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发展历程

2024-06-12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精选8篇)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 篇1

中国近代文学在急风暴雨中步履艰难而又急促地走完了它的全程,在中国文学的近

代化方面迈出了第一步。中国近代文学既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和终结,又是现代文学

的胚胎和先声,并开启了中国新文学现代化的方向和道路。中国近代文学是历史转型期

的文学,又处于中西文化交流和撞击的大潮之中,因此它具有许多不同于古代文学的新

内蕴、新形式和新特点,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和研究价值。一个世纪以来中国近代文学研

究,倘与中国古代、现代文学研究相比,其广度和深度都有一定的差距。但,许多专家

学者在这块处女地上付出的劳动和作出的贡献仍值得我们珍视。今天适逢世纪之交,回

顾一下本世纪来近代文学研究的`学术历程,不论是从总结中国文学研究学术史的角度,

还是对推动21世纪的近代文学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近代文学的终点是“五四”运动,然而早在“五四”前,就已有人着手近代文学的

研究工作,如寅半生(钟骏文)的《小说闲评》(1906)、俞明震《觚庵漫笔》(1907

―1908)、刘师培的《论近世文学之变迁》(1907)、李详的《论桐城派》(1909),

以上这些笔记和评论文字多是对某一作品和某一文派即兴式的评论,也有关于作家真实

姓名的考索和身世的介绍,总的说还比较零碎、肤浅,缺乏系统性、逻辑性和科学性,

更谈不到对近代文学整体的探讨和发展规律的揭示。但在“五四”前的笔记和文章中也

有个别有价值的见解,如《谭瀛室随笔》指出《官场现形记》的结构“仿《儒林外史》

,每一人演述完峻,即递入他人,全书以此蝉联而下,盖章回小说之变体也”(注:转

引自蒋瑞藻编:《小说考证》下册,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第415页。)。 再如黄人

的《小说小话》评《三侠五义》云:“豪情壮采,可集剑侠传之大成,排《水浒记(传

)》之壁垒”;“而摹写人情冷暖,世途险恶,亦曲尽其妙,不独为侠义添颊毫也”(

注:《晚清文学丛钞・小说戏曲研究卷》,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375―376页。)。像

如上这类中肯的、有见地的评论在当时并不多见。对近代文学较系统的研究工作是“五

四”之后开始的。我把“五四”至本世纪末的近代文学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阶段:(一)

开始期(1919―1949);(二)重建期(1950―1978);(三)繁盛期(1979―1999)

从19的“五四”运动至1949年是中国近代文学研究的开创期。

“五四”运动后学术界虽有“近代文学”这一概念,但于近代文学的时限却是模糊

不清。19,沈雁冰(茅盾)著有《近代文学体系的研究》(注:《近代文学体系的

研究》约13000字, 与刘贞晦的《中国文学变迁史》合为一册,名为《中国文学变迁史

》。1921年12月出版,大约此书是最早提出“近代文学”这一概念的。但该书不是专讲

中国文学的,这里只是借用“近代文学”这一概念。),于是“近代文学”这一概念,

逐渐为学术界使用。后则有陈衍的《近代诗钞》(1923)、严伟等人的《近代诗选》、

钱仲联的《近代诗评》(1926)、金兆梓的《近代文学之鸟瞰》(1933)、钱歌川的《

近代文学之特征》(1934)等。但以上论著中的“近代文学”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近

代文学,究竟是指什么时期的文学?它的时限范围是什么?各家有各家的说法,并未形

成共识。1929年,陈子展著《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上海中华书局),他在书中说:

“所谓近代究竟从何时说起?我想来想去,才决定……断自‘戊戌维新运动’时候(一

八九八)说起”;陈独秀曾主张“元明剧本,明清小说,乃近代文学之粲然可观者”(

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新青年》2卷6号(192月),第2页。);郑振铎

则谓“近代文学开始于明世宗嘉靖元年(公元一五二二年),而终止于五四运动之前(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 篇2

中国古代文人游历名山大川, 有感而发, 或写景状物, 或托物言志, 或记事说理, 以游记的形式记述整个游历过程, 抒发内心思想情感, 表达作者审美情趣。如此丰富的游记文学, 为现世旅游者欣赏自然景观与人文风俗, 提供了独特的审美视角。现正值文化旅游兴起之时, 各地亦在充分挖掘本地文化特色, 凡古代游记记述之地, 皆已借此提高知名度, 大打文化牌, 深受游客喜爱。游记是以散文形式记叙、抒写作者亲身旅行游览见闻感受的独立成篇的文献, 取材范围极广, 可以记录一地的风土人情及有趣的见闻, 可以描写名山大川的秀丽与瑰奇, 可以反映一人一家的日常生活状况, 也可以记录一家一国的重大事件。游记文笔生动, 记述翔实, 给人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审美感受, 并借此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 表达作者的审美情趣。它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

游记可以分为很多类别, 主要有写景型游记、抒情型游记、记叙型游记、说理型游记等。写景型游记以描绘景物、景观为主, 并抒发作者思想感情, 如东晋袁嵩的《宜都记》、僧人惠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袁枚的《游桂林诸山记》、《游黄山记》等;抒情型游记以抒发感情为主, 并写景或叙事, 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记叙型游记以记录作者游览行程为主, 如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说理型游记通过游记来说明道理, 或是人生哲理, 或是生活哲理, 寓意深刻丰富, 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等。无论何种游记, 都是通过对游览过程中自然风光、民俗风情、人文景观等进行描写, 来达到记事、抒情的目的。

二、中国古代游记的发展过程

1. 先秦至两汉时期。

先秦至两汉时期是游记文学的萌芽和产生期。先秦时期包括秦朝时期, 以审美观赏为目的的旅游活动还未产生, 人们出行或周游, 都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政治目的或社会目的, 未带有旅游的性质, 所以游记并未产生。如周穆王长达两年之久的周游, 目的是为了显示国威, 安抚部属;孔子周游列国, 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巡视天下, 是为了征服天下, 统一帝国。到了汉代, 随着国力强盛和社会经济的繁荣, 人们的出游活动有所增加, 开始对山水和宫殿建筑有了新认识, 并展现在当时的五言诗、赋等文学形式中。如西汉枚乘《七发》中关于潮水的描写:“其始起也, 洪淋淋焉, 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 浩浩皑皑, 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 扰扰庸如三军之腾装”[1], 就写得比较生动且气势磅礴。虽然创作的主要目的依然是夸耀帝国的强大, 但开始具备游记文学的一些倾向。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 虽然主旨是渲染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的氛围, 但开始自觉地关注登临泰山的情景。虽然它们还不具备游记的特点, 但可以被视作最早的游记文字。可见在两汉之前真正的游记虽未出现, 但已处在积累和萌芽之中。

2. 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游记文学的正式形成和产生期。魏晋南北朝时期因社会动荡不安, 文人士大夫逃避官场, 寄情于山水田园, 在大自然中追求乐趣成为一种风气。这种追求使得他们的社会审美心理得到一定程度的觉醒, 自然山水景物开始走入他们内心的世界, 与水为伴、与山为邻, 成为他们生活的一种常态。随着旅游意识的加强, 在某程度上就促进了相对完整独立的骈体游记、散文游记也应运而生。如东晋袁嵩的《宜都记》写三峡的奇峰秀出、江水如带的美景, 形象生动。此外,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游斜川序》以及南北朝时期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与顾章书》、萧纲的《与萧临川书》、《行与山铭》以及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等作品, 从内容上看, 都已完全具备了游记文学的审美特点。尤其是郦道元的《水经注》, 包含的地理内容广泛, 主要包括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山川胜景、历史沿革、风俗习惯、人物掌故、神话故事等, 并进行了系统综合性的记述。侯仁之教授在《水经注选释·前言》中概括道:“他赋予地理描写以时间的深度, 又给予许多历史事件以具体的空间的真实感。”[2]以及杨衒之的《洛阳伽兰记》, 其中许多篇目历来被人们推崇为旅游游记散文的佳品。

3. 隋唐宋元时期。

隋唐宋元时期是游记文学的发展成熟期。到了隋唐时期, 国力强盛、社会安定, 文化高度繁荣, 使得人们的旅游审美观赏意识更加成熟, 更看重旅游者在游览观赏中的主体审美作用。伴随着山水诗、山水画的盛行, 旅游游记文学也走向成熟, 并且蔚为大观。在这一时期游记的内容更加丰富, 不仅重视旅游主体的身心愉悦, 而且还积极探索旅游的价值观, 注重景物的文化内涵;游记的体裁也在骈体小品短札的基础上产生了铭文、诗序、书信等形式。唐宋游记注重景趣、情趣、理趣, 重理念、重寄托。唐代元结、韩愈、白居易、柳宗元等人都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游记作品。如元结的《右溪记》, 将写景、抒情、议论结合在一起, 他这种以景寄情的游记对唐代以后的游记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清末吴汝纶高度评价他说:“次山 (元结) 放姿山水, 实开于厚 (柳宗元) 先声, 文字幽妙芳洁, 亦能自成境趣。”[3]大散文家柳宗元, 是唐代游记集大成者, 他的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 富有诗情画意, 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 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 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如他在谪居永州期间创作的组记《永州八记》, 是古代游记散文中的一块丰碑, 标志着古代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另外, 韩愈的《燕喜亭记》以及白居易的《三游洞序》等作品, 都是传诵至今的游记佳作。宋代的游记文学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其主要特点:一是游记作者和优秀游记作品数量增多, 如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周密等都有很多佳篇传世, 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的《石钟山记》等。二是体裁形式更加多样化, 出现了诸如题记体、随笔小品、散文赋体、书信体、纪事体、考辨体等多种体裁。如陆游的《入蜀记》则是日记体游记的开山之作。元代游记散文从总体上看远不及唐、宋, 但在题材和内容上也有一些新的开拓, 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

4. 明清时期。

明清时期是游记文学的繁荣期。明清两代是古代游记文学创作的黄金时代, 是游记文学昌盛时期。这一时期, 人才辈出、风格多样、流派各异, 为游记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奇峰异彩。明清游记注重绘画美、风格美、意境美、重自然、重感性。

明代突出的游记奇峰有两座, 一座是以公安、竟陵派为代表的山水游记和小品;另一座是徐弘祖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公安、竟陵派一大批作家在“独抒性灵”的文学旗帜下, 突破传统的束缚、追求本真、张扬个性, 刻意在作品中表现个人的山水审美情趣和文化诉求。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人物是“公安派”的“三袁”, 即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尤其是袁宏道, 其文笔清新鲜丽、洋溢野逸之趣, 颇有造诣。代表作有《满井游记》、《游苏门山百泉记》、《虎丘记》等。《徐霞客游记》是徐弘祖历经数十年, 游遍大半个中国而写下的数十万言的日记体巨著。整部著作被清代钱谦益评价为“世间真文字, 大文字, 奇文字”和“古今游记第一”[4]。

清代是古代游记继续兴盛的时期, 具体表现为著者迭起, 佳作层出, 体裁皆备, 风格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以袁枚为代表的性灵派和以姚鼐为代表的桐城派。袁枚善诗工文, 一生喜爱山水, 文学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的游记散文《游桂林诸山记》、《峡江寺飞泉亭记》、《游黄山记》等都是写自己的旅游感受, 兴致所到, 尽情描写, 直抒性情, 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姚鼐的代表作《登泰山记》, 记游叙事, 语句不多而线条清晰;考证述古, 文笔平实而恰到好处;描景绘形, 简洁准确而生动传神, 是古代游记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三、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审美特征

1. 景趣。

我国有着数不胜数的、瑰丽的自然风光, 赞其秀美、叹其奇美、惊其壮美, 自然激发了古代文人墨客泼墨热情, 由此也留下大量摹山绘水的作品。如袁宏道在《满井游记》中描述了这样的景色:“高柳夹堤, 土膏微润, 一望空阔, 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 波色乍明, 鳞浪层层, 清澈见底, 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 娟然如拭, 鲜妍明媚, 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 柔梢披风, 麦田浅鬣寸许。”[5]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和简练单纯的笔法勾画出了满井景色的动感和灵气。寥寥数笔, 给人以清新脱俗之感, 并勾画出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画面。

2. 情趣。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好的游记都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 如《文心雕龙》提到的“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谢灵运的“情用赏为美”、辛弃疾的“我见青山多妩媚, 料青山见我应如是”等语句都说明了情与景的交融的重要性。大自然的山水所以吸引人, 是因为寄以欣赏的情致, 所以才显得美, 所以景是游记文学的载体, 抒情是游记文学的灵魂。苏轼的《前赤壁赋》是写景抒情的经典之作。作者先是极力抒写景色之美“清风徐来, 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 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 水光接天”, 转而由乐景转为忧心:“于是饮酒乐甚, 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 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 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 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 如怨如慕, 如泣如诉;余音袅袅, 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6]作者通过幽凄哀婉的箫声表达自己邈远的情思, 进而从第三段始, 作者又开始追古思今, 由曹操、周瑜等英雄人物想到自己, 叹人生际遇。总之, 在短短文字中, 作者将自己的思想逐层展开, 一写夜游之乐, 二写乐极悲来, 三写因悲生悟。情感波折, 层层深入。文笔跌宕变化, 熔写景、抒情、议论于一炉。

3. 理趣。

抒怀写意、议论说理, 是中国古代游记文学的重要特征。作者在记叙游览经历过程中, 往往将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利用游记借景抒情言志、寄托感慨, 写景与写心交融。在美丽的游记文学作品中, 作者既可以借景表达自己内心的幽怨, 也可以借景抒发自己的傲世豪情, 纯洁人格。用心去品味自然, 然后再让自然来荡涤心灵, 使得自然界的山水之美与作者的人格之美有机地融合起来。如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 作者首先介绍了山名的由来以及进山游览经过, 从前洞游者多, 后洞游者少, 从而得出“非有志者不能至”, 并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慎取”, 托物言志, 蕴含丰富的人生哲学。另外, 苏轼的《石钟山记》、《武昌九曲亭记》等也是寓理于景的佳作。另外, 中国古代游记注重语言美也是一大特色。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的语句, 堪称经典。“三五之夜, 明月半墙, 桂影斑驳, 风影移动, 姗姗可爱。”[7]寥寥数语, 给人一种一言一语总关情的感觉。古代游记语言风格多样, 有的华丽, 有的朴实, 语言晓畅明朗, 用韵错落有致。

参考文献

[1]涂元恒.汉赋名家选集[M].汉湘文化事业公司, 2001.

[2]侯仁之.步芳集[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62.

[3]吴汝纶全集[M].黄山书社, 2002.

[4]钱谦益.牧斋初学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9.

[5]赵伯陶.袁宏道集[M].凤凰出版社, 2009.

[6]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 1986.

中国商会发展历程 篇3

晚清以来,由于情势变迁,使得商人的地位大为改观,商人组织的性质亦相应有所变化。传统的商人组织,如行会和善堂等形式的早期商人组织根据实际状况比较自然地开始转化为近代意义上的商会。

1899 年,出现了第一个有关商会的民间拟定章程《拟中国建立商业会章程》 。

1902 年,上海通商银行的总董严信厚组织成立了上海商业会议公所,这是近代商会的雏形。

1903 年,清政府设立了商部,作为统辖农工商实业的最高管理机构。

1904 年,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谕令颁布了《察定商会简明章程 》 、《商会章程附则六条》。此项法律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

1905 年1 月13 日,天津商会正式成立。

1908 年,全国已有58 个总商会(其中9 个建于海外)和223 个分会。

1912 年商会总数猛增至794 个,1915 年更激增到1262个。

1915 年,参议院代行立法院职权,于第二期常会议定《商会法》,并于12 月予以公布。次年2 月,又颁布了《修正商会法施行细则》。

1927 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重新修订了《商会法》和《商会法实施细则》。

1929 年,工商部拟定《商会法》草案, 同年8 月15 日公布施行。

新中国成立后,商会迎来了创始阶段(1988 年-1993 年)。原外经贸部按照国务院1988 年2 月《关于加快和深化对外贸易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规定》的文件精神建立了各进出口商会。由于各方面认识不足,商会开展业务举步维艰。

初级成长阶段(1994 年-2001 年)。1994 年我国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第35 条指出:对外贸易经营者可以依法成立和参加进出口商会,并规定了商会的职责任务。

1994 年7 月国务院《关于改革进出口商会工作的批复》中进一步明确规范了商会的社会法人资格地位和11 项职责任务、经费来源等相关事宜。商会在开拓中进行自身建设。

中国电信发展历程 篇4

1980年之前,我国电信业的基本体制是政府部门(原邮电部直接垄断经营公用电信业。但由于国家对电话资费实施严格管制,电信业基本不赢利甚至亏损,电信基础设施及服务短缺成为经济增长的瓶颈之一。政府开始实施电信管理体制改革并放松价格管制,采取对邮电业实行中央和地方双重领导、允许邮电部门征收电话初装费等措施。

优惠政策带来电信业的迅速发展。1979年至1995年,全国邮电通信固定资产投资达2700亿元,其中约1/3来自电话初装费。1993年全国电话主线数迅速达到1733万线。

在此过程中,电信业政企合一体制下的行政性垄断矛盾日益突出,公众对电信服务高价低质很不满意。

1994年——1998年:管制初期

1994年,中国联通公司成立。邮电部独家垄断国内电信市场的局面开始改变。双垄断寡头的竞争使基本电信服务市场效率得到改进,在联通公司进入的移动通信市场,邮电部门大幅降低了入网费和资费。

但电信市场的有效竞争并没有形成。联通公司的资产只有中国电信的1/260,1998年其营业额业仅为中国电信的1/112。

1999年至今:机构改革和产业重组

1998年3月,政府机构改革,在原电子部和邮电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随后电信业实现了政企分开。

1999年2月,信息产业部决定对中国电信拆分重组,将中国电信的寻呼、卫星和移动业务剥离出去。原中国电信拆分成新中国电信、中国移动和中国卫星通信公司等3个公司,寻呼业务并入联通公司。

此外,为强化竞争,政府又给网通公司、吉通公司和铁通公司颁发了电信运营许可证。现在国内电信市场共有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网通、吉通、铁通和中国卫星通信等7家电信运营商,初步形成电信市场分层竞争格局。但由于分层市场上垄断力量依然较强,新运营商进入时间较短,电信业的有效竞争局面仍未形成。

电信领域改革开放大事记 1978年12月~2002年5月

1978年12月,邓小平同志对通信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此后又多次就邮电通信发展问题作出指示。他在1984年2月指出,先要把交通、通信搞起来,这是经济发展的起点。

1979年6月,国务院制定电话初装费政策。

1982年2月,“三个倒一九”政策陆续出台。国务院决定,邮电部门所得税上交10%,非贸易外汇收入上交10%,此后又在1986年同意预算内拨改贷偿还10%本息。1995年,这一政策完全取消。

1984年10月、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和中央书记处分别对邮电发展作出“六条指示”。进一步明确了邮电通信在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出了优先发展通信的方针、政策和措施,对调动邮电部门和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快建设国家通信网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1984年11月,国务院领导提出邮电通信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进步,三靠各方面的支持。

1986年4月,国家对通信技术设备进口实行减免关税政策。这些政策于1996年停止执行。1987年11月,我国第一个TACS制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在广东建成并投入使用。

1988年6月,国务院领导提出通信发展要坚持“统筹规划、条块结合、分层负责、联合建

设”的十六字方针。

1988年11月,国务院确定邮电体制改革“三步走”的方向。第一步,对邮电物资等管理机构完全实现政企分开;第二步,逐步实现邮政、电信专业分别核算,转移职能;第三步,条件成熟时,从上至下实现邮政、电信分营和政企分开。

1991年12月,我国自主开发的04机研制成功。

1993年8月,国家放开经营部分电信业务。向社会放开经营无线寻呼、800兆赫集群电话、450兆赫无线移动通信、国内VSAT通信、电话信息服务、计算机信息服务、电子信箱、电子数据交换、可视图文等业务。

1993年9月,我国公用分组交换网(CHINAPAC正式开通业务。1993年12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中国联合通信有限公司。1994年1月,邮电部提出“发展、改革、服务”工作主题。1994年2月,邮电部门开始实行人员“零增长”政策。

1994年3月,国务院进一步改革邮电管理体制。国务院批准的邮电部“三定”方案要求:邮电部要进一步实行政企职责分开,将邮政总局、电信总局分别改为单独核算的企业局,统一经营全国公用邮政、电信通信网和邮电基本业务,并承担普遍服务的义务。邮电系统继续实行邮电部和省区市双重领导、以邮电部为主的管理体制。

1994年4月,江泽民总书记视察电信部门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指出:“改革开放十几年来,我国邮电通信事业有了很大发展,通信技术水平有了很大提高,通信设备真是‘鸟枪换炮’了。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邮电通信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这些成绩,党中央、国务院是满意的。”

1994年5月,全国邮电部门开展“树邮电新风,创优质服务”活动。1994年10月,邮电部决策发展GSM移动电话。

1995年4月,电信总局以“中国邮电电信总局”的名义进行企业法人登记。其原有的政府职能转移至邮电部内其它司局,逐步实现了政企职责分开。

1995年8月,邮电部与人民银行联合建设中国金融数据网。此后,电信部门陆续与海关、税务、经贸等部门及新华社合作建设计算机应用系统。

1995年9月,中央提出加快国民经济信息化进程的战略任务。为加强对信息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国务院成立了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

1997年1月,邮电部作出在全国实施邮电分营的决策,并决定在试点基础上,1998年在全国推行邮电分营。此后,新组建的信息产业部决定由电信企业分4年负担邮政亏损补贴资金180亿元以及建设资金补贴40亿元。

1997年8月,电信领域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相结合的做法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充分肯定。国务院领导同志对邮电部、国家计委《关于程控交换机在我国公用通信网上使用情况的报告》作出重要批示。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李鹏同志强调指出,改革开放以来,程控交换机有了飞速发展,把我国信息通信事业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是有目共睹的,程控交换机的发展说明了改革开放的成功。朱镕基、李岚清等领导同志也作出重要批示。1997年底,国内生产的程控交换机在公用网新增容量中的比重超过90%。

1997年10月,中国电信(香港公司在香港、纽约成功上市,发行股票,筹集资金42亿美元。

1997年12月,我国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二位。

1998年3月,国务院决定在原邮电部、电子部的基础上组建信息产业部,作为主管全国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通信业和软件业,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信息化的国务院组成部门。1998年7月,“政府上网工程”开始启动。

1998年8月,兰西拉光缆干线建成开通。江泽民总书记为工程纪念雕塑题词。1998年12月,信息产业部和国家计委召开邮政电信资费调整听证会。1998年12月,全国“八纵八横”格状形光缆骨干网提前两年建成。

1998年12月,信息产业部陆续发布一系列电信行业监管行政规章和文件。到2002年3月,共发布有关电信管理的部长令17件。

1999年2月,国务院通过中国电信重组方案。同年12月和2000年1月、6月,分别批复组建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同时,国务院对联通公司也进行了重组。

1999年3月,国家对邮政电信资费进行调整。同年10月,再次对电信资费进行调整。1999年4月,中国网络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4月,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成立。

2000年5月,我国提出的TD-SCDMA被国际电联确认为第三代移动通信TDD方式的标准之一。

2000年6月,中国联通在纽约、香港成功上市,筹集资金56.5亿美元。2000年9月,国务院颁布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条例》。

2000年9月,国务院批转信息产业部关于地方电信管理机构组建方案。到12月底,全国31个省区市通信管理局全部组建完毕。

2000年10月,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就信息化建设作出重大决策。全会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全会强调,要加强现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发展和完善国家宽带传输网络,加快用户接入网建设,扩大利用互联网,促进电信、电视、计算机三网融合。

2000年12月,我国首家中外合资电信运营企业———上海信天通信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12月,铁道通信信息有限责任公司成立。

2001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再次对电信资费进行结构性调整。2001年6月,我国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跃居世界第一位。

2001年7月,国家取消电话初装费、邮电附加费等政府性基金。2001年8月,中央决定重新组建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2001年9月,全国电话用户总数超过3亿户。

2001年11月,国务院批准新一轮电信体制改革方案。按现有资源组建为新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和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并对加强电信行业监管提出了明确要求。

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颁布实施。2001年12月,中国卫星通信集团公司挂牌成立。

2001年12月,移动通信模拟系统关闭,移动通信网全部实现数字化。2001年12月,我国电信企业人均维护电话主线数达到576线,居世界先进水平。

2002年1月,中国联通公司CDMA网络开通。

2002年5月,新组建的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中国网络通信集团公司正式揭牌成立。

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历程 篇5

来源:发布日期:2010-11-251、从五四运动到“南湖会议”(党的创立时期 1919.5.——1921.7)

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和“救亡图存”斗争的屡遭失败,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社会基础;中国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和政治上的觉醒,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传来了马克思主义,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思想基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奠定了中国共产党产生的干部基础。在各种条件具备后,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就成为了历史的必然。1921年7月至7月30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出席会议代表12人,当时,全国的中共党员只有53人。7月30日,在上海召开第六次会议,因法租界巡捕房搜查而被迫中断后,第二天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一只游船上举行,并于当天闭幕。大会讨论了政治形势、党的基本任务、党的组织原则和组织机构等问题,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纲领》和《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决议》。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从此,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7月1日作为中国共产党的诞辰纪念日,是毛泽东于1938年首先提出来的,当时,在延安的“一大”出席者只有毛泽东、董必武两人,他们记得“一大”是1921年7月召开的,但记不清确切的日期,又无档案资料可查,于是就把7月的第一天,作为象征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纪念日。

2、从第一次国共合作到“七.一五分共”(国民革命时期 1921.7.——1927.7)

1924年的第一次国共合作巩固了广东革命根据地,推动了北伐战争的顺利进军,但由于幼年的中国共产党对国民党右派的妥协退让,放弃了对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的领导权,致使国民党右派势力得逞,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事变”,汪精卫在武汉发动“七一五事变”,相继背叛革命,国民革命失败。

3、从挺进井冈山到“七七事变”(土地革命时期 1927.7.——1937.7)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两次生死攸关的大转折:第一次是从国民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兴起,中国共产党在失败中总结教训,成功的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道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第二次是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到遵义会议的召开,停止了“左倾”路线在党内的统治,重新确定了毛泽东同志在党的领导地位,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

4、第二次国共合作到抗日胜利(抗日战争时期 1937.7.——1945.8)

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了“芦沟桥事变”,点燃了全面侵华的战火。在全国人民抗日热情地推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努力下,以第二次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并历经八年艰苦抗战,打败了强大的日本侵略者,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5、从重庆谈判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放战争时期 1945.8.——1949.10)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不顾全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及各民主党派的反对,在美国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共产党在全国人民和各民族党派的支持下,最终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建立了新中国,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

6、争取国民经济恢复到“三大改造”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49.10.——1956.12)

1949年到1952年,面对满目倡痍、白废待兴、矛盾重重的困难局面,中国共产党遵循“不要四面出击”的方针,成功地用三年时间实现了国民经济的根本好转。从1952年开始,又展开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7、从“大跃进”到“八字方针”制定(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时期 1957.——1965)

从1957年开始,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也出现了阶级斗争扩大化和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

8、从批“海瑞罢官”到粉碎“四人帮”(文化大革命时期 1966.——1976.3)

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路线指导下,加之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的破坏,出现了“文化大革命”这样历时十年的全局性内乱,使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和损失。

9、从“两年徘徊”到十一届六中全会(拨乱反正时期 1976.——1981)

1976年粉碎“四人帮”后,由于党的主要领导人坚持“两个凡是”的错误思想,使社会主义建设处于徘徊不前的局面,1978年党的第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思想路线,并开始了全面的拨乱反正工作,到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决议》的制定并通过,标志着拨乱反正工作的胜利完成,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实现了第三次转折。

10、从党的十二大到党的十七大(改革开放新时期1982.——)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七大,中国共产党成功实现了两代领导班子的顺利交接,在对毛泽东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创立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改革开放的丰硕成果:

1982年9月12大:提出党在新时期的总任务:团结全国过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逐步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1987年10月13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路线。

1992年10月14大: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999年15大:明确跨世纪发展的奋斗目标和任务:第一个1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使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宽裕,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经过10年的努力,到建党100周年时,使国民经济更加发展,各项制度更加完善;到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2002年11月16大:提出三大任务: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选举产生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

2003年10月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首次提出“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2004年9月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的决定》中明确把构建和谐社会作为党的目标和加强当的执政能力和建设的五大任务之一,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奋斗目标。

2005年10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2006年9月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

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音乐发展历程 篇6

新中国17年的创作歌曲

综述

1949年7月2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并成立了全国文艺界统一的领导机构——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在党的正确方针、政策指引下,广大音乐工作者热情迸发,音乐家们以自己的艺术才华和对生活的深刻体验极大繁荣了新时期的音乐创作。1、1949-1956年的音乐发展

这一时期,音乐创作继承和发扬了“五四”以来的革命音乐传统,坚持以歌曲创作为中心,产生了一大批以歌唱新中国、新生活的优秀作品,这些歌曲作品迅速、有力地表现了新中国初期这个朝气蓬勃的时代和全国人民昂扬的工作、生活情绪。主要代表歌曲有《歌唱祖国》、《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小鸽子》、《中国少年儿童队队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等。除歌曲的创作之外,器乐创作、音乐喜剧创作也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的繁荣景象。主要作品有:管弦乐《春节序曲》、歌剧《王贵与李香香》等。此外,在中国共产党“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方针指导下,戏曲工作者也热情参与传统戏曲和曲艺的发掘、整理和研究工作,并尝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戏曲改革,涌现出一批优秀剧目。如:评剧《刘巧儿》、《志愿军的未婚妻》,吕剧《李二嫂改嫁》,黄梅戏《天仙配》,沪剧《罗汉钱》等。这些作品不但展示了解放初期戏剧改革的丰实成果,同时在人民群众中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2、1957年至“文革”前夕在曲折中前进的音乐历程

建国后7年的音乐繁荣,随着1957年“反右派斗争”、1958年“大跃进”及1959年的“反右倾”等一系列政治运动,遭受了严重挫折。“大跃进”时期的音乐除了少数作品又一定的艺术质量(如歌曲《克拉玛依之歌》、《草原之夜》、《戴花要戴大红花》等),在群众中传播广泛,大多数应时而写的具有明显概念化,终难逃昙花一现的结局。除上述歌曲外,具有代表性的器乐作品有:管弦乐《十三陵水库落成典礼》,交响乐《抗日战争》,小提琴演奏曲《梁祝》,舞剧《睡美人》等。

1960年,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文艺政策随即得以调整。1961-1963年间,周恩来总理就文艺问题又做了多次重要讲话,在此背景下,全国文艺界、音乐界的形势有所好转,涌现出一批歌唱生活、歌唱部队建设、表现人民团结一致、坚韧不拔精神的优秀声乐和器乐作品。如:歌曲作品 《我们走在大路上》、《边疆处处赛江南》、《唱支山歌给党听》等;还有为毛主席诗词谱写的声乐作品《蝶恋花·答李淑一》、《西江月·井冈山》等;器乐创作的代表作品主要有交响乐《长征》、《东方红交响诗》等;,电影音乐 《红色娘子军》、《李双双》、《上甘岭》等;民族乐队作品《初春》、《海上锣鼓》、《彝族舞曲》等。歌剧作品有《刘三姐》、《红珊瑚》、《江姐》等。此外,这一时期在大型作品创作方面成就突出、影响巨大的则有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和长征组歌《红军不怕远征难》。

文革时期-音乐成为政治附庸

综述

文革时期的中国音乐事业遭受到了史无前例的大破坏、大灾难。音乐变成了政治的附庸,根本谈不上什么艺术、令人愉悦。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是中国一个特殊的、反常的音乐现象。是非常政治形势下的一个艺术变种。在这十年里,中国的音乐事业与其他各项事业一样保守了磨难,音乐事业由原来的初步繁荣,百花齐放,转变为只符合野心家政治标准的艺术路线。可以说这十年浩劫是漫长中国音乐史上最灰暗、最悲惨的一页。

主要歌曲类型:

1、语录歌

“语录歌”是文革时期的特定产物,它较早盛行、也较快结束。“语录歌”兴起于“文革”的第一阶段,即1966年至1969年。语录歌就是将《毛主席语录》中的各个段落配上曲谱来演唱的形式。

2、四支歌

这一时期由于江青对歌颂毛泽东!宣传毛泽东思想的歌曲突然发难,“语录歌”狂潮戛然而止,当代中国的歌曲进入了一个沉默期,全国范围内只能演唱四首歌曲,它们是:《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和《国际歌》。

3、战地新歌

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以后,周恩来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在此期间他多次接见音乐工作者,对以往的歌曲创作方面提出了批评,并对大家提出了创作新歌曲的期望。此后,从1972年到1976年之间一共出版了五集《战地新歌》歌曲集。

4、知青歌曲

1968年后,大多数知识青年,在口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的鼓励下上山下乡了,《20世纪中国音乐发展概貌五-建国后17年的音乐发展》 蔡梦

中国音乐教育 这些插队落户的知青,习惯了城市生活,来到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贫乏的农村,心理失去平衡,对故乡城市生活的怀念之情也油然而生。知青们内心的感受需要倾吐、宣泄。于是文革时期的另类产物:知青歌曲诞生了。例如一首名叫《等着窝头凉》的歌曲,便是根据苏联歌曲《红莓花儿开》的曲调填词的。任毅创作的《知青之歌》抒发了他对家乡南京的思念之情。

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流行音乐起步阶段

综述

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内地尚无原创的流行音乐,那时的中国歌曲只是从原有的“高、亮、硬”转向了抒情,对于那个年代的人来说,抒情歌曲带给他们的是心灵的解放,是十年来激情的释放。“文革”结束初期,高音喇叭开始播放曾经一度被禁播的《洪湖水,浪打浪》、《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一些抒发人们真挚情感的歌曲,这标志着中国的音乐开始逐渐走出“文革”时期音乐创作的单一期。在众多的歌曲之中,体现中国人民粉碎“四人帮”欢乐、喜悦心情的《祝酒歌》以其形象生动表达人民在70年代后期如释重负的解放感和对未来充满信心的喜悦感,而成为中国新时期歌曲创作的里程碑。

主要音乐类型:

1、电影歌曲的突出表现

解放思想后中国音乐有了大的转变,表现最为突出的是电影歌曲在那个年代,电影歌曲的影响力巨大,《甜蜜的事业》中《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小花》中的《妹妹找哥泪花流》等都给人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电影《甜蜜的事业》中《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是一首反映爱情的歌曲,文革期间音乐中反映爱情的题材销声匿迹,这首歌可以说是在人民群众迫切需要有轻松的爱情歌曲的时候诞生的,虽然歌词里有“比翼鸟”、“并蒂莲”、“亲爱的”等等在那个时代堪称巨大突破的词语,但是歌曲之中“革命的理想”、“长征路上”等词语也依然存在,这就很突出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在音乐创作上的顾虑"改变了传统电影中革命题材电影中音乐的风格,使人耳目一新。

2、中国音乐的突破

中国音乐真正的突破源起于中央电视台1979年录制的风光片《三峡传说》,这部风光片本身并没有引起巨大的轰动,但是作为其中插曲的《乡恋》引起了社会的轰动。《乡恋》是一首怀念故乡的抒情歌曲,这首歌是张丕基谱曲,由当时担任中央乐团独唱演员的李谷一演唱。2月25日《北京音乐报》在头版刊登的文章《不成功的尝试》提出,这首歌抒发的不是健康的热爱祖国山河的怀恋之情,而是低沉缠绵的靡靡之音。

3、民族抒情歌曲成为主流

这段时期中国的流行音乐主要以民族风格的抒情歌曲为主,大多数都体现乐观昂扬的精神风貌,将人的感情充分表达出来。对于祖国的热爱、对大好河山的歌颂以及对于新生活的憧憬向往是这一时期的主要内容。《在希望的田野上》、《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我爱你,塞北的雪》、《难忘今宵》、《我的中国心》等从表现手法上以柔性美代替了文革时期的刚性美,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为主。

4、邓丽君-划时代的歌声

改革开放不仅催生了中国大陆的流行歌曲,也在一定程度上使港台地区的流行歌曲有机会进入内地。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台湾歌手邓丽君的名字家喻户晓,无数人听着《甜蜜蜜》、《小城故事》、《夜来香》等,透过邓丽君甜美的嗓音和极富感染力的演唱,释放内心的情感。

5、校园民歌传入内地

台湾的校园民歌给流行乐坛带来清新的风。在内地流行音乐复苏之际,校园民歌广泛传入内地,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复苏,极大地推动了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主要代表作有:表现童心的《童年》、《外婆的澎湖湾,追求梦想的《橄榄树》,充满童趣与哲理的《蜗牛与黄鹏鸟》,还有体现个性情趣的《乡间的小路》、《踏浪》、《踏着夕阳归去》等等。

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初——流行音乐繁荣期

综述

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真正崛起的标志是1986年百名歌星为纪念“国际和平年”而筹办的《让世界充满爱》音乐会。当时的中国内地,人们对于流行音乐总体上是不能接受的甚至还有排斥的心理,有关部门曾有过“三个流行歌手不能同台演出”的规定,这也使得中国的流行歌手们没有当众聚集在一起演唱流行歌曲的机会。流行歌曲还没有自己的名字,只称为通俗歌曲。起初歌手们大多数都是抱着凑热闹的心情去参加这次晚会的彩排的,而《让世界充满爱》在录音后不久,得到了文化部门的支持,这是文化部门第一次对流行音乐破例。这首歌改变了大众对流行音乐表现风花雪月、卿卿我我的印象,那种充满人间真情的呼唤,成为了大众心声的表达,之后的许多歌曲都沿袭了这首歌的风格,集中表达了中国大众对生活的理想和追求,对人间真情的呼唤。

1、刮起“西北风”和“东北风”

深受当时文化寻根热的影响,音乐界也开始卷起文化狂潮。1987年、1988年刮起的“西北风”和“东北风”堪称是中国歌坛的一个辉煌纪录,那时的大街小巷到处都播放着这些豪放的歌曲,这是大陆原创歌曲前所未有的发展高峰。典型歌曲有:《黄土高坡》、《我热恋的故乡》、《信天游》、《山沟沟》、《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等。

2、中国摇滚的走红

参加过《让世界充满爱》晚会后,在众多歌星中并不起眼的崔健以自己的一首《一无所有》,唤醒了所有人沉闷的心灵。崔健的崛起标志着摇滚乐这种文化性极强的音乐在中国登场。摇滚乐是一种对现实的力度的表达,其中包括在思想上追求清醒的理性与深度,在感受上强化个体的独特经验,在批判的向度上针锋相对。《一无所有》用强烈的音符唱出了当时中国人的苦闷、仿徨、困惑和失落的矛盾心情。崔健至此开创了中国的摇滚音乐,开始抒发时代的苦闷,宣泄失落,之后的《新长征路上的摇滚》、《红旗下的蛋》等无不是在张扬这种迷茫与对抗的思想。

3、正式登陆内地的港台流行音乐

1988年,“卡拉0K”这一新的娱乐形式引入中国内地,并迅速在广州、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发展起来,“卡拉OK”的兴起吸引了众多的歌星,并带动了一大批乐队的产生,这为日后内地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港台原版音乐的流入使大陆的流行乐坛更加丰富多样。费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故乡的云》让人们对流行音乐有了新的认识,童安格的《把根留住》喊出了现代人生活的压力,齐秦的《狼》和《外面的世界》唱出了在现代社会中的渴望与迷惘,而苏芮的《跟着感觉走》也轰动一时。

4、反映农民工思乡情感的歌曲

1992年一首《小芳》引起了社会的轰动,歌曲反映的是主人公作为知青返城后对自己曾经拥有的知青生活的一种怀念。这首歌掀开了“知识青年怀旧热”的序幕。在城市中拥有了新的生活,包括家庭、事业、婚姻、爱情,但是年少时曾经拥有的那段感情仍然弥足珍贵。这首歌在某种程度上也触及了一个新兴群体的生存境遇——农民工群体,之后抒发思乡情感的《一封家书》、《大哥,你好吗》、《走四方》、《九月九的酒》等都是以农民工的思乡情感为主题,侧面反映了农民工在城市中的生活,反映出了流行乐坛对于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同群体心理状态的关注。

5、“亚运歌曲”的诞生

1990年9月22日至10月7日,中国北京举办了第11届亚洲运动会。整个亚运会筹备和举办期间,中国人的爱国热情被充分调动起来,民族自豪感空前高涨,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强。主要的亚运歌曲有《亚洲雄风》、《不要说再见》、《黑头发,飘起来》等。

6、MTV、排行榜的出现 MTV在中国的兴起最早可追溯到1989年,这一年广州成立了大陆歌坛第一个MTV制作中心。首都由歌星制作人独立策划的MTV专辑是《程琳新歌》。1993年,MTV在大陆歌坛红火起来。许多歌手不惜以重金制作MTV专题片,通过电视台播出。

1987年,广东电台音乐台主办的“广东创作歌曲排行榜”诞生,中国内地最早的排行榜出现。到了1994年,各地电台、电视台、报刊纷纷建立排行榜,仅广州一地就有“广东创作歌曲排行榜”、“广州新音乐十大金曲排行榜”等。甚至于有人称1994年是大陆流行乐坛的“排行榜”年。

90年代中到新世纪初——流行音乐新的发展期

综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国流行音乐的风格更加丰富,内地流行歌曲的表现手法也更多是反映现代人的思想情感,在这个社会转型期里,中国流行音乐也体现了人们感伤、迷惘、不断寻找和追寻的心里。这一时期校园歌曲火爆一时,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音乐也强势而来,摇滚音乐有所变化。

1、校园民谣展现激昂的青春

1994年,内地的流行音乐一夜之间崛起了一股校园力量,而正是这股清新的校园风给开始浮躁的社会带来了一阵清风,唤醒了每个人那份久违的感动。1994年的内地流行音乐校园民谣大部分是用简单的吉他伴奏,旋律简单,饱含着淡淡的感伤和怀旧情绪,将大学校园中的纯真爱情、友情,心中的理想和青春的无悔真实地表达出来。如:《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青春》等。这时,在台湾一个三个年轻男孩的组合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小虎队”这个震撼当时流行歌坛的组合曾创下了演唱会20多场场爆满的记录。他们成为第一支由学生组成的少年组合乐队,其代表作《爱》、《青苹果乐园》等歌曲将年轻人的心情表露无疑,大部分歌曲的内容充满了青春的激情,乐观积极,对生活充满希望。

2、流行音乐通俗化、民族化

这一时期中国流行音乐逐渐开始采用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资源,给较为单一的中国流行音乐添加新的元素。这标志着中国大众对流行音乐的审美趣味有所提高,以及在社会变迁和价值失落时传统文化的回归倾向。主要代表作有:《涛声依旧》、《梦回唐朝》、《新鸳鸯蝴蝶梦》等。与此同时,流行音乐的民族化开始体现出来,《阿姐鼓》、《蒙古人》等一系列带有民族特色的音乐扑面而来,掀起了中国流行音乐的民族风。

3、新民乐、新民歌的出现 2000年2月,中央电视台第四套节目开播《新民乐》。大量以中华民族传统音乐为基础,结合欧美流行音乐表现手法进行创作和改编的“新民乐”作品出现。2000年,流行乐坛还出现了“新民歌”浪潮。这种多为的“新民歌”,并不同于传统民歌那单一的地域色彩,而是带着创作者对自然与音乐的主管理解,从云贵、西藏、蒙古等少数民族的民谣中汲取灵感与素材,又大量借鉴了欧美爵士、蓝调、说唱乐等特点,使民歌在演唱中具备了强烈New Age的流行潜质。“女子十二乐坊”的出现则把这股“新民乐”“新民歌”推向了高潮。

4、流行音乐的国际交流

这一时期,流行音乐的国家交流活动也频繁起来,具体有如下几个方面的表现:大批国外流行音乐家在大陆举办演唱会,如1997年3月,“情歌王子”胡里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了个人演唱会,1997年5月,雅尼在北京举办“雅尼紫禁城音乐会”等。国内大批流行歌手在国际比赛中获奖,如在第8届-第14届“亚洲之声”流行音乐比赛中,中国歌手都获得了不同规格的奖励。境外昌平公司与内地唱片公司的合作等,如1997年,上海声像出版社与蜚声世界的索尼音乐公司结成联盟,共同在内地制作、发行有中国特色的原创流行音乐,刘欢、韩磊、毛宁成为首批与双方合作体签约的歌手。

5、摇滚乐的新发展

1998年,中国流行乐坛涌现了一股势不可挡的音乐新潮流。一大批新人组建的摇滚乐队出现,如“清醒”、“麦田守望者”、“花儿”、“新裤子”等乐队的作品成为媒体和乐迷关注的对象。与此同时,崔健、唐朝、黑豹等老一代音乐人也纷纷推出自己的作品。

6、“韩流”在大陆的风靡

“韩流”的成因,首先是中国对外开放过程的必然结果,其中,政治原因、政府的扶持在这里也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从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中韩正式建交以及1994年两国签署文化合作协议后,两国文化交流与合作逐渐活跃——在中国,由韩国电视剧开始的韩国文化热潮逐渐扩大到歌曲,最终带来了“韩流现象”。

7、网络对流行音乐发展的影响(1)流行音乐网站的蓬勃发展

1997年6月,张秦创建了“高地音乐传讯”音乐网站。7月,“高地”转向境外付费申请国际顶级域名和独立网站,成为当时中国内地唯一一个拥有顶级域名的音乐网站。这一时期还出现了其他众多的音乐网站,如网蛙音乐站。

1998年,国际互联网上登录的“东点流行音乐网”成为国内第一家专业的流行音乐网站,它的建立,标志着流行音乐传播的新革命。(2)网络给流行音乐发展带来的影响

流行音乐与网络的结合,带来了一场流行音乐传播方式、欣赏方式、创作方式的大革命。如:2001年,雪村创作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在网络上广为流传,雪村也被称为“中国网络音乐第一人”。

与此同时,一些乐队和歌手也通过网络迅速提升知名度,歌手卢庚戌也是凭借新浪网的介入迅速走红,网络的介入使一个歌手的成名期缩短减半。

更有大量的原创歌曲通过网络的传播渠道在网迷中流传,如《猪之歌》、《老鼠爱大米》《丁香花》《大学自习课堂》等。

新世纪之后——流行音乐创新发展

综述

伴随着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加速,人民消费能力和娱乐休闲意识的增强,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中出现了不同别样的音乐概念。偶像时代已经步入,各种音乐类选秀节目也争相登场,网络神曲迅速蹿红,在这个复杂而又充满科技创新的社会里,音乐带给了我们不一样的享受。

1、成熟的偶像时代

如果说“金童玉女”的毛宁与杨钰莹是中国大陆自产的最早偶像,那么新世纪之后成熟的偶像时代才刚刚到来。不管是王菲、田震还是周杰伦、王力宏、梁静茹等都已经是这个时代的烙印。尽管周杰伦吐字不清的演唱、节奏并没有摇滚的强烈,歌词不按常规却尽现文字之美,但它却激起了无数人的狂热。这个时代偶像们的歌曲迎合了八九十年代出生的人的心理——喜欢创意,拥有自己的想法。

2、民族风组合——混搭出现

近些年来,一些民族风混搭组合相继出现,并火遍全国。其中凤凰传奇就是典型一例。他们的《月亮之上》和《最炫民族风》节奏感十足、鼓点平稳,有着非常广阔的群众基础,大江南北,男女老少,几乎人人都会哼唱几句,有人喜欢哼唱里面的蒙语,有人喜欢飙里面的高音,也有人喜欢跟唱里面的 rap。因此这两首也成为这几年热门的彩铃。

3、网络神曲迅速蹿红

网络的散播能力是强大的。2010 年 3 月,因为网络和王菲等歌坛大牌的力荐,本属于严肃音乐范畴由著名歌唱家龚丽娜演唱的《忐忑》经由网络视频竟然“被”流行音乐,被大众“围观”,像病菌一样在流行乐坛“肆虐”了起来。一时间,全国上下一片咿呀,哄笑成一团,被恶搞的同时,《忐忑》红了,或者说正因为被恶搞了,《忐忑》才有机会红了。

2012 年,风靡全世界的《江南 style》也是典型的神曲,它之“神”则彻底地不是因为“曲”,而是因为“舞”,韩国鸟叔边唱边跳着一种酷似人骑马时的动作的舞蹈,所以被人们称为《骑马舞》,一时之间,在大街上、在超市里,到处都在放《江南 style》的视频。

4、歌会类栏目——集体狂欢

2000年1月27日,由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共青团北京市委联合举办了一场堪称中国流行歌曲盛宴的大型歌会《同一首歌——相聚2000大型歌会》,此台歌会会集了两岸三地40多位在华语歌坛举足轻重的音乐人和歌手,以全新的方式演绎了中国歌坛,40多首经典名曲,可谓是新千年的一次规模宏大的歌会。这次歌会引起了观众强烈的反响和好评,从此以后《同一首歌》一发而不可收拾,几年时间,它的足迹踏遍了祖国各地,甚至不断走进异国,而所到之处,演出场面都是超级火爆。在《同一首歌》良好效应的影响下,中央电视台的一《音画时尚》、《欢乐中国行》,湖南卫视的《超级歌会》等一拥而起,亦激起了相当的火爆,收到了良好的效益。

5、选秀类栏目——层出不群

2003年,湖南电视台推出《超级男声》大型电视娱乐节目。2004年5月又推出《超级女声》,这一以流行音乐为外壳的娱乐性节目风靡全国,引起广泛影响,并创造了短期内打造明星歌手的神话,李宇春、周笔畅、张靓颖等成为万众瞩目的明星。随后,各路同行争相模仿,中央电视台的《星光大道》上海东方卫视的《加油,好男儿》和《我型我秀》、江苏卫视的《绝对唱响》、《中国好声音》湖南卫视《我是歌手》等音乐选秀节目纷纷出炉。你方唱罢我登场,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323 《文化视阈中的中国流行音乐研究》周晓燕 2013年博士论文

《二十一世纪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类电视栏目传播批判》 党岱

中国文学发展历程 篇7

(1)仙传的产生

仙传产生于汉代,这个时期促使仙传产生的原因有如下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部神仙方术和谶纬迷信的繁荣,使得有学有术的神仙家得到了上层统治阶级的信任,并且将民间百姓熟知的历史人物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演绎,从而为仙传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素材和坚实的外部基础;另一方面是汉代小说的发展已经较先秦时期有了很大的进展。在黄老思想和谶纬迷信的影响下,汉代小说不仅篇幅更长,而且内容上侧重于称道神仙、人物传奇或世情故事,使得汉代小说充满了神话传说内容,这为仙传的产生奠定了良好的内部基础。

在这个时期,典型代表作为刘向的《列仙传》,它将上古三代至秦汉之神仙传说进行了整理和汇编,记录了从赤松子到玄俗共七十位仙人的故事,从而为仙传的繁荣开辟了康庄大道。

(2)仙传的繁荣

仙传在魏晋南北朝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繁荣,这个时期仙传的数量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呈现出如下特点:首先是仙传的素材多来自于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将神仙形象进行了人性化;其次是仙传的辅教意味开始浓厚,品性的世俗化吸引了更多的受众;最后是仙传中神仙的数量和成仙方式都得到了丰富,并且对神仙的经历进行了详细描写,极大地增加了仙传的文学趣味。

魏晋南北朝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仙传,如葛洪的《神仙传》、无法考证作者的《汉武帝内传》、班固的《汉武帝故事》、干宝的《搜神记》、陶弘景的《洞玄灵宝真灵位业图》、 梁谌的《楼观先生本行内传》、范邈的《南岳魏夫人内传》, 等等。在这些作品中,作者对于仙境和仙人给予了更丰富的描写,容易引发读者的“飘然凌云”之志。

2、先唐仙传文学的价值

2.1先唐仙传文学的美学价值

先唐仙传文学中包含着山水逍遥的自然之美,众多仙人都自由地生活在名山大川之间,这激发了大批名流文士的山水审美情趣,使得人迹罕至的山野之地受到人们的青睐;先唐仙传文学中包含着修道成仙的生命之美,众多求仙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和自我的超越而最终得道,并且永葆青春,这唤起了普通人对修仙求道的渴望,使得教徒不断修养身心。

中国文学历来都比较缺乏想象力,而仙传文学向世人呈现的是超越时空束缚的仙境,极大地引起了读者的无限遐想,因此对后世的销售、诗文、建筑、音乐、舞蹈等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这些领域都充满了想象力。

2.2先唐仙传文学的文学价值

首先,先唐仙传文学极大地丰富了神魔小说的素材。以 《列仙传》为例,其《毛女》开创了乱世避难等叙事模式、《江妃二女》开创了人和神仙的爱情故事、《邗子传》开创了世人入窟的先河。而《神仙传》的叙事模式与一般史传有着较大的差异,并且对人物生活的背景进行了刻意的虚化,以便引发读者的幻想,同时其曲折离奇的求仙故事给后世的神魔小说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其次,先唐仙传文学极大地促进了古代小说的发展。《列仙传》将部分可以查证的历史人物进行了神仙化,例如将汉昭帝的母亲-- 钩戈夫人描述为手指蜷曲且手中有一玉钩, 这是在真实事迹的基础上进行的细微修饰,从而加强人物的虚幻和缥缈感觉。受到先唐仙传文学的影响,古代小说开始大量描写神怪,并且很多小说的故事性和文学性都非常强。

2.3先唐仙传文学的思想价值

虽然当今科技已经证明,神仙之说不可信,人的生命终究是有点的,但先唐仙传文学所宣扬的神仙信仰对现代人的处世方法仍然有积极的影响。

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大多数人的生活方式都是争名逐利,这使得心理病发生率和自杀率逐年升高。伴随着物质的极大丰富,多数人并没有感觉到快乐,反而是日益紧迫的压力。而先唐仙传文学提倡人们要淡泊名利,在功名利禄面前保持清醒,从自然中感受到生命的快乐。正如仙传中所描述的仙人一样,他们需要克服凡世的美色、金钱和权利的诱惑方能抵达仙境,他们所追求的是超凡脱俗的理想和对宝贵生命的执着,这是非常值得现代人借鉴的。现代人应该保持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平凡的生命中寻找快乐并不断超越自我, 从而实现自我价值的最大化。

2.4先唐仙传文学的科学价值

以化学为例,正是由于先唐仙传文学的繁荣,使得大批教徒将冶金技术运用到炼制矿物药方面,他们希望借此冶炼出长生不老的仙药。这本身是一个不可达到的目的,但是在众多炼丹家冶炼仙丹的过程中,大量的化学知识和冶炼知识得以积累,这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古代化学的发展,铜就是在这一环境下被发现的。此外,先唐仙传文学中有大量的服食养生之法,其中有很多都有科学依据,这对促进我国古代医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3、小结

从全文的分析可知,先唐仙传文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先唐仙传文学中所描述的仙境和长生不老虽然是不可得到的,但是其对当今社会和科学的发展,仍然具有很大的借鉴价值。

摘要:先唐仙传文学对后世仙传的创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国内学者对先唐仙传文学的研究都比较零星,通常是针对单个作品来展开的,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和观点。基于此,本文对先唐仙传文学的发展历程和价值展开研究,以期填补一些这方面的研究空白。

浅析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历程 篇8

关键词 农业经济;原始农业经济;传统农业经济;现代农业经济

中图分类号:F320;F83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02

1 原始农业经济

1.1 原始农业经济发展的主要背景

原始农业经济主要存在于原始社会。考古学研究表明,原始农业最早出现在距今10 000 a左右。当时社会生产水平极低,人类的生存能力也十分脆弱,自然界的变化对于社会生产力和生活方式有着极大的影响,对于自然环境的依赖性比较大。

1.2 原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与面临的问题

原始农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其一,在原始社会,人们主要采用极其简单的石器、木棍等作为农业生产的生产工具;其二,原始农业产生的标志是稻谷和陶器的出现,最为显著的技术成就是驯养了野生动植物为自己所用;其三,原始农业的耕种方式为粗放型,采取最为原始的刀耕火种方法;其四,农业活动的形式为简单的集体劳动,以保证维持低水平的生活。原始农业经济发展遇到最大的挑战即是环境灾害问题[1]。大禹治水等诸多故事表明,自然灾害对于农业的危害之大。

2 传统农业经济

2.1 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的背景

经济学界普遍认为传统农业经济即为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的,采用人类劳动、畜力、铁器、手工工具等为主的劳动方式,倚靠世代相传的传统耕种技术来满足自给自足的生产目的,以封建租佃和小农生产为经营方式的相对稳定静态的经济。传统农业经济主要存在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2]。

2.2 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的特征与不足

我国传统农业经济结构主要有两个显著特征。第一,土地流转频繁,且土地经营方式长期不变。土地流转即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我国传统农业土地产权私有化出现比较早,但是对于土地的管理却依旧不够发达。人们根据利益要求更换地权,加之以农户家庭为主的经营方式非常不利于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和提高。第二,工商贸易交往与农业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部分人可以从农业生产中脱离出来,来从事非农行业,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而工商业的发展为农业扩大再生产和提高农业技术提供了条件[3]。由于我国人口数量多而耕地面积小,农业产业结构不够完善,使得农业资源无法得到合理化配置。农业与工商业相互联系发展时,风险大成本高,且缺乏技术创新.

3 现代农业经济

目前,全世界的发展处于从工业经济发展阶段逐步过渡到知识经济阶段。对我国来说,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一把双刃剑,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在这样的环境下,传统农业经济发展战略已不再适用,于是我国顺应新的环境,提出了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新思路:知本农业。

“知本农业”概念的提出并非空穴来风,它是建立在知识农业,资本农业基础之上,不断总结不断发展而来的。这里先探讨一下知识农业,资本农业的相关理论,并对其进行简单评价,再介绍“知本农业”的概念。

3.1 知识农业

自人类发展由工业经济时代进入到知识经济时代后,“知识农业”概念被提出。

3.1.1 主要内涵

从狭义上讲,知识农业是农业进一步发展的新型农业,是产量和农产品品质上的极大提高。知识农业主要依靠科学技术,以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运用科学技术对农业进行优化。创新发展是其重点,且更加注重农业资源的合理利用、配置。从广义上讲,知识农业是对生产力的又一次极大发展和解放,是农业生产关系的革新,可以全面提高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提升农民的生活品质,改变农业经营思路。

3.1.2 发展知识农业的途径

快速提升农业质量,发展知识农业的途径主要有:第一,重视科学技术创新发展;第二,加大对农业经济科研的投资;第三,建立农业经济发展实验园区、示范区;第四,促进农业产业化信息化进程;第五,进一步加强农业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3.1.3 发展知识农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虽然知识农业是先进的农业,但是在实际应用中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仍旧有待改良和完善。其中的主要问题有:第一,过于重视知识农业发展的目标而忽略了中国农业现状;第二,知识农业的规划是好的,但是细节处仍旧有许多地方没有得到落实,如如何加强农民教育;第三,在落实农业政策方面,地方政府工作不到位,对于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面对市场的敏感性,一些地方政府表现出明显滞后性,无法根据各地具体情况灵活发展。

3.2 资本农业

3.2.1 主要内涵

由于我国土地资源有限,传统农业增加农业产量主要倚靠粗放型加大对劳动力的投入,而产出的农产品又被大量劳动力所消耗。这样剩余农产品量就非常低,从而导致了低效农业。单单倚靠土地和劳动力这量大生产要素,无法摆脱低效农业的。现代生产要素投入到农业生产过程中来,从而有效提高农业产量,优化农业资源配置。

3.2.2 知识农业与资本农业的关系

知识农业与资本农业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知识农业更加侧重于理论性的指导和目标的科学确立,而资本农业则更倾向对农业具体发展的实践性的战略思路。知识农业是资本农业应用和发展的目标,资本农业是实现知识农业的基础,二者是有机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性战略思路。

3.3 知本农业

知本农业是基于在新时期对我国农业发展战略的又一新的认识策略,是农业发展的新道路,是我国跻身于世界农业经济强国的必要战略思路。现今中国知本农业理论与实践的研究正处在起步阶段,在国内外大量的农业研究文献中以知本农业(含知识农业和资本农业)为主题的研究文献还很少[4]。知本农业是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新课题,需要加强研究,应进一步推进中国农业经济学界与农业企业界关于知本农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参考文献

[1]韩方明.知本农业(第一辑)[M]香港:香港社会科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

[2]马克思.资本论[M].第一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编.新时期农业和农村工作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

[4]张遂,马慧琴.中国三农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6.

上一篇:万达委托招商协议书下一篇:垂直与平行教学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