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精选8篇)
成熟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
以格赛尔为代表的成熟主义与以华生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因其不同的理论观点导致其在幼儿教育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但仔细分析即可发现其实二者有着互补之处:成熟主义过于强调成熟而忽视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行为主义过于强调环境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对于这两种理论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更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服务于教学实际.
作 者:刘玲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北京,100875刊 名:文教资料英文刊名:DATA OF CULTURE AND EDUCATION年,卷(期):“”(12)分类号:G61关键词:成熟主义 行为主义 学前教育
笔者认为成熟主义与行为主义的幼儿教育理论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在儿童发展过程中, 成熟主义过分重视成熟而忽视了环境的作用, 行为主义只注重环境而忽视了其它方面, 这两种理论各自都有本身的优点和不足, 通过对这两个理论的研究分析, 希望能对幼教工作者的实际教
(三) 有效理答, 善答巧答。
教师能否接住“幼儿抛来的球”, 能否对其做出及时、合适的处理, 会影响到幼儿对科学活动的情感与态度如何。教师要做到平等、轻松、机智地理答, 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 有效的候答。在活动中, 教师提出问题之后, 应给予幼儿适当的时间去思考、猜想、反思, 对于一些推理性的或发现关系的、创造性的或开放性的问题尤为如此。
第二, 有效的倾听。教师首先平等对待幼儿, 通过诸如关注的目光、支持的点头等体态语言, 鼓励幼儿, 使幼儿在一种被尊重和信任的轻松氛围中畅所欲言。另一方面, 耐心地倾听幼儿回答, 有利于掌握幼儿回答的思路, 发现幼儿回答中的闪光点, 寻找幼儿回答中的不足。
第三, 恰当公正的反馈。教师应尊重全体幼儿的答案, 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给予不同回答以具体的反馈。正确的可以肯定赞赏, 不成熟的可以引导鼓励, 与众不同的应究其所以然。灵活恰当地将称赞、追问、转问、探问、反问、讨论等多种方式融入到理答当中, 充分发挥幼儿运用分类、排序、比较、测量、空间关系的能力。例如, 在《动物朋友》中, 面对教师出示“老鹰”一图中是什么时, 幼儿多回答“乌鸦”、“老鹰”, 教师追问“为什么”, 有的幼儿尝试说出理由:“它是黑色的, 黑色的是乌鸦。”教师反问:“黑板是黑色的, 那它是乌鸦吗?”当回答湖中天鹅有几只时, 幼儿有了争议:“两只!”“一只!”对此教师并没有直接评价, 而是让幼儿继续讨论。最终有幼儿试图说服对方, 点数道:“一、二一共两只。”而有幼儿则提出:“是一只, 下面的是影子!”多数幼儿也表示认可。此案例中教师通过应用追问、反问和讨论等理答方法, 在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 间接地引导幼儿去比较分析, 进而深化对动物的概念和基本特征的理解等方面收到了理想效果。
学过程有所帮助, 有助于幼教工作者灵活、恰当地运用这两种理论, 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更好地服务于教育实际。
二、成熟主义的幼儿教育思想
成熟主义幼儿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格塞尔。成熟主义幼儿教育理论认为, 幼儿的身心发展是有一定顺序的, 这种顺序是由先天因素决定的。这种发展规律表现在:到了一定年龄, 幼儿自然会做某些事情;不到这个年龄, 机体这方面的能力没有成熟, 即便提前训练, 也只能是事倍功半。
其中大家都很熟悉的著名的“双生子爬梯实验”便很好地证明了格赛尔自己的观点。这个实验说明, 人的发展首先依赖于机体的成熟, 在机体器官与机能没有成熟以前, 对幼儿进行任何提前开始的学习训练都是收效甚微的。
然而格塞尔的成熟主义理论过于强调成熟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 忽略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作用。近年来
(四) 引导和鼓励幼儿提问。
教师还需关注提问过程中的幼儿的主体能动作用。自主探究始于幼儿的独立提问。幼儿天生好奇好动, 思维活跃, 教师可通过巧妙地引导、积极地鼓励, 给幼儿创造更多的空间去主动观察、大胆质疑、自由想象。比如在“动物怎样过冬”活动实施之前, 教师启发幼儿在实际生活中观察与感知:小动物在秋去冬来时, 在形体、行为等方面的变化, 引起儿童对现象的思考, 并主动提出问题。再如“各种各样的车”活动中, 教师用抢答方式进行活动能有效地激发幼儿积极思维的兴趣, 巩固幼儿对不同车辆的认识。可就在这时, 一个幼儿提议:“老师, 老师, 我也想发一个五角星给你, 可以吗?”教师及时回应道:“好啊!那我也来参加比赛, 谁给我出题?”整个活动由原先的教师考幼儿转变成了幼儿考教师, 教师恰当地鼓励, 既尊重了幼儿, 同时也激发了对幼儿自我挑战的热情。
如何在幼儿科学教育中有效地提问是一门技术、一门科学、一门艺术, 有待于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去体会和探究, 来不断增强幼儿的科学素养, 促进自身专业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汪京丽.摩擦起电[J].幼儿教育, 2005, (4) :32.
[2]刘占兰.学前儿童科学教育[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5, 第二版:101.
[3]黎安林.自主探究从儿童的独立提问开始.幼儿教育, 2005, (01) .
本文为河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幼儿教育活动中有效提问的策略研究》成果之一, 课题编号:017429
的研究表明, 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熟只是其中一个因素, 成熟与学习是交互作用的。
尽管存在不足, 但成熟主义理论在幼儿教育方面的还是有一定启发意义的。第一, 教育应循序渐进, 不可拔苗助长。因此, 在婴幼儿教育中必须考虑到成熟因素的影响, 要按照婴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 循序渐进地进行教育, 以免事倍功半。在考虑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时, 必须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状况与水平, 不能超越幼儿身心发展的可能性。第二, 教育要“适时”。格塞尔的研究表明, 当在儿童的发展为某一种学习做好了一定的准备的时候去进行这种学习, 效果最好。这就启发我们教育应当“适时”, 要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 抓住教育的有利时机, 去安排适当的学习内容与学习环境, 因势利导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使教育效果事半功倍。第三, 教育要适应幼儿的个别差异。由于遗传、环境与经验的影响, 发展是有个别差异的, 因此, 在教育上要考虑幼儿发展的个别差异, 根据每个幼儿的发展状况 (包括成熟、兴趣、爱好等) 采取适宜的教育措施。
由格赛尔的理论我们可以看出他强调在教育过程中, 教师、家长及一切成人不应该为顺应社会的要求、为达到一定的社会目标而忽视幼儿成长的客观规律。因此在实际的学前教育活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1. 避免提前教育
当今社会对于学前教育越来越重视并大力提倡, 但学前教育并不等同于提前教育, 并不是让幼儿提前学习小学低年级内容。科学的学前教育应该是根据幼儿的身心发育特点, 制定合适的教育内容、采取恰当的教育方法来进行的。例如并不是一个幼儿识字越多越好, 因为对幼儿的识字教育只是有利于其记忆力的发展, 但幼儿的智力发展是包括多方面内容的, 如想象力、观察力、创造力等, 所以只有真正从不同的方面全面促进幼儿智力发展的方法才是最有效的。而过早地让幼儿学习本不适合这一年龄段学习的知识可能会造成两种不良影响:一是幼儿学不会, 这必然会打击幼儿的学习自信心, 久而久之甚至会使幼儿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二是即使幼儿学会了, 但这也会使幼儿在进入小学后对已经学过一遍的小学低年级课程感到厌烦, 易导致幼儿不认真听课, 这非常不利于幼儿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2. 避免过度教育
随着当今社会的竞争日益激烈, 许多家长和教师恨不得将自己知道的知识快速、大量的灌输给幼儿, 他们不分场合、时间地对幼儿进行各式各样的教育。例如, 有的父母领着孩子逛街时, 会不停地教孩子认字, 广告牌上的字便成了父母最方便的教育资源;不可否认, 这确实是一种较为方便的方法, 但如果每次逛街都是如此, 孩子心里必然会对逛街产生恐惧, 因为对他而言, 逛街就意味着认字, 而逛街本身的快乐则荡然无存。这种教育动机是好的, 但效果往往却不好, 这是因为成人对幼儿的过度教育剥夺了幼儿的自由, 成人对幼儿连珠炮似的教育压得幼儿喘不过气, 容易使幼儿产生厌烦情绪甚至逆反心理, 幼儿需要的是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自由自在快乐地学习, 而不是成人单纯的说教, 因此, 教育幼儿要注意适度原则, 过度教育反而会事倍功半。
三、行为主义的幼儿教育思想
行为主义认为, 环境是影响幼儿行为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人的大部分行为是后天习得的, 是个人经验的产物。幼儿的行为和发展具有可塑性和可控制性, 可以通过外部因素来塑造与修正幼儿的行为。因此, 行为主义的幼儿教育主张主要有:1.注意环境影响。创造适宜幼儿发展的良好环境, 避免来自外界环境的不良影响, 以养育幼儿的身心健康。教师应当根据对幼儿行为的观察, 提供适宜的学习材料。2.学习目标的制定要具体。当教学目标被分解为具体的行为步骤后, 就可以通过提供榜样、教师示范和练习等方式, 按照“小步子接近”的顺序原则, 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帮助幼儿掌握动作技能, 最后完成预期的教学任务。3.注意运用强化理论。行为主义认为人的行为能否保持下去与它的后果有关, 强化作用是塑造与修正幼儿行为的基础, 表扬、批评、惩罚、奖励是强化的基本手段。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的行为, 及时强化希望出现的行为, 忽视不期望出现的、不好的行为。4.注意榜样对幼儿学习的影响。行为主义认为幼儿是通过直接经验和观察来学习的, 因此要十分重视榜样的作用, 教师必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 注意言传身教, 家庭教育要和幼儿园教育配合一致, 父母也应为幼儿树立良好的榜样。
当然, 行为主义也存在着自身的缺陷, 首先, 它把幼儿看成是消极被动的学习者, 不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探索精神和创造力;其次, 行为主义所强调的行为, 难以说明幼儿的个别性, 每个幼儿所处的环境、接受的教育、遗传因素都是不同的, 但行为主义仅仅把幼儿的行为异常简单地归结于环境的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 忽视了幼儿的个别差异性。但根据行为主义重视环境、重视榜样作用、强调刺激—反应联结的观点, 我们可以在学前教育活动中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加以运用:
1.行为塑造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在如今的幼儿园实际教育活动中, 已经有很多做法很好地运用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例如, 教师通常都会对幼儿的某些良好的行为给予及时的表扬, 进行强化, 当一个幼儿在帮助别的小伙伴时, 教师会表扬这个幼儿乐于助人, 也许只是一句简单的表扬, 但在孩子幼小的心里, 这句表扬胜过任何物质上的奖励, 它起的作用也是其他奖励无法达到的。
另外, 教师和家长应注意模仿对幼儿行为塑造的影响。幼儿的行为一方面受强化原则支配, 另一方面还通过幼儿的观察模仿而习得;因此, 一方面, 教师与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 在幼儿面前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另一方面, 成人还应注意主动为幼儿屏蔽掉一些不良信息,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元化, 幼儿面对各种各样的信息刺激, 由于身心发展的不成熟, 是缺乏辨别能力的, 因此成人一定要为幼儿撑起一个起过滤作用的保护伞, 努力将各种不良信息对幼儿的干扰降至最低, 让幼儿在相对纯洁的“伞下”健康快乐地生活学习。
2.行为矫正
行为主义强调观察、模仿在行为矫正中的作用, 认为可以通过强化和消退的原则来矫正不良行为。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认为只要不对该行为进行强化, 幼儿的不良行为便会消退。例如, 许多幼儿喜欢用哭来威胁家长, 当幼儿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便放声大哭, 许多家长见孩子一哭, 便无计可施了, 只能通通满足满足孩子的要求, 久而久之, 孩子便养成了要求不能满足就哭的不好习惯。因为
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初探
何菲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 云南昆明
摘要:幼儿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是使幼儿正确认识本民族的文化, 同时尊重、欣赏、理解他文化。幼儿只有正确认识了本民族的文化, 才能尊重、欣赏、理解他文化, 在与他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实现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多元文化幼儿多元文化课程必要性目标形式
多元文化教育起源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的民族复兴运动, 发展至今已经成为一种教育思潮。虽然我们对多元文化教育还没有一个较统一的认识, 但多元文化教育的内涵, 已经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的民族、种族、社会阶层的狭隘范围扩展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广义的性别、社会阶层、宗教、语言等, 并发展至今。作为教育起点的学前教育有必要对幼儿进行多元文化教育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课程是教育的核心, 因此多元文化教育的开展必须通过多元文化课程来实现其目标。
一、实施幼儿多元文化课程的必要性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 无论是对内还是对外都需要处理好文化间多元的关系。对内是各民族的文化共存发展的问题, 对外则是与他国文化交流发展的问题。年轻一代作为未来建设的主力军和接班人, 必然成为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对象。多元文化教育的目标即通过多元文化教育实现对本民族文化的正确看待, 形成正确的民族认同感与归属感, 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尊重异文化。而要实现这一目标, 我们必须从孩子抓孩子知道, 只要在父母面前大哭, 自己的要求就能满足, 这对于幼儿的身心发展都是极为不利的, 在行为主义者看来, 针对这种状况的最好策略就是不要理睬孩子, 任由孩子去哭, 不对孩子的哭给予任何语言上或行动上的强化, 等孩子哭够了也就会自然停止, 因为孩子自己知道了再这么哭也是没用的。
四、结语
以格赛尔为代表的成熟主义理论和以华生等人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在幼儿教育理论方面各有千秋, 也各有缺陷, 我们应当辨证地看待这两个具有一定互补性的理论。一方面, 成熟主义重视成熟在儿童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提出了教育要循序渐进, 要“适时”, 要适应幼儿的个别差异, 这在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中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但它忽视了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人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成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从这个层面上说, 该理论有不成熟的地方。另一方面, 行为主义重视环境的作用, 看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重视教师和家长对幼儿的榜样作用, 强调合理运用强化手段, 它的“小步子接近”的行为塑造技术,
起, 即从幼儿园就开始进行多元文化教育, 甚至可以更早。因为学前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基础阶段, 很多在这个阶段形成的观念将会影响幼儿以后一生的发展。我们在学前期开展多元文化教育就如我们在这个阶段开展认知、情感、科学等教育一样重要。
光明日报2007年曾报道过一则消息:成都市某幼儿园有90%孩子知道圣诞节但只有10%的孩子知道中秋节, 至于重阳节等就更不用说了。这只是一个现象, 在其它地方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经济的发展, 改革开放的成功, 外资企业不断进入我国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的文化。这是发展的必然, 但关键是我们如何处理好这些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之间的关系, 我们不能让外来文化侵蚀了本土文化, 这是一个民族走向灭亡的开始。我们要的是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对于成长在这一环境中的我国幼儿来说, 如何让他们热爱自己本民族的文化, 同时正确看待外来的文化不但关系到其个人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关系到我国未来民族文化的发展以及国家的稳定与繁荣。因此对幼儿实施多元文化教育是必然的, 能让他们在这个多元的世界中找到看问题的视角, 形成正确的文化观, 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而实施的途径即幼儿多元文化课程。
二、幼儿多元文化课程的目标
多元文化课程是指以文化多样性为前提, 整合多元化的文化资源以适应所有学生的学习需求, 旨在消除歧视和偏见, 促进社会正义的一种课程形态。 (1) 课程除了包也有助于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不过也应看到它的不足之处, 它把儿童看成消极被动的学习者, 忽视了儿童的学习主动性, 而且行为主义仅仅把儿童的行为异常简单地归结于环境的因素, 从这个意义上说, 忽视了儿童的个别差异性。
综上所述, 幼教工作者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过程中, 应将这两种理论紧密结合起来, 既要看到成熟在幼儿发展中的作用, 循序渐进、适时、因人地进行教育, 也应看到环境的重要作用, 创造良好环境, 重视强化和榜样的作用, 只有将这两种理论相结合, 才能在教育实际中取得更好的效果。
摘要:以格赛尔为代表的成熟主义与以华生等为代表的行为主义理论因其不同的理论观点导致其在幼儿教育方面有着显著的不同, 但仔细分析即可发现其实二者有着互补之处:成熟主义过于强调成熟而忽视了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行为主义过于强调环境的影响而忽视了其他方面;对于这两种理论的分析研究有助于在学前教育实践中更好地把二者结合起来, 服务于教学实际。
关键词:成熟主义,行为主义,学前教育
参考文献
[1]刘炎编.幼儿教育概论.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林泳海.幼儿教育心理学.商务印书馆.
[3]贾蕾.初探格赛尔的“成熟势力”心理发展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启发.大学时代·论坛, 2006.2.
【摘 要】 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口语教学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和他们的就业竞争力,要提高英语口语教学水平就要用新的教育理论做指导。本文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分析了中职学校英语教学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两种中职学校英语口语教学的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英语口语的教学水平。
【关键词】 罗杰斯 人本主义 职校 英语口语教学
人本主义教育是指以人为本位的教育,促进人的完善是人本主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国家大力发展中等职业教育的今天,新的教学思想和新的教学理念已经渗透到教学的各个领域。人本主义教育理论,特别是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更关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对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口语教学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一、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与职校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近二十几年来,人本主义教育观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人本主义教育作出了很大的理论贡献,他在《学习的自由》中系统地阐述了人本主义的教育理论,对中等职业学校的英语教学有着深远的影响。
1.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
罗杰斯提倡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Learner?鄄center education),重视在教育过程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罗杰斯认为学生学会了学习方法才能学到想要知道的东西。而目前很多中职英语教学的模式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主导,以教材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目的。对于学习基础薄弱、没有良好学习习惯、缺乏学习兴趣的职校生来说,传统的教学模式只能让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久而久之只会使更多的学生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罗杰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观给教师注入了新的教育观念,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地发展。
2.意义学习
罗杰斯所提倡的是一种意义学习(significant learning),是以“自我主动学习 (self?鄄initiated learning)”为特征的,强调学生从做中学,这与我国推行的素质教育强调个体潜能的开发是一致的。职校英语教学分为基础英语教学和专业英语教学,大多数英语教师都还是停留在课本教学的方法上,如:教师带读单词、串讲课文、讲评练习等,这对于大多数基础差、兴趣早已被传统教育吓跑的职校学生很难有吸引力,所以课堂上存在着学生上英语课睡觉或干别的事情的现象,英语教师也怨言满天。要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可以像罗杰斯所提出的意义学习那样,创设各种情景,多给学生“做中学”的机会,增强学习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把其发展的可能体现出来。
3.学习自由模式
学习自由模式(free?鄄to?鄄learn model)是罗杰斯学习理论的一个核心,他列举了10种促进学习自由的方法:(1)构建真实的问题情景;(2)提供学习的资源;(3)使用合同(契约);(4)利用社区的学习资源;(5)同伴教学——学生间的指导与被指导;(6)分组学习; (7)探究训练;(8)程序教学;(9)交朋友小组;(10)自我评价。这些方法给中职英语口语教学提供了不少实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很多职校的英语教师正在为如何上好口语课而发愁,因为全班几十个学生英语口语水平都不同,有的已经能流利地说上一大段,有的只会用简单的词说,有的学生甚至一到英语课就跑去操场打球来逃避。那么,要让不同水平、不同学习欲望和不同学习动机的学生在英语口语方面都学有所得、有所提高,就需要教师运用多种方法开展英语口语教学,如:同伴教学、合作学习等。
4.师生关系
罗杰斯认为,应该用“促进者”(facilitator)一词来代替“教师”,因为“促进者”像朋友一样,有利于创造一种融洽的学习气氛。这强调了教师角色的转变。仍有部分职校英语教师还没能转变这一教师的角色,在课堂上学生睡觉或讲话、不听课等,就大骂学生的不是,有的甚至与学生吵起架来,这样的师生关系既影响了课堂教学,也破坏了融洽的学习气氛,不利于双方开展教与学。作为职校的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师角色,与学生建立融洽的关系,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
二、人本主义教育理论在职校英语口语教学中的运用
1.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激趣获成就感”教学模式的运用
此阶段注重语言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满足学生日常学习的需要。“激趣”是指诱发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学习兴趣,“获成就感”是指让学生全员参与,激励学生表现自我,从而在这一过程中获得学习的成就感,这是罗杰斯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学习自由模式”等在具体实践中的运用。因此,在职校英语口语课堂的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动起来。在口语教学中,可以开展小组间竞赛说英语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复习单词时,采用学生抢答的形式;在学习新的英语口语表达时,让学生举手领读、回答问题或完成相应的口语练习。对于回答正确的学生,给该组加上一分;对于没能回答正确的学生,也鼓励他们下次还要大胆发言。在评价学生的这些课堂行为时,不只是依据单个学生的进步程度,而是注重一个小组的整体进步。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能让学习好的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习差的学生能参与到学习中,使全班每一个学生都获得“成就感”。教师还可采用合作学习等方式,开展小组回答、小组互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熟练掌握英语口语。如:在教授一般过去时的口语表达时,不是教师单纯地讲语法,而是从实践运用方面入手,让每个学生用一个不规则动词的过去式造句。这样全班轮完一遍时,既练习了英语听、说,熟悉了一般过去时的知识,又能让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使学习较差的学生也感到自己能说一句难度大的英语句子,增强了他们的学习“成就感”,达到熟练运用英语进行表达的能力。
2.专业英语教学阶段“情境化”教学模式的运用
罗杰斯强调学生从做中学。专业英语教学阶段中教师要想办法利用职校的教学资源尽可能创设或模拟各种情境,让学生在这些情境中学习口语,多给他们“做中学”的机会。职业学校的特殊教育环境,如各专业操作室的教学环境,为学生提供了身临其境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英语口语。如:模拟售货员对顾客进行产品的介绍、推销时,教师可先教学生4句基础句,然后把学生带到模拟超市,将学生两两分为若干组(学生以自愿组合为原则),让学生站在货架前就自己身边的商品进行英语介绍和推销。这既合理地利用了各种教学情境,使乏味的口语练习有了趣味性,又兼顾了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要,符合市场和职业的需要,提高了英语口语教学的效果。此外,还可利用多媒体创设模拟教学情境,多媒体可以是教师自己制作的多媒体课件、学习软件、光碟、因特网等多种形式。这能使英语口语教学图文并茂,让学生能真实地感受到专业学习的生动性,并加深对今后工作环境和职业要求的了解,使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英语口语水平。
综上所述,在中等职业学校英语口语教学中运用“激趣获成就感”教学模式和“情境化”教学模式是以罗杰斯的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口语的兴趣,在各种活动和情境中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与创新能力,符合职业学校英语教学要求和职业发展的需要,使英语口语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参考文献:
[1]林立,王之江.人本主义活动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2]冉玉体.人本主义教学理论与外语教学.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2)
[3]程琴.探索以实用口语为核心的中专英语教学新模式.基础教学研究,2006(8)
一 行为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特点 △既坚持行为主义的研究精神又吸收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成果 △具体特点:
1、大胆地使用以往被传统行为主义所摒弃和拒绝的心理学概念,探索认知、思维、意象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
2、强调行为和认知的结合。既可以通过人的思维、信念和期待等认知过程预测人类的行为,也可以通过改变人的认知来改变人类的行为,通过行为的改变也可改变人的信念、期待等认知过程;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传统的行为主义强调外在强化对行为的影响,忽视了“自我”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新的新行为主义者认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的奖励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的影响;
4、强调心理过程的积极与主动性。新的新行为主义者强调要把行为主义同建构论结合起来,重视以往经由学习而获得的认知规则在对环境信息作出反应过程中的作用;
5、坚持客观主义的态度。
●应用
1、第一代教学设计(ID1)的最初尝试就是依据行为主学习理论在程序教学中开始的。起初是对教学机器、个别媒体的设计,后来逐步拓展到对多种媒体乃至整个教学过程和教育项目的设计,70年代后,又被广泛用来指导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教学设计。可以说,60~70年代,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设计中占据着统治地位。
2、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对ID1的理论指导,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置于S→R中“S”的地位,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R”的地位。ID1则以此为依据,把教师的“教”置于教学设计的中心地位,学习者则处于被教、被控制的地位。
3、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传统教学方式的需要相适应,并在听、说、读、写、画、算、演、做等动作技能教学中应用效果明显,使得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ID1,在今天,在传统教学方式流行的地方和一些动作技能的教学中,仍然富有生命力。但是,由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固有的机械性、被动性和低效性,给复杂事物的学习带来较大困难;特别是它对学习者及其学习积极性、主动性的忽视,直接与科学、技术和教育的发展相背,因此,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第二代教学设计(ID2)很快得到发展。
4、程序教学对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影响 斯金纳认为,只有通过机械装置才能提供必要的大量的强化系列。这就是斯金纳设计教学机器、提倡程序教学的主要出发点。程序教学是一种个别化的自动教学的方式,由于经常用机器来进行,也称之为“程序教学之父”。◆斯金纳提出程序教学的原则是: 1)积极反应原则
斯金纳认为,传统的课堂教学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充当消极的听众角色,没有机会普遍地、经常地作出积极反应。传统的教科书也不给学生提供对每一单元的信息作出积极反应的可能性。程序教学以问题形式向学生呈现知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通过写、说、运算、选择、比较等作出积极反应,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2)小步子原则 斯金纳把程序教学的教材分成若干小的、有逻辑顺序的单元,编成程序,后一步的难度略高于前一步。分小步按顺序学习是程序教学的重要原则之一。程序教学的基本过程是:显示问题(第一小步)──学生解答──对回答给予确认──进展到第二小步„„如此循序前进直至完成一个程序。由于知识是逐步呈现的,学生容易理解,因此在整个学习进程中他能自始至终充满信心。
3)及时强化原则
斯金纳认为,在教学过程中应对学生的每个反应立即作出反馈,对行为的即时强化是控制行为的最好方法,能使该行为牢固建立。对学生的反应作出的反馈越快,强化效果就越大。最常用的强化方式是即时知道结果和从一个框面进入下一个框面的活动。这种强化方式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提高学习信心。
4)自定步调原则
每个班级的学生在学习程度上通常都有上、中、下之别。传统教学总是按统一进度进行,很难照顾到学生的个别差异,影响了学生的自由发展。程序教学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按最适宜于自己的速度学习并通过不断强化获得稳步前进的诱因。
5)低调误率原则
教学机器有记录错误的装置。程序编制者可根据记录了解学生实际水平并修改程序,使之更适合学生程度;又由于教材是按由浅入深、由已知到未知的顺序编制的,学生每次都可能作出正确反应,从而把错误率降到最低限度。斯金纳认为不应让学生在发生错误后再去避免错误,无错误的学习能激发学习积极性,增强记忆,提高效率。
二 认知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特点 1.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2.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3.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
4.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
5.主张人的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
●应用 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所支撑的ID2,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所支撑的ID1相比,在对学习者主观能动性的确认、学习者特征的分析、教学策略的设计等方面,有了根本性的区别和发展。
◆加涅的信息加工理论在以下几方面对学习是有启迪的:
1、刺激选择不是一种随机的过程,因此,不能仅仅考虑到刺激的特征,而且还要关注学习者已有的信息或认知图式(Scheme)。
2、人类记忆加工信息的能量是有限的,如果一味要求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大量的信息,不给他们留有加工或思考的时间,结果必然会像狗熊拣苞米一样,拣一个丢一个。
3、“组块”理论,为了尽可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知识,我们必须把知识组织成有意义的块状,减少机械学习。
4、信息编码不仅有助于学生的理解,而且也有助于信息的贮存和提取。教师在帮助学生使用各种策略来编码方面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信息加工理论中的注意系统、编码系统和记忆系统的分析,是建立在实验推测的基础上的。计算机科学技术目前的发展,还无法使“认知过程就像构成行为的肌肉反应一样实在”。正因为这样,在信息加工理论中涌现了众多模式,有些甚至是相对立的,但与其说是信息加工理论不成熟,还不如说是信息加工理论发展的一个标志。要穷尽对内部心理过程的探究是永远不可能的,我们所期望的,是涌现出更有说服力的模式。
三 认知主义的特点及在教育中的应用
●特点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可从“学习的含义”(即关于“什么是学习”)与“学习的方法”(即关于“如何进行学习”)这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应用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行为主义和联结-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相比,是一个性质上的重大变化和发展。它超越了客观主义认识论,把学习者的认知作用提升到了关键地位,树立了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建构观,把以“教”为中心的ID1、ID2推进到了以“学”为中心的ID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指导下的ID3,由于适应当前社会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并得到现代教育技术发展的支持和保障,所以,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
2、建构主义理论对教育技术的影响(1)自上而下的教学设计
1)自上而下地展开教学进程
2)知识结构的网络概念(2)情景化教学(3)重视社会性互助
3、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原则
(1)强调以学生为中心
(2)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3)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4)强调对学习环境(而非教学环境)的设计
——谈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摘要】: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祖国,是多么神圣而亲切的字眼;热爱祖国,又是多么崇高而又圣洁的感情。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一、纵观教材,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二、在具体情境中,激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三、通过语言表达,加深爱国主义的内心感受。
【关键词】:心田、播上、收获、热爱祖国、崇高而又圣洁、爱国主义教育、渗透、语文教学、明确、内容、激起、深化、表达、加深、精耕细作、丰硕、收获。
儿童的心田是一块奇异的土地,播上思想的种子,就会得到行为的收获。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阅读教材的内容都富有思想性,为我们提供了许多金色的种子。我们语文教师犹如一个播种者,一个耕耘者,应该在儿童的心田里及早地撒下闪烁着爱国主义思想光辉的种子,让它们开放出美好的情操之花,结出丰硕的道德行为之果。
祖国,是多么神圣而亲切的字眼;热爱祖国,又是多么崇高而又圣洁的感情。在孩提时期,正当儿童对言语、对形象、对世界的认识特别敏感的时期,老师把祖国的尊严,民族的气节,祖辈的光荣历史,随着语文教学沁入儿童稚嫩的心田里,必然会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并发生深远的影响,犹如把种子播到田地,会萌发、生根一般。一旦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成为青少年的精神支柱,他们的道德情感、个性品质,都会随之得到健康的发展。他们才有可能从一个爱国者成长为共产主义者。不是有许多爱国者在天涯海角、逆境沉沦之中,正是“祖国”这个神圣的概念,给了他们力量和勇气,使他们始终不渝地执着地为祖国效忠吗?换言之,缺乏爱国主义情感的道德教育,将是浮浅而零碎的,是经不起岁月的考验的。因为爱主义的教育,是道德教育的基础,是共产主义教育的起点。
在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应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从“文以载道”的关系来说,“文”是“道”的形式,“道”是“文”的内容,而爱国主义教育,则是“道”的重要部分。而祖国语言又反映了我们民族的精神生活的全部历史,是民族智慧的结晶。祖国语言的美好、伟大和表现力,对儿童的影响,似涓涓细流,隽永而深长。通过祖国语言的学习,儿童的情感、思想和境界会变得高尚起来,所以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语言是“伟大的人民导师”。因此,在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小学语文教材本身,又编排了那么多内容丰富的有关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呢!应该说,通过语文教学,满怀激情地对儿童进行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这是小学语文老师责无旁贷的义不容辞的使命。
那么,在小学语文教学这块阵地上,如何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呢?
一、纵观教材,明确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
小学语文课本编排了一定比例的爱国主义的教材,分散在各册。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反映了祖国的伟大、可爱。这一篇篇教材,反映伟大祖国美的景、美的人、美的事,构成一个有机的爱国主义教育的整体。这样从整体出发,处理每一篇具体课文,体现教材之间相互补充、反复加深的内在联系,就可在儿童眼前展现一幅伟大祖国的疆域图画。从祖国的东南,台湾岛上的“日月潭”,来到祖国东北的“小兴安岭”。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葡萄沟”,来到祖国南海中的“西沙”。从这一篇到那一篇,都以“伟大祖国可爱”的观点,贯穿其中。儿童仿佛鸟瞰祖国辽阔的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看到一颗颗明珠闪烁在高山、草原、海岛和湖泊„„
从历史的角度讲,又可以从一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自己设计、施工的“赵州桥”,耸立在山巅的“万里长城”,到今天飞越长江天险的“大桥”,从历史上杰出的人物张衡、李时珍,讲到现代的鲁迅、聂耳、詹天佑„„所谓“纵横数万里,上下几千年”对儿童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才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二、在具体情境中,激起爱国主义的情感
爱国主义教育,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的情感教育。既然属于情感教育,在教学有关爱国主义教材的过程中,必然激起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没有情感的作用,空洞的“祖国山河秀丽”“祖国伟大”之类的概念,是不可能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目的的。“孩子的心不应是真理的冷库。”列宁曾经说过:“爱国主义就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自己的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没有‘人的情感’,就从来没有也不可能有人对于真理的追求。”可以想见,一个革命者,如果没有出自对伟大祖国的深沉的爱,对于反动统治者切齿的恨,他怎么会做出为革命事业甘洒热血的壮举呢?一切道德的行为,都是伴随着道德的情感。若忽视情感的教育,那么,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必然是空洞的说教.空洞的抽象的概念是无法打动儿童心灵的,反而会导致儿童思想僵化。
1、从感受形象出发。
爱国主义教育的核心是“爱”。这种“爱”是强烈而深沉的。而一个人的情感又是与认识紧密联系着的,是在认识过程的基础上发生的。儿童也不例外。世界是通过形象进入人的意识的,儿童更是如此。儿童的年龄越小,鲜明的形象对于他们的思想影响就越强烈。语文教师应该用形象和图画来说话。换句话说,我们对儿童应该是通过显示形象来阐述观点。因此,运用情境教学法,把儿童带入根据教材创设的情境,让学生在特定的情境中感知教材,从整体上加深对教材内容的认识,从而激发情感,显然,这是符合学生认识规律的。
目前教材中描写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课文有很多篇。这些人物都是热爱祖国的典范。“范例胜过训诫”,榜样对道德情感的形成过程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语文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形象,尤其要结合教材充分感受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的高大形象,可以说这是阅读教材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部分。因为,以道德榜样作为一种教育手段,这同样是符合儿童的认识特点的。
《草地夜行》和许多红军长征的故事一样可歌可泣,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中的红军战士是热爱祖国的典型人物。上课开始,老师用描述的口气简要地介绍了草地沼泽多、没人烟的特点,以及红军当时干粮已经吃光、只得吃树皮草根的艰苦情况,为学生进入情境渲染一定的气氛。在学生自学全文,再轻读一、二节后,引导他们闭上眼睛想象:“读着课文,在你的眼前出现了一片怎样的草地?在草地上走着一个什么样的小红军?他一个人在草地上怎样地走着?”提示学生抓住课文中“茫茫的草海”、“空着肚子”、“拖着僵硬的腿”、“一步一挨”等主要词语生发开去,让他们通过自己的阅读、想象、描述进入情境。学生说:“在茫茫的草地上,看不见房屋,看不见人,甚至连鸟儿的叫声也听不到。就在这荒无人烟的草地上,走着一个十三四岁的小红军。身上背着一支比他个儿还要高的步枪,他的干粮袋已经空了。因为饥饿,他的脸色蜡黄,但是他还是一步一步地艰难地向前走去,那帽子上的红五星还是那样闪闪发亮。”孩子的想象展开了,小红军可爱的形象在孩子们眼前闪现着,他们的情感也被激发起来。他们对小红军能否走出草地,十分关注。当学到那位老红军为了小红军而陷进泥潭英勇牺牲时,他们激动不已。他们说:“小红军这时可能会摘下军帽。默默地站在老红军牺牲的草潭旁,眼泪一滴一滴地挂在脸颊上。”“小红军可能会说,‘老红军啊,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问你的姓和名,但是我永远也忘不了你!’”还有的说:“小红军默默地想着,对,要记住革命!想到这里,他抬起头,沿着老红军没有走完的路走下去„„”接着再朗读课文,他们把小红军先是悲哀,继而是化悲痛为力量的感情很好地表达出来了。这样从感受形象出发,从中受到感染,使学生的智力活动形成情绪记忆。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的那样,这种情绪记忆“不仅有思想,而且有情感和内心感受”,学生便会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不仅使学生加深理解了教材内容和句,并产生爱和憎的,或喜和恶的,或敬和鄙的情感,从而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
2以教师的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
在让学生感受形象的过程中,教师的情感,对学生的内心体验,情感的诱发,是非常重要的外部条件。学生情感的产生,是认识对象的过程中产生的,教材中的形象,教师的情感都成为学生的认识对象。因此,表达作品的情感,一定要包含着教师自己的情感。教师首先是一个受教育者。领袖人物、英雄人物、先进人物是祖国的优秀儿女,是儿童的榜样,也是我们教师的榜样。备课时,我首先从感受形象出发。于是,我就觉得教材中这些高大的人物形象在我的眼前是栩栩如生的,是活在我心上的。记得教《珍贵的教科书》时,我细细体会着,从张指导员为了孩子们的学习,当敌机袭来时,奋不顾身地用自己的身体保护了那一捆教科书的情景,使我深深地体会到这用鲜血换来的教科书,怎能不珍贵呢?自己有了这样的具体感受,到课堂上,我就好像在和学生交流情感。当读到课文中的“我”扑到指导员身上大声地喊“指导员,指导员„„”时,我自己很动感情,觉得自己也在全身心呼唤着指导员。于是,孩子们和我一起进入了情境,他们读着读着,不禁热泪夺眶而出。倘若我俨然以一个教育者的姿态出现,自己在情境外,学生也是不可能进入情境的,这样把自己置于一个既是教育者,又首先是受教育者的位置,内心的联想就很丰富,感情就很真挚,对教材的领会也有了一定的深度。
在陶冶学生的情感方面,我特别注意结合描写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以及建国后新成就的教材,把自己的爱国心溶进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我以为热爱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应该成为每个学生的重要精神支柱。一个人有了爱国心,他就会为祖国的贫穷落后而发愤,为祖国的繁荣兴盛而骄傲!就有可
能由此而树立起对党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仰。
这使我联想到德国有位教育家,在《有关教师的教学规则》中,就谈到:“我们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动、唤醒、鼓舞。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动人呢,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舞人呢?只有生气才能产生生气。”事实上也是如此,教师的情感,对儿童起着极其重要的示范作用。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更应以教师的对祖国强烈的爱的火种去点燃孩子心灵中热爱祖国的火。
3、从高尚的情感引向正确观念的形成。
儿童的情感是容易被激发起来的,但是语文教学中的爱国主义教育,还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的产生上。因为儿童的情感不是永恒的,它在认识过程中产生,它也会随着认识的变化而变化。因此有必要在产生情感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观念。即在“情感”的教育中,包含“理念”的因素。“情”和“理”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的。针对儿童的特点,在语文教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中要着重情感的陶冶;也正因为是儿童,情感发展不稳定,又必须重视从“动情”到“晓理”的过渡。这样,学生的情感才具有一定的自觉性。这种从“情”到“理”的概括,自然离不开语文的特点,它必须是始终伴随着形象的,而且必须在激发情感的过程中,为形成正确的观念而层层铺垫,这样就会瓜熟蒂落。
在学生的认识过程中,教师需很好地引导。《视死如归》一课,记叙了王若飞同志在狱中的动人故事。情境教学法的运用,把我和学生似乎一起带到了课文中描写的那个旷野上。敌人穷凶极恶,王若飞昂首挺胸,怒目而视。课文中这样写道:“王若飞站定了,抬头望着北边那巨人似的大青山。大青山连绵起伏,在夜色中更加雄伟。”学生提问:“写王若飞同志,为什么要写大青山呢?”我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王若飞崇高的精神境 界。我便一步步引导学生去分析情境:首先让学生抓住“巨人似的”比喻词,想象苍茫暮色中,大青山的雄姿,映衬王若飞同志在敌人面前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形象。进而扣住课文中“王若飞站定了”、“抬头望着”等刻画王若飞形象的词语,想象王若飞背对敌人的枪口,远眺大青山时的所思所想。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到大青山坚不可摧,王若飞气贯长虹。他为了党和祖国的利益甘洒热血的立场,如同大青山一样,决不动摇。学生的感情升华了,他们从课文中描写的“景”感受到“情”,从人物的形象理解到英雄的内心世界。这就为确立“共产党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一切”这一观念打下基础。这便是把理解课文的语言和情操的陶冶、道德观念的形成,融合在一起了。
三、通过语言表达,加深爱国主义的内心感受
教学中所展现的情境,儿童凭借自己的感知,反映到大脑,引起思维活动,就在儿童思维的过程中,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一个又一个的个别现象,逐渐认识到我们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勤劳智慧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认识过程中逐渐形成。而思维与语言又是不可分割的,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学生的感受加深,认识更为明确。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实际上人的意识主要就是语言的意识,何况培养学生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又是语文教学本身应完成的任务呢?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不过,切忌运用那些空洞无力的陈旧词句或去寻求词句诉说那些并不存在的感情。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不要让那些高尚而神圣词句,特别是关于热爱祖国的话,变成磨光了的旧分币!”因为热爱祖国的感情是十分庄重而神
圣的,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谈论爱,而是要懂得“为什么要爱”“怎么去爱”。若在学生无所感受时,硬要表达诉说或是说来说去就是那些用滥的词句,那么反而会损伤这种感情的纯洁性和严肃性,因此爱国主义题材的语言训练,内容要充实,形式要新颖,着重引导儿童感受祖国的伟大,抒发热爱祖国的情感。
1、从身边开始,认识祖国的可爱,获取作文题材。
在作文教学中,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是很丰富的,应引导儿童从身边开始,在具体情境中观察、体验。首先可以结合乡土教材。儿童掌握“祖国”这个概念,是从家乡的一片田野、一条小路、一座小丘开始的。因为这是祖国的一角,是儿童最早认识的世界。那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家乡及祖国”,在人们的意识里总是紧紧地结合在一起的。因此,家乡的山山水水、家乡的光荣历史、家乡的最新成就,都可引导儿童认识祖国的可爱、从而获取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在低年级时,老师或家长就带儿童登高望远,观赏家乡的全貌,初步感受“我们的家乡真美”,然后以此为题进行口头作文;中年级时,通过春游家乡的风景区,进一步感受家乡的美,并作题为《请到我的家乡来》的习作训练;高年级时,则带领儿童漫步家乡的小河畔,攀登家乡秀丽的高山,站在高高的山冈上,饱览山下浩荡黄河滚滚东流的磅礴气势,获取“家乡的青山绿水”等丰富题材。
其次结合儿童的日常生活。当代儿童沐浴着社会主义的金色阳光,在祖**亲的怀抱里长大,从所见所闻,储存了有关“祖国伟大”“祖国可爱”的许多信息。关键在于引导他们认识、体验,加以选取。清晨,那鲜艳的五星红旗升起时的庄严肃穆的情境:蓝天下飘动的国旗,激动人心的国歌旋律,深情凝望的眼睛„„课余,少先队的“认识祖国版图”“到边疆去”“到北京去”的假想旅行,“为祖国生日做件好事”“放飞白鸽”等队日活动,都是值得儿童细细体验、认真选取的爱国主义题材。再次,结合祖国日新月异的成就。社会主义祖国的每一个振奋人心的喜讯,都会激起儿童的民族自豪感。儿童虽在学校,却与社会相通,引导他们倾听祖国前进的脚步声,他们会情不自禁地为祖国的胜利而笑逐颜开,激动不已。通过以上三方面获取题材,会促使儿童认识祖国的可爱。有了题材,既可及时练习表达,也可帮助积累,待储存到一定阶段,进行综合表达。
2、引导体验,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感,产生表达的欲望。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它包含着美感和道德感。这就必须以“动情”为基础。没有爱国之情,就谈不上爱国主义教育。情感是“粘力”,也是“热力”,爱国主义情感尤其是这样。爱国主义情感一旦激起,便会对儿童的道德行为发挥诱导作用。从小有了这样的感情基础,通过不断地强化,将来便会驱使他们为祖国的振兴而勇往直前,为祖国的安全而浴血奋战。而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感是与他们对祖国的认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儿童生活阅历浅,对祖国的过去和现在懂得很少,要激起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既要凭借直观形象,又要依赖语词支配他们的认知活动。因此,在有关具体情境中,教师有感情地讲解、描述、启发、提问,成为激起儿童爱国主义情感的重要外部条件。形象与词语的刺激,沟通大脑皮层的暂时联系,加深儿童的体验,形成一种情绪状态,从而激起情感。例如,在进行“指南针”观察作文时,当指南针出示在儿童眼前,联想到指南针在天空、海上、山野、森林作业中的作用时,我随即提出“你们可知道这么好的指南针是那一个国家最早发明的,距离现在多少年”的问题并加以解答,很自然地加深儿童的体验,激起民族的自豪感。
值得一提的是想象活动对激起儿童情感的作用。人在情感活动中容易引起想
象,想象又往往成为情感发生和发展的内部源泉之一。因此,在儿童观察与表达中,往往可以通过启发儿童的想象激起、强化爱国主义情感。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人是生来就怀着情感的核的,果能好好培养,自会抽芽舒叶,开出茂美的花,结得丰实的果。”
3、教给方法,表达对祖国的爱,加深内心感受。
恰当的语言训练,会使儿童感受加深,认识更为明确。在儿童获得有关爱国主义的作文题材,产生了表达欲望后,让他们加以表达,会使他们对祖国的感情进一步加深,写这类题材的作文,往往要求习作者能运用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的表现手法。但小学生主要是通过记叙、描写有关景物的“美”,表达对祖国的“爱”。因此,在方法上,要着重在“按层次、方位描写”以及“在记叙事物中适当展开联想”两个方面加以指导。
按方位层次描写景物的指导,应在儿童观察时就加以提示:按一定顺序观察,注意抓注事物的特征,看得真,才写得细;观察有顺序,描写才有层次。这样使他们的描写不仅是有声有色的,也是有条有理的。在作文指导课上,要唤起儿童的回忆,再现当时的情境,通过“那天你看到些什么”“那是什么样儿的,美在哪里”“你觉得它像什么,好像在对你说什么”等问题的启发,引导儿童运用比喻、拟人等易于表达情感的修辞方法,细致地写出景物色彩之艳、形态之美。这就很自然地把儿童的主观感受,把对祖国“爱”的情感,渗透在描写“美”的情境之中。
在记叙事物中适当展开联想的指导,也应在儿童观察时,加以点拨 “眼前的情景使你想起了什么?”“在这样的情景中,你想说些什么?”以这些谈话,打开儿童的思路,展开联想。通过联想,有助于他们情感的表达,并可弥补尚未掌握抒情手法之缺。作文之前,再加以具体指导,引导他们由事物联想到人,或由甲事物联想到乙事物,或由某事物联想到某一故事、传说、诗句,或由现在联想到过去以及未来„„总之,由此及彼、由近及远地联想开去,儿童往往会顿觉“豁然开朗”。例如四年级时,我让他们写暑假游记,体会祖国锦绣河山之美,启发他们在记叙中适当展开联想,结果习作内容充实,情感表达真切。写“登长城”的,联想到“东方自古有条龙”的比喻,写出了长城气魄的雄伟;写“游沙湖”的,联想到“母亲怀中的明珠”;写“登山”的,由日出的壮观联想到光明美好的祖国,文中充满了热爱祖国的激情。
适当的指点,引导儿童掌握一些方法,他们心里想的,会说了,甚至说得不错,不仅加深了内心感受,而且还会从创造的愉快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激起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爱。
在作文教学中,把“获取写作题材,产生表达欲望,表达内心感受”和引导儿童“认识祖国的可爱,激起热爱祖国的情感,表达对祖国的爱”有机结合在一起,既是习作的指导,又是爱国主义的教育。如此拓宽,便可走出作文教学“充实的路”。
综上所述,在语文教学中从爱国主义教育着手,为儿童初步树立共产主义世界观打下重要的思想基础;而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也因爱国主义教育的情感作用,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简言之,语文教学中爱国主义教育的进行,将使“文”与“道”两方面,获得相得益彰的效果,为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打下重要的基础。
我们展望着丰收的明天,更应立足于今天的耕耘,播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让我们在儿童掌握语文工具的同时,切实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精耕细作,我们必定会收获爱国主义思想与行为的丰硕之果。
教学论文
让茁壮的生命更加饱满
——爱国主义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效运用
作者姓名:马学莲
1前言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对健身需求与日俱增的态势要求在学校教育中进行科学健身的教育,同时向学生传授科学健身的知识和方法,为形成科学健身的观念、能终生从事健身打下良好的基础。随之而进行的体育教学改革其宗旨是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锻炼,增强体质,使他们能终身受益,为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高校开设武术课至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然而传统教学的重教于学,重运动技术的掌握,其无论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及对学生的学习活动的评价体系等方面来看都没有明显的突破,与体育教学改革的宗旨背道而驰。因此,以什么样的学习理论为指导,进行高校武术的教学,使其在新的体育教育过程中发挥真正的作用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其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过程是人的认知思维活动的主动建构过程,是人们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环境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知识的过程。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教师不是知识的传递者,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传统的教学活动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学生的学习活动。由于学生的知识获取是以学生的主动建构为主,教学再不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过程,而是根据自身原有知识的结构,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等四大要素。因此,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教学模式则可以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在这种模式中,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界刺激的被动接受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教材所提供的知识不再是教师传授的内容,而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对象;媒体也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进行协作学习和会话交流,即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
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武术教学中的运用
3.1教学方式
在传统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先对所讲授的套路进行讲解,然后分解示范、分节训练,待动作基本掌握后再配合音乐进行整套动作的练习。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教什么就学什么,整个教学过程始终处在教师指令性的教学中,学生没有尝试的机会,传统的教学模式扼杀了学生的能动性。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要求一切的学习活动都要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那么其教学过程应包括以下五个环节:
1)设置情境引起学生的注意。设置情境,即在教师教授之前出示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例如理论课的武术之功效或实践课上基本步法的教授),并给与学生对该内容主动建构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相关资料的收集,达到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一定程度上的认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强烈的学习动机。
2)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的初步认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将在对讲授的内容的原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讲解指导对所讲解的内容进行重建构,把新的感受与自己原有的知识技能经验进行交互活动,同化所讲授的内容。
3)小组的合作式学习。继第二个步骤之后学生对新学内容有了一定感受,就让学生参与到实践中。一般以“5人学习合作小组”为单位,在教师指导性讲解后,由小组长带领练习。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达到对所学的知识技能的再认识和巩固。
4)个人的自主练习。在教师组织下,学生再以个体为单位,结合自身的情况,自主地消化、吸收、巩固、掌握所学知识与技能。
5)变换练习条件在实践中尝试创新。有效的学习应是在一定的情境下发生的,知识也是具体的环境下掌握的。学生能按一定要求完成某个练习之后,要增其难度,变换项目、场地背景条件,让学生在新情境之下进行练习。并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尝试创新。
3.2教学内容
长期以来,普通高校武术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师生只重视以掌握运动技术为目的的“教”与“练”,忽视了以锻炼为目的的“教”与“学”,忽视了对练习方法的掌握及对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其特点是单纯追求技术动作的掌握,追求群体效果,忽视个体差异,不利于个体的提高与发展。许多高校开设武术课都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3~4套的动作套路,讲几次理论课,再考一下已学过的1~2套动作,就结束了课程。调查发现,许多学校由于开设武术课时有限,一般只进行武术技术教学,而未向学生传授武术的理论知识,致使武术教学过程变成纯动作教学过程,理论知识缺乏,学生对武术的内容分类、作用、特点、素质要求、音乐选配和欣赏、比赛方法和规则等基本知识却不甚了解。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推崇“知识结构的网络化”,知识的结构不一定是直线形的,而是可从网络的任意一点开始。武术的教学内容包括理论部分和实践部分的教学,理论知识的传授与实践练习是相辅相成的,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中发展理论。理论知识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教材,在以教材内容为基础内容的基础上,针对某一知识点,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利用多种辅助工具对其加以建构,尽可能多的、广的搜集资料,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达到对武术更深刻的认识比如:在学生首次课上介绍“武术”这个概念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分别从“健”、“美”、“操”这三个字眼加以理解,进行建构。对于技术课的教学,不能单纯的教学生几套操,应更多的教给学生创编动作的方法,在学校体育结束后,可以自觉地、有能力地进行锻炼或指导他人锻炼,为学生进行终身锻炼打下基础。
3.3教学评价
在以教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的评价体系中,教师处于主导核心的位置,是知识的传播者,而把学生视为知识的被动接受者,因此教学评价的主体是教师,评价的内容,围绕教师的“教”展开,以知识为核心,更确切地说,是考察学习者能够记忆教师所教知识的数量的多少。而武术课的评价方式更是单一,主要以学期考核为主,内容便是教师所教授的几套操中的~两套而已。对学生单纯得掌握老师所教授的动作的量及准确度则成了评价的标准。学生做得和老师一模一样获高分。这种“一刀切”的评价方式对学生来说,就是单纯的模仿,更谈不上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能力的评价了。
高校的武术教学,其评价体系的目的不是为了选拔优秀的运动人才,而是以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增强体质、提高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为目的,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课的评价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评价内容、评价方法、评价主体。
1)评价内容要多元化,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能仅仅局限于对学生的运动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评价,还应包括对学生的体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习惯养成的评价。
2)评价方法要多样化,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活动进行有效的评价。要做到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相对性评价与绝对性评价相结合。传统的评价方法过多的强调了定量地、绝对地、终结性地评价,在今后的教学评价中应多定性地、相对地、过程性地评价学生。
3)评价主体应多元化,促进学生主动性学习。评价主体应由教师转化为教师与学生。应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学生是其学习活动的直接体验者,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对自己或他人进行积极、客观、有效的评价。
4结论
1)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武术的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增强体质、提高能力、启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并能为学生进行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武术教学,其教学方式应摒弃传统的教师“一言堂”的方式,而应用“五环节”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则更能培养学生的兴趣,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3)武术课的教学应该是理论课与技术课齐头并进,理论课的教学以教材为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借助多种辅助工具,广泛搜集资料,加深对所学知识的认识。技术课的教学应为培养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服务,围绕这个目的展开。
女性主义理论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人类实现男女的平等。这个理论的产生前提就是长期以来女性在全社会范围内的受歧视和受压迫。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 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即使在家庭这样的私人领域中, 女性也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这些不平等的行为最终爆发了女性对自己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和争取。
二、《钢琴课》中女性主义理论的体现
这是简·坎皮恩一部堪称完美的女性主义电影, 它与传统的电影中的女性形象有着本质的不同。多数制片厂出品的电影, 女性都被边缘化, 很少处于事件的中心。女性的角色都在旁边陪衬, 或被动地等男主角来给她以回报。这些人格特质, 如聪明、野心、独立、专业等均在物质上被视为“阳刚”对女性而言, 这些特质不像女性也不适合女性。[1]而在《钢琴课》中女性角色不再是男性的附属品, 她有思想, 勇敢地面对那些比她强大的男性角色的威胁和压迫。坎皮恩用女性的视点讲述了女性人生中所面对的关于婚姻、成长、自由、爱情的问题, 影片中每一点都渗透出女性主义的自信和真诚。影片中的女主角艾达从没有向男权妥协过, 她冷静、睿智和孤独, 努力地追求在别人眼中离经叛道的爱情, 她明白自己追求的是什么。
三、艾达体现的女性主义理论
多数人都会被艾达的个性以及这部电影的独特女性形式所吸引。好莱坞电影一直把女性塑造成千篇一律的没有大脑的甜心尤物, 哈斯克尔和罗森这样的早期女权主义者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主要是好莱坞电影中的模式化的、老套的女性形象, 如此僵化并不断重复的女性形象被认为可能产生扭曲, 并对女性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2]而《钢琴课》里的艾达正是顺应了这一观点, 独立、有思想。脸上没有太多的表情, 冷淡的表情似乎昭示所有的一切与自己无关, 只有弹奏钢琴的时候面容才会放柔和。艾达好像是这个世界的局外人, 冷冷注视着一切人的活动:长相粗鲁的部落妇女的谈笑, 丈夫家庭女眷成员的聒噪, 艾达从来不属于这群人。她受过教育, 拥有艺术天分。改嫁后的生活环境就如这片原始森林一样, 没有开化、蛮夷、粗鲁。艾达唯一宣泄的途径——钢琴, 又被改嫁的丈夫冷漠的扔在沙滩上。这加促艾达与这一切的格格不入, 清冷的内心被厚厚的包裹起来, 冷漠地拒绝着任何人的亲近。
在这一片没有任何依靠的陌生土地上, 艾达并不是一个完全的弱者, 钢琴被滞留在沙滩上时, 艾达努力地与自己的丈夫交涉着, 甚至不惜放弃自己的衣服和厨具。即使艾达的请求从未成功过, 但这仍能体现出女性的抗争精神:顽强的争取自己的权利。她不会再像传统女性那样默默的忍受, 而是表达自己的异议, 抗议男权对自己权利的剥夺, 毫不怯懦的面对强大的男权主义, 证明自己从不是男权的附庸品, 没有任何人能干涉女性的选择和决定。
艾达努力追求自己认为重要的东西, 她拥有的东西太少, 除了钢琴和女儿, 她什么都没有, 甚至是发出声音的权利。而与柏的相遇, 与他获得了共鸣, 甚至不惜毁掉一个钢琴键作为联系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思念, 钢琴与艾达而言是多么重要的东西, 但是她为了爱情不惜毁掉它, 这是女性在明白自己需要珍惜什么时奋不顾身的坚贞和信念, 女性都是执著的。当艾达的丈夫挥斧砍下艾达的一只手指, 多么残忍, 艾达宣泄感情的唯一途径就被无情地剥夺了, 没有痛苦狰狞的表情也没有歇斯底里的挣扎, 她很冷静, 依旧是淡漠的表情, 眼神里没有恨意, 而是艾达的倔强和蔑视。大雨里灰色天空下, 一脸泥泞满身血污的艾达是那么美, 眼神坚定的漠视着一切, 没有犹豫没有踟蹰, 蹒跚着逃离这个让自己压抑和绝望的地方, 那么决绝。
四、无关年龄——弗洛拉的女性主义理论体现
作为电影中另一个女性角色, 艾达的女儿弗洛拉有小女孩的天真乐观, 同时又具有女性的独立和主见。同不能言语的妈妈来到一个完全的陌生的环境, 弗洛拉充当了妈妈的传话器, 无论是搬运工还是陌生的未来“爸爸”, 弗洛拉可以面无惧色伶牙俐齿的面对他们。妈妈对斯图尔特有强烈的排斥意识, 每当斯图尔特出现时, 弗洛拉都会挡在妈妈的面前, 这是一个小女孩作为女性的坚强和勇敢。妈妈惨遭伤害, 虽说与弗洛拉有脱不开的关系, 但这是一个小孩子凭着她自己的认识观做的决定, 她有自己的主见和想法, 不会完全按照妈妈的意识活动, 这些, 与年龄无关。
灰蒙蒙的森林里, 没有同龄的玩伴, 而弗洛拉仍乐观地生活着, 就算与一只邋遢的狗都能开心地度过好久。拿着妈妈的断指找到柏时, 受惊的弗洛拉号啕大哭, 小孩的无助淋漓尽致。
五、女性主义理论下的幸福
电影的最后的结局是与爱的人们远走高飞, 更加轻松地面对世界和生活。这是女性通过自己的思考所做出的最后选择:爱人的亲昵, 孩子的包围。艾达这个角色孤独的太久, 最终找到了接受她的人, 所以她放弃了自己热爱, 欣然地融入平凡, 用更加温和的笑容面对着自己爱的一切。女性主义导演——男性或女性都是——都想用清新观点克服偏见。“女性想要什么?”弗洛伊德有次激昂地问。女性主义者莫莉·海斯柯简洁的回达:“无论在银幕上还是在银幕下, 我们都只不过要有和男性一样多元丰富的选择罢了!”[3]女性想要什么?艾达想要什么?这大概是导演给我们的答案, 她有自己的选择, 选择陨落或幸福, 这些不是我们能左右的, 艾达的想法, 女性的选择而已。
摘要:女性主义理论追求的最终目的就是在全人类实现男女的平等。在这样一个跨历史跨文化普遍存在的社会结构当中, 女性在政治、经济、文化、思想、认知、观念、伦理等各个领域都处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 这些不平等的行为最终爆发了女性对自己权力和地位的追求和争取。
关键词:女性主义理论,《钢琴课》,运用
参考文献
[1]《认识电影插图第11版》路德斯.贾内梯著p378
[2]《世界电影理论思潮》游飞蔡卫著p371
一、复习先知,打好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建立在自身的经验、信念、背景知识的基础上的,即应当把学习者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通过这个过程,使学生自主建构的知识能更全面完整,学生理解掌握了知识,也更能体会到学好每一门学科知识与关注生活的重要性。
二、创设情境,激活思维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把情境创设看做是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之一,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这节课的导入:有一则洗发露的广告,情境是一位女明星用了洗发露后,来到海边,为了展示愉悦的心情,让阵阵海风吹拂柔顺的长发,达到长发飘飘的效果,那么拍摄广告的时间选择白天还是晚上?学生积极讨论并踊跃回答,“白天”、“晚上”、“都可以”,均有学生回答。
这个情境问题是学生原来的认知结构无法获得的,即便能回答出白天,也无法解释其原因,因此这给学生制造了悬念,激发其好奇心和求知欲。
三、参与协作,引导会话
这个过程中,教师一方面作为合作者,积极参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另一方面作为引导者,有效合理地引导学生协作学习,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使学生活动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例如本节课的学生活动:
1.观察简易实验
用家用锡纸剪成直径20cm的圆,然后剪成螺旋状,中间用针穿一根线吊起来,在锡纸下方点燃一根蜡烛。引导学生观察与讨论:锡纸是否有运动迹象?是怎样运动的?为什么?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得出锡纸在转动,但不知为什么会转动。这里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小时候玩风车的情景:当把风车竖起来,风从风车对面吹过来时,风车就转动起来了。那么锡纸在转动,是不是锡纸底下有风往上吹呢?学生通过对原有生活经验的分析,举一反三得出:锡纸底下空气受热上升了。结合热胀冷缩原理,学生得出受热处空气膨胀上升,冷却处空气收缩下沉的空气运动规律。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
2.推导环流过程
将学生分成4人小组,各小组协作完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教师给出基础示意图(如下图),引导学生从课前布置观察的两个生活现象与刚才的实验出发,并通过一组思考题进行讨论交流完成任务。
(强调:地面受热均匀时,等压面水平分布;受热不均时,等压面发生变化。)
思考题:
(1)若近地面等压面为1000 Pa,等压距为100 Pa,标出上空两个等压面上M、N所代表的数值。引导回顾初中物理知识: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
(2)A处受热,A处空气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1处和3处空气密度各如何变化?那1处和3处气压值又如何变化?(3)B处受冷时,B处空气如何运动?(用箭头表示)4处和6处空气密度各如何变化?那4处和6处气压值又如何变化?(4)标出1、3、4、6处的气压名称,并比较1、3、4、6处的气压值大小。
一组思考题把问题一步步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并逐步完成热力环流形成过程示意图。
提问:为什么气压不是从低气压区流向高气压的呢?同学们能用生活中的地理事例来说明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讨论并列举出下列事例:①吹胀一个气球,把气球口松一点点时,气体快速地朝外泄;②夏天站在空调房门口时,感觉凉气从门内向外吹;③冬天在温暖的室内开窗时,室外的冷空气向内灌。
四、归纳拓展,意义建构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认知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主张把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作为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的。所以教师的一切活动,都要从属于“意义建构”这一中心,都要有利于学生完成和深化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小结
这一节《热力环流》内容的教学,通过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运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引导学生进行意义建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为了促进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教师要精通教学内容,掌握学生的认知规律,精心设计教学情境,还要具备很好的沟通能力和教学技巧,努力充当好学生意义建构的合作者和引导者。
【成熟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推荐阅读:
皮亚杰建构主义理论在幼儿园活动中的应用10-15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高校教师信息技术培训中的探讨论文10-09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07-01
浪漫主义倾向在《双城记》中的显现12-20
建构主义在网络课程评价设计中的应用12-12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01-18
民主主义与教育 读书笔记11-27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华西村》有感07-06
民主主义与教育读后感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