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语境下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思考
阅读一直是中学生课外学习的主要形式,也是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内容。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阅读的重要性更为突出。语言的学习、思想的传达、文化的继承、文明的创造,都要通过阅读来实现。但随着媒体多元化的形成和阅读者审美追求的变化,中学生的阅读对象、阅读方式和阅读内容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在当今的网络信息时代,中学生语文阅读既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又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即“无限的书籍对有限的阅读时间的挑战;成几何级数膨胀的信息对读者原有接受能力的挑战;大量新知识对读者理解能力的挑战”。它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广阔的学习世界。互联网的便捷性、交互性、超时空性以及共享性的特点,无疑非常适合中学生开放式的课外阅读和学习。网络创设了新的语文教学环境,培植了新的网络文化。日益受到网络文化浸润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其思维方式、学习方式、阅读习惯甚至生活方式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这种始料未及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颠覆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在这种崭新的网络语境下,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并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就成了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难看出,这种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传播时代,学生面临的一个精彩纷呈的网络信息世界,再去制约甚至代替学生语文阅读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因此,在网络语境下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势在必行,当然,这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是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分层次进行的。
尊重学生个性,倡导个性阅读,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只有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要充分利用好这个阅读平台,给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自读中实现与作者心的交流,情的沟通,疑的化解。除此之外,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心理场,让自由交流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学生可以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对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做出理性判断,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多种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二、强化延伸阅读和深度阅读
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使阅读教学突破了时空界限,使传统封闭的阅读教学走向自由开放,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任你纵横捭阖,尽收眼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世界文化是阅读教学的一条捷径,语文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天地广阔起来,进一步开拓和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借助网络这个快捷的信息平台,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极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阅读心理也得到了空前解放:这里既有文学名著、精美时文,也有科普读物、新闻评论、流行歌曲等等,这些都是语文阅读的重要内容,能使学生走出课文学习的狭窄范围,而任意遨游于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而且超文本超链接阅读的全新方式,以其非线性结构的特点,使阅读材料声像同步,图文并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互联网还可以使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融合,使中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
三、突出阅读教学的主体性
伴随着互联网的日益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文化已经形成,甚至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代已占据着相当的地位。长时间浸润在五彩缤纷的网络文化世界中,中学生在生活方式、阅读习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等方面都发生了明显变化。这种新变化、新形势要求我们的语文阅读教学要加强关注中学生的生活、性情,促使他 们全面的发展,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和心智。语文阅读,也是阅读者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因为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认识观点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语文阅读过程中要体现人本的思想,注重人格的升华。这一点在以往的语文阅读中常常被忽略了。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在语文阅读实践中,应当突出阅读者亦即中学生的主体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语文学习观念大为转变。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巨大的资源库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而不再是以往被动地获取知识,这就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进一步培养并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个宝库,同时也是一个垃圾场,网上信息虽丰富,却良莠不齐,由于缺乏有效的筛选和监管,网上低俗、色情、暴力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一些不良信息对于身体、心理都正处于发育期,是非辨别能力、自我控制能力和选择能力都比较弱的中学生来说,极易产生负面影响,如登陆色情、暴力网站,沉迷于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等等。尤其是来自学习和生活中的各种压力,让很多同学宁可整日沉溺于虚幻的环境中而不愿面对现实生活,无限制地泡在网上,致使部分中学生荒废学业,一些中学生还因上网入不敷出,直至走上偷盗、抢劫的犯罪道路。因此,在我们享受网络带给我们的饕餮盛宴的同时,不可忽略网络带来的负作用。
要使学生真正在网络阅读中收获真知,得到真理,尽情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网络信息,切实提高中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媒介素养概念最初由英国学者早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英国学者最早提出媒介素养旨在通过倡导开展对公众尤其中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进一步强化并提高他们抗拒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流行文化的“低水平满足”的意识和能力,鼓励中学生认清并抵制网络媒介的不良影响。结合我国当前的教育形势,在中学阶段开设网络信息课,提升中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通过媒介素养教育,可以有效加强学生阅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形成有针对性的阅读学习,从而进一步戒除不健康的上网习惯,自觉抵制不良信息的诱惑。
综上,网络时代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抓住网络信息化带给我们的良好机遇,积极转变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迎接新的挑战,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拓建国 陕西子洲县教师进修学校)
作者:拓建国
网络创设了新的语文教学环境,培植了新的网络文化。日益受到网络文化浸润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其思维方式、学习方式、阅读习惯甚至生活方式都与以往有很大不同,这种始料未及的发展态势,一方面颠覆了传统的语文阅读思维方式,另一方面也对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那么,在这种崭新的网络语境下,如何扎实有效地推进并深化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着力提高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效果就成了当前一项十分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倡导个性化阅读
新《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的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难看出,这种阅读教学建议是以发展学生个性为出发点与归宿点,倡导语文阅读教学走个性化阅读教学改革之路。尤其是在当前的网络传播时代,学生面临的一个精彩纷呈的网络信息世界,再去制约甚至代替学生语文阅读就显得太不合时宜了。因此,在网络语境开展个性化阅读教学势在必行,当然,这种个性化的阅读学习是在教师的宏观指导下分层次进行的。
尊重学生个性,倡导个性阅读,最重要的是要营造一个良好的阅读环境。只有在良好的阅读环境中,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进而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教师应积极创设学生自由交流的氛围,营造一个无话不敢说、无题不敢辩的对话心理场,让自由交流在一种轻松、和谐、愉悦的心境中进行,在体验的交流中、观点的碰撞中,学生可以把握自己的理解程度,对现实与目标的差距做出理性判断,反思自己及他人见解的合理性、完善性和正确性,并采取多种策略,最终实现对课文的全面、深入地理解和掌握。
二、强化延伸阅读和深度阅读
发展迅猛的网络技术使阅读教学突破了时空界限,使传统封闭的阅读教学走向自由开放。从课堂学习到课外阅读,只要鼠标轻轻一击,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各种美文名著,精彩句章,任你纵横捭阖,尽收眼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共享世界文化是阅读教学的一条捷径,语文教师应以开放的心态让学生的语文学习天地广阔起来,进一步开拓和丰富学生的知识视野,借助网络这个快捷的信息平台,阅读的广度和深度得到极大程度地拓展,学生的阅读心理也得到了空前解放。这里既有文学名著、精美时文,也有科普读物、新闻评论、流行歌曲等等,这些都是语文阅读的重要内容,能使学生走出课文学习的狭窄范围,任意遨游于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而且超文本超链接阅读的全新方式,以其非线性结构的特点,使阅读材料声像同步,图文并茂,大大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互联网还可以使各学科知识相互交叉、融合,使中学生获得系统全面的知识。
三、突出阅读教学的主体性
语文阅读,也是阅读者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是人类素质的生产过程,因为通过阅读,“读者的知识经验扩充了,这是自我在量度上的增加;读者的认识观点改变了,这是自我在本质上的提高;读者的思想感情升华了,这是自我在价值上的飞跃;读者的方法技术迁移了,这是自我在能力上的练达”。语文阅读过程中要体现人本的思想,注重人格的升华。这一点在以往的语文阅读中常常被忽略了。社会的一切活动,都是人的活动,因此,在语文阅读实践中,应当突出阅读者即中学生的主体性。
网络时代的到来,使我们的语文学习观念大为转变。网络为我们提供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具有交互功能的阅读资源库。学生可以充分利用这种巨大的资源库进行积极、主动的探索式、发现式学习,而不再是以往被动地获取知识,这就使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发挥出来,从而进一步培养并提高了学生自主阅读的能力。
四、加强网络媒介素养教育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是一个宝库,同时也是一个垃圾场,网上信息虽丰富,却良莠不齐,由于缺乏有效地筛选和监管,网上低俗、色情、暴力等负面的信息屡见不鲜。
要使学生真正在网络阅读中收获真知,得到真理,尽情享受阅读带给他们的乐趣,中学语文教师一定要积极引导学生合理使用网络,帮助学生正确区分网络信息,切实提高中学生的网络媒介素养(媒介素养一般是指使用和解构媒介信息所需要的知识、技巧和能力)。
综上,网络时代的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努力抓住网络信息化带给我们的良好机遇,积极转变语文阅读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主体性,迎接新的挑战,通过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全面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责任编辑 曾 卉)
作者:曹先凤
摘 要:语境是学生情感与文本交流的桥梁,恰当的运用语境知识分析文本可以使两者的情感和谐地交融,进而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语境分析也是语文阅读教学中重要的方法。语境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上下文语境中的信息内容;体会情景语境中人物独特的心理情感;利用社会文化语境进一步补充理解文本的深层含义。语境理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具体运用方法是:准确把握上下文语境,从细节处深挖内涵;巧用情景语境,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敲;结合背景语境,鞭辟入里地探究文本深意。
关键词:中学语文 阅读教学 语境 作用 运用方法
语境是学生情感与文本交流的桥梁,恰当的运用语境知识分析文本可以使两者的情感和谐地交融,进而让学生更准确地理解文本,实现学生的高效率阅读。因此,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语境意识是文本分析不可或缺的方法。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将语境理论与文本分析相结合,体会语境的功能与作用,将语境理论完美融合到文本分析中,可以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本文就语境的功能及其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和运用方法做一些探讨。
一、语境的含义及功能
言语环境,即语境,是使用语言的现实环境,是一篇文章内在的表现环境与条件,大致分为上下文语境、情境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话语意义的恰当表达以及接收者准确的理解说话人的意图是在每一个具体的言语环境中展开的。关于言语环境的具体含义,王建华教授总结为以下三种:
一是指上下文的关系,即某一语言片段前后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也指“狭义的语境”。
二是指使用语言的外部环境,即言语行为中特定的语用主体等主观因素和时间、地点、背景知识和时代环境等客观因素。
三是指语言环境和语言外部环境的总和,即“广义的语境”。[1]
在具体的文本分析或教学中,虽然这些语境要素并不一定是我们要学习的重点内容,但是都可能限制或影响着全篇的内容、情节的发展或是作者情感的表達。因此,我们需要准确理解和认识语境的构成要素并且与教学实践相结合,透过承载信息的文字,纵观全篇,直观而全面的探究具体的言语环境下的文字所包含和传达的深层意义。
另外,语境的功能和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可以加以利用的重要理论,它同语用的主体、话语等密不可分,通过对具体语境中的上下文、具体的话题、主体的背景知识等要素及其功能分析,可以加强动态的语言运用能力的教学和训练。
语境的功能和作用主要体现在解释功能、过滤功能和生成功能三个方面。
一是解释功能,就是帮助读者准确理解话语的信息内容。如:
“但我和妻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散步》)
课文的结尾句意味深长,句中蕴含着更多的潜在信息,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语境的分析从笼统而抽象的意义中推断出具体的信息,获得正确的解释:此处写出了我对妻子和儿子的爱,同时“我”和妻子代表着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赡养老人,又要抚养孩子,也体现了“我”对生活的一种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是过滤功能,就是检验话语是否合理的功能,制约着作者的表达。例如:
阿妈坐在门口,膝盖上放着几件军衣,飞针走线忙不停。长长的线儿来回飞舞抽得吱儿吱儿直响,和战士的鼾声糅合在一起。缝啊缝,春风绕着长线荡漾,暖流跟着针眼流淌。这破洞曾收进了多少风寒,此刻,又缝进了多少温暖!
“缝进了多少温暖”,从语义和语法上来说都是行不通的,学生会疑惑“温暖”怎么能缝呢?这就可以用语境的过滤功能来解释,为学生解惑:在这一特定的语境中,这不但不是荒诞可笑的,反而是很巧妙的修辞表达,即“拈连”。前边的“缝”缝的是战士的军衣,是具体的物件,而后边的“缝”缝的是阿妈体恤、心疼战士们的爱心,是抽象的表达。显然,“缝进”在这一语境下是“倾注”“融入”的意思,如此表达更加让人觉得亲切而美好。正是语境的过滤功能让“缝进温暖”显得格外别致用心,过滤掉了它脱离语境而孤立使用所带的语病问题。
三是生成功能,即话语本身的意义在语境中得到具体化、明确化。如:
“这一来不会错了,正是他!站在前进行列最前面的我们的同志,朋友,父亲和师傅!憎恶黑暗有如憎恶魔鬼,把一生的时光完全交给了我们的民族.一位越老越顽强的战士!(课文《一面》节选)
“他”是谁?是哪位“战士”?连续的称谓语在我们阅读时并不是障碍,但是脱离了语境就不能明确这些称谓的具体所指,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作者如此激动的连续使用多个称谓语。回到课文中,不难分析出“他”指鲁迅先生,“同志”“朋友”“父亲”“师傅”“战士”则从不同的角度高度赞扬了鲁迅先生对革命事业所做的贡献,表达了作者偶遇鲁迅先生的惊喜和激动之情,抑制不住的崇敬和讴歌。
阅读教学中运用语境策略进行篇章分析和话语理解,以大观小,充分利用课文中的语境因素,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语言的运用,学会结合语境理解语言的习惯,进而在实践中不断提升语用能力。
二、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真正走进文本的关键就是通过语言进入语境,只有结合上下文语境、情景语境和社会文化语境这三个方面,才能深入地分析和理解课文内容,才能深切地感受文章的情与理,实现与作者精神上的交流,实现真正地理解。这三方面的语境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具体如下:
(一)上下文语境的作用——避免理解偏差
上下文语境是指文本内部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上文和下文构成的语境。上下文语境的把握主要是关注词义、句法、修辞等在具体的上下文语境中的恰当运用,因为语用意义是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产生的意义,是受上下文的限制的,上下文语境发生了变化,表达意味也会随之改变。因此,教师需要指导学生学会分析和恰当运用在具体上下文语境中出现的词义、句法、修辞等语言知识。比如,理解某个字或词的意义,若是单纯的按照词典中规范的意义来理解而脱离相应的语境的话,肯定会产生偏差,造成整体上的理解误区,例如:
我是颗颗璀璨的珍珠,从阿施塔特女神的皇冠上散落下来,于是清晨的女儿把我偷去,用以镶嵌绿野大地。(《雨之歌》)
“偷”字在此处是贬义的“窃取”之意吗?如此理解恐怕就一下子就抹去了这首散文诗整体的美感和意境。结合上下文语境来看,“偷”字,巧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更加凸显了雨的珍贵,只有珍贵的东西才会有想拥有它的欲望。简而言之,学生需要体会词语在特定的上下文中,与相应的客观事物发生某种联系,此时它本身的意义就会发生转化,蕴含着某些临时性的特定含义,即是词语进入具体的语境后产生的意义。而文学作品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就是利用上下文的联系和词义之间的关系展开的。
又如鲁迅的《阿Q正传》中的几个场景,虽然都是一个“好”字,但是随着语境的转变,而具有不同的表达意味:当阿Q和小D厮打在一起时,看的人们说“好了,好了!” 这里的好有劝解的意味,紧接着“好,好!”所表示的语用含义就带着看客那种事不关己的戏谑和煽动的意思。当阿Q醉酒大喊道:“造反了!造反了!”“好,……我要什么就是什么,我欢喜谁就是谁。”此处的“好”表达的是他的兴奋和满足。当人们面对准备枪决游街示众的阿Q,对于他“无师自通”的说出半句从来不说的话而发出豺狼的嗥叫一般的“好!!!”时,表现的语用意义则是看客们愚昧无知、野蛮且可悲的喝彩。通过这几个“好”的理解,可以深刻认识当时大环境下人们的状态和思想的迂腐,加深对课文以及对鲁迅先生高超的遣词艺术的理解。
在上下文语境教学中,主要是通过具体的训练帮助学生掌握语境与语法、词义、修辞等语言知识的关系。在文本分析和实际的语言运用中,为了更加形象的表达和情感的渲染,可以允许词义、句法等发生变异,但是前提是在恰当的言语环境下。
(二)情景语境的作用——理解心理情感
情境语境是与言语表达直接联系的各种客观环境因素所构成的语境,包括时间、地点、处境、交际者的身份地位及各种与言语表达式同时出现的姿势、表情等。
情景语境是解读文本的重要依据,文本的作者常常利用情景语境来表情达意,它反映的是事件发生时的客观环境和人物当时的心理情感。所以,在阅读教学中应该充分重视情景语境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引导学生对复杂的情境语境的文字描写进行分析。例如,孔乙己对于自己偷书的辩解:“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难倒孔乙己自己不清楚“窃”就是“偷”吗?其实不然,从他“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的神情就轻而易举地看出他不过是在为自己不正当的行为狡辩罢了。
“偷”是口头语,略显粗俗与低下,并不符合自己读书人的身份;“窃”是书面语,虽是贬义词但是说出来文雅,在孔乙己看来虽是一样的意思,但是色彩却是不同的。人们用口头语“偷”来嘲笑孔乙己,孔乙己辩解时用古词语“窃”,故意在字面上做文章。结合情景语境不难分析出“自命清高”的孔乙己不愿舍弃自己作为一个读书人仅存的尊严,也展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残害以及他这个没落封建文人的迂腐与可悲,是一个固守着老旧的价值观的被侮辱、被损害的读书人。
(三)社会文化语境的作用——补充理解
社会文化语境指支配、规范着具体言语行为的社会习俗和文化传统,是作为潜在的背景知识发生作用的。在很多时候,离开了社会文化语境,阅读教学中的诸多问题都无法解决。不少文学作品的教学都需要利用社会文化常识、历史文化背景甚至是生活经验去补充,才能真正理解。例如:
龙标野宴
王昌龄
沅漠夏晚足涼风,春酒相携就竹丛。
莫道弦歌愁远诵,青山明月不曾空。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两首诗都有一“愁”字,但其在诗中的含义和所起的作用各不相同。首先要区分“愁”的具体含义,二是区分“愁”字在整首诗中所起的作用。如此一来就需要教师结合社会文化语境中的写作背景知识和写作目的帮助学生理解其意义。《龙标野宴》是诗人王昌龄在被贬龙标时抒发自己被贬之郁闷而作;《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愤慨、寄以慰藉的,他寄情于景,对诗友进行由衷地劝勉和宽慰。由此背景语境得以理解,王昌龄诗中的“愁”是远谪之愁,作者以“愁”衬托自己不以远谪为念,寄情山水的旷达之情;而李白诗中的“愁”则是怀人之愁,对挚友的遭遇充满同情与关切,它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以此统摄全诗。
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是阅读理解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两者的有效结合是文本的需要,也是阅读理解的需要。恰如海明威所创的“冰山理论”: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2]。如果语文教学中的文本解读仅仅停留在水面上的“八分之一”而忽略为何令它宏伟壮观的“八分之七”,如此味同嚼蜡的教学又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在实际教学中需要运用社会文化语境理论来指导,促进学生的有效理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总而言之,怎样结合语境阐述某一词语的具体含义、探究词句的作用是教师要准确把握并教授给学生的。
三、语境理论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方法
在阅读教学中,很多时候学生理解了文章的字义、句义、段义,甚至篇章表层意义,但是未必明白语境下的深层含义,语文教学就去探寻意义之源,所以语境理论在语文教学中尤其是阅读教学中发挥着指导性作用,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条重要原则。但需要注意,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把语境知识融会贯通于具体的文本分析中,而不是去传授具体的语境理论。换句话说,语文教师应该具有语用学素养,并运用相关理论去开发基于文本的教学内容,这种语用知识本身是内隐的,而不是作为教学的基本内容。
(一)准确把握上下文语境,从细节处深挖内涵
良好的语感和语境意识是学生在阅读训练中逐步培养出来的。表现为在书面语的话语理解时,注意联系上下文、整体把握,不孤立地理解语言片段,尤其是那些看似细小、不值得回味的亦或是不符合语法规则的部分决不能轻易放过,需要精准地理解与感悟。学会联系上下文在这些地方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有理有据地解决问题。比如,在《背影》一课中,“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教师在“聪明”处设疑引发学生思考,一方面对学生加强语境意识给予示范性的指导,另一方面也为准确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态度作铺垫。“聪明”结合上下文语境,应理解为“糊涂,不懂事”,实为反语,这是作者自嘲的话。其实反映了作者当时没体会到父亲的爱,不是聪明反而是很蠢,如今理解了父爱后对当时的自己不懂父爱的愧疚与谴责。这也是作者感悟父爱的情感变化过程的重要线索。
还有那些看似不符合搭配规则,却在上下文语境中用得绝妙之处。例如《老王》一文中:“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镶嵌”原指物体的嵌入,脱离上下文语境,说一个大活人“镶嵌”在门框里似乎出现了语法错误,但正是由于上下文语境的相互作用下,“镶嵌”一词用得却是极其生动形象的,杨绛先生用夸张的手法刻画出了老王身体极度的虚弱无力,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状态,同时也暗示了老王将不久于人世,与下文所说的“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相呼应。
保持语境意识,才能真正理解话语的功能和魅力,正是因为上下文语境的作用,才讓静态的语法规则免于对富有表现力的话语加以限制,创造出生机勃勃的话语艺术。
(二)巧用情景语境,进行合理的想象与推敲
文本的准确理解需要具体的情景语境的支持,有的时候还可以伴随着读者合理的联想与想象。比如: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荷花淀》)
在指导学生读这一段的时候,首先可以调动学生的感性认识,引导他们想象这一幅很美好、很形象的意境。人美、景美、情亦美。这种意境对小说主题的展现可谓是引玉之砖,如此美丽而富饶的家园,如此静谧而祥和的生活,岂能容得侵略者横行;如此勤劳美丽的人民,怎不晓以大义?通过情景下的联想启发理解,形象的画面或是相关的知识点,建立联想,相互沟通。
(三)结合背景语境,鞭辟入里地探究文本深意
社会文化语境对于阅读理解文本的主题思想、写作意义有着重要的作用,例如《祝福》里的两个情境:祥林嫂在失去丈夫、失去孩子之后回到四叔家再遇“祭祀”,照旧去分配酒杯和筷子的时候: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摆。”四婶慌忙的说。
她讪讪的缩了手,又去取烛台。
“祥林嫂,你放着罢!我来拿”四婶又慌忙的说。
她转了几个圆圈,终于没有事情做,只得疑惑的走开。
当祥林嫂捐了门槛之后,再遇四叔家祭祖:
她便坦然的去拿酒杯和筷子。“你放着罢,祥林嫂!”四婶慌忙大声说。
她像是受了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也不再去取烛台,只是失神的站着。
祥林嫂三次听到“你放着罢”这句话,心理上的感觉是一次比一次难受。脱离语境来看,“你放着罢”可以理解为“你不需要或者不用做这些工作”。四婶的表情从“慌忙”到后来“大声说”,不过是拿祭祀用的酒杯和筷子,何以见得要如此慌张,可见这个“祭祀”也代表的也不是普通的事情。显然,四婶的话语所达到的效果已经远远超出了它本身的语义,除了“不需要”和“不用”之外,更多的是一种畏惧和嫌弃。
鲁迅先生的《祝福》是一篇极具民俗色彩的作品,小说中涉及到氏族社会遗留的婚姻民俗、封建礼教“从一而终”的信仰与禁忌习俗、带有宗法等级和迷信色彩的祭祀民俗、社会制度等等。而鲁镇正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民俗文化体系,在这个封闭又封建的体系中,一个又一个的封建陋习,犹如巨大的毒蜘蛛网,将祥林嫂紧紧地围困在其中。四婶的一句话让用了两年工钱捐了门槛的祥林嫂用替身赎罪的幻想破灭了,在封建礼教和封建迷信的双重打击和人们的风刀霜剑中,她不但连起码的做人的资格都没有争到,反而被吞噬被毁灭了。当然,如果不结合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来分析是无法判断和理解为何四婶对于祥林嫂再平常不过的举动竟如此慌张,也无法明白祥林嫂为何顿时失神且无助,学生更加无法理解鲁迅先生借助祥林嫂的悲剧深刻揭示旧社会封建礼教对质朴的劳动妇女的摧残和迫害以及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控诉。
教师作为接受主体同教材交流,更要求教师对文本力求透彻理解。尽量拓宽知识面,恰当又合理地安排背景知识的容量,并且根据各种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进行创造性的理解,以便充分挖掘教材中隐含的多种意义,做到真正读懂教材、读透教材。
参考文献:
[1]王建华.语用学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M].杭州:杭州大学出版社,1996.
[2]刘书香.浅谈语用学理论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J].现代语文:学术综合版,2015,(03).
(李子依 湖南湘潭 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411201)
作者:李子依
[摘要]语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上下文语境、时间语境、地点语境、心理语境、家境语境还是社会文化语境都对学生理解文章、体会文章内涵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要随时引导学生注意语境,帮助他们准确地理解语言,以便提高教学成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语境
一、导语
“情随意转”、“时过境迁”、“什么人说什么话”、“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语境之重要,前人早有所见。做为语文交际圈三大内容构建之一的语境是人借助语言文字完成语用交际的场所,研究语文交际圈教学,研究语境应为首要。
《语文课程标准(试行)》(以下简称“标准”)对语境也有多处做了要求与说明,仅以阅读板块为例:
在阶段目标之中,第一学段阅读之五:“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第二学段阅读之三:“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第三学段阅读之四:“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第四学段阅读之四:“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阅读之八:“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前景作出自己的评价。”这其中的“上下文”、“生活实际”、“文化背景”等都是语境研究所要涉及的内容。那什么是语境呢?
语境即语言环境,是人们运用语言的基础和条件,这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情景和人之间产生的。任何思想的交流都离不开与说话者有关的语境。在语文的阅读材料中,尤其是文学作品中,语句的意思跟上下文,以至与整部作品的背景知识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握下面几种语境因素.
二、语境因素 语境包括以下几种
1、上下文语境
上下文语境指的是词、短语、句子或篇章的前后关系,是指特定语言成分的前言后语。上下文可帮助学生理解词语或句子的特定含义,也可帮助学生消除歧义。例如:
“祥子!”她往前凑了凑,“我有啦!” “有了什么?”他一时蒙住了。
“这个!”她指了指肚子,“你打主意吧!”
愣头愣脑的他“啊”了一声全明白了。(老舍《骆驼祥子》)
其中“我有啦”的意义,只有依据下文“指了指肚子”及祥子与虎妞之间的特殊关系,才“全明白了”。这是下文补充交待了言语的情景后,才使言语意义得以明朗。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语文教材七年级上册课文《山中避雨》中有这样一句话: “有生以来,没有尝试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写的是避雨山中的琴韵之趣.这种趣味给作者的印象感受为什么如此之深呢?这也是学生把握文章中心的关键.单看这句话,学生肯定无法理解。教学中,激起学生的疑问后,教师就要引导学生回顾上下文,反复阅读。然后让学生谈自己的理解,教师作出评价后再谈自己的看法:远离尘器,避雨荒山,让作者看到了纯朴天然的景物美,纯真和谐的人情美,让他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
雨中空蒙的山色,静静的小茶店,茶博士坐在门中,悠悠地拉着胡琴,这一切,就如画家手中淡淡几笔勾勒出的山水画,而一曲《梅花三弄》,又使这幅疏淡的山水画,平添了无穷的意趣美和醇厚的朴素美。这是一位画家,文学家,美术家和音乐教育家眼中才能感到的趣味和美啊! 一把胡琴、一首乐曲,不仅让两个女孩转忧为喜,纵情歌唱,而且让村里的人都来了,村里的青年都齐声歌唱,一时把这苦雨荒山闹得十分温暖,可见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的。在这种感染力的驱动下,人们真挚纯然的感情情不自禁地得以抒发,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得以沟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得以和谐和睦,这真下让作者感到了纯真和谐的人情美,感到了音乐的巨大作用。所以他说“有生以来,没有尝过今日般的音乐的趣味” 。
通过这样联系上下文,学生就不难理解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了
2、时间语境
语言的产生总跟一定的时间相联系。从古至今,语言在发展变化,这要求理解词语或句子时,注意时间概念。如《天安门诗抄》中有这么一首:
黄浦江上一座桥, 江桥腐朽已动摇。 江桥摇, 眼看要垮掉; 请指示, 是拆还是烧?
诗中的“江桥摇”,是借谐音喻指江青、张春桥、姚文元。这样的情境意义,粉有联系当时的时代才能悟出。所以在教学此类课文时,就要介绍好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理解隐含的意义。
另外,古汉语中的一些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都应注意时间语境。甚至对课文的思想内容及作者的评价也应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这是一篇古代散文,由于当时的年代距离现在很久远,学生要理解课文,
这也涉及到时间语境的问题了。教学这篇课文时,
一、教师首先让学生汇报课前搜集到的有关陶渊明的资料,然后教师概括,让学生了解陶渊明所处的时代以及他个人的生活经历,从而让学生理解他产生“世外桃源”这种理想社会的思想和社会作用。
二、教学的重点要放在引导学生疏通文意,掌握有关文言话语上(尤其是“ 交通” 、“问讯 ” 、“绝境、“ 间隔” 、“无论 ” 、“ 妻子”等古今词义有差别的词语)帮助学生建立古今词义存在的意识,从而少犯以今律古,以今释古的毛病。怎样引导学生理解呢?老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A、桃源人为避战乱,为何只带妻子而狠心地丢下儿女?( “妻子 ”为“ 妻子和儿女的”的意思。) B、他们来此“ 绝境”不是自寻死路吗?( “ 绝境”的意思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 。) 辨析古今异义是本文重点之一,若教师直接讲授,学生无兴趣,印象也不深,现将“ 交通” 、“问讯 ” 等词语的理解转化为以上问题,既省时省力,又能激发兴趣。
3、地点语境
地点作为语境因素,指的是语境所产生的地点。是以说话人所处的位置作为参照点的。在很多的情况下,言语的意义与特定地点密切相关。
文学作品中的一些方言词语以及体现地方特色的环境描写的语句、理解时应该结合地点语境。另外,在使用语言时,也应注意场合之分。王占馥教授说得好“不同的交际场合,决定着不同的内容、目的、方式和特点,也就是说,在不同的场合,决定着谈什么,不该谈什么,该怎样谈。”
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开头的这一段话“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这段话写出了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
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另含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这里写了醉翁亭四周的环境,是按由远及近的顺序写的,写这些是为后面借解释亭名引出“醉翁之意不在酒”,从而奠定全文写景抒情基调服务的。所以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加深体会和感悟,并尝试在自己的写作中加以运用。
4、心理语境
话语的意义与主观现象的认识关系密切,所以理解话语的意义时,不能忽视话语内容的心理语境。
例如鲁迅的《祝福》中有这样的两个句子“祥林嫂 ,你放着吧!”和“ 你放着吧, 祥林嫂!”四婶第一次喊“祥林嫂 ,你放着吧!” 祥林嫂“讪讪的”,有些难为情。因为即使在祥林嫂自己看来,先后死了两个丈夫,儿子又被狼吃掉,已是个晦气,不干净的人。自己是没有资格去动祭礼的。她为自己的举动感到难为情。后来她花钱捐了门槛,认为自己是个“干净”的人了。于是,在第二天年的大年夜,就放心去做以前由她做的摆祭礼的事。四婶还是来了一声“你放着吧,祥林嫂!”的断喝,这是她万万想为到的。以致她“像炮烙似的缩手,脸色同时变作灰黑......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由此可见,四婶的话对她心理打击之大。
四婶的前后两句话,对祥林嫂产生的不同影响,是祥林嫂不同心理语境所造成的。
贝利的《第一千个球》中有这样一段话“我简直羞得无地自容„„这时我倒想起许多事——我似乎见到父亲每星期一拐一拐地走上足球场,膝盖肿得像西瓜那么大;我似乎看见他为了养活一家,在毫无怨言地清理便盆打扫地板。我两眼盯着地板,真希望地上开个洞把我吞下去,埋葬我的羞惭。”这段话是贝利的父亲发现少年贝利吸烟,贝利羞得简直简直无地自容时的心理活动描写。它写出了贝利听到你父亲的谆谆教导后良心受到谴责,内心受到煎熬,亲情胜地过一切,决心埋
葬过去的心理活动。教学课文时,教师可用以读代讲,以读悟情的办法让学生深入领会心理活动描写在传记文章中的作用。首先由教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贝利和学生的对话,再由学生讨论,认识到主人公的内心活动对表现人物的个性十分重要。
5、家境语境
家境作为语境,在文学作品中时有可见。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与家庭生活环境有关。
林黛玉、贾探春、薛宝钗同为金陵十二钗,她们性格迥异。《刘姥姥游赏大观园》中三位姑娘的居室布置,充分反映出人物的不同性格。而她们的性格之所以迥异,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她们各有不同的家境。
林黛玉自小失去双亲,寄居在外祖母家,因此不得不时时小心,处处留意。其潇湘馆布置所突出的一个“小”字,正是她性格的写照。这是林黛玉的家境形成了她封闭的性格。而薛宝钗家资万贯,尽管跟林黛玉一样同住在亲戚家,但她根本无需依靠姨妈王夫人的资助,再说她还有母亲和兄长呵护,因此她性格很开朗。贾府三小姐探春的性格更是跟豪门相吻合。这从她居室的“阔朗”可见一斑。由此看来,家境也是语境因素之一。
另外,仍然以贝利的《第一千个球》为例:球王贝利小时候因好奇喜欢上吸烟,他父亲发现少年贝利吸烟时,并没有打骂孩子,而是把他拉过去,好像朋友之间的谈话似的向儿子解释,如果抽烟喝酒的话就踢不好球的道理,然后让他自己决定今后怎么办。贝利羞得简直无地自容。从那一天开始,贝利始终没有碰过香烟。贝利不仅球技出众,而且心理素质很好,这与他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分不开的。教学时可让学生展开想象,如果当时贝利的父亲要是打骂他,可能会激起他的反抗。今天的贝利可能就是一个恶习难改的烟鬼,而不是“足球之王”。可见,家庭教育对一个人性格的形成乃至事业上的成功与否都有很大的影响。
6、社会文化语境
社会文化、风俗习惯等文化背景也是语境的一种。在言语交际中,应该考虑对方的文化生活习俗等因素,不然会影响交际效果。
由于社会文化的差异,某些指称意义相同的词具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如汉族人与回族人对猪的褒贬不一致。中国人常以海燕、龙作为勇敢的比喻,而欧美人却把它作为有灾难、凶恶之喻意。中国人常以狗作为坏人的喻体,而欧美人却把狗看成忠诚的朋友。诸如此类,在语言的理解和交际中都应注意。
鲁迅的《祝福》写到祥林嫂被卖嫁给贺老六时,“她一路只是嚎、骂,抬到贺家坳,喉咙已经全哑了。拉出轿来„„拜成天地„„一头撞在香案角上,头上撞了一个大窟窿,鲜血直流„„” 有人认为,这是祥林嫂同旧势力搏斗,反对剥夺她的自由意志,要决心掌握自己的命运。但我们得知道,鲁迅笔下的祥林嫂,可没那样的觉悟,她完全是在封建贞操节烈观念支配下的行动。她反对得越厉害,就越能说明她受封建文化毒害之深,也就越能衬托她命运之悲惨。
再如陈鲤庭的剧本《放下你的鞭子》,课后有思考与练习(1)、汉子和香姐流离失所,卖艺街头,汉子还要用鞭子狠心地抽打自己的女儿,这合乎情理吗?你认为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2)、剧中青工是怎样一个人物?在当时的社会里,这样的人起了怎样的作用? 要解决这两个问题,教师就要引导学生了解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因为是剧本,教学时可用活动的等式进行。先让学生读顺文,读懂意,说说课文的时代背景。检查完预习情况后,教师再作总结:首先介绍街头剧的特点,街头剧又称话报剧,是一种反映时事新闻的短小活泼的戏剧样式,因常在街头演出而得名。街头剧具有很强的政治性、鼓励性、时效通俗性,它所反映的往往是当时的最热门的话题。《放下你的鞭子》是街头剧中最著名、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剧作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悲惨境况,对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发出了强烈的控诉。剧中父女两人的遭遇,在战争初期具有广泛的概括意义,容易激起观众的感情共鸣和民族义愤,曾经产生了很大的宣传教育作用。另外,还要让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九一八事变后,由于国民党政府奉行不抵抗政策,东北三省相继沦陷,大批东北人被迫逃进关内。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抗日的烈火燃遍了全国。广大民众急需发动和组织起来进行一场全民族的抗战。在这历史的关键时刻,街头剧《放下你的鞭子》应运而生。它不管在哪里演
出,无不激起观众对日寇的极大的仇恨,不知有多少热血青年就是因为看了这个街头剧深受感染和教育毅然奔向了抗日的战场。在抗日战争中,《放下你的鞭子》这样的街头剧,成了团结民众,发动民众,鼓舞民众奋起抗日的有力武器。
学生通过了解当时的文化背景和时代背景,课后的练习自然就理解了。但要深入理解课文和把握剧中主要人物的形象,像青工这一形象的特点,还要通过“听读”---“研读” ---“欣赏”这一活动过程来教学。
三、结语
总而言之,语言跟语境是密不可分的,离开相应的语境,是无从实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不注意语境,并且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语境分析和使用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中体会到语言文字的美妙和神奇,进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达到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占馥《语境与语言运用》,杭州师范学院中文系
2、 老舍《骆驼祥子》
3、 丰子恺《山中避雨》
4、 无名《天安门诗抄》
5、 陶渊明《桃花源记》
6、 鲁迅《祝福》
7、 贝利《第一千个球》
8、 曹雪芹《红楼梦》
9、 陈鲤庭《放下你的鞭子》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Abstract] In 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 has a ver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Regardless of the context is the
context, the context of time and place context, the context of psychological, family or social and cultural context of all the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context of the article, experience plays a decisive connotation of the article. As a result, teachers in secondary schools teaching languages, at any time to help students pay attention to context, to help them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language,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Key words] language, teaching, context 作者签名:莫良梅
摘要:英语语境教学法是指通过模拟真实的语言环境,创设英语学习的语言氛围,激发学生潜能,倡导学生体验、参与、合作与交流,提高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一种教学形式。是以教学中的人际合作和互动为基本特征,突出了环境对人的心智活动的正迁移作用。
关键字:语境教学;英语
英语对中国学生来说,有相当难度,其主要原因是缺乏良好的语言环境、缺乏英语原材料等。为了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就要给学生提供能进行言语实践活动的自然情景和教学情景。
1、课堂英语环境
语言首先是有声音的,只有在有声的环境中学习语言,才能培养和形成运用语言的能力。传统的教学无法营造一种真实的语言环境,多媒体能提供声音、画面、人物、情景、使学生置身于语言环境之中,如幽雅动听的音乐,鲜艳夺目的色彩,五彩斑斓的图画,都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兴趣。计算机多媒体网络课正好可以提供这种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渗透力极强的教育信息。
课堂内模拟表演,游戏情境创设。如老师一上讲台就不停的咳嗽并走路一蹶一拐,学生问:“What’s wrong with you,my teacher?’’老师;“I’ve got a bad and my leg hurts”并导入新课.
课前三分钟播放英语动画片和英语歌曲,其动人的画面及纯正的英语吸引学生,使之成为每个学生的“开心一刻”。
角色扮演法。让学生学做一名天气预报员、购物、现场表演打电话以及向别人借东西等等。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效果极佳。既能提高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又能练习他们的语音表达能力。
准备跟本节内容有关的道具。比如我在上“Internet’’这一课时,准备了mouse、keyboard,让同学们边学单词边认识shift、enter、capslock等跟电脑有关的单词,体现了英语的实用性和趣味性,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上英文书信、贺卡的写法时,学生可以自制两份信封、贺卡,一份用英语,一份用汉语,以作业的形式交给老师。他们既可以认识到中英文书信格式尤其是地址的不同,又锻炼了他们的实践操作能力。
简单的日常用语、谚语和格言是英语教学的润滑剂。每节课利用三分钟的时间和同学们一起念一起学,既能提高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也照顾到一些英语学困生的利益,何乐而不为呢?
在教学的热身过程中设置歌曲、游戏、韵律操等让学生唱一唱、跳一跳、乐一乐。这样不但消除了疲惫之感,而且又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让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去领悟语言,操练语言,运用语言。
2.课外英语环境
英语是需要学生大量实践的课程,只有全面地活动才能更有利于形成运用能力,所以教师除了在课堂上提供真实的语义、语言环境外,还要充分利用校园环境.
开展多元化的课外活动。如墙报、黑板报、时间表、课程表、班级门牌、花园警示牌设成英汉对照形式;开辟英语园地、英语角;校园广播定期播放英语小笑话、小短文、小知识等,都是很好的语境载体;有的还可以用英语喊操。学生自编晚会:英文歌曲,英文小品,编排话剧,朗诵诗歌……此外还可举行故事比赛,口语比赛,英语手抄报等活动,组织到位,学生乐于参加,从而使学生的真实运用能力得到锻炼和提升。
组织学生观看英文电影、英文经典大片,使学生更广泛的了解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获得生动形象的语感和对英语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口语交际提供真实的素材。定期开展辩论比赛。话题可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如、中学生的交友问题、抽烟好处多还是坏处多、上网的利与弊等等。 举办一些有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专题讲座和讨论。如用餐(中国人喜欢用chopsticks,西方人用knife and fork)、收到别人的礼物、得到别人称赞、收到别人的祝愿时的应答(thanks)的差异及禁忌语(西方人忌问女性的年龄)的差异。让学生了解东西方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色和语言习惯。
3、家庭英语环境
学校只是课外活动的其中一个场所,家庭也是学生实践英语的一个重要场所。
看英语节目,可提高听力水平;做英语游戏,可提升应对能力;将自己的房间布置成英语天地;日常用品贴上标签;贴上英语挂图,有衣服、蔬菜、水果等;一日三餐怎么表达;学用英语称呼自己的亲人和家里饲养的小动物,或让学生将学校里学会的英语小诗,英文歌曲等朗诵给家长听中学英语教学论文,表演给家长看;比如我在上“body”这一课时,让学生课前准备画一张自画像,在人体各个器官上注上英文单词,贴在床头,每天看着自己,学习单词。还可以引导学生打电话时用英语对话。将学校“英语课堂”延伸到“家庭课堂”,推进了家庭英语学习环境的建设,学生所学的知识也得到了实践和巩固。
4、社会英语环境 学校、家庭只是学生学习英语的小课堂,我们学习的最终目的是用于日常交际。怎么样让学生走出去敢说、会说、乐于说,离不开社会这个大课堂。
每隔几周上一次郊游课,利用周末带学生到郊外放风筝,野炊等等。蓝天、白云、绿草、庄稼、树木、花朵、泉水都是很好的英语学习的素材。
建议学生到寒、暑假时,去游览名胜古迹。鼓励学生把打招呼、问候、抱歉、感谢、问路、看医生、购物、介绍、建议、命令、警告等用于日常生活当中。如遇到外国人,可以试着用英语对话;初次见面,要说 Nice to meet you. How do yo do! 吃快餐可以礼貌地说“May I have…?” 在得到帮助时不忘说声“Thank you!”给人造成麻烦时道声“Excuse me.”别人有困难时,主动询问“Can I help you?”别人诚心道歉时也不忘道声:“That’s OK.” 进别人房间要说“ May I come in ?” 这样,学生在现实生活中运用了英语,体会到了成功的乐趣和收获的喜悦,增强了学生说英语的自信心。
鼓励学生收集商品说明书、包装盒;留心街道两旁的交通标志;超市的出口和入口;服装上的英文标签;食品和家用电器,也可以买一些中英文对照的书虫或世界名著等等。
所以,我们要努力创设一种英语环境,让学生走出课堂的狭小天地,融入到多元化的课外活动中,融入到真实的生活环境中,从多方面培养中学生的语言技能和发展他们的多种能力,从而提升其综合素养。
【摘 要】语境是语用学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从言语中产生的,在语文教学中,很容易产生出课堂教学语境。教师可以从构建的语境、已有的语境、作者语境、读者语境这几个方面,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让语境为教学所用。
【关键词】语境;创造;构建
语境是从言语中产生的,语文教学是一种言语教学,在课堂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很容易产生出课堂教学语境,教师可以根据表达的实际需要,对语境进行创造、构建或者对已有的语境加以利用、控制。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如何运用语境来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呢?
一、构建的语境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教师上课的形式得以多样化,所以在构建语境时,教师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使用不同的方式。常用的有音频创设情境法。如在讲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教师可以先播放《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在雄浑厚重的音乐中,学生可以体会到一种荡气回肠的历史氛围,感受到三国时期,乱世英雄为建功立业所做出的努力和牺牲,这样,学生就能在这一种语境中加深对赤壁所被赋予的历史涵义的理解,从而也就轻而易举地体会到“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的含义了。在我们学习苏轼的另一作品《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我们也可以利用音频来创设情境。有一首歌曲是根据这首词而作的,教学时教师也可以播放这首《明月几时有》,学生不仅可以在优美的旋律中放松心境更好地进入学习状态,也可以帮助学生对这首词的记忆与背诵。
除了音频创设情境方法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多媒体,通过播放视频来将学生带入到一定的情境中,如我们在讲解像《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样一些故事性很强的文章时,可以播放一段连续剧《水浒传》中关于林教头接管草料场的剧情,学生透过剧情可以了解到林冲的委曲求全、随遇而安,从而更反衬出奸贼想要加害于他的卑鄙人格,激发出学生内心深处的对于奸贼的怒火,学生的心情跟着矛盾冲突的起伏和剧情的张驰不断发生变化,从而也就更能加深对故事发展的必然性的理解—一个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人为什么会愤起反抗逼上梁山。
二、已有的语境
李海林曾指出:“语境是言语交际得以实现的环境系统,阅读教学的实质是言语交际训练。”基于这种认识,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依傍语境、结合语境来进行,以语境为核心。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这样一段关于百草园的描写:“不必说碧绿的菜畦„„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乍一看,这是很普通的一个描写,也是很普通的情景,菜畦、石井栏、皂荚树、桑葚等都是我们熟悉的,然而如果我们结合上文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以及下文中对于三味书屋生活的描述,细细品味,这段文字顿时有了生命力,“碧绿”、“长吟”、“轻捷”等词语使菜畦变得可爱,鸣啴变得活泼,叫天子显得是那么调皮,而这一切,都是因为结合上下语境,透过儿时的自己对事物的好奇、观察事物不同的视角、儿童对事物艳羡的心理活动作者赋予了百草园无限的生命力。
三、作者语境
作者语境包括作者的写作意图、生活阅历、文化修养、写作背景等,这是我们解读作品不得不考虑的因素。我们都很熟悉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里的“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也很熟悉他的《定风波》里的“一蓑烟雨任平生”,学生都清楚地知道,这是苏轼的豪放词,然而我们要体会苏轼的这种豪放,却不得不了解的是苏轼的曲折人生。他才气逼人,然而仕途坎坷,一生被贬黄州惠州儋州,可以说十几年的贬谪生活是他生命的主题,他一生漂泊,然而他却没有在贬谪的日子里堕落,反而是这些苦难了铸就了他文学上的辉煌,他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结合作者的语境,我们更能从他的词句中学到他超然的精神。他的人生精神真可谓是升华到极致,是不能不令我们佩服并值得我们学习的。
四、读者语境
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读来会有不同的理解。这是因为每个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同、理性思考能力不同,并且对生活的感受力也不一样。而很多时候,往往因为学生的生活阅历不够深,理性思考能力不高等自身原因,学生往往不能深刻地理解课文,那么我们可以怎么让学生的思想感情与课文中的人物感情融为一体呢?教师常常会用学生熟悉的语言场景来诠释课文。
我们在讲解《荷花淀》一文时, 为了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中人物形象的平凡中的伟大,考虑到读者的语境,在讲解课文时,教师做了如下设计。文中当水生要去上前线时,女人低着头说:“你总是很积极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水生女人的形象,教师做了两种改法,一种是:女人撒娇地说:“不嘛,你不要走嘛!”另一种改法是:“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妈妈家。”这两种改法是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比较常见的情景,然而教师把改法一说出来,学生马上明白,不能够这么改正,因为这样改,女人的形象便像个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不明大义,而且会耍泼,这是现代某些女人的形象,在这样一种对比中,学生明白了,水生女人为国家所做出的牺牲,这是一个伟大的中国妇女的形象,是觉悟了的中华民族的女性精神状态。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看出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作用。教师要充分利用语境的功能,来辅助自己的语文教学,让学生在语境中,体会语文的无限魅力。
摘要:本文以笔者的一次公开课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 第一课时的词汇教学为例,立足课堂,从教学实践出发探讨依托语境的词汇教学策略和方法,运用语境教学帮助学生在短时间内高效认知并记忆单词,培养学生在特定的情境语境中准确理解单词的能力,最终达到巩固词汇的效果。
关键词:语境;词汇;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12-0095
一、前言
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词汇是基础的要素,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部分,学好英语必须以词汇为依托。而记单词,对大部分学生来说,是一项极为头痛的事情。英语新课标明确规定中学生需学会使用1500-1600个单词和200-300个习惯用语或固定搭配,现在,词汇量大、词汇难,已然成为学生学习英语的头号难题,虽然学生中学时期的大脑正处于记忆的旺季,学习理解能力高,消化吸收能力强,可是如果一直用长时间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必定会让大脑长期处于疲软状态,导致学生丧失学习词汇的兴趣,渐渐地学习英语的热情也会消失殆尽。
广大英语教师们也在长期的词汇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系列帮助学生学好词汇的方法,比如音标记忆法、归纳记忆法、构词记忆法、情景记忆法等,其中音标记忆法、归纳记忆法和构词记忆法等方法,只是单纯地通过单词发音、字形拼写、近义词归类或者派生词集合等手段对单词本身进行记忆。而情景记忆法,是依托语境来学习词汇的一种有效方法,它通过创设情景语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理解单词的含义,从而记忆和掌握词汇。诚然,英语词汇学习不是每个单词的简单叠加堆砌,还要在语境中理解词汇的意义,教师的词汇教学也不是纯粹的没有任何语境的单词拼写和记忆。本文以笔者的一次公开课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第一课时的词汇教学为例,通过对这一堂课的观察、分析和反思,彰显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探讨依托语境的词汇教学策略和方法。旨在利用具体的教学案例,对语境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探析,展现出语境化英语词汇教学的有效性。
二、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
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英语课程的不断改革,对词汇教学提出了新目标。《英语课程标准》特别指出学生需理解和领悟词语的基本含义以及在特定语境中的意义,强调学生在语境中理解词汇的意义。Go for it教材出现了大量的新词汇,对教师在课堂上的词汇教学提出了新挑战,教师可采用语境化词汇教学方法,帮助借助语境形象记忆单词,扩大词汇量。如果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机械记忆打压了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记忆单词的难度,学习效率低下,势必会适得其反。
另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英语学习越来越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灵活应用,归根到底就是词汇的活学活用。学习词汇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掌握词义、词的搭配和用法,更重要的是运用所学的词汇来造句,描述事物,传达信息,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词汇教学一旦脱离了句子、语篇,就不利于学生全面、灵活地掌握词汇,导致学生不能将所学词汇熟练运用。
语境是词汇赖以生存的土壤,只有把词汇置于英语情境中,词汇才被赋予生命。“词不离句,句不离文”,词汇的教学是不能在脱离语境的情况下单独进行的,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新课标要求和教学内容,加强语境化词汇教学,呈现词汇教学的趣味性和多样化,才能为学生学好英语打下夯实的基础。
三、语境在词汇教学中的应用
1. 借助语境克服生词障碍、理解大意
在传统课堂上,碰到学生还熟悉或不认识的词汇,教师通常会直接用汉语释文,这就反映出教师在词汇教学时,仅仅只是采用“填鸭式”教学把新词塞给学生,重视诵记,孤立传授。久而久之,面对生词,学生就过于依赖中文释义理解词义,不善于通过语境猜测词义,不善于通过语境猜测词义,无法形成良好的词汇学习习惯。一旦遇到自己不认识的词汇,就只有茫然,即便是勤奋地查词典,但面对词典里那么多的意思,也不知如何选择,无从辩别哪个意思才是最准确、最符合上下文语境。因此,笔者以自身教学实践出发,创设语境来引导学生根据上下文猜测生词的含义,建立起科学的词汇学习方法。
[案例1]
此次公开课的教学主题是“Tell story”,教学内容是中国古代故事――愚公移山“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用英语来学习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对于学生来说,充满新鲜,别有一番风味,极大地激起他们的兴趣和好奇心。既然是学习古典故事,笔者在课堂导入部分就特别提到了一些耳熟能详的中国古代神话故事,如愚公移山、后羿射日、女娲补天、西游记等。首先,笔者用一张书架的图片导入:
T:Do you like reading books in your free time?
Ss:Yes!
T:Have you read any traditional Chinese stories?
Ss:Yes!
T: What have you read?
这时一些同学开始用中文小声回答问题,还有几个预习过新课的同学也能用英语说出部分神话故事了。
T:Here are some traditional Chinese stories. I think everyone knows them very well. Can you match the pictures with the titles?
教师采用了一个“连线练习”环节,难度降低,让同学们把典故图片和对应的英语表达连成线。同学们纷纷踊跃举手发言,准确高效地完成了连线练习。
一.论文的目的:
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在《语言学和语言教学》一书中说:“没有语法,可以传递有限的信息;没有词汇,则什么都不能表达。”由此可见词汇在语言学习中的重要性,而且高中英语教学阶段是词汇学习的一个重要阶段,因此词汇教学应当成为高中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中探讨和研究的重要方面。然而当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存在着费时低效的现象,另外,英语中一词多义的现象很多,近义词间存在着语境差别,需要通过语境或使用语境策略来解释。因此词汇教学中,需要通过语境的输入来丰富学生词汇的语境知识并培养学生的语境意识和语境策略。 二.语境理论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
为了有效地将语境理论应用于英语词汇教学,我研读了一些语境研究文献。语境理论最早是由波兰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提出的,他指出“语言环境对于理解语言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并提出了情景语境这一概念,又在1935年提出文化语境的概念。后来伦敦学派的创始人弗斯在吸收了马林诺斯基的语境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语境理论,把语境概念引入语言学的研究。之后的学者如韩礼德、莱昂斯等都对语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研究,肯定了语言环境对语言使用的影响和作用。20世纪60年代后期,我国的语言学家开始研究语境理论。他们引进并借鉴西方的研究成果,在陈望道先生的语境理论基础上,从不同的视野
对语境开展了多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研究。胡壮麟教授认为语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上下文语境;二是情景语境;三是文化语境。何兆熊在《新编语用学概要》中将语境分为语言知识和非语言知识。语言知识包括对使用语境的知识和语言交际背景知识(即上下文);非语言知识包括背景知识、情景知识和相互知识。何自然在谈到如何理解使用中的语言时,也提到了语境,在语用学与英语学习一文中将语言语境分为词汇语境、语法语境和言语语境。
三.语境的定义和分类:
对于语境的定义和语境的分类,语言学界的中外学者有许多论述。对于语境的定义说法不一,这些定义强调了对语境研究的不同侧面。根据语境的丰富内涵及其特征的多样性,一些语言学家从不同的角度,按照不同的标准,将语境作了不同的分类。参照各种文献,我采用何自然、何兆熊先生的观点,给语境下出定义:语境是任何一种自然语言的语言表达式所依赖的语言知识及蕴含的非语言知识的总和。简单地说,语境就是言语交际所依赖的环境。我将语境分为语言语境(包括词汇语境、语法语境、言语语境)和非语言语境(包括情景语境、文化语境)两大类。其前者决定语言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后者指语言外部诸要素对语言应用所产生的影响。鉴于我的教学经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课堂教学的可行性,在本文我将从词汇语境,语法语境和情景语境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介绍以语境理论为依据的高中英语词汇教学。
四.当前高中英语词汇教学常见问题: 1.教师通常以模块为单位,单词一次性呈现,且要求学生掌握 教材中出现的所有单词,平均分配力量,造成学生词汇记忆负担过重,词汇教学效率低下。
2.词汇教学方法单一,脱离语境,导致学习效率低下。教师在模块词汇教学时,一般采用的方式是:根据课后词汇表领读单词,讲解词义。
3.教学单词时,教师常把单词所有的意义及用法全部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对词汇学习丧失兴趣,不能使用恰当的英语进行交流。
五.基于语境理论的教学实例 1. 词汇语境案例与分析
词汇语境(lexical context)主要指词义间的搭配(collocation).词汇语境是最常见最实用的词汇教学方法之一。强调一个词与其它单词间的搭配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多义词通过和不同的词语搭配构成词汇语境,明显地体现了具体的义项。英语中有许多词搭配不同,意义也会有所差异。举look为例:
①look back(on sth.) think about (sth.) in one’s past ②look forward to(sth./doing sth.) anticipate sth. with pleasure
③look into(sth.) investigate or exam sth. ④look up to(sb.) admire or respect sb. ⑤look through(sth.) act of reading some quickly 很多英语短语是以固定搭配的形式出现,老师应该提醒学生重视这些词组。例如,“与……有关”这个词组be relevant to, be associated with, be connected with, be related to etc. 老师应该让学生注意到这些固定搭配中的近义词不可互相替代,“be associated to, be relevant with” 这些都是错误的表达方式。这样的例子很多,offer和provide是近义词,但搭配方式是不同的offer sth. to sb.; provide sth. for sb.但是如果仅仅将近义词互换,就会导致词汇运用上的错误。
当学生读文章时遇到生词,他们往往会求助于字典,然而却很难从字典中找到其准确的词义。最好的办法是教师鼓励学生依据该词的上下文语境推测出该词的词义。下面以heavy为例,heavy在字典中有如下的解释和例句; ①The box is too heavy for me to carry. having weight; difficult to lift or move ②Traffic on the road is heaviest at weekends. more than the usual size ,amount, force, etc
③Next Monday will be a heavy day. full of activity ; busy ④My car is rather heavy on petrol. using large quantities of sth. 根据以上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 heavy 的词义由于搭配不同,语义的非常差别很大,学生需要根据上下文才能推测出单词的确切词义。
2.语法语境理论案例与分析
语法语境(grammatical context)也称为句法语境。由于词的多义性,同一个词出现在不同的语法语境,呈现出的意思也会有所不同。单词的词义以及词性具体来说是由语境来决定的。语法语境指一个词所处的句法结构。一个词的意义会受到它所处的语法结构的影响。举well一词为例比较下列句子: ①The villagers get their water from a well. (水井) Here well is a noun, because a noun is often used as object or subject. ②Blood was welling out from the wound. (像泉水般涌出) Here well is a verb, because a verb often follows the subject and the tense of a verb is the symbol of judgment. ③She is well enough to travel. (身体好的;健康的) Here well is an adj., because a noun is often used as predicative.
④I can read well without glasses.(好地)
Here well is an adv, because an adv is often used modify a verb. 3.情景语境(situational context)案例与分析
语言最本质的功能是交际,学习英语的最根本的目的是交流信息。就是指在自然真实的社会情景下,话语者即席地运用语言和话语规则来展开言语交际活动。有意识地创设情景语境来进行词汇教学,则更贴近生活,更加形象生动。在情景中教学词汇,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有助于学生把所学单词在交际中恰当地使用,体现外语教学的交际目的性或交际方向性。一方面,先让学生熟读课文,然后表演对话;另一方面,我们创造情景语境,模拟对话运用新单词。在教新单词时,适当介绍词汇的背景语境、文化语境。我以高二外研版教材必修5为例,讲述如何运用情景语境来进行词汇教学。 ①模拟交际情景呈现词汇
第二模块主题是A job worth doing,在课文导入环节中,我尽力设计适当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课前准备不同职业人的照片,在PPT上呈现出来,并提出以下两个问题; What are their jobs and how important are their jobs? What job will you do in the future, and give us your reason. 同时给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描述职业的单词例如,badly paid, dangerous, intellectual, manual, satisfying, stressful,
well paid, etc.通过这个练习学生对生词会有更为深刻的印象。教师在设计情景时一定要注意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生活,同时与学生的语言能力一致。 ②在句型中记忆词汇
我们的教材中有很多好的词组、好的句型,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它们,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背诵,为以后的写作积累素材。例如,学了Module 1 British and American English后,我让学生记住以下词汇: have…in common, make a difference, get around, be similar to, in favor of, have difficulty(in) doing sth., lead to,refer to… as… and thanks to,这些词对他们的写作很有帮助。再如,Module5 The great sports personality一文中学生会遇到一些有用的句式例如:
It is …that make him determined to succeed in his new life; His dream is to do something; Even though he had won everything it was possible to win in his life,… 这些句式的积累和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和表达能力。 ③在篇章中实现词汇复现及运用
新教材内容丰富、话题新颖,每个模块都按照warming-up, listening, reading, grammar and writing编排,而且每个单元的话题都是独立的,所以在结构上很难做到“循环往复”。新
课标的实施,要求学生的词汇量较以前有大幅度地提高,然而学生却没时间练习词汇,复现率很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告诉我们,若不把短时记忆变为长时记忆,学习或记忆的东西很容易被遗忘。所以为了帮助学生有效地学习词汇,我经常创设语境,帮助学生复现所学的词汇。对情节较连贯的文章可以设计缩写练习,突出重点词汇。
例如: 讲完Module 2 A job worth doing的单词后我让学生完成以下练习,以实现关键词的复现。 Fill in each blank a proper word. Timoteo is a gentle 46-year-old man who lives in a village near the most dangerous part of a road in Bolivia. The road is in bad c______ because it is in a high mountain, which rises steeply, and has a s_______ drop on one bend. Anyone who can s_______ from such a travel is lucky. But t______ to Timoteo, the death t________ has fallen. Every morning he c_________ up to the bend with a large circular b______ in his hand, which is red on one side and green on the o_______ . When two vehicles a_____ from o______ directions, they can’t see each other and situation may be d______. But they can see Timoteo. In this way, Timoteo d_____ the traffic. You may think his job is well p______. You are wrong! He receives nearly nothing from doing it.
He is a v______. Nobody asks him to do so. Only a few drivers give him a tip which is just enough for him to live on, most of them just p______ by, because they t______ it for g______. You may want to know why Timoteo does so. It’s because he think it his m______ in life to help others. (Keys: condition, sheer, survive, thanks, toll, climbs, board, other, approach, opposite, dangerous, paid, volunteer, passing, take, granted, mission.) ④利用教学资源,激发学生兴趣
教材只是我们教学的“纲”,如果教师和学生仅仅把学习的重心放在教材上,而不利用教材以外的教学资源强化与扩大词汇,那么英语词汇量不可能扩大,英语学习的视野也不可能开阔。阅读教学中也有一句名言“To read well, you need a strong vocabulary; To build a strong vocabulary, you need to read well."。教师要认真挑选课外阅读资源,如英语周报,二十一世纪报和新概念英语,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指导他们学会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学会快速阅读、略读和跳读。培养他们养成根据上下文或构词法猜单词的意思,而不是碰到生单词就去查词典。总之,只有在保证阅读量的前提下才能保证单词的复现率。学生对学过的词汇见多了,自然有助于词汇的记忆。 ⑤利用上下文语境推测词义
语义的确定要靠语境来实现,但又受语境制约与影响的。学
生往往记忆词语的某个含义,但在接触呈现其它意义的语境时会错误的理解语义。因此在词汇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介绍语境与语义的关系,引导学生分析语境,通过上下文理解来猜测语义、选择语义、消除歧义。
英语周报阅读理解中有这样一句话:
Students who choose to boarding schools are known as boarders. They will stay in the school during schooldays and return back to their homes in the weekends.根据上下文,学生可以猜出boarder的词义是“寄宿生”. ⑥利用直观法教授词汇
在教材中,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碰到一些抽象的、难以解释的词语,如果我们借助于直观教学法,如图片、多媒体、肢体语言等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词语本义与所指物的直接联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直接用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Harmer said,“The teacher can also ensure that students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a word by showing pictures (photographs, cards etc.) 而多媒体给学生视觉和听觉上的统一,所以在当今的教学中很多教师采用多媒体授课。例如我在教授Module 4 Carnival的词汇时,运用多媒体首先展示了一些和狂欢节有关的图片,如:面具,节日盛装,游行,火器和魔法等等,然后让学生先用英语说出来,如果不知道,再调出相应的英语。在高中教材中,一些课文已经被拍成了电影,如:The Lion,the Witch and the Wardrobe; The
Cat That Vanished和Oliver Asks for More当学习这些文章时,我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让学生先看电影,通过看电影不仅让学生了解内容,更重要的是让他们在特定的语境中巩固和掌握词汇,欣赏外国文学的魅力。
我将语境理论应用于高中英语词汇课堂教学,通过实践证明该教学方法有以下优势:
第一,有利于学生记忆词汇,避免感到词汇学习枯燥乏味; 第二,有利于学生得体地运用词汇,提高词汇的运用能力; 第三.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自主性。
总之,将语境理论运用在词汇教学中,是有着显著优点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尽量在语境中展示词汇,在语境中教授词汇,教会学生在语境中学习词汇。而且,语境词汇教学要注重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最后,语境词汇教学既要教授词汇,又要注重传授方法,从而完成自发到主动的有效学习。
一、前言
不少教师认为我国的英语教学没有真实语境,课堂是“去语境化”的,教学中注重知识、忽略运用的现象长期存在,结果学生不能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只有具有真实语境的英语课堂教学才能使学生的学习具有心理真实度。学生参与有心理真实度的活动,使他们有机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目的、有意义地使用语言,会引起他们的兴趣,有助于解决知识惰性问题(冀小婷,柯津云,2010)。[1] 教师应该将真实语境贯穿英语课堂教学的始终,使学习过程真实化,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二、真实语境的创设
语言学习是生活的一部分,英语教学不能脱离生活和运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语境应以行为目标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生活作为教学资源,在相对真实的情境中学习语言,在真实的活动、任务中运用语言。
1. 制订真实的行为目标
侧重知识的教学目标往往罗列课堂要学习的词汇和句型,不强调在生活中的运用。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创设真实语境的前提是制订真实的学习行为目标,即学生要运用什么知识完成什么任务。合理的学习行为目标应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满足他们运用语言的需求,明确在学习后应能做到的事情。以《牛津初中英语》(译林版,下同)8B Unit 4中的“Integrated skills”教学为例,该课是综合技能课,围绕组织义演的话题训练学生的听力与口语。考虑到组织义演有很强的实践性,学生不仅要学习与组织义演有关的语言知识,也应该能把这些知识真正运用到生活中去。为此,笔者制定的学生行为目标为:听北京阳光中学学生讨论组织义演的会议录音,获取相关信息,完成会议记录;了解组织义演的工作(design a poster, set up the stage, organize a play, choose a host …);各小组选择一家要捐款的慈善机构并说明理由,召开会议,讨论并记录义演的组织、分工。
课堂教学表明,真实的学习行为目标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动机,学生在阐述或倾听选择慈善机构的理由中升华了情感,在真实的讨论中体验到(如何组织一次慈善义演,学习内容得到实际的运用。有真实行为目标的课堂里,学生获得)用英语解决问题的成功,有效地训练了听力和口语能力。
2. 采用真实的语言素材
教师应努力开拓教学资源,多采用生活中的素材作为语料。生活化的语料可以为语言学习提供真实语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依据语境运用语言(冒晓飞,2008)。[2] 真实的语言素材能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给学生提供体验、运用语言的机会。教师可根据学习内容挑选学生经历的活动、熟悉的话题或社会事件作为课堂活动的素材。真实的语言素材包括两种: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原汁原味的语篇,如英文歌曲、电影、广告、新闻、说明书等;可以用于语言学习的事件。后者源于学生的生活,更具有教学真实性,因而能引起共鸣,具有心理真实度。
(1)生活经历
语言素材是指来源于课堂师生交流的事件或题材,来源于生活,具有真实性。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兴趣,研究其与当前的英语学习有何联系,寻找生活素材与语言学习和运用的最佳结合点。例如,《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4 A Charity Show的主题是慈善事业,该单元学生学习了关于慈善的词汇和现在完成时、一般将来时被动语态。当时我校师生刚参加了学校组织的为青海玉树地震灾区捐款的活动。课上,师生围绕地震和捐款交流:
T: A terrible earthquake has happened in Yushu. The teachers have donated some money to people there. What about you? S: We have donated some money, too. It’s our duty to help people in need. T: How much money has been donated? S: Over 600 yuan T: You’re so kind. Where’s the money? S: It has been sent to Yushu. 对话中语言的运用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体现了教学的真实性。师生的对话有很高的心理真实度—慈善就发生自己身上,故活动的参与度就很高,新学词汇和语法得到真实的运用和有效的巩固。 (2)改编材料
把学生熟悉的人物、新闻改编成语言材料应用于教学也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used to do sth/be used to doing sth/be used to do sth等结构时,正值北京奥运会的火炬在世界各地传递,笔者从网上找到奥运火炬手金晶的资料,编成如下短文,要求学生根据语境选择合适的短语填空:
On April 7 in Paris, a Chinese girl called Jin Jing was seen carrying the torch in a wheelchair. She _______ be a healthy gir1. But at the age of ten, she lost her right leg because of illness. Since then, a wheelchair _______ carry her. At first she _______ using it. But now she _______ sitting in a wheelchair. Jin Jing is a cheerful gir1. She is also brave. In Paris, she protected the torch when a man tried to stop the relay. 应景的真实语料能促使学生主动阅读短文,在真实的语境中通过意义协商选择合适的语言形式,同时受到文中人物的感染。
3. 设置相对真实的情境
有效的教学总是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情境根据教学需要而定,可以挑选符合教学内容的视频、生活中的各种广告、说明书等,也可以因地制宜,各种节日、天气状况、教室、学生都可以成为真实的情境。
(1)问题法
通过问题设置真实的情境最简便易行。问题设置要紧扣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动机。例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5的“Integrated skills”时,笔者与学生交流:Have you read the story called Alibaba and the Forty Robbers? Alibaba found a lot of treasures in a cave. Do you want to find some treasure? Follow me. 简单的两个问题设置了寻宝的情境,激起了学生参与寻宝的兴趣。
(2)视频法
视频也是常用的设置真实情境的方法。根据需要可以直接从影片中剪切视频,也可自己动手制作。例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4 Main task时,笔者在上课时播放爱尔兰男孩Declan演唱的“Tell me why”,同时播放描述世界各地需要帮助的人们的图片。学生在图片和歌曲中,心灵受到震撼,助人情感油然而生。
(3)实物法
真实或仿真的场景能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教学起来相对真实。上述寻宝活动有一个语言准备,即在听寻宝路线的录音前,先要复习一些方向指令。笔者在课前把教室布置成街道:有crossing(小组横排、竖排交叉的地方),有traffic lights(用红绿黄三种颜色的鸡毛掸表示),有各种建筑(由坐在教室各处的学生标出the post office, the hospital, the cinema等)。然后设计问路的任务,学生在同学的指令下顺利到达目的地,获得运用语言的成功感。
4. 设计真实的学习活动 真实的情境伴随着真实的活动,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语境关注学生是否在真实的情境活动中感受、练习和运用语言。真实或仿真学习活动的设计原则是境中学、学中用。
(1)情境中感悟知识
英语课堂教学中的真实语境强调在情境中感悟真实的知识。词汇的学习离不开语境,根据语境感悟生词有助于建立意义、内化所学语言。教师可以通过会话呈现核心词汇,再让学生通过阅读以选词填空的方式完成故事梗概,实现词汇学习的语境化(冒晓飞,2009)。[3]例如,教学《牛津初中英语》7B Unit 5 A Brave Young Man时,笔者运用多媒体呈现消防队员的图片和警笛声,把学生带到了火灾的情境中。Fireman, put out, fire, smoke, terrible, dangerous, save, arm, neck, face, leg, hurt, burn等词汇在师生交流中自然呈现,学生轻松建立关于救火的内容图式。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设计词汇表示的动作或表情,课上表演,让其他同学猜测。
(2)情境中学会运用
知识的教学后,应提供给学生真实运用语言的机会。任务活动应基于课堂学习的语言,与行为目标一致。学生用语言做事情,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在计划活动中学会计划,在组织活动中学会组织,在调查中学会收集资料、分析并解决问题等。
例如,在《牛津初中英语》8B Unit 4 A charity show的教学中,笔者设计了最佳主持人选拔赛:An earthquake happened in Yushu. Our class are going to hold a charity show to raise money for people there. And we need a host. You give a speech and we’ll choose the best one. 以下是一个学生的演讲:
Hello, guys! You know people in Yushu need our support. We’ll organize a charity show to raise money for them and I’d like to be the host. As a host, I know I have many duties. I need to introduce the guests and remember all the words. I’ll practise a lot before the show so I will not be nervous. I believe the show will be a success because lots of money will be raised. I hope I will be chosen to be the host. Thank you! 划线部分为本课所学词汇、语法,竞选主持 人符合本课内容,由于情境真实,学生的演讲很投入,实现了知情意行合一,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结束语
在英语作为外语学习的环境里,真实性是一种英语教学的思想,也是一条重要的教学原则,符合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实际。真实的英语课堂里,学生为了真实任务而学习,使用真实的语料,语言练习活动与真实生活联系,师生、生生之间总是进行真实的交流,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真实的问题。课堂里总有真实的语言输出与输入,因而能提高教学有效性,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冀小婷,柯津云. 语法—一种动态的技能[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10(4):6-7. [2]冒晓飞. 初中英语语法整体教学的尝试[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8(10):33-36. [3]冒晓飞. 激活初中英语课堂的策略与方法[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2009(10):14-18.
推荐阅读:
语境在语文教学的运用09-13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6-30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初探07-07
浅析语境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09-20
中学语文课题研究结题报告06-04
中学语文“五步教学法”07-11
东山中学语文学科教学模式07-19
中学语文教学法理论学科09-09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10-24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