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期货的发展历程

2024-07-03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期货的发展历程(精选8篇)

中国期货的发展历程 篇1

1991年5月28日上海金属商品交易所开业

1991年6月10日,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宣告成立,这是国内第一家以期货交易所形式进行期货交易的交易所,同年9月28日推出的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标准合约——特级铝期货合约。

1992年9月,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同年底中国国际期货经纪公司开业。标志中国期货市场中断了40多年后重新在中国恢复。

1993年5月28日,郑州商品交易所推出标准化期货合约,实现由现货到期货的过渡。

1993年11月4日,国务院发出《关于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的通知》,要求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中国期货市场规范整顿工作由此开始。

1994年3月30日,国务院发文,禁止境外期货代理业务,并将期货经纪公司的审批权由国家工商局转移到中国证监会,从严控制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

1994年4月6日,国务院开始关停一些大品种,停止钢材、食糖、煤炭期货交易。同年9月29日暂停粳米、菜籽油期货交易。

1994年4月28日,第一部地方期货法规——《河南省期货市场管理条例》出台。

1994年5月16日,国务院办公厅批转国务院证券委《关于坚决制止期货市场盲目发展若干意见的请示》,开始了对期货交易所的全面审核、对国有企事业单位参与期货交易的严格控制、对各种非法期货经纪活动有严格查处。

1994年10月,国务院授权中国证监会正式批准11家期货试点交易所。1995年1月,天津、长春两家联合试点期货交易所诞生。1995年4月19日,上海商品交易所成为第14家试点交易所。

1995年5月,国债期货“3·27事件”和“3·19**”导致国债期货交易被暂停。

1995年4月,上海物贸因在上海商交所9505和9507胶板合约中严重违规成为第一个被中国证监会处罚的会员单位。

1995年9月,中国证监会要求各期货交易所着手进行会员制改造。

1995年10月24日,中国证监会要求各期货交易所控制风险,禁止资金T+0结算。

1995年10月31日,中国证监会责令长春联合期货交易所停业整顿半年。

1996年2月23日,国务院发文加强期市监管,金融机构退出期市。

1997年2月底,中国证监会严厉查处天津红期货操纵案。

1997年3月1日,李鹏在八届人大五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指出:“规范证券、期货市场,增强风险意识”。由此1997年被中国证监会确定为“证券期货市场防范风险年”。

1997年7月上旬,中国证监会对期货经纪公司开始进行年检工作,并公布第一批不予通过1996年度年检的11家期货经纪公司名单。

1998年8月,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整顿和规范期货市场的通知》,要求中国证监会对期货市场再次进行力度较大的治理整顿,对期货交易所、期货经纪公司进行了数量、质量上的调整,改变了整个期货市场的格局,将原来的14家期货交易所合并为大连、郑州、上海三家。

1998年8月,国务院批转中国证监会《证券监管机构体制改革方案》的通知,确立中国证监会统一负责对全国证券、期货业的监管,一个集中统一的证券市场监管体制初步形成。1998年11月24日,中国证监会批准重新修订后的大豆、小麦、绿豆、铜、铝、天然橡胶等六个合约,11月27日新修订后的小麦、绿豆合约上市交易。

1999年6月2日,国务院颁布了《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与之相配套的《期货交易所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管理办法》、《期货经纪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任职资格管理办法》和《期货业从业人员资格管理办法》也相继发布实施,从而加强了对期货市场的监管,为期货市场的进一步清理整顿和规范运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中国期货市场由此进入了试点新阶段。

中国期货的发展历程 篇2

从1991年6月新中国第一家期货交易所成立至今, 期货电子化交易方式不断的大跨步向前发展。从最初国内第一套自主开发的电子化交易所撮合交易系统能够完成50亿成交量/日, 到今天的经纪公司需完成一天100亿以上的成交量;从最早的经纪公司大量交易员通过接听委托电话往场内报单, 到今天极少量的交易员只是为了方便客户而设立电话报单;从原始的收盘后手工核对成交、手工结算, 到今天的自动导入成交数据、计算机结算。电子化合同管理、营业部风险控制、网上交易、账单查询、账单确认等软件系统也被广泛应用。这些变化表明了一个现实, 中国期货行业的电子交易方式在蓬勃发展。

而随着电子交易的发展壮大, 对于交易所以及经纪公司的技术要求也越来越高。期货行业的发展历史与证券略有不同, 证券业是从原来的各营业部专线直连交易中心报单, 往现在的“大集中”报单调整过渡。而期货公司从开始就是以公司总部集中交易方式对客户提供互联网报单接入服务。在方便维护管理, 降低维护成本的同时, 也将风险集中到了一起。在这样的情况下, 如何在系统不断扩容的前提条件下保障核心交易的系统技术安全, 成为了证券期货信息系统的又一个发展重点。

综上所述, 我国的期货交易方式经历了一个从电话报单, 手工核对成交、录入结算到全电子化交易结算的大踏步发展过程。交易所以及经纪公司的信息系统也在这个过程中完成了从无到有, 从简单到复杂, 从单一到系统, 从低可靠度保障到高可靠度多元应用的发展历程。其中大概包括以下四个阶段:

1) 电话报单, 场内红马甲交易, 交易所内网撮合成交 (1991-1998)

从91年的深圳有色金属期货交易所成立开始, 国内的期货交易所内部成交撮合系统就是以交易所内网电子化下单, 电子化撮合方式登陆历史舞台的。当时的场内“红马甲”按客户的电话指令方式进行下单交易。由于期货市场起步时间原因, 在交易初期就没有国外早期的手势交易, 这也为以后的全电子化交易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 网上交易萌芽, 经纪公司电话拨号连接交易所。 (1999-2001)

随着时间的推移, 客户量交易量的增加, 通过电话席位下单方式渐渐开始不能满足客户的交易量需求。同时随着二十一世纪初互联网技术的出现以及渐渐普及, 行业主流的信息供应商也开始推出软件, 通过互联网给最终客户提供实时报价。经纪公司可以部署多门电话为客户服务, 利用电脑通过专线电话拨号连接交易所下单到场内, 大大提高了客户下单的实时性。但是这些还称不上核心交易系统, 并且可靠性相当低。一旦系统出现软硬件或者网络等故障基本短时间内无法恢复, 仍旧只能利用原有的电话系统进行应急客户报单。

3) 核心交易信息技术高速发展期。 (2001-2006)

2000年之后, 网络信息科技得以爆发性发展。行业主流供应商纷纷推出网上交易系统1.0版本, 构建核心数据库服务器, 配合中间层以及周边网关互联网接入, 为客户提供下单服务。终端客户通过行情交易软件自助下单, 省去了电话报单的时间延时, 在期货这种实时性要求相当高的交易市场中意义相当重大。这种交易方式也省去了经纪公司大量的电话报单人力, 规避了错单乌龙单等下单风险。全网络自助接入下单方式, 也使得经纪公司的客户容量大大增加。当时的核心系统相对简单, 数据库也仅是盘后数据导出备份。各主机, 网络设备, 交易线路等均为单点故障, 技术风险几乎不可控。

4) 数据库结构系统。 (2006-2007)

随着行业各家公司的几次重大技术故障, 国家对金融市场及交易保障的愈加重视, 以及电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提供的技术条件。2006年左右, 行业出现了软硬件核心冗余的交易系统设计方案, 在核心节点利用多设备多链路设计规避单点故障, 同时利用软件进行数据库内网同步温备保障盘中数据安全。但是同步效率较低, 各环节的故障监控报警体系也不成熟, 出现故障需要手工应急切换。一旦发生大规模灾难如火灾, 地震, 水灾等, 仍不能及时恢复交易, 甚至可能造成严重的数据丢失。

5) 高效率数据库热容灾 (2007-2012)

截止2011年底, 我国所有的四家交易所已经完成了同城灾备中心建设。在2011年2月我国证券期货交易所首个异地灾备中心--上期所北京灾备中心也正式启用, 而其他各家交易所的异地灾备建设, 也在如火如荼的建设当中。交易所作为整个市场交易的核心和技术先驱, 其信息系统容灾的建设为经纪公司指明了方向。

经纪公司由于近年的高速技术发展, 行业也出现了以大型数据库软件为核心数据库的新一代交易系统, 配合大容量快速高可靠性盘柜系统搭建的核心集群服务器, 多对多结构的软件中间件, 多链路热切换对交易所报单接口, 高速多运营商网上交易接入, 以及现在热门的逻辑级底层数据库备份技术, 使得公司的交易容量以及速度大大增加, 业务连续保障性也大大提高, 已经有经纪公司建成了同城灾备甚至异地双活交易中心。

2. 国内期货核心交易容灾的主要发展阶段

期货核心交易信息系统的容灾需求常年存在, 但由于早期市场交易量小, 客户数量少, 交易所规模以及公司利润低导致的技术投入少等种种原因, 期货核心交易的容灾系统发展速度一直落后于同行业的银行、保险以及证券公司。

不过随着近年国家对期货市场作用的逐渐重视, 期货市场发展迅猛, 期货核心容灾建设也一路高歌猛进。从最早期的核心交易基本无容灾设计, 到后来的关键节点冷备、无热容灾部署, 发展到现在的多地多中心完全热容灾, 从容灾等级上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四个主要历史阶段:

第一阶段:期货交易电子化初期:本地冷备 (1998-2001)

随着二十世纪末互联网的爆发性增长, 金融交易电子化的各项条件逐渐成熟。从以前的交易所席位制度, 客户通过电报、电话代理交易, 场内出市代表帮助客户成交, 到后来的证券期货公司营业部热自助设备交易, 再到互联网交易平台接入的交易方式演变, 只用了短短几年时间。随着网络交易成本的降低, 交易的实时便捷, 客户也开始逐渐摒弃电话交易, 通过网络参与市场。

但在交易电子化初期, 经纪公司核心交易数据仅仅停留在盘后的磁带机数据导出, 无异地后援数据。如果盘中出现任何技术灾难, 交易业务连续将无法得到保障, 甚至有可能出现数据丢失等重大技术事故。

第二阶段:交易系统迅猛发展期:本地温备, 异地冷备 (2001-2007)

随着市场的增大, 对电子化网上交易平台的依赖度越来越高, 业务连续保障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经纪公司开始对核心交易系统各环节单点故障实施冗余部署, 通过多层结构的软硬件部署, 网络设备的多路连接配置, 规避部分网络、主机以及系统的单点故障, 同时对盘后导出数据进行异地存放。但是对于盘中出现的核心数据库故障, 仍不能在短时间内恢复交易, 业务停止在所难免, 系统风险相对较高。虽然有可以恢复上一交易日收盘导出并异地存放数据备份, 故障所可能导致的数据丢失量能控制在一天范围之内, 但仍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以及不良的社会影响。

第三阶段:多数据库数据热备:同城热备 (2007-2011)

为了规避核心数据库的技术风险, 同时满足日常的测试以及数据库负载均衡等需求, 随着行业内如ORACLE等数据库的广泛应用, 行业开始发展出部署基于逻辑块复制技术的实时热备数据库。并可以通过TCP/IP协议远距离传输同步, 实现同城异地数据热备。同时可以降低主交易中心机房的火灾水灾等物理灾难造成的数据丢失风险。但从出现故障到业务恢复速度仍然较慢, 业务的连续性无法完全保障。而且对范围较大的灾难:例如地震海啸等区域级地质灾难则无法在一定时间内恢复正常交易。

第四阶段:期货核心交易“两地三中心”:异地应用级容灾 (2011-2012)

即在异地建立一个与生产核心系统结构几乎相同的备用系统, 备用系统实时同步主系统数据库数据, 在主交易系统出现灾难无法恢复时应急切换到备份系统承担业务。也有通过交易所多席位配置, 备用系统与生产系统共同工作, 两系统间互为备份的方案。这种容灾系统配置方式, 能够提供很小的数据丢失量保障, 系统恢复速度是最快的。但是, 需要配置复杂的系统管理软件和专用的硬件, 相对应的软硬件以及人力成本也是很高的。

3. 未来期货核心交易容灾系统的展望

未来期货核心交易容灾的建设会更多的“以人为本”, 从客户感受角度出发做优化调整。不但在核心系统建设容灾配置保障客户的连续交易业务。即使出现技术故障, 也会在第一时间通过技术手段自动或者通知客户手动切换站点。真正做到从客户角度出发, 让客户受到的影响最小, 保障市场稳定, 维护投资者利益。

浅析中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 篇3

关键词:通俗音乐 发展历程 趋势

通俗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包括流行音乐、爵士、蓝调、摇滚、电子音乐等等,从狭义上来讲,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流行音乐,流行器乐以及这两者衍生出来的流行音乐剧。流行音乐最初是在19世纪的西方国家发展成熟起来的,后来逐步在美国生根发芽,且借助美国强大的文化影响力将其传播到世界范围。让通俗音乐成为当今世界范围之内最主流的音乐形式。通俗音乐之所以能在短短的几十年间发展壮大并且席卷全球,跟其本身的特殊性有关系。相较于其他传统的音乐形式而言,通俗音乐跟它的名称一样,通俗易懂,跟人们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能让人产生极强的情感共鸣。通俗音乐的受众面广,并且受众当中以青少年为主,所以分析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历程,了解其发展趋势,有利于我们更好的引导通俗音乐的发展,进而生产出更加优良的文化产品,对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产生积极有利的影响。

一、模仿阶段

通俗音乐对于我国来说并非是土生土长的音乐形式,而是舶来品。我国最初接触到的通俗音乐作品大多是来自香港和台湾。20世纪改革开放初期,香港和台湾的通俗音乐迅速传入大陆,并且产生了极大的反响。当时,台湾著名女歌手邓丽君的歌曲传遍了大街小巷,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谈论的焦点,几乎人人都会一两首邓丽君的成名作,如《甜蜜蜜》、《小城故事》以及《月亮代表我的心》等。这一阶段也传入了一些影响较大的粤语歌曲,比如当时香港歌手谭咏麟就有较大的影响力,他的《水中花》、《爱在深秋》等作品也是当时追赶潮流的年轻人争相学习的曲目,当时人们甚至视会唱粤语歌为潮流。这一个阶段的通俗音乐,旋律简单,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传唱性。这一阶段的通俗音乐基本延续了欧美通俗音乐传统的形式,和声较为传统,伴奏乐器以传统乐器为主,如钢琴、木吉他、电吉他、贝斯、爵士鼓、键盘乐器等。但是在旋律上逐渐形成了特有的风格,融合了民族音乐和中国古音乐的曲调,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二、民族风格觉醒

进入九十年代,大陆的通俗音乐在港台的流行音乐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成熟,并且风格独树一帜,成功的从模仿港台曲调摸索出了自己的风格。九十年代的大陆流行音乐迎来了发展的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大陆的流行音乐人将通俗音乐和民族曲调进行了融合,我们能在这一阶段的大陆通俗音乐作品中看到许多中国民间音乐的影子。这一时期的大陆通俗音乐中的代表作有《少年壮志不言愁》、《黄土高坡》等。在此需要特别提到的是崔健和他的《一无所有》。当时崔健在演唱会上的一首《一无所有》以其反传统的表现直击人们的内心。崔健开创了中国摇滚的新时代,他的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的形式以及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理念,给后来中国流行音乐的发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崔健的歌曲是被压抑已久的民众的强烈呼喊,音乐和当时人的内心形成了剧烈共振。他的歌曲自然朴实,却暗潮涌动,蕴含着随时汹涌蓬勃的强大力量,其在中国摇滚界的地位至今无法撼动。

我们可以从崔健的《一无所有》找到陕北民歌的影子。随着崔健的《一无所有》红遍大江南北,由崔健引领的西北风潮开始给这一时期的中国大陆流行音乐造成了重要影响。音乐人开始纷纷尝试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相结合。“西北风”的流行受益于当时国内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西北、西部题材的影视作品。这一时期中国大陆的流行音乐找到了流行音乐本土化的良好切入点,涌现出了大量优质的将流行音乐和我国传统音乐形式和内容结合的歌曲,创造了中国流行音乐的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峰。

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改我国通俗音乐发展初期的简单的和声和伴奏以及平稳的起伏形式。从调式上来看,许多歌曲结合了欧美流行曲调和我国的民族调式,别具一格;和声较以往也更加复杂;起伏也更加明显,作品显得更加有层次感。

这一阶段的作品当中的伴奏也有了一定的发展。因为作品结合了民族调式,在伴奏乐器上,除了传统的流行音乐伴奏乐器,如吉他、贝斯、架子鼓和键盘等,还加入了我国的民族乐器。这一时期传统的电音乐器、我国传统乐器以及西洋管乐器在伴奏中的相互结合也标识着我国通俗音乐的发展逐渐走向成熟。

三、走向多元化

从九十年代初期开始,我国大陆的通俗音乐开始逐步减少对港台流行音乐的依靠和模仿,逐渐形成了自己独有的风格。一批像《同桌的你》、《青春无悔》等的校园歌曲在青年群体当中形成了广泛的影响。进入九十年代末,各种风格的音乐作品更是层出不穷。这一时期周杰伦在流行音乐的领域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周氏RAP”成功将黑人RAP中文化、本地化,成为了台湾流行音乐界的一个标识;此外,由周杰伦的《东风破》、《发如雪》等歌曲掀起的中国风直到今天也还未散去,他成功地将流行音乐元素和古风韵味的半言半白相结合,即能保证听众的理解程度,又是一次流行音乐与我国古典文化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尝试。

这一时期的通俗歌曲旋律或者节奏动感或者优美隽永,起伏较大,歌词朗朗上口,同时受到欧美蓝调音乐、爵士音乐、黑人说唱音乐的影响较深,在伴奏上引入了电子合成乐等新的形式,使得这一时期的通俗音乐百花齐放。

四、同质化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篇4

来源:发布日期:2010-11-251、从五四运动到“南湖会议”(党的创立时期 1919.5.——1921.7)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屡遭失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政治上的觉醒,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干部基础。在各种条件具备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1921年7月至7月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2人,当时,全国的中共党员只有53人。7月30日,在上海召开第六次会议,因法租界巡捕房搜查而被迫中断后,第二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举行,并于当天闭幕。大会讨论了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于1938年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在延安的“一大”出席者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他们记得“一大”是1921年7月召开的,但记不清确切的日期,又无档案资料可查,于是就把7月的第一天,作为象征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纪念日。

2、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七.一五分共”(国民革命时期 1921.7.——1927.7)

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但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致使国民党右派势力得逞,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事变”,相继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3、从挺进井冈山到“七七事变”(土地革命时期 1927.7.——1937.7)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两次生死攸关的大转折:第一次是从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中国共产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成功的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第二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停止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4、第二次国共合作到抗日胜利(抗日战争时期 1937.7.——1945.8)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芦沟桥事变”,点燃了全面侵华的战火。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地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并历经八年艰苦抗战,打败了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从重庆谈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战争时期 1945.8.——1949.10)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反对,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和各民族党派的支持下,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6、争取国民经济恢复到“三大改造”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0.——1956.12)

1949年到1952年,面对满目倡痍、白废待兴、矛盾重重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遵循“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成功地用三年时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从1952年开始,又展开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7、从“大跃进”到“八字方针”制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1957.——1965)

从195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8、从批“海瑞罢官”到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3)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指导下,加之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历时十年的全局性内乱,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

9、从“两年徘徊”到十一届六中全会(拨乱反正时期 1976.——1981)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并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工作,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制定并通过,标志着拨乱反正工作的胜利完成,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第三次转折。

10、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七大(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两代领导班子的顺利交接,在对毛泽东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1982年9月12大: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过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10月13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14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9年15大:明确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11月16大:提出三大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明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的目标和加强当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6年9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启示. 篇5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要追溯到论说文体的发展,狭义的论说类文体,是指以阐释、议论、辩驳为主的说理文章。刘勰的《文心雕龙.论说》将议论文体统称为论说文。论说文又可分为“论”与“说”。刘勰认为,“论”体的渊源是先秦诸子的学术论文。刘勰认为,说体文是用言辞说服某人,使其心悦诚服。刘勰将“说”的源头追溯到上古三代大臣向君王进谏论说之辞,并将战国游士的雄辩之辞都纳入“说”体。他认为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西汉邹阳的《上吴王书》等是说体文的代表作。唐宋时期的论体文,如柳宗元的《封建论》,宋代苏洵的《管仲论》、苏轼的《荀卿论》、苏辙的《三国论》等都是论体文中的精品;清代姚鼐的《古文辞类纂》和吴曾祺的《文体刍言》。

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记传》揭开了中国近代报刊的历史,也揭开了中国新闻评论的历史。王韬是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1874年1月5日主持创办了《循环日报》,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张以政论为主的报纸,他在主持《循环日报》笔政和从事报刊政论文的写作过程中首创了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文体。其特点为

1、及时论述时政

2、争论内容广泛

3、系统的中心思想。他的政论文体立论鲜明,内容充实,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富有感情和说服力,既继承了古代杰出政论家的优点,又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对当时文坛和以后维新派政论有很大影响。

政论体的进一步发展是维新变法时期梁启超的报刊理论,1896年8月9日,梁启超主持主编了《时务报》,并撰写论说。刊登的主要论说文章有《论报馆有益于国事》、《论中国积弱由于防弊》等,他改革和发展了王韬的报刊政论文体,突破了文言文写作,开创了通俗新颖自由的报刊政论新文体“时务文体”特点为:文体解放,文体自由,结构清晰,情感充沛。所谓“时务文体”实质上是论述现实中急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早期比较有影响力的无产阶级政论家,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李大钊,五四运动时期创办了《新青年》,后来创办《每周评论》,评述时事,发表政论。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高潮。名记者兼报刊评论家邵飘萍,在主持《京报》期间有“飘萍一支笔,抵过十万军”的美名,不畏强暴宣传真理,抨击邪恶。《大公报》于1902年6月17日创刊于天津,在华敛之的主持下形成“敢言”的风格。指责权贵,讥评地方,毛泽东曾在长沙《大公报》上刊登社论《对于赵女士自杀的批评》等,抗日战争时期的《解放日报》胡乔木显示了他写政论的功底,发表多篇社论文章。

以五四远动为分期比较前后报刊评论的变化:

1、报刊评论的舆论引导作用不断加强运用报刊评论的形式传播新思想、新文化、介绍十月革命、传播马克

思主义;

2、报刊评论的体裁样式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出现了专论、代论、来论、外论等各类评论形式,杂文、述评等逐渐成为常用的报刊评论文体;

3、报刊评论出现通俗化趋势,报刊评论开始使用白话文在语言和表述方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改革开放后我国新闻评论的发展,主要以广播和电视类的新闻评论节目为主,分两大类型主评型和评述结合型,主评型的代表节目有凤凰卫视的对话式新闻评论《《时事开讲》,我国第一档“个人化的新闻评论节目”、该节目采用了两人一问一答的交流方式,评论员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家常式新闻评论《锵锵三人行》,主持人和嘉宾都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主持人身兼发问和回答双重身份,主持人为此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沙龙式新闻评论《实话实说》指早期由崔永元主持的以多方观点交锋为主要表现形式的部分节目。沙龙式的新闻评论节目中,嘉宾是意见性信息的传播主体。述评结合型电视新闻评论节目中,代表性的节目为以《焦点访谈》为代表的调查式新闻评论节目和以《新闻会客厅》为代表的新闻当事人访谈式新闻评论节目。另外还有一些具备鲜明的主持人点评风格的述后点评型分为三大类:(1)资讯组合类,以《世界周刊》为典型代表,在这类节目中,除了主持人尖锐的点评外,节目新闻信息的特别组合为主持人的点评起到了铺垫作用;(2)民生新闻类,以《南京零距离》为典型代表,主持人通过“说新闻”,一语点醒梦中人;(3)读报类,以《第一时间·马斌读报》、为代表,主持人通过解

读后的总结来树立节目的舆论导向。还有新兴的网络新闻评论的产生,范围更广,话题更多,言论更加自由。

目前国内关于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历程的研究主要有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编写的《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研究》,书中论述了从中国报刊评论的发端与兴起到我国新时期新闻评论的革新与趋势,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新闻学博士,曾建雄写的著作《中国新闻评论发展史》,从古代报纸论起,用了大量的篇幅对中国新闻评论史实及重要的新闻评论作品进行评价,见解独到,富于启发性,有显著的“论”的价值。

中国新闻评论发展的规律,先是报刊评论的发展与丰富,评论题材的扩展,评论体裁的丰富,评论比重的增加,公众参与程度的提高,评论时效性的提高,形成了评论独特类型,评论手段的创新,评论影响的扩大,网络言论的出现。每一次创新和进步都对传统的新闻评论进行了抨击,功能上的延伸和内容上的补充。

专题二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篇6

★专题要点:

一、党的重要会议

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时间:1921年7月;

(2)地点:上海、后来转到浙江嘉兴南湖的游船上;

(3)内容: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4)意义: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利益,而且代表整个中华民族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中国革命的面貌从此焕然一新。

2、遵义会议——建党以来的第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会议,是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80周年)

(1)时间:1935年1月;

(2)内容:全力解决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3)意义: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70周年)(1)背景:抗日战争即将胜利;(2)时间:1945年4月;

(3)地点:延安;(4)主要议题: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5)内容: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最主要);

(6)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1)地点:北京;

(2)主要内容:彻底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会议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3)意义: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5、十三大:1987年召开,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6、十四大:1992年召开,提出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

7、十五大:1997年召开,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1935年遵义会议与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比较:

都具有转折点意义;都纠正了党的“左”倾错误;都确立了党的正确领导核心。

二、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探索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

(1)五四爱国运动的基本史实;五四精神

开始时间:1919年5月4日。导火线: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口号:“废除二十一条”“外争国权,内惩国贼”。

结果:北洋政府被迫罢免曹汝霖、章宗祥、陆宗舆三人的职务;中国代表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意义: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精神:彻底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民主和科学的伟大精神;站在时代前列,不畏强暴,敢于斗争,不怕牺牲的精神等。(2)建党和大革命时期

①中共一大,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②1926年至1927年,中共与国民党合作进行北伐,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③北伐战争中,以共产党员、共青团员为主的叶挺独立团屡立战功。

2、土地革命时期(1)1927年8月1日,周恩来等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2)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工农革命军发动秋收起义,起义失败后,毛泽东放弃进攻城市,转而向敌人力量薄的农村进军,建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开辟,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这一正确革命道路的开始。)

(3)1928年4月,井冈山会师,建立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4)1934年10月,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工农红军被迫进行长征。

长征途中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3、抗日战争时期

(1)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2)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国共两党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第二次国共合作),开始领导全民族抗战,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新四军。

(3)1940年8月,八路军在彭德怀的指挥下,进行百团大战。这是抗日战争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的战役。

(4)中共七大,为争取抗战胜利和实现中国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4、解放战争时期

(1)重庆谈判:蒋介石阴谋发动内战;中共努力争取和平;达成和平建国的“双十协定”。(2)1947年3月,彭德怀、贺龙率领西北人民解放军,粉碎了国民党对陕甘宁解放区的重点进攻。

(3)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4)1948年9月──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通过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部队。

(5)1949年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发动渡江作战,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垮台。

二、社会主义革命时期 1.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

(1)1949年9月召开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了充分的准备(2)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3)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至此祖国大陆获得统一。(4)1950年10月-1953年7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军民并肩作战,取得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

(5)1950年-1952年底,进行土地改革,废除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2、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1953年-1956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改变我国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2)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3)1953年-1956年,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三、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1.社会主义探索时期

(1)1958年,由于建设社会主义缺乏经验,党中央错误的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我国经济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

(2)在社会主义探索过程中,“铁人”王进喜、“两弹元勋”邓稼先、“党的好干部”焦裕禄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

(3)1966-1976年,由于毛泽东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的发动了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到巨大损失。2.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伟大的转折,从此,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期。

(2)对内改革:从1978年开始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从1985年开始,我国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改革。

(3)对外开放:1980年,设立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经济特区,逐步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补充:

一、中共所开辟的两条正确道路

(1)毛泽东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起点标志:1927年,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2)邓小平,建设道路: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两条道路的共同点(启示):立足国情、实事求是,把马列主义原理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走中国特色的革命、建设道路。

二、国共两党关系演变

1、第一次国共合作:开始的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的召开,标志着

革命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表现:黄埔军校的建立、北伐战争胜利进军;结果:基本打垮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2、第一次分裂:标志:四一二政变、七一五政变;表现:国民党大肆屠杀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围剿”红军;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创建军队等;结果:西安事变和平解决,标志着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第二次国共合作:根源:中日民族矛盾加深,民族危机严重;标志:1937年,国民党公布合作宣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表现:台儿庄大捷、百团大战等;结果: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浅析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历程 篇7

水墨动画有何神奇, 竟能让世人如此惊叹和瞩目?水墨动画片的神奇就在于他制作技术的珍奇和神秘, 因为它打破了动画电影有史以来固有的制作方法。以往动画片都是一张一张画在透明的赛璐珞片上, 又是一格一格地拍摄在电影胶片上的, 一部放映十分钟的短片, 就要画七、八千张连续动作的画面, 为了保证形象的统一, 使它稳定不抖, 所以几乎世界所有动画片的形象, 都是采取“单线平涂”, 以线条结够为主。而水墨恰恰相反, 它是运用墨和水分的渲染, 发挥墨色浓淡和虚实的效果来描绘对象。它的这种特色, 既没有明确的边缘线, 中间又不能平涂颜色。不难设想, 要在数以万计的赛璐珞画面上求得稳定的水墨效果, 是不可思议的。 (1) 那么, 如此神奇的水墨动画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水墨动画形成的历史背景

从1906年美国拍摄第一部胶片动画片《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 将此作为电影动画的起点, 已经有近百年的成长历史。二十世纪的中国动画事业在历史的长河中, 驶出了极不平静、不平凡的历程。作为一项新兴的综合艺术, 动画在中国特殊的环境中随时受到种种因素 (社会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 和各种相关艺术门类 (美术、电影、戏剧、文学等) 的影响, 在各种矛盾中辗转、迂回、甚至停滞, 尽管如此, 中国动画顽强地在一路颠簸中逐渐成长, 留下了自己独特的轨迹, 并形成了鲜明的风格。

从1922年到1950年, 由于中国动画刚刚起步, 没有明确的方向。在五十年代初, 上海制片厂所摄制的彩色动画片《乌鸦为什么是黑的》在1956年意大利第八届威尼斯国际儿童片展览中获奖时, 电影节某些评委竟误以为这部动画片是苏联的作品。虽然获得良好的社会声誉, 但也显露出新中国动画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同时也引起了我国动画工作者的思考, 学习和借鉴外国文化是没有错误的, 关键在于学什么?如何学?学习的目的是什么?通过对以上问题的深入讨论, 我国动画工作者逐渐明确了吸收国外的艺术, 主要是引进技术和经验, 并把握这门艺术的特性, 运用民族的方式表达本民族社会生活的广阔领域, 使适应于本民族的审美观点, 并在一九五六年提出了“走民族风格之路”的口号。

1948年到1959年, 中国动画在与前一时期几乎完全断裂、隔绝的社会文化背景下进行了第二次开创。1957年到1965年是中国动画的第一个发展期,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 这是我国动画片创作健康发展、精品迭出的时期, 并且在这时期, 其题材形式丰富多彩, 大体上确定了我国动画片题材形式的基本类型, 并且形成浓郁的民族气息。一批在世界动画领域博得崇高声誉的经典之作也产生于此时。在1959年前后, “技术革命新运动”在我国轰轰烈烈地展开, 上海美术制片厂全厂群众也提出了众多技术革新项目, 其中就包括“水墨动画”这一个创新项目。从1948年起, 经过十二年的摸索和经验积累, 新中国的动画在技术上走向成熟, 而在艺术风格上1957年便确立的“民族化道路”此时已值初步开花结果的时节。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这时拍摄了一部可以放10分钟的《水墨动画片段》, 包括《鱼虾》、《青蛙》、《小鸡》三个小片段, 当水墨画《水墨动画片断》拍摄成功, 宣告了一个全新的动画片种在中国的诞生。

选择水墨画作为动画新片种的试验形式也不是偶然的。首先写意水墨画是中国画中最具特色的画种, 它对笔情墨趣的追求, 对描写对象在“似与不似之间”的辩证理解, 以及墨分五彩的神奇效果, 使之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代表。其次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民族绘画形式受到重视和保护, 另一方面新中国改革成功, 使这门古老的艺术焕发了青春。中国画产生和传承的历史背景使它形成了一整套笔墨程式和固定的表现题材。

二、在不同的时期出现的水墨动画

随着“大跃进”的结束, 中央为了扭转“大跃进”和紧随而来的三年自然灾害给我国国民经济造成困难局势, 指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指引的道路, 中国文艺界也很快从大跃进的狂热转向沉静内敛, 注重基本功建设和探索艺术发展规律, 和文艺界一样, 电影界也进行了调整, 并取得了实际的效果。

对小片种的美术电影来说, 当时电影系统的主要眼光放在故事片上, 而如美术片这样的小片种还没有精力注意, 对于拍什么、拍多长都由我们自己做主, 在这时期创作出不少好片子。如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等作品。1961年的《小蝌蚪找妈妈》中的角色取自齐白石的中国画写意花鸟形象, 影片准确地保持了齐白石绘画的笔墨风格面貌, 曾有人戏言:“齐白石老人虽然死了, 可是, 他的画活了。”同时, 《小蝌蚪找妈妈》是一部寓教于乐的典范之作。 (2)

1963年《牧笛》一片中的主要形象牧童和老牛, 来自五十年代崭露头角的著名画家李可染先生的作品。李可染一生钟情于牧童和老牛的形象, 这与他少年时代经历有密切的关系。他喜爱牛的忠诚、勤劳、吃苦等, 甚至有一种“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今天, 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总结这部影片成功之处, 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在于它拥有多种欣赏层次, 即它满足了不同年龄观众的审美需要:孩子们喜欢影片中各种活动起来的小精灵, 成年人喜欢优美的水墨画, 其中既有自然科学知识的秘密, 又有生活中蕴藏的哲理, 家长还可以把这些道理讲解给孩子们, 且符合动画创意中贯彻的理念:每一部动画片的观众是整个的家庭。

随后, 在1964年“四清”运动中, 水墨动画片《牧笛》等作品被加上“阶级调和论”、“无差别境界”等罪名。强迫美术片不顾特点去反映当前现实生活的错误做法再次重演, 而且更加彻底地将所有优秀的神话、童话、民间故事等题材一概被排斥。而组织拍摄的许多所谓反映工农兵生活的美术片, 又因为质量太差或者实在难以表现而半途而废, 美术片的创作处于停滞状态。1966年5月, 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正式开始。水墨动画《牧笛》被称为“宣扬阶级斗争熄灭论”的典型予以批判。从1966年到1976年, 直到“文革”结束, 美术片的生产断了整整十年。文革结束后, 又出现了一部水墨动画片《鹿铃》。前面几段戏里的小女孩动态十分矫揉造作, 小鹿的动作又完全照抄《小鹿斑比》中斑比在冰上四脚撑开爬不起的样子, 毫无新意可言。

1984年到1989年是我国动画片在经济大潮的冲击下, 同时也是动画界放开眼界, 更新认识, 在艰难中求发展的时期。因为实行了经济体制改革成效明显, 家用电器尤其是电视机走进了千家万户, 电视机已成为普及之势。其次, 动画片生产单位本身也没有充足的思想准备和足够的能力进行大规模的系列动画片生产, 而水墨动画片通常由一个导演负责从分镜头、剧本到摄制完成的全部工作。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 一年只能弄出4—5集, 如此缓慢的生产速度, 不能满足电视节目的大量需求。再者, 八十年代以来, 在沿海一带由外方独资或中外合资的方式兴办起一些动画公司, 规模较大, 如深圳翡翠动画公司、太平洋动画公司等等。他们主要承接国外的一些动画片的制作加工, 毫无原创之意。这些公司以优厚的工资吸引了大量国内动画作者, 使本身严重缺员的中国动画业陷入了更加艰难境地。

在这样的情况下, 1988年出品的《山水情》, 却又是一部精品, 表达了人与自然融合的喜悦, 打破前三部水墨动画片传统逐格拍摄手法, 对准原副背景进行拍摄。在与逐格拍摄镜头相合成中, 充分发挥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影片充分显示出艺术家笔情墨意带来的层次感和节奏感。当年即在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和莫斯科电影节获奖。

同年, 《兰花花》也由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摄制完成。该片在题材和水墨动画的样式方面做了新的尝试, 其音乐、人物形象和背景很好地展现了西北的地域特色。也许由于题材过于古老的原因, 此片没有受到重视, 这也是水墨动画不能有效地发展的原因之一。长春电影制片厂一九九零年摄制的《雁阵》具有强烈的悲剧色彩和浓厚的抒情意味, 导演更加致力于纯正的笔墨的追求, 在画面中加强了笔墨效果, 并再次证明了水墨动画对于情感戏表达的得心应手。这是一部别具风格, 以漫画式人物为主的水墨漫画片, 有别于以往几部人物与山水并重的水墨动画片, 也是上世纪最后的优秀水墨动画片。

三、水墨动画的现状

在水墨动画片的发展时期, 《小蝌蚪找妈妈》到《雁阵》相隔二十几年的时间里, 中国动画片发生了太多的历史变迁, 过去的“不折不扣的‘中国造’”在不以盈利为根本目的, 而是追求某种艺术境界或表现艺术技巧为宗旨;重视片子的艺术性中所包容的教育意义或道德情操价值的前提下, 出现了一批如《牧笛》 (1963年) 、《山水情》 (1988年) 等优秀水墨动画片。在国际比赛中为国家捧回了六十多座奖杯, 那时的水墨动画真正地步入了辉煌的年代。然而九十年代以来, 没有再出现好的水墨动画片。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为什么字斟句酌、精益求精的动画短片没有了, “十年磨一戏”、气势如虹的动画片不拍了。而不厌其长的电视系列片成了中国动画业的主导产品, 因为它省时、省力、最见效益, 经济效益成为动画制作追逐的目标。在这样一种市场状况的带动下, 我国的动画创作出现了三个走向:一是模仿美国动画制作或成为美国动画的加工场, 以获得在国内放映权;二是模仿日本, 走动画廉价化道路, 在形象上追求所谓的“国际化”风格, 在制作上表现为“越来越不动的动画”;三是混合模仿。这类影片的特点之一是从人物形象和故事内容上看不出来其风格的归属。另一特点是长而又长, 以创记录为追求目标。如果说中国的动画创作过去曾拘泥于政治标准和教育功能的话, 今天则更多地受制于市场。在这样一种以市场和经济效益为导向的情况下制作过程繁琐又耗时间的水墨动画片地位更是岌岌可危了。

从教育质量与人才培养方方面来看, 中国动画整体水平出现滑坡, 除了动画制作方向转变带来的影响外, 创作队伍的整体艺术修养下降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而这可以部分地归咎为中国动画教育的落伍。创作队伍一部分来自动画制片厂的短训班或脱身于制作外国加工片的动画公司, 一部分来自艺术学院的动画专业, 而动画专业的课程设置上, 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重技术而轻视学生全面文化艺术修养的倾向, 这种倾向将使中国高等动画教育滑入“制作职业培训”的误区。从当前动画业的总体状况看, 我国最缺乏的不是普通动画制作人员, 跟国外比我们输的也不是技术;一些较具规模的国内动画公司拥有可以与美国和日本一比高低的设备和技术。我们缺乏的首先是具有较高文化底蕴、艺术修养和创造力的策划和编导人员。 (3)

结语

水墨动画片的出现是我国动画片在民族化道路进程中的又一次飞跃, 更是中国动画片为世界作出的一大贡献。但制作过程繁琐又耗时间的水墨动画片要想得到延续和发展, 除了在经济上加大投入外, 还必须从制作技术上加以发展和创新, 使之制作更为方便快捷, 这样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节奏。因为艺术和经济是互为因果的。一个好的艺术品, 应该产生较高的商业价值, 获得应有的回报。如果没有经济支持, 艺术就无法生存和发展。对于这一历史教训, 大家已有一致的共识, 从中国水墨动画发展历程中去感悟它的成功和历史教训。相信在二十一世纪, 中国一定能跻身世界动画大国的行列, 中国特色强烈的水墨动画也会有着广阔的前景, 让我们一起期待灿烂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张松林.《独树一帜的水墨动画》载《中国电影年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4.5.

[2]上海电影志[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 1993.3.

[3]张松林.《美术电影》载《当代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986.

[4]梁晓涛.国产动画事业发展中的几个问题.电视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4.

[5]尹岩.“中国学派”的发展.中国电影年鉴[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89.

[6]翟建农.红色往事[M]. (1966—1976年的中国电影) 北京:台海出版社, 2001.

[7]封敏.中国电影艺术史纲[M]. (1896—1986年) 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9.

[8]戴克强唐文腾.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程[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 1999.

中国科技发展历程 篇8

2013年11月18日,最新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排行榜榜单公布,中国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二号”以比第二名——美国的“泰坦”快近一倍的速度再度登上榜首。

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北京时间12月14日21时11分,嫦娥三号探测器在月球表面预选着陆区域成功着陆,标志我国已成为继前苏联、美国后世界上第三个实现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知识链接】

一、中国古代科技成就

1.先秦时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就已经种植水稻了。我国还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距今约五六千年的半坡原始居民就已经种植粟了。

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青铜器生产规模大、品种多、工艺精美。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商朝时,就有烧制原始青瓷的瓷窑。

春秋时期,我国留下了世界公认的关于哈雷彗星的最早记录,比欧洲早六百多年。历法已经形成自己固定的系统,基本上确立了十九年七闰的原则。

战国时期,人们已经发现磁石指示南北的特性,并制成“司南”,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扁鹊发明的四诊法成为中医的传统诊病法,他被奉为“脉学之宗”。

2.秦汉时期。

西汉早期已经出现了用麻做的纸,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欧洲在公元12世纪以后才使用纸。东汉宦官蔡伦于105年改进造纸术,制成植物纤维纸(“蔡侯纸”)。造纸术的发明与改进,是书写材料的一次伟大革命。

西汉关于太阳黑子的记录,被世界公认为是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

西汉的耕犁已经安装了便于翻土碎土的犁壁,提高了耕作效率,这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利用水力鼓风冶铁,提高了冶炼质量。水排的利用,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总结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数学成就,涉及现代初等数学中的算术、代数和几何的大部分内容,其中的某些内容在当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

东汉科学家张衡制造的能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震仪器。

东汉医学家华佗制成了用于全身麻醉的药剂“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

东汉末年,张仲景收集民间药方,并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他医术高明、医德高尚,后世尊称他为“医圣”。

3.魏晋南北朝时期。

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作《水经注》,这是一部历史、地理、文学价值都很高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南朝数学家祖冲之利用并发展前人创造的“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后的第7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北朝贾思勰写的《齐民要术》,系统地总结了6世纪以前黄河中下游地区农牧业生产经验、食品加工与贮藏、野生植物的利用等内容,是中国现存最早最完整的农书。

4.隋唐时期。

隋朝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的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桥。

隋朝时,建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的大运河。该运河全长四五千里,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大运河。

唐朝印制的《金刚经》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唐朝中期的书籍里,已有了制成火药的配方。唐朝末年,火药开始用于军事。火药的发明引起武器的革命。13世纪中期,火药和火药武器传人阿拉伯,后来又经阿拉伯传入欧洲。

5.宋元时期。

北宋时,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北宋时,毕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为世界文明作出了重要贡献。欧洲出现活字印刷比我国晚了四个多世纪。活字印刷术发明后,向东传人朝鲜、日本,向西传入埃及和欧洲(改变了当时欧洲只有僧侣才能读书受教育的状况)。

北宋时,我国劳动人民制成了指南针并将其广泛用于航海事业。13世纪,指南针传人阿拉伯和欧洲各国。指南针用于航海,对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它也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提供了重要条件。

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等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

北宋时科学家沈括所著《梦溪笔谈》一书,总结了我国古代主要是北宋时期的许多科技成就,在我国和世界科技史上有重要地位。他创制的“十二气历”,与农业气象紧密结合,是当时先进的历法。

南宋时造船业发达,居世界首位。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主持编定了《授时历》,一年的周期与现行公历基本相同,但问世比现行公历早300年。

6.明清时期。

从1405年到1433年,郑和率领船队先后七次航海,最远到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明朝医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日》,记载药物一千八百多种,方剂一万多个,全而总结了16世纪以前的中国医药学,被誉为“东方医药巨典”。

明朝末年,科学家宋应星的《天工开物》对明代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技术进行了总结,外国学者称它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科学家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不仅记载了我国古代有关农业生产的理论和科学方法,还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技术和工具。

二、中国近代科技成就

1.师夷长技。

鸦片战争前后,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掀起“向两方学习”的新思潮,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迈出了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为维护清王朝的统治,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口号,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endprint

2.不辱使命。

1905年,詹天佑被任命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他率领工程队克服重重困难,于1909年将京张铁路全线贯通。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施工的第一条铁路干线。

20世纪20年代,我国著名化学家侯德榜,经过刻苦钻研终于制出纯碱。他还撰写《制碱》一书,将制碱的奥秘公之于众,打破碱业的垄断。他探索出制碱的新工艺,比欧洲的制碱方法降低成本40%。为表彰他的贡献,这种制碱法被命名为“侯氏制碱法”。

1937年,茅以升在克服种种困难后,终于主持建成了当时中国最大的公路铁路两用桥,为国人争了一口气。

二、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1.奋力追赶。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第一次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加强了我国的国防力量,也打破了帝国主义的核垄断,对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义。

1964年6月,我国设计的中近程地地导弹研制成功。1966年10月,装有核弹头的中近程地地导弹试爆成功,我国有了可用于实战的导弹。

1970年,我国用长征运载火箭,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日本之后,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伟大的事业产生伟大的精神,我们把“两弹一星”事业奋斗历程中形成的“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作、勇于攀登”的精神,称之为“两弹一星”精神。

1973年,我国水稻专家袁隆平首次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东方魔稻”),他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2.日新月异。

1986年,我国制定了“863计划”。随后,《863计划纲要》选择生物技术、航天技术、信息技术、激光技术、自动化技术、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七个领域作为我国发展高技术的重点,1996年又将海洋高技术列为计划的第八个领域。

1994年三峡水利工程动工兴建,2003年开始蓄水发电,2009年全部完工。三峡工程是当今世界第一大水利工程,也是中国有史以来建设的最大型的工程项目。

1999年,中国作为唯一的发展中国家加入了人类基因组计划,并如期完成了所承担的任务。该计划对揭开生命奥秘、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提高健康素质具有重大的意义。

1999年,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在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中国第三次载人飞行,突破和掌握了出舱活动相关技术。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有能力把航天员送上太空并进行太空漫步的国家。

2007年10月24日,我国首颗绕月人造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

2012年6月16日,神舟九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是神舟飞船的第四次载人飞行。2012年6月27日,中国载人深潜器“蛟龙”号7000米级海试最大下潜深度达7062米,创中国载人深潜新记录。

2012年9月,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号交付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结束了中国有海无防的历史。

【练习巩固】

1.现代火箭推进的基本原理源于中国古代的火箭发明,中国的这项技术产生于 ( )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2.鲁迅曾经说过:“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古代却用它看风水。”这说明的实质问题是 ( )

A.中国迷信思想盛行

B.外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C.中国自然经济发展不需要科技

D.社会环境决定了科技能否发挥作用

3.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这句话反映出 ( )

A.中国古代文明孕育了西方近代文明

B.西方资产阶级将利用这些发明进行侵略扩张

C.在一定的条件下,科技发明对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D.三项发明蕴含着资本主义发展的因素

4.“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这句话是指我国一位农业科学家,他被誉为用“一粒种子改变世界”。他应该是 ( )

A.钱学森 B.李四光 C.邓稼先 D.袁隆平

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据1949年10月调查,全国科技人员不足50000人,其中专门从事科研工作的还不到500人。全国专门的科研机构只有30多个。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只有22个研究单位,200多名研究人员。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以来部分重大科学技术成就。

材料三 空中客车中国公司2012年4月13日发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全方位参与全球最畅销单通道飞机空客A320系列飞机制造。全球每2.5秒钟就有一架A320系列飞机在世界各地起降,其中“中国制造”无处不在。

材料四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60000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

(2)材料二、三又说明了什么问题?

(3)根据所学知识综合归纳材料四所述情况出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可得出什么认识?

参考答案:

1.B 2.D 3.C 4.D

上一篇:可爱乌龟作文400字下一篇:民间应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