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精选8篇)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1.生产力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决定性影响2.生产力标准:是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作为评价一切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是广义上理解的马克思主义。包括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思想理论,也包括经列宁对其继承和发展,推进到新的阶段,并由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进一步丰富发展,即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狭义,马恩创立基本理论和观点构成思想体系。广义,不仅指马恩创立基本理论、观点和学说体系,也包括继承者对它发展,即实践中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诞生19世纪40年代于欧洲,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基础上,阐明由资本主义转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客观规律,阐明无产阶级彻底解放历史使命,使空想成为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立场,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目标,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理论品格,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社会理想,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
在实践基础上科学和革命性高度统一,是马主本质特征,马主强大生命力根源。重要性:1.马主永远是认识和改造世界思想武器;2.马主是推进人全面发展的科学指导;3.在理论实践结合中学习运用马主(以科学态度对待马主、要全在面准确上下功夫、与对重大社会实际问题思考结合、要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结合起来)。
哲学第一基本问题:物质意识何为世界本源,谁是第一性。唯物主义:古代朴素、近代形而上学、辩证唯物主义;唯心主义:主、客观唯心主义。哲学第二: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问题。可知论:物质和意识有同一性,主张世界是可认识。荀子不可知论:(休谟、康德)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世界是统一于物质的多样性世界。
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所作的最高的哲学概括。三方面:物质是哲学范畴;物质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为人的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物质范畴意义:第一,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第二,确立了哲学的物质概念,克服了把物质的具体形态及其结构、属性同物质本身混为一谈的片面性和局限性。第三,它肯定物质能够为意识所反映,具有可知性,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实践,人们有目的地探索和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活动。特征:客观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形式:物质生产劳动实践,处理社会关系实践,科学实验。对人的决定性意义:人与动物区别开来的基础,人的自觉能动性集中表现,人的现实社会关系基础。社会生活实践性:形成人类社会关系的基础、构成了人类社会生活基本领域、实践是社会发展动力。
联系:指不同事物、现象和过程之间及其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特点:普遍性,多样性,客观性,条件性,系统性。
运动:一切事物和现象变化及过程的哲学范畴。是物质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发展:前进上升性运动。实质:新事物产生和旧事物灭亡。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作用:第一,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第二,使矛盾双方相互吸收有利于自己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促进中各自得到发展。第三,规定事物发展基本趋向,为矛盾双方相互转化提供由此达彼的桥梁。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第一,促进了矛盾双方力量对比变化,造成双方力量发展不平衡,由此推动事物发展,并为质变作准备。第二,相互排斥促成旧矛盾统一体破裂和新矛盾统一体建立,从而使事物由旧质发展为新质。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相互关系:共性与个性的关系,第一,相互区别,不可混同。第二,相互联结,不可分割。第三,相互转化,讲究条件。
矛盾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永恒发展的内在动力。质量互变规律揭示的是事物状态和形式变化中的对立统一关系,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是事物发展道路与方向中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用联系观点看问题:首先,坚持联系普遍性,在事物全面联系中完整地把握事物。其次,注意联系特殊性,抓住事物内部、本质和必然联系。最后,必须摒除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用发展观点:首先,把一切事物看成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其次,树立长远观点。最后,认清事物发展总趋势是前进、上升的。
坚持对立统一规律,掌握矛盾分析方法,具体解决实际问题。一分为二地看问题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的统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规律,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质必然稳定的联系。根本特点,客观性。自然:自然现象固有的本质必然稳定联系。社会:人们活动表现出社会生活过程中各现象间本质必然稳定联系。区别:存在领域和作用对象不同。起作用条件和方式不同。
意识本质,人脑对客观存在反映。能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艺术活动具有选择性和创造性;意识活动对客观世界具有改造作用;意识通过对自身的反思和实践活动,能够指导、控制、改造人自身。
主观能动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认识和尊重客观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唯物辩证法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1.唯物辩证法是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的统一;2.唯物辩证法坚持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看问题;3.唯物辩证把矛盾分析方法作为把握世界的根本方法(坚持一分为
二、坚持在矛盾的统一中把握对立,对立中把握统一、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创新思维的辩证特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1.创新思维是理性思维与非理性思维的辩证统一;2.创新思维是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辩证统一;3.创新思维是收敛思维与发散思维的辩证统一。
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什么?如何确立?实践之所以能够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时间的特点决定的。1.真理的本性在于主观同客观相符合。检验人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实际上就是检验认识是否同客观相符合。2.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的特征,而唯一具有这一特点的就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时间作为有目的、有意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它是主观见于客观的东西,是沟通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实践对认识决定性作用:第一,是认识来源。第二,是认识发展动力。实践变化发展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进行探索和研究。也不断提供新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还改造了人主观世界,锻炼提高人认识能力。第三,是认识目的。第四,是认识的检验标准。
认识主体在实践中反映客体能动性表现:主体反映的主动性,目的性,创造性。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形式,初级阶级。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头脑思维活动得到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高级阶段。辩证关系:相互依赖,渗透。
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要性和重要性,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为什么说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意义更重大?1.他实现了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转变。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指导改造客观事实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实现认识世界的根本目的。2.他实现了对理性认识的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用于指导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才能使已经获得的理性认识中正确得到验证,错误被否定,不完善的获得进一步的补充与发展。
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认识同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客观性,绝对性,相对性。
真理绝对性与真理相对性关系对立统一,首先,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其次,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真理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符合。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标准。实践具有普遍和直接现实性优点。改造世界现实的结果
价值,作为哲学的范畴,价值是指主体和客体之间一种特定的关系,即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益关系。主体性,客观性。
真理与价值的关系: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任何成功的实践都必然是以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为前提的。真理与价值在实践认识活动的运
动和发展中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真理和价值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在实践基础上达到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要求:把客观存在事物作为观察处理问题根本出发点。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做到实事求是。在当代中国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出发。自由与必然是辩证统一:恩格斯:“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目的服务。无论对外部自然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规律来说,都是一样”。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活动,是认识必然、争取自由过程,是不断地从必然走向自由王国。
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社会存在三大构成要素: 生产方式,自然环境,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映,即社会物质生活及其过程的反映,分两层次: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心理是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一种自发、不定型的意识,如风俗、习惯。社会意识形式是反映社会存在的较自觉、定型化的意识,如艺术、道德。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决定,能动的反作用。决定表现: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前提基础,社会存在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变革,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发展而发展。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表现:第一,各自的发展不完全相同。第二,社会意识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第三,社会意识各形式间相互制约影响渗透。第四,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决定,反作用,生产关系要适合生产力状况。其矛盾你运动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两者的辩证统一,体现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经济基础是同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总和。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的复杂体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统一:决定产生和性质,变化发展。反作用,服务方向上保自己排异己,服务方式上对社会生活进行控制,服务效果上促进、破坏作用。
生产力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决定性影响,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生产力标准,就是用是否有利于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是否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作为评价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
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直接动力。对阶级社会发展推动作用,首先,突出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质变过程中。(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其次,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内部发展的量变过程中,即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社会革命是革命阶级为改变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而进行的政治斗争,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形式。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改革在保持社会根本制度不变前提下,对社会制度的实现形式或某些环节和方面进行的变革,是社会发展中的量变或部分质变。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作用,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科学论断。科学技术具有两重性 有利: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 不利:1.由于对自然规律和人与自然关系认识不够,或缺乏对科学技术消极后果的强有力的控制手段而产生的(破坏生态平衡);2.科学技术有时表现为异己的、敌对的和统治的权力(入侵他国)人民群众: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社会成员的大多数。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主体。
唯物史观,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是马主政党的群众观点和路线的理论基础。1.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产劳动是社会赖以生存的基础,是人们进行其他一切活动的前提。没有劳动群众进行的生产劳动,就没有不断发展变化的历史。)2.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杰出人物的所有创造性活动都不可能脱离广大群众的社会实践)3.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里,生产关系的变革、上层建筑的革新、整个社会制度的新旧交替,都是人民群众共同斗争的结果。)
杰出人物的历史功绩:加速作用,重大历史事件策划者和指挥者。社会变革和稳定发展理论创新者。先进生产力主要开拓者。国家建设和民族振兴领导者。
以人为本科学内涵:人:最广大人民群众。本,出发点落脚点,根立利益。根本含义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国内广大人民群众。
群众观点:就是坚定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群众路线是在群众观点指导下形成的,是群众观点在实际工作中的贯彻运用。
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发挥历史作用条件:1.社会变革对某方面人才的特别需要。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所谓时势造英雄(1.客观上,社会发展遇到了难以解决的重大问题,迫切需要有卓越才能的人指点迷津或带领群众前进,是历史的必然选择。2.主观上,杰出人物本身具备了比别人更为优秀、更为卓越的才干,或者说他某方面的才能更为适合当时的时势需要。)2.杰出人物的思想、理论必须受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任何一个人,脱离人民群众,就会成为孤家寡人,一事无成。商品及其内在矛盾: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意义:1.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扬弃了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为剩余价值论的创立奠定了基础;2.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揭示了商品经济的一般规律,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导。
资本原始积累,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使用价值(具体劳动)是商品自然属性,反映人与自然关系,价值(抽象劳动)是商品社会属性,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社会关系。只有通过交换,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内在矛盾才能得到解决。
商品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使用价值量成正比,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成反比,同一定时期内的社会价值总量无关。
价值规律基本内容和要求: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等价交换。
价值规律表现:价格以价值为中心上下波动,商品市场价格绕其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作用:自发调节社会资源在生产部分间配置,调节商品生产和流通。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导致商品生产者优胜劣汰。
深化对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认识(活劳动是创造价值的唯一源泉)1深化对创造价值的劳动的认识,拓展创造价值的领域;2深化对科技人员、管理人员在社会生产的价值创造中所起作用的认识;3深化对科技、知识、信息等新的生产要素在价值创造中的作用的认识;4深化对价值创造与价值分配关系的认识。
资本: 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最初表现为一定数量货币,在运动中自行增值的价值。资本的总公式,G—W—G’,货币-商品-货币。
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1.劳动力所有者具有人身自由,摆脱了人身依附关系,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力,把它当做商品来卖;2.劳动力所有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只能靠出卖劳动力为生。劳动力商品价值: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2.维持劳动者家属、子女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质是攫取剩余价值,资主生产过程是价值形成与增殖统一。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规律(WHY):在一个社会降级形态的经济规律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经济规律,就是基本经济规律。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流通、分配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实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经济规律。
生产剩余价值方法:绝,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而剩余劳动时间相对延长进行的剩余价值生产。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叫做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本质:工人生产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劳动,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资本积累的实质: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把它转化为资本,进行资本积累,扩大再生产,从而进一步占有更多剩余价值。M’=m/v,p’=m/(m+v)社会总生产:价值补偿、实物替换。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生产的不断扩大。简单再生产:第1部类的可变资本和剩余价值的总额等于第2部类的不变资本。1(M+V)=2c.关系:第1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部类的不变资本之和;第2部类的全部产品,在价值上必须等于两大不累新创造的价值。扩大再生产:第1部类的可变资本加追加可变资本,加本部类资本家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必须等于第2部类原有不变资本加上追加不变资本。1(V+#V+M/X)=2(C+#c)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本质特征。
资本主义积累一般规律:资产阶级一方是财富积累,资产阶级财富迅速膨胀;工人阶级一方,贫困积累,工人阶级贫困化。
资本家阶级集团参与剩余价值分割,通过利润平均化实现。剩余价值转为利润,掩盖剩余价值真正来源.剩余价值率转为利润率,掩盖了资本主义剥削程度。资本构成:不变资本(c):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可变资本(v):购买劳动力的资本。资本有机构成: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即C:V。总的发展趋势是不断提高。
剩余价值规律:资本主义生产的直接目的和决定性动机,无休止地采取各方法获取尽可能多剩余价值。地位作用:决定资本主义生产的实质。决定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各个环节。决定着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发展的全部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指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每过一定时间就要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实质:生产出来的产品相对于资本要带来更多剩余价值而言的过剩。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资主社会的观念上层建筑.是阶级意识集中体现,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维持资产阶级统治的思想工具,体现经济利益和政治要求。
垄断,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占有一个经济部门的绝大部分的生产和流通份额,并控制相关商品的价格,从而获取高额垄断利润的情况。
金融资本的统治手段:①经济中通过“参与制”实现,通过掌握一定数量股票来层层控制企业制度②政治上对国家机器的控制,通过同政府“个人联合”实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指国家政权和私人垄断资本融合在一起的垄断资主。实质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并凌驾于个别垄断资本之上,从垄断资产阶级整体和长远利益出发,全面调节和干预社会经济,以维护资本之一制度的生存发展,保证整个垄断资产阶级获得高额垄断利益。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内经济关系的调整,没从根本上消除资主基本矛盾。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私有制经济基础。没有改变资产阶级获取高额利润性质。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国家机器阶级本质。
国有垄断资本实行国有化和国家直接投资建立。银行和金融机构。基础工业和设施部门。科研,新型工业和国防部门。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和落后地区经济开发。
经济全球化资本、技术、信息等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和配置,各国经济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一体化过程。表现:生产贸易金融企业经营全球化。当代资本主义:自二战结束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1、社会生产力,资主国家推动第三次科技革命产生发展,社会生产力迅猛发展。
2、生产关系,国家对经济生活进行全面干预调节,使资主占有、劳资、分配关系等方面发生深刻变化。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方面,资本占有社会化程度不断提高。缓和劳资关系激励制度和社会福利制度。3.上层建筑,国家行政机构权限不断加强;政府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4.阶级结构和阶级关系,传统资本家地位作用已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新变化;中产阶级队伍不断壮大。
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原因:科技革命不断推进、经济全球化浪潮巨大推动、资本主义国家经济职能显著增强、制度面临巨大生存压力、国际环境相对稳定。实质1.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结果。2.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变化,不意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变化。
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资产阶级实现其资产阶级专政的统治方式和方法的总和,包括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它是资本主义社会上层建筑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适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需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逐步建立和发展起来的。本质是资产阶级专政,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权的管理形式,是保护资本主义私有制、巩固资产阶级统治的政治手段和社会管理方式。
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代替的历史必然性一)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决定资主必为社主代替1.资主基本矛盾包含现代一切冲突萌芽。2.资本积累推动资主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主自身。3.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最高形式,是社会主义前奏。4.无产阶级担负起了以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使命。二)从资主向社主过渡是长期的历史过程1.任何社会形态存在都有相对稳定性,从产生到衰亡要经过相当长时间跨度。2.资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过渡长期性。3.当代资主发展,显示出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容纳空间,说明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所代替尚需长期过程。4.社主自身产生、巩固和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5.资本主义国家的和平演变政策,也会使社会主义运动遭受暂时的挫折,出现暂时的倒退。
共产主义社会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1.实现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2.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3.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1.共产主义事业事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在前进的道路上必然会有种种艰险和曲折;2.实现社会主义的基本条件,也必须经历一个相当长的积累、准备过程;3.共产主义漫长、遥远,不等于空想、渺茫)。
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6-17世纪的早期空想社会主义第二阶段:18世纪的空想平均共产主义第三阶段:19世纪初期批判的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创立的理论基石—-“两个伟大发现”唯物史观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的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这两个伟大发现,实现了社会主义有空想到科学的历史性飞跃。“两个伟大发现”1.为建立社会主义社会找到了现实的根据;2.为开创社会主义制度找到了现实的道路;3.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找到了现实力量。
无产阶级革命又称社会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通过自己的政党联合其他劳动人民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革命。一切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飞跃,是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实现的。
马恩同时胜利论马恩曾从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时代条件出发,认为社会主义革命不可能单独在一个国家内发生和取得胜利,而是要在一切资本主义国家,至少要在几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同一个历史的发展时期)发生和陆续取得胜利。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主题中应有之义:第一,民主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前提条件。要建立社主制度,必须首先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争得民主。只有在争得民主前提下,才能运用政权力量,剥夺剥夺者,建立巩固社主的经济基础及社主其他制度。第二,民主是社主社会本质特征。社主民主是全体人民在共同享有对生产资料不同形式所有权和支配权基础上,享有管理国家、社会、文化的权力。社主民主本质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第三,民主是社主建设重要目标。
社主本质:解放,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马克思主义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马克思恩格斯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的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第一次科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社主基本特征它与资主社会相区别的规定性,也指它与共主相比而言表现出自己发展阶段的特点。第一,解放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劳动生产率。第二,建立完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达共同富裕。第三,个人消费品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制度。第四,马主政党领导下,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政权,发展社主民主政治,建设社主政治文明。第五,以马主为指导,发展社主文化,建设社主精神文明。第六,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基本特征互相联系的有机整体,是社主制度优于资主制度本质表现。在对社主基本特征理解中,最重要是公有制为主体和共同富裕,这是必须坚持社主的根本原则,是社主优越性根本体现。苏联弊端:计划经济,平均主义。社主发展道路多样性理论依据。“我们从没断言,为达这一目的,到处都应采取同样手段。”“我们知道,须考虑各国制度、风俗和传统。” 恩格斯“想要使所有国家运动都采取统一形式是荒谬。”现实。国情、国际环境、自身发展阶段差异。
马主政党是新型革命政党本质特征一,工人阶级先锋队,代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二严格组织性纪律性,实行民主集中制组织原则.三,从本国实际出发,坚持用与时俱进先进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四,坚持为人民服务宗旨,优良工作作风.马主政党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领导核心一,坚持马主政党领导,才能保证社主革命和建设正确方向。二,营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稳定环境。第三,最大限度调动团结社主的建设力量。关键在于加强党自身先进性建设。① 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一项长期任务和永恒课题,社主革命建设形势发展迫切要求②要通过推进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③必须同实现党的历史任务紧密地联系起来。
马主与空想社主根本区别在展望未来社会问题,是否坚持科学立场观点和方法。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马恩站在无产阶级立场上,运用科学方法,致力于研究人类社会特别是资主社会,第一次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从而对共产主义社会作出了科学的展望。
共主社会基本特征一)物质财富极大丰富,消费资料按需分配二)社会关系高度和谐,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全人类彻底解放。共主是人类解放的实现,那时人类将最终从支配他们生活和命运的异己力量中解放出来,实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飞跃,开始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
实现共主是长期实践过程
(一)社主社会充分发展和向共主社会过渡要很长历史时期
(二)当代资本主义的灭亡和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转变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三)正确理解“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的关系“两个必然”即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是马克思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得出的基本结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1859年“两个必然”和“两个决不会”是对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必然性以及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的全面论述。“两个必然”讲的是资本主义灭亡和共产主义胜利的客观必然性,是根本的方面;“两个绝不会”讲的是这种必然性实现的时间和条件,它告诫我们,“两个必然”的实现需要相应的客观条件,而在这个条件具备之前决不会成为现实。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体育事业,中国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制定的社会发展战略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现。体育事业是和谐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和谐社会观指导我国体育事业的和谐、全面发展。
1 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观
马克思关于社会和谐发展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观点, 是其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哲学渊源是马克思的唯物史观。[1]1848年,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对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空想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和有关主张给予了肯定, 明确提出:“提倡社会和谐是它们关于未来社会的积极的主张”。同时, 马克思、恩格斯深刻分析了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历史局限性和理论缺陷, 认为他们没有认识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矛盾, 也没有找到实现社会变革的正确途径, 结果只能陷于空想。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 论述了和谐社会的思想, 即全面和谐社会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最终体现在社会的主体——人的全面发展上。[2]
1.1 社会和人的全面进步
马克思指出:“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3]社会是有个体的人及其群体发生的联系和关系的总和。人的发展也总是依赖既定的社会历史条件, 而社会发展的进程也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4]社会的发展并不仅仅是物质丰富和发展, 也不仅仅是指生产力的极大提高, 而是社会系统中各要素协调整体的发展综合。其中最重要的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相应地, 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也是社会关系的发展和进步。
1.2 人的全面发展
和谐社会的发展实质价值和最终意义应体现在社会主体的人的全面发展上。因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 在其实性上, 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5]马克思在研究前人思想后, 深刻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本质。马克思认为, 不论等级制度的森严, 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和人身依附关系多么令人窒息, 都改变不了一个人的事实:人就是人, 人作为一类, 彼此都是相同的。[6]马克思认为: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就是人自身的和谐发展。马克思所指的人是社会中整体的人, 而不是单个的人或某些人的群体。所以:人的全面发展也是指社会中全体人的发展, 而非某些群体的发展。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一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一个联合体, 在那里, 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将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5]
2 体育事业应有的和谐观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发展体育事业, 开展群众性的体育活动, 增强人的体质。”因此, 发展体育事业, 增强人民体质, 是国家和人民赋予我国体育事业的历史使命, 也是我国体育事业的本质意义所在。而要实现这样的目标体育事业必须是促进体育全部工作的和谐发展, 即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和谐发展。这说明我国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应是促进全体人民体质的发展, 促进全体人民健康水平的提高。
2.1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决定了体育工作任务是促进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物质是第一性的哲学命题, 反映在人的发展上, 就是强调人本身的体质的发展。全体人民体质的增强, 健康水平的提高, 是一切社会事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未来教育对于所有已满一定年龄的儿童来说, 就是生产劳动同智育和体育相结合, 它不仅是提高社会生产的一种方法, 而且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因此, 我们的体育事业应该是全体社会大众的, 为全体人民体质的提高, 为满足全体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服务的, 而不能以“举国体制”只重视竞技体育, 而忽视群众体育的发展, 导致体育资源的失衡。
2.2 党的基本路线决定了体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促进体育事业的和谐发展
体育事业的发展使集中体现先进文明的一个主要标志,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和精神资源。[7]实现社会和谐, 建设美好社会, 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 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个社会理想。根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 根据21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中国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健康是人作为生物的人存在于社会中并转变成社会的人的基础, 人民群众的健康是社会充满活力、进行安定有序的生活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基础。没有了人民体质的保障, 健康水平的提高, 社会的和谐存在和发展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 我国体育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是逐渐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正如《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提出的:全民健身目标是努力实现体育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 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与健康水平。
3 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不和谐现象
新中国成立后, 特别是改革开放后, 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据《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显示, 我国竞技体育实力和在国际体坛的竞争力不断增强, 中国体育健儿在一系列重要国际比赛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仅“十五”期间, 就获得493个世界冠军, 创造98项世界纪录。[8]然而, 在辉煌的背后, 我们还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中存在失衡现实。
3.1 竞技体育一枝独秀
从1984年中国在洛杉矶奥运会上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到2000年、2004年和2008年三届夏季奥运会上, 中国的成绩已经进入前三强的行列, 尤其到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我国以51枚金牌位列夏季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名, 2012年的伦敦奥运会我国又以38枚金牌名列第二。自1982年至今, 中国在亚运会上的金牌总数一直稳坐头把交椅。中国在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下成了名副其实的“竞技体育强国”。中国在竞技体育上取得的成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实力, 是我国综合国力快速提升的重要体现。
3.2 群众体育发展滞后
和竞技体育取得的辉煌成就相比, 我国的群众体育发展却不容乐观, 主要表现在国民体质的持续下降。2005年开展的第五次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表明:学生肺活量水平、体能素质持续下降, 体能素质中的速度素质和力量素质已经连续10年下降, 而耐力素质则连续20年下降。2006年12月陈至立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还指出:在2005年高招中, 有85%的考生专业受限;2005年和2006年的征兵工作中, 有63.78%的高中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
2005年, 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科技部、国家民委、民政部等10部门联合在全国31个省 (区、市) 进行了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工作。结果显示:国民身体形态水平略有下降, 20~39岁年龄段成年人降低幅度最大;身体机能水平明显下降, 60~69岁年龄段老年人降低幅度最大。成年男性肥胖率较高且呈增长趋势。20~3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不合格率为9.3%, 乡村为17.2%;40~59岁年龄段城镇人群不合格率为11.1%, 乡村为21.1% (数据来源:第二次国民体质监测数据公告) [9]。
国家体育总局研究员李力研曾指出:“对于大多数中国城市居民有实际意义的社区体育场, 2002年人均只有0.006m2, 也就是拇指大的一块地方。”2000~2004年全民健身计划推行5年间, 平均各省市体育事业费由12275.8万元增加到37141.9万元, 增加202.6%;而群众体育事业费平均每省市由248.1万元增加到282.2万元, 只增加13.7%。[10]
从以上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比较可以看出, 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失衡现象。国家体育主管部门虽然设有群众体育管理部门, 但在奥运争光、金牌至上、举国体制的影响下, 工作的重心一直放在竞技体育, 对群众体育的关心和投入无法和竞技体育相比, 对群众体育的投入和管理, 体制尚不健全。
4 马克思和谐社会观对中国体育事业的指导
我们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科学设想。体育事业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由自然生物的人向社会建设者的人转变的基础, 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得以持续发展的基石。我们应以马克思和谐社会观来指导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
4.1 树立马克思哲学的体育价值观——以人为本,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能超越政治、经济、文化的隔阂, 使人追求真、善、美, 在发挥其健身功能的同时, 同样具有益智、娱乐和思想教化的作用, 能够促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促进社会关系的融洽和谐发展。
社会的进步和发展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发展, 需要人才的培养和知识的更新。我国历来重视人才的培养, “书中自有黄金屋, 书中自有颜如玉。”是人们对知识的不懈追求。同时, 中国历来也有重文轻武的思想陋习。个人、家庭为了追求知识的最大化, 为孩子制定了严格的学习计划和接受教育的模式, 为了孩子“全面发展”而不惜牺牲孩子爱玩的天性, 牺牲孩子的活动时间;学校领导为了追求政绩的最大化, 不惜牺牲学生仅有的体育活动时间;国家为追求金牌的最大化, 不惜牺牲运动员身体的健康和获取知识的需求。这些最大化的追求无不忽视了人的生物属性的发展, 结果最终导致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的发展的异化。
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社会的进步是在“以人为本”, 人在获得全面发展的基础上才能持续实现的, 人的健康是获得知识物质基础;我们应该树立马克思哲学的体育观, 促进教育的良性发展, 指导我们的体育工作。
4.2 实践马克思和谐社会观——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
我国的体育事业应该是全面发展的事业, 是为全体人民服务的事业。无论是体育设施还是体育活动, 无论是农村体育还是城市体育, 无论是现代体育还是民族传统体育, 无论是竞技体育还是群众体育, 都应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整体来考虑, 得到全面而有序的发展。
和谐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体育事业内部的和谐发展。和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和辉煌成就相比, 群众体育工作的开展明显不足, 在社会中呈不均衡发展态势。作为体育事业的两条腿, 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明显发育对称, 使我国体育事业长期在跛行中畸形前进。群众体育是竞技体育发展的基础, 是衡量人们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 是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发展程度的基本标志。我们应践行马克思的和谐体育观, 加大对社区体育、农村体育、职工体育、学校体育的投入和管理, 促进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邢少萍.马克思主义的和谐社会观及其发展[J].毛泽东思想研究, 2009 (2) :130.
[2]刘建刚.马克思和谐社会观德“以人为本”思想[J].法制与社会, 2006 (11) :233.
[3]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60, 3.
[4]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9, 4.
[5]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
[6]袁进宝.马克思视野中的以人为本思想理论渊源及其实现途径[EB/OL].http://www.yn.xinhuanet.com/nets/2005-11/21/c o n te nt_5636004.htm, 200511-12.
[7]郭英帝.发展体育事业构建和谐社会[J].体育文化导刊, 2005 (11) :3.
[8]国家体育总局.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R].2006.
[9]刘梅英, 田雨普.体育强国背景下我国群众体育事业发展的困境和突破[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9 (3) :27-28.
在《谈谈辩证法》一文中,列宁提出过哲学发展的圆圈思想,指出:“古代:从德谟克利特到柏拉图以及赫拉克利特的辩证法,文艺复兴时代:笛卡儿对桑伽狄(斯宾诺沙?)近代:霍尔巴赫——黑格尔(经过贝克莱、休谟、康德)。黑格尔——费尔巴哈——马克思。”(《列宁全集》第38卷,第411页)在《哲学史讲演录》中,黑格尔曾把哲学史比做圆圈,并且“认为哲学体系在历史中的次序同观念的逻辑规定在推演中的次序是一样的。”(转引自《列宁全集》第38卷,第271页)列宁对黑格尔的这一思想十分赞赏,认为黑格尔把哲学史比作圆圈,是“一个非常深刻而确切的比喻!!每一种思想是整个人类思想发展的大圆圈(螺旋)上的一个圆圈”(同上)。根据列宁的这些论述,我们可以把哲学思想(不论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的发展看作整个人类思想按螺旋式形态前进的历史。在这个螺旋式圆圈上的每一哲学体系(不管是唯物主义或唯心主义)只要它能在哲学思想的发展中留有自己的地位,都应该看作是促进哲学思想前进的一个环节,具有积极意义。
中国哲学发展的历史,是整个中华民族思想前进发展的历史,它同样是一个螺旋式前进的发展过程。在整个过程中,它可以区分为许多小的圆圈,每一个圆圈都是按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向前发展的一个阶段。这里,我们试分析两个圆圈以阐明唯心主义作为圆圈的一个环节所具有的积极意义。第一个圆圈是由西汉的董仲舒经过王充到魏晋亥学(王弼)的发展;第二个圆圈是由宋代的张载经过朱熹到王夫之的哲学的发展。第一个圆圈的中间环节是王充的唯物主义;第二个圆圈的中间环节是朱熹的唯心主义。
第一个圆圈。
西汉封建大一统的专制集权建立以后,适应地主阶级封建统治需要的第一个占居统治地位的哲学形态,是董仲舒的以天人感应为特征的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这个体系回答的根本的哲学问题是天人关系问题。在探讨天人关系的形式下,它颠倒地处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精神性的主宰天,因而是“荒唐”的唯心主义。“天者百神之大君也”。(《春秋繁露·郊语》)“天者万物之祖”。天是至高无上的神。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阴阳的运行,四时的变化,风雨雷霆,都是天意的体现。“人副天数”,人和天具有相同的气质和情感,因此,天人可以相互感应。“以类合之,天人一也”。“有其理而一用之,与天同者大治;与天异者大乱。故为人主之道,莫明于在身之与天同者而用之,使喜怒必当义而出,如寒暑之必当其时乃发也”(《春秋繁露·阴阳义》)。不用说,这种神学目的论的唯心主义,是十分荒谬的。从这一方面看董仲舒的神学目的论体系,是没有任何积极意义的,应该受到彻底的摒弃与批判。但是这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则董仲舒哲学却包含着积极的内容和意义,这就是它在承认天的能动性、主宰性的情况下,对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强调。按照董仲舒的体系,“人副天数”,人的道德、品质、形体是与天同类的,但人的死生寿天,贫富贵贱,不是“天命”决定的。董仲舒摒弃了孔子“死生有命,富贵在天”的命定论认为人只要按照天意——实际上是他所了解的“客观规律”——办事,自强不息,就可以招致最好的结果。这结果形式上是天给予的,是天意的体现,但由于天不是凭自己的爱憎喜怒任意决定事物的发展与人的命运,而是由人的行为通过“感应”所机械地、必然地决定的,这就把“天”的能动的主宰的作用大大限制了,而把这种地位给予了人。因此,在董仲舒的著作中,在“神权”的大声喧嚷中,我们看到的反而到处是对人的力量、作用、地位的重视与强调,是对人的“参天”之力的极大的信任。“人主之大,天地之参也”(《春秋繁露·天地阴阳》)“人主立于生杀之位,与天共持变化之势,物莫不应天化”。(同上,《王道通三》)“人下长万物,上参天地,故其治乱之故,动静顺逆之气,乃损益阴阳之化,而摇荡四海之内。”“人之超然万物之上,而最为天下贵也。”(同上书,《天地阴阳》)天主宰人,人亦反作用于天,“人常渐是澹澹之中,而以治乱之气,与之流通相也。故人气调和而天地之化美”。(同上书,《天地阴阳》)在著名的天人三策中,董仲舒在宣扬神秘的天人谴告的同时,着力强调的是“天令之谓命,命非圣人不行;质朴之谓性,性非教化不成;人欲之谓情,情非度制不节。”“事在强勉而已矣。强勉学问,则闻见博而知益明;强勉行道,则德日起而大有功。此皆可使还至而立有效者也。”……充分表现了地主阶级在上升时期,生气勃勃,强大有力,对自己的命运与力量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如果说,哲学是时代精神的体现的话,那么,董仲舒的哲学所体现的,正是以汉武帝为代表的处于蓬勃发展中的地主阶级的大有作为,然而面对尖锐起来的阶级矛盾又小心谨慎的时代精神。然而随着汉代统治集团日益腐朽没落,董仲舒的哲学体系在后继者手里,也日益走向反动和荒唐,迅速堕落为荒诞不经的赤裸裸的谶纬迷信,丧失了任何积极的作用。这时,取代和否定神学目的论体系是王充为代表的元气自然论。
王充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给予天人感应的神学目的论和各种谶纬迷信以致命的批判。由于王充的杰出贡献,先秦以来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被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这是哲学向前迈进的一大步。然而王充的元气自然论是以自然命定论的形式出现的,这就带来了致命的弱点。人的主观能动性在命定论的重压下被完全窒息了。因此,随着神学目的论的被否定,同时也否定了董仲舒哲学所蕴育着的人的能动作用;随着唯物论的权威的恢复,同时也恢复了命定论对人的统治。在王充的体系中,人的命运,人的贫富贵贱,贤愚寿天;生产的发展,年岁的饥丰,政治的好坏,一切都是冥冥不可知的命运决定的,人的任何主观努力,都不能改变它的一丝一毫。从这一点来讲,王充的哲学思想是一种倒退——前进中的倒退。哲学要向前发展,就需要否定这种特定形式的唯物主义,或者以新的唯物主义取代它,或者以新的唯心主义来取代它。而它终于在魏晋时期实现了,这就是以王弼为代表的玄学唯心主义。
玄学唯心主义吸收了王充自然对目的论的否定的积极成果,回到了老庄的天道自然无为的观点,但摒弃了王充哲学的唯物论及其表现形式的命定论,而予人的精神以充分的自由和发展。这对唯物主义的发展来说,是一次暂时的挫折,但哲学却是向前发展了。在玄学的唯心主义形式中,人的主观能动的性,人的思想的自由发展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强调。“玄”是精神性的本体,是思想、精神在挣脱了“物质”的束缚以后所达到的最高的境界;但是挣脱尘世、物质和现实的道路,不是老子的“玄览”和“为道日损”,不是庄子的“坐忘”,“心如死灰”,而是通过思想、理性在纯粹的形式下的辩驳论难,自由的追求和探索所达到的对这一最高境界的“理解”和把握。因此,玄学所强调的是“玄理”,即事物的隐藏在众多现象背后最玄妙莫显的本质、规律、力量、支配事物生存发展的“法则”。玄学所提倡的方法是“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意”的把握成为认识的最高的目标,把握“意”的道路是思维的道路。这就使哲学能够在纯思辨中,在思想自身中向前发展。黑格尔说:“概括讲来,哲学可以定义为对于事物之思想的考察。”(《小逻辑》第50页)王弼的唯心主义玄学是接近于哲学的这一特点的。在玄学倡导的这种精神、思想自由的启迪下,魏晋时期出现了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为艺术而艺术,为思辨而思辨的文学、思想自由发展的时代,对中国的哲学和文学的发展发生了深远的影响。魏晋玄学以后,神学目的论,元气自然论这种较低形式的哲学形态完全结束了,哲学的发展迈向了一个新的起点,进入了新的高水平的发展。魏晋玄学的胜利,是唯心主义对较低形态的唯物主义的胜利,也是精神思想对否认人的能动性的命定论的胜利。它在哲学上的积极作用是应该充分肯定的。(李泽厚同志最近在《论魏晋风度》一文中指出:“魏晋是一个哲学重新解放,思想非常活跃,问题提得很多,收获甚为丰硕的时期,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和流派上比不上先秦,但思辨哲学所达到的纯粹和深度上,以天才少年王弼为代表的魏晋玄学,不但远超过繁琐和迷信的汉学,而且也胜过清醒和机械的王充。”(《中国哲学》第二辑),这是很有见地的。)
第二个圆圈。
圆圈的出发点是张载建立的本体论的唯物主义学说。这是唯物主义发展的一个更高的阶段。张载的唯物论战胜了魏晋以来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克服了以王充为代表的元气自然论的弱点,在更高的水平与更深刻的程度上论证了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对理气——物质与物质发展的规律——关系问题,物质与运动的关系问题,给予了唯物主义的解决,并且向前推进了辩证法,因此张载对唯物主义哲学发展所作出的贡献,是值得大加肯定的。但是张载的哲学思想是比较贫乏的。张载正确地解决了气和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但是没有展开它的多样性与丰富的内容,广度不够,深度也不够,也缺乏细致的充分的论证。这就使它能够被更高形态的唯心主义哲学所战胜和否定,朱熹的唯心主义理学就是这种更高形态的唯心主义哲学。
朱熹的唯心主义理学对张载唯物主义的否定,是哲学运动的一次曲折的前进。一方面,它是反动的,倒退的;但另一方面,由于朱熹在唯心主义形式下细致地多方面展开了理气关系的论述,提出和发展了理气关系、道器关系、形上与形下的关系以及理一分殊、格物致知等各种哲学问题,把哲学的内容大大丰富了,这就使哲学在朱熹这里,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由于朱熹以更为发展的唯心主义取代了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本体论,这就逼使唯物主义非发展到一个更高的阶段,就不能战胜和取代唯心主义,从而为王夫之哲学的产生准备和创造了条件。
王夫之哲学是我国朴素唯物主义哲学发展的最高形态。在和程朱,陆王为代表的各种唯心主义的斗争中,王夫之吸收和融化了朱熹哲学所提供的丰富资料,在广泛的范围内,对朱熹的哲学和各种唯心主义进行了全面的批判、改造,因而大大发展了张载建立的本体论的气一元论的唯物主义。王夫之哲学的一系列内容如关于道器关系的论述;形上形下关系的论述;理气关系的论述;格物致知的唯物主义认识论等等,都批判地吸收和改造了朱熹哲学的内容。因此,完全可以说,朱熹哲学既是王夫之唯物主义的对立面,又是王夫之唯物主义的反面的“启迪”与诱导。没有朱熹就不可能有王夫之,只有经过朱熹,才可能出现王夫之。因此作为从张载到王夫之的宋明哲学发展的完整的过程中的一个前进的中间的环节,朱熹哲学,在哲学史上的积极作用与地位,是不能否认的。
总之,作为哲学思想前进的一个环节的唯心主义,其积极意义不论在西方、在中国都是应该认真研究的。这是唯心主义能够具有积极意义的又一原因。
一、单项选择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下列时间提出的
A.1999年十五届三中全会 B.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视察工作
C.2001年的“七一”讲话 D.2002年党的十六大(B)【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时间的确认。“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000年2月江泽民在广东视察时提出的。所以B项是正确选项。此考点非常重要,它涉及到相关的三个知识点: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的时间;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阐述的时间(C项);三是深入论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的时间(D项)。这些要求考生必须准确把握。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是在
A.2000年江泽民在广东视察工作时阐述的 B.2001年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阐述的
C.2002年江泽民“5·31"讲话中阐述的 D.2002年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阐述的(B)【解题分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全面阐述的时间的确认。在2001年的“七一”讲话中,江泽民同志深刻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2002年11月,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深入论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具体要求。所以正确选项为B。
3.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
A.坚持与时俱进 B.坚持执政为民
C.坚持党的先进性 D.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B)
【解题分析】这道单项选择题考查考生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的确认和掌握。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本质在于“坚持执政为民”(B项)。这是非常确定的,一定牢牢记住。题中A项的内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C项的内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D项明显是干扰项。
4.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
A.坚持执政为民 B.坚持与时俱进
C.坚持发展生产力 D.坚持党的领导(B)【解题分析】这道单项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关键的确认。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于“坚持与时俱进”(B项)。
5.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核心在于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坚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C.坚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D.坚持执政为民(A)
【解题分析】该题考查考生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的掌握和确认。十六大报告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在于“坚持党的先进性”(A项)。所以A项为正确选项。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础条件是
A.坚持发展先进生产力 B.坚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坚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A)【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地位。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题中所给定的4个备选答案,B项和C项是“三个代表”的具体内容,D项是党的基本路线的实质,这样排除B、C、D项,A项为正确选项。
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
A.必须使全党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 B.必须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C.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D.必须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C)
【解题分析】该题是考查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所以此题的正确选项为C项。
8.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
A.坚持党的阶级性 B.坚持党的先进性
C.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 D.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解题分析】这是2003年胡锦涛《七一讲话》的标准提法。坚持党的阶级性、先进性,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都不是党的建设的最高目的,最高目的是实现人民利益,党不追求任何特殊利益,而是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宗旨。
9.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是
A.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B.充分发挥社会主义优越性 C.以社会主义发展中国、振兴中华
D.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
【解题分析】ABC都不具有“根本目的”的意义。这也是胡锦涛“七一讲话”的内容。
10.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工作的最高衡量标准是 A.解放生产力 B.发展生产力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是否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D)【解题分析】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国家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也要服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注意“最高衡量标准”这个概念。
1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的问题是 A.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B.什么是共产主义、怎样为实现共产主义目标而奋斗 C.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D.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C)【解题分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纲要》的提法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问题,结合起来就是深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本题选C项。做好本题一定要注意区分“进一步回答了”和“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两个提法。
12.我们党在长期执政条件下保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是 A.着重从思想上建党 B.坚持批评与自我批评 C.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D.真正做到“三个代表”(C)【解题分析】这是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在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后,突出强调“与时俱进”,既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的一脉相承性,又反映了结合实践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
13.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最具决定性的因素是
A.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B.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者
C.科学技术的创造者 D.最大多数人的利益和全社会全民族的积极性
(D)【解题分析】这道单项选择题考查对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始终最具决定性因素的确认和掌握。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满足最大多数人的利益要求,这始终关系党的执政的全局,关系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发展的全局,关系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和社会安定的全局。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所以D项为该题的正确选项。
14.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是
A.坚持党的先进性 B.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C.坚持执政为民 D.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的确认和掌握。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就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D项)。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对“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一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进行了探索。题中所给出的4个备选项中,A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B项的内容是党的思想路线,C项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所以只有D项才是符合题意的选项。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
A.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的 B.党的历史地位的基础上提出的 C.当今国际形势后提出的
D.当代中国发展变化和党的自身变化后提出的(A)
【解题分析】考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提出的。十六大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历史地位是“高度”,历史方位指地位、时代和环境,包括时间、地点、条件的三维性。BD项属党的历史方位的具体内涵。注意结合“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进行综合复习。
二、多项选择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是
A.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B.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C.是依据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提出来的D.联系我们党的队伍的状况进行思考的结果
E.马克思主义发展的一个新阶段
(ABC)
【解题分析】这道多项选择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的确认和掌握。十六大报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A项);是在总结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B项);是依据当代世界的新变化、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提出来的(C项)。题中的D项和E项明显是干扰项,所以A、B、C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这是指我们党历经革命、建 设和改革。已经从 A.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
B.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党,成为领导社会主义建设的党 C.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党,成为领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党
D.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党,成为“三个代表”的党 E.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在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
(AE)
【解题分析】AE是标准提法。D项把工人阶级先锋队与“三个代表”对立起来,提法有误。BC提法不全面。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党的历史方位具体包括
A.世情,即当今国际局势的深刻变化 B.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 C.国情,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
D.国情,当代中国的发展变化即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E.党情,党的现状,即党的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
(ADE)
【解题分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又可以划分为若干个小的阶段,国情以D项表述为准。党的历史方位一般讲指“两大历史性变化”(参见上题),具体讲表现为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化。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 A.立党之本 B.三大作风 C.执政之基 D.优良传统 E.力量之源
(ACE)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的理解和把握。十六大报告在讲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性时,指出: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所以A、C、E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此考点非常重要,必须引起注意。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要做到 A.必须使全党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局面
B.必须把发展作为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断开创现代化建设的新境界
C.必须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添新力量 D.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进党的建设,不断为党的肌体注入新活力
E.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不断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新动力
(ABCD)
【解题分析】本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体要求的掌握。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深入论述了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要求,即“四个必须”、“四个新”,也就是题中A、B、C、D四个选项的全部内容。
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主要体现在它们有着共同的
A.哲学基础即唯物史观 B.理论品质即与时俱进 C.价值取向即人民利益 D.时代背景即社会主义 E.理想目标即实现社会主义
(ABC)
【解题分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四者是一脉相承的关系。因为它们四者有着共同的“哲学基础即唯物史观”(A项)、有着共同的“理论品质即与时俱进”(B项)、有着共同的“价值取向即人民利益”(C项)。但是它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各不相同,“三个代表‟‟是围绕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建设的根本问题而提出的重要思想,所以D项和E项的内容不合题意,只有A、B、C项才是正确选项。
7.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是
A.关键是坚持与时俱进 B.核心在保持党的先进性
C.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 D.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E.核心在坚持发展生产力
(ABC)
【解题分析】这道不定项选择题考查考生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的确认和掌握。十六大报告中对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要求的表述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全党同志要牢牢把握这个根本要求,不断增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自觉性和坚定性”。所以A、B、C项是该题的正确选项。
8.总结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奋斗历程和基本经验,归结起来就是我们党必须始终 A.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B.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C.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E.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ABC)
【解题分析】该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容的掌握。此题虽然重要,但没有难点,属记忆性内容。
9.“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表现在
A.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B.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C.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D.“三个代表”之间是相互制约、根本对立的E.“三个代表”各自有着不同的内容、要求
(ABCE)
【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之间的关系。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三个代表”之间是统一的整体,三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A项);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B项);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c项)。A、B、c项体现了“三个代表”之间的统一关系,E项的内容是三者的区别关系,所以A、B、C、E四项的内容全面反映了“三个代表”的关系,是正确选项。题中D项的内容明显错误。此考点还可以命制辨析题或大型分析题。
10.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 A.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B.为了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C.为了祖国的和平统一
D.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 E.为了加强国防建设
(AB)【解题分析】此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根本目的(即“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A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B项),这是非常确定的答案,题中C项的内容是(缺字)国两题,D项和E项的内容是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的直接目的,所以以C、D、F三项内容都不符合题意。只有A项和B项才为该题的正确选项。
11.下列说法中,关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辩证统一关系的概况正确的有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建设中继承优良传统与不断发展创新的辩证统一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建设中改造客观世界与主观世界的辩证统一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建设中保持自身先进性与联系群众广泛性的辩证统一
D.“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党的建设中完成根本任务与实践根本宗旨的辩证统一
E.“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国际共运史的发展趋势
(ABCD)
【解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辩证统一关系的理解和把握。题中所给定的5个备选项中,A、B、C、D四个选项的表述都正确反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关系,所以是正确选择。由于“三个化表”重要思想所体现的内容是我们党的建设的思想,而不是国阁际共运史发展史的问题。所以E项是不符台题意的错误选项.需要排除。
12.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沦、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 作。必须
A.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B.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C.改造落后生产力和落后的生产方式 D.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E.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ABD)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具体内涵的掌握。江泽
民在“七一”讲话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恩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一一作了深刻的阐述,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收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A项),“体现不断推动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产力发展的要求”(B项),“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毕活水平”(D项)。所以A、A、D三项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选项:此题的内容是确定的,只能记忆,没有个人理解的成分。
13.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沦、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 作必须
A.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刊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 B.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C.充分发挥社会其他阶层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D.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E.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ADE)
【解题分析】这道不定项选择题是对“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具体内涵的掌握。江泽民“七一”讲话中对这一“代表”的具体内涵的表述,就是题中A、D、E三项的内容。这又是非常确定的内容,必须记住。
14.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实践、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颁努力
A.体现发展“三个面向”的要求
B.体现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
C.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D.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E.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ABCE)
【解题分析】同上面两题一样这也是2001年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的提法。属记忆性知知识点。
1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表现在
A.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B.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
C.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 D.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E.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ABCDE)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的确认和掌握。十六大报告中,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作了全面的阐述,题中A、B、C、D、E5个选项的全部内容是正确表述。此考点极其重要。该题的内容还可以命制大型分析题。
16.“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A.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 B.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C.深化了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D.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E.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ABCD)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意义的理解和把握。此题是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
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内容。题中给出的5个选项中,A、B、C、D非常准确地反映了题干的要
求和内容,因此是正确的选项。E项是错误的观点。该题属于政策性极强的题型,标准答案一般都出自于 党和政府的有关文件之中,需要记忆。
17.2003年胡锦涛《七一讲话》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出了高度评价,认为它 A.反映了我国最广大人民的共同意愿 B.体现了当今世界和中国发展的时代精神
c.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强大力量
D.是全党全国人民在新世纪新阶段继续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E.是新世纪新阶段全党人民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根本指南(ABCDE)
【解题分析】这是胡锦涛《七一讲话》所阐述的主要观点,需要加强记忆。
18.2003年胡锦涛《七一讲话》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产生了三大理论成
果,它们 A.毛泽东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D.新民主主义理论 E.党的建设理论
(ABC)
【解题分析】D属于A;E包含在上述几大理论之中,这三大理论成果是胡锦涛《七一讲话》的概述,属记忆型内容。
19.2003年胡锦涛《七一讲话》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主要是指
A.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出了新的理论概括 B.坚持党的最高纲领与最低纲领统一,为我们根据实际推动社会主义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C.为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理论要求
D.为我们与时俱进,不断在实践中推进理论创新打开了新视野
E.为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开拓了新境界
(ABCD)
【解题分析】这是胡锦涛讲话的固定内容,要注意记忆。
20.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就要坚持
A.权为民所用 B.情为民所系 C.利为民所谋
D.为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 E.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
(ABCDE)
【解题分析】这也是胡锦涛《七一讲话》所阐述的,其中ABC是最核心的内容。
三、辨析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发展和创新。
【答案要点】(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是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的历史阶段,对邓小平理论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一方面,我们党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之所以成功,之所以得到人民拥护和支持,邓小平理论之所以科学,关键是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涵盖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理论基础一致、基本原理一致,根本任务和最终目标一致,都是以马列主义为理论基础,主要在无产阶级大众的立场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持走社会主义的道路和发展生产力,为最终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前提。
(3)另一方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对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执政经验在理论上的新概括,是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在理论上的新反映,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发展阶段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经验在理论上的新总结,是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发展阶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解题分析】这道辨析题所考查的知识点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关系。回答此题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首先肯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的;二是说明四者一致性的具体表现;三是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新的发展阶段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2.“三个代表”各自有着不同的内容,它们密切的联系着。
【答案要点】(1)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2)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前提,它是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和代表人民利益的基础;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关键,先进文化是先进生产力的反映,是党在思想上精神上的一面旗帜,是社会性质的重要特征;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核心,我们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宗旨就是高扬为人民服务的旗帜,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这也是我们党同其他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我们党不断发展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就是不断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文化需求。
(3)我们应该深刻把握“三个代表”之间内在的、有机的联系,始终坚持三者之间的辩证统一。只有把“三个代表”有机地体现到全部实践活动中,党才能在新世纪担负起历史重任,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强领导核心,成为中国人民的主心骨。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和掌握。回答此题首先要紧紧抓住一个关节点,即三者是辩证统一关系。然后展开具体说明三者关系: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前提;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关键;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是核心;三者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此考点非常重要,它还可以命制大型分析题,考生在复习时一定引起注意。需要说明的是,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关系,十六大有更为准确地表述,复习时,可以按照十六大的表述来回答此问题。
3.在夺取政权以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答案要点】(1)在夺取政权以后,无产阶级政党必须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是生产力的展水平,但要为提高生产力的发展水平而奋斗。
(2)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概念。生产力发展水平是指生产力自身发展和程度。而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是指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上层建筑要同经济基础相适应,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可靠保障。因此,所谓先进生产力是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
(3)这一命题实际上是混淆了“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概念。
【解题分析】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第一个方面的理解。注意“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内涵,掌握“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1)注意掌握政治理论各个重要原理的科学内涵。(2)本题可改为选择题,把“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作为正确选项,把“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干扰项。
四、分析题
1.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在新的世纪,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是我们党肩负的重大历史任务。面对国内外形势的深刻变化,我们党要紧跟世界进步的潮流,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胜利完成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三个代表”要求。“三个代表”要求,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也是我们在新世纪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不断夺取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胜利的根本要求。”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材料分析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及其指导意义。
【答案要点】(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①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②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在科学判断党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必须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解题分析】此题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及其指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回答此题要抓住两个要点: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所包含的全部内容;二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指导意义。该题的答案来自于十六大报告,考生必须记忆。此考点极其重要,考生在复习中一定引起注意。
2.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敏锐地把握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通过制定和实施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采取切实的工作步骤,不断促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又说,“发展先进的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共产党必须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依据。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推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
【答案要点】(1)党必须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依据。
①这反映了党遵从人类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要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就是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取代落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哪个阶级、哪个政党或政治组织代表了当时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它就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趋势,掌握了领导和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主动权。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
②这是我们党始终站在时代前列,保持先进性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衡量和一个政党是先进还是落后,其先进性程度如何,最根本的是看这个政党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③这是我们党建党80年经验所证明的正确选择。
我们党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从建立时起就是以作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走上历史舞台的。我们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解放和确立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进行改革开放,也是为了调整和改革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和方面。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在社会主义社会各个历史阶段,都需要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适时地通过改革不断地推进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这样才能够使社会主义制度充满生机和活力。
(2)在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中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解题分析】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个方面的掌握。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无产阶级政党坚持先进性的基础,是党制定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的指导原则。“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方面都可以抽出其中一个方面进行命题。
3.阐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辩证关系。
【答案要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每个“代表”,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要求,但它们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辩证统一的关系告诉我们,先进生产力是基础和前提,先进文化是灵魂和旗帜,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主体和目的,三者统一于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
(1)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无产阶级代表着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把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要求和政治愿望体现出来,并形成社会革命的实践力量,进而推动社会前进。因此,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首先要做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代表。由于生产力的先进性决定着文化的先进性,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着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程度,因此,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基础。是代表最广大人民利益的根本保证。
(2)不断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满足人民群众在文化生活方面的需要,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方面。
①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对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产生巨大影响。先进文化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推动作用,一个政党是先进还是落后,是推动历史进步还是阻碍社会发展,还要看它是否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②马克思主义还认为,发展先进文化能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使社会全面进步,满足人民在文化生活方面的要求。因此,只有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才能真正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才能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3)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
①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个综合性的落脚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也是两个文明的享有者。作为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党的纲领、路线、方针、政策都是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无论发展社会生产力还是发展先进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②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解题分析】考查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容的理解。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三个方面分别进行阐述。本题答案的三个要点也是“三个代表”思想每一方面提出的依据。考查时,可能单独抽一条来进行命题,如:“如何理解必须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此题可参考本题参考答案(3)来进行阐述。
4.根据所给材料回答问题:
“只要我们站在时代前列,立足于新的实践,把握新的时代特点,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对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的认识,不断吸取一切科学的新经验、新思想、新成果,我们就能够对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做出新的贡献。”
——摘自《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回答:
(1)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2)为什么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3)怎样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人类社会规律的认识?
【答案要点】(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因为:①在共产党执政的指导思想问题上,强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同时马克思主义必须与时俱进,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以指导思想的与时俱进保证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②在保持党的先进性问题上,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党的先进性的集中体现,始终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始终履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和力量之源。③在党的建设问题方面,指出必须始终自觉地以改革的精神自觉地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不断加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④在党的纲领方面,要坚持最低纲领与最高纲领的统一。既要时刻牢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前进方向,又要为实现现阶段基本纲领而奋斗。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是因为: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什么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优越在哪里,人民为什么要跟着共产党走社会主义道路,最根本的就在于社会主义在共产党领导下能做到“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集中体现。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从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个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一个是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特别强调要体现不断推动发展先进生产力的要求;一个是在消灭阶级,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一个突出强调了人民利益原则。二者都揭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的所在。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是人的全面发展,揭示了社会主义更高层次的本质。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人类社会规律的认识,是因为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社会主义社会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的解决,归结为正确认识和处理新的历史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与调整完善生产关系,根据经济基础的发展变化自觉改革和调整上层建筑中不相适应的部分。②把无产阶级政党的一切工作归结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从而使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有机地统一于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论与当今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
【解题分析】这道分析题是考查考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深化了对“三个规律”认识的理解和掌握。此题将对“三个规律”的深化认识综合起来分析,是有一定难度的。它要求高度概括又要观点全面。这就要求在复习类似题型时善于抓住主要观点,进行高度概括分析。
5.分析说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答案要点】(1)“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指: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伟大纲领,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立党之本,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怎样建设党”这个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的根本性问题,即我们建设党,就是要把党建设成为能够做到“三个代表”的党,这是我们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党的历史使命和根本任务,也是我们党的地位和价值所在。只有按照“三个代表”的目标和方向去建设党,我们才能在世界形势的深刻变化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力量。
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党的执政之基,进一步回答了我们党如何不断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从根本上说明了我们党执政的基础、执政的内容、执政的任务和执政的要求,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的根本途径。同时,也只有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来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才能进一步增强我们党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
③“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我们党的力量之源,进一步回答了党怎样保持先进性和生命力,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问题。只要做到“三个代表”,我们党就能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无穷的力量。
【解题分析】此题是考查考生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意义的理解和掌握。该题的答案来自于“七一”讲话和十六大报告的内容,政策性极强,需要考生记忆。此考点非常重要,考生在复习本章内容时,一定要着重把握。
6.根据所给出的下面一段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邓小平的“三个有利于”赋予“社会主义”以新的时代涵义,江泽民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赋予“共产党”以新的时代涵义,既与时俱进地奠定了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又系统地概括了执政党现代化的基本内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跟时代步伐,针对党内存在的最尖锐、最敏感、最现实、最突出的问题,构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从而在理论上确立了共产党的执政资格(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执政能力(先进文化的代表)和执政基础(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等一系列关于执政党合法性的坚实依据。执政纲领改革,意味着我们党的地位和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从革命党转变为执政党,从封闭条件下搞建设转变为改革开放条件下搞建设,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又要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这就有一个执政方式和领导方式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经济全球化趋势相适应,加强与改进作风建设的问题。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怎样与时俱进地奠定了执政党的合法性基础?(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意义是什么?
【答案要点】人类认识水平的每一次提高,思想活动的每一次升华,都是时代孕育和催生的结果,都是在回应和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实现的。一个走在时代前列的政党,必然是一个敢于迎接新考验,善于回答新课题的政党。已经走过了80多年光辉历程的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正面临着下列新考验:(1)从国际环境看,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在曲折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形势逼人,不进则退。能否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跌宕起伏、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际局势变动的新考验。(2)从国内情况看,我国已经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随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许多深层次的矛盾日益凸显出来,改革发展的任务很重,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维护稳定的任务很重。能否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是我们党面临的国内大局发展的新考验。(3)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经过80多年的发展,我们党的地位、任务、队伍状况和所处环境,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我们党历经革命、建设和改革,已经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已经从受到外部封锁和实行计划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成为对外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领导国家建设的党。新党员的数量大幅度增加,干部队伍新老交替不断进行,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领导岗位。如何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不断增强党的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是我们党面临的自身状况变化带来的新考验。
这些新考验,归根到底,就是我们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和旺盛活力,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这是时代向我们党提出的课题。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顺应时代潮流,紧扣时代脉搏,从根本上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的根本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反映了当代世界和中国的发展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党的十六大通过的新党章,明确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道,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这既是一个历史性决策,也是一个历史性贡献。
1.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学说的丰富和发展。163-164,165-166(教材2009年版)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理论:第一,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着矛盾,正是这些矛盾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向前发展。第二,阐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是非对抗性矛盾,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是基本适应条件下的矛盾,具有“又相适应又相矛盾”的特点。第三,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思想。第四,在阐明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状况和性质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中国的社会矛盾,即存在两种不同性质的矛盾。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是否适应,要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时当地生产力的要求,能否推动生产力发展。第二,提出社会主义社会依然有解放生产力的问题,从而为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第三,把社会主义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生产力水平低,远远不能满足人民和国家的需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的途径是发展生产,为此,必须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第四,指出了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邓小平从历史经验教训出发,找到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形式,即改革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
2.把对外开放定为我国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的重要依据。170
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把实行对外开放定为我国的基本国策,其最重要的依据是邓小平关于“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和“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两个重要观点。这是对世界经济发展历史和中国发展历史的深刻总结。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181-183
(1)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坚持计划经济的总体框架,但允许市场调节存在和发挥作用,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开辟了道路。
(2)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不可逾越的阶段。不再把计划经济同商品经济对立起来,是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突破。
(3)1987年党的十三大,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体制,是“计划和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计划和市场都是覆盖全社会的”,新的经济运行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改革的实践在不断提升市场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意义和作用,实践中越来越依靠市场配置资源。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做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为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奠定了坚实基础。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决定》,明确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2003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作出《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根据实践发展的要求,对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184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其基本特征表现在: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来为社会主义服务;各类不同的企业都进入市场,在平等竞争中发挥国有企业的主导作用。②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注重社会公平,逐步实现共同富裕。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5.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189,191
在我国目前,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第一,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多元化,非公有制经济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多种市场经济主体,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提供了不可缺少的条件。第二,通过竞争,促进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加速市场化改革,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外资企业的进入,不仅带来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而且带来与社会化生产规律和
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经营方式和资本组织形式,为公有制经济特别是国有经济的体制创新提供借鉴。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192,194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是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这种分配制度是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相联系的。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是由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收入分配制度的一大特点。按劳分配以外的多种分配方式,其实质就是按对生产要素的占有状况进行分配,即实行按生产要素分配。
7.我国现阶段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201
我国现阶段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包括: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失业保险制度和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目前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着覆盖范围窄、制度不健全、管理基础薄弱等问题。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对深化企业和事业单位改革,保持社会稳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重要意义。
8.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2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生产发展是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生活宽裕是目的,是衡量各项工作的基本尺度。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面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与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管理民主是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9.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优点和特点。我国政党制度与西方政党制度的区别。227,230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与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社会主义的新型政党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两党制或多党制有根本的不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两党制或多党制,建立在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之上,实质是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竞争在政治上的反映。我国的政党制度是建立在公有制占主体地位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同社会主义国家国体的性质相适
应。
我国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点:第一,在我国的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不是在野党,更不是反对党。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这是我国政党制度的显著特征。第二,共产党和民主党派有着共同的根本利益和共同的目标,都以四项基本原则为共同准则,以实现不同时期的总任务为共同纲领,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共同理想。第三,各民主党派都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第四,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都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
10.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229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重要机构,也是中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团结和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两大主题。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11.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237
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执法必严是关键,违法必究是保障。
1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战略地位。250,253-4
战略地位:第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第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第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基本方针:第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第二,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第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不断推进文化创新。第四,坚持立足当代又继承民族优秀传统,立足本国又充分吸收世界优秀文化成果。第五,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
1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256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1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276
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5.我国外交政策的宗旨。332
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1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意义。302,303-305
基本内容: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意义:第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17.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348
社会主义时期民族问题的实质,已经不是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问题,而是各民族人民的内部矛盾,是各民族人民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应该用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方法来解决。
18.中国共产党在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实践中取得的主要经验。382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体系概论》实践教学
文档材料
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为什
么要继续坚持解放思想
一、课题研究计划(包括:课题名称、选题依据、研究的目的及意义、与老师和小组同学沟通的情况、课题研究内容、活动计划与分工安排、课题研究方法、预期成果、表达形式)(注:预期成果二选一:研究报告、访谈调查报告;表达形式:课件课堂展示)
课题名称: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为什么要继续解放思想 选题依据:中国近代史告诉我们我国社会的进步都伴随着思想的解放潮流,从新文化运动到改革开放都可以见证这一点。而改革开放30年来,同样经历三次思想大辩论和大解放,每一次都对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目的意义:通过对课题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加了解思想解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可以加深对中华民族近代史和我党历史的认识,提高自己的思想素养,以备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另外通过课题的研究可以提高我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提高我们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沟通情况:这是一个我们小组经过多次讨论才选择的题目,各个组员热情较高,1
都支持我们课题研究的方向和内容。
研究内容:近代以来我国和我党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从这些运动中的启示,从历史经验的角度来指导我国的现在的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活动计划:首先通过查阅资料,阅读文献,撰写研究性报告;其次制作课堂展示的文档;最后进行课堂展示。
二、课题研究报告(或访谈调查报告)(至少5000)
思想路线,亦称认识路线,指的是人们在思想认识上所遵循的方向、途径、原则和方法。解决思想路线问题是党和民族正确的政治路线以及各项政策方针的前提及基础。
我们将其分为两个阶段:改革开放以前和改革开放之后。改革开放之前我们经历,改革开放以前,我国的的思想解放运动又分为我国人民的思想解放运动以及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的的思想解放运动。改革开放以,为了经济的发展,为了人民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中国人民一共进行了三次思想解放运动。
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保证。中华民族的崛起史就是一个艰苦的思想解放史,在新时期我们也必须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坚持思想解放,以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要说中国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可以从洋务运动说起,但是在新文化运动之前的思想运动没有比较广泛的改变中国人民的思想基础,没有动摇中华民族的思想基础,没有改正中国人民的封建传统观念,也就没有对中国的革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因此我国的思想解放可以从新文化运动说起。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他刚登上总统宝座,就大搞尊孔祭天。康有为还要求定孔教为“国教”,宣扬“有孔教乃有中国,散孔教势无中国矣”。面对这股反动逆流,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有的和封建势力同流合污;有的偃旗息鼓;许多人则感到彷徨苦闷,找不到出路。
就在这样的思想背景下,由一部分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目的是要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力争实现名符其实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新文化运动以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为起点和中心阵地,以“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向封建主义展开了猛烈的进攻。运动的代表人物是: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等。运动的基本内容是:提倡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和伦理道德,要求平等自由,个性解放,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国;提倡科学,反对尊孔复古思想和偶像崇拜,反对迷信鬼神,要求以理性与科学判断一切;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和文言文,开展文学革命和白话文运动。陈独秀在《青年》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一文,大声疾呼,提倡民主与科学。陈独秀勇猛地向封建主义的政治和文化进行冲击,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新文化运动的另一个主要倡导者李大钊,也相继发表文章,反对旧礼教、旧道德。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主要内容。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首先提出文学改良的主张,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以白话文学代替仿古文学。1918年5月,鲁迅发表的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对吃人的封建礼教进行了血泪控诉和无情鞭挞,树立了把文学革命的形式和内容相结合的典范,开拓了中国新文学的道路。
新文化运动是一次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和启蒙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开辟了道路。新文化运动中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的树立,使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民主和科学思想的弘扬,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并且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尤其是青年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后期传播的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所接受,成为拯救国家、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对五四运动的爆发起到了宣传动员作用,也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五四”以后的新文化运动,更是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及各种社会主义流派的思想运动,使旧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转变为由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新民主主义的文化运动。在“五四”以后,全国各地的进步报刊和进步社团,如雨后春笋,脱颖而出。这些报刊和社团的活动,传播了马克思主义,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创造了条件。新文化运动从内容到形式的深刻变化,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变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新文化运动的孕育下,中国共产党在1921年成立了,从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进行思想解放,中华民族的革命也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但是一个政党在探索自己的发展道路中必然会产生一些不正确的思想潮流。在中国共产党的的幼年时期,我们的党很受共产国际的制约,没有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于是在党的发展历史就留下了很多的遗憾。但是党的发展史就是一个鲜的思想的形成和不断纠正史,也就是一个思想解放史。大革命失败后,在纠正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的同时,由于对中国的情况的复杂性缺乏认识,中国共产党内开始滋长一种“左”的急躁情绪。从1927年7月大革命的失败到1935年遵义会议,“左”倾错误数次在党中央领导机关占领主导地位。在20世纪30年代前期、中期,中国共产党屡次出现“左”倾错误,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了党内浓厚的思想认识以外,共产国际对中国共产党的党内事务也是错误的干预指挥。,此时中国共产党不善于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全面实际的结合起来。王明等人虽然读了不少马列主义的书籍,但不懂中国实际。他们颠倒实际和认识的关系,以为只有照搬马克思主义的词句及共产国际的决议就可以使中国革命走向胜利。按照这种主观主义的思想路线办事,就不能不碰壁。面对王明等人的错误,毛泽东等人坚决的抵制并批评。1935年1月的遵义会议的召开,使王明等人的“左”倾错误暴露,之后在党内进行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并进行长征,中国共产党的此次思想解放,肃清了党内“左”倾错误,使党内上下同心,中国共产党走上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于是中国共产党在以后的革命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935年遵义会议以后,在毛泽东等人的努力下,中共中央纠正了王明“左”倾机会主义的错误,制定了正确的路线。到抗日战争初期,中国共产党已发展成为一个全国性的,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巩固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但是党内的主要问题是历史上“左”倾机会主义长期统治的恶劣影响尚未彻底清算;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广泛存在。这些问题在全党虽然不占统治地位,但妨碍党的正确路线的贯彻执行,妨碍全党干部和党员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夺取革命的胜利。1942年,中共中央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进行整风运动,主要进行以下几项工作:反对主观主义以整顿学风,反对宗派主义以整顿党风,反对党八股以整顿文风,提倡顾全大局的共产主义精神,坚持正确的组织路线,启发生动活泼的革命精神,树立新的文风。此次整风运动史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在全党范围内确立了起来。之后毛泽东思想逐渐形成,全党在毛泽东思想的基础
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以后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打好了思想基础。也为团结人民,服务人民做了思想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社会主义的初步建设的成功,中国共产党内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盛行,于是1957年中国共产党又进行了整风运动,但这一次的运动证明是失败的一次运动,使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于是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非常不利的影响,此后“大跃进”在全国范围内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也开展了起来。中国的经济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再加上三年的自然灾害,我国的经济空前困难。但是中央依旧没有认识到已经脱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彻底的思想解放实在必行。于是1963年到1965年间,中共中央领导进行了城乡社会主义教育运动。这一运动虽然解决了一些党员干部的作风和管理的问题,但由于把阶级斗争在党内扩大。这便形成文化大革命的导线。
在错误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下,文化大革命便错误的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在错误的思想影响下的错误的运动。文化大革命是的发生,对于党和人民来说:是一场灾难。它使国民经济遭受严重损失,民主和法制遭到严重践踏,大批干部和群众遭到迫害,学术文化事业在许多方面遭到摧残,科技水平在一些领域与世界的距离拉大,党和社会风气遭到严重破坏。文化大革命是一场有领导者错误发动的,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的历史悲剧,决不允许重演。但是错误的思想不会长期在党内存在。随着四人帮的粉碎,文革也就结束了。一叶风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风帆,鼓动起中国改革开放的航船,冲破僵化和迷信的坚冰,沿着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航道,开始了向现代化进军的伟大航程: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反对“两个凡是”的方针,高举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思想,做出把工作的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确立坚持解放思想的基本方针。改革开放也如春风般吹过中华大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的思想路线.它如同一声惊雷,宣告了一场伟大社会变革的暴风雨的来临.在这场暴风雨的洗礼中,中华民族获得了新生.三中全会以来,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一切巨变,取得的一切进步,涌现的一切奇迹。可以说,没有思想大解放,就没有澄清历史是非的拨乱反正,就没有全党工作中心的转移,就没有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毫无疑问,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历史起点,也是中国历史的新篇章。正如人类发展史上的每一次社会进步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先导一样,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也正是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在改革开放的沐浴下,从1978年到1992年,在这短短的十几年内,我们国家发展很快,人民很高兴,世界瞩目,这就足以证明三中全会以来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谁想变也变不了。一次思想大解放,给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带来了全方位的大解放和大发展。
1989年下半年以后,受海外政治形势影响,国内再次出现思想纷争,以为改革开放要收、阶级斗争要抓的疑问不仅在社会,就是在党内也大有存在,这时候,蛰伏多年的“左”倾思想有了抬头空间,于是抓住机会又冒了出来。1990年2月,一篇《关于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文章在北京某报发表,该文提出一个带根本性的问题“是推行资本主义化改革,还是推行社会主义改革?就这样,在“社”“姓”“资”的争论上,“左”倾是利益的甚嚣尘上。思想上的混乱必然带来生产上的划破势头。在这种形势下,1992年1月,邓小平同志以88岁高龄一路南下,到武昌、到深圳、到珠海,就改革开放中的问题沿途发表谈话。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迈不开步子,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资本主义道路,要害是姓‘资’还是姓‘社’的问题。判断的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
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于”震动全国,他冲破禁锢人们多年的思想禁区,解决了困惑中国多年的改革难题,为思想再次大解放指明了路径。“东方风来满园春”,当时,全国几乎所有党委机关都报转发了以此为标题,详细记述邓小平在深圳图区视察工作的长篇通讯。邓小平南方谈话后,我国市场经济开始建立,股票这个十分陌生的东西开始在深圳发行,沿海、沿江、沿边开放的经济格局逐步形成,内陆地区以省会城市为中心的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也逐步建立,整个中国经济呈现高速增长,浪潮迭起的生动局面。
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我国经济进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随着姓“社”和姓“资”问题的解决,国家所有制发生了巨大的变动,私有制迅速发展。显然,中国在改革开放中“摸石头过河”,越摸越深,所有制问题无可避免的摆在公众面前。媒体纷纷讨论“公”“私”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江泽民总书记的公私定论对稳定社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回望历史,我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多次的思想解放运动。经过将近一百年的思想解放的思想解放,我国人民的思想从封建社会思想成功的过渡到社会主义民主思想。总结历史经验,我们不难发现:坚持解放思想则社会发展,违背解放思想则社会退步。因此在改革开放的大潮流下,我们必须坚持继续解放思想,只有继续解放思想我们才能使发展经济发展的又快又好,才能使社会主义民主得到更大的发展。
展望未来,我们充满希望,但是如今我们的国家存在着许许多多的问题,我们必须解放思想才能使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通畅。如今我国人民存在着根深蒂固的崇洋媚外思想,评价一个社会好不好,有很多不同的标准。但是归根到底,是看这个社会里的人,是不是以这个社会为荣。如果就这个条件来看,当今中国社会不绝不能被称为一个好社会,如今中国整个社会,从高层到底层,都存在着严重的崇洋媚外。我国的众多影视明星的国籍不是中国的,我国众多的官僚子弟定居国外,我国众多的消费者喜欢进口货,我国的好商品要卖到国外,差的留给我们,等等。从根本上说,崇洋媚外这种心态的来源是不自信,对国家和民族的不自信,最深刻的来源,则是社会各界一遍遍重复的过往两百年的屈辱历史,这种屈辱大概已经深入了民族性,一直影响着这个民族的思想。就像阴影藏在潜意识之中,也许感觉不到,但是恐惧和自卑就是无处不在。这是一个思想的问题,若不解放思想,我们的民族将如何立于世界之林。我们要深知我们中华民族才是世界上最伟大、最优秀的民族,我们是世界的栋梁,也是救世主。
审视度势,我们不难发现,社会主义民主还需要不断地完善,如今有多少人在批评我们的政府有封建官僚的特色,但这个问题归根揭底是我们中国人民在几千的封建社会中形成的奴性还没有的到净化,没有彻底的肃清。一个灵魂被奴性感染的民族是无法崛起的,但是一切的思想解放都必须源于人民,才能解放的自然彻底。如果我们的每一个人民都不去行官僚主义的作风,我们还有腐败的问题吗?其实我们现在的中国人最缺乏的是改革精神,我们若有“五四”时期的改革精神,有鲁迅那样不怕牺牲的人物,有一大堆爱国的、做实事的人,有什么社会问题不能解决。我们的民族如何能强大,不是仅仅靠经济的振兴,一个强大的民族必须在思想上强大。因此面对如今正在崛起的中国,经济振兴的同时,思想解放势在必行。近代史告诉我们,思想的落后才是真真的落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任何时实现--实在我们中华民族思想真真解放的时候。
解放思想的大任在于年轻人,而不在政府。忘各位少一些废话,多一些实干,在改革开放的潮流下,从根本上解放思想。
参考文献: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教学案例分析》姚小玲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中国近代史纲要》
高等教育出版社《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同学们的收获体会等(包括:对集体、个人素质的提高,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培养等)可附同学们讨论、课堂展示的3-5张照片)
通过这次课题的研究:我们小组的十位成员,提高了团队协作的意识,并且积极思考讨论,激发了想象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此次课题的研究,还提高了学员的思想认识水平,更加公正的认识了党,认识了中国的近代史,并且确立了在现代思想解放的重要性与迫切性。我们小组以独特的视角审视了现代中国社会的现状,并且认同中国的未来是由我们这一代年青人决定的,以此也激发了我们的创造性思维。以后我们会用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来集体探讨更多的问题,来真真提高我们的团队协作意识与集体荣誉感。
一、邓小平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邓小平在开创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 创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邓小平理论。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一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二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三是继承了毛泽东思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思想理论。邓小平理论也是对毛泽东思想的发展:一是确立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指导思想, 实现了由以政治革命为中心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二是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实现了由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三是形成了改革、创新的理论, 实现了由以阶级斗争为动力到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的转变;四是作出了对外开放的决策, 实现了由闭门搞建设到打开国门开放发展的转变。
在新的历史时期, 邓小平立足于当代世界大势,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军事战略思想, 并为其注入了新的理论内容与活力;继承了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的立场、观点和方法, 并赋予了崭新的时代特色。特别是邓小平作出的一系列新的战略判断和战略结论, 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在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军事战略思想上的主要特点, 就是始终坚持毛泽东一贯倡导的实事求是这条思想路线。邓小平提出了“建设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的总目标, 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而精辟的论述。在这些思想指引下, 我军走上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二、江泽民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 充分体现了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建党的根本原则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特别是“三个代表”的重要论述全面、完整地揭示了抓好党的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与办好中国的事情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江泽民面对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和国内外的严峻复杂局面, 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这些思想指引下, 我军着眼于解决打得赢、不变质两个时代性课题, 走出了一条跨越式复合式军队现代化建设路子。
三、胡锦涛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党的十六大以后, 胡锦涛同志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体要求出发, 根据二十一世纪中国发展呈现的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 明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胡锦涛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科学发展观,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特别是对毛泽东的《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征程中, 立足世界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实际, 胡锦涛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军事思想, 提出了要按照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相统一的原则加强军队全面建设的重要思想, 并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在这些思想指引下, 我军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向前大大推进了一步。
四、习近平同志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1. 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廉政思想。
廉政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毛泽东廉政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础, 它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毛泽东历来重视廉政教育, 提倡要经常对党员和干部进行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 进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教育, 进行拒腐防变教育。努力以无产阶级的世界观、人生观和共产主义思想道德来克服资产阶级腐朽的思想道德意识, 保持思想的革命化, 以抵制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攻击。习近平继承了毛泽东对于廉政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他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就指出:“反对腐败, 建设廉洁政治, 保持党的肌体健康, 始终是我们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 强调物必先腐而后虫生。”习近平运用具有深刻哲理的古训教育我们的各级党员干部, 要加强党的纯洁性建设, 关键在党的自身, 关键在每个党员的自身。同时, 习近平还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廉政监督思想, 他强调指出了制度建设的极端重要性, 要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习近平还把毛泽东对廉政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上升到党执政的理论层面, 提到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来认识。
习近平还提出了“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 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并强调指出:“加强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 “形成不敢腐的惩戒机制、不能腐的防范机制、不易腐的保障机制”, 只有全面从严治党, 权力才能真正得以控制, 特权才能真正得以铲除, 防腐才能够真正做到“常”和“长”。
2. 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2014年10月, 习近平在福建省古田镇召开的全军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科学地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军事思想, 他继承了毛泽东提出的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根本原则。习近平结合时代的发展, 强调指出:军队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是, 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为实现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提供坚强政治保证。全军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贯彻党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从严治党的部署要求, 贯彻依法治军、从严治军方针, 紧紧围绕我军政治工作的时代主题,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我军政治工作, 充分发挥政治工作对强军兴军的生命线作用。他提出了党在新形势下的强军目标, 就是要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听党指挥是灵魂, 决定军队建设的政治方向;能打胜仗是核心, 反映军队的根本职能和军队建设的根本指向;作风优良是保证, 关系军队的性质、宗旨、本色。
五、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伟大旗帜,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上海市委常委、统战部部长沙海林,上海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尹弘,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市工商联主席王志雄等有关领导亲切会见了受表彰人员。
会上,50名受到表彰的上海市“优秀建设者”上台领奖。获得全国优秀建设者表彰的春秋航空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正华,获上海市表彰的上海洋帆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锦荣、上海相宜本草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封帅作交流发言。优秀建设者代表、东方财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其实发出倡议,全市民营企业和非公经济人士要坚持弘扬爱国、敬业、创新、诚信、守法、贡献为核心的优秀建设者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全力投身到上海的发展和国家的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砥砺拼搏。
沙海林参加表彰会并讲话。他表示,广大非公经济人士要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做到“政治上自信”,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中抢抓机遇,做到“发展上自强”,深刻领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新要求,做到“守法上自觉”。抓住机遇,为上海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贡献力量。
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公务员局局长陈皓宣读表彰决定。市委统战部副部长、市工商联党组书记赵福禧主持会议。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评选领导小组成员、各区县党委统战部部长、区县工商联主席、党组书记、第四届上海市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称号获得者以及相关企业代表等200余人参加会议。
优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表彰活动由市委统战部、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和市工商联联合举办,每三年评选一次。(摄影:喻杰)
【作为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事业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推荐阅读: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_阶段练习和答案06-30
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09-14
为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10-06
思想汇报: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05-30
入党思想汇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06-09
党员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心得体会12-05
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后答案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