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2024-06-1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篇1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什么是唯物主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2)什么是唯心主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是什么?

(3)了解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能力目标

理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让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

三、教学重点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四、教学难点

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基本观点和局限性。

五、课时安排与教学方法

1、课时安排:1课时

2、教学方法:讲授法、学生归纳总结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六、教学资源:

人教版教材 哲学与生活 自制多媒体课件

七、讲授新课

导入新课:(复习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哲学的基本问题,请问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生:(回答):思维和存在的关系。

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几个方面?

生:(回答略)

师:根据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一个方面可以划分为哪两个哲学派别?

生: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师:到底什么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他们之间的根本分歧是什么?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一)唯物主义

问题探究一:P12(通过该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得出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指出优缺点)

(1)材料所反映的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的? 如果是唯物主义,属于何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2)①材料一的观点认为谁是世界的本原?

在当时提出观点的时候,有没有科学依据?

②金木水火土等同于物质吗?

问题探究二:

材料一:伽森狄和霍尔巴赫是17、18世纪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关于物质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

材料二:但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者认为:在人的世界里面,就是在社会中,由于人是有意识有思想的,所以可以自由决定一些事情,因此就是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主观。那么他们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主观意愿选择的产物

(1)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这观点是唯物主义的,还是唯心主义 的? 如果是唯物主义,属于何种形态的唯物主义?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哲学的观点可以概括为:原子是世界的本原,原子及其属性(如质量不变、广延性、不可分性)都是不变的。但是他们就认为人类的社会历史是人主观意愿选择的产物。请问:

上述观点有哪些合理性和局限性?(通过本问题的探究,使学生在结合课本的基础上,推出近代唯物主义的主要观点)

(二)唯心主义

问题探究三:

王陽明的《传习录》记载:

先生游南镇, 一友指山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 于我心亦何关? ”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 此花顔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问题1:王陽明认为“心”与“花”是什么关系?据此可知王陽明的观点是属于什么观点?

问题2:你如何评价王陽明的观点

(通过本问题的探究,概括出主观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

板书:

1、主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问题探究四:

起初神创造天地,地是空虚混沌。渊面黑暗。神的灵运行在水面上。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神说,诸水之间要有空气,将水分为上下,神就造出空气,将空气以下的水,空气 以上的水分开了。事就这样成了。节选自《上帝创世说》

问题1:《上帝创世说》认为上帝和天地万物是什么关系?

问题2: 把上帝看作天地万物的主宰,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通过本问题的探究,概括出客观唯心主义的主要观点)

(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分歧:

根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观点让学生进行总结和归纳。

谁是本原 谁是派生

谁决定谁

(四)哲学的基本派别:

因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根据哲学的基本问题而划分的,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只能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五)课堂总结

八、作业布置:

简答:

材料一:王陽明说:我的灵明便是天地鬼神的主宰。天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他高,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俯他深?鬼神没有我的灵明,谁去辨他极凶灾祥?

材料二: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

(1)王陽明的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贝克莱观点是一种什么样的观点?

(2)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观点有何异同

九、板书设计: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什么是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

2、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十、教学反思:

1、这节课总体上来说还可以,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和归纳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2、这节课的内容比较难,尤其是涉及到古文部分,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是一筹莫展。在上课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上课时放手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遇到很大的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篇2

一、英美文学赏析看所谓的主义

很久以来, 人们在对《简爱》的赏析中, 都把他看作是激进的女性主义的典范之作, 然而站在客观公正的历史话语权上探究, 这种认识无疑是偏颇的。人人追求自由、平等、尊严的心态是亘古不变的。在寻求对自身价值和尊严的追求中, 谁能说这是一种错。

女性主义价值的体现, 主要是从女性自身的视角来看。作为女性, 最重要的是不屈服于命运。安于现状、忍辱负重, 那就无法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尊重与爱, 并勇敢的追求自身的幸福。至于大男子主义色调下敢于对坎坷不平的命运作斗争的罗切斯特来说, 无疑。简爱是令他尊敬和敬仰的。女性, 从来都不是弱者, 弱者的地位是自己认同的, 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善。在《简爱》中, 作为庄园主人的罗切斯特, 实质上是男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富有, 脾气阴晴不定, 有一段不甚如意的婚姻, 并有前妻。作为男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富有、有才气、为人骄傲, 深爱间却有意试探。在两人深深相爱并结婚时, 简爱知道了他的曾经, 作为这段感情的受害者, 黯然消失, 而在后来庄园被焚毁而罗切斯特毁容3时, 毅然决然的决定下嫁他。对于平凡人的爱情, 即便在有了财富和荣耀以外, 仍然能够以最虔诚的心态去接纳自身所爱, 不得不说是一种女性主义的光辉……

相比简爱来说, 《苔丝》的苦难, 无疑是最人性化的。人生幸运与否, 就要看他是否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了。生活, 对于苔丝而言, 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作为上层牧师的亚雷, 满口的仁义道德, 是对男性社会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在道德枷锁控制下的苔丝, 先是对真爱充满幻想, 却无情地被这个时代的卑劣深深的伤害。这是男性主义下, 怎样的爱。以“爱”的名义, 无情的毁掉了苔丝的幸福。当时的社会现状你, 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都是伪善的, 披着身份的狼皮, 欺骗纯真的少女。作为苔丝, 身处的历史背景不同, 所受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都是她为自己树立的牢笼。

不能说简爱比苔丝多勇敢, 就单以简爱的敢爱敢恨而言, 苔丝的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是有其自身局限性的, 女性主义的光环笼罩在他们肩上, 这两部著作无疑都成为国际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男性主义的倡导和弘扬上, 不得不说, 具有其时代性的特点。亚雷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作为暴发户的低劣品格, 而同样口口声声说爱苔丝的克莱, 却同样无情抛弃了苔丝。苔丝最后被无情的绞死却仍旧立遗嘱让克莱和妹妹拥有美满的家庭。女性主义的善良隐忍都体现在苔丝对克莱的一腔爱意之中。

从两则英美文学赏析中, 我们看到的都是女性主义的美好一面。男性主义的世界里, 只有战争、伪善和欺骗。这不得不说是女性的悲哀。

从古及今的性别歧视和差别对待, 都使得作为女性主义的世界一多半人民处于长期不被重视的局面, 从体育运动项目对女子参选的限制, 到国会参政议政中寥寥无几的女性代表, 到沙特阿拉伯地区对女性出行蒙面纱的不合理要求, 在到现在职场上某些岗位拒绝招收女性等等。无一不与女性作为平等世界建设一份子却在各方面受到压迫限制, 这种种行为都背离了现代认识论中中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在对女性主义的支持中, 《苔丝》和《简爱》都可以作为正面素材进行及时合理的研究。男女性利益在现代的政治经济环境中, 都没有原则上的冲突。关于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议题研究讨论中, 要找到二者的利益共通点, 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平等贡献力量。

唤醒女性的自我解放意识是我们从《苔丝》中学到的,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活动领域, 都应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和屈从而走向独立自强之路。将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对于性别体系绝不认同, 同权威挑战, 将广大女性从思想的局限性中走出。

同时对于女性主义, 不能全盘的同情和坚持特殊的优待, 而是要以现时的眼光对其综合评判, 女性主义思潮的泛滥, 一定程度上, 对于国际间男女比例的改观, 影响意义注定是深刻的。盲目地将女权置于高位, 而不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此进行审视。在对于未来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间寻求一条崭新的出路, 任重而道远。在现实的文学赏析中, 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去对此作出评价。任何利益和权利的获得, 都是要在遵循一定法律法规道德的基础之上的, 永远不可孤立存在, 也不可能主动消亡, 权利和义务都需要男女性共同参与, 缺一不可。现代化的建设, 必须要在对双方关系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 才能实现人人生而平等。

二、总结

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人生而平等, 才是现代思想认识上最合理的解释。任何历史上关于男女权主义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现今社会, 无论在职业生活和参与国家政治治理方面, 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 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现代落后的农村地区, 利用B超技术盲目剥夺女性生命权利的行为, 仍然屡见不鲜。这无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所引发的弊端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思想和认识的偏颇, 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抹杀的, 只有坚持, 以公平的姿态, 让广大女性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 从政和消除职业门槛, 是最行之有效的方针策略。

摘要:历史发展到今天, 女性主义和男性主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从矛盾的对立面上考虑, 这不仅是权利和认识之争我, 同时也是人性对于地位和价值的思考方式出发点不同。没有利益交谈的共通点, 就无法排解掉这千年间的矛盾。

关键词:简爱,苔丝,女性主义,男性主义

参考文献

[1]吴晶;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英国文学作品对比解析[J]华章;2012 (6)

[2]李丹;从木子美到小月月:社会厌女症的网络表达探析[J];东南传播;2011 (8)

[3]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2011

[4]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权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N];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习靠学报;2009 (3)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篇3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性质判断

判断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是什么?思维和存在何为世界的本原?在做性质判断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确何为“本原”。本原的原义是开始,又译为始基,指的是世界的来源和存在的根据。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存在物都由本原构成,一切存在物最初都从其中产生,最后又复归为它。古希腊米利都学派首先提出和探讨了世界本原这个重要的哲学问题,开创了哲学本体论的研究,后来,本原一词为西方哲学家所沿用,和哲学基本问题相联系。如果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就是唯物主义;反之,则是唯心主义。

二、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的产生有其认识论根源,人们在认识的过程中,如果把主观与客观相分离,使认识与实践相分割,把认识过程的某一片断、某一方面或成分加以夸大与绝对化,就会产生唯心主义。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态。

1主观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把个人的某种主观精神如感觉、经验、心灵、意识、观念、意志等看作是世界上一切事物产生和存在的根源与基础,而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则是由这些主观精神所派生的,是这些主观精神的显现。因此,在主观唯心主义者看来,主观的精神是本原的、第一性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则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主观唯心主义必然导致荒谬的唯我论,因为它把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看作是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的显现和产物,没有个人自我的主观精神,也就没有世界上的事物。中国宋明时期的陆王学派所谓的“心即理”、“吾心即是宇宙”、“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英国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等观点,就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和唯我论观点。

2客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认为某种客观的精神或原则是先于物质世界并独立于物质世界而存在的本体,而物质世界则不过是这种客观精神或原则的外化或表现。前者是本原的、第一性的,后者是派生的、第二性的。中国宋代程朱理学的“理”,古希腊柏拉图的“理念”,德国黑格尔的“绝对观念”都是这种作为世界本体的客观精神或原则。客观唯心主义的所谓客观精神或原则,实际上是把人的思维或一般概念绝对化的结果,是通过抽象思维把它们升华或蒸馏为不仅脱离人脑并且脱离或先于物质世界及具体事物而独立存在的实体,同时还进一步把它们神化、偶像,化,以至陷于神秘主义的创世说和宗教信仰主义。

三、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并在与唯心主义的斗争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唯物主义在历史上主要经历了以下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一种原初的自发的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初形态,其基本特征是:试图在某些具体的有形物体中,寻找具有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的统一。因此尽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正确观点,并且与朴素辩证法相结合,但有其历史局限性:它总是把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看作是世界的物质本原和统一的物质基础,如古希腊的泰利斯认为万物生于水、又复归于水,中国古代的五行学说认为金、木、水、火、土是生成万物的五种基本元素等。因此,尽管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坚持从自然界自身去说明自然界具有进步意义,但其存在自发性、直观性、猜测性,并且将复杂问题简单化的缺陷。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最高成就。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也称为机械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它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传统,坚持用物质世界本身具有的某种特性来解释自然界,并用自然科学的材料作根据,克服了朴素唯物主义自发的、直观的、猜测的缺陷,同时利用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结合展开与宗教神学、唯心主义的斗争,取得了重大进步。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历史局限性主要表现在:①机械性。它把一种特定的物质形态——原子,等同于物质,从而混淆了哲学的物质范畴与自然科学的物质结构理论,用机械力学的观点解释一切。②形而上学性。它往往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考察客观事物,看不到事物之间相互联系和运动、变化、发展的辩证本性。③不彻底性。不能把对自然界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社会领域,只考察引起人们活动的思想动机,不探究思想动机背后的物质原因。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发展的顶峰。

3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现代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即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40年代,总结了无产阶级斗争的历史经验和自然科学的新成果,批判地继承了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特别是在批判地吸取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的基础上创立的,是哲学上的伟大变革。它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克服了机械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用唯物主义观点观察社会历史,实现了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有机统一;它不仅重视理论地解释世界,更加强调实践地改造世界,是最具有科学性又最具有革命性的哲学形态。

四、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误区解析

1凡是唯物主义都是正确的,凡是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中对立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与存在何者为世界本原的意义上使用,“除此之外,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这两个用语本来没有任何别的意思”(恩格斯)。具体而言,只有在涉及世界本原问题时,才能说唯物主义是正确的,唯心主义是错误的。如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其哲学出发点和根本观点来说是正确的,但两者都存在严重缺陷。相反,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如黑格尔哲学,虽然在世界本原上的认识是错误的,但是其中所包含的辩证法思想又是正确的,这甚至直接成为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纵观哲学发展史,很多精致的唯心主义比许多粗糙的唯物主义对人类认识的贡献要大得多。

2唯心主义就是主观主义。

应该承认,主观主义与唯心主义就其思想实质而言,两者是完全一致的,它们都颠倒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但是,两者又有着明显的区别。主观主义是指一切从主观愿望出发的思想方法和工作作风,它与一切从实际出发相对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唯心主义强调的是世界的本质是意识的世界观,它与唯物主义相对立,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具有唯心主义世界观的人在工作中必然表现为主观主义,但在工作中犯主观主义错误的人不一定是唯心主义者,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人也可能犯主观主义错误。因为是否犯主观主义错误,除世界观外,还与人的素质、人对客观情况的认识和把握程度、客观条件的限制等因素有关。

3无神论者肯定是唯物主义者。

唯物主义者肯定是无神论者,而问题的关键是唯心主义者中是否也包括无神论者呢?答案是肯定的。因为唯心主义包括两种基本形态: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是把人的主观精神,当成本原的东西,因此主观唯心主义者肯定是无神论者。甚至客观唯心主义者也并不都有神论者,因为客观唯心主义认为的世界本原是客观精神,这不仅包括神,而且还包括理念、绝对精神等。

4“两个对子”的地位是平等的。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篇4

教学要求:通过教学,使学生正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根本任务和“中国梦”的实质。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本质的含义、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教学时间:4学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法、对比法、课堂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

(一)提出过程:四个阶段

1、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在论述怎样才能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问题时,第一次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这个概念。

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那么,应该怎么“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呢?他认为,讲社会主义,首先要使生产力发展,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和“增加人民收入”称之为压倒一切的标准,实际上已经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内容。同时,邓小平还对不符合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思想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提出“四个不是”和“一个没有”的观点,即:“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也不是社会主义”,“一个没有”就是“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

2、第二阶段:1986年9月,提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1986年9月,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财富属于人民,社会主义的致富是全民共同致富。社会主义原则,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这段话成为社会主义本质论断的雏形。

3、第三阶段:1990年12月,提出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1990年12月,邓小平又一次强调共同富裕的问题。他指出:“共同致富,我们从改革一开始就讲,将来总有一天要成为中心课题。社会主义不是少数人富起来,大我数人穷,不是那个样子。社会主义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共同富裕,这是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的一个东西。”

4、第四阶段: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明确提出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著名论断(五句话)。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内容

这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二、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概括,一方面强调必须集中力量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指出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手段和目的。它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1、强调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是邓小平在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内在统一的基础上认识社会主义的一个创造,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的一个突出特点。

2、邓小平所以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之中,是在认真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科学地把握中国的具体国情和时代特征的基础上提炼出来的。从国情看,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表现得更加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意义也就更加重要。从时代特征看,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新的科技革命迅速发展的条件下,世界各国尤其是我们的周边国家和地区都在研究如何抓住时机、加快发展自己的问题。只有突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社会主义本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自觉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并最终以实践来证明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

(二)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突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一社会主义的目标。

邓小平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要实现共同富裕包括两个途径,一是从生产力方面来讲,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不断增加社会财富;另一方面要从生产关系来讲,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全体人民都能享有社会生产发展的成果,也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性质的体现。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作出“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的重大判断,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三、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了一个新的科学水平。

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把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从主要强调关于公有制、按劳分配等特征,进一步深入到实现共同富裕这个建设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上。从最深层次认识社会主义,对统一认识,判断改革开放得失,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对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这个理论把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紧密地结合起来,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本质与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前提,“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则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动态体现。所以,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探索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开辟了广阔前景。

总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所作的理论概括,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既是坚持和继承,又是发展和创新,为我们真正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并在实践中创造出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奠定了科学的思想基础。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一、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第一,高度发达的生产力是实现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任何一种社会制度。都必须建立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即必须具备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技术条件,这就是该社会的生产力。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社会生产力是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全部社会历史的物质基础。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 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

第二,解放生产力是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道路。

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生产关系落后或超越生产力的水平,都会影响生产力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经过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但由于当时认为公有制程度越高越好,对非公有制经济采取了简单排斥的做法,使生产关系超越了我国生产力的实际水平,这不但没有进生产力的发展,反而极大地影响了社会主义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通过改革,下气力多方面地改变了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为生产力的发展扫除了障碍,开辟了道路。

第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进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要实现这些目标,根本途径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是要大幅度发展社会生产力,逐步改善、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才能

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才能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制度才能充分显示其优越性,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发展。

二、大力发展科学技术

(一)马克思提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一部分、生产力中包含科学的论断

(二)毛泽东、周恩来等十分重视科学技术

早在1953年,新中国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毛泽东就提出要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来建设我们的国家。1956年,周恩来代表党中央提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口号,强调实现四个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现代化。1958年,毛泽东提出,现在要来一个技术革命,要把党的工作重点放在技术革命上来。1963年,他在一次谈话中说:“科学技术这一仗,一定要打,而且必须打好。”“不搞科学技术,生产力无法提高。” 我国在核技术、人造卫星和运载火箭等尖端科技领域取得了“两弹一星”等一批重要成果。首次完成人工合成牛胰岛素,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一些重要的科学分支和新兴应用技术,如生物物理学、分子物理学、地球化学、射电天文、高能物理以及喷气技术、计算机技术、半导体技术、自动化技术、无线电技术等,也逐步发展起来。

(三)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1988年9月,邓小平进一步强调:“马克思说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事实证明这话讲得很对。依我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四)江泽民继承和发展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党中央提出了科技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

江泽民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发展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强调迎接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和知识经济迅速兴起的挑战,最重要的是坚持创新。提出科学的本质是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科学技术实力和国民教育水平,始终是衡量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每个国家走向繁荣昌盛的两个不可缺少的飞轮。

(五)进入21世纪,党中央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策

胡锦涛提出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习近平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等重要论断,进一步强调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的极端重要性。

为了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党中央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相继又实施了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要求,全面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坚持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及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质,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强国战略强调,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强国。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国的科学技术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科技实力迈上了一个大台阶,我国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三、坚持科学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一再强调了发展社会生产力的重要性。1992年他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从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高度强调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

第一,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坚持以人为本就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的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面发展就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协调发展,就是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建设 的各个环节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各构成要素的良性互动 可持续发展,就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第三,发展必须坚持统筹兼顾

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环节,必须从社会主义现代化设全局的高度,统筹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各方面工作,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统筹各方面利益关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战略

一、“三步走”的发展战略

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艰难探索 ①新中国成立前夕,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提出了把我国由农业国变为工业国,实现国家现代化的构想。

②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在20世纪内,分两步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构想,并设想用100年时间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

③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工业、农业、交通运输业和国防的四个现代化的任务,1956年又把这一任务列入党的八大所通过的党章中。④1964年周恩来在三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第一次宣布:“从第三个五年计划开始,我国的国民经济发展,可以按两步来考虑:第一步,建立一个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全面实现农业、工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使我国经济走在世界的前列”,1并把它作为在20世纪内奋斗的目标。

1975年,当人们对“文化大革命”中在阶级斗争名义下人为制造的无休无止的争斗十分不满、对中国的前途感到渺茫的时候,周恩来在四届人大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重申了这一目标,极大地振奋了全国人民的精神,鼓舞了人民的斗志。但由于对我国社会主义社会所处的历史阶段、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等重大问题缺乏始终一贯的科学认识,使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经历了曲折的过程。

2.“三步走”发展战略的提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开始进一步思考如何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研究四个现代化的进程问题。他在访问美国、日本,加深了对现代化的认识。

①1979年3月,他在党的理论工作务虚会上的讲话中强调指出:“现在搞建设,也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

同年10月,他在谈到实现现代化时第一次明确提出要修改原来关于现代化的具体目标。他说:“我们开了大口,本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后来改了个口,叫中国式的现代化,就是把标准放低一点。特别是国民生产总值,按人口平均来说不会很高。”

②1979年12月,他第一次使用了“小康”的概念。“小康社会”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所熟悉的一个概念,邓小平同志指出:“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样就必须是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这一万亿美元,反映到人民生活上,我们就叫小康水平;反映到国力上,就是较强国家”。他指出:“所谓小康社会,就是虽不富裕,但日子好过。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民收入分配要使所有的人都得益,没有太富的人,也没有太穷的人,所以日子普遍好过。更重要的是,那时我们可以进入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一万亿美元以上的国家的行列,这样的国家不多。”

③1980年1月,他把到20世纪末的20年分为两个10年,初步提出分“两步走”达到“小康水平”的战略构想。这个战略构想,后来在五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和党的十二大的报告中得到肯定。

党的十二大正式提出分两步走,20世纪末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实现小康社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确定了我国经济建设的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步骤和一系列正确方针。

20世纪末,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以后,再往前发展的战略目标是什么?在党的十二大召开前夕,邓小平曾指出,如果能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就取得了一个新的起点,再花30年到50年时间,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我们不是说赶上,更不是说超过,而是接近。

1987年2月,邓小平更切合实际地把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改为,到21世纪中叶我们建成中等发达水平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4月,他在会见西班牙客人时,第一次使用“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这样的提法,明确了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部署大体分“三步走”: 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一番,达到小康水平;

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 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把“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进一步具体化,对我国到2010年、2020年和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发展目标做出了展望,提出了三个阶段性目标:①21世纪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富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再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③到21世纪中叶建国100周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三步走”的战略和步骤更加具体明确。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课堂提问:为什么在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之后,十六大还提出要用大体20年的时间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呢?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性

我国总体上实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不全面、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

低水平的小康,是指刚进入小康的门槛,只是解决了衣食无虞的基本生存需要,离宽裕还较远。我国的人均GDP还比较低。据世界银行测算,1998年我国人均GDP为750美元,世界排位第149;2000年,人均GDP为800美元,2005年,人均GDP为1703美元,在世界范围内属于中低收入国家的水平。

不全面主要是指已经达到的小康侧重于物质文明方面,对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方面关注不够。总体小康主要偏重于经济方面,偏重于物质消费、生存性消费,而精神消费和享受消费,特别是发展性消费还得不到有效满足。

发展很不平衡是指进入小康的人口在全国分布是不平衡的。2002年农村年贫困人口为2800多万。城镇有将近2000万收入在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城乡失业人口还相当多。还有更多的人口,尚未达到小康。不同省市、东中西部和城乡的小康实现程度存在着极不平衡性。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纲领,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充分反映了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体现了时代精神。

第一,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民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城镇人口的比重有较大幅度提高,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社会保障体系比较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足的生活。

第二,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第三,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是空中楼阁,而是可望又可及的,它蕴含了十项具体指标。一是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越过3000美元;二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000元(2000年不变价);三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纯收入8000元;四是恩格尔系数低于40%;五是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30平方米;六是城镇化率超过50%;七是居民家庭计算机普 及率达到20%;八是大学入学率20%以上;九是每千人医生数2.8人以上;十是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率95%以上。总体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是与加快推进现代化相统一的目标。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面临的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从国内看,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了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第一,人口问题,形势严峻。

人口高峰:2000—2030人口仍然处于上升阶段,保持现在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2的水平,2030人口增长峰值期14.5亿,2050为15亿.中国资源环境的最大人口容量为15--16亿人.就业高峰: 2000年我国15—64岁人口为8.5亿,2010年将达到9.7亿,2020年将达到9.97亿。预计今后几年,全国新生劳动力供给将达到4650万,城镇现有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1400万,农村剩余劳动力1.5亿以上。劳动力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

人口老龄化高峰: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总人口的7.1%,按照国际标准,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2020年老年人口2.3亿,由此带来的社会问题也尖锐地摆在我们面前。

人口高峰、就业高峰和人口老龄化高峰将同时而至,人多资源少、就业岗位少、赡养成本高等将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难题。第二,“三农”问题:农村、农业和农民问题。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 农 业:发展不稳定、后劲不足

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外流,水利失修,土地撂荒。中国的耕地面积连年减少,1996年以来已经减少了670万公顷,2003年已降到建国以来的最低点。2003的粮食产量是4.3亿吨,创14年来的最低水平,中国的粮食储备2003降低到20年来的最低点。2004年中国谷物丰收,粮食增产,总产量能达到4.55亿吨,但仍不能满足4.93亿吨的需求,供应缺口达3800万吨左右。

农村:经济、社会事业发展落后

经济落后。乡村负债问题十分突出。乡村两级的政府穷,集体穷。监利县85%的村有亏空,平均每村每年亏空四十万元,90%有负债,平均负债六十万以上;90%的乡镇财政有赤字,平均年赤字不少于四百万元,平均负债不少于八百万元,靠借高利贷维持。

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社会落后。

第三,地区发展不平衡。

经济总量:1980-2003年,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增加到59%,上升9个百分点,中西部地区所占比重相应下降。这种趋势90 年代以来明显加剧。

人均GDP:1980年东部地区比全国平均数高34%,2002年高53%;同期,中部地区从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8%下降到75%,西部地区从70%下降到59%。

人均GDP相对差距:1980-2002年,西部和东部由1:1.92扩大为1:2.59,中部和东部由1:1.53扩大为1:2.03;西部和中部 由1:1.25扩大为1:1.27。

这既有自然地理条件、原有经济基础、历史文化传统和市场潜力等方面的客观原因,也有经济体制、政策选择和发展战略等方面的主观原因。第四,收入差距扩大。

按1998年的数据,城镇人口中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收入是收入最低的20%人口的 9.6倍,收入最高的20%人口的收入占总收入的52.3%,收入最高的10%的人口占总收入的38.4%,而收入最低的20%人口仅占有总收入的5.5%。从全国的居民存款看,1.26%的人口占有7万亿元存款的27%。7.8%的人占有7万亿元存款中的65%。中国15%的人拥有85%的财富;另外85%的人拥有15%的财富。

基尼系数1988年为0.341,1990为0.343,1995为0.389,1999为0.397,2000为0.417。

第五,经济结构不合理,技术含量低,资源消耗高,经济效益差。

经济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第二产业质量不高、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劳动力资源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资源、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相对不足。

知识积累缓慢,技术水平低下,导致资源消耗高,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后劲疲软”。

资源消耗高,国内重点钢铁企业每吨钢可比能耗比国际水平高5倍,电力行业中火电煤耗比国际水平高30%,万元GDP 的耗水量比国际水平高5倍,万元GDP 的总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3倍。

质量效益差,中国经济增长成本高于世界平均水平25%以上,是世界上创造GDP代价最高的国家之一。我们生产同样一个单位的产值,消耗却是日本8倍、美国的4倍以及印度的2.5倍。中国的大气污染损失已经占到GDP的3%-7%,延续下去到2020年估计将高达13%,经济损失惊人。

第六,资源不足和生态恶化——可持续发展最大的“硬约束”。

中国人口密度是世界均值的3倍,人均资源是世界的1/2。中国人均耕地0.1公顷,相当于世界水平的42%。人均淡水资源量为2257立方米,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7%。我国是少林国家,现有森林面积1.59亿公顷,约占世界森林面积的4%;人均森林面积仅为0.12公顷,人均蓄积量8.9立方米,分别为世界人均水平的20%和12.5%。

酸雨面积已占全国面积的1/3。水土流失面积已达到3.6亿公顷,约占国土面积的38%。国沙漠化土地面积达1.7亿公顷,占国土面积的18.2%,受沙漠化影响的人口达到4亿。目前我国日排污水量1.3亿吨左右,七大水系近一半河段严重污染。近岸海域水质恶化,赤潮频繁发生。物种濒危现象十分严重,我们目前约有4600种高等植物和400种野生动物已经处于濒危或临界状态。

4.本世纪头20年是我国的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21世纪的头20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这个论断,是在对国际环境、国内形势和我国现在已经展现出来的发展态势作了科学分析后得出的结论。

第一,从市场需求看,巨大的国内市场是经济快速发展的最大战略优势。我国有近13亿人口,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多层次、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正以惊人的速度扩张,不仅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商品市场之一,而且正在成为世界最大的投资市场之一。

第二,从人力资源看,潜力巨大的人力资本是经济持续发展最重要的战略资源。按照新的发展理论,影响增长和福利的要素包括人力资本、物质资本和自然资本。从1982年到2000年,我国的总人力资本存量已经由28.82亿人年提高到63.14亿人年,增长了1.19倍,占世界总人力资本存量的比重也由17.5%提高到25%。本世纪头20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比重最高,被抚养人口比重最低,人均受教育年数提高最快,乡村向城镇转移人口最多,是加快推进现代化的“人口机遇窗”。

第三,从科技发展看,新科技时代将为我国跨越式发展提供更多的战略选择。新科技革命方兴未艾,我国具有明显的后发优势,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可能。当前,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领域正在酝酿新的重大突破。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路,我国完全可以在若干关键科技领域和科技发展前沿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形成新的强劲 的经济增长点,对经济发展和社会变迁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第四,从经济结构看,制造业全球大转移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无论从投资环境还是从市场潜力看,我国既有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条件,也有大规模承接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优势。抓住这一契机,加快信息化进程,用信息化改造制造业,有助于我国扩大经济规模,调整经济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第五,从对外开放看,加入世贸组织为我国拓展了经济发展的战略空间。加入世贸组织提供了稳定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我们可以更充分地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更广泛地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更好地分享经济全球化的利益。同时,加入世贸组织要求我们转变政府职能,遵守国际经贸规则,这可以推动我们进一步深化改革,进一步消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第六,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发展为我国现代化建设提供了较好的世界战略格局。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没有改变,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趋势没有改变。今后一个时期,国际局势的基本态势仍将是总体和平、局部战争,总体缓和、局部紧张,总体稳定、局部动荡,大国之间不大可能发生全面战争形式的对抗。

第七,从领导力量看,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经验为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正确的战略指导。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执政水平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

21世纪头20年,我国处在改革的攻坚阶段和发展的关键时期。2003年我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达到1000美元,到2020年要达到3000美元以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程昭示我们:在这个机遇和挑战并存、希望与压力同在的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如果举措得当,经济社会发展将实现新的跨越;如果应对失误,很容易导致经济徘徊、社会动荡。我们面临的仍将是一个总体上有利于我们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但不利因素可能增多的环境。对于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大国来说,发展的机遇不是很多的。我们一定要牢牢把握和切实利用好这个重要战略机遇期,妥善应对各种挑战,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

十八大根据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鲜明地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一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二是人民民主不断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三是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全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四是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五是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提出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 2.中国梦的思想内涵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其中最核心的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3.中国梦的实现途径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国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途径,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必由之路。我们必须坚定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自信就是凝聚力,自信就是精气神。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觉,有了坚定的自信才有自强,才能矢志不渝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奋斗,才能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中国精神,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中华民族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凝聚了强大的民族精神,其中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改革开放30多年的理论和实践,铸造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改革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中国梦的实现,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必须永远保持和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并为之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中国力量,就是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中国梦的实现离不开中国人民万众一心的努力,涓流汇海、聚沙成塔,中国力量就是13亿人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依靠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不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篇5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西欧、北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开始逐渐改善工人待遇和提高工人的社会地位,各国国内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相对稳定发展的时期。

俄国虽然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终因封建残余的严重存在,俄国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同时,俄国不存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民主政治的社会环境,所以,俄国的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不可能采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合法斗争方式。而俄国劳动人民身受资本主义和封建的双重压迫和剥削,在沙皇封建专制统治下,蕴聚着强烈巨大的革命力量。这一切都为列宁主义在俄国提供了社会基础。俄国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链索中最薄弱的环节,孕育着19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成功的因素,此时已具备并且在发展了。

课堂构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应分三大部分进行学习和掌握。第一,要了解第二国际成立的历史条件,包括阶级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和马克思、恩格斯的领导作用四个方面。第二,要了解第二国际的产生及其活动,包括第二国际成立的标志,历次国际会议的内容和后期修正主义泛滥与反对修正主义的斗争。第三,要了解列宁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它既是俄国工人运动的产物,同时也是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斗争的产物。通过三部分内容的学习和掌握,认识三部分内容的有机结合构成了19世纪晚期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记住一战后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时间和地点,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分析经济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和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及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归纳此次危机的特点,培养其归纳能力。

(2)通过引导学生分析罗斯福政府的改革措施对促进社会生产力恢复的作用,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经济危机爆发原因的分析,使学生认识到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2)通过了解罗斯福的生平事迹,学习其强烈的自我意识、顽强的创新精神、自主发展的意识。

(3)通过对罗斯福新政内容和影响的讲述,引导学生辩证地看待资本主义国家的改革和内部调整。帮助学生懂得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过程中如何借鉴资本主义的先进经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经济危机的影响及罗斯福新政的作用评价

2、难点:对一方面大量销毁农产品,而另一方面广大老百姓食不裹腹的矛盾现象如何分析及如何对罗斯福新政进行评价。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册我们已经学了一次非常重大的战争。是什么战争?我们知道,一战给卷入战争的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给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一战之后,战胜国通过巴黎和会和华盛顿会议制定了一系列条约,形成了什么体系?使资本主义世界经历过了一个相对和平的时期,但在和平的时期也潜伏着某些重大的危机。下面我们就进入第四课《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新政》的学习与探究。

二、授新

1、相对“繁荣”与潜藏危机

互动:(1)生:用8个字概括正文第一段的主题(一时“繁荣”,潜藏矛盾(问题严峻))

(2)师:“繁荣”的表现是什么呢?又潜藏着哪些问题呢?(3)师:引导学生在下面两段小字中找出来。

繁荣:劳动生产率提高、海外贸易激增、超过战前水平。(出示幻灯片:柯立芝繁荣和美国汽车长龙)

矛盾:贫富差距加剧、大批工人失业、产品越积越多、股票投机盛行 活动:播放历史图片、历史材料,探究学习新课的第一部分内容——经济危机

(1)老师播放图片(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市场的情景),让学生知道这次经济危机发生的时间、国家。(要求学生记住时间、国家)

(2)老师播放有关经济危机时的历史图片、阅读材料,并结合课本内容,讨论归纳经济危机的表现。材料一:1929年,胡佛总统就职演说称:“我对国家的未来毫不忧虑,它光辉灿烂充满希望”“我们的生活已达到世界历史上的新高度,没有一个国家比美国更有保障了”。

2、经济危机爆发

师:时间?先从哪国?什么行业?具有什么特点? 生阅读教材给出答案

师:讲述经济危机的爆发和扩大。(1929年10月纽约股市崩溃(导火线),世界经济危机到来;迅速扩大到加、德、日、英、法等国各行各业,直到1933年才结束。)师:经济危机到来时表现为那些现象呢?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小字内容概括(1、工业产量大幅下降、银行倒闭、工人失业、小农破产。

2、工农产品大量“过剩”----------广大百姓购买能力严重不足。)

概括:经济危机的特点—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出示课件经济危机特点和表现的表格)

师:经济危机中,一方面是大量产品过剩,另一方面广大劳动人民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答案:(保持商品价格,维护利 润)资本家是绝不会对人民发善心的,这种现象只有在资本主 义社会才有,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性、黑暗性暴露无遗。有人估 计,整个危机造成的经济损失达 2500 亿美元。

师强调:经济危机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相对过剩和劳动人民购买力不足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简单地说就是资本家有产品但是老百姓没钱买,资本家为了稳定产品价格而销毁。

3、经济危机影响

师:经济危机带了什么影响呢?

严重的经济危机,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引起了政治危 机,各国阶级矛盾十分尖锐。

师:经济危机引发了哪些政治危机呢?(1)工运高涨:工人罢工抗议示威(2)帝帝矛盾尖锐:关税战(3)帝殖矛盾激烈:转嫁危机

师:经济危机破坏力这么大,影响这么大,怎么度过过难关恢复经济等,成为这些国家面临的严峻课题。不同的国家采取了不同的对策,有些国家走向了法斯主义,但美国采取的却是一种全新的手法,推行了一系列反危机的措施。引出罗斯福新政

4、罗斯福新政(危机的解决)生:看罗斯福肖像,读其简介。

师:讲述,补充一些罗斯福生平事迹,1932以绝对优势当选美国第32任总统,1933年任职后推行新政。(通过罗斯福身残志坚生平的介绍培养学生乐观豁达自强不息的世界观)师:新政“新”在哪里呢? 生讨论后明确:国家干预经济

师:新政采取了哪些措施呢?(银行、公共工程、工业、农业)

问题探究:新政的目的和特点是什么? 罗斯福主要采取了 哪些主要措施呢?)

幻灯片出示: 罗新政的措施:(板)(利用 P28“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 ” 表格进行教学)① 整顿银行 ② 调整农业 ③ 工业复兴法:这是新政的中心措施。④ 兴建公共工程: 师:逐条分析新政的内容和效果,首先是银行(恢复银行信用),顺势兴建公共工程、中心是工业,还有农业。

师:罗斯福新政有何影响?你认为取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直接、间 接、深远影响三方面)

罗斯福新政,是在不改变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作出的政策调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因此产生危 机的根源依然存在,因而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但新 政的实施,避免了美国经济的彻底崩溃,恢复了生产力,部分地 改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困境,使美国走出了 1929 年以后经济 萧条的低谷。而且在政治上,使美国的法西斯势力未能发展起 来,在反法西斯战争中成为一支重要力量。

三、小结

1929 — 1933 年的经济危机的美国似乎是从天而降,实际 上它早已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背后潜伏着。危机的特点,正 说明了对资本主义世界造成的危害深重而广泛,迅速而持久。罗斯福的新政,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经济危机,但不可能从根 本上消除危机,资本主义制度存在一天,经济危机的威胁就存 在一天。

四、习题巩固练习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篇7

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古典音乐的作品浩如烟海,是西方古典音乐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大多数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听不懂看不明白,难于鉴赏。成为了一种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文化。其实不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比如说:《天鹅湖》《蓝色多瑙河》等等古典音乐作品,几乎可以说是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和家喻户晓的。

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均住在维也纳,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构成了18、19世纪世界音乐文化的高峰,对后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至今仍然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我认为表现了人们对于普遍美的思想追求,强调我们的情感而不是我的情感,是纯粹的、本质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有着高度的艺术性、深邃的思想性和寓教于乐性:它的结构我认为是匀称、严谨的,表现则手法简洁、洗练、句读清楚、段落清晰,因此,古典主义音乐被看作是高尚、健康、典雅、严肃的音乐。这时期的三大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用深刻而又通俗易懂的作品,让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了全世界。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很多器乐作品都是标题音乐或者说是文学性的,其语意信息非常丰富。即便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纯音乐,也会使听众们感受到非常清晰的情感。我觉得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上都表现出了对于情感、对于大自然以及对于未来等等题材方面的创作的描绘。并且艺术形式表现等方面也比以前有了新的变化。更加着重地强调了音乐要与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也就是提倡一种综合的艺术。同时我认为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并且描写大自然景色的作品也非常多。如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这首作品表现了溪水、鱼、渔夫三者的关系。钢琴的出现表现出了鱼的戏水,我们仿佛能感觉到鱼儿在水中溅起的水花和在阳光下所呈现出丰富色彩。弦乐的出现则表现出了溪水的清澈与晶莹。这种描写大自然的作品我认为只有在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才可以听到。

有人说法国大革命点燃了欧洲人的浪漫主义精神。这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端庄的风格形成了热烈的对比。其旋律洋溢着抒情性,音响更强大、表情更明确、管弦乐配器日臻娴熟,几乎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音乐家们可以象画家一样调制声音的颜色从而去描绘平静或者狂暴的海洋,或去表现诗意般的梦幻,其结构更加自由,奏鸣曲、交响曲为了承载更多的题材内容。增加了突然的插入、意外的对比或诗情画意的段落,以便使听众们能够长时间地奔驰在情感的颠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如,著名的《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我认为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像画家一样调制声音的颜色,将他的忧郁风格发挥到了极至,因此,这首作品被誉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纵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我们清楚地可以知道有一个人同时跨越了这两个音乐时期,这就是贝多芬。贝多芬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三十一岁时耳朵已经全聋,但这巨大的灾难并没有将他击垮使他沉默。他依然坚守着“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并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比如:交响曲《命运》《英雄》;钢琴奏鸣曲《热情》《暴风雨》等等。如他的《命运交响曲》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内容深刻。他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表现了人们精神世界同命运斗争的过程,这正如他所说的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即使遭遇到再大的苦难,我也不会屈服于命运,我觉得这也是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巨大鼓励,也是《命运》的经典之处。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创作手法分析 篇8

关键词:现实主义;浪漫主义;创作手法

一、現实主义及其特点

现实主义作为文艺流派是继浪漫主义之后并作为对浪漫主义的一种反抗而走向历史舞台的。1795年,德国诗人席勒发表了特德重要著作《论朴素的事与感伤的诗》,文中最早使用了“现实主义”,并确定了“现实主义”作为“浪漫主义”对立面的含义。系统总结了从古代到近代的西方文艺发展中的两种基本倾向:即偏重于直接反应现实的“素朴的诗”。他认为两者的区别在于前者再现现实,后者表现理想;前者重客观,后这种主观。到1855年,法国巴黎举办了万国博览会,法国画家居斯塔夫.库尔贝把他的两幅大型油画送去展出,却未能入选。他一怒之下,挂出了《现实主义者库尔贝的个人展览会》的牌子,展出了自己的40幅作品,引起了文学艺术很大的震动。从此,“现实主义”作为一种传做方法和流派名称,得到了世界的公认。

现实主义作品是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再现生活,偏重于描绘客观现实生活的精确图画,描写那些在生活中已经存在或按照生活规律可能存在的事情,而不是代之以作家自己的愿望。现实主义组价当然也有自己的社会理想,他们在反映生活时也都有鲜明的政治倾向和爱憎感情,但是,他们的社会理想、爱憎感情以及作品的政治倾向,是通过对生活的真实、具体的、历史的描绘,通过生活和形象本身的规律自然地流露出来的,他们并不是因此而改变生活的真实面貌。这种描写生活的具体性和客观性,正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重大特色之一。

二、浪漫主义及其特点

浪漫主义是文学艺术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与现实主义同为文学艺术的两大主要思潮。浪漫主义原来是指欧洲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一种文艺运动而言的,它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思想解放运动在文学艺术上的反应。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因素和特色。如我国的屈原、李白和吴承恩,德国的歌德、法国的雨果等人的作品上都具有鲜明的浪漫主义色彩。浪漫主义文学的鼎盛时代是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时期,即18世纪90年代到19世纪30年代。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权,建立了资产阶级通知,并在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于是,表现理想、推崇英雄、充满激情的浪漫主义文学也就成为这个时代的文学主流。

浪漫主义竭力表现理想、表现主观愿望、表现向往理想的激情,遵循的事理想化原则,只要能表现理想的与希望的生活,文学塑造的形象即使违背生活本身固有的逻辑也无关紧要。浪漫主义文学所创造的的易主形象因此常常会改变生活原有的形态,在在感情和理想的强烈作用下,大胆地、人为地创造出虚构的甚至是变形的意象、人物或环境。浪漫主义是按照理想生活中应有的样式,按照作家主观的感情逻辑去想象和创造艺术的世界。

在理想主义精神的支配下,浪漫主义文学更多地采用了远离现实生活的想象和虚构的艺术世界。由于理想的性质与取向不同,浪漫主义也就有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之分。所谓的积极浪漫主义,是指那种表现了与社会历史趋势一致的理想和感情的文学,这种浪漫主义因为有积极进取的特点,他表现的理想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并以这种理想来判断一切丑恶的现实。所谓理想的文学,这种浪漫主义因为对现实的不满而把目光投向过去,已经被历史所遗忘的生活成了他理想的寄寓之所,因此,小计浪漫主义常常流露出一种伤感的情绪,其艺术趣味也因此透露出晦暗甚至病态的气息。

三、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不是两种基本的文学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作为文学艺术上的流派,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有的现实主义作品为了更深刻、更全面地揭示现实生活中的矛盾,也可以采用浪漫主义手法。浪漫主义为了更鲜明、更强烈地吧理想主义的光辉表现出来,激励人、鼓舞人,也不排斥运用到现实主义的一些表现手法。因此,今天要来现时代的作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批判的汲取浪漫主义文学和现实主义文学的积极因素:共同创造新时代的新文学。

这种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视为两种永恒的基本创作方法或传统精神的做法实质上是将这两个术语无线泛话,打破了他们的边界与规定性,事实上也就是等于取消了这两个概念。每一种理念概括都是对特定的客观事实本质规律的科学反应。客观事物是丰富多彩的,理论概括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而泛话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则企图用着两种理论范畴及其相互关系来反映不同历史时期不同文学类型的本质规律,这是上述片面认识产生的根源。泛化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理想概论频发的产物,实质上是理论对现象反映不确切,不科学。

与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规定为两种最基本的创作方法或传统精神的认识相并行,学术界还流行着这样一种观点:即认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是源远流长,从古至今的两大文艺思潮,比如下列结论就不是个别现象,而是比较一致的看法:李白是较典型的浪漫主义诗人,《蜀道难》是浪漫主义精神的样板。……杜甫是中国现实主义诗人的伟大代表。除“三吏”、“三别”外,《兵车行》也是他现实主义杰作。还有些学者放弃了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的概念而代之以现实型、理想型与象征型的提法,并以他们之间的互动关系来阐释中国文学的发展史,其中,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被认为是现实主型与理想型文学的典型形态,这种做法实质上仍然变相地认为他们是从古就有的文艺思潮。

四、在创作手法方面,现实主义常用精雕细刻的写实手法,而浪漫主义常用幻想、夸张、象征的手法

现实主义追求细节真实,虽然现实主义文学形象也具有虚拟性,但是现实作品中出现的人、物、景,必须使读者有似曾相识的感觉,感到这种观象是现实中已有的,或者一定会有的,这就要求现实主义作家用已有的,或者一定会有的,这就要求现实主义作家用精雕细刻的写实手法,通过典型的细节如实的描写,使形象画面历历在目。

浪漫主义创作为了表现理想,抒发激情的需要,常用幻想,夸张,象征等手法。李贺的《李凭箜篌引》使用浪漫之一手法描绘音乐的篇名。可与白居易的《琵笆行》中对音乐的描绘媲美。但白诗用的是写实手法,诗篇用以表现琵笆行乐曲音强,音高,音色,旋律的比喻,如急雨、私语、珠落玉盘,间关莺语,幽咽流泉等,俱取自现实。而李贺则用幻想、夸张的手法来描绘箜篌乐曲的感染力。箜篌生起,万籁具备,流云停步,神女悲切。接着,诗人设置了一连串身患怪异的意象,用“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石破惊天逗秋雨”,来描绘乐曲的清脆悠扬,高亢奔放的动人旋律。我国著名小说《西游记》用幻想的逻辑虚构了瑰丽的神话世界,活动在这个 世界里的神符鬼怪,以及由他们的矛盾冲突所构成的情节,他们所用的法宝,如净瓶,金箍棒,芭蕉扇等都是幻想的产物。虽然有现实的基础,但现实中并不存在。

【参考文献】

[1]黄修己.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85.

[2]李平编。中国现代作家与文学现象[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1.

上一篇:感恩教育系列教案下一篇:给领导建议书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