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精选14篇)
一、什么是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应该分为“直接反思”和“间接反思”两种。“直接反思”是指上课教师根据他人对教学过程提出的意见或建议去充实并提高自己教学能力的行为。“间接反思”是指指导教师、观摩教师以及组织领导者们对上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上体现的能力产生反应、对观摩教师自己所表现出的行为、责任与工作态度方面进行客观性思维整理的行为。教学反思主要是通过体育教师组织的公开观摩课形式促使体育教师去反思,教学反思必须是教师本人自觉主动和积极的意愿进行。通过本次观摩课后,笔者就避开优点,着重从弱点方面进行剖析。
二、背景浮现
上课教师:A老师(中教一级);上课班级:八年级2班,男生32人,女生17人;内容:高抬腿跑(水平四);上课时间:中午12:30-13:15(为了让大部分体育教师能够参加,特别调了课);课堂时间:45分钟;场地:八跑道田径场百米跑终点端;教学质量评估:质量较低。观摩队伍工作质量:低。
三、观摩课组织目的与反思对象的提出
(一)观摩课组织的目的意义是什么
组织观摩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专业能力,提高教师在教学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组织教师队伍进行某些项目的教师公开观摩课是最好的方法和手段。但是,如果队伍对观摩课上出现的问题不能作出及时合理的评价,不但使观摩队伍组建失去了意义,而且会使任课教师在教学上产生误区。
(二)反思的对象与反思的因子是什么
确切地说,教师的教学反思对象应该包括多个对象或群体,即上课教师个人、指导上课的教师、观摩教师人群、组织领导人员。各对象反思内容因子不一样,任课教师主要是教学能力,包含备课,策划创新、组织安排等。如考虑学生群体(如安全问题,下大雨、太阳猛烈暴晒等),指导教师则是自己的指导能力能否被他人信任等;观摩教师人群则是工作态度是否端正,观看课与欣赏课的能力,评价是否科学与合理,执行中是否带有个人情绪等;组织领导人员主要集中在全部责任方面,除了以上对象的内容因子外,是否起到了监督和处理过程出现事态的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能力。
四、体育教学反思的思路与内容因子有哪些
为什么会出现教学质量低,评价质量低?从本次观摩课总体情况与结果分析,是对体育教师最好的反思。
(一)观摩课的思想反思
由于本次观摩课事先没有做够准备,在组织思想上没有积极展开动员,导致本次公开课的质量较低,这是组织领导人员要自觉反思的重要方面。即必须要对队伍进行五方面的思想统一。
1、把握核心
以提高教师教学业务水平能力为核心,检验任课教师教学能力和观摩教师观摩学习的能力。评价要合理,不能存在任何个人情感,情绪或虚假行为。
2、达成目的
在课堂上教师既要求学生在掌握技术的同时,必须提高学生的技能以至达到锻炼身体,又要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的双向目的。
3、公正严明
把握对上课教师的合理评价,能够真正体现任课教师存在的优缺点,但在评价时可以把优点简单叙述,而不足的方面则应大刀阔斧地提出探讨。
4、从严整合
要求对观摩教师、指导上课教师、组织领导人员以及任课教师之间的“情感”要有机融合,理顺彼此之间的目的和任务。在观摩课前期最好先同上课教师沟通,让教师乐意接受,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工作,故组织领导人员不能带情绪去指定某个教师。
5、盲评量化
采用盲评量化具有必要性,从本次观摩课结果发现,析评会上各教师的发言都是赞多批少,忠言逆耳的讨论几乎听不到。但是从不留名的纸质资料的显示,恰好与析评矛盾,这样对任课教师非常不公正,到底哪些是优点可取,哪些是缺点需要改进尚不清楚。对教师的评价中采用盲评量化和会议讲评双向总结更能彰显评价意义。
(二)观摩课上教师们必须反思的因子
从观摩课现场获得的资料发现,大多数教师看到什么就写什么,全体观摩教师记录的内容很散,没有一个系统性,可谓是老生常谈,没有创新意义,比较难体现出实质问题,通过反思认为,统一内容因子,有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和观摩课质量。
1、反思教师上课时的工作态度(认知情感)
这个因子主要观察上课时教师的心态行为,教师是否愿意承担本次的公开课是非常重要的。就本次课言,教师从上课前直到最后下课止,均没有亲近过学生,也没有了解和学生沟通,这种状态下,即使教师脸带笑容,也不能说教师有饱满的上课精神。析评会上观摩教师特别赞许A老师的教态,做到关心学生等好评,这会对A老师产生误区,认为自己这样对待班里的学生就可以了。
2、反思课堂上教师体现的专业水平能力
专业术语不精通,讲解能力有待提高。A老师对“高抬腿跑”的动作示范很标准,很到位,不足之处是技术原理讲的不透,尤其是专业术语比较欠缺,如膝关节、踝关节、髋关节、躯干等与动作技术相关层面没有讲解清楚,只是用手拍打或触摸高抬腿跑时相关的几个部位。说明老师对人体解剖学、运动生理学理论课程的学习不够扎实。那是否在大学期间类似的课程考核要求不严格的问题也值得间接反思。
3、反思学生学习的氛围
学习参与练习热情不高。学生组队时间较长,男、女生分开站队考虑不周到,起码对本次课的内容是不太合适,因为高抬腿跑练习过程中,男生速度要比女生快,男生用22秒完成一轮,女生则用了30秒完成。所以整理队形时,女生应均匀安排在纵路队列的同排位置比较合理,使学生做到同步练习。
4、反思学生掌握技术提高技能的程度
没有达到(水平四)要求。学生在做高抬腿跑练习时,手型与摆臂没有强调正确动作,并且腿部分的太开,呈“V”字型跑,全脚掌着地,重心不稳形成左右颠簸严重。反思认为指导教师也有责任,在出现问题而A老师没有发现的情况下,指导教师应当及时提醒。
5、反思课堂上学生练习的强度与运动量是否合理
整堂课的密度与强度分别是28和132,基本达到目的。析评中有提议过大,也有提议过小。说明老师们对强度与运动量的关系也没有弄清楚,对体育教学基础理论研究不透切,对这方面的知识也应该进行反思,教师们到底掌握多少。
6、反思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是否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A老师缺乏敏锐的观察能力。例如:第3、4排有几个同学在玩小动作若干次,学生口袋有手机等老师却没有察觉;100米终点线前端4米处有个1平方米的无盖下水道口。老师也没有采取安全措施,如提醒或调动队伍离开等信号。因为教案中有强调注意事项,但在课堂上没有体现,盲评教师均没有提及有关安全问题,而在安全教育内容评价中给出了10分(满分)。说明老师只看教案,忽视了实践操作的过程。
7、反思评价教师的工作态度
工作态度不认真。有些比较明显的问题观摩教师都没有看出,比如太阳正对着学生脸面猛烈暴晒,没有调整队伍方向,高抬腿跑练习距离太长(35米)等。观摩课上观摩教师不严肃,闲聊与课堂无关的内容,嘈杂声较大。交谈时得知,观摩教师不愿意利用这段时间进行公开课,产生个人情绪。组织领导人员没有及时提醒和制止,这个问题也是值得领导人员的反思。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通过本次高抬腿跑教学观摩课的反思后发现,任课教师(田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观摩教师工作态度需要端正。组织公开课观摩课前,组织领导人员应先有个会议,先从思想上对观摩队伍做好工作,强调观摩思路和内容因子。
2、反思对象必须包括
①任课教师本人
②指导任课教师
③观摩课教师群体
④组织领导人员以及学生的受益方面。
(二)建议
为了体育教学队伍的壮大发展,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建议在日后的观摩课开展前先有次组织会议,要求做到五方面思想灌输:
①把握核心
②达成目的
③公正严明
④从严整合
⑤盲评量化;
七方面的内容统一:
①教师上课时的工作态度(认知情感)
②课堂上教师体现的专业水平
③学生学习的氛围
④学生掌握技术提高技能的程度
⑤课堂上学生练习的密度即强度与运动量是否合理
⑥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是否有敏锐的观察能力
为什么现在的教育必须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这是因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式 (即便是优质课的设计) 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一.孤篇教学, 有点无面
传统的模式中, 教师往往只注重对一篇课文的探究, 而往往忽视对整个单元、整册书甚至整个教学阶段的把握, 因为他们往往没有注重这篇课文真正的地位, 因而也不会去审视编者的意图。他们不会实现由教教材向用教材教的转变。因而也无法去思考这篇课背后所涉及的政治、思想、文化价值。因而, 即使课堂设计很热闹, 学生掌握的知识也会很有限, 学生也只是学一课忘一课, 而没有弄清为什么学习这篇课文, 这篇课文与自己的生活、时代有何联系, 因而也不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名为“新设计”, 实成“新牢笼”
课堂40分钟, 往往由教师包办, 虽说有些优质课也是由老师苦心设计的。然而设计者, 必有其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安排。虽然任何教学都会有流程设计, 然而过细的设计即便也有学生自主探究的环节, 但这探究的时间、空间又有多少?我也听过无数的优质课, 统算了下, 每节课留给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时间不超过10分钟。试想用10分钟去挖掘他们想知道的东西这无异于白日做梦。所以教师给学生抛出一个个他们预先知道答案的问题 (即笼) , 让学生简单思考即罢。这与让学生进笼有何差别?
三.“问———答”模式, 形成依赖
我们很多勤恳敬业的老师都信奉韩愈的“师者,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这句话, 却忘记孔子的“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名言。因此对学生提问题的态度大加赞美, 对学生的问题有问必答。真可谓是殚精竭虑, 诲人不倦, 然而我们知道, 知识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长期习得的过程, 如果我们对学生的问题有问必答, 势必会削弱学生探索的热情。非洲为什么有很多懒人, 只因为食物来得容易, 我们为什么有很多懒学生, 只因为学生“题来张口”, 教师“有问必答”。
四.“面对全体学生”变成“妨碍多数学生”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所设计的教学问题往往面对全体学生, 当然有些优秀的教者也会在题目难度的设计上有一定坡度, 但我们观察到, 不加区分的面对全体, 对于那些基础好、能力强的孩子, 他们很快就能完成习题, 因而他们要用很多时间去干等, 而这等待的无聊与苍白, 只有他们能深知。而基础差的学生, 他们跟不上节奏, 课堂的紧张、压抑让他们想逃避。其实无论是等待, 还是紧张, 其实对学生都是伤害, 它让前者由精英变凡夫, 使后者由凡夫变得叛逆。
五.有限的学习交流, 不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
随着社会的进步, 学生个性的张扬, 许多学生希望有自己的主张、见解, 希望能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思想、才华, 然而有限的交流时间让很多想说的孩子都没有机会。另外这些交流自然往往是老师提出的而不是学生在探索过程中生成的, 因此, 这种被限制的“自由交流”实际上并不能保持孩子长久的兴趣, 更不利于学生探索热情的提高。
六.课堂的总结往往重知识, 轻评价
一般传统教学中, 总结往往是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它能帮学生梳理知识, 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印象, 然而教师往往忽视了对参与学习的人的评价。长期以来的暗示会让学生以为努不努力一个样, 答与不答一个样, 这将极大地挫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给学生习惯的养成带来灾难。
那么, 该如何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呢?我以为可从以下几点进行尝试。
首先, 教师要熟悉教材系, 高屋建瓴, 为学生撑起一片探索的天空。
教师的任务决不仅是把每一篇课文教好, 还要注意思考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探知的欲望, 这就要求教师熟悉整个阶段教材的设计, 领悟编者的意图, 明确单元培养目标。此外, 教师还应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去透视每一篇课文背后隐含的历史、文化价值 (即大主题) , 力求将课文的教学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例如讲《拿来主义》, 可引导学生就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和传统文化进行探究, 并联系社会对圣诞节、情人节、哈韩、哈日等文化现象进行思考。讲《阿Q正传》可从国民性的弱点进行探究, 以便更深刻认识周围的人。这样学生能将所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并用所学指导生活, 从而能广阔地认识人、社会、宇宙。
其次, 粗线条的问题设计反而能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探究空间。
我们说语文教学应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为主, 虽然如此, 我们可让学生在大主题的探究中自主决定听、说、读、写的内容。如讲《拿来主义》, 我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看待外来文化和本国传统文化, 各小组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对课文的学习, 同时动手查有关资料以及相关评论, 并对这一问题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 这样学生可自主决定材料的取舍, 并通过合作探究, 归纳出一个集中的主题, 规范成文字, 准备交流。在这过程中, 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极大的锻炼, 同时学生也享受到了更多的自由。反之, 如果教师问题设计过细, 则往往会束缚学生自主能力的发展, 也不利于孩子自我效能感的发现与提升。
第三, 教师应做学生探究的指南针和攀登的“脚手架”。
给学生自由学习空间虽然是好的, 但对于学习能力不很强的学生往往会心生迷茫。这时教师就应从知识、技能上提供支持。给学生适当的指点帮助, 甚至为学生提供查阅资料的工具。但切记, 指点帮助不等于提供答案, 剩下寻找的过程只能让学生自己完成。只有这样, 才能让学生掌握更多, 探讨更深, 乐趣更大。
第四, 与任务相配的练习要有差异性, 以促进不同学生自我效能的提高。
对学生任务的安排以及最后练习的检测, 教师应在保障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 安排难、中、易等各种题型, 每个学生在各自能力训练范围内自主选择所做题目, 教师对难易不同的题目可在分值设计上略有不同。这样对于一些成绩好的学生能激发他们挑战难题的勇气, 使那些较差的学生在完成低分题后, 自觉向中等题进军。事实证明, 难度越大的题目越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而学生也可在答题成功中促进自我学习效能的提高, 进而促进自身素养的提高。
第五, 搭建学生交流平台, 最大限度地促进学习交流与互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几乎所有的学生都有了手机, 然而如何引导学生利用好手机网络, 最大限度地帮助学生学习, 成为我们思考的问题。我们可利用这一有利条件, 创建一个班级Q Q群, 让学生随时碰到问题随时进行交流。此外我们还可在教室开设交流角, 让学生将疑问用便签贴在交流报上, 然后互相解答。这样学生在规范自己言行的基础上定会充分享受学习交流的乐趣, 从而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第六, 总结交流, 做好科学评价, 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 每个小组都会有自己的成果展示, 这时我们就可组织学生进行全班交流, 另外教师应注重对学生探索热情、态度、组织方式、努力程度、进步程度等方面的评价, 充分肯定学生好的方面, 同时针对不足提出看法, 鼓励学生不断进取。
风流人物数当代, 大好春光看今朝。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 中国教育的改革必将走过烈日炎炎的盛夏, 迎来硕果累累的金秋。我坚信我们每一个教书人心系教育, 锐意进取, 打破传统教学模式, 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我们定会实现“少年雄于地球”“国雄于地球”的美好愿望。
摘要:审视当下的语文课堂, 切实存在许多问题:孤篇教学, 有点无面;名为“新设计”, 实成“新牢笼”;“问——答”模式, 形成依赖;“面对全体学生”变成“妨碍多数学生”;有限的学习交流, 不利于学习兴趣的保持;课堂的总结往往重知识, 轻评价等等现象, 语文教师只有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 切实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真正把教学搞好。
1.对于基础知识的教学过于细碎,课堂上进行重复训练,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2.合作学习流于形式。“讨论”成为摆设,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互动和交流。不能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分工合作的关系,目的与作用并不明确,为方式而方式,导致走向形式。
3.产出与投入比率低。课堂上,大量的时间用在教师串讲串问理解课文内容上,师生共同投入的时间和精力多,但学生语文能力提高缓慢,读、写教学严重脱节,学生表达能力低下,作文内容“假、大、空”。
4.学生学习被动,“他主”学习仍然占据教学舞台。课堂教学老师包办太多,学生自己读书的时间少,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不是用教材,而是教教材,把语文教学引入死胡同,只在课本的语言文字形式上兜圈子。
5.教学方式单调,学生学习热情不高,参与少。教师唱主角,少数优生唱配角,多数学生当观众。
以上这些误区使语文教学迷失了方向,大部分学生不喜欢语文了。早晨的晨读课比上课还要静。课堂上读书的声音也是越来越小,读书的情绪也消失殆尽。学生的厌倦和老师的忽视,直接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语文教学在这种状况下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大大降低,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深受影响。那么,怎样提高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呢?我认为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努力:
(1)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生兴趣的激发,魏书生说:“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是语文教师提高语文教学的前提条件,教师通过多种渠道使学生对语文学习一旦产生了兴趣,就想冲破重重阻力进入空间轨道的飞行器,基本上可以靠惯性自行运转了。”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呢?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语文水平和教学技能的提高,是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础。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一个教学效果优良的老师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知识丰富。语文教师只有做生活的有心人,做信息的采集者,不断吸取各种知识,引入知识活水,才能在语文教学中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加强对学生的熏陶,引导学生学好语文。
其次,经常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比如:课本剧的表演,朗读比赛,成语接龙,谜语猜测,办报比赛,主题班会等。在竞争中领略成功的喜悦,刺激学生学语文。
再次,多表扬,多鼓励,多发现学生的闪光点,为学生每一个优点喝彩,为学生每一次进步叫好,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增强学生学语文的信心。
最后,利用第二课堂让学生欣赏名家名篇、名段、甚至好歌词,让学生领略其中的丰富内涵,领会语文的博大精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新一轮的课改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不再是单纯意义的教书匠,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这就明确规定了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我们必须把课堂的主动权真正的教给学生,打破过去教师“满堂灌”和“填鸭式”的教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气氛,要把尽可能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和语文实际能力水平的不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回答难易不同梯度的问题。在课程改革进程中我们的教师不应是权威,而应是学生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师生关系是完全平等的,朋友式的。尤其是要把眼光投向全体学生,且不可使课堂只成为部分优秀学生表演的场所,而让另一部分学生边缘化,沦为“学困生”。作为我们老师,有时为了提高“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上有意识地为他们提供更多表现的机会,当一个问题学困生能回答时,尽量让这些学生回答;无论多么离奇的设想或多么低水平的答案,都要给予真诚的鼓励。通过课堂问题情景拨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琴弦”,让学困生对语文课堂投入挑战的热情。
(3)交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
语文课程是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具有多重功能和奠基作用。与理科相比,语文没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学语文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没有时间的限制,地域的约束,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生活处处有语文。教好语文就得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学生学起来就轻松了。“积千累万,不如养成好的习惯。”因此,教师要不断鼓励并适当要求学生长期坚持利用工具书自学的习惯,长期坚持课外阅读的习惯,长期坚持多观察、多思考、多练笔、多积累的习惯,长期坚持诵读文章的习惯,长期坚持课前预习的习惯。只要学生坚持做到多听、多看、多说、多读、多写,具有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探索的学习精神,一定能提高农村学生语文的综合水平。
语文学习的方法不只这些,教学生做生活的有心人,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农村学生的语文水平一定会大有改观。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总之,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为我们广大的教师提供了更宽阔的舞台,作为教师应该以积极地姿态投身到这场课程改革中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找到适合自己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不能矫枉过正。
一、抢前抓早
进入高三,短短一年时间里,既要学习新课程新内容,又要复习课本,又要进行大量的模练。这么多的任务,如果没有一个教学的整体观,不抢前抓早,势必造成走马观花的结果,师生都会疲惫不堪,实际效果不佳。因此,教学上要有整体观念,抢前抓早是非常重要的。具体说来就是在高一高二(尤其是高二,因为高一学生刚上来,教学速度不宜太快。)的时候加快教学进度,侧重能力训练,不宜大量做题。另外就是充分利用好课余时间。
二、整合教材
名句名篇填空一直是高考的必考题目,而且名句名篇的积累亦是加固学生文化积淀的很好途径。因而进入高三我们要利用好《中学生必背古诗文》,这样学生有章可循,每天背诵几首或几篇,效果不错。
三、由浅入深
语文是一个整体知识体系,复习语文不能把它支解开来对待,一盘散沙的,头疼医头,脚痛治脚。从第一题的字音字形开始,到下面的词语的义,病句的修改,再到后面社科文、文言文的阅读,基本上遵循了由浅入深、由点到面的过程与原则。选题时切不可过难过深,违背复习规律,使学生丧失自信心。
四、知能过手
高三复习要注重知识和能力的过手, 提高复习效率, 搞好高三的“讲、练、评”三个环节; 要针对学生实际, 每一节课要有一定的信息量。 知识和能力过手, 很大程度体现在“讲、练、评”三个环节上。“讲“就是要透讲,“练”要精练,“评”要深评。三者之间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所谓“透讲”:即高三复习课应力求避免与平时教学的简单重复, 教学要创新, 要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训练,要注意变换角度, 注意总结规律。所谓“精练”, 就是不搞题海战术, 精心选编习题, 这一步很关键,学生一定要做,坚持学生不做老师不讲的原则。所谓“深评”, 就是评讲课不能仅对答案, 而要剖析、阐释, 要增大授课的信息量, 兼顾基础与能力。但一学期下来,坚持得并不是十分好。
五、指导读写
尽管高考复习任务繁重,但不能忽视利用课余时间阅读。例如中国古典诗歌、现当代散文名著,填补学生荒凉的阅读园地。指导学生每天阅读,可利用做其它科目习题疲倦的时候进行阅读。阅读的时间每次不宜过长,要细水长流。我们更不能忽视作文自我训练,毕竟作文是所有高考试题中赋分最多的一道题。这段时间主要是要做好作文的整理工作。一是收集自己的作文习作,认真总结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二是要学会整理充实自己的作文素材库,关注当前社会在政治、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发生的重大事件,积累写作材料;三要善于整理自己的思想,要将自己对社会、人生的一些积极、昂扬、向上且较为深刻、带有个性色彩的思想认识储存起来。
其次,对学习过程应注意形象性、生动性。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教学,能减少历史学习的枯燥感、抽象感,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入度,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方面,历史独具优势,因为历史是昨天的社会生活。我们可以通过多媒体,把昨天的社会生活如人物照片、相关资料、事件过程等内容直接搬入课堂,避免抽象的说教;还可以通过场景表演、新闻报导,增加体验感;通过结构图、坐标图,增加清晰感,还可以给历史人物制作名片、简介,以目击者、过来人身份讲述事件,通过语言的感情色彩、相关知识的丰富具体、表达的悬念条理等实现生动性。
最后,对评价应注意正当性、启发性。我们作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给今天提供启发,不对历史人物、事件作出评价,就不能吸取经验教训,给今天的社会生活、人生实践提供借鉴。但评价要注意正当性和启发性。对历史人物、事件要按照对社会发展是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这一基本尺度进行评判,但是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往往具有双重性,比如林则徐、左宗裳既有反抗外来侵略的一面,也有镇压人民的一面,对他们必须要按照一分为二的观点作出评价,这样才是恰如其分、尊重历史。
★ 中学历史课后教学反思
★ 找准切入点,突破重难点的语文教学反思
★ 中学历史教学
★ 中学历史教学论文
★ 语文教学反思重“三点”
★ 初中英语感叹句和祈使句语法重难点
★ 中考化学重难点记忆口诀
★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重难点探讨论文
★ 高三物理重难点知识点总结
摘要:
我国对于反思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反思这种思维方式开始被运用到教学上,这就是所谓的“反思教学”。将“反思”引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来,无疑会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大有裨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运用“反思”并收到良好效果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寻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
反思;中学语文;应用
反思是人类的一种特有思维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回忆、思考、评价经验的活动过程。首先将“反思”与”教学”联系在一起进行系统研究的第一人是美国教育家约翰杜威。我国对于反思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反思这种思维方式开始被运用到教学上,这就是所谓的“反思教学”。将“反思”引入到语文教学实践中来,无疑会对提升教学质量,提高教师素养大有裨益。如何在语文教学中科学运用“反思”并收到良好效果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探寻的重要课题。
一、教师要增强对反思教学认知的主动性
反思性语文教学的实施需要具备良好的条件。首先作为教学主体的教师,要重新实现角色的定位。要彻底改变在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中心地位和作用,传统的语文教学很注重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师是教学整个过程的把控着、主导者,注重教师在灌输知识过程中权威作用的发挥,忽视学生作为接受主体的作用存在。因此在反思想教学中,首要的是要求教师转变角色,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最大程度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重新界定自身需要掌控的知识结构。教师需要掌握的不仅仅是熟练的语文知识而且包括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只有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并得以顺畅应用,才具备了反思教学的基础,语文反思性教学实际上就是对语文教学过程中知识与技能诸要素进行评判调整的过程。教师只有深化掌控了对语文教学的评价能力才能有效地开展反思性教学。再次在反思教学中,教师主体自我反思意识的培养树立至关重要。要时刻提醒自己在语文教学中自觉运用反思手段,逐渐形成系统理念,推动教学的良性循环。此外,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开放的过程,不能只是一个老师在闭门造车,要充分认识到这个过程的完成还需要团队的支持,惟此才能走出当局者迷的怪圈,使语文教学效果的评价具有真实性、客观性。所以语文老师之间要互相听课、评课,科任老师对于同事的意见建议要充分重视,认真反省。语文教学的反思内涵及取向是多方面的。居于首位的就是要针对语文学科本身进行反思。要充分认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坚决克服只重学生对语文知识与语文技能的培养,也不能只重视对学生人文情怀和思想品质的熏陶提升。语文老师要善于把控语文课的理性与情感的合理维度。老师不但关注学生语文知识与语文能力的获得,也要重视对学生心灵的启迪,美感的陶冶。让学生学会用语文能力去体悟生活的真谛,去认知社会的真善美。其次要做好突发情况的反思。在教学过程中,不是每时每刻每个教学环节都和预定的程序密切吻合,有时课堂会出现一些备课之外的问题或情况,教师虽没有事先的预案,但是在特定情境下却能通过不自觉地发挥自己潜在的知识结构或实践智慧使突发情况得以顺利解决。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尤其要做好总结和反思,存真去伪,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感悟,对今后的教学工作起到助推作用。语文教学反思还要善于区分真问题和假问题。语文教学过程是很复杂的,教学的每个环节都可能出现一些问题,但有些问题是确实值得去思考研究的,另一些问题则没有思考研究的必要,这就需要语文老师要调动自己的智慧,进行科学辨析,选择提炼出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穷尽本源达到挖掘该类问题表象下所隐含的问题的多样性,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新角度、新思维、新逻辑。
二、中学语文教学反思在实践运用过程中重点是语文教学手段的反思
语文老师进行教学反思是需要借助一定的手段或载体的。首先是需要有一定理论作为支撑。社会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是这种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之一,并非独立于社会生活之外,所以,语文教学反思自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认知与实践活动。所以语文老师在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在具有充分的语文教学理论的同时还需要具备更广泛的其他有助于教学反思的社会理论知识作为支撑,因此语文老师就必须要多学习多实践,既广泛涉猎,又博观约取,为教学反思铺垫坚实的理论基础。再者要养成良好习惯,撰写教学反思。语文教师要善于主动将自己或他人身边每天发生的事件以及自己对其看法记录下来,加入自己的深入思考记录成文,这对语文教学是大有裨益的。反思能带来自身理论水平的提升,反思也能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语文老师也可以建立自己的语文教学档案,将自己的教学心得、教学日志进行分类归档。归档的标准可以有多种,它的好处在于,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对既往教学实践、教学经验的再度翻检、思考、提升。同时教学反思是需要研究探讨的。反思也包含对未来可能达到效果的展望,这种展望是建立在对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基础上而生发出来的,语文教师群体可以一起立足现今对未来的语文教学开展探寻研究,这种模式会包含活力,因为它是建立在群策群力基础上的美好期待,充满理想但又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当今网络媒体日趋发达,语文教师也应与时俱进,充分利用微博、微信、QQ等传媒平台,用教学反思与教学日志的“电子版”来实现网络共享,接受更广泛的意见建议和批评指导,开阔眼界提升品格,增强实力与内涵。与此同时,教师还可以将自己的教学录像上传至网络平台,积极向专家学者请教、切磋,善于集多方智慧于一身,总之只有乐于打破惯常思维定式,才能取得不同于常人的收获。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2.
一、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
较之汉族学生, 民族中学的学生对语文不够重视, 语文的“尴尬”在很大程度上直接表现为不少学生对这一门课缺乏兴趣和学习的热情。原因有三方面:
(一) 看重“实用”的风气使语文变得无足轻重
在一种重实用的普遍风气中, 语文这门以“无用之用”为特征之一的课程被认为是不重要的。中学迄今为止仍然以应试教育为主, 长期以来, 人们形成了重“实用”的风气, 即重理轻文, “学好数理化, 走遍天下都不怕”, 这种思想不仅存在于普通中学, 同样也存在于民族中学。民族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相对落后和偏远的地区, 他们的自尊心很强, 许多学生希望学理科, 将来掌握一门技术去为相对落后的家乡做贡献, 改变自身的生存环境。
(二) 长期的应试压力使语文学习变得枯燥乏味
“文学即人学”“作品是作者心灵的回声”, 每一篇作品的背后都站着一个活生生的人, 都跳动着一颗火热的心, 但是在长期的应试压力下, 许多教师对作品的分析已经成了肢解:情节、层次、段落大意、中心思想——作品成了一堆抽象干瘪的符号, 欣赏作品变成了一种枯燥乏味多于新鲜和感动的被动的接受过程。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三) 学生学习汉语的畏难情结导致了恶性循环
中学语文的教学重在训练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 这四个方面紧密相关。民族地区通用的是民族语言, 大部分学生在成长过程中较少甚至完全不接触汉语, 缺少学习汉语的环境, 且民族文字多为表音文字, 而汉字是表意文字, 这些学生到初中和高中时再学习汉语, 其难度可想而知。据有的行家测估, 就同龄的汉族儿童与民族儿童学汉语来比较, 就算二者在字形上负担差不多, 在掌握字音、字义上后者比前者一般要后延三至五年, 识字难过关, 阅读写作关更难过。语文这门最重要的基础课没学好, 其他学科势必更难学好, 最终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 难学—学不好—不想学, 这就成了恶性循环。
针对以上造成民族中学语文教学尴尬现状的原因, 老师要对症下药, 晓之以理, 陈其利害, 从现实及发展等方面加以教育。当然, 最重要的, 是在应试的现实条件下将语文课变得灵动多姿, 展示汉文化的魅力, 以吸引学生, 使之爱上语文。
二、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
无论多么丰富的教学内容、多么精心的课堂设计, 都必须通过恰当的教学方式得以传授和体现, 因此提高教学的技巧是每一个老师永远的必修课。
(一) 教学手段要灵活多样
课堂教学不能流于平淡, 节奏要有变化, 这有赖于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课文的字词难记, 可以开展小竞赛;试卷讲解很单调, 可以让学生讲;文言文很枯燥, 可以让学生演情景剧……要充分调动一切可利用的手段, 如启发式、研讨式和情景式等, 以新课改为标准, 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使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二) 第二课堂要丰富多彩
民族学生的思维方式更具体、更感性, 所以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可以非常有效地提高他们对作品的感受力, 进而对语文教学进行很好的辅助。如讲到诗歌时, 可以举行诗歌朗诵赛, 在学习朗诵的过程中, 既可以学习普通话, 还可以增强对诗歌的理解力;讲到科普文, 可以举行为家乡某景点写简短解说词比赛, 在写作和讲解过程中, 既掌握了解说词的写作概念, 又增加了宣传家乡的自豪感;讲到戏剧时, 可以组织戏剧表演, 在学习表演过程中, 既可以熟悉文本, 克服单靠讲解难以逾越的作品本身悠远的时代感, 又掌握了戏剧文学的基本要素……此外, 还可以举办演讲比赛、绕口令比赛和文学常识比赛等等。总之, 要寓教于乐, 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
语文有可能也有必要为学生开启一扇可以眺望广阔风景的窗户, 让他有可能在眺望和沉思中倾听来自自我心灵深处的低语或者来自遥远星空的呼唤, 也让他有可能在惊喜于窗外风景之广阔多彩的同时产生出进一步寻幽探胜的热情。
三、贯穿人文素质培养意识
中学语文更侧重于基础知识的掌握, 如常规的句法、章法知识就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 但是, 我们并不能因此忽略语文教学必须承担的人文素质培养任务。这一任务非人为强加, 而是这一学科与生俱来的特性。
(一) 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及准确评判能力
民族学生因为较少囿于中华传统文化, 所以其独立思考及评判能力反而时有令人耳目一新之感。中学阶段有可能做出较独立的评判, 这是因为他们正处于走向成人世界的重要阶段, 这个阶段需要发展独立思考和独立评判能力, 以适应个性发展的需要以及选择发展方向的需要。所以, 在中学语文课堂上, 学生的各抒己见应取得一定的地位。在平时的发言中, 有一己之见且能持论有据的学生应该得到更多的鼓励, 即使他可能比那些只知背现成答案的学生显得偏颇或不成熟。
(二) 培养学生敏锐的感受力与博大的人文情怀
有人说, 语文, “语”即语言、语法, “文”指人文精神, 二者是“语”和“文”是表与里、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一个“语”字点出了语文教学的第一个层面, 即实用性。“文”字点出了语文教学的第二个层面, 即人文精神的挖掘。汉语, 承载着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古老文化, 蕴涵着深厚的中华民族精神, 我们只有站在“人”的高度上进行学语文教育, 挖掘作品中体现出来的人的价值和现实意义, 语言文字才有生命, 一篇篇作品才会流光溢彩, 学生才能真正领会文学语言的魅力, 融入作品的艺术氛围, 进而走近作者的心灵世界, 获得美的享受。
语文教育不是万能的, 却有着其他课程所不具备的以情感人、提高情商的功能, 因而具有不可替代性。语文主要是通过情感的、审美的方式进行感染和熏陶, 并和其他人文素质课程一起相互补充, 共同作用, 从而收到育人的效果。
摘要:民族中学语文教学一直是个难题, 尽管当前民族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但问题仍然不少, 文章从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增强语文教学的趣味性和贯穿人文素质培养意识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探讨了如何提高民族中学的语文教学质量。
一、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但不能忽视其工具性
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新的课程标准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人文性因素放在教学目标的突出地位,突出了语文教育应有的丰富内涵,充分展示了语文自身的无穷魅力,还原了语文的本来面目。但要注意的是,在教学中突出体现语文人文性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工具性,应当使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水乳交融。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是相辅相成的,是高度统一的。于漪先生在《我和语文教学》中指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个统一体的两个侧面,不可机械地加以割裂。没有人文,就没有语言这个工具;舍弃人文,就无法掌握语言这个工具。因此,要谨防由于过分强调“工具性”而将语文教死、或者由于过分强调“人文性”而将语文“架空”“虚化”的倾向。重视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应在兼顾语文教学人文性的同时,扎扎实实地抓好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语文基本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中真正做到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把提升人文素养渗透于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之中,语文教学的理想境界才有可能实现。
二、活跃课堂气氛,但不能轻视对文本的解读
文本解读应是语文学习最重要的渠道,它以“文学经典”为核心,让学生摸索到通向古今中外“文学经典”的道路,让学生与人类最优秀的心灵进行对话。真正的阅读,是与文本作者的心灵进行对话,这是塑造心灵、激发生命力和创造力、实现生命健康成长的过程。但是最近几年,语文文本的解读却遭到严重的削弱,课堂一味追求热闹,忽视文本,不善解读成了语文课最大的心痛。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滥用多媒体手段。多媒体用得好,有助于语文课教学,一是激发兴趣,二是获取信息,拓展视野。然而在实际使用中却走入误区:认为多媒体教学必定先进,并且无所不能,多多益善。其实,教师如果过分依赖使用多媒体,终会导致学生感知能力、阅读能力和想象力的退化。多媒体应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唱主角的应是课本。
2.过分重视对话,轻视文本研习。现在有一种倾向,由于强调“对话”,在许多语文课上,教师往往拎出一两个与文本内容“若即若离”的问题,然后“荡开去”,频繁地展开所谓的“生生对话”“师生对话”。但是,过多的小组讨论耽搁了学生研读课本的时间,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
3.做练习代替学语文。受十多年语文考试模式的影响,教师忽视“文本解读”,普遍存在着以做练习代替学语文的状况。实质是抛开文本价值,扔掉了学习语文最有效的方法,这是非常可怕的现实。
三、强调自主性,但不能放任自流
新课程提倡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之一,教师起向导的作用。正如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所说:“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向和文本的结构,而对文本意义做随意理解和解释。”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其中一点,应是不让课堂活动脱离了文本规定性的制约。不同的人对同一语文形式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但并不等于对文本可以任意解释。“一千个读者心目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不管怎样也应是“哈姆雷特”,不可能是奥赛罗或者其他什么人,文本不应当成为一种可以随意扭曲的东西。
四、鼓励合作学习,但不能忽视独立思考
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被广泛采用。那种人人参与、组组互动、竞争合作、时时有思维碰撞火花闪现的课堂,确实能给人以享受与启迪。实施合作学习是有一定条件的,要以学生个体的自主学习和独立思考为前提。只有在学生充分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才能使他们互相取长补短,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合作。因此,教师要精心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
五、对“学生主体”谈得多,但不要缺乏实际操作
对中学英语教师实施反思性教学的现状调查
对江西省某市10所中学的英语教师反思性教学实施的现状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接受调查的`教师和学生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有一定的出入,部分教师对反思性教学的内容和功能还存在一些误区.所调查的英语教师对于进行反思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有所认识,但却很难适时地对英语教学进行反思,也缺乏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英语学科中,教师接受的职能训练非常有限,并倾向于采用报告、日志和听课的方法进行反思,行动研究在中学英语教师中还没有得到应有的普及.
作 者:柳娜 吴华南 LIU Na WU Hua-nan 作者单位:上饶师范学院,江西上饶,334001 刊 名: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RAO NORMAL COLLEGE 年,卷(期): 28(2) 分类号:H319.3 关键词:反思性教学 中学英语教师 行动研究
每一个语文老师都非常清楚,中学语文考卷都由三个部分构成:积累与应用,即所谓的基础知识;阅读,包括古诗文及现代文;作文。语文考卷的设计肯定是有科学依据的,不可能是个别教研员想当然的事。我们仅仅是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不是教研员,但我们也应该清楚,任何语文教学、评价,包括课程设计,都必须遵守“宪法”--《语文课程标准》。我们不妨看看新课标里的相关条文:
第一学段(1~2年级)
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第二学段(3~4年级)
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三学段(5~6年级)
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第四学段(7~9年级)
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0万字,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45分钟能完成不少于500字的习作。
显然,《语文课程标准》划分的前三个学段就是小学的语文教学要求和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便是我们传统习惯说的中学(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要求和目标。从以上新课标的相关条文里我们就可以非常清楚的.看到,中小学语文教学有着明显不同的要求和目标,作为教育局主管教育的领导,不应该无端/武断地批评个别认真履行职责的中学语文老师“整天教中学生写作文、、、、、、投机取巧!”毛主席教导我们:“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同理,不了解语文专业就不应该随意骂语文老师。我们倒是发现很多中学语文老师,甚至包括中学领导,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无所知,每天就知道要求中学生听写生字新词;光知道逼迫中学生背诵默写古诗;仅仅是把语文课本里的课文(凭借教学参考书)循规蹈矩地一篇接一篇给学生讲完,语文课本必须讲,而且,课本没有的内容从来不去讲;作文??作文压根就不会讲,因为有些语文老师自己本身都不会写文章。
我们也不妨提炼归纳一下上面引用的新课标的主要精神:中学生经过小学6年的语文学习,应该能够独立识字,并且应该能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文章)中有关词句的内涵”。“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1~2年级的教学重点。识字与写字的要求应有所不同,1~2年级要多认少写。”可见,中学语文老师每天就知道要求中学生听写生字新词,那是多么悲哀的事情。
其实,我们也不能简单地把“积累与应用”当成传统意义上的“基础知识”,因为语文教学以及语文评价(语文考题设计)要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在提倡素质教育的新课改下,语文教学及评价更注重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这就肯定不是给中学生传授“基础知识”那么简单的问题了。我们在拙文《语文素质教育怎样跟考试分数牵手?》就与同行探讨语言的“积累与应用”方面的话题。现在的语文考试更“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它要求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标准》)。如这个语文考题:右图为中国环境保护徽图案,请用简明的文字说明图案的内容。(我市上学期九年级期末语文考题)
我们可以看到,像这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光知道要求中学生听写生字新词而没有一定的写作表达能力行得通吗??再说了,我们还应该更进一步发挥这个语文考题的作用--不仅仅要提高语文表达能力,还要提高中学生保护环境的思想觉悟,要深入了解图案的内容。当然,类似的语文实践探究活动是很多的,特别是在中学阶段,应该把阅读和表达(口语及写作)摆在突出的地位。
字不离句,句不离篇。中学生不应该在阅读文章时断章取义;也不应该在写作时拼凑词语,没有条理;更不应该在说话时含混不清,词不达意。
【关键词】初任教师 教学反思能力 制约因素
一、相关概念
1.教学反思。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以先进的教学理念和丰富的理论知识为基础,立足于教学实践,以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为目的,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及教师自我为思考对象,对教学过程本身以及教学过程中的行为进行理性的审视和分析,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采取相应的改进策略,修正、改进自己教学的过程,使之进入更优化的教学状态,以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由此可见,教学反思既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内容,也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
2.初任教师。初任教师指已经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处于专业发展的初期阶段,进入工作岗位任职1-3年的教师。任职第一年为入职期,第二、三年为成长期。对初任教师任职时间的界定基于这样一个依据:从我国中学现有学制来看,初任教师需要三年的时间完成初一到初三或高一到高三的教学工作。
二、中学初任英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存在的问题
中学初任英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主要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教学反思意识不够。初任教师没有良好的教学反思习惯,把握不住教学反思的机会,教学反思程度不够宽、深,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有些教师的教学反思仍然处于自发阶段,不能保证教学反思的质量,达不到优化教学的目的。第二,教学反思的途径单一。许多教师只是写写教学总结、教学反思日记。教师之间交流仅仅限于学校组织的公开课,教师很少学习新的教学理论,更没有进行教学研究,很少发表教学论文。
三、制约中学初任英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发展的因素
1.教师自身原因。
(1)初任教师理论修养不足。初任教师的反思存在反思视角狭窄,反思深度浅,反思方法单一,反思标准模糊等问题,其原因在于初任教师缺乏理论知识的指导,使得其反思局限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程度,很少对自己困惑的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但教学反思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不仅应具有课堂教学所必需的知识技能,而且还应具有深厚的理论知识作支撑,否则,教师的反思只会处于浅层次和低水平,难有深入的提高和实质性的飞跃。因此,初任教师在教学中应多学习和接受一定的理论思想来做指导,开阔自己的视野,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教学策略、研究方法等问题从宏观的角度进行探讨,使自己的教学行为合理化。
(2)初任教师教学反思意识缺乏。由于教学理论的缺乏,初任教师教学反思意识薄弱;部分初任教师将教学看成是一种谋生手段,在教学中表现出被动和消极精神状态,不会去主动反思或深入研究教学;有些初任教师不愿意反思自己的教学主要是因为认识不到教师教学反思的价值,看不到教学反思对教师自身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甚至对反思的价值持怀疑的态度。但无论是何种原因,只要教师缺乏教学反思的意识,他们都不会注重发展与提高自己的教学反思能力。
(3)初任教师教学反思方法欠缺。教师在初任阶段教学热情高涨,但是由于教学经验有限,教学素养不足,使得他们缺乏必要的教学反思方法。“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教师在反思时,没有掌握反思的方法,就会导致反思陷入混乱与无序,或者无从下手,不知围绕什么角度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或者仅凭个人的经验,而个人的经验很大程度上也意味着狭隘的经验,导致了原地踏步式的反思。这种原地式的反思对教学改进及教师的专业发展的意义显然值得怀疑。因此,掌握多样的教学反思方法对于教学反思能力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学校环境原因。
(1)学校未形成良好的教学反思氛围。学校的反思氛围是影响初任教师反思能力的外在精神力量。长期以来,在教学上教师各自为战,教师之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与沟通。教师之间的这种氛围不利于教师尤其是初任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整个教学质量与效果。此外,由于办学条件的限制,学校给教师课时安排得非常满,工作量过大,任务繁多,根本没时间进行教学反思。再者,学校对初任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重视、管理不够,不能给初任教师教学反思提供足够的支持。克瑞墨·海因曾指出,反思并不仅仅是教师个人的事情,需要校长、管理人员、其他教师等对教师反思给予支持和合作。没有这种支持和合作,没有这种反思氛围,教师的反思很难进行,或者浅谈辄止,或者半途而废,或者不得其法。可见,一个良好的反思环境对教师尤其是初任教师具有强大的影响。
(2)学校仍沿用传统的评价制度。评价不仅是对教师功过的评判和总结,更是关注教师自身专业发展与体验的完善和奖赏。但是,由于社会的影响,学校对于教师的评价上,把学生的成绩和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的硬性指标,并与教师的聘任和奖励直接挂钩,导致教师只愿谈成绩,不愿谈缺点。这样的评价方法不利于初任教师的教学反思意思的确立,更限制了其反思内容的丰富性。这样的评价体系仅仅重视对教学效果的考察,忽视了对教师综合全面的评价,而且也没有为教师以后发展指出努力的方向。因此,传统的评价体系不能为初任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指导和帮助。
参考文献:
[1]王葆华.初中教师教学反思能力的培养研究——以河南省商丘地区的学校为个案[D].重庆:西南大学,2007.
1. 诵读的传统丧失
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古代学生诵读古诗词,虽不通义,但对古诗文的起承转合、语感节奏、合辙押韵等已有感性体会。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知义、习文,便相对容易。这就是“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所讲的意思。我们今人所写的诗文,大部分不古不今,令人深思。
明朝顾宪成写的这副对联,想必大家一定很熟悉,“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风雨虽大,但难掩学生响亮的读书声,从那悦耳的读书声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莘莘学子对知识的那份渴求,对未来的那份执着,对家国的那份责任。而时下的校园,小学稍好,中学少有朗读,校园琅琅读书声已成为历史,这令我们语文教育者深痛,不得不反思我们的语文教学怎么了?
我们提倡的“书香班级”“书香校园”,这个景象始终不能繁盛,取而代之的是学生做不完的语文作业。其实全班学生在课堂上诵读,有很大的凝聚力,能体现一个班集体的学习风貌,如若反复读,老师不讲解学生可能就理解了。我们提倡语文新课程,但我们老师总是忍不住讲得多,给学生很少的课堂探究时间,而朗读就更加少之又少了。
我认为不论读诗读文章,只要读出声,那感觉就不一样。朗读可以使学生领略文章韵味气势和感情色彩,可以使学生深入理解文章语言运用的微妙之处,可以提高口头和书面的表达能力。
2. 背书的传统丧失
古人自幼儿起,能上得起私塾的即背《三字经》《百家姓》,一直到“四书”“五经”等,“四书”“五经”是我国传统文化经典,学生都能倒背如流。才高八斗的曹植,十岁左右便能背诵诗赋十余万言;唐代大诗人杜甫也“群书万卷常暗诵”;巴金能够背诵《古文观止》全书,他以为,自己做学问的扎实基础来源于背诵大量的古典文学精华。可见,背诵不仅开发智力,更对培植传统文化功力有益,且对作文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读毛泽东的诗文,感觉既通俗易懂,又文脉深厚,豪气流动,这就是古文化功底深厚的原因。今天很多中学生写作语无伦次,又没美感,就是没有文化功底的恶果。
3. 古诗文写作训练丧失
现在的中学生,往往作文语言不精,写作成为难事。自新文化运动以来,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导致古诗文的创作几乎停滞。至今日,旧体诗创作虽然也有,但和唐诗宋词相比意境上远远赶不上,充其量就是打油诗。而古文创作更寥寥无几,即使有也是满篇之乎者也,语句不伦不类,怎能和唐宋八大家的文章相比呢?我们的中学古诗文教学,虽然有继承古典文言文优秀文化传统的性质,但我们不进行古诗文写作训练,而文言文言简意赅,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是提高阅读写作能力的途径。现在的学生阅读古诗文,常常抱怨比阅读英语还难。
4. 对汉字与母语的冷漠
在全民学英语,中学英语课和语文课并驾同驱的今天,学生学语文仅靠课堂四十分钟时间,导致对母语学习的缺失和冷漠。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汉语热”在世界各地迅速升温,日本每五六个人中就有一个人在练习汉字书法,韩国练习汉字书法的民众逾十万人。国外都很重视汉语,作为中国人没有理由不学母语。“礼失而求诸也”,到那时,作为国人应感到惭愧。爱汉语,重视汉语,才不失为真正的中国人。中学英文课学得很多,左一个“进行时”,右一个“语态”,语法讲得满天飞,可我们的母语光景凄凉,学生竟然不知道“主谓宾”,亦不知道“偏正结构”。时下的语文考试,有的学生认为学不学语文甚至一周两周不上课,和其他学生的水平差不多,淡漠母语成必然,这不得不令我们反思。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光说不干,要自己努力,了解学生,提高学生学母语的意识,重视这门学科,从学生抓起,汉语才能够逐渐走强。我们深深感叹,很少有一个国家像我们一样这样对待自己的文化,忽视淡漠自己的文化。
基于此,作为一线的年级组组长,笔者对中学语文教学及其“教学反思”进行了再思考,“教学反思”如何为“生命化”教育和“大问题”教学保驾护航?如何快速科学地培养一批批教学名师、教学能手?如何成为教师手中的一张名片和学校的一张王牌。
一、“教学”的再思考
大多数人认为教学就是上课,把课本知识教给学生,指导和督促学生“读一读,背一背,写一写,练一练”,“考一考”就是完成教学任务。其实不然,笔者认为:一是在教学的功能方面,教学并非完全是课堂教学,并非完全是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大问题”教学才是教学的本质,“生命化”教育才是教学的目标。二是在教学的准备方面,备课是最关键的教学环节之一,要做到备知识,备学生,备能力,备发展。三是在教学的范畴方面,早操、早读、课外活动、班会课、运动会、考试、假期都应该是教学的主要环节,尤其对假期要有详细的教学设计。四是在教和学的关系方面,“教”一定要围绕“学”而开展,一定要围绕“学”的效果而进行“教学反思”。五是在授课的方式方面,教学不是语文教语文,数学教数学,体育教体育,而是一个综合的学科教学或训练,应该探索“一课多师制”的授课模式。六是在教师的主阵地方面,主阵地并不完全在讲台上,还应该向讲台下、教室外和校外拓展延伸。
二、“教学反思”的再思考
教学反思作用极其突出,但现实中存在以下两方面的主要问题:
(一)“窄化了”教学反思。一是片面理解反思。第一层:教与学的反思,忽视了后者;第二层:“反”思与“后”思,忽视了后者;第三层:“闭环循环”,没有依次进行“反思后教学,教学中反思,教学后反思,反思后落实”。二是狭隘地进行反思。大多仅限于课堂教学的反思,对早操、早读、课外活动、班会课、运动会、考试、假期等根本没有去反思,甚至没有相应的教学设计。三是局部进行反思。大多仅限于课后的教学反思,忘却了课前反思,不在乎课堂反思。四是简单执行反思。教学反思应该是反复性的,而不是一次性的,应该是今天改一改,明天再改一改,长此以往就会有自己的“观点”,应该完善“课反思、章反思、周反思、月反思、学期反思、年反思”管理机制。
(二)“弱化了”教学反思。一是“有而不落实”。学校注重课后的教学反思,但反思后的落实仅仅留在纸上,无法落到教学中,领导是“满意了”,但教育无法满意。二是“有而不具体”。教案中要求进行教学反思,但实际上却不落实。三是“有而形式化”。仍以“自我反思”为主,学生的“反馈反思”完全用对号代替,同行的“点拨反思”完全用公开课的“好点评”代替,专家的“提升反思”完全用学术报告代替。
三、实践中学语文学科的“五四”教学反思工程
对于中学语文学科而言,除了让学生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外,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为此,应该实施中学语文学科的“五四”教学反思工程。
(一)能力培养计划。一是把近三年进校的年轻教师用五年的`时间培养为教学能手,把工作三年以上的教师用三年的时间培养为教学名师,根据教师的年龄和特长组建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反思团队。二是阅读能力教学反思团队通过学生“阅读大赛”开展工作,写作能力反思团队通过学生“作文大赛”开展工作,情感表达能力反思团队通过学生“经典诵读大赛”开展工作。三是通过“教学汇报”评选教学能手,通过“精彩展示”和“教学成果”评选教学名师。
(二)重点专项计划。对于具体的一节教学,完成三维目标是最基本的要求,知识目标大多能够保质保量完成,而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则要大打折扣,为此,需要突出“教学设计”“技术辅助”“课堂小结”“教学效果”四个重点,制定语文学科教学反思的要求,确保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的落实(见下表)。
(三)能力提升计划。教学反思不完全是教师自己的事情,也是学校培养教师成长的途径之一,基于此,围绕“大问题”教学和“生命化”教育,抓住中学语文学科的特点,以“自我反思”为主,以“反馈反思、提升反思、交流反思”为辅提升教学反思的质量。
(四)实施深度融合计划。学科之间有差异,教师能力有差异,学生个体有差异,中学语文学科的教学反思不能铺天盖地地开展,分阶段进行才是科学的。
第一阶段的重点: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深度融合,解决教学与效果两张皮,做到教学的知行合一;
第二阶段的重点:学生知识和学生能力深度融合,解决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的两张皮,较好地完成“大问题”教学和“生命化”教育;
第三阶段的重点:教学方式和信息技术深度融合,解决教学与技术的两张皮,真正做到技术的有效辅助;
桐梓中学校唐渝
在这三年实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给我感触最深的是我们语文教师的必须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理性地对待课程改革,理性地看待进行课程改革与继承传统之间的关系,不能盲目进行课改,必须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实事求是、脚踏实地地进行。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很多课只是为了追求创新,而少注重训练扎实、讲求效率充实、生本丰实、追求常态的课。教学反思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觉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教学反思是实施新课程教学的一个不可缺少的技能要求,也是提升教师素质和专业化水平的重要途径。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应不断进行教学反思。语文是思想的、信念的、道德的、伦理的载体,它的选文不同于理科,教材编排上有其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它目标性不强,系统性和序列性不清晰,更需要语文教师在具体教学工作中不断调整思路、步骤、方法,以适应语文学科教学的要求。
一、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反思的一般特征
教学反思不仅仅是对教学过程的简单回顾,更是对已经发生的一段教学历程进行批评性思考。通过这种批评性思考,明确教学中的得失,探寻存在问题的原因。
教学反思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地实现教育目标,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或将要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反思一般具有以下特征:
(一)敏于思考。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喜欢质疑,勇于提出并能试图解决中学语文教学中的一些两难问题。反思作为自我认识和实践,只有以自我实践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基础和前提,才是有力量的和有效果的。比如怎样处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问题?如何处理教学的预设与生成之间的矛盾关系?怎么对待学生个性化阅读答案的开放性、丰富性、创新性与文本及作者本身寓意的主题思想、价值观的封闭性、贫乏性、稳定性之间的关系?
(二)勇于实践。能有意识地将自己学习的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理论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自觉地运用到解决语文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去,并在教学实践中检验这些理论科学性和这些方法的先进性。
(三)立于现实。能密切关注现实社会生活和文化背景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影响,并在“大语文观”的指导下大力挖掘语文课程资源,并有效地运用这些课程资源开展中学语文教学。
(四)敢于创新。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接纳不同的观点,能够创造性地使用中学语文教材,能积极参与中学语文课程建设。
(五)专于工作。能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能够对自己的工作充满热情甚至激情,工作时身心高度投入。
(六)善于发展。能够积极主动地为促进自己的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而努力学习、大胆实践、着力创新。
二、语文教学怎样进行反思呢?
(一)语文教学反思的过程和阶段
1、教学理论学习中的反思
对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于年轻的教师来说,会有迷茫和困惑:“教学经验靠积累,不学理论不是同样教得好学生吗?”教学是一门深奥的艺术,光靠经验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借鉴他人的理论,才能深刻地理解教学,才能高屋建瓴地审视教学,才能增加自己的教育敏感,才能发现教学中的问题。一些教育理论,如“构建主义理论”、“语文对话论”、“阅读理论”等,能增进我们对语文教学本质规律的认识,从而帮助我们优生教学过程。事实证明,教学理论对语文教学的指导性、启迪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能得以充分体现,使语文教学从深度和广度上进行得更彻底,更轻松。
语文教师在学习理论的同时,语文教师应抓住各种学习良机,或自己创造机会多观摩名师名家的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思想,感悟他们的教学理念,从而观照自己的教学,从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
2、课堂教学反思
(1)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反思
教学反思伴随着教学的全过程,课前开始进行教学设计时,这种反思就已经开始了。教学设计中的反思,可以预见自己在设计安排上是否合理,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程度,对教学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做一个初步的思考和准备。语文学科有其特殊性,同一篇文章,老师不同,教学的顺序、重点、难点也可能不同,学生对同一问题的看法也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理解,这些作为语文教师来说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2)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
课堂教学千变万化,因此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有助于我们及时调控教学的进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反思是对教学目标的落实、教学手段的应用、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学评价等内容的反思。
(3)语文课堂教学后的反思:
伯莱克曾说:“反思是立足于自我之外的批判地考察自己的行动及情境的能力。使用这种能力的目的是为了以职业知识,而不是以习惯、传统或冲动的简单作用为基础的令人信服的行动。”一堂课下来,教师有必要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小结反思,对教学得失做细致的剖析。
课后的反思不仅限于一节课后,也包含教学生涯中的反思。从教五年来,我一直在思考这样的问题:为什么学生喜欢语文却不喜欢语文课?仔细想想,主要还是该在教师身上找原因。想想我们的阅读教学,许多时候都是在以教师用书、教师对文本的解读代替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作文课整个就是用一种模式写作。这样的课怎会得到学生喜欢呢?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做到“目中有人,心中有爱,口能点火,笔能生花”,用我们先进的教育理念去激发学生的潜能,用我们语文的理想和热情去打动学生,这样的语文课才不愧是语文课。
3以《汉字的魅力》这一课为例进行教学反思
汉字是什么?汉字是民族文化的化石,是历史的载体,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有着鲜活生命的“你”“我”“他”。在我们的方块字中潜藏着丰富的审美和诗意,有着深厚的文化意蕴,有着独特的文化魅力,有着深厚的爱国情结,尤其是漂泊在外的海外游子,这种情结更加浓厚。《汉字的魅力》一文中字里行间都蕴含着这种情感。
(1)学习目标
了解汉字的魅力所在,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了解汉字的基本常识,把握汉字的构字特征;理解说明文的文学色彩和感情色彩。
(2)教学过程
导入,现代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汉语热”越来越受到各国的欢迎。中国的文化是方块字的文化。以“汉语热”现象的出现,引出课题《汉字的魅力》。
(3)整体感知
A读文后,请学生用笔从文中找到关于汉字的魅力的语句。思考汉字的魅力到底表现在哪几方面?用圈点读书法理清文章的层次。(学生小组探讨,共同完成)备注:了解学生的情况是抓住汉字的魅力在于可以让人产生美好而又大胆的想象;汉字有字音、字形和意义于一体;汉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汉字给人以亲切感,汉字具有巨大的精神魅力等等。
B从汉字构字的魅力中列举例子:“渔”字和英文的fish进行分析汉字的区别。备注:汉字有四种造字方法。一是象形,画出实物的形状,如“人”字和“木”字。二是指事,少数指事字只用符号,如“一”字和“五”字。多数指事字是在象形字上加符号,如“本”字,是在“木”字下边加上符号“-”表示“根”的意思;“刃”字,是在“刀”字上加一个“、”,表示刀“刃”的意思。三是会意,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象形字、指事字合成一个新的意思。四是形声,由“形旁”“声旁”构成。如木材的“材”,“木”是形旁,表示这个字和“木”字有关;“才”是声旁,表示这个字的读音。汉字大多数是形声字。会意字比形声字少,但比象形字、指事字多。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大多数汉字是由形旁和声旁组成的。
C理解汉字的特征,感受作者的情感。仔细读文中的句子,从字里行间去体会作者对汉字的喜爱之情,告诉我们应该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反思】推荐阅读:
中学语文教学反思06-30
初探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习兴趣的培养12-25
中学语文教育教学的经验总结09-24
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11-23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研究12-25
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幽默与情感论文11-29
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美育的渗透01-02
中学语文散文教学初探07-07
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07-12
谈语文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究能力的培养0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