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

2024-10-0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精选12篇)

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 篇1

在教师眼中,每个学生都是可爱的,可以塑造的,有自己发展空间的。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无论哪个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要付出努力都可以有所收获。面对全体学生,教师要真正做到尊重差异,让每个学生都绽放自己。下面,我就结合语文教学谈一下差异性有效教学法的具体应用。

一、了解学情,尊重差异

每个人学习能力大小、节奏快慢均不一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差异,坚持“以学定教”“以学施教”“以学评教”。学生在学习时所表现出来的差异是有外显和内隐之分的。外显的差异表现有学生的听课状态、学习方法、接受能力及书写习惯等,而内隐方面的表现则有学习态度、心理素质、学习目标的定位等。对此,教师要充分洞察这种差异的存在,并尽量缩小差异,才能在教学中使学生的整体成绩有显著的提高。

作为语文教师,我认为语文教材中每篇课文犹如知识的万花筒,教师的作用就是帮助每名学生学会选择最佳的角度去欣赏,去深入其中。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应努力做到既尊重差异,拆掉传统教学思维的壁垒,激发学生学习的正能量。

二、学优生自主进“识”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学优生有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他们的学习空间不应仅局限于课堂,还应该适当延伸至课外。对此,教师可为其提供一些参考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一)化零为整法

对于语文学习而言,积累是金。只有广泛积累,才能灵活掌握,博学精用。可以说,没有积累的过程就没有语文成绩的提高。生活处处有语文,语文时时都精彩。语文又是最“接地气”的学科,也是最富情感的学科,因此学习语文可以不限时间、不限地点,只要有一颗乐学语文的心就能做到。所以,教师要指导学优生学会利用零散的时间来做好语文积累,化零为整,集腋成裘,注意平时点滴的积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最终做到厚积薄发。

(二)抛砖引玉法

语文学习的方法指导很重要。平时语文课堂上,我经常选择一个合适的时间对所学知识进行小结,即将近期学习的语文知识要点或者常识内容排序、连接,采用连环设问法来形成知识链,引导学优生学会及时总结知识,归纳知识,在头脑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课堂上,教师的做法会对学优生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总之,学习语文要注意做到一个“活”字,即活学语文,从而学活语文。而教师则要做到活教语文,从而教活语文,最终达到教与学的最佳统一。

二、学困生不再拒“识”

对于学困生,关键是解决他们思想认识的问题,帮助他们端正学习态度,明确学习目标,而对于中间生要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原则是“一个都不放弃”。

(一)笨鸟先飞法

“笨鸟先飞早入林。”何况每个学困生并不是“笨鸟”,他们都有发展的空间和进步的可能。基于此,教师在每个学期初应提早帮助他们安排好学习任务,即这个学期他们能够而且必须完成的任务,如古诗和文言文的背诵、重点词语的积累等,要求每周背会一首古诗,并定期进行检查。做到周周背,天天背,反复背。教师应本着“每天背一点,再背一点”的原则,来帮助学生树立自信,体验成功后的自豪感以及被教师与同学认可的喜悦感。

(二)他山攻玉法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师应引导学困生善于学习他人优秀之处,见贤思齐。简单有效的办法是将优秀学生的学习成果拿过来做示范样板,还可以摘抄背诵一些优秀的文章、诗句、名言警句等,以弥补自己不足,丰富自己的语言库,提高书面表达能力。无论是哪个层次的学生,要想写出漂亮作文、考场上的高分作文,没有其他捷径可走,唯一的做法是把真功夫用到平时,即要多读、多看、多想、多写,把自己的情感注入平常的事物中,关键是要融入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而我们的学生素日里缺少的就是这个,积累与学习对学困生尤为重要。

(三)新瓶装“旧酒”法

这种教学方法是为了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用新瓶装“旧酒”法就是将重要的知识点通过一些有创意的、新颖的形式呈现出来,即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重视知识点的“包装”。如讲说明文的知识时,对这种文体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把相关知识点的内容设计成一束“花”的形状,从“花盆”“花径”“花叶”到“花心”“花瓣”都进行精心设计,就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注重语文课堂教学高效

在实施差异性有效教学的过程中,也为了真正做到尊重差异。教师要认真落实“课堂教学的四个基本点”,即明示目标、精讲精练、兼顾差异和当堂检测等,全程提高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

(一)认真备课,明示目标

教师要在每一节课认真备课,努力做到三备,即备教材、备学生、备方法,每一个环节用心设计。每一节课上课前明示学习目标,即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写在黑板的固定位置,然后向学生进行具体的解读。目标分层次设计,让各个层次的学生清楚本节课要学什么,从而能够在学习时做到有的放矢。

(二)精讲精练,重视提问

对于语文课堂教学的知识重点要精心设计问题,课堂上进行有序、有效的师生互动。课堂提问时,针对知识点的难易程度或是以点带面,或是面面俱到。总之要做到讲在关键处,讲在必要时。

(三)兼顾差异,重视合作

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全班学生划分成几个小组。课堂上需要讨论、研究的问题就可以通过小组合作来完成,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又活跃了课堂气氛,把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这是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真正的主角,而教师只是一种“被需要”的角色。课堂既要“放得出去”,又要“收得回来”。

(四)当堂检测,重视反馈

为了做到堂堂清,每节课下课前教师以小卷的方式或者利用大屏幕进行当堂检测。同时对每一天的检测内容及时、认真地批阅。反馈的成绩也要设表跟踪,以便及时了解学情,为下一节课的内容做准备。

记得一本书中这样说,一个人活得漂亮是本事。而课堂上学生学得漂亮是教师最美的风景。作为语文教师,在中学语文教学的这片沃土上,辛勤耕耘,努力探索,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真正面向全体学生,尊重每个学生的发展差异,适时灵活实施教学法,会促使每个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上尽情绽放自己。

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 篇2

一、利用信息技术,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优秀的人才, 学习的目的就是要拥有创新的能力, 能否达到这一目标, 就要看教师能否很好地引导学生去学习, 或者说是采用何种手段去学习。要求一个人的能力, 要求一个人的综合素质, 先要求最不同, 再要求最出色。这一条是衡量教育成败的一个标志。因为这一点, 传统教育和现代教育就泾渭分明。多媒体的教学完全可以胜任这一点, 因为多媒体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拓展学生的思维, 有充分想象的空间, 多媒体的画面五光十色、色彩斑斓, 能够刺激学生的眼球, 使得教学内容非常直观具体, 形象逼真。只有学生的形象思维得到一定的训练、想象能力得到提高, 加上教师适当的引导、一定的问题设计, 才能够调动学生的视觉, 冲击学生的大脑, 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形象思维能力。长此以往, 新一代的人才就会脱颖而出, 新一代的创新教育就会走进一片新天地。

二、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

慧人慧语中说:“学生是根, 老师是雨, 无根不长;学生是花, 老师是光, 有光才开。”这句话充分强调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并强调了教师正确的引领之关键。在教学中, 如何重视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 是老师毕生追求的目标。

三、明确文言文学习的重要性

所谓文言文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 学习文言文能更好地“知古”。从感性上, 文言文就是我们的精神继承。为了文化的继承, 我们就要先知古,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 科学地预见未来。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之髓。其内涵丰富, 语言优美, 有很大的现实借鉴和利用意义。文言文就是我们语言的先祖, 只有了解“先祖”, 才能了解自己, 才不至于把我们的根基忘掉, 是精神文化的传承。

中学语文主体阅读教学略谈 篇3

《语文课程标准》将阅读明确地界定为“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实现这一主旨,一定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要弘扬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教师多少存在如下问题:

第一,“读”的训练没有放到应有的位置,即使有的教师已经开始重视“读”的教学,但时间投放不足,形式单调,效率不高,“读”的过程被大大简化。

第二,对促进学生语言和思维的统一发展重视不够。语言和思维密不可分,在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中,要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使其与语言同步发展,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第三,教法单调,模式陈旧,导致学生对语文课缺少应有的兴趣。教师的字、词、句、段、篇有条不紊,学生却是哈欠连天。

以上所列的三个问题,是从阅读教学具体操作层面上作的一点反思。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在这里只就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两方面作分析,这是最现实的,也是教师们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那么到底怎样才能把阅读教学与新课标的新理念结合起来,进而培养出适应时代的具有全面语文素养的创新人才呢,肯定的回答是:要尽量激发学生积极主动阅读的欲望和兴趣,把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的能力当作现实工作的当务之急。对此,不妨从以下教学策略来培养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

一、强化审美感知,培养审美能力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不仅要授予学生各种知识,尤其重要的是在于启发学生、熏陶学生,让他们衷心乐意在求真、崇美、爱美的道路上昂首前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从语文教学的角度分析,语文美育作为语文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可以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阅读兴趣,从而提高阅读能力。

例如,在教学姚鼐的《登泰山记》时,学生对文言文有一种本能的排斥,教师可以不必急着去朗读和疏通,而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去描绘泰山日出的景色,并进行绘图创作,然后再把课文中的关于日出的片段拿出来比较。这种过程往往能使学生兴味盎然,在不知不觉中一篇文言散文就领会于心。

二、敢于超越文本,实现审美创造,即利用课文空白激活学生思维

任何艺术作品,都会留下一些“艺术空白”。教师要巧妙引导学生去填补“空白”,使作品达到“余音绕梁”的境界。

1利用叙述中的“空白”,激活思维的求异性。例如,教学《项链》时,小说在玛蒂尔德知道项链的真实价格时,就戛然而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女主人公此时的心理活动,以一种倒果翻因的形式,迅速指导学生全面解读小说。

2利用细节描写的“空白”,激活思维的深刻性。如:孔乙己的“排”,阿Q的“扔”。

3利用标点符号的“空白”,激活思维的发散性。这一点各篇文章比比皆是,教师切勿忽略。

三、退讲还读,合理搭配课堂的讲解时间

首先,教师要倡导学生自由品读,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学生在阅读课文前,教师可以不必预设问题,而是待学生读完之后,自由提问,自由讨论,然后教师巧妙加以理顺、连缀、深入。其次,注意示范朗读,调动学生的兴趣。俗话说“三分文章七分读”,朗读是培养学生领悟能力的重要环。再次,营造体验氛围,提倡多样性阅读。比如,在教学《安塞腰鼓》时,可以让学生观看舞蹈录相,感受腰鼓的排山倒海的气势,继而进入角色阅读。最后,特别要引导学生注重延伸阅读,扩大阅读面。

四、从主体阅读走向创作动机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学生的智慧之火被点燃之后,学生会从一种热烈表述的过程走向强烈的创作欲望。反过来,学生的这种创作欲望,又会促使其调转马头,重新解读课文,从而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主体阅读能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

正如萨特所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不是消极接受、索取信息,而是积极主动发现、构建甚至创造形象。为了切实有效培养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让我们给学生创造个开放、自由的阅读空间吧!

漫谈中学语文作文教学心得 篇4

未浩月

语文教学中的作文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更是个难点。多年来,有许多语文老师在作文教学改革的道路上艰辛地探索,总结出不少宝贵的经验,摸索出不少成功的训练途径,每年都有大量的作文指导书籍出版。教育界、出版界、新闻界都十分关注学生作文的问题,经常举办各种类型的作文大赛,报刊上也经常登载学生的优秀作文。但是“作文难写、作文难教”的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根本上的解决。很多语文教师都反映作文教学没有章法,学生也反映作文不好写,没有章法可寻,写作文没有步骤,自己感觉无从下手。这是整个语文教育教学界比较头疼的问题,很多语文教师都在这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并且也有的在自己的语文教学中进行了大胆有益的探索,为破解这一难题做出了成绩。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系统的科学的解决方法。下面我把在教学中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各位同仁分享一下。

考查语文教学的现状,作文教学基本上处于一种无序低效状态。在没有系统的作文训练教材的情况下,语文教师大多是沿袭这样一个陈旧的训练模式,即“出题——作文——批改——评讲”的模式。结果是,学生写得苦,老师改得累,成效并不好。为了解决学生作文中的这些问题,就要遵循写作的一般规律,去寻求作文训练的正解途径。我一直潜心探究科学、系统、实用、有效的作文训练法,初步归结出了一套作文训练的路数,这就是“系统写作训练法”。

“系统写作训练法”就是把写作看做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一环,把写作与课本和阅读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写作难题。从阅读中汲取材料,从课本中借鉴写法,在训练中系统练习,在修改中不断提高。

一、阅读积累

阅读是整个系统写作训练法的基础。人有听说读写四种学习活动,如果把写作比作人的说和写,那么阅读就是人的听和读,只有输入听和读的东西多,输出的说和写才会多,所以说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我们要想写好作文,就必须先从阅读入手,积累的东西越多,写作时就越有东西可写。应用写作的目的使我们的阅读更具针对性,那就对我们阅读的内容和方法上就会有所限制。在内容上就要读那些对我们写作有用的材料,一是语言上的要求:有文采;二是构思上的要求:要新颖;三是思想上的要求:得深刻。在读书方法上主要是慢读和快读,慢读主要包括精度和品读,精读的作品要做摘抄笔记,品读的作品要写评论;快读主要包括速读和跳读,速读的作品要写简述,跳读的作品要

二、素材整理

阅读积累是一个汲取写作养料的过程,素材整理就是把阅读中积累的材料(对写作有用的)分门别类地整理好,以备写作时使用。我一般建议学生的有两个本子用来积累写作素材,一个本子是用来积累非成品文,主要是名言警句、优美文句和经典事例三类,另一个本子主要积累是成品文,主要是大家的美文,中考(或高考)满分作文,还有是自己身边的同学的范文。

三、按系训练

按系训练就是要按照一个系统对学生作文训练进行训练,主要包括:专题训练、格式训练、日常训训练、补充训练

(一)专题训练

1、语言训练(1)词语训练现在学生作文存在着一个普遍的问题是词汇贫乏。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要注重词汇的积累,并能将学过的词语运用到文章中去。在作文的课堂教学中,可采用限字联词造句的方法进行训练。

(2)句子训练:句子的锤炼包括:整句与散句的锤炼;四字短语的锤炼。

(3)句群训练:句群的锤炼主要是让学生作文时注意语言的节奏和韵律,可选用名家作品中的句群供学生仿写。

(4)修辞训练: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掌握比喻、排比、比拟、借代、设问、反问、对偶、夸张、互文等八种修辞格,重点训练学生这八种修辞格的运用。

2、表达技巧训练(1)表达方式训练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掌握叙述、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五种表达方式,训练的重点是让学生学会区分这五种表达方式,然后分别练习这五种表达方式。(2)表现手法主要有烘托与衬托、对比与类比、设悬铺垫、照应、象征(托物言志)、虚实结合、以小见大、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联想与想象等,可以让学生尝试选一种进行写作训练。

(3)结构技巧主要包括开头、结尾、过渡、承上启下、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让学生学会如何开头结尾,过渡自然,学会运用承上启下、设置悬念、首尾呼应、前后照应等结构技巧。

(4)审题与立意:根据不同的作文命题形式(命题作文、半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图画作文等命题形式),让学生学会审题;根据作文要求做好作文的立意,保证作文不跑题,不偏题。

(5)素材选择与布局: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作文立意去选择自己平常所积累的相关素材,要按照材料得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去选材。按照详略得当和文章的格式布置材料的位置。

(二)格式训练

“为文如造屋。”在明确了“为什么造这个房子”之后,就要设计房子的样式,也就是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主旨来构思行文,谋篇布局。结构和条理问题,实际上也就是思路问题,写文章,必须要理清思路。文章思路,对内在而言,体现了作者的写作思维流程;对外而言,体现为结构章法。文章的结构虽然多式多样,但也有“道”可循,有“格”可依。训练中,首先要掌握好一些常见的基本结构方式,然后在此基础上灵活变通。一种基本结构式——常式,可以演变为许多不同的变式。一种基本结构式中还可以套用其他的结构式,这就是综合变式。从章法结构入手,按格训练,然后学会变格,灵活运用,从而达到不拘一格,自成风格。章法风格的形成,是写作者成熟的标志。我们还可以通过剖析典范文章的方法,学习借鉴别人安排结构的成功经验,经由模仿、借鉴,走向创新之路。

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主旨来构思,谋篇布局,是写作训练的一个重点,结构和条例问题,实际上也是思路问题,首先要搞好整体构思,然后解决层次安排问题,行文中还要注意文句的次序,常见的基本结构形式有横列式、纵贯式、总分式、扇面式、环套式等。就不同文题而言,议论文一般是按照论证思路来安排结构,常见的结构有横列式、、纵贯式、总分式等;记叙文一般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安排结构的,常见的有横列式、纵贯式、纵横交叉式、扇面式、环套式等,具体写法上又有顺叙、倒叙、插叙等,而选一个得当的线索,是记叙文结构安排的关键;说明文一般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特点和它本身都具有的条理性来安排结构;应用问则是按照各自的基本格式安排结构。文章的结构虽然多是多样,然后在此基础上灵活变通。可以通过剖析典范文章的方法,学习借鉴别人安排结构的成功经验,经由模仿-借鉴-创新之路,走向写作创新的成功之巅。

(三)日常训练

1.三比之法。所谓“三比之法”,即排比、比喻、对比的综合运用。教会学生运用三比之法开头、结尾、论述。2.引诗入文、化诗为文所谓引诗入文,即文章中引用诗歌中的有关诗句,增加文章的文采与诗意,服务于突出文章的主旨;所谓化诗入文,即将诗歌中写景、抒情、言志的意境化入文章之中,这表现文章主旨服务,使文章富有诗情画意。古今中外的诗歌中,可说是写尽了人世间的情、志、景,因而任何文章,都可以化诗入文,以增强文章的文采。根据古诗“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加以想象,写成一篇250字以内的短文。写日记或周记

(四)补充训练 1.写评写感

写评写感就是让学生写评论和读后感,这样可以增大阅读量,可以感受到文章的精髓,也可以帮助自己写作文的时候得到更好的题材或感受,提高作文水平。2.临摹仿写

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适量地进行美文临摹和古文仿写,对提高学生语言运用的能力有奇妙的功效。美文临摹训练事例:诵读下文,思考文后的问题,学习借鉴本文的语言技巧。古文仿写训练事例:背诵《滕王阁序》,用文言文写一篇文章,题目《×××赋》

五、修正提高

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 篇5

——语文教学情境的“温柔陷阱”

北部新区竹林实验学校

冉习呤

在礼嘉中学的培训学习中,北京市101中学的田圆老师的课外联读教学法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我私称之为“田圆式课外联读法”。

“田圆式课外联读法”的关键创设情境,用文字的铺排,形成学生通向感动的幽径。在他的《背影》教学课例中,情境是撩拨学生心底最柔软处的柳丝,是三月的春帷不揭响起的嗒嗒马蹄声响,是我们在文字面前心甘情愿坠入其中的温柔“陷阱”。创设情境,是让学生“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之前防不胜防地给他们心灵的“温柔炮弹”,一炸开满天烟花里,不自觉地被深深浸染。创设情境,未成曲调先有情,那似浓还淡的情愫,勾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急切地贴近文本,消除陌生感,促使他们提升感受力,丰富情感表达,让语文课堂在开始的最初就充满生命的活力,让学生亲近文字的心一不小心就掉进美好的“陷阱”。

回到学校,我趁热打铁,把“田圆式课外联读法”在班上实践一番,效果不错。

回想当年自己学习《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课,根本没学懂。原因是一开始并不喜欢这文章。文章说的是要善于动手探究,从实践中获得知识的道理,但你瞧题目,说得文绉绉的不说,还是文言,搞不懂。文章题目都不懂,又怎么会更深入地去亲近这篇文章呢?2013年秋风正紧时,轮到我来教学生学习他们生命中的《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了。我想,可不能给我的学生留下跟我当年一样的遗憾。我突发灵感,想到最近在一本杂志上看到的文章《守候世界上最漫长的实验》,讲述著名的物理学家约翰·梅因斯通为了证明沥青是液体还是固体而把实验装置坚守86年的事。据约翰·梅因斯通估计,要实现整个实验完成,大约还需要100年。与此同时,我还想到了另一篇关于教学的文章《一堂美国生物课》,这篇文章大家比较熟悉了,讲一位美国生物老师在生物课堂上,让学生亲手抓蚯蚓、观察蚯蚓特点的事。班上有一个孩子用线系着蚯蚓,吞进喉咙,再拉出来,证明了蚯蚓生命力很强。

“田圆式” 课外联读

礼嘉中学培训学习心得 我把上面的两篇文章配上图画,复印给学生看,并说说你看到约翰·梅因斯通先生身上哪些精神。再结合《一堂美国生物课》,我边给大家读文章,边用食指与拇指尖作捏着细线状,表演文中写到的从喉咙里拉出蚯蚓的样子,慢慢地拉,惊奇地看,再惊喜地告诉老师:“老师,您看,蚯蚓进入我喉咙里,再出来,是活的,生命力真强啊!”我也说:“是啊,你们看,我们的喉咙环境恶劣,还能存活,生命力确实强。”孩子们笑了,开心地笑。我知道,他们笑之余,更多地是感受到了约翰·梅因斯通先生坚持实验的精神,是美国孩子的大胆尝试的胆量。然后,我们翻开课本,对,你想对了,翻到《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此时,学生终于明白了,看那两篇文章的目的了。无疑,孩子们早已明白“格物致知”是什么意思了,而且是在文字的“温柔陷阱”里知晓的。

我想,要是当年的老师能给我课外联读一下,我也是早读了《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了。“田圆式课外联读法”真好,用了,才知道。

略谈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篇6

古诗词是祖国文化遗产的精髓,其意境深远,内涵深刻,蕴含丰富的人文哲理,滋养着一代又一代的华夏儿女。新《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陶冶学生良好情操。这让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到了古诗词教学的重要性。下面,我就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谈谈自己在实际教学中的具体做法。

一、开展课前预习

古诗词,无论是语言的表述,还是所写的内容,都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而且,古诗词寄予的是古人的思想与情感,与当今学生的生活经验有相当远的距离。课堂上40分钟时间,学生是来不及把整首诗包含的知识点做到全部掌握的,因此,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就显得尤为重要。1.解题。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题目,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诗的题目较为凝练,必须花一番工夫才能真正理解。如《春日偶成》是诗人程颢春日郊游,即景生情,兴之所至写下来的。这样教学,既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又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2.知人。一要了解作者,即诗人。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馆、网络等,查找、探寻诗人的生平、经历、主要成就,以此了解诗人。二要了解诗中的其他人物。如《别董大》这首诗中,“天下谁人不识君”,这里的君是指董大。那么董大是谁呢?他和高适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这就需要学生“知人”。3.熟读。朗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读的过程中,遇到不会读的生字,拼一拼,再多读几遍,争取熟读成诵,为后面的古诗学习作好铺垫。

二、进行品词析句

说诗是语言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新课标指出,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考查“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不要过多地讲解,一味追求标准答案,而是应当鼓励学生多点个性化的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如学习陆游的《示儿》,诗中“但悲不见九州同”的“悲”字就是诗眼。陆游悲的是什么?透过一个“悲”字,你又能感受到什么?学生通过课前资料的搜集,明白了陆游悲的是祖国还没有统一。透过“悲”字,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骨瘦如柴的老人,在大雨滂沱的夜晚,卧在床上,双手紧紧地握住儿子的手,告诉儿子,自己唯一的遗憾就是没有看到祖国的统一,等到收复失地了,家祭时不要忘把收复失地的消息告诉他。这“悲”中有遗憾、有悲伤、有痛心,这是悲壮的一幕,是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表达。

三、运用情境教学

在教学古诗时,教师要通过多种方式、多条渠道创设情境,引学生入境。具体方法有很多:一是介绍作者及背景,介绍作者生活的特定时代、特定环境,把握作者作诗时的特殊心情,去读诗去想象。二是联系现实生活,把现实生活中学生熟悉的事物引入古诗中,拉近距离,搭起入境桥梁。三是运用直观法。在古诗教学中往往由于条件的限制,不能进行实景实物观赏,可以通过出示幻灯片、图片和录音等辅助手段,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四是丰富想象,教学时指导学生想象诗中的情节、场面。

四、利用课堂游戏

低龄的学生学习古诗,有时会出现倦怠的情绪,此时就需要教师利用一些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事实上,绝大多数的小学生喜爱读古诗,并且认为学习古诗对自己有一定的影响。《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优秀古诗文160篇,但是反观目前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编排,不难发现古诗,在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例实在太小了:平均每册课本四首左右的古诗,所有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加起来不过五十首左右,这与课程标准中所要求的数量之间的差距未免太大。此时,我校根据实际情况为学生添加了古诗文课外读物。经过一段时间的诵读,学生产生了厌倦感,而利用赛诗会、古诗接力、对对子等游戏能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在学生有了学习兴趣后,再在教学中穿插一些情景表演和角色表演,有助于学生理解古诗的意境。

五、进行多样整合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美,陶冶情操外,还要让学生时时喜欢,得细水长流,多样整合,让其有用武之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将古诗词教学渗透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如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安排学生诵读古诗,每日评选“最佳诵读小明星”;每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进行古诗配画并展示评奖;每月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收获汇报给家长……平时,我还注重系列性导学,如学习了《村居》后,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春之韵”古诗竞赛;学习了《望天门山》后,搜集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歌,开展“跟着诗歌游祖国”的快乐之旅;学习了白居易、王维等诗人的诗歌之后,搜集这些诗人的其他诗歌,组织“展示诗人才华”的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作文时运用名诗佳句……一系列的整合活动,让学生体会到了古诗运用的独特魅力,使古诗词的学习不再孤助无援,同时,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古诗词带给自己的成功感和乐趣。

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 篇7

一、把学生引入“图画”, 展开联想

插图多是低年级课文的一大特点。注意发挥图画的作用, 通过演示讲解让图画有声有色、有动作感, 把学生一步步引进图画, 身临其境地展开联想, 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如古诗《鹅》, 作者以朴素的语言, 有声有色地描绘了水面上浮游的白鹅, 活泼可爱。我在教学中首先展现图画, 让学生观察, 体验美。然后师生一起“坐”在湖边欣赏白鹅的样子 (神态、动作) , 接着看看有哪些颜色。课堂气氛活跃, 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表意见。最后让学生看图, 听老师朗读课文, 把学生带入画中, 让学生在诗中找到了描写白鹅的动作、神态、声音、颜色的词语, 明白了诗意。

二、设置情景, 激发兴趣, 变“被动”为“主动”

好动是低年级学生的特点, 利用这一特点, 我在教学中尽量设置情景,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 巧设问题, 让学生积极参与

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能牵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诱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并能引导学生在事物的联系中积极思考, 获得新知识。因此, 我们设计的问题除了要抓准课文的重、难点之外, 还要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例如, 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比较具体, 我们设计的问题不能太抽象, 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让学生“跳一跳, 够得着”。又如我在教学《世界多美呀》时, 采用“一点突破法”, 着眼于课文尾部, 让学生找出与标题完全相同的句子。学生翻看全文, 找到了“世界多美呀”这一句, 产生了“发现”的快感, 于是我相机提出“点题”之说, 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巧作铺垫。再紧扣此句, 让学生研究这一句的由来和内涵。“世界多美呀”这一句是谁说的?自然是小鸡对世界的赞美。那么, 小鸡用“叽叽”的语言赞美世界美在哪里?我又提出破折号的作用, 让学生理解蓝湛湛的天空、绿茵茵的树木、碧澄澄的小河, 这就美得让人生爱了。最后, 再回顾上文, 让学生研究这句话与整篇课文的内在联系。小鸡认识外在世界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整个世界都是黄色的呀——原来世界这么美丽呀——世界多美呀!如此牵一发而动全身, 学生的回答很容易, 积极性也就提高了。

2. 演说激趣, 理解课文

结合课文, 开展丰富多彩的表演活动, 将语文教学巧妙地寓于饶有趣味的演说中, 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 营造生动活泼的课堂氛围, 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使学生进入角色, 理解人物内心活动。如我在教学口语交际《指路》时, 并没有限于书本上的内容, 而让学生在表演本练习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创造的欲望”, 从而迸发“创造的火花”, 鼓励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 进行“指路”练习。还让学生走出教室, 通过实践, 正确弄清方位,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也提示学生给人指路必须交代清楚的重要内容。在培养口语交际能力的同时, 注意学生人文素质的全面提高。

3. 板书渲染, 加深学生的审美感受

板书是一种“实用美学”, 既要“中用”, 又要“中看”。“中用”是板书设计的目的;“中看”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加深学生的审美感受。中看的板书, 会寓教于乐、寓智于美, 使学生如坐春风, 感受到美在其中, 乐在其中。例如, 在教学《鲜花和星星》一课时, 我是这样设计板书的:

14鲜花和星星

我最喜欢

满地满天这里……那里……真比……的……还多

我们可以借助板书帮助学生理清层次, 利于背诵, 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三、把实验带进课堂, 让学生在观察中成长

低年级有一些常识性课文, 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较远, 学生不理解, 如果让学生实地、实际观察, 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又使学生增长知识。如《小壁虎借尾巴》, 上课前抓几只壁虎, 让学生观察小壁虎的尾巴能否再生, 最后学习课文。这样一来, 学生既认识了小壁虎, 又了解了小壁虎的尾巴短了再生的特点,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动手、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 篇8

考试成绩出来,并没有给笔者带来惊喜,绝大多数学生仍是以往的状态,没有明显的提高。细细查看学生们的试卷,笔者感到不解甚至愤怒,很多反复强调的知识点、做题方法根本就没发挥作用。这些学生,复习课听了吗?笔者找来一些学生质问:“你听了吗?你会听课吗?”不料一石激起千层浪,很多老师都有同样的抱怨,都认为学生不认真听课,不好好复习。

冷静下来后,笔者细细思考,既然这次考试反映出的问题有一定共性,那么它的存在就有土壤。到底是什么原因影响了这些学生的听课效果呢?难道仅仅是学生的问题,作为教师没有问题吗?

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参加了在镇江举办的语文交流活动,听了几堂课,受益匪浅,其中最大的收获就是长期困扰笔者的问题在这次听课中有了答案。那是一堂以“倾听”为主题的课。授课老师利用三段录音资料,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听”时存在的问题。第一段录音指出学生缺乏良好的听记习惯,第二段录音纠正学生回答时不注意听老师提问的问题,第三段录音教学生采用记关键词法学会听较长的话。三次训练结束,学生在听一段长录音时竟然能准确把握里面的信息,这么短的时间内能有这么大的提高,简直不可思议,而他们做到了。

授课教师在陈述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时指出:课堂高效的前提是学生具有较高的课堂参与度,有兴趣才有参与度,而倾听能力的培养则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手段。试想,学生在课堂“听进”了学习的要求、“听懂”了教师的指导,自然不甘做课堂的旁观者,学习成效也必然会有所提高。

笔者观后激动不已,其实,学生的问题也是缺乏倾听能力。很多时候你认为学生在听,但由于他们抓不住授课语言的重心,导致他们听课兴趣锐减,学习效率降低。更何况在复习阶段忽略了学生自主理解的重要性,一味地采取教师讲述的方式,学生的听觉已产生了疲惫之态,听课效果可想而知。

既然有了方向,笔者就积极准备在自己的课堂上加以实施。凡事做之前都要有个周密的计划,这是笔者的行事原则,于是笔者认真总结了班里学生的情况,制定了短期和长期的两项训练计划。短期计划的主要训练方向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学会抓住提问关键词,增加有效回答次数。长期计划是想通过各种语文活动把学生的耳朵“叫醒”,作为听说读写能力的首要点,会倾听了,慢慢其他能力也会提高。

以下是笔者培养学生倾听能力的具体做法。

第一,利用课堂问答提高倾听能力。

笔者发现,以前在课堂上学生难得静心去倾听他人的发言,不善于采纳他人的意见,或重复他人的见解,以致交流反馈的效率极低。对此,在教学活动中,笔者引导学生先学会听清楚老师的要求。

例如,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要求学生首先听清楚老师问的是什么,然后判断出问题的核心或症结所在,使学生一下子能够抓住“题眼”,有针对性地回答问题。此外,引导学生在倾听其他同学发言时,对其观点进行归纳,并且在学生发言时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如“我认为刚才的同学讲的主要是……我的想法是……”、“我对刚才同学的发言有补充”、“注意听他(老师)的想法和你的一样吗”、“你能比他说得更好吗”等等,这样做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倾听能力。另外,在教学中,应注意创造情景,精心设计提问,有意变换提问的角度,吸引学生的倾听注意力,培养学生的倾听能力。

第二,利用“听记故事”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

在上课之前,笔者通常利用“听记故事”的形式训练学生的倾听能力。刚开始时要求起点较低,由一名学生上讲台讲故事(限两分钟之内讲完),其他学生在下面边听边记录。故事讲完后,找几名学生读自己的记录,对内容全面、语言概括性强、中心突出的记录,笔者给予肯定、表扬,以鼓励学生“听”的积极性。一段时间后,增加听记的数量,同时提一些与故事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根据记录回答。这样训练之后,很多学生能简明扼要地记录下故事的主要内容,而且能归纳出故事的中心思想。课前“听记故事”的训练,锻炼了学生的记忆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注意力,培养了积极思维的习惯,改变了学生在“听、说”方面的消极状态,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语文能力。

第三,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在实践中,笔者深刻认识到,培养良好的倾听习惯是形成倾听能力的重要前提。这里所指的倾听习惯主要包括注意力集中、保持尊重和理解对方的态度等。学生是否真正在倾听,有时老师难以判断,但如果让学生的倾听情况通过一定的习惯方式表现出来,老师就能较好地加以掌控。如何提高注意力是笔者这一阶段训练的重点方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能减少学生的假倾听,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从而提高倾听能力。

手势或身体动作是最能反映学生倾听状态的外在表现。所以,课上首先对学生听的姿势给予认真指导。如听同学发言时,要求学生坐姿端正,眼睛看着书上或老师出示的教具,不看发言同学的脸,做到神情专一。如果同学的回答与自己的思考一致,则以微笑、微微点头表示认可或赞同。如果觉得同学的发言与自己的思考相差甚远,则可轻摇脑袋,快速在书上或笔记本上记下有出入的地方,但不可以粗暴打断同学发言。如果学生养成了这样的习惯,老师就可通过观察了解学生听课的质量,即时得到反馈信息,这对师生双方来说都是利处多多的。

此外,在教学中,为了督促学生认真倾听,应要求学生倾听要有“痕迹”,即让学生上课时边听讲边记录。在课堂上,笔者要求学生随听随记,主要记重点句子、关键词语、随文批注,学生的课本上记录满了听课的“痕迹”。课后,笔者还不定时检查学生的书本,检查听课的效率,促使学生将倾听进行到底。

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 篇9

我很有幸参加了2013年7月在南湖实验初中进行的暑期培训,聆听了各路专家的实践体会经验介绍,收获良多。想不到一直以来在学校这个深宫里自磨自究的我,走出校外,能感受到外面的世界那么别有洞天,顿觉眼前无限光明,内心充实丰富起来。感谢培训活动,感谢专家指导。现就谈谈我听徐玉根老师关于写作教学有效性思考的讲座体会。

徐玉根老师讲座的中心是使作文教学“活色生香”。对于作文教学,我虽然也摸爬滚打了多年,但也没有什么好的指导经验。面对学生写作水平提高不明显,常常感到束手无策。徐老师的讲座,一语中的地谈到当前写作教学低效乃至无效的原因,首先一点是学生缺生活。这主要是学生生活单调,在家除了做作业就是上网,上网或看网络影视,或打网络游戏。生活之水枯竭,写作当然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

我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确实碰到这样的情况,比如学生写母爱,写作时,总会觉得没有内容可写,有一些学生会写自己半夜发高烧,母亲在医院精心呵护;或是母亲雨天送伞的事情。可怜的是即便是这种老掉牙的题材,也是学生杜撰的。我知道,学生写作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学生没有观察的习惯和观察的能力,没有去做生活的有心人,所以对很多新鲜的东西视而不见。但是具体如何指导学生在生活中注意呢?还是觉得难以操作。徐玉根老师讲座中指出,解决的办法是指导学生平时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能抓住事物的特征,有自己的感受和认识,表达力求有创意。听到这里,我似乎茅塞顿开,知道应该从“多角度”入手,从“抓住事物的特征” 入手,从“注意生活细节的体悟”入手,指导学生写作,才能让学生写出内容充实而有创意的好文章来。

徐老师还分析了写作教学低效乃至无效的第二个原因,是学生缺思想。学生懒于思考,看问题的角度、广度、深度都很有限。确实是这样,从我多年教学观察,许多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由于缺乏对生活现象进行深入思考的习惯。写的文章思想肤浅,缺乏深度,缺少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徐老师的讲座就为我们教师解决了困惑,知道平时要善于指导学生从看似普通的生活中发掘出情趣和意义,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去感悟体验其中的动人之美。

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 篇10

(四十八)改变无为的作文教学现状素材

在90学时培训中,我有幸听了嘉兴教育学院徐玉根老师的《让作文教学“活色生香”》和平湖教师进修学校钱诤老师的《我看写作教学》两个讲座,两位老师从不同角度给我们解读了2011版新课标中关于写作教学的理念,感触很深,要改变无为的作文教学现状,首先从教师自身做起。

制定作文计划。每学期开学初制定作文教学计划,每个年级段要有宏观的规划、系统的安排。如七年级着重训练写什么,八年级训练怎样写,九年级在七、八年级的基础上提升。不能很随机,想练什么就练什么,没有顾及学生实际写作能力、训练需求。

注重课前指导。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可用五官去观察,然后再通过联想、想象把自己真实的想法、体验表达出来。

注重素材积累。注重写作过程中搜集素材,在平时的教学中,让学生写随笔,用慧眼去发现,用妙笔去记载。

注重方法指导。强调写作文时考虑目标意识、读者意识。新课标强调“写作时考虑不同的目的和对象。根据表达的需要,围绕表达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

有序培养写作能力。徐老师从四个方面给我们作了指导,由易到难,由浅到深。1.从“描”开始。2.从“描”到“写”。3.从“写”到“思”。4.从“写作”到“有所创作”。

重视评语撰写。钱老师还强调作文评语撰写的原则:评语要有针对性、具体化、有个性、体现人文性。

注重作文讲评。对学生作文进行讲评,是作文批改的继续和发展,是一次作文训练过程的最后一环。作文讲评串起了本次作文命题、指导、批改等环节,其地位和作用不可忽视。如果写后缺乏讲评,为写而写,学生不知道不足在哪,或者知道了不足却不知道如何改进,学生的写作水平可能永远在原地踏步。

另外两位老师都强调了读写结合的方法。

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 篇11

一、学生个性差异的表现

学生个性差异主要表现在:一是个性倾向不同,即对社会、集体及个人的态度和行为不同,如需要、动机、兴趣、观念、态度等;二是个性心理的差异,即学生个体之间在性格、气质、能力等方面的差异。这些个性差异形成的原因除遗传因素、天赋素质或生理条件外,还有在不同素质基础上各自受到的不同的社会物质生活、文化教育等后天因素的影响。正是这些后天的因素使每个学生在个性上千差万别。

对于教师来说,一方面,我们应认识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存在着弱点与不足,这是产生矛盾分歧和极个别学生产生心理疾病的起因,也是造成各种违纪事件发生,影响和破坏学校正常教学及生活秩序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学生个性差异反映的个人特长和优点,差异的存在是进行素质教育特别是个性教育的基础条件,是培养和造就社会各个领域建设所需要的各种人才的动力,也是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实现的力量源泉。

二、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智力发展情况,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不同程度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开发是必要的。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并以此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探究知识,这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也有利于培养他们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促进学生主动,积极参与教学,才会是成功的教学。

课堂教学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传道、授业、解惑,更要注意发展学生四个方面的基本能力:语言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素质教育的目标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的个性、潜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尊重学生个性是很有必要的。尊重学生个性,就是要以学生主动发展为本,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充分认识个体价值,树立自信心。因此,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三、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要对自己所教的每一个学生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个性加以了解,然后根据其个性特点,施以恰当的教育方法。如果学生具有坚强的意志,就会在学习上苦下功夫,锲而不舍,从而取得好的学习成果。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在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中注意设置一定的困难,有意识地磨练学生的意志,使设计的提问或练习有一定的坡度和跨度,鼓励学生不畏困难,知难而进,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课堂教学的提问过程中,我还注意实行鼓励性教学,注意知识的深入浅出,设计问题时力求简单明了,把容易的问题留给程度中下等学生,当他们问题回答正确时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即使答错也不加以指责,而是帮助他们分析,鼓励他们再找出答案。在进行提问时,我还注意做到因人而异,如对性格内向、认真吃苦的学生,我则想方设法教给他们活学活用、融会贯通的方法,使他们变苦为巧学;对性情活泼、兴趣广泛的学生。

在教学中,我注重学法上的指导,尽量缩减“教”的时间,增加“学”的时间,尽可能做到教给学生深化知识、夯实基础的方法,使其变浅学为深学。对学习勤奋、成绩优异的学生,我教给他们博学多思、扩大知识面的方法,学会自主学习;对基础薄弱、自卑感强的学生,我尤其注意引导他们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教给他们制定目标、改进策略的方法,使他们能变厌学为愿学。

平时,教师应经常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给他们更多的真诚、更多的理解,用博大的宽容和接纳之心去温暖他们,让他们体会到被关心的喜悦。学生进步了,要适时给予肯定、表扬,这样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同时也能逐步增强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让他们昂起头走自己的路。

“承认差异,利用差异,发展差异,教好每一位学生,对每一个家庭负责”,这不仅仅是口号,而应逐渐成为每一个教师的自觉行为习惯。教育机制是理论与实际、原则性与灵活性、深思与果断相结合的表现,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和热爱学生、深入了解学生的个性和心理、不断研究教育规律和积累教育经验的结果。

摘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一个现实的问题:学生的个性存在着差异。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更应该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并采取相应的对策。

略谈中学语文差异性教学法心得 篇12

内容提要:本文从拓展主动积极的情感空间,探索研究的思维空间,开放有活力的课程空间三方面,详细论述了拓宽空间对学生可持续性发展的意义和策略。

关键词:拓宽 空间 学生 发展

一、拓宽空间对学生发展的意义

1、“空间”和“发展”的概念界定

发展是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学习的目的和结果,也是衡量其水平和质量的主要标志。在心理学中,发展有多种含义。本文所指的是学生身心的生长和变化。

“空间”是哲学术语,它特指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从美学角度而言空间能产生美感。庄子称“虚静恬淡”为“万物之本”,这“虚”即是浩淼无际的空间。书法、绘画艺术十分讲究留白,这“留白”即是耐人寻味的空间。从文艺理论角度而言,空间感能丰富人的想象,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国古代文学理论指出“妙不可尽之于言,事不可穷之于笔”说的是写作时应留有空间;西方文学理论所倡导的阅读期望效应指的是阅读时应留有空间。从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教学角度而言,广义的空间概念应包括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外部和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心理空间。本文所指的`“空间”是学生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它应该是一个由情感、思维、课程三个维度构成的立体平台。

2、拓宽空间对学生发展的必要性

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最基本的作用是促进学生潜能、个性以及情感等因素发展。学校教育(www.35d1.com-上网第一站35d1教育网)的最终目的是为学生一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而语文课程的任务就是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形成与发展良好的语文素养有赖于为学生留有自由、广阔的空间。

(1)只有在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学习活动是学生主动认识、主动发现的过程。他们是这一过程的操作者,反思者和主体。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现出来;学习目标的达成,也只有在学生自我认识和发展的学习活动中体现出来,因此,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而封闭的空间只能幽禁学生的活动,更无法使学习的过程丰富而生动。只有在自由的学习空间中,学生的身心才能完全解禁,思绪才能尽情放飞,学习的欲望才能被激起,生命的活力才得以体现。而他们也正是在这样的空间中自如地享受学习生活,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2)只有在广阔的学习空间中,学生才能成为学习活动的探索者。

在学习活动中,学生不是被动的接受者,他们不仅与教师共同体验学习过程,而且还主动地进行分析、内化,建构为他们所能够理解和接受的新的知识体系。从这个意义上说,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

上一篇:消控室安全管理制度下一篇:最全的采矿工程专业英语词汇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