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考博(共4篇)
1、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40分)
2、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30分)
3、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30分)
原著
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的历史„„” 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2、“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的……” 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3、“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关于现象和本质的那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4、“认识和实践……”(关于实践和认识无限反复循环的一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5、试论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分)
6、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的思想。(区别和联系)(20分)08年
马哲原理:
1.试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
2.阐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并谈谈其现实意义。3.试论述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马哲史:
1.“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2.“我们不能得意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3.“考察的客观性。”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4.“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04年 马哲原理
1、如何从哲学角度理解社会发展。
2、实践在现实生活中的超越意义。原著
1、《提纲》的伟大变革。
2、列宁三者统一思想。
3、毛泽东《实践论》《反对本本主义》《人的正确思想从哪里来》的内在联系。05年 马哲原理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特点、主要经验及其意义。
2、和谐社会的哲学基础。
3、人与社会矛盾的当代特点及出路。原著
1、《提纲》第二条。
2、《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两个“不会”“必然”。
3、《终结》 “过程集合体”。
4、列宁《谈谈辩证法问题》最后一段“唯心主义的认识论根源”。
5、文本研究对发展马哲的意义。06年:
马哲原理:
1、试论马克思主义世界历史理论对中国现代化的意义。
2、简述真理是一个过程的思想及其意义。
3、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论和选择论的辩证关系及其意义。原著:
1.引文为马克思《1857-1858手稿》中关于人的发展阶段理论一段话,要求指出出处,解释文本并说明意义。
2、引文为为“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唯物主义必然改变自己的形式......”一段话,要求指出出处,解释文本并说明意义。
3、引文为列宁“两个归结于”一段论述,要求指出出处,解释文本并说明意义。
4、简述毛泽东在《实践论》和《矛盾论》中对马哲中国化的贡献。07年 马哲原理
1、试论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40分)
2、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的革命的本质及其现实意义。(30分)
3、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公平的思想。(30分)
原著
1、“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的创造自己的历史„„” 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2、“人的思维的至上性与非至上性……真理与谬误的……” 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3、“认识由感性到理性……从现象到本质,再到更深刻的本质”(关于现象和本质的那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4、“认识和实践……”(关于实践和认识无限反复循环的一段话)请说出这段论述的出处及含义、意义。(15分)
5、试论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20分)
6、试论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的思想。(区别和联系)(20分)08年
马哲原理:
1.试述费尔巴哈和马克思关于人的论述。
2.阐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论述,并谈谈其现实意义。3.试论述历史规律的客观性及其特点。马哲史:
1.“人体解剖是猴体解剖的一把钥匙„„”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2.“我们不能得意于对自然界的胜利„„”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3.“考察的客观性。”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4.“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一段话,要求说出出处、含义和意义。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历年考博试题
2000年: 西哲:
1、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理念说的批判与继承。
2、安瑟尔谟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
3、休谟因果说评述。
4、斯宾诺莎唯理论的认识。
5、费尔巴哈对黑格尔唯心主义体系的批评和继承。中哲;
1、庄子对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坛经》的心性论综述。
3、朱熹的格物致知思想述评。
4、章太炎儒学观的演变。
5、道家思想的现代意义。2001年 西哲
1、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
2、康德的感性。
3、经验论的。
4、托马斯·阿奎那的理性和信仰的关系。
5、黑格尔的矛盾。中哲:
1、离间白和合同异的异同。
2、郭象的独化论述评。
3、王阳明的“四句教”的哲学意义。
4、谭嗣同的仁学。
5、以德治国的现实意义。2002年 西哲:
1、柏拉图的理念论。
2、培根的四假象说。
3、休谟的习惯性联想。
4、托马斯·阿奎那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
5、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中哲:
1、先秦天道观的区别。
2、董仲舒的人副天数说。
3、法藏华严宗的判教理论。
4、严复的中西观。
5、中西哲学的比较。2003年 西哲:
1、亚里士多德的四因说。
2、笛卡儿、斯宾诺莎、莱布尼茨的“天赋观念说”的异同。
3、贝克莱的“存在即是感知和被感知”。
4、黑格尔的辩证法述评。中哲:
1、老子的“道”的思想和现代意义。
2、葛洪对道家思想的改造。
3、二程学说的异同。
4、孙中山的进化论思想。
5、中国哲学同现代化的关系。2004年 西哲:
1、柏拉图理念论。
2、斯宾诺莎实体学说。
3、康德“哥白尼革命”。
4、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中哲:
1、荀子对孔子“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南北朝时佛性与人性之辨。
3、王廷相的道体论及其在气学中的地位。
4、维新派知行观的特点。
5、儒佛价值观的融合与冲突。2005年 西哲:
1、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与孔子中庸思想比较。
2、笛卡儿是在面临什么样的挑战下提出他的形而上学基础的?他是如何构建他的形而上学基础的?
3、贝克莱的“存在即感知与被感知”。
4、康德的“人为自然立法”。中哲:
1、先秦法家的道论。
2、董仲舒对先秦儒家的改造。
3、朱熹的“无极太极之辩”
4、康有为哲学创新中的中国特色。
5、中国哲学中天人关系的现代意义。2007年 中哲: 1.《易传》的哲学思想 2.葛洪的哲学思想 3.《四书》与宋明理学的关系 4.龚自珍、魏源的哲学思想 5.“和”的中国哲学资源 西哲:
1.柏拉图的洞穴隐喻
2.斯宾诺莎的伦理学思想与庄子人生哲学的异同 3.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 4.举例说明西方哲学概念在诠释中国哲学中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
2009年(凭记忆,可能有误差,请谅解)中哲:
1,儒家的仁爱和墨家兼爱之间的异同 2,董仲舒的天人合一思想 3,宋明理学中天理的含义
4,评述康有为的“公羊三世说” 5,评述中国儒学与现代化的兼容性 西哲:
1,普罗泰格拉“人是万物的尺度”,并用柏拉图的理念论加以评析 2,中世纪两大派
3,康德是怎样完成他的批判的
4,逻各斯和中国哲学中“道”的异同 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博士初试题目 中国哲学:
道家哲学的现实意义近代国学争论 宋明理学分系
《易传》中的天人思想 华严宗一与多关系 综合: 一
1.人与自然的关系及其现实意义 2.唯物史观实现的革命性变革
3.为什么说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二
1.庄子的齐物论
2.道教的一个什么思想
3.朱熹的“理一分殊”
4.科学规律的合理性与可错性,并举例说明
三
1.柏拉图为什么把世界二重化,分为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从知识论和存在论的角度回答 2.笛卡尔为什么坚持身心二元论?它的形而上学意义及缺陷
3.黑格尔的思维与存在的统一
4.论可能世界 专业课:2011
历史唯物主义在马克思主义中的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公平观。
“黑人就是黑人,只有在一定关系下,黑人才是奴隶;纺纱机就是纺织棉花的工具,只有在一定关系下,纺纱机才是资本。”这段话的出处、含义以及意义。
“考察的客观性(不是枝节,是自在之物本身)”,这句话的出处、含义以及意义。
哲学综合:
马哲原理(三选二)
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及对社会科学方法论的意义
矛盾特殊性的含义以及在实际工作中的意义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西哲(四选二)
什么是怀疑主义?怀疑主义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意义
亚里士多德“
”(一段关于存在论的话),谈谈这种科学的特征以及在西方哲学史上的演变
上帝本体论证明以及康德对证明的批判
【天大考博辅导班】天大电气工程考博申博条件申博时间招生目录及
导师申博考博流程及考博经验
一、天大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简介-启道
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的前身可追溯至1933年成立的北洋大学电机系,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办学历史,素以严谨治学、务实求真而闻名。学院底蕴深厚,人才辈出,先后培养了如高景德、叶培大、余贻鑫和荣智健等的大批杰出人才。
学院设有电气工程系、自动化系、电子信息工程系、通信工程系、现代电工电子技术中心、电气电子实验教学中心、电气与自动化实验中心等4个系和3个中心,设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物联网工程、通信工程5个本科专业。每年本科生招生近600人,全日制研究生近500人(硕士研究生400人,博士研究生100人),全部在校生近4000人。
重实践,强动手一直是学院人才培养的方针,建有电气电子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天津大学已有的7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之一)、电气工程与自动化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天津大学已有的3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之一),专业实验室20余个,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共建的科研和实践平台近10个。
二、天大电气工程博士招生条件-启道
1.已获硕士学位的人员(其中境外所获得学位需出具“教育部留学人员服务中心”的认证证书);
2.应届硕士毕业生(最迟须在入学前取得硕士学位证和毕业证);
3.获得学士学位6年以上(2012年9月1日之前获得),达到与硕士毕业生同等学力人员。以硕士毕业同等学力身份报考的人员,须提交在报考专业已经学过的硕士课程成绩证明(包括全部必修课和学位课,且成绩合格),并提供在报考专业或相近领域以第一作者身份在我校认定的核心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2篇,或在科学研究等本职工作中已取得重要成果,其中至少有一项科研成果获得国家级或省部级奖励。
三、天大电气工程博士招生时间-启道
直接攻博,报考时间为2018年6月下旬—2018年9月下旬
硕博连读,报考时间为2018年10月—2018年11月
普通招考,报考时间为2018年6月-2019年5个(不同考试形式报名时间不同)
四、天大电气工程博士招生目录-启道 专业名称:070100 电气工程
导师:车延博-独立指导,研究方向-01 电能质量理论、测试及治理 02 电力系统稳定性与安全性分析 03 微电网及新能源理论与实践
导师:杜伯学-导师团体,研究方向-01 电气设备绝缘研究 02 高压直流电缆研究 03 高温超导电介质
导师:葛少云-独立指导,研究方向-01 智能配电系统规划 02 电力系统的优化运行与控制 导师:何晋伟-独立指导,研究方向-01 微电网和分布式电源 02 电能质量 03 大功率电力电子变流技术
导师:贾宏杰-导师团体,研究方向-01 电力系统安全性与稳定性 02 综合能源系统 03 电力新能源集成
导师:金建勋-独立指导,研究方向-01 应用超导技术 02 电气装置与系统 03 电机与驱动
其他信息不一一列举,详细关注启道考博网
五、天大电气工程博士报考流程-启道 笔试准备
(1)了解招生导师的在研项目。以我所了解到的某校的专业课笔试出题方式,首先是博导们根据自己的研究项目出两道题组成题库,然后由该学院从题库中抽取题目作为笔试的考题。
(2)基础知识的掌握非常重要。博士考试在专业基础课上一般不会考一些非常难的模型公式推导或者很偏门的理论知识,毕竟要考虑到在职考生的因素。但是我们也应当意识到越是基础的东西越是能看出一个人的基本功,以及t对理论付诸实践的认识的深度。有时候确实是越简单的东西越能考验一个人的水平。考试更多的不是在为难考生,而是在考察这个考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的能力和水平。
(3)关注该年国内外热点事件。这点估计要准备考试的学生都很清楚,但是准备这个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所看到的网上的解读实际上都是业界的解读,很多都是缺乏理论基础的,基本上都是围绕未来经济发展形势展开,但是其实可以从理论的深度揭示事件的本质,所以可以自己再整理出一套有理论作为支撑的解读,而不只是夸夸其谈。
(4)看一本有代表性的与专业课相关的书籍资料。如果备考的你战线拉得比较长,启道考研辅导班觉得你可以随意看几本,但是如果备考的你战线就三四个月甚至更短,那启道考博辅导班觉得你还是尽量挤时间看一本,哪一本教材都差不多,内容大同小异,每个专业领域真正具有代表性的书就那么几本,所以一定要看。做科研需要有理论研究做支撑,离开了理论就是大家都能看空中楼阁
(5)刷题。无论你是考哪所学校,必须要了解这所学校的出题风格,不同学校之间差别非常大。建议咨询启道考博辅导班老师。
(6)英语在任何时候都重要。在去年的博士生入学考试中很多英语比较好的人都败在了英语上,原因之一就是英语的出题形式有所改变,也变得越来越接地气,开始与中国实证相结合,所以启道考博辅导班在这儿推荐大家在考前读一读中央政府工作报告的英文版,主要是了解一些专业词汇。
(7)坚定意志。
人的意志是一个很神奇的东西,总能在人最脆弱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有的人说要劳逸结合,但是如果我告诉你,人的抗压和承受能力能大到你自己都无法想象的地步你会信么?你根本没有你想像的那么脆弱,在不透支自己身体的情况下,稍微的三个月的拼命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或者说:认真复习的人结果都不会很差。
(8)不要听太多人的复习意见。
每个人的学习习惯都不一样,没有好不好,只有适合于不适合,考博基本是短时间内的冲刺,最好做到心无旁骛,有自己的学习计划。
(9)找一个学习团队。
一定要相信团队的力量,孤军奋战是一个比较痛苦和难熬的过程。一个团队的话,无论是在学习中,还是精神上还是生活中都会给你很大的帮助。
(10)跨专业并不可怕。跨专业考试的人很多,而且最终跨专业考上的人占比也非常大。实际上,跨考生会更加努力地准备考试,并且当人达到这个年龄的时候,人的理解能力实际上还是比较高的,学起来不会像以往一样吃力,当然跨专业考生更多地是要学会请教团队和自己坚定的意志,毕竟,跨考确实不容易,但是只要你肯付出比别人稍微多点的努力,那么你考上的可能性就大大增加。
北大考博辅导班: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博经验分享
对于那些志向考博的学弟、学妹们,很愿意奉上自己的一点心得体会。
一、考博是一种选择,却不是唯一的选择
就自己所知,我的师兄、师姐,特别是北大考博辅导班的学子,很多去了中科院、武大等名校,他们的“事迹”不断被传诵,大家都很羡慕他们。但旁观和亲身去经历,往往是两码事。有这样一个故事,远远的有一片林子,郁郁葱葱,人们觉得那里一定很美;走近了才发现林子里到处坑坑洼洼,堆满腐烂的树叶。看似很美的东西,一定要真正了解之后才能得出正确的认识。考博是否适合自己,需要前前后后认真考虑。套用一句话,考博有风险,选择需谨慎。
二、苦难的意义
“苦难是自我设下的挑战,目的是叫人学习如何解决苦难;除非你能在苦难之中学会如何停止苦难的方法,否则苦难无益于灵魂”。(摘录自《时空之外》一书)
三、优秀的阿Q精神
北大考博辅导班历史经常听到有人抱怨学校不好、专业不好、导师不好。也许他们不是单纯的在抱怨,而是寻求认同,或者是给安逸的生活找些理由。无论如何,我觉得最好不参与这样的讨论,潜移默化的效用真的很大,联想“自我暗示”之类的技巧你就会发现这一点。“好”这样的词显然是相对的,我们的导师、学院里的其他老师、我们的学长,图书馆、自习室、操场等等,这是我们已有的资源,我们能够通过这些资源做得更好。当你的智商被碾压,觉得自卑时,应有点阿Q精神,坚信将来的自己更优秀。
四、孤独是常态
人总是害怕孤独,就连最孤僻的人也有自己的朋友。但从全国人口上看,研究生是少数群体,博士生更是少数。从这个角度,选择了考博,就选择了孤独。备考时形单影只,因为周围考博的同学不多;如果不能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持,在心理上更为艰难;将来做学问做得好,没有人能比的,是“独孤求败”。术业有专攻,是将自己从一个群体中异化出来,而不是接受同化。如果要改变,就要从不一样的事做起;同样的,如果期望做不一样的事,怎么能处处跟风呢?不要害怕被孤立,应该对他人有耐心,努力获取理解。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友谊的阴霾说散就散。
五、由难到易
询问北大考博辅导班师姐和其他一些在读博士,考博难吗,他们往往停顿一下,然后说,“不太难”。可以想象,他们粗略的回忆了一下当时考博的种种,然后做出了一个一般性的总结。然而他们的回答却不是“很难”或者“很简单”,现在我也被录取了,对这个回答有了更深的理解。就像一个你很想得到的东西,往往得到之后对它的喜爱不如当初。对在读博士而言,他们的关注点已不在考博这个已被实现的过程。难,因为当时很难,也付出了很大努力;不太难,因为虽然难,却不是不可能。现在反过来看这个由难而易的过程,既然它不是不可战胜,那么从一开始我们就应该放松心态,不要那么沉重。活跃自己的思维,打破思维定势,就像《稀缺:我们是如何陷入贫穷与忙碌的》一书中所说,解放智力的“带宽”。
以上由北大考博辅导班搜集整理。985/211高校考博资料:考博参考书|考试科目|招生目录|分数线|报录比|招生简章|考博经验|考博笔记等,尽在教育!最后,考博预祝大家成功。
绪论
教学论是研究教学一般规律的科学,包括教学过程及其本质、教学目的与任务、教学原则、教师与学生、课程设置与教材、教学方法与形式、教学环境、教学评价与管理等。教学是一个实践过程,教学论就是从教学实践中总结、概括并上升为理论的科学体系。
第一节 教学的概念、地位和任务
1、教学的概念:就是指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
2、教学的地位:教学工作在整个学校教育系统中是特别重要地位。
3、教学的任务:包括思想品德的培养、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传授、技能技巧的获得、身心各种能力特别是智力、创新及实践能力的发展,以及健康的审美情趣乃至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完满个性的形成。第二节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
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在于探讨教学的本质与有关规律,寻求最优的教学途径与方法,以达到培养社会所需人才的目的。第三节 教学诸要素的系统分析
一、教学活动诸要素:(教学活动七要素:学生、目的、内容、方法、环境、反馈、教师)
1、教学活动是为谁而组织?学生是教学活动的根本因素;
2、为什么要组织教学活动?教学目的是教学活动必不可少的要素(不同层次、不同性质或方面的目的应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或结构,落实到学生身上);
3、教学目的凭借什么去完成?主要凭借教学内容或课程,这是教学活动中最有实质的因素,他指的是一定在知识、能力、思想与情感等方面内容组织的结构或体系。
4、教师怎样根据并运用课程教材来使学生学习,从而达成教学目的?方法(各种教学方法、教学艺术、教学手段和各种教学组织形式)
5、教学环境(时空条件就是有形的和无形的特定教学环境)。
6、反馈(教学是在教室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
7、教师(指的是教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个性修养、教师态度、教学能力)
二、教学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七要素之间的关系相互影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教学要素要围绕学生主体组织安排,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目的受社会发展和人本身的发展制约;教学的目的主要通过具体的课程与方法来实现;课程受制约于教学目的;方法受制约于课程,它是把课程的内容化为学生的知识、能力、思想、感情,从而达成教学目的而服务的,在方法的进程中受到教学环境客观条件的制约;教学环境受制约与外部环境(物质和精神,可控的和不可控的)分为有利的和不利的,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过程;教师和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教学环境。教学活动的反馈是师生双方主要围绕课程和方法表现出来的,主要是要靠教师有意识的捕捉来自学生方面的反馈(测验、考试、教学评价等)。教师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关键作用,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发挥它的主动性,收取最大的教学效果。教学论的研究方法(观察法、个案法、文献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实验法)第二章 过程论
第一节 教学过程的本质;第二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第三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 问题1: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 问题2: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问题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哪几个方面? 问题1:教学过程的实质和特点是什么?
教学过程的本质: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对人类已有知识经验的认识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形成和谐发展个性的交往实践活动的统一过程。
1、从认识方面来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认识世界的过程,教师根据教育目的、任务,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技巧,从而发展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
2、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学校教学活动是人类实践活动形式之一。教学活动是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地掌握知识、发展智能、树立一定的世界观、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教学过程的实质是人类认识过程的一种形式,必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掌握知识和促进自身社会化的实践活动,具有人类认识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同样表现在认识和交往实践两个方面:一是从认识方面来看,学生的认识对象、认识条件、认识任务均具有特殊性;二是从交往实践方面来看,交往实践交往的目的、实践环境、实践的方式方法具有特殊性。
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有四个:
1、教学的目的、任务和内容受制约于社会需要。由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制度所决定,同时受到 1
一定社会的生产力和科技文化发展状况的制约,再次特定社会的文化价值、民族心理起决定性作用。
2、教学与发展相互制约与促进。发展包括(身体、智力、非认知心理因素)。教学受制约与学生的发展水平,再次教学与发展可以相互促进。
3、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教与学是教学过程中最基本的关系。教与学各以对方的存在为自身存在的前提,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进。教师和教的活动起主导作用;教师的教以学生的主动学习为基础。
4、教学的效果取决于教学诸要素构成的合力。要正确运用“教学诸要素的合力”规律和“教学最优化”原则,主要靠教师全面了解实际情况,从客观条件出发,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和主观能动性,在各要素之间建立最佳联系产生最大合力收到最佳教学效果。问题2:怎样理解教学过程的理论基础?
教学论同许多科学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并受到这些学科的制约和影响,研究教学过程就必须了解与教学过程密切相关的科学: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心理学与生理学、社会学以及系统科学。
1、教学过程的认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科学的方法论,是我们认识教学过程的方法论。如果离开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就不可能正确理解教学过程的实质、特点和规律,就必然陷入唯心主义和机械主义的泥坑。
2、教学过程的心理学、生理学基础。教学过程实质上是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全面发展的过程。研究和组织教学过程就必须认识和掌握学生身心发展的机制、特点和规律。
3、教学过程的社会学基础。教学活动受制于特定社会背景,表现为教学过程知识存在的特殊社会结构和社会背景。社会学士教学过程研究的重要的理论基础。
4、教学过程的系统科学基础。系统科学即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系统科学本身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运用系统方法研究教学问题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现象、建立教学模式,从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的观点对教学规律的研究具体化、深入化,还能得到更多的启发和认识。
此外,人类学、伦理学、美学、传播学、语言学等也为教学过程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思路和方法。教学论要对这些学科成果的借鉴、吸收、改造,发展和完善教学理论。问题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有哪几个方面?
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可以从四个方面来考察: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这其中相互紧密联系,交互重叠和渗透的统一整体。
1、知识传递功能。传授知识是形成技能,培养智能和发展个性的基础,是教学过程最基本的功能。在教学中,教师通过教材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间接经验。学生对教材的掌握,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学生掌握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到实践中去运用,学生获得的知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有生命。运用知识也就更深入、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扎实的巩固。
2、技能形成功能。形成技能的过程和传授知识的过程是统一的。技能和知识也是互为表里,互为依存,技能分智力技能和动作技能。在形成熟练的技能之后,可简化学生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技能的形成是有阶段性的,是从不熟练到熟练,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要求教育者在训练学生掌握各种技能时严格遵循循序渐进、稳步前进的原则。
3、智能培养功能。培养智能是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基础上,在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的统一过程中进行的,三者之间紧密联系,互相促进,互相依存着的统一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并不意味着自动的培养了智能,要培养学生的智能不仅要强调传授知识和形成技能,学生从探索中通过独立思考获得知识,在解决各种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的探索活动中运用已获得知识、技能,是培养智能的最好途径。
4、个性发展功能。传授知识、形成技能和培养智能,也就是发展个性的重要方面。每个学生在原有经验背景和生理条件的基础上形成独特的知识、技能和智能结构,成为个性发展的基础。学生个性的发展还取决于思想、品德、价值体系、情感、动机、态度、意志的培养。身体素质的健美,也是个性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过程对发展学生个性有着积极的影响作用。第三章 目的论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系统和层次;第二节 教学目标的分类;第三节 课堂教学中教学目标的设立 问题1: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 问题3:你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从哪里入手? 问题4: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 问题5:教学目标有哪些作用?怎样确定?
问题1:我国学校教育目的有哪些组成部分?它们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什么?
教学目的是学校中一切教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它指导和制约着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我国当前教育目的是: 2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学校教育目的一般认为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五个部分组成。
教学目的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是:教育的总目的是国家为整个学校系统制定的,对各种形式的教育和教学活动都有指导和制约作用。在教育总目的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教育又需确定更为具体的培养目标。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还可进一步划分为分阶段、分专业的培养目标系列。教育目的只有具体落实到教学活动中去才能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是通过一系列具体的教学目标落实到教学活动中,而教学目标总是以一定的课程内容为媒介的。因此,教学目标的确定与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紧密联系。具体的教学目标同时也是测量和评价教学质量的指标,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问题2:简评几种不同的教学目标分类方式?
我国教学论对教学目标的阐述是在“教学任务”下进行。包括三方面:第一,向学生传授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即“双基”;第二,发展学生的认识能力和体力;第二,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道德品质。这三方面的教学任务也就是我国对教学目标所作的初步分类。苏联教育家提出了三类教学目标:知识、技能和技巧。
明确提出教学目标分类的是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教学目标包括三个方面:“认知领域”(知识、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情感领域”(接受、反应、形成价值观念、组织价值体系、形成价值情绪)、“技能领域”(观察、模仿练习、适应)。问题3:你认为教学目标分类应从哪里入手?
教学目标的分类有多种着眼点和逻辑起点,应当多角度考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更加全面、完整和系统地认识我国学校的教学目标。在对教学的一般目标进行分类时,从以下三个维度展开:第一,是教育目标的组成部分(德智体美劳);第二,是通过教育教学所要形成的学生个性心理要素,包括:知识、智能(智力、能力、创作力)、价值(理智的、道德的、审美的)情意(情感、动机、态度、意志)和行为(动作技能、行为规范、行为习惯);第三,是各部分和要素的发展水平。着眼于这三个维度进行分类,可形成全面完整的三维立体结构,教育目的的各组成部分和作为教育教学结果的个性心理要素是统一的,“五育”中的每一育都包括知识、智能、价值和行为等主要个性心理要素。问题4: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
普通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一是在中小学阶段,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有一个怎样的规格要求,即培养目标;二是为了培养这样的人,就需要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规定各门课程的设置,提出课程目标。学校教学目标一般是由国家或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或在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下,由各级各类学校自行制定。问题4:你对中小学的基本教学目标有什么看法?
衡量教学目标是否合理,就要看该目标能否发挥应有的作用,合理的教学目标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教学活动产生最大成效。教学目标对教学活动的三种作用:指向作用(是通过影响人的注意而实现)、激励作用(激发学生观察特定对象的积极性)、标准作用(是否达到既定的目标是衡量教学效果的尺度)。要确保教学目标发挥三种作用,在确定教学目标是要遵循以下要求:一般目标和具体目标相结合;集体目标和个人目标相结合;目标难度要适中;目标要便于检测。第四章 原则论
第一节 教学原则概述;第二节 教学原则体系(上);第三节 教学原则体系(下)问题1: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问题2:教学原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问题3: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问题1:试述教学原则的含义及制定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
教学原则的含义: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任务,遵循教学过程的规律而指定的对教学的基本要求,是指导教学活动的一般原理。教学原则的基本依据:第一,教学原则是教学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教学原则是前人长期从事教学活动经验总结,它来自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第二,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研究和制定教学原则必须认识和了解教学规律,提出和阐明教学原则才有科学的依据,对教学实践工作才有指导作用);第三,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的的制约(人们在制定、解释、运用教学原则时,受到一定阶级思想的影响,因此,理论联系实际、启发创造和因材施教等原则体现了教育目的的基本要求,3
遵循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这一教育工作的根本方向)。问题2:教学原则的性质、特点和作用。
教学原则的性质:教学原则是一种规范性知识,或是一种策略性知识。它以一定的教学基本理论为指导,从整体和局部、过程和阶段结合上规范和指导教学活动,给教学活动方向、内容、任务、方法、评价等方面提供有效性策略。教学原则的特点:主观性与客观性;继承性与发展性;全面性与系统性;实用性与有效性。
教学原则的作用:教学原则作为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和教学规律的具体体现,对教学工作具有指导性作用。教学原则有很强的实践性,而且具有坚实的理论依据,从教学规律的认识中得出指导教学实际工作的结论,提出有效的行动要求。问题3:对教学原则的体系加以评述。
教学原则的体系(九个原则):教学整体性原则;启发创造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序原则;师生协同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积累与熟练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
教学整体性原则:一是指教学所承担的任务具有整体性;二是指教学活动本身具有整体性。教学的整体性原则是由社会主义的教育目的决定的,它从根本上体现了教学必须坚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发展的教育这一总的方向。实施要求:实现思想性欲艺术性的统一;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启发创造性原则,是教学与发展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规律的反映。还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实施要求: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树立创新意识;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是指教学必须坚持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与统一,用理论分析实际,用实际验证理论,是学生从理论和实际结合中理解和掌握知识,并学会运用知识,从而解决教学中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学与用的矛盾关系。实施要求:加强基本理论和知识的教学;根据学科内容、任务及学生的特点,正确、恰当地联系实际;采取多种有效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教学内容要重视乡土教材的补充。
有序原则:是指教学工作要结合学科的逻辑结构和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情况,有次序、有步骤地进行,使受教育者能够有效的掌握系统的知识,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有序性原则是科学知识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学制约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反映。实施要求:把握好教学内容的序;抓好教学过程的序;抓好学生学习的序。
师生协同原则:是指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主导作用的同时,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教学过程完全处于师生协同活动、相互促进的状态之中,它的实质就是要处理好教学与学生、教与学的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相互影响与作用规律的反映。实施要求: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提高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生动活泼地进行教学,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进行平等的对话,促进师生间的交往。
因材施教原则: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是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实施要求: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积累与熟练原则:是指教学应使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获得广博、深厚和牢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并进而使他们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达到熟练和运用自如的程度。积累与熟练原则是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学习和实践的需要提出来的,运用于各科教学之中,更要渗透到学生认识发展的各个方面。实施要求:教师讲授知识要清晰而深刻;帮助学生提高记忆效率(对学习材料的有效组织,让学生掌握记忆的方法和规律,抓好学生对知识的复习工作);多给学生练习和运用知识的机会。
反馈调节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得反馈信息,以便了解教与学的情况,调节和控制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率。反馈调节原则是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相互作用于影响规律的反映,教学活动是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双边活动。实施要求:教师要善于通过多渠道,及时地获得学生学习中的各种反馈信息;教师对获得的反馈信息要及时评价,并对教学活动作出恰当调节;培养学生自我反馈调节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教学最优化原则:是指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效果起制约作用的各种因素,实行综合控制,进行最优的教学,取得最优的教学 4
效果。教学最优化原则,主要依据教学效果取决于教学因素构成的合力这一规律提出来的。两个标准(效果和时间标准)。实施要求:综合地规划教学任务;全面地考虑教学中的各个因素;教和学的活动要紧密配合。
总结:综合以上九个教学原则得出结论:第一,教学原则之间相互联系。各项教学过程阶段相对应教学原则:提出教学任务(教学整体性原则;启发创造原则);确定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有序原则);运用教学方法(师生协同原则;因材施教原则);取得教学效果(积累与熟练原则;反馈调节原则;教学最优化原则)。第二,发挥教学原则的整体性作用;第三,结合实际运用教学原则。第五章 主体论
第一节 师生双方的地位与关系;第二节 学生;第三节 教师 问题1:如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问题2: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的关系。问题3: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问题4: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培养。问题5: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问题6: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具备哪些品质。
问题1:如何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的。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第一,教师的职业特征决定了他在教学过程中的导向和组织作用。教师最根本的职责就是教书育人。成功的教学活动也必须由教师来设计、组织和实施;第二,教师的素养使之有可能在教学中发挥导向和组织作用。受过专门训练并有强烈社会责任感的教师,是能够第三,教师导向组织作用的具体表现(三方面:教师根据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原理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教师通过向学生提出反映社会要求的种种教学目标,并使之接收这些要求而把学生的学习有效地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从而推动教学活动发展;教师通过直接或间接地为学生提供帮助而提高学习效率)。
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第一,可教性是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可教性是人都根本特征之一,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地位或身份首先是教学的对象,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首要角色。第二,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作为教学对象的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接受教育影响时并不是消极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学生是以积极主动的学习参与并推动教学活动,学生的主动学习便构成了与教师的教并行且相互依存的另一个活动体系。问题2:教学过程中的教和学的关系:
教与学这两种活动体系各有特点但又相互依存,统一存在于动态的教学过程中,二者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双向关系,二者关系本质则是主导与主动的关系(教为主导、学要主动反映了教学的基本规律;“教为主导”的着眼点是“学要主动”;教为主导,学要主动的前提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特点的认识)。
关于学生的基本观念:“学生是人”;“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学生是以学习、接受教育为主要任务的人”、“学生是未来社会的主人”。问题3:影响学生学习的认知因素:
1,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学习准备。认知发展一般指与知识技能和智力有关的发展方向。认知发展水平是指学生的一般认知能量或认知功能作用的方式,它随学生年龄和经验变化而不同。在教学中把握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分为三种(记忆、理解、思考认知水平)。所谓学习的准备性是指学生在从事新的学习活动时,他原有的知识水平和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材料的适合性。学习可分为认知、情感的和运动技能。2,学生的认知结构与认知结构变量。所谓认知结构,广义是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和组织。狭义是学习者在某一特殊领域内的观念的内容和组织。认知结构变量是指学生的认知结构在内容和组织方面的特点。3,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其培养。自学是人类社会所必须具备的一种学习能力。学生的自学能力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综合学习能力,它包括良好的自我意识和自我评价能力,对自己认识过程本身的认知能力,对各种反馈信息的识别和对学习方法的调节能力,还有良好的非认知因素。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教师要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原认知能力(是指对认知活动的自我调节和管理技巧,即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培养学生查阅资料、工具书的习惯。问题4:学生学习的非认知因素及其培养。
5
非认知因素它包括认知因素以外的影响认知过程的一切心理因素。学生的学习活动不是一个孤立的认知活动,心理是整体的发生作用,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包括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有认知的活动,也有动机、情感、意志及人格特征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
非认知因素的核心是学习动机的培养。非认知因素是学习过程的控制系统,而动机是核心。教师可以通过适当的方法培养和激发学习兴趣和意志品质,在动机的培养中得到改善。动机在学习过程中有三种作用:指引方向,集中注意,增加活力。学习动机就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内部动力。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动机是学习的必要条件。在教学过程中应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第一,通过学习目的的教育,是学生认识到学习的意义。明确学习的意义和作用,特别是培养学生长远的间接的学习动机。第二,唤起学生的认知兴趣,引起学生学习的需要和兴趣。在学习中的内驱力是学习的强有力的内部因素,内驱力是一种指向学习任务的动机,由好奇心、探究倾向等心理因素。第三,提高学生的志向水平。志向是指一个人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对自己奋斗目标持有较稳定的抱负和期望。第四,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新颖性。在教学中以丰富有趣、逻辑性系统性很强的内容以及生动的教学方法来吸引学生。第五,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动机,避免频繁对学生进行有威胁性的考试与竞争。容易产生焦虑情绪,焦虑会抑制学业成就的提高,会影响学生良好人格的形成。问题5: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
集体是为了实现有公益价值的社会目标而严密组织起来的有纪律、有心理凝聚力的群体,它是群体发展到高级形式的特殊形态。集体对个人的影响主要是依靠集体的舆论、规范、风气、从众现象等发生的。在教学过程中要研究教学是如何通过集体而作用于个体的。集体对学生个体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集体中的合作与竞争对学习的影响;第二,集体的舆论与规范;第三,集体的凝聚力。
问题6:一个优秀的教师首要具备哪些品质。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也是影响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变量。教师的职责有多方面: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的榜样;学生的榜样;集体的领导者;人际关系的艺术家;心理治疗工作者;学者和学习者。教师的知识结构包括三个方面:专业知识,文化知识,教育科学知识。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必要的素养,主要包括:理解和运用教材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观察了解学生的能力;组织、管理和调控教学活动的能力;初步的教育科学研究的能力。
教学过程中的师生相互作用:教师的领导方式与学生的学习,领导方式中关于霍桑效应对教师领导的启示;教师的领导方式与班级气氛,班级气氛狭义指教师的领导方式造成的情绪气氛,广义包括班级中师生相互作用和班级中学生关系所形成的情绪气氛。教师对班级的领导方式有三种:权威式领导,放任式领导;民主式领导。第六章 课程论
第一节 课程的意义、地位和历史发展;第二节 课程编制的理论与方法;第三节 我国中小学课程和教材 问题1:什么是课程,它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 问题2:如何处理课程编制的几个理论问题。问题3: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问题4:简述课程编制的步骤?
问题1:什么是课程,它与教学的关系是什么?
课程就是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内容的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种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过程。课程内容的选择要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是为实现学校教育的各项的服务的。而课程的内容又对教学过程有着直接的制约作用,教学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的选择,都要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程内容的性质和特点。课程所提出的内容和目标是教学活动前提,课程对教学目标、内容、活动方式和方法的规划和设计,即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教材中预定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教学活动。实现课程所规定的各项教学目标的过程。课程是教学的依据,也是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要素。问题2:如何处理课程编制的几个理论问题。
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系统知识是直接经验中积淀和升华的调理性知识,是对人类的全部经验的概况和总结。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都是辩证统一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社会实践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真正源泉。也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课程要以系统知识为主线,加强系统知识与直接经验的联系,使学生实现理论与实践,动脑与动手,系统知识与直接经 6
验的真正统一。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能:传授知识是教学的主要任务,课程要以一门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核心内容。发展智能最重要的是发展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的能力。吸收、保持、加工、和应用知识的能力,脱离开一定的知识,观察、记忆、想象和思维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统一要求与多样化:党和国家制定的教育方针集中体现了全社会对整个学校教育的统一要求,课程教材的编订必须以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为满足统一要求服务。由于我国幅员辽阔,人口众多各地区、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别大。学校编制课程必须适应地区和民族差异。学校课程还要适应每个学生的个别差异。“统一要求”和“多样化”都是多层次的。处理好对全体学生的统一的教育要求和学生个性多样化发展之间的关系,是课程论又一个关键问题。多样化的教育目标必须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和教材去实现,课程教材的多样化也有利于学校和教师发挥创造性。
显课程与潜课程:显课程就是在课程和教材中明确陈述的,并要在考试、测验中考核的正规教学内容和教育、教学目标。潜课程指那些难以预期的、伴随着正规教学内容而随机出现的、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式教育影响的内容(渗透在课程、教材、教学活动、班级气氛、人际关系、校园文化、家庭、社会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礼仪、信仰等社会心理学)。潜课程与显课程的目标一致,对显课程的教育影响有着积极的补充和促进作用。但是,潜课程与显课程的目标背道而驰,起到完全相反的教育作用。要处理好潜课程与显课程的关系,就应该在设计和编制课程。确定教学目标和考核标准时,充分考虑到潜课程的因素,尽可能把潜课程纳入有计划的教学内容中,使显课程和潜课程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发挥潜课程积极的教育影响,排除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问题3: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课程分为三个主要内容: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课程和职业课程。
课程结构是按一定标准选择和组织起来的课程内容所具有的各种内部关系,主要包括各类课程的比重,各门课程之间的联系、配合和相互渗透,以及课程内容的排列顺序。学科课程:也称分科课程,用自己的理论进一步加工和改造学科课程,巩固和加强学科地位。关联课程:一组互相密切联系和配合的学科被称为“关联课程”。融合课程:不仅是加强两门以上相邻学科的联系,而是把这些相邻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形成的新学科。广域课程:是合并数门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而形成的综合性课程。问题课程:即“核心课程”围绕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组织教学内容,称为“问题中心课程”。活动课程:也称“经验课程”是相对系统的学科知识,侧重学生的直接经验的课程。问题4:简述课程编制的步骤?
美国学者泰勒课程编制的四个步骤:确定教育目标;选择教育经验(内容);组织教育内容;评价教育效果。
美国课程学者塔巴提出课程编制的七个步骤:预测社会和学生的需要;提出教育目标;选择教育内容;组织教育内容;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确定评价的对象和方法。第七章 方法论
(一)——教学方法
第一节 教学方法的概念及其分类;第二节 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其基本要求;第三节 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第四节 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
问题1: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及其分类。问题2: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问题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问题4: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问题1: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及其分类。
教学方法的概念与意义:教学方法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的教与学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称。教学活动是双边性的,教的方法与学的方法相互联系与作用,教学方法有组织、逻辑和时空结构的。教学方法是教学过程整体结构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方法问题解决得好坏就成为能否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的关键。正确理解、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方法的分类:按照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分类(讲授法和学习法);按知识的来源分类(直观的方法、语言的方法、实践的方法);依据学生认识积极性和独立性的程度分类(图例讲解法、复现法、问题性讲述法、局部探索法、研究法); 7
按照教学活动的过程分类(组织认识活动方法、刺激和形成学习动机的方法、检查和自我检查的方法); 问题2:常用的教学方法及基本要求。
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是指通过教师运用口头语言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以及学生独立与读书面为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有讲授法(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谈话法(是教师和学生以口头语言问答的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讨论法(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以班或小组为单位,围绕教材的中心问题各抒己见,获得知识并巩固知识);读书指导法(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预读教科书的课外读物获得知识、养成良好读书习惯的教学方法)。基本要求:第一,科学地组织教学内容;第二,教师的语言要清晰、简练、准确、生动,并富有感染力;第三,善于设问解疑,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第四,恰当地配合和运用板书。
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通过对事物或直观教具的演示和组织教学性参观等,是学生利用各种感官直接感知客观事物或现象而获得知识的方法。包括演示法和参观法。基本要求:事先做好准备工作;引导学生有目的、有重点地进行观察;引导学生做好总结工作。
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是通过练习、实验、实习等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和完善知识、技能、技巧的方法。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基本要求:对学生实际训练的活动要进行精心设计和指导;调动学生实践的积极性;重视实际训练结果的总结和反馈。
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在教学中创设一定的情景,或利用一定教材内容和艺术形式,是学生通过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陶冶他们的性情,培养学生正确的态度、兴趣、理想和审美能力。基本要求:引起学生欣赏的动机和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情感反应;要注意学生在欣赏活动中的个别差异;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
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是指教师组织和引导学生通过独立的探究活动而获得的知识的方法。主要包括发现法,又称探索法、研究法。基本要求:依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确定探究发现的课题和过程;严密组织教学,积极引导学生的发现活动;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发现良好情境。问题3: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教学方法的选择:在实际教学时,教学方法的选择是影响教学质量的关键问题之一。教师必须科学地、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选择教学方法的依据:第一,依据教学的具体目的与任务;第二,依据教材内容的特点;第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条件;第五,依据各种教学方法的职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第六,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教学方法的运用:运用教学方法要树立完整的观点;运用教学方法必须坚持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要善于综合地、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取得最优化的教学效果。问题4: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趋势:现代化、心理学化、民主化合个性化。
教学方法改革与发展的特点:第一,心理科学的研究成果已成为现代教学方法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前提;第二,现代教学方法的发展与教学实验紧密结合;第三,以系统整体的观点研究教学方法理论;第四,注重教学方法在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学生非认知因素中职能作用的发挥;第五,把研究学生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第八章 方法论
(二)一一教学组织形式
笫一节 教学组织形式概说;笫二节 当代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笫三节 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问题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是什么? 问题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问题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问题4:教学的辅助形式与特殊形式。问题5:当代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问题6: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问题1:什么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是什么?
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活动中师生相互作用的结构形式。是师生的共同活动在人员、程序、时空关系上的组合形式。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意义:第一,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理论意义(教学组织形式是教学真正具体的落脚点,带有综合性、集 8
结性的性质,教学组织形式是否科学合理具有重要理论意义);第二,研究教学组织形式的实践意义(采用合理的、科学的教学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第三,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学工作有积极意义的理论依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形式具有能动性,教学组织形式被活动内容所决定,但反作用于活动内容,是活动内容有所改变并使教学活动发挥更大作用);第四,研究教学组织形式与推进素质教育(要使各种教学要素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方法、手段能够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实现最佳组合);第五,研究教学组织形式与实施创新教育(所有创新源于问题解决,为学生提供问题情景,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精神活动来发展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研究教学组织形式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展现自己的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
问题2: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古代学校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教学;集体教学的萌芽。
近、现代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贝尔—兰喀斯特制(也称“导师制”);道尔顿制;设计教学法;文纳特卡制。问题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班级授课制:由一定数量、年龄、文化程度的学生组成教学班,教师根据规定的课程。教学进度、教学时间表,对学生进行集体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也称课堂教学。班级授课制特点:学生固定;教师固定;内容固定;时间固定;场所固定。
班级授课制的优缺点:有利于提高教学工作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优势;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有利于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但是班级授课制也有局限性,这种教学组织形式面向班级,使用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要求和教学进度,不利于因材施教;教学领域主要局限于课堂,容易产生理论脱离实际的现象;不利于学生主动地学习。因此,还必须有其他教学组织形式给予补充,被垃圾授课制本身也要不断的改革和提高。班级授课制的类型和结构:
课的类型是根据教学任务而划分的种类。单一课(指一节课内主要完成一种教学任务的课)和综合科(又称混合课或复杂课,指一节课内要完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教学任务)。
课的结构是指课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进行的顺序和时间分配。其结构包括:组织教学;检查复习;学习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上课(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得当、组织得好,积极性高、教学效果好);布置、检查课外作业;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问题4:教学的辅助形式与特殊形式。
教学的辅助形式—现场教学,是指教师组织学生到生产现场或事件发生的场所进行教学的一种形式。现场教学仅是教学的一种辅助形式,不是主要形式,是否要进行现场教学,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来确定。
组织现场教学的要求:目的明确;要做好准备工作;做好现场的指导工作;做好现场教学的总结工作。
教学的特殊形式—复式教学,是一位教师在同一节课的时间里向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年级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复式教学适用于同级人数少,教师少,教学设备紧缺的农村、偏远山区。复式教学保留班级授课制的特征,教学是在教师的组织领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在预定的时间内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问题5:当代对教学组织形式的探索。
改革目标与基本策略:改革目标:第一,进一步完善班级授课制,实现以班级为基础的教学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其特点的教学活动形式和学习环境;第二,探索能最大限度利用现有技术手段的教学组织形式,提高教学活动效率;第三,寻求既不失集体影响又有个人独立探究的教学组织形式。基本策略:有的坚持以班级授课为基础,以新的组织形式弥补班级授课不足;有的主张彻底打破班级、年级界限,寻求全新的教学组织形式;有的主张教学形式的改革不应只局限于学生如何分班,而应从教师组织结构方面考虑,从学校全局的角度出发,发掘师资潜力,组成优化的教师集体,以提高教学的成效。
重视和改进班级授课制:改革班级授课制的空间和时间结构;改革班级授课制的过程;改革班级授课制中的个别化工作。教学组织形式向多样化、综合化方向发展:能力分组;不分级制(即按年龄分班与按能力分组结合制);选科制;特朗普制 9
称“灵活的课程表”;开放课堂;小队教学(协同教学)。
教学组织形式更加重视课外、校外活动:课外、校外活动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途径,是教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素质、个性、特长起到应有作用。
教学组织形式逐渐向个别化方向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是促进教学组织形式个别化的重要因素。问题6:国内外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
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变化规律:决定教学组织形式发展变化的社会历史条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教学手段的先进程度。教学组织形式改革的趋势:教学组织形式趋向灵活多样化;教学单位趋向合理化;教学组织形式的时空制约性越来越小。第九章 方法论
(三)——教学媒体
笫一节 教学媒体概述;笫二节 现代教学媒体 问题1: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问题2:如何选择现代教学媒体?
问题1: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
现代教学媒体是利用现代技术存储和传递教学信息的工具。由两个相互联系的要素构成:一是硬件(现代教学设备)二是软件。现代教学媒体的功能:再现功能;集成功能;交互功能;扩充功能;虚拟功能。现代教学媒体的作用:提高教学质量;增进教学效率;扩大教学规模。问题2:如何选择现代教学媒体?
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一般要求:教学上实用;内容上正确;形式上美观;制作上经济;手法上创新。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基本原则:最小代价原则;共同经验原则;多重刺激原则;抽象层次原则。现代教学媒体选择的方法:问卷选择法;流程图选择法;矩阵选择法; 第十章 教学环境论
笫一节 教学环境概述;笫二节 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笫三节 评价教学环境的原理与方法 笫四节 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问题1:什么是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问题2: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问题3:评价教学环境的原理与方法。问题4: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问题1:什么是教学环境?教学环境包括哪些主要内容?
教学环境是一种特殊的环境。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从学校教学工作角度来看,教学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教学活动场所、各种教学设施、校风班风和师生人际关系等。教学环境的主要内容:直接作用于教学活动并对教学活动效果发生重大影响的环境因素包括:
1、空气、温度、光线、声音、颜色、气味;
2、各种教学设施;
3、社会信息;
4、座位编排方式;
5、班级规模;
6、人际关系;
7、校风班风;
8、课堂教学气氛。
教学环境的特点与功能:特点:规范性;可控性;纯化性;教学性。功能:导向功能;凝聚功能;陶冶功能;激励功能;健康功能;美育功能。
问题2:教学环境对学生学习活动的影响?
教学环境是学生学习活动赖以进行的主要环境,影响有诸多方面:
第一,教学环境与学生的智力发展:学校教学环境是信息相对集中,知识相对密集的场所。教学环境在利用丰富的信息刺激学生大脑发育、促进智力的发展。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即是一个理想的信息刺激环境,它为智力的发展提供丰富良好的刺激,促进良好智力品质的形成。
第二,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表现为学习的需要、意向、愿望或 10
兴趣等形式。在教学活动中,学习动机通过发挥自身的指引方向、集中注意和增强活力等功能,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业成绩产生重要影响。
第三,教学环境与学生的课堂行为:课堂行为时学生学习过程中认知、情绪的外在表现。各种具体的教学环境都对学生的课堂行为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不同的教学环境可以导致不同的课堂行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意引导和培养健康的集体规范,对于有效控制学生课堂行为,提高教学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第四,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成绩:良好的校风可以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成绩,同时,班级规模与学生学习成绩之间的关系是紧密的。教学环境的各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活动施加着潜在而有力的影响,并与学生的学业成绩发生密切联系。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以使各种环境因素都成为积极推进学生学习活动的有利条件。问题3:评价教学环境的原理与方法。
评价教学环境的意义: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以及学生的智力发展、学习动机、学习结果、身心健康、思想品质和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发生着重要的影响。要使这些影响有利于促进学生健康和提高教学效率的发展就必须及时了解和把握教学环境的现状和发展变化的动态。因此,通过评价教学环境的有利因素,发现和控制各种不利因素,使教学环境经常保持一种良好状态,从而有效地促进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和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评价教学环境的维度:评价维度即评价者所选择的评价角度或评价的主要方面。具体包括:物质环境的完善程度;心理环境的健康程度;物质环境与心理环境的契合程度。教学环境的评价标准是用以评估衡量教学环境水平的具体规定。理想的学校心理环境的一般性评价标准:整个学校中洋溢着重知识、爱科学、讲文明的气氛;和谐融洽、平等民主的人际关系;良好的班级行为规范和班集体凝聚力。
评价教学环境的方法:选择适当的评价方法是有效地实施教学环境评价的关键。常用的评价教学环境的方法:
观察评价法:指评价者通过对教学环境的各个方面以及在环境中的各种事实的直接观察,客观地作出观察记录,以此作为评价资料对教学环境的状况作出分析评价。有两种:一般观察法和参与观察法。
问卷评价法:是教学环境评价中运用最广的评价方法,主要通过书面调查的形式获得评价资料,并据此作出相应的评价的评价判断。有以下几种:开放式问卷与封闭式问卷;单项问卷与综合问卷;
访谈评价法:是通过面对面的口头谈话获得评价资料,在此基础上进行评价分析。问题4:教学环境的调控与优化。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复杂的整体系统,它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产生着潜在的影响,对教学活动的进程和效果施加着系统干预。教学环境的优劣在某种程度上决定着教学活动的成效。
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依据:主要依据某些特定的要求,对教学环境的各种因素进行必要的选择、组合、控制和改善,撷取环境中各种有利因素,抑制、改变或消除各种不利的环境因素,实现教学环境的最佳状态,使教学环境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和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调控优化学校教学环境要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外部环境的变化;学校培养目标;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学校实际状况;教学情境的要求。
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原则:教育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实用性原则。
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策略:整体协调策略;增强特性策略;利用优势策略;筛选转释策略;自控自理策略。第十一章 反馈论
(一)——教学评价
笫一节 教学评价的基本理论;笫二节 教学评价的种类及各类评价的特点和用途; 笫三节 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笫四节 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 问题1: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主要过程和原则。问题2:教学评价的种类及各类评价的特点和用途。问题3: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问题4: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
问题1:教学评价的意义、功能、主要过程和原则。
教学评价的意义:教学评价是对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所进行的价值判断。教学过程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相统一的双边活动过程。教学评价既是对教师的教的态度、能力和效果做出的价值判断,也是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和学习成就上的 11
变化作出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功能:诊断(有效的教学取决于教师对学生的经验、能力、兴趣、动机和情感的了解,这种了解提出实现的学习目标,并操纵适当学习情境去帮助学生达到既定的目标基础);反馈(可使教师及时获得有关教学过程各个方面实施情况的信息,发现自己工作中的薄弱环节,并根据信息修正、调整或改进教学工作);定向(评价的标准和测验的内容能有效的反映学校或教学大纲对学生的要求并体现特定的学科代表性内容);证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价,可作为教育行政部门评价教师工作质量的依据和教育科学研究人员判定某个教学改革计划是否有效的依据);教学(教学过程中进行的各种考试或测验本身就是一种教学活动)。教学评价的五个功能,决定了它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合理设计和定期实施的测试和评价,才使教学成为一个有结构、系统的、循环往复不断提高的可控过程。
教学评价的主要过程:制定评价指标体系;收集评价资料;分析评价资料;进行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的方法:(具体指以上评价过程中建立的各种方法)
1、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的方法和步骤:确定教学评价的对象和评价所依据的目标;分解评价目标,确定各级各项指标及其权重;设计评价标准。
2、搜集评价资料的方法:常用的搜集教育、教学评价资料的方法有观察法、调查法(问卷法、个别访谈和重点组访谈)、测验法、个案法等。
3、分析评价资料的方法:教育、教学评价中应用较多的是描述统计中的平均数、标准差、标准分数、T分数等以及统计检验中的参数估计和统计检验,模糊综合评判法在教育评价中应用广泛。
4、价值判断的方法:分为绝对评价、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评价。对学习质量的评价和品德行为的评价以绝对评价为宜,对个别学生的评价用相对评价和个体内差异评价。教学评价的原则:方向性原则;科学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教育性原则。问题2:教学评价的种类及各类评价的特点和用途。
总结性评价:目的是给学生评定成绩,并为学生做证明或提供关于某个教学方案是否有效的证据。特点:总结性评价的目的是对学生在某个教程或某个重要部分上所取得的较大成果进行全面的确定,以便对学生成绩予以评定或为安置学生提供依据。总结性评价着眼于学生对某门课程整个内容的掌握,注重于测量学生达到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程度。总结性评价的概括性水平一般较高,考试或测验内容包括范围较广,每个题目都包括许多构成该课题的基本知识、技能和能力。用途:评定学生的成绩;预言学生在后续教程中成功的可能性;确定学生在后继教程中的学习起点;证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的程度和能力水平;对学生的学习提供反馈。
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为引导该项教学前进或使教学更为完美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结果的确定。特点:其目的主要是利用各种反馈改进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使教学在不断的测评、反馈、修正或改进过程中趋于完善,从而达到教学的终极目标。形成性评价侧重于教学改进和不断完善,是“前瞻式”的。用途:改进学生的学习;为学生的学习定步;强化学生的学习;给教师提供反馈。
诊断性评价:诊断在教学工作是非常有必要的,了解学生的手段之一就是对学生进行诊断性测试,帮助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和困难范围内获得最大进步。用途: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妨碍学生学习的原因。确定学生的入学准备程度;决定对学生的适当安置;辨识造成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问题3: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教师的教学工作评价的内容: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对教师的教学工作进行评价是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最主要的方面是教学态度的评价、教学能力的评价和教学效果的评价。第一,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目标要全面;教学目标要具体;第二,教学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是否合理;第三,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恰当。第四,教学结构是否优化;第五,教学基本功是否扎实;第六,教学效果是否良好。
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方法: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结合。通过听课、评课的方式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进行评价。通过问卷调查对学生的学习水平进行系统测验等定量的方法对教师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问题4: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通过学习质量的评价,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促进学生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为教师的教学提供教学反馈信息,用于及时的改进教学。
学习质量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1、学业成就评价:广义上是学业成就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学习活动所获得的各方面的成果,具体包括知识的掌握、智能的发展和个性心理品质的形成。狭义上是指学业成就主要是学生在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学 12
习成绩。方法:主要手段是进行学业成就测验,通过对测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结合运用观察法和谈话法获得的资料,对学生的知识掌握和智能发展情况进行价值判断,作出结论。
2、学生的个性心理品质评价:是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学生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目标,通过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以认知能力为核心的多种能力,而且要形成他们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首先,对学生个性发展进行评价是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和教育价值的重要手段。其次,非智力因素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内容与方法:在教学实际中,主要依靠教师的日常观察、谈话及调查等方式来了解学生的个性心理状况和发展变化。要做到有目的、有计划、在自然状态下对学生的学习行为和表现的观察和了解;要做好观察的记录和分析;要注意保持评价标准的一致性。第十二章 反馈论
(二)——教学管理
笫一节 教学管理的意义;笫二节 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笫三节 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笫四节 教学管理的措施 问题1:教学管理的基本含义。问题2:教学管理的积极作用。
问题3:教学科学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问题4: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问题5: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问题6:教学管理的措施。问题1:教学管理的基本含义。
教学管理是以教学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实现的活动。教学活动本身是一个多结构、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活动。教学管理的根本出发点,只能适应这种客观事实,对于教学目的、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评估以及由上述因素而形成的教学质量等进行全面管理。只有充分发挥各个教学环节的智能作用,理顺教学过程中各种内在的和外部的关系,才有可能实现教学管理活动的科学化,以取得教学质量的最佳效果。
问题2:教学管理的积极作用。
第一,教学的科学管理,有利于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建立正常的稳定的教学秩序是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也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教学的科学管理要求为教学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首先创造一个稳定、协调、富有活力的教学秩序;其次要以素质教育为导向,正确处理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关系,把培养目标落实到教学计划所要求的各门学科之中,这是建立稳定教学秩序的内部因素,再次要切实做好教学过程的组织工作,即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协调教学的各个环节,理顺关系,统筹安排,这是稳定教学秩序的外部因素。教学过程的任何一个环节失调或受到干扰,都会直接造成紊乱,影响全局,破坏正常的教学秩序。
第二,教学的科学管理,有利于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既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教学的组织管理者。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上,都要注意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与创造性。教学管理要十分重视和珍惜教师的积极性,一要加强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他们的荣誉感和责任心;二要善于激励教师献身教育事业,为他们提高学习业务知识和发展业务能力的条件。
第三,教学的科学管理,有利于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教学管理要取得最佳效果,重视和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是至关重要的问题。注重教学管理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树立主人翁的责任感,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意识与作用只能在自我教育的过程中逐步体现出来。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教学管理之所以重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正是在于提高学生参与管理的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使他们解脱“被管理”的精神状态,成为教学管理全过程的积极参加者。问题3:教学科学管理发展的基本趋势。
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教学分析的数量化;教学管理标准规范化;教学管理目标系列化;教学管理实践程序化。问题4: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
根据教学管理的总体目标要求,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依据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遵循教学工作的客观规律,运用现 13
代管理科学的原则与方法,协调组织教学活动的各种因素,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以完成教学计划与教学大纲所规定的教育目标。第一,科学地组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工作效率;第二,制定与实施教学管理规章制度,保证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第三,建立有效的教学指挥系统,充分发挥教学管理的原则作用;第四,掌握教学工作特点,提高教师对教学工作管理的参与意识。第五,坚持以教学为中心,全面提高教学质量。问题5: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
教学管理的任务是通过教学管理的内容实现的。教学管理任务具有指向性、目标性和依据性特点,而教学管理内容则只有实践性、可行性和应变性特点。教学管理的任务与内容,相互依存,彼此关联,形成教学管理的正常运转过程。教学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教学工作的计划管理:就是运用学校制定的具体计划去统管教学的全过程,是对各层次的教学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通过计划实施、调节控制、检查督促和总结提高的管理过程。按其管理职能的层次来分:全校教学工作计划的管理、教研组工作计划的管理、学科教学进度计划的管理。
第二,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管理:教学过程的主要环节,以课堂教学来说,包括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的管理;作业布置与批改;辅导与单元复习;考试与成绩评定等。
第三,学生学习过程的检查管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于能力,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加强学习过程的管理,检查学习的各个主要环节;开展课外活动,扩大学习过程管理渠道。
第四,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搞好教学管理的工作都是为了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实际教学质量检查管理的目的,就是在于了解教学质量指标贯彻落实情况,将检查获得的反馈信息进行分析,及时判断教学工作效果,不断协调、控制和完善教学质量管理的程序。问题6:教学管理的措施。
是保证教学管理工作正常运转的重要环节,也是教学管理职能机构发挥作用的行政手段。
教务行政管理工作的基本要求:既有教学管理全过程的序列,又有德智体全面管理的内涵:既组织、指挥、协调教学活动,又提供条件,创造环境为教学工作服务,;既要承担大量的教学事务工作,又要根据教学规律进行一定的调查研究工作,不断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做好教务行政管理工作,是保证学校教学秩序稳定、提高教学质量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教务行政管理要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教务行政管理要为教学工作提供信息、积累资料;建设一支稳定的教务行政管理干部队伍。第十三章 余论——中外教学论研究及实验的现状及展望
笫一节 当代国外教学发展的趋势;笫二节 我国近年来的教学研究与实验;笫三节 现代教学论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问题1:当代国外教学论发展的背景。问题2:当代国外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问题3:现代教学论所面临的几个问题。问题1:当代国外教学论发展的背景: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向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国际间的竞争形势,加速了教育改革的步伐;对人类自身的认识的加深,促进了教学论研究的深入。
问题2:当代国外教学理论发展的主要趋势:
第一,对教学任务的理解更加全面,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 第二,重视教材的改革与研究,教学内容日益结构化; 第三,重视教学活动的最优设计,教学过程日益“工艺化”; 第四,教学的技术基础逐步扩大,教学媒体日益现代化;
第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改革中,教学理论日益心理学化; 第六,各派教学理论呈现出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动向。问题3:现代教学论所面临的几个问题
第一,教学论理性反思与重建:现代教学论的限界,将是现实的描述和理论升华与未来的设计和目标达成之间的一种谐调。即现代教学论必须以宏大的社会和教育以往的历史为背景,以现实的教育教学的要求为基础,以未来的目标为归宿而进行高 14
度的抽象与概括。
第二,现代教学论的基本精神:素质教育;终生教育;学习化社会;学会学习;主体性;创造性。
第三,面向学习化社会的现代教学论发展:“学会学习”为核心的教学目的观;“主体自觉”为理念的教学过程观;“参与创造”为宗旨的师生观;“科学与价值”并重的大课程观;“方法与手段”组合的现代技术观。
牡丹江师范学院期末考试试题库 名词解释
1、教学:是指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
2、教学原则:教学原则是人们根据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
3、教学方法:是为实现既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共同活动的方式、手段、办法的总称。
4、教学组织形式:就是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学各要素在一定的教学理念指导下组合起来开展活动的结构形式。
5、个别教学: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这是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施教的一种形式。个别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它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因而教学效率不高。
6、单一课:是在一节课内主要完成教学单元过程某一特定阶段的任务,通常的分类及名称有传授新知识课、巩固知识课、培养技能课、检查知识课。
7、综合课:是指在一节课内完成教学单元过程两个或两个以上或全部教学阶段任务。
8、教学媒体:以传递教学信息为最终目的的媒体被称为教学媒体。教学媒体用于教学信息从信息源到学习者之间的传递,具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
9、教学环境:就是学校教学活动所必需的诸客观条件和力量的综合,它是按照发展人的身心这种特殊需要而组织起来的育人环境。
10、教学评价:主要指依据一定的客观标准,通过各种测量和相关资料的收集,对教学活动及其效果进行客观衡量和科学判定的系统过程。
11、总结性评价:总结性评价一般指在课程或一个教学阶段结束后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评定。
12、形成性评价:指在教学进行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测定。
13、诊断性评价:指为查明学生的学习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实施的测定。
14、常模参照评价:是以个体的成绩与同一团体的平均成绩或常模相互比较,从而确定其成绩的适当等级的评价方法。
15、课堂教学节奏: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可比成分在时间上以一定的次序有规律地交替出现的形式。简答题
1、简答现代教学过程应该哪几个个基本环节。
(1)激发学习动机、(2)感知教学材料、(3)理解教学材料(4)巩固知识经验、(5)运用知识经验、(6)教学效果测评
2、教学目标设计与确定的步骤和方法(1)目标分解(2)任务分析(3)起点确定
3、教学过程的基本功能促进个体发展的功能
(1)知识传递功能(2)技能形成功能3)智能培养功能(4)个性发展功能
4、教学规律、教学原理、教学原则、教学规则的关系
教学规律是客观的,教学原理虽然是客观的,但带有主观性,教学原则必须有客观基础,但它是人们主观制定的。教学原则是借助于一定的教学规则来实现的。
5、简答教学原则的依据。
(1)教学原则是教学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2)教学原则是教学规律的反映(3)教学原则受到教学目标的制约
6、简答教学原则的性质和特点
(1)继承性:(2)发展性:(3)多样性:(4)统一性:(5)层次性:
7、简答教师中心论的基本观点。
(1)教师是社会的代表(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3)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教师是中心;课本是中心;课堂是中心。(4)重视知识的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15
8、简答学生中心论的基本观点。
(1)儿童是社会的未来(2)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3)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4)重视能力培养、学法和教学过程(5)注意和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整合
9、简答教师的教学能力
(1)教学认知能力(2)教学设计能力(3)教学调控能力(4)教学评价能力(5)语言表达能力(6)运用教学技术手段能力(7)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能力
10、简答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1)教学的目标、任务(2)教材内容(3)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4)教师的素养条件(5)学校的设备条件和教学时间
11、简答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12、简答个别教学的优缺点.是教师分别对个别学生进行教学的形式。这是最早的教学组织形式。是对学生进行个别施教的一种形式。个别教学由于其自身的弱点,它难以完成系统化、程序化传授知识的任务,因而教学效率不高。
13、简答教学环境构成要素。
(1)教室物理环境(2)各种教学设施(3)社会信息(4)座位编排方式(5)班级规模(6)人际关系(7)校风班风(8)课堂教学气氛
14、简答教学环境功能。
(1)导向功能(2)凝聚功能(3)陶冶功能(4)激励功能(5)健康功能(6)美育功能
15、简答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依据。
(1)外部环境的变化(2)学校培养目标(3)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4)学校实际状况(5)教学情境的要求
16、简答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原则。
(1)教育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实用性原则
17、简答调控优化教学环境的策略。
(1)整体协调策略。(2)增强特性策略。(3)利用优势策略。(4)筛选转释策略。(5)自控自理策略。
18、简答教学评价的作用。
(1)检验教学效果。(2)诊断教学问题。(3)提供反馈信息。(4)引导教学方向。(5)调控教学进程。
19、简答教学评价的原则。
(1)方向性原则(2)科学性原则(3)客观性原则(4)整体性原则(5)目的性原则(6)可行性原则(7)评价和指导相结合原则(8)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原则 20、简答教学评价的程序。
(1)评价的准备;(2)评价的实施;3)评价结果的分析处理;(4)撰写教学评价报告。
21、简答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1)课堂教学目标(2)课堂教学准备(3)课堂教学内容(4)课堂教学艺术(5)课堂教学效果评价
22、简答课堂教学艺术评价的主要内容有哪几方面。(1)看教师对教法的选择是否合理、有独到之处。(2)看教师对课堂教学结构的设计是否合理、是否科学。(3)看教师的素养和教学基本功。(4)看课堂气氛。
23、简答课堂管理的功能。
(1)助长功能 2)维持功能3)致弱功能
16
24、简答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
(1)教学设计的质量(2)教师的领导作风(3)班级规模4)定型的期望5)班集体的性质
25、在教学论学科发展过程中突现哪些特征?
1)教学论学科的分化与综合。(2)教学论学科的技术化。(3)教学论学科的心理学化。(4)教学论学科的主体化。论述题:(每小题15分,共225分)
1、论述教学过程本质。
(1)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
首先,把教学过程看作一种认识过程,这才把握了它的根本和整体。
其次,把教学过程看作一种认识过程,不仅科学地说明了事实,而且具有重大方法论意义。再次,要克服对教学认识的简单化理解(2)教学认识过程的特殊性
首先,教学是个体认识,不同于人类历史总认识。
其次,学生这个个体认识,不仅不同于人类历史认识,而且又不同于其他个体的认识。这种认识便具有了三个基本特点:间接性、有领导、有教育性。
2、论述教学中教师起主导作用的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1)教师起主导作用是因为教学的方向、内容、方法、进程、结果和质量等都是由教师决定和负责。
(2)教师可以把外部环境和教育对学生提出的要求和提供的条件,集中起来发挥影响。在教学中,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是辩证的统一。
3、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发挥学生自觉性、积极性和主动性?(1)要承认学生的主体地位。(2)领导过程不应是径直的。(3)领导的形式是变化多样的。
4、论述教学目标设计和确定的基本要求。
1)系统化---用系统的方法来设计和确定教学目标。
第一,从教学目标及其设计的关系看,我们要把握我国整个教育目的的系统性。
第二,从教学目标及其设计的背景看,教学目标设计时要综合考虑和分析教育教学系统的各要素。
第三,从教学目标及其设计在教学设计中的地位来看,必须把教学目标设计作为教学设计过程的一个要素来看待。(2)具体化---教学目标的表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避免含糊不清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表述。(3)层次化 从纵向来看,从横向来看,5、论述因材施教原则。
(1)涵义:是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实际上出发,根据不同对象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各自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
(2)依据:是教学受制约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这一规律的反映。它是教育与教育者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在教学工作上的反映,也是长期教学实践中行之有效的经验总结。(3)要求:
首先,深入细致地研究和了解学生 其次,把因材施教与统一要求结合起来 再次,正确对待学生的个别差异
最后,针对学生个性特点,采取不同的具体措施
6、论述教学整体性原则。(1)实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2)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3)实现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及培养非认知因素相统一(4)实现身心发展的统一
17
(5)实现教学诸要素的有机配合
7、论述启发创造原则。
(1)涵义:启发创造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的同时,充分发展自己的创造性能力与创造性人格。(2)依据:它反映了学生的认识规律性,符合了事物发展内外因辩证关系。(3)要求:
首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其次,全面规划教学任务,培养思维能力 再次,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最后,发扬教学民主
8、论述班级授课制的基本特征。(1)按年龄和知识水平将学生编班
(2)把教学内容按学科和学年分解为小的教学单元——课。
(3)教学在规定的课时内进行
(4)教学场所较为固定
9、论述班级授课制的优点。
(1)有利于大面积培养人才,扩大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优势,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促进学生个性健康的发展和学生的社会化进程(4)有利于科学文化知识的传授,确保学生获得系统的连贯的知识,保证教学质量
(5)有利于进行教学管理和教学检查
10、论述班级授课制的缺点。
(1)学生的独立性与自主性受到很大限制
(2)学生主要是接受性学习,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教学内容固定化、程序化,不能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脱离学生的现实生活
(4)教学时间和教学内容预先设计,不能及时吸纳一些新的必要的科学成果
(5)不能很好地照顾学生个性的发展
11、论述教师的素养和教学基本功。
(1)文化知识素质(2)思想道德素质(3)能力素质(4)个性品质素质(5)看课堂气氛。
12、论述影响课堂管理的主要因素
(1)教学设计的质量(2)教师的领导作风(3)班级规模(4)定型的期望(5)班集体的性质
13、论述教师中心论。历史渊源 理论基础
教师中心论的基本观点(1)教师是社会的代表
(2)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3)教学过程的“老三中心”
首先,这种理论认为,在教学要素的结构中,教师处于决定和支配其他要素的中心 地位。
其次,这种理论认为,文化是繁杂的、是良莠参半的,必须经过慎重选择,选择出少而精的内容,才适合作为教育内容。再次,教育内容一旦圈定在已有的文化范围内,就必然局限于已有的间接经验。(4)重视知识的传授、教法和教学结果
14、论述学生中心论。答案:历史渊源 理论基础
18
学生中心论的基本观点(1)儿童是社会的未来
(2)学生发展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3)教学过程的“新三中心”(4)重视能力培养、学法和教学过程
(5)注意和重视学生的认知需要和情感需要整合
15、论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1)学生是教学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可教性是学生作为教育对象的身心基础,能动性是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首要特征(2)教师是教育者,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考博】推荐阅读:
马克思06-13
马克思论文07-27
马克思简介09-15
读书报告马克思课06-04
马克思 读后感10-04
《马克思主义哲学》心得07-20
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11-18
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doc_-_马克思主义五观教育05-28
马克思哲学原理的论文05-31
马克思公益实践活动总结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