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2022-05-2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分析

摘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与利用进一步深入,新型矿产资源勘查设备与技术不断涌现。当前,我国经济社会日益繁荣,必须依托更加先进的技术开展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以便勘查和开采更多、更好的矿产资源。基于此,本篇文章对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进行研究,以供参考。

关键词: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合理开发利用;分析

引言

矿产勘查属于实践地质学,也就是地质科學和经济科学的综合学科,主要从事发现潜伏的矿产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的工作,这对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虽然我国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工作环境和条件在不断改进,但是还是会受到环境、技术设备等因素的影响,这对提高矿产勘查的有效性具有一定影响,甚至还会阻碍我国矿产资源的发展。为了进一步使矿产勘查满足市场经济的需要,就需从我国勘查的现状出发,并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1地质矿产资源勘查的基本原则和重要意义

(1)基本原则。在地质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导致环境破坏的因素较多。地质矿产资源勘查需要坚持生态保护原则,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切实保护勘查区域周边环境。(2)重要意义。矿产资源是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动力来源,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可以提高矿产资源的探明储量,为社会经济发展奠定物质基础。为了进一步增强矿产资源勘查能力,勘查人员要不断学习业务知识,提升专业技能。当前,要加大探矿技术的研发力度,争取获得更加理想的矿产资源勘查成果。

2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2.1勘查制度和技术的落后

对地质矿产资源进行勘查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还要求较高的技术手段,涉及的技术层面也比较多,对勘查的设备要求也高。在勘查过程中,由于对勘测精度的要求,必须要有专业的技术人员利用专业的设备对勘测区域进行数据采集,如果勘查手段落后,那么产生的数据也会有偏差,这对之后工作的开展也十分不利。除此之外,勘查制度也是保证勘查环节准确度的重要因素,如果没有对每一个环节进行严格把控,这就会影响地质矿产的勘查和开发进程,甚至会阻碍经济的发展。

2.2勘查立项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部分企业对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缺乏足够的重视,导致其在前期准备工作的进行中没有对施工区域进行全面的调研,对相关文献资料的收集也不够齐全,进而使得现场考察工作不彻底、不认真。在这种情况下,管理人员在项目立项过程中对勘查原则没有明确,导致实际的勘查结果存在偏差。同时,矿产资源勘查的投资渠道相对单一,多数勘查队伍的组建并不合理,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导致其对矿产的勘查效果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由此,相关人员需根据实际需要建立完善的投资及融资模式,并对工作流程进行优化。而针对地方的勘查机构,需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减员增效,以解决机构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满足当前时代对机构体制的要求。

2.3危险系数过高

由于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非常的复杂,难度系数很高,并且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影响,比如:勘查人员的专业素质低、勘查设备出现明显的故障等,这些因素会对整个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危险系数高,这些不确定的特点不仅会增加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难度,也会增加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危险性。在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进行勘查的时候,对于这些不确定因素没有很好的进行防御,导致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危险系数不断增加。

3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和开发利用的有效措施

3.1借助先进技术,提升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效率

在进行地质矿产资源勘查过程中,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对先进的勘查开发技术给予科学、合理的引用,以此来有效提升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效率。通常情况下,我国拥有丰富的煤、铁、铜、稀土等地质矿产资源,此时就需要对勘查开发技术进行不断改革和创新,以此来为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奠定良好基础。例如,在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阶段,可以引进云存储、人工智能等技术,其既可以推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信息化发展,而且还可以为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提供良好的建议。

3.2构建完善的矿产资源监管制度

为保证我国矿产资源能够得到有序开发,管理人员必须建立能够满足开采要求的矿产资源监管制度。首先,根据我国社会经济与市场发展的特点,对全国矿产资源的开发标准与制度进行统一,并针对资源开发的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其次,对各地区政府的管理模式进行优化,为资源开发的工作的实行打下基础,有助于提高资源开发的管理效率,从而简化资源的开发审批过程,避免审批权力集中化导致贿赂现象的产生;最后,加强对政府各级部门的管理,根据实际需要成立专门的资源勘查管理监督小组,以对矿产资源实行专业性及科学性的监管,从而为勘查工作的有序进行提供保障,有助于后续开采工作的有序进行。

3.3加强风险防御的工作内容

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具有高危险性,因此,在进行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时要注意相关勘查人员的安全,对相关勘查人员进行全方位的保护,并且要制定应急方案,面对一些突发的安全问题要能第一时间进行安全保障,防止勘查现场出现严重的安全问题,减少损失与人员伤亡。在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中,勘察工作非常的危险,要通过增加相关勘察人员的防护措施以及增加勘查危机性方案设计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勘察工作的危险性,并且,要在不断的对勘查人员进行危机意识的讲解,增加勘察人员对于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危机意识,在进行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时,能更加的小心与谨慎,严格按照相关步骤来进行相关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提高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工作的安全性。

3.4强化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和环境保护培训

生态环境部门要加强对地质矿产勘查人员的培训,不断加大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力度,使所有勘查人员树立正确的观念,促进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在组织开展地质矿产资源勘查时,要注重对先进技术与先进理念的合理运用,同时构建科学的管理计划和监督制度,避免地质矿产资源勘查与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不必要的冲突。

3.5加大矿产勘查资金投入

(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加强宏观调控,建立全国性的“勘探基金”,并向勘探单位提供补贴。(2)以大型矿业企业的发展为基准,创建与时俱进的企业体系。(3)充分利用资源分配作用,消除地方和行业垄断。(4)加强组织协调,降低企业面临的勘探风险,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勘探业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矿产资源产业化也在不断深入,做好地质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开发工作是提高经济效益和保护环境效益的重要保障,并且矿产资源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积极作用。根据我国矿产地质勘查中存在的问题,相关部门还要不断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并科学的制定好地质勘查作业的规划,以确保工作的顺利开展。对于矿产资源丰富的地区也要利用自身的优势科学、合理发展经济,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静.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利用分析[J].世界有色金属,2020(14):137-138.

[2]徐美玲,孙占杰,金志明.浅议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J].科技风,2020(12):14.

[3]赖琼钰.浅析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J].世界有色金属,2019(21):136-137.

[4]乔希.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9,39(13):156-157.

[5]邹翔.浅析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及合理开发[J].科技风,2019(16):134.

作者:李云峰

第2篇:挖掘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合理利用宜农土地资源

摘要:土地开发整理有效提高了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利用率。本文对土地开发整理分类和技术应用进行了简要阐述。

关键词:土地开发整理;分类;应用

1 土地开发整理简析

土地开发整理是指国家对耕地量进行有效补充,且保证整理土地质量的具体安排。主要分为土地开发补充指标和土地整理复垦补充指标。土地开发整理是运用财政专项资金,对农村没有开发的,且可利用的土地以及被废弃的土地进行开垦或再次开垦。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可归纳为两点:第一,农林经济生产力水平提高的潜力。土地开发整理通过改善农业经营方式或者条件,来提高农林经济生产力水平;第二,乡村生存条件改善的潜力。土地开发整理要进行全方位的考虑,要重视改善乡村居民的生存条件,保护农村的自然景观。在一些发达国家尤其是德国,在土地整理改造过程中,主要是改善和增设农村内部公共设施,健全农村内的交通环境,修缮和改造闲置的老房。

土地开发整理是一项长期、艰巨又十分复杂的系统工作。土地开发整理要根据现阶段国情出发,从实际出发。我国现阶段的土地开发整理主要包含以下几个内容:第一,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第二,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土地利用率是当今乃至未来都要遵循的土地利用原则,由于历史原因,我国部分土地还存在粗放管理现象,土地浪费非常严重,所以要对土地进行集约化利用管理,提高土地利用率;第三,加强道路、沟渠以及林网等综合建设。要合理规划道路、沟渠以及林业的建设;第四,合理规划农村居民点。农村居民点规划是一个艰巨的任务,尤其是东北农村,居民居住网点较散,占用土地面积较大,土地浪费现象尤为严重。这部分土地需要进行开发整理,回归农田;第五,恢复利用废弃土地;第六,在保护自然环境的情况下,可适度开发宜农土地资源。人与自然环境矛盾日益尖锐,所以要在人、自然和谐共处的情况下开发利用宜农土地资源,扩大我国农村土地生产力和生产范围,保证我国粮食安全。

2 土地开发整理分类

上文已经提到过土地开发整理三种类型:土地整理、土地复垦以及土地开发。下面针对这三种类型进行分析。

2.1 土地整理

土地整理包含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

一是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区域内,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开发整理专项规划确定的目标和用途,通过采取行政、经济、法律和工程技术手段,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调整、改造、综合整治,提高土地利用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和生态环境;二是建设用地整理,是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为主要目的,采取一定措施和手段,对利用率不高的建设用地进行综合整理。建设用地整理包括村镇用地、城镇用地、独立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利设施用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的整理。

2.2 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包括工矿企业在生产建设过程中挖损、塌陷、压占等造成破坏的土地,也包括因自然灾害或人为因素造成损毁、荒芜、闲置的农田和其他成片土地。

土地复垦工作在我国并没有完全展开。据相关资料统计,国外土地复垦率可以达到70%~80%,而我国复垦率还没有达到2%。这样说明我国土地复垦价值是非常大的。对于土地资源相对贫乏的我国而言,加强土地复垦工作,可有效缓解人地之间的尖锐矛盾,改善被破坏区的生态环境,对促进城乡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2.3 土地开发

土地开发是指对未利用过,但具备土地开发潜力和开发价值的土地,采取工程或其他措施,把荒山、荒地、荒水和荒滩等改造为可供利用的土地。

土地开发整理是补充耕地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取得经济效益的重要措施。耕地随着人口增加是逐渐减少的,人均占有量也持续走低。耕地面积减少加之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导致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突出。土地开发整理对促进新农村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农村要发展经济,那么用地就不可避免。通过土地整理可以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农村土地利用集约化,从而有效缓解经济发展与耕地之间的矛盾。土地整理措施的提出,不仅满足或缓解了当代人对土地的需求,同时也不会对后代土地利用产生不良影响。土地整理所创造的价值远远超过了土地生产所创造的价值。

3 新土地整理技术的应用

随着土地资源整理开发,一些相应技术也应运而生,对土地资源整理与开发产生了积极效果。土地整理项目的不断深入和发展,需要新技术作为支撑。但是从整体情况而言,技术仍是我国土地整理开发的短板,需要更多高技术成果研发应用。2014年1月15日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农田修复和土地整理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的子项目《土地整理与质量检测专用装备》技术评审会在北京举行,对研究成果LCGR-M1型土地整理工程质量快速检测车载雷达系统、1KY-40型液压驱动智能开沟机、1SGL-200型受损农田改良机进行了技术评审。最终这几项技术得到了专家的认可。这些技术将更加有效地帮助土地整理项目的发展。

作者简介:李立雪,洮南市国土资源局,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国土资源管理。

作者:李立雪

第3篇:转型期高校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浅析

[摘要]高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转型过程中,教师作为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成为高校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本文以浙江林学院为例,在分析这一时期以教师为主体的人力资源的状态、问题基础上,提出了人力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对策。

[关键词]转型期高校人力资源开发利用

[

[作者简介]谢志新,高宇列,浙江林学院人事处(浙江临安311300)

浙江林学院2005年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从优秀学者的成长规律建构普通高校青年的培养模式”;浙江林学院2005年高教研究项目“浙江林学院人才工程建设的前瞻性研究成果”。

人力资源作为世界三大资源之一,因其巨大、潜在的能量,已成为一个国家、地区和单位竞争力的核心。人力资源是劳动者数量和质量的总和。①人力资源的根本差别不在数量上,而在质量上。高校是人力资源的拥有者、创造者和使用者,高校人力资源的主体是教师。随着高校规模的逐渐扩大及教育教学的规范化,隐藏于高校办学实力背后的对高素质教师的猎取、配置、开发及使用的竞争,已经逐渐呈现出一种白热化的态势。②目前,为了加快提升高等教育激烈竞争的应对能力,为了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和享受高等教育资源的迫切愿望,我国一大批办学基础和条件较好的教学型本科院校正在以扩大并提升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为己任,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途径,加快推进学校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③处在这一转型期的高校如何合理开发与利用人力资源是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以浙江林学院为例,对我校从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时期人力资源的状态、存在问题及合理开发与利用对策进行探讨。

一、转型期高校人力资源的状态

转型期高校发展速度快,人力资源需求旺,人才引进与培养呈现出一些典型的特征。以我校为例,具体表现在:

1.人力资源从供不应求到供求平衡

我校从1998年至2005年底,学生人数从1000余人增加到1.4万余人;教师数从26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800余人,以年均近100人的速度增长,到2007年这种需求将基本趋于缓和,我校正处于扩张期向稳定期过渡阶段,办学层次逐渐从教学型院校向教学研究性大学转变。

2.人力资源整体结构不均衡

转型期高校负重前行,面临的形势和挑战是迫于超常的发展和历史欠账积累的双重压力,高教“快车”渐显不堪重负,④人力资源结构问题进一步凸现。以我校为例: (1)人力资源年轻化和人力资源老化同时存在,各学科人力资源差异大,分布不均,两极分化明显。⑤我校35岁及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超过60%,正高职称45岁以上占正高级总人数的40%以上,长线专业人力资源状况高于新上专业和紧缺专业。(2)高学历所占比例偏低的趋势逐步缓解。据统计,我校硕、博研究生比例占专任教师的50%,博士研究生比例约为10%,硕士研究生占40%。这几年,高学历人员年增幅比较大,硕士增长快于博士。(3)高职称所占比例低。因学科发展速度快,引进人才数量多,导致职称层次偏低。据我校统计,高级职称180余人左右,占专任教师的35%,国内同类高校情况大致相同。(4)学校人力资源整体不均衡。目前,大部分高校存在人力资源总量过剩和人力资源结构性不足的矛盾。主要表现在:教学科研人员中,一般的教学科研人员居多,大师级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比较缺乏;管理人员中,一般的日常事务性的管理人员居多,具有现代管理思想的高层次管理人才较少;后勤服务于校产业人员中普遍存在文化程度偏低,服务意识不强等问题。⑥

3.人力资源引进与学历提高中投入经费增大

人力资源资金投入主要集中在人才的大量引进和学历提高上。我校近3年实际投入师资引进与学历提高培养经费逐年增多,学校投入力度逐年增大,仅2004年比2003年净增150万元。人才引进平均年投入在500万元左右,基本满足了学校教学工作的需要。师资培养主要以在职读研为主。据统计,2002—2005年培养硕士110余人,博士50余人。培养经费投入大约450余万元,资金流向偏重硕士研究生培养; 2002——2005年国内外进修30余人次,其中国内进修10余人次,国外进修20余人次,直接投入培养经费大约60万元左右。人力资源投入主要集中在专任教师上,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人员培养、培训投入很少。

二、转型期高校人力资源存在的问题

1.人力资源结构不尽合理

师资结构问题是高校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处于转型期的高校,因为扩招出现教师短缺现象,所以大量吸纳应届本科生、研究生从事教学工作,从而带来职称结构偏低、培训方式单一、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其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任重而道远,需要长期的积淀。从人员增幅看,教学人员相对学生增幅略快些,管理人员和实验人员也逐年增加,但缺编情况依然存在,人员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教师的需求与学校供给之间存在矛盾

教师的最主要需求是获得提高的学习机会,根据我校现在这种发展趋势,近几年依然以学历提高为主。随着学校对教师要求的不断提高,50%的本科生和近40%的硕士研究生有待进一步提高学历。因此,学校的培训经费绝大多数支付在学历提高上,教师国内外进修、高访的比例很低,机会很少。据2005上半年问卷调查显示,37%的教师把缺少国内外进修机会作为主要的工作困难,50.4%的人期待的培训方式是出国访问进修。

3.教师工作积极性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教职工工作满意度看,依据人事处的调查显示,最吸引人才的主要因素有三个:收入、工作环境和学科发展前景。经济收入是影响人才稳定的首要因素,教职工中,50%认为自己的工资偏低,满意度只占到15%;近一半被调查者认为校内津贴制度非常必要,有利于调动积极性,78%的人对自身职业存在危机感。对学校政策运行环境、教学科研、学术氛围、团队协作精神的评价满意度是16.7%,47.2%的教职工认为学校教师队伍建设中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尽管66%的教师认为工作积极性能较好发挥,但同时有约1/3的教师对自己的工作积极性评价一般或不好。

4.教师的聘任、考核、分配体系有待改进

自我校人事管理体制改革以来,实行了全员聘任制,相比之下职员的岗位职责更明确,岗位意识更强。2003年起,要求教师的课时酬金与教学质量挂钩,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更重视授课质量。但由于教学质量考核的指标体系太陈旧,以至于较多教师对此持有异议。目前,各类人员的年度考核结果与其岗位职责、奖惩联系不紧,激励作用不大。

5.人员的整体素质有待提高

高校的高速发展对管理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工作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调查,学校管理人员在知识结构、职称水平等方面普遍低于专任教师,后勤人员又普遍低于管理人员。

三、人力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

1.牢固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人才观,科学实施人才工程

学校管理者和决策者要以身作则,带头尊重人才,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人才观。学校上下要积极营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氛围,以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熏陶人,以尊重人才的良好环境留住人。要改变和提高学校管理意识,例如团队意识、合作意识、关爱意识、规则意识、诚信意识等,并将此作为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启动学校人才工程建设方案,分类、分层次、分批做好人才队伍建设的规划,设立明确、可行的阶段性目标与要求,并以此作为职能部门与二级学院的重要考核指标,与二级学院的有关经费划拨以及职能部门和有关二级学院管理者的个人考核挂钩,责权统一,形成有力的人才队伍建设保障机制。

2.不断调整结构将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重点

随着学校办学层次的提高,引进人才的起点相应地也在提高。从2000年至今已先后选送近150名教师提高学历,教师学历结构呈现快速发展态势。学历调整相对快于职称结构调整。由于年龄结构中,35岁以下的教师比例过大,在未来几年,职称结构调整有比较大的难度,可通过优胜劣汰的机制进行过滤,以调整职称结构。

学术团队结构不合理现象表现在领军人物和中间力量薄弱,学术团队出现断层,因此高学历、高职称人才的需求量依然很大。针对高层次人才(重点学科带头人)匮乏的问题,需要通过加大力度引进与培养来解决。学术团队结构不合理会导致凝聚力不强,可通过调整团队结构,使团队在知识、能力、性格、年龄上优势互补,提升团队的整体水平。

今后,学校师资培训模式同样需要调整结构,培训方式应由攻读学历、学位为主向增加国内外进修学习转变。从未来发展看,经费投入主要集中在高层次学科带头人的引进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上,由现在以硕士培养为主向博士培养和国内外进修为主转变。要转变学校管理和服务部门的职能,重视对管理人员、教辅人员和后勤人员的培训,完善机关和后勤管理服务机制,建立高效优质的工作作风。

3.师资培养机制创新

人力资源的核心是人才结构,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以人才结构调整为中心,在培养机制上努力创新。创新主要体现在“两个兼顾”上,即教学和科研兼顾,优势学科与新上学科、紧缺学科兼顾。师资培养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兼顾公平,使有限的资金更有效地发挥作用,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教师培训方式。

4.重视对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训

教育投资是人力投资的主要部分,人力资本的核心就是员工素质问题。⑦我校具有中级和初级职称的教师几乎全部集中在35岁以下年龄段,其中符合主讲教师资格的任课教师比例亟待提高,这是师资队伍中差距最大、最难以马上改变的一个部分。从发展的角度看,他们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也是学校发展的主力。

根据库克曲线,研究生在工作后的3—5年是一个创造力发挥的黄金时期,⑧在这一时期其思维活跃、精力旺盛,教学和科研方面可塑性最大。学校应该把青年教师的教育和培训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提供更多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平台,激励青年教师充分发挥其潜力,如设立优秀青年教师专项基金、择优选派部分教师进行教学和科研访学或进修、提高有能力的年轻学者在国内的知名度等,以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青年教师。除了加强对青年教师专业技能的培训外,对其还应该加强专业责任心、专业奉献精神的教育,把责任意识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和必备的素养,以提高青年教师的整体素质。

5.以人为本,关注教师的成长

20世纪3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的心理病理学教授梅奥的“霍桑实验”表明,员工的心理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很大。管理者要重视增强员工的满足感,善于与员工沟通,使员工在经济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取得平衡。⑨根据调查,从吸引人才的影响因素看,收入、工作环境、学科发展是吸引人才前三位的因素。此外,学术人际关系、住房福利、地域优势等也是吸引人才不可忽视的因素。以我校为例,教职工对自己收入的满意度只有15%,50%的教师认为自己的经济收入偏低。在工作环境上,各学院、学科的状况不同,老专业学科的工作条件较好,新上专业的学科办公条件不尽人意,教师抱怨较多。从学科发展状况看,我校6个省级重点学科基础较好,而新上学科积淀单薄。在此背景下,对人才的吸引存在潜在的威胁。因此,学校人力资源管理应从激励机制、工作环境、学科建设、学术文化氛围营造等多方面入手,在上级政策和学校财力允许的前提下,逐步提高教职工的物质和精神待遇,并能真正体现“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原则。

总之,应避免由于教师的短缺而盲目大量储备人才,从而导致人力成本上升、人才浪费的现象。人力资源管理不能只做简单的人才引进、储备工作,更重要的是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人才,提升人才质量,人力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开发对于转型期高校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①⑧谌新民,唐东方.人力资源规划[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2.

②陶莹,倪艳冰.高校人力资源开发要点[J].教育探索,2004,(8).

③⑦徐涌金,试析转型期高校教师激励主体的基本要求[J].高教探索,2005,(3).

④唐景莉,把握好高教事业发展节奏[N].中国教育报,2004—6—2.

⑤唐冰.农业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的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04,(1).

⑥康君福,高校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探讨[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8).

⑨陈刚,吴焕明.人力资源管理方法[M].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王庆玲)

作者:谢志新 高宇列

第4篇: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班 级:采矿工程2011级2班 姓 名: 李 春 友 学 号: 1141010212 指 导 教 师: 朱 学 军 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二 零 一 四 年 十一 月

一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1

二、土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 三. 18亿亩耕地红线······················· 2 四.如何保护土地资源·······················3 五.参考文献··························4

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土地资源合理开发利用

11级 采矿工程 李春友

摘要: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 关键词:土地 环境 污染 保护 18亿亩

一 、土地资源的重要性

土地资源对人类是至关重要的。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社会生产的劳动资料,是农业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不能出让的存在条件和再生产条件。

首先,没有土地,人类就不能生存,就像人需要空气、水、阳光一样。第二,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土地。第三,土地是人类生产关系中的核心关系。

二、土地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水土流失加剧

在原有始植被的土地上,树木和荒草抵挡住了暴风骤雨的袭击,凋落的残枝败叶覆盖着整个地面,保护水土不易散失并提供给土壤微生物以丰富的食料,因而生物与土壤相辅相成,形成土地肥沃、生物繁茂的生态学景象。但是,土地开垦成农田以后,生态环境就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稀疏的作物遮挡不住暴雨对土壤颗粒的冲击;缺少植被的裸露地表凭日晒风吹,从而损失掉它的水分和表层沃土;单调的作物又吸收走了土壤中的某些无机和有机肥料,并随收获被带出土壤生态系统以外。年复一年,不断减少着土地的肥力,导致土壤品质恶化。

2、土地荒漠化

土地荒漠化是全球性的环境灾害,它已影响到世界六大洲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全球约有1/6的人生活在这些地区。中国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西北大部、华北北部和东北西部,包括新疆、甘肃、宁夏、青海、陕西、内蒙古、山西、河北、辽宁、吉林、黑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龙江及西藏北部等省、自治区的全部或部分地区。荒漠化土地约占国土面积的1/3左右。在中国,因风蚀形成的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超出全国耕地的总和!

3、土壤污染

由于工业排放废物直接污染农田土地,造成农作物减产和农产品品质下降。土壤受污染的途径很多:工业粉尘的沉降、废气交换、废水流入、废渣堆放等,都可以将废物输入土壤,这种趋势仍有增无减。造成土壤污染的直接原因,是现代农业对土地的压力。

现代农业生产能力已经空前提高,这就意味着要从土壤中掠取更多的物质,对土地的冲击变得空前强烈。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如何维持土壤的生态平稳和维护土地资源,已经是一个十分复杂和困难的环境问题。

三. 18亿亩耕地红线

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13年12月23日至24日在北京举行。于闭幕当日晚间发布的会议公告九次提到食品安全,提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确保广大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会议还提出要确保粮食安全,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同时还明确了到2020年解决三个“1亿人”城镇化的目标。

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 耕地保护是指运用法律、行政、经济、技术等手段和措施,对耕地的数量和质量进行的保护。耕地保护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

其一,随着快速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我国建设用地需求的惯性增长与其有效供给刚性制约的矛盾不断加剧,耕地保护的宏观目标与耕地建设占用人民利得财富的利益博弈局面仍未根本转变。

其二,当前的征地制度导致农地非农化远快于农民城镇化,一些地方征地中“要地不要人”、“占地不用地”,造成了大量伪城市化的农民和大量闲置浪费的农地。

其三,土地出让的主体不明,使用监管不到位,一些地方政府忽视农民土地权益,“代行”土地出让,随意改变约定土地用途,甚至变相开发建设,引致耕地“变性”和农村集体利益受损

严格守护18亿亩耕地的“红线”,确保农民合法权益的维护,既要从耕地本身着眼,更要从我国工业化、城市化、信托网与农业现代化协同发展的长远战略入手,在城乡发展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转型中优化人、地、业三者的密切关系,妥善处理土地经营收益的管理与分配关系,推行耕地数量、质量、生态、时间与空间的全要素保护。 构建全要素的耕地保护体系

战略是灵魂,规划是指南,数字是台账。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希望尽快确立数量、质量、品质、空间、时间等全要素的耕地保护理念与准则,并落实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治工程、耕地占补平衡的具体实践。并建议当前正在开展的土地管理法修订工作能够予以考虑。

四.如何保护土地资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明确提出了耕地保护的目标,即实现耕地的总量动态平衡。所谓耕地总量动态平衡,是指在满足人口及国民经济发展对耕地产品数量和质量不断增长的条件下,耕地数量和质量供给与需求的动态平衡。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耕地的数量、质量保护并注重耕地环境质量的提高。

1、退耕还林-防止水土流失植;树种草-防止土地沙漠化。 具体保护土地资源的措施有: 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 土地管理基础业务建设明显加强; 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和制度。

2、土地复垦

土地复垦,是指对生产建设活动和自然灾害损毁的土地,采取整治措施,使其达到可供利用状态的活动。土地复垦是对因采掘、建材工业发展和其他工矿废弃物堆积等而被占用或破坏的土地,通过整治改造使失去的生产能力得到重新再利用。是国土整治和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解决采掘、建材等工矿企业与农、林、牧、渔业争地的矛盾,防止环境污染、恢复生态平衡的有效途径。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为获得更多矿产品,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最宝贵的土地资源日益遭受严重破坏。据估计,全世界约有300万公顷土地为露天采矿所破坏或荒芜。故进行矿区土地复垦,提高受破坏土地的复垦率势在必行,许多国家正继续寻求解决上述问题的途径和对策。在中国已明确规采矿2011级《开采损害与环境保护》课程调研报告

采矿2011级2班 李春友

定:开采矿产资源,应当节约用地,耕地、草原、林地因受采矿破坏的,矿山企业应当因地制宜采取复垦利用,植树种草或者其他利用措施。 数量保护

耕地的数量保护具体措施包括以下几方面: 1.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 2.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 3.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4.推进土地开发、复垦、整理。 质量保护

耕地的质量保护包括以下几方面:

1.国家制定耕地质量保护措施,如:防止水土流失、耕地沙化、盐碱化、贫瘠化等; 2.实现耕地环境保护. 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是我们发展生产的动力,没有土地就没有我们美好的生活,我们要爱护土地,保护土地!

五.参考文献

【1】刘彦随:耕地保护要杜绝“监守自盗” ;

【2】新华网 中国要求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解读】 让农民成为体面职业 .新华网 .2013年12月25日 ;

第5篇: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旅游资源

郑桂君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告091班 学号20091304815 摘要:通过自己旅游的切身体会和一些学习的感悟,讨论关于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旅游资源。文章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讲述旅游资源的一些概况;第二部分讲述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的现状,从而使读者认识到现在旅游资源的问题严重;第三部分是造成旅游资源的现状的原因,原因分为四个点。第四部分是如何合理开发利用保护旅游资源,这部分分为六个小措施。 关键词:旅游资源

旅游业

保护

开发

一、旅游资源概念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自然风景旅游资源包括高山、峡谷、森林、火山、江河、湖泊、海滩、温泉、野生动植物、气候等,可归纳为地貌、水文、气候、生物四大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

二、旅游资源和旅游业现状

没有了旅游资源,旅游业就成了一个空洞的东西,没有内涵。但是旅游业的发展却导致旅游资源有一定的伤害,其实这是一个小例子关于人类如何不顾一切地获取地球的资源,但是人类却不知道他会伤害到我们美丽又可爱的地球妈妈。差不多每一个旅游景点都是伤痕累累,有些事因为岁月留下的痕迹,自然衰败;更多的是我们人类对旅游资源的伤害,包括工农业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旅游者活动的破坏。这个是正在被破坏的长城,除了自然对它的磨损还有旅游者的不断践踏。随着社会的发展,旅游业已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和规模最大的产业之一,在中国来讲,经济的发展必然后果的就是环境的破坏,旅游业也不例外,旅游业的蓬勃发展却带来旅游资源的破坏。

三、旅游资源破坏的原因

1、自然衰败。旅游资源大部分都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大自然的发展、变化都会影响到旅游资源。例如寒暑变化,风吹雨淋以及动植物原因,旅游资源在自然状况下也会发生缓慢的改变,这种缓慢风化石旅游资源的另一种自然衰败。我国的乐山大佛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人类对与自然衰败是没有办法去阻止的。

2、工农业生产造成的破坏。工业上的“三废”对旅游区影响十分严重,例如在

区内有污染性的工业,会对旅游区造成空气和水体的污染。空气污染又会导致酸雨的产生,酸雨不仅损害旅游区的环境质量,还对旅游资源有腐蚀破坏。水体污染也是十分严重 的问题,洞庭湖的鼠患也是水体污染引起的。落后的农业上产方式,无计划的过度伐木、采石、取水对风景区破坏不仅严重,而且后果往往是不可逆转的。

3、旅游活动的破坏。古代的丰富多彩的石刻、雕塑、壁画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自从旅游开发之后,大量游客不断映入,加速自然风化的速度,导致古迹的损坏,我国的三大石窟在自然风化与人为原因的双重作用下,受到严重的损坏。游客的踩踏是旅游区的地面因磨损而失去原有的特色。故宫许多大殿前和内部的路面地面因游客密度较大而严重 磨损。

4、游客素质低。在我国,游客的素质普遍偏低,很多人对景物随意刻画、涂抹,任意毁坏旅游资源。最典型的是在一些景物上刻上“某某到此一游”。此外,有些游客乱扔果皮纸屑,随地吐痰,这不仅污染到旅游景区,还对影响到自身的素质形象。很多游客不懂得欣赏旅游资源,他们任意采摘花朵或者在旅游景点拿点东西作纪念。

四、合理利用开发旅游资源

1、旅游资源保护的法制化。很多旅游资源被破坏都是因为我国的法制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的一套奖罚制度,为了很好好地保护旅游资源,必须通过立法手段加强保护,对破坏行为实行强制干涉和惩罚,对损害和破坏旅游资源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必要的严厉的行政处罚和经济处罚,对造成严重破坏者,还要追究他的法律责任。

2、加大宣传的力度,提倡文明旅游。首先要纠正这个错误观点“旅游业是无烟工业”,事实告诉我们,旅游业并不是“无烟工业”,它作为一种产业也会生产并排放废弃物污染环境,并且破坏到旅游资源和生态环境。还要认识到旅游资源的保护意识,这需要长期的宣传教育,利用一些大众容易接受的方式例如相声、小品还有一些漂亮的艺术品作为载体。

3、潜在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对策。开发旅游资源必须坚持旅游开发的“时序性”。潜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进一步发展的后备军,对于这种资源一定要保护为先。我们是在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们要为我们的子孙着想。如果潜在旅游资源被破坏了,旅游业就也就是走到终点了,没有更远的发展了,所以保护潜在旅游资源是保护旅游业的头等任务。

4、开发中的旅游资源的保护管理对策。在开发的过程中,缺乏科学的指导和保护措施不当,是不少的旅游资源在开发的时候遭受到严重的破坏。所以,在开发规划中,应该要有专业的人才来计划和实施老板有资源几环境保护的具体细节,而且坚持适度开发的原则,开发那些对环境影响少的项目,还要与周围社会环境相协调。

5、利用中的旅游资源保护管理对策。首先,加强对游客的管理。通过各种方式对游客进行环保教育,帮助他们养成良好习惯,建立旅游资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对一些习惯好素质高的游客进行奖励;有奖一定有罚,对一些破坏旅游资源的人给予相应的处罚。再者,加强对景区环境的保护管理。控制旅游项目,撤除一些会导致水体空气污染的项目;此外,控制游客的人数;还要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卫生管理措施。最后,建设一支具有环境保护意识和专业知识的管理队伍,我国缺少这种具有专业知识的人才,先对在职人员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还要培养景区专业人才。

6、旅游资源保护的建设对策。培修复原,整旧如故,尽量使用原材料对旅游资源修复;仿古重建,由于一些原因一些旅游资源已经消失,但是具有很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我们可以仿古重建;生态建设,在景区内加入生态建设,使旅游资源不仅得到保护还更加具有旅游价值;减缓珍贵文物的自然风化,在裸露的资源上加罩或盖房子给予保护。

总的来说,旅游资源作为资源的一种我们都应该合理开发利用,旅游资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得不到很好的保护,旅游业也不会有可持续发展,旅游资源保护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杨桂华、钟林生、明庆忠 《生态旅游》高等教育出版社

雷明德 《旅游地理学》

西北大学出版社

第6篇:萤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国土资源部

附件6

萤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

最低指标要求(试行)

萤石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三率”是指萤石矿山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等三项指标,是评价萤石企业开发利用矿产资源效果的主要指标。经研究,确定其最低指标要求如下:

一、“三率”指标要求

(一)开采回采率。 1.露天开采。

露天开采的矿山企业不低于90%。 2.地下开采。

对于岩体稳定矿体,其开采回采率不低于80%; 对于岩体不稳定矿体,其开采回采率不低于73%。 依据“工程岩体质量分级标准(GB50218-94),Ⅰ、Ⅱ、Ⅲ级确”定为岩体稳定矿体,Ⅳ、Ⅴ级确定为岩体不稳定矿体。

(二)选矿回收率。 易选矿石不低于83%。 难选矿石不低于75%。

萤石矿石的可选性主要取决于矿石的结构构造、伴生矿物的种类及嵌布特性。通常同时含有石英、方解石、重晶石等杂质,

- 1

特点,制定不低于本标准的指标要求,并负责对辖区内萤石企业执行本指标要求情况进行监督管理,不定期开展抽查和检查,定期公告符合和不符合本指标要求的萤石企业名单,实行社会监督,动态管理。

三、指标定义和计算方法

经研究,本指标要求中的萤石指单一型萤石。

(一)开采回采率。 1.定义。

开采回采率:是指矿块实际采出的萤石矿石量与矿块动用的资源储量的百分比。

地下开采矿块实际采出的萤石矿石量是指矿块内所有工作面采出萤石矿石量之和;露天开采实际采出萤石矿石量是指矿块内实际采出的萤石矿石量。矿块动用的萤石资源储量是指矿块采出的萤石矿石量与开采损失的萤石量之和。

2.计算方法。

(二)选矿回收率。 1.定义。

选矿回收率:是指精矿中回收的萤石矿物(CaF2)质量与入选矿石中萤石矿物(CaF2)质量的百分比。

- 3

第7篇: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大庆市万宝学校 梁源

【摘 要】如何开发课程资源,是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的研究课题。对此,本文试图立足教材资源、生活资源、文化资源、现场资源四大视界维度,依循研读文本结构、变换呈现方式、重现生活场景、激活生活经验、链接社会文化、引入历史典故、智对课堂意外、善待错误生成八条实践策略来构建有效度、有信度、有深度和有厚度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 课程资源 开发 利用 数学教学

在理想课堂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从教师主体的智慧引领、学生主体的亲历体验等方式维度展开思考和研究。而事实上,正像“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理想课堂的构筑过程如果缺少了蕴涵活力的内容资源,那么一切方式层面的教学行为便会因失去赖以依托的原始肢体而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课程资源在理想课堂的构筑中的重要地位已不可动摇。那么,基于新课标理念下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可以纳入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视界又有哪些元素呢?数学教师又应该如何进行资源创生的实践行为?对此,笔者试图通过本篇论文进行如下几点的小学数学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索性思考。

一、精用教材资源,构建有效度的数学课堂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而对于需要经过艰难曲折的思维过程才能获得的结论,教材往往以很简单的过程予以呈现,或以“容易看出”等轻描淡写地一笔带过。教材是静态的,而课堂是流动的,这就要求教师不能只执行教材,而应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根据学生现有知识基础和思维实际,灵活地、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和精用教材,那么,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怎样精用教材资源,才能实现其最优化的价值功能,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 研读文本意图,体现数学学科的严密性

的严密性。走进教材,我们发现编者非常注意从相关的数学问题中,揭示丰富的数学知识,进而归纳完善的数学规律,并通过各种形式的尝试练习来解释数学规律、完善知识体系。这样的编排体系,符合了数学教学循序渐进、逐渐累积、逐步抽象的原则性理念。作为课程资源的创生者,数学教师应深入研读数学教材的“文本结构”,并在教学实践中尽力重现其“问题——事实——规律——应用”的编写意图,以真正彰显数学教学的严密本色。

《植树问题》教材是这样编排的:首先,出示例题,解决植树问题的数学事实;然后,图示揭露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得出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规律雏形;最后,尝试练习,完善形成“两端都种时,棵树比间隔数多1”的数学规律,整个教材编排充分体现了“呈现事实——尝试验证——应用规律”这一知识形成的“严密逻辑”。因此,在实际教学中,笔者就力求凸显教材编写的“严密逻辑”性,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与教材内容相呼应的是,先呈现“数学事实”,且数学事实在操作活动中产生、在联想延伸中丰富;接着归纳“数学模型”,且数学模型在独立探究中得出、在合作交流中概括;最后形成“数学规律”,且数学规律在质疑验证中肯定、在字眼补充中完善……可以说,教材资源固有的严密特性,在课堂现场中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实践体现。

(二)变换呈现方式,增强数学学科的自主性

《新课程标准》指出:内容的呈现应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以满足多样的学习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可以突破教材在内容呈现方式上的局限性,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生动有趣地呈现素材,教学中信息的呈现重在提供给学生适量的信息,而不一定是完整的题目,促使学生对已有信息进行分析,建构联系,得出某种结论或提出某些问题,信息的呈现不一定是教师一步到位的呈现,可分步呈现,或让学生自主呈现,应该使每个学生都成为提供信息的主体,变以往学生坐等信息为主动地提供、获取信息,提高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多样化的需求。

《小数加减法》时,教师提供给学生材料,请你任写几个小数,如1.4,2.37,4.89,15.3,21.325,并把他们组成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可以组成1.4+2.37,4.89-1.4,15.3+2.37,21.325-4.89,然后试着研究一下小数加减法的法则。这些材料由于条件的不确定,学生自主选择、获取自己喜欢的信息,进行相关组合,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教师教得灵活,学生学得灵活,所得结论也灵活多样,培养了学生灵活的计算能力。可以说,教材资源的价值功能在这里得到了最为深层的发掘体现。

二、提炼生活资源,构建有信度的数学课堂

瞬息万变的社会生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数学教学也可以采用“借代”手法,借身边的人说身边的事,用这些真实生动的材料取代原有例题或创设新的教学情境,营造亲切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方面让学生凭借生活经验主动探索数学知识,学会用具体的生活经验形象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实现数学学习生活化;另一方面,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分析、解决生活问题,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提炼生活资源,丰富课堂资讯,可以有效增添数学学习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一)重现生活场景,突出数学学科的现实性

“生活场景”是数学知识客观存在的原始温床。在课堂教学的恰当时机,巧妙介入“生活场景”,能有效建立起“抽象知识”与“数学原型”之间的本质联系,从而使学生主体与知识客体之间的原有距离缩短,促进知识客体的认知建构和情感被学生主体所接纳,同时也能通过侧面闪现数学学习的现实意义。但是我们也应注意,进入课堂的“生活场景”必须紧扣知识本身,借此展开的教学活动也必须围绕数学本质,保证在“生活化对话”中能突出“数学化思考”,不能牵强和虚假。

在教学《有趣的搭配》时,教师由“今天课堂上,一共有48位小朋友,如果老师想和我们班的每一位小朋友都握一下手,为了保证和每一位小朋友都握一次手,你觉得我们握手时,应该注意些什么呢?”引入,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很快说出“不能漏掉

”、“不能重复握”“要一排一排地握”。师生很自然地得出本节课的关键,握手时我们要按照一定的次序进行,才能既不会重复,也不会遗漏。

本节课让学生在握手、衣服搭配和早餐搭配这些熟悉的生活场景中进行交流,并通过观察、验证、总结认识搭配要遵循有序、合理,而且要做到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初步建立有序、合理的搭配观念等。同时注意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丰富对搭配问题的感性认识。整个教学过程与生活场景紧密相联,激发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让课堂教学焕发了活力,也增加了数学学习的趣味性、现实性。

(二)激活生活经验,彰显数学学科的体验性

数学学习的过程,总是伴随着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认知发展水平的积极作用而逐步走向深入的。而在实际教学中,数学教师往往比较关注“知识基础”对新知建构的支撑性作用,而恰恰容易忽略“生活经验”对知识意义领悟的促进性作用。笔者认为,对于身处纷繁复杂世界的学生主体而言,其逐步积累起的“生活经验”毋庸置疑应该成为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提供学习空间,创设交流平台,引导学生在具体现实的学习情境中自然发挥生活经验、自觉启动主体思维,对数学知识的本质意义作出个性化的有效回应。

教学《有余数除法的应用》时,例题“一共有21人要坐船,每辆船限坐4人,需要租几辆船?”学习之后,知道至少要租6条船。然后进行了拓展,教师问学生:你们会怎么分配呢?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学生说“前面5条船每条坐4人,最后一条船1人”,此学生一说完就有学生有意见了:“我觉得不好,最后一条船只有一个人,游玩时一个人也太孤单了”。其他学生听了都表示有同感。“那怎么办呢?”教师追问到,学生说:“我觉得应该尽量分布均匀一点,这样大家都有伴!”这时有个学生却说道“还不如再租一条船,全部三人一船,这样更公平。”这个学生一说完,引起“公愤”了,“那也太浪费了,一条船可以坐4人,为什么才坐三人,题目

“至少”,也就是说只要人能全部坐下就可以了,再租一条船就有很多空位了,太浪费。”……

本环节是这节课中学生最投入的环节,真正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本节课的目标之一是通过已学的数学知识,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成功的喜悦。这里的“合理解决问题”即余数的合理应用,学生设计方案后反思自己的方案,得出更好的方案,可以说在互相辩论中每个孩子都心服口服,真正地做到了“合理应用”,而且学得非常开心。很明显,这一知识的教学过程,正是学生基于“生活经验”的体验过程。

三、接纳文化资源,构建有厚度的数学课堂

多少年来,数学课堂一直都是“定理”、“法则”、“运算”的代名词。这种现象的逐步形成,与数学教学一味注重知识传递、技能训练,而无情漠视“数学”依托的丰厚社会背景、“数学”蕴涵的鲜活文化背景、“数学”发展变革过程中人类探索发现的精神力量以及“数学”与人类社会千丝万缕的密切联系是分不开的。因此,新理念下的数学教学,应努力挖掘关联数学知识的厚重文化资源,实现数学教学“科学求真”与“人文熏陶”的视界融合。

(一)链接社会文化,浓郁数学学科的时代性

用数学思想来解读社会现象,这是数学文化的重要内容。笔者认为,作为立足新理念精神、依附新时期背景的数学教学,理应带着博大包容的人文姿态,去全心眷注时代特质下的社会现实,并精心选择那些蕴涵数学意义、富有思辨价值的社会现象以恰如其分的合理方式呈现于课堂现场,以便引导学生灵活应用数学知识、适度透析社会现实,从中既增长知识、锤炼思维,还能感悟数学的文化内涵,体味现象的社会根源。 《百分数的意义》的教学结尾,教师出示了一则信息 “小学生的近视率是22%”,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及其折射的社会背景中描述百分数的意义、说说自己的感想。学生说道“这里的“22%”应该是把小学生总人数平均分成100份,其中约22份的小学生患了近视眼,而不是说每100人中一定有22人患近视眼。”教师给予了大

“我们现在的同学平时看电视或是玩电脑的时间太长了”,有学生说“还有可能是现在同学们的作业负担比较重,让同学们忙于学习,使眼睛过于疲劳”,还有学生说“我们应该加强体育锻炼,做好眼保健操,并随时注意用眼卫生”,“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保护视力,从现在做起”!

此时,“百分数”赋予了社会生命!它已不仅仅是一种数学知识,数学文化,它更成为了一扇透视社会的窗口。透过这扇窗口,学生准确领悟了百分数的情境意义,还以此为起点理性分析了造成小学生视力下降的多维根源,促使学生对今后的社会生活现象产生了更为深层的内心启发和自我约束。而这些显性和隐性教学目标的协同达成,都应归功于教师独智慧的资源创生!

(二)引入历史典故,诠释数学学科的人文性

数学的科学内涵无疑是严谨刚性的,但其间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却是浪漫柔性的。如果数学教师能够更多关注数学知识历史背景的挖掘追索,那么,定然能为数学教学“脱去僵硬外衣、显露蓬勃生机”提供更为丰富的可能性。鉴于此,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理应把与数学知识密切相关的“历史事件”、“文化传闻”或“科学趣事”等一并纳入资源组合的广阔视野,力求以丰厚深邃的课堂信息来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

在教学《鸡兔同笼》时,教师改变了教材的呈现顺序,直接出示例题教学。课堂上在学生通过多种方法解决例题之后,教师进行了背景资料介绍:刚才我们解决的问题是一类重要数学问题,也是历史有名的数学趣题,在中国古代1500多年以前,数学书《孙子算经》里,就记载着:“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这就是最早的鸡兔同笼问题。教师介绍后,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感受,学生纷纷感叹:“我们的古人真是聪明极了,能在1500年以前就想出解决问题的巧妙办法!”,“我们应该向古人学习钻研探究的精神!”

“鸡兔同笼问题”的课堂探究仿佛已经进入了科学再创造。不难想象,当学生突然感觉到自己的“学习内容竟然是“历史名题”时、自己的“探究方法”曾与诸多知名数学家的“发明历程”如此接近时,学生数学学习的“文化滋养”该是怎样地“昭然若揭”但又“润物无声”呀?

四、捕捉现场资源,构建有深度的数学课堂

课堂教学的互动本质,决定了课堂现场定然是即时资源频繁生成的重要平台。无论是独立学习,还是师生对话,或是生生合作,意外因素干扰的可能性和主体个性思维的独特性都决定了现场资源是“旁逸斜出”且“不可预约”的。对此,数学教师应凭借自身的教学智慧,从容应对即时资源,巧妙调整教学进程,以诱发认知主体的深层思维,促进知识本质的核心凸显。

(一)智对课堂意外,正视数学学科的生成性

数学教学是数学的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和共同作用的过程。在现实的课堂教学中,受多种因素影响,学生不同的思维方式,经常产生许多预想不到的意外。教师要善于从这些意外中学会分析,并加以利用,以促进学生的不同发展。 《角的度量》教学时,本人讲解完角的度量方法后,便让学生开始练习量角。巡视指导过程中,发现量角正确率很高,基本上人人都掌握了量角的方法。可就在这时,意外发生了:有学生说“老师,我的量角器断了,我还有一个角没量呢,怎么办? ” 这时我迟疑了一下“大家看,×××同学的量角器断成了两半,它还能量角吗? ”很快就有学生说“那小半块肯定不行了,因为已经没有了中心点了”另外有个学生说“那大半块上面有中心点,还有刻度,应该可以量。”坏了量角器的学生说“可是我还没量的是个钝角,那大半块的量角器也不够用呀! ”我说“那怎样解决这个矛盾呢?请同学们合作商量一下,帮×××同学想想办法。”话音刚落,学生们就议论开了,组1说“先用三角板在角内画出一个直角,然后量余下角的度数。再把量得的度数加上90°,就是原

”组2说“把这个钝角分成两个锐角,分别量出两个锐角的度数后相加。”组3说“可先把这个钝角补成平角,量出补上角的度数,再用180°相减就行了。” 量角器断了,在意料之外,这种突如其来的课堂尴尬往往会使数学教师手足无措、或草率处理。而巧妙的采用“求助学生”的谦和方式,却引发了其余学生充满创新意味的策略观点。因此,工具虽断,但思维敞亮;学习暂停,但个性张扬,教学现场荡漾着一种浓郁的生命张力!

(二)善待错误生成,强化数学学科的建构性

在真实的课堂教学中,“错误”在所难免。由于“错误”折射了认知主体丰富的观念信息,所以纠正错误对于转变数学认识、促进知识建构意义深远。因此,“错误”资源是极其重要的课程资源。面对“错误”,教师应以“错”为媒,慧眼捕捉,及时引导学生通过反驳评价、补充完善等学习途径来发掘错误根源、生成新意思维,使数学学习在“曲折”中走向“深刻”!

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教师为学生提供了这样一道题:在五年级学生献爱心捐款活动中,我班24名女生平均每人捐款48元,30名男生平均每人捐款54元,全班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当教师正在就(48×24+54×30)÷(24+30)这种方法讨论解题思路时,一名学生急着补充他的简便方法:(48+54)÷2=51(元),并且振振有词说:“全班学生分成男生、女生两部分,我就把一名男生捐的钱加上一名女生捐的钱,再除以2。”这时,教师并不是简单地否定该生的方法,而是及时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辩论,有学生继续说到“这样非常简便,能很容易算出男女生的平均数”,但等这一学生一说完,就有很多学生表示不赞成,因为男女生的人数是不相同的,不能直接相加除以二,如果男女生相同则可以这样。经过激烈的辩论,学生对平均数本质含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教师机智地把握住这一教学时机,让学生的偶发错误成为教学资源,使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透彻,思维也得到了训练。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学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对数学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是新课程赋予我们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只要我们教师提高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积极地从教和学的实际出发,开发和利用好课内外的数学课程资源,我们的课堂必将会是一个风采迷人、朝气蓬勃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 [1] 马云鹏主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长春出版社.2009(5)

[2] 林良富主编.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宁波出版社.2008(6)

[3] 庞维国著.数学学习与教学设计.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6) [4] 陈惠芳著.触摸教育的风景.长春出版社.2006(8) [5] 郑金洲主编.课改新课型.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3)

[6]孙文波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设计研究——“五星”教学设计的探索.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4)

第8篇:关于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错题资源的研究

关于合理开发和利用学生错题资源的研究 ——(以小学年级段语文成语教学为例)

摘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做错题目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但对待学生的错题,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学生,却会出现许多相似的错题现象,合理开发利用好学生的错题资源,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是每位教师都关心的一个问题。

关键字:语文 错题 资源开发 成语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不仅反映了学生的缺点和不足,更是一种尚待开发的宝贵资源。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错题这一教学资源,进一步分析学生所犯错误的原因,并能透过错误发现有关问题,就可变“废”为“宝”,将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育资源,正确地、巧妙地加以利用错误这一资源为教学服务。

一、研究的缘起

1、语文错题是学生学习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必然现象

小学生做语文练习,无论是课堂、家庭,笔头、口头或其它类型的题目,都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错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更何况是成长中的小学生。由于认知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不完善,语文做错题应属于正常现象。事实表明,人人均有可能做错语文题,只有错多与错少的区别,没有“不错之神”。教育家说过,犯错误是孩子的权利,我们允许他们犯错误,人只有犯了错误,在错误中不断反思才能更好地成长。同理,在语文学习中做错题也可算是小学生的权利。对于他们的错误,我们应有正确的错题观,允许学生出错,宽容错题,延迟评判,着力引导学生自己找出错题,分析错因,及时订正,反复复习。

2、错题是教师上课时开发语文资源的重要内容

基础教育语文课程改革大力倡导开发与利用教学资源。错题正是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带有童气的、十分宝贵的一种“利教研学”资源。善抓“错题点”,可以归类追因,找出对策;可以纠错研错,反败为胜;也可正误对比,探误真知;还可以反思教法,改进教学„„找出学生错题教师误导的源头,关注学生做题出错过程的体验,讨论错误激发课堂教学的活力,点石成金让错题“变废为宝”„„总之,语文错题完成可以成为教师开发课堂教学资源的宝贵探点。

二、课题的界定

语文错题: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有错误的语文题;它包括书面的、口头、操作三类,又可分为课内与课外两个层面。

教学资源:在教师传授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听讲、阅读、研究、实践等方式,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中,自然与动态生成的可用来“利教研学”的信息来源。

开发:开启、开拓,发现、发掘,以便于利用或达到利用的目的。

三、课题的理论支撑与政策依据

1、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

从情感准备状态来说,布鲁姆认为,学生以往的经历和目前的期望,决定了他对学习的情感准备状态;学生对某些学科感兴趣与否,并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校期间形成的;如果学校能给学生成功学习的经历,学生很可能会对认知或情感目标都抱积极的态度。显然,通过对错题的诊断与辅导,首先可以让学生克服以往学习的误区,帮助他们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次,教师的辅导和关注也能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从知识准备状态来说,学校中的学习任务一般都是按顺序排列的,后面的学习任务都是建立在前面学习任务的基础上。如果前项学习任务中学生的问题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会遇到越来越多的困难,就像滚雪球一样。他们的成绩水平和学习速度的差异会越来越大。所以,在教学中有必要通过各种手段来对教学错题进行诊断和辅导,以便提高学习语文的效果。

布鲁姆指出:“掌握学习策略的实质是群体教学并辅之以每个学生所需的频繁的反馈和个别的矫正性的帮助。”教学过程的每个步骤都必须通过评价来判断其有效性,并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反馈和调整,从而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他所需要的特殊帮助。

布鲁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无疑对本课题的研究有针对性的指导意义。

2、多元智能理论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具有言语—语言、音节—节奏、逻辑—数理、视觉—空间、身体—动觉、自知—自省、交往—交流与自然观察等八种智能,每个人还有着不同的智能组合方式。它倡导积极的“学生观”,强调适当的教育和训练将使每个儿童的智能发挥到更高的水平,给每个人以多样化的选择;它倡导因材施教的“教学观”,要求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学生智能结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式的不同特点,选择和创设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它倡导多元化的“评价观”,主张多维目标、多元主体、多样形式、多样方法的形成性评价来取代单一的终结性卷面评价。这些观点对于本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价值。

3、课程改革新理念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其基本出发点事促进学生的全面、可持续地发展。它不仅要考虑语文自身的特点,更应该遵循学生学习语文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语文学习情境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进而使学生获得对语文知识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载体。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依据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并充分利用校内外多样的课程资源。”纲要中明确提出了教师应有有效开发课程资源组织教学的要求,并且高度概括了这种开发利用的特别应是“灵活的”、“创造性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在教学中要积极开发各种有效资源,语文错题就是其中一种有价值的课程资源。

关于课程教学资源开发的论述: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要求,其目的是改变学校课程过于注重课本知识传授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和现代社会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适应不同地区不同学生的发展需求(包括失败的教训)。学生也是一种教学资源,现在的学生处于信息技术如此发达的社会环境中,视野开阔,接触面广,知识丰富,表达能力也强,他们的知识信息(包括错误)和一些技能完全可以作为我们教学资源的一部分纳入教学中来。因而,教材不再是那本“以人为本”的课本,而是以课本为起点的资源利用,资源开发和资源再造。

四、研究的目标、内容和对象

(一)研究的目标

1、探索将“语文错题”作为教学资源开发的操作要点,以便有针对性地深化语文课程教学的改革,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弄清造成“语文错题”的相关要素及主要原因,探究小学生(为主)、教师、家长“预防或纠正语文错题”的有效策略,以便进一步促进小学语文素养、教师的导学水平与语文教学质量的相应提高。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小学各年级常见“语文成语错题”的类别及示例

2、巧用“错题”开发语文课堂教学资源的微型案例研究

3、探索小学生自我纠正“语文成语错题”的新颖、可行、有效方法

4、小学生成语题(概念题、选择题、填空题„„)常见错误的成因及对策

(三)研究的对象 某实验小学年级全体学生

五、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从书籍、报刊、网络中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掌握同类研究的动态,借鉴已有成果,寻求新的生长点,进行深入研究。

2、调查分析法

以问卷、个别访谈、座谈等形式,在自然状态下调查,整理归类出小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常见的典型错误,分析形成原因。

3、案列研究法

有选择有代表性的错题,将它作为课程资源来开发与利用,进行案例研究,从不用方面及时总结成功的经验,反思教训,探究造成错题现象内在的联系和规律,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经验,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完善、运用及推广。

4、行动研究法

针对课题研究不断提出改进的意见或方案,并付之行动,在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转变教学行为,以提高实践运用的价值。

5、个案研究法 从各类特殊学生中确定若干个体为个人个案;若干“同质或异质小小组”为团体个案,分别进行跟踪调查,横向与纵向对比,追因疏导,探究“防错题,纠错题”的有效策略。

六、课题研究的具体措施

一,收集整理错题。收集整理错题,是把错题变隐性资源为显性资源的开始。学生做作业,包括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各类测试等出现的成语错题专门用一个本子抄录下来。教师经常性检查学生的错题登记本,检查他们是否及时登记,是否有漏登错登的情况,培养他们养成及时主动收集错题的习惯。

二,正确解答错题。

1、表演式解答

借鉴综艺节目的启发,灵活运用表演猜测掌握成语。如“坐井观天、一刀两断、相依为命、掩耳盗铃、对牛弹琴、画饼充饥、望眼欲穿、望梅止渴”,引导做对的学生上台表演,以形象的动作,丰富的表情演出每个成语的意思。

2、幽默问答式

努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愉悦式教学形式多样化。将学生抄录的一些成语幽默地组织在一起,通过问答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回忆。如“最大的地方有多大?”(无边无际、一望无际、漫无边际)

3、神话、寓言、典故式等成语故事解答法 许多成语来源于神话、寓言、历史故事等,让做错的学生自己探究成语的出处,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史知识,扩大眼界,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记忆能力。

三,根据错题本创造性地编发题目。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在多次解答同一个题目之后,可能会把答案熟背下来,也可能因为机械重复而产生倦怠心理。而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所以来说,如果仅仅局限于正确解答前期错题,不一定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学习成语的能力。所以,在学生习惯于正确解答前期错题的基础下,如何消除重复练习带来的负面影响,让错题登记本发挥更大的效益,是我们要着手解决的。

七、课题研究的步骤

(一)课题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

主要工作:收集有关信息,制定决策,组建机构,明确职责,组建管理模式,草拟研究方案。方案是研究的蓝图,直接关系课题研究的成败,首先,我们明确研究的目的内容,确定研究项目,选定了研究方法,进行了前测调查,计划课题研究的步骤。

(1)、选择和论证研究课题。

(2)、组建课题组成员的理论学习和研究制度。

(3)、开展“某实验小学学生语文成语学习情况问卷调查”和“某中心小学语文教师成语教学问卷调查”,并形成调查报告。

(4)、设计研究方案。

2、实施验证阶段

主要工作:制定、修改完善研究方案,制定管理系统,进行研究,对全过程进行记录、收集处理有关资料,形成了阶段报告和论文。

在实施验证阶段过程中,课题研究要以语文课堂教学作为平台;以五个环节为研究目标;以“专题研究、课堂研讨课、典型案例分析、典型教学设计、学生个案记录”等作为形式;以促进师生共同发展作为标尺。在研究过程中不断修正方案,调整策略,全程记录,在反思中进行经验总结,在总结中提炼成果。

3、总结结题阶段总结

主要工作:材料整理归类、归档,形成总结报告,撰写经验论文,进行结题验收。注重激发学生学习成语的热情,用多种形式激励学生不断创新。珍惜学生探究的成果,建议学生以各种形式加以整理、保存。课内外结合、学科间结合,将探究伸向广阔的生活课堂。鼓励学生将自己的纠错本和探究心得与同学分享。课题组教师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是一笔宝贵的财富,将之整理出来形成调查报告、课堂教学案例、反思、经验论文、研究报告、典型教案等。主要表现为:

(1)、整理资料,分析资料,形成综合性研究成果。 (2)、组织对研究成果的检测工作。 (3)、撰写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4)、申请结题。

(二)预期成果呈现形式: 课题研究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经验论文汇编、典型教学设计、案例、反思、学生个案分析等,以及部分学生作品,如成语纠错本集等。

八、课题的先进性和特点

一直以来不少学生、教师、家长都一致认为学生做错了题目就是学生没有学好一门课程,甚至有些教师、家长对学生进行打骂,“这么简单的题目都会错,上课瞌睡了吧?”“怎么学的,这书白读了”,“昨天刚学的就忘了”等等。假如对于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错题不加以引导和利用,那么当学生再次遇到这些题目时,还是会继续错下去,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教师的教学效率是很难有提高的。对错题不闻不问是糟蹋错题资源,学习当然难有进益。把错题只是作一般性订正便抛在一边,是对错题资源的低效利用。本课题旨在通过把学生语文成语学习中的错题资源加以利用和开发,使其变废为宝,使错题资源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知识的另一大学习方式。合理开发利用错题资源,有助于事半功倍地提高学生成绩,有利于让学生跳出题海训练的怪圈,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六、课题的价值和意义

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语文错题”进行资源开发和利用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也是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的一大创举,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综合学习方式,而将“语文错题”资源进行开发利用可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一些错误是很正常,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错误不应随意加以指责和严肃批判,要树立正确的“错题观”,宽容错误,善待错误,并对其加以正确的引导和利用,这是新时代的语文教学课堂所不能忽视的问题,同时也要求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善于发现、收集和利用教学过程中学生存在的错解问题资源进行教学,以学生的实际存在的错解问题为出发点,以满足学生的需要,弥补学生的“不足”为教学目标,真正落实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发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学生的学习有其自身的规律,尤其是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有时难免会出错。一个好的教师可以将“错误”变成一笔财富,相反,如果对于学生的错误不加以正确利用,任其自流,不闻不问,那“错误”就只能是个“错误”,永远也不能成为教学相长的财富。

第9篇:《合理开发利用家长资源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课题编号 【2010】-JKGHBSY-0933

一、选题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颁布,标志着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崭新的课程改革时代。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横纵拓展,家长作为课程资源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彰显。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如何有效地利用家长资源,推进家校合作,促进教育教学的优化发展,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新课程要求家长以教育活动的支持者、参与者、决策者的角色进入学校教育。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等诸方面的原因,家长教育和学校教育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隔阂与断层,限制和阻碍了学校开发利用家长资源、家长参与学校有效管理的途径和方式。

二、研究基础

我国现代家庭的主流主要是由父母、祖父母和独生子女组成,人口少,结构单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家庭活动逐步由开放式(庭院型、社区型)走向封闭式(单元型),加上电视节目的泛滥、电脑的普及以及家长工作的繁忙、学生课业负担的沉重,几乎淹没了孩子与双亲交流、与亲友交往、与邻居相伴的机会。另外,社会转型期表现出的一些特殊问题如离婚率升高带来的单亲家庭问题、人口流动带来的隔代抚养问题等等,都使学校与家庭教育的沟通与协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只有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才能相互交流教育信息,使家长的血缘权威、经济权威与教师的学术权威、榜样力量、管理权威紧密配合,形成动听的乐章,从而成就学生课业知识的同时又雕塑了学生高尚的人格,并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产生积极影响。

三、研究内容

首先调查家庭教育现状,了解家长的素质及文化修养。 通过一系列调查,着重分析目前学生的家庭结构、家庭教育环境及家长素质,从中了解学生父母的社会活动的环境氛围等诸因素对孩子发展成长的影响和作用。

开展家长教育培训,提高家长教育水平。针对家长所存在的问题通过培训帮助家长转变教育观念,增强家教能力,提高家长素质,使家长能够自觉地与学校配合对学生采用合理有效的方法教育学生。为此,开展家长学校,举办专家专题讲座,创办“家教沙龙”,组织“教子交流座谈会”等活动,促使研究有效开展。

四、创新程度及理论意义

本课题通过从家长资源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的策略研究和家长资源充分开发与有效利用保障机制的构建等方面进行研究,转变家长陈旧的家庭教育观念和家教做法上的偏差,探索学校与家庭协调一致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良好模式并进行推广。切实转变学生的一些不良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一批成功转化后进生的优秀家长,将其先进经验进行总结和推广。

四、完成课题的条件和保证

1、保证课题组成员研究时间

本课题负责人是小学高级教师,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区名师,具有较强的研究能力和组织能力,课题组成员都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和较强的教育科研能力,完全有能力、有时间保证课题完成。

课题组成员把日常工作与社会调究、课题调研有机地结合起来,保证课题组成员的研究时间。坚持课题研究活动常抓不懈,坚持每月两次课题活动扎实高效地开展。

2、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课题研究

课题组成员均有较高的写作水平和剖析问题的能力,擅长将研究发现提炼出研究成果。在课题研究过程中,要求课题组成员互相学习,互相切磋,共同研究,共同提高。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课题组确立正确的课题研究价值取向,课题研究要真实地面对教育教学中家教的现实问题,并不断改进课题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的呈现方式,以提高课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课题实施计划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民族的兴旺靠科技,科技的发展靠人才,人才的培养靠教育,教育的基础在家庭。我国家庭教育有着优良的传统,通过亲情、民俗和家规年年相续,代代相传,源源流长五千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家庭教育对子女品德的形成、行为个性的发展,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有着不可代替的作用。所以,培养21世纪的人才不仅要靠学校,而且要靠每一个家庭。为了充分挖掘并有效利用家庭教育资源,培养出高素质的新世纪的人才,我们认真分析当前情况,制定如下计划:

(一)、指导思想:

当前家庭教育存在较大误区,亟待变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现代信息网络的建立,青少年儿童的家庭教育必将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其赖以实现的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环境、道德氛围发生的巨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规定了家庭教育发展的基本方向。今天的教育是为了明天的社会发展,为了适应 21世纪的发展需要,我国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必须走出误区,实现家庭教育的变革。

1.变目标单一型教育为综合型素质教育。

在独生子女家庭中,家长普遍较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庭作为个人社会化的重要场所,正在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是,在施教过程中,许多家长把教育的目标简单的定位于智力开发,而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忽视孩子的身心健康;而且在进行智力教育时,多数家长把智力教育等同于文化知识教育。其实,这些做法和认识都是有缺陷和不完整的。我们应用21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来规划今天的教育,建立符合未来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规律的、具有超前战略的多元目标体系。具体说来,科学的家庭教育应该是以智力教育为中心,融合孩子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人品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为一体的、全面的、综合性的教育。 2.变知识型教育为能力型教育。

当前,现代科技的发展已将培养能力提高到比传授知识更重要的位置。对家庭教育而言,它要求家长不但要给孩子“干粮”,还要给孩子“猎枪”。因此,我们应改变传统的重知识传授的教育方法和培养“两脚书柜”的人才观念,实现知识型教育向能力型教育的转轨。能力是个人完成任务或实现目的的智 力、心理和体力条件的总和。能力不同于知识技能。一定的能力是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的必备前提,能力的大小决定着个体掌握知识技能的难或易、快或慢以及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它是在个体学习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得到相应发展的。在这个知识经济初现端倪的今天,面对浩如烟海,又不断更新的知识,靠积累式学习和教育已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家庭教育 必须从以知识教育为重心转移到以培养能力为重心方面来。 在儿童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家庭教育是其受教育过程的起点站,最初的家庭教育的成败,会直接影响今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效果。有人说:如果孩子生活在批评之中,他就学会了谴责;如果孩子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自信;如果孩子生活在讽刺之中,他就学会了自卑 如果孩子生活在表扬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如果孩子生活在恐惧之中,他就学会了忧虑;如果孩子生活在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自爱;如果孩子生活在„„ 因此,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要十分重视开发和利用在学生周围时刻都与他直接接触并影响他意识和行为的家长这一特殊教育资源。

(二)、工作思路:

要使学生家长的教育紧密配合班级教育,与班集体建设保持一致性,关键在于班主任如何积极有效地开发学生家长这一十分宝贵的教育资源。我想,这也是学校每一位教育工作者的共同课题,而作为班主任,在班集体建设中,更应该积极主动地设计各种针对性活动以寻求家长对班级工作的支持和理解,从而达到有效地开发家庭教育资源的目的。

1、经常开展有计划,有目的的家访活动。

为了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步调,统一学校与家庭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班主任对学生家庭进行具有教育性质的访问,这是班主任有效开发家庭教育资源的重要途径。这不仅有利于全面了解学生家庭、思想、品质、学习和健康状况,而且,班主任也获得了一次向家长学习的极好机会。为了防止家访活动的模式化和形式化,对每次家访,班主任都需要精心设计,讲究家访的艺术。 首先,家访的目的要明确。家访的目的大致有以下几种:一是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耐心听取家长谈孩子在家的表现和对学校班级工作的意见,全面了解学生的生活习惯、个性品质。在学校,学生表现出来的只是他的一个侧面,有的学生在校学习成绩很好,也能遵规守纪,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在家却娇气、懒惰、蛮不讲理。因此,“好学生”也需要进行更多的关心、教育和引导。二是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校情况,要实事求是地、全面地向家长介绍学生的优点与缺点,防止平时不登门就“告状”,对学生、家长施加压力的做法。三是和家长一起研究、改进对问题学生的教育,找出问题的症结,帮助家长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改进教育方法。四是对特殊家庭进行慰问活动。

其次,要讲究谈话技巧,突出谈话重点。与家长交谈要用商量的口气,不用命令式的口气;谈话要诚心诚意、不卑不亢,无论是对社会地位不高、文化修养较低的家长,还是对社会地位如何高的家长,你都应该表现出真诚和自信。班主任在有限的家访时间里,必须精心准备谈话内容,务求重点突出,对一次综合性家访,要分清主次,掌握好先谈什么,后谈什么;对目的比较单纯的家访,则可开门进山,提出话题。

2、开展形式多样的家长座谈会活动

班主任在班级建设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召开学生家长座谈会,是开发家庭教育资源的一种重要的活动途径,它对促进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形成集体的教育智慧,具有重要的作用。

班级家长会作为一种教育活动,注意做到如下几点:

第一,规模宜小。大规模的家长会一期最多一次,因为人多了,只能泛泛而谈,许多家长连发言的机会都没有,效果也不见佳。一般情况下,应根据目的和要求,分门别类地召开,如后进生家长会、班干部家长会、单亲家庭家长会、女孩子的妈妈会等。 第二,主题鲜明。家长座谈会切忌面面俱到,每一次要确定一个主题。而且要提前告诉家长,这样在座谈会上,家长才能有的放矢,话题集中,谈到点子上,谈得细致,谈得深刻;才能群策群力共同会诊,突破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

第三,内容实在。家长会一定要务实不务虚,应结合学生实际和家长实际展开讨论,确实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讨论家长关心的教育问题、介绍家庭教育经验、如何配合学校共同教育好孩子等。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活动内容的落实,让家长们感到来有所得,不来有所缺,从而激发他们积极参加下次座谈会的兴趣。

第四,形式活泼。家长会没有固定的形式,班主任应根据具体情况而定,力求每次都有不同的变化。如可以采取家长与老师谈话的方式、可以采取学生主持汇报的方式、还可以采取家长、学生与老师共同联欢的方式等。不论哪种形式,都要充分发挥家长的主体作用,班主任起到穿针引线、抛砖引玉的作用,消除家长顾虑,引发家长讨论,畅所欲言。

3、创造性地开展与家长联系的活动。

第一,建立家校联系本。 对于小学生,特别是那些问题学生,把他每天的表现写在“家联本”上写上孩子在家的表现,让老师阅读,及时了解学生在家的表现,这是一种针对性很强的联系方法。

第二,办好家长学校。制订每学期家长学校计划,努力确保时间、内容、形式、人员。积极探索转变家长观念、提高家长素质的有效工作机制,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教育观和质量观,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加强对家长进行思想道德素质、法制意识、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指导,提高家长学校指导工作的实效性。贯穿家长与教师、家长与孩子相互作用、共同成长的互动教育思想;贯穿以人为本、贴近青少年生活实际的教育思想,开展丰富多彩的家长教育活动。以家长为主体,将指导服务家长与家长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相结合。

第三、开展书信交往活动。 班主任在开发学生家庭教育资源时,广泛采用多种书信来往的方式,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一定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如在带高中班时,我组织过家长自己的孩子写赠言的活动。家长赠言先寄给我,然后,让学生在班上朗读,当读到那一段语重心长的话语时,学生和老师都会为精彩的赠言所打动。因此,班主任结合班级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配合班级中心活动,积极组织学生家长给孩子写赠言,以这种特殊的教育方式配合班主任对学生进行教育,不仅深受学生欢迎,而且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六、研究的具体实施

(一)调查家庭教育现状,分析现状,制定具体措施。

通过一系列调查,着重分析了目前学生的家庭结构、家庭教育环境及家长素质,从中了解父母的社会活动的环境氛围等诸因素对孩子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家庭是青少年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是他们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学生家长对学生影响是巨大的,家长的教育如此重要,学校对学生的教育效果取决于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由于学生更多的是与父母在一起,加之家长对子女的拳拳爱护之情和子女对家长的依附性,往往是家庭教育的效果胜过学校教育的效果。这就需要教师和学生家长建立起协调一致的关系,使家庭的教育目的不仅与教师的教育活动的宗旨相一致,而且还与教师的活动相互补充,形成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合力。

提高家庭教育质量,是我们首先应该做的,学校应加强与社区、家庭的合作,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优势,开展多种形式的家长学校工作和学校开放日,指导和协助家庭转变家庭教育观念、改善家庭教育环境,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要使家长们认识到家庭是学生的第一所学校,也是学生一生的学校,而家长是这所学校的教育者、影响者。

(二)、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家长的教育能力 (1)扎实开展家长课程学校。

为了使家长学校办得实在,办到家长的心坎上,不流于形式,我们制定了家长学校的章程,并形成由学校领导、班主任、校外辅导员、教育专家形成的队伍。在办学过程中,强调家长百分之百进家长学校学习,强化考勤制度,评比优秀学员,真正达到鼓励先进,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家长学校办学形式多样,有专家发言,有专题讲座,有家长经验谈,有学生心声表白,有家长与老师对话等。根据家长的需要,家长课程内容也丰富实在,如开设了《如何辅导孩子开展闲暇活动》《家庭良好环境的创设》等专题讲座,家长们听得懂,学得来,用得上。开展家长教育培训,提高了家长教育水平。针对家长所存在的问题举办专家专题讲座,创办“家教沙龙”,组织“教子交流座谈会”等活动,促使研究有效开展。 (2)利用校讯通平台,传递家教信息。

学校每个班级都开通了校讯通,改变以往家校联系本单一单向的联系方式。不仅教师可通过校讯通及时联系家长,反映学生在校表现,在节假日及时送上真挚祝福,在日常生活中发送温馨提示,嘘寒问暖,而且家长也可随时与老师联系,反映学生在家表现情况和提出教育建议。校讯通使学校与学生家长的联系更快捷,更方便,更具人情味,真正达到存异求同,相互沟通。 (3)征集优秀家教经验。

每学期,学校各班都要评出优秀家长,要求优秀家长介绍家庭教育经验,写出教子反思。每期都有中心内容,如:怎样让孩子觉得你是好爸爸、好妈妈?给孩子一个良好的家庭读书氛围,在生活的大课堂里带孩子自由读写,谈孩子习惯的培养,给孩子的一封信等,家长的参与热情非常高,都能从自己家庭的实际出发,就某一方面谈自己的最深感触,成为我校指导家庭教育的一笔宝贵资源。 (4)开放式管理教学,提升家庭教育水平。

课堂教学我们采取开放式管理,邀请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开展家长到校听评课活动,与家长建立了民主、平等、和谐、友善的新型家校合作伙伴关系。在教育活动中,家庭和学校相互支持,家长间相互借鉴,相互影响,使每个层次阶段的家长都有一定的收获,调动了家长积极性,提升了家教水平,发挥了家庭教育的应有的功能,使家校之间产生了亲和力、信任感和责任感,进一步促进了学校德育工作的落实和深化。

(三)创建家长课堂,让家庭教育资源有效利用

家庭中可以利用的资源很多,我们重点选择家庭中“能否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作为取舍标准,大力发掘那些能够开放学生头脑和手脚、能够激发学生的灵感和创意的素材,让学生产生学习动力和参与的兴趣。

1、组建两级委员会。

成立家长委员会是促进学校与家长共同管理学校、共同教育孩子的有效办法。学校选取有代表性的,来自不同工作岗位,不同阶层的家长组成了学校、班级两级委员会,并健全组织,明确职责,主要任务是畅通家校交流的渠道,向家长传达学校的安排,让他们了解学校的教育改革、活动目的;向学校反馈家长的意见,向家长宣传家校合作的益处,建立起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桥梁;协调家校合作活动的开展,家长委员会成立后,学校能更加及时地与家长沟通,学校的困难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学校的活动得到了家长的支持。

2、创建由家长负责的第二课堂。

我们的家长来自不同的工作岗位,有不同的专长,邀请他们对学生作一些专题讲座,他们都表现出了极高的热情,进行了充分的准备,有的备课,有的制作多媒体,还带来了挂图、实物等。环保局的家长为学生作了环保讲座,从环保的意义讲到当前环保境令人担忧的因素,讲到如何才能有效地治理环境,深入浅出,幽默风趣,学生受益非浅。在医院工作的家长专门为高年级的学生讲解生理卫生、心理保健等,让高年级学生坦然地面对青春期的到来,正确处理青春期带来的一些烦恼。在银行工作的家长为学生作人民币的识别和爱护的讲座。民政局的家长为学生介绍福利院孩子的生活、学习情况,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爱心,也更激起了作为一个正常人更要发奋学习的决心。讲座的第二天,全班每个学生都从家里捐来了自己的学习用品、衣物、零花钱,塞了满满的两袋,由老师带领学生去福利院慰问了。有风筝制作手艺的家长来为学生作如何制作风筝的讲座,还自己带材料手把手地教,在这个“特殊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在自已的手中扎出了风筝,别提有多高兴了!

六、研究的主要成果和结论

一年来我们在课题的指导下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使学校与家庭建立了一种合作、互补的关系,在双向互动中,唤醒家长的主体意识,转变其教育观念,提升其教养水平,家校携手,共育孩子健康成长。实践证明,我们在开发和利用家长资源方面确实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一) 更新观念,转换角色

在研究中我们觉得如果观念不彻底转变,不仅会继续制约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对学校整体教育工作也会产生负面影响。而转变家长工作的唯一途径就是用新理念引领我们反思过去的工作,尽快完成角色转换。

第一、在工作中我们课题组的几位教师做到真正把家长工作作为班级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度重视,坚决抓好落实。建立健全本班的家长工作制度,每学期制定家长工作计划,学期末将家长工作列入总结、评价、考核自己工作的重要内容,真正使家长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

第二、把家长和我们教师作为共同促进孩子发展的主体来看待。在共同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双方要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平等合作,真诚沟通,同心同德完成育儿的使命。

第三、在家校沟通问题上,我们教师能切实树立为家长服务的思想,把家长作为平等的合作伙伴,真心实意做家长的朋友,耐心倾听他们的意见,切实帮助家长解决在教育孩子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同时要换位思考,对家长产生的急躁情绪及冲动要冷静思考,学会体谅。因为我们态度诚恳,方法得当,所以赢得广大家长的拥护、支持。

(二)交流、沟通中,成为真诚的理解者

家校联手的本质特点就是一个“联”字,即学校与家庭、教师与家长配合,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家庭与学校同是培育孩子的重要环境,家长与教师都是教育孩子的主体,是合作伙伴的关系,应该携手合作共同担负起教育孩子的任务。环境教育的思想要得到家长的认同,支持和参与,这就要求我们将家长工作的重心从“教育家长”转变为“家校平等合作”。

如在学期初的家长会上,我们以“怎样为孩子创设一个良好的环境”为主题与家长进行了座谈,让每一位家长都谈谈对环境创设的理解,我们发现有些家长对于给孩子创设一个优美的物质环境相当重视,而对孩子心理环境的创设却是一无所知或处于无意识状态;有些家长将环境片面的理解为环保;有些家长知道良好环境的创设对孩子发展有极大益处,却不知从何入手,尤其是怎样营造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有个别家长,相当关注家教方面的新动态,经常阅读有关资料,咨询有关专家,有了一些根据专家理论进行的实践。在家长的畅所欲言和交流后,我们将家长有意识和无意识在生活和家庭中对孩子所做的点滴实践进行了理论上的提升和归类,并且对个别身教言传、值得推广的做法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家长纷纷感叹:“真没想到,我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动作,一句简单的话,会对孩子产生这么大的影响。”这样一来既肯定了家长们各种正确的教育方法和实践,让家长体验到了自身的教育力量和作用,增强了教育的信心,又让家长对环境的创设有了较全面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了物质环境、心理环境甚至社会环境对孩子的重要性。

(三)互动、参与中,成为积极的响应者

有了家校间的沟通和理解,家长们开始积极地参与教育活动的实施。每个家庭与孩子都积极参与主题环境的布置与表现。家长们帮助孩子搜集信息。他们或去图书店查阅,或上网查询,或参观访问,或亲身实践。如在劳动课“有趣的昆虫”主题活动中,由刚开始时介绍各自收集有关昆虫的书籍、玩具、光盘等到后来制作展示墙和昆虫面具,孩子们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关于昆虫的话题越来越多,范围也越来越广。有的涉及昆虫的种类、有的涉及昆虫保护自己的本领、有的涉及昆虫的繁殖方式、有的关注昆虫的形态、有的还初涉了昆虫的历史,主题活动的高潮是我们举办的“亲子活动”,孩子们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昆虫,在自己的努力及爸爸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了昆虫面具的制作,面具的背后是孩子们乐不可支的笑脸。孩子们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这是在与昆虫们亲密接触后有的一份更深的喜悦,更是家长投身教育、关爱孩子的一份心啊!

(四)新课程中,成为积极的合作者 学校所有的活动都与家长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家校共育是我们的目标,我们在实施新课程中把家长作为课程的建构者之一,在新课程刚开始实施的过程中,我们把主题活动中需要家长配合的地方通过家校联系校讯通的方式告诉给家长面前的时候,并没有得到家长的支持,家长也不了解这些东西到底要来干什么,只觉得老师好烦,每天不是要这就是要那,一开始还给你敷衍一下,时间略长,就索性不理你了,有的更是当你的面对你说:你们怎么什么都要家长配合„„面对此种情况,我们及时召开家长会,从新的教育观、人才观、新课程的特点及新课程的作用意义等方面,向他们作了详细的介绍。从此家长的观念开始转变,观念一转变,我们的工作就顺利开展起来了。家长们与孩子一起收集废旧物品;一起做实验,观察,记录;一起查书找资料;还有的家长给我们送来了书籍,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学习化社会”的影子,看到了孩子的终身学习的希望。看到了我们的家长也从孩子教育旁观者、监督者、被指导者的角色变成了现在孩子教育的合作者、支持者。

(五) 开展平等对话、交流,这是增进家校了解、促进沟通的有效方法 在现实生活中,家校之间往往存在一定的距离和各种不协调,教育效果必然受到影响。因此,我们改进了家长会方式,由原来的教师一言堂模式变为百家争鸣式的茶话会。其目的就是拉近教师和家长之间的距离,让他们在平等对话中产生共鸣,从而消除隔膜,有效解决孩子教育中出现的问题。例如,在召开本学期家长会时,有家长把进入六年级如何让孩子更优秀的问题提了出来。我们提出的解决方法是请家长们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每天安排时间与孩子一起学习、阅读,培养孩子的乐学。这是我们长期工作总结出的经验。而部分家长则提出:是否可以把孩子一周的学习内容及时让家长知道,使家长能更好地了解孩子在校的学习情况。这一要求马上得到了家长们的响应和教师们的认同。这就是平等对话的魅力所在。

(六)

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开创家校互动合作共育的新局面

家校沟通的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利用家长资源,实现家校互动合作共育。这是孩子校家长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互动合作”是瑞吉欧教育取向的一个重要理念。瑞吉欧教育主张:儿童的学习不是独立建构的,而是在诸多条件下,主要是在与家长和教师、同伴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建构的。在互动过程中,儿童既是受益者,也是教育资源的提供者。可见,只有家校的互动合作,才可能带给儿童最好的经验。

在开展班级主题教育活动中,我们就很好地利用了家长资源,让家长参与教育活动,协助完成教学任务。如在上劳技课《做饭》一课中,我们发动家长把家里的做饭东西和各种食物材料带到班级来,家长们非常积极,有的送来了鸡翅,还有的送来了武昌鱼,各种各样的食物材料让孩子们大开眼界,郑州的妈妈和邢泽奇的妈妈还亲临现场,给孩子们示范如何做饭,在家长的示范下,同学们也纷纷动手,做出了自己最拿手的饭菜,然后大家共同分享劳动收获,另老师想不到是,有的孩子不仅会做,还讲解的头头是道。这节由家长亲自参与的课让孩子们真正体会到了做饭的辛苦与快乐,这种教育效果是老师单靠说教的方法所不能达到的。又如,我们班设置了“百宝箱”,用于老师、家长和孩子收集生活中无毒害的废旧物品,经过处理消毒充实到活动区中,供孩子操作探索。2010年“六一”前夕,我校成功举办了“大手牵小手时装走秀活动”。活动中的一个环节就是由家长利用废旧材料为孩子设计一件衣服作展示,于是家长们与孩子一起利用生活中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制作成衣服来参加走秀。由于家长的参与,此项工作不仅省时省力,而且通过亲子活动,加深了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感情。

(七) 指导家长科学教子,使家校教育进一步形成合力

传播科学家教知识、帮助家长提高家庭教育能力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学校家长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为了做好这项工作,我们主要采取了两方面的措施。一是有效利用宣传媒介,定期在家校联系栏里向家长作科学家教的宣传。其次是合理利用价值资源,举办家教讲座。如在本学期的家长会上,我们就特邀我校六年级黄立晓的妈妈为家长举办了关于秋季孩子流行病预防知识的讲座。这种尝试为孩子家长之间开展交流提供了平台,很受家长欢迎。她结合临床实例,深入浅出地讲解家庭预防常识,家长们听得专注认真。讲座完毕后,她又耐心地解答了家长们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气氛活跃融洽,效果较好。一改以往家长会上的教师一言堂的做法,深受家长的称赞。

五、结论与建议

实践中我们更充分认识到我们与家长密切联系和合作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孩子健康地成长,我们与家长的关系应是合作的关系,而不是教师指挥家长做,其实有许多家长的素质相当高,有很丰富的专业知识,这是我们教师需要学习的,教师也要理解和体谅家长,要知道家长都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生活,所以当要求家长配合教学工作时,要站在家长的立场考虑,分清楚哪些工作需要家长的全力支持,哪些工作只需家长协助,哪些工作只需家长帮忙收集材料,还应虚心听取意见和建议。在与家长交流情况,特别是谈到孩子存在的问题时,要改变那种说孩子这也不是那也不是的告状做法,要注意语言的艺术,与家长共同探讨好方法,使家长觉得教师对孩子是关爱的,对家长是尊重的,这样才能换来家长的信任和支持。实践证明,只要我们安排合理,不过分增加家长的负担,家长是乐意支持我们教育工作的。

现在,随着形势的飞速变化,家长教育知识的不断丰富,使得他们对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主动参与其中与教师共同规划和设计对孩子教育的意识也越来越强。在儿童教育这个系统工程中,家长工作有着不可替代地位和作用。在实践中我感到要衡量一所学校质量的高低,家长工作是一把重要的尺子。在新的历史时期,赢得一个家长就等于赢得一百个家长,放弃一个家长就等于放弃一百个家长。谁把家长工作做得扎实、到位,谁就能抢占孩子教育的制高点,从而获得社会对我们工作的肯定、认同。孩子教育不只是孩子校教育,孩子校应充分发挥家庭的各种教育资源,家长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成功的教子经验,不同的知识与职业背景,不同的家庭环境都为孩子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

七、研究后思考

孩子的成长需要全社会的关心、呵护,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要争取整个社会对此的关注,要加大呼吁力度,不断改善开发区社区环境,从而充分利用社区的资源,让家庭教育朝着更为有利的方向发展。

从真诚的理解者到积极的响应者,到成为真正的创造者,家长们越来越以宽厚与博爱的胸怀为我们每一个孩子营造了爱的绿荫,它使我们的环境越发真实质朴,使我们的教育越发回归自然,使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个自爱、自信的自我。家长的智慧是深不可测的,家长资源也是一片沃土,在这方面,我们只是在摸索当中,以上的这些方法也只是我在实践中的一些体会,在以后的工作中,我门还会继续探索,我们期望着能使更多的家长投入、参与我们的教育中来,以他们的智慧和能力,使我们的活动搞得更加精彩,有趣。

八、存在的困惑与今后的设想

因为家长的素质差异,家庭教育的情况还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学生的程度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怎样缩小这种差异,让每个家庭每个孩子都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展,这是我们目前思考的问题,也是今后努力的方向。我们将采用各种途径,继续开发利用家长资源,让家校联手形成合力,促使每个学生得到更好的发展。

上一篇:励志的文章人生感悟下一篇:租车有什么注意事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