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2024-10-18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精选10篇)

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1

现阶段中学作文教学忽视学生的个性,学生写出的作文形式呆板单一,内容假大空,没有真情实感,没有个性,没有时代特色,没有创新思维,学生不愿作文,只为考试而作文,本文对此进行原因探究与分析。

(一)传统写作教学面临的困境

在素质教育逐步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审视当下的中学作文教学可以发现其存在着严重的危机——主体的迷失,即学生个体作为写作主体的迷失和作为教学主体的迷失,导致中学生作文主题肤浅,千人一面;内容空洞,千篇一律;语言老套,陈旧乏新。学生的习作大同小异,毫无个性可言,让人几乎难以感受到个性智慧的闪耀!人文精神的匮乏与活跃想象的扼杀,使学生的习作毫无创新,面目可憎。大多数语文教师不能卓有成效的教学生写作文,大多数学生不能得心应手地写作文,甚至怕写作文,作文教学陷入了“教师难教,学生难写”的困境。

作文教学占据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投入大量气力的结果却是费时耗力、事倍功半;作文应该成为学生张扬个性、培养创新品质、提高表达能力的途径和手段。然而,目前中学作文教学的状况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法单一,评改低效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的课堂一直是遵循着这样的模式:教师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不仅无法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更是泯灭了学生的个性;这种情形下,作文课堂似乎是教师的一言堂,教师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作文中难以张扬自己的个性。每次作文之前,教师总是再三提示、点拔、指导,甚至提供范文,要求学生“依葫芦画瓢”。学生作文也只好依照老师的要求东拼西凑,敷衍了事。

作文评改一直是费时多而收效低,学生的作文写出来以后,批改却是中学语文教师的沉重负担。家长、学生乃至社会舆论,都要求教师“精批细改”,认为这样的教师才是最负责、最优秀的教师。这一切,就像锁链一样紧紧捆住了教师的手脚。语文教师加班加点,拼死拼活批改出来的作文,发到学生手中,学生大多是只看看总批和分数,至于批改的道理,却很少有人认真琢磨,教师有点白费工夫。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我当过语文教师,改过的学生作文本不计其数,得到一个深切体会:徒劳无功。”2.内容空洞,假空矫情

作文本是作者心灵的真情流露,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与众不同的经历,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和价值观。因而作文本该是缤纷多彩、精彩纷呈的,可现实却全不是这样。学生写作中出现的“假、大、空”现象严重,写作中的公式化、程式化、人云亦云、陈旧老套现象比比皆是。学生写出来的文章不是自己对生活的感悟,而往往是从书本中摘取的片段的组合,他们的真、善、美无法在作文这个舞台上很好的得到展示,学生作文缺少生活气息,缺少对社会问题的独立思考,给人的感觉是内容空洞,虚情假意,胡编乱造。

3.千篇一律,缺乏创新

中学生充满朝气,富有活力,有丰富的情感世界和强烈的好奇心,对未来充满幻想,他们的作文理应是灵动、各具特色和个性飞扬的,写作又是一种最具个性特征的创造活动,可我们学生的作文在众多的束缚中,毫无个性,千篇一律,千人一面,更不用奢谈创新了。作文教学面临的困境主要是创新思维的缺失和个性特色的不足。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促进个性发展”已成为中学作文教学的生命和灵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和教改之必然趋势。

4.重视技巧,轻视语言

当前许多中学的作文教学,侧重点仍然放在写作方法的指导上。写作指导课上,教师主要在讲审题、立意、选材、构思,结构等技巧,讲作文应如何开头,如何过渡,如何前后照应,如何结尾等等。这种做法在无形之中就会让学生产生一种共同的印象:要想写好作文,首先要学好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于是

乎书店里像“作文技法”“作文一点通”之类的书就成了学生们的畅销书,他们以为买到了这类书,就得到了写好作文的秘诀,看了这类书,就能写出优秀作文来了。事实上,真正优秀的作文,作者在语言上都是下过一番锤炼的功夫的,力求语言有自己的个性特征,有自己的用语习惯,有自己的独特魅力。语言是思想的外衣,语言贫乏,即使有丰富的生活,有娴熟的写作技巧,表达也会辞不达意。所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也是作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必须以积累语言为基础,积累那些富有个性的语言,积累那些有独特体验的语言,积累那些表达新颖的语言„„有了丰富的语言积累,才有可能笔随人意,甚至妙笔生花。

1.中学作文教学理念滞后的现实

尽管新课程改革在理念上已经为中学作文教学提出了新的明确的要求,在策略上明确地指出发展方向,但是在实际的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还没有真正转变过来,在轰轰烈烈的课程改革中只学了一点皮毛,可谓是“新瓶装旧酒”。以应试为主的种种因素的影响,使很多教师没有从传统和世俗的观念中解脱出来,比如忽视学生鲜活的个性发展于不顾,教师对学生创造性的漠视,训练学生为应试而写作的技能;把新课标提倡的“个性化写作”弃之不理,忽视学生的自主地位的存在。写作本是一种最富个性特征的创造活动,可当学生在教师规定的圈圈儿中写作时,顺利地应付交差已是艰难,又怎么奢谈个性,奢谈创造呢!新课程的先进理念虽然已经被广大教师所接受,但是把先进的理念真正落实到实际的作文教学中去,仍然需要经历很长一段历程。以“关注学生的终身发展”为宗旨的“个性化写作”迟迟不能很好地落实,应该归咎于教师作文教学理念的滞后。

2.应试教育结出的恶果

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在高考棒的指挥下,在功利主义思想的冲击下,中学作文教学侧重于作文写作的种种模式,过分强调文章写法的外在规律。教师在指导学生作文时,往往热衷于炮制作文的种种写作技法,机械的要求学生放弃作文自由和自主的倾向,按照其预先设定好的种种模式去写作,于是便形成了形式呆板单一,内容假大空,没有真情实感,没有个性的程式化作文。而作文教学的具体实践,包括作文的谋篇布局、审题立意、遣词造句以及教师的审阅批改、课堂讲评等一系列操作环节,均从应试和升学的特殊需要出发,处处对照高考评分标准,进行程式化训练,这样做,一方面使学生习惯于沿用自己熟悉的、固定的思路审题立意、布局谋篇;另一方面使学生遇到新问题、新材料的时候,只能习惯性地按照自己曾经走过的思维路线走老路,不敢运用新的思维方法回答新问题,处理新材料。表面看去似乎简洁明快,驾轻就熟,得心应手,而实际上,无形中妨碍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为他们思维能力的发展设置了障碍,影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长此以往,要求学生写出有创意的个性化作文,只能是一种奢望。

3.学生脱离生活实际,读写分离

众所周知,读写不分家,读是写的前提,写是读的落实,但现状却是读写分离。据调查显示,就阅读而言,现在的中学生,一部分学生几乎不读课外书;一部分学生不会读,常常一篇完整的作品都成了主题、写法、结构和词语的拆分,肢解了有血有肉有灵性的作品整体。学生写作文往往言之无物,内容空洞,缺乏真情实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脱离实际,远离生活,就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恶丑,就难以发现精神世界的丰富内涵。“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刘国正语)。反之,就难免会枯燥乏味。当今的学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难接触到社会,远离了生活,缺乏对生活美的感悟,自然就写不出有个性的创新文章了。

4.长期的评改方式的制约

作文评改是一次作文过程的最后一道“工序”,是教师对学生作文的最终“裁决”。有的教师很不注重这最后一关,往往不痛不痒地写上几句评语,或者只打一个分数便了事,殊不知这种做法大大挫伤了学生作文的积极性,以致学生也把作文当作“差事”来应付。作文的评改既是一次作文的终结,更是下次作文的开始,应有一种无形的力量吸引学生的作文训练,这就要求我们把握教师评改的心理和学生的心理反应,使作文评改成为推动作文训练的积极一环。可现实的作文评改方式单一,无法调动学生写作的热

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2

1.所谓“个性”及“个性化”作文

个性, 反映着一个人的精神面貌, 它是通过人的生活道路而形成的。每个人的先天禀赋、环境影响和接受教育的内化过程等千差万别, 造就会产生不同个性的作文。因此, 注重在作文教学中的个性培养, 重视学生的身心特点, 倡导个性化作文是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

个性化作文教学涵盖“作文的个性化”与“作文教学的个性化”两个层面。所谓个性化作文, 是指能够展示内心真实世界的作文, 是儿童用自己的眼睛观察世界, 用自己喜欢的言语方式表达自己特殊体验的文本。个性化作文, 还体现在文章的构思及内容等方面有新颖不俗的视角, 独特的审美情趣和价值取向, 表达方式灵活多样, 创作不受俗套影响, 思维活跃。而所谓作文教学的个性化指语文教学为适应并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而建构的一整套符合学科规律和学生特点的, 并能在写作活动中充分展现的作文教学系统。教师在作文教学中自觉运用独特的和个性化的方法培养学生, 让学生在作文过程中能充分展现自我, 发展个性, 完善人格与多方面能力的教学活动。

2.个性化作文的发展现状

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 我们应该提倡自由的写作, 鼓励学生充分发挥个性。但是高考作文则非如此, 作为全国性的规范考试, 高考有其本身的规则和规律, 它是面向大多数人的知识与能力测试, 因此高考作文也要符合一定的规范, 高考作文的考察点主要在于内容的通顺、文字的优美等方面, 其他才能的发挥也应该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但是, 我们区别考场作文与课堂作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否定个性化作文的作用, 相反, 我们更看重的是它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因此, 我们就需要有切实可行的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的教学方案。

3.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特点和原则

(1) 在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 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

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追求

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作文教学, 我们都必须抓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一一根本立足点。

②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

作文是一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 在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

③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元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究, 形成创新意识。

④整体推进

个性化作文教学不是单独的、独立的教学内容, 它与中学语文教学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 因此要注意结合其他学科内容, 整体推进。

(2) 个性化作文教学应该具有的特点

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这种主体性体现在个性化作文教学过程中, 要以学生为主体, 把学生放在首位, 推动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和能动性。

②尊重学生的差异性

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积极引导和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 帮助其树立独立的思维。

③发扬民主精神

体现民主性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 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发扬民主性。

④倡导创新意识

提倡创造性思维和行为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特点, 只有使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 才能真正完成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任务。

4.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的教学方案

在上面已经提到, 个性化作文教学涵盖了“作文的个性化”和“作文教学的个性化”两个层面, 而在中学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着力点在于通过“作文教学的个性化”促进学生“作文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个性化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而言的, 它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 即通过创新的、个性化的教学过程, 建构的一整套符合学科规律和学生特点的, 并能在写作活动中充分展现的作文教学系统, 形成个性化的作文课堂, 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充分展现自我, 发展个性, 完善人格与多方面能力的平台。

二、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输入”

在内容方面, 个性化作文应该着重进行材料、思想和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材料是个性化作文形成的丰富血肉, 思想是个性化作文的灵魂, 语言是个性化作文的支柱和特色, 思想、语言和材料的个性化和创新性应该是个性化作文的三个基本要素。在“输入”阶段,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材料、思想和语言的积累, 这也要求教师在语文课本内容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要对个性化的材料、思想和语言进行展示和强调, 逐步树立学生的模仿和创新意识。

在方法上, 应该采用“开源”与“导流”相结合的方式。生活是源, 阅读是流。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 文章犹如溪流, 泉源丰盈, 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而古人又说过:“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个性化作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和阅读中学习, 注意观察生活, 充分挖掘自己所熟悉的事物, 形成自己的作文“宝库”。具体来说, 要求学生多“读”, 将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转化”

由输入到转化的枢纽应该是总结和思考。面对“输入”阶段积累下的大量的信息和资料, 要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使之为我所用, 变成自己的技能。在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把积累和学习到的知识及时地转化为自己的技能, 这是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材料、语言和思想的重要基础, 也是防止学生作文时盲从和一味模仿他人的重要保障, 更是从“输入”到“输出”, 完成个性化作文由“量”到“质”的转变的必要承接。具体来看, 要积极倡导学生多“写”, 多练笔, 在练习的过程中, 完成转化。

四、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输出”

无论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输入”还是“转化”, 其目的都是为了最终的“输出”, 只有较好地完成“输出”才能被视为达成了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标, 也只有完成了“输出”, 前面的准备也才是有意义的。在这个意义上, 才使个性化作文区别于模仿式作文或模式化作文。对应作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 个性化作文“输出”的衡量标准也应该是多维度的:题目的个性化、观察的个性化、内容的个性化、思维的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情感的个性化等。还要强调一点, 以上三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 要纵横交叉进行, 相互结合, 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

五、总结

作文, 是由古至今中国人记录历史、抒发情感的重要寄托, 而汉字作文更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 都有义务将汉字作文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为了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号召与指导, 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学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 鼓励个性化作文写作, 引导学生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 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赵艳萍.高中个性化作文教学探微.教育革新, 2008, (11) .

[2]杨亚红.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理论探索.文学教育, 2010, (6) .

[3]戴娟.个性化作文源于积累.写作导引, 2005, (6) .

[4]邹天鸿.浅谈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语文学刊, 2006, (6) .

[5]何莉.怎样有效进行作文个性化教学.文学教育, 2011, (2) .

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3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个性化 作文教学

随着高中新课改的深入推进,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加快了课改的研究步伐。“个性”是一个人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形成和发展的。学生之间差异的教学理念就是个性化教学的表现,同样,每个人的经历不同感受就不一样,写出的作文以一种标准要求和评价,就会抹杀个性,教师的多元化评价为个性化作文教学指导提供了理论支撑。尊重学生的自我选择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没有个性就意味着流于平庸。作文教学的个性化就是教师要教会学生自主写作,写出的文章要有所创新。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在“真实”“创新”的氛围中引导学生走出传统作文的写作模式,放开手脚以全新的思维品质在无拘无束的天空中挥洒情思,展示智慧,发挥才华。

一、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缺乏个性化的原因

1.内容空洞

高中生每日埋在题海里,因缺少社会实践写出的作文就会脱离实际。只有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让文章“活”起来,远离生活实际的文章,会让人感觉虚假。高中生生活比较单一,每天与各种题型交战,以致写文章时不知道该怎么写。

2.本性缺失

写作是以我的真情与人交换表真情,然而,面对巨大的高考压力,学生习惯于旧有的框框和套路,不得不说着虚伪的话,做着虚伪的事,导致写作背离了率真、纯朴的特质。关闭式的作文讲授方法重技巧练习轻人文本质,功利性的作文目标使作文失去魂魄,本性缺掉的背后导致没有操守可言,没什么事可以写出来。

3.套话连篇

在学生的作文储备中,雷锋、焦裕禄等人物随处可见。写“热心助人”方面的作文就以雷锋为例,写“鞠躬尽瘁”方面的作文就以焦裕禄为例。其实关于这方面的人物并不只这几个人,学生大都以这几个人为例,会使文章缺乏新意,如此相似的作文内容起不到让人耳目一新的作用。

二、研究高中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策略

1.发挥个体优势

教师应该在保证达到语文教学大纲规定的基本要求的前提下,在作文教学方法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并发挥个体优势。以富有个性特色的教学会给学生的成长烙上深沉的印记,教师要发挥个体优势,使学生的作文呈现个性化的特点。我们要帮助学生积累生活经验,帮助学生走出那一方小天地,从而消除无题可写的困扰。个性化作文要从根本上扭转人们对教学的片面看法,开放性的教学是对传统作文教学观的超越。建立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师生观更反映了不同的师生关系带给我们的哲学观和价值观的思考。要改变远离生活、漠视心灵的写作弊端,让两个主体之间在个性化的平台上进行观点和思想的平等交流,就要通过民主化的交往、合作、对话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有针对性的作文教学,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2.表达真情实感

教师在作文指导中要明确要求学生在作文中说真话,人的所作所为要符合社会的行为标准和价值取向,一些下意识的东西适当夸张、虚构和润色是允许的,那是写作艺术表现手法必须求真,矫揉造作无法显示个性。要引导学生多角度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有感而发,如:新学期开学后让学生写升入新年级的真实感受,让学生抒写对生活的感受。学生的心理负担解除了,写作兴趣提高了。

3.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要培养想象力,教师要通过引导鼓励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哪怕离奇了点也要给予肯定,只要不偏离主题就任由学生发挥,只有这样才能创新。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开拓思维空间,并把课堂或课外所得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二是要激励,激励实际上是让被激励者提前领略到成功的快感。每个学生都渴望得到教师的认可和鼓励,因此,教师要善于发现局部的闪光点,也要多几把尺子合理决定。教师要呈现多样化的写作个性,鼓励学生寻找独特的个体体验和心灵体会,在作文中表真情,善于抓住习作中的优点,在批阅作文的过程中,在积极肯定优点的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改掉缺点,力求给他们提出一个更高的目标。三是要创造自由开放的写作时空,自由精神状态是生产佳作的途径,引导学生从内心体验出发,深入调查社会,采访人物,从而激发学生创作欲是最有意义的。个体实践、积极的观察可以启迪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每个人在喜爱的不同活动中是最具有开放性的。教师提倡学生全方位“摄取”生活的原生态,且注意生活的“背阴面”,从而透视其深蕴的生活真谛和本质。

4.评价标准多元化

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关键是教师的评价标准的多元化,一篇好的作文的“亮点”是真挚的情感,是奇巧的构思和跌宕的情节,老师应有多元价值观的评介体系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全面提高。对待不同的学生需要应用不同的教育方法,这样的教育才是个性化的育人方式。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要统统打死,教师应以宽大的态度“中调”,采取包容的态度使其有一席之地,着力创造宽松的环境为某些学生量身定做一些特定尺度,让学生们做率真、有个性的人。

参考文献:

[1]吴晓辉.新理念下的作文教学策略[J].中学语文教学与研究,2003,10.

[2]钟启泉.个性发展与教学改革[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6.2.23-26.

[3]王贺玲.作文教学中个性化的思考叨小学语文教学,2000,6.2002.5.27-30.

[4]叶培祥.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N].深圳大学学报,2002,1.30.

[5]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G].四川教育出版社,1997.

中学语文朗读教学含义初探 篇4

我国朗读教学的历史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朗读这种教学方法就已出现,孔子的《诗经》就是当时的朗读教材。继《诗经》之后的《离骚》及先秦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因其符合汉语语音的特点,读起来节奏鲜明、朗朗上口,成为当时主要的朗读材料。朗读材料的充实说明了人们对朗读教学的重视。韩愈也强调,“读书要反复诵读,反复玩索,深入理解词语和思想内容,汲取精华”,“沉潜于义训,反复乎句读”,“口不绝吟”,[1]读书为学才能有成。宋代著名的理学家朱熹说,“凡读书„„需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是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2]宋代蒙学教育发达,“

三、百、千”成为主要的朗读教材。清代学者崔学古要求学生自己诵读琢磨,口诵心惟,教师可采用探读、熟读、温读的教法。

由此观之,朗读法是我国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方法,时至今日,朗读法依然在语文课堂上发挥着作用。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曾经强调:“文学的教育,有时声音及其重要,这声音是对生命的一种触动。文学是感性的,而不是理性的。所以,读,让学生感动,用心朗读是感受文学的一个重要方式。”[3]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非常重视朗读的作用。她认为,在语文阅读教学中不能只重视默读,要将朗读与默读的能力同时进行训练,“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课文中无声的文字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变成有声的语言。”[4]可见,朗读对于语文教学十分重要。语文教学的领军人物韩军老师大力提倡语文教学不要太“花”,而应竭力追求“本真”和“素朴”。而“本真”和“素朴”的重要标志之一就是回归语文教学的“朗读”之本,他的课堂既重视学生的读也重视自己的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 1版)》总目标要求学生“有较为丰富的积累和良好的语感”,学段目标要求七~九年级学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教学建议“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各学段关于朗读的目标中都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里的朗读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朗读要提倡自然,要摒弃矫情做作的腔调。评价建议“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评价的总要求。根据阶段目标,各学段的要求可以有所侧重。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从语音、语调和语气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评价“有感情地朗读”,要以对内容的理解与把握为基础,要防止矫情做作。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也给朗读教学提出了不同方面的要求,在“课程目标”“实施建议”“评价建议”等几部分,共有8处对朗读教学做出了说明。例如:在必修课程“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中,《新课标》提出了“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的目标。该表述不仅在语音技巧层面、言语表达层面对高中生朗读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肯定了朗读教学具有提高高中生对文学作品的感悟,并能生成自己的个性体验的功能。

更重要的是,从学生自身来考虑,在朗读中学习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提高语文素养,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总之,从古到今,人们都重视朗读教学,在当前的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对此加以重视。但是,从目前中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来看,由于认识和实践上的不足,语文教学要注重朗读这一宝贵经验并未得到真正的开掘,在实践中暴露出诸多弊端。所以,对中学语文朗读教学进行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朗读教学的含义

首先,关于朗读的含义,众说纷纭。

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5] 朗读是用语言的声音形象表达文章的思想感情的方式之一。[6] 朗读是出声的阅读,把诉诸视觉的文字语言转换为诉诸听觉的有声语言,并通过喉头、声带和嘴唇的发声动作读出词和句子的阅读活动,这是一种眼、口、手、脑协同动作的过程。它绝不是见字读音的直觉过程,而是一个有着复杂的心理、生理变化的驾驭语言的过程。[7] 与朗读相关的是朗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徐世荣先生认为“朗读”和“朗诵”的区别在于,“文学朗诵是一种艺术形式,是表演出来供大家欣赏的,它和戏剧表演性质相近。大家欣赏了表演者的艺术,也欣赏了原作品。通过这个形式,大家获得生动活泼的美的享受,既有声音的美(诗歌的韵律、文句的节奏、语气的摹拟、情绪的流露„„)也有形象的美(眼神的交流,面容的表情、手势的活动,‘特定情境’的处理„„),可以把听众的感情、思想引入一定内容的情境中去。朗诵者就是诗人、作家的化身,同时又是歌手,他的表演有如放声歌唱„„听众也随同他掀起了心底的共鸣,接受了原作的思想,受到深刻的教育。”而课堂“朗读”呢,“完全不需要眼神、手势,更不需要什么面容、体态,又要注意运用声音,把原作读好,忠实地发挥原作的精神,用声音表示出原作的语言运用、修辞手法。文章结构体现作者的意图,达到教学目的就行了。”

《朗读、默读、背诵》福建黄伯荣、廖序东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甘肃人民出版社85年版)这样说明:“朗诵是指舞台上的朗诵表演,它不仅在语言表达的幅度上比朗读大,同时,还需要运用一定的表情和手势来强化它的表达效果;而朗读则指课堂上或在播音室里的朗读而言,它的夸张越接近生活语言的真实越会使听者感到亲切,也越会唤起听者的共鸣。同时,由于朗读场合不同于朗诵,一般不大运用表情和手势来强化效果。”

二者的不同之处主要有:第一,朗读是一种教学方法,朗诵是一种艺术表演;第二,朗读侧重于传授知识,思想感情较淡,朗诵侧重于艺术感染,思想感情较浓。而教学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8]综上所述,笔者认为朗读教学指的是在语文课堂中,以教科书为主要学习对象的阅读方法,这种阅读方法在形式上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的统一,在内容上是指教师学生通过感知觉运用理解想象等思维方式进行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师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对话的过程,从而加强学生对书面语言的感知和理解,深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作文个性化教学初探 篇5

撰稿人:李端

内容概要:

作文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大环节,作文本身就是一种具有强烈个性色彩的创造活动,有无创造个性直接决定着作文的质量。但是大多学生作文并非是他们独特个性魅力展现的心灵空间,我们如何进行作文个性化教学呢?我们在思考,我们在实践。关键词:作文 个性化

《新课标》提出了写作个性化目标:“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

何谓个性?何谓个性化?个性是指个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形成的生理特征、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有机结合而使个体所具有的独特的社会性。它指的是一个人的独特性、独立性和不可替代性。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和教育影响下形成的一个人的比较固定的特性。与个性相对的是共性,是指写作的基本目标,或曰写作的规范要求。是每个学生都应该照做的,这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操作。个性的东西是共性的东西的存在形式。要求一律就会压制个性,从而也就压制了学生的精神力量,阻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个性化,实质上就是“我”人格化,独特化。个性化的作文,即构思具有新颖的审视角度,内容具有独特的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表达方式灵活多样,情感真实感人。就是要文文相异,各不相同。思想感情不同,篇章结构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达习惯不同……总之,个性化的作文重在强调求异,尽量避免趋同。

个性化的作文是教育个性化的要求。“教育个性化”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一股强劲的教育潮,是各国教育改革一个带有普遍性的指导思想。读解外国教育思想史,我们不难看出,重视“人”的地位和研究,强调教育教学个性化是现代教学思想区别于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特征。“传统的教学忽视了人,压抑了人,忽视了学生的需要、兴趣、个性”,这种教学教出来的学生只能是“小奴隶”、“小容器”,而不是生气活泼的全面发展的人。

作文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最具个性化的学习行为。作文教学中只有实现个性化教学,才能改变当前作文的状况,使我们的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作文是运用语言文字准确地、有条理地反映客观事物,表达思想感情的高级思维活动,是一种最具个性的创造性活动。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特的个性。刘锡庆教授认为,“作文的本质是写作主题内在„精神‟、独特„个性‟的自由显现,是其生命力、创造力的文字外化”,“„个性‟是文章的灵魂”,因此,作文应该是“写我的自得之见;抒我的自然之情;用我的自由之笔;显我的自在之趣”。既然写作是主题的富有个性的创造力的劳动,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该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上。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学生“空洞无物,无病呻吟”,“千人一面”的作文现状。

“在教育中,一切都应当以教育者的个性为基础,只有个性才能影响个性的发展与定型,只有性格才能培养性格。”(乌申斯基)对于初中生的写作,教师如何通过个性化的教学,较好的引导学生张扬个性、发展个性,富有创意的表达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粗浅体会:

一、语文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格的塑造,是写好作文的前提。

作文是心灵的释放,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都有自己的喜怒哀乐,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都有自己的价值观、审美观。而在现代社会生活中,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网络的普及,我们接触到的外域文化的数量日益增多,内容日益丰富,影响日益扩大。外域文化冲刷着原有的各种观念、思潮,消解着人们心理的平衡,同时现代化的进程也加剧了现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冲突,这些都对我国的语文教育构成了全方位的冲击。在这样的文化氛围内,假如一个学生没有健全的人格,也就很难写出健康有意义的作品。因此,在作文教学

过程中,我非常重视学生人格的塑造。美国人格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青年时期人格发展阶段的主要内容就是完成“自我角色认同”,即力图把握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内在连续性,认识自己和所处社会环境的同一性。这种心理特点为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人格教育提供了较为坚实的心理基础。因为语文教材中的许多人物或作者本人,就都具有流芳千古,可歌可泣的伟大人格。其人格范例往往在不同方面成为学生的楷模。像屈原行吟江畔,虽屡遭打击,但爱国之心不改的高尚情操;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司马迁忍辱负重写《史记》的坚强意志;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伟大品质;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博大胸襟等等无一不是我们进行人格教育的好素材。“文如其人,人做得好,文章才能写得好。”在语文教学中,我有的放矢地运用这些具体形象的人格范例进行启发、诱导,在学生面前树起一个个光辉的榜样,从而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学生的健全人格逐步养成,为写作打下了牢固的思想基础。

二、深入生活 体味生活

叶圣陶先生指出:“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是作文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回归生活已成为学生写作的潮流。我们必须教会学生走进生活,了解生活,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热爱生活,在生活中发现真正的美、丑、善、恶。才能找到情感的价值,审美的情趣,做人的标准。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去关注和思考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生活在他们身边的人。诸如下岗分流、环境保护、西部开发、素质教育、腐败现象、青少年犯罪、以及贫困、失学、民生、民心乃至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等等精彩纷呈的事件。另外,大自然也不吝啬,它赋予我们春花秋实,夏的热烈,冬的冷静,春的温柔,秋的凉爽,无处不让我们感触到生活的美,领略到大自然的诗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让学生我口说我话,我手抒我情。

三、抒发真情实感,形成作文个性。

鼓励学生说真话、诉真情,让学生学会作文的同时也学会做人,这是我们进行个性化作文训练的宗旨。抒发真情实感是学生作文个性化行为,因此,我们在平常的训练中,强调学生一定要写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不能写父母说的、老师说的、同学说的,也不能写作文书上看到的……一定要写自己想写的东西,一定要说自己想说的话。

“说真话”极其重要。我们在作文时,只有敢说真话,肯吐心声,真正做到像巴金说的“把心交给读者”,即篇篇写的都是“掏心窝子”的话,那样,才能使读者感到真诚,感到可信,才能使自己写出的那些话产生巨大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写作应坚持“说真话”,实际上是把生活和写作,把做人和作文这二者真正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它不仅对写作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写作者个性的发展、完善,对其健全人格的培养、形成,也有着重大的影响。

“诉真情”也很要紧。人有七情,这是先天的禀赋,不学而能。所以,情贵在真:发自天性,处于自然。从这一点说,虚情、矫情、煽情、造情等等,都是不可取的。写文章之所以一向强调写“真情实感”,道理就在这里。

四、把个性化作文教学理念融进阅读课文的教学中

采用与个性化阅读结合的方法,丰富学生的素材库,使学生在语言表达上有所提高。为此我们安排学生对经典课文进行精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的欣赏和分析,并查找资料写作评价文章。例如教学《刘姥姥游赏大观园》,有的学生就写出了《品大观园的环境》、《林黛玉的清高》等较好的评价文章。

引导学生多阅读,帮助他们积累语言材料,拓展写作的思路,学会勤于记载,积累素材。具体要求为:无论是观察到的事物,阅读到的、听到的,还是做过的实验,开展过的实践活动及亲身感受,都要求学生分类记录下来,建立一个素材库。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以利用录像素材作文。所谓录像素材作文,就是选取电视节目中适合学生作文实际的生活材料,在课堂上,利用校园网络技术,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向学生展现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生

活画面。让学生就某一作文素材或模写、或组写、或展开想象和联想,另外谋篇布局。以达到积累素材的教学目的,从而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每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课外阅读,不仅可以使学生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扩大知识兴趣,培养自学能力和习惯,而且有利于巩固学生课内所学的字词和读写知识,对于提高写作能力也起着积极的作用。由学生挑选自己喜欢的文章,自主阅读,增加阅读量,进行广阔的个性化作文的思维训练,巩固强化语感,扩大和丰富词汇量,揣摩各种具有魅力的句子,积累课外知识和各种有用的信息,并适当进行仿写,作到有章可循。教师也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些阅读材料,如《读者》、《青年文摘》、《杂文选刊》等文学杂志,《骆驼祥子》、《鲁滨逊漂流记》等名著。

五、建立人文化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品尝写作成功的喜悦

良好的评价会让学生品尝写作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产生自主的写作欲望。

1、在学生每次作文后,采用一些方法给予他们公开式的表扬或表彰很重要。我们可以把学生平时积累的佳作进行展示,尤其是在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或竞赛获奖的作品,让他们感觉更亲切。比如有位老师说到他的一个好经验,将每位同学作文中“最好的一句”打印出来,在全班传阅,这样做可谓兼顾良莠,尤其对写作没多大兴趣的同学,意义非同一般。因为教师看重他们作文的价值,赏识学生,就会使他们觉得作文是件有意义的事,成功的喜悦会激发起他们的创作热情。

2、给学生作品写鼓励性的评语,也是至关重要的。无论是优秀生、中等生还是差生,只要写出了优秀的作文或此次作文有明显进步,就应该正面肯定作文的可贵之处,趁热打铁,以充满激情和希望的评语巩固学生已有的成绩,增强他们不懈努力的信心。例如“可嘉可贺!细致的内心活动描写,巧妙的前后照应,证明你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技巧。”有位学生在《这就是我》一文中写道:“我的脸上都是“星星点灯”,有些同学都取笑我,平时我总是觉得别人用异样的眼光看我,我都不敢抬起头。”很明显这位学生充满着自卑感,我给她的作文评语是这样的:我替那些取笑你的同学对你说声“对不起”,但我要坦率地告诉你,其实你很美,因为你好学、坦城、礼貌,乐于助人,如果你自信些会更美。几句肺腑之言,既是抚慰又是教育,像一股清风吹进孩子的心田。

所以在个性化作文教学中,采用情感式评语,即在作文评语中对学生多鼓励,多交流,以亦师亦友的身份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能大大地满足学生交流的愿望,让他们发现作文是一个能表现自己的天地。

六、使学生养成乐于作文,勤于作文的好习惯

首先教师要做一位用心人,为学生提供作文的资源。像本学期学校开展的朗诵比赛、诗文大赛。班内开展的读书节活动,庆祝“五一劳动节“活动,给结对贫困学校捐款,一些好人好事,这些都是现成的写作材料,只要老师有意识有目的地让学生动笔写下来,学生都乐意写,因为这些事都是学生亲身经历并体验过的。学生便渐渐地养成了乐于作文,勤于作文的习惯。让写作真正成为学生的乐趣,努力提高自己的作文能力。

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6

1.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目前,“翻转课堂”“微课程”“可汗学院”等世界先进教学概念已被引进并普及。在我国,作为基础与核心的语文教育应紧跟时代步伐,在教学建设上重视创新,有效而科学地运用好翻转课堂。本文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究翻转课堂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及实践中表现出的教学矛盾,即翻转课堂中出现的关于教师与学生地位的矛盾、教与学的矛盾以及课堂效果与学生三维目标达成之间的矛盾。本文研究的主要意义在于了解我国中学语文翻转课堂的运用现状,提出解决矛盾的方法,并以实践来验证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同时不断发展完善,以期能对我国的中学语文翻转课堂实践做出贡献。

2.定义及研究综述

翻转课堂作为新兴的课堂形式,出现时间并不长,最早是前后,由美国科罗拉多州落基山林公园高中两名化学教师发起,是为了解决当地学生来学校上课时出现的实际问题——路途遥远导致部分学生总是无法按时上课、跟不上课堂教学进度以及因生病和其他特殊情况而无法到学校上课等问题,出现跟不上学习进度的学生。于是他们利用录屏软件或者摄像机将自己上课视频、课堂教案幻灯片录下来上传至网上,学生可以在家自学,这样到学校教师只去帮助跟不上进度的学生补习即可,解决学生在家观看教学视频时发现的问题。这样一来学生成绩不断提高,学习效率比传统教学更好,尤其是在网上上传教学视频可以被学生任意下载,任何时间和地点都可以自学。这一点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后面“可汗学院”的兴起更是对翻转课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在“可汗学院”之后,翻转课堂便在世界领域掀起了“翻转”之风。目前,翻转课堂在美国很受重视,基于美国中学的具体实际,主要矛盾是毕业人数过少与居高不下的辍学率。在信息化时代,美国翻转课堂为所有具有基本条件的学生提供了可以自主接受教育的可能。然而我国的翻转课堂情况不尽如人意,存在许多矛盾点,使之始终无法推广开来。

二、中学语文翻转课堂中的教学矛盾

1.中学语文翻转课堂的特点及现状

翻转课堂具有促进教育资源优化利用的明显特点。与国外的中学语文课堂不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除偏远地区)的中学,班级容量很大,尤其是优质教师教育资源的班级,班容量远超国外同级中学水平,这是我国发展翻转课堂的较大阻碍。另一个阻碍是教师的心理,翻转课堂模式撼动了我国自古以来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师主体地位,虽然课改一直提出将课堂交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教师主导课堂这种形式并没有太大改观。

2.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师与学生地位间的矛盾

翻转课堂真正扛起了将课堂交还给学生的大旗,构建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也是一种新型的课堂教学关系。教师作为引导者,是学生提出问题的解答者、帮助者;学生作为学习的主宰者、学习者,是提出问题的人,同时也是解决问题的人。但随着这种关系的转变,不免会引起一系列教与学的矛盾。我国百年来流传下来的教学相长,教师的主导地位根深蒂固,在一次次的课改浪潮后,仍存在教师以自己的“教”为中心、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且接受程度和接受内容很受限制。我们的.教育面临着知识积累层面非常充足,但没有实现针对素质的培养。由于翻转课堂的“翻转性”,学生既是教学的中心也是主导,这样看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应远超于教师,但实际上对教师的要求却更高,教师是整个课堂的组织者与引导者,是整堂课的关键。

3.中学语文翻转课堂教学效果与学生三维目标之间的矛盾

在翻转课堂中追求良好的课堂教学效果似乎与达成学生的三维目标存在着强烈矛盾。在我国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无论课程标准还是考试大纲,都对每个阶段的学生有着严格的对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进行评价的标准。教师要在课堂中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在翻转课堂中很难实现同一。翻转课堂由于其独特性,学生在家或任意场所下载课件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学生在知识与能力维度得到了锻炼、过程与方法维度也得到很好体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维度尤其受到重视。不过这样的三维目标的达成只是个性化的,很难用课堂教学效果来衡量,教师在课堂上回答学生在自学后无法解决的问题也是个性化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办法同以前一样达成整齐划一的课堂听课“秩序”。

三、矛盾解决措施

社会矛盾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从根源解决翻转课堂的矛盾,教师应从心里接受自己的职能转变,职能转变并不是地位的下降,只有将课堂的主动权交还到学生手中,才能真正推动我国课程改革的发展。社会矛盾普遍存在,翻转课堂的主要矛盾分为几个方面,要根据我国语文课堂的教学实际分析和解决。虽然翻转课堂不能够整齐划一地把握课堂进度,但学生通过在家自学,到课堂与同学、教师沟通交流解决问题,对学生三维目标的达成更加有益。首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得到充分体现,每个学生都对学习有自己的情感投入,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尊重。其次,过程与方法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学生在自学过程中运用各种方法解决问题,不仅锻炼了自己的能力,也是对自己信心的培养。最后,知识与能力是学生获得的最大收益,学到了自己感兴趣的知识,而不是被教师一味地灌输。运用矛盾的分析方法,在实践中解决问题,并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立足于我国中学语文课堂实情进行翻转课堂运用,目前,翻转课堂在中学阶段的应用仍以实验课为主,由于各方面的矛盾和翻转课堂的适应性,目前也只能作为课堂的一种辅助教学方式,但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翻转课堂一定能蜕变为常规课。

四、研究局限及展望

本文通过搜集相关的文献资料,调查某学校试验翻转课堂的班级情况,具有很大的数据局限性,解决措施也仅仅针对一些班级问题,不具有普遍性。研究矛盾的方面还不全面,而且结论并没有真正投入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有待实践检验。翻转课堂的研究应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和校情,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地运用。翻转课堂不应仅作为试验课,或者是一些学校打出创新牌虚名的“表演课”,应真正把课堂归还给学生,实现真正的“翻转”。

五、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教育发展突飞猛进,社会各方面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对我国教学改革产生一定影响的同时,也对培养真正高素养的人才产生积极推动作用。我们应该重视这一教学实验,并不断改进完善,使翻转课堂真正融入中国,由实验翻转为常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朱宏洁、朱赟.翻转课堂及其有效实施策略刍议[J].电化教育研究,2013,(8):79-83.

[4]许兴亮.“翻转课堂”翻转了什么[J].当代教育科学,,(16).

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7

1. 教学内容与现实生活差距较远

学生接触的都是经过数学处理、人为编制、情节虚构的各类问题,不需要考虑这些数学问题的来源和作用,更不会想到要应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成了反复操作运算符号的过程,成为无限制的练习和复习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应付频繁的考试,学生成了数学的工具。

2. 课堂上普遍存在着学生静坐听讲的现象

把学生视为客体,把学生当做知识容器的教师还大有人在。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不注意让学生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满足于学生听懂记牢、正确再现和模仿。教师是“主角”,优等生是“配角”,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学生丧失了对数学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3. 当今数学教育共性的东西太多

可以说很多时候教师不管学生的基础如何,都制定相同的标准,让数学考试成绩成为将学生分类排队的工具,淘汰学生的“筛子”;不管差距多大,采用同一步调,结果好生“吃不饱”,差生“吃不了”;不管学习方式的异同,只强调用同一模式,结果产生的都是“标准件”,没有个性和创造性。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策略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有创造地设计教学过程,要正确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每个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这个要求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就是要实施个性化的教学,即以学生的个性差异为依据,运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法、策略和技术,促使每一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个性才能发展的独特领域。笔者在此提出几点具体的实施方法:

1. 制定差异性目标

备课时,教师要在教学大纲总体目标的指导下,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准确把握教材,制定出适合本节课各层教学的多元的、有差异的、易操作的目标及教学方法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要求他们跳一跳,摘果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则要求掌握教学要求中最基础的内容。这样,使不同的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形成强大的学习动力,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2. 创设乐学的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过:“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让每个学生都喜欢数学,首先要营造一种乐学、好学的氛围。①深入了解学生。我们进行实验的第一步,就是设法走入孩子的心灵,主动与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学习特点和兴趣爱好。我们采取了作业面批的方法,既沟通了感情,又能当面给学生以鼓励,从而使他们自觉产生一种适当的期望目标。②真情服务学生。无论是学习好的同学需要提高,还是学习有困难的同学需要辅导,教师都应主动热情地给予他们帮助。同时,教师应时刻提醒自己,给予学生的是帮助而不是教导,教师只有淡化教育痕迹,采取“无为而治”的非指导性教学,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

3. 提倡民主的课堂

在自由、轻松的气氛中,学生才能最有效地学习,才最有利于他们个性和创造力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不给学生设置太多的框框,让他们心理有安全感,有充分表达的自由。

4. 让数学课堂向课外延伸

什么是数学教育的成功?笔者认为,学生在课外能用数学的眼光分析事物,能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来解决一些问题,这就是数学教育成功。我们注重了数学课堂教学向课外延伸的研究:在问号中下课。课堂教学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把思考延伸到课外、把探索的兴趣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使知识得以验证和完善。这就要靠教师有意识地去引导,关键是让学生在下课时头脑中要有一个问号,要经历课堂教学中“问号—句号—问号”的一个过程。

5. 让学生时刻感受数学文化

①“每日一题”。由学生主动报名参加,想出或找出一道有一定智力难度又贴近生活实际的数学题,轮流在班级黑板报的固定角上写出来,征集答案,答案纸放到墙右角的征答箱里。每月评比“最佳试题”和“最佳解题能手”。②“数学抄报”。也是由学生自愿参加,组建编辑部,定期出版,交流数学学习心得,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宣传班级数学学得好的同学。③“学习小组”。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兴趣组,二是互助组。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学生学习学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小学语文个性化阅读教学初探 篇8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走进文本

在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学生会情不自禁地用眼睛去看,用耳朵去听,用脑子去想,形成一个多折射的心理场。在这样特定的心理场中,学生全身心地融入学习活动,对具体情境的体验、阅读的感悟一定更加深入,从而促使自身的知识、能力及心理品质协同发展,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创设生动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进行情感体验。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四册《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先播放一段夏的乐章,又用多媒体呈现一组夏景图:“夏天小姐姐就在大家的呼唤中来了……她飞过荷塘,荷花静静地开放了。今天,我们就变一回夏天的精灵,去她那儿游玩,好吗?”在上课伊始,教师就创设情境,借助天籁唤起了学生对夏天充满迷幻色彩生活的感受和体验,而后借助语言的描绘,引发学生亲近自然、融入自然。

二、让学生自主选择阅读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这种选择不仅是学习方式,也包括对学习内容、学习目标、练习和答案的选择。教师应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尊重学生的选择,尊重学生的见解,保护学生的积极性。

例如在指导学生学习《一株紫丁香》一文时,可让学生反复通过不同目的的“五读”(读通、读懂、读好、读熟、读深)完成课文学习,学生在“一读”时,针对“读通”的要求,找到长句子练习朗读,这样很快克服了朗读难点。在“二读”时,学生又找准“为什么要在老师窗前栽一株紫丁香”这个理解难点,相互讨论,解决并读懂“一株紫丁香”实际就是学生的一片心意。由于有了以上的理解,学生在“三读”环节中就能有深情地读,渐渐地进入了“读熟”这一学习环节。最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使学生对课文的认识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总之,把自主阅读的机会留给学生是使阅读成为学生个性化行为的重要保证。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某一自然段来学,这样把长课文化成短课文,学生更容易阅读和理解课文内容,学起来就不会感到吃力,更愿意学。

三、阅读感悟,促进学生的情感体验

清代学者袁枚说:“文以情生,未有无情而有文者。”可见一篇篇优美的课文都是作者感情的产物。不同读者面对同一作品所理解到的意义都不可能完全一样,“有一千个读者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在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中,阅读者已有的知识结构对解读作品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例如教学《西湖》这一课时,笔者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交流, “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一群群白鸥掠过湖面,在阳光下一闪一闪的,好看极了”,“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明静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这些句子,可借助课件,让学生表演读,小组内合作读,挑战读,进而背诵课文,加深情感体验。整个环节,学生始终沐浴在温馨、优美的环境里,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体悟语感,在读中受到熏陶感染。

阅读是最富于个性化的活动,我们不能只按照教学参考书、标准答案去分析理解,去欣赏吸收。语文的答案可以是丰富多彩的,看文章的角度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每一个读者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思路去寻找自己的直觉经验,按照自己的方式解读作品,不一定非要老师牵着鼻子走。教师应当“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四、在阅读中超越文本,展开想象

展开或引发丰富的想象,是个性化阅读的鲜明特征。阅读是创造活动个性化的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阅读不仅丰富了文本的内容,还能促进读者的创造性思维发展。

捕捉文本的空白点,创设情境,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释放丰富的情感,将文字转化成具体的形象,既促进了语言的积累和语感的积淀,又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同时,帮助学生在层层深入的语言实践中超越文本,回归人性,唤起心灵中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向往,将爱与尊严、真诚、善良、悲悯的种子种在孩子们阳光灿烂的心田上。让学生“情动于衷而形于言”,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阅读也是一种创造的过程。学生凭借已有的阅读材料,发生联想,进行想象,促进思维多向发散,提出新异的见解,从而进入创造性境界。创造能力是阅读的最高层次,其思维活动是更有具体性、独立性、批判性和选择性。这是人们探求新知识的一种思维,具有创新性、综合性和灵活性等特点。

如,《去年的树》这篇文章,没有华丽的词句,用白描手法,写出鸟儿对大树的真挚情谊,略写鸟儿在寻找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笔者首先抓住“只剩下”这三个字引导学生想象说话,只剩下树根,没剩下什么呢?让学生各抒己见,使深情在自主阅读中自然生成。于是学生既有表达大树诚信至上的“拳拳之心”,又有抒发大树对小鸟深情厚谊的眷眷之恋,还有对伐木人乱砍乱伐,使小鸟无安身之所的愤愤之意……在阅读过程中生命倾情投入,润泽了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教学初探 篇9

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初探

甘肃省平凉市第五中学

李刚

摘要:中学生处在是身体和心里加速的关键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同身体健康又同等重要的意义。因为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二者密切相关。本文结合中小学生语文学科的特点,联系教学实践,运用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的情绪认知理论等有关心理学知识,探究了对中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提出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心理适应性;强化学生情感体验,提高认知水平的观点。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做了有探究。

关键词:语文教学 中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身体有没有出现疾病或虚弱现象,而是指一个人生理上、心理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这就是现代关于健康的较为完整的科学概念。现代健康的含义是多元的、广泛的,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性3个方面,其中社会适应性归根结底取决于生理和心理的素质状况。心理健康是身体健康的精神支柱,身体健康又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良好的情绪状态可以使生理功能处于最佳状态,反之则会降低或破坏某种功能而引起疾病。身体状况的改变可能带来相应的心理问题,生理上的缺陷、疾病,往往会使人产生烦恼、焦躁、忧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导致各种不正常的心理状态。作为身心统一体的人,身体和心理是紧密依存的两个方面。因此,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处于一个即将定型又尚未定型的可塑性很强的阶段,他们开始发展和形成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他们具有较强的个性,有强烈的自尊心,但是,好多想法不够成熟,有些还有点偏激,不能较为全面、客观、辨证地看待自己,了解自己;不会全面的、客观的辩证的处理学习生活中个中关系。面对遇到的各种压力,一些学生变得懦弱、自卑、冷漠,另一些学生变得易冲动,焦躁,不接受批评教育。如何对出现心理问题的中学生进行干预和矫正,帮助他们走出困境?如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预防不良心理问题出现?这是值得深思的。

在语文教学实践,充分利用教育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等有关心理学知识,挖掘文本有利于促进学生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因素,就会发现借助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有独特的优势。因为语文教学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文本作者、教师三者就文本蕴含的信息(思想)进行对话、交流和沟通的过程。在课堂中,学生调动自己原有的知识储备,理解文本内容,感悟蕴含的思想,体验作品中任务成功和喜悦,体会作品中人物的失败和沮丧,从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认知,达到矫正不良心理行为,积极对面生活和学习中的挫折,享受风雨后绚丽的阳光的目的。

学会有效的沟通,提高心理的适合性

心理咨询专家认为,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孩子和父母、老师等之间的感情沟通和交流密不可分。造成孩子过于冷漠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两种,一是受到过度保护或溺爱。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往往比较脆弱而且自以为是,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根本不顾及别人的感受。另一种则是因为孩子在家庭、学校得不到温暖,自己的感受常常被忽略,感觉自己像是一个多余的人。渐渐的会变得越来越孤僻、冷漠。针对这种认识,在语文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首先要结合具体文本,设计和学生交流、沟通的环节,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表自己的见解,抒发自己的感情。其次,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听,从学生的表述中,了解其心理倾向,给予积极的评价、引导和鼓励。也是就说,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行为。指导学生对课文的进行品读,在读的过程中感悟到文本言外意、文中情,理解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并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感悟讲出来,相互交流。

在此基础上,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如把“乐观自信”、“学会负责”、“正确对待挫等心理教育内容与相关的学习内容结合起来,学生的心理行为适应性就会得到增强。如:在教学《紫藤萝瀑布》、《敬畏生命》《谈生命》、《再塑生命》、《热爱生命》等课文时,要让学生交流自己对生命的认识,体验,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的价值,学会善待生命、敬畏生命,感恩生命。学习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的《致女儿的信》一文,要告诉学生爱情的真谛:它远高于生理需要,它包含“忠诚”“心灵的追念”“责任”,它需要理智、慎重、与机警。学习《伟大的悲剧》等课文就要指导学生学习到自我牺牲,宽厚待人、团结合作的集体体主义精神。也就是说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结合文本,指导学生学会有效的沟通,才能提高学生心理的适合性,促使学生成长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才。

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提高认知水平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在教学中,以活动为载体,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中,学生易于理解,乐于接受,是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手段。

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性,可以强化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消除消极的负面影响,提高认知水平,促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提出情绪与人对事物的评估相联系,认为人的认知过程会左右我们对情绪的解释和反应。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益时,就会产生接近的体验和生理变化的模式,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有害时,则产生回避的体验和生理变化的模式,当人把知觉对象评估为与己无关时,就会产生漠然的体验而予以忽视。在不同的情境下,知觉对象尽管相同,由于人的认识不同,其情绪反应模式可能不同。简言之,人的情感和行为的改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决定的。学生面对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有的沮丧,对着门课程失去信心,有的积极面对,迎难而上,取得骄人的成绩。究其原因,也是对学习中遇到困难的认识不同造成的。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教学,写作实践,综合性活动课,结合具体事例,引导学生提高认知水平,从而强化积极的情感和行为,克服不良的习惯、态度,达到完善自己人格的目的。譬如在教学《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将本诗改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学生亲身体验到杜甫当时的艰难处境,与杜甫的情感产生共鸣,进而体会到杜甫“推己及人”的高尚情怀,学生的心灵深受震撼和感染,2 就会有力的促进学生健康心理的发展。表演结束,在教师引导下积极的评价,可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认识,让学生感受到自身价值,体验到成就感、幸福感。

当然,对于已经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也可以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进行有效地沟通交流,提高认知,从而改变不良情绪和行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把具体的文本,教育心理学理论和学生已有的认知结合起来,进行有效地交流和沟通,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才能促使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积极方面发生改变,才能促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避免心理障碍的出现。

参考文献:赵莉.语文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策论.素质教育论坛[J].2010,12:84-87 靳剑锋.将中学生的心里健康教育融入语文教学之中[J].西北职教, 2009,7:36 郭念锋主编.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民族出版社.2011

中学生自主作文教学初探 篇10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写作方面作了明确的导向:“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学生“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根据个人特长和兴趣自主写作”。这就告诉广大语文教师要突破传统作文的束缚,倡导自主作文教学,让学生自主命题、自主评价、自主修改,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写自己之想写,说自己之想说,使他们的青春活力在作文中得到尽情表现。

一、自主命题

让学生自主命题进行作文,是放飞学生思维的伊始,是学生乐于创作的开端。教师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他们就会快乐轻松地执笔,描绘他们多姿多彩的生活,表达他们美好丰富的情感。自主命题的方式常用的形式主要有两种:

1、教师不做任何限制而由学生自主进行的作文训练,如写日记、随笔和手抄报等。这种方式不但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还能使学生养成积累的好习惯,为写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学生在写作时感到无话可说,大多是因为缺少生活的观察与积累的缘故。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中的人、事、物,并且养成写日记和随笔的好习惯。这样有了积累,到了写作的时候,就能做到信手拈来,就会真情进发而一泻千里。

2、教师先给出一定的主题范围,让学生进行主题活动,然后再自由命题,自主写作。这种方式给了学生自由创作的时间和空间,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启发他们的创作灵感,增强创作信心,而且还可以锻炼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例如在全国大力提倡“感恩”之时,我就进行了一次“学会感恩”的主题班会活动。我先提出一个问题:你在生活中接受的最大恩惠是什么?要求学生思考:接受的是谁给的恩惠?是什么样的恩惠?你心中的感觉如何?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学生说的大多是父母,但感受却是各不相同的。有一个学生把母亲的唠叨看成是他得到的最大恩惠,很有新意,也赢得了大家的笑声和赞许。在大家兴奋已过但意犹未尽的时候,我又问:你接受了恩惠,你是幸福的。那么,你为什么会得到恩惠呢?你应该怎样对待给你恩惠的人呢?学生的回答是一致的:回报!于是我趁机要求学生:想想什么样的回报最让人感动?请你设计一个“回报”的行动计划,写在作业本上,然后同学间互相交换看看是否能够感动人。再最后定稿。班会活动后,要求学生用两周的时间去实施活动计划。两周后,要求学生把活动的感受写下来,结果出现了许多感动人心的好作文。我想,他们的回报活动也一定感动了他们的父母!

二、自主评价

语文新的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初中生要“养成自己修改作文的好习惯”,“能与他人交流写作心得,互相评改作文”。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让学生互改作文方面给我们做出了成功的范例。

魏书生的基本做法是:从易到难,列出10条要求,第一次批改只提一条要求,大家觉得很简单。会做了,第二次再提第二条要求。这样10篇文章批下来,每位学生就都能围绕一篇作文,从10个方面写出批语了。这10个方面是:①看格式是否正确;②看卷面是否整洁;③看错别字有几个;④看共有几处病句;⑤看标点符号使用有几处明显错误;⑥看文章的中心是否鲜明、集中;⑦看文章的选材;⑧看文章的结构;⑨看文章的表达方式;⑩看语言是否简练通顺。以上10个方面,每个方面最高给5分,一篇作文满分为50分:

我在教学中不断实践,创造性地运用了魏书生的这一理论,效果甚佳。我是从2008年开始让学生进行作文互评的。因为当时的学生已是九年级学生,经过了许多的作文技巧训练,所以我把批改的10个方面一下子全教给了学生,学生也全部接受了。评改过后收来检查,还出现了不少精到的评价呢。在实践中,我在评价内容上做了小调整,也摸索出了一套有效的评改步骤,同时还懂得了如何去努力营造良好的评改环境。

1、评价内容小调整一般说来,我们在写作的时候是从大处人手,先考虑中心与选材,结构与表现手法,再考虑语言的问题的,所以,在学生熟练地掌握了这种批改方法后,我就让学生换个顺序批改:批改的顺序与内容为:中心与立意――选材与详略――结构层次――表现手法――语言表现力――字――句――标点――格式――卷面。

2、评改的方法步骤。①在批改时,把全班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8-9人,互换作文,轮流批改。第一个批改者要从10个方面写出评语,后面的评改者提出自己的不同见解即可。每篇作文由组内成员轮流批阅一遍,然后推选出本组优秀作文,由组长执笔,全体组员共同讨论,给优秀作文写出评改意见,并准备宣读。在批改的过程中,教师要巡堂指导,纠正批改的错误,参与学生讨论文章的优劣。②每组选出范文,当堂朗读作文与评改意见,众人评说,教师适当点评。③教师总结整体作文和批改情况,学生总结个人作文得失、评改感受。

3、努力创造良好的评改环境。在作文教学中,要始终坚持赏识教育和成功教育。赏识自己的学生就是赏识他们的劳动,就能激励他们乐于表现,激励他们走向成功。教师要赏识学生的作文,赏识学生的评改。而学生也要赏识自己的同学,要努力发现同学作文中的优点。多一些鼓励的话语。尽力做到既能指出缺点,又能激励上进!教师要让学生明确互评的意义和目的。端正评改的态度,千万不要让讥笑嘲讽的现象出现。只有在理解、友爱、欣赏的评改环境中,学生才会乐于让别人评改自己的作文,才会愿意在作文中流露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在用心研究、积极学习的态度下评改作文,学生才会在评改的过程中互相促进。因此,努力创造良好的评改环境,是自主评改成功的关键因素。

我们要相信学生的能力,放心大胆地让学生去做。即使最初学生的评改不够全面,也要以鼓励为主,老师给予补充。在不断评改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就提高了。

三、自主修改

学生在经过作文自主评价这一过程后,再修改自己的作文,应该说不会很难。然而,教师千万不能忽略这一环节。以前教师精心评改,却只换得学生粗略一看,其中的重要原因就是没有要求学生在评后修改自己的作文。我们要吸取教训,在自主评价之后,教师一定要让学生用心领悟同学和老师的评价,认真推敲自己作文的得失,让学生在参考大家的评价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再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最后誊写成文。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主动地用心去反思自己的作文,才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才能使学生的作文能力更快地提高。

总而言之,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自主命题可以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表现,让学生的真情得到自由的抒写,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学生自主评价既可以减轻教师的劳动,又能提高学生的作文能力;学生自主修改则可以让学生在反思中明了自己作文的得与失,从而更快地提高作文水平。自主作文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让学生的青春活力在作文中得到尽情表现。所以倡导自主作文具有深远的意义。

当然,提倡学生自主作文,并不是说教师就轻松无事了。教师在这过程中,还要注意指导学生积累素材,培养学生的语感,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写作技巧,给学生的作文进行统筹安排……这些工作,还需要教师付出许多的精力。

上一篇:2024牛年贺词下一篇:大学生骨干的培训心得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