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的名词解释

2024-06-26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主义的名词解释(通用13篇)

主义的名词解释 篇1

结构主义数学教学的理论基础

首先, 结构主义方法最初是由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于20世纪初在语言研究中提出来的, 自此以后, 许多思想家争相把结构主义方法与其他学科相结合, 从而形成一股思潮。作为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就是一个结构主义者, 他深受结构主义心理学家皮亚杰的影响。结构主义强调整体性, 强调整体优于部分, 强调关系等, 而这些恰好属于系统科学的范畴。所以, 运用系统方法来探讨结构主义教学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

其次, 为学生提供最佳理解的知识结构的前提是教师必须对知识领域的基础结构充分了解, 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地设计出适合学生认知水平的教学过程。教师的经验为知识基础结构的理解带来一定的方向性, 但是对形而上学主观经验的依赖也会导致对知识基础结构理解的局限。布鲁纳指出了形而上学主观经验带来的局限性:“按照反映知识领域基础结构的方式来设计课程, 需要对那个领域有极其根本的理解。没有最干练的学者和科学家的积极参与, 这一任务是不能完成的。”这个观点是在1960年出版的《教育过程》 (The Process of Education) 中首先提出来的, 以当时的条件确实缺乏一种量化的、直观的方法去理解知识的基础结构。同理, 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同样存在局限性, 缺乏量化原则。目前, 利用结构主义教育理论研究教学的文献很多, 但是很少运用一种量化的方法去探讨结构主义教学。

从上面分析可知, 探索结构主义教学需要一套量化的、直观的系统方法。而解释结构模型技术提供了这种方法。解释结构模型技术是研究系统结构中最基本和最具特色的方法。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技术去构建知识的基础结构更具有科学性和合理性, 使教学更具效率。

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技术构建结构主义教学

ISM技术是美国J.N.沃菲尔教授于1973年作为分析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结构问题的一种方法而开发的。其基本思想是:通过各种创造性技术, 提取问题的构成要素, 利用有向图、矩阵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对要素及其关系等信息进行处理, 最后用文字加以解释说明, 明确问题的层次和整体结构, 提高对问题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其基本工作原理如图1所示。其中虚线部分是解释结构模型的核心, 理论性较强, 计算量较大, 需由计算机处理。

本文选择了成人高考复习资料的代数部分进行分析, 以此为切入点, 探讨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技术进行结构主义数学教学的方法。利用解释结构模型技术进行结构主义教学共分三个阶段:建立目标知识结构模型阶段、了解学生知识结构模型阶段以及分析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缺失环节阶段。

(一) 构建目标知识结构模型阶段

1.梳理知识点, 确定系统结构要素。首先就要梳理知识点, 确定结构要素, 为理清知识点间的关系提供前提条件。参考2011年成人高等学校招生考试的数学考试大纲确定知识点, 并给每个知识点编号, 见下页表1。

2.设定二元关系, 建立邻接矩阵。首先要强调的是该教学属于复习性质, 知识点与知识点的关系不是呈简单的“链状”关系, 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是呈现网状的拓扑结构。比如, 数的认识为集合概念的掌握提供了前提;集合的概念又是函数概念学习的基础;二次函数理解帮助一元二次不等式的求解;不等式的解法为求函数的定义域提供了可能, 等等。为形成一个合理的ISM模型, 首先就要理清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根据成人高考数学的实际情况, 再运用解释结构模型的方法建立邻接矩阵。其中邻接矩阵A的元素定义为: (1) 当Si影响Sj时, 值为1; (2) 当Si不影响Sj时, 值为0。邻接矩阵A见表2。

3.进行区域划分和级位划分, 确定可达矩阵。设A为邻接矩阵, M为可达矩阵, I为单位阵, 满足布尔运算规则, 运用以下公式可求可达矩阵M: (A+I) k-1≠ (A+I) k=M。但是运用手工的方法进行计算时, 计算量较大, 这时可通过Matlab计算可达矩阵M。求出可达集R (Si) 、先行集A (Si) , 共同集C (Si) =R (Si) ∩A (Si) , 再进行区域划分和级位划分, 发现各知识点区域不可分, 而级位划分为L1={S4、S7、S9、S10}, L2={S6}, L3={S3、S5、S8}, L4={S2}, L5={S1}。根据级位划分后而得到的可达矩阵为M (L) , 见表3。

4.提取骨架矩阵。求骨架矩阵过程为: (1) 删除强连接要素, 由可达矩阵M (L) 得到缩减矩阵M’ (L) ; (2) 去掉M’ (L) 中的越级二元关系, 得到新矩阵M’’ (L) ; (3) 最后A’=M’’ (L) -I (其中I为单位矩阵) 。A’就是要求的骨架矩阵。在本系统中, S3、S5、S8为强连接关系, 以S3为代表元素, 删除S5、S8所素得到缩减矩阵M’ (L) 。关键在于第二步, 由于缩减矩阵M’ (L) 的阶数为8, 通过手工的方法去掉越级二元关系显得很烦琐。黄志同提供的思路是:“设M是无圈可达阵, 我们对M中非对角线上的‘1’元素mij逐一检验, 看它是基本元素还是诱导元素。若在M中去掉mij (即令mij=0) 所得之矩阵S仍然属于[M]R类, 则mij是诱导元素, 若S不属于[M]R类, 则mij是基本元素。”这里所说的“无圈可达阵”就是剔除了强连接要素后得到的缩减矩阵;“诱导元素”就是指所代表的二元关系是越级二元关系;“基本元素”就是指所代表的二元关系是基本二元关系。其程序框图如图2所示。

根据这一思想编写出求骨架矩阵的Matlab程序, 并求出骨架矩阵A’, 见表4。

5.绘制多级递阶有向图D (A’) 。根据求出的骨架矩阵A’, 绘制出多级递阶有向图D (A’) , 见图3。

显然, 知识点应该按目标知识结构模型提供的拓扑结构进行构建的。

(二) 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模型阶段

如何做到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殷文辉提供了测试学生知识空间的方法。但知识结构不等同于知识空间。高纯和王睿智认为:“知识结构 (Q, K) 中, 当K中的所有元素满足对并运算封闭时, 称该知识结构为一个知识空间。”本文讨论的重点是知识结构, 而非知识空间。虽然如此, 殷文辉提供的思路对于我们了解学生的知识结构还是相当有益处的。他提供的基本思想是知识点之间的二元关系可以通过回答题目来确定, 如果被测试者回答正确, 则说明被测试者掌握该二元关系;如果被测试者回答错误, 则说明被测试者没有掌握该二元关系。但是, 他没有详细说明如何确定知识点之间层级关系, 作者把该工作归为由该领域的教师或课程专家来确定。其实, 在级位划分时已经确定了知识点之间的层级关系。

结合殷文辉提供的思路, 再由解释结构模型技术确定的知识点之间的二元关系进行设计题目, 就可以测试出学生对各知识点二元关系的掌握情况。假设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二元关系掌握情况用矩阵SA来表示, 其中邻接矩阵SA的元素定义为: (1) 当学生掌握Si到Sj的二元关系时, 值为1; (2) 当学生没有掌握Si到Sj的二元关系或知识点Si不影响Sj时, 值为0。见表5。

根据反映学生所掌握知识点之间的二元关系矩阵SA, 绘出多级递阶有向图D (SA) 如图4所示。

(三) 分析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缺失环节阶段

目前, 我们得到两个结构模型:一个是目标知识结构模型, 即图3, 一个是反映学生实际的知识结构模型, 即图4。我们把这两个模型进行对比, 就可以发现学生知识结构中缺失了哪部分的环节。从上面的例子可发现, 学生在第一级区域中, 知识点S4和S7没有掌握好, 在第二级区域中知识点S6没有掌握好, 显然知识点S7的缺失是由知识点S6的缺失所造成的。

结论

了解了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缺失环节, 教师就可以以此为根据进行课程设计, 更好地构建学生的认知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技术实现的结构主义教学, 确实比以往的结构主义教学更具科学性、合理性, 更符合量化原则, 更能贴近教学的实际需要。本人以数学教学为切入点, 介绍解释结构模型技术在结构主义教学中的应用, 这有助于教师安排教学计划、课堂设计, 更使学生的知识结构呈层次化、条理化和系统化发展。

通过解释结构模型技术实现的结构主义数学教学共经历三个阶段:建立目标知识结构模型阶段、了解学生知识结构模型阶段以及分析学生知识结构中的缺失环节阶段。在建立目标知识结构模型阶段中, 反映要素之间逻辑关系的邻接矩阵是通过讨论、调查来确定的, 因此邻接矩阵的主观依赖性比较强。在了解学生知识结构模型阶段中, 有一个环节是“由解释结构模型技术确定的二元关系进行设计题目, 就可以测试出学生对各知识点之间的二元关系的掌握情况”。由此, 题目的设计也带来较强的主观性。这就为解释结构模型技术在结构主义教学中的推广带来一定的不明朗因素。

参考文献

[1] (美) 布鲁纳.布鲁纳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41.

[2]汪应洛.系统工程[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8:40-54.

[3]金桂, 刘德荫.数学 (文史财经类) [M].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2008.

[4]黄志同.解释结构模型中的级划分和骨架阵[J].华东工程学院学报, 1982 (4) :93-102.

[5]殷文辉.学生知识结构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开发[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9.

[6]高纯, 王睿智.知识空间理论析取模型下最小技能集的生成[J].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2010 (12) :1109-1114.

[7]毛琦, 马冠中, 宦强.解释结构模型 (ISM) 法在教材分析中的应用实例研究[J].物理教师, 2010, 31 (4) :5-7.

[8]何刚.博士学位论文评价系统的解释结构模型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0 (6) :55-56.

论目的主义的制定法解释方法 篇2

目的主义解释理论的意义在于解决制定法适用时的难题。制定法中的规则具有抽象性,可以适用的具体情境千差万别,对于这些繁多的情境,不可能在立法时将其一一具体化。此时,是否与制定法抽象规则相关的所有事实情境都应受该规则的支配呢?如果不是,应当如何识别出可受规则调整的事实情境并保证规则适用的一致性?传统制定法解释方法中的意义论和意图论不能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而根据目的主义解释理论,一旦为制定法及相关条款归结一个恰当的目的,则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目的主义解释理论强调目的在制定法解释中的优先地位及解释者对制定法目的的建构。为制定法归结目的是目的主义解释方法的首要步骤和最主要内容,这不仅是一个建构的过程,也是一个理性论证的过程。在制定法解释中,解释者应当理性的论证归结给制定法的目的是否合理,而证立的标准则是看其能否与作为整体的目的体系融贯。确定制定法目的后,解释者应按照最能实现目的的方式来解释制定法文本,但需要确保解释出来的意义不能逾越制定法文字所能承载的意义范围。另外,目的主义解释理论还要求解释不得偏离社会的基本价值判断,而这些基本价值判断表现为“清楚陈述的既定政策”。

因此,目的论的制定法解释理论通过在更为抽象的层面探究、建构制定法目的的方式,摆脱了传统意图论在追逐具体立法意图时所面临的诸多困境,并使司法机关得以通过解释来更新和发展制定法以应对那些新的或未曾预见的情境。其吸引力在于既赋予解释者以合作者的姿态参与公共政策的生产过程,又竭力避免司法机关作出争议性的价值判断和政策选择。

后现代主义的名词解释 篇3

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后被神学家和社会学家开始经常使用的一个词。起初出现于二、三十年代,用于表达“要有必要意识到思想和行动需超越启蒙时代范畴”。后现代主义认为对给定的一个文本、表征和符号有无限多层面的解释可能性。这样,字面意思和传统解释就要让位给作者意图和读者反映。

后现代主义的风格特点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现代主义风格引领设计潮流已近一个世纪。从威廉·莫里斯为“红屋”设计的家具、到麦金托什设计的直背餐椅、从赖特的“流水山庄”、到格罗皮斯的包豪斯校舍、勒·柯布西耶的萨沃伊别墅。都充分体现了现代主义的设计风格。然而,现代主义在完成它特定的使命后走下了历史的神坛,后现代主义成为主流设计。究竟后现代主义有什么样的特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人性化、自由化

后现代主义作为现代主义内部的逆动,是对现代主义的纯理性及功能主义、尤其是国际风格的形式主义的反叛,后现代主义风格在设计中仍秉承设计以人为本的原则,强调人在技术中的主导地位,突出人机工程在设计中的应用,注重设计的人性化、自由化。

体现个性和文化内涵

后现代主义作为一种设计思潮,反对现代主义的苍白平庸及千篇 一律,并以浪漫主义、个人主义作为哲学基础,推崇舒畅、自然、高雅的生活情趣,强调人性经验在设计中的主导作用,突出设计的文化内涵。

历史文脉的延续性

后现代主义主张继承历史文化传统,强调设计的历史文脉,在世纪末怀旧思潮的影响下,后现代主义追求传统的典雅与现代的新颖相融合,创造出集传统与现代,融古典与时尚于一体的大众设计。

矛盾性,复杂性和多元化

现实主义文学的名词解释 篇4

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1830年法国爆发“七月革命”,从此,法国资产阶级取得了统治地位;1832年英国实行了议会改革,英国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巩固。这两大政治事件,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的标志。欧洲各国在英、法资本主义势力的影响下,相继经历了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性过渡。这种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直接影响着文学,成为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主义的名词解释 篇5

一、权利外观主义的界定

所谓权利外观主义, 它是指立法上采取一系列的规定, 使交易的当事人确认相对人的主体资格的合法性和交易内容的确实性, 在法律现象中, 本质和外观不一致的场合是经常出现的, 依外观主义, 法律行为完成之后, 出于对交易安全的保护, 原则上不能撤销。即公示于外表的事实, 纵然与该事实的实际情形不符合, 对于信赖该外观事实而有所作为之人, 亦应加以保护, 以维护商事交易的安全。

权利外观, 又称外观主义。德国法学家莫瑞茨·维斯派彻在其发表的《对于民法中外部要件事实之信赖》一书中, 首次提出了权利外观主义的概念。其基本理念是对在交易关系中形成的外观事实进行保护, 即使该外观事实与交易本来的真实状况不相符合, 法律为保护交易相对人对表征的信赖, 基于信赖所为之法律行为仍应受法律保护。根据卡纳里斯的观点, 权利外观责任法律效力源于民法的表见代理制度, 其构成要件包括: (一) 客观要件:外观事实之存在; (二) 主观要件:善意相对人的合理信赖; (三) 因果关系要件:外观事实和信赖人处分行为之间存在直接因果关系; (四) 可归责性要件:外观事实的存在必须可归责于外观责任人。

二、权利外观主义的司法实践分析

《公司法解释 (三) 》第26条规定:“名义股东将登记于其名下的股权转让、质押或者以其他方式处分, 实际出资人以其对于股权享有实际权利为由, 请求认定处分股权行为无效的, 人民法院可以参照物权法第一百零六条的规定处理。

名义股东处分股权造成实际出资人损失, 实际出资人请求名义股东承担赔偿责任的, 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这条司法解释旨在保护权利外观下无权处分交易的善意第三人, 名义股东在物权处分上无实际的权利, 股东权利归于实际出资股东, 所以根据物权规则, 名义股东未经实际股东同意的擅自处分股权行为都是无权处分, 无权处分交易下的第三人权利不应的到法律的认可。公司法此时为了促进交易, 保护第三人的合法权利, 参照物权法中的善意取得制度, 认为如果善意第三人是基于对股权登记的信赖而进行交易, 其权利应当得到保护。而且此时, 股权是否登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善意”外观的成立与否。

笔者认为名义股东和实际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是委托代理关系, 根据委托关系实际的股东权利有实际股东享有, 名义股东代其行使权利、履行义务, 其最终法律后果皆有实际出资人即实际股东承担。这里的处分是一种有权处分, 而无权处分是善意取得制度的适用前提, 从这个角度而言, 该司法解释的参照善意取得制度的规定值得商榷。另一方面, 善意取得制度适用对象是物权, 股权本身是复合权, 所体现的不仅是财产权, 还有很强的人身权, 并非纯正物权, 其适用善意取得, 确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以名义股东的有权处分而言, 就更不宜适用善意取得制度。

所以, 为了化解该司法解释的矛盾, 可以用权利外观主义来解释。善意取得制度本身也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 是权利外观主义在民法物权上的适用, 就概念关系而言, 权利外观主义包含善意取得制度。而就转让股权而言, 权利外观主义并不是考虑有权处分抑或是物权处分, 其制度本质设计是为了维护交易安全。

三、外观主义在商法内在体系中的功能

1. 外观主义是商事权利的法定取得方式

传统的权利取得方式只有两种:法定、意定:如有法律特殊规定了某种情况作为权利取得的来源就是法定, 而根据合同等双方或多方合意而取得的权利就属于意定的权利。反观外观主义, 是商法中规定的一种法定取得方式中的特殊方式, 根据字面意思, 其权利来源是“外观”, 一种法律规定的外观。这里以《公司法解释 (三) 》第26条规定为例, 这里的“外观”是指的登记, 由于登记而导致第三人的善意信任, 登记外观下的交易是商法所保护的“合法交易”。

2. 外观主义是一项重要的商事裁判准则

前面提及到外观主义是商事权利的取得方式, 那么裁判中如何认定这种权利的外观呢?根据商事习惯, 一般的外观主要是指登记或者其他的普遍公之于众等方式。除了法律规则的具体规定之外, 实践中更多的是把这种权利外观而引起信赖利益保护的裁判规则赋予法官自由裁量, 达到法官的内心确认即是符合了权利外观主义。所以, 这需要大量的司法实践和经验总结, 更需要裁判者的秉公执法, 不偏不倚。

所以, 外观主义规则的目的在于信赖利益保护和交易安全, 其在商法中有很大的适用空间, 是商法制度的基础, 同时也不违背物权及合同规则, 保证民商法律体系的统一性。因此, 坚持商事外观主义更能全面地切近立法目标, 从而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参考文献

[1]刘晓华.商事审判中权利外观原则的适用[J].东岳论丛, 2013, (4) :156-159.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名词解释 篇6

马克思主义创立时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工人没有祖国”,但是工人“本身还是民族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91页)这就揭示了无产阶级的世界性、国际性和民族性的辨证统一性,由此我们就可以自然地推导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来说,“这些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48页)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一旦走出书斋,落脚现实世界,成为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的理论思想和行动纲领,就必须回答和解决当时当地的实际问题。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无产阶级及其政治上的先锋队——共产党,要想成功地实践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也一定要将这一原理和本国的实际相结合,用新的实践、新的内容、新的语言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所以,坚持马克思主义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是互为依托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力量源泉。

其次,这也是总结我们党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后得出的郑重结论。

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在怎样学习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这个重大的基本问题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一种是教条主义的态度,一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教条主义态度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著作当作语录,当作《圣经》,开口闭口“拿本本来”。只注意他们的具体结论,而忽视了引出结论的具体的历史背景和过程。没有看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许多观点,是根据欧洲无产阶级革命实践的经验总结而来的,生搬硬套地将它用到中国这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社会,一定会犯“水土不服”的毛病。这样做,看起来取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经”,但实际上抛弃了马克思主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一活的灵魂;看起来思想无比革命,实际上思维十分保守。一旦采用这种思想来指导实践,很容易给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带来严重的损失。与之相对应的就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用毛泽东的话讲就是用马列主义这根“矢”,去射中国革命实践这个“的”,理论科学,目标明确,这才叫做“有的放矢”,用中国化以后的马克思主义去指导中国的实践,就会做到无往而不胜。回顾我们党的历史,回顾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我们都可以清楚地看到,什么时候我们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本国化的原则,我们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就一帆风顺;反之,什么时候我们违背了这一原则,形而上学地、僵化地、保守地、片面地坚持马克思主义,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会遭到严重的挫败。

自由意志的生物自然主义解释 篇7

自由意志的生物自然主义解释

塞尔试图把自由意志的心理状态说明与神经生物学解释结合起来,认为在自由意志行为中存在间隔.这种阐释虽然符合人们的日常经验和科学说明,但却引发了一个新的`难题,即神经元系统的决定性如何与意志自由行动中的间隔相一致.

作 者:吴彩强 WU Cai-qiang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杭州,310028 刊 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年,卷(期): 20(4) 分类号:N91 关键词:塞尔   自由意志   生物自然主义阐释   间隔   自我  

名词解释 篇8

健康促进是促使人们维护和改善他们自身健康的过程;是指运用行政的或组织的手段, 广泛协调社会各相关部门以及社区、家庭和个人, 使其履行各自对健康的责任, 共同维护和促进健康的一种社会行为和社会战略;是要使人们尽一切可能让他们的精神和身体保持在最优状态。目标是使人们知道如何保持健康, 在健康的生活方式下生活, 并有能力做出健康的选择。

健康管理是对个体及群体的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管理的过程, 即对健康危险因素的检查监测 (发现健康问题) ※评价 (认识健康问题) ※干预 (解决健康问题) 循环的不断运行, 其中干预 (解决健康问题) 是核心。目的是调动管理对象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改善效果, 保护和促进人类的健康, 达到预防控制疾病的发生提高生命质量、降低疾病负担的目的。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社会教育活动, 使人们自觉地采纳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消除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预防疾病, 促进健康, 提高生活质量。核心是教育人们树立健康意识、促使人们改变不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 养成良好的行为生活方式, 以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通过健康教育, 能帮助人们了解哪些行为是影响健康的, 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于健康的行为生活方式。目标:增强人们的健康, 使个人和群体实现健康的目的;提高和维护健康;预防非正常死亡、疾病和残疾的发生;改善人际关系, 增强人们的自我保健能力, 使其破除迷信, 摒弃陋习, 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主义的名词解释 篇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名词解释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2.科学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头筹兼顾。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4.三大法宝

党的领导,武装斗争,统一战线。

5.三个有利于

判断改革和各方面工作的是非得失,归根到底,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与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标准。

6.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

7.创新型国家

创新型国家是指把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通过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的国际竞争优势,使科技创新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依靠力量。

8.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村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9.过渡时期

名词解释的目录 篇10

但丁(1265—1321)人文主义马丁.路德(1483—1546)平等派

罗伯斯比尔(1758—1794)法国《人权宣言》 热月政变 光荣革命 《独立宣言》 加富尔

拿破伦法典 日俄战争 江华条约 圣西门 第一国际 第二国际 克里米亚战争 宪章运动 第一次工业革命 门罗主义

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宅地法》 伯恩斯坦(1850—1932)考迪罗主义 维也纳会议

尧舜禅让 涿鹿之战 阪泉之战 良渚文化 大汶口文化 河姆渡文化 半坡文化 大禹 鲧 虞舜 唐尧

帝喾 颛顼 黄帝 炎帝 蚩尤神农氏 丁村人四岳 三苗 天下为公 南蛮东夷 西戎 北狄 四裔 九黎 共主 文明时代 信史 黑陶器 彩陶器

一夫一妻制血缘群婚部落联盟 部落 氏族 父系氏族社会 铜石并用时代 新石器时代

中石器时代 三皇五帝 杂婚 母系氏族社会 史前史 禹贡 成汤 桀 少康 寒浞 后羿 太康 伯益

启 涂山之会 鸣条之战 少康中兴 太康失国 二里头文化 夏文化 有穷氏 有扈氏 天下为私 父死子继 世袭王朝 家天下 盘庚迁都 牧野之战 西伯昌 妲己 比干 帝辛(纣)妇好 傅说 武丁 盘庚 太甲 伊尹 周祭制度 宜臼(周平王)申侯 周幽王 周宣王 周公 周武王 后稷 宣王中兴 共和行政 国人暴动 周公东征 牧野之战

井田制 五刑 周礼 策命礼 尊尊亲亲 嫡长子继承制 外服制 畿服制 九鼎 土田附庸 西六师、殷八师 三监 陈平曹参 英布 彭越 韩信 萧何 张良 刘邦 虞姬 范增 项羽

章邯 赵高 蒙恬 李斯 子婴

秦二世(胡亥)扶苏 秦始皇 吕不韦 约法三章 百越 匈奴 郡县制 三公九卿 马邑之谋

杨可告缗 行均输法 设平准制 独尊儒术 七国之乱 白登之围

昭宣中兴《淮南子》 区田法 西域都护 五经博士 算缗告缗 刺史 中朝外朝 推恩令 黄老之术 布衣将相 郡国制 刘秀 刘玄 五德终始 光武中兴 班固 曹操 袁绍 董卓 甘英 窦宪 窦固 察举和征辟 司马懿 陆逊 孙权 诸葛亮 刘备 刘表 九品中正制 曹魏屯田 永嘉之乱

晋武帝 玄学 户调制 占田制 世兵制 荫客制 门阀 祖逖 北府兵 寒门 前秦 元嘉之治 贾思勰 宇文泰 敦煌石窟 龙门石窟 云岗石窟 柔然 永业田 互市 三长制 宗主督护制 北魏 隋代三省六部 隋代科举制 《唐律疏议》 南衙北司之争 庄田 大运河

输籍法贞观之治均田制 租庸调 两税法 府兵制 开元之治 藩镇割据 二王八司马 武则天

房玄龄 杜如晦 魏徵 李靖 长孙无忌 狄仁杰 张柬之 姚崇 张九龄 李林甫 杨国忠 安禄山 史思明 郭子仪 李光弼 杜佑 裴度

安史之乱通典 《唐律疏议》 三省 永贞革新 甘露之变 古文运动 后周太祖郭威 后周世宗柴荣 辽太宗耶律德光 南北面官制 陈桥兵变 澶渊之盟 元丰改制 元祐更化 郾城之战 绍兴和议 隆兴和议 石守信 寇准 司马光 李纲

韩世忠

秦桧(1090~1155)

文天祥 更戍法 猛安谋克制

李继迁(963~1004)西夏景宗李元昊 九公封建 行省制度 驱口 金瓶掣签

郭守敬(1231—1316)马可•波罗(1254—1324)投下 胡惟庸案 蓝玉案 土木之变 庚戌之变 阉党 东林党 矿监税使 朝鲜之役

魏忠贤 袁崇焕 靖难之役 郑和下西洋 一条鞭法 改土归流 锦衣卫 三司 鱼鳞图册 奴儿干都司 农政全书 大理寺 摊丁入亩 一田三主 圈地令 八旗制度

三藩之乱 火耗 牛录 马关条约 辛酉政变 黄祸论 领事裁判权 师夷长技以制夷 《资政新篇》 戊戌政变 《校邠庐抗议》 公车上书 北洋水师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国同盟会 皇族内阁 武昌首义 《新青年》 五四运动 国民党一大 《训政纲领》 南昌起义 保甲制度 华北事变 南京大屠杀 豫湘桂战役 三三制

三国干涉还辽 《天朝田亩制度》 《资政新篇》 借师助剿 百日维新 虎门销烟平壤之战 黄海海战 洋务派 日俄战争 黄花岗起义 保路风潮 保路运动

张勋复辟 二次革命 护国运动 护法运动 北洋军阀 巴黎和会 五四运动

香港海员大罢工 安源路矿大罢工 开滦煤矿工人罢工 京汉铁路大罢工 二七惨案 五卅运动 东北易帜 省港大罢工 沙基惨案 西山会议派

“四一二”政变 七一五事变 北伐战争 大革命 三湾改编

《钦定宪法大纲》 辛亥革命 宁汉合流 八七会议: 南昌起义 秋收起义 广州起义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取政权的理论: 遵义会议 长征精神

改订新约运动 :“九一八”事变 一二八事变 华北事变

“一二•九”运动 瓦窑堡会议 《八一宣言》 西安事变 七七事变平型关大捷 台儿庄大捷 武汉会战 洛川会议

《抗日救国十大纲领》 百团大战 皖南事变

延安整风运动 中共七大 雅尔塔会议 波茨坦公告 重庆谈判 中原突围

千里跃进大别山 《五四指示》

《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运动 二二八起义: 新疆三区革命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平津战役 渡江战役 孟良崮战役 法币

七千人大会“三步走“战略官商督办

三国干涉还辽 金瓶掣签 南书房 印花税法案 萨拉托加大捷 耶稣会 胡格诺战争 南特敕令

收复失地运动 《大抗议书》 马斯顿战役 纳斯比战役

奥格斯堡同盟战争 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争 七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农奴制第二版”

开明专制 容克

尼德兰革命 《航海条例》 大陆会议 《常识》 巴黎和约

俄国十二月党人起义 清教

名词的“数”用法 篇11

一、可数名词:能直接用数量来表示的名词叫可数名词。例如, five eggs五个鸡蛋、two pens两支钢笔。

二、可数名词的用法, 当可数名词数量表示“一”时, 名词用单数, 此时可以直接用a或an来修饰。例如, a ruler一把尺子、a girl一个女孩。当可数名词的数量大于“一”时, 名词用复数形式, 例如, six books六本书。

巧记:表示“一”时用单数, 大于“一”时用复数。

三、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的规则变化如下:

1.一般在名词的结尾加-s。

例如:book (书) →books, girl (女孩) →girls

2.以s, x, ch, sh结尾的单词加-es

例如:bus (公共汽车) →buses, box (箱子) →boxes, watch (手表) →watches

3.以辅音字母+y结尾的名词, 把y变i加-es。

例如:baby (婴儿) →babies, country (国家) →countries, family (家庭) →families

注意:-y前是元音时, -y不变, 直接加-s。例如:day (日子) →days, boy (男孩) →boys

4.部分以f或fe结尾的单词, 把f和fe改为v再加-es。

例如:knife (刀) →knives, leaf (树叶) →-leaves

巧记:名词复数的规则变化是加-s或-es.

四、名词复数的不规则变化需要特别记忆。例如:man (男人) →men, woman (女人) →women, foot (脚) →feet, tooth (牙齿) →teeth, child (孩子) →children, fish (鱼肉) →fish, deer (鹿) →deer, sheep (绵羊) →sheep等。

五、表示“某国人”的名词, 其复数形式变化可通过歌诀记忆:

巧记:中日不变英法变, 其余-s加后面。

例如:Chinese (中国人) →Chinese, Japanese (日本人) →Japanese;Englishman (英国人) →Englishmen, Frenchman (法国人) →Frenchmen;American (美国人) →Americans, Russian (俄罗斯人) →Russians, German (德国人) →Germans等。

六、集体名词, 以单数形式出现, 但实为复数。

如:people人们, police警察

七、有些名词以s结尾, 但是仍为单数名词, 如:

1.maths数学, politics政治, physics物理。

2.news是不可数名词“新闻”。

3.the United States美国, the United Nations联合国

4.以复数形式出现的书名, 剧名, 报纸, 杂志名, 也可视为单数。

八、没有单数形式的名词:表示由两部分构成的东西

glasses眼镜, shorts短裤, trousers裤子

九、以-o结尾的名词变复数时, 多数直接加-s。例如:radio (收音机) →radios, piano (钢琴) →pianos, 特殊的有:Negro (黑人) →Negroes, hero (英雄) →heroes, tomato (西红柿) →tomatoes, potato (土豆) →potatoes。巧记1:黑人英雄爱吃西红柿和土豆。巧记:两人两菜

十、不可数名词:表示不能计算数目的人或物, 称为不可数名词。不可数名词前面不能直接用a/an来修饰, 也没有复数形式, 不能在词尾加-s或-es。不可数名词要表示数量时, 需要借助于of短语。

如:a cup of tea一杯茶, seven pieces of bread七片面包, several bags of rice几袋米,

注意:当名词前面的基数词数量大于1即是two, three four……或有many, few, a few, different, those, these等词修饰的时候, 名词一般用复数形式。

一、写出下列名词的复数形式。

二、选择填空。

1.There _____on the wall.They are very beautiful.

A.are photoes B.are photos C.is a photo D.is photos

2.There are four_____ and two_____ in the group.

A.Japanese, Germen B Japaneses, Germen

C.Japanese, German D.Japanese, Germans

3.The boys have got _____already.

A.two bread B.two breads

C.two pieces of bread D.two piece of bread

4.There_____ two _____in the box.

A.Is, watch B.are, watches

C.are, watch D.is, watches

5.We should_____ clean twice a day.

A.our tooth B.our tooths

C.teeth D.our teeth

6.There is some _____on the plate.

A.cakes B.meat C.potato D.pears

7.The_____ has two_____.

A.boys;watches B.boy;watch

C.boy;watches D.boys;watch

8.How many_____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A.tomatos B.tomatoes C.tomato D.the tomato

9.Would you please pass me_____?

A.two paper B.two papers

C.two pieces of paper D.two pieces of papers

10.“What would you like, Ann?”“I’d like two_____.”

A.glass of milk B.glasses of milk

C.glass of milks D.glasses of milks

11.These are my_____.

A.box B.a box C.boxes D.the boxes

练习参考答案

一、写出下列名词的复数形式

1.oranges 2.teachers 3.pianos 4.monkeys5.classes6.children 7.shelves 8.beds 9.countries 10.families 11.toys12.feet 13.Japanese 14.radios

15.photos 16.sheep 17.tomatoes 18.buses 19.women20.knives

二、选择填空

胃癌的名词解释 篇12

胃癌(gastric carcinoma)是起源于胃黏膜上皮的恶性肿瘤,在我国各种恶性肿瘤中发病率居首位,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好发年龄在50岁以上,男女发病率之比为2:1。由于饮食结构的改变、工作压力增大以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胃癌可发生于胃的任何部位,其中半数以上发生于胃窦部,胃大弯、胃小弯及前后壁均可受累。绝大多数胃癌属于腺癌,早期无明显症状,或出现上腹不适、嗳气等非特异性症状,常与胃炎、胃溃疡等胃慢性疾病症状相似,易被忽略,因此,目前我国胃癌的早期诊断率仍较低。胃癌的预后与胃癌的病理分期、部位、组织类型、生物学行为以及治疗措施有关。

胃癌的病因

1.地域环境及饮食生活因素

胃癌发病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别,在我国的西北与东部沿海地区胃癌发病率比南方地区明显为高。长期食用熏烤、盐腌食品的人群中胃远端癌发病率高,与食品中亚硝酸盐、真菌毒素、多环芳烃化合物等致癌物或前致癌物含量高有关;吸烟者的胃癌发病危险较不吸烟者高50%。

2.幽门螺杆菌(Hp)感染

我国胃癌高发区成人Hp感染率在60%以上。幽门螺杆菌能促使硝酸盐转化成亚硝酸盐及亚硝胺而致癌;Hp感染引起胃黏膜慢性炎症加上环境致病因素加速黏膜上皮细胞的过度增殖,导致畸变致癌;幽门螺杆菌的毒性产物CagA、VacA可能具有促癌作用,胃癌患者中抗CagA抗体检出率较一般人群明显为高。

3.癌前病变

胃疾病包括胃息肉、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胃部分切除后的残胃,这些病变都可能伴有不同程度的慢性炎症过程、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或非典型增生,有可能转变为癌。癌前病变系指容易发生癌变的胃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是从良性上皮组织转变成癌过程中的交界性病理变化。胃黏膜上皮的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根据细胞的异型程度,可分为轻、中、重三度,重度异型增生与分化较好的早期胃癌有时很难区分。

4.遗传和基因

遗传与分子生物学研究表明,胃癌患者有血缘关系的亲属其胃癌发病率较对照组高4倍。胃癌的癌变是一个多因素、多步骤、多阶段发展过程,涉及癌基因、抑癌基因、凋亡相关基因与转移相关基因等的改变,而基因改变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胃癌的临床表现

早期胃癌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人有恶心、呕吐或是类似溃疡病的上消化道症状,难以引起足够的重视。随着肿瘤的生长,影响胃功能时才出现较为明显的症状,但均缺乏特异性。

疼痛与体重减轻是进展期胃癌最常见的临床症状。患者常有较为明确的上消化道症状,如上腹不适、进食后饱胀,随着病情进展上腹疼痛加重,食欲下降、乏力。根据肿瘤的部位不同,也有其特殊表现。贲门胃底癌可有胸骨后疼痛和进行性吞咽困难;幽门附近的胃癌有幽门梗阻表现。

当肿瘤破坏血管后,可有呕血、黑便等消化道出血症状;如肿瘤侵犯胰腺被膜,可出现向腰背部放射的持续性疼痛;如肿瘤溃疡穿孔则可引起剧烈疼痛甚至腹膜刺激征象;肿瘤出现肝门淋巴结转移或压迫胆总管时,可出现黄疸;远处淋巴结转移时,可在左锁骨上触及肿大的淋巴结。

晚期胃癌患者常可出现贫血、消瘦、营养不良甚至恶病质等表现。

胃癌的治疗方法

1.手术治疗

(1)根治性手 原则为整块切除包括癌灶和可能受浸润胃壁在内的胃的部分或全部,按临床分期标准整块清除胃周围的淋巴结,重建消化道。

(2)姑息性手术 原发灶无法切除,为了减轻由于梗阻、穿孔、出血等并发症引起的症状而作的手术,如胃空肠吻合术、空肠造口、穿孔修补术等。

2.化疗

用于根治性手术的术前、术中和术后,延长生存期。晚期胃癌患者采用适量化疗,能减缓肿瘤的发展速度,改善症状,有一定的近期效果。早期胃癌根治术后原则上不必辅助化疗,有下列情况者应行辅助化疗:病理类型恶性程度高;癌灶面积大于5厘米;多发癌灶;年龄低于40岁。进展期胃癌根治术后、姑息手术后、根治术后复发者需要化疗。

常用的胃癌化疗给药途径有口服给药、静脉、腹膜腔给药、动脉插管区域灌注给药等。常用的口服化疗药有替加氟、优福定、氟铁龙等。常用的静脉化疗药有氟尿嘧啶、丝裂霉素、顺铂、阿霉、依托泊苷、甲酰四氢叶酸钙等。近年来紫杉醇、草酸铂、拓扑酶抑制剂、希罗达等新的化疗药物用于胃癌治疗。

3.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可针对性地损伤癌细胞,减轻正常细胞损害。目前胃癌靶向治疗药物种类及作用均有限。靶向治疗药物主要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血管生成抑制剂、细胞周期抑制剂、细胞凋亡促进剂、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等。

4.其他治疗

胃癌的免疫治疗包括非特异生物反应调节剂如卡介苗、香菇多糖等;细胞因子如白介素、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等;以及过继性免疫治疗如淋巴细胞激活后杀伤细胞(LAK)、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等的临床应用。抗血管形成基因是研究较多的基因治疗方法,可能在胃癌的治疗中发挥作用。

5.支持治疗

旨在减轻患者痛苦,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包括镇痛、纠正贫血、改善食欲、改善营养状态、缓解梗阻、控制腹水、心理治疗等。

国际分工的名词解释 篇13

国际分工是指在世界范围内,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贸易的形成及其发展的因素。

国际分工的定义

国际分工(International Division of Labor)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它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社会分工从一国国内向国际延伸的结果,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化发展的趋势。

国际分工的历史发展

社会分工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但由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低,还没有从社会分工发展到国际分工。直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国际分工才发展了起来。

18世纪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由于机器的发明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生产力空前提高,分工空前加深。这次科 技革命首先在英、法等国进行,它们发展为工业国,而其他广大国家则处于农业国、原料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开始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特别是发电机、电动机、内燃机的发明及其广泛应用,生产力更加提高,分工更加精细。这次科技革命是在英、美、德等国进行的,其他国家在引进技术与机器设备的推动下,某些基础设施与某些轻工业和采矿业有一定发展,但仍不同程度处于初级产品供应国的地位。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发展阶段。

20世纪40年代和50年代开始的第三次科技革命

它导致了一系列新兴工业部门的诞生,如高分子合成工业、原子能工业、电子工业、宇航工业等。对国际加工的型号深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使国际加工的形式和趋向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使国际加工的形式从过去的部门间专业分工向部门内专业化分工方向迅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不同型号规格的产品专业化;零配件和部件的专业化;工艺过程的专业化。任何一个专业发达技术进步的国家也不可能生产出自己所需的全部工业产品。当今世界,少数经济发达国家成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国,广大发展中国家成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国,它们各自内部以及相互之间又形成更细致的分工。这是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进一步发展阶段。今后,随着第四次科技革命的进展,国际分工更要向前发展。

1、15世纪末16世纪初到18世纪中叶的萌发期,这个时期国际分工的水平不高,各国也没有对国际分工产生过分的依赖。

2、18世纪中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是国际分工大发展的时期,也带有明显的殖民主义的烙印。

3、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国际分工逐渐发展到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世界上出现了大批民族独立国家和一些社会主义国家,世界经济格局已有很大变化,国际分工进一步向纵深发展。发达国家广泛实行了部门内的国际分工和生产专业化 。发展中国家努力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并组成地区性的经济集团,发展它们相互之间的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的影响条件

国际分工的发生和发展主要取决于两个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包括各国的科技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国内市场的大小,人口的多寡和社会经济结构;

生产力水平

它是国际分工形成与发展的决定因素。只有在机器大工业发展起来 ,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的情况下,才会产生进行国际分工的要求。随着科技进步和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必然会对国际分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产关系

参与国际分工国家的社会生产关系决定着国际分工的性质和特点。例如在旧殖民主义时期,国际分工明显带有宗主国掠夺、统治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性质和特点。

自然条件

包括资源、气候、土壤、国土面积的大小等等。这里,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国际分工发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科技的进步是国际分工得以发生和发展的直接原因。

不同国家的地理 、气候、资源、国土等条件不同,为国际分工提供了自然基础。但现实中究竟如何进行国际分工归根结底是由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

上一篇:商场开业嘉宾致辞下一篇:开学安全教育班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