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道主义赔偿范文(推荐7篇)
XXXXXX有限公司:
根据贵司与我司XXXX年X月XX日签订的《租赁合同补充协议》第一条,我司对于“XXXX”的租赁期限为“XXXX年X月X日起至XXXX年X月X日止”。XXXX年XX月XX日,贵司来函称,贵司需提前与我司解除XXXX年X月XX日签订的《XXXXX租赁合同》,并要求我司于XXXX年XX月底前搬离。我司对于贵司配合XXXX建设工作表示谅解,但是贵司作为违约方,应当按照贵司与我司于XXXX年XX月XX日签订的《租赁合同》第X条第X款之约定,向我司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具体如下:
1.贵司因擅自终止合同,应当返还我司双倍履约保证金,合计_______万元; 2.贵司应当赔偿我司的装修损失,合计_______万元; 3.贵司应当赔偿我司的经营损失,合计________万元。
请贵司于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之前支付上述违约金和赔偿金总计_____万元,否则我方将通过法律途径追偿全部损失。
顺颂商祺!
XXX
在当下社会,我们用到协议的地方越来越多,签订了协议就有了法律依靠。协议的注意事项有许多,你确定会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最新工伤赔偿协议书,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工伤赔偿协议书1协议人(以下简称甲方):xxxxx厂
协议人(以下简称乙方):xxx
乙方于____年被甲方聘为该厂工人。____年____月____日____,乙方在工作时,不慎受伤。事发后,甲方将乙方送到医院进行治疗 日,并支付了全部医疗费用。____年____月____日,乙方再次到医院做后续医疗手术,现已痊愈。为解决乙方工伤事宜,甲、乙双方方本着平等协商、互谅互让的原则,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经协商达成协议如下:
一、由甲方一次性赔偿乙方医疗费、工伤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医疗和就业补助业、工伤期间工资、护理费、伙食费、交通费、经济补偿等各项费用共计 元整(¥: 元);
五、本协议一式两份,双方各持一份,自双方签章之日起生效。
甲方:乙方:
____年____月____日
____年____月____日
工伤赔偿协议书2甲方:
乙方:
经双方协商一致,现(甲方)与(乙方)就此事赔偿事宜,本着平等、自愿、公平原则,经友好协商,达成如下协议:
一、甲方愿一次性赔偿给乙方医疗费、误工费、交通费、住宿费,精神抚慰金等合计人民币____元。
三、上述费用支付给乙方后,由乙方自行安排处理,其安排处理的方式及后果不再与甲方有任何关系。
四、甲方履行赔偿义务后,乙方保证就此事不再以任何形式和任何理由向甲方提出其他任何赔偿费用要求。
五、甲方履行赔偿义务后,就此事处理即告终结,甲乙双方之间不再有任何权利、义务。以后因这次赔偿事故的结果亦由乙方 自行承担,甲方对此不再承担任何责任。
六、本协议为双方平等、自愿协商之结果,是双方真实意思表示,且公平、合理。
七、本协议内容甲乙双方已经全文阅读并理解无误,甲乙双方明白违反本协议所涉及后果,甲乙双方对此协议处理结果完全满意。
八、本协议为一次性终结处理协议,本协议书一式二份,双方各执一份,经双方签字或捺指印后生效,双方当事人各应以此为据,全面切实履行本协议,不得再以任何理由纠缠。
九、乙方今后身体或精神出现任何问题均与甲方无关。
甲方:(签字)盖章
乙方:(签字)
见证人:(签字)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年 月 日
工伤赔偿协议书3甲方(单位):
乙方(雇员):
乙方于20XX年10月在工作期间不慎发生伤害事故,脚部受伤。事后,甲方立即将乙方送往医院治疗,并妥善处理与解决乙方受伤事宜。20XX年3月28日,经乙方主动提出,要求甲方给予一次性赔偿伤害费用,甲乙双方本着平等自愿、友好协商一致的原则,达成如下协议:
1、甲乙双方此日签订的赔偿协议。
2、经甲乙双方友好协商同意,甲方向乙方一次性办结和赔偿一次性医疗补助金、误工费、营养费等费用,由甲方给予乙方的全部费用(以下合并简称“一次性补助金”),合计人民币60000元(大写:陆万元整),由甲方在协议双方签字时一次性付完。
4、乙方收到一次性补助金后,应当合理分配、处理,自觉留足可能发生的后续治疗、康复、生活等费用。乙方分配、处理前述费用的方式由乙方自行决定,后果由乙方自行承担。
5、甲乙双方签署本协议后,终止双方的权利和责任。乙方承诺不再以任何形式、任何理由就与劳动、伤害有关的事宜向甲方要求其他任何费用或承担任何责任。
6、本协议一式三份,甲乙双方与中间人各执一份,协议自甲乙双方签字后即发生法律效力。
7、本协议为一次性终结处理协议,双方当事人应均以此为断,全面切实履行所有约定项目与内容,不得再以任何理由纠缠。乙方今后身体或精神出现任何问题均与甲方无关。
甲方(手印)签字: 乙方(手印)签字:
中间人签字: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工伤赔偿协议书4甲方: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系受害人父亲,身份证号:_____)
_____(系受害人妻子,身份证号:_____)
受害人_____,姓别_____,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出生,身份证号:__________,其于_____年_____月_____日在甲方单位工作期间发生工伤伤害,经甲方全力抢救,及时送往_____医院因抢救无效于当日死亡。现乙方受受害人供养的全体亲属委托(特别授权)处理王建明死亡的相关善后事宜,与甲方本着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依据《工伤保险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达成如下协议:
一、本次事件
就乙方亲属王建明的死亡后果,甲方愿意承担工亡赔偿责任。
二、赔偿对象(供养亲属):
父亲:_____,出生日期_____,职业,家庭住址_____,身份证号:_____
母亲:_____,出生日期_____,职业,家庭住址_____,身份证号:_____
妻子:_____,出生日期_____,职业,家庭住址_____,身份证号:_____
女儿:_____,出生日期_____,职业,家庭住址_____,身份证号:_____
儿子:_____,出生日期_____,职业,家庭住址_____,身份证号:_____
乙方承诺已得到所有王建明供养亲属的特别授权及认可,保证具有代表所有赔偿权利主体的资格签订本协议。乙方已清楚了解自己在协议中的权利义务,已就协议中所涉及的法律问题及其他问题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并清楚明白,甲乙双方在平等自愿基础上签订本协议。
三、赔偿金额
甲方向乙方支付各项赔偿金共计人民币大写壹佰零柒万伍仟元整元(小写1075000元),该费用包含《工伤保险条例》甲方依法应支付的全部费用,包括但不限于一次性工亡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供养亲属抚恤金,以及死者家属处理后事的食宿、交通以及死者亲属困难抚慰等全部费用。
除上述费用外,甲方不再支付任何其他费用。其他在殡仪馆所产生的诸如为死者穿衣服、烧纸,化妆、运尸以及处理后事过程中因民间习俗产生的全部费用,均有乙方自行承担。
四、付款方式及期限
本协议签订后次日内,由甲方一次性将上述赔偿金打入乙方指定银行账户,账号为_____。
五、赔偿效果
1、乙方自行负责赔偿款项在供养亲属间依法合理分配,如由此引发争议,概由乙方负责,与甲方无关,甲方亦无权干涉。
2、乙方承诺同意代表受害人王建明所有供养亲属接受本起工亡赔偿事宜为一次性了结,排除其他权利主体的存在。甲方履行本协议项下的赔偿义务后,乙方及其近亲属不得再就工伤赔偿事宜向甲方提出仲裁、诉讼等任何形式的赔偿要求;不再以任何理由,通过任何渠道再次重复主张赔偿要求或至甲方处闹事或向有关媒体、网络、政府部门投诉本事件或有任何异议。
3、乙方需在签订本协议之日起两日内负责消除记者因不实报道导致的不良影响。
4、受害人王建明尸体的搬运、迁移、火化等善后处理概由乙方负责。
六、违约责任
1、甲方迟延付款的,乙方有权要求甲方一次性支付余款。乙方违约的`,除需返还已付赔偿款外,还需向甲方支付人民币伍拾万元整作为违约金。
2、因任何一方违约而导致仲裁、诉讼或申请强制执行的,应当向对方支付实现债权的费用,包括但不限于调查取证费、交通费、通讯费、诉讼费、律师费等。
七、陈述与保证
1、乙方需向甲方提供证明自己身份及与死者关系的有效身份证件及身份证明(身份证、户口本、户籍证明、公安机关的证明等),并需在甲方将原件及复印件核对无异后在复印件上注明为乙方提供,并保证其真实性。
2、本协议条款是在甲乙双方充分考虑到对方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形成的,各个条款均系双方的真实意思表示,不存在违背法律规定的情形,同时,双方对本协议条款不存在文字理解上的歧义。
八、其他
1、甲、乙双方如发生争议,应当友好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的,任何一方均可向本协议签订地人民法院诉讼解决并不得违反级别管辖的规定。
2、本协议一式肆份,甲乙双方各执贰份,自双方签字或盖章后生效,任何一方不得以任何理由变更、解除。
甲方:__________乙方:__________
一、一般人身损害赔偿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一般人身损害赔偿的赔偿项目为:
1、死亡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2、残疾赔偿金: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标准,自定残之日起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
3、护理费:护理人员有收入的,参照误工费的规定计算;护理人员没有收入或者雇佣护工的,参照当地护工从事同等级别护理的劳务报酬标准计算。护理人员原则上为一人,但医疗机构或者鉴定机构有明确意见的,可以参照确定护理人员人数。
受害人定残后的护理,应当根据其护理依赖程度并结合配制残疾辅助器具的情况确定护理级别,期限最长不超过二十年。
4、误工费:误工费根据受害人的误工时间和收入状况确定。误工时间根据受害人接受治疗的医疗机构出具的证明确定。受害人因伤致残持续误工的,误工时间可以计算至定残日前一天。
5、交通费:交通费根据受害人及其必要的陪护人员因就医或者转院治疗实际发生的费用计算。交通费应当以正式票据为凭;有关凭据应当与就医地点、时间、人数、次数相符合。
6、医疗费:医疗费的赔偿数额,按照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实际发生的数额确定。器官功能恢复训练所必要的康复费、适当的整容费以及其他后续治疗费,赔偿权利人可以待实际发生后另行起诉。但根据医疗证明或者鉴定结论确定必然发生的费用,可以与已经发生的医疗费一并予以赔偿。
7、住院伙食补助费:住院伙食补助费可以参照当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予以确定。
受害人确有必要到外地治疗,因客观原因不能住院,受害人本人及其陪护人员实际发生的住宿费和伙食费,其合理部分应予赔偿。
8、残疾辅助器具费:残疾辅助器具费按照普通适用器具的合理费用标准计算。伤情有特殊需要的,可以参照辅助器具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相应的合理费用标准。
辅助器具的更换周期和赔偿期限参照配制机构的意见确定。
9、营养费:根据受害人伤残情况参照医疗机构的意见确定
10、被扶养人生活费:被扶养人生活费根据扶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按照受诉法院所在地上一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和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标准计算。被扶养人为未成年人的,计算至十八周岁;被扶养人无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计算二十年。但六十周岁以上的,年龄每增加一岁减少一年;七十五周岁以上的,按五年计算。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被扶养人还有其他扶养人的,赔偿义务人只赔偿受害人依法应当负担的部分。被扶养人有数人的,年赔偿总额累计不超过上一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额或者农村居民人均年生活消费支出额。
11、精神损害抚慰金:赔偿权利人向人民法院请求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的,适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予以确定。
二、工伤事故损害赔偿
依据《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职工被认定为工伤后,可向用人单位主张下列损害赔偿项目:
1、住院伙食补助费: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由所在单位按照本单位因公出差伙食补助标准的70%发给住院伙食补助费。
2、医疗费:按实际支出的费用计算。
3、停工工资: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者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的,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伤情严重或者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不得超过12个月。工伤职工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本章的有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的,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4、护理费: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的,由所在单位负责。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由用人单位继续支付。
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
5、伤残补助金及伤残津贴: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一级至四级伤残的: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一级伤残为24个月的本人工资,二级伤残为22个月的本人工资,三级伤残为20个月的本人工资,四级伤残为18个月的本人工资;按月支付伤残津贴,标准为:一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90%,二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5%,三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80%,四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5%。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五级、六级伤残的: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五级伤残为16个月的本人工资,六级伤残为14个月的本人工资;按月发给伤残津贴,标准为:五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70%,六级伤残为本人工资的60%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七级至十级伤残的:
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标准为:七级伤残为12个月的本人工资,八级伤残为10个月的本人工资,九级伤残为8个月的本人工资,十级伤残为6个月的本人工资;
6、工伤医疗补助金:按照统计部门最近一次公布的当地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与解除、终止劳动关系时的年龄之差计算,五级的,每满一年发给1.4个月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六级的,每满一年发给1.2个月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七级的,每满一年发给1个月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八级的,每满一年发给0.8个月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九级的,每满一年发给0.4个月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十级的,每满一年发给0.2个月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患职业病的工伤职工,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发40%。
7、伤残就业补助金:以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为基数,按照伤残等级和解除、终止劳动关系时的年龄,分别发给1-36个月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8、丧葬补助金:丧葬补助金为6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9、供养亲属抚恤金:供养亲属抚恤金按照职工本人工资的一定比例发给由因工死亡职工生前提供主要生活来源、无劳动能力的亲属。标准为:配偶每月40%,其他亲属每人每月30%,孤寡老人或者孤儿每人每月在上述标准的基础上增加10%。核定的各供养亲属的抚恤金之和不应高于因工死亡职工生前的工资。
10、工亡补助金:工亡补助金标准为48个月至60个月的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
三、医疗事故赔偿项目及计算方法
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规定,因医疗事故造成人身损害赔偿项目为:
1、医疗费:按照医疗事故对患者造成的人身损害进行治疗所发生的医疗费用计算,凭据支付,但不包括原发病医疗费用。结案后确实需要继续治疗的,按照基本医疗费用支付。
2、误工费:患者有固定收入的,按照本人因误工减少的固定收入计算,对收入高于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3倍以上的,按照3倍计算;无固定收入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3、住院伙食补助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伙食补助标准计算。
4、陪护费:患者住院期间需要专人陪护的,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上一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
5、残疾生活补助费:根据伤残等级,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自定残之月起最长赔偿3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6、残疾用具费:因残疾需要配置补偿功能器具的,凭医疗机构证明,按照普及型器具的费用计算。
7、丧葬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规定的丧葬费补助标准计算。
8、被扶养人生活费:以死者生前或者残疾者丧失劳动能力前实际扶养且没有劳动能力的人为限,按照其户籍所在地或者居所地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计算。对不满16周岁的,扶养到16周岁。对年满16周岁但无劳动能力的,扶养20年;但是,6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15年;70周岁以上的,不超过5年。
9、交通费:按照患者实际必需的交通费用计算,凭据支付。
10、住宿费: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国家机关一般工作人员的出差住宿补助标准计算,凭据支付。
11、精神损害抚慰金:按照医疗事故发生地居民年平均生活费计算。造成患者死亡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6年;造成患者残疾的,赔偿年限最长不超过3年。
参加医疗事故处理的患者近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医疗事故造成患者死亡的,参加丧葬活动的患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所需交通费、误工费、住宿费,参照本条例第五十条的有关规定计算,计算费用的人数不超过2人。
医疗事故赔偿费用,实行一次性结算,由承担医疗事故责任的医疗机构支付。
(2010)通民初字第XXXXX号
原告刘XX,女,19XX年XX月XX日出生,汉族。
委托代理人崔新江,河南鑫苑律师事务所律师。
被告濮阳市XXXX公司,住所地河南省濮阳市XX大道中段
被告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XXXXXX支公司,住所地濮阳市中原路XXXXXXXXXX。
原告刘XX与被告濮阳市XXXX公司(以下简称XX公司)、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XXXX支公司(以下简称保险公司)道路交通事故财产损害赔偿纠纷一案,本院受理后,依法由代理审判员XXXXX独任审判,公开开庭进行了审理。本案原告刘XX的委托代理人崔新江、被告XX公司、被告保险公司到庭参加诉讼。本案现已审理终结。
原告刘XX诉称:2010年3月18日5时10分,被告XX公司的司机栾XX驾驶的重型半挂车(车牌号为豫XXXXXX2豫JXXXXXX挂)行驶至通州工六环路附近时,与王XX所驾驶的属于原告的大货车(车牌号为冀XXXXXX)相撞,造成我方车辆和所载货物严重损失。后经交通队认定,栾XX负此事故全部责任。经查,肇事车重型半挂车(车牌号为豫JXXXXX豫JXXXXX挂)的所有人为被告XX公司,强制险投保公司为被告保险公司。此次事故给我方造成严重损失。为此诉至法院,请求法院判令二被告赔偿原告车辆修理费35700元、货物损失费16000元、货物转运、装车费3000元、停车费10000元、交通费3150元、停运损失费10000元,共计77850元。
被告XX公司辩称:对交通事故认定书认可。肇事车是我公司的,栾XX确是我公司的司机,事故发生时属于职务行为。对于原告的合理的损失同意赔偿,不合理的损失不同意赔偿。
被告保险公司辩称:我公司可在2000元强制险范围内赔偿。
经审理查明:2010年3月18日5时10分,被告XX公司的司机栾XX受公司指派驾驶其公司的重型半挂车(车牌号为豫XXXXXX2豫XXXXX挂)行驶至通州工六环路附近时,与王XX所驾驶的属于原告的大货车(车牌号为冀XXXXXX)相撞,造成原告车辆和车载货物受损。后经交通队认定,栾XX负此事故全部责任,王XX无责任。经核实,原告的合理损失为:车辆修理费33680元、货物损失费10000元、货物转运、装车费1000元、停车费10000元、停运损失费6000元(一个月),共计60680元。
另查:肇事车辆(车牌号为豫JXXXXXX豫JXXXXX挂)在被告保险公司处投保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事故发生在保险期间。
上述事实,有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修理费发票、保险公司关于财产损失的确认书、道路运输证、行驶证、施救费发票、当事人陈述等证据在案佐证。
本院认为:公民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根据查明的事实,被告XX公司的司机栾XX作为机动车驾驶人,未尽到谨慎驾驶义务,导致原告财产受有损失;依据交通队责任认定,鉴于栾XX对此事故负全部责任,故被告XX公司作为栾XX的雇主,对原告的合理损失应当承担相应赔偿责任。被告保险公司则应在肇事车强制保险责任限额内对原告的合理财产损失赔付4000元。原告要求的货物转运、装车费由本院酌定为1000元;停运损失费按一个月停运计算酌定为6000元。原告要求的交通费,依据不足,本院不予支持。综上所述,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第一款之规定,判决如下:
一、被告安邦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XXXXX支公司支付原告刘XX车辆修理费四千元,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执行清;
二、被告濮阳市XXXX公司给付原告刘XX剩余车辆修理费、货物损失费、货物转运、装车费、施救停车费、停运损失费,共计人民币五万六千六百八十元,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执行清;
三、驳回原告刘XX的其他诉讼请求。
如果未按本判决指定的期间履行给付金钱义务,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二十九条之规定,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
案件受理费八百七十三元,由原告刘XX承担二百一十四元(已交纳),由被告濮阳市XXXX公司负担六百五十九元,于本判决生效之日起七日内交纳。
无证驾驶机动车撞死人保险公司也应赔偿 [案情] 原告(被上诉人):曾庆展。被告(上诉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贺州支公司(下称财保贺州公司)。2007年8月13日,原告无证驾驶两轮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将一名路人撞死,事故经交警处理认定原告负主要责任。
[案情]
原告(被上诉人):曾庆展。
被告(上诉人):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贺州支公司(下称财保贺州公司)。
2007年8月13日,原告无证驾驶两轮摩托车发生交通事故,将一名路人撞死,事故经交警处理认定原告负主要责任。事发后原告支付了死者抢救、治疗费用和死亡赔偿金9万余元。后原告以其摩托车在被告处购买了机动车第三者强制责任保险,且事故发生在保险期间内,向保险公司请求在保险责任内予以赔偿其已先行支付的死亡伤残赔偿金和医疗费用,但未果,原告遂诉诸法院。
[审理过程]
(一审)
原告诉称:2007年8月13日,原告无机动车驾驶证驾驶二轮摩托车与同向骑自行车在机动车道上停车捡拾苦瓜的刘福仁发生碰撞,造成刘福仁受伤经送医院抢救无效死亡。请求法院判令:被告在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限额内赔付原告先行支付的死亡伤残赔偿金50000元、医疗费用8000元,合计58000元。
被告辩称:原、被告之间存在保险合同关系,根据国务院《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以下称《条例》)第二十二条和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款》(以下称《条款》)第九条的规定,由于原告无证驾驶被保险车辆造成事故,是本次交通事故的主要责任人,造成的损失应由责任人自行承担,被告依法不需承担事故的赔偿责任。根据《条款》第十条规定,被告不应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一审法院贺州市八步区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告无证驾车发生交通事故造成受害人死亡后,向死者家属支付了全部医疗费以及死亡赔偿金。其向投保的保险公司索赔交强险责任限额范围内的死亡赔偿金和医疗费用,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和《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条款》作为保险行业中关于机动车交强险保险合同广泛适用的格式文本,其第九条没有将驾驶人无证驾驶发生交通事故造成第三者人身伤亡明确规定为保险公司的免责事由,本案财保贺州公司与投保人在保险合同免责条款中亦未明确约定驾驶人无证驾驶发
生交通事故作为保险公司的免责事由,不能成为保险公司拒赔受害人因道路交通事故人身伤亡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依据。
根据诉讼费用败诉方承担的原则,本案被告财保贺州公司应当承担本案的诉讼费用。
综上,驾驶人未取得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对受害人的人身伤亡损失,保险公司仍应在交强险的责任赔偿限额内予以赔偿。就本案而言,肇事车辆已经向被告财保贺州支公司投保了交强险,本事故发生在保险有限期限内,被告财保贺州公司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和保险合同的约定对原告的损失在保险赔偿限额内承担赔偿责任,因此,对原告的诉讼请求应予以支持,对被告的辩驳主张不予采纳。
据此,八步区法院一审判决如下:
被告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贺州支公司在交通事故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赔偿范围内赔付原告先行支付的死亡伤残金及医疗费用58000元。
本案受理费由被告财保贺州公司负担。
(二审)
一审判决后,被告不服,向贺州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上诉人诉称:(1)按照《条例》第二十二条和《条款》第九条的规定以及公安部公通[1991]113号《关于修订道路交通事故等级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原告无证驾驶被保险车辆造成事
故,上诉人无需承担受害人死亡残疾金及医疗费用赔偿责任。(2)根据《条例》第十条规定,上诉人不应承担本案诉讼费用。被上诉人辩称:(1)《条款》第8条规定死亡伤残赔偿限额5万元,医疗费用赔偿限额8千元,财产损失赔偿限额2千元。《条例》第22条对无证驾车造成的交通事故,没有规定保险公司可以免除死亡伤残和医疗费用这两项赔付责任。(2)对于本案诉讼费用承担,根据《保险法》第五十一条规定,由被保险人承担,《条款》与《保险法》的规定相抵触而失效。一审判决有理有据,请求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贺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人身权高于财产权是法律的基本原则,《保险法》、《道路交通安全法》、《条例》作为处理道路交通事故及其保险赔偿的基本法律、法规,无不体现这一基本原则。《条款》第九条只是财保公司自定的行业格式文本条款,与上述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和强制性规定相违背,因而是无效的。同样,《条款》第十条有关仲裁和诉讼费用的内容与《保险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相抵触也应无效。上诉人无需承担受害人死亡残疾金及医疗费用赔偿责任和不承担本案诉讼费用的理由不成立,不予支持。据此,贺州中院驳回了保险公司的上诉,维持原判。
[评析]
——对本案争议焦点的分析
投保了机动车强制责任险的驾驶员无证驾车造成交通事故,保险公司依法是否应当赔偿,这是如何理解和适用法律法规的问题。
启聪一年级
培养孩子的爱国主义情感是教育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当她的儿女对她怀有浓厚的感情,为了她的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的时候,她才能不断地发展、进步。而要使孩子能具备这种深厚的情感,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应该从学前时代就开始教育培养。因此,根据学前儿童的认知、情感发展的规律,有针对性地开展了适合其特点的爱国主义教育。
一、始终注意从小处着手逐步发展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
热爱家乡教育是幼儿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爱家乡与爱父母亲人是相关的,是爱祖国的具体表现。培养幼儿热爱周围生活环境要由近及远,逐步扩大范围。如:爱亲人、爱学校园,爱自己居住的地方到爱自己的国家。主要教育他们爱父母、爱老师、爱同班小朋友及其他人。对幼儿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应善于利用周围环境,由近及远,因地制宜,运用美好、具体、鲜明的事例,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作用,并密切与家长配合,培养幼儿“我是中国人”、“我的祖国是中国”的意识。
二、始终注意以丰富多彩的活动积累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1)通过升旗形式对孩子进行爱国教育。国旗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幼儿的旗意识必须从小培养。国旗在我国无处不在,这就务必要求幼儿从小认识国旗,积极参加升国旗活动,面对国旗应庄严、肃立。每周一次举行全校升仪式,增强幼儿对国旗的神圣意识。
(2)教师和家长还可以利用节日活动对孩子进行教育。每一个节日都有其特殊的意义,可以尽早地让孩子知道这些节日的来历意义,尽可能多带孩子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如:在庆祝“国庆”节活动中,可采用参观、看图片或幻灯,绘画或手工制作、故事、歌舞联欢等活动形式,使幼儿了解祖国最有代表性的标志和成就,更多地激发幼儿爱祖国的情感。
三、始终注意从社会生活的熏陶中培育幼儿的爱国主义情感。孩子生活在社会中,爱国主义教育也应该贯穿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你们每天发的鸡蛋和牛奶,每学期发的新书,上学不用交学费,都是国家的政策。因此,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对幼儿进行爱国教育。
当代中国的主题与基本国情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伟大事业的继承和发展。
在当代中国,只有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旗帜,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完成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近代和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
1、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
近代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面临两大历史任务:
1)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2)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为改变中华民族的命运,中国人民进行了长期的斗争,但是都失败了。
要解决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中国发展进步问题,必须找到能够指导革命的先进理论和领导中国社会变革的先进社会力量。
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是近现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中国人民在救亡图存斗争的必然产物。
中国共产党担当起了完成两大历史任务的责任,领导中国人民完成和推进了三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
第二件大事,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进行了改革开放的新的革命,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
这三件大事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
事实充分证明,在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进程中,历史和人民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也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民族独立、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的历史前提;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是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根本目标和保障。
当代中国的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两大历史任务的继续和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能够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能够最大限度地团结和凝聚不同民族、不同社会阶级阶层、不同利益群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共同奋斗。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引领走向繁荣富强的旗帜。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的指引下,中国获得了自近代以来从未有过的长期快速稳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
1、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2、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3、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
4、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内容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一是毛泽东思想。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
第二节 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当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国情是指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国际关系环境等各个方面的总和。最主要的是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的社会性质及其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
现在遇到两个方面的问题:
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不是该结束了?
其二,中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接近于中等收入国家。是不是意味着中国已经不是发展中国家,而已经成为经济强国?
(一)从人口看,中国是人口大国,但并非人才强国。1978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9.85%,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20.19%,中等收入国家平均水平为6.34%,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0.71%,排名第97。
2009年:世界平均高等教育入学率为39.27%,发达国家平均为65.19%,中等收入国家平均为29.25%。我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24.53%,排名第57。
(二)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看,中国仍处在世界后列。1978年:我国人均GDP为155美元,相当于世界平均的4.44%,发展中国家人均GDP的9.61%,发达国家人均GDP的1.68%。
2010年:我国人均GDP为4392美元,世界人均GDP为10671美元,发达地区达到38417美元,发展中国家人均GDP达到4810美元。
1978年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第175位。2010年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第121位。
(三)从人民生活水平看,中国人民生活仅在总体上达到小康。
2011年中央决定将人均纯收入2300元作为新的国家扶贫标准。这个标准接近了世界银行的国际贫困标准线(每天生活费1.25美元),中国新的国家扶贫标准大致相当于每日1美元。
按国家最新贫困标准计算,全国贫困人口数量达1.28亿人,占农村总人口的13.4%,占全国总人口近1∕10。超过除俄罗斯以外的任何一个欧洲国家人口数量。
(四)从资源占有情况看,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少,面临很大的资源环境压力。
中国自然资源条件先天不足,55%的国土面积不适宜人类生产和生活。中国所有的资源人均占有量都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
(五)从城市化程度看,中国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78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为46.64%,发达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70.84%,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率平均为43.67%,我国城市化率为18.72%。
2010年:世界城市化率平均为57.93%,发达国家为76.77%,发展中国家为56.29%;中国城市化率为44.90%。
(六)从工业化程度看,中国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978年世界第三产业占GDP比为47.43%,发达国家为54.78%,发展中国家为44.46%;而中国为23.94%。2010年世界三产占比为58.17%,发达国家为70.32%,发展中国家为56.25%;而中国为43.14%。
胡锦涛:“三个没有变”和“三个世所罕见”:
“我们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
“我们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规模和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在前进中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二、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机遇是指有利于事物发展的时机、境遇和形势。机遇期是指机遇存在并能发挥作用的时期。战略机遇期,是指有利于战略实施的历史阶段及其背景、环境和条件。
(一)“战略机遇期”的提出 邓小平的“机遇”论。2002年5月江泽民指出:“纵观全局,21世纪头一、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1、从国际形势看: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当今时代的两大主题,这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为我们赢得了有利的国际环境。
经济全球化带来良好机遇。
世界新科技革命浪潮继续迅猛发展,为后发展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动力。
2、从国内看:
中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实现现代化三步走战略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发展已具备了较好的物质基础。
中国进入矛盾凸现期,也进入黄金发展时期。
中国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时期。
中国进入全面开放的关键时期。
经过20多年的改革,我们已经具备了实现经济起飞的诸多有利条件。
(二)重提“战略机遇期”
质疑战略机遇期消失的依据是:
第一,2008年开始的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到全球经济的发展,中国也深受其害。
第二,周边国际形势突变。
第三,美国战略重心东移的速度加快。同时中国同美国等大国在贸易、汇率等问题上摩擦不断。
第四,中国人均GDP已经超过3000美元,进入到所谓“中等收入陷阱”阶段。
2010年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关于“十二五” 规划建议提出:我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依据是:
1、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国际环境总体上有利于中国发展。
2、世界新技术、新产业革命为利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氛围。
3、“后危机时代”发达世界自顾不暇。
4、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
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各个领域形成了一整套相互衔接、相互联系的制度体系,为当代中国发展进步提供了根本制度保障。
6、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软实力增强,国际话语权提升。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原苏东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教训及理论探索
第一节 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的西欧。
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思想理论来源。
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马恩抛弃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其辩证法的“合理内核”;抛弃了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观点和历史唯心主义,批判地吸收了其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在马恩早期的主要代表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等中,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1、提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
2、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3、肯定了人民群众的社会历史地位。
唯物史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列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思想中的最大成果”。
二、《共产党宣言》的主要观点
1、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规律。
2、阐明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无产阶级解放的根本道路。
3、制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学说。
4、概括了无产阶级解放的前景。——“自由人联合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科学社会主义的创立的重要意义:
(1)科学社会主义把社会主义第一次建立在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之上。
(2)科学社会主义揭示了实现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
(3)科学社会主义指明了实现社会主义的阶级力量。
三、马恩对未来社会的预测和设想
1、未来社会将建立在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基础上(即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
2、消灭了私有制,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所有制)。
3、商品经济消亡,社会将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
4、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实行按劳分配,高级阶段实行按需分配。
5、阶级和国家消亡,人类将获得彻底的解放,每一个人都成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
第二节 列宁、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论到实践的发展。列宁和斯大林先后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进行了开拓性的探索。
一、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步探索
(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实行余粮征集制。
加速和全面实现工业国有化。
建立高度集中的国民经济管理体制。
消灭商品经济、禁止自由贸易。
2、“新经济政策”
对商品经济采取新政策。用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允许自由贸易,发展商品货币关系。
对资本主义经济采取新政策。主要是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发展国家资本主义。“租让制”,“租借制”
对社会主义经济采取新政策。主要是整顿国营经济,实行经济核算和物质利益原则。
(二)列宁晚年的探索
1、不发达国家能够一国建设社会主义,但要充分估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复杂性和长期性。
2、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基础上,为此必须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电气化。
“共产主义就是苏维埃政权加全国电气化”
3、在过渡时期必须充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
4、允许多种经济成分并存,正确看待和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国家资本主义。
“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
5、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
6、有步骤地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反对官僚主义。
列宁提出两项任务:一是改革国家机关,发动群众参加管理、监督国家机关,反对官僚主义;二是进行文化建设,提高工农文化水平。
7、加强党和人民群众的联系,改善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
关于党的组织原则制度、党的代表大会、集体领导、党内监督、党政职责分开等。
二、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与斯大林模式
(一)斯大林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1、关于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思想。
“建成社会主义”就是向共产主义过渡的开始,否定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
2、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思想 一是坚定不移地优先发展重工业;
二是最大限度地追求高速度;
三是要求农民为工业化提供资金、缴纳“贡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
3、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经济特征的思想 关于两种公有制的思想。
关于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理论。
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思想。
4、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无产阶级专政的四项任务:(1)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2)保卫祖国,支援世界革命;
(3)改造小生产,组织社会主义建设;
(4)逐步消灭阶级,实现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二)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
1、经济体制
单一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形式。
高度集中的部门管理体制。
指令性计划经济。
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2、政治体制
共产党一党执政并单独存在(一党制)。苏联名为联邦制国家,实为单一制国家。
民主法制极不健全。人民群众享有的民主权利很小。
个人集权制和领导职务终身制。国家安全机关(内务部)占据特殊地位和拥有特殊权力。第三节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毛泽东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来源。
一、过渡时期的探索
关于“新民主主义建设”的设想。
过渡时期总路线: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10年到15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有两个明显特点:
一是采取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这一方针使我国得以在国民经济基本上稳定发展的情况下完成了社会制度的急剧变革。
二是采用和平渐变的方式,通过一系列中间环节和过渡措施,逐步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
二、建设时期的探索
(一)56-57年最富成果的时期
《论十大关系》初步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提出以苏联为鉴戒,开辟一条不同于苏联的适合中国特点的建设道路。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双百方针”。党的八大 :主要矛盾与中心任务。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波匈事件”。
57年夏天,毛泽东发动反右运动。毛泽东的思想倾向开始发生巨大转变。
(二)58-60年大试验时期 三面红旗:“总路线、大跃进和人民公社”。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掀起大跃进运动。
北戴河会议 《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又掀起人民公社化运动。
造成失误的原因主要是:
1、想打破常规,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
2、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国情认识不足。
(三)61-65年国民经济大调整时期
61年1月,八届九中全会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
62年八届十中全会上,毛泽东重提“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
65年提出存在一个“党内的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四)66-76年曲折与迷误时期 主要论点是:
1、一大批资产阶级代表人物已经混进党、政、军、文各界,相当多数的单位的领导权不在马克思主义者和人民群众手里。
2、一大批干部已变成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他们在中央形成了一个资产阶级司令部,有一条修正主义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在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各部门都有代理人。
3、过去各种形式的斗争都不能解决问题,只有实行文化大革命,自下而上地发动群众,才能把被走资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
毛泽东上述观点既不符合马克思主义,也不符合中国的实际。他对三大改造后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错误的。
第三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公有制与私有化之争。
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结合。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化? 为什么对国有企业不满?
一、公有制与私有制的动力和效率问题
(一)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
50年代中期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结束到改革开放前,形成单一化的所有制模式。
所有制形式和经营方式单一化,是旧所有制模式的基本特点。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改革过程中逐步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新的基本经济制度。
中国不能搞单一的公有制,这主要是由现阶段社会生产力发展状况所决定的。
(二)为什么不能搞私有化——公有制与私有制的效率和动力问题
两个问题:一是所有制和生产力发展的关系,即效率问题。二是所有制和人们的经济利益关系,即公平问题。
1、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马克思分析所有制的问题有两个分析角度或思路:一是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个角度,以是否符合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作为标准;二是从所有制与人们经济利益关系来分析,即一种所有制能否很好地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
根据不同生产力发展要求,历史上出现过的不同所有制都曾经是高效率的所有制,同样,历史上出现的不同所有制都会随着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变化,也会由高效率的所有制变成低效率的所有制,从而被另外一种高效率的所有制所取代。这就是人类社会经济形态或者说所有制变化的规律。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按马克思分析思路,从今天高度社会化的生产力角度来看,单个资本已经不能适应其发展要求,资本社会化才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的要求,社会资本取代单个资本,股份资本成为企业资本的主要组织形式,公司制、股份制成为企业的主流形式。
资本社会化的性质正在不断强化,其中包含的“公有”成分也在不断增加。说明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的效率。
公司制、股份制最重要的一个特征,就是使资本的所有权和控制权实现了分离。这是对传统私有化理论的一个挑战。
第二是从经济利益关系看,公有制根本上消除了雇佣劳动制度下劳动者与资本所有者之间的对立,能更好地协调利益关系,这种利益关系的和谐是符合社会进步要求的,所以,公有制比私有制具有更高的效率。
2、西方经济学的分析思路。
一是从市场竞争关系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为标准;二是从产权关系是否清晰来分析所有制效率,以是否能够更好地承担决策风险作为标准。
西方经济学的结论是:其一,认为竞争是动力的源泉,竞争的必要条件就是使每一个经济主体都要有自己的独立经济利益,而在私有制条件下,每一个经济主体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私有制具有内在的竞争力也具有充分的动力。其二,在私有产权条件下,决策者与承担风险之间的关系比较密切。
改革开放后,公有制和私有制在实现形式上已经没有区别,实现形式都是公司制、现代企业制度。因此过去说公有制不具有高效率,私有制具有高效率这一点现在已不能成立,私有制能够做到高效率,公有制也同样能够做到高效率。
另外,从经济利益的关系看,公有制企业与自身利益、职工的利益都已经直接挂钩并在市场竞争中才能实现自身的利益。这些特征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传统公有制经济存在的弱点、弊端。所以,关于私有化的观点,认为公有制在根本上没有效率,是不能成立的。
几个结论:
基本结论:公有制和私有制哪一种具有更高的效率,不能简单化作出结论。
第二个结论:在现有条件下公有制和私有制都有自身的优势,相互之间不能替代。
第三个结论:以公有制为主体,既有经济发展的因素,也有社会价值目标的因素,选择公有制为主体是由我们价值目标决定的,当然也符合生产力标准。
德国前总理施密特就中国改革问题,包括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应否私有化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国企的核心价值是以长期稳定的发展、而不是以追逐利润为第一价值目标。
对国企实行私有化未必会有利于竞争,使人民获利。私有企业是不关心社会整体效益的。
俄罗斯的私有化改革是个教训。
国企利润可以成为中国社会保障基金的一部分。
二、公有制在现实中的矛盾
(一)国家所有制不符合马克思的公有制理论
马恩设想的公有制,是指由全社会劳动者共同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公有制的本质在于生产资料由劳动者直接所有,实现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的直接结合,劳动成果由劳动者直接占有。改变了私有制条件下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消除了一部分人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生产资料去占有别人的劳动成果的经济条件。
国家所有制并不符合马恩的公有制思想: 首先,国家所有制把“国家”同“社会”、同“全体劳动者”等同起来,从而把“国家所有”与“社会所有”、同“全体劳动者所有”等同起来。这是一种曲解。其次,国家所有制存在着内在的矛盾或局限性:不能消除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状况,反而造成了新的分离。
(二)现阶段国有企业没能很好体现“公有制”的本质 国有企业、特别是垄断行业的国有企业由于凭借垄断性经营而获取了高额的利润,但只有极少部分上缴国家,绝大部分内部化、集团化,其生产经营活动只服务于本企业,经营成果只是为本企业内部人所分享。
如“三桶油”(2011年总赚取2749亿元利润,平均日赚7.5亿元)、四大国有银行(2011年净利润总额达到6301亿元,平均日赚17.26亿元)等。国企的“公有性”、公益性、民有民享的本质属性无从体现。
第二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收入分配制度 如何实现分配理论与分配实践的统一。
如何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协调社会利益关系。
一、按劳分配理论与实践的矛盾问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或者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
马恩的设想:在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社会)按劳分配。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是:每个劳动者都必须参加社会劳动,社会按照劳动者付出的劳动量的大小,采取劳动券形式(劳动证书)统一对劳动者进行直接分配(个人消费品)。
马恩设想的几个重要前提条件:(1)在发达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2)消灭了私有制,建立了单一的公有制。(3)商品经济已经消亡,社会有组织有计划地进行生产和分配。
现实社会主义并不完全具备马恩关于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
改革开放前,似乎更接近具备实行按劳分配的条件。但是出于对社会主义的过于理想化的理解和极端公平公正的追求,在毛泽东时代没能实现按劳分配而是搞了平均主义。
改革开放之后,一方面我们已经不具备马恩所讲的按劳分配的主要条件,如单一公有制和计划经济。另一方面,现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收入分配制度,也难以实现按劳分配。
首先,按生产要素分配中的按劳动因素分配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按劳分配,而且按劳动因素分配也不可能在其中占主体或处于主导地位。
其次,从分配实践结果来看,也没能做到或实现按劳分配。劳动者来自于劳动的收入比重极低。
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协调社会利益关系问题
世界银行报告:20世纪60年代我国基尼系数大约为0.17~0.18。80年代为0.21~0.27。2000年开始,我国基尼系数已越过0.4的所谓国际警戒线,2006年已升至0.496。近年实际已超过了0.5。我国基尼系数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和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这种收入分配格局形成具有客观性、必然性:第一,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相应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是制度原因,必然导致收入差距拉大。第二是体制问题,搞市场经济就会有差距。第三是实行让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政策,这政策本身就意味着要拉开差距。
最根本的就是要从政策上从体制上做好这样几件事情: 第一是把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要内容。
第二是把提高农民的收入作为再分配政策的重中之重。第三是解决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比重过低的问题。
收入差距的问题,利益不协调的问题,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问题。
必须采取有力的措施,包括:运用国家的税收手段,有效调节过高收入;运用财政手段,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运用社会力量、即第三次分配对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
第三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问题,理论上已经解决。现在关键的问题是,在实际运行中怎样更好地体现、实现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问题。
原来我们讲的结合比较多的是单向结合,就是把市场经济作为资源配置的一种手段,主要是强调我们社会主义要和市场经济结合,要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现在重点应该偏向更多的要讲市场经济运行怎么样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性质,要体现公有制的要求。这种结合应该是双向,就是社会主义公有制要适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同样市场经济也要能够符合社会主义和公有制的性质和要求。
第四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基本问题。列宁对社会主义民主建设的探索和越南的改革实践。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若干问题 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为什么不搞“三权分立”? 为什么不搞“多党制”?
一、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是中国共产党始终高举的旗帜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就是在爱国民主运动当中诞生的。
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都是在为民主而奋斗,为了实现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中共二大制定民主革命纲领,提出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
抗日根据地民主政权的“三三制”原则。
毛泽东在延安与黄炎培关于“历史周期律”的问答。抗战胜利后,曾可能出现多党制,中国共产党曾有过做议会斗争的准备。
新中国建立前夕,中国共产党召开政治协商会议,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召开了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公布了宪法,确定了我国的国体和政体。
在毛泽东时代,中国共产党在民主建设上走过弯路。逐渐形成了一套高度集中、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认真汲取历史教训,注重民主的法制化、制度化建设。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逐步实现和发展人民民主。
二、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不搞“三权分立”
(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我国的国体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一国体决定了我们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运作模式是,人民通过普遍选举产生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人大代表,人大代表了解和收集全国各族人民的意见和要求,使之上升为法律和法令,由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各级人民政府以及法院、检察院等机关使这些法律和法令得到贯彻执行。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明显的优越性: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3)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选出的代表组成,法律上保证每个民族都有代表参与国家政权,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二)我国为什么不搞“三权分立”?
“三权分立” 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与个人独裁是一种进步,是同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特征相适应的制度设计。第一,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民主形式是历史发展的产物,“三权分立”在中国行不通,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
“三权分立” 在西方各国其具体形式也是各有特点。西方国家的基本政治体制形式有两种:总统制和议会制。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历史证明,在中国照搬西方政治体制的模式是一条走不通的路。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对政权组织形式进行了长期探索和实践。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而“三权分立”不适合中国国情。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
我国立法、行政、司法也有分工,分设了三种机关各司其职,但它们之间不是三权分立、互相平等的关系。三权之中立法权居首位,行政、司法均从属于它。在国家机构体系中,掌握立法权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居最高地位。第三,“三权分立”存在难以克服的缺陷,并不是所有国家治理和防止腐败的最佳政体。
“三权分立”在分权和制衡权力方面有积极意义,对于防止公共权力的滥用和权力腐败有一定的监督作用。
“三权分立”的弊病,主要是导致相当一部分权力在相互牵制中抵消。
“三权分立”并不是防止腐败的唯一途径,实行 “三权分立”的国家并非都能有效地防止腐败。
三、坚持和完中善国特色政党制度,不搞西方式的多党制
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学说同我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2、中国为什么不能搞西方多党制?
首先,我国不存在多党轮流执政的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人民的根本利益和国家的长治久安也不容许实行多党轮流执政。
其次,西方多党制在实际运行中暴露出很多弊端,不能
盲目照搬。
其一是具有短期行为,过多地考虑局部利益。其二是多党竞选要耗费大量的金钱,政治深受利益集团的操纵和控制。其三是容易激化社会矛盾,导致社会动荡。其四是党派间的竞争导致社会改革困难重重。
再次,西方多党制被移植到一些发展中国家后带来了灾难性后果。一些原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教训证明,放弃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就会改变,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就会改变。
第二节 列宁的探索和越南的改革实践
列宁很早就在苏联进行过重要的探索;越南也已经并正在进行着大胆的探索。这些探索对我国政治体制改革都具有很重要的启示意义。
一、列宁的探索
1、关于党内的组织原则,列宁提出了“工人民主制”的新提法。
列宁认为工人民主制的比“民主集中制”更有利于发展党内民主和社会主义民主。
2、党代表大会实行“年会制”,充分发扬党民主。在《真理报》上开辟“争论专页”。
党中央负责人作正报告外,还允许作观点不同的副报告。
3、实行集体领导和分工负责制。
认为党必须有一批经过考验、受过长期教育和训练、富有才能、并能密切配合的领袖群体。领袖不是圣人,决不能培植对领袖的个人崇拜。
4、成立独立的监督机构——中央监督委员会。
5、要求明确党政职权范围。
二、越南的政治改革实践
1、强化党内民主制度建设,创新党内监督机制和制衡机制。
(1)实现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强化中央委员会对中央政治局和中央书记处的制衡和监督作用。
一是取消政治局常委会,代之以中央书记处;二是规定重大政策主张、重要人事任免、大型工程等重大事项,都要在中央委员会集体民主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无记名投票表决。
形成了三驾马车的格局,党的总书记,国家主席,总理形成分权模式。在人员构成上,形成了南方与北方派系,技术派与意识形态派系的平衡。
(2)实行中央委员会质询制度,引入“辞职”等监督惩戒机制。
(3)实行中央委员和重要领导职务的差额选举与信息公开制度。规定中央委员和包括总书记在内的重要领导职务的产生由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
(4)提前公布党代会政治报告草案,通过主要新闻媒体提前公布政治报告草案,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征求党内外意见。
2、还原国会的民意机构性质,强化国会的权力制约和监督功能。
(1)采取竞争性直接选举、差额选举制度选举产生国会代表。
(2)提高和强化国会代表的议政能力和监督职能。国会代表职业化。
(3)推行国会代表质询制度和“信任投票”制度。
3、完善惩治腐败的制度建设。
(1)推动司法改革和司法独立,打破“党大于法”的传统。
(2)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要求政府官员和国会代表,副科长和相当于副科级以上的干部,国营经济集团、总公司和公司董事会和经理部领导成员有申报财产的义务,公布收入、房地产、海外资产、账户及其他个人财物。
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及其主要内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点。社会建设的重点问题。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
(一)社会建设的含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就是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通过发展社会事业、完善社会政策、改进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等来推动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十三大“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三位一体”); 十六大、十七大“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
十八大“五位一体”。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基本内容
(一)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
(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思想
(三)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
(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五)兼顾不同阶层利益的思想
(六)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思想
第二节 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阶段、新特征
(一)两个转变同步,经济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转型同步进行。
在经济体制上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同时,在社会结构上从农业的乡村的封闭的社会向工业的城市的开放的社会转型。
(二)三个阶段并存,发展时空压缩。
工业化初期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工业化中期的产业升级阶段和工业化后期的结构转型阶段并存。
(三)两个焦点问题变化,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和公共产品供给不足成为新焦点。
(四)三种机制形成,协调三种机制(市场机制、政府机制、社会运行机制)成为社会治理新课题。
二、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与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
(一)突出的经济发展成就
(二)尖锐的社会矛盾问题
民生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劳资关系问题、官民关系问题、群体性事件。
三、现阶段我国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
(一)社会结构的变动
社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占有一定资源、机会的社会成员的组成方式与关系格局。
1、人口结构:从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两高一低)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
2、社会组织结构:社会组织开始发育,逐渐发挥国家与市场之外的社会整合功能。2011年我国民间组织数量45.75万个。
3、城乡结构:首先,城乡结构变动表现为城市化,即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大量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传统农村社会逐步转变为城市社会。其次,表现为城乡二元体制转型,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发生松动。
4、区域结构:区域之间的发展由均衡变为不平衡,东、中、西经济社会发展速度差异明显。
5、就业结构:从农业就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转变为非农业就业人口超过农业就业人口,同时第三产业就业人口超过第二产业就业人口。
6、收入分配结构:打破平均主义和大锅饭,形成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但是城乡、区域、阶层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贫富分化。
7、社会阶层结构:改革开放前的“两阶级一阶层”结构逐渐解体,社会阶层结构由简单化到多元化,由封闭转向开放,传统阶级阶层之外的新阶层形成。
(二)社会结构变动滞后于经济结构变动
由于追求经济增长速度,把应该配置到社会领域的资源与机会也配置到经济领域中,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日益突出。同时由于忽视相关社会体制的改革调整,导致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严重脱节,成为引起诸多社会矛盾问题的结构性原因。
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不契合的结构性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结构已经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有些指标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但是多数社会结构指标仍然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
一、当前是社会改革、社会建设的关键时期
(一)社会改革是为了应付和解决经济改革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二)社会改革是要为未来经济发展奠定新的制度基础。(消费型社会)
(三)调整社会结构才能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难题。
二、社会结构调整改革的重点
(一)原则
社会结构的实质是资源与机会在社会成员中的配置。由于国家、市场与社会三大主体在资源和机会的配置中没有协调运行,导致配置出现偏差和不合理。同时各种主要资源集中于某些领域和阶层的现象日益明显。
社会结构调整的重要原则是资源和机会配置的再调整,基本价值取向是不应仅仅追求效率,而应当做到效率与公平并举,甚至更加强调公平。
(二)重点
1、加快城市化步伐,调整城乡结构。改变不合理的城市化模式,大力推进城市化。
2、改善民生,协调社会利益关系,调整收入分配结构。主要是解决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中的不公平问题:(1)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增加劳动收入的比重。(2)加快社会保障体制改革。
3、治理劳资关系,调整就业结构。当前劳资关系的普遍特征是“资强劳弱”。
4、加快中产阶层的培育,促进现代社会阶层结构的形成。“菱形”或者“橄榄型”社会。
5、加快发展社会组织。
社会组织是指非政府单位、又非一般民营企业的各种事业单位机构的总称。包括公民的自愿性社团与协会、社区组织、利益团体、基金会、非政府组织、非营利组织等。也称为“第三部门”。
【人道主义赔偿范文】推荐阅读:
人道的解释及造句09-14
贬义词惨无人道是什么意思07-20
女权主义女性主义10-30
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09-10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督查11-0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06-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集体主义原则06-16
成熟主义与行为主义理论在学前教育中的运用1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