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人物故事(通用14篇)
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 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
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 牛,就叫他带路。
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 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
爱国人物的故事:邱少云献身
邱少云(1926~1952)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出生于四川铜梁(今重庆铜梁)。1949年12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51年赴朝作战。1952年10月,为打击盘踞在上甘岭的美国和南朝鲜军队,被选派参加潜伏部队,并担任了发起冲击后扫除障碍的爆破任务。
12日上午,敌机向其所在的潜伏区进行低空扫射,并投掷燃烧弹,飞迸的燃烧液燃遍全身。为了不暴露潜伏目标,邱少云任凭烈火烧焦身体一动不动。他双手深深地插进泥土里,身体紧紧地贴着地面,直至壮烈牺牲。
邱少云牺牲后,被部队党委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中国人民志愿军总部追记特等功,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英雄”称号,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最高人民议会常务委员会授予“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英雄”称号,同时授予金星勋章、一级国旗勋章。
爱国人物的故事: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大米,是中国人的主要食品。可长期以来,水稻产量不高,人口又那么多,农民们成年累月种田栽稻,还是满足不了“吃”的需要。粮食产量低,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障碍。农业科技工作者袁隆平决心为国攻关,解决这个难题。
袁隆平是湖南一个镇上的农校教员。虽然工作条件差,可他一心扑在科研工作上。每天除了教学外,就是在试验田里培育高产品种。在试验中,他发现天然杂交 水稻穗大粒饱,产量高,但是第二年再种,就退化了,失去了优势。他就想进行一种试验,培育能保持高产的杂交水稻的种子。为了这个理想,袁隆平不知花费了多少精力,有时候在试验田里观察,连家也顾不上回。经过10年的艰苦努力,终于培育成功了。
这种杂交水稻亩产达到1000多斤,在全国推广后,我国稻谷在几 年中增产了1000多亿公斤,真是一个飞跃!袁隆平获得了国家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美国等国也引进了他的成果。他被称为“杂交水稻”之父,为改变我国粮食生 产的落后状态打了一个翻身仗。
爱国人物的故事:李四光毅然归国
我国地质科学和石油工业做出过卓越贡献的地质学家李四光,解放前被迫去英国研究地质科学。新中国刚诞生,他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前途和希望,便不顾国民党政府外交人员的胁迫和监视,毅然秘密绕道回国。在归国途中,他写信给国民党政府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多少年来我日思夜想的理想的国家。他在货轮上写出的学术论文《受了歪曲的亚洲新大陆》,文中借用地质学语言,抒发了祝福伟大祖国新生的热烈情感:
电视新闻人物有三类人群, 一类是政府官员、专家学者、行业代表等, 一类是见义勇为、抗洪抢险等突发事件中涌现的英雄模范, 一类是广泛存在于我们身边的爱岗敬业、孝亲敬老、弘扬美德典范。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受时空条件制约, 编发任务急, 报道往往陷入固定套路, 缺乏影响力。另外, 电视新闻时长决定了人物采编的难度系数。
榆林广播电视台于2011年开展的收视调查显示, 70%的被调查者认为新闻人物都是高大完美的形象, 没有什么缺点;80%以上的被调查者认为人物报道空话多、太假。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认识呢?笔者认为, 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模式化、概念化、镜像化是导致宣传报道缺乏影响力, 效果不佳的表象。主要表现为, 一是塑造的人物脱离了社会环境, 成了高大上的神;二是塑造的人物剥离了生活, 成了孤家寡人;三是塑造的人物远离了受众, 成了一幅宣传画。究其根源就是采编人员违背新闻“三贴近”原则, 刻意塑造、任意拔高、人为总结的结果。
2 人物故事化在报道中的作用
一条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如果只是列举人物的种种品质, 种种精神, 却没有具体的事件来证明, 相信很多人会质疑这个人物的真实性。俗话说事因人生, 人因事显。采用故事化手法报道人物强调运用视听元素, 挖掘人物的生活故事, 展现内心情感, 刻画独特个性, 捕捉生动传神的细节, 从而塑造立体的人物形象, 使观众触发感动、触摸灵魂。
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于2013年7月播出了《道德楷模沈星:见义勇为显大爱》的人物报道, 讲述了二炮工程兵大学士官职业技术教育学院参谋沈星勇救落水少年献出年轻生命的故事, 作者撷取了事发后公安消防搜寻沈星、沈星放弃留校选择教育岗位、离世后父亲挑选安葬地三个小片断, 刻画了沈星见义勇为、献身国防事业、热爱事业至死不渝的形象, 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立体的人和生动的事, 形象而不抽象, 充满情感。
3 故事化运用的途径
人物故事化的关键环节是找故事, 笔者认为通过四种途径实现。
一是确立主题, 做好故事挖掘准备。在采编之前, 充分梳理和细分搜集到的各种线索、材料, 找出贯穿整条报道的主题与主线, 有的放矢寻找亮点, 发现情节。
二是站在平视的角度, 把镜头对准人。亲身体验了解新闻人物的心路历程, 寻找与人物生存状态、人生态度的契合点。捕捉到了人物身上的闪光点和生命活力, 就可能产生故事化的效果, 事迹的叙述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起来。
三是带着问题采编, 寻找矛盾和冲突。把人物放进矛盾中去展现, 从矛盾冲突中深挖其内心情, 从而表现出人物的独特性, 是人物故事化的有效方法。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2013年7月28日播出的人物报道《贾合义:坚持用道德良心做放心食品》, 记者采用故事化的手法, 设置了三个矛盾, 其中一个矛盾是当贾合义决定在面粉生产中取缔增白剂和增筋剂后, 产品销量急剧下降, 另一个矛盾是贾合义决定取缔铁桶散装油后, 生产成本直线上升。记者用旁观者的视角, 讲述了贾合义面对这些矛盾作出的选择、采取的态度, 让蕴藏在人物身上的优良品质得以完美展现, 成为大众信服的楷模。
四是为人物找场景, 让情景再现事迹。充分运用纪录、对话、描述等方法, 让新闻人物或周边人群在相关的现场说事, 从而立体展现人物的丰富情感和感人事迹。2005年冬, 笔者采访摄制了五集系列报道《徐占智:生命不息、奋斗不止》, 讲述了陕北佳县打火店村原党支部书记徐占智几十年来矢志不渝带领群众征山治水、发展村经济、建设新农村的感人事迹。由于人物离世突然, 手头的视听资料少之又少, 报道难度相当大。在确立了每集的报道主题后, 笔者决定用转换场景、环境展现、现场说事的办法来组织故事。在表现徐占智两袖清风一心为公的高尚品格时, 选择了记者在居住窑洞前出镜、徐占智老伴在昏暗的窑洞里做饭, 在羊舍前和徐占智老伴对话拉家常几个情节;在表现人物一心一意带领群众发展经济时, 则选取村集体牛场挤奶间、某村民养羊场、某村民果园等场景。通过空间变换、现场采访、群众访谈、事例举证, 再现了一切为了群众的老基层干部形象, 收到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4 故事细节化的作用
好的故事最能吸引人, 而好的细节最能打动人。在电视新闻人物报道中, 现场感极强、生动真实感人的声画细节, 对增强人物的可信度和深化报道主题, 塑造人物形象, 增加事迹渲染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故事细节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是能去粗取精, 平淡中现精彩, 使人物故事更生动、更丰富性、更独特;二是能以新鲜、独特的视角, 突出人物性格、言行举止、内心世界, 使人物显得丰满和完整;三是能渲染环境气氛、人物情态、聚焦受众兴奋点, 使人物的生活时空变得亲切、真实。记者曾在报道一位年轻钉鞋匠时, 运用了大量的细节镜头、细节语言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如人物闲下来时阅读计算机书籍的情节, 表现了志趣广泛、积极上进的心态;用随身手帕给送饭的女儿擦拭衣角的饭渍, 表现了拳拳爱女之心;帮助路人捡拾掉在地上的水果, 表现热心待人、正直友善的品格。
5 细节化运用的方法
电视是集合声光电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艺术, 因此, 人物故事细节化主要体现在视听两个方面。
5.1 镜头语言细节
镜头语言细节, 是指记者在现场拍摄到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动力的画面。镜头语言细节可能是人物活动环境的某个局部的再现, 可能是人物表事和情感流露的描绘, 也可能是人物细微动作的显示。笔者曾报道过一位乡村医生, 他步行了二里路到一户村民家里复诊, 笔者抓拍人物站在水缸前舀水喝的中近景镜头, 跟拍人物脱掉胶鞋上炕等细节镜头, 表现了人物与乡亲们亲密无间的关系, 深化了人物扎根基层农村、无怨无悔服务群众的主题, 如果只是拍摄在炕上和病人说话的镜头, 反倒给人不知就里, 故意摆拍的嫌疑。
镜头语言在表现细节、处理节奏、挖掘主题, 加强冲击力上都有独到的功能, 但在具体拍摄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镜头细节必须是真实客观存在的, 不是摆拍出来的;二是细节要与思想内涵、主题主旨有机融合, 否则就不知所云;三是精心把握, 摒弃与主题无关的细节, 防止影响主题的表达;四是细节不等于特写镜头, 必须和其他镜头衔接起来, 才能表达特定含义。
5.2 同期声语言细节
在采访实践中, 相信大家经常会听到和了解到群众讲述新闻人物的一些动人情景和生动细节, 但由于时空条件、人物等因素的制约, 难以用镜头再现当时的情景。这个时候, 我们就可以运用同期声的形式, 由当事人或周边群众在镜头前把细节描述出来。同期声语言细节还可以表述人物的内心情感等抽象的概念, 或无法用镜头记录的事物。陕西广播电视台《新闻联播》2014年有篇报道《热心公益事业的助人为乐楷模-张清海》, 报道中用到了采访军管所老所长的同期声:“原来他们区修学校, 他就把他的房产证抵押了后, 贷了款, 这学校开工修建, 修路、学校的捐款他都有。”区区10秒左右的同期声细节, 扩大了画面空间, 传递了贷款捐款细节, 为人物精神境界和高尚品德提供了有力佐证。
5.3 解说语言细节
镜头语言可以把细节真实、形象地呈现给观众, 解说词则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强化、升华细节, 使细节变得更生动。解说语言细节是采访中逐渐感知获得的, 是挖掘出来的, 不是写出来的。
运用解说词表现细节, 一要简洁明快, 朴实亲切, 不能拖泥带水;二要与画面紧密配合, 融为一体;三要以情动人, 从感情上拉近观众与电视的距离。笔者的同事曾报道过一位勇救落水少年献出生命的府谷籍现役军人, 在报道结尾, 用了蓝天白云和黄土地全景两个镜头, 有这样一段解说词:“蓝天无语、白云默哀, 英雄的灵魂永存”。寥寥数语, 补充了画面未曾交代的语言细节, 完成了对故事主题的升华。
5.4 其他声音细节
电视新闻采访中, 在特定的环境下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声响。挖掘有代表性的声音细节, 与镜头、解说、同期声等语言细节有机衔接起来, 同样可以产生强烈的冲击力和震撼力。比如屋顶滴下的雨滴声、时钟的嗒嗒声、牛羊吃草声、远处传来的歌声等等, 都可以为特定的故事情节增添意想不到的细节效果。
5.5 次生语言细节
次生语言指的是记者在后期编辑过程中, 根据报道事实, 利用电脑特技、字幕变化、声效控制等手段插入一些特定背景资料、特定声音效果, 制作出能强化对人物故事的证实能力, 提高故事饱满度的声音和画面。
6 结论
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的运用和处理不单是技巧手法问题, 而是如何更好地为主题服务, 提升新闻价值的问题。电视新闻工作者必须坚持“三贴近”, 探索创新人物报道方法, 以真感人、以情动人、以事服人, 增强作品的说服力、吸引力和感染力。
摘要:人物报道是电视新闻重要的报道样式之一, 其意义在于通过典型宣传, 示范带动, 传播正能量, 传递好声音。报道时就是要将人物的具体事迹展现给观众, 充分体现人生价值和独特的人格魅力。用故事化手法进行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时, 重点挖掘新闻人物的生活故事, 展现人物的人生经历, 传递人物的内心情感, 刻画人物的独特个性, 捕捉传神的人物细节, 塑造可亲、可敬、可近、可学、可信的典型, 从而引起观众的共鸣, 心灵的触动。本文主要从电视新闻人物报道存在的问题, 人物故事化、故事细节化表现手法的特点和实用方法等方面阐述, 引发电视新闻工作者对如何进一步创新传播理念、优化人物报道手法技巧进行理性思考。
关键词:人物报道,故事化,细节化,画面语言,声音语言
参考文献
[1]张靖.电视新闻创新从改变视角开始[J].新闻传播, 2009 (5) .
[2]杨凡.社会转型期人物报道的叙事研究[J].暨南大学, 2013 (6) .
设计思想: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让学生潜心阅读,走进文本,走进故事,品味人物的性格特点,解读人物的精神世界,明辨是非善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理解“郑重起誓”“背信弃义”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只好”“竟然”造句。
3.以读为纽带,采用“分层读”“对比读”等多种形式,走进故事,品味人物性格特点,悟情明理,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
4.通过课文中具体的语言材料,领悟九色鹿救助他人,不图报答的品质,谴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可耻行径,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读、说、写有机结合,明白做人要恪守信用,不可见利忘义。
教学准备: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渗透学法指导
1.默写词语:救命之恩、知恩图报、千恩万谢、恩将仇报。
2.试着用这几个词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好故事要读出味来,你有什么好的读书方法吗?跟大家分享一下。
4.小结过渡:同学们说了这么多的读书方法,现在就请大家用一种自己喜欢的方式,走进故事,去品味人物的特点。
[设计意图:1.复习几个词语,为理解课文做一个情感铺垫;2.交流学习方法,让学生有法可循,提高阅读效率;3.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可以极大的调动学生读书热情。]
二、分层朗读,体会救命之恩
读课文二至五自然段:
1.调达遇险,九色鹿是怎么做的?联系“立即”“纵身”等词语,你感受到了什么?把你的感受用朗读表达出来。
2.面对自己的救命恩人,调达又是怎么说的?
(出示调达说的话)
想——读:调达被救起时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
看——读:联系课文插图,理解调达心情。
猜——读:省略号表示什么?
悟——读:调达的心情——“知恩图报”
3.九色鹿怎么说的?你认为它的要求过分吗?
4.面对九色鹿的要求,调达有什么表现?
边读边想,完成练习:
调达郑重起誓(语言):“——”,然后(动作)——,千恩万谢(语言):“——”
5.小结过渡
当调达落水遇险被救起时,千恩万谢,发誓要报答恩人。那么,他是用一种怎样的方式来回报这份厚重的救命之恩的呢?
[设计意图:1.通过不同层次的朗读、理解和感悟,一方面把调达的感激之情扬向极致,为下文埋下伏笔,另一方面,也把调达的感激和九色鹿的淡然形成鲜明的对比;2.抓住故事情节,紧扣言行,品析人物,让学生迸发出情感和思维的火花。]
三、对比朗读,理解恩将仇报
调达和九色鹿再次相遇,是在什么情景下?
1.九色鹿睡得正香,让我们不要吵醒它,轻轻地读一读。
2.梦中醒来,九色鹿却身陷刀枪斧箭包围之中,心情怎样?
3.引读对比:
(课文三、五自然段)
想当初,我纵身跳入水中救你,你连连磕头,千恩万谢地说:
“——”
想当初,我不求你回报,只要你不说出我的住处,你郑重起誓:“——”
完成练习:落水被救——()
面对诱惑——()
4.没想到自己救起的人竟然恩将仇报!同学们,你们就是那美丽善良的九色鹿,对着国王,说出你心中的仇恨吧!
齐读九色鹿说的话。结合课文理解“竟然”,并指导练习说话。
5.虽然调达恩将仇报,但是九色鹿最终还是被救了。让我们一起痛痛快快地读读这美好的结局吧!
(1)结合课文理解“背信弃义”“恩将仇报”的意思;
(2)想象说话:面对美丽善良的九色鹿和背信弃义的调达,国王会怎么说?
[设计意图:1.通过对比朗读,体味在金钱诱惑下调达的背信弃义,激起学生心中强烈的愤恨;2.创设说话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与故事中的人物同悲同喜。3.读、说、写结合,把语言文字的训练落实到实处。]
四、复述课文,感悟学习所得
1.自由组合,分角色读读演演课文。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可以发挥想象,进行适当的改编。
2.同学们,九色鹿向着遥远而美丽的地方去了,望着它渐行渐远的背影,我想:只有外表美和心灵美结合在一起,生命才会绽放绚丽的光彩!你们此刻一定也有许多的感想吧?那就把它写下来吧。
3.小结课文:这个故事通过动人的情节,带给我们深深的思考,告诉我们做人一定要——(知恩图报),千万不能像调达那样——(背信弃义)。
[设计意图:1.读读演演,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加以改编,让学生再次亲身感受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明白“知恩图报”是做人之本,“恩将仇报”将受人唾弃;2.当学生情感达到一定高度时,不吐不快,设计一个说话写话练习,不仅培养学生对语言的运用能力,还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情感得到了积淀。]
五、板书设计
21.九色鹿
调达国王
落水遇险见义勇为
千恩万谢不求回报
见利忘义愤怒斥责
看完董存瑞的爱国故事,我想到了许多,我们这一代人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养成了不良行为,如不听父母的话,不认真学习,懒惰等。如果先烈们知道,他们一定不会原谅我们的。我们只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练好本领,将来才能更好的报效中华。
我还明白了另一个道理:那就是,我们祖国能有今天如此繁荣昌盛的景象,是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我们一定要珍惜今天的大好时光,刻苦学习,将来为建设伟大祖国保卫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杨根思
杨根思,1950年10月,参加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11月,在抗美援朝战争第二次战役分割围歼咸镜南道美军战斗中,时任志愿军某部连长的杨根思,奉命带1个排扼守下碣隅里外围1071.1高地东南小高岭,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29日,号称“王牌”军的美军陆战第1师开始向小高岭进攻,猛烈的炮火将大部工事摧毁,他带领全排迅速抢修工事,做好战斗准备,待美军靠近到仅有30米时,带领全排突然射击,迅猛打退了美军的第一次进攻。之后,美军组织2个连的兵力,在8辆坦克的掩护下再次发起进攻,他指挥战士奋勇冲入敌群,用刺刀、枪托、铁锨展开拼杀。
激战中,又一批美军涌上山顶,他亲率第7班和第9班正面抗击,指挥第8班从山腰插向敌后,再次将美军击退。美军遂以空中和地面炮火对小高岭实施狂轰滥炸,随后发起集团冲锋。他率领全排顽强抗击,以“人在阵地在”的英雄气概,接连击退美军8次进攻。当投完手榴弹,射出最终一颗子弹,阵地上只剩他和两名伤员时,又有40多名美军爬近山顶。危急关头,他抱起仅有的一包炸药,拉燃导火索,纵身冲向敌群,与爬上阵地的美军同归于尽,英勇捐躯。
詹天佑
在清朝末年的时候,我国派出了第一批出国留学生,他们中间有个12岁的少年叫詹天佑,十分得聪明好学,又立志为国家效力。后来他学习工程技术,在毕业之后他就回到了国内,但是当时的清政府对于一些国内的人才是十分不信任的,像修铁路这些都是有外国人主持的,尽管詹天佑非常有才干,但是他也只能当助手。在19的时候,修建北京到张家口铁路的消息传开了,这个时候英国、俄国都争着要修这条铁路,因为他们知道这条铁路是在中国的战略要地,掌握了这条铁路就能够控制整个中国,双方争执不下,最后却达成了“协议”,如果中国这条铁路不让他们修,他们就什么都不提供,他们以为中国人会让他们来修建这条铁路。在这种情况下,清政府才让詹天佑担任总工程师,有很多人对他不放心,觉得他是自不量力,说他是胆大包天,还有很多人劝他不要承担这项难度非常大的工程。但是詹天佑却说:“京张铁路如果失败,不但是我的不幸,也会给中国带来很大损失。外国人说中国工程师不行,我则坚持由自己来办。”为了给中国人争口气,詹天佑把全部的精力都放进了这条铁路里,他和工人们一起在工地吃住,细心勘察,大胆试验,经过多年的艰辛劳动,终于成功地修筑了京张铁路。这是中国人修建成功的第一条铁路,詹天佑的这一成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由此也是能够看出来詹天佑是一个十分爱国的人士。
回想20世纪初的中国画大变革之时, 为什么康有为会发出“中国画衰败极矣”的慨叹呢?重要原因就是人物画的萎靡不振特别是写实人物画。一个画种的生命力强大与否, 和它的表现力与难度有极大关系, 而人物画正是绘画中表现难度最大的。如果西方油画不曾在人物画上达到辉煌的高度, 那它的现代油画艺术的抽象与变形, 也就没有了它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中国画只有在人物画方面发展得好, 取得强大的表现能力, 取得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 才能和西方绘画相媲美, 骄傲地屹立于世界民族绘画之林。
因此我们可以说,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是一个年轻而又充满希望的画种, 至少在中国画框架内, 成为独立的一科, 在中国画坛占有一席之地。
一、传时代精神的需要
现实主义绘画在古今中外的绘画史上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最初创造的造型艺术, 基本上都以写实的面目出现, 尽管写实的手段有的还显得十分拙劣, 但人们对客观对象的写实追求却表露无遗。从心理学的角度讲写实的图像更容易被人们接受, 真实再现的事物也比抽象性的事物更容易被人们识别和记忆。这是因为人们在心里总会不自觉地将认识经验投射到图像之上, 满足自身的写实性的心理需求, 这也反应了人们为什么容易将变幻不定的云团看作是各种活动的动物形象。因而, 现实主义绘画作品以其逼真典型的形象, 从心理上也很容易满足人们的需求。
“人类思维着的头脑用艺术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理论的四种方式掌握世界。艺术掌握世界的方式可以理解为人类以心灵关照世界整体的方式。” (孙美兰《艺术概论》) 画家因其具有丰富的情感和高度的艺术技巧, 必然会将他对世界的关照形成于他的艺术作品之中。而现实主义的绘画作品以其写实性的艺术手法, 对外在现实世界、万事万物和生生不息的人们作深刻的表现, 通过加工现实世界, 来展示画家自己的精神世界, 以达到表达和交流的目的。对于普通的欣赏者而言, 现实主义绘画更容易引起人们的关注、理解与共鸣, 比起那些抽象性的绘画作品来说, 在这方面它具有很明显的优势。
我们从来不否认那些艺术本体规律, “为艺术而艺术”的形形色色的现代派绘画存在的合理性, 但无疑, 绘画除了它的审美功能之外, 还有着社会教化的功能。对现实生活的关注一直是许多画家的兴趣和使命所在。“它的目的是构造真实, 是一种持久地创造和永无止境的探索, 它是一种广义上真实构造当代人与事物、生活和理想的风格手段。” (孙美兰《艺术概论》) 在这里, 现实主义绘画从某种意义上说, 参与着理想社会的建构。只要我们生活在现实社会还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的境界, 人们永远会将自己的美好愿望通过人自身提炼与创造出来的美好景象和人物形象表达出来, 而现实主义绘画恰好具备这方面的能力与特长。
我们总对现实寄托着美好的理想, 并要求绘画作品反映这种心态, 进而对社会现实产生积极的影响。中国传统人物画从它的萌芽时期开始就非常重视它的社会教化功能, 而教化的大多是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思想, 或者是时代所褒扬的精神。众多的画论中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比比皆是。而对现代中国绘画创作影响深远的毛泽东也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说:“我们……要使文艺很好地成为整个革命机器的组成部分, 作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消灭敌人的有力的武器, 帮助人民同心同德地和敌人作斗争。”“革命的文艺, 应当根据实际生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人物来, 帮助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
绘画的这种社会功能, 决定了他的欣赏者大部分是普通的民众, 因此我们可以说, 现实主义绘画具有广阔的社会基础。这种建立在大众普通审美基础上的艺术风格, 依然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而不断提高。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作为民族人物画的中坚力量, 也必定会在艺术多元化和社会不断更新中保持和获得永不衰竭的艺术活力。当代的中国正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刻, 经济的发展、文明的进步, 都需要积极健康、昂扬向上的作品来反映。反映中国当代典型环境的人和事, 给人以深刻的思考, 是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家的光荣使命。时代需要这种充满民族气魄的水墨人物画, 这使我们有理由相信,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必定会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二、百年来的梦想尚未实现
近现代以来中国水墨人物画革新的目标, 便是要创立一种既有传统水墨绘画的笔墨质量和内涵, 又不逊色于西方写实人物画对生活强大表现能力的新画种。这也是近百年来几代水墨人物画家孜孜不倦、梦寐以求的理想境地。然而, 尽管经过几代画家的不懈努力, 水墨人物画的质量有了很大提高, 但其中也有许多问题仍在困扰着众多画家。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较好的解决, 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的发展必将受到制约。
首先是笔墨与造型的矛盾问题。笔墨与造型的矛盾几乎伴随着近百年来水墨人物画的改革历程。现实主义人物画决定了对造型的高标准要求, 然而, 在写实造型上的要求越高, 越会限制传统笔墨韵味的表现。如果, 中国传统的绘画材料及画种的民族性, 又不利于用笔墨去表现明暗、块面等因素。相反, 如果过于注重意象造型和笔墨韵味的表现, 又达不到写实主义绘画对写实造型的高要求。探寻一种既能深刻表现人物形象, 而又能够被中国传统笔墨恰如其分解读的造型方法, 并扩大笔墨语言的容量, 对于水墨人物画的发展无疑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色彩作为绘画的一种表现语言, 在中国画中的作用同样不可低估。然唐宋以降, “水墨渲淡”逐渐成为主流而千载不移, 逐步形成了适合中国传统哲学特性和审美心理的特点。但只注重墨韵而不顾色彩在传递情感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领域, 必然会降低艺术作品的表现能力。怎样处理墨与色的关系, 成为今天画家绕不过去的课题, 这不仅涉及到中国的绘画材料与技法, 同时也避不开与传统审美观念的矛盾, 例如, 要突出色彩, 必会弱化笔墨。现在有的国画人物画家的作品远视类似油画或水粉画, 就是用色过度的结果。然而固守笔墨, 又难以发挥色彩的功效。注重写实, 太多的采纳光色, 难与笔墨融合, 返回水墨天地, 又难以摆脱传统的阴影, 这也正是许多探索者进退维谷的原因。但不论怎样, 自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在中国兴起后, 以色彩来改造和完善传统绘画就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不论人们的探索及其结果是多么的曲折和不尽人意, 我们一直在向往这样一种结果:色彩与中国画笔墨相辅相成, 并且富于表现力和诗意化。
以上两点仅仅偏重于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创作中形而下的技法问题, 而我们的目标, 不应仅仅局限于对生活被动描绘的一般写实绘画, 而是能反映新时代, 反映我们这方土地及其人物形象, 深刻地揭示这个时代和这种存在的本质, 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完美境地的绘画。正如美术评论家郎绍君先生所总结的:现代中国画应该以现代感与传统风神的统一为基本特征。这一个一个的难题, 有待于当代画家去攻克, 如果解决好了, 现代现实主义水墨人物画将走出一条灿烂的光明大道。
而要加强爱国历史人物教学的关键,是在课堂上运用多种方法,尽可能地再现历史原貌,使学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给人以身临其境的感觉,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首先是结合社会背景介绍爱国人物。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爱国人物,这是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是广大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需要。爱国人物适应了这种需要,群众信任他、拥护他、支持他,因而创造出光辉的业绩。例如:两汉政府为维护北方边疆的安全,于是张骞、班超得以出使西域,开辟了丝绸之路;英国商人非法向我国贩运鸦片,造成我国严重的民族危机,因而林则徐领导了轰轰烈烈的禁烟运动,出现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等等,由此可见,时势造英雄。时势是爱国人物成长的肥沃土壤,我们做教师的忽视了这一点,就难以认清爱国人物的先进性、正义性和革命性,爱国人物的出现也就成为无泉之水、无本之木了。
其次是选择重大事件描述爱国人物。爱国人物在重大历史事件中的表现,是他们一生中的闪光点,是他们立场、观点、才干、品德在激烈斗争中迸发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对爱国人物浓墨重彩地加以描述,正是我们做教师的依据教材进行再创造的过程,将对学生产生强烈的感染作用。当然,多媒体的出现,也为我们通过影视的方式栩栩如生地再现爱国人物的生动感人的壮举,不妨我们可多多运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再有是引用豪言壮语刻画爱国人物。千百年来,爱国人物还给我们留下了大量的诗、词、歌、赋、对联、书信、谈话等文字资料,其中不乏激动人心、脍炙人口的豪言壮语。如果说那些重大历史事件能反映爱国人物的外在形象,那么豪言壮语就更能展示爱国人士的内心世界了。比如说:"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用自己的言行表达了对祖国及其命运的真挚热爱和高度责任感,这句话三百多年来获得无数有识之士的认同,成为一代又一代爱国者的座右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当然,加强对学生的爱国历史人物的教学,方法是有很多样的。这里我就不一一儿说了,希望我们大家一起来探讨新的教改之路吧!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对祖国最深厚、最高尚、最神圣的情感,是推动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动力。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在创立和建设新中国的伟大历程中,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谱写了中华民族历史上最壮丽的 篇章,涌现出许多可歌可泣的英雄模范。从留下“可爱的中国”动人 篇章的__到“狼牙山五壮士”,从“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刘胡兰到“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从共产主义战士雷锋到“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铁人王进喜,从“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新时期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郑培民……这一串串闪光的名字,虽然年代不同,事迹也不一样,但其精神实质都是一致的,即: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崇高的人生境界。他们是民族的脊梁、时代的先锋、祖国的骄傲,是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最直接的教材,是激励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是集中学习宣传英雄模范人物,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极好契机。
通过开展“双百”评选活动,大力颂扬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弘扬英雄模范的崇高精神,能够在全社会唱响共产党好、社会主义好、改革开放好、伟大祖国好、各族人民好的时代主旋律,引导人们深刻理解爱国主义的丰富内涵,激发爱国精神,振奋民族精神,把英雄模范的崇高精神转化为推动实际工作的强大动力;能够进一步弘扬社会正气,树立学习楷模,引导人们见贤思齐,比学赶帮,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境界。
不断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能够通过英雄模范的先进事迹回顾我们党的光辉历史,通过光辉历史昭示中国未来发展方向,引导人们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信念和信心,增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看了“爱国人物事迹作文材料”的人还看过:
1.爱国演讲稿
2.名人名言谈爱国主义
3.小学生爱国主题演讲稿3篇
4.爱国作文600字
5.爱国寓言故事
6.爱国主义名人名言
7.关于爱国常见名人名言
熊宁姐姐是一位普通的女孩,她仅仅只活了30岁,在自愿到青海省玉树救助雪灾群众时,遭遇车祸不幸身亡。
她生前做了许多好事,比如她经常去儿童福利院去做义工,她前后四次前往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参加公益服务活动,她给需要帮助的人送去了温暖。熊宁姐姐走了,走得虽然匆忙却又是那么从容,她用自己的行为告诉我们,这个世界需要爱心,需要爱的奉献。 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要向她那样不怕困难,勇往直前;像她那样不求功利,不求回报;像她那样坚持不屈,光明磊落;像她那样大公无私,舍己为人,把爱心洒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蚌埠市博物馆收藏的500多面铜镜中,人物故事题材类铜镜以栩栩如生的画面、耐人寻味的寓意尤为引人注意。人物故事题材类铜镜一般认为始自汉代,从东汉画像镜开始,以神话传说、历史典故为题材的人物故事镜逐渐流行,一直延续到明清。镜背上精美的图案历久弥新,至今仿佛仍然在对人们诉说着那一段段传奇故事。
下面挑选几面有意义的人物故事题材类铜镜介绍如下。
1.东汉神人龙虎画像镜,直径17.1厘米,重441克。形制为圆形,圆钮,四叶纹钮座。座外饰双线方框一周,其外在方框四角处置四枚圆座乳钉纹。四乳钉将镜背分四区:两区为一神二侍,神端坐,冠饰不同,二侍双膝跪地,侧身向神;另两区为一龙一虎,龙虎皆昂首、翘尾、怒目、张口。其外依次饰栉齿纹和锯齿纹各一周。三角缘(见图1-1、图1-2)。此镜画面中的二神为东王公、西王母,取材于神话传说,旨在祈求羽化升仙、长生不老。东王公,又称东王父,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男神,后来道教继承,奉为男仙领袖,驻东方,主阳。《神异经》描述东王公:“长一丈,头发皓白,人形鸟面而虎尾,载一黑熊,左右顾望。”西王母,最早见于《山海经》,原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女神,后来道教继承,奉为女神领袖,驻西方,主阴。《汉武帝内传》里,把西王母描述为“视之可年三十许,修短得中,天姿掩蔼,容颜绝世,真灵人也”,身旁有大群仙姬随侍,汉武帝拜受教命的威严女神。并说她把3000年结一次果的蟠桃赐给武帝,于是民间把她当作长生不老的象征。
2.唐代真子飞霜镜,直径21厘米,重1200克。形制为八出葵花形,龟钮,荷叶形钮座。钮左一人峨冠博带,坐而抚琴,前设香案,后依竹林。钮右一凤鸟,振翅翘尾舞于石上,其上有树两株。钮上为云上日月出。钮下为石山水池,水波涟漪,池内伸曲柄荷叶,叶上突出一龟,正好形成镜钮。素缘(见图2-1、图2-2)。关于真子飞霜镜所反映的含义,目前尚无定论,普遍认为“真子”即“真孝子”的简称。“飞霜”为古琴曲调十二操之一《履霜操》的别称,讲述的是西周时期,周宣王的大臣尹吉甫听信后妻不实之词,放逐自己儿子伯奇的故事。
3.宋代许由巢父故事镜,直径18厘米,重1250克。形制为圆形,圆钮。镜背上部是几座巍峨峭拔峰峦,中峰顶端一树枝虬干曲,垂于山腰。镜背下部,山脚下河边一人牵牛,一人坐地,两人作对话姿态。素宽平缘(见图3-1、图3-2)。许由巢父故事镜题材源于古代神话传说,三国西晋时期学者皇甫谧在《高士传》有详细记载,大意如下:上古时代,部落联盟的首领选拔实行禅让制。尧在考察他的继位人时,十分注重接班人的群众基础。尧听说阳城(今山西洪洞)的许由是大贤者,便前去拜访。初见许由,许由不接受禅让,并且隐居于洪洞的九箕山中。尧执意让位,紧迫不舍,再次寻见许由时,恳求许由做九州长。许由觉得王位姑且不受,岂有再当九州长之理,顿感蒙受大辱,遂奔至溪边,清洗听脏了的耳朵。许由在河边洗耳朵时,恰遇巢父牵牛前来饮水。巢父得知许由洗耳的原由后,对他说:“子若处高岸深谷,人道不通,谁能见子?子故浮游,欲闻求其名誉,污吾犊口。”说完,把牛牵到上游去饮水了……这面铜镜表现的人物、环境,正是取材于这段故事的后半段。
4.金代吴牛喘月故事镜,直径19.2厘米,重800克。形制为圆形,圆钮。钮上中间出置一单线方框。其外天空中烟云映带,一弯新月。水天相接,翻滚的层层波浪,占据镜背的大部分。钮的左右两侧各有一仙人,手托宝盘。钮下水中一牛,翘首张望,呼呼喘气。素宽平缘(见图4-1、图4-2)。纹饰取材于吴牛喘月的典故:生于江南的水牛,畏热,见月误以为日,故喘。出自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满奋畏风。在晋武帝坐,北窗作琉璃屏,实密似疏,奋有难色。帝笑之,奋答曰:‘臣犹吴牛,见月而喘。’”这个典故涉及到两个人:一个是晋武帝司马炎,晋朝的开国君主;一个是满奋,曹魏时太尉满宠之孙,曾任冀州刺史、尚书令等职。据史料记载,满奋很有才学,但他有怕冷的毛病。据说一遇刮风下雨,就添衣加物,缩脖拢手。一个深秋的早晨,司马炎派人召满奋人宫议事。议事的宫殿窗户上装的是琉璃,锃明透亮,视若无物。满奋见此,以为窗户上什么也没有,就感觉外面凛冽的秋风刮了进来。他心神不安的样子很逗趣,引得司马炎忍俊不禁。得知事情原委之后,满奋解释道,我就像南方怕热的水牛,看到月亮以为是太阳,忍不住就喘起气来了。吴牛喘月由此而来,后世用它来形容遇见类似事情只考虑表面现象就轻易下结论而使自己胆怯。
一、剧本《我们的荆轲》中现代文学解构主义的 具体表现
解构主义首先起源于法国, 是对现代主义正统原则和标准批评地继承, 被广泛应用于建筑、艺术、文学等诸多领域。在文学写作活动中, 解构主义具体表现为语言文学、文学逻辑上对于原有内容的分解、打碎、重组, 其中作者在重视被解构后的个体的同时, 更加注重打破原有秩序后的重组过程。莫言在进行《我们的荆轲》的写作活动时, 将《史记》中的“荆轲刺秦”的故事进行解构, 将故事中原有的各个人物提炼成具有鲜明性格的个体, 并对原有的故事内容进行分解和重新排序, 例如, 在文学剧本《我们的荆轲》中, 莫言并未用过多的笔墨对荆轲刺杀秦始皇的宏大场面和惊险过程进行描写, 而是在整部作品中对于各个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了正面或侧面的详尽描述, 并且通过故事情节的重新组合以古讽今, 这与中国古典作品所表现出的“侠之大者, 为国为民”截然不同。然而也正是这样的对于原本的“荆轲刺秦”故事内容和故事情节发展的解构和重新建构使《我们的荆轲》中所讲述的荆轲刺秦的故事更具有现代感和现实 价值, 即在现实社会人类的工作、生活越来越趋于对名利的追逐和崇拜, 这使更多的人犹如作品中的荆轲不得不为自己的欲望付出惨痛的代价。
二、剧本《我们的荆轲》中解构主义中的人物形 象塑造
莫言在进行具有明显现代解构主义文学创作的过程中, 除了其对于传统故事内容的解构和重组外, 其在《我们的荆轲》的写作过程中, 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更为引人注目。在剧本《我们的荆轲》中, 莫言摒弃了之前史料中对于“荆轲刺秦”时期或事件中所涉及到的人的形象概括, 而是在作品中进行了具有颠覆性的解构和重新塑造, 使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更加生动、深刻。在剧本《我们的荆轲》中, 莫言则将荆轲塑造为追求名利, 最后不得不刺杀秦王以此来换取千古功名的投机者, 尤其是在最后荆轲明明可以成功刺杀秦王, 却为了能够在千古流芳而有意放弃, 这样的对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使整部作品更加真实、震撼人心。与此同时, 为了更好地烘托主题, 莫言在对原本的“荆轲刺秦”的故事进行解构和重组的过程中还虚构出了剧本中至关重要的人物角色——燕姬。
综上所述, 莫言在运用其特有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手法的同时, 灵活的运用了现代文学中解构主义的表现方式, 通过对传统故事“荆轲刺秦”的解构和重组, 成功的在剧本《我们的荆轲》中塑造了个性鲜明, 与史料记载截然不同的荆轲、太子丹等人物形象, 并借此对现实社会中人类对于名利产生的欲望和追逐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讽刺。可以说, 莫言为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为我国文学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摘要:莫言, 原名管谟业, (1955年——至今) , 第一个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 代表作品有《红高粱》、《白狗秋千架》、《丰乳肥臀》、《檀香刑》、《月光斩》等。在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活动中, 莫言擅长于运用魔幻现实主义、意识流等写作手法使文学作品在具有荒诞性幽默色彩的同时, 对于作品的主题进行了生动、深刻的表达。《我们的荆轲》是莫言首本剧作集 (《我们的荆轲》) 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剧本, 作者以现代人的视角对史书上具有规范性的“荆轲刺秦”的记载进行解构, 并运用其特有的写作手法对于故事内容和人物形象进行了重新的构建和塑造。
关键词:莫言,文学剧本,《我们的荆轲》,解构主义,人物形象的塑造
参考文献
[1]莫言.我们的荆轲.北京精典博维文化发展有限公司, 新世界出版社.2012.10.
[2]多斯.解构主义史.金城出版社.2012.5.
“官可以不做,老百姓的事情不能不管”,山西省运城市纪检委副书记梁雨润这样说。作为一名工作在基层的纪检干部,短短五年时间,他组织查处了数万起群众上访案件。尤其是处理了一批关系老百姓生活疾苦的陈年积案而备受人们称赞。赢得了诸如“梁青天”、“梁包公”这样的称呼。他用清廉书写了一个百姓爱看的“官”字。
每次找他的百姓在他面前一掉眼泪,他都显得有些激动,“我就想这假如他是我的父母姐妹,假如他是我的姑舅伯姨,假如他是我的亲戚朋友,我该怎样对待。”带着这样一种感情,梁雨润可以为解决一个问题先后15趟跑一户农家,可以为了解决一桩没有解决的案件,挤进人群抬起棺材板……
没有一种正气和勇气,没有一种责任和追求,当好这个官,当好这个公仆,就无从说起。梁雨润的眼睛是向下的,时刻关注他的服务对象、他的衣食父母。
自古以来,牺牲在战场上,一直是爱国军人引以自豪的志向。特别是那些明知死在眼前仍勇敢赴难的人,更令人崇敬。在中日甲午海战中牺牲的邓世昌就是这样的人。
邓世昌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海军军官中的一个,是清朝北洋舰队中“致远”号的舰长。他有强烈的爱国心,常对士兵们说::“人谁无死?但愿我们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国和日本之间爆发了甲午战争。邓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舰相遇,遇到危险,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17日,日本舰队突然袭击中国舰队,一场海战打响了,这就是黄海大战。战中,担任指挥的旗舰被击伤,大旗被击落,邓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舰上升起旗帜,吸引住敌舰。他指挥的致远号在战斗中最英勇,前后火炮一齐开火,连连击中日舰。日舰包围过来,致远号受了重伤,开始倾斜,炮弹也打光了。邓世昌感到最后时刻到了,对部下说:“我们就是死,也要死出中国海军的威风,报国的时刻到了!”他下令开足马力向日舰吉野号冲过去,要和它同归于尽,这大无畏的气概把日本人吓呆了。
这时,一发炮弹不幸击中“致远”舰的鱼雷发射管,使管内鱼雷发生爆炸导致“致远”舰沉没。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牺牲。邓世昌坠身入海,随从抛给他救生圈,他执意不接,爱犬“太阳”飞速游来,衔住他的衣服,使他无法下沉。可他见部下都没有生还,狠了狠心,将爱犬按入水中,一起沉入碧波,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享年45岁。
邓世昌牺牲后举国震动,光绪帝垂泪撰联“此日漫挥天下泪,有公足壮海军威”,并赐予邓世昌“壮节公”谥号,追封“太子少保”,入祀京师昭忠祠,御笔亲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鸿章在《奏请优恤大东沟海军阵亡各员折》中为其表功,说:“„„而邓世昌、刘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没者也”。清廷还赐给邓母一块用1.5公斤黄金制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拨给邓家白银10万两以示抚恤。邓家用此款在原籍广东番禺为邓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邓氏宗祠。威海卫百姓感其忠烈,也于1899年在成山上为邓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1996年12月28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命名新式远洋综合训练舰为“世昌”舰,以示纪念。王小二
中国少年抗日英雄。1929年生于河北省涞源县上庄村。抗日战争时期,王二小的家乡是八路军抗日根据地,经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扫荡”,王二小是儿童团员,他常常一边在山坡上放牛,一边给八路军放哨。1942年10月25日(农历9月16日),日本鬼子又来“扫荡”,走到山口时迷了路。敌人看见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叫他带路。王二小装着听话的样子走在前面,为了保卫转移躲藏的乡亲,把敌人带进了八路军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响起了枪声,敌人知道上了当,就气急败坏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机智勇敢的小英雄王二小,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残酷地杀害了,牺牲在涞源县狼牙口村,年仅13岁。正在这时候,八路军从山上冲下来,消灭了全部敌人稍微过一点啊,原谅了!
吉鸿昌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鸿昌将军被蒋介石逼迫下野,到国外“考察实业”。船到美国,吉鸿昌就接二连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头等旅馆不接待中国人,而对日本人却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鸿昌要往国内邮寄衣物,邮局职员竟说不知道中国。陪同的人对吉鸿昌说:“你说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礼遇。”吉鸿昌当即怒斥:“你觉得当中国人丢脸,我觉得当中国人光荣!”为抗议帝国主义者对中国人的歧视,维护民族尊严,他找来一块木牌,用英文在上面写上:“我是中国人!”
张自忠(1891.8.11-1940.5.16),字荩忱,中华民国陆军中将加上将衔,牺牲后追授为陆军二级上将军衔,著名抗日将领,民族英雄。同时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同盟国牺牲的最高将领。汉族,山东临清唐园村人。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军长、集团军总司令等职。张自忠,一代名将,生于“中华民族遇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之1891年,别于抗战相持阶段之1940年,年49岁。张自忠戎马三十余载,竭尽微忱。自抗战事起,命运起落无常。曾被污为汉奸,备受责难。又抱定“只求一死”之决心,一战于淝水,再战于临沂,三战于徐州,四战于随枣,终换得马革裹尸还,以集团军总司令之位殉国。以一生之践行,换得了名中的一“忠”字。
杨靖宇(1905-1940)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汉族。河南确山人。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到了最后,他身边仅有7名战士,4名负伤。于是杨靖宇下令4人转移。后来,他派了剩下的两名战士去找村落些吃的,下山后,两名战士被日伪军杀死。杨靖宇明白了一切。2月22日,在一间雪地中的小破屋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一夜。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遇到四个中国人,杨靖宇恪守党的铁的纪律,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于是给了钱,让其中一人帮他买些食物和棉鞋。那个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经日军解剖,发现他竟以军大衣中的棉花、树上的树皮、雪下的草根为食。凶手迄今仍苟活人世;特工队的领队叛徒、原抗联1军1师师长程斌于抗战胜利后混入山西省的八路军队伍,并于1950年代初被发现镇压。
赵尚志:1934年3月底,赵尚志邀集十几支义勇军的首领,共同商议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大家选赵尚志为司令。1934年6月28日,珠河反日游击队扩编为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赵尚志任司令,队伍扩大到450多人。哈东支队成立后,兵分3路,攻打了五常、宾县、方正等县城。三岔河激战两天一夜,歼敌百余。在肖田地,赵尚志率200余骑兵突遭500多日伪军的包围。他沉着指挥部队反击,双方一直激战到晚上。趁夜黑敌疲,他派出精兵携带30余马匹,突出敌人的结合部,敌误认主力突围,急忙尾追,留在原地的我军主力突袭其背后,歼敌130多人,赵尚志率部从容突出重围。
1942年2月12日凌晨,赵尚志在特务刘德山的引诱下,带领小分队去袭击梧桐河伪警察分所途中,被刘开枪击伤。赵尚志回手击毙了刘德山。他命令队员携带文件转移,自己忍着伤痛开枪掩护。最后,赵尚志终因伤势过重,失血过多,在昏迷中被俘。赵尚志在生命垂危时刻,不吃不喝,怒斥敌人,宁死不屈。2月12日9时,年仅34岁的赵尚志闭上了眼睛。凶狠的敌人把赵尚志的头割下来送到长春请功,把他的躯体扔到松花江的冰窟里„„.儿童团长李爱民
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里的山西省武乡县白家庄出了一个少年抗日英雄,他就是白家庄的儿童团长李爱民。
儿童团长李爱民那时13岁,他非常痛恨日本鬼子,非常热爱八路军,帮助八路军做了许多抗日的工作,最后英勇牺牲在日本鬼子的刺刀之下。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我给大家讲几个李爱民帮助八路军抗日的故事,同学们听了一定很感动。像李爱民这样的抗日小英雄很多,我们今天生活在幸福之中的小朋友,不能忘记他们,要努力学习他们的爱国牺牲精神,立志献身全面建设小康,复兴中华的伟大事业。
急送鸡毛信
大家知道,在战争年代,鸡毛信不是普通的信,插着鸡毛的信必须马上迅速送达。
这一天,八路军的钟营长急匆匆来到白家庄找到儿童团长李爱民,交给他一封鸡毛信,说:“这封鸡毛信很重要,你马上闯过敌人的封锁线去送给东沟的民兵。”
李爱民知道这鸡毛信非常重要,二话没说,把鸡毛信藏在袜子里就出发了。他戴上草帽,拿着镰刀,赶着毛驴,装着割草的样子,专拣沟里的小路走。沟里净是乱草、荆棘,脚被石头子儿碰破了,两腿也被拉了几道口子,李爱民顾不得这些,一路小跑,趟过小河沟,爬过几道山岗,很快来到了敌人的封锁区。
李爱民急急忙忙走着,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正在琢磨往哪儿走的时候,一抬头,看到右前方一个土坎上有两个鬼子在望着他,嘴里不知在咕哝什么。怎么办?躲开吧,怕鬼子生疑心,也来不及了。李爱民想起出发时,钟营长嘱咐他说的话:“路上遇到情况要沉着,见机行事。”他往四周看了看,正好不远处有一滩驴粪。他走过去用脚使劲踩了一下那驴粪,稀稀的驴粪溅了他一身。他也顾不得脏和臭了,大摇大摆地把驴赶到沟里割起草来。
两个鬼子跑过来,其中一个像是日本军官,抓住爱民的领子大声叫道:“八格牙路,举起手来!”
爱民装作傻呼呼的样子,呆呆的站在那里。
鬼子军官横眉瞪眼叫道:“八路的探子?抓起来!”
爱民装作惊慌的样子,说:“俺是放驴的!”
鬼子将爱民的身上从上到下搜了一遍,什么也没搜出来,驴粪的臭味薰得鬼子直捂鼻子。
这时候,鬼子营地传来了号声,鬼子急着要走,踢了爱民一脚,厉声喊道:“赶快滚,这里不准放驴!”
爱民忍着疼痛,赶着驴迅速来到了东沟。东沟的民兵得到了情报,第二天顺利地配合八路军打下了鬼子的据点,保护了根据地的粮食。
李爱民立了一功,受到八路军的表扬。
贴抗日标语
这一天天黑,王七叔把儿童团员们召集到一起,在爱民家开会。爱民的妈妈见王七叔提着一桶浆糊,有点莫明其妙,就问:“这是做什么啊?”原来,王七叔要组织一个儿童武装宣传队,到伪军的炮楼周围去贴抗日的标语、撒抗日传单。
王七叔看儿童团员都到齐了,就说:“今晚上咱们要完成一个重要任务,大家要胆大心细,一切行动听我的指挥!”
儿童团员们都很高兴,摩拳擦掌,有的说:“我们也去打鬼子了!”
天黑黑的,在月光下,儿童团员们跟着王七叔摸到了伪军炮楼下。四周静悄悄的,隐隐约约可以看到哨兵的身影。儿童团员们屏住呼吸,等待着王七叔的命令。
过了一会儿,他们看到敌人没发现什么,王七叔就开始布置任务了。儿童团员们爬到炮楼下面的一道土坎上,迅速将传单用土块压上;有几个儿童团员在炮楼对过的墙上贴标语。任务完成的挺顺利,挺迅速,大家脸上露出了笑容。
爱民手里还有几张标语,他想贴在炮楼上,又怕敌人发现。怎么办呢?他爬到王七叔跟前,王七叔很支持他的想法,两人小声商量了一下。
只见爱民朝炮楼的北侧爬去,那里比较黑,没有敌人的哨兵。王七叔在炮楼的南侧故意站起来跑了两步,又迅速趴了下来。敌人的哨兵发现有人影晃动,急忙朝南边打了两枪,并且喊道:“有人,有人!”炮楼里的机枪也打了起来,敌人被吸引到了南侧。
爱民趁敌人不注意,飞快地将十几张标语贴在了炮楼墙上,又迅速翻下土坎,消失在黑暗中。
天亮以后,可热闹了,敌人炮楼周围,包括炮楼的墙上到处是抗日的标语:“中国人不打中国人”、“不要替日本人当炮灰”、“快快投降八路军才是出路”。
过了两天,还真有几个伪军投降了八路军。
给八路军带路
这天晚上,爱民都睡下了,突然有人敲门。爱民开门一看,是一位八路军叔叔。
八路军叔叔进到屋里对爱民说:“麦子熟了,我们要到韩家沟掩护老乡收麦,想请一位民兵带路。”
爱民一听,说道:“这么晚了,甭找人了,我给你们带路吧!”
那位八路军叔叔迟疑了一下,好像说你能带路吗?爱民很有把握的说:“这一带的路我熟,叔叔放心吧!”
爱民跟着八路军叔叔来到村头见了首长,抬头一看:这不是钟营长吗!
爱民跑过去,亲热地说:“钟营长,我叫李爱民,您不认识我了?前年我还给您送过鸡毛信呢!”
钟营长摸摸脑袋笑着说:“对,想起来了,你就是那个‘活地图’,太好了!”
爱民领着八路军不走大路走小路,一会儿下到沟里,一会儿爬上山头,两只脚被石子扎破了,腿也被草棵子刺破了两道口子,他全然不顾。
爱民领着八路军翻过了几个山头,天快亮了,已经隐隐约约看到韩家沟正在抢收麦子的老乡了。钟营长擦了擦脸上的汗,亲切地拍拍爱民的肩膀说:“爱民啊!多亏了你,领我们少走了一半路,终于赶到鬼子前头了,真得好好谢谢你啊!”
13岁英勇献身
1943年,李爱民的家乡白家庄被鬼子占领了,他们村的百姓都转移到了东沟。
又到麦收的时候了,白家庄的群众夜里到他们的地里收割麦子。这真是在敌人的眼皮底下抢粮食啊!
夜色黑黑的,只有远处鬼子的炮楼上不时地射出探照灯的灯光。人们屏住呼吸,在黑暗中悄悄地挥镰割麦。天快亮的时候,人们背的背,挑的挑,急急往东沟走去。
爱民背着一小口袋麦穗走在前面,和大伙拉开了一段距离,为的是一但被鬼子发现,就赶紧给大家报信,好迅速转移。他想,不能让到手的粮食让敌人抢去。
眼看就要走出敌占区了,已经能看到东沟了。忽然,右面山上响了一枪,接着,出现了几个人影。爱民判断,这是遇上了敌人的游动哨╠╠鬼子发现了他们。爱民转身想往回走,已经来不及了。
一个鬼子从路边钻了出来,挡住爱民的去路,大喊道:“干什么的?”
爱民沉着地应道:“自己人!”
“口令!”
什么口令?爱民被问住了,可他一点没有慌。只听他大声咳嗽了三声,这是暗号,告诉后面的人有情况。大家伙迅速疏散到路边的庄家地里了。
鬼子的机枪响了,子弹打中了爱民的腿,他倒下了。
爱民被带到了河滩上,翻译官问道:“你是哪个村的?”
“白家庄的。”
“干什么来了?”
“收粮食啊!”
鬼子军官一听说是白家庄的,问道:“你们庄上的老百姓都躲到哪去了?”
“太行山里呗!”
“你们村的村长是谁?”
“我不知道。”
那个狗翻译不耐烦了,恶狠狠地说:“你听着,今天你要是说实话,就放你回家,如果不说实话,就一枪嘣了你!”说着,就用手枪冲爱民晃了晃。
爱民毫不畏惧地说:“嘣了我也不知道!”
敌人没办法了,把爱民用绳子吊在一棵小树上用皮带使劲抽,但是,爱民还是那句话:“不知道!”
硬的不行,鬼子军官又把爱民放下来改用软的办法。鬼子军官从口袋里掏出一把日本糖,引诱爱民说:“小孩,你的说实话,皇军大大的赏!”
爱民接过糖,使劲朝鬼子军官的脸上砸过去,说道:“谁稀罕你的臭糖!”
鬼子军官大发脾气,用脚踹向爱民,一脚又一脚,爱民倒在了地上。爱民忍着疼痛,心想,打吧,打死我也不说,死就死我一个,不能对不起八路军。
鬼子军官踢了半天,见爱民死活不屈服,恼羞成怒,抽出大刀向爱民刺去。为反抗日本鬼子,13岁的爱民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刘胡兰
十五岁,花一般的年龄,十五岁,花一般的绽放。在梦中,十五岁是一个美好的憧憬,那时我已经是一个亭亭玉立的少女,剪着齐耳短发,穿着洁白的连衣裙,在田硬上散步,与小鸟嬉戏。
可我万万没有想到,刘胡兰,一个从贫困家庭出生的女孩,在她十六岁那年却永远倒在血泊当中。
刘胡兰从小就憎恨霸道的地主,一次,她和小伙伴们拾穗子,被地主婆发现了,地主婆二话不说,上去就是一巴掌,并骂道:“你这个小东西竟然偷我家的穗子,落下的穗子我喂猪都不给你吃,你要是再来,我就把你腿打断。”可刘胡兰倔强地甩头,走了。她刚走出不远,便听到红军来了的好消息。就当地主仓皇逃离时,他抓起地上的一把干土狠狠地朝地主脸上丢去。
就这样刘胡兰沿着几十年妇女屈辱的道路上渐渐长大了,长大后,她迫不及待地想立即参加八路军(红军),为人民做好事,为人民做贡献。可就在那一天土匪又来到了这块土地上,在叛徒的出卖下,她被捕了,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刘胡兰丝毫没有动摇,敌人恼羞成怒,他们无论也不相信,竟然征服不了一个孩子。孩子?不!她是一个战士,一个永不低头的战士。她是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生与死的抉择中,她傲然屹立,如迎霜的秋菊,如傲雪的腊梅。刑场中,匪道逼近刘胡兰,狂吼道:“你说不说。”“说出我知道的全部?”刘胡兰轻蔑地看了敌人一眼。“小小年纪,你就不怕死?”几个匪兵扑了上来。“怕死就不当共产党员!”刘胡兰依然猛地甩头,坚定有力地说。她昂着头,挺着胸,走到人群中,深情地说:“乡亲们,在敌人面前,我们永远不要低头。”说罢,便迈着坚定的步子走向闪着寒光的铡刀 朔风呜咽,大地含悲,让我们记住伟大的女英雄刘胡兰。
自古以来英雄便受到了人们的赞扬,他们为了大义可以不顾自己的安危,只为了帮助他人解脱困境或者是社会的安稳。这样的奉献精神让每个人的心中感受到了温暖。
故事一:
罗盛教,1952年1月2日,中国人民志愿军某部侦察队文书罗盛教遇到4个正在滑冰的朝鲜少年。忽然一个名叫崔莹的少年压碎了冰面,跌入8尺多深的冰窟窿里。罗盛教立刻脱掉棉衣,毫不犹豫地跳进冰窟窿里进行抢救。他冒着零下20摄氏度的严寒,探摸了3次才找到了崔莹。他竭尽全力用自己的头将崔莹顶出水面,这时战友赶来把崔莹救了上来。但罗盛教由于严寒,体力消耗殆尽,当他被人们救上来时,已经停止了呼吸。
时年只有21岁。志愿军领导机关为了表彰罗盛教用生命救出朝鲜少年的国际主义精神,给他追记特等功,并授予中国人民志愿军一级模范称号。团中央追认他为“模范青年团员”。他还荣获了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一级国旗勋章和一级战士荣誉勋章。
故事二:
梁士英,1948年9月,梁士英参加解放锦州作战,被派到尖刀连8连2排5班当战斗组长。10月14日上午,总攻锦州的战斗打响了。梁士英首先登城,一个人用十几颗手榴弹击退了一个连的敌人反扑。在这关键时刻,梁士英提起爆破筒,冒着密集的子弹,将拉开导火索的爆破筒塞进碉堡里,正当他转身离开时,爆破筒又被敌人推了出来。梁士英毫不犹豫地用自己的身躯死死地顶住了就要爆炸的爆破筒。随着“轰”的一声巨响,敌堡被炸毁,梁士英壮烈牺牲,年仅26岁。
战后,师党委给梁士英追记三大功,授予“特等功臣”光荣称号。纵队命名5班为“梁士英班”。锦州市人民政府将锦州西北门改称“士英门”,将惠安街改称“士英街”,以永远纪念这位不朽的英雄,伟大的战士。
故事三:
赖宁,英雄少年。14岁(指被评为“十佳少先队员”时,下同),四川石棉县人。他胸怀大志,品学兼优,全面发展,从上小学开始,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曾获省红领巾读书读报奖章活动一等奖,地区少年儿童绘画比赛二等奖和县儿童书法比赛一等奖。小学毕业后,他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入重点中学——石棉县一中。
赖于对祖国、对家乡、对人民、对生活无比热爱,他三次救火而不留姓名;他有着远大志向,要做像李四光那样的科学家;他坚持几年为家乡探险寻宝,利用节假日采集矿石标本,进行无线电实验。他求知若渴的进行学习,好追根寻底,有积极探求的进取精神。1988年3月13日,石棉县海子山突然发生山林火灾,为了扑灭山火,挽救山村,保护电视地面卫星接收站的安全,赖宁主动加入了扑火队伍,他不顾个人安危,在烈火中奋战四五个小时,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为了表彰赖宁的崇高精神,1988年5月,共青团中央,国家教委做出决定,授予赖宁“英雄少年”的光荣称号。号召全国各族少年向赖宁学习 共产主义战士雷锋
雷锋(1940.12.18—1962.08.15),原名雷正兴,出生于湖南长沙。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共产主义战士。
1954年加入中国少年先锋队,1960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61年5月,雷锋作为全团候选人,被选为辽宁省抚顺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62年2月19日,雷锋以特邀代表身份,出席沈阳军区首届共产主义青年团代表会议,并被选为主席团成员在大会上发言。1962年8月15日,雷锋因公殉职,年仅22岁。
【爱国主义人物故事】推荐阅读:
爱国主义小故事——《“小叛徒”》06-07
感人肺腑的爱国主义故事10-10
爱国主义教育“十个一”讲故事比赛活动方案05-27
爱国演讲稿:弘扬爱国主义11-10
爱国主义素材06-02
践行爱国主义11-05
弘扬爱国主义情怀06-03
爱国主义班会教案06-07
爱国主义教育月06-29
爱国主义教育发言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