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危害

2022-11-2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危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经验主义危害探析

摘 要:经验主义是阻碍认识科学发展的一大顽疾,其主观主义本质及形而上学做法必须加以理性主义的辩证改造,方能保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顺利推进,实现中国现代化宏伟目标。

关键词:经验主义;危害;中国化

一、思想理论领域中的经验主义及其表现维度

经验主义是一种主张各种信念只有被现实的经验所证实后方可接受并作为行动指南的态度。即认为经验是人的一切知识或观念的惟一来源的观点,它片面强调经验或感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往往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贬低乃至否定理性认识的作用和确定性。经验主义者不仅在思想上盲目僵化,狭隘偏见;而且在行动上照搬照抄,生搬硬套。具体讲,经验主义表现如下:

第一,把“想当然”作为思考和处理问题的一种常态。经验主义坚持一切从个人主观出发,不根据实际情况作深入调查研究,把已有经验当作放之四海皆准的指导原则,决策时缺乏深层次思考和可行性论证,以致习惯于将理想当现实,搞理想浪漫主义。毛泽东批评他们不分内外实际情况,缺乏系统、全面调查和研究,仅仅根据一知半解,根据‘想当然’,就在那里发号施令”。

第二,常常犯以偏概全,用现象代替本质的形而上学错误。经验主义高度重视感性经验,常常把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夸大为普遍真理,拒绝对事物内在本质性的东西作深入研究,不可能获得关于事物的全面、深刻认识。易犯以点代面、以现象代替本质、以局部代替整体的形而上学错误。

第三,经验主义表现为观察活动中思维的直观性和视野的狭隘性。一方面,经验主义崇尚并夸大感性经验的主张蕴含着对客体的观察比较直观,无需抽象即可获得认识或知识的思想;另一方面,经验主义拒斥理性思维的观点导致其不能科学有效解决认识系列问题,在认识问题上无法克服其视野的狭隘性。

第四,经验主义还表现为回避历史,重视现实。经验主义习惯将既成经验照搬套用来解决现实问题,突出了对现实的关注和回应,但经验主义者在套用经验时,常犯历史虚无主义错误,往往忽略对现有经验作历史分析,不理解经验形成的事实背景和适用范围。

二、经验主义的主观主义本质释义

在现实中,经验主义被看成是主观主义的一种表现,是主观主义中与教条主义相对的“一极”。换句话说,要把握经验主义的本质,理应从主观主义着手。

理论界通说认为,主观主义是指由脑子或感官感觉内部的条件而引起的不根据客观情况加以分析的一种形而上学做法,是唯心主义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其特点是在思考和解决问题时,无视客观实际,一味从主观第二性出发,立足狭隘局部经验或书本教条,以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无法做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相统一。其实质是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作为其思想的持有者,主观主义者往往表现为思想僵化,行为固执,不依客观办事,听不进别人意见,做决断时臆断性强,行为不免盲目鲁莽,不够周全细密。

从定性的角度不难看出,经验主义思想方法在本质上是主观主义的表现之一,是同教条主义相对的一极。实践证明,任何事物都是互相联系并有其内在规律的,只有对事物内在规律的正确反映——理性认识才是更深刻、全面的完全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才能指导实践走向成功;而经验主义由于重实践轻理论,对事物的认识只是停留于感性阶段,不涉及事物内部规律的把握和认识,因而是局部的、片面的不完全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指导实践就容易在方法论上犯以偏概全的错误,最终导致主观与客观相分离,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把片面的局部经验夸大为普遍的绝对真理,不能形成对事物客观、全面的正确认识。由此可见,经验主义本质上就是主观主义,它因为固守经验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而陷入庸俗、浮浅和无远见的事务主义之中。但值得注意的是,经验主义本质是主观主义的定性说法蕴含着主观主义与经验主义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某些方面的契合,但这并不等同于经验主义就是主观主义。

针对经验主义满足于局部经验,否认理论指导作用的错误做法,毛泽东强调一定要注重理论学习,“教育党员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方法去作政治形势的分析和阶级势力的估量,以代替主观主义的分析和估量”。

三、经验主义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大敌

经验主义的诸多表现及其主观主义本质蕴含了其危害不浅,必须予以重视,否则,正如毛泽东所说,作为反科学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主观主义方法,经验主义不仅害己害人,而且是人民的大敌,民族的大敌,只有打倒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真理才会抬头,党性才会巩固,革命才会胜利。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走向胜利的一面光辉旗帜,没有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将不会是今天的样子。学界普遍认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指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理论内容,强化其现实指导意义——中国(特色)化的过程。它至少应该包括两层含义:其一,以马克思主义真理指导中国实践,这是以共性理论解决个性问题的过程;其二,在中国具体实践中丰富、深化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即结合实践改造理论,丰富个性,使其更好指导具体实践的过程。这两个过程在时空上具有一致性,是合二为一的辩证过程,而不是两个独立的过程。

历史证明,从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发展过程及路径来看,不少重要的理论突破和实践创新,都同批判经验主义认识论错误倾向密切相关,都是反对主观主义的胜利成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对当时中国实情及革命形势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用于指导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在同教条主义这种主观主义和机会主义展开坚决斗争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区别旧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取得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以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以邓小平等中国共产党人,坚决抵制和反对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主观主义思想和形而上学错误,适时恢复和重树了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带领全党、全国、全民族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篇章,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最终引领中国经济实现了大发展,充分验证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精髓;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认为只有那种摆脱错误观念,克服不当做法,冲破不良体制束缚的思想认识才是真理性认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与实际相联系的方法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并以此为指导,方能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之后,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在科学发展观引领下继续向前推进,不断深化发展,开启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篇章。

当前,在一些西方理论的影响下,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也出现了新变化,思想政治建设工作面临复杂形势。为此,我们更应高度重视并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主导地位,坚决反对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既要反对脱离实际空谈理论,更要反对迷信经验无视实际。一切不顾中国国情和社会发展阶段,无视中国社会制度、历史传统和价值观念,全盘照抄照搬西方的主观主义做法都必须彻底摒弃。我们学习西方决不能生吞活剥、食洋不化,而应在学习中改造,在改造中创新,才能真正做到“师夷长技以新之”。

马克思主义是在实践中产生,并随实践不断丰富和发展的科学理论,它不是封闭的理论,而是开放的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是其活的灵魂,因此,自产生以来的近170年间,它始终保持着旺盛生命力和蓬勃生机。即便在当前,马克思主义依然是我国思想理论领域的主流,它的发展是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相统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就失去了其中国化的现实土壤,不坚持一切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现实出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无从谈起,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本质要求就没法体现和深化,就不能真正做到对人类发展规律的客观认识,更不能有效指导中国改革开放和理论创新实践不断引向深入,实现发展。为了不在今后的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迷失方向,走错道路,就必须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走出一条属于我们自己的路,这是我们避免犯错,犯大错的经验所在,而且错了就要赶快改。马克思中国化不仅要求理论应指导实践,还在于实践要发展理论。只有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系统掌握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来指导我们思考问题和解决矛盾,才能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再创佳绩,不断引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走向深入和发展。

经验主义的危害给我们再现了经验主义在解决认识论问题方面仍有诸多不足,致使它一直以来都以制约人类认识的一块“短板”而存在并发挥作用,导致人们在认识事物的道路上屡屡犯错,因此,要保证人类基本活动顺利进行,就必须从理论上反对经验主义,在实践中防范经验主义。

作者:李应

第2篇:消费主义的危害与对策研究

摘要:为在社会生产中压榨剩余价值攫取最大利益,资产阶级以消费带动生产的无限扩大,创造消费符号无限刺激人们的消费需求,以实现资本增值的目的。在这一过程中,商品符号承载了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伴随着人们的消费行为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并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行为。消费主义的泛滥必然导致人的本质的异化,弱化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激化生态危机。新时代条件下应对消费主义的冲击,要塑造人是目的的消费方式,倡导绿色发展理念,坚持主流意识形态对异化生活的批判纠正。

关键词:消费主义;资本主义;异化;意识形态

1消费主义的本质

资本主义发展到晚期阶段,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都进一步丰裕,资产阶级的剥削统治也开始从强制、粗暴转变为一种隐蔽、温和的姿态,并及时调整了自身的意识形态统治策略,更加凸显虚假与隐蔽特性和传播的渗透性。消费作为人们日常生活必不 可少的内容,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渗透的有效载体。消费主义一方面通过创造虚假需求引领过度消费来实现资本生殖,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一方面通过大量的消费符号输出其资产积极意识形态,成为资产阶级加强社会控制和整合的有效途径。

(1)实现资本增值,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实现资本生质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这一目的实现必须有消费行为的持续支撑,因而消费者的存在与消费能力的不断提升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资本的贪婪无限扩大的生产致使社会生产严重过剩,资产阶级为了获取剩余价值扩大自身利益,必然要想方设法推动消费以带来资本积累。因此,资产阶级积极倡导自由、平等、民主等虚假价值观念,模糊阶级差异和阶级对立,虚假夸大阶级共同利益,大肆鼓吹消费自由、灌输消费至上的思维模式和价值观念,激发广大民众的消费热情,支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实现资本生殖,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物质基础。

(2)输出意识形态,加强对人民大众的思想统治。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产关系中占据统治地位,资产阶级的思想也必然是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思想。消费主义作为资产积极意识形态的典型代表,通过对人们日常消费行为的渗透、洗脑人们的消费观念来影响控制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随着经济水平的发展,人们对于商品的使用价值的消费已经到了一定的临界点,消费重点已经转向了象征意义消费。在这一背景下,资产阶级为扩大商品市场,在为商品赋予象征意义与文化内涵上极致发挥,商品的使用价值退步为文化符号消费的载体,商品的价值也就日渐远离其使用价值,甚至发展为二者的完全分离。同时,网络信息技术和大众传媒的兴起进一步助长了消費主义的浪潮,资本家在大众媒体上大量投放广告代言,将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消费至上的狂潮,并在日常的消费行为中认可、接受并践行蕴含在商品中的意识形态观念。

“消费主义是建立在以消费为社会发展动力的基础上的,由大众传媒所主导的,以崇尚和追求对物质的占有及符号化的消费为内容,以保证和维护资本不断积累及其利益关系为目的的一种意识形态”。在消费主义社会中,商品是人格的外在符号。人们并不是出于使用价值的需要购买商品,而是出于对商品本身承载的象征意义和文化内涵的消费需求。因此,消费主义社会对人的定位和评价也是根据个人所拥有的商品而作出的。如此,人就沦为了商品意志的奴仆,统治阶级通过商品消费控制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

2消费主义的危害

消费主义作为资产阶级攫取利益、巩固统治的重要手段,是对人民大众的一种更为隐蔽的奴役控制方式。消费主义的蔓延必然导致人的异化,还将弱化我国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并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严重危害人类社会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

(1)消费主义导致人的异化。消费是现实的个人获得生活资料、维持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人是消费活动的主体。而在消费社会中,人在消费过程中丧失了自身的主体地位,被商品所承载的意识形态观念所奴役,商品主宰了人的消费行为;消费的目的不是人的自身的生存发展,而是财富的积累。这完全与马克思主义的根本价值目标背道而驰,消费主义编造的虚假消费需求无法满足人们自我发展需要,无法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反而使人越来越背离自身的本质,沦为符号统治的奴隶。尤其在网络时代,消费主义迎合网民主体追求感官娱乐的需求,将信息包装成为即时性、娱乐性、商业性的消费符号,体现为追求享乐、满足欲望、盲目浪费和精神迷乱等特点,源源不断地输送给消费者,刺激人们对消费信息无节制的享受和消遣,导致人的主体性的异化危机。在网络的被动刺激和挤压中,人们的网络活动变得漫无目的,只剩下对网络的依赖和内心的虚无。在没有规制约束的环境下,高扬的主体性最终遭到自身反噬,造成主体性的丧失。

(2)消费主义弱化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消费主义的蔓延必然带来娱乐主义、享乐主义的滋生。消费主义借助大众传媒鼓吹消费之上、享乐至上,为了吸引消费者眼球大肆推行戏谑恶搞、低级趣味甚至暴力色情等娱乐信息,与我国“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等优秀传统文化观念背道而驰,不断冲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阻碍人民群众对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认同。在娱乐主义影响下,人们的理性精神将逐渐缺位,迎合低俗娱乐导致道德失范和自我迷失,日渐远离理性的、严肃的、本真的价值标准。消费主义的无节制盛行,将使人们迷失在追求物欲、享乐娱乐的迷醉狂潮,消解人们的奋斗意志,最终拒斥主流意识形态的引领、丧失对真正自由和全面的追求。

(3)消费主义激化生态危机。消费主义以实现资本增殖为根本目标,人与自然都无关其目的,既不在意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更无益于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首先,消费主义的趋利性必然导致资源的浪费,其持续扩大的生产、消费、生产过剩与持续发展观背道而驰,必然导致资源枯竭。其次,消费主义无节制的刺激消费,创造虚假需求、迎合猎奇心理,必然导向对稀奇自然资源的消费,如野生动植物等,将严重破坏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最后,消费主义倡导高频次消费,频繁推出消费品的更新换代,陷入大量消费、大量浪费、大量污染的恶性循环,最终引发严重的生态危机。

3消费主义的应对之策

新时代条件下要抵制消费主义的蔓延,就要强化人在消费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价值引领,倡导绿色消费理念,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自然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1)强化人的主体地位。马克思主义自创立初始就彰显了鲜明的阶级性和革命性,作为无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最终目的就是要解除一切压迫人、束缚人的锁链,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是一切发展的最终目的。消费主义的蔓延使人沦为商品的奴仆,要从这种奴役中解脱出来,就必须始终彰显人在消费中的主体地位,塑造“人是目的”的消费方式,坚持以促进自身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为目的,而不是出于其它别的目的进行消费。要重塑人的主体性,倡导新时代劳动教育观,传递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主流价值观念,引导人们在劳动中创造性服、占有自身劳动成果,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获得自由而发展的真正幸福,避免沉迷于消费主义创造的幸福幻想。要重塑社会评价体系,纠正以消费商品符号定位个体的导向,改变金钱至上的腐朽观念,打造融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社会评价体系。

(2)强化主流意识形态价值引领。要推进主流意识形态的隐性渗透教育,大力倡导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融入日常生活,顺应人民大众的认知表达图式、契合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增强与人民群众的情感共鸣,以应对消费主义对日常生活领域的渗透。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对日常生活交往的物化倾向、价值迷失等“异化”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向度的批判。在理论层面,要以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核着力革除消费主义、娱乐主義、享乐主义带来的扭曲价值观,激发人们的批判意识和分析精神,倡导理性自律、科学健康的生活取向,通过对人之存在根基的日常生活的批判改造和重构,推动日常生活的消费文化转型。在实践层面,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强化网络法规建设,对消费主义蔓延过程中产生的违法违规乱象坚决打击惩处,着力建设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

(3)倡导绿色消费理念。运用广大自媒体平台加强绿色消费知识的科普宣传,倡导消费者文明消费、绿色消费、适度消费,强化节约优先、保护优先的生态文明理念。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消费文化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和政策制度约束,在全社会建立绿色消费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弘扬勤俭节约的优秀文化传统,构建节俭适度、绿色环保的社会主义消费观念和消费文化体系。要强化科学技术的引领作用,加快科学技术在绿色产品的供给与创新方面的运用,以绿色生产引导绿色消费,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张琳.作为意识形态的消费主义:起源、实质与影响[J].新经济,2021,(07) .

[3]公超熠.消费主义对当代中国主流价值观的影响研究[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3) .

[4]尹帮文,张东.当代消费主义新变化及其对策研究[J].理论导刊,2021,(06).

[5]申晓娜.后现代语境下消费主义的实质与批判[J].理论观察,2021,(05).

[6]周丽群.马克思消费思想及其现实意蕴[J].理论视野,2021,(06).

[7]曾伟,陶若.马克思主义异化消费视域下青年消费观问题探究[J].品位·经典,2021,(20).

作者简介:谷亚洲(1990-),女,白族,湖南桑植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作者:谷亚洲

第3篇:从苏联解体看历史虚无主义的危害

在苏联解体的过程中,经济、政治、民族、文化、外交等很多因素都起了助推器的作用,但不可低估的是意识形态的瓦解,而意识形态领域的坍塌正是从历史虚无主义开始的,牢记苏联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坚持不懈地与国内的历史虚无主义作斗争,对维护党的领导,对勠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极为重要。

一、历史虚无主义泛滥是苏联解体的重要原因

全面、准确、客观地书写和评价历史,是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前提,文过饰非、全盘推翻、模棱两可和以偏概全都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必然为历史虚无主义打开缺口。1956年2月24日,赫鲁晓夫在《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秘密报告中讲到,斯大林滥用权力,违背了列宁处理党内斗争的原则和方法,并且抛弃了列宁说服教育的工作作风,把党内的正常争论看成是对敌斗争,走上了大规模镇压和清洗的道路,这一切都是斯大林个性缺陷和个人品质所致。赫鲁晓夫的报告使克里姆林宫外的普通群众感到震惊,人们忽然发现他们追随的领袖手上沾满了血腥。其实,不去具体分析当时的历史背景和个人情况,而是片面强调斯大林的缺点和错误,完全抹杀斯大林的历史功绩,犯了唯心主义认识论错误,而这正是历史虚无主义的突出特点。

1964年,勃列日涅夫取代赫魯晓夫成为苏共的最高领导人,开始强化意识形态控制和书报检查制度,但是想要扭转对斯大林的抹黑变得很难,此时,持不同政见者从最初的广场集会,发展到非正式组织,且形成了几个派别,大量揭露斯大林时期镇压内幕的回忆录、签名人数众多的抗议信件、请愿书、声明、批评政府对持不同政见者处理方法的文章以及各种地下出版物广为传播,大批在国外出版的苏联持不同政见者的书籍、外国作家的禁书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苏联,被翻印或者以手稿的形式在暗中流行,颠覆社会主义制度的所谓运动纲领到处流传,一时间信息爆炸,真假混淆,谬种流传。

80年代中期,戈尔巴乔夫上台,在文化领域大搞新自由主义,将思想领域的混乱进一步扩大化。戈尔巴乔夫要求重新编写历史教科书,声称要继续60年代未完的事业,恢复历史公正。其所谓的“历史公正”就是彻底否定斯大林,进而批判列宁,动摇社会主义制度,推行戈尔巴乔夫自己全面右倾的“新思维”。在戈尔巴乔夫的指示下,苏联有关部门要求对中小学历史教科书重新编写,随后出现了各种版本的新编历史教材,但大多质量不高,有的甚至矛盾百出,某些史学家过于强调历史污点,对包括卫国战争、战后恢复在内的苏联历史一概抹黑,苏联俨然成了“历史的黑洞”,不同思想倾向的知识分子在教材中夹带私货,吵成一团,各种版本令人眼花缭乱,学生们无所适从。与“历史教科书”乱象同时存在的,是所谓“历史档案”揭秘问题。早在苏联解体和历史档案大规模解密之前,一些人有针对性和选择性地曝光斯大林时期所谓“历史档案”,故意丑化斯大林,为全盘否定斯大林和社会主义制度做准备。大众媒体和文艺作品也打开了思想的“闸门”,自由派人士逐渐把持了主要报刊和其他舆论工具,成为“公开性”运动的急先锋。文学界以攻击列宁为时髦,电影戏剧也如此,几十部被禁影片得以放映,标志着苏联“共产主义意识形态崩溃的开始”。这种思潮强烈冲击着苏联长期形成的主流意识形态,群众的思想和信念发生了动摇。

面对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苏共不仅没有积极作为,反而拱手让出舆论阵地。1990年6月12日,《苏联出版法》正式颁布,为媒体的自由化提供了法律基础。在《苏联出版法》的鼓励下,一些报刊先后宣布“自主办报”,借机摆脱苏共和主管部门的束缚。在有登记手续的报纸中,苏共掌握的仅占1.5%,就连《消息报》都变成了俄罗斯激进自由派的先锋报,一度为外资控制。此种背景下,各种攻击、谩骂苏共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言论、文章纷纷出笼,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宣扬色情、暴力的报刊大行其道。报刊、电视、电台及出版社为追求利润,不但忘却了政治责任,甚至失去了社会良心,严肃的学术著作和科普读物几乎销声匿迹,只能依靠内部印刷在小范围内交流。

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的泛滥背后有国际因素,美国中央情报局一马当先,声称要“调动一切手段,包括精神手段,摧毁敌人意志”。他们极力扶持不同政见者,将他们在苏联无法出版的书印制出来,再运送回国,通过各种渠道向苏联输送拥护西方自由思想的出版物。并在慕尼黑设立了“自由”电台,专门对苏联东欧国家进行宣传和渗透。通过成立人权组织等形式,使苏联境内的新老持不同政见者与国际上取得了联系,获得了西方的呼应和支持。苏联当局以简单、粗暴的方法处理持不同政见者,不但没能解决问题,反而将其影响扩大,结果使一些人名扬苏联和世界。

苏共对意识形态监管的放任自流与简单粗暴,特别是对历史虚无主义的纵容,给反对派以宣传和传播自己观点的机会。在整个“民主化”与“公开性”运动中,苏联知识分子表现出强烈的两面性,随着“禁区”的不断被打破,苏联社会主义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的地位一落千丈,激进自由主义派逐渐掌握了话语权。受1989年东欧风波的启发,加上西方样板的影响,他们追求急速转型,公开提出“反中央集权”“反苏共一党专制”“民主、自由”等口号,提出抛弃原苏联一些加盟共和国尤其是中亚五国等“穷包袱”,要求俄罗斯脱离苏联独立,进行彻底的市场化改革。在与戈尔巴乔夫争权的过程中,叶利钦完全抛弃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抛弃马克思主义,主张国家非意识形态化。在叶利钦的推动下,1991年12月8日,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签署《别洛韦日协议》,标志着苏联作为国际法的主体正式解体。表面上看这是民族分离主义的结果,实际上这完全是苏联权力阶层的抉择。在国内外多种势力的综合作用下,存在了近70年的强大苏联崩毁坍塌了。

经过赫鲁晓夫时期和戈尔巴乔夫时期的酝酿发酵,历史虚无主义蓄势已久,最终在苏联解体的关键时刻起了关键作用。历史虚无主义向人们灌输错误的历史观,造成思想认识上的极度混乱,导致社会主义制度和政权合法性丧失,使联盟失去凝聚力,使国家失去团结奋斗的基础。我们在反思苏联体制、苏联模式弊端的同时,一定不能忘记苏联解体的人为因素,尤其历史虚无主义对民心党心的瓦解作用。

二、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与历史虚无主义的斗争

苏联解体后,历史虚无主义在俄罗斯盛行的同时,并非完全没有遭到狙击,只是反对的声音不占主流。对西方模式的倾倒,是苏联部分知识精英选择资本主义模式的一条重要原因,但最终他们的幻想破灭了。21世纪后,经历了卢布恶性贬值、GDP大幅下滑、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地位严重下降的俄罗斯人,逐渐认清了苏联解体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创伤,客观理性的反思逐渐回归,他们早已明白,自己的国家无论改成什么样的体制都不会被西方世界接纳。如今俄罗斯人不会选择也无法选择重归苏联,但对苏联体制、苏联成就和苏联问题的看法已不再那么偏激,这得益于俄罗斯执政者拨乱反正,也得益于学术界、思想界不断以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进行纠偏。

2001年普京提出,俄罗斯应当有统一的历史教科书,历史学应当团结社会,而不是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和场所。2003年底,普京在国家图书馆同部分史学家座谈时指出,必须剔除糟粕、去伪存真。他指示俄罗斯科学院,要对所有的历史教科书进行“鉴定和筛选”。2007年6月,普京主持召开全国社会科学教师会,规定今后历史教材只有经俄罗斯科学院和教育科学院的专家鉴定委员会认可后,才能取得教科书的推荐资格。2014年1月,普京总统接见历史教科书编撰者,并就修订标准发表谈话指出,“最重要的是还原历史真实,现有历史教科书不仅贬低反法西斯战争中苏联人民的作用,而且存在某些深层次的‘思想垃圾’,这些是我们绝对不能接受的”。近些年,在普京的大力倡导下,俄罗斯重编历史教材,重新认识苏联历史,重新评价苏共领袖人物的作用。历史教材编纂委员会推出两部教师参考书:《当代俄罗斯史(1945—2006年)》和《社会知识:21世纪全球化的世界》。与过去否定苏联历史的教材明显不同,新编历史教学参考书中明确指出,“斯大林是最成功的苏联领袖,建造了一个伟大的国家,赢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勃列日涅夫的“内部稳定政策”也有其积极作用;戈尔巴乔夫对西方一再让步,到头来却一无所获;叶利钦“软弱和亲西方政策”,应当批判。

在正确的历史观指引下,近年来俄罗斯学界强调对各种历史伪说拨乱反正,如普列汉诺夫“政治遗嘱”的问题。该遗嘱《格·瓦·普列汉诺夫最后的想法》于1999年11月30日在俄罗斯《独立报》发表。文章声称,早在73年前普列汉诺夫就已预见到苏联解体。这一所谓预言连同他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布尔什维克和俄国未来的看法,全盘推翻了普列汉诺夫在人们心目中的俄国马克思主义政党创始人的形象。对此,历史虚无主义者如获至宝,认为终于找到了列宁作为一个暴君的铁证,以及布尔什维克主义终将导致俄国覆亡的原因所在。几年后,经过普列汉诺夫博物馆馆长塔季扬娜·菲利莫诺娃,俄罗斯历史研究所研究员、普列汉诺夫的传记作者丘丘金等人考证,认定该遗嘱是伪造的,有力地反驳了一些人对普列汉诺夫的污蔑,为发现更多的真相提供了可能。

三、苏联历史虚无主义给我们的启示

苏联历史虚无主义发生、發展和演进的过程,折射出意识形态领域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和尖锐性。应该看到,这种现象与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社会主义运动自19世纪以来在西方兴起,历经波折,坚韧向前。一些人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后认为,社会主义制度就应该被唾弃,被扔进历史的垃圾堆里。他们完全忘记了社会主义曾给苏联和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带来的高速增长,带来的国力增强和人民福祉的提高,带来的精神和文化领域的丰硕成果。以苏联为例,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涌现出诸多文学家、音乐家、诗人和科学家,苏联的各种学派在国际上有巨大影响,苏联人民充满了幸福感和自豪感。这是不能一概否认、一笔抹杀的。俄共主席久加诺夫说:“斯大林领导国家近30年,他把一个只有犁的国家,按丘吉尔的说法,改造成一个拥有原子武器的国家。斯大林接手国家时,工业崩溃,军队逃亡,一半人口为文盲。只经过19年的时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国家就有了长足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拥有现代化工业和普及教育的国家。如果说第一次俄日战争时80%的人是文盲,那么到了1941年,所有的官兵们都能识文断字,这是斯大林的贡献。”这种说法是客观公允的。当然,这并不是说苏联社会主义不存在任何问题和任何矛盾。经济体制过度集中和政治体制过度集权是苏联的弊病,斯大林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苏东剧变也并不意味着社会主义的失败,而是让我们更加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复杂性。邓小平于1988年就指出:“我们过去照搬苏联搞社会主义的模式,带来很多问题,我们很早就发现了,但没有解决好,我们现在要解决好这个问题,我们要建设的是具有中国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61页)

历史虚无主义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反面,是一种反动的唯心史观,决不能听之任之,任由其虚无掉我们党领导人民建立的丰功伟绩和人民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用唯物史观来认识和记述历史,把历史结论建立在翔实准确的史料支撑和深入细致的研究分析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唯物史观,让唯物史观成为掌握群众的思想武器,坚持不懈地开展对历史虚无主义的批判斗争,取得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斗争的彻底胜利。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作者:欧阳向英

第4篇:形式主义的危害

形式主义的危害 人民日报盘点各地形式主义 称其已成社会公害:自3月29日起,本版刊发4期读者来信,聚焦身边的形式主义,已推出应景篇、检查秀、文山会海、形象工程……在当下中国,形式主义的触角伸延到了社会各个角落。无论是在党政机关还是企事业单位,无论是上级机关还是基层单位,无论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职员,无论是日常工作还是社会活动,形式主义如影随形,似乎只要有人的地方,都能寻到它的踪迹。尤其令人忧虑的是,形式主义之风已渗入学校这块净土,甚至浸入幼儿园,使幼小的心灵遭受毒害。(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1年05月10日)

所谓形式主义,即只重其表,轻其本质。随着科学发展观渐入人心,“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犹如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人们批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是对之前一些地方政府盲目铺摊子、上项目的深刻反思,并寄托了人们对于改革干部评价体系的深厚希望。百姓声音强大,片面追求形式主义已无立足空间了。今年,国家三令五申,一定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杜绝弄虚作假,牢固树立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思想和作风。形式主义是一个顽疾和毒瘤,危害极大。

一是华而不实。形式主义做的是表面文章。它不求实际效果,更不追求长远利益,只追求一时的热烈场面和轰动效应。其结果往往是面上轰轰烈烈、一派风光,但后果却没有多大实际意义.

二是劳民伤财。形式主义脱离实际、违背现实,其结果往往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个别地方官员片面追求政绩,大修形象工程,人口不多的地方修建大型广场、在小县城修建5星级宾馆,却都美其名曰是为了招商引资的需要……为了自己的官途,不管老百姓的意愿,这种行为我们是要坚决抵制。

三是败坏风气。形式主义是一种寄生在一些官员身上的病毒,如果得不到制止、纠正,它会瘟疫一样传播、蔓延。形式主义的蔓延,严重侵害了党和政府的肌体,败坏了党风、政风。没有哪一个领导不想做出成绩,但如果能从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来考虑问题,从而使我们的马路变宽了,楼房变高了,城市变美了,像这样的为民政绩工程,我们应该予以提倡。但如果以侵害人民的利益,一味的以升迁为目的的政绩工程,应该说就具有腐败的意味,要坚决的予以抵制。

四是损害党和政府形象。形式主义的最终恶果,是党和政府的形象受到严重影响,有些甚至是难以挽回的恶劣影响。如果任其泛滥,必然贻误事业发展,损害党的形象。

表面上看,形式主义是作风不实,是片面追求形式而不问实效的一种自欺欺人的作风,但其实质是党性不纯的表现,必须坚决地制止和纠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全党全民付出极其艰苦的努力,来不得半点的形式主义。因此,力戒形式主义,是各级领导的一项重要职责,也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必须常抓不懈,一抓到底

第5篇: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表现危害及其对策

多 嘉

通过党委中心组第四专题理论学习,我深深懂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误党误军,害人害己,贻患无穷,必须痛下决心,坚决加以反对和纠正。

一、深刻认识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危害,切实增强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自觉性

一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实质。形式主义是片面追求形式而忽视内容的一种形而上学的观点、方法和作风。形式主义者把形式和内容机械地割裂开来,脱离实际内容,极端地夸大事物的表现形式。其主要特征是脱离现实生活,内容空虚,单纯追求奇特怪诞的表现形式。官僚主义是指脱离群众,做官当老爷的领导作风。官僚主义是剥削阶级思想和旧社会衙门作风的反映。

二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危害。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极大,误党误军、害人害己,严重影响工作落实和部队建设。因此,我们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顽症”,决不能麻木不仁,任其泛滥,要充分认识它的危害性。

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产生的主要原因。领导机关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得以滋长和蔓延有其主客观的原因。主观原因主要是:个人名利思想,工作上的惰性,思想素质不高,辩证思维能力不强等。客观原因主要有:机关工作制度不完善,习惯性思维模式的影响,工作评论上缺乏科学标准等。总的根源是什么邓小平同志在视察南方谈话中曾尖锐地指出,形式主义也是官僚主义。而官僚主义的产生,既有思想作风的原因,又有制度不完善的因素。因此,克服工作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弊端,必须依靠自上而下的深化改革来解决,依靠各级领导机关自身努力来纠正。

二、结合实际,认真剖析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我区部队的种种表现

从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现象和表现看,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是相互关联、沆瀣一气的,官僚主义导致了形式主义,形式主义助长了官僚主义,根子还是个人主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我区部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工作思路不清。如个别领导和机关没有把工作指导思想真正统一到军区党委的决策意图上来,既不吃透上级精神,又掌握不了下级情况,导致工作思路不清,轻重缓急不分,重点工作、中心工作不突出,工作忙乱,给部队建设造成损失。二是工作作风不实。机关下部队检查工作浮光掠影,走马观花;蹲点帮带,沉不下,蹲不住,找不准,帮不了,解剖不了“麻雀”,包括我自己在内,工作组一走,单位问题依旧,甚至有的工作组还没有走就“冒泡”。三是工作方法不当。如基层为了应付常年不断的各种检查,名目繁多的各种评比,只好用“运动式”、“突击性”的工作方法来应付,逼出形式主义来。四是工作措施不力。制定措施不深入基层搞调查研究,闭门造册,凭主观臆想;指导工作不深不细,局限于“文山会海”,满足于看材料,听汇报;贯彻上级指示,“照抄照转”,把传达了当作贯彻了,或者新口号满天飞,新措施一大堆,就是拿不出抓落实的具体办法来。五是工作动机不纯。比如,有的单位领导私欲膨胀,个人主义思想严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泛滥,好大喜功,图虚名、争彩头,追求表面上的“轰轰烈烈”,追求报上见名,电视上留影;在汇报上做文章,在接待上下功夫;把准备做的说成已经做了,把个别的说成普遍的,把布置的说成落实的;擅长报喜,巧于藏忧;疲于应付,巧于迎合,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想升官。所以,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从各级领导和机关抓起。

三、进一步端正工作指导思想,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江泽民同志指出:“我们党历来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但为什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是成为一种常见病、多发病,甚至成为久治不愈的顽症呢我看根子就在一些领导机关的同志特别是一些领导干部工作指导思想不对头。”因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之所以难以禁绝,这和我们偏重于从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上进行纠正,而忽视从领导思想观念上进行导向有关。

首先,要坚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真正作为部队工作的指导思想和行为准则。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科学工作态度,是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本措施。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贯彻到实际工作中去,这就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从实际出发,在实际工作中把认识和实践、动机和效果、内容和形式有机统一起来,把对上负责和对下负责一致起来。如果各级领导和领导机关都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部署和检查指导工作,那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没有市场了。

其次,要标本兼治,把抓长期管用的制度建设和即时的具体规定结合起来。各级领导机关一方面要以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大胆剔除管理体制、工作制度及评判标准上的陈规陋习,铲除形式主义的病根。另一方面要采取一些具体的改进措施,如减少文电、精简会议、减少陪会,纠正走马观花式的工作组等问题,把主要精力用于抓落实上。

第三,下大力抓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根源就是一个“私”字,即个人主义和名利思想。有的同志干工作不是或不完全是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不是以搞军队建设为重,而是为自己出名挂号,打个人的小算盘。因此,必须按照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思想,下大力抓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进一步加强世界观改造和党性修养,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培养爱岗敬业精神和求真务实、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自觉做到干事业、做工作,首先要为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以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时刻记住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干工作不是为了当官做老爷,不是为个人,而是为了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只有牢固树立立党为公和为军队建设扎实工作的思想,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第6篇: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根源与治理论文

【摘要】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党的自身建设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其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我们工作的很多方面依然明显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存在着贻误工作、疏离党群干群关系、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腐化干部、劳民伤财、形成腐败的土壤等危害。其主观根源在于懒政殆政、不敢担当、能力不足、邀功请赏,其客观根源在于体制机制缺陷、社会环境变化、现象的模糊性、工作要求的复杂性。我们必须双管齐下,通过健全完善相关制度;

教育广大干部认清形势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危害,不断增强工作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关键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危害根源克服方法

党的十八大以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从转变党的作风入手,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已经取得卓著成效。但正如党的十九大报告所讲,全面从严治党依然任重道远,党的自身建设中许多深层次的问题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其中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在我们工作的很多方面依然明显存在,就是例证。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作为不正之风可谓党风建设中的一种久治不愈的顽症。说起这个东西,党内党外、干部群众都讨厌,但就是这种大家都讨厌的东西,现实生活中却经常都看得见,有时甚至大行其道,连那些表示讨厌的人也时不时犯这样的毛病,一边批评一边搞,批评得痛心疾首,搞得认认真真。说起要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于是开会、学习、讨论,表决心,定计划,小会总结,大会表态,还要写成材料向上级汇报,送新闻媒体报道。走了一圈之后,往往形式主义还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还是官僚主义。这种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来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现象,在不少地方成为一道景观。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我们工作中的危害,可以说由来已久。谈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危害,恐怕每一个实际工作中的人都深有感触,其主要表现如下:

危害一,贻误工作。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最典型的表现就是脱离实际,务虚不务实,玩假大空,不干实事,不管是在上面颐指气使,官气十足,随意决策,乱发指令,还是在下面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造假数字,搞假政绩,其结果都是一样,那就是毛泽东早就批评过的,无实事求是之意,有哗众取宠之心。所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的地方,经济社会的发展肯定搞不上去,和老百姓利益相关的问题肯定解决不了。这也是老百姓痛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主要原因。

危害二,疏离党群干群关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都是脱离群众的东西,不去深入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愿,不去认真关心群众的困难和疾苦,高高在上,拒群众于千里之外,以官老爷自居。即使下去搞所谓调查研究,了解民情,也是前呼后拥、走马观花、蜻蜓点水,和普通群众搭不上话,满足于走过场,搞声势,给群众带来很多额外的麻烦和负担,而群众需要解决的问题却得不到解决,群众最怕这样的调查研究。所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的地方,党群干群关系肯定难以融洽,有甚者,可能水火不容。

危害三,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务虚不务实,浮躁虚夸,吹牛拍马,在党内和社会上都会产生极为严重的不良影响。因为官僚主义者要摆官架子,就需要下面有人抬轿子,无原则地阿谀奉承,结果在党内造成吹吹拍拍、在社会上造成各种无聊的迎奉。因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需要装潢门面,就需要下面造假数字,摆花架子,把表面功夫做足,结果在党内造成弄虚作假,在社会上造成欺上瞒下,所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的地方,必然出现党风不正,社会风气浮躁。

危害四,腐化干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是一种腐蚀剂,如果久治不愈,会对干部队伍造成严重腐蚀。因为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最省力气,又不用担当责任,如果搞得好,碰上一个也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的上级,还可以得到欣赏,借机受到奖赏和提拔重用,所以,其他人就会争相模仿,现实中一些地方争相攀比搞假政绩,造假指标,报假数字,就是这样出来的。而如果干部从这种东西中尝到甜头,其后果可想而知。所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严重的地方,必定会有一批乐此不疲地去搞这种东西的干部,更为严重的是,还会形成干部队伍的逆淘汰,极大地伤害了老老实实干事的那些干部的积极性。

危害五,劳民伤财。千万不要以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只是搞点虚的东西,做些不着调的决策,不会伤筋动骨。要知道,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是要成本的。别看他们搞的是假政绩,花的可是实实在在的真金白银。一个不切实际的决策,就可能白白扔掉几千万,甚至几个亿,一个形象工程可能砸进去一个地方多年的财政收入。我们到一些地方看到的那些荒草丛生的所谓工业园区,那些拆了建,建了又拆,挖了填,填了又挖的永久工程,就是最好的说明。至于那些为了装潢门面而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搞起来的表面景观,则更不用说。要知道,这些钱都是国家和人民的财产啊。

危害六,形成腐败的土壤。前面说的腐化干部队伍,还只是说的作风层面的问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更为可怕的是会进一步造成腐败。我们在现实中看到很多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把大量国家钱财打了水漂,但是,往往当事的领导干部却因此大有收获。他们有的私占私贪私分,有的从各种承包商那里接受回扣贿赂。这是因为,不负责任的决策,临时起意的面子工程,本身就缺乏严格的规划和监管程序,漏洞很多,容易给贪占者造成可乘之机,加上善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人中很多人主观上就不过硬,经不起考验和诱惑,遇到机会,问题就出现了。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根源

要说那些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人都是自己愿意搞,那就冤枉了很多人。君不见,那些为应付各种无谓的检查、考核、评比、验收、填表、调研而忙得团团转,连休息日都不能回家的苦不堪言的基层工作人员,他们怎么可能愿意搞这些东西呢?而且他们心里明明白白知道,这些东西对他们的实际工作没有任何实质性意义,就是为了哄得一些人高兴。但是要说人们都不愿意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那也失之片面。都不愿意搞,怎么会搞得起来,而且长盛不衰。现实中的确有人愿意搞,热衷于搞,这才给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以市场和平台,才使得这些东西成了难以治愈的顽症。

这样,我们在实际中看到的搞形式主义的人,就可大致分为两种情况,自愿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人和被迫搞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人。这两种人,要区别对待,我们要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首先需要解决的是那些自愿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人身上的问题。那么,是什么人愿意搞或者说热衷于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原因何在呢?

第一,懒政殆政者。不愿意下功夫去做实实在在的事,不愿意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去做艰苦细致的调查研究,希望坐在办公室内靠发文件、下指示就能把一切都做好,希望走捷径来解决问题,于是拍脑袋决策,想当然办事,上面一张嘴,下面跑断腿。这种本来就不符合实际的决策,现实中根本无法落实,后续还要检查、评比、考核,下面就用各种会议、材料、数字来应付,上下配合,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这么产生了。我们在一些地方看到的文山会海,看到的为应付各种会议、组织各种材料而兴师动众、废寝忘食的现象就是这么形成的。从办公室到办公室,从会议到会议,从文件到文件,该解决的问题依然是问题。

第二,不敢担当者。当领导就要负责,就要担当责任。既想当领导,又不愿负责任,不愿担当,不拿出明确的工作思路,提出明确的工作任务,就靠各种办法把责任层层下推,各种没有实质性意义的指示、讲话、文件层出不穷,反正我该布置的都布置了,该交代的都交代了,该落实的都落实了,即使有问题,那也是你们下面没有干好。至于具体应该干什么,怎么干,那是你们下面的事。干好了,是上面英明,干不好是你们无能。很多部门都这么做,于是乎,文件越来越多,指示越来越繁,层层加码,搞到下面穷于应付,难以应付,不知道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大家都在无头绪的忙,“忙”成了工作最主要的绩效。

第三,能力不足者。对自己担负的领导工作缺乏相应的能力,既不会用老办法,又没有新思路,面对纷繁复杂的实际情况,抓不住主要矛盾,改革找不到突破口,干事找不到抓手,又不去认真向内行请教学习,还不想让别人说自己无能,没有作为,只能搞各种形式主义的东西,看着花样翻新,热热闹闹,好像每天都在干事,实则没有什么效果,劳而无功,搞得大家筋疲力尽,最后发现还在原地踏步,面貌没有什么新改变,工作没有什么新进展,老百姓也没有得到什么看得见的实惠。甚至有些还欠下一屁股债,给后面的人留下很多麻烦。

第四,邀功请赏者。可能有人会说,作为领导,你既不愿下力气,或不敢担当,或没有能力,那就能干多少干多少好了,为什么非要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那一套呢?问题就在这里。如果仅仅表现为不愿下力气干事,那就是殆政或惰政;

如果仅仅表现为不敢担当,那就是缺乏责任感;

如果仅仅表现为能力不足,那就是无能。但最可怕的是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人,还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就是既不想干事、不想负责,又想邀功,那就得搞出点动静。形式主义就是搞动静的,我们说的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装潢门面、求轰动效应、造假数字、搞面子工程,其表现都是动静很大,没有实际效果。动静大就容易引起各方注意,特别是引起领导注意,遇上也不愿做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下情,只看表面现象的领导,就会被记上一功,成为提拔使用的资本。这种人一旦被提拔重用,就继续用这种办法提拔重用他的下级,使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传宗接代、源源不断。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存在,除了以上主观的原因,还有其客观的原因。客观的原因是这种不正之风存在的条件和土壤。没有相应的客观原因,这样的不正之风即使产生,也很难长期存在。这些客观原因非常复杂,主要的有这样一些:

第一,体制机制缺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那么不得人心,为什么还有人乐此不疲,就是因为有一些搞这种东西的人能够从中得利,尝到甜头。这就与我们干部的选拔任用机制、工作的考核评价机制、处理问题的决策机制、各项工作的成本核算机制等方面不够健全完善,不够科学有关。其实,谁都知道,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是很难糊弄广大群众的,在一个地方,领导做得怎么样,是干实事、求实效,还是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群众最有感觉,也最清楚。如果我们在领导干部的提拔任用方面,在领导干部的工作考核评价方面,在干部决策能力的测评方面,能够多听听群众的反映,了解一下群众的想法、看法,那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就很难存身。另外,搞形式主义也是需要成本的,而且有时成本非常高。如果我们有科学的成本核算机制,那么你花了很多钱,最后没有什么说得上的结果,恐怕也很难交账。

第二,社会环境变化。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就是一种浮躁的风气。这种东西当然古已有之,在我们党内,也可以说是根深蒂固。但在不同时期,表现会有很大不同。我们党领导的民主革命时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相对来讲就很少,因为那个时候,我们处在战争环境中,面对的是你死我活的斗争,环境和任务容不得你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因为那会给敌人造成机会,置自己于死地。也不允许你高高在上,脱离群众,拍脑袋决策,想当然办事,因为那会造成我们离开群众的支持,会使我们做出给自己带来严重后果的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但执政以后,特别是执政时间长了,情况就发生了变化。我们干部队伍中一些人在当了官,享受了各种待遇以后,就有了高高在上的感觉,不愿意去联系群众,不愿意去体验和了解群众的疾苦、群众的意愿,有些甚至把保官、升官作为自己的第一追求,产生严重的官僚主义。不想真正下力气干事,实事求是地解决问题,又想做官,搞出政绩,就搞面上的东西,搞形式主义。这种问题,历史上就出现过。今天,当我们处在社会转型时期,很多制度层面的规范还没有能健全完善起来,很多问题还处在探索认识阶段,社会上浮躁风气较盛,所以,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就以各种面目表现出来。

第三,现象的模糊性。党的十八大以后,中央把克服“四风”作为改进作风的重点。经过五年多坚持不懈的努力,“四风”中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得到了明显的纠正,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却以各种新面目顽强地表现出来。这中间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在表现上的模糊性,不易辨别、不易定性、不好处理。我们党在作风建设方面历来是要求很严格的,仅就党的十八大以来,因为违反“八项规定”,搞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被处理的党员干部就有很多。但是,从历史到现在,因为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而被处分的党员干部却很少见。这不是我们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网开一面,而是因为现实中要给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定性确实比较困难,除非它已经造成了什么严重后果,我们在对这样的后果进行处理时会强调被处理主体因为搞官僚主义或形式主义造成了什么后果。这主要是一来客观上我们做一切工作都需要相应的形式,没有形式,内容就无所附着,也就是我们讲的必要的形式。二来领导干部作为官,在具体的领导行为中本身就会有各种不同的风格和习惯,不可能千篇一律。这样什么是推进工作所必要的形式,什么是形式主义;

什么是领导干部的个人工作习惯和风格,什么是官僚主义,很多时候界限就很难确定。

第四,工作要求的复杂性。现实中我们会看到,有时候为了打开工作局面,客观上需要造声势,形成舆论环境。特别是在一种新的改革举措出台,或一种新的政策贯彻执行的时候。这样,各种宣传手段都被调动起来,形成一种强大的场效应。当然,对于这种工作方法,本身也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人可能觉得如果我们用制度的办法,用更为扎实细致的办法,时间长一些,也同样会达到这样的效果。但很多问题是没有办法假设的。有些问题的解决不能不考虑到现实的国情,考虑到我们的文化传统,考虑到我们党历史上在特定阶段和特定环境下形成的工作特点,考虑到群众的现实思想状况和行为习惯。问题是事物都有两面性,当我们为推进工作而调动各种宣传手段和动员机制,造成了有利于打开工作局面的强大声势和热烈氛围时,另一种问题也就可能伴随着出现,如果我们掌握不好相应的度,把控不好局面,用“一刀切”的工作方法,命令主义的工作要求,甚至用虚的数字、假的成绩,不顾实际一概而论,甚至不考虑群众各种千差万别的实际需求的工作盲目性也随之而产生了。

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必须双管齐下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把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放在一起来进行分析,但是大家都知道,这两种不正之风在表现上是不完全一样的。为什么放在一起,是因为它们虽然表现不同,可却有着内在的联系。在一定意义上,我们可以说官僚主义就是形式主义的主要根源,而形式主义就是官僚主义最典型的后果。官僚主义有各种具体表现,本质只有一个,想当官而不想干事。形式主义有各种具体表现,本质也是一个,重形式而不重实效。想当官而不想干事,什么都不干则官肯定当不成,那么就要玩虚的,做表面文章。于是,形式主义就成了官僚主义者最喜欢、最擅长的谋官保官手段,官僚主义者也就成了形式主义最好的保护者。所以,有官僚主义,必有形式主义。反之,有形式主义,也必有官僚主义。要有效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定要抓住要害,双管齐下。克服了官僚主义,形式主义就没有了主要根源,克服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也就没有了主要生存条件。

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首先要健全完善相关制度。干部提拔任用的制度、干部工作的考核评价制度、各种工作检查评比验收制度、领导班子议事决策制度、领导干部调查研究制度、工作成本核算制度、各种会议制度等等。其核心就是解决好领导干部深入实际、深入群众调查研究的问题,解决好对领导干部和各级党政部门工作实效的考核问题,解决好让各级党政部门广大工作人员真正把主要精力用在实实在在的工作中的问题。例如,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日常工作中的讲话稿自己动手来写,讲话自然就短了,废话自然就少了,会议自然就减了;

要求领导干部每年必须就自己分管的工作进行调查研究,而且调研报告必须自己亲自动手写,领导自然就会到第一线去深入调研了解情况了;

要求干部的提拔任用、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必须认真听取群众的意见,领导干部自然就要考虑通过自己的实际工作绩效来赢得群众认同了。特别是在各种工作的方式和程序方面,要坚持制度化、规范化,习惯于按科学的程序来推进工作,而不是用搞活动的方式来推进工作。

其次,要教育广大干部认清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危害,不断增强工作中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干部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的主观条件。有了责任心和使命感,才能把党和人民交给自己的工作当成一种责任,把为老百姓办事当作自己的一份责任。从而自觉地把提高工作的实效当成自己工作的首要标准,而不是把当官、保官、升官当做自己工作的主要追求。才能自觉地为真正把工作做好去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了解群众的需求,把握工作的规律,才能在各种工作决策中以高度负责任的态度严肃认真地掌握各方面的真实材料和依据,进行科学的决策,才能不断增强自己的工作能力,才能在遇到各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危害党和人民利益时进行自觉的抵制。

再次,要不断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水平。现实中必要的工作检查考核评比验收,都是促进工作的有力手段,但要搞清楚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不必要的,这本身就是对领导干部工作水平的一种考验。要有效克服现在实际中一些地方存在的检查评比叠床架屋,文件材料层出不穷,会议越开越长越开越多的现象,就要掌握、运用科学的方法,认真把握好度。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围绕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工作,把政绩做在实处。真正发挥好各种检查考核评比对于促进解决实际问题的作用,不要把它搞成一种无谓的形式,更要防止为凸显部门权力或体现部门利益搞那些没有实际意义,只是劳民伤财的所谓检查评比。要防止和控制以党组织和政府名义滥设奖项,搞各种名目的考核评估。

第7篇:形式主义的表现、成因及危害

一、形式主义的表现:

1.文山会海屡禁不止。沉湎于各种会议之中,上级的会要去,本级的会要讲,下级的会要到,地方的会要陪,“三天一小会,五天一大会”,常常不是“一个会开几天”,就是“一天开几个会”。一项任务下来,动脑筋、花时间、费精力最多的就是层层开会、发文件,一传达二指示三讨论四总结五汇报,从会议到会议,从文件到文件,上上下下,反反复复,忙得不亦乐乎。

2.检查评比五花八门。工作组接连不断,名目繁多的检查评比应接不暇,与落实条令条例无关的达标活动过多过滥。一些单位为应付上级的检查评比,拼凑尖子,单项突击,甚至不顾客观条件,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和宝贵时间,搞“门面工程”、“形象工程”,以一点代全体,以一招管全年,以一俊遮百丑,检查过关,劲松一半。

3.花花点子层出不穷。热衷于提新口号,定高指标,出花花点子,做表面文章,大话空话套话连篇。有的单位一个口号尚未落实,第二个口号又提了出来;有的单位急于踢开“头三脚”,烧旺“三把火”,亮出“新政绩”,片面强调“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实际上是“只怕上级听不到、看不到”。

4.落实工作流于形式。把力量投入本身当成工作成效,把工作过程本身当成干部实绩,满足于做一些程序性工作,且程序越搞越烦琐,正所谓“一步不少走过场,一丝不苟搞形式”;喜欢“跟风”、“刮风”,上级精神尚未吃透,下面情况亦没搞清,就一哄而起,大造声势,盲目上马。 5.了解情况若明若暗。有的领导“深居简出”,主要靠打电话、听汇报了解下情,缺乏第一手材料;有的领导“先入为主”,凭以往印象和主观臆想,随意编撰和剪裁“所需情况”;有的领导即使去了基层,也是走马看花,蜻蜓点水,只在会议室“调查”,在招待所“蹲点”;还有的领导虽然“身入”了基层和一线,但偏听偏信、好喜恶忧。

二、形式主义的成因:

形式主义的产生,有其思想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根源,思想理论基础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社会历史根源是习惯势力和传统文化负面影响。具体到一个单位形式主义产生的根源有二。

1.是名利思想。功利主义的私心是滋生形式主义温床。个别领导为了个人和单位出名,显示所谓“成绩”,热衷于搞一些声势大、规模大、影响大的“明星工程”;不考虑单位实际和能力,到处出国考察,每天大吃大喝,浪费国家大量财力、物力;有的眼睛长到头顶上,“只要

领导满足,不怕群众骂娘”;有的抓工作只顾眼前,不顾长远,以牺牲单位长远利益为代价换取个人名利。

2.是懒惰作风。惰性引发飘浮思想,只管形式,红火,喜欢把功夫下在形式上,只管快,不管效果怎样。有的满足于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贯彻会议,只满足上级指示原本传达,该抓的问题没有及时抓,该解决的问题没有很好地解决。

三、形式主义的危害:

1.形式主义妨碍了方针政策落实。形式主义不注重调查研究,不了解实际情况,心中没数,崇尚空谈,工作中处于盲目状态,必然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影响实际工作,导致信息失灵,决策失误。

2.败坏社会风气。形式主义蔓延,势必助长不说真话,弄虚作假之风,助长思想懒惰。

3.导致官僚主义猖獗。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一样货色。共同生长,互为支撑。形式主义的产生根源同官僚主义产生根源是一样的。官僚主义不深入基层,不搞调查研究。布臵工作拉架子造声势;成绩和荣誉方面争,在工作中大搞形式主义之风,远离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一切工作讲套路,拿出一些数字应付上级。

第8篇:形式主义的危害与整改措施

形式主义与实事求是是背道而驰的。我们一定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和外在要求注入和贯彻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不能把教育实践活动变为另一种“形式主义”。

把形式主义放在“四风”之首,足见其流弊之广,危害之大。

“形式主义害死人”。形式主义危害党和人民利益,损害党群干群关系,腐蚀党员干部队伍,对政治生态的破坏是无与伦比的,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大敌。其危害有:

劳民、劳官、伤财。形式主义重形式轻内容,重行动轻实效,务虚多务实少,其后果必定是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高投入,在实际效益上的低产出甚至不产出,最终劳民伤财。形式主义不只劳民伤财,而且也无端地“劳官”。一些领导干部为了应付没完没了的形式,天天就像赶集一样,一场未完,又要赶一场,疲于奔命,造成精力的无端消耗,不可能真正潜下心来,及时地、系统而深入地去调查研究,去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所遇到的急事、难事和大事,其结果必然成为忙忙碌碌的官僚主义者。

妨碍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有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才能实事求是地制定贯彻落实的措施和方法。而在形式主义者眼里没有群众,没有实践,没有变化发展,扼杀了开拓创新、建功立业的胆略和才干。结果,使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只是在文件上、计划上、口头上“落实”,实践上“落空”,丧失许多难得的发展机遇。

严重损害党群、干群关系,损害党和政府的形象。领导者在工作中搞形式主义,尽做华而不实、哗众取宠的事情,最终吃苦头、受伤害的是群众。违背人民利益和意愿的事情多了,群众就会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时间长了,就会失去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同时,形式主义与权力腐败有着密切的联系。形式主义催生腐败,腐败反过来又助长形式主义,这进一步引起了人民群众的反感,破坏了党群关系和干群关系。形式主义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思想作风和工作作风问题,而是关系到执政党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不解决形式主义的问题,党的群众路线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就不会取得好的效果。

腐蚀干部队伍,败坏党风和社会风气。形式主义具有寄生性,它紧紧依附于权力。干部只要沾染了形式主义的恶习,就必然把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抛到脑后,就必然运用投机取巧的手法捞取政治资本和经济利益,就必然助长党内和社会上只顾个人或小团体利益而不惜损害他人和整体的利益,以及思想懒惰、墨守成规、欺上瞒下、弄虚作假、办事拖拉、不讲效率等歪风邪气。久而久之,人们看见那些搞以假乱真的形式主义者,往往受“益”不浅,必然仿而效之,从而败坏党风政风,带坏社风民风。

要想整治形式主义,要从期根源入手:

反对形式主义,最根本的是要端正思想路线。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实事求是,形式主义与实事求是是背道而驰的。我们一定要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工作路线统一起来,把实事求是的精神内核和外在要求注入和贯彻到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全过程,不能把教育实践活动变为另一种“形式主义”。要做到讲实话、鼓实劲、办实事、求实效,真正把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好;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难。这样,形式主义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反对形式主义,关键在领导。解铃还需系铃人。形式主义的始作俑者就是部分领导干部,因此,铲除形式主义关键在领导。反对形式主义,必须从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做起,上级要为下级做出样子。一方面对自己分管的工作,对下级布置任务、检查工作,都要考虑到切实可行,坚持摒弃华而不实的东西。另一方面,对下面形式主义的东西要有所警觉,千万不能光听听汇报、看看典型,要到群众中去,作一番艰苦的实际的调查和了解,以获取真实的情况,从而不致被“形”所遮,为“表”所感。尤其是,不能与下面搞形式主义的行为同化,防止形式主义越过领导关。

反对形式主义,最有效的办法是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形式主义者的一个共同特征,是眼睛向上。他们做样子,是给上级看的,心中根本没有群众。谁搞形式主义,群众看得最清,感受最深,也最痛恨。因此,反对形式主义,必须依靠群众来进行。要把评议权真正交给群众,把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的活动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工作孰优孰劣,让群众来评判。

反对形式主义,治本之策是深化干部制度改革。形式主义屡禁不绝,最深层的原因是干部制度不健全,或者说现行干部制度的某些弊端必然产生和助长形式主义。要从根本上克服和杜绝形式主义,就必须深化改革,从干部制度上解决问题。深化干部制度改革,是反对形式主义的治本之策,只有解决了制度问题,形式主义才能得到根治。选人用人,是一种无声的导向。要以问题为导向、以务实为追求选拔干部,才能把讲实话、出实招、办实事、务实效的干部选拔出来。对那些热衷于搞形式主义的人,不仅不能提拔重用,还要严厉批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给予党纪政纪处分,以此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有效遏制形式主义的滋生蔓延。 (作者系青岛市委党校教授)

第9篇:逆向种族主义的危害

逆向种族主义,从字面意思来看,他属于种族主义的一种,原意是低等种族对高等种族的歧视,后来就演变成为本种族对其他种族的高抬,认为只要是别人的就是好的,就像我们现在的崇洋媚外,一味地肯定外国的制度,经济,不假思索的否认本国的政策。逆向种族主义实际上对国家危害很大,如果不纠正,那么我们就永远不能屹立于世界之巅,让国人昂首挺胸。 种族主义存在的历史也颇为久远,中国自古代各朝几乎都有民族歧视,但这和种族主义有差别,却也属于同一根系。中国古代尤其是唐宋时期,经济发展迅速,国人就自然而言的产生一种高人一等的感觉,的确,那时候的他们有这个资本。不过后来,海外其他国家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相继进行了工业革命,国力强盛。中国仍旧困在过去的泥沼中无法自拔,还做着世界大国的美梦。金鸡独立可昂首挺胸,亦可低头。

近代的中国被洋人打的一塌糊涂,丧权辱国事小,可是失节事大。领土没了我们能够东山再起,重新夺回来,可是一旦国人没了气节,就变成了行尸走肉,又何谈去振我中华。近代国人进行了很多的改革,尝试,像戊戌变法,辛亥革命,像新文化运动,我们不否认他们的功绩,却也不能忽视他们的纰漏。新文化运动过分崇洋媚外,认为只要是外国的就是好的,我们就可以搬过来直接用,过分贬低我国的孔孟文化,这就是一种典型的逆向种族主义。 "逆向种族主义",即以所谓文明的名义,对自己的民族和同胞持某种歧视的态度。"逆向种族主义",是一种在中国知识分子中广泛传播的态度--贬低中国并向西方寻求中国的未来和拯救。事实上,这种态度在"亚洲虎"国家中相当常见:当经济开始爆发式地增长,他们总是将西方作为自己的样板和远景。

在中国,"逆向种族主义"的核心思想就是说中国人是个劣等种族,西方人和日本人才是优秀的民族。这种思潮是一个民族在思想上的矮化,影响到民族的自主性、国民的当家做主精神。这不仅会影响到国家安全,而且会窒息中华民族在科技人文思想方面的创新能力。中国妄自尊大固然要不得,"逆向种族主义"也要不得。

近年来,我国开始推行文化自信,就是要国民相信我们的文化,让中华文化能够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可是种族主义一直在作祟,持有种族主义观点的人认为中国人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如西方人:道德方面,中国人都是坏人,西方人都是天使;能力方面,中国人都是凡人,西方人都是神仙。在教育方面,逆向种族主义者也是贬低中国抬高西方,且危害更直接更严重。

中国的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为中国的高速发展培育了不可或缺的人才,得到全世界的肯定甚至羡慕。这本来是中国的长项和骄傲,但是却被逆向种族主义者诋毁为既无效率又不人道,简直是摧残学生,而西方教育则被吹嘘为既人道又高效的。在大多数领域,一般老百姓和普通官员都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即使受到一定影响,也并不盲从逆向种族主义者,但是在教育领域,近三十年来这种谬论却始终很有市场,在很大程度上误导着老百姓和政府官员。如果我们听从于他们的误导,放弃中国现有的教育模式,改为向所谓的西方先进模式——如所谓的素质教育——靠拢的话,那么中国经济在全球竞争中将失去高素质劳动力这一最强大的、或许是唯一的优势,中华民族正在重新萌发的文化自信也将惨遭夭折。 逆向种族主义不单单体现在教育方面。逆向种族主义粉碎了我们的民族凝聚力,它使得我们的同胞之间相互鄙视,甚至相互仇恨,使得我们民族的各类精英,将相当一部分智力、资源,乃至一生的年华虚掷,甚至用来妨碍中国的进步。即使抛开国家层面不谈,我们只谈心理健康,逆向种族主义使得很多中国人陷入了自我作践的严重心理疾患。某名牌大学的副教授网上有言:“愛国贼们也别不服气,这民族(主要是汉族)就是劣等种族(我为自己属于这民族感到万分羞耻)”。这样的种族主义言论近乎纳粹,恐已超过了很多西方国家言论自由所能容许的底线(西方大学里有好几例比这轻微得多的种族主义言论都导致了发言者被开除教职)。然而,我深深地感到这位副教授的可怜,你为自己属于这民族感到万分羞耻,可你又怎么办呢?真的像一些被你这种纳粹言论所激怒的网友所建议的那样,自杀以减少这个地球上劣等种族的数量么?千万不要这样,你这是心理疾患,严重的心理疾患,得治。

国人在吐槽民族的时候根本不会想一下,你为什么会这么想。我记得有篇报道写到,美国、英国和日本的人均收入,都是中国人的几倍,这时候就会有很多拥护者站出来说话,一味地推崇其他种族,不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在全球化这个大环境下却只能吃廉价劳动力这一个呢,其实就是种族主义使得国民没有了更高的追求,我们其实不只是靠劳动力的,我们也能靠头脑去赢得本就该属于我们的东西。因为很多人过分的崇洋媚外,所以我们就得一直背着廉价劳动力混生活的包袱。

不过我相信,我们的文化,相信文化自信政策可以使中华文化堂堂正正的走出国门,那时候我们的电影不再是票房毒药,我们国民谈论起中国来脸上都洋溢着微笑,心里都是骄傲。我们要抵制逆向种族主义,不让他继续侵蚀我们。

上一篇:市场销售年度工作计划下一篇:岗位设置及编制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