造成乙方返工、窝工或修改报告,乙方可合理延期出具审计报告,双方可协商由甲方根据乙方实际消耗的工作量另行支付相应费用;

2.如因甲方原因导致本项目中途停止,甲方已支付费用扣除合理费用(由双方协商认可)后,应退还甲方;

3.除因甲方原因以外,乙方未在合同规定期限内提交审计报告,甲方可以:

(1)拒绝支付服务费用直至乙方向甲方交付审计报告,且每迟延一日,乙方应向甲方支付审计费用的 %作为违约金,甲方有权从最终支付的审计费用中扣除。迟延达 日的,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并要求乙方退回其已支付的审计费用;或

(2)立即解除合同,并有权要求乙方退回其已支付的审计费用,且乙方应赔偿甲方由此遭受的损失。

4.乙方提交的审计报告不符合甲方相关要求及国家、行业协会相关规定的,其应向甲方赔偿由此遭受的损失,同时,甲方有权要求乙方自付费用重新进行审计。

5.如本合同任何一方违反上述条款,都应负责赔偿由此而给对方造成的合理损失。

第八条 不可抗力:

1.本合同所称“不可抗力”,是指受影响一方不能合理控制的,无法预料或即使可预料到也不可避免且无法克服,并于本合同签订日之后出现的,使该方对本合同全部或部分的履行在客观上成为不可能或不实际的任何事件。此等事件包括但不限于自然灾害如水灾、火灾、旱灾、台风、地震以及其他不可抗力的因素。

2.遇有上述不可抗力的一方应立即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并应在七(7)日内提供不可抗力详情及合同不能履行、部分不能履行或者需要延期履行理由的有效证明文件,此项证明文件应由不可抗力发生地区的机关出具,按其对履行合同的影响程度,由双方协商决定是否解除合同,或者部分免除履行合同的责任或者延期履行合同。

3.受不可抗力影响的签约一方或双方有义务采取措施,将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损失降低到最低程度。

第九条 法律适用及合同争议解决方式:

1.本合同的订立、效力、解释、履行以及争议的解决等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

2.凡因本合同引起的或者与本合同有关的任何争议,甲乙双方首先应当通过友好协商或调解及时加以解决。协商不成或者调解不成时,按下列第 种方式解决(只能选择其中一种):

(一)双方一致同意将争议提交 北京 仲裁委员会,按照申请仲裁时该会有效的仲裁规则进行仲裁,仲裁地点在 北京。仲裁裁决是终局的,对双方均有约束力。

(二)任何一方均有权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3.上述争议发生期间以及协商、仲裁/诉讼期间,除与争议有关的事项外,本合同双方仍应当行使各自在本合同项下的其他权利并履行各自在本合同项下的其他义务。

第十条 合同的变更:

本合同履行期间,发生特殊情况时,任何一方需变更本合同的,要求变更一方应及时书面通知对方,征得对方同意后,双方在规定的时限内(书面通知收到后 天内)签订书面变更协议,该协议将成为合同不可分割的部分。除本合同另有约定外,未经双方签署书面文件,任何一方无权变更本合同,否则,由此造成对方的经济损失,由责任方承担。

第十一条 合同的终止:

1.双方履行完毕本合同项下各自的全部义务、责任,本合同自行终止。

2.双方通过书面协议解除本合同的。

3.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合同的。

4.在下列情形下,非违约方向另一方发出书面通知单方解除合同的:

4.1在委托期限届满之前,当事人一方明确表示或以自己的行为表明不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的;

4.2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合同主要义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

4.3当事人有其他违约或违法行为致使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

5.本合同约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二条 合同的转让:

除合同中另有规定外或经双方协商同意外,本合同所规定双方的任何权利和义务,任何一方在未经征得另一方书面同意之前,不得转让给第三人或者委托给任何第三人行使。任何转让,未经另一方书面明确同意,均属无效。

第十三条 通知和送达:

1.根据本合同的需要,一方向另一方发出的全部通知以及双方的文件往来及与本合同有关的通知和要求等,必须用书面形式,可采用书信、传真、电报、当面送交(对方应当签收)等方式传递。以上方式无法送达的,方可采取公告送达的方式。

2.各方通讯地址如下:

甲方:

联系人:

邮寄地址:

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乙方:

联系人:

邮寄地址:

电话:

传真:

电子邮箱:。

3.一方变更通知或通讯地址,应自变更之日起三(3)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否则,由未通知方承担由此而引起的相关责任。

第十四条 补充协议与附件:

1.本合同如有未尽事宜,双方可以达成书面补充协议。补充协议如本合同内容相冲突的,以补充协议内容为准。

2.本合同的附件和补充协议均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本合同的附件为:。

第十五条 合同的生效及其他:

1.本合同自甲乙双方法定代表人或其授权代表人签字并盖章后生效。

甲方保留对审计结果进行复核的权利。经复核后若乙方审计存在较大偏差的甲方有权扣减部分审计费。

2.本合同一式 份,甲方持 份,乙方执 份,每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3.本合同签署后,本合同中的约定将取代双方之前达成的任何关于本合同主题事项的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合同双方在签署本合同以前任何关于磋商与本合同签署有关的书面或口头意向协议、会商纪要、往来传真和电子邮件等形式的协议或函件。(以下无正文,为本合同的签字盖章处)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人(签字):

签署日期:

****年**月**日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授权代表人(签字):签署日期: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篇5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报告

威海市委组织部:

根据你部威组审字[**]第**号通知要求,我局组成**人审计组,自**年*月**日至*月**日,对(**)单位原局长**同志任期经济责任进行了送达(就地)审计。

**单位是正处级行政(事业)单位,其主要职责是******,内设*个科室,实有*人。经费由市财政局全额(差额)拨款,并具有行政收费职能,收费实行收支两条(或票款分离)管理,财务独立核算(或纳入会计核算中心管理)。

**同志自**年*月担任该单位局长,**年*月离任,任职时间*年*月。由于任期较长,我们重点审计了近三年的财务情况和内部经营管理情况;个别事项进行了延伸审计,受审计条件和手段的限制,对应收款 **户,计**万元,未能实施详细的审计(列表说明),对**项目(基建工程)采用了**中介组织的审计结论。

审计组审前、审后进行了公示。本次审计未收到检举、举报信件和电话。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业绩

**同志任职期间,于*年将《**日报》由4开4版小报扩为对开4版大报,*年又扩为对开8版;**年自筹资金创办《**晚报》,**年将晚报由4开8版扩为4开16版;先后成立了**、**单位。任期内,**报的发行量一直保持在**万多份,**报的发行量由**年的*千份增至**年的刊时的**万份。***收入由**年的**万元逐年递增到**年的**万元,增长了*倍;任期内,**报社作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在实现了自收自支的基础上,累计向国家上缴税费**万元;从业人员由**年的**人增加到**年的**人,增长了近*倍。

任职期内,利用自筹资金**万元、财政补贴专项设备款**万元和银行贷款**万元,征地**亩,建起了**万平方米的**大厦,完成了办公、新闻采编的网络化、微机化,实现了无纸办公,建设了**万平方米**户宿舍,至最后一轮房改全部解决了职工住房。

**同志离任时,资产总额**万元,负债总额**万元,净资产**万元。审计净调增(减)额分别为**万元、**万元、**万元;调增(减)率分别为**%、**%、**%。任职期间累计实现收入**万元,总支出**万元,审计净调增(减)额分别为**万元、**万元;调增(减)率分别为**%、**%;收支相抵结余(超支)**万元。累计结余**万元。

二、审计发现的主要问题(一)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

1.截留财政收入**万元。止**年*月末,将收取的**费**万元转入**账户,未按规定及时上缴财政。2.无证收费**万元。**年*月至**年*月,收取**费**万元。

3.私设小金库**万元。*年*月至*年*月,收取的房租收入**万元(或下属事业单位上缴的**费**万元、**固定资产变价收入**万元)账外存放,先后用于支付招待费、发放奖金、福利,截止**年*月末结余**万元。

4.任期内漏交各种税费(营业税、房产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及附加等)**万元。

(二)内部管理方面的问题

1.有纠纷的资产**万元。**年*月至**年*月购买土地**亩,计**万元,但没有土地所有权,**年*月已向法院起诉,法院已有裁定,至审计日仍未执行。

2.不良资产**万元。截止**年*月末,应收账款余额为**万元,其中三年以上应收账款**万元,占全部应收账款的**%。经审计调查,已有**万元因欠款户濒临破产而难以收回。

3.担保形成连带责任,造成潜在风险**万元。**年*月为**单位向银行提供贷款担保**万元,应付贷款利息**万元。*单位因连年亏损现已停产,尚有**万元未偿还,已被银行起诉至法院,该案至审计日尚在审理之中。

(三)**同志违反廉正规定的问题

1.挪用资金**万元,**年*月,未经集体研究**同志借出资金**万元给于本单位无任何经营往来的公司,至审计日尚未收回(经审计调查,**同志亲属任该公司法人)。

2.违规报销费用**万元。**同志任职期间,报销没有经手人的招待费**万元,经审计调查,为个人因私开支。

3.其他问题。

上述问题根据有关规定已处理。

列摆问题应注意详略得当,抓住重点,一般性问题可不写。

三、审计评价意见

**同志任职期内认真履行职责,积极组织创收,加强管理,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完善内控制度。离任时净资产总额**万元,较接任时增加(减)了**万元,资产保值增值率**%,资产负债率**%。任期内收支相抵结余(超支)万元,其中:政策性调价增加**万元,单位自身发展增加**万元(虽然超支**万元,但弥补前任留下的包袱**万元,剔除后净资产增加**万元。具体分析各种原因)。

任职期内,不能严格遵守财经法纪,违规操作,存在截留财政收入、收支不实,滥收费、私设小金库等问题;管理上有不良资产、土地纠纷;个人存有挪用资金、多占住房等不廉洁行为。

本次审计调增(减)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等共计**万元,违规金额占审计资金总额的**%,影响了该单位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对审计查出的违反财经法规的问题和内部控制管理方面的问题,**同志应分别承担以下责任:对私设小金库、挤占挪用、截留财政收入、漏缴税费**万元、**管理方面的问题,**同志应负主要直接责任;对**问题以及下属公司经理涉嫌贪污触犯刑律和销毁“小金库”资料及伪造、变造会计凭证、会计账簿等问题,**同志应负领导和管理责任。

四、审计建议

经济责任审计报告 篇6

一、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界定

审计署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暂行规定实施细则》中明确了领导干部的直接责任,但在审计实际操作过程中,仍然很难严格区别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界定。

(一)依据领导决策的方式进行界定

领导的决策大致可以分为三种方式,一是采取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按照科学的决策程序,选择和决定未来的行动目标和方案;二是主要依据领导者或其参谋者的个人经验、知识、智慧和能力等,对行动目标做出决定性的选择;三是领导者独断专行,靠主观臆断盲目决策。对盲目决策和不具备民主性和科学性的个人决策,领导人应负直接责任;对科学性的决策,由于重大的决策往往伴随着重大风险,对其后果领导人一般承担主管责任。对重大决策失误项目,一定要依据决策的民主性和科学性,全面分析失误的主观原因及领导人可控与不可控因素来具体确定领导人的直接责任或主管责任。

(二)依据内部控制设置情况进行界定

一个单位设置了健全而有效的内部控制,则可依据内部职责分工和岗位责任制来区分领导人的直接责任和主管责任。由领导人直接负责的工作、直接经办的业务和直接承揽的项目,领导人对其行为和后果承担直接责任;对其他岗位及其他人员负责的事项,领导人负主管责任。如果一个单位没有内部控制或内部控制严重失效,则领导人应对整个单位的重大过错负直接责任。

(三)依据相关法规进行界定

如依照《会计法》规定,单位负责人对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等行为应该负直接责任而不是负主管责任。

二、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审计重点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既要评定业绩,又要划分责任;既要“审事”,又要“审人”;既要确定单位的责任,又要分清领导人的责任。这是区别于其他类型审计的主要特征。在实际工作中,一些经济责任审计项目,财务收支审计味道体现过浓而缺乏经济责任审计特色,其原因主要是财务收支审计轻车熟路、便于操作,而其他方面问题,比如:廉政情况、民主决策、重大损失浪费等问题,由于受多方因素所限,审计、评价起来较为困难,因而在审计中得不到更深入透彻的审查。因此造成最后审计结果成了财务收支审计的翻版,经济责任审计重点不突出。

经济责任审计的最终目标是评价领导者的责任,因而,审计必须在全面审计的基础上,自始自终着眼于“人”,抓住经济责任这个重点,凡是与领导干部直接相关的经济事项就应该是审计的重点。对与领导干部本人密切相关的经济事项、领导干部负直接责任的经济事项应详查;对领导干部无直接联系的经济事项,领导干部负主管责任的经济事项应抽查。以党政干部为例,财政财务收支工作目标完成情况,遵守国家财经法规情况,以及领导干部个人在财政财务收支中有无侵占国家资产,违反领导干部廉政规定和其他违法违纪的问题等,应作为审计的重点。而由于财务人员自身原因造成的会计处理上的问题或单位财务收支中情节轻微的违规问题,则不必花费过多精力去追究。只有这样,审计时才能集中精力把重点问题查深查透。

三、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原则

任期经济责任审计的评价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至关重要的环节,它既关系到审计工作的质量和风险,也是被审计人和委托机关十分关注的焦点。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的核心是被审计个人应承担什么样的责任,这就要求审计人员能够正确区分:是直接责任,还是间接责任;是主观责任,还是客观责任;是前任责任,还是现任责任;是集体责任,还是个人责任;是故意责任,还是过失责任等。为此,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时,应依据下列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

指在审计评价中,要求审计人员以高度的责任感和认真、负责的态度切实站在第三者立场上,以审计事实为依据,不受外界的任何影响,不附加任何主观成份,按照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以写实的手法来描述事实。

(二)准确性原则

指审计评价用语准确,措词恰当,直接阐述事实,少用修饰性语言。审计评价用语切忌模棱两可,似是而非,或漫无边际,任意发挥。

(三)全面性原则

指审计评价在充分尊重客观事实的基础上,全面分析审计查出的问题,避免以偏概全。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用单个的事实或几个指标来评价领导人履行经济责任的整体情况。

(四)谨慎性原则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 篇7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界定

众所周知, 任期经济的责任其实属于一种阶段性期间的责任, 将不同责任时期里面的责任归属和行使权力行为对于任期责任归属和行使权力行为对于任期影响以及应该承担的责任进行一定的区分在很大程度上都是相当必要和必须的, 原因就在于这一个做法不仅仅能够将家底摸得一清二楚, 从根本上对继任者了解自己所要接任单位中真实的情况进行了解, 将自身未来的工作思路进行很好的明确, 将适应期大大缩短, 更加能够对离任者离开单位以后的经济责任进行了明确, 本质上就是将前任者和继任者这二者之间的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 将适应期缩短。再加上因为对离任者经济责任进行了很好的明确, 实际上将前后任这二者之间的责任进行了划清, 将过去那种新官不理旧账以及旧官一走了之这一种情况进行改变, 对交接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但是, 在我们平日工作中, 往往存在着现任责任以及后任责任划分不清楚的状况, 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几个方面:首先, 在单位干部上任的时候, 并没有明确自身的任期经营目标, 这样也就使得业绩以及经营成果并没有一个量化指标的依据, 最终导致了责任划分方面十分模糊;其次, 在其任职之初, 企业单位财务情况也没有经过严格的审计和确认, 也没有办理相对应工作交接的手续, 这也就为对比评价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最后, 因为企业单位的经济活动以及经营活动往往具有连续性这一个特点, 这也就导致了前任的遗留问题普遍存在, 遗留问题一直都对后任的任期目标良好完成产生了十分大的影响。针对以上问题出现的原因, 笔者认为, 想要对其改善就要求我们的审计人员在自身审计的过程中, 必须要进行认真严格的调查和研究, 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根本原则, 从责任主体上面将责任归属很好的分清, 这样就对企业单位前任责任在设计的评价过程中做出一个附加说明或者剔除。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界定

人的思维分为客观和主观这两种, 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同样包括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界定这两个重要的内容, 客观因素一般都是排除人为原因之外的自然原因和环境原因等, 不受人们的控制和监督;主观因素通常情况下都是人为的原因, 由于人自身所造成的, 排除主观的失误要求我们要对人的思想和行动进行一定的控制和制约。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的定义和概念同样如此。所谓的客观责任就是指国家的体制改革以及经济政策调整中存在的不完善和不可抗力等等诸多原因造成了经营决策失误这一种经济行为, 而主观责任就是指因为经济责任人的玩忽职守、假公济私、滥用职权以及谋取私利等等主观方面的原因为企业单位造成了一定的损失这一种经济行为。在我们的实际审计工作中, 国家宏观政策以及市场因素等等客观方面的因素都会对企业单位经营的业绩产生影响, 有的企业因为自身存在的历史原因造成了自身的经济包袱十分沉重, 虽然这些企业在主观方面做出了很大的努力。但是, 企业中的亏损面貌在短期之内很难改变, 有些企业自身进行的重大经营决策存在着错误现象, 我们除了要对个人决策能力等等主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探讨, 我们更加要对主管部门行政干预等等客观的原因进行分析。总而言之, 我们必须要将各个方面的因素、原因以及隐患进行考虑, 将客观责任和主管责任进行明确和清晰的界定。那些属于客观因素的原因, 要求我们在审计评价的过程中必须要进行分析和说明, 而属于主观因素的原因, 要求我们在审计评价工作过程中必须要对其进行披露并且要对其责任进行追究, 视情节的轻重来对相关的委托部门进行委托, 建议其对其进行一定的处理。

三、结语

综上所述, 企业单位因为涉及到职工和人员的更替问题, 那么, 就一定会涉及到离任者和现任者这两个方面,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主要囊括了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对离任者和现任者这两个方面进行责任界定。本文中, 笔者主要从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现任责任与前任责任界定以及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界定之客观责任与主观责任界定这两个方面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摘要: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的好坏以及其发挥作用的大小, 在很大程度上都体现在对企业的领导干部所履行的经济责任界定以及审计评价这两方面中。文章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经验进行总结, 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与责任的界定进行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经济责任审计,评价,责任界定,现状

参考文献

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探讨 篇8

[摘要] 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作出的结论性评价,包括审计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两部分内容。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依法办事的原则。

[关键词] 经济责任 审计评价 评价标准

一、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内容

审计评价是指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根据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履行经济职责情况作出的结论性评价,包括审计结果评价和综合评价两部分内容。审计结果评价是指审计机构根据审计结果,对被审计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部门、单位财务收支和其他经济活动情况作出的职业判断行为;综合评价是指审计机构根据领导干部历次接受审计、所在单位历次接受审计、其他项目审计和审计整改情况,对被审计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情况提出评价意见,经济责任审计联席会议研究审定后作出的结论。经济责任审计评价应当遵循客观公正、实事求是、权责一致、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以及依法办事的原则。

1.审计结果评价的基本内容

(1)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预算执行和决算情况,财务收支计划的执行和决算情况,预算外资金的收入、支出和管理情况,专项资金的管理和使用情况,国有资产的管理、使用及保值增值情况;

(2)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的经济行为是否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3)重大经济决策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建立情况,民主决策情况,决策执行情况及决策有无造成重大损失浪费情况;

(4)内控制度情况,主要评价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的设置和运行情况;

(5)个人廉政情况,主要评价在审计中有无发现领导干部本人侵占国有资产的行为。

2.综合评价的基本内容

综合评价主要是依据领导干部本次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情况、历次接受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以及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审计意见的情况等提出评价意见。

二、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标准

1.审计结果评价标准

(1)评价财务收支情况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

财务收支真实性评价标准分为真实、基本真实、不真实三个等次。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真实、完整,审计调整幅度不超过1%,并且审计机构或审计业务会议认为审计调整数额较小不影响使用“真实”评价用语的;基本真实的标准为会计资料基本真实、完整,调整幅度不超过5%,并且不影响使用“基本真实”评价用语的;不真实等次的标准为会计资料不真实、不完整,或审计调整幅度在5%以上,或违规行为性质严重,数额较大,无法使用“基本真实”评價用语的。

财务收支合法性的评价标准可分为合规、基本合规、不合规三个等次。合规等次的标准为未发现违法违规行为或者违规行为显著轻微不需要处理的;基本合规等次的标准为违规金额占审计金额5%以下或有违规行为,但不影响使用“基本合规”评价用语的;不合规等次的标准为违规性质严重、数额较大,或拒绝提供审计资料,或提供不真实资料,导致审计机构无法进行职业判断。

财务收支的效益性评价标准可分为好、较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好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90%以上(含90%,下同);较好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80%以上;一般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60%以上;较差等次的标准为效益审计结果达到评价标准指标的60%以下(不含60%)。

(2)评价遵守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情况的合法性

评价标准可分为合法、基本合法、不合法三个等次。

合法等次的标准为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和与经济有关的行政行为符合国家经济政策、财经法规;基本合法等次的标准为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和与经济有关的行政行为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的现象,但不涉及重大原则问题;不合法等次的标准为领导干部作出的决策和与经济有关的行政行为违反国家的政策和财经法规,或违反重大原则问题。

(3)评价重大经济决策的决策程序的规范性及决策执行的有效性

重大经济决策规范性评价标准可分为规范、基本规范、不规范三个等次。规范等次的标准为重大经济决策制度健全,有可行性研究报告和专家论证意见,提供的决策方案至少两个,决策时主要负责人能够尊重多数领导班子成员的意见,决策的内容没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基本规范等次的标准为建立了重大经济决策议事规则,决策的内容没有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但个别环节没有得到很好执行;不规范等次的标准为缺少重大经济决策议事规则,或决策前可行性研究和专家论证不充分或缺失,或决策的内容违反国家经济政策和财经法规。

重大经济决策执行有效性评价标准可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效果较差三个等次。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能够有效监管人、财、物的使用,实现决策目标;基本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决策被全面执行,能够基本有效监管人、财、物的使用,并基本实现决策目标,但有轻微损失浪费;效果较差等次的标准为决策没有被执行,不能有效监管人、财、物,造成明显损失浪费,不能实现决策目标。

(4)评价内控管理制度情况的健全性、有效性

内部管理控制制度健全性评价标准可分为健全、基本健全、不健全三个等次。健全等次的标准为所有的控制点齐全,达到控制目标,各项制度均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基本健全等次的标准为控制点基本齐全,基本达到控制目标,各项制度基本符合内部控制的要求;不健全等次的标准为关键控制点有疏漏,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不能满足控制目标的要求。

内控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标准可分为有效、基本有效、无效三个等次。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有关人员的资格和能力能够胜任控制的职能,实现控制目标,没有出现内部管理控制问题;基本有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但有关人员的控制能力有一定差距或不能全面执行内控制度,没有出现重大控制漏洞,基本实现控制目标;无效等次的标准为内控制度健全,但没有配备具有相应资格的控制人员,出现重大违纪违规问题,没有实现控制目标。

(5)评价个人廉政情况

个人廉政情况的评价应客观表述在审计范围内发现领导干部有侵占国有资产的情况。

2.综合评价标准

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职责的综合评价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四个等次。

优秀等次应当具备的条件: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全部在良好等次以上,并且优秀等次数量超过总体评价指标数量的三分之二;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好于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三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到位;四是其他单项审计没有发现违法违纪情况。

良好等次应当具备条件: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全部在良好等次以上,并且优秀等次数量超过总体评价指标数量的二分之一;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略好于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三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执行审计决定、落实审计意见到位;四是其他单项审计未发现有违法违纪情况。

一般等次应具备四个条件之一: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良好等次在80%以上;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本次经济责任审计结果低于历次经济责任审计情况;三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审计决定执行率和审计意见落实率均在80%以上;四是其他单项审计虽有违法违纪现象,但有关责任人尚未受纪律处分。

较差等次应具备五个条件之一:一是本次经济责任审计各项指标审计评价一般等次数量超过总体评价指标数量的20%;二是领导干部所在部门、单位历次审计决定执行率和审计意见落实率均低于80%;三是其他单项审计有违法违纪现象,有关责任人受到纪律处分或司法处理;四是本单位存在“账外账”“小金库”等违规现象;五是接受审计期间有关责任人拒绝配合,或提供虚假审计资料。

三、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结果运用

纪检监察部门应将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年终党风廉政建设考核的重要内容,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党风廉政建设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审计发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列入领导干部廉政谈话内容;审计评价材料存入领导干部廉政档案。组织部门将审计评价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参考依据,写入干部考察材料;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一般不能提拔使用,或不能担任重要岗位的领导职务。人事部门将综合评价结果作为干部奖惩的重要依据,审计综合评价达不到良好以上等次的,年度考核不能评为优秀等次,所在单位不能参加先进单位评选。

参考文献:

[1]简燕玲辛旭:经济责任审计有关问题的探讨[J].审计研究,2006,(01):44~47

[2]崔振龙.经济责任审计的理论探讨[J].中国审计,2006(01):44-46

[3]张宣波: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内容的探讨[J].中国审计,2005,(22):49~50

[4]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课题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科学化研究[J].审计研究, 2005(05):80~83

[5]张以宽: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几个问题的理性思考[J].审计研究,2001,(04):18~22

注:本文为网友上传,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iwenmi@163.com

上一篇:幼儿园安全教育工作会议记录下一篇:英文怎么说晚安

付费复制
文书易10年专业运营,值得您的信赖

限时特价:7.9元/篇

原价:20元
微信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联系客服
欢迎使用微信支付
扫一扫微信支付
微信支付:
支付成功
已获得文章复制权限
确定
常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