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主义园林

2024-06-2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极简主义园林(精选9篇)

极简主义园林 篇1

随着西方,尤其是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能源危机”,社会变得日益动荡不安,这种急剧的变化使得人们不得不从各方面进行严肃认真的反思,艺术家们当然也无法置身其外。于是,各种新兴的艺术类型,肩负着反映社会各阶层现实状况的使命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这其中就包括有极简主义。

极简主义,又称最低限度艺术,它是在早期的结构主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一种艺术门类。最初,它主要通过一些绘画和雕塑作品得以表现。很快,极简主义艺术就被彼得·沃克(Peter Walker)、玛萨·舒瓦茨(Martha Schwartz)等先锋园林设计师运用到他们的设计作品中去,并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如今,随着时间的推移,极简主义园林已经日益为人们了解和认可。彼德·沃克是当今美国最具影响的园林设计师之一,由于他的作品带有强烈的极简主义色彩,他也被人们认为极简主义园林的代表者。

不管是谁,当看到他的作品时,大都会被其简洁现代的布置形式、古典的元素、浓重的原始气息、神秘的氛围所打动,这也是彼得·沃克作品的过人之处——艺术与园林的无声结合赋予了作品全新的含义。彼德·沃克于1932 年出生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帕萨德纳市。1955 年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获得了他的风景园林学士学位。上学期间,他曾经在当时著名的设计师劳伦斯·海尔普林的事务所工作过一段时间。毋庸置疑,这一切为他今后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毕业后,他去了哈佛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硕士学位。一年后,他与另一位著名的设计师佐佐木·英夫(sas-aki)合伙成立了事务所,这也就是现在著名的SWA集团的前身。1976年,在完成了大量单一风格的作品后,感到有些厌倦的彼得·沃克决定去哈佛大学教授风景园林设计课程,并担任了系主任一职(1979-1981)。在那里,他遇见了他后来的妻子玛萨·舒瓦茨(当时玛萨·舒瓦茨还是他的学生)。由于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两人结合并合作成立了彼得·沃克-玛萨·舒瓦茨事务所。但是,数年后由于他们各自的设计思想存在着巨大分歧,事务所宣告解散,沃克与其他人先后成立了几家事务所,包括目前他与威廉·约翰逊合作的事务所。如今看来,彼德·沃克成为一名极简主义者是有其客观因素的。早年他在哈佛求学时,受到当时流行的现代主义的巨大影响,与他同时代的导师、学长们对于现代主义的追求深深感染了彼德·沃克,他也因此成为现代主义的忠实追随者。随着对园林认识的不断深入,彼德·沃克开始尝试着将自己喜爱的极简艺术结合到园林设计中。

需要说明的是,彼德·沃克曾是一名狂热的极简主义艺术爱好者,这也成为他日后运用极简艺术的主要动力源泉。其后的欧洲之旅,尤其是法国古典规则园林带给他的巨大冲击更加坚定了他将极简艺术运用到园林设计中的决心。在进行了一些初期的尝试之后,沃克发现这种结合的效果出乎意料的成功,它们所反映出的那种鲜明的特色“如同闪电一样照亮了昏暗的天空。”当时他设计的那些作品包括1980 年和舒瓦茨合作的尼可庭院和1983 年伯纳特公园等。初期设计尝试的成功促使沃克更加努力的发展自己的极简主义设计风格。他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一些作品标志着他这种风格的成熟,如1984 年的唐纳喷泉、IBM索拉那园区规划、广场大厦以及1991 年的市中心花园等。其中哈佛大学校园内的唐纳喷泉尤为典型。它位于一个交叉路口,是一个由159块巨石组成的圆形石阵,所有石块都镶嵌于草地之中,呈不规则排列状。石阵的中央是一座雾喷泉,喷出的水雾弥漫在石头上,喷泉会随着季节和时间而变化,到了冬天则由集中供热系统提供蒸汽,人们在经过或者穿越石阵时,会有强烈的神秘感。唐纳喷泉充分展示了沃克对于极简主义手法运用的纯熟。巨石阵源自他对英国远古巨石柱阵的研究,同时质朴的巨石与周围古典建筑风格完全协调,而圆形的布置方式则暗示着石阵与周围环境的联系。与其原型:安德鲁的雕塑作品“石之原野”比起来,这件作品从内容和功能上都已经超越了它,唐纳喷泉也因此被看做是沃克的一件典型的极简主义园林作品。步入晚年的沃克仍然在执著的追寻着设计的真谛。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沃克的作品中有着相当明显的日本传统园林的影子,这既是他对日本园林的兴趣与研究的成果,也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极简主义与日本禅宗园林的某些设计思想有着相似之处:两者都崇尚简洁与自然。当然,作为一名西方设计师,沃克运用得最多的还是日本园林中的要素:竹子、石块、水体、沙砾等。这些特点主要表现在日本播磨科学城、索尼幕张技术中心、丰田艺术博物馆等设计作品中。

极简主义与日本传统园林的有机结合可以看做是沃克设计思想的又一重大突破。彼得·沃克作为一位著名的园林设计师,数十年来设计了无数佳作,他因此也获得了包括ASLA 设计奖在内许多重要奖项。此外,他还出版过《极简主义庭园》和《看不见的花园》这两本书来详细阐述自己的设计思想。对于他作为极简主义者这一重要特征,我们应该给与足够的重视,这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他的各种极简主义风格的园林作品,同时也对其他艺术门类在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极简主义园林 篇2

一方面, 文化的特点有很高的包容性, 另一方面这种融合, 需要很多的条件, 至于东西方园林艺术文化的融合, 更加具有一定的难度, 首先, 两者是在截然不同的文化理念下, 不同的文化环境影响下产生的园林艺术文化。极简主义是西方现在的流行趋势, 而且刚兴起, 其存在时间并不是很长, 相对日本传统的园林, 就有很悠久的文化历史, 有更深厚的文化底蕴。如何解决两者的矛盾, 将这两者艺术的表现手法、不同的设计理念、不同的文化背景进行相同的融合, 完成两者的对话, 实现它们的完美融合, 就是一个充满挑战的课题。那么怎样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 在不破坏其各自特点的前提下, 将两者融合, 实现一种全新的园林理念, 并结合两者的长处, 进行更进一步的创新呢?在对比分析两者的基础上, 应该先促进两者的相互理解, 在通透各类文化、变现形式的实质的同时, 寻找两者的共同点, 加强沟通, 是一种比较有效的促进融合的道路。

2 极简主义和日本传统园林的发展趋势

各种文化的背景、历史底蕴、意识形态等问题, 都会对园林艺术的表现手法、造园理念产生巨大的影响, 比如, 中国古典的园林建设, 就和书画作品、诗、词、曲赋等艺术形式有极大的类似点。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各行业的全球化趋势已经不可阻挡, 而且孤立封闭的发展, 不仅会造成夜郎自大的笑话, 而且往往会使得在先进的信息技术方面, 失去领先性, 至少不能及时的了解。像园林业更加如此, 虽然传统的园林依然有其独特的美, 但是随着审美情趣的不断发展, 避免审美疲劳, 就必须随时准备革新园林的造园理念, 在继承传统园林优点的同时, 发展本土的园林特色。

日本从明治维新开始了积极向西方学习的步伐, 很大程度上的文化都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 这里单论园林设计, 在刚开始的时候, 日本的园林只是简单的模仿西方一些基本的草坪、公园等, 比较经典的例子是位于日本东京的“日比谷公园”、以及“京都无隣庵”等等, 在20世纪中叶, 西方的艺术界出现了极简主义思想。而园林方面, 也积极引进极简主义这一思想, 发展新的理念, 发展出来极简主义园林。而且产生了许多著名的极简主义园林设计大师, 他们的代表作品, 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 当然也包括打开国门的日本, 日本在积极吸引著名设计师的同时, 充分结合日本的本土文化, 开始将极简主义和日本传统文化有效的融合, 并通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极简主义园林在日本形成了独特的特色, 而且得到国际园林界的一致好评。

3 日本园林与日本文化的联系

一定的园林艺术, 是对一方文化的体现, 一般来说, 日本在古代受到中国文化很深的影响, 但是一定的独立地域, 必然会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 比如, 日本就形成了深厚的“大和”文化, 并且该文化深深的映入日本国民精神中, 在园林方面, 首先, 要有本土独特的文化底蕴, 才能产生出独特的园林风格, 日本文化就很好的满足了一种要求, 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单纯、自然、“静”的内涵, 具体说来, 其文化包括下列独特的内涵。

3.1 单纯

艺术都是来自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而园林艺术, 不仅在于生活的灵感, 更多的也是自然的灵感, 比如, 一方面利用自然物的独特属性, 翻译自然的语言, 比如, 把石块装饰在园林合适的地点, 通过利用石块不同的纹路, 表现不同的思想, 当然, 更多的, 还是营造一种质朴、安静的自然意境。

3.2 意味

就像中国的古诗词, 讲究言有尽而意无穷, 以及中国的山水画, 留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日本的园林艺术, 也讲究意味深长, 通过写意来表现自然, 通过人的创造, 表现一种自然的抽象意境。同样给人巨大的想象空间, 以及渲染浓烈的环境气氛, 这样的创造, 并没有特别复杂的布局设计, 十分直白的显露在眼前, 往往越是简单的表现形式, 越能打动人的内心, 比如, 贝多芬的交响曲:起伏跳跃的“当当当当”, 十分直白的打透人心。而日本传统的园林, 一种直白的安静形式往往能表现深长的意味。

3.3 细致

日本园林十分注重细节, 往往在细节上有点睛之笔, 无论多么微小的事物, 甚至只是通过一些特定的位置摆放, 产生巨大的表现效果, 因此, 日本园林不仅在整体上给人质朴, 纯净的感觉, 而且细节上十分精致, 这些都构成了独特的日本园林。

3.4 禅佛

日本十分重视宗教, 宗教影响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 当然也包括园林设计行业, 佛家往往强调出世以及静。在园林方面的表现就造成了远离喧嚣, 超凡脱俗的园林意境。通过佛家的博爱、禅意等思想, 使得园林设计师往往在对自然抽象表达的同时, 还能够给予人性的关怀, 只是佛家影响之下日本园林独特的高度。

4 极简主义的特征

(1) 变现形式, 极简主义主要通过简单、细致的线条, 简化结构, 来特定的形势。它追求形式的简单和清晰, 单一但是外向的手法, 其构成形式都是简单不经修饰的线条语言。 (2) 大自然的魅力给了许多艺术界非凡的灵感。极简主义同样也是, 它们提倡“自然的取材而非自然的表达”, 同日本园林相似的是用一种简单的形式, 表达一种抽象的情感。 (3) 善于对空间的塑造。极简主义园林虽然结构十分简单, 但是对空间细节的处理, 同样十分重视。通过空间的建立和塑造, 将空间进行不同的整合安排, 使得空间集聚韵律感和节奏感, 让每个空间都有独特的意义, 并巧妙的把这些空间联合起来, 构建一个连续的空间整体。

5 日本传统园林和极简主义的契合点

由上面的阐述可以知道, 虽然西方和日本有不同的文化背景, 但是在文化的融合、交流方面没有实质性的阻碍。一方面日本开放的文化主要是来自学习西方, 另一方面, 冲突日本文化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 往往能够给设计师特殊的灵感。双方从相互理解开始, 增加互动性, 增加两者的契合点。

5.1 设计理念

造园的理念是园林建造的灵魂, 日本的造园理念通过使用自然材料, 并对这些自然材料进行特殊的深化, 进行抽象的表达。这和极简主义主张的自然的取材而非自然的表达有异曲同工之妙。极简主义园林设计师主张的是一种关乎自然艺术的处理, 而日本园林倡导的境界是通过一种抽象的方式来提炼自然和升华意境。

5.2 简单的组成形式和意境的表达

极简主义不仅仅在于视觉上对生活的追求和满足, 更重要的是通过丰富的内涵来展示精神方面的追求, 通过对园林表达形式的简单化, 以及相比意境的深化, 产生强大的冲突, 从而传递造园者的创造思想, 而这点和日本传统园林在追求禅、佛上的意境是十分相似的。

5.3 空间的处理

空间是极简主义园林和日本传统园林都很注重的内容, 两者都主张通过空间上的安排, 达到园林的完美构成, 从而揭示人、环境之间的微妙关系, 日本园林则注重对环境的提炼, 通过缜密的建构构成, 在小的空间内抒发大的空间表达, 日本园林和极简主义园林都是依托空间的感知, 来进行园林语言的翻译, 实现人与环境的沟通。

下图是日本传统园林和极简主义很好结合的一个具体实例

这种表现形式, 一方面通过极简主义简单的线条来处理场地, 另一方面通过使用日本传统园林因素来塑造完善的空间, 达到极简主义和日本传统园林的融合。

东西方文化在加强交流的同时, 要互相吸收有利的因素促进进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西方园林和东方园林有一个很好的互动。

参考文献

[1]沈悦.再续传统[J].风景园林, 2009

极简工装主义 篇3

1 大口袋

大口袋是工装中运用得最多的设计元素,从而成为了工装的标志。曾为实用而生的大口袋不再满满地塞着维修工具,却成了一向寡味的男士服装最好的装饰,挺括的面料给工装外套增添了一份活力。

2 卷裤边

男人穿工装是一种态度,讲究的是一种不经意间流露的时尚,将裤脚微微上卷,除了能突显层次感外,还能让人看起来更真实、自由、随性。工装裤大多以卡其色和大地色系以及军绿色等经典色为主。搭配简单而挺括的外套,非常随性简约。

3 牛仔裤

粗犷的棒针、水洗牛仔裤以及水牛皮靴,无疑都是最为阳刚的工装元素。其中最普及的工装就是牛仔裤了。在如今工装时装化后,牛仔裤收窄、提臀,改良了着装比例,让男人看起来更加性感有味道。

4 卡其裤

简单的格纹衬衫加上深蓝色马甲,搭配上一条棕色牛皮腰带,复古的绅士风格中带着点粗犷的气质、一条耐磨的修身卡其裤打破了美式“古着,工装的乏味,加上一顶卡其色的开酱帽,和厚重的黑色帆布大包,随性之余更适用于工作场合。

极简主义读后感 篇4

这本书是结合具体实例,以作者自身经历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极简主义是通往健康生活的一种方式,身心健康、财务健康、精神健康。其实仔细想想,在通往财务自由之路上,需要做的事情与极简主义做的事情基本一致。只是财务自由更侧重于金钱,而极简主义更侧重于生活。

作者的思想,生活态度通过书籍来表达出来,所以不同的作者会有不同的想法,也会有相同的地方。而作为读者,需要做的便是独立思考,结合自身实际来调整自我。想看这本书或这类型的书,并行动了,说明你想了解相关的内容,想自我改变,那么书的作用便是帮你提供一种思路,就像我们在学习知识或模仿他人一样,你所学到的,其实也是自己愿意接受的。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待事物的话,不仅本书,每一本书都是有益的。如果从本书的角度来看的话,这本书只是作者的生活经验阐述,如果将作者和我进行对比,有些生活习惯其实是一样的,而我是出于天性,而作者是后来想改变自己的生活,所以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没有什么意义。而且作者的思想作为一个系统来看的话,可以更加精简一些,有些话没有必要反复地说,会显得很累赘,也许作者是想表达的更清楚些吧,毕竟作者在书中也说了,已经删减掉很多内容了。

在阅读了相关书籍之后,发现一个有趣的情况:国外的书籍最后都会谈到奉献,个人对社会的价值,而在思想和行动的过程中,更注重做好自我,如在亲密关系中,处理分歧、矛盾时,先自我反思,改变自我,然后通过自我的行为影响他人。这是很好的自我与社会关系的处理方式。

《极简主义》读后感4000字 篇5

张生

【前言】

今年开学前,别人给我推荐了这本书—《极简主义》,我买来一读之后很是认同,也践行了一些书中所讲的道理。今特整理成读书笔记,以和大家共勉。

这是本书的封面、开场白、以及两位作者写作这本书的背景介绍。

【读书与思考】

一 书名解释

大家千万不要被《极简主义》这本书的这个书名给吓到了,以为这是一本讲要怎么“断舍离”,搞得很“佛性”—完全清心寡欲的样子,其实不然。

《极简主义》这本书,其实重点是讲“活出生命真意”——如何让人生过得更有意义,“极简主义”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一个工具。

什么需要“极简”?“极简”到什么程度?这标准完全取决于你自己。因为什么是生命中重要的事,应该由你自己定义,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标准。

作者强调的是—通过“极简”,让你轻装上阵,摆脱生活中多余的事物,这些事物或是对这些事物的欲望占据了你的金钱和精力。“极简”只是形式,“极简”背后更为重要的是—让你沉下心来进行深度思考,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什么是重要的,什么是多余的。让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去做更多的更有意义的事。

关于这部分,见我所做的第一个思维导图。本书的核心目的是:引导大家发现更有意义的人生,不断实现个人成长,有意义地为他人奉献。“极简主义”的好处包括:取回浪费的时间、摆脱多余的物质、找到自己的使命、享受快乐和自由、多创造而少消耗。

二 五大价值

本书主要篇幅是讲如何从五个维度去发现和构建生命的意义,也被作者称为“五大价值”,分别为“健康”、“热情”、“人际关系”、“成长”和“奉献”。

这五大价值,我体会和梳理了互相之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未能在此图中表明的是:这五大价值之间又是相互激发、相互影响的。

“健康”、“热情”、“人际关系”这三者是基础,而“成长”和“奉献”就是我们生命的意义所在——实现个人成长,为他人做出贡献。“成长”是我们生命内在的意义,而“奉献”是在“成长”基础上更为高级的生命外在的意义。

我想先说说“成长”,如果生命每天都只是在重复,日复一日,那生命又有何意义呢?那不就是在混吃等死吗?这不就是在浪费生命吗?

我们的多数改变,都是通过每天在小的方面逐渐改善积累而成的。每天哪怕有一点点有意义的改变,只要我们持续行动,我们就没有停下“成长”的脚步,正是“成长”让我们感到充满了生机和活力,体会到自我满足与成就感。

我们的“成长”就来自三个基础方面:改善“健康”状况、发展“人际关系”、追求自己的“热情”兴趣。

“奉献”是我们为他人做出贡献,增添价值。“奉献”能给人带来深层次的、持久的满足感,与之相比,我们自己吃顿美食、看场电影的满足感显得微不足道。

是“成长”引向了“奉献”,而且可以构成良性循环:我们越是成长,就能帮助其他人成长;而越是帮助他人成长,自己就越能获得更多成长。“奉献”还与三个基础层面相互影响:提升精神“健康”、享受“热情”、促进“人际关系”。

具体这“五大价值”的内容,见我所做的第二张思维导图。

三 快乐、幸福与长半衰期

读这本书过程中,我做了很多批注在书上,还写了一些感想在书上,特附上一页以示例——“你快乐吗?”。在这页,作者试图通过这一问来引发大家思考生命的意义。

如图中大标题所示——你快乐吗?作者直接提出“我们所积累的物质财富不会让我们快乐”,这一观点看似和我们的常识“有钱才快乐”、“贫穷不快乐”相违背。但从现实来看,有钱未必快乐,没钱也可以很快乐,钱和快乐不能直接划上等号。

长期以来,中国人忙着赚钱、积累财富,我们已经习惯了把赚钱当作了人生意义,“幸福”指数却没提高。当赚了很多之后,往往还想着赚更多,背负上很多压力和负担。却没停下来想想为什么赚钱?赚钱是为了什么?除了赚钱还有什么是生命中更重要的事?

我们物质欲望的满足会带来快乐,但这快感会快速消退,并且边际效应会递减。真正的快乐源自我们的内心,我们的成长,我们为他人、为社会做出的贡献。

作者还提出“普通人的生活,并不快乐”,这本书也不是为“普通人”准备的。这一观点看似有些偏颇,甚至会引起争辩。这跟我们怎么定义“普通人”,怎么定义“快乐”是有关的。

我不想在此纠缠概念,我只想说明的是—“不普通”不意味着我们要追求所谓的“成功”,我们要“出人头地”。我们每个人都值得变得“不普通”,只是为了让我们过得更快乐,更幸福,内心更加充盈,让生命变得更有意义。

“快乐”不是重点,有意义的生活才是重点。在这里,作者否定了“快乐”,并认为我们要在短期行为中找到长期价值,有长期价值的短期行为才是有意义的。我在批注中把“快乐“和“幸福”直接划等号了,实际上是片面的。

“幸福”肯定是快乐的,但“快乐“不见得幸福。通过我阅读其他书籍,如清华大学心理系彭凯平教授所著的《吾心可鉴—澎湃的福流》所说,“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快乐”。这一说法我深为认可,我还理解到—不要等到最后去享受成果带来的快乐,你在追求幸福的奋斗过程本身才是最快乐的。所以说:“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过程本身最幸福”。

再如另一本书采铜所著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所说,我们可以把事情按收益值和半衰期分成4类,见下图。收益值,是这件事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这个收益可以是心智、情感层面的,也可以是身体、物质层面的;半衰期,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之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事件,其影响会持续较久。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只关注到一件事情在发生时带给我们的即刻的好处,而忽略了这一好处是否可以持续下去,产生长期的效果。如玩游戏、观看综艺节目就是高收益值、短半衰期的事件。我们应该尽量少做“短半衰期”的事情,而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为生命创造“五大价值”的事情。

【行动与改变】

一 极简主义 思考行动思考使命

我在开学之初阅读这本书,正好帮助我重新思考了下人生。

我重新立下了座右铭:“每天遇见更好的自己,每天都是精彩的一天”,鼓励自己每天持续改变进步,在每一天中寻找精彩快乐。

我给自己写下了宣言:“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过程本身最幸福,幸福就是有意义的快乐”。

并在自己的办公环境中进行了标语式的张贴,在讲课过程中也进行宣讲。

把自己的使命进行了梳理,归结为:持续学习与践行,做知识的践行者、传播者和创造者,与时代同步,帮助和影响身边的人。简化形象

我原来有很多衣服,穿衣打扮风格因为在校园,整体比较偏休闲,但款式和颜色搭配并不固定。

在这学期伊始,我简化了我的穿衣搭配,固定风格。上身蓝色或白色长袖衬衫,下身黑色裤子,脚上蓝色或白色球鞋。当现在天慢慢热起来后,上身蓝色或白色短袖衬衫,下身浅色裤子,球鞋不变。平时上课时,固定这样的穿衣搭配,固化在学生面前的形象。也简化了我的穿衣选择,节省了时间。

发型也是保持了一贯的发型,早晨去上课前,打稍许发泥和摩丝。

多出来的衣服裤子鞋子,我分批整理出来,或送给乡下亲戚或捐掉。

配图为配合招生宣传,所拍的正式形象照,西装仍然是蓝色的,我最喜爱的颜色。各处清理

开学伊始,我把我办公室的工位给彻底清理了一次,已经多年没清理过,很多积攒的东西早已没用,清理过后,神清气爽。

但也添置了一套简易茶具,可以在繁忙工作之余自饮,也可在教研室同事开会时助兴。

后来学院还组织了爱国卫生运动,对整个办公室做了彻底的清理。垃圾清理一空,面貌一新,心情舒畅。

我在家里也进行了清理活动,清理了一批闲置物品,购置了1个书架和几个置物架,把散乱的书籍和杂物放整齐了。还和家人一起动手清理了家里的多处空间,处置了很多多余物品,让生活更为简单有序。谨慎购买

对每次购买更为谨慎,对耐用品的购买尤其谨慎。我最近新购置了一台华为荣耀10手机,这也是我第一次追新。对这个决定我是考虑再三的,最后决定购买,是为了更好地记录生活、开展工作,也不必受制于手机容量(购买了128G),并具有一定超前性不必频繁换手机(希望使用三年不更换)。

同时,也对自己立了个誓——暑假前,不再购买耐用品,也不再购买纸质版书籍(因为以前买的书很多了,都还没看完)

二 五大价值 持续改变健康改变

健康是生命的基础,是大事,但做起来其实都是小事。

我一方面在饮食上进行控制。过了一个寒假,我的肚腩又涨起来了。我主要是少吃主食,多吃蔬菜,不要吃过饱。经过控制加锻炼,我的肚腩又减回去了。

另一方面锻炼,坚持跑步,以及力量训练。跑步还做了几次在城市公共空间跑的尝试,一次在二沙岛,一次在滨江边。力量训练除了做俯卧撑和深蹲,还增加了平板等腹肌训练,哑铃手臂力量训练和引体向上训练。还尝试做了几次瑜伽训练,可惜不太能坚持。还打算未来减少点跑步,增加打太极拳(以前我研究生阶段专门学习了几年)和游泳(我最喜爱的运动)。

此外,还要保证睡眠。所以我尽量早睡早起,中午午休。每天保证有7小时的睡眠,所以我平时也不太会打哈欠,基本保持充沛的精力。

因为讲课讲话多,为了保护嗓子,我还专门买好了罗汉果和胖大海,每次上课都泡了带着喝,效果也不错。热情改变

我的热情、乐趣,在哪里?我在哪些方面可以找到快乐?

我也进行了思考,结合我的能力与职业,我总结我还是比较“好为人师”。还是比较乐于学习,喜欢学习新鲜事物,享受讲课,享受学生热切的目光。所以,我以更大的热情投入自我学习,并热衷于进行知识传播和帮助他人。

此外,我在锻炼身体、与人交流等方面都享受到了很多的乐趣,让我乐此不疲。我也打开我的眼睛,去欣赏周围的美景,生活中的乐趣。不是说“世界并不缺少美,缺的是发现美的眼睛”吗?偶尔发现不起眼的美景和趣事,也能让我发个朋友圈,分享快乐,乐个半天。

我在每天的反思日记里,都寻找当天的快乐、热情,让我更加快乐。关系改变

人际关系一方面需要梳理,重点关注首要人际关系。我太太是我最重要的人,我经常和她交流,倾听她诉说。还常肯定她、鼓励她,也分享我的一些思考和做的事。在我的带动下,我太太也变得更加积极,也变得更爱看书。还变身作家,最近写了一系列的万物故事文章。也正是在她的鼓动下,我才能克服“拖延症”,开出微信公众号“张生趣谈”,开始写读书笔记分享。

我也想带动我儿子进步,多陪陪他。所以以身作则,少玩手机。和他一起踢球和打球(五一劳动节时难得一起打球),和他一起看书(新买的书架上有一半的书是他的)。

和学生们我总是很乐意去交流,对指导的毕业论文学生认真相待,对学生助理和学业导师学生多加沟通交流。我的微信文章,也总得到众多学生的肯定,尤其还有已经毕业多年的学生们,让我更深感欣慰。

我的同事们,包括领导们,都非常NICE,对我的工作都很支持。我们学校很大,还更需要走出去交流,上周就做出了改变。我们去和艺术设计学院、信息学院的老师进行了交流,收获很大。

我还需要走出去,结识更多的新朋友,熟络很多的老朋友。感谢现在方便的网络交流,但仍然无法代替见面交流。上上周在武汉开会,又见到了我的MBA导师戴老师,倍感亲切;还有幸认识了很多新朋友,我们交流十分融洽。

这两天我们要组织申报特色专业,终于又有个机会做出改变。我联络了一些之前认识的让我仰视但没有机会亲近的行业专业机构人士,请他们帮助我们来合作共建,他们也都欣然答应。成长奉献

细数这学期以来,我每天都在尝试做出小小改变,努力让每天都过得精彩。我的身体变得更棒了,肚腩减下去了,虽然人变瘦了,但“瘦而不弱”哦。我的热情更明确了,学习、讲课、分享,我乐此不疲,身边的小确幸我也能抓住一二,让自己每天都过得开心快乐。我的人际关系也在巩固和拓展,改变自己,往往能影响他人。

我的奉献,主要体现在我对学生的影响上,通过讲好课,激发学生的兴趣,主动学习,享受学习。学生快乐的笑容、殷切的目光、心得体会中只言片语流露出对我的肯定,总是让我十分地满足与快乐;还体现在辅导学生毕业论文、参加比赛、开展课题和写研究论文等方面,学生的点滴成长、取得的成果,让我也感到无比满足。

我的奉献,还体现在我对周围其他人的影响上。我的家人、我的同事们、我的前学生们、我的朋友圈朋友们等等。

从极简主义到新中式风格 篇6

摘要:极简主义的家具设计的美,就如同人体的美,没有一块“肌肉”不是具有自己的目的的,没有一根线条是多余的,每一处细节都切合人的思想和人的生活。到了20世纪80年代极简主义在西方成为一种极为广泛,影响相当深远的设计风格与流派。我们所需要关注的不仅仅应该是那些国外让人眼花缭乱的创意,也应该多考虑自身的优势,让中国的艺术能够在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从某一个方面沿着传统艺术的脉络继续下去。

关键词:家具设计 极简主义 新中式风格

家具的历史可以说同人类的历史一样悠久,从追求理性与功能的古代时期到盲目拜神的中世纪,从追求个性自由、思想解放的文艺复兴乐园到典雅凝结的新古典,直到简洁质朴的现代家具,我们可以看到家具发展到今天摒弃了毫无节制的虚饰,在探索更卓越的功能,更经济的成本,更先进的技术,更优美的造型的同时,就一直沿着极简主义的道路循渐进地发展。极简主义的家具设计的美,就如同人体的美,没有一块“肌肉”不是具有自己的目的的,没有一根线条是多余的,每一处细节都切合人的思想和人的生活。

一、极简主义的起源和背景:

极简主义的前身是极少主义。作为一种现代艺术流派,极少主义首先出现并流行于20世纪50–60年代,主要表现于绘画领域。极简主义主张把绘画语言削减至仅仅是色与形的关系,主张用极少的色彩和极少的形象去简化画面,摒弃一切干扰主体的不必要的东西。

到了20世纪80年代极简主义在西方成为一种极为广泛,影响相当深远的设计风格与流派。它推荐的是最简单的结构,最俭省的材料,最洁炼的造型和最洁净的表面处理。其核心理念与现代主义设计理论中的某种重要组成部分是—脉相承的。可以认为是现代主义、国际现代主义理论体系中有关简化设计的继承与发展。极简主义的艺术设计又决非是对现代主义的全盘继承。

到了90年代伴随着能源危机而来的是对商品化、富足、社会发展模式的一种反思。人们开始逐步认识到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自然资源的无度消费以及人类物欲的极度膨胀已成为社会发展的最大威胁。节约能源环境保护等新价值观被日益认同,这一切均构成了极简主义存在与发展的社会基础。现代人面临着城市的喧嚣和污染,激烈的竞争压力,还有忙碌的工作和紧张的生活。因而,使人更加向往清新自然,随意轻松的环境。越来越多的都市人开始摒弃繁缛豪华,力求拥有一种自然平实的心境。人们认识到极简主义的设计其实是人的生理的基本需求,可让身心得以放松,如同走进一片清凉,这清爽的感觉就是由繁到简、感觉直接、简单、一目了然。如此,它已成为理所当然、无可取代,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或设计风格重新回归了人们的视野。有一句口号“Back to basics(回归本始)”足以与80年代的“回归自然”成为姐妹篇。回归是感到前无去路的困惑的当代人的唯一选择,而basics是指基本要素。现代人不会回归到维多利亚式的价值观去,于是他们选择与极少主义相通的东西。

现代家具设计领域里,“极简主义”设计理念已成为许多设计师追求的创作源泉与手段。极简不是简单更不是简陋,它是众多因素经不断组合并筛选出来的精华,是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为一种高度浓缩、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它更注重社会的时尚心理,设计师的个性化,简洁的艺术语言,在简单中追求丰富,在纯粹中呈现典雅。

现代极简主义风格家具,起源于19德国包豪斯学院的基本设计理念。包豪斯尽量采用现代的新材料,强调合理的结构与单纯的形式,用最经济的花销,借助最优秀的工艺手段,最简洁的造型来获得最大的舒适度。随着工业技术的发展,极简主义风格的家具更注重以人为本和新型材料的开发,更多的考虑设计中社会时尚心理,艺术形式语言以及设计师个性风格,无论造型独特的椅子还是强调舒适感的沙发,其功能性和装饰性都能恰至好处的完美结合在一起。

二、现代家具的极简主义设计

说到极简主义设计,就不得不提法国设计大师菲利浦•斯塔克(Philippt Starck),他无疑是极简主义家具设计的领袖。他的作品务求简洁,但绝非单调乏味,无论是整体布局还是细节处理,均仔细推敲精心策划,于看来极简的手法中寓丰富的效果,于貌似随意的创意中见深刻的设计功力,而这也恰恰是极简主义设计的精髓所在。

依据极简主义思想设计的家具虽然装饰很少,但它有优质的材料,工艺个性的设计,能体现产品的内涵与形象,更加以人为本,更时尚,使用起来更方便,它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材料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工业革命以后,现代冶金王业生产的优质钢材和轻金属被广泛应用于家具设计,使家具从传统的木器时代来到了金属时代。来自包豪斯的天才设计师马赛尔•布鲁耶设计出了世界上第一把钢筒奇,它那简洁的造型,流畅的线条以及富于动态的感觉至今仍然很流行。20世纪60年代是高分子复合材抖广泛应用于家具设计的时代,由于复合材料的应用,不同种类材料结合的发展,使工业设计获得了更大的发挥余地。木、皮、塑料、玻璃、大理石、藤、铝等材料结合的家具产品,各种不同的搭配不同的组合从感觉上尽可能接近材料的本质,把极简主义的设计思想发挥到了极致。

(二)工艺更趋成熟

极简主义园林 篇7

项目地点:纽约富兰克林大街177号

项目规模:一层:2000平方英尺零售空间

二层:1000平方英尺办公及储藏空间

项目开发:Shinola immerse

投入使用:2013年5月

设计范围:建筑规划、室内设计、照明设计、定制家具和夹具设计

设计理念

Shinola授权罗克韦尔团队设计其首个旗舰店(展厅),该旗舰店(展厅)位于纽约下城。该零售店主要专注于定制的自行车、手表、小皮具和服装。该品牌热衷于创新、打造美感、实用性的产品,受该理念的启发,罗克韦尔团队致力于打造一个具有娱乐体验的、工艺旗舰店(展厅)。该旗舰展厅的美感融合了20实际三十年代的工业主义和极简主义。该店包括零售区、工作间、咖啡屋,打造一个邻里互通的空间,打造品牌与工作间之间的顺畅关系。通过定制的、可以调节的家具,罗克韦尔团队意欲展示该品牌对打造美感的强调及美国制造。

设计亮点

笑脸,经典咖啡的现代标志引领客人到达这个综合性空间。暴露的砖墙和成脊状的天花打造了质感效果,增强了整个房间的工业本性。木质兼玻璃展柜沿墙体放置,勇于展示Shinola的产品,可以在整个展厅内领略更多的零售样品。

位于中轴线的一段是咖啡屋的大玻璃门,具有悬念感,并引领客人前去展厅。简单的材料,比如木材、黄铜、青铜,定义了第二个空间,给人以类似工厂的气氛。浇灌的混凝土地面及拱形泥灰天花板增加了整体的美感。

在展厅的中央设有长木桌,上方有图书馆邮票,周围放置椅子,为工作和社交提供互通空间。展厅的后部,1910年制作的橡木橱柜展示手表及其他产品。橱柜上方更吸引人眼球的是背光的工作室窗户。

整个商店中,定制的家具是动态的,在展厅与功能性空间(皮革站及自行车站)、库房之间起到过渡作用。后方的自行车墙展示了一系列的自行车,以及一个维护和定制站。二层可以俯视一层,可以通过旋转的金铜楼梯到达二层,同时可以提供储藏室空间。

展厅中一个重要的亮点是挂于西墙的15'*25'的20世纪三十年代、青铜世界地图。该地图曾经悬挂在一个很老的石油公司的大堂,是从WYETH购买的。体育馆用座椅放置于地图下方,为鞋子和其他在售产品提供展示空间。

在Shinola,客人可以购买在特里贝克缝制的个性手工产品。周围的邻居也可以在品尝当地咖啡的同时分享、展示他们新的纪念品。店门前放了一个长条凳,客人可以在这里品尝咖啡,也可以测试Shinola的自行车,增强了邻里社区的感觉。

Design Concept

Rockwell Group has been commissioned to design Shinola's premiere flagship showroom in downtown New York.The retail brand will specialize in customizable bikes,watches,small leather goods,and apparel.Inspired by the brand's passion for innovation,beauty,and utility,we are creating a retail store that speaks to the playful experiences of craftsmanship.The showroom will be an aesthetic blend of 1930s industrialism and clean minimalism.The store includes a retail area,workshop,and cafe,providing a communal neighborhood space and creating a fluid relationship between brand and space as workplace.Through custom-made,adaptable furniture,Rockwell Group will showcase the company's emphasis on creating beautiful,American-made products.

Design Highlights

The Smile,a contemporary version of a classic cafe,invites visitors into the multi-use space.Exposed brick walls and a ridged wooden ceiling create a textured effect and enhance the industrial nature of the room.A wood and glass display case along one wall features Shinola products,giving visitors a taste of expanded retail offerings in the showroom.

A large glass door in the back of the cafe opens on a side pivot,creating a moment of suspense and leading the way into the showroom.Simple materials such as wood,brass,and bronze frame this second space,which takes on a factory-like ambiance.A poured concrete floor and vaulted plaster ceiling add to this aesthetic.

In the center of the showroom is a long wooden table topped by library lamps and surrounded by banker chairs,creating a communal space for working or socializing.In the back of the showroom,an oak cabinet from 1910 is used to display watches and other products.Adding a striking visual accent above this cabinet is a backlit stippled atelier window.

Throughout the store,customized furniture pieces are dynamic,collapsing and transforming from display cases into functional work space-leather and bike stationsand storage space.A rear bicycle wall displays a rack of bicycles complete with a work station for maintenance and customization.A second floor overlookinq the first floor,reachable by a spiral staircase made of brass,provides further storage space.

A key feature of the showroom is a 15'×25'1930s world map made of bronze that hangs on the west wall.Purchased from WYETH,the map once hung in the lobby of an old oil company.Stadium seating below the map provides a display area for shoes and other goods for sale.

大漆的“极简主义” 篇8

当接到采访陈如山的任务时,只知道他是玩大漆的,于是想当然地脱口而出,他的漆画有何特别之处?但是得到的回答却出乎意料,他是一个爱“漆”之人,但他做的极简大漆,却并非时下流行的漆画,而是在中国沉寂已久的漆器。这在漆画大行其道的当下,的确显得特立独行,一时间令这次见面生出了些许未知的期待。

与大漆的不了情

1997年,即将从福建师范大学美术系漆画专业毕业的陈如山打算和同学合办一场漆画展,作为自己的毕业作品。画展的预算大概需要2000元,对于十多年前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就在一切准备停当之时,原本和陈如山合作的同学却因大漆过敏而不得不退出画展,临时又找不到合适的候补,陈如山无法独自承担整个画展的作品量,无奈之下只好放弃。最终,他转而选择了大漆壁画作为自己的毕业大作,尽管时间仓促,但陈如山还是从高手如云的毕业生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当年毕业作品的最高奖。

大学毕业后,陈如山进了广告公司。那时候正值广告业发展得如火如荼,繁忙的设计工作让陈如山逐渐淡忘了没办成漆画展的遗憾,但对大漆的情结却始终在心头。

2003年,陈如山进入北京电影学院进修,并有幸结识了几位同样热爱大漆的朋友,大家每天的话题几乎都离不开大漆。中国有长达七千年的漆器史,历史上漆器一直是流通于上流贵族社会的特殊商品。汉代以后因瓷器兴起,漆器逐渐脱离日常,由实用性转向艺术化。2001年,一款明永乐剔红牡丹花卉大圆盒在香港佳士得以1214.5万港元成交,创下中国漆器拍卖最高成交价的世界纪录。漆器的价值,开始重新为世界所认识。

“大漆似乎有一种魔力,让每一个接触过大漆的人,都会欲罢不能。”陈如山回忆说。同一年,陈如山成立了自己的广告公司。陈如山告诉记者,有想法过后是冷静的思考,而不是不顾一切的盲目,毕竟生存是第一位的,继续做自己擅长的广告给了他重拾大漆很大的信心。陈如山开始兼顾两头,一边做广告创意,一边摸索如何做漆。

“当时的漆画圈很火,而做漆器则要困难得多,制作周期长、材料操控难、环境成本高,人手和资金的压力都很大,几乎没有人去做漆器。所以朋友们听说我要回归大漆,都建议我去做漆画,我的确也心动过,但终究觉得那不是自己想要的。”陈如山说,“老艺人的漆器,活很好,但设计感偏弱。我是做设计出身,我想做的漆器,不仅要保持住传统的手工艺水准,同时在设计上应更符合现代审美意识和生活方式,这样我们的传统才有机会被传承下来,大漆的美也才能为更多现代人所认识。”

运用“大器至极,则简”的极简美学设计理念,以天然大漆为主要创作材质,采用传统漆艺技法,设计并生产更符合现代审美意趣及生活方式的大漆用品。以漆艺之美,令日常生活,更具质感。2008年,陈如山创立了福建第一个大漆品牌——“极简”。

用漆打造品质生活

“我对大漆的理解一直坚持比较原始的看法,其实大漆就是来自大自然的一种素材,我们一直探索的,是以传统工艺技法来进行现代的表达,结合传统与现代,兼具审美及实用。不论名家还是新秀,品牌被认可才是最有价值的,就如同大家一说到厦门,就想到鼓浪屿,一提到岩茶,就想到武夷山大红袍一样。”陈如山表示,“极简的‘简’最能表达漆在我心里的存在感,不单单是色彩和设计的简约,更是创作态度的纯粹。”

福州与漆有很深的渊源。享誉海内外的传统工艺脱胎漆器就出自福州,在历史上,福州脱胎漆器曾被收藏为宫廷珍品,也被列为珍贵的国家礼品赠送外宾,来自欧美、日本的订单纷至沓来,但是由于传统技艺不受重视、没有品牌保护,大批量流水线复制,导致福州脱胎漆器如今的落寞。

陈如山告诉记者,他也曾经考虑过是否要模仿早期的脱胎漆器,打造“极简”奢侈艺术品路线,但这样可能会让“极简”和漆画一样,被市场炒作,那就失去了极简的品牌初衷。“日日为常即为传统。让漆器重归我们的日常生活,通过一杯一盏、一案一几,还原传统在现代生活的位置。漆器不仅可以作为装饰品,也可以是日用品,不再是有距离感的艺术品,而是可以进入日常起居,让追求品质生活的人能享受到契合内心的东西。”陈如山说。

在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富有设计感和实用性的家居品牌长期以来备受市场青睐。“在今年厦门茶博会上,遇见一位对大漆情有独钟的法国人。当时他相中一个钵,但那是用于展示的非卖品,这个法国人很不甘心,连续三天在展位徘徊不肯走,就这样我们成了朋友。他把漆器推荐给和他一样喜欢的法国朋友,为‘极简’品牌走向海外开启了一扇窗。”

不收藏艺术品,只收藏更具质感的品质生活,让大漆之美,成为一种日常表达。这就是极简的大漆之道。

极简 极精 极细

无论是大长桌还是茶杯托,任何一件漆器的制作都得经历数十道工序,选木料、调漆、上灰、上漆、清灰、阴干……每一步驟都有可能影响到漆器的品相,绝不可以掉以轻心。因此,陈如山对待“极简”是精益求精,从最初的产品创意设计就开始精雕细琢。陈如山告诉记者,打造上等漆器的第一步是选木料,请一位资深的木工根据木头的纹路一层一层取下模子,由于木头潮湿,极易变形,必须阴干将近一个月的时间,再优胜劣汰;之后最关键的是,反复地上灰和上漆,要上20遍漆,每一遍得阴干三天才能再进行下一次,尤其要小心容易裂漆的拐角和边缝。显然,做品牌漆器是一项耗精力费时间的繁冗工程,无法像生产线复制那样信手拈来,但这恰恰是漆器的精髓所在。

“有朋友无法理解我的较真,都说马马虎虎差不多就行了,再‘矫情’下去快把利润磨没了。纯天然大漆非常珍贵,通常一公斤售价大约500元,优质的甚至高达上千元,虽然偷工减料可以缩减成本,但得到的只是眼前,失去的却是长久。”陈如山说,日本的漆器之所以能够一如既往地保持纯正,正是因为日本对手工品的讲究和重视,他们认为纯手工必须做到极精、极细,其中蕴藏着技工们的心血,是粗糙的仿制品永远不可相提并论的。

陈如山对“极简”极致精细的态度经常让师傅们发怵,但这样的苛刻呈现在作品中时,我却读到了大漆独有的亲和与包容。他的苛刻里,透着某种忍耐,某种静待。唯有把大漆视为最珍贵的漆材料进行创作与审美追求的人,才能秉持如此的一种虔诚吧。

极简主义园林 篇9

《老子》中有“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表述,极简主义的艺术理念与之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中国,“平淡质朴”历来被认为是审美的最高境界。因此,极简主义在中国很自然地被接受。

经过十余年的发展,极简主义从不为人所知到今天成为中国设计界的主流风格,以至于当今中国很多设计师采用的设计类型基本上全部都是极简主义风格,此时,极简主义以一种代表着高雅、有品位、有现代感的姿态完全为国内市场所接受,成为当今中国的主流设计风格,成为一种时尚。在很多消费者看来,设计品倘若不够“简约”,就流于俗套。

极简主义风格的设计产品能被整个中国市场接受,有其必然性,其所弘扬的功能主义、理性主义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对于中国,尤其是一个刚刚建立市场机制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其设计思想具有特殊的价值,分述如下:

1 功能第一的设计理念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

先功能后审美的实用性一直是设计的主旨,中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普通民众占社会的绝对主体,特别是中国目前尚属于发展中国家,人民群众的总体生活水平不高,所以设计必须服务于普通大众。20世纪代,包豪斯曾明确地提出了“功能第一,形式第二,设计应面向大众而不是权贵的思想”。极简主义这种“以功能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尤其符合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以及受众的需求。所以近年来,极简主义大受追捧。

2 审美的理性主义为中国当代设计风格的转变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所谓审美的理性主义,是以德国乌尔姆学院为代表的—种美学理念,它将设计建立在科学、客观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减少设计中的个人意识与感性因素,从而提高产品的效率和经济性。而极简主义中的审美反对因循守旧,倡导简约之美,最终将其演变成为一种单纯的几何风格。它剔除了一切不必要的装饰,为产品节省了材料和工时,更好地体现了功能。对中国这样一个资源不足,人民尚不十分富裕的国家来说,大力倡导简约之美,是有其合理性的,所以“极简”风格迅速成为一种时尚。

3 人性关怀为中国当代设计风格内涵化的增加起到了启示作用

1955年,德雷夫斯出版了专著《为人的设计》,人性化是指厂家在设计产品时力求从人体工程学、生态学和美学等角度达到完美,从而真正实现科技以人为本的目的。人性化设计在设计中对人的心理、生理需求和精神追求的尊重和满足,是设计中的人文关怀,是对人性的尊重。所以说,无论任何设计都是“为人的设计”。人是设计的目的,因此,追求人性化也是一条重要的设计准则。

极简主义推崇简约,但简约并不意味着简单、粗糙、不考究。那些看似极度简约的线条和形状,其实是深度思考及精准计算的结果,其背后包含着对人性的尊重。有时为了达到对“简约质朴”的精神追求,甚至不惜耗费时间材料,反复实验,以实现形式与功能与素材、物质与精神的精确平衡。这一点,对于只求速度而忽略质量的中国当代设计起到了启示甚至警示的作用,对中国当代设计风格内涵化的发展提供了一种客观依据,甚至铺好了一条道路。

基于以上这些原因,在中国,无论设计师还是受众,大都承认和选择了极简主义风格,其功能、理性、人性的特征推动了中国当代设计的现代化进程与国际设计接轨能力。

由于中国设计起步较晚,较之西方还有一定差距,所以当今充斥了整个中国市场的“极简风格”并非如同西方现代主义设计经过了发展与成熟、追捧与批判,而是在认识中只顾及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外部环境,甚少考虑到设计活动的自身特质和发展变化规律,所以难免失之片面。其次,就设计师个体而言,那些正在创造着现代主义设计作品的设计师们,很多是被现代主义的潮流裹挟进来的,这样就会缺失自己的设计个性,所设计的作品千篇 一律。再次,能够设想在这种潮流的影响下,中国13亿人民使用的产品被某一种审美观念所支配,都生活在同一种简洁,甚至单调的设计环境中,传统文化的精髓沿承,民族文化的独特性、自豪感是否会逐渐消失呢?这一系列的“后极简主义”的问题都是每一个设计师基于自身职业道德和历史责任感所必须考虑的问题,也是当今中国设计界为谋求自身个性生存及繁荣发展的重大课题。

三、“后极简主义”时代,中国设计该如何突破?

没有永恒流行的设计思潮。极简主义有潮起之时,也有潮落之日。极简主义目前正在中国盛行,但在其未衰退之时,我们便应未雨绸缪。我们应当深思:未来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我们该如何突破成规并形成自己的设计风格?

上一篇:北京体育单招政治试题下一篇:吃烧烤日记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