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2023-02-15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中国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中国冷链物流现状与发展

为了增强行业导向,夯实基础、确定发展方向,全面反映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动态,第四届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年会与中国冷链物流万里行系列活动第十四次会议于2011年12月20~22日在北京隆重召开。

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年会已成功举办3届,会议已成为政府深入了解行业状况、推动冷链市场信息流通、提高企业运营管理和服务水平、保障食品安全、引导企业奉行绿色冷链与低碳节能的良好产学研交流平台。冷链物流行业的相关政府领导、行业专家,以及国内多家冷链企业、食品成品企业领导都参加了此次会议。全国政协原常委、北京市政协原副主席、北京物资学院王之泰教授和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国资委原国有企业监事会解思忠主席在会议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会议通过政府部门对宏观经济走势及冷链产业政策的分析报告,为企业的发展战略提供政策理论依据;知名生产商贸企业和冷链物流企业共同总结盘点中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展望2012年的发展前景并进行规划;围绕当前企业迫切关心的热点、难点、焦点问题,通过专题演讲和互动交流,为各企业释疑解惑,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服务质量。通过本次年会,也让我们看到了目前冷链物流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与对策。

我国冷链物流业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建立起了大规模的现代化冷链体系,虽然取得了不小的进步,但是,我国的冷链物流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也存在不少的问题。

1.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物流体系尚未成型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我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2.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建设不足、技术含量低

我国冷链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二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冷链物流中缺乏有效的监管力度和科技手段。

3.缺乏冷链行业标准推广和执行方面的监测监管

由于政府对冷链的重视程度不够,冷链的行业标准制定缓慢且没能有效普及推广,可以说目前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冷链标准体系。此外,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体系不健全,国家冷链物流监管体系的建设速度也有待提高。因为只有对冷链各环节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有效监管,才能使得标准得以更加彻底的实施和推广。

4.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缺乏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

冷链物流需要先进的设施和严格的管理,食品企业通常把产品委托给第三方物流企业运输。但目前我国流通领域缺少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第三方物流企业,缺乏行业的规范,引起各物流企业间进行恶意的价格竞争,不利于冷链的发展。

5.对冷链的认识程度不够,造成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小

当前,我国相关政府部门主要是从节约的角度考虑冷链物流的发展意义。而对于完善冷链物流,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建立开放的冷链物流系统,保障人民的知情权,维护我国人民权益,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意义则认识不足。对于建设冷链物流系统,还涉及到能源节约、需要系统合作等问题,更没有多少考虑。此外,加工企业、物流企业、商超及零售终端等冷链的各环节对冷链的认识也不够全面,而民众对冷链的认识也还只是停留在冷藏车和冷库的层面上,民众在购买农产品、肉类、乳制品等一系列需要温度控制来保鲜的产品时,一般只考虑产品是否物美价廉,并没有认识到冷链对保障食品安全和品质的重要性,自然不愿意为冷链食品支付较高的费用,对冷链建设的参与性也就不高。

6.我国冷链物流行业目前仍处于力量分散、竞争无序的起步阶段

因为冷链物流的服务对象涉及初级农产品、加工食品、医药生物等不同领域的多个品类,而我国相关行政管理体系划分具有产业所属、部门所属的特点,这些都造成行业资源分散、竞争无序等问题。

关注冷链物流推进我国冷链物流健康发展

要解决冷链物流出现的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多方面的共同努力。首先,要构筑冷链物流管理信息化平台。鼓励相关企业建立、运营农副产品冷链物流信息平台、医药冷链信息平台等,运用物联网等高新技术手段实现各职能实时监控。政府通过创新基金、政府补贴和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给予一定资金支持。

同时,政府还要先期引导,加大物联网相关技术的产业应用。在涉及民生领域、有政府监管需求的社会公共安全管理,如药品、食品的冷链物流等领域应用上先行先试,再逐步应用到公共服务市场、到行业与企业应用市场、到个人家庭市场。由政府先期引导,逐步发展到成熟并具有规模的市场,实现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

还要完善监管体系,形成安全冷链物流标准。制定强制性行业标准,药品编码统一标准等,保证冷链物流技术实施标准化,严控冷藏链各环节的运行状况,保证各环节食品质量安全。

此外,政府还应出台农产品冷链物流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为了尽快推动我国农产品冷链物流业的快速发展,国家必须尽早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的宏观政策。

更重要的一点是,要高度重视科技对推动冷链物流发展的重要作用。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水平,加强生产、储藏、加工、运输、销售各节点技术的改造与升级,全面推动中国农产品冷连物流跨越式发展。

未来冷链物流的发展趋势

2011年,国家“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在党中央的部署引导下,我国各项建设事业全面展开,在冷链行业,很多冷链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各地纷纷上马。国务院明确提出,各地要“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国家发改委出台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对于构建现代食品物流体系,促进我国冷链物流行业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虽然中国现代冷链物流发展的瓶颈问题很多,但随着国家在这方面的法规越来越严格,认识程度越来越高,零售终端对供应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要求具备正规冷链需求,这才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才是中国冷链发展的关键,更是市场供求关系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一个能保证温度的产品要比另一个不能保证温度的产品更受零售商的欢迎。所以下一次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在购物时请更多地关注产品背后的冷链物流,这将会间接地帮助这个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作者:马哲

第2篇:中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探讨

摘要:冷链起源于19世纪上半叶冷冻机的发明,到了电冰箱的出现,各种保鲜和冷冻食品开始进入市场和消费者家庭。至20世纪30年代,欧洲和美国的食品冷链体系已经初步建立。40年代,欧洲的冷链在二战中被摧毁,但战后又很快重建。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已形成了完整的食品冷链体系。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保健意识的增强,人们对食品(略)度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食品冷链物流。冷链物流是指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直到最终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将易腐、生鲜食品始终保持在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最佳物流手段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种物流体系。它所适用的食(略)初级农产品:蔬菜、水果;肉、禽、蛋;水产品;花卉产品。加工食品:速冻食品;禽、肉、水产品等包装熟食;冰淇淋和奶制品;快餐原料等。

关键词:食品冷链;冷链物流;发展策略

一、食品冷链的发展现状

中国的冷链最早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并改装了一部分保温车辆。1982年,中国颁布《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食品冷链的发展起步。近20年来,中国的食品冷链不断发展,以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及大型快餐连锁企业,还有一些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

据统计,中国平均食物年产值约为3000亿美元,超过20%的食物由于没有很好地冷藏,在运输过程中浪费掉了。仅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就达25%至30%,每年有总值约92.5亿美元的农产品在运输中损失掉,腐烂损耗的果蔬几乎可满足两亿人口的基本营养需求,损耗量占世界首位。 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由于缺乏完善的冷链,也造成了某些食品零售价高居不下。因为一些容易腐坏食品的售价其中七成是用来补贴在物流过程中弄坏货物的支出。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与此同时,中国对高价值的冷冻和易变质食品的生产和消费都在增加,这更增加冷链市场的巨大缺口。据专家估算,目前中国已有冷藏容量仅占货物需求的20%至30%。

随着社会的进步,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对食物品质的要求亦越来越高。人们的需求不再像以往一样,吃市场上所有的,吃当地所有的,现在的人们对异地的,反季节的食品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食品冷链物流作为食品品质与安全的重要保障手段,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国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的提升,满足人们的需求,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冷链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食品冷链中第三方介入很少,市场化程度很低

我国的冷链物流业尚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规模还不大,区域特性比较强,除了外贸出口的部门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配送业务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我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能提供的综合性全程服务还不足总体需求的5%,而专门针对生鲜易腐农产品的物流服务更是微乎其微。缺乏有影响力的、全国性的第三方冷链物流行业领袖,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准确性和时效性较差,冷链物流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造成生鲜易腐农产品的区域性过剩,从而大大挫伤了生产商的积极性和市场的健康发展。

2.食品冷链体系尚未完整独立,损耗浪费惊人

在我国,虽然以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和大型快餐连锁企业以及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但更多的易腐食品加工生产企业却还远未认识到冷链工业为企业所帶来的益处。食品冷链工业仍然是一片待发掘的“冻土”。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蔬菜水果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输销售,以蔬菜、水果为例,果蔬采后加工和流通设施落后,造成腐烂损失严重,物流成本提高,全国每年果品腐烂损失近1200万吨,蔬菜腐烂损失1.3亿吨,按1元/公斤计算,经济损失超过上千亿元。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3.食品冷链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不衔接

冷链物流的效率取决于冷链物流各节点的有效衔接。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生鲜易腐农产品供应链上,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例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三、中国食品冷链未来发展对策及思考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完善和大力发展中国食品冷链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食品冷链正面临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在未来的中国食品冷链发展建设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有所明确和突破:

1.建立政企联动机制,加强中国食品冷链的整体规划研究

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技术管理手段和监管措施;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组织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相关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2.大力推广多种模式的食品冷链体系建设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形的食品冷链有两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食品冷链体系,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和西欧比较普遍,日本是其中的代表;二是以保证大量食品的一般质量、降低在途损耗的价格与品质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为发展中国家采用。根据中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应该推进多种冷链模式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企业,发展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形成覆盖分类食品产业的冷链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在建设农产品绿色大通道的基础上,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食品冷链物流主干网络,提高大批量食品物流的安全保障水平。

3.加快培养冷链物流专业人才,推动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的发展

重视冷链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冷链物流有效运转的关键。为此,应建立一个长期、稳定的制度,培养既懂物流又懂冷藏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建议在高校物流工程专业中设置冷链物流工程方向,并与国外有关机构合作,进行在职培训学习国外冷链物流技术。

专业的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符合食品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能解决企业面临的初投资大、运作成本高、专业管理难等问题,使食品配送服务更大限度地适应市场化的需要。其中,强化第三方食品冷链物流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的构建是推动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的根本之路。

四、小结

从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可以看出,目前我国食品冷链物流还很不成熟,存在着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冷链物流体系不够完善、整体规划缺乏、市场化程度不高、第三方物流企业介入少以及软件技術落后等问题,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为完善我国食品冷链物流市场,需要国家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从整体上把握我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动向,从而实现我过冷链物流行业的快速发展,以保障人们的需求和国家食品安全。(作者单位:商丘工学院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于卫君.食品冷链:一片不容忽视的“冻土”[N].科技日报, 2007

[2]李学工.生鲜农产品营销物流运作机理及模型[J].农业经济,2006

[3]张计划.我国食品冷链的困境与对策[J].特区经济,2005

[4]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中国物流发展报告2006—2007.2007

[5]王强等.加拿大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发展[J].物流技术与应用,2007(6)

[6]陈冀.中国食品冷链市场大发展历史机遇期到来[N].经济参考报,2007

作者:郝红强

第3篇:中国果蔬产品冷链物流现状及需求趋势研究

摘要:从中国果蔬产品流通特点与发展趋势及对冷链的需求分析可知,我国果蔬产品业冷链物流发展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已远远不能满足果蔬行业的发展。完善我国果蔬冷链发展的对策有:重视果蔬物流技术,加大配套设施建设;构建果蔬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力求资源共享;完善果蔬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降低食品安全隐患;促进特色果蔬冷链物流,强化果蔬流通主要业态组织。

关键词:冷链;果蔬产品业;流通

一、引言

蔬菜水果(以下简称果蔬)是关系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的重要营养来源,是“菜篮子”的主要组成部分。自中国启动“菜篮子工程”(shoppingbasketprogram)以来,食品的供应总量与质量均取得了很大成就。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实施以来,一批全国性的农区基地正在形成和发展,旨在提高中国食品质量,保护消费者利益的“三绿工程”(提倡绿色消费,培育绿色市场,开辟绿色通道)也取得了很大成效。目前全国已初步形成了以中心批发市场为核心,连接生产基地和零售市场的稳定的“菜篮子”市场体系,全国城乡“菜篮子”商品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价格稳定。

中国是果蔬生产大国,2009年中国农业总产值30 611.1亿元,其中蔬菜、水果生产仅次于粮食作物,居种植业的第二和第三位,总产值7 400亿元和3 100亿元。但中国果蔬领域的冷链物流系统发展还比较缓慢,冷链流通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水平,中国80%以上的果蔬以常温物流或自然物流为主,既缺乏高效、实用、节能、安全的果蔬保鲜技术和装置,更缺乏产地预冷装置和冷藏运输设备,采后损失达果蔬生产总量的20%~30%,居全球首位,造成的经济损失达750亿元[1]。

2010年10月18日,国务院出台了《研究部署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政策措施》,强调加快实施《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加强产地蔬菜预冷设施、批发市场冷藏措施、大城市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设,加强铁路冷藏运输设施建设等。在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下,果蔬产品的生产、加工、运输、贮藏、销售等各环节的管理和各种基础设施得到了空前的加强,为顺利实施“菜篮子工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二、中国果蔬产销特点

1.果蔬产量持续增长

中国是果蔬生产大国,栽培历史悠久,果蔬资源丰富。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放开果蔬购销价格,实行多渠道经营,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中国果蔬产销保持快速发展的势头。

自2003年以来中国水果产量以年均近6%的速度稳步增长,在品种、质量和种植区域的优化等方面有着良好的发展。2008年全国果园面积1 073万公顷,总产量达1.92亿吨[1]。在水果生产中,除李、杏、水浆果、山楂、梅、枇杷、杨梅等特产果树和热带、亚热带果树外,以苹果、柑橘、梨为大宗,其次是葡萄和香蕉。2009年全国蔬菜播种面积1 820万公顷,2008年蔬菜播种面积是1 788万公顷,蔬菜总产量6.02亿吨,同比增加2 684万吨。从20世纪80年代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蔬菜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基本形成华南冬春蔬菜、长江中下游冬春蔬菜、黄淮海与环渤海设施蔬菜等八大蔬菜重点生产区域。中国水果蔬菜的种植面积、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首位,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果蔬第一生产大国。

图1 2001—2008年中国果园面积及水果产量[1]

图2 2002—2009年中国蔬菜播种面积及蔬菜产量[1]

2.产销布局渐趋合理,结构不断优化

中国果蔬产品生产主要集中在山东、河北、河南等省份[2]。为提高果蔬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采取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重点发展优势产区、培育优势产品。如明确长江中上游、赣南湘南桂北和浙南闽西粤东为柑橘三大优势产区;渤海湾、西北黄土高原、黄河故道和西南冷凉高地为苹果四大优势产区。全国蔬菜产业的优势区域布局也初步形成了沿交通动脉(铁路、高速公路、高等级公路)发展大宗商品菜和特色蔬菜的内销基地;沿海沿边地区(即沿海出口蔬菜带和黑龙江、新疆、云南)“一带三片”的蔬菜出口基地。

中国果蔬产品消费集中地主要集中在山东、广东、四川、北京、上海等地[2]。短距离流通主要以大中型城市为中心,周边果蔬向其汇集;长距离流通以产地为中心,向全国主要消费地流通。作为果蔬生产和消费集中地的果蔬批发市场,是果蔬产品的主要流通环节之一,中国最具规模的果蔬批发市场有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广州江南批发市场、成都龙泉聚和(国际)果蔬交易中心等,这些批发市场是全国重要的果蔬集散地,果蔬销售辐射全国各大城市。

经过多年来的调整,中国蔬菜果品生产区域布局渐趋合理。果树树种、品种结构不断优化,初步形成了优势产区和丰产高效基地。大品种产品由注重面积扩张转向注重结构调整、提高单产和改善品质。通过引种选育实现了良种化,如引进富士、嘎拉;日韩梨,欧美桃和油桃,美国脐橙和大粒无核鲜食葡萄等;选育、审定并推广了1 100多个蔬菜优新品种,全国主要蔬菜栽培品种实现了2~3次更新,良种覆盖率达到了80%以上,特菜种植面积已超过10万亩。

3.多种果蔬产品流通渠道并存

中国果蔬产品流通渠道主要有以下三种:加工企业为核心的流通模式、批发市场为中心的流通模式和以超市(配送中心)为中心的流通模式。目前中国果蔬流通为多种模式并存的格局,其中批发市场流通模式是主流,但是超市和配送中心模式在大中城市有较大发展空间;受经济发展水平、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以传统的批发市场流通为主过渡到以现代的配送中心流通为主还需较长的时间。

三、果蔬冷链发展现状

果蔬产品业冷链要求从产地预冷、分级、包装、储藏、运输、销售直到消费的各个环节都处于适当的低温环境之中,同时要配套发展在整个冷链流通过程中不中断的低温物流。

1.果蔬冷链物流技术落后、设施陈旧

中国果蔬冷链物流自20世纪80年代兴起,现已初步形成一定规模的以果蔬加工、储存为主导的生鲜果蔬冷链物流产业。1979年中国引进第一套果品气调库,标志着果品冷藏、气调贮藏技术开始应用于中国的果蔬产业。从1982年起,国家将果品蔬菜采后贮运保鲜技术研究正式纳入科技攻关计划。通过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星火计划等项目的实施,在果蔬预冷、贮运保鲜、病害防治,以棉杆、红麻、竹浆为原料的果蔬包装箱研发,加冰车、机保车、隔热通风车等不同车型的果蔬运输车不断试验研制,“六五”以来,通过科技攻关、成果转化、星火计划等项目的研究、示范和推广,使中国果蔬产业的科技水平不断提高。“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科技部又将“农产品现代物流技术研究开发与示范”列为攻关项目,围绕鲜活农产品现代物流保鲜、流通包装、全程质量监控、物流标准化、信息化等关键技术开展研究。但是我国果蔬冷链至今未形成完整而独立的体系,物流管理体制存在缺失,技术手段不足,管理上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现象普遍存在,硬件上技术设施落后、现代技术装备缺乏。

2.果蔬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低,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

除了外贸出口果蔬,国内销售果蔬大多由大型超市集团的物流配送公司完成,果蔬冷链仍以自营为主。由于新鲜果蔬经营风险大,目前超市大多不作为主要经营商品,所以不配备果蔬贮藏周转能力的设施,少数超市建有小库容冷库。批发市场和超市中的果蔬也不配备保鲜冷柜,而在常温下摆放销售。国内仅有少量的物流供应商能够保证对果蔬产品冷链全程进行温度控制,绝大多数冷藏供应商只能提供果蔬冷藏或者运输服务,而不能提供真正意义上的冷链服务。

目前,中国果蔬冷藏运输率仅为15%,冷链流通率仅为5%,且由于物流设施数量严重不足、技术水平低,使果蔬经过物流过程后的损失率高达25%~30%,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在5%以下,美国的果蔬在物流环节损失率可控制在2%以下[3]。据统计,全国每年由铁路调运的易腐货物约1 000万吨,其中能保证用冷藏列车运输的货物只占25%;用于公路调运冷藏保鲜车总量仅5万辆,公路冷运易腐食品也不足运输总量的20%;水路冷运能力更显不足。全国各型冷运船只仅200余艘,总容量10万吨,易腐货物冷运量仅占全年水运总量的1%。因此,除出口果蔬基本做到冷藏运输外,国内的果蔬流通基本是常温运输[4]。

四、果蔬冷链发展趋势分析

果蔬产品产销两旺,我国每年生产的数亿吨果蔬除农民自产自用外,其他均进入流通,根据果蔬生鲜易腐、易损耗以及生产分散性的特点,冷链物流尤其重要。据测算北京市每年仅蔬菜消费量就达到40亿公斤,如果按60%从外地运入,每年就有24亿公斤的蔬菜流通量,再加上北京市内的周转配送,对冷链物流的设施需求量是很庞大的。根据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的预测,果蔬产品的消费总量将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而持续增长;果蔬产品的品种结构将随着消费结构的变化而进一步丰富;果蔬产品的质量与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重视;与果蔬有关的信息(如来源、能量值、贮存温度、生产至销售的日期、最佳食用期等)越来越要求透明化;绿色品牌的食品得到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的青睐;随着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的变化,人们将花更少的时间购买食品,通过电话与网络消费的方式将越来越平常。果蔬产销的这些变化将对冷链物流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显然,我国物流设施数量严重不足、技术水平低,远不能满足我国果蔬行业发展对冷链物流的需求。

根据发改委2010年6月发布的《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5],我国到2015年果蔬产品冷链流通率达到20%以上,冷藏运输率达到30%左右,流通环节产品腐损率降至15%以下。根据2005—2009年水果和蔬菜的平均增长率,预测2010—2015年蔬菜、水果产量如下表1,根据《规划》目标,预测2015年果蔬冷链流通量将达1.91亿吨,果蔬冷链运输量将达到2.86亿吨,2009—2015年我国果蔬产品冷链流通量将以29.8%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果蔬产品冷链运输量将以15.7%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具体预测数据如下表1所示。

2010—2015我国果蔬产品冷链流通运输量预测(单位:亿吨)[2]

五、果蔬冷链发展对策

1.重视果蔬物流技术,加大配套设施建设

冷链物流技术与配套设施为果蔬产品的高效安全流通、降低损耗提供了可靠的保障。目前我国果蔬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现阶段主要是以批发市场、大中城市市场生鲜配送中心、第三方物流企业等为关键节点,大力改善冷藏、预冷、运输、分拣等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节能环保的各种新型冷链物流技术的自主研发、引进消化和吸收,重点加强各种高性能冷却、冷冻设备自动化分拣[6]、清洗和加工包装设备,冷链物流监控追溯系统、温控设施以及经济适用的农产品预冷设施、移动式冷却装置、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工具、先进的陈列销售设备等冷链物流装备的研发与推广,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不断提高冷链物流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

2.构建果蔬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力求资源共享

信息化建设是提高果蔬产品流通效率的重要渠道。发达国家普遍重视信息技术在物流产业中的应用。现阶段我国应在现有的农村经济信息系统的基础上,构建果蔬市场信息网络,系统规划地区的农产品流通信息资源,全面、及时、科学收集、加工、分析和发布相关信息资源,通过电子商务方式,随时展示全球各地果蔬需求信息、价格信息,构建跨区域农产品虚拟物流协作体系。

3.完善果蔬冷链物流标准化体系,降低食品安全隐患

标准化操作是现代物流发展的重要前提。建立以HACCP为基础的果蔬冷链物流全程质量控制体系,积极推行质量安全认证和市场准入制度,是提高果蔬物流效率、降低成本的保障。针对果蔬产品制定相应的冷链物流各环节的处理技术标准、质量全程监控与安全认证、追溯制度以及市场准入制度等,在果蔬冷链各环节实施标准统一衔接,形成详尽、配套的标准化体系,并以法律、法规形式予以强制执行。

4.促进特色果蔬冷链物流,强化果蔬流通主要业态组织

果蔬冷链物流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为了适应市场需要,选择部分高价值的特色蔬菜、水果推广产后预冷、初加工、储存保鲜和低温运输技术,发展一体化冷链物流,建立跨地区长途调运的冷链物流体系,促进反季节销售。积极推动苹果、柑橘、葡萄、香梨、热带水果等特色水果产区到大中城市的水果冷链物流体系,完善蒜、芦笋等反季节蔬菜和特色蔬菜的南菜北运、东菜西输冷链物流体系建设。

目前中国果蔬流通的主要业态组织是农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批发市场具备货主间直接交易、品种齐全、货物费用成本低等优势;农贸市场具备果蔬品种齐全、应季商品较多,低成本经营和竞争性服务,但市场交易环境差,冷链相关设施不完备,食品质量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证;超市则具备货物配送及时便捷、终端包装便于超市连锁店经营等优势。目前多种果蔬物流业态组织处于相互竞争又同时并存的状态。针对现有的流通业态组织,应加强标准化建设与投入,提升流通服务水平,改善交易环境。在建设过程中应按区域特点与规模进行资源整合,避免重复建设和恶性竞争。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0)[K].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662-721.

[2]中国物流技术协会.中国冷链物流发展报告(2010)[R].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10:131-144.

[3]谢如鹤,唐秋生.国外食品冷藏供应链发展概况[J].物流技术,2002,(6).

[4]杜卫东,魏启文,高观.我国蔬菜水果冷链物流发展战略研究[J].烟台职业学院学报,2008,(2).

[5]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规划[Z].发改经贸[2010]1304号.

[6]Clive V J Dellino.冷藏和冷冻工程技术[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27-36.

作者:杨芳 李梅芳

第4篇:中国食品冷链物流现状问题

中国冷链物流下游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冷链物流还处于起步阶段,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虽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消费观念的不断提升,国内冷链物流的需求也在加大,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从下游产业来看,除行业规范的缺乏外,传统物流观念以及冷链物流较高的成本是目前限制其发展的主要因素。

1.果蔬产品冷链物流市场发展缓慢

从产品来讲,果蔬产品从采收、贮藏、包装、运输、销售都需要冷链物流的支持,一方面可以减少果蔬因腐坏变质而造成的损失,另一方面可以提高果蔬产品的质量水平,在国外发达国家,80%的果蔬是通过冷链物流来运输的,而中国目前则只有5%。数据显示:中国市场上的果蔬产品每年在流通环节造成的损失占果蔬总产量的20%~30%,而由于受到传统的常温及自然物流、商品化处理技术落后、信息化程度低、物流费用高等因素影响,果蔬产品冷链物流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仍难以获得较快的发展。

2.肉制品冷链物流市场规模效应难以实现

目前,国内大约90%的肉类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除外贸出口的部分外,肉制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冷链物流多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致使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同时由于国内肉制品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肉制品流通系统提供有效的低温保障,加上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缺乏整体的规划和协调,均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肉制品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肉制品零售商虽然希望提高冷链的可靠性,但由于零售点密度不足,分布范围较大,导致物流配送成本的大量提升,使肉制品冷链物流难以实现规模效应。

3.水产品冷链物流市场起步较晚,发展尚不成熟

目前我国水产品处于冷链物流阶段(21世纪初),是在冷藏库阶段(上世纪80年代)、冷藏链阶段(上世纪末)两个阶段基础上建立,建立了信息网络,维护良好资源、生态环境,且更重视冷链物流整个体系的成本核算。

目前我国水产品市场的主要特点是腐败量减少,变质量增加,首先导致这一状况的主要原因包括限时加工再入库规定的难以实行;其次批发市场(配货中心)的交易(配送)场所没有温度控制要求,水产品出库后在没满足规定低温控制的条件下滞留时间较长,影响了产品鲜度;而水产品冷链物流配套机制的缺乏,也使得对水产品难以实现有效的监控措施。

4.冷饮、速冻、乳制品冷链物流市场发展较为稳定

由于产品特性原因,冷饮、速冻及部分乳制品冷链物流市场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发展态势。

国内冷饮物流一般都是企业作为冷饮企业的自建部门;速冻食品企业则大部分依靠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来帮助将产品输送到消费者手中;乳制品市场由于目前国家监管的严格以及品牌健康形象的树立,使企业无论是在自营冷链物流还是在使用第三方冷链物流方面均加大了管理的力度。

5.连锁餐饮企业对冷链物流要求较高

连锁餐饮业对于产品保鲜的较高要求,使冷链物流在连锁餐饮行业中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但是,中国大部分冷链物流配送供应商的专业化程度较低,服务内容缺乏竞争力,较多冷链物流配送供应商提供的服务不能满足连锁餐饮企业的需求,特别是外资连锁餐饮企业。

综合来看,冷链物流下游产业市场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存在众多的问题,大部分农副产品没有形成冷链物流体系,导致在物流环节中的损失很高;冷链物流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物流发展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冷链物流的现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冷链物流综合性人才以及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的缺乏,影响了冷链物流的资源整合。那么如何解决以上问题,将成为我国冷链物流及下游客户产业下一阶段主要的思考方向。

中国食品冷链物流现状问题

摘要: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对食品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人们现在所关心的已不再是数量和价格,而是新鲜与安全,因此,越来越多人开始关注冷链物流。本文主要探讨中国食品冷链物流现状,及由此引发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食品冷链物流 现状

食品冷链(cold chain)是指易腐食品从产地收购或捕捞之后,在产品加工、贮藏、运输、分销、零售、直到转入到消费者手中,其各个环节始终处于产品所必需的低温环境下,

【4】以保证食品质量安全,减少损耗,防止污染的特殊供应链系统。冷链物流应遵循“3T原

则”:产品最终质量取决于冷链的储藏与流通的时间(time)、温度(temperature)和产品耐藏性(tolerance)。“3T原则”指出了冷藏食品品质保持所允许的时间和产品温度之间存在的关系。由于冷藏食品在流通中因温度的变化而引起的品质降低的累积和不可逆性,因此对不同的产品品种和不同的品质要求都有相应的产品控制和储藏时间的技术经济指标。食品冷链由冷冻加工、冷冻贮藏、冷藏运输及配送、冷冻销售四个方面构成。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也更加复杂。首先,比常温物流的建设投资要大很多,它是一个庞大

的系统工程。其次,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第三,食品

【1】 冷链的运作始终是和能耗成本相关联,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食品冷链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现状

1. 中国食品冷链的发展历程

新中国的冷链最早产生于50年代的肉食品外贸出口,并改装了一部分保温车辆。1982年,中国颁布《食品卫生法》,从而推动了食品冷链的发展起步。近20年来,中国的食品冷链不断发展,以一些食品加工行业的龙头企业为先导,已经不同程度地建立了以自身产品为核心的食品冷链体系,包括速冻食品行业,肉食品加工企业,冰淇淋和奶制品企业及大型快餐连锁企业,还有一些食品类外贸出口企业。

2. 完整独立的食品冷链体系尚未形成

从整体冷链体系而言,中国的食品冷链还未形成体系,无论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消费内需来看,还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都十分明显。目前大约90%肉类、80%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存在中断现象。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冷链发展的滞后在相当程度上影响着食品产业的发展。

3. 食品冷链的市场化程度很低,第三方介入很少

我国食品企业实力相对薄弱,自营食品物流的组织弱、规模小,不适应食品物流的高技术要求,食品物流业务外包的实施更加具有现实意义。中国易腐食品除了外贸出口的部分以外,大部分在国内流通的易腐食品的物流配送业务是由生产商和经销商完成的,食品冷链的第三方物流发展十分滞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够健全,大大影响了食品物流的在途质量、准确性和及时性,同时食品冷链的成本和商品损耗很高。目前,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正准备推广食品安全物流追踪系统(二维码,日本东芝技术),从食品冷链现代化和食品安全出发,通过食品冷链的物流系统为冷链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同时也为食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对问题食品可以追查到底,但是限于推广资金问题,效果并不显著。

【2】

冷链物流是一个庞大的系统,比常温物流的建设投资要大很多,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个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同时,整体运作始终与能耗成本相关联。

人们往往认为,食品从生产地到低温物流冷库或冷链运输再到消费者手中,中间只要冷库的温度达标,冷藏运输过程达标,就可以保证食品的相对保质期。市场上也往往会出现一些第三方物流商在运输低温食品时,该用冷藏的不用冷藏,用了冷藏的不达标现象。所以,通常产品有问题时,都认为是出现在运输过程中。然而,事实却并非完全如此。

上海领鲜物流公司发展部经理钟立困惑地说:“我们企业的冷藏运输和冷藏库都严格按照食品达标温度控制,但从供应商那里接货的时候,经常发现供应商就没有把货物按照相应的温度来操作。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将该食品重新冷却再运输到各个门店。而一旦在门店出了问题,供应商会把所有的责任都转嫁给我们物流商。”

4. 食品冷链的硬件设施建设欠账太多

中国冷链设施装备状况如下:

汽车冷藏车辆:目前,中国保温车辆约有3万辆,而美国拥有20多万辆,日本拥有12万辆左右。中国冷藏保温汽车占货运汽车的比例仅为0.3%左右,美国为0.8%~1%,英国为

2.5%~2.8%,德国为2%~3%。欧洲各国汽车冷藏运量占比为60%~80%;中国汽车冷藏运输占比约为20%。当美国生鲜产品的冷藏车运输率达到80%以上的时候,我国生鲜产品

的冷藏车使用率只有15%。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资质的冷藏车制造企业已超过100家,但冷藏车保温车的保有量大约为3万辆,僧多粥少,不得不低价竞争。

铁路冷藏车辆:在全国总运行车辆33.8万辆中,冷藏车只有6970辆,占2%,而且大多是陈旧的机械式速冻车皮,规范的保温式的保鲜冷藏车箱缺乏,冷藏运量仅占易腐货物运量的25%,不到铁路货运总量的1%。

食品冷藏运输率:食品冷藏运输率是指易腐食品采用冷藏运输所占的比例。欧、美、日等国均达到80%~90%,前苏联和东欧国家约50%。目前我国每年需调运的易腐食品约4000万吨,中国的食品冷藏运输率约10%左右。

目前,我国易腐物品装车大多在露天而非在冷库和保温场所操作,80%~90%左右的水果、蔬菜、禽肉、水产品都是用普通卡车运输,至多上面盖一块帆布或塑料布。有时候,棉被成了最好的保温材料。

冷库容量:中国目前的冷库总容量为700多万立方米,很多冷库只限于肉类、鱼类的冷冻贮藏,而当生产淡季和原料资源不足时,冷库往往处于闲置耗能状态。

据了解,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也曾投资数亿元人民币先后修建了100多座气调贮藏库,并从国外引进了一批较先进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农产品加工生产线,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加工储藏。但由于不适应我国国情,引进的机械设备利用率不高,绝大多数企业规模小,水平低,加工产品质量不稳定,加工废弃物未得到综合利用,企业成本高、效益差。从上述情况来看,中国目前的冷链设施和冷链物流装备不足,原有设施设备陈旧,发展和分布不均衡,无法为易腐食品流通系统地提供低温保障。由此产生两个直接后果,一是易腐食品特别是初级农产品的大量损耗,由于运输过程中损耗高,整个物流费用占到易腐物品成本的70%,而按照国际标准,易腐物品物流成本最高不超过其总成本的50%。二是食品安全方面存在巨大隐患。

5. 食品冷链缺乏上下游的整体规划和整合

由于中国农业的产业化程度和产供销一体化水平不高,从农业的初级产品来看,虽然产销量巨大,但在初级农产品和易腐食品供应链上,既缺乏食品冷链的综合性专业人才,也缺乏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整体规划与协调,因此在一些局部发展中存在严重的失衡和无法配套的现象,例如:在冷库建设中就存在着重视肉类冷库建设,轻视果蔬冷库建设;重视城市经营性冷库建设,轻视产地加工型冷库建设;重视大中型冷库建设,轻视批发零售冷库建设。

【1】 整体发展规划的欠缺影响了食品冷链的资源整合,以及行业的推动。

6. 缺乏具有执行力的食品质量监控体系

目前,涉及冷藏食品运输的产品有几百种,且在不同的温度存放它们的易腐程度也不一样,每种产品所要求的低温储藏所控制的时间与条件等各项技术指标都不尽相同。例如鲜、酸牛奶4-7℃,水果蔬菜10-15℃,速冻食品0℃以下等。但目前类似此类细化的系统性的技术标准,以及冷链能损耗与效率标准,冷链最佳作业操作标准,冷运食品卫生安全标准,冷库环境温度与冷藏运输温度控制标准,易腐食品运输车辆制冷配置要求,冷链物流行业管理要求与规范等,都尚未见出台。甚至可以说,至目前止,国家在冷链物流上尚无一个具有一定约束力的标准可供参考与执行。只有一些大型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自己制定的一些标准,诸如冷藏链中对HACCP(危害分析和关键点控制)没有强制要求执行。因此,在监管上也是空

【3】 白,法律法规有待完善。

二、展望

从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完善和大力发展中国食品冷链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食品冷链正面临着大发展的历史机遇。

在未来的中国食品冷链发展建设过程中,以下几个方面应该有所明确和突破:

1. 加强中国食品冷链的整体规划研究,建立政府、行业组织和相关企业联动机制。

一个国家的食品冷链保障体系建设,单靠任何一方都是难以有效推进的,它需要政府、行业组织和企业通力合作。应该结合中国国情,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完善技术管理手段和监管措施;政府应当制定食品冷链发展的政策环境和鼓励措施,加强行业规划的方向性引导;行业组织应发挥沟通协调作用,制定并落实行业整体规划和行业规范;相关企业应根据市场规则具体运作,合力推动中国食品冷链的逐步发展。

2. 推动建立多种模式的食品冷链体系建设。

目前国际上比较成形的食品冷链有两种模式:一是以企业为主体的食品冷链体系,这种模式在美国、日本和西欧比较普遍,日本7-11是其中的代表;二是以保证大量食品的一般质量、降低在途损耗的价格与品质模式,这种模式一般为发展中国家采用。根据中国食品冷链物流的发展现状,应该推进多种冷链模式的发展,一方面依靠农业龙头企业和大型食品企业,发展以核心企业为轴心的食品冷链体系,串联供应链上下游,逐步形成覆盖分类食品产业的冷链保障体系;另一方面在建设农产品绿色大通道的基础上,建设连接农产品主产区和消费地的食品冷链物流主干网络,提高大批量食品物流的安全保障水平。

3. 建立食品冷链的物流和质量信息系统。

从食品冷链现代化和食品安全出发,通过食品冷链的物流信息系统为冷链有关方面提供准确的市场动态和信息沟通,同时也为食品安全核查提供可溯源性信息支持,对于问题食品

【1】 可以追查到底。

参考文献

[1]食品冷链物流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2007-03-20

[2]我国食品物流发展状况与2007年行业展望.中国农产品加工网.2008-5-9

[3]李志军.冷链物流标准化工作势在必行.现代物流报. 2007-10-16

[4]方昕. 2004. 中国食品冷链的现状与思考[J]. 物流技术与应用(11).

第5篇: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现状

冷链马甲就目前医药冷链物流现状为大家解析,并分析一下未来此行业的发展:

1、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现状

(1)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经营规模

据中国医药商业行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冷藏药品约占医药销售总额的25%,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市场规模巨大。

(2)缺乏专业化的冷藏药品冷链物流企业

目前现实中冷藏药品冷链物流是由具有药品经营资质的药品经营企业各自承担,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设备也仅限于企业自有的冷库、阴凉库和少数冷藏车,受企业经营区域和规模限制,冷链配送范围一般仅为单个省个别几个地区。

国内迄今尚无专业从事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具有覆盖全国市场配送能力的专业化冷链物流企业。

(3)冷藏药品冷链物流的运输状况

①运输载体

※自主制冷动力冷藏车;

※保温材料制备的、加冰袋或冰排降温的被动式保温箱;

※安装制冷设备的主动式保温箱(受客观条件限制,采用的企业极少)。

②运输方式 A、近距离(单程200公里以下):

※经营企业自有冷藏车配送,

※经营企业自有厢式货车运载被动式保温箱配送,

※被动式保温箱委托普通物流公司运输。

B、远距离(单程超过200公里以上):

※药品生产企业自有冷藏车运输(采取此方式的生产企业甚少)。

※生产或经营企业采用被动式保温箱委托普通物流公司运输。

③物流途径

※被动式保温箱委托普通物流公司采用厢式货车的公路运输,

※被动式保温箱委托中铁物流的铁路运输,

※采用中铁冷链物流专用被动式保温箱的铁路运输,

※被动式保温箱委托航空货运公司的航空运输。

④温度监测

※采用冷藏车自备的温度监测设备,由驾驶员监测;

※采用经验证的被动式保温箱,由物流公司承诺在时限内送到收货单位。【随意性大,可控程度低】;

※在同一批被动式保温箱中随机放置数个温度记录仪,到货后回顾性查验。

(4)药品流通行业冷链管理现状

① 冷藏药品经营企业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日渐健全。

各企业根据《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建立了冷链管理相关的可操作的制度(SMP)和程序(SOP),从药品冷链经营质量管理入手,制定涵盖了冷藏药品的收货、验收、养护、出库发货复核、送货等具体操作标准。

② 冷藏药品经营企业冷链基础设施设备日渐完善。

各企业根据冷藏药品的特性,重视基础设施设备的建设,设置有冷库、阴凉库、常温库、冷藏车、冷藏箱、双路电源(或备用发电机组)等,严格遵守温度要求,确保冷藏药品仓储和运输的安全。

③ 冷链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冷链管理理念落后。

只注重仓储、运输过程的温湿度变化结果管理,忽视了导致温湿度变化的直接、间接因素(如制冷机、库门、冷凝器、电源等)的监管。冷链管理缺乏系统化管理的理念。

※ 冷链管理不注重物流过程,可追溯性差。

即使使用冷藏车送货也只能保证到货验收时,验收员直观地了解药品到货时的温度,在途温度无法即时显示、追溯,更无法得到完整、客观的在途温度记录。在途温度的记录和追溯成为冷藏药品流通环节中的空白。

※ 冷链环境监管技术落后,缺乏实时监管、实时查询和冷链温度追溯的技术手段。

现行制度及所采用的温度检测技术手段其冷链环境监管数据是各企业建立在自觉性基础上的“自我求证”的数据,缺乏科学、客观、公正的第三方监管机制。充其量只能做到根据药品在本企业仓储、运输的温度监测结果,回顾性地判定药品质量合格与否,无法科学地追溯药品在本企业验收入库前的温度状况,更无法获得药品从生产企业成品库出库后的整个冷链储运过程中的客观、可靠的温度数据,即使存在冷链“断链”的事实,也无从知晓。

※ 冷链物流温度保障存在的问题严重

现实中,部分生产、经营企业药品长途运输采用的是泡沫塑料保温箱加冰袋或冰排的被动降温方式。随着环境温度的变化,箱体内温度波动大,受路途远近、环境温度高低、在途时间长短等客观因素影响,采用这种冷链送货方式,货到签收时药品几乎难以达到规定温度要求。

(5)目前国内已经有部分专业经营冷藏药品的批发企业冷链管理理念先进,软硬件水平高,代表了当今中国冷藏药品冷链管理的高水平。

全国各地都有少部分企业在长期的市场竞争中,走差异化经营的路子,逐渐积累和形成了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多以经营血液制品、细胞因子、疫苗等冷藏药品为主,所经营的冷藏药品市场份额可达到本地区的40%左右,经营规模达到5~10个亿元左右。

这部分企业采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ERP)进行药品经营质量管理,重在控制过程管理,杜绝人为因素可能造成的任何疏忽;采用RF系统或WMS系统从事验收、养护、出库和库位管理,保证仓储作业的准确性,提高了效率,增强了管理的透明度、真实度;采用《药品冷链仓储环境监管系统》、《药品冷链运输环境监管系统》,保证了冷藏药品在仓库和运输冷藏车中的整个过程温度监测、记录、报警的可靠性,同时可登录第三方监控系统完成远程实时查询、历史数据追溯等功能,保证了药品冷链管理的科学、客观、可靠。

第6篇:浅析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

一、发展现状

冷链物流商机显露,前途光明道路曲折。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冷藏冷冻食品每年增产约10%。然而,我国食品的冷藏运输率只有15%左右,而发达国家却达到80%~90%。还有数据显示,由于缺乏冷冻冷藏设备和技术,我国水果、蔬菜等农产品在采摘、运输、储存等物流环节上损失率达25%至30%,造成约有1200万吨水果、1.3亿吨蔬菜浪费,损失高达1000亿元;而发达国家的果蔬损失率则控制在5%以下。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冷链市场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但这也说明我国冷链物流有待开发。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对冷冻冷藏食品的需求越来越大,冷链物流市场商机也逐渐显露。各地政府和企业开始重视冷链物流的发展,截止2012年底,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共有冷库约9.85万座,冷藏总量首度超过2500万吨,同比增长11.3%,其中新增冷库容量约 260万吨。2007至2012年六年间,我国冷库行业以14%以上的年均增速发展。

二、中央政策支持,地方政府扶持

中央一号文件涉及冷链物流政策:加快推进以城市标准化菜市场、生鲜超市、城乡集贸市场为主体的农产品零售市场建设、加强粮油仓储物流设施建设,发展农产品冷冻贮藏、分级包装、电子结算、对示范社建设鲜活农产品仓储物流设施、兴办农产品加工业给予补助、启动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示范区创建等7项政策。针对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情况,今年两会上有人大代表建议加快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冷链物流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技术创新,建立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

地方政府的对冷链物流的发展也大力扶持。如:天津为了提高渔业冷链物流的发展,天津市财政局对29个现代服务业项目提供财政补助,涉及农产品、果蔬、水产品、肉类的配送和电子商务。海口市在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上也下了很大的功夫,共建成29个肉类蔬菜冷藏库,总库容4.6万吨。

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政府,都重视我国冷链物流的发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冷链物流必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

第7篇: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标题: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时间:2010-04-23 11:49:32

关键词:工艺、信息、技术

字号:中

冷链物流行业发展环境分析

冷链物流泛指产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和消费等一系列过程中,为保障产品品质而采用相关技术或设备进行温度控制的全过程,是以冷冻工艺、上海到重庆物流制冷和保温技术为基础的物流过程。我国的冷链物流行业始于早期的进出口贸易,多用于跨国、跨地区的长远距离运输过程,应用领域有限,当时的政策、经济和技术环境也较为恶劣。时至今日,冷链物流已逐渐发展成为影响国计民生的一个重要行业,是现代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行业的发展环境正逐步得到改善,冷链物流在工业生产、民众生活中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多。

一、 发展冷链物流的政策环境发展冷链物流有利于减少农产品、食品等在流通过程中的损失,也有利于提高农产品、食品等的安全性,y2yu3c 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改善民众生活都有积极的作用。基于此,、国家发改委、商务部等部门近年来均出台了相关的产业政策,以促进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

1) 冷链物流产业规划政策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要通过“加快建设以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来加快农产品的流通;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强调要积极发展以鲜活农产品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冷链物流系统。2006年国家发改委联合农业部、科技部发布了《全国食品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十一五”期间食品工业要重点发展速冻小包装、冷冻调理水产食品,大力发展冷却、分割和熟制品、扩大低温制品、功能性制品的生产;重点发展低温脱水蔬菜、速冻蔬菜等;鼓励企业建设包括预冷、分拣、包装、储运的现代冷链物流体系。2008年商务部制定《关于加快我国流通领域现代物流发展的指导意见》,将“加强冷链物流体系建设,保障生鲜食品消费安全”作为今后的重点工作之一。工作内容有:加强我国生鲜食品冷链物流的整体规划,制订有利于冷链物流发展的相关法规、标准和制度,建立冷链物流业绩评价指标、冷链物流环境的监控办法等,满足冷链物流不断发展的需求。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鼓励和支持多家企业联合建立生鲜配送中心,推动产地配送中心的建设;鼓励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化低温冷链系统建设,实现冷链物流配送的专业化、规模化、组织化。2) 冷链物流产业扶持政策除了在大行业政策方面的规划外,政府主管部门和相关行业协会、学术委员会也积极在行政、财政、法律、行业标准方面对冷链物流行业给予支持。2002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颁布了“冷藏工国家职业标准”,为在食品冷冻、冷藏行业内从事冷藏商品的搬运、堆码、保管和对库房内设备进行维护保养的人员制定了职业标准;上海到昆明物流2009年全国物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发布了《冷冻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存储标准》和《冷藏食品物流包装标志运输和存储标准》。2005年发布的《商务部、、税务总局关于开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试点的通知》指出对试点企业建设的冷藏和低温仓储、运输为主的农产品冷链系统,可以实行加速折旧的办法进行财政支持;2006年商务部安排5亿资金,启动了“双百市场工程”用于扶持100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100家大型农产品流通企业的建设和改造。

二、 发展冷链物流的社会环境冷链物流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它不仅影响工农业生产的有效运行,而且还直接影响普通民众的生活习惯和质量,或者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后者的不断变化促使着前者的不断发展。1) 食品质量和安全备受关注新中国成立直至20世纪90年代,国家政策和民众生活的主题一直停留在解决温饱问题,进入21世纪以后,生活步入小康的民众才普遍开始关注食品质量和安全问题,近年来连续暴露的食品安全问题如苏丹红事件、三鹿奶粉事件等都体现了人民群众对这一问题的重视,作为食品生产重要环节的冷链物流也频频出现在政策议题和民众话语中。2) 鲜活食品成为消费新宠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我国蔬菜产量占全世界的49%,居世界第一位,2007年人均蔬菜占有量达到427公斤;2007年我国水果产量超过1.8亿吨,人均水果占有量达到138公斤,十年间增长了3倍;2007年中国水产品产品达到4,

747万吨,比2002年增长了20%,人均占有量达到44公斤。瓜果、蔬菜、水产品等鲜活食品越来越受到民众的青睐,如何将这些新鲜的农产品从产地快速输送到消费者手中,是冷链物流需要解决的问题,也为冷链物流行业带来巨大的商机。3) 速冻食品和冷饮未来发展空间巨大以冻水饺、冻汤圆为代表的冷冻、速冻食品和以牛奶、乳制品为代表的冷饮产品正逐渐成为都市白领们的最爱。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5至2007年间,中国速冻食品工业总产值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达到197亿元,成为食品工业发展最快的子行业;而根据冷饮行业协会统计,2007年全国冷饮生产总量达到200万吨,5年间年均增长28%。但是与发达国家的人均消费量相比,我国速冻食品和冷饮行业未来提升空间还很大。2007年我国冷饮人均消费量为2.3公斤,而澳大利亚为17公斤、瑞典为16公斤、日本为11公斤、荷兰为18公斤;2007年我国速冻食品人均消费量为9公斤,而美国和日本分别为60公斤和20公斤。

三、 发展冷链物流的技术和设备环境与冷链物流相关的技术和设备包括冷库建设技术、制冷设备、冷藏车和信息系统平台等,目前已经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1) 冷库建设技术发展状况冷库按结构类型可以分为土建冷库和装配式冷库。前者的主体和墙面都采用钢筋混凝土堆砌而成,而后者的墙面采用隔热板材拼装而成。如果按冷库大小来分又可以分为大型冷库(容量10,000吨以上)、中型冷库(1,000吨-10,000吨)和小型冷库(1,000吨以下)。冷库建设主要要解决的问题是由于内外温差而引起的冷桥问题以及降温后引起的汽桥问题,通过加入隔热夹芯板可以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早期的冷库隔热板材主要采用软木、珍珠岩等天然材料,80年代后聚氨酯材料和聚苯乙烯材料得到迅速推广,目前仍然是冷库墙体的主流材料。国内专业建造冷库的厂家很多,冷库建设技术也很成熟。如开封空分集团制冷工程公司已经可以建造几万立方米的大型室外冷库,其他如大连制冷设备厂、天津森罗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也都有较为成熟的技术。2) 冷库制冷设备发展状况制冷设备是冷库的心脏。制冷设备的主体是制冷机,按制冷剂不同可以分为氨机和氟机。制冷机和冷凝器等设备组合在一起常称作制冷机组,制冷机组又分为水冷机组和风冷机组,上海到乌鲁木齐物流风冷机组具有简单、紧凑、易安装、操作方便等特点,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制冷机组类型。冷库制冷设备通常归类于空调/制冷设备制造行业。中国的空调/制冷设备行业在20世纪末开始迅速发展,到2007年,工业总产值从2000年的180亿增加到1080亿,产品产销率连续多年保持在96%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已经达到800多家,是2000年的4倍。行业内较为知名的企业如大连冰山、烟台冰轮、深圳大冷王、上海开利等,企业多分布在山东、广东、江苏一带。3) 冷藏车行业发展状况冷藏车泛指运输易腐货物的专业汽车,是公路冷藏运输的主要工具,主要用于农副产品和食品饮料的运输。根据汽车工业年鉴统计,2007年我国共有冷藏车3069辆,其中中型冷藏车和轻型冷藏车占总冷藏车数量的80%。国内专业生产冷藏车的厂家不多,只有20多家,市场集中度较高。其中河南冰熊、山东中集和郑州红宇三家企业产量占据整个

市场的60%。4) 冷链物流信息系统发展状况目前国内常见的物流信息系统主要有仓储管理系统(Warehouse Management System,WM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国内仓储管理系统软件主流品牌多来自于国外,使用方多为跨国公司或国内少数先进企业;国产品牌则占据中低端市场,代表品牌如唯智、上海超算、今天国际等。上海到成都物流 上海到沈阳物流 GPS技术进入中国的时间不长,2003年仅宇达电通一家,但是到2008年生产企业数量就达到300多家,2006到2008年间销量年均增长率超过50%,预计到2009年销售额接近100亿元,代表品牌有纽曼、中恒、新科和宇达电通等。RFID技术是冷链物流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之一。利用RFID技术,可以将温度变化记录在RFID标签上,以此来对产品的生鲜度、品质进行实时管理。目前国内已经形成较为完善的RFID产业链,并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高频RFID标签生产国之一,2008年整个产业市场规模达到65.8亿元,代表品牌有易迈、 优频科技、欧姆龙等。

第8篇:天津冷链物流行业现状分析

冷链物流泛指冷藏冷冻类食品在生产、贮藏运输、销售,到消费前的各个环节中始终处于规定的低温环境下,以保证食品质量,减少食品损耗的一项系统工程。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制冷技术的发展而建立起来的,是以冷冻工艺学为基础、以制冷技术为手段的低温物流过程。冷链物流的要求比较高,相应的管理和资金方面的投入也比普通的常温物流要大。由于食品冷链是以保证易腐食品品质为目的,以保持低温环境为核心要求的供应链系统,所以它比一般常温物流系统的要求更高、更复杂,建设投资也要大很多,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由于易腐食品的时效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具有更高的组织协调性,所以,食品冷链的运作始终是和能耗成本相关联的,有效控制运作成本与食品冷链的发展密切相关。

一、规模小

天津冷链物流行业目前还处于发展的初期阶段,规模比较小,只有康新物流和东疆大洋两家公司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天津的冷链物流业发展水品和全国的平均水品基本一致。冷藏车的数量在货运车辆中所占的比例只有0.3%,承担运输的能力很小,根本无法满足市场的正常需要。80%~90%的水果、蔬菜、禽肉是用常温车辆承担运输的,只有不到20%的水果、蔬菜、禽肉采用了低温保鲜技术进行运输,每年因为常温运输新鲜食品产生的损失高达近十亿美元,在这里面蕴藏这巨大的商机。

{康新物流成立于2003年,主要从事第三方物流,该公司通过多年的经营在冷链物流方面形成了一些独特的优势:

1.高标准的冷库和运输设备:55000平米适合不同温 控需求的现代化冷藏及冷冻的仓储设施,140余台自有冷藏运输车辆;

2.完善的冷链配送网络:储运设施与分发节点遍及 北京、上海、天津、苏州、青岛、广州、深圳、哈尔滨、成都、乌鲁木齐等15个中心城市;

3.现代化的信息服务系统:WMS & TMS运输管理系统 、冷藏车全程温度跟踪及GPS定位;

4.高素质的冷链营运团队:超过十年的中国国内冷链运输专用服务经验,数十年的国际冷链管理经验及运营技能。}

从世界冷链物流业来看,康欣物流仍然不成熟,企业规模和市场覆盖率都不高,要想在未来几年内跟上天津对冷链物流市场的需求,仍然要加大发展的力度。而在天津冷链物流业中,康新已经算是该行业的龙头企业,这也显示出天津冷链物流业基础的薄弱。在以数量取胜的物流业中,没有足够的货运量, 价格就会因物流的高成本而居高不下,便会制止更多的潜在顾客使用正规的服务,进而失去了潜在的市场,就没有量的提升,这是一个恶性循环。打破这一循环的办法之一就是冷链物流企业采取主动,扩大运输规模,让大量的优质保鲜产品占领市场,形成一个市场——运输——市场的良性循环。在天津稍微好一点的冷链物流企业都是在依托大的采购商,比如夏晖公司,它是麦当劳的

全球物流服务提供商。

二、经营冷链物流的企业效益普遍不高

使用价格相对较高的冷链物流对企业是否有好处。这是一个利益的问题,并牵涉到整个价值链上的各方。从事冷链物流运输所采用的冷藏车所需要的运输费用是一般常温车费用的2~3倍,初期投资所需的资金较大,然而产品最终消费的人群却没有付出冷藏车多余的支出。如果一些供应商想使用正规的车,但是零售商或消费者并没有因此而给予额外的照顾(没有在零售上得到好处),而是与其它的供应商同等对待(如在收货时所执行的标准不同,无法严格执行,从而打击了好的品牌)。由于并没有因为某个供应商提供较好的冷链物流而给予额外的照顾,这样一来就间接地鼓励了供应商使用非标准的车(杂牌军)。而真正能做到的供应商则在少数,这是一个利益的问题,而不是一个物流的问题。最大的阻力在于一些供应商也想使用正规的车,零售商并没有给予额外的照顾。供应商不主动去采用冷链物流,这就直接导致从事冷链物流的企业失去了谈判的筹码,企业所能获得的利益就必定很低。在对天津的几家大型超市的调查中,我们发现顾客和商家都希望有质量保证的服务商(冷链物流企业),但又往往采用价格相对便宜的服务商(普通物流企业),对于食品的新鲜与否很关注,但又不大愿意接受使用冷冻车运输而产生的较高的价格。天津市场的现状,使得冷链物流没有得到相宜的效益,进而影响了冷链物流在天津的发展。

三、没有统一的行业内规范

中国在冷链行业刚刚成立了冷链委和冷标委,关于冷链产业的规范政策还没有出台,国内各地只有极少数的城市有过一些专门的规定,比如上海一些零售商联合制定业内规范,要求必须使用冷藏车运输。即使这样,它也不过是一些商家自己的采购标准,并没有全面的推广,也没有很严格的标准。在天津地区还没有发现有相关的行业规范,在未来几年的发展中,没有规矩,就很难健康的发展。制定统一的冷链物流行业规范是促进天津地区冷链物流发展至关重要的前提。冷链物流是个极大的系统,比常温物流的建设投资要大得多。易腐食品的时间性要求冷链各环节具备更高的团体协调性,需求各环节都有一个同一规范的标准指导,而全部的这些都要求尽量加快制定冷链物流标准。在制定的标准中,必须要明确的规定不同类的食品使用不同的规定,比如上海市地方规范《食品冷链物流技术与管理规范》中就明确的规定:液体奶类(饮料)装车前必须将厢体内温度预冷到15℃,方可装货;运输途中产品温度不高于10℃,提货单位委托冷链配送企业承运时,承运配送合同中,必需明确商品的温度要求;冷冻、冷藏食品出库或达到接受方时,冷冻产品应在15分钟以内,冷藏产品在30分钟以内装卸完毕,严禁将货物长时间暴露在常温下,防止货物温度回升融化等等。鲜奶运输有特殊的要求:为防止鲜奶在运输中温度升高,尤其在夏季运输,一般选择在早晚或夜间进行;运输工

具一般都是专用的奶罐车;为缩短运输时间,严禁中途停留;运输容量要严格消毒,避免在运输过程中污染,容器内必须装满盖严,以防止在运输过程中因震荡而升温或溅出。

冷饮、肉制品、速冻食品、乳制品等大类需要分开来制定相适应的规范。

四、发展速度快未来市场广阔

“十二五”期间国家对冷链物流的发展进程作出了明确规划,将建成一批效率高、规模大、技术新的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中心,培育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冷链物流领军企业,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先进、上下游衔接、功能完善、管理规范、标准健全的农副产品冷链物流服务体系。

1960年,我国处于经济困难时期,一遇到自然灾害,就会导致农副产品短缺。为此,国家在一些大城市和农副产品主产区建立一批大型冷库,并配备少量冷藏车。这些设施对稳定市场价格和保障居民副食品供应发挥了一定作用。

改革开放后,我国冷链物流有了进一步发展。1985年,国家对农副产品生产和购销政策进行重大改革,使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兴起。为确保各地农副产品均衡供应,政府新建、扩建一批冷藏设施,带动了城乡之间的冷链物流,促进了冷藏运输车行业的发展。冷链物流起步阶段是个较漫长的过程,这数十年中,不论是冷库还是冷藏车数量都较少。农副产品冷链物流真正快速发展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那时,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希望常年吃到新鲜的蔬菜、水果。农业主产区的地方政府和当地农民希望错开产品上市时间,获取更多的利润,这类需求带动了冷链物流快速发展。未来5年,国家为提高冷链流通率及冷藏运输率设定了较高的发展目标,作为冷链物流的基础设施之一,冷藏车的供给必然要跟上步伐,这将给发展缓慢的冷藏车企业带来机遇。希望生产企业无论在产品质量、产能准备方面,还是在售后服务、市场布局方面,都要提前做好准备,既能提供过硬的产品,也能让企业大展宏图。

对于冷藏车企业来说,有一串目标数字值得关注:国家要求到2015年,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分别由现在的5%、15%、23%提高至20%、30%、36%以上,基本实现成倍增长。此外,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藏运输率分别由15%、30%、40%提高至30%、50%、65%左右。

天津正在建设滨海高新技术园区,在不久的将来,天津会成为北方地区的科技和经济中心。依托国内冷链物流快速发展的大环境,天津地区的冷链物流业必然会出现高速发展的趋势;而作为北方的物流集散中心,天津冷链物流的市场前景是非常广阔的。

五、天津未来会成为北方的冷链物流中心

在全国冷链物流行业高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天津的冷链物流业也进入了快车道,正在建设和即将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的冻品物流基地,包括东丽冻品物流基地、天津冷链物流产业基地、天津港集装箱物流中心普菲斯冷链分拨中心等。这些工程项目建设完成后,

天津滨海将成为天津乃至北方的冻品集散地,将直接促进天津冷链物流业的飞跃式发展。

1.东丽冻品物流基地

从东丽区获悉,国内规模最大的冻品物流基地——天津市冷冻物品物流基地建设进展顺利,该项目自去年底启动以来,目前冷藏库已建起四层,预计今年年内冷藏量10万吨的冷库及相关配套设施和1.5万平方米的交易市场主体竣工。

据介绍,天津市冻品物流基地已纳入全市2008年重点项目和20个大型批发市场建设项目,由市水产集团和加拿大大洋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共同出资建设。该基地位于东丽区金钟街工业园,占地223亩,总投资10亿元人民币,建设规模总冷藏量20万吨,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大型冷库5座,相关配套设施5万平方米,水产品交易大厅1.5万平方米。该基地投产后预计年可加工各类水产品1万吨,年交易各类冷冻食品100万吨,年交易额300亿元,年创利税5000万元,安置社会就业5000人。

2. 津港集装箱物流中心普菲斯冷链分拨中心

天津港集装箱物流中心普菲斯冷链分拨中心工程位于天津港北港池跃进路以东、海铁大道以北,总占地面积为40285平方米。拟建项目内容包括:单层冷库(局部为二层和三层)、门卫及室外场区、道路等配套设施。

该工程的设计方案于2011年6月23日获得天津市滨海新区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审批,为下一步建设项目的实施奠定了基础。

3.天津冷链物流产业基地

天津众品一期项目总投资3.2亿元,项目自2009年5月开工,于今年3月投入运营。天津众品二期项目是公司华北区域战略布局的重要举措,是公司产业链延伸的重要步骤,也是提升区域农产品产业链综合竞争力的主要载体。该项目总投资约2.3亿元,主要建设内容为年产8万吨猪肉系列产品生产线及相关配套设施,项目拟于2011年6月建成投产。项目全部达产后,年新增销售收入32亿元,新增利税2.3亿元,直接带动就业3000人。届时天津众品将成为具有国际水准的,华北地区标准最高的肉类综合加工和冷链物流产业基地之一。

第9篇:我国冷链物流发展亟待突破三大瓶颈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消费观念也从传统的单一型向现代的多样化发展。农产品、食品、医药等消费品行业的蓬勃发展,为冷链物流行业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随着国内生鲜电商市场的崛起,将有更多企业布局冷链物流,冷链物流市场呈现群雄逐鹿之势。但冷链物流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重瓶颈,亟须加快突破。

一是尚未形成完善的冷链物流体系。相较于一些发达国家,我国冷链物流行业起步较晚。目前,我国尚未形成完整独立的冷链物流体系,大约

90%的肉类、80%的水产品、大量的牛奶和豆制品基本上还是在没有冷链保证的情况下运销。另一方面,冷链物流的发展还仅仅停留在运输与冷藏环节,运用先进信息技术的冷链物流管理体系还明显不足,很多运输过程还采用棉被、塑料苫盖等“土保温”的方法,技术装备相对落后。虽然冷冻食品产销冷链情况稍好,但由于部分产品流入集贸市场拆零散卖,冷链出现了中断现象。中国农业网2018年7月16日报道,由于冷链系统不完善,我国每年约有1200万吨水果和1.3亿吨蔬菜被浪费,冷链物流相较于普通物流的成本也要高出四至六成。《现代商贸工业》2018年07期刊发的《温州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指出,在温州区域,果蔬采摘后露天或者在常温库存放,用常温车运输销售,造成腐烂损失严重,每年的经济损失达到了几千万,损失总量高达近万吨。

二是我国冷链物流成本高、利润低。近几年来,能源的价格不断升高,导致冷链物流的成本也不断上涨。此外,冷链物流的设备水平不足,也使物流费用大幅增加。由于冷链物流的商品价格高,加上经销商对市场的不了解,很多物流行业人员被迫只能选择低标准的冷链物流或者选用普通物流,从而制约了冷链物流的发展。据《经济参考报》2018年8月7日报道,我国常温物流运输的利润率为10%,冷链物流运输的利润率仅有8%,而发达国家冷链的利润率高达20%-30%。较高的冷链物流成本、较低的利润率,成为了阻碍很多物流企业进入的门槛。2018年8月7日,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对《经济参考报》的记者表示,由于投资回报率相对较低,企业往往愿意在高端食品、高端药品方面进行冷链物流投入。而对于大部分社会物流基础设施,以及普通生鲜农产品的冷链物流,企业积极性并不高。

三是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不完善。我国冷链物流设施设备严重不足,冷藏库、冷藏车等冷链设施设备数量投入太少,而需要使用冷链物流进行运输储存的产品种类繁多、数量庞大,现有的冷链资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2018年6月20日,《劳动保障世界》刊发的《生鲜农产品冷链物流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文章指出,在冷藏运输率方面,我国仅有15%,而美国达到了85%,日本达到了98%。冷藏车是我国生鲜农产品物流的主要运输设备,我国总数量约为5.4万辆,不到美国的20%、日本的32%,且我国冷藏车数量仅仅约占全部物流运输车辆总数的5‰,而在英国、德国该比例远远高于我国,分别为2.8%、3.1%。中国产业信息网2018年08月03日报道,因为我国冷藏车数量甚少、冷藏保鲜设备落后,我国蔬菜摘后损失率也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我国蔬菜摘后损失率高达25%

30%,而发达国家只维持在5%以下。

上一篇:外出研学规范及要求下一篇:中学政府采购管理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