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

2024-09-10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精选8篇)

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 篇1

在形式主义方面,主要是知行不

一、不求实效,贪图虚名、弄虚作假。有的领导和党员不认真学习党的理论和做好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学了也是为应付场面,蜻蜓点水,无心也无力在实践中认真运用。

在官僚主义方面,主要是脱离实际、脱离群众,高高在上、漠视现实,唯我独尊、自我膨胀。有的领导对实际情况不了解不关注,不愿深入困难地方,不愿解决实际问题,工作上敷衍塞责。有的对上吹吹拍拍、曲意逢迎,对下、横眉竖目,门难进、脸难看。

在享乐主义方面,主要是精神懈怠,追名逐利、贪图享受,讲究排场。有的领导安于现状,不愿吃苦出力,满足于现有学识和见解,陶醉于已经取得的成绩,不立新目标,缺乏新动力。改进措施

1、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坚决反对“四风”,自觉改正自身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要以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学政治理论、学业务知识、学工作方法,把学习作为提升素养和提高工作能力的重要手段,加强自身理论修养,提高对党的党章、党规、党纪、党性认识,从思想上改变自己,从行动上改变自己,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做一名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

2、进一步树立群众观点。坚持把群众工作理念贯穿工作全过程,用群众工作统揽工作。充分发挥工作联系人民群众重要渠道的作用,把

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于全部工作中,始终站在最广大 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说话办事,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开展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思路上向惠民富民汇集,工作上向为民利民凝聚,作风上向亲民爱民转变,实实在在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困难、打开工作局面。

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 篇2

一、英美文学赏析看所谓的主义

很久以来, 人们在对《简爱》的赏析中, 都把他看作是激进的女性主义的典范之作, 然而站在客观公正的历史话语权上探究, 这种认识无疑是偏颇的。人人追求自由、平等、尊严的心态是亘古不变的。在寻求对自身价值和尊严的追求中, 谁能说这是一种错。

女性主义价值的体现, 主要是从女性自身的视角来看。作为女性, 最重要的是不屈服于命运。安于现状、忍辱负重, 那就无法找到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尊重与爱, 并勇敢的追求自身的幸福。至于大男子主义色调下敢于对坎坷不平的命运作斗争的罗切斯特来说, 无疑。简爱是令他尊敬和敬仰的。女性, 从来都不是弱者, 弱者的地位是自己认同的, 也只有自己才能改善。在《简爱》中, 作为庄园主人的罗切斯特, 实质上是男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富有, 脾气阴晴不定, 有一段不甚如意的婚姻, 并有前妻。作为男性主义的代表人物, 他富有、有才气、为人骄傲, 深爱间却有意试探。在两人深深相爱并结婚时, 简爱知道了他的曾经, 作为这段感情的受害者, 黯然消失, 而在后来庄园被焚毁而罗切斯特毁容3时, 毅然决然的决定下嫁他。对于平凡人的爱情, 即便在有了财富和荣耀以外, 仍然能够以最虔诚的心态去接纳自身所爱, 不得不说是一种女性主义的光辉……

相比简爱来说, 《苔丝》的苦难, 无疑是最人性化的。人生幸运与否, 就要看他是否以积极阳光的心态去面对了。生活, 对于苔丝而言, 无疑是毁灭性的打击。作为上层牧师的亚雷, 满口的仁义道德, 是对男性社会无情的揭露和讽刺。在道德枷锁控制下的苔丝, 先是对真爱充满幻想, 却无情地被这个时代的卑劣深深的伤害。这是男性主义下, 怎样的爱。以“爱”的名义, 无情的毁掉了苔丝的幸福。当时的社会现状你, 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 都是伪善的, 披着身份的狼皮, 欺骗纯真的少女。作为苔丝, 身处的历史背景不同, 所受的思想和道德观念都是她为自己树立的牢笼。

不能说简爱比苔丝多勇敢, 就单以简爱的敢爱敢恨而言, 苔丝的思想在那个时代还是有其自身局限性的, 女性主义的光环笼罩在他们肩上, 这两部著作无疑都成为国际历史上的经典之作。对于男性主义的倡导和弘扬上, 不得不说, 具有其时代性的特点。亚雷自身的素质决定了他作为暴发户的低劣品格, 而同样口口声声说爱苔丝的克莱, 却同样无情抛弃了苔丝。苔丝最后被无情的绞死却仍旧立遗嘱让克莱和妹妹拥有美满的家庭。女性主义的善良隐忍都体现在苔丝对克莱的一腔爱意之中。

从两则英美文学赏析中, 我们看到的都是女性主义的美好一面。男性主义的世界里, 只有战争、伪善和欺骗。这不得不说是女性的悲哀。

从古及今的性别歧视和差别对待, 都使得作为女性主义的世界一多半人民处于长期不被重视的局面, 从体育运动项目对女子参选的限制, 到国会参政议政中寥寥无几的女性代表, 到沙特阿拉伯地区对女性出行蒙面纱的不合理要求, 在到现在职场上某些岗位拒绝招收女性等等。无一不与女性作为平等世界建设一份子却在各方面受到压迫限制, 这种种行为都背离了现代认识论中中人人生而平等的思想。

在对女性主义的支持中, 《苔丝》和《简爱》都可以作为正面素材进行及时合理的研究。男女性利益在现代的政治经济环境中, 都没有原则上的冲突。关于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的议题研究讨论中, 要找到二者的利益共通点, 为实现真正的民主和平等贡献力量。

唤醒女性的自我解放意识是我们从《苔丝》中学到的, 无论在家庭还是在社会活动领域, 都应摆脱对男性的依附和屈从而走向独立自强之路。将对弱势群体的利益关注到具体的实践中去, 对于性别体系绝不认同, 同权威挑战, 将广大女性从思想的局限性中走出。

同时对于女性主义, 不能全盘的同情和坚持特殊的优待, 而是要以现时的眼光对其综合评判, 女性主义思潮的泛滥, 一定程度上, 对于国际间男女比例的改观, 影响意义注定是深刻的。盲目地将女权置于高位, 而不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此进行审视。在对于未来男性主义和女性主义间寻求一条崭新的出路, 任重而道远。在现实的文学赏析中, 我们要以客观的态度去对此作出评价。任何利益和权利的获得, 都是要在遵循一定法律法规道德的基础之上的, 永远不可孤立存在, 也不可能主动消亡, 权利和义务都需要男女性共同参与, 缺一不可。现代化的建设, 必须要在对双方关系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 才能实现人人生而平等。

二、总结

文艺复兴时期所倡导的人人生而平等, 才是现代思想认识上最合理的解释。任何历史上关于男女权主义的争论都是毫无意义的。现今社会, 无论在职业生活和参与国家政治治理方面, 男女比例的严重失调, 仍然是显而易见的。对于现代落后的农村地区, 利用B超技术盲目剥夺女性生命权利的行为, 仍然屡见不鲜。这无论是在思想认识还是在日常生活中, 所引发的弊端仍然是显而易见的。思想和认识的偏颇, 绝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抹杀的, 只有坚持, 以公平的姿态, 让广大女性参与到经济建设中去, 从政和消除职业门槛, 是最行之有效的方针策略。

摘要:历史发展到今天, 女性主义和男性主义一直是争论的焦点。从矛盾的对立面上考虑, 这不仅是权利和认识之争我, 同时也是人性对于地位和价值的思考方式出发点不同。没有利益交谈的共通点, 就无法排解掉这千年间的矛盾。

关键词:简爱,苔丝,女性主义,男性主义

参考文献

[1]吴晶;男性主义与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英国文学作品对比解析[J]华章;2012 (6)

[2]李丹;从木子美到小月月:社会厌女症的网络表达探析[J];东南传播;2011 (8)

[3]吴芳;西方男性学者视角下的女性主义[M];华东师范大学;2011

[4]黄燕;男权社会的别传——毕飞宇“女权叙事文学”的另类解读[N];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习靠学报;2009 (3)

威权主义和自由主义 篇3

的《龙门客栈》,很多人是《武林外传》的粉丝,一直吐槽《龙门客栈》超不过《武林外传》,

但却又一集接着一集地追这看这部电视剧。

很多人怎么也想不明白,为什么带着恶搞的、有些无厘头的、有些穿越感的这部电视剧有这么多人追捧。宁财神在一个大型节目中做嘉宾时说的这么一句话,道破其中真谛:“我就想听听他后面的潜台词是什么。”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每天都带着自己的本来面目以及学习多年、社会混迹多年后的面具活着,或者说是已经磨练到一定的程度有着一定的社会情绪自控力。但是,每一个人每一个性格背后都是有着其本质的潜能所在, 这些潜能就像《龙门客栈》的角色和故事一样,尽管讲的是大明朝的事儿,但大部分的潜台词却是当下社会情绪的发泄词语。剧集说出了当下社会的很多潜台词,自然受到欢迎。

回到九型人格,每一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潜台词和所有的社交人士对话,在管理上也

是一样,只是有人显性有人隐性。举个例子,当一件事的管理工作下来,有人将其作为目

标很快扑将上去, 然后并大喊, 同志们, 抓紧给我干活去呀。团队的力量随着不同的性格特点会带来不同。总体而言,相对威权主义为内在的一号、二号、六号、七号、八号相对的让团队的凝聚力更强。这些性格都是相对在乎威权的力量,威权的感召,威权的集中和凝聚力。这些都没有错,而另外一种管理风格下, 三号、四号、五号、九号相对而言,则会更加在乎每一个个体的力量如何在一件事情上得到更多地发挥,对他们而言,他们自身就是自由主义的内心。两种不同的潜能带来不同的管理结果,有的是凝成了一股绳,然后高效解决了问题。另外一种则发挥了团队个体的优秀潜能,让事情在团队的创新上找到新的解决之道。区别可能是,短期效应看威权主义的管理者效率更高,中长期自由主义管理者的创新力和成员的突破力更强。

但是,毕竟现实是需要两种力量都有的。于是相互学习,在理性的层面上,用更多的知识和团队管理的制度,可以让每一个个体管理者的特点得到不同的程度的发挥,而他们的不足之处可以靠制度来保障。只是,在制定制度的保障的规则下,不同的潜能也会给制度的设计带来不同的描述。始终,自由主义者进入自由主义者设计的制度会相对的舒服和容易发挥一些。同样,威权主义潜能的应聘者也更容易在威权主义者设计的制度上更加如鱼得水。这背后,其实都是性格潜能决定了他们的管理制度特色。

威权主义在很多时候未必都显得威权。但是,当他们需要面对一些相对极端情况或者需要快速抉择反应的时候,他们的口头禅会让他们的威权风范显现出来。比如:“应该”,“这就是”、“你听着啊”、“你在干嘛”,这些习惯用语很多人都会讲,但相对而言,威权主义更是会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用语。而另外“看看吧”、“我想想”、“好吧”、“感觉一下先” 这些口头禅, 很多时候, 就是自由主义者成为一种习惯的时候,他们往往都不太觉得。在管理上会形成不同的显性风格。

同样,相对自由一些的职业会看到更多的自由主义者,而在一些体制内的机关或者管理职能部门会更多的威权主义者。但毕竟很多时候,命运不是每一个人都天生可以选择,根据自己的本性或者潜能甚至天赋去从事或者选择一种职业。大家进入了不同的领域,于是,丰富管理风格也就慢慢在各种单位形成开来。如果仔细去看那些管理的风格,其实,我们是很容易找到不同性格人群的管理风格的单位的,毕竟威权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显性还是很明显的。

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 篇4

11物理一班 1130060011 苏韦东

民粹主义

民粹主义(Populism)是一种政治哲学或是政治语言。民粹主义认为平民被社会中的精英所压制,而国家这个体制工具需要离开这些自私的精英控制而使用在全民的福祉和进步的目的。民粹主义者会接触平民,跟这些平民讨论他们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问题,而且诉诸他们的常识。1980年以后,大部分的学问都将民粹主义当成一种可以推广许多不同的意识形态的政治语言来讨论。许多民粹主义者曾经承诺过要移除“腐败的”精英阶层,并且倡导“人民优先”。

民粹主义是指一种在政治上刻意迎和普通民众的理念,作为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思潮,其基本特征包括:极端强调平民群众的价值和理想,把“全体人民”当作所有行为的唯一合法性源泉,要求全体普通群众直接参与政治过程,主张依靠平民大众对社会进行激进改革,非常强调对大众情绪和意愿的绝对顺从。

民粹主义把普通群众当作政治改革的唯一决定力量;通过强调诸如平民的统一、全民公决、人民的创制权等民粹主义价值,对平民大众从整体上实施有效的控制和操纵。

民粹主义萌芽于19世纪40-50年代的俄国,当时,沙皇俄国已经腐朽不堪,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而西欧资本主义在迅速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很多内在矛盾。民粹派的思想先驱们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寻找俄国的出路,提出了落后国家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他们肯定平民大众的首创精神,具有积极的意义;但同时又把俄国存在的村社制度和农民理想化,遭到到以列宁为代表的俄国社会民主党人的深刻批判。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民粹主义的思潮已经成为强弩之末。

民粹主义表面上以人民为核心,但实际上是最缺乏公民个人尊严与基本权利的观念。民粹主义者崇拜的是“人民”,但他们崇拜的是作为一个抽象整体的“人民”,而对组成“人民”的一个个具体的“人”却持一种极为蔑视的态度。民粹主义者反对权威。

民粹主义概念的模糊性,由于民粹主义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社会运动具有的内容的丰富多样性,民粹主义概念是模糊的。民粹主义既是一种政治思潮,又是一种社会运动,还是一种政治策略。这样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当人们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它时,便会得出极不相同的结论。

民族主义

民族主义,即是指将自我民族的利益为基础而进行的的思想或运动。美国学者汉斯·科恩认为:“民族主义首先而且最重要的是应该被看作是一种思想状态。”英国学者爱德华·卡尔认为:“民族主义通常被用来表示个人、群体和一个民族内部成员的一种意识,或者是增进自我民族的力量、自由或财富的一种愿望。

民族主义可自我表明为官方的意识型态或群众(非政府)运动,并以公民、人种、文化、宗教、或意识型态上的言词加以表述。民族的自我定义用于区别民族主义的种类。然而这样的区分并不全然互斥,许多的民族主义运动在不同程度上结合若干或全部的区分元素。民族主义运动亦可以范围与地区作为区分的准则。民族主义的种类:

1.公民民族主义:公民民族主义为国家由公民主动参与,产生“全民意志”而取得法统的民族主义型式。此论一般认为源于卢梭,特别是自其1762年的著作“社会公约”而得名的社会公约论。公民民族主义来自理性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传统,在民族主义上与种族民族主义相矛盾,因其认为公民国家(民族)之成员身份应从自决而来。公民国家(民族)理想化了美法等国之代议政治在发展中所具有的影响力。

2.种族民族主义:种族民族主义以种族来定义民族。种族以先人的血缘世系为要素,也包含群体成员与其祖先之间文化共享、语言共享的观念。民族之成员身份为自遗传而来。国家政府因为是种族群体之祖国、有能力保护国内族群、以及促进文化与社会生活为一体而取得法统。族裔观念极为古老,但现代的种族民族主义受约翰·戈特利布·菲希特及提倡人民)观念的约翰·戈特弗里德·冯·赫德的影响极深。种族民族主义现为主要的民族主义型式,通常就被直接简化为“民族主义”。学者安东尼·史密斯使用“种族民族主义”一词当作非西方观点的民族主义,以对照出西方以地理范围定义民族的的观点。

3.浪漫民族主义:浪漫民族主义(又称有机民族主义、身份认同民族主义)为种族民族主义之一型,政府因自然(“有机”)结果与代言国内民族而取得法统。浪漫民族主义反映浪漫主义的理想,反对理性主义,强调符合浪漫理想的种族文化,民俗发展为浪漫的民族主义概念。格林兄弟受赫德著作之激励,创作出一连串理想化的传说,标明为德国人的故事。史家朱尔·米舍莱以之为法国浪漫民族主义者之前例。

4.文化民族主义:文化民族主义以共享的文化定义民族主义。作为民族一员之身份既非自愿(文化无法顷刻而得),亦非遗传(民族成员之子弟若成长于其他的文化中,会被视为外族)。中华民族主义为文化民族主义之一例,部分是因为中国境内有许多的少数民族(中华民族主义者包含身处台湾内部,反对大陆政府的统治而主张反攻大陆的人士)。

5.国家民族主义:国家民族主义为公民民族主义之变形,通常与种族民族主义结合,意味着民族为贡献于国力与国家主张者之共同体。意大利的法西斯主义为最佳范例,体现于墨索里尼的口号中:“一切为国家;无所自外于国家;无可反对于国家。”。其与自由主义中,个人自由的观念以及自由民主之原则相左并不令人意外。雅各宾俱乐部之建立单一且中央集权的法国政府通常被视为国家民族主义之滥觞。弗朗西斯科·佛朗哥时代的西班牙,以及现代的凯末尔主义;土耳其民族主义)则为新近的例子。

然而,“国家民族主义”一词通常用于民族主义发生冲突时,尤其是分离主义运动发生于已建立的民族国家时。分离主义者的说法是,国家民族主义因较不可信与较不民主而败坏国家的合法性。法兰德斯分离组织称比利时民族主义为国家民族主义。巴斯克分离组织与科西嘉分离组织同样分称西班牙与法国为国家民族主义。反过来说,这些国家则称这些分离组织为恐怖主义。其间没有无可争议的准则来判定孰是孰非,而其结果通常为人民因效忠对象不同而分裂。

6.宗教民族主义:宗教民族主义以共同的宗教来定义民族。政府若因严守教义而取得法统,就比较是神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其实,有些种族民族主义与文化民族主义在若干方面具宗教特征。宗教为群体认同的标志,而非主张民族主义之动机。爱尔兰民族主义与天主教教义相关,且近一百年来的爱尔兰民族主义领袖们皆为天主教徒,但其早期的(18世纪)许多民族主义者则为基督教徒。爱尔兰民族主义从未如以神学区分宗教变体、圣母玛利亚的身份、与教宗的超卓地位等。但对北爱尔兰的若干基督教徒而言,这些宗教改革之前的学说实际上是爱尔兰文化的一部分。与之类似的是,尽管有犹太复国主义存在,其主流却较为世俗,以种族及文化为基础。自从英属印度分割后,印度民族主义即与印度教相关。在现代印度,现代印度民族主义已明显地有包含印度人民党与民族卫队在内的追随者。

7.海外民族主义:海外民族主义(或如本尼迪克特·安德森所说的“长程民族主义”)一般指感觉流离失所的民族主义者,如在美国的爱尔兰人与美非两洲的黎巴嫩人。安德森称此型的民族主义为,想要有民族联系,却又不愿离开寄居地者的“幽灵根基”。

爱国主义

爱国主义(patriotism)是指个人或集体对“祖国”的一种积极和支持的态度。这里的“祖国”可以是一个区域或者城市,但是爱国主义一般用于某个国家或者联邦。爱国即爱祖国,而祖国的直接体现是同胞,国家的直接体现是政权,祖国与国家不是一回事。公民应该热爱自己的祖国,国家应该效忠自己的公民。这就是孙中山、何子渊等革命先驱反抗大清帝国,建立中华民国,但依然被尊为爱国者的根本原因。

爱国主义包含了这样的态度:对祖国的成就和文化感到自豪;强烈希望保留祖国的特色和文化基础;对祖国其他同胞的认同感。

“爱国主义”与“民族主义”有着紧密的联系,并通常被作为同义词使用。严格地说,民族主义是一种意识形态,它经常宣扬爱国主义是一种有需要并且合适的态度。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是道德的标准或价值。此外,爱国主义还暗示着个体应将国家利益置于个人和团体利益之上。在战争时期,这种牺牲会扩大至献出自己的生命。为祖国战死沙场便是一种爱国主义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历史地形成的忠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思想和感情。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为保卫祖国和争取祖国的独立富强而献身的奋斗精神。不仅体现在政治、法律、道德、艺术、宗教等各种意识形态和整个上层建筑之中,而且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成为影响民族和国家命运的重要因素。随着社会经济生活条件的发展和变化,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阶级有着不同的具体内容。爱国主义要求人们把对祖国的热爱变成自己的行动,努力为祖国和人民的利益而工作;坚持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反对民族自卑感和盲目的民族优越感;同国际主义相联系,既是一个爱国主义者,又是一个坚定的国际主义者。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和崇高美德,也是中国各民族大团结的政治基础和道德基础。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这是我们民族赖以存在、发展的情感纽带与精神支柱。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之一。在现阶段,爱国主义最基本、最本质、最重要的表现,就在于不遗余力地巩固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维护祖国统一,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作出自己的贡献。

主要表现:

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自愿的情绪。爱国者忠于爱国主义的某一价值,比如对国旗的尊重。政府推行的官方爱国主义含有高度象征化和仪式化的内容。这些内容的陈述对爱国主义的推行有着逻辑性的关联,并通过对政治团体利益的表述来得到合法性。国家纪念碑、阵亡将士纪念日等等都是典型的例子。官方爱国主义通常有着严格的仪式,比如对起降国旗的规定、致敬礼和忠诚的形式。

一些评论认为,正统的爱国主义(非现代的民族主义,而是19世纪国家的产物)必须基于某种形式的共同祖先或者精神图腾。

爱国主义的程度随着时间不同而不同,并且取决于政治社会环境。典型地,爱国主义程度会在国家受到外部威胁的时候升高。反过来,变质的爱国主义又会使国家变得好战。比如一战、二战前的德国与二战前的日本。

爱国主义流派:

个人:个人爱国主义是一种感性、自愿的爱国主义。这种类型的爱国者有着某种确定的爱国观,如对国旗保持尊敬;不仅如此,他们经常坚持认为,所有的公民,都应该具有与其本人相同的爱国观,而不允许有例外。这种爱国主义在结构上与其它的价值观理念——运动相似,其政治上的表现为,力图让其本人的价值观得到更好的法律支持。

官方:官方爱国主义是具有高度象征性的正式内容的爱国主义,不管在什么情况下,所有政府总会促进之。它是国家自身的逻辑推论,其法理基础是“国家为政治社会的公共福利的表现”。国家纪念碑、退伍军人节、伟人/历史事件纪念节等,都是官方爱国主义的典型例子。政府可能会出于各种原因,发动一些爱国主义运动,来提升公民对国家与国家标志物的认同。

符号:爱国主义极度依赖于标志性的行为,如:升国旗、唱国歌、参加大型集会、在车驾上贴上爱国的标签等各种在公众场合宣告对国家的忠诚的行为。在战时,符号爱国主义常用于提升士气、增加战时的努力。而在和平时期,爱国主义并不能像战时那样方便的衡量对国家的贡献,但并不为爱国者所抛弃。例如,在平日的政府场所向国旗敬礼的行为,被视为是与在战场上向国旗敬礼同等爱国程度的行为。

普通:历史上的确有一些人为了他国而战斗,有时是为了他们的独立。比如马贵斯拉法叶,杜什科希丘什科和普拉斯基等参加了美国革命战争,西欧人菲荷里尼为了希腊独立而战斗,他就是著名的拜伦爵士。那么拉法叶是美国的爱国者,还是菲荷里尼是希腊的爱国者呢?阿拉斯戴尔会说他们两个都不是。这些人都是理想主义者而非爱国主义者。从这个角度看,拉法叶不过是投身于美国革命所蕴含的政治自由理念,而非对美国怀有特殊的爱国之情。阿拉斯戴尔认为爱国主义只能是本国人们的选择,而不是那些热爱这个国家的信念的他国人的选择。

时代价值:

1、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继往开来的精神支柱;

2、爱国主义是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纽带;

3、爱国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

4、爱国主义是个人实现人生价值的力量源泉。

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以“反思历史”为名,歪曲“解放思想”的真意,从纠正“文化大革命”的“左”的错误,走到“纠正”社会主义,认为我国不该过早地搞社会主义,而应该让资本主义充分地发展;从纠正毛泽东同志晚年的错误,走到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从诋毁新中国的伟大成就,发展到否定中国革命的历史必然性;从丑化、妖魔化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和建设的历史,发展到贬损和否定近代中国一切进步的、革命的运动;从刻意渲染少数中国人的不文明行为,发展到否定五千年中华文明,等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仅表现在史学研究中,而且发展到某些文学、艺术和影视作品中,影响面大,危害至深,对此应有足够的认识。

历史虚无主义是唯心主义的历史观:

1.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实事求是的历史研究的根本原则。

2.历史虚无主义违背全面、客观的历史研究方法。3.历史虚无主义否认和反对阶级分析的历史研究方法。历史虚无主义的特点:

1.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竭力贬损和否定革命,诋毁和嘲弄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而进行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诋毁和否定我国社会发展的社会主义取向及其伟大成就。

2.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学术研究”的面目出现,在“重新评价”、“重写历史”的名义下,做翻案文章,设置“理论陷阱”。

他们有的是通过赤裸裸的谩骂来丑化和否定革命历史和革命领袖,相对地说,这比较容易被人们识破,因而他们更多地是在学术的幌子下,贩卖他们的私货。

3.历史虚无主义思潮有着明确的政治诉求。

改革开放以来相继出现了危害社会的各式各样的错误思潮,如新自由主义思潮、民主社会主义思潮、普世价值观等等,虽然他们主张各异,表现形式不同,但却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这主要表现在:反对四项基本原则这一立国之本,力图扭转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发展方向,把中国纳入到西方资本主义体系中去。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以它自身的特点来表达这一共同的政治诉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竭力否定近代中国特别是五四以来爱国的、革命的传统,把自由主义说成是最好的、当今中国应当继承发扬的五四传统,并要求把它作为一种政治学说、经济思想和社会政治制度加以实现,这样才“会把一个自由的中国带入一个全球化的世界”。诚然,作为政治思潮的自由主义,在五四时期确曾存在过。如五四时期形成了一个新文化运动的统一战线,它包括具有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革命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和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三部分人。五四运动后,随着斗争的深入,这个统一战线发生了分裂,一部分人继承了五四传统,并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加以发展;另一部分人则向右发展,走上了所谓自由主义的发展道路,他们虽然在反封建斗争中起过一定作用,但最终走向了历史的反面。这两种思潮的不同发展趋势及它们之间的交锋,可以说贯穿在五四以来历史发展的全过程,而人民革命的胜利则为他们做出了公正的结论和历史性的选择。

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危害

1.历史虚无主义起到消解主流意识形态,搞乱人们思想的恶劣作用。2.历史虚无主义适应敌对势力西化、分化我国的战略企图。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教案 篇5

2、唯物主义

(1)唯物主义的三种基本形态

3、唯心主义

(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态

十、教学反思:

1、这节课总体上来说还可以,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学生基本上掌握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总结和归纳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主要区别,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

2、这节课的内容比较难,尤其是涉及到古文部分,学生面对这些问题是一筹莫展。在上课之前没有考虑到这些问题,所以上课时放手给学生去探究,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理解遇到很大的困难,导致教学效果不理想。

3、学生对古文知识的不理解,说明课前预习没有做好,老师没有培养学生预习新课的好习惯。

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 篇6

前段时间,有以前的同事做了个网站,同事每天在流量统计器上看着自己的网站访问量,也忙着到处做宣传,两个月下来也没见多少人,平均每天也就8—9人访问吧,对一个满腔热血又辛苦的站长来说也确实有点委屈,有时候他对我说,你得想办法帮我弄点人过来呀,我在想,我那有那本事,我只不过是网络上到处随便涂抹几笔的人,而且我问他,你打算亏几年,一年两年还是五年,他摇头,他自己都不知道,那对我而言,也当然害怕了,我得对拉过来的人负责。而且我在想,我即使帮你拉到人,他们来了之后你怎么赢利,当然,说这话是有点俗了,但不俗没办法,人要吃饭人要穿衣,你不可能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主,何况大家都不是什么有钱人。在一个单位上班一个月拿二千多薪水的人,这年头你说还要不要学雷峰,我想还是要学的,但我认为要同情别人最起码你得有同情的能力。比如说吧,你到大街上看到要钱的乞丐,你很同情他,你决定给他掏一块钱,当你掏钱的时候你才发现你的口袋里仅仅只有1毛钱,你怎么同情啊,人家乞丐碗里都比你多。所以要做网站的时候还是要想想,先问问自己,你做网站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纯粹是个人爱好,我想,那无所谓,你就做一个好了,因为你喜欢,你是用奉献和分享的理念来做自己的网,赚不赚钱对你来说根本不重要;如果你一开始就“心怀不轨”,想着以后用它来赚钱,那么我想提醒一点,你最好还是先问问自己你怎么赢利,你的赢利模式是否清晰,你的目标客户是否愿意为你买单,不然你真会迷茫,也许会被打击得不行,因为你赚不到钱,你还是不断往里面投,而一直往里面投实际上你是不愿意的不是吗?

实际上今天大多数的普通站长走着相同的路,

辛辛苦苦做出一个站,然后开始忙着做宣传,到处拉人拉流量,恨不得一天有几百上千个人来注册会员,为拉人拉流量什么招都使了,但更多的还是不很理想。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看自己网站的访问量、注册量、独立IP量、PV量,如果有所上升就高兴的不行,如果低了就继续重复着做宣传,几乎疲于奔命。有时候看到有些站长到处宣扬说他网站的访问量有多少,PV量有多大的时候我就在想,那么多访问量有什么用,还不是一样赚不到钱,你就不觉得现在的这种情况有点违背你的初衷?这年头已经不是马华腾们的时代了,如果今天你拿着你的流量去找VC告诉他你的网站有多少流量多少注册会员的时候,你看他们是不是还要问这问那有点犹豫,即使投了也是老大不情愿?环境已经变了,要么你仅仅只是个理想主义者想跟人分享你生活中的一切,要么从一开始你就想好,你怎么赚钱,做个现实主义者,总之要各有所得,如果什么都得不到,还不如继续安安宁宁的过平凡日子来得塌实!

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 篇7

霍夫曼曾说,“音乐是所有艺术中最富浪漫主义——几乎可以说是唯一的真正浪漫主义的艺术,因为它的唯一主题就是无限物。音乐向人类揭示了未知的王国,在这个世界中,人类抛弃所有明确的感情,沉浸在无法表达的渴望中。”

古典音乐的作品浩如烟海,是西方古典音乐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大多数人们的传统印象中,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听不懂看不明白,难于鉴赏。成为了一种阳春白雪式的高雅音乐文化。其实不然,有许多脍炙人口的古典音乐作品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大家所熟悉和喜爱的。比如说:《天鹅湖》《蓝色多瑙河》等等古典音乐作品,几乎可以说是为全世界各国人民所喜闻乐见和家喻户晓的。

古典主义时期古典乐派的三位大师海顿、莫扎特、贝多芬均住在维也纳,所以也被称为维也纳古典乐派时期。维也纳古典乐派音乐构成了18、19世纪世界音乐文化的高峰,对后来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至今仍然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古典主义时期的音乐我认为表现了人们对于普遍美的思想追求,强调我们的情感而不是我的情感,是纯粹的、本质的音乐,古典主义时期音乐有着高度的艺术性、深邃的思想性和寓教于乐性:它的结构我认为是匀称、严谨的,表现则手法简洁、洗练、句读清楚、段落清晰,因此,古典主义音乐被看作是高尚、健康、典雅、严肃的音乐。这时期的三大巨头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用深刻而又通俗易懂的作品,让这一时期开始的音乐从此走向了全世界。

与此同时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很多器乐作品都是标题音乐或者说是文学性的,其语意信息非常丰富。即便是浪漫主义时期的纯音乐,也会使听众们感受到非常清晰的情感。我觉得这一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的艺术家们在创作上都表现出了对于情感、对于大自然以及对于未来等等题材方面的创作的描绘。并且艺术形式表现等方面也比以前有了新的变化。更加着重地强调了音乐要与音乐以外的其他艺术形式相结合,也就是提倡一种综合的艺术。同时我认为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非常具有民族特色。并且描写大自然景色的作品也非常多。如舒伯特的《鳟鱼五重奏》。这首作品表现了溪水、鱼、渔夫三者的关系。钢琴的出现表现出了鱼的戏水,我们仿佛能感觉到鱼儿在水中溅起的水花和在阳光下所呈现出丰富色彩。弦乐的出现则表现出了溪水的清澈与晶莹。这种描写大自然的作品我认为只有在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中才可以听到。

有人说法国大革命点燃了欧洲人的浪漫主义精神。这时期的浪漫主义音乐以它特有的强烈、奔放的风格与古典主义音乐的严谨、端庄的风格形成了热烈的对比。其旋律洋溢着抒情性,音响更强大、表情更明确、管弦乐配器日臻娴熟,几乎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音乐家们可以象画家一样调制声音的颜色从而去描绘平静或者狂暴的海洋,或去表现诗意般的梦幻,其结构更加自由,奏鸣曲、交响曲为了承载更多的题材内容。增加了突然的插入、意外的对比或诗情画意的段落,以便使听众们能够长时间地奔驰在情感的颠峰。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有舒伯特、柴可夫斯基等。如,著名的《如歌的行板》,是柴科夫斯基D大调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我认为在这个乐章中柴可夫斯基像画家一样调制声音的颜色,将他的忧郁风格发挥到了极至,因此,这首作品被誉为柴科夫斯基的“代名词”。

纵观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我们清楚地可以知道有一个人同时跨越了这两个音乐时期,这就是贝多芬。贝多芬二十六岁时开始耳聋,三十一岁时耳朵已经全聋,但这巨大的灾难并没有将他击垮使他沉默。他依然坚守着“自由、平等”的政治信念并创作了大量充满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比如:交响曲《命运》《英雄》;钢琴奏鸣曲《热情》《暴风雨》等等。如他的《命运交响曲》整部作品精炼、简洁、结构完整统一、内容深刻。他在这部伟大的作品中表现了人们精神世界同命运斗争的过程,这正如他所说的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即使遭遇到再大的苦难,我也不会屈服于命运,我觉得这也是对于我们当今社会人们精神世界的一种巨大鼓励,也是《命运》的经典之处。

享乐主义和官僚主义 篇8

以抽象的人为出发点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历史观,往往用抽象的人和人性,用幻想的联系,来代替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从社会和社会关系出发,科学地论述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指出,社会历史演进并非是偶然事件的连续,而是其客观内在的本质的联系。社会历史本质上是社会物质生产方式的历史,社会的发展变化,从根本上说,是由于社会基本矛盾(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结果。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已严重阻碍着生产力发展的时候,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也就必然会发生变革。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历史规律。列宁也说过,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历史唯物主义把社会的发展看作是自然历史过程,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提示了社会历史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从而把社会历史观真正变成为科学。

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历史观,从抽象的人出发,不能说明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决定作用。他们以个人为核心,把抽象的人性复归作为历史发展的动力,把人类的命运,历史的前途,寄托在个别“天才”和“创世主”身上。但创造历史的动力是人民群众,而不是个人。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科学地说明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马克思自从找到了新的出发点以后,在研究人类解放等一切问题上,坚持作具体的社会历史的分析,反对“抽象的人”、“永恒的人”。正是有了这一新的出发点,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并通过对资本主义阶级关系的分析,科学地论证了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客观必然性,才使社会主义学说从空想变成科学,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才使无产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这就是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和最后消灭阶级。

分清新旧两种出发点,才能划清历史唯心主义同历史唯物主义的界限,才能正确理解这个出发点的变化。同样,也正是有了这个新的出发点,才能产生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建立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形成科学的社会主义学说,就是说,才能有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之所以成为马克思主义,首先就在于它有了新的出发点,并由此而建立了完整严密的科学理论体系。这是马克思主义在历史观上的根本变革的伟大意义。

人道主义是一个充满歧义而又变动不居的思想话语,但其具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和过程却又是显而易见的。文艺复兴运动中的人道主义,其宗旨是颂扬人性,倡导人权,鞭笞宗教神权,但内容多在文化领域,而仅仅这个领域并不能改变非人道的社会现实和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法国启蒙主义人道主义开创了一个宗教改革和政治革命的时代,要求改变扼杀人性和理性的社会政治制度。在法国大革命中,这种主张得到了实现。比较而言,前者侧重于人性解放,后者旨在政治解放。但仅仅将人道主义限定于政治领域,依然不够。因为在经济领域中仍然存在着非人道的现实。因此,人道主义必须而且必然要有的新的承接和扩展。于是,便有了共产主义学说的合法性出场。共产主义学说继承了人道主义在理论上和历史上取得的积极成果,并进一步要求在整个社会范围内实现全面的改革——尤其是经济关系的变革,展现了一个彻底实现人道主义的理想境界。这样也就厘清了世界近代史上人道主义前后相继又不断扩展变异与完善的过程。

人道主义理想的历史发展呈现出两条鲜明的路径。一是人道主义呈不断扩张趋势,即历史主流的人道主义由为一部分人争取利益变成为多数人甚至全社会、全人类争取利益。二是领域的扩张,主流的人道主义所倡导的自由权利由一个领域逐步扩大到文化、法律、政治、经济和国际交往的所有领域。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作为类人道主义,代表着人类的整体利益,它是为全人类呼唤解放和谋求利益的。由此可以确定,共产主义作为马克思的理想学说,也就是人道主义发展的最新最高的历史阶段。

当然,人道主义概念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去理解,这就如同对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这类概念,决非只有一种理解一样。马克思恩格斯把16至17世纪托马斯·莫尔等人对理想的社会制度的空想叫作“共产主义思想的微光”,把十八世纪出现的梅叶、摩莱里等的思想叫作“直接共产主义的理论”,而把圣西门、欧文、傅立叶等空想社会主义者叫作“社会主义创始人”。同样,“人道”、“人道主义”这类词广泛、频繁地出现在人们的口语中,即便在经典作家的作品中,这类“人道主义”也不只是指文艺复兴时代那个有特定时代背景、特定阶段内容的人道主义。因此,不能仅用从语源学、词义学上考察概念的方法,来论证历史现象。一个历史现象、一种社会思潮的产生总有它合理的历史根据、真实的历史逻辑。不同时代、不同阶段都要赋予这一思潮一定的历史特点。对人道主义的考察,也应回到历史中去,而不是回到概念中去。正如马克思所说,无神论是通过宗教的扬弃这个中介而使自己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共产主义则是通过私有财产的扬弃这个中介而使自己表现出来的人本主义。在马克思有关“人”的语境里,前人类的“类”和“人类本性”这两个概念,在早期著作中常兼而使用,但在成熟期著作中则多用后者,其实两者并没有多大区别。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的产生在我看来正是基于马克思恩格斯对人类的这个类,或人类本性之受到摧残的双重挤压才纳入其视域。甚至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创立,也是从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开始的。比如恩格斯,他为什么要研究英国工人阶级状况呢?因为他在英国的旅行使他看到英国工人阶级简直就好像是生活在一批从战争中归来的残废者里面一样。社会所能提供给满足人类本性需要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和工人阶级所在其中生活的实际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条件的巨大反差,启发了恩格斯,他

此时用以判明资本主义制度是好是坏,是要保存还是要推翻的标准,正是从这种巨大反差中确立的。

据此,我认为只有用马克思主义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观点来研究人、人类社会和人道主义才是真切的。但是在我国,近二三十年来,只是过多地从历史、政治、社会等范畴去说明人类和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成了我们认识人的唯一“教规”。把本来应该说是科学的马克思的这句名言绝对化、片面化。其实,这句话是不能被当作关于人的完满的准确的定义性加以表述的。不从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角度看人,对人这个“类”的组织也就越来越模糊,就会忽视人类的最为基本的属性——自然性。其实,关于要从马克思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相结合的角度去看待人、人类、历史的问题,是早已被马列主义经典作家论证过了的。马克思主义如果不关心、不正视人的生命现象、生活内容,那它就只能是天国的圣谕,而不是人世的科学。人是什么?人首先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的一个独特的类。人既来自于自然,依赖于自然,受自然的约束,又进而改造和利用自然。人和自然的这种既矛盾又统一的关系,正表现了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相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就要求我们必须以自然辩证法和历史辩证法相结合的观点去认识人、认识人类。

有鉴于此,裴德海同志《理解与重构——社会主义人道主义的路径依赖》一书的出版,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事。这是他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的又一次提升。这本书直面近一个半世纪的人道主义的难题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对人道主义思想资源进行了较全面的清理,对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进行了深度开掘,突破了理论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既成观点,是一篇具有重要理论创新的优秀研究成果。我以为这本著作在理论观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第一,人道主义具有时代性、阶级性,具有高低不同的层次性。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是最高层次的人道主义。

第二,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不仅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的思想体系,而且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坚持人类社会必将走向消灭压迫,所有人都能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马克思主义号召共产党人和无产阶级为此而奋斗,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历史发展观。

第三,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区别于一切非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根本点在于,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最高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这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历史过程,必须消灭私有制,经过革命斗争(甚至残酷斗争),单靠人道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道德伦理关系是实现不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最高目标的。

第四,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与历史唯物论是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发展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都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新社会(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规律,共产主义是由历史发展规律决定的,也是人的发展规律决定的。总之,本书的出版是近20年来有关人道主义研究的最具创新的成果之一,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当然,书中也有一些观点有待于作者在今后的著述中继续阐释。相信作者在今后的著述中会带给我们更多的惊喜。

参考文献:

[1]列宁,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马克思,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

上一篇:当前民事行政检察工作之现状分析下一篇:五年级下学期数学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