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管理课程简介

2022-08-01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第1篇:运营管理课程简介

转变课程管理理念顺应课程变革需要

【摘要】课程管理是幼儿园管理者及全体教师对课程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我园在对综合课程进行文化反思与重构的过程中。进一步明晰课程管理的理念和责任,重塑课程管理者的角色,理顺与实施综合课程相适应的多维关系。在教育实践中,我们逐渐明确课程管理服务理念,努力促进课程管理走向权力分享,促进课程管理趋向平等对话交流,推进课程管理走向科学决策,从而重新构建协调高效的综合课程管理文化。

【关键词】课程管理;课程变革;综合课程

【作者简介】曲新陵(1962-),女,山东荣成人,南京市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江苏省特级教师;李旭(1967-),男,安徽蚌埠人,南京市实验幼儿园教科室主任,幼儿园中级教师。

课程管理是幼儿园管理者及全体教师对课程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的过程,其中既包括行政指令、课程实施规章与保障服务等管理手段,又包括课程研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范围和内容,它是幼儿园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之一。重建幼儿园课程管理文化,引导教职工成为课程建设、发展与实施的参与者,是课程管理文化重建的重要追求。我园的综合教育主题活动课程追求和谐统一、自主创新的课程管理文化。伴随着对综合课程文化的再认识和再建构,我们进一步明晰综合课程管理的理念和责任,重塑课程管理者角色,理顺综合课程相适应的多维关系,重新构建协调高效的综合课程管理文化。

一、课程管理走向权力分享

管理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课程管理也不例外。我园课程管理以积极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作为课程实践者的最高信念,在管理文化中不断追求以儿童发展为本。明确以教师成长为先、以管理者素养为重、以群体协作共进为主的理念。幼儿园课程管理不应简单地被看成是园长的个人决定,应让更多的人参与到课程管理中来,重视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明确课程管理职责、分享课程管理空间,这是实现协调高效的综合课程管理的必然选择。

(一)园长从课程管理控制到课程管理合作

园长是课程管理的领导者,但领导并不意味着控制。在以往的课程管理中,园长基本处于控制者地位,课程的内容、方式和调整都需经园长同意。高控制的课程管理虽然能够实现园长的课程管理目标,但对于推动课程改革和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如果教师在课程管理中没有参与权,就会失去主动性和积极性,成为被动的执行者。因此,园长必须转变课程管理观念和角色意识,让自己成为有合作意识的课程管理领导者。除了处理好日常的行政事务,园长更应在广泛调查了解的基础上积极做好课程实施、评价和规划工作,将课程管理权限分解到各部门,并协调各部门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做好常规管理、日常教研和质量掌控等工作。

(二)年级组长从课程管理传达到课程管理建构

在园长高控制课程管理模式下,年级组长只能成为传话筒,成为园长课程管理目标的执行者。而在课程变革中,年级组长应当成为课程建构的设计师和课程实施的工程师,成为以人为本理念下课程管理的协调者,成为联系同长和教师的桥梁和通道。因此,我园的教科室成员和年级组长在课程计划指导下,认真组织好各种类型的课程研究和课程质量评价工作,积极落实课程审议制度,在日常质量监控和课程实施者反馈的基础上,调整和明晰课程实施方案,落实课程目标。

(三)教师由课程管理的对象到课程管理的参与者

在园长高控制的课程管理模式下。教师只是课程管理的对象,只有执行权而没有参与权。在综合课程文化再建构过程中,我们认识到班组长和班级教师不仅是课程的实施者还是课程的管理者。课程计划与目标的落实要顺应幼儿的需要和发展水平,教师应智慧地制定和执行教育方案,灵活调动各种资源,将课程目标落实在幼儿身上,实现各具特色的班本化课程。团长应赋予教师课程管理的职责,给予教师课程管理空间,调动教师参与课程管理的积极主动性,实现幼儿的全面发展和教师的专业成长。

(四)后勤从课程管理局外人到课程管理保障力量

行政后勤人员是幼儿园教育保育工作开展不可缺少的重要力量。在幼儿园课程管理研究中我们认识到,保育老师、保健老师、会计、炊事人员、总务人员及资料管理、电教管理等行政后勤人员同样是课程管理不可缺少的角色。他们在各自岗位上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必需的服务保障、有力的信息平台等各种物质和非物质的课程资源。这些对于有效保障课程的顺利实施至关重要。

二、课程管理趋向平等对话交流

在课程管理过程中,由于参与者的多元化,带来了不同的声音。课程管理者应当承认不同意见的存在,允许不同观点的交流与碰撞,这是有效沟通与交流的手段,也为改变单一呆板的课程管理提供了宽松的环境。

(一)教师之间的对话交流,保障课程实践的创新

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调节并控制影响因素,完善课程内容及实施途径,顺利实现课程目标是课程管理的重要内容。应为教师搭建交流对话的平台,积极鼓励他们充分表达课程实施过程中的思考感悟,发现课程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促进他们从问题出发,找出问题存在原因并积极寻求调整的策略。我园综合课程实践中的年级课程审议组、教学研究组、名师工作坊、特级教师工作室等都是课程实施者对话交流的有效平台。

(二)园长与教师问平等对话,实现园本课程管理的宏观调控

园长直接与教师面对面沟通交流,参与课程审议、课题研究、教学研究、教育质量监控等各种形式的课程管理活动,是实现园本课程宏观管理的有效途径之一。在平等对话中,园长才能了解到教师的所思所想,发现教师的劳动创造与智慧火花,体察教师的疑难与困惑;在平等对话中,园长才能集众家所言,审视课程管理理念与行为是否一致;同长与教师间的平等对话,有助于聚集体智慧。实现课程管理的宏观调控。为此,园长应保持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双向沟通渠道的畅通,拉近课程决策者与课程实施者的距离,使双方互动起来,相互为对方以及课程管理的发展注入活力,从而让课程管理走入良性循环轨道。

(三)园长、教师与家长交流,助课程实施一臂之力

家长是幼儿园课程实施不可或缺的力量。要想获得家长正面力量的积极支持,必须与家长建立起有效的沟通渠道,倾听家长对课程的看法与建议,取得家长的支持与配合。家长的负面消极行为,会直接影响课程的有效实施,甚至成为一种阻碍。为此,与家长建立有效沟通,进行平等对话交流是实现课程有效管理的必要手段。在课程改革中,我们重视通过多种形式建立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家长对活动的想法,及时调整、修正活动方案,让家长成为课程实施的有力支持者。

三、课程管理迈向科学决策

为实现课程的可持续发展,课程管理需建立在扎实的课程研究基础之上。在新一轮综合课程文化建设中,我们反思过去的课程管理行为.努力在课程管理权力分享的基础上,在平等对话交流的共识中,实现课程管理的科学决策。

(一)课程研究从部分教师参与到全体教师参与

综合课程目标的落实与幼儿发展目标的实现是每位教师的职责。在以往的课程研究中我们只重视骨干教师的参与,希望他们能在研究中出成果、出成绩,而忽略了促进幼儿更全面和谐发展的根本目的。在新一轮研究中,我们进一步明晰了课程管理的理念,即“以儿童发展为本,构建有利于儿童发展的管理文化”,积极调整课程研究的思路。目前,全体教师共同参与课程研究、参与课程管理逐渐成为我园适应课程变革的有力举措。在课题研究现场、教研组活动、年级组备课时,处处可以看到老中青教师、园长、专家们的积极互动交流。以教师成长为先,培养有课程研究与实施能力的教师,相信教师的潜力,支持不同能力、特长、个性教师的发展,综合课程才有持续发展的可能,才能促进幼儿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课程研究从脱离现场到回归真实情景

在以往的研究过程中,幼儿常被教师带到专门的活动室上“教学研究课”,这一现象说明,“以儿童为本”的观念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未真正落实在行动中。在专门的活动室里上课,教师可以排除不必要的干扰、安排丰富的教学具、挑选能力较强的幼儿,顺利地实现教学目标,但这样的研究结果却是脱离日常教学活动的。以幼儿为主体的研究,应让课程研究现场回归到真实的情景中,以促进每个幼儿的发展为前提,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准备教具为基础,研究课程、研究幼儿、研究教学行为,这样才能科学地把握课程研究方向。经过实践探索,如今我园的研究现场和观摩活动,更多地出现在幼儿的活动室里、户外运动场上、幼儿游戏区域中和种植园地里,教师的课程研究也回到了真实的教育情景当中。这种回归真实情景的科学化、合理化的管理决策,大大提升了课程管理的质量。

(三)课程研究从感性散点状态到理性聚焦模式

在以往的课程研究中,上课教师辛辛苦苦准备,听课教师现场即兴点评,专家悉心指点,看似过程流畅,但散点式的点评,往往导致我们的研究停留在技术、方法和方式层面上。课程研究浅表化、简单化、形式化,使得课程改革效果甚微。在这一过程中,“研究”只是装点门面、应付领导的手段,“研究”未真正成为教师文化自觉中的一部分,“研究”的真正意义和价值尚未成为教师文化成长中的重要观念。因此,我们从规范研究人手,积极开展“学术沙龙式的研讨活动”,变教师“盲目被动的消极应付”为“明确积极的主动参与”;以“问题”为导向,变教师“无备的现场即兴点评”为“有备的全程深度探讨”;变“简单的工作记录”为“聚焦关键问题、汇集集体智慧”的“课程研究简报”。在课程研究改革中,引导教师思考“我为什么这样做(课程观、课程行为)”“这样做的意义和价值在哪里(儿童观、教育观)”“我的困惑”等问题。研究者更多地从课程建构的中观和宏观层面认识和研究课程文化的建构问题,教师课程文化素养的提高为幼儿园综合教育课程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课程研究从课题研究走向日常研究

如何使课程管理理念转化为教师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转化为文化品质,需要让课程研究从课题研究走向日常研究,成为一种工作方式。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不断调整与完善年级组课程审议机制,进一步明确年级组课程审议内容和基本形式,使课程审议不再是形式上的年级组备课,而贯穿于课程实施过程中,依据幼儿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改进和完善课程。专职年级组长的设立,也使得课程研究和课程管理更脚踏实地。年级组长积极负责课程实施计划的检查、课程目标的落实、课程班本化的实现、课程质量的评估等,逐渐成为推动课题研究走向日常研究的有力助手,成为理顺课程研究和课程实施的重要角色。

四、课程管理重在服务管理

简单的发号施令已经成为落后的管理模式,这样的管理扼杀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以人为本的文化落实在课程管理上,就是要为课程实践者和课程受益者提供各种及时、全面的服务。在综合课程文化再建构的过程中,我们逐渐理解“以课程管理者素养为重,群体协作服务”的课程管理理念。

(一)明确管理服务理念,根植于教师文化之中

教师的文化自觉,需经过对教师文化的自知自醒到自信自行,最终达到自新自强。课程管理者如果没有深刻理解管理的意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他们的管理行为往往容易出现偏差。幼儿园教育是集体劳动形式的体现,需要全园各岗位人员通力合作、相互支持,缺少任何部门和岗位的配合。幼儿园将无法正常运行。只满足于低水平的合作,幼儿园就会失去竞争力,影响幼儿学习、生活和游戏的环境。因此,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理念,将其渗透到每个人心里,是以人为本文化落实在课程管理上的需要,更是实现协调高效课程管理文化的必然。

(二)搭建专业成长平台,提升教育服务的品质

虽然幼儿园各岗位人员就职前都接受过专业学习和培训,但随着教育改革与课程研究的不断深入,需要从业人员把学习当成生活的一部分。因此,我园从各个方面搭建学习、研究和展示交流的平台,成就教职工的专业成长愿望。我们邀请专家教授来园讲课、指导教学研究,请特色园的教师来园上示范课;为教师提供参加各类专题培训、参加省市区教研组、旁听高校学术沙龙、走访规程试点园考察学习、出国交流学习的机会;鼓励教师积极申报集体和个人课题,研究并解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成立青年教师教研组、名师工作坊、特级教师工作室等,让不同教学经历的教师在各研究小组中共同反思、学习,解决实践中的困惑问题。正是依托这些专业发展平台,我园在省内外幼儿园中展示我们的研究成果,搜集同行的反馈意见,审视课程的研究成果,调整活动改进方案,提升教师的应变能力,检验课程的适宜性。

(三)健全优质的服务网络,保障课程有效实施

幼儿园的行政、后勤、教学等各部门之间形成了连环效应。因此,树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服务理念,健全优质服务的管理网络,才能保障综合课程的有效实施。我们通过理顺组织职能,明确岗位职责,让大家重视自己的工作、认识到自己工作对他人的影响、了解到自己工作离不开他人的支持,从而逐渐形成健全的服务网络。保健老师服务于教师、保育老师、厨师和全体幼儿,为他们提供科学保育、营养膳食的技术支持和健康保健服务;保育老师服务于教师和幼儿,为教师教育活动开展和幼儿一日活动提供教育配合与生活护理;总务人员服务于全园人员,保障幼儿园各部门水电气的正常供给和设施设备的供给与完好使用;电教员和资料员服务于教师和教研人员,提供必要的信息技术和课程物质支持;财会人员服务于全园各项工作的经费保障。这种立体的、全方位的服务网络在课程管理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转变课程管理理念,改变课程管理行为,是综合课程文化建设的需要,也是综合教育课程不断建构发展的需要。我们将伴随着幼儿园成长的脚步,在不断的文化自觉中,自知自醒、自信自行,实现从理念到行为自新自强的转变,实现幼儿、教师、家长与幼儿园管理者的共同发展。

(责任编辑 罗嘉君)

作者:曲新陵 李旭

第2篇:浅析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关系

课程领导研究自20世纪70年代发端于美国后,逐渐成为各国研究课程改革问题的一个亮点。在我国,课程领导伴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三级课程管理体制的实施而出现的一个新的话题。近些年,我国关于课程领导的研究正处于一种白热化的状态,研究者似乎想急于摆脱传统的课程管理思想。然而,笔者认为,“课程领导”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完全颠覆课程管理的理念,而是一种理念的更新与进步。

在认识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之前,有必要对管理和领导的概念做出区分。

一、管理与领导

就像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概念上的界定一样,关于管理和领导的含义也出现了不同的看法或表述。

关于管理,人们有着各种不同的解释:管理是通过其发挥的某些职能,来更好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能力和物质资源,实现特定目标的活动。[1] 管理,是相关人员对各种资源进行适当领导、组织、安排,完成预定的目标和任务。[2]

通过这些解释,可以看出一个共同点:管理是和目标及其相关决策相联系的。

布什和格拉沃指出,领导是指向预期目标的影响过程,包括激励和支持他人在清晰个人、专业价值的基础上实现学校的愿景[3]。彼德·诺斯豪斯认为,领导是个体影响群体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4]关于领导的含义众说纷纭,但能总结出核心的要素[5]:(1)领导是一个过程;(2)领导包含影响;(3)领导出现在一个群体的环境中;(4)领导包含实现目标。

基于上述分析得出:领导是领导者通过自己的影响力带领被领导者实现共同目标的过程。

二、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

1. 课程管理。对课程管理含义的表述多种多样。比如,有学者认为,课程管理是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对课程编制、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进行组织、领导、监督、检查的过程。[6]对于课程管理的不同表述,都体现了管理的本质,但更加强调对课程的管理。

笔者认为,课程管理应该包含以下几个层面:(1)课程管理囊括与课程有关的所有活动;(2)课程管理还包括与课程有关的人、财、物及相关组织中所进行的一切活动;(3)课程管理包含目标,一切活动都围绕这个目标进行,最终实现预定目标。

2. 课程领导。目前,对课程领导含义的界定,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从过程的角度看,萨乔万尼指出,课程领导是“充实教师专业技能,为学校成员提供必要的支持,创生优质教育方案,促进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形成学校文化,实现教育目标。”[7]欧维和罗奇把课程领导界定为,“结合学校课程与教学,重视学生学习的改进,强调教师的专业发展。”[8]

综合各种观点,笔者认为,课程领导是在课程领导者的带领下,规划学校整体发展愿景,为完善学校课程、促进学生学习、教师专业发展等一系列的活动过程。

三、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的关系

关于二者的关系,学术界主要有三种看法:

1. 课程管理和课程领导相互独立。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要想管实现学校的发展,就必须实现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的转移,摆脱传统课程管理的束缚。

钟启泉认为,课程领导是与课程管理有区别的。他认为课程领导是一种摆脱历来官僚体制的“监控”、“管制”的管理思想,强调学校自身的创造力,学校要把日常的课程实践活动进行自主地、创造性地实施。[9]汪菊也认为,使用“课程领导”正是要与传统的、根深蒂固的课程管理范式决裂,以昭示一种新理念的诞生,以及改变陈旧的决心。[10]

研究者对该观点的支持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传统意义上的“课程管理”阻碍了学校的发展;二是“课程领导”作为一种新理念,注重领导者对各成员个体价值的尊重和对权力的共享。因此,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在特定环境和时期内是必要的。

2. 课程管理包含课程领导。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领导是管理的一部分,是管理的下位概念。课程领导的研究是从课程管理研究中分离出来的一个新兴领域。[11]因此,课程管理包含课程领导。

郑先俐、靳玉乐就认为,课程领导是一种新的管理观。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新的管理观——以后现代和人本管理为理念;(2)新的组织观——人力资源组织观;(3)新的系统观——开放的系统。”[11]

3. 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相辅相成。这种观点认为,就我国目前现状而言,课程领导还不足以取代课程管理的位置,要适当地将二者相结合。课程管理关注的是按照国家或上级的要求照章办事,保证学校各项工作顺利进行。课程领导更关注课程的变革、创新以及团体内民主平等的氛围。而具体到学校校长本人,他应该是兼管理者与领导者于一身。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指出,那种试图将课程领导取代课程管理的想法有些夸大了课程领导的职能。当然,这种区分不在于肯定哪一种更好,我们要做的是在两者之间保持动态平衡。[12]

笔者认为,第一种观点过多地关注了传统管理模式在课程实施中造成的负面影响。管理理论是不断发展完善的,课程管理吸取了最新的管理理念,并非课程领导才体现出一种全新的管理观。这种急于将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划清界限的做法存在一种盲目追捧新名词、新概念的现象。第二种观点也不足以概括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关系,课程领导是相对于课程管理提出的一种较进步的理念,课程领导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课程管理在实施中的不足,在常规的学校管理中,课程管理确有课程领导所不及的地方。

因此,笔者更同意第三种观点。从管理与领导的含义可以看出,领导一词的来源虽然产生于管理,但其理论却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管理,更具创新性。但这并不意味着课程领导完全脱离课程管理,课程管理理论的动态发展性也使课程领导理论不断地发展并超越。因此,课程领导具备课程管理所不具备的优越性,同时课程领导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完全颠覆课程管理的理念,而是更对课程管理理论研究的延伸与拓展。

总之,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是相辅相成,不可完全分离的。从理论运用的过程中,既要看到课程管理的积极作用,又要注重课程领导创新性一面的运用。而从实践层面看来,不同学校中教育的问题千差万别。因此,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实施是无法进行明显区分的,一所优秀的学校在运行过程中,往往同时拥有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特征,在常规性管理过程中更多地体现课程管理,而在个性化、创新性的工作中则主要体现课程领导的特点。

注释:

[1]丹尼尔·A·雷恩著,孙耀君等译:《管理思想的演变》,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

[2]吴志宏,冯大鸣,魏志春著:《新编教育管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Bush, T. and Glover, D.(2003)School Leadership: Concepts and Evidence [M]. Nottingham: NCSL,2003:10.

[6]李朝辉.从管理走向领导——小学校长课程领导的个案研究[D][博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06:5.

[4][5][美]彼得·诺斯豪斯著,吴荣先译.领导学: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2.6.

[7][8]黄显华,朱嘉颖.一个都不能少——个别差异的处理[M].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3.10.

[9]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M]全球教育展望,2002:12.

[10]汪菊.课程领导研究——一种综合的观点[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课程与教学系,2004:12.

[11]郑先俐,靳玉乐.论课程领导与学校角色转变阴.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12]余进利.对“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的甄别[M] 当代教育科学,2005:20.

作者:张羽云

第3篇:如何实现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

[摘 要] “课程领导”是个新概念,是要在学校课程管理上进行变革,突出这个新字,获得更好的课程实施效能。文章从“生态系统改变”“课程目标取向”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 课程管理;课程领导;改变

从学校课程目标的设定、课程的组织、课程的实施到课程的评价,都需要进行研究、探索、促进、强化、干预和修正。过去,我们把这种过程称为课程管理,现在称为课程领导。由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是钟启泉教授提出的命题,那么理念上到底有哪些的变化,如何在学校层面具体进行课程领导,我们一起来做一个探讨。

一、课程管理与课程领导概念的分析

“管理”可以解释为自上而下的官僚体制的“监控”“管制”。现阶段学校主要是依据上级管理部门或学校内部的行政命令来进行课程研究、规划和实施。学校和教师在课程管理中是被动地应对而非主动的进行课程活动,因此,学校的课程改革多是自上而下的而非自下而上的,是主管意志的而非客观生成的,是外部强加的而非主动开拓的,是外部评价的而非内部改进的,是固定封闭的而非自由解放的。而课程“领导”强调通过引领、引导、推动、驱动教师群体、教师个体自身的创意和创造,显现出主动而非被动,积极而非消极,内源而非外源,富有成效而非敷衍应对的课程质态和效能。“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的根本转型,要求学校、教师要把日常的课程实践活动作为自身的东西加以自主地、创造性的实施。

二、革新课程管理,进行课程领导的途径

理查兹(C.Richards)提出的“为建立永续的组织生态而管理”给了我们很多启发。应该说,学校的“课程领导”是多方多面的,有比较复杂的取向,是一项系统工程。

1.课程领导在于改变学校的生态系统

在传统的组织范畴里,上下级的科层关系,上传下达的管理与屈从关系,教师由于分工和竞争形成的紧张的人事关系,同事之间很少有协调和协作,工作交流少,共享和支持几乎没有。新的组织范型则多是基于“开放的合作”的领导。所谓“开放的合作”,就是指立足于开放教育观的合作体制的改进。主要在于学校愿景的制定,并在学校愿景的引导下,建设学校课程,加强领导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教师之间的合作、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合作,形成开放的、合作的、共生的、互助的、平等的课程生态关系,以此来推动课程结构的深层改革。

2.课程领导在于改变学校的课程目标取向及生成过程

传统的课程目标取向多是以“学科课程”为中心,它们的终极价值追求在于管理的稳定性、安全性、效率性和传统性,课程目标的设定多是以大一统的中央、行政层面的方针、政策所强调的内容为基准。而课程领导模式则是以崭新的视角看待课程,强调学生的发展和改变,强调课程目标的不断生成,它们的终极追求是问题的解决,课程目标的设定是由学校师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决定的。

3.课程领导在于改变课程内容的组织和实施过程

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2001年)第十六条规定:“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这意味着我国课程设定行政化的大趋势将要发生改变。课程建设打破了国家课程一统天下的僵化局面,逐渐开始呈现出了百花齐放的繁荣景象。课程、课程开发一时间成了红遍大江南北的热词。课程内容不再只是“学科课程”,而是强调学科课程、儿童生活课程、社会需要课程三方面的整合,经验课程、综合课程开始受到重视,问题学习、项目学习成为常态。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大大地丰富了学校的课程体系,教师群体、学生群体在课程领导的理念指导下共同研发课程,学校的管理模式、师生关系都得到了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变,人际关系得到重塑,课程生态得到重构,管理课程更多地转变为服务课程。课程实施不再是一味的“忠实”取向,开始由计划的课程走向修改的课程走向创生的课程,实现了由技术理性到实践理性到解放理性的变革。

4.课程领导在于对课程与教学关系的改变

过去的课程与教学经常是相悖的,一面是专家的课程,一面是自己的教学,课程管理表现为强制要求教师忠实执行教材和标准,课程评价也以制定好的标准去核对。当今,课程领导充分地激发了广大教师参与课程研发的热情,教学中,教师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课程与教学实行了整合,这种整合主要是以“解放兴趣”为核心。课程不再是“制度课程”,而变成了“体验课程”,在这里课程与教学不再是社会对教师与学生施以控制的手段,而是教师与学生追求主体性、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

5.课程领导在于对课程评价的改进

课程评价之父泰勒把课程评价看作是对课程与教学目标实际达成程度的描述,我们的教学其实就是设定目标、展开达标、检验达标、补充达标、巩固达标的过程。在我国,多数的评价都是针對目标达成程度的测试成绩进行的。教师奉行不考不教,学生奉行不考不学的教条,一些学校把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奉为至宝,片面追求教学效率而不是教育效益。课程领导重在引领教师采取更人性的方式评价课程的实施成效,突出评价中的价值问题,突破长期以来追求“科学性、客观性”的取向,坚持“价值多元性”的信念,反对管理者无过错、管理者即评价者、评价为管理背书的“管理主义倾向”,评价的价值在于服务,在于促进。采取发展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多元性评价、“协商”评价的方式,以促进自我评价为主,评价的结果要取得本人的认可,深化课程改革的实施。

6.课程领导在于教师研修的改进

课程管理对于教师的研修往往是上级行政部门提供学习机会的回应,不从个人研修积极性出发加以组织,课程教学与研究提升不能融合,致使教师的研究水平始终在低水平徘徊。课程领导强调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注重引领教师进行自主研修。让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中产生学习的愿望,在课程建设的过程中把问题当课题,以群体的形式共同解决面临的问题,获得发展。在组织上重视“学习型学校”的建设,并在制度、文化上着力建构持续不断的学习、亲密合作的关系、彼此联系的网络、集体共享的观念、创新发展的精神等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课程领导是学校治理的中心工作,课程管理的革新实际上是学校治理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要求,是学校管理的质的提升,是学校课程文化的全面改进。其实“课程领导”必须被理解为并不是在“控制”人,而是在“引导”人,做出高层次的判断与“自我管理”,激励相关人员投入持续成长的生活方式。这种方式同样可以让学校焕发勃勃生机,诗意地走向更遥远的远方。

参考文献:

[1]钟启泉.从课程管理到课程领导[J].全球教育展望,2012(12):24-28.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426.

(作者单位:江苏兴化市昭阳湖学校)

作者:沙国禅

第4篇:物流管理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物流管理

英文名称:Logistics Management

课程编号:07600287z_1

学分:2

学时:36

适用专业:物流工程

开课学院:工程学院

1. 课程属性:专业必修课

2. 课程的作用:

物流管理是物流工程专业主干课程,主要学习物流管理的原理与方法,介绍物流活动(诸如物资的采购、运输、配送、储备等)进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和监督活动,以及物流管理的政策、行业管理等内容。本课程从物流管理的基本概念入手,以企业物流活动为主线,对企业物流规划,企业采购与供应物流管理,企业生产过程与生产物流管理,仓储管理与库存控制、销售物流管理、包装与搬运、物流信息系统、物流客户服务管理、企业物流的控制等进行系统的讲解,使学生对物流管理的基本知识、基本内容、基本方法有一个较全面的了解。

3. 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

《物流管理》内容围绕物流与物流管理概述、物流系统、现代物流功能、企业物流、国际物流五个模块进行。其内容包括:物流概述、物流管理概述、现代物流产业、我国现阶段对物流产业的界定与职业领域的划分、物流系统的基本概念、物流系统的模式、物流系统分析、物流系统的评价指标与系统工程、现代物流产业的基本功能、现代物流产业的综合功能、配送的概念及类型、企业供应物流、企业生产物流、企业销售物流、回收物流与废弃物物流、国际物流概述、国际物流的运输方式、国际物流管理等知识点,体现了课程体系的基础性、先导性、直观性、职业性、操作性、新颖性和趣味性。

4. 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1)教材:《物流管理基础》第3版 曾剑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2)主要参考书:

①《物流管理概论》李严峰主编科学出版社 2010.1

② 《现代物流管理》 张余华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③《物流管理概论》第2版田源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1.1

④《物流管理》第2版毛禹忠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1

第5篇:《财务管理》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

课程类型

适用专业

先修要求 财务管理 必修 会计学 课程编号 所属学科04C0144 管理学课程英文名称 学时和学分Financial Management64学时,4学分《会计学》、《税法》

一、内容提要及学习收获:

财务管理是经济管理类会计学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应用性的经济管理学科。本课程以企业资金运动为中心内容,以资金的筹集、使用、耗费、收入和分配为框架,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的概念、管理原则、管理制度等理论问题,以及预测、决策、计划、控制和分析等业务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现代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具有从事经济管理工作所必需的财务管理工作业务知识和工作能力,达到会计师所应具备的财务管理业务水平。

1、理解财务管理的含义、目标和特点,认识作好财务管理工作对于促进企业生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意义。

2、理解财务管理的基本内容,懂得各种财务活动的联系以及财务活动与其他各种经济活动的联系。

3、掌握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业务方法,学习运用财务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分析解决企业的实际财务问题,为企业经营决策服务。

财务管理课程既有较强的实用性,又有较强的理论性。学习本课程要紧密联系实际来理解有关的理论问题,并以有关理论问题为指导研究各种业务方法问题,要虚实结合,防止单纯注意具体方法的倾向。

二、教学方式:

以课堂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每周讲授4学时,共计64学时。

三、教材或参考书:

教材:

荆新、王化成、刘俊彦主编,《财务管理学》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

参考书:

1、财政部注册会计师考试委员会办公室编,《财务成本管理》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1.3

2、[美]道格拉斯•R•爱默瑞、约翰•D•芬尼特著,《公司财务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11

3、全国会计专业技术资格考试领导小组办公室编,《财务管理》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10

四、学生成绩评定方法:

作业和小测验占总成绩的20%,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80%。

第6篇:《国际贸易》课程简介(管理专业)

课程名称:国际贸易

课程代码:

学分:2学分

周 学 时:17周,2学时/周

课程内容:国际贸易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中的核心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主要包括国际贸易理论

和国际贸易实践两大部分。国际贸易理论分为“基本理论”和“贸易政策理论”,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主要讲述三个问题:贸易的基础、贸易的影响以及贸易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国际贸易的政策分析主要讲述两个问题:贸易政策的影响和贸易政策制定中的政治经济学。国际贸易的实践主要讲述影响世界各国经济的实践问题,如经济全球化、世界贸易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等。通过对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讲述,我们旨在探讨如何建立适合一国自身经济特色的国际贸易理论体系(尤其是政策理论体系)以及一国如何更好的利用他国和相关国际经济组织来促进本国经济的发展。

修读对象:高等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本科学生、研究生;非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攻读

国际经济与贸易辅修专业的本科学生、研究生;学习经济管理专业的其他人员。 先修课程:《经济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

参考教材:

1、海闻 P.林德特 王新奎,《国际贸易》,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

2、陈绵水,《国际贸易》,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8月。

3、杨全发,《新编国际贸易》,中山大学出版社,l995年1月。

4、佟家栋,《国际经济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1月。

5、海闻,《国际贸易理论、政策、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1993年9月。

6、李金亮,《狭义国际经济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2年11月。

7、[日]小岛清,《对外贸易论》,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2年9月。

8、「美」林德特,《国际经济学》,经济科学出版社,1992年3月。

9、姚贤镐,《国际贸易学说》,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l990年12月。

10、Dominick Salvatore,《International Economics》,4th Edition lop3.

11、Paul Krugman, 《Internaional Economics—Theory and Policy 》,2th Edition 1991.

12、相关报刊杂志及相关网站信息

主讲教师:杨欢亮:教授,多年来一直从事国际贸易和国际经济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共发

表相关论文数十篇。

冯冠军:讲师

徐海霞:助教

第7篇:2011级财务管理专业主要课程简介

12012201 中级财务会计Intermediate Financial Accounting 学分:6 先修课程:基础会计学

主要内容:本课程是在修完《基础会计学》的基础上对财务会计理论和方法的进一步深化。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掌握企业财务会计的基本理论、财务会计各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方法、企业财务报告的编制和初步分析技术,为将来从事财务会计工作打下坚实的专业理论和方法基础。 推荐教材: 《中级财务会计》张俊民方海芹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中级财务会计学》(第三版)葛家澍 杜兴强 人民大学出版社

12012202 财务管理学Financial Management(Bilingual) 学分:4 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 成本管理会计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阐述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技能,并从筹资、投资、资金运营、财务分析等资金运动环节分述其原理和方法,同时对一些特殊融资、投资及特殊情况下的财务管理也进行阐述。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进一步了解和掌握企业财务管理理论、方法和操作技能,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财务知识的能力。 推荐教材:《公司财务管理》(第二版)道格拉斯·R·爱默 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财务管理学》(第四版) 荆新 人民大学出版社

12012204 成本管理会计 Cost and Management Accounting 学分:4

先修课程:中级财务会计

主要内容:本课程阐述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的原理和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一般企业成本核算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熟悉企业成本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懂得如何为企业管理和决策提供成本信息。

推荐教材:《成本管理会计》余绪缨,王怡心 立信会计出版社

参考书目:《成本管理会计——复旦卓越会计学系列》乐艳芬 复旦大学出版社

12012205 高级财务管理 Advanced Financial Management 学分:2

先修课程:财务管理学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阐述财务管理的一些专门性问题,如企业财务功能、财务管理机制、财务监督业绩评价、财务风险管理、企业并购重组与破产清算的财务处理、风险企业融资等。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财务管理内容有更深入掌握,为培养财经类学生今后参与经济活动,尤其是理财活动打下坚实基础。

推荐教材:《高级财务管理》 张鸣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高级财务管理理论与实务》刘淑莲 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12012207 财务分析学 Financial Analysis 学分:3

先修课程:中级财务会计

主要内容:本课程紧紧围绕公司等组织的经营战略及财务活动,深度跟进财务分析的理论前沿和新型实践,让学生了解财务分析学整体框架及重点领域。在授课中,主要向学生阐述财务分析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还介绍财务报告分析、资本分析、本量利分析、杠杆分析和EVA分析,从而涵盖了财务分析的各个重要领域、主要内容和重要方法,同时辅之以必要的例题或案例,以便学生进一步提高财务分析水平,增强职业判断能力。

推荐教材:《财务分析学》 宋常人民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财务分析与决策》 张金昌经济科学出版社

12012208 国际财务管理(双语)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Management

先修课程:财务管理学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阐述国际筹资、投资、租赁、补偿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外汇收支、外汇风险等跨国公司内部财务管理问题。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国际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内容、技术和方法,树立在国际市场环境下理财的基本理念和意识,从而实现国际市场环境的企业价值最大化。

推荐教材:《国际财务管理》张俊瑞 复旦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IFM国际财务管理师资格考试中国指导教材——财务管理》国际财务管理师资格考试中国指导教材编写组 中国财经出版社

12012209 金融市场学 Financial Market 学分:2 学分:2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阐述现代金融市场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主要内容包括金融市场的各种交易工具(包括股票、债券、基金、票据、外汇、金融衍生品等)以及这些交易工具各自所属金融市场的情况和相关知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具备一定的金融市场理论、实务知识,为今后进一步深造或从事实际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推荐教材:《金融市场学》刘晓峰 科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金融市场学教程》 霍文文复旦大学出版社

12012210 证券投资学 Securities Investment 学分:3

主要内容:本课程主要阐述证券投资基金、衍生投资工具、证券市场概述、证券交易市场、证券投资价值分析、证券投资的基本分析、证券投资组合分析等。使学生了解证券投资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方法,认识和理解证券投资活动和证券投资过程,从而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此外,学生还可以掌握常用的基本分析和技术分析方法,从而在实践工作中争取获得较大的投资收益,并控制和防范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

推荐教材:《证券投资学》(第二版) 邢天才,王玉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目:《证券投资学》(第二版)杨大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证券投资学原理》韩德宗,朱晋 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8篇:《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课程简介

1、课程教学目的、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含案例)的运行及其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现象、关系的研究,使学生懂得支配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含案例)运行的规律,了解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的倾向、利益及供给与需求的联系。

2、课程内容主要简介

本课程是以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的一般理论为指导,研究文化产业项目策划活动中各种现象、关系和规律的科学。它以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相关基础学科为理论基奠,系统介绍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的产生、发展的原因、条件和各阶段的不同特征,包括文化产业项目活动、文化产业项目开发、文化产业项目需求与供给、文化产业项目市场及开拓、文化产业项目策略、文化产业项目效果、文化产业项目收入与分配、文化产业项目投资、文化产业项目结构及优化、文化产业项目效益、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战略等。

3、课程创新实践能力培训途径

通过学生利用文化产业项目策划与管理的观点进行策划案的制作,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通过考察文化产业项目的调查、撰写调查报告等方式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教学案例的采集、分析培养学生进行文化产业项目分析与预测的能力。

4、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闭卷与开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主要进行“学生运用所学理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核,采用笔试成绩占60%、平时表现(含平时作业、出勤情况、课堂讨论、社会实践参与度及成果)占40%的比例进行考核。

5、教材及参考书目

(1)教材:严三

九、王虎:文化产业创意与策划,復旦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参考书目:

1、朱希祥、许玲妹、王从仁、姜衡:《文化活动的策划与操作》,东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宋培义:《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成功案例解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8年版。

3、张胜冰:《文化产业经营管理案例》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常桦:《企业文化活动策划与实施手册》,中国工人出版社,2008年版。

第9篇:学校课程管理

乌石镇中心小学课程管理、课程计划执行情况自查报告 为贯彻落实市教育局(抚教研字[2009]06号)《关于2009年全市中小学执行课程计划暨教学常规管理情况调研和检查的工作安排的通知》的文件精神,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现就执行课程计划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科学规划,理念先行

在新课标、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需要重新定位,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适当运用教学辅助手段,促进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发展,为此学校确立了课程管理原则: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与经验,科学设计课程与教学方案,合理组织教学内容,积极推进学习方式的改革,实施发展性评价,为学生全面而主动的发展在课程上给予保证。学校在办公室布置上体现出关注课程、关注课堂、关注的学生发展等先进理念。

二、开齐开足教好学科课程

在县教育局的正确指导下,学校根据自身的特点,认真贯彻落实课程计划。学期初由学校教导处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印发抚州市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的通知》(抚教基字{2008}70号)的文件精神落实课程总表、班级课表和教师课程表,为学期开学工作做好充分准备。

在学科课程中,我们本着既开齐、开足课时,又不加重学生负担的原则,争取教好所有课程,同时加强了这些学科的建设,如:学校制定阳光体育运动计划、成立电教处等为教学做好指导、服务,确保课程计划的执行。

三、严格控制课时量,统一把握教学进度

我们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严格执行课时量(

一、二年级周课时26节、三至六年级周课时30节)。坚持做到“六个不”,即不

增加课时,不组织补课,不增加学生课业负担,不增加学生教辅资料的征订,不增加学生在校时间,不增加学生课后作业量。做到执行规定不含糊,每天学生在校时间控制在6小时以内,做到

一、二年级没有家庭作业,保证三至六年级家庭作业在半小时以内学生可以完成,同时教导处根据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统一把握教学进度,做好教学过程的管理。

四、严格控制考试次数,科学评价学生综合素质

按上级有关要求,学校严格控制各类考试。语文、数学、英语课程每学期只举行一次考试,其它课程不组织考试。期终测试由教导处具体把关。为全面正确地评价小学生综合质量,学校制定了《乌石镇中心小学小学生综合质量评价方案》,运用一般评价和重点评价相结合,学生评价和教师参与相结合、知识能力评价与考试内容方法改革相结合的原则,正确、全面地实施学生综合质量评价,减轻了学生的心理负担,提高了学习积极性。

五、积极推进校本教研,教研硕果累累

学校倡导“科研兴教”、“科研兴师”,鼓励教师“行动研究”,引导教师结合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实践,发现问题,确立主题,提出课题,探索实践。一年来,学校共进行了10个县级课题的研究,课题研究负责人与参加教师认真学习、研究理论知识,积极开展实践活动,较好地完成了所承担的课题任务。

上半年,教导处组织开展示范课、“每人一节公开课”活动,浓厚了全镇小学教研氛围,调动了教师教研积极性。学校青年教师丁小美、熊幼娟、潘木风运用现代教学手段,自制课件进行的三节示范课教学,充分展示出了自己不同的教学风格和特点,得到县教研室领导的肯定。

下半年,以中心小学为龙头,带动全镇小学教研工作。学校开展了“教研月”活动,在全镇所有完小展开,50%的教师上了公开课。全部教师参加了教研活动。围绕“优化课堂、有效训练”这一主题,根据学科、年段实际,以课例为载体,开展理论与实践研究,解决教学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教师参与面广,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各自总结出实施有效训练、优化课堂的教学经验,撰写了教学经验文章(包括教案设计、心得体会、教学反思),较好地达到活动的目的。

在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的基础上,学校认真组织教师撰写各种论文,辅导学生参加各类活动。一年来,教师论文、指导学生获国家级二等奖2人,三等奖1人,获省级三等奖1人,获市级二等奖2人,三等奖4人,县级一等奖3人,二等奖7人次;学生参赛获市级奖4人,获县级奖8人。

学校大力加强教师校本培训,通过网络下载、卫星接受等形式开发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优化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丰富了学生的课堂生活,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素质,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益。目前学校40岁以下中青年教师都能自主运用电脑制作基本的课件并运用于课堂教学。

六、强化体育锻炼,确保阳光活动

我们深知阳光体育是为了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鼓励学生到阳光下,到操场上,到大自然中锻炼身体,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本着这一指导思想,乌石镇人民政府给予学校大力支持,出资3万余元新建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和两套乒乓球台,学校添置了羽毛球拍、篮球、跳绳等,为学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开展提供了物质保障。

学校以“我运动、我阳光、我快乐”为活动口号,做好宣传标语,通过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阳光体育运动,广泛传播健康理

念,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健康第一”、“达标争优、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深入人心。

学校开展“阳光运动”的具体做法是:

1、每天在上午第

二、三节课之间安排30分钟大课间活动,学生做完广播体操后在相应场地上参加活动。

2、为确保每个学习日有一个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当天没有体育课的班级,在下午放学后安排体育活动,由辅导老师带领,在指定地点开展体育活动,时间为1小时。

3、阳光运动内容。每周二下午放学后组织1至2年级开展体育活动,以少儿游戏为主要内容。每周四下午放学后组织3至6年级开展体育活动,开设一分钟跳绳、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垒球、跳远、踢毽子等项目。每月最后一周开展相应的竞赛评比活动。

七、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在学校资源等方面比较紧缺。在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中,现有师资有限,许多学科没有专业教师(如:音乐、美术、科学、计算机等学科),影响了某些学科课程的教学。希望上级有关部门能为学校配备相关专业的教师,解决学校的困难。

今后,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校将积极落实新课程标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提高乌石镇小学的教育教学质量而努力工作。

资溪县乌石镇中心小学

2009年10月

上一篇:信访维稳工作讲话下一篇:七年级历史复习教案