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题(共8篇)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47分)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可辅以抗菌药局部应用的情况有:()
A化脓性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 B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
C隐球菌脑膜炎 D化脓性腹膜炎 3.下列哪种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4、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5、预防用药用于何种情况可能有效:()A用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 B长期用药预防
C晚期肿瘤患者 D风湿热复发
6、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7、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
A手术后3天 B术后24小时C术后1周D用至患者出院
8、应用头孢哌酮时应给患者补充:()
A维生素A B维生素B1 C维生素C D维生素Kl
9、肾功能减退时,必须调整给药剂量的药物为:()
A糖肽类 B克林霉素 C利福平D大环内酯类
10、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调整给药剂量的药物为:()
A氯霉素B庆大霉素C红霉素酯化物D利福平
11、厌氧菌感染不可以选用:()
A亚胺培南B氨基糖苷类C甲硝唑D克林霉素
12、治疗肠球菌属感染首选:()A氯霉素B氨苄西林C左氧氟沙星D头孢唑林
13、下列药物中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者有:()
A氨苄西林B头孢曲松C头孢他啶D头孢呋辛
14、有神经肌肉阻滞不良反应的药物为:()A青霉素B氟喹诺酮类C氨基糖苷类D头孢菌素
15、新生儿感染治疗不宜选用:()A环丙沙星B头孢曲松C青霉素D以上都是
16、妊娠期不宜选用的抗菌药有:()A青霉素B头孢呋辛C环丙沙星D磷霉素
17、氨基糖苷类对以下那种细菌抗菌活性差:()
A大肠埃希菌B肺炎链球菌C铜绿假单胞菌D肺炎克雷伯菌
18、在骨组织中浓度高的药物为:()A克林霉素B亚胺培南C庆大霉素D青霉素
19、老年感染患者一般不宜选用:()
A青霉素类B克林霉素C氨基糖苷类D头孢菌素类
20、属于FDA妊娠期分类B类,孕妇可使用的抗菌药为:()
A环丙沙星B庆大霉素C青霉素D四环素
21、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适用于以下何种病原菌感染:()
A肺炎链球菌B厌氧菌C革兰阴性菌D以上都是
22、下列哪个药物的皮疹发生率最高:()
A头孢唑林B红霉素C氨苄西林D磷霉素
23、MRSA菌株是指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下列哪一种抗菌药耐药:()A甲氧西林或苯唑西林B万古霉素C利福平D氯霉素
24、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A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B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药效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C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
D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E以上都是
25、阿莫西林/克拉维酸不适于治疗下列哪项感染()
A流感嗜血杆菌B大肠埃希菌C甲氧西林敏感金葡菌D溶血性链球菌
26、关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门、急诊中常见的上、下呼吸道感染可以选用本类药物治疗 B妊娠期、哺乳期患者避免使用
C新生儿、婴幼儿、老年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明确指征时应根据血液浓度监测调整给药方案
D本类药物不宜与强利尿剂合用
27、成人伤寒沙门菌感染的治疗,首选药物()A氯霉素
B喹诺酮
C氨苄西林
D万古霉素
28、外科预防用抗菌药物给药方法,接受清洁手术,在术前()小
时给药
A 1-B 0.5-2
C 2-D 3-4
29、抗结核病药物中杀菌作用最强的是()A异烟肼 B利福平C链霉素 D吡嗪酰胺 30、钩端螺旋体病的治疗首选药物是()A青霉素 B多西环素 C红霉素 D氯霉素
31、老年人和儿童在应用抗菌药时,最安全的品种是():
A.氟喹诺酮类 B.氨基糖苷类
C.β—内酰胺类 D.氯霉素类
32、亚胺培南、美罗培南等青霉烯类抗菌药主要用于():
A.革兰氏阴性产酶菌 B.革兰氏阳性产酶菌 C.真菌 D.支
原体
33、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
体
34、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35、下列哪种手术宜预防性应用抗生素()A.疝修补术
B.甲状腺腺瘤摘除术 C.乳房纤维腺瘤切除术 D.开放性骨折清创内固定术
36、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MRSA)的治疗应选用(): A.青霉素 B.头孢拉啶 C.头孢哌酮 D.万古霉素
37、抗菌药物疗程,一般宜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A 24-48小时 B 48-72小时 C 72-96小时 D 5-7天
38、对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下述说法不正确的是()
A联合用药时应将毒性大的抗菌药物剂量减少
B通常采用2种药物联合,3种及3种以上药物联合仅用于个别情
况
C联合用药后药物不良反应将增多
D病原菌未明的严重感染可先经验用药,但不宜联合用药
39、感染患者行细菌学检查的最佳时机应是()
A.应用抗菌药物之后
B.长期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时
C.应用抗菌药物之前 D.以上都不对
40、关于喹诺酮类抗菌药,错误的是()
A国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大肠埃希菌中,对喹诺酮类耐药株已
达半数以上
B不宜用于有癫痫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基础疾病的患者 C可能引起皮肤光敏反应,关节病变,肌腱段裂等
D可用于治疗甲氧西林耐药的葡萄球菌
41、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其化疗方案的制定与调整用药的原则,错误的是()
A对获得性耐药患者的化疗方案中,至少包含2种或2种以上患者未曾用过或病原菌对之敏感的药物
B忌中途单一换药或加药,不可随意延长或缩短疗程 C治疗过程中出现一过性耐药,无须改变正在执行的方案 D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或爱滋病患者避免使用乙胺丁醇
42、神经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院内感染菌为:()
A.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肠球菌属 D.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43、ICU发生院内尿路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为:()
A. 革兰阴性杆菌 B. 肠球菌属 C. 铜绿假单胞菌 D. 肺炎克雷伯菌
44、胸外科手术后最常见的院内感染菌为:()
A. 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B. 金黄色葡萄球菌 C. 肠球菌属 D.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
45、对于头孢菌素认识错误的是()A.治疗甲氧西林敏感葡萄球菌感染,最好选择头孢唑啉
B.随着头孢菌素代别增加,抗阴性菌活性增加 C.随着头孢菌素代别增加,抗菌谱扩宽 D.第四代头孢菌素抗阳性球菌活性最强
46、外科预防使用抗菌药物中不正确的是()A.手术感染将导致严重后果的外科手术需要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B.术后使用抗菌药物时间不超过48小时 C.大部分手术都应该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D.外科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目的在于预防外科切口或手术污染菌感
染
47、肝功能减退时,不需要调整给药剂量的药物为:()
A.克林霉素B.利福平C.红霉素D.头孢他啶
二 是非题(每题2分,共28分)
1.大环类酯类(除酯化物和克拉霉素)和头孢菌素类可妊娠全过程应用()
2.治疗青霉素耐药肺炎链球菌感染可选用新氟喹诺酮类()3.治疗产超广谱?内酰胺酶(ESBLs)菌感染首选第三代头孢菌素()
4、SMZ—TMP适用于治疗卡氏肺孢菌肺炎()5.肾功能不全时禁用氨基糖苷类抗菌药()
6.所有?内酰胺类抗生素均不宜用于甲氧西林耐药葡萄球菌感染,即使体外药敏结果显示敏感()
7.头孢唑啉可用于治疗MSSA、溶血性链球菌、肠球菌属所致感染()
8.氟喹诺酮类药物不宜用于未成年人()
9.肾功能不全患者禁用万古霉素()
10.应用碳青霉烯类药物无需合并抗厌氧菌药物()11.治疗不典型病原体感染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氟喹诺酮类或碳青霉烯类()
12.两性霉素B静滴时较少发生肝肾功能损害等不良事件()13.氟喹诺酮类药物适用于各年龄段感染性腹泻患者的治疗()
14.某些头孢菌素如头抱哌酮较大剂量使用时可有出血倾向
()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
1.简述外科手术预防应用抗生素的适应证有哪些,应何时
开始给药?
2、列举时间依赖性和浓度依赖性的抗微生物药物有哪些类?
四、连线题(每题5分)
请将以下抗菌药物与其最有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进行连线:
牙釉质形成不全 头孢曲松钠
血糖紊乱 氯霉素 红人综合症 林可霉素 伪膜性肠炎 加替沙星 灰婴综合征 万古霉素 新生儿核黄疸 四环素 听力减退 庆大霉素
五、案例分析:(每题10分)
1 行政管理机构干预
政府行政管理机构, 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 结合行业发展实情, 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或政策意见是遏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重要措施。例如, 制定抗菌药物报销管理制度, 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主治医师给予经济处罚, 可以有效地改变临床医师的处方行为, 纠正不合理处方的滥开现象。据调查研究表明[4], 通过加强对临床医师的教育和管理, 对于不科学、不合理的处方所带来的收入, 扣除或加倍处罚, 可以明显减少临床常见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使用现象, 对于用在感冒、支气管炎和呼吸道感染的抗菌药物使用总量有明显的降低。
1.1 完善国家药品管理法律法规
根据《药品管理法》第5条“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主管全国药品监督管理工作”之规定, 其中明确阐明了抗菌药物的管理权限属于药品监督管理部门, 包括抗菌药物广告的审批与处罚权, 此规定的目的在于统一管理权限, 避免审批权与处罚权分离, 更方便抗菌药物的管理。
根据《药品注册管理办法》第128条“经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非处方药, 在使用中发现不适合继续作为非处方药管理的,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可以将其转换为处方”之规定。此规定的目的在于规范抗菌药物的注册申报, 将目前列入非处方药目录中的抗菌药物转为处方药, 按照处方药统一管理, 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乱用。
根据《执业医师法》第21条关于“执业医师享有的权利”之规定, 执业医师享有同等的处方权。虽然《执业医师法》规定是所有取得执业医师证书, 并在相应岗位上工作的临床医师都应具有该项权利, 但是, 具体对于每位执业医师工作岗位不同、所熟悉的专业领域不同、以及临床上工作经验和治疗水平也存在差异, 我们应该根据《执业医师法》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相关规定, 制定具体抗菌药物临床分级处方权限制度, 通过考核, 确定临床医师抗菌药物使用权限, 降低抗菌药物滥用和乱用的几率, 科学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根据《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第20条关于“执业药师在执业范围内负责对药品质量的监督和管理, 参与制定、实施药品全面质量管理及对本单位违反规定的处理”之规定, 强调执业药师对抗菌药物处方的审查监督职责。执业药师在实际调配抗菌药物处方时, 对执业医师的临床处方进行药物使用情况审核, 对处方中所列抗菌药物不合理的 (如:存在药物相互作用、使用剂量过大、使用时间过长等情况) , 应当拒绝调配;同时, 执业药师不得擅自更改处方用药或者代用药物, 如有疑义, 可以与临床医师沟通, 由执业医师确认并再次签字后, 再调配处方。
1.2 完善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目前, 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经济环境还是“以药养医”, 药品收入仍然是医院收入的最主要部分, 而在西方发达国家, 甚至台湾、韩国和少数非洲国家都已经推行医药分业管理等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科学管理制度。我们只有从源头上解除临床医师的处方权与自身经济收入挂钩, 实行医院和药房分业管理, 才能彻底消除抗菌药物滥用的经济利益驱动, 也有利于医院等医疗单位正确面对和分析经济来源, 制定科学合理的可持续发展规划, 并积极主动制定多项规章制度来制约临床医师的执业行为, 充分尊重临床医师的技术价值, 促进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 从根本上杜绝抗菌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另外, 我们还应该从患者这一方面减少抗菌药物的乱用。通过改革现有公费医疗中抗菌药物报销制度, 降低报销比例或指定限制报销药物目录, 从而减少患者对抗菌药物的高效、高价等不合理要求, 并对违反规定的特殊行为予以行政处罚或经济刺激。这样就可以从医院、临床医师、患者等3方面来限制抗菌药物的销售, 减少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乱用。
2 加强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管理
2.1 加强领导, 提高认识
各医院应结合工作实际情况, 成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工作小组, 医院院长作为顾问, 业务院长担任组长, 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监督管理总责, 小组成员由药剂科、医务科 (科教科) 、护理部、检验科及各临床科室主任共同组成[5]。工作小组下设办公室, 由药剂科主任兼任办公室主任, 办公地点设在药剂科。工作小组的主要职责如下: (1) 结合本地区流行病学特征和总结分析近五年该医院病原微生物药敏试验资料, 合理制定本医院的抗菌药物使用细则; (2) 统筹兼顾, 全面监督管理抗菌药物, 制定医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监督管理办法及检查督办工作计划; (3) 定期开展病房检查和不定期抽查, 充分掌握临床一线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统计分析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使用率、用量和疗程等相关资料, 对不合理的用药情况提出改进办法, 对经常出现问题的科室实行经济制裁, 对使用科学合理的科室予以奖励, 奖惩分明。监督临床医务人员严格执行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 对使用规范、合理的医务人员在评先表彰、职务职称晋升等方面给予倾斜; (4) 组织临床药师定期开展病原微生物学、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及抗菌药物滥用与医院感染的相关性等知识的宣传教育, 提高全院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 (5) 对临床抗菌药物的采购提供统计分析资料, 制定科学采购计划。
2.2 规范抗菌药物引进程序
药剂科在采购抗菌药物时, 严格按照《处方管理办法》之“一品两规”制[6], 即, 临床上应用较少、价格较贵的抗菌药物, 只采购一个规格;对刚上市不久的新品种, 药剂科根据医院内部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提出采购意见, 提交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指导工作小组讨论, 讨论通过后试应用3个月, 待试用科室对新品种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等方面有了全面的了解, 确定安全有效后, 提请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组织专家论证, 评审通过后正式引进。同时, 明文禁止医药代表对临床医师和药剂科药品采购相关人员直接推销抗菌药物, 发现1例处理1例, 并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排名, 对连续2个月数量和金额排名在前2名的药物强制停用。
2.3 设置药师监管制度
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组织安排临床药师参与临床一线的相关工作, 例如, 积极参与临床查房、会诊、临床用药咨询与考核, 为推动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提出专业意见, 减少抗菌药物滥用。同时, 组织经验丰富的临床药师到门诊窗口开展抗菌药物应用咨询, 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降低患者抗菌药物乱用现象。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参与者、咨询者、研究者和监督者的作用, 明确其工作职责, 提高其工作地位, 严格执行临床药师核准抗菌药物处方使用制度, 评价药物的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情况, 存在问题的处方临床药师有权拒绝签字, 待商讨修订后再执行。
2.4 加强医务人员的培训
开展多形式的培训, 请省市三级医院专家授课, 进行全员培训, 同时请本院高级职称的资深医师分科室开课, 对医师进行初、中、高级分层次针对性讲解, 深刻领会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省卫生厅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方案》及市卫生局发《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实施细则》, 鼓励员工参加有关知识培训学习, 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用药。规范外科手术的预防性用药, 让医师明白对手术患者采用高起点用药或延长用药时间并不能提高用药效果, 围手术期大剂量应用抗菌药物并不能降低术后伤口感染率[7]。而抗菌药物治疗时间与耐药性产生的危险之间存在线性相关关系[8]。
2.5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根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指导原则》, 结合本院实际制定本院抗菌药物分级管理规定, 非限制使用类药物, 包括抗菌谱相对较窄、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小、价格低廉、货源充足的抗菌药物, 依临床需要使用;限制使用类药物, 包括抗菌谱较广、疗效好但不良反应较明显或价格较贵的药物, 应控制使用;特殊实用类药物, 包括疗效独特但毒性较大、价格昂贵、新研制上市的抗菌药物以及一旦发生耐药即会产生严重后果的品种, 应严格控制使用。并将本院所有的抗菌药物分门别类, 印发到各临床科室, 使临床医师全面了解掌握。医师使用限制类、特殊类抗菌药物时, 需填写审批表, 要有药敏结果证实及有高级职称医师签名或有全院疑难病例讨论意见方可使用, 同时做好病程记录[9]。
2.6 明确诊断, 合理选择有效药物
使用抗菌药物之前, 首先应明确疾病是否是细菌感染, 还是病毒或真菌感染, 是何种细菌感染。在临床上非细菌性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用抗菌药物治疗的现象并不少见[10]。对于发热原因不明者, 在没有明确诊断之前, 不宜采用抗菌药物, 以免掩盖病情, 影响病原体的检出而延误诊断及有针对性的治疗。明确诊断是重要的, 有条件时可以做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 针对细菌合理选用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
2.7 严格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剂量和疗程
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剂量和疗程的确定, 应综合考虑各药物的药效学、药动学参数和患者感染性疾病的实际情况, 如果使用不当, 可能会适得其反。比如, 抗菌药物使用剂量不够, 可能不能起到杀灭或抑制细菌生长繁殖, 反而可能产生细菌耐药, 而使用剂量过大, 又有可能导致不良反应的发生或加重;同样, 抗菌药物使用时间过短, 细菌性感染没有完全控制, 停药后细菌可能进一步繁殖, 导致病情反复, 病程过长, 而使用时间过长, 又会加重患者负担, 导致医药卫生资源的浪费[11]。因此, 临床上常根据疾病实际情况, 一般从药物的最低有效剂量开始使用, 特殊情况考虑尽快达到药物的稳态浓度, 可能考虑采用“首次加倍”, 结合疾病好转情况, 再来考虑停药时间。同时, 还要提醒患者不要私自随意加大用药剂量和给药次数, 方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2.8 注意特殊群体使用抗菌药物
特殊群体主要包括婴幼儿、老年人、孕产妇等人群, 其中孕产妇一般无特殊情况, 尽量不使用药物, 尤其是抗菌药物, 特殊情况需要使用的谨遵医嘱执行。对于婴幼儿和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 主要是结合2类人群的生理机能不同来确定。
由于婴幼儿机体和各器官还处于发育阶段, 尤其是肝肾功能发育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和相应酶系统尚未发育成熟, 在给药途径、给药方法、剂量和疗程上特别注意, 避免用药不当造成药物不良反应。一般情况, 婴幼儿根据小儿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12], 结合病情、病史、临床表现和临床辅助检查等情况, 然后制定合理的用药方案, 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按照年龄、体质量和体表面积, 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 确保抗菌药物发挥作用又不对婴幼儿产生危害, 或将危害降低到最小程度。
老年人生理各项机能老化, 肝肾功能减退, 对药物的代谢、灭活和清除功能降低。同时, 老年人多半伴有心血管等方面的其他疾病, 如果发生感染性疾病, 使用抗菌药物时, 常常会出现药物滞留, 血药浓度偏高, 容易导致药物过量, 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严重。因此, 老年患者临床选药宜选用半衰期短的杀菌药, 尽量避免毒性明显的药物, 一般使用青霉素、头孢菌素等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另外, 在制定老年人合理用药方案时, 综合考虑老年患者的体质情况, 使用剂量降低为普通成人剂量的2/3~3/4, 并及时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密切观察心、肝、肾功能变化情况。
3 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宣传教育主要是全面讲解抗菌药物的药理作用、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药物禁忌、临床用途等方面知识, 提高临床医师的抗菌药物使用水平, 减少抗菌药物滥用;提高患者对抗菌药物的认知程度和认知上的误区, 减少抗菌药物的乱用。医药药剂科可以邀请临床药师、资深专家对医院医务人员开展抗菌药物专题讲座, 定期发放相关抗菌药物宣传资料, 增加医务人员的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意识;当地卫生局可以组织医疗服务团队, 深入街道、社区和公共场所, 开展抗菌药物的宣传、咨询、教育活动, 提高普通市民对抗菌药物的认知度, 增加患者的临床使用抗菌药物的依从性, 减少某些患者“久病成良医”而盲目使用抗菌药物的乱用现象。
维护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促进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防止日益严重的滥用抗菌药物现象的继续蔓延,不仅需要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的努力,还需要普通群众提高自我对抗菌药物的认识,才能使滥用现象得到根本遏制,本文主要就抗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几个常识进行介绍。
一、什么是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一般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的药物,包括各种抗生素及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等化学合成药物。
二、使用抗菌药物存在的误区有哪些?
误区1: 抗菌药物=消炎药
抗菌药物不是直接对炎症发挥作用,而是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多数人误以为抗菌药物可以治疗一切炎症,实际上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引起的炎症,而对由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的菌群,如果用抗菌药物治疗无菌性炎症,这些药物进入人体内后将会抑制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引起菌群失调,造成抵抗力下降。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淤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症等,都不宜使用抗菌药物来进行治疗。
误区2: 抗菌药物可预防感染
抗菌药物仅适用于由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菌药物治疗有害无益。抗菌药物只能杀灭引起炎症的微生物,并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相反,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会引起细菌耐药。
误区3: 感冒就用抗菌药物
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菌药物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菌药物。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经历,感冒以后习惯性在药店买一些感冒药,同时加一点抗菌药物来使用。实际上抗菌药物在这个时候是没有用的,是浪费也是滥用。
误区4: 广谱抗菌药物优于窄谱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使用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抗菌范围广泛的抗菌药物);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就不用两种;轻度或中度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菌药物。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菌药物,如果明确了致病的微生物最好使用窄谱抗菌药物。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5: 新的抗菌药物比老的好,贵的抗菌药物比便宜的好
其实每种抗菌药物都有自身的特性,优势劣势各不相同。一般要因病、因人选择,坚持个体化给药。例如,红霉素是老牌抗菌药物,价格很便宜,它对于军团菌和支原体感染的肺炎具有相当好的疗效,而价格非常高的碳青霉烯类的抗菌药物和三代头孢菌素对付这些病就不如红霉素。而且,有的老药药效比较稳定,价格便宜,不良反应较明确。
另一方面,新的抗菌药物的诞生往往是因为老的抗菌药物发生了耐药,如果老的抗菌药物有疗效,应当使用老的抗菌药物。
误区6: 频繁更换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发挥疗效需要1个周期,如果使用某种抗菌药物的疗效暂时不好,首先应当考虑用药时间不足。此外,给药途径不当以及全身的免疫功能状态等因素也可影响抗菌药物的疗效。如果与这些因素有关,只要加以调整,疗效就会提高。频繁换药很容易使细菌产生对多种药物的耐药性。
误区7: 一旦有效就停药
如果抗菌药物的使用时间不足,有可能根本见不到效果;即便见了效,也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服够必须的周期。如果有了一点效果就停药的话,不但治不好病,即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细菌作怪而反弹。
误区8: 能口服的却要静脉点滴
输液的风险比吃药、肌内注射都要高很多。《2009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显示,2009年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剂型分布以注射剂为主,占59%,其中最主要的给药方式就是输液,可以说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一旦有不良反应,输液带来的后果比口服和皮下注射更严重,因为口服药如果有不良反应可以洗胃,皮下注射的吸收需要一定的时间,这样都能给急救制造一定的条件。常输液还会降低免疫力。输液的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没有经过胃肠,省略了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环节,如果人们不管大病小病首选输液,长此以往,必然降低人体自身免疫力。因此,能口服的抗菌药不要静脉点滴,必须注射的,待病情改善了应当很快改成口服,这叫序贯治疗。
三、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建议
对抗菌药物应采用“三不三问”原则,即不自行购买抗菌药物,不主动要求医生开抗菌药物,不随便停药;一问医生自己的病与细菌感染有没有关系,二问医生抗菌药物怎么吃,三问一天吃多少,按照医生的医嘱把方法和用量用准。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试题
科室:
姓名:
职称:
得分:
选择题(单选题,每题2.5分)
1、正确的抗菌治疗方案需考虑()
A、患者感染病情 B、感染的病原菌种类 C、抗菌药作用特点 D、以上3项
2、可辅以抗菌药局部应用的情况有()
A、化脓性胸膜炎大量胸腔积液 B、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 C、隐球菌脑膜炎 D、化脓性腹膜炎
3、下列情况有抗菌药联合用药指征()
A、慢支急性发作 B、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细菌感染 C、急性肾盂肾炎 D、急性细菌性肺炎
4、抗菌药分三类管理是为了()
A、规范抗菌药按一、二、三线使用 B、按感染病情轻重分别用药 C、抗菌药合理使用的管理
5、限制使用类抗菌药是限制()
A、抗菌药应用适应证和适用人群 B、限制抗菌药作二线使用 C、限制抗菌药用于重症感染患者
6、下列情况何种是预防用药的适应()
A、昏迷 B、中毒 C、上呼吸道感染 D、人工关节移植手术
7、预防用药用于何种情况可能有效()
A、用于预防任何细菌感染 B、长期用药预防 C、晚期肿瘤患者 D、风湿热复发
8、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应在何时使用()
A、手术开始前24h B、术前30min-2h C、手术开始后2h D、手术结束后2h
9、手术前预防用药目的是预防()
A、切口感染 B、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C、肺部感染 D、切口感染和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感染
10、外科手术预防用药多数不超过()
A、手术后3天 B、术后24小时 C、术后1周 D、用至患者出院
11、按照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规定,将抗菌药物分为三类,除外()A、非限制使用 B、限制使用 C、非特殊使用 D、特殊使用
12、清洁手术的下列哪种情况不考虑预防用药:()
A、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污染机会增加 B、手术涉及重要脏器,一旦发生感染易造成严重后果者 C、人工关节置换手术 D、术野为无菌部位,局部无炎症,无损伤,无污染,且不涉及人体与外界相通的器官
13、选用的抗菌药物时,下列哪种做法不正确()A、了解所选抗菌药物的通用名及所属类别
B、有病原体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时,要优先使用敏感、窄谱、低毒性、价廉、半衰期长的药物 C、应避免商品名不同但通用名相同的药物联合使用
D、外科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要选择3代、4代头胞菌素等高档抗菌药物
14、抗菌药物的选择及其合理使用是控制和治疗院内感染的关键和重要措施。不符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原则的是:()
A、病毒性感染者不用 B、尽量避免皮肤粘膜局部使用抗生素
C、联合使用必须有严格指征 D、发热原因不明者若无明显感染的征象可少量应用
15、联合使用抗菌药物的指征不包括()A、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B、需要较长时间用药,细菌有可能产生耐药性者
C、合并病毒感染者 D、联合用药以减少毒性较大的抗菌药物的剂量
16、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不可用于()A、肠道感染 B、社区获得性呼吸道感染
C、外科手术预防用药 D、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17、关于老年患者用药,以下说法不准确的是()
A、老年人按一般常用量接受主要经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不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B、在接受主要自肾排出的抗菌药物时,应按轻度肾功能减退情况减量给药,可用正常治疗量的2/3~1/2 C、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
D、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18、下列关于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说法正确的是()A、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可以在住院部及门诊使用
B、紧急情况下越级使用是,处方量不得超过1日用量,并做好相关病历记录 C、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应由具有主治医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开具 D、特殊使用类抗菌药使用审批单可以不纳入住院病历保管
19、引起医院内感染的致病菌主要是:()
A、革兰阳性菌 B、革兰阴性菌 C、真菌 D、支原体 20、万古霉素的抗菌特点没有下列哪项:()
A、对耐药金葡菌有效 B、细菌对万古霉素不易产生耐药性 C、与其它抗生素无交叉耐药性 D、对G-杆菌有效
21、治疗厌氧菌感染可以选用()
A、氨基糖甙类 B、头孢唑林 C、环丙沙星 D、甲硝唑
22、无论脑膜有无炎症,不能透入脑脊液的抗菌药物为()
A、氯霉素 B、头孢噻肟 C、青霉素 D、多粘菌素B
23、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具有一定耳肾毒性,适用于()
A、中耳炎 B、中重度G-杆菌感染 C、扁桃体炎 D、小儿尿路感染
24、妊娠期可以选用的抗菌药物有()
A、庆大霉素 B、环丙沙星 C、克拉霉素 D、哌拉西林
25、氨基糖甙类抗生素不宜用于()
A、腹腔感染 B、感染性心内膜炎 C、革兰阴性菌败血症 D、孕妇无症状菌尿
26、医师开具抗菌药物时需要遵循的法规及文件,除了()A、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B、中国国家处方集
C、卫生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卫办医发〔2008〕48号)
D、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卫办医政发〔2009〕38 号)
27、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不正确的是()A、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必须调整给药方案 B、如果患者能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就可以不考虑肾功能减退的因素
C、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低的抗菌药物
D、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排出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28、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以下情况正确的是()
A、主要由肝脏清除的药物,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B、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
C、药物经肝、肾两途径清除,肝功能减退者药物清除减少,血药浓度升高,同时有肾功能减退的患者血药浓度升高尤为明显,但药物本身的毒性不大。严重肝病患者,尤其肝、肾功能同时减退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需减量应用。经肾、肝两途径排出的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均属此种情况。药物主要由肾排泄,肝功能减退者不需调整剂量。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属此类。D、以上都对
29、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下对抗菌药物应用管理中错误的是()
A、二级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35种
B、同一通用名称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超过2种
C、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超过5个品规 D、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超过4个品规
30、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以下错误的是()
A、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 B、门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30% C、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力争控制在40DDD D、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30%
31、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医疗机构抗菌药物处方进行点评,错误的是()
A、每个月组织对25%的具有抗菌药物处方权医师开具的处方、医嘱进行点评 B、根据点评结果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10名的医师在全院进行通报
C、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所有抗菌药物处方权
D、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32、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预警机制,以下错误的是()A、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的抗菌药物,应及时将预警信息进行通报 B、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慎重经验用药
C、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的抗菌药物,应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D、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60%的抗菌药物,应暂停该类抗菌药物临床应用
33、对于常见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以下错误的是()A、颅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B、腹外疝: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C、胸外科手术(食管、肺):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D、应用人工植入物的骨科手术: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
34、经培训合格后,关于抗菌药物处方权授予,以下错误的是()A、住院医师可以授予非限制类使用抗菌药物处方权 B、主治医师可以授予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
C、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可以授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 D、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医师可以授予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处方权
35、外科手术预防用药目的是()A、预防手术后切口感染 B、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
C、清洁-污染或污染手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D、以上都是
36、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卫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将对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的医师视情形予以()A、警告、限期整改 B、暂停处方权、取消处方权 C、降级使用、吊销医师执业证书 D、以上均可
37、以下说法错误的是()
A、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局部感染应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
B、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者合并感染或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选用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
C、一旦有感染出现,可视患者身体、经济状况选择使用限制使用类或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
D、特殊使用类抗菌药物的选用应从严控制
38、根据卫生部下发2011年全国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医疗机构负责人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第一责任人 B、明确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组织机构,层层落实责任制
C、医疗机构负责人应与临床科室负责人分别签订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明确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控制指标 D、以上均正确
39、针对抗菌药物使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要求医师需要学习的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
A、《药品管理法》、《执业医师法》 B、《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处方管理办法》 C、《医疗机构药事管理规定》、《中国国家处方集》 D、以上均需要
40、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几方面:①患者经济状况是否允许;②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③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正确的是()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①+②+③参考答案:
1、D
2、A
3、B
4、C
5、A
6、D
7、D
8、B
9、D
10、B
11、C
12、D
13、D
14、D
15、C
16、C
17、A
18、B
19、B 20、D
21、D
22、D
23、B
24、D
25、D
26、C
27、B
28、D
29、C 30、B
31、C
32、D
33、B
34、C
35、D
36、D
37、C
38、D
姓名: 得分: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54分)
1、我国抗菌药物使用不合理的情况有()A、无适应症用药 B、剂量过大 C、使用抗菌药物疗程过长 D、以上都是
2、三级综合医院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不超过()种 A、35 B、40 C、10 D、50
3、诊断为()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A、细菌 B、病毒 C、寄生虫 D、以上都对
4、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规定:应严格控制()药物作为外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A、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氟喹诺酮类 D、大环内酯类
5、药学专业技术人员调剂处方时必须做到()A、三查七对
B、三查十对 C、四查七对 D、四查十对
6、外科手术前预防用药正确的给药时间为()A、手术开始前24小时 B、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 C、手术开始后2小时 D、术后2小时
7、可术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情况是:手术时间超过(),手术中出血量超过()A、2小时,1000毫升 B、3小时,1500毫升 C、3小时,1000毫升 D、2小时,1500毫升
8、外科手术总预防用药一般不超过()A、24小时 B、48小时 C、72小时 D、用至患者出院
9、Ⅰ类切口手术患者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得超过()A、10% B、30% C、50% D、70%
10、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抗菌药物 A、非限制使用级 B、限制使用级 C、特殊使用级 D、以上都对
11、综合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A、30% B、40% C、60% D、70%
12、以下不属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是()A、青霉素
B、头孢唑林 C、左氧氟沙星 D、头孢孟多
13、预防性抗菌药物需符合的要求不包括()
A、对于预计可能造成感染的微生物有效
B、须清除所有潜在病原体 C、达到合宜组织浓度 D、副作用小、不昂贵、对正常菌群无负效应
14、可用环丙沙星预防感染的手术为()A、颅脑手术 B、胃十二指肠手术 C、泌尿外科手术 D、心脏大血管手术
15、可加用甲硝唑预防感染的手术为()A、甲状腺手术 B、经口咽部粘膜切口的大手术 C、腹外疝手术 D、一般骨科手术
16、原则上不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手术()A、腹股沟疝修补术(补片修补术)B、颅骨肿物切除手术
C、经血管途径介入诊断手术 D、以上都是
17、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A、20% B、30% C、40% D、70%
18、急诊患者抗菌药物处方比例不超过()A、30% B、40% C、60% D、70%
19、接受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微生物送检率不低于()A、30%
B、50% C、70% D、80% 20、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使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不得在()使用。A、门诊 B、住院处 C、专科医院 D、以上都是
21、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用药正确的说法是:()A、剖宫产手术预防用药应首选大环内酯类药物 B、剖宫产手术术前用药应在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给药。C、剖宫产手术围手术期宜选择一代头孢菌素,应在结扎脐带后给药。
D、以上都不对
22、围手术期给药时,当患者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过敏者,可选用()预防葡萄球菌、链球菌感染。A、克林霉素 B、氨曲南 C、环丙沙星 D、阿奇霉素
23、根据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件,一般骨科手术预防用抗菌药物宜选()A、一代头孢菌素类 B、氨基糖苷类 C、氟喹诺酮类 D、二代头孢菌素类
24、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原则上每年不得超过()例次。A、3 B、5 C、10 D、15
25、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A、1 B、2 C、3 D、5
26、医师处方权和药师药物调剂资格取消后,在()个月内不得恢复 A、1
B、3.C、6 D、12
27、根据《2012年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方案》要求,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前()名的医师,在全院 围内进行通报。点评结果作为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重要依据 A、5 B、10 C、15 D、20
二、填空题(每空2分,总计16分)
1、《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明确指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应当遵循、、经济的原则。
2、根据卫办医政发〔2009〕38号文的要求,氟喹诺酮类药物的经验性治疗可用于肠道感染、社区获得性 和。
3、对不同级别医务人员经培训考核合格后,授予不同级别抗菌药物处方权;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医师可使用 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可使用________________级。
4、对于存在抗菌药物临床不合理应用问题的医师,卫生行政部门或医疗机构应当视情形依法依规予以警告、限期整改、暂停处方权、取消
降级使用、暂停、吊销《医师执业证书》等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三、简答题(每题15分,总计30分)
1、治疗感染联合用药的指征有哪些?
2、清洁切口手术通常不需要预防应用抗菌药物,可考虑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有哪些?
考核试题答案
一、单选题(每题2分,总计60分)
1-5 D D A C D 6-10 B B A B A 11-15 C C B C B 16-20 D A B D A 21-25 C A A B C 26-27 C B
二、填空题(每空2分,总计20分)
1、安全、有效
2、呼吸道感染、社区获得性泌尿系统感染
3、限制使用、特殊使用
4、处方权、执业
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1、答(1)病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2)单一药物不能控制:需氧菌+厌氧菌,2种或2种菌。(3)单一药物不能控制的重症感染:心内膜炎,败血症(4)病原菌易产生耐药性:结核病、深部真菌病等。(5)联用:毒性↓的,如: 两性霉素B+氟胞嘧啶。
【关键词】抗菌药物 认识误区 不合理使用 对策
抗菌药是指能抑制或杀灭细菌,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的药物,有些抗菌药也可用于寄生虫感染[1]。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其不合理应用现象也不断增加,既增加了细菌耐药性和资源浪费,又导致了不良反应的增多[2],造成临床治疗困难。在现在和将来人类将面临耐药菌及耐药菌感染的巨大挑战。抗菌药物的滥用和浪费现象在国内、外均十分严重,已造成巨大浪费及严重不良后果。细菌耐药性产生和治疗耐药菌感染已成为临床难题。因此,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已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1 基层医生及病人对抗菌药物认识可能存在的误区
1.1认为抗菌药物就是消炎药,对无细菌感染的炎症使用抗菌药物。
1.2抗菌药物能预防感染,因而不严格控制抗菌药物的预防性使用。
1.3广谱抗菌药优于窄谱抗菌药。导致细菌耐药性的产生或增加,甚至出现二重感染。
1.4新药比旧药好,贵药比便宜的好,给患者增加不必要的经济负担。再则由于新药上市时间较短,很多新的、严重的不良反应还没有被发现。
1.5使用的种类越多,效果越好。不注意联合用药的.原则,可能出现疗效并不增加,反而可能增加毒性。
1.6感冒就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对病毒感染无效,造成药物浪费甚或出现不良反应。
1.7发热就用抗菌药物。发热不一定都因细菌感染引起,对病因或发热原因不明的病人可能掩盖典型的临床症状或难于检出病原体而延误诊断和治疗。
1合理用药标准
1987年WHO提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标准是: (1) 处方药应为适宜的药物; (2) 正确调剂处方; (3) 在适宜的时间, 以公众能支付的价格保证药物供应; (4) 以准确的剂量、正确的用法和用药天数服用药物; (5) 确保药物质量安全有效。其评价指标有: (1) 人均用药品种; (2) 注射药物次数; (3) 基本药物使用率; (4) 通用名使用率; (5) 医师与患者接触的次数; (6) 药师与患者接触的次数。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和细菌耐药问题也引起了我国政府的高度关注。2004年卫生部制定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基本原则》, 2009年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的通知》, 2011年又发布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项整治活动的通知》, 旨在大力整治抗菌药物在临床中的滥用, 减少和杜绝不合理用药情况的发生。
2目前抗菌药物使用现状
2.1 抗菌药物使用率高, 适应证不合理
例如诊断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 许多医师习惯采用利巴韦林与头孢菌素、喹诺酮类合用, 病毒感染是自限性的, 使用抗生素预防治疗不仅达不到预期效果, 还可引起菌群失调、耐药性增加。发热待查患者在诊断不明的情况下使用大剂量抗生素掩盖了临床症状, 并使病原菌不易被检出, 从而延误了正确的诊断和治疗。儿童使用哇诺酮类药物会对骨骼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18岁以下未成年人禁用, 一些医师未注意引起医疗纠纷。
2.2 抗菌药物联合使用不规范
一些抗菌药物抗菌谱相似, 还有一些药物含有同一种成分却有多种商品名, 联合使用实际上为重复使用, 既增加了细菌耐药性, 又增加了药物不良反应[1], 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临床上还出现有配伍禁忌的药物合用现象, 如维生素C与庆大霉素合用可抑制庆大霉素的抗菌活性;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 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升高, 发生地高辛中毒;头孢类与青霉素类药物也可产生交叉过敏反应。
2.3 病原学送检率低
抗生素均具有不同的抗菌谱, 有不同的抑菌效果和细菌敏感性, 在临床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前, 应及早分离出致病菌, 进行药敏试验, 以便选择适宜、有效的抗生素。而目前我院住院患者的病原学送检率仅达25%, 很多医师仅凭临床经验选用抗菌药物, 造成治疗效果不佳, 甚至引起二重感染,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使用甚至成为人类健康的杀手。
3对策
3.1 加大职业道德教育
药品背后经济利益的驱动是造成抗生素滥用的根本原因, 许多医师放弃“以人为本”的治疗原则, 责任心欠缺。医院应加大医疗法律法规的培训和学习, 增强职工责任心, 不断提高医疗技术服务水平, 使医务工作者真正成为“保存生命、减轻痛苦、促进健康”的使者。
3.2 加强合理用药的培训和考核
邀请临床科室、药剂科、医务科、检验科、院感办的专家对全院临床医师进行合理用药讲座[2], 结合国内外抗菌药物使用现状和发展趋势, 对抗菌药物滥用及其后果进行分析讲解, 引导医师自觉合理地使用抗菌药物。建立抗生素动态监测制度, 医院每月对抗菌药物使用总金额和数量排名前10位的医师予以公示。建立处方点评制度, 组织临床合理用药小组进行评价分析, 是否存在不合理用药的现象, 定期进行讲评, 对不合理处方给予干预, 当事人提交书面整改报告, 监督临床医师规范用药。
3.3 进一步提升病原学检测重要性的认识程度
医院检验科积极开展微生物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工作, 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提高临床医师病原学诊断的意识, 让医师认识到合理用药的关键是尽早确定致病菌及药敏试验, 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医院定期统计各科室病原学检测工作开展情况, 做到有奖有罚, 提高医院用药水平。我院检验科细菌室每季度对感染患者的分布、病种、药物敏感性、耐药菌株、院内感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 并向全院通报。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30%的抗菌药物及时通报,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40%的抗菌药物慎重经验用药,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50%的抗菌药物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75%的抗菌药物暂停使用, 根据最终细菌耐药监测结果, 决定是否恢复其临床应用。
3.4 建立抗菌药物管理组织
我院成立了抗菌药物管理办公室, 在药事委员会领导下, 具体负责抗菌药物应用管理。制定药剂科、医务科、院感办、护理部、检验科各自的工作职责, 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解决, 起到预防和加强管理的作用。临床科室将抗菌药物使用内容纳入三级医师查房, 临床药师加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 并定期参加查房, 主动为临床服务, 并向临床科室及时提供抗菌药物的有关信息。
3.5 开展抗菌药物分级管理
我院为加强抗菌药物合理使用、遏制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问题, 根据卫生部和江苏省卫生厅的相关要求, 制定了我院抗菌药物应用指导原则[3]。将我院35种抗菌药物分为一、二、三线药物。科主任、病区主任处方权限为一、二、三线药物;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处方权限为一、二线药物;住院医师处方权限为一线药物。制定三线抗菌药物使用程序, 三线抗菌药物使用必须经科内讨论同意, 住院病历中需加以记载, 同时报备医务科, 临床药师严格审核处方。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在急诊遇到严重感染情况时, 需报请科主任同意后使用, 但处方量≤1d, 事后报医务科备案。
关键词: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对策
参考文献
[1]徐霞, 纪松岗.951例抗菌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回顾性分析[J].药学实践杂志, 2008, 26 (3) :233-236.
[2]刘秀艳, 陈玉文.某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现状及对策[J].中国医药导报, 2012, 9 (9) :118-123.
【关键词】抗菌药物;抗生素后效应;临床合理应用;给药方案
【中图分类号】 R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2-0297-02
抗生素后效应(Post antibiotic effects, PAE)[1]系抗生素与细菌短暂接触,当药物消除后,细菌生长仍然持续受到抑制的效应。是抗生素对其作用的靶细菌特有的效应,它揭示的是抗生素与细菌相互作用的过程。PAE理论是近十余年来引起国内外学术界关注的新理论,是评价抗菌药物药效学的一项新指标,也是研发新抗菌药物药效动力学的重要参数。为临床设计抗菌药物及合理给药方案提供新的思路。
1 产生PAE的机制
目前关于抗菌药物产生PAE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其学说之一是抗菌药物与细菌短暂接触后,抗菌药物与细菌靶位持续性结合,引起细菌非致死性损伤,从而使其靶位恢复正常功能及细菌恢复再生长时间延长;学说之二是抗生素后促白细胞效应(PALE),系指抗生素与细菌接触后,菌体变形,易被吞噬细胞识别,并促进吞噬细胞趋化和释放溶酶体酶等杀菌物质,产生抗菌药物与吞噬细胞协同杀菌效应,从而使细菌损伤加重,修复时间延长,是体内产生PAE的主要机制。
2 影响PAE的因素
PAE的大小是以时间来衡量的。影响PAE的因素诸多。
2.1抗菌药物种类及其作用机制是影响PAE的决定因素。
不同种类抗菌药物因其作用机制不同,对同一种细菌的PAE不同。如作用于细胞核糖体、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四环素类对革三氏阳性球菌和革兰氏阳性杆菌有很明显的PAE;而β-内酰胺类对革兰氏阳性球菌呈中度PAE。抑制DNA旋转酶的氟喹诺酮类对革三氏阳性球菌和革三氏阴性杆菌的PAE也较长。作用于细菌细胞壁粘肽合成过程的β-内酰胺类PAE不尽相同,与药物同其作用靶位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的结合位点及亲合力有关,β-内酰胺类多数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一定的PAE。某 些品种因作用于革兰氏阴性杆菌细胞中隔细胞壁粘肽合成的内肽酶后,细菌分裂受阻,但其对影响外周细胞壁合成的糖苷酶影响较小,细菌仍能迅速分裂,使PAE较小甚至是负值。而另一些品种,如头孢噻肟、阿莫西林、哌拉西林因可同时作用于内肽酶与糖苷酶,使细菌恢复正常形态和继续生长的时间延长,故也有较长的PAE。
2.2抗菌药物的浓度及和细菌接触时间是影响PAE的重要因素
氨基糖苷类对致病菌的PAE呈浓度依赖性,如对大肠埃希菌的PAE随药物浓度增加而持续性增大。奈替米星在浓度为0.5mg/L、1mg/L、4 mg/L和8 mg/L时,PAE分别为1.0h、2.4 h、6.1h和7.1h。β-内酰胺类低浓度时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PAE随浓度增加而增大,达到5倍MIC时,PAE达最大值;而对革兰氏阴性杆菌一般在较高浓度时可产生PAE,浓度增加与PAE增大不明显。抗菌药物与细菌接触时间越长,PAE越大,如红霉素与肺炎克雷伯菌接触1h,PAE为3.2h;接触2h,PAE为5.2h;接触4h,PAE延长至6.3h[2]。PAE与药物浓度及与细菌接触时间呈现明显的依赖性,但有其极限值。
2.3影响PAE的其他因素
2.3.1细菌种类 同一种抗菌药物对不同细菌的PAE值不同,如氨苄西林对流感嗜血杆菌临床分离株PAE为0.5-2.1h,而对奇异变形杆菌却没有PAE。又如头孢匹罗只对金黄色葡萄球有延长PAE的作用。
2.3.2机体状况 机体的病理、生理状态、药代动力学变化,机体免疫功能等因素,可影响抗菌药物浓度、接触细菌时间、杀菌效应等,从而影响抗菌药物体内PAE。如药物血药峰浓度(Cmax)、药物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等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的PAE影响较为明显。又如血清可延长喹诺酮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PAE;组织内高浓度氧也可延长PAE。
3 PAE的临床意义
目前PAE理论已被国内外学者认同,PAE已成为抗菌药物给药剂量和给药间隔的新参数。对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指导意义。
3.1参考PAE制定给药方案
PAE理论的提出对传统的给药模式提出了挑战,以往认为应用抗菌药物只有血药浓度超过MIC或MBC才能发挥良好的抗菌作用,但对抗菌药物这种作用靶点不在人体组织器官而在致病菌的特殊药物来讲,将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参数相结合制定给药方案更为必要,尤其对氨基糖苷类、氟喹诺酮类、大环内酯类、碳类霉烯类等PAE较长的药物,根据药物超过MIC或MBC的时间加上PAE持续时间确定给药间隔,从而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卫生部制定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明确指出“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等可一日给药一次(重症感染者除外)”。这样既可提高疗效,又可减少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将日剂量单次给药明显提高其抗菌活性又降低细菌耐药性的发生,同时也可降低其对肾、耳的毒性。青霉素类半衰期较短,但因其为快速杀菌剂,峰浓度较高,快速静滴可使细菌能与高浓度抗菌药物短暂接触,其后可产生持续PAE,故可有效杀伤细菌,获得较高临床治愈率。
3.2指导临床合理用药
现在已将PAE与体外联合药敏试验一起作为严重的难治性感染或综合感染而采用联合用藥的合理性指标。它的制定标准是两药联合应用后的PAE值比两药中PAE较少者还小为拮抗。联合用药PAE是协同或相加时,可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提高疗效,如氨基糖苷类和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的PAE和抗菌活性均呈协同效应。
随着PAE理论的深入研究,“抗生素后效应”一词已不能含概这一理论的研究内容,如对喹诺酮类、噁唑烷酮类等化学合成抗菌药物PAE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并优化了氟喹诺酮类给药方案。因此,笔者建议将“抗生素后效应”一词改为“抗菌药后效应(post antiseptic effects,PAE)”比较确切。当然,这只是作者本人的看法,是否恰当,有待商榷。
参考文献:
[1] Mackenzie FM,GouldIM,The Post-antibiotic effect,JAntimicrob Chemother,1993.32(4):519.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试题】推荐阅读: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培训10-25
抗菌药物临床合理应用培训---考核试题11-13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责任书09-22
抗菌药物层级培训试题09-28
抗菌药物处方权试题05-29
抗菌药物应用测试题11-29
新宁县中医医院合理用药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06-13
抗菌药物管理登记06-01
抗菌药物整治总结06-30
抗菌药物临床培训1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