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

2024-10-17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精选13篇)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 篇1

昭阳区布嘎乡花鹿坪小学王清艳

培养创新型人才必须从基础做起。因此,发挥语文学科的思维功能,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我进行了以下几点尝试:

一、培养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只有善于发现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

1、预习存疑,诱导思维。有些课文篇幅较长,故事情节曲折,我就要求学生在预习的时候提出疑难问题,相互讨论、互相交流。他们对这些问题既感到新奇又难以理解,从而诱导启发他们的思维。这样带着疑问认真读书,边读、边思、边议,效果更佳。

2、课题设疑,启发思维。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提出问题,捕捉文章的中心是训练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有效方法。

3、难点质疑,引导思维。阅读课文时要抓住重点、难点部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一步步启发学生思维,促使他们进入思维状态,不断地进行判断、推理,在思维的渐次深入中把握课文的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其认识能力。

二、改变单一思考模式

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共同讨论是激励求异思维和集中思维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大家共同讨论的条件下,思维活动可以经过不断地评价和引导螺旋上升,把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推向较高水平。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留给学生讨论的时间。通过讨论,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解决问题尽可能找出许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

三、满足学生自我肯定的需要,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心理学认为十一二岁的孩子,已经逐步产生了自我肯定的要求,不希望人们把 1

他们当小孩子看待,而要求尊重他们,我们在教学时,不能要求学生答问只让对不许错。有些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常与一般学生不同,表面上看起来似乎近于荒唐,有时不易被老师理解,但认真考虑,他们也有某些方面的道理。

四、纠正思路狭窄的缺点,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学生的思路狭窄,严重阻碍着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对纠正学生思路狭窄,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有着重要的作用。想象力是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没有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思维的活动,因此我们说想象是创造力,一切创造活动都离不开想象。

1、通过作文教学培养想象力。教师可以通过布置“幻想性、假想性”的命题作文,例如“21世纪的我”,“假如我是一位老师”等,帮助学生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开拓想象空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2、通过课文结尾培养想象力。有些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余意未尽,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想象的余地。例如《云雀的心愿》一文,当学生理解了课文,知道了云雀的心愿是让沙漠重新变成绿洲后,我就根据结尾,启发学生展开想象:云雀的心愿实现了吗?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 篇2

一、积极创设主动探索、大胆质疑的课堂气氛

创设和谐的课堂气氛是启迪学生思维, 激发学生创造性的前提。老师的课堂角色不是唯我独尊的权威, 而是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指导者。让学生消除对权威和失败的畏惧心理, 就能为激发学生参与、交流思考的积极性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良好的外部环境创设了友好、和平、和谐、热烈的课堂气氛, 把学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其智慧在和谐中闪光。

学贵有疑。“疑”是一切发现和创造的基础。积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敢于否定权威, 提出新见解, 敢于否定一向认为“是”的失误, 通过创造性认识发现其中的“非”。语文教学中始终注意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会受到很好的效果。敢于让学生质疑, 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尤其当其观点、看法得到老师肯定时, 更能激发起创新热情和学习激情。当然, 学生认识有失偏颇在所难免, 老师要宽容、激励、正确引导, 不能嘲笑和讥讽。只有这样才能发挥其聪明才智。

二、充分利用语言实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 必须同语言实践结合起来, 以实践为主线, 多层次多角度培养其创造能力。具体做法有四:

(一) 挖掘阅读教学的创新点, 培养学生的创新力

1.引导学生感受优美的意境, 激活创新力。罗生布拉特的“相互作用”阅读观点认为, 阅读活动不仅仅是机械的知觉活动, 更是阅读者的认知和情感的活动。在教学活动中若忽视情感这一条线索搞“无情教育”, 就会使阅读认知活动像一部没有润滑剂的机器那样, 不断减慢运转速度。因此我说的阅读教学必须在情感方面加强刺激的娱乐性, 即这种刺激要引起学生愉悦和兴趣, 产生心理上的愉快, 进而增强学生阅读能力的内动力。

2.引导学生对文章空白进行大胆想象。“空白”指的是作品以书写描绘的部分向读者所提示或暗示的东西, 也就是作品给读者留下的联想和再创造的空间。读者可以透过感觉到的部分去想象, 去思考。而想象是创造的翅膀, 想象力的丰富与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创造力的高低。因此, 有效利用文章中的空白, 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如《最后一课》, 写到韩麦尔先生讲完最后一课的情景时是这样结束的:“他转身朝着黑板, 拿起一支粉笔, 使出全身的力量, 写出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然后他呆在那儿, 头靠着墙壁, 话也不说, 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 你们走吧。’”作者在这里没有大段的抒情和描写, 也没有大段的议论, 却含不尽之意于言外。教师教学至此, 可作短暂的“静潮处理”,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 从韩麦尔先生那无言的手势中去体会他难以言状的复杂心态。

(二) 在阅读教学中, 把创新思维能力与读写听说结合起来

首先, 抓关键语句理解文意。如抓住《背影》中:“我说到‘爸爸, 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动。”让学生猜测当时的心理活动和语言, 并即兴模仿, 让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实际的语言教学就有机地结合起来。当然也可以变换文中的描写方式。如《背影》中, 让学生将文中侧面描写改为正面描写, 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利用听说训练, 让学生在阅读中进行创造性的复述和写作也有很好的效果。

三、多动手多动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形式多样, 活动课的“活”有利于学生的思维自由翱翔, 是创新机制的极佳形式。活动课上学生对某个问题的看法, 可以是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不求答案的统一。给学生提供了和谐的空间, 学生会畅所欲言, 新见解就会自然而生。在阅读活动中, 应贯彻精读求深、求巧, 泛读求广、求智的原则。只精不泛则太陋, 只泛不精则太浅。再次, 要让学生注意分析指导, 在要求学生每月读一篇文章或一本书时, 都要提出要求, 让他们将所读文章或书籍与自己曾经读过的其他相关文章或书籍的观点、论据和逻辑性等做出分析比较, 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点, 使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在不知不觉中得到升华。

一个人会说话容易, 但表达规范却不易, 语文教育就应特别注重对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培养。在安排课堂讲授的同时, 让学生自己分析、质疑、解惑、讲解, 多给他们提供一些锻炼发言的机会, 使他们在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教师要充分重视和利用活动课, 如举办各种辩论会、演讲比赛等, 使其创造力得到全面的锻炼和充分的显现。

四、学会思考, 创造新知

要启发激励学生对重要知识的科学思维和正确理解, 要强调知识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实用性。只有学会思考, 才能获得新知, 运用新知, 创造新知。在教学中, 我注意到了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独立思考能力为主, 为学生创造一个适合自己兴趣、爱好、特长和个性发展的环境。俗话说“实践出真知”, 我充分挖掘学生的实践活动, 让学生充当“教师”的角色, 以便更深入地了解研究教材。只有教师放得开, 确切地说要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 给他们思维的自由和发展的机会, 才能使更多的学生获得主动学习的机会, 改变过去那种不正确的师生位置, 积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 篇3

【关键词】历史教学 创新能力 培养

1良好的设问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前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语言教学艺术往往能使一堂看似枯燥乏味的课变得生动活泼。语言是传递素质教育理念的最直接途径,也是启迪中学生创新思维的金钥匙,所以能掌握好历史课教学的语言艺术是尤为重要的。

1.1掌握语言的节奏感

课堂是否生动或者枯燥,除了教学的内容外,教师的语言节奏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有着不可忽略的积极作用。可以说,在教师的许多特性中,语调的节奏感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一种动感的、舒畅的、悦耳的声音,随着抑扬顿挫的节奏感所传递出来的内容,必定会为学生带来舒适感和聆听的意愿。特别是那种时而铿锵有力,时而娓娓道来的语言艺术,会在课堂给听课的学生带来美的享受、听觉的盛宴。

1.2用风趣幽默的语言激活课堂

许多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历史课,一是因为历史课的内容多、线索复杂,时空跨越大;二是因为教师讲课索然无趣,经常使课堂沉浸在死气沉沉的无形压抑之中。如果历史教师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再加上夸张生动的肢体语言和表情,这样不仅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还能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师生在谈笑间既完成了教学的任务,甚至还会结下深厚的友情。教师幽默风趣的教学方式能让学生产生兴趣和极大注意力。

2学生的体验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动力

中学历史课教学作为基础学科教育,历来不受学校、家长、学生的重视。在一些学校,课程安排中所开设的历史课往往是走过场的形式,教学课时设置较少。再加上历史课教学大都以“填鸭子”式的枯燥教育方式为主,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与激情始终难被调动起来。因此,要让历史课发挥素质教育和创新思维的作用,就应该想办法提高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

2.1创新教学方法

历史课重传统说教,轻创新的教学方法,是学生不爱学历史的主要原因。在历史课教学中引入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会让学生有耳目一新的体验。例如:在教学中引入对抗式的讨论,让学生对不同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各抒己见式的对抗性辩论,学生可以发表自己对相同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不同看法,并与其他持不同意见的同学进行精彩甚至激烈的辩论。老师在学生们的对抗式辩论中只充当引导员和分析员的身份,把辩论的裁判权都交给学生自己。这样能能启发式地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与形成,从而提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与爱好。

2.2情景式教学,对创新思维的启发

让历史老师最为头痛的是如何让学生更准确、更真实地理解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所处的环境和历史背景。学生对照本宣科式的教学没有丝毫兴趣,总觉得那些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是那么遥不可及,无法提起兴趣进行认知和了解。如果中学历史教师在教学中采取情景式教学的方式,让学生模拟演示进入历史场景并扮演其中的历史人物,重现那些重要的历史片断或情景,那么,这堂历史课一定是充满欢声笑语的,一定是情趣盎然的。学生再对事件和人物情节进行深加工的演绎,那其中的创新思维一定是层出不穷,令人兴奋的。

2.3运用故事讲述的技巧,提高学习兴趣

故事讲述最主要的技巧是通俗化、口语化以及加上声情并茂的肢体语言和面部表情。

历史与小说的结构有很大的相似性,绝大部分的历史事件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情节所组成的。而故事主要是以情节的发展线索为主,是最适合讲述的形式。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中许多关于历史的内容,基本上都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来表述、讲演的。成年人都听得如痴如醉,又更何况好奇心重的中学生呢?把历史课的内容以讲故事的方式呈现在学生们的面前,学生自然而然地觉得这是一种聆听式的知识主动接收,而不是被动地“填鸭子”式的生硬灌输。这样一来听课的兴趣会随着故事情节的变化而不断提高,注意力也逐渐集中,思维的大门也会随着历史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而跳跃性地开启。

3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要求

《历史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用较大的篇幅指出了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和意义。因为阅读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本要素,拥有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有效的阅读方法,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对课本的独立分析和解答能力,这也是中学生学习历史最基本、最主要的一个能力。但是要提高学生对历史课本的阅读能力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往往需要在提高中学生对历史课的兴趣基础上,再以教师授课的个人特色魅力作为引导,设计出一些只有通过认真阅读历史课本的内容才能解答的题目或问题,从而逐渐引导学生展开思考,激发创造性思维,使得师生在题目的问答中交流思想与情感,传递书本的知识信息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3.1阅读问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

不要专为问题而设计问题,要通过教学任务中所要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去设计相关的阅读问题,使得学生在寻找答案的过程中,能熟悉历史课本中的重点内容。

3.2阅读问题的设计要能激发学生求知的兴奋点

阅读问题的设计如果能具备趣味性和探密性,最能激发学生通过阅读课本去寻求答案。

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出题的时候,要按照学生的心智、好奇度、兴趣点去设计一些难易适中又充满趣味性的问题。比如历史课本中出现了某位喜欢饮酒又喜欢剑术的人物,教师可以暗示这位人物还有其他许多有趣味性的爱好,比如说唱、探险、寻宝、行游等。但这些爱好没有直接用文字在书中描述出来,需要通过阅读课本中的一些历史事件来进行分析和解读,最

终才能找到其中的答案。通过这样的问题设计就会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趣味性去认真地阅读课本,从而找到那些隐藏在课本中,甚至是课本之外的答案。这样在读与学、学与问的过程中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都能得到极大的锻炼与提高。思维的形成是有许多不同作用的,这还需要更多热爱历史教学的同仁们在工作中不断总结经验和方法,让历史课教学百花齐放,群芳争艳!

【参考文献】

[1]马心良.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兴趣[J].新闻世界,2012(7):251-252.

[2]朱美兰.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导入艺术[J].文学教育,2011(1):148.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 篇4

四(3)班王清艳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个学期又到了。在教育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在本学期的具体总结如下:

一、学生情况分析

四(3)班共有学生65人,男32人,女33人。男生的心理素质比女生的好,大部分学生心理素质好。但也有少部分学生如高章巧、高章涛、朱德国、陈开庭、李世恋、吴太忠等心理素质较差。

二、加强教师自身修养,树立表率

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我与学生朝夕相处,在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和组织各项活动的过程中,在与学生的日常交往中,无时无刻不在以其自身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教师的作用是无处不在、不可取代的。我阅读了什么是心理健康、如何维护自身的心理健康,如何保护学生的心理资源、如何对学生进行一般性的心理辅导等方面的书籍。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理论,身体力行,时时、事事、处处为学生做榜样,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

三、多渠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1、学科教学为主渠道进行学习方法辅导,并在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对学生进行学习心理辅导。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适应飞速发展的社会的需要。学习智能辅导,学习方法辅导,学习态度、动机、兴趣和习惯的辅导,预防学生学习疲劳,减缓学生考试心理压力等。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体系。

2、课堂教学方面,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注重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的心理品质;通过文学欣赏、艺术欣赏课,培养学生的审美观。

3、努力营造有利于学生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文化氛围,通过组织参 1

加黑板报、团队活动、文体活动、作文比赛活动、手工制作、校园建设等,营造发展个性、师生平等的创造教育氛围,教育学生敢想、敢说、敢做,敢于向权威挑战,激发学生的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创造心理。

4、在个性教育方面,通过开展书法兴趣小组活动、美术兴趣小组活动、心理咨询活动等个性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四、班主任培养学生工作方面

在班集体建设过程中以发展学生个性、尊重学生为基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和团结、协作、竞争的同学关系,营造创造教育氛围,创设创造性人格形成的有益的外部环境,促进学生创造性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组织创造性实践活动,班主任通过组织主题班会、文体活动、为学生提供参加创造性活动的机会,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品质。正确评价学生的创造性,班主任通过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创造力,引导学生在活动中发展自己的创造性人格,提高创造力。这些实践使班主任深刻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在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为班级工作的开展、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创设了和谐、融洽的心理氛围。

在学校与社会结合方面,通过与家长及时的沟通,随时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取得家长的有效配合。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摘要】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不落后,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学师资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小学教育同样存在“重考试”,“轻素质”;“重答案”,“轻思考”;“重知识传授”,“轻方法培养”的现实。这种现实不利于学生的独立人格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成长较为不利。不过面对这些困难,作为教育者我们不能退缩,而是付出更多的努力。不但要培养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而且还要培养学生综合性思维能力。

【关键词】创新思维培养小学教育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加强创新教育,已成为当前教育研究的热点。要想跟上时代的步伐,思想不落后,就必须具备创新思维能力。在小学教育过程中,作为受教者的小学生正处在生理和心智急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阶段所收到的教育和所培养的思维模式对其今后的人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学生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要靠创新教育,在创新教育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形成独特的思维方式。为了培养具有独立思维、分析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应该从小学开始抓起。作为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的培育应该在小学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当前小学教育存在的问题

以考试成绩为主要指标的教学管理模式使得中小学生过早陷入了“应试教育”的泥潭中,小小年纪的小学生背负死记硬背大量客观性知识的重任。具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试教育仍然主导者当前的教学工作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分数作为权重最大的指标对教学和教学管理工作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在应试教育的“胁迫”下,素质教育几乎无“立足之地”很难得到教学和教学管理者的足够的重视,这也就使得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受到很大的阻挠。

(二)教学资源的有限性

教学资源的有限性使得对于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在操作上具有较大的难度。由于小学教师数量紧缺的问题和社会上普遍存在的急功近利的思想,大量优秀人才从小学教育系统流失。许多小学教师由于要应对上级对成绩名次的要求,很难进行考虑到创新思维的培养。再有的是小学教师从小受教育也都是应试教育,他们自己都无法有效进行创造性思维,自然就很难培养学生获得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课堂气氛沉闷

许多教师为了自己教的班级学生获得高分,在课堂上不是去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而是以填鸭的方式机械地传授知识,不顾学生的承受能力而对学生的学习横加干涉。这种急功近利的思想阻碍小学生思维的拓展,使得小学生为了学习而学习,甚至对课堂和老师充满一种厌烦的情绪,对学习丧失了兴趣。

二、培养创新思维应做出的努力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课堂教育应转变过去那种“灌满堂”的传统教学模式,全面改革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放下权威,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一)积极鼓励和支持学生向权威挑战

新课标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就是探究学习,质疑是探究学习的本质特点。如果培养学生从小就要顺从,不同想法全被扼杀,时间长了,他们就不敢挑战了。没有了挑战精神,也就没有了创造精神。如果从小连向教师挑战的精神都没有,长大了怎么敢向权威挑战呢?开明、理智的教师面对学生提出的不同观点和意见,正常的反应应该是聆听、接受或者引导。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优化学生个性

学生未来的发展取决于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而个性形成与发展的核心是创造力的发展。因此,优化学习个性是发展创新精神所必需的,反之,创新精神和能力又直接影响学生个性的形成与发展,并影响着学生的命运。

在教学中,我们要营造深思的氛围。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独立深思能力。在与学生的交谈中,要经常以商量的口气进行讨论式的协商,留给学生自己深思的余地,要给学生提出自己想法的机会。当学生在想不出时,不要太热心、太性急,而应该留给学生足够的深思时间,尤其不要轻易直接地把答案告诉他们,学生答错了,可用启发他们自己去发现和纠正错误。教师尊重、信任和理解学生,会使学生也能够以同样的胸襟对待别人,对待生活,这是教师情感对学生的渗透过程。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尊重带来信服,理解带来真情,教育才可能起到春风化雨之效,学生才不会感到外部强加的约束,而是在自然轻松的气氛中接受道德濡染,陶冶情操。与此同时,教师也真正进入了极高的教育境界。

(三)在鼓励学生创新的同时还要给予正确的引导

创新是永恒的主题,是不竭的动力。对于学生的标新立异,我们要坚持允许和鼓励的原则,但这种鼓励应有正确的引导。对于十岁左右的孩子而言,教师的鼓励会增加他们成功后的信心;而缺乏指导的鼓励,会使他们盲目自信,从而偏离轨道。

三、培养创新思维的途径

当前,由于应试教育根深蒂固,教学师资能力有限等方面的原因,作为教育者要培养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小学教育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途径尝试:

(一)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传授做人的道理

教育培养的目标不应该仅仅是善于考试的人,而是能够运用自己的能力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问题的综合性人才。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应该成为小学教育的首要目标。同时教师应该通过设立目标,引导学生完成目标,对学生的成功进行肯定的行为模式而增强学生的行动能力和自信心。

(二)要培养学生的多向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发散性思考问题的能力。一方面,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解决问题的方法绝对不止一个,可以采用多种办法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同样需要教育学生,应该用最优化,最有效率的办法解决问题。

(三)教师应该培养学生的综合性思维能力

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解决问题有时需要考虑各个方面的解决办法,并对之进行有效的综合以获得真正操作意义上的良好解决办法。小学生由于求知欲强,经验浅薄,加上家长的娇惯,容易在认识上走向执拗。这对学生的心理成长也是不利的。

四、培养创新思维能力的实例

(一)写作中创新思维的培养

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热爱生活,让学生走出封闭的空间,去体验大自然的风雪雷电、日出日落,带他们走进多彩的生活,了解生活的变化、环境的变化、社会的变化,带他们深入社会、深入生活,让他们拥有丰富多彩的生活,拥有健康快乐的童年。小学语文教师要以生活为基础多组织学生写假设作文、幻想作文、争论作文,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发散思维。从而让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创新时有扎实的生活基础,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

(二)数学方面创造思维的培养

教师要巧设情境,启发学生不断质疑问难。要布设问题悬念,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同时给学生足够的思维时空,使其拓广思维角度,跨越学科界线,对问题穷追不舍,刨根问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的积极思维往往是由问题开始,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发展。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依据教材的内容特点,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设疑激智,为创新思维的训练提供更广的时空。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 篇6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在语文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实施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而创新思维又是创新能力的核心,因此,在小学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贯彻新课标的具体要求,必须认真对待和落实。

小学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客观上具有很好的条件,是一块资源丰富的沃土,应该在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作为语文教师,应该洞悉学生的心理,抓住一切机会,通过各种手段,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质疑、求异、想象、实践使创新思维能力得到充分的开发与培养。

一、营造创新的良好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智能活动,只有在轻松、自由、民主的氛围中人们才会产生好奇心,萌发求知欲,才会有创新的意向和行为。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凡是因为求知好奇而受到奖励的学生,往往愿意继续进行试验和探索,从而促进智力的发展,产生创新思维。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积极营造创新氛围,搞好环境布置,让学生置身于良好的创新环境中,使之产生浓厚的兴趣,增强创新的意识。

《语文课程标准》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作为教学目标之一。众所周知,小学生的特点是活泼、好奇、想象力丰富,因而教学中要注意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使学生在主动中学习,在快乐中学习。教师只有让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才能激励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地获取知识,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挥。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语文本身的趣味因素,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其次要建立民主、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再次,教学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教材特点等,巧设导语,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及早地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样学生对枯燥的学习内容产生了兴趣,带着学习兴趣进入到求知探索过程。小学语文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创新资源,我们如果能够善于挖掘教材中的创新因素来营造氛围,巧设问题,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创新的兴趣。

二、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质疑,发挥创新潜能。

培养创新思维来自于问题。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产生疑问,帮助学生找到学习的钥匙,这是创新的起步。疑是探求新知的开始,也是探求新知的动力,进一步说,疑是创新的开始,也是创新的动力。质疑中蕴含着创新的萌芽,质疑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过程。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时刻注意有目的、有意识地引导并鼓励学生质疑,经常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发挥创新的潜能。当然也适时教给学生一些质疑的方法。

例如,在学完《冬眠》时,学生提出“气温降到7摄氏度,刺猬才进入冬眠,后来又说刺猬冬眠时地窖里温度总是在8至10摄氏度之间,这不是相矛盾的吗”;在教学《我的战友邱少云》时,学生提出“战士离敌人这么近,而邱少云身上燃烧发出的浓重的棉布焦味,不会使敌人起疑心吗”,还提出“火势这么猛,作者与邱少云又这么近,这火为什么只烧在邱少云身上呢”等问题。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不但表扬提问的同学,还让他们自已通过思考、讨论等方法,去寻求答案。在“质疑—明理”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不仅深入理解了课文,还点燃了智慧的火花。

三、鼓励学生发表独特见解,发展求异思维。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较多的是追求学生认识的“标准化”,导致了教师对学生认识发展要求整齐划一。表现在课堂上,常常是教师给学生以模式化的示范或提示,造成了思维定势,严重地抑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因此,克服思维定势,发展求异思维对于创新 1

思维的培养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留出充分思考的时间,打破“唯我独尊”的思想,千方百计创造条件,使学生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引导他们进行多角度、全方位地思维,允许并鼓励学生的认识朝不同方向辐射,并敢于争议,发表新颖独特的超常、超前、超群的见解,敢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观念,大胆创新,标新立异。这样,即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在是非、优劣、曲直上有些分歧,但思维过程、辨析过程就是创新意识萌生、成长、成熟的过程,其积极意义绝不是某一具体问题的答案是否正确所能代替的。例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一文后,引导学生想:“乌鸦的办法挺好的。你能想出其它办法让乌鸦也能喝到水吗?”有的学生说:“找来一根空心草的杆子,伸入瓶子,就像我喝可口可乐一样。”有的学生说:“捡个塑料袋,把水倒到塑料袋里,乌鸦就能喝到水了。”学生纷纷发言,创新思维的火花自然就迸发出来了。

四、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促进创新思维。

想象是创造的翅膀,是创新的原动力。想象孕育着智慧,孕育着创造,没有想象就难有创新。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教学如何激活学生的想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当代小学生接受能力强、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蕴含着极大的创新潜力,这为培养创新思维能力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教师应启发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进行积极的思维,展开想象,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如在《丰碑》一课的教学中,我引导学生从老军需处长死后的样子,想象军需处长临死前的情景,同学们就从老军需处长“倚靠一棵枯树坐着”,想到他可能是太冷,走不动了,又不想连累其他战士而这样做的;从他“半截纸卷的旱烟还夹在手中”,想到他也许想靠旱烟那微弱的热量来温暖自己寒冷的身体;从他“神情十分镇定、自然”,想到他可能对自己把棉衣让给战士穿,尽到一个军需处长的职责,内心觉得很坦然„„又因为军需处长的自我牺牲精神是本文的中心,于是我又让学生想象他让棉衣的事。学生的想象很丰富,发言很热烈。在想象的过程中,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进一步地明确了文章的中心,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

五、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提供创新实践舞台。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学生动手操作的过程,实质是手、眼、脑等多种感官协同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它不仅能使学生学得生动活泼,而且对所学知识能理解得更深刻。美国教育家杜威有句名言:“让学生从做中学。”的确,让学生真正动起来,将会把他们带入一个新的“情境”,使之在求知欲的驱使下饶有兴趣地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创造一切机会让小学生参与实践,通过实践接触社会,了解国情,明确责任,提高觉悟,在实践中提高和锻炼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我积极鼓励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等实践活动,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如在教学《四季》一课时,先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情况下动手画一幅自己最喜欢的季节的图画,这一设计使每个学生都兴趣盎然、争相动手;然后进行评议,看谁画得最好;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认识,在画上添上一些课文中没有的内容。整个过程体现了从再现课文内容到有所创新。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 篇7

首先,课内打基础。第一,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第二,学会融会贯通。第三,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课外出人才。第一,利用课外辅导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第二, 在课外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潜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人才竞争机制的日趋形成,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主旋律, 培养既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又富有开拓进取和创新意识的人才,已经成为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当今社会的竞争主要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实质就是人才创造力的竞争。

物理学是一门基础科学。物理教学的目的和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关于物质最普遍的运动规律和物质基本结构的基本知识。主要传授力学、热学、电磁学、 光学和原子物理学的基础知识,以及近代物理学的基本观点,并要了解这些知识在工农业生产、物理实验、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常见的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因此,结合当今时代发展趋势,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一个值得广大教师深入研究的问题。

我国近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说过:“处处是创造天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创新思维是一种综合性的思维活动,在思维过程中,需要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相互配合,逻辑思维与知觉思维的相互协同,发散思维与会聚思维的相互补充,模糊思维与精确思维的相互交融,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的相互结合。创新思维的显著特征是新颖性,从思维途径的选择、思维方法的运用、思维成果的价值来看,创新思维都具有一定的新颖性。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基本途径是什么呢? 笔者根据多年从教经验认为“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 是一个行之有效的途径。

首先,课内打基础。

第一,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万丈高楼平地起,学习的过程也是如此,从基础到复杂,从浅显到深入,基础需要一点一滴地积累,才能进一步学习复杂的知识。基础知识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创新是建立在基础知识的积累和升华之上的。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基本规律等基础知识,都是今后进一步学习物理学和其他自然科学知识的基础。因此,需要夯实基础知识,掌握充分的思维素材,同时要不断加强科学思维过程的严肃性、逻辑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可以说,没有扎实的知识,今后将无法创新。

第二,学会融会贯通。事物是相互联系的,物理学的基础知识环环相扣,相互联系,对各种分散的基础知识逐渐积累到一定程度后,需要进一步对知识进行综合整理和融会贯通。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在重视基础知识讲解与识记的同时,要避免单纯的灌输、孤立的讲解和死记硬背,而应采用联系的、综合的、融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多思考,使之把相关知识联系起来记忆,在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有序化的整理和归纳的基础上思考一些问题,解决一些问题。如果说,知识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的话,那么,融会贯通则是培养创新能力的核心环节。

第三,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要充分利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实验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验证物理定律。观察是实验的基本方法, 通过观察有目的地辨明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注意发现引发变化的条件和原因。这需要教师在实验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如针对实验的关键步骤向学生提出具体的观察要求,使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此外,根据物理学科特点,教师可通过设计探索性实验,把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境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物理学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亲身探索知识,使自己成为发现者,这样的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其次,课外出人才。

第一,利用课外辅导培养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学生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选择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练及多题归一等题型进行变式训练,有助于学生加深与巩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题的技巧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和创新性。一题多解,可以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一题多解的训练,学生可以从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开拓解题思路,使不同的知识得以综合运用,并能从多种解法的对比中选择最佳解法,总结解题规律,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和创造性。一题多变,培养学生思维的应变性,通过变换习题的条件,使之成为更有价值、更有新意的问题。通过对这些新问题的探索,可以使学生在更大程度上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从而获得“一题多练”“一题多得”的效果。同时,还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问题的不断变换、不断解决而得到不断提高,有效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与应变性,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培养和发展。

第二,在课外活动中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激发创新潜能。在课外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物理趣味问题和搞小设计、小发明、小创作;多与学生沟通,如与学生谈一些物理逸事,物理学家的故事等拓宽学生的视野。引导学生阅读课外科技书籍,丰富学生的精神食粮,逐渐培养学生超越教师的创造热情。教学中,学生接触了大量的实际问题,在自主活动时,应该提高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授学生收集信息资料的方法,可以从图书馆或者互联网上获取信息,以及采访专家,编写问卷调查表等,还要学会处理信息资料, 通过统计及制作图表等,对信息资料进行加工,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物理教学中的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发挥着领航人的作用,不仅需要充分利用课堂时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也需要诱导学生在课外进行创新。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应用发展的观点和联系的观点解决问题,在思考过后,自己动手实验,观察和验证物理现象和物理定律等。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 篇8

一、激发学习兴趣,在“趣”中创欲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 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

创造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必须有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在课堂教学中,学习氛围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师生关系。“亲其师,信其道”,师生情感融洽,使学生敢想、敢问、敢说,从而诱发创新思维。

首先在学习中互助合作,对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人人都有发言的机会,讲错了也不要紧,对学生的专业进行小评、互评、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积极争议。如教学“应用配凑法和换元法求函数的解析式”时,我会给出这两种解法,并且让学生说出这样解的理由,然后评议哪种方法比较好,课堂气氛热烈,学生交流了多种思路,收到了内在反馈信息,促使“创新”思想的幼芽在学生的心灵中萌发。

三、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

教学过程需要教师积极创设条件,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灌输的知识,努力促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能解决问题。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这样引导学生实践思考,充分发挥主体作用:(1)让学生看书自学,再用圆规任意画一个圆,并汇报实践操作的体会。有的学生初学画圆没有成功,教师让他们说出原因,圆规针尖滑动画不好,需要固定圆心,圆规两脚叉开的大小画圆时发生变化,所以画的不圆,叉的大小要固定不变。(2)让学生在一张纸上不同的位置分别画出两个大小不同的圆,再问:这两个圆为什么位置不同,大小也不同呢?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得出:定点决定圆的位置,定长决定圆的大小。(3)用尺子在一个圆内让学生分别画出圆的半径和直径,提问:你能画出多少条?在画圆的半径与直径过程中,使学生发现圆的半径和直径各有无数条,从而得到圆作为轴对称图形,它的对称轴有无数条。学生通过以上实践操作,不仅发现了问题,而且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

四、鼓励好奇生疑,在“奇”中启发思维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世界上许多重大的发明与新技术的发现往往从好奇开始。好奇心使人富有追根究底的精神,乐于深人思索事物的奥秘,善于观察特殊事物,发现其中的奇异。因此,爱护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他们勇于提出各种新奇的问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生疑是思维的开端,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数学教学中,我们常常用创设情景的方法,引发学生心理上的“认识矛盾”,促使学生产生弄清未知的心理需求,为创新做好心理准备。如在学习立体几何中“简单几何体”的时候,学生画出的四面体与空间四边形非常的相近,有的学生会问“四面体可以用空间四边形来代替吗?”教师要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即使有的学生的提问是可笑的,甚至是荒谬的,也不能进行批评或挑剔,而要通过评比“最佳一問”等形式使学生获得心理的安全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使其思维处于积极活跃状态。

五、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诱发灵感

灵感是一种直觉思维,它大体是指由于长期实践不断累积了经验和知识而突然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思路,它是认识上质的飞跃,灵感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突破和创新。

在教学中,教师应及时捕捉和诱发学生学习出现的灵感,对学生别出心裁的想法、违反常规的解答、标新立异的构思,哪怕只有一点点的新意,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并用交换角度、类比形式等方法诱导学生的数学直觉和灵感,促使学生能直接越过逻辑推理而寻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口。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语文教学;创新思维;思维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008-01

当今社会,越来越重视人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改革的主旋律。爱因斯坦曾说:“要是没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有创造能力的个人,社会的向上发展就不可想。”教育在培养民族创精神和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的基础,它本身就是一门创新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极易激发学生想象和创新思维的课程。在语文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时代对教育的要,同时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肩负的使命。本文结合笔者的教学经验,从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诱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课堂内外延伸,拓展创新空五个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营造创新氛围,激发创新兴趣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曾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心境可以使人联想活跃、思维敏捷、激情勃发。浓郁的激情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释放巨大的学习潜能,极大地激发创新敏感性。因此,教学要根据课堂的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来创设具有童趣的故事情境和游戏,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教师要与学生建立起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符合儿童的特点,符合教学内容需要的状态,将激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这样不但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减少学生因学习紧张引起的心理压力,而且还能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到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教师对学生所提出的新见解要给予赞许和信任、支持和鼓励,使其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精神上的鼓舞,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敢于说话,敢于争辩,无所顾忌,往往能迸发出智慧的火花,透露出创新的萌芽。

二、鼓励学生质疑,培养创新意识

思维的独创力,主要指反应的独创性,也就是想出别人想不到的观点,也可以说想的问题独特新颖。创新思维最大的特点是质疑求异,而我们以往的教学往往过于求同。求同过多,形成“人云亦云,缺少创见”的弊端,所以,训练学生思维,不止限于求同,更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质疑求异,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一是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探究欲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对异事物或未知领域进行探求的一种心理倾向,是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内驱力之一。为了增强学生的探究欲,教师应当经常向他们提供能引起观察和探索的新异情境,要善于提出难易适中而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问题或寻找答案。二是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自信心是质疑精神的心理依据。教育家魏书生鼓励学生:“要坚信自己有巨大的潜能”,“放声高呼,我能成功”。的确,善于质疑的创造发明者无不是充满自信的人;相反,经常怀疑自己的人是很难成功的,也很难提出有创意的观点。要培养的质疑精神,就必须保护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三、诱导学生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爱因斯坦指出: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并且是一切知识的源泉。也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想象,让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可以使他们的智力活动突破个人的认识局限,使知识和能力融会连接起来。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新奇的想法,激励与鼓舞学生大胆地想像。不但要积极保护教学过程中创新“火花”的出现,更要充分挖掘教材,积极主动地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像,激起学生强烈的想像欲望和对想像的渴求。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诱导,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创造想象能力。

四、及时进行评价,鼓励学生创新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评价。在这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和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的想法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的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一股股暖流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极大的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精神定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五、课堂内外延伸,拓展创新空间

语文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在实践中培养,所以我们要把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实践紧密结合起来,积极创造条件,把行之有效的语文实践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进行尝试实践、迁移运用、探究创新。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是深化学生创新品质和创新能力的需要,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近年来,我在抓紧课堂教学的同时,开展了一系列的语文课外活动,如征文、影评、演讲、辩论、读书活动、诗歌朗诵、学术报告等,并且创办了文学社刊物,为学生发表习作提供了一方乐土。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不仅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充实了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活动中使学生进一步认识自己,认识了社会,提高了对事物的判断力和语文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富有创新意识的语文实践活动也使学生学到了书本上所缺乏而学生真正需要的知识与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生语文创新能力。面对未来社会空前激烈的竞争,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刻不容缓,因此,在语文教学中一定要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生活,参加社会实践,在学习中运用学到的知识,发现、探求新知识,获得不竭的创新源泉。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 篇10

一、指导观察, 扩宽学生思维

敏锐的观察力是创造性思维是预备, 可以说, 没有观察就没有发现, 更不能有创造。观察是最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 观察是信息输入的通道, 是思维探索的大门。科学观察不仅要通过眼睛看, 而且要调动耳朵、手等感觉器官的参与, 还要进行积极的思维。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在学习过程中实现的。在课堂中, 尤其是物理这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指导学生学会观察更为重要, 观察现象是探究过程得以实现的前提。适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 展开丰富的想象, 是让学生获得物理发现、锻炼物理思维的有效途径。想象不是胡思乱想, 一定要有迅速摆脱现象表面干扰的敏锐的洞察能力, 使想象成为知识飞跃的联结。例如在《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中, 我在探究之前, 先让学生猜想:声音究竟是怎样产生的, 使学生明确探究目的、内容;再根据猜想设计方案, 引导学生选择合理的实验器材, 验证自己的实验方案, 验证中, 指导学生注重观察所产生的现象, 将科学的观察方法渗透给学生。这样既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二、设计概念冲突情景, 激发学生创新探究欲望

布鲁纳的理论认为:人们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 都涉及对现有类别有关的刺激输入进行分类, 如果刺激输入与人们已有的类别全然无关, 那么它们是不能被加工的。即使刚学物理的学生, 头脑中对物理问题的了解也不是空白的, 而是早已印上了之前的信息输入。这些“前科学概念”中当然包含了理解和误解, 这时就需要教师精心设计与该知识有关的实验和教学教案, 引导学生进行仔细观察、分析、比较, 透过种种非本质的表象, 看清实质性的问题, 激发学生的探索意识, 进而拓展创新思维。

教师如果善于利用这些学生已有的知识, 巧妙设计, 就可以变不利为有利。如提出:人离镜越远, 像看起来就变大, 是不是距离变化了, 镜中的像大小也变化了呢?这个结论显然与正确的平面镜成像规律是矛盾的, 但这是学生头脑中的“前科学概念”。这时可以请学生用两支等大的蜡烛做平面镜成像实验, 发现象和物等大, 原来的观念就会被推翻, 然后再提问:“为什么太阳看上去那么小?”于是学生就“顿悟”原来是视觉引起的错觉。又如:“力是维持物体运动的原因”等许多物理概念, 在物理教学中一直干扰着学生物理概念的形成和掌握,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设计上多动脑筋, 多想办法, 与这些“前科学概念”作斗争, 同时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 展开他们丰富的想像力。

三、通过动手实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传统的物理实验教学一般都是教师在讲台按照教材上规定好的实验步骤进行演示实验, 学生在台下观察, 对照教材进行验证, 缺少思发挥维的平台与空间。实验教学过程若只停留在看到现象这一水平, 那么离新课标的实验教学要求还相距甚远, 只有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实验, 对现象进行分析, 突破教材, 大胆设想, 充分发挥创新思维能力, 才能达到加强实验教学的目的。

教师在设计试验时, 应努力创造一种有利于学生独立思考的情景, 将学生始终置于探索者、发现者的位置。比如将许多物理课移到实验室去上, 就可将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索性实验。教师还应指导学生, 充分利用身边的一些简单的材料, 开展“低成本实验”, 主动地去探索未知世界。当创造和发现伴随着学生学习过程时, 学习将会充满乐趣, 将会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 发挥创新思维的强大动力。如教师在上“比热”课时, 启发学习提出“猜想”相同质量的不同物质的水、煤油同时加热, 对温度升高有三种预测:水比煤油升得快或慢或相同, 到底如何?请大家做实验, 让学生自己寻找答案。学生猜测的过程就是思维的散发过程, 再经过一定的实践验证, 从而可以完成整个创新思维的开发。又如讲解牛顿第一定律时, 学生看到小车从斜面上同一高度滚下后分别在不同表面上滑行不同的距离, 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得到阻力越小小车滑行距离越远的结论后, 这时就需要引导学生发挥思维去思考:若水平面绝对光滑, 小车的运动会出现什么结果?由此推导出牛顿第一定律。这样的思考过程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都十分有益。此外, 还可以让学生自己动脑、动手改进实验, 对实验进行反复设计、修改、完善, 不仅能有效地强化学生对原理的理解, 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例如:在探究欧姆定律时, 实验电路图中原先是没有滑动变阻器的, 但后来做实验时为什么要串上一个滑动变阻器。然后让学生充分地进行讨论, 完善实验步骤, 寻找完成实验的最佳途径。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开展和新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 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已成为当今教育工作中的重要任务。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不例外,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已成为当前物理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本文根据笔者多年的物理教学实践和经验总结, 主要分析了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以期对广大物理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初中物理,创新思维能力,培养

参考文献

[1] .马丽娜.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J].天津师范大学, 2012 (04) .

[2] .赵志敏.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中学课程辅导.2012 (27) .

[3] .陶承彬.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J].美与时代, 2012 (08) .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 篇11

一、注重问题内在情感激发, 创设良好学习空间, 增强学生创新思维主动性

高中数学教师在教学活动中, 要根据学生心理发展实际, 运用鼓励性教学语言, 帮助学生克服畏难心理.同时在问题解答活动中, 根据问题情境特点, 紧扣教学内容的情感目标和能力要求, 设计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情感的问题性教学环境, 使学生在学习感知问题情境中增强思维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从而奠定坚实的思维创新情感基础.

教学情境:某人为了观看2010年世博会, 从2001年起, 每年5月10日到银行存入a元定期储蓄, 若年利率为p且保持不变, 并约定每年到期存款均自动转为新的一年定期, 到2008年将所有的存款及利息全部取回, 则可取回的钱的总数 (元) 为多少?

上述教学情境, 是教师在教学“等比数列”知识点时, 根据教学内容的目标要求和重难点, 并结合学生情感特点, 所设计的问题性教学情境.通过对这一问题情境内容分析, 可以发现, 该教学情境将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储蓄问题”进行了有效地融合, 从而让学生在感知身边问题内容中, 实现对知识要点的有效掌握, 增强了能动思维的积极性.

二、重视问题丰富内涵彰显, 开展发散问题教学, 教授学生创新思维方法性

众所周知, 数学问题作为学科知识点内容展现的有效载体, 在体现数学学科知识点过程中, 有着丰富具体的内涵特点.常言道, “学而得法, 事半功倍.”从上述教学实际问题案例可以看出, 运用具有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发散性问题, 能够培养和积淀学生进行思维创新的有效方法和经验.这就要求, 高中数学教师在思维创新能力培养中, 要将发散性数学问题作为提升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要平台和法宝, 在问题性教学时, 根据学生学习实际, 设置出具有开放特性的数学问题, 逐步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分析问题、解答问题中, 领会和掌握进行类似问题解答的一般方法, 这样既面向全体学生, 又为学生掌握同一问题不同解题方法积累经验.

三、凸显问题知识概括特点, 实施探究问题活动, 提升学生创新思维效能性

教育学指出思维创新活动, 分为创新解题活动和创新探究活动两种形式.探究活动作为学生进行知识掌握的重要途径之一, 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新实施的高中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发挥学生能动学习知识的内在潜能, 设计具有探究特性的教学情境, 促进和提升学生探究思维能力”.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全面的、科学的、发展的教学理念, 将学生探究问题活动作为思维创新能力成效提升的有效补充, 有意设置探究性的问题情境, 并提供学生进行探究问题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在探究问题解答方法过程中, 发挥求异思维, 努力探寻不同解答方法, 教师并进行及时总结, 从而逐步提高学生不断创新思维的成效.

探究题1:函数的性质通常指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周期性、单调性、奇偶性等, 请选择适当的探究顺序, 研究函数undefined的性质, 并在此基础上, 作出其在[-π, π]上的图象.

探究题2:如图1所示, 在小山的东侧A处有一热气球, 以每分钟28米的速度沿着与垂直方向夹角为30°的方向飞行, 半小时后到达C处, 这时气球上的人发现, 在A处的正西方向有一处着火点B, 5分钟后, 在D处测得着火点B的俯角是15°, 求热气球升空点A与着火点B的距离. (结果保留根号, 参考数据:undefined

此题是教师教学“三角函数”时设计的一道探究性问题, 在这一问题案例中, 教师通过对该知识内容要点和重难点的准确把握, 并结合学生以往学习活动实际, 在解题过程中, 先引导学生复习巩固知识内容, 然后引导学生开展小组探究分析活动, 借助集体力量, 找寻出进行问题解答的方法, 教师作适当引导和点拨, 最后教师进行总结, 指出问题设置意图, 并对学生探究活动表现进行总结, 从而切实提高学生的思维创新效能.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王清艳 篇12

关键词:地理 教学 创新

高中教育以其知识量大,难度深著称,因此,如何在高中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一直是一个难题,作为一名地理教师,我努力在教学过程中推行素质教育,并在课堂教学中让课堂“活”起来,逐步发挥学生的特长,了解学生,并因材施教,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尽可能的提高,也逐渐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素质。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我认为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过程中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方面,先从理论上了解当今的教育理论,并认清地理学科的重要性。《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教育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的精神。在地理学科的教学中也是如此,因此一名教学工作者在地理课教学中也应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心理素质,注重个性化教学,让学生在共同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同时,发挥自己的潜力。

地理学科的内容包罗万象,是学生认识世界的窗口,而目前地理教材更注重与实际结合,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认识家乡,认识祖国,认识世界,认识自然,在此基础上培养自己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在实际生活中体现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思想意识,同时地理课教学中会渗透一些市场经济的意识,培养学生实际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把所学知识合理分析,活学活用,培养新型人才。

这样一个学科在素质教育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无论德育、教育各方面都有其优势,因此,在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中也会发挥其巨大的魅力。

第二方面,在理论基础上改良自己的教学方法,认真思考,在教案中有所体现。目前的地理知识可以大致分成两类,人文地理和自然地理。但在理解时可以分为抽象知识和形象知识两类,这两类知识各有特点,因此在教案编写中要注重分类讲授,用不同的方法加以分析。

形象知识,易于理解而且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可以让学生自己举例说明某个知识点。例如,环境保护这一部分,可以让学生例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的例子,进行分析,分析其利弊,并思考如何解决此类问题,从而引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使学生对此知识点的学习形成一个连贯的思维模式。还有些知识,虽然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但学生很少接触,不完全清楚其内容,可以在教学环节中采用相应的教学手段(如多媒體教学),让知识形象生动的展现在学生面前,并运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让学生活学活用。

针对以上问题,教案改革、教学方法更新已经成为教学的一个必要改进方面了,因此,作为一名教师应努力思考,想出多种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完善自己的教学工作。

第三方面,具体落实到实践中去,把先进的教学理论应用在实际教学当中,在课堂上普及素质教育,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

地理课是一门趣味性很强的学科,在这门学科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如何让地理课“活”起来,让学生接受起来不枯燥,是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在教学中必须加入多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培养创新素质的目的。而最有效的教学方法就是在课堂中得以展示,因此,课堂的教学环节一定要紧紧相扣,随时引起学识的注意,让其劳逸结合,达到预想的效果。在课堂环节的设计方面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彩引导,吸引学生

在课堂导入环节中,导入一定要精彩,最好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不时带给学生惊喜,让其提高学习的热情。例如,常规的教学是教师说教引入,可以用一些有趣的例子,但多媒体引入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可以用学生熟悉的电影、动画等新颖的方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课堂教学中,这种引入方式的效果更为显著,学生证堂课的学习热情更高。也增加了一些现代气息。

二、思潮起伏,环环相扣

如何做到一节课下来学生都能紧跟、理解呢?一定要在具体的教学内容上下功夫,在讲授过程中,注重各知识点的关联性,多方联系,建立思维线索,起到环环相扣的作用,目的是使思路顺畅,易于理解。同时好的知识也要通过各种启发、引导手段让学生吸收理解。因此,让学生思潮起伏是一个维持其兴趣,保持其学习热情,培养学习积极性的一个方法。我们可以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一文中,冷锋、暖锋的形成可以用多媒体分步演示,让学生脱离书本,归纳总结其形成过程,课件中注重色彩、声音的变化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代表不同事物的图像、颜色要有明确的区别,以便于学生认真观察。采用直感直观方法让学生掌握、理解该知识点,并留下深刻印象。

能够完成教学任务的方法有很多,如:讲授法、启发法、直观法、逻辑法、复习法、考核法等,重要的是如何灵活、准确地加以运用以起到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发学习兴趣的作用。如此学到的知识在其创新素质培养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灵活多变,活学活用

在教学过程中,不要拘于某一种定式,要灵活多变,可以在教学中认真听取学生的意见和建议,在课堂上尽可能解决学生的一些合理要求,并对不合理意见做以纠正。例如,可以根据学生争论的话题,随堂设置一些小型议论,让其各抒己见,探索结果等,但不要影响正常的教学进度,这种灵活多变的课堂氛围,对于学生个性化思维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激发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热情,努力把知识转变为自身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

四、课前课后,连贯教学

在教学中可以布置一些课前、课后作业,让学生动手解决课堂将要出现、或没有解决的问题,但不要留太多作业,以免打消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教学从课前到课后连贯起来。

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完成的,是需要在实际教学中不断探索、创新、实践,才能实现的一个目标。相信,在素质教育不断推行的中国,学生的创新素质会不断提高,会为祖国做出巨大的贡献。

浅谈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3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设计,思维培养

高中数学新课标从教学理念、课程内容到课程实施都发生了较大变化.要实现数学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 教师是关键, 课堂教学是主渠道, 教学设计是实现课程目标、实施教学的前提和重要基础。因此, 在高中数学教学设计中必须充分考虑数学的学科特点, 高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以及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学习需求, 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掌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数学思想方法, 发展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 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 提高数学素养, 使学生对数学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

一、重新审视基础知识, 注重基本技能训练

1.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教学中应强调对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的理解和掌握, 对一些核心概念和基本思想 (如函数、空间观念、运算、数形结合、向量、导数、统计、随机观念、算法等) 要贯穿高中数学教学的始终, 帮助学生逐步加深理解.由于数学高度抽象的特点, 注重体现基本概念的来龙去脉.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实例抽象出数学概念的过程, 在初步运用中逐步理解概念的本质。

2.重视基本技能的训练。熟练掌握一些基本技能, 对学好数学非常重要。在高中数学课程中, 要重视运算、作图、推理、处理数据以及科学计算器的使用等基本技能训练, 但应注意避免过于繁杂和技巧性过程的训练。

3.审视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随着科技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和数学研究的不断深化, 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也在发生变化, 教学要与时俱进地审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例如统计、概率、导数、向量、算法等内容已经成为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对原有的一些基础知识也要用新的理念来组织教学.例如, 立体几何的教学可从不同视角展开——从整体到局部, 从局部到整体, 从具体到抽象, 从一般到特殊, 而且应注意用向量方法 (代数方法) 处理有关问题;不等式的教学要关注它的几何背景和应用;三角恒等变形的教学应加强与向量的联系, 简化相应的运算和证明。

二、以问促思, 培养创新思维

以问题作为教学出发点, 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案时应避免直接以感知教材为出发点, 而应把教材上的公式、定理等知识点融入需要学生探究的问题, 唤起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课本上给出了一个例题:求证斜棱柱的侧面积等于它的直截面的周长与侧棱长的乘积, 这道例题并不难解答。问题是:为什么要这样计算侧面积?鉴于学生已经学过了直棱柱侧面积的计算, 还可以提出类似问题:能否用求直棱柱侧面积的方法 (侧面展开) 研究斜棱柱的侧面积?有的学生马上想到利用割补的方法, 所得展开图形的一边长恰好是原图形复原成棱柱后的直截面的周长, 另一边等于原棱柱的侧棱长, 矩形面积等于斜棱柱侧面积, 即侧棱长与直截面周长的积。在学生领悟的同时, 这样的探索性质的方法也深深地烙印在学生的脑海中。

三、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培养学生勇于质疑的精神

教师要善于引导和启发学生从熟视无睹, 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现新东西。这样做不仅能发展学生的观察力, 强化学生的好奇心, 而且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数学思想的掌握与辐射。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教师一定要高度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要多看学生的成绩和优点, 多看学生思维中的合理因素, 并及时予以鼓励。对爱提“怪”问题的学生, 不要动辄训斥, 轻易否定, 而要善于发现他们思想的闪光点, 要采取多种方法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习题教学中采用一题多解、一题多联、一题多变、一题多问, 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联想能力及思维的流畅性;采用多题归一, 训练求同思维能力;用整法解题, 锻炼统摄思维能力;用反证法、倒解题等训练逆向思维。同时培养学生勇于质疑也不可忽视, 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则诱发探索, 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科学发明与创造往往是从质疑开始。质疑就是要善于寻找事物产生的原因, 探求事物发展的。教师应把质疑和解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要求学生自己预习教学, 进行独立思考, 发现疑难, 提出问题;二是要设计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疑难问题, 尤其对教学中疑点和难点以及比较含蓄或潜在的内容, 启发学生思维探讨, 逐步解疑, 在探索中有所发现和创新;三是鼓励学生间积极争辩, 陈述矛盾, 各抒己见, 揭露弊病;四是组织学生间相互批改作业, 评阅试卷, 发现问题, 改正错误。

四、加强现代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整合

随着时代的发展, 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对数学课程内容、数学教学、数学学习等方面产生深刻的影响。如何使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多的帮助, 是教学设计值得关注的问题。使用现代信息技术的原则是有利于对数学本质的理解.教学设计在处理某些内容时, 提倡使用计算器或计算机,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概念, 探索数学结论, 还应鼓励学生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处理繁杂的计算, 解决实际问题, 以取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探索和发现数学的规律, 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另一方面, 现代信息技术不仅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上可以发挥巨大的潜力, 而且可以渗透到数学的课程内容中来, 教学素材应注意这些资源的整合。此外, 在教学设计中, 也要注意恰当使用信息技术, 以便于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学习有关数学内容, 探索、研究一些有意义、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上一篇:担保人承诺书范文下一篇:圣诞节幽默贺卡祝福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